时间:2023-06-11 09:08:45
序论:在您撰写未来教育的思考时,参考他人的优秀作品可以开阔视野,小编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这些建议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热情,引导您走向新的创作高度。
关键词:教育信息化 发展 学生主体
教育信息化是一个进程,在这个进程中,我们的学生会对教育教学的逐步改革和深入探索体会得更加深切。每个教育者也就是我们教师,作为教育信息化的传播者和体验者,在教育信息化进程中的分量和角色就显得更加重要。一方面,教师作为教育信息化的体验者,要适时地调整课程设置,认真钻研信息化的硬件设备与所授课程的软件的结合,体验的同时要把课程的教学设计最优化,使信息化的设备为教育教学服务;另一方面,教师作为教育信息化的传播者,要将课程改革深入人心,使优秀课程为学生的学习服务,成为学生主动学习、探索式学习的桥梁。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明确提出了教育信息化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的主要问题,这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完成课程改革的同时,也要积极地思考教育信息化对学生学习的影响,使之成为教师教学、学生学习的又一个里程碑。教育信息化已经成为教育教学改革的新目标,但是,目前我们的教育体制和机制又决定了我们的教育改革必然会经历一个长期的过程。所以,对于教育信息化的逐步探索和实践成为教师科研的新方向,对教育信息化的现实思考与未来期待,笔者有以下几点思考。
一、教育信息化是应逐步探索,不能奢望一蹴而就
国家对教育有长远的规划和要求,而每个学校、每个教师、每个学生的特点和情况都完全不同,他们对教育信息化的理解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和相应的硬件设备的配备,是一个发展的过程。现阶段,有的学校每个班级都配备了交互式电子白板。对于这样的学校,教育信息化的脚步是快的,教师和学生可以在这样的环境中更好地探索教育信息化的课程设计与学生的自主式学习。对于那些艰苦边远地区和农村地区,国家也在逐步加大相关的政策和财政投入,使教育公平能够惠及全体学生。但是,教育信息化是个逐步完善的过程,现在有的学校只有实验室,或者只有多媒体教室才有交互式电子白板,这样的硬件基础对课程的设置和教育教学的模式会产生不同的影响,甚至会影响教学效果。
所以,每个学校和教师都应该根据学校、班级和自身的特点与学生共同学习,逐步推进教育信息化的进程,研究利用现阶段的教育设备更好地为教育教学服务的方法。只有逐步地研究、逐步地探索,才能不断地进步。可能在这个过程中,有快有慢,有缓有急,但这都是教育教学改革的探索过程。“不怕慢,就怕站”,只要不断地努力,相信教育信息化的探索一定会为教学发展和课程设计服务。
二、教育信息化应以发展为主线,改变课堂的单一教育教学环境
教育教学环境与教育信息化的进程是不可分割的,教育信息化逐步推进“三通两平台”的建设,使教育教学环境有了明显的信息化趋势的变革。学生的学习不再局限于课堂上,可以说只要学生想学习,任何时候、任何地点都可以学习,使无处不在的学习成为可能。教育教学环境的改善是教育信息化的重点课题之一,教学的模式、学生的学习环境的改变,为信息化的前行铺就了硬件设备的保障,使学生的学习更加多元化,更加开放化。
课堂的教育教学环境不是一成不变的,逐步变化的课堂是以发展为主线的。实施课程改革以来,课堂教育教学模式的革新成为教师教育研究的主要课题,也是国家在互联网的发展趋势下所面临的紧迫任务。在教育教学环境改变后,不仅课堂是学生学习的场所,学校也是学生学习的场所,甚至回家后,还可以与同学、教师共同学习。这样的改变对学生来说是建立了全方位的“学习圈”,让学生逐步体会学习的乐趣,感受在课堂、学校、图书馆和家里学习的良好氛围,逐步形成交互式的学习习惯,促进学生之间的相互学习与交流,让学生的学习成为一种习惯、一种模式,变单一课堂为多维互动,变教师讲授为学生自主学习,使教育信息化与信息化教学充分融合。
三、教育信息化应以学生为主体,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关键词:英特尔·未来教育;教师培训;项目教学法
一、问题的提出及其原因分析
(一)问题的提出。2006~2008年间,我分别以主讲教师和主讲教师兼培训点项目执行人的身份参与了我市英特尔?未来教育项目的培训工作。这三年的培训实践给我的感觉可以用五个字来概括:问题很严重。报到率不足90%;出勤率平均在80%左右(市区学员甚至不足50%);合作学习、过程评价流于形式,作业水平普遍低下;培训后应用项目理念进行教学实践的学员为零。
(二)问题产生的原因分析。从这三年的培训反馈来看,学员普遍认为目前根本不具备应用英特尔·未来教育理念进行教学实践的条件——教学秩序(教学计划、教学评价等)不允许,信息化设施差得远。
当前的学校教学秩序和信息化设施的确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学员在教学实践中应用项目理念的积极性。但通过对部分学员的访谈后发现,学员对项目理念的理解比较肤浅才是导致学员不积极实践的根本原因。而导致学员对项目理念理解肤浅的原因主要有三:培训时间不足;主讲教师的教学方式滞后;学员的参训动机不对头。
1.培训时间不足。教材设计的教学时间是2610分钟(不含回家作业),合43.5小时,如果按每天8课时每课时45分钟计算,则为7.25天。而且这个设计应该是建立在美国教育实践的基础上的,对于中国的教师而言则显然需要更多的时间。然而我们现在的有效教学时间是5天。这就使得主讲教师根本没有时间让学员去充分地阅读和思考,更没有时间去开展各种相关活动以充分地探讨一些重要的理念问题。
2.主讲教师的教学方式滞后。把课堂的主动权还给学生、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是新课程改革也是英特尔?未来教育的核心理念之一。然而在我们的培训课堂上,这一理念的体现却很不够。我们的主讲教师大都还是在用传统的教学思维和方式来组织教学。这不仅不能给学员有效的示范,而且也不利于学员学习积极性的提高。
3.学员的参训动机不对头。绝大多数学员反映,他们是抱着参加信息技术培训的目的来的。这是因为他们在来参加培训之前,该县(市、区)组织学员参训的人(学校管理者和教育行政部门管理者)一般都会这样回答他们的“这次培训的内容是什么”的问题:“信息技术”。这种参训动机直接影响了学员的学习心理——重技术而轻理念,从而影响了他们对项目理念的深入理解。
二、解决问题的对策假设
(一)改变参训指标的分配办法,选择一些信息化设施较好、课改力度较大的学校作为项目实验学校,然后集中培训其教师,辅导其应用。这样不仅可以避免因信息化设施不足而导致的学员的错误认识,同时还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形成一个学习共同体,从而改善学员单打独斗得不到有效支持的局面。此外,这样做或许还能走出一条类似于我国改革开放的路子:特区—成果—示范,从而以点带面地、有效地推动项目的发展。
(二)对管理者(参训学员属地教育行政部门管理者、参训学员所在学校校长)进行培训,改变管理者观念。这样或许就能解决学员参训动机的问题,同时也有利于良好的教学实践氛围的营造。
(三)实践“项目教学法”,给学员作有效示范。也就是用英特尔·未来教育的理念和模式来实施培训的教学,让学员亲身体验一下英特尔·未来教育理念下的教学方式。这样或许能让学员在亲身的体验中有所感悟,从而进一步加深对项目理念的理解。
(四)增加培训经费投入以延长培训时间。这样,主讲教师就能够有“足够”的时间来组织学员进行深入的阅读、思考、讨论,从而加深学员对项目理念的理解。
三、对策实施及其成果
2009年3月,市项目执行机构审批通过了我们的《培训方案》。主要内容如下:
①缩减培训规模——由原来的500人减为100人;②增加培训时间——有效教学时间由原来的40课时增加到84课时;③增加培训经费——由原来的100元/人增加到300元/人;④改变培训指标分配办法——遴选4所市区小学为项目实验学校,并将100个培训指标全部用于4所项目实验学校教师(包括校长、教学副校长、教导主任)的培训;⑤改变培训方式——采用“项目教学法”。
2009年7月7日~7月14日,培训顺利实施。这次培训,报到105人(报到率105%);7天(每天9个小时12课时)的培训,没有一个人请假,没有一个人旷课(出勤率100%),学员们的学习热情被充分地激发了。
好的过程必然会带来好的结果。无论是从数据统计,还是从学员的反馈来看,培训成果都是令人欣喜的。
1.数据统计:合格率100%,优秀率19%,良好率81%;培训结束后的半年时间内,应用项目理念进行教学实践的学员占到了学员培训总数的16%。
2.学员反馈(博文):“此次参加英特尔?未来教育培训,培训的形式很特别,没有了主讲老师的夸夸其谈,参训学员完全是在主讲老师精心设计的框架问题引领下,在丰富的学习资源、学习支持工具支持下,或自主学习,或小组讨论,或全班交流;课堂上参训学员不再是昏昏欲睡,不再是哈欠连天,而是都积极投入到学习、讨论,精心设计自己的单元设计方案;参训学员不再两手空空回到各自的学校,看看我们老师设计的单元设计方案、反思日志,就知道老师们收获了许多!为什么有如此之大的变化?为什么?我不断地问自己?这完全是因为采取了英特尔?未来教育的基于项目的学习模式。”[1]
“如此的学习密度加上炎热的天气,从早到晚十几个小时的学习讨论,还没有任何培训学习如此安排。老人、孩子、家庭的牵挂,是什么支撑着老师们的激情?事业的需求?社会的压力?我看都有,但关键还是英特尔?未来教育独特的学习方式,只要你真正投入到学习中去,其内在的驱动力就会显现,这正是我们学生需要的,也是我们老师们追求的教育。”[2]
“自主学习开始了,孩子们的学习井然有序。看着孩子们认真而又投入的样子,我感慨良多。还是这间教室,还是我,还是这群孩子,可又分明不是我,也不是他们。离开了老师的讲授,他们如同鱼儿入海般畅游着。看着他们认真而又投入的样子,我第一次从心底里感觉到学习是他们的事情,而自己则是他们学习遇到困难时的一个支架。这样的学习,不仅大大提高了课堂的学习效率,还增强了学生的学习自觉性。想到这里,我不禁为英特尔?未来教育引发的学习方式的变革而赞叹不已。”[3]
参考文献:
[1]张建辉.参加英特尔?未来教育培训有感[EB/OL].[2012-9-29].
.
[2]王卫肖.渐入佳境[EB/OL].[2009-07-11].
.
[3]郭素英.参加Intel未来教育培训有感[EB/OL].[2009-07-14].
【关键词】高职教育 定位 发展思路
【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08-0018-01
随着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作为与现代化建设最直接关联的职业教育的发展方式,包括发展定位、发展战略、发展路径、发展重点以及发展的指导思想也必须随之而加快转变。这需要我们重新审视以往的指导方针,进一步解放思想,转变发展观念,重新思考发展思路,摒弃不合时宜的提法和做法。
一、高职院校要成为高技能人才和应用技术的技术源
首先,关于“职业技术教育”这一专有名词内涵的重新思考。20世纪80年代我国开始使用这一专用概念,这是因为黄炎培老先生创建的中华职教社一直沿用这一概念之故。我们有时也简称为职业教育。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则将这类教育统称为“技术与职业教育”。
现在看来,这种理解是有偏颇的。因为技术教育和职业教育在当今是互相渗透、互不分离的。即使这样,两者之间仍然有差别。其中技术教育重在技术的学习、掌握和运用,旨在培养学生具有完整的技术素养;职业教育则重在岗位、岗位群或职业所必须的知识、技术、技能的传授和训练上,旨在培养学生有良好的职业素养。职业教育中所渗透的技术教育是与岗位和职业紧密相关的,因而是并不完整的;而技术教育虽然也渗透着岗位和职业的要素,但是它重在技术训练和技术活动的完整性,既可表现为教授有形的工具装备、机器设备、实体物质等硬件的技术要素上;也可以表现为教授无形的工艺、方法、规则等软件的技术要素上,还可以表现为教授虽不是实体物质却又有物质载体的信息资料、设计图纸等新技术要素上。
需要重新审视的是,高等职业教育既然同时也是高等技术教育,那么如何在人才培养方案中体现高等技术教育的要素?
二、高职院校应高举技术教育大旗
90年代以来关于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一直存在争议。将这一培养规格表述为培养生产、管理、服务、建设一线的技术应用人才和管理人才;现在国家教育行政部门则表述为“培养高素质技能型的专门人才”。目前这种简单化、雷同化的表述,不仅在理论上是肤浅的,而且在实践上也是不全面的。同时,东部沿海地区产业结构已经发生重大变化:从劳动密集型到技能密集型,再到技术密集型和创新密集型。必须根据这些新变化来重新确定不同的人才培养规格。
三、重新审视高职院校若干指导理念
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里,为了突出与普通大学在类型上的区别,高职教育从人才培养模式一直到专业和课程的改革,总结出一系列成功的经验和做法。
一是关于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合理比例问题。一些高职院校为了强调实践教学的重要性,不分专业的具体情况,将理论教学课时一减再减,甚至有将实践教学来替论教学的倾向;不分具体的课程性质,一律套用以工作过程为导向、任务驱动、项目载体等教学方法,搞得有些课程内容牵强附会,信息量锐减,大大削弱了现代大学集约式输出信息和传授知识的功能。结果造成理论教学缺斤短两,内容空洞化、稀薄化,严重影响了学生的技术基础和后期发展。
二是关于实践教学的质量问题。由于培养目标的重心下移和片面性,使得实践教学从内容上看比较浅薄,大部分学校停留在对某一实务、流程、软件的熟知和熟练上,缺乏对技术活动全过程的完整训练;从形式上看,集中表现在顶岗实习呈“放羊”状态,质量严重下滑。
三是关于生产性实训问题。为了强调在学校里也能真刀真枪地进行技能训练,便引入了校内生产性实训的概念。所谓校内生产性实训必须符合生产是真实的,产品是真实的,营销是真实的等诸多条件。而且有一段时间还强调校内生产性实训要占整个实训的80%。这种过头的指导思想导致了严重的后果,既不符合学校实际,在现实中也很难做到。为了迎合这一指导方针,一些学校机械地将企业生产线引入学校。至于利用学校宝贵的稀缺资源,究竟能覆盖多少专业,能为多少学生提供生产性实训,能否可持续发展,效果究竟如何,却很少去客观评估。
四是关于产学合作还是产学研合作的问题。一个时期以来,高职院校只能提产学合作,而不能提产学研合作。理由是认为研发不是职业院校的任务,而是本科院校的任务。其实这样的指导方针是相当幼稚的。新加坡南洋理工学院作为新加坡国家创新体系的一部分,他们的实践已经出色地回答了职业院校在技术应用和研发方面同样能大有作为的问题。今天,我国的高职院校能否将企业的研发中心或者企业的真实的研发项目搬到学校里来,与企业共同开发,这关系到高职教育对我国现代化主战场的直接贡献率,也关系到这类教育是否能真正站住脚。
五是关于千校一面和以特立校问题。4年来我国示范性高职院校的建设(包括第二期的骨干校建设)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形成了一批代表国家水平的高职院校的第一方阵。其示范带动效应也是明显的。反之,以特立校不足,特色专业匮乏,品牌教师稀少,倒是成了常态。这种情况必须引起我们高度重视。之所以造成这一局面,反映了我们在示范校建设的指导理念上还存有缺憾。
六是关于让学校跟着企业走,还是鼓励学校领着企业跑的问题。目前,在专业设置上存在着“三多三少”现象,即一般专业多,前沿专业少;长线专业多,紧缺专业少;紧跟现在需求的专业多,指导未来需求专业少。至于工业设计从外观设计向高端综合设计服务转变,信息系统集成服务、互联网增值服务、信息安全服务和数字内容服务的信息服务化新趋势,大力发展会计、审计、税务、工程咨询、认证认可、信用评估、经纪、管理咨询、市场调查等专业外包服务,以及现代物流服务、现代社会服务等出现的新业种,支农、惠农、强农的新技术等等,不仅高职院校普遍反应不灵敏,而且国家的专业目录指南也反应得相当迟钝。
现在很多学校更为强调的是如何适应企业的需求,很少考虑如何引导企业需求和制造需求。我国的高职教育今后要在现代化建设中发挥更大的作用,就必须实现从被动适应到主动引领的转变,让更多的院校,尤其是让更多的示范校成为企业的人才源、技术源和信息源。
参考文献:
[1]陈锁庆. 以能力为本位的高职创新人才培养与评价[J].教育探索, 2010, (1).
[2]朱家建. 创新人才培养与高职院校建设[J].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2, 2 (3).
[3]陈炜. 谈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J]. 中国校外教育(理论), 2010, (11).
关键词 中职教育 人才培养 扩招
1前言
人才培养是一个国家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我国自改革开放以来的经济发展主要是以制造业作为核心的,这一方面是由于我国劳动力数量巨大,需要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解决就业问题,另一方面也是由于我国普及了基本教育,从而可以提供大量合格的工业劳动力。在制造业所需的员工中,绝大多数只需要具有中职教育水平即可满足企业要求。因此在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中职教育为我国经济的发展做出了突出的贡献。
进入二十一世纪后,随着我国高等教育扩招的推广和国家经济的转型,中职教育面临着生源萎缩和毕业生就业困难的两大难题,本文就我国中职教育在未来的自身定位问题以及如何应对新形势下的挑战进行了探讨。
2高等教育扩招对中职教育的影响
1999年,为了提高我国人均教育水平,以便为国家建设提供更多高素质劳动力,同时也为了拉动经济增长,我国开始实行高等教育扩招,短短十余年,我国高等教育录取率由1998年的34%提高到2012年的75%。高等教育的扩招对我国的教育事业的影响是极其深远的,就中职教育而言,高等教育的扩招对其的影响主要包括生源萎缩和毕业生就业困难两方面。
在生源方面,一方面,由于我国有重视教育的传统,只要家庭条件允许,一般家长都会让子女接受尽可能高的教育水平。另一方面,由于现代经济体系的复杂性,各岗位所需人员的知识水平差别显著,并由此造成不同的薪酬收入,一般而言,受教育水平较高者,其初始薪酬收入要高于受教育水平较低人员,这也是符合价值规律的。这两方面的原因使得适龄青少年更愿意接受高等教育,从而使中职教育的潜在生源大量流失。另外生源萎缩还有一个重要原因是计划生育,由于我国自八十年代以来推行严格的计划生育,使得青少年人数也开始出现下降,自2009年开始,我国高考报名人数出现了连续四年的下降,在可预见的未来,这一趋势不会停止。青少年人数的减少,将直接对中职教育的招生产生不利的影响,从而加剧了生源的萎缩。
中职毕业生就业困难的原因包括两方面,一是高等教育毕业生的冲击,二是国家经济转型。由于高等教育的扩招,具有高职以上学历的毕业生数量迅速增加,其对初始薪酬的心理预期也有所下降,这促使企业在进行员工招聘时,同等条件下,更愿意录取具有较高学历的人员,而部分对知识水平要求并不高的岗位,也要求具有高职以上学历,从而加剧了中职毕业生的就业困难。另外,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我国经济也由低端制造业开始向高端制造业和信息行业等高精尖行业进行升级转型,而在以上行业中,对人才的知识和技术水平均有着较高的要求,中职教育由于学生基础低、学习时间少等原因,其毕业生很难满足这些行业的要求,也影响了中职毕业生的就业。
3中职教育未来发展的建议及定位
尽管中职教育面临着以上严峻的问题,但是作为现代教育体系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中职教育还是可以在未来的人才培养中发挥较大的作用,特别是在第三产业中其作用更为突出。在我国的经济转型过程中,除大力发展具有自主核心技术的高精尖行业外,还十分注重发展服务业等第三产业,这些行业对员工的知识水平要求相对较低,而且也需要一定的专业技能培训,因此十分适合中职毕业生的就业。
在立足第三产业就业人员培养的基础上,为了应对生源萎缩和就业困难两大问题,本文对中职教育的发展提出以下建议:
1.改进招生宣传,加强在职教育。由于近年来我国大力支持中职教育,因此学生在接受中职教育时的经济支出大大减少,而且随着高等教育扩招的进行,其教育成本和就业困难的问题也越来越突出,因此在中职招生的宣传中要注重突出自身经济代价小、对学生基础要求低、就业灵活的优势。另外,中职教育机构还需要加强在职教育部分,一方面扩大了生源,另一方面也能够有效提高相关行业的就业人员水平。
2.灵活设置专业。现代社会发展速度与以往相比有着天壤之别,行业的兴起只在数年之间,而高等教育部门受限于各方面的原因,很难及时对行业的发展做出响应,中职教育由于学生受教育时间短,更容易根据社会各行业的变化改变自身的专业设置,从而为新兴行业培养合格的就业人员。
3.突出实践教学。由于高等教育扩招速度过快,教学设施和人员投入不足,很多毕业生虽然具有较高的理论水平,但是实际动手能力严重不足,令企业非常不满,另外在很多制造业企业中,对高级技工的需求很大,而人员招聘却很困难。根据以上情况,中职教育可以通过让学生进入企业进行实习,或者在校内开办实习工厂的办法,突出对学生的实践教学,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从而满足企业的用人需求,以改善毕业生的就业。
现代经济的发展不仅需要高层次的人才,更多的还是需要具有一技之长的员工,中职教育作为现代教育的重要一环,必将在未来获得新的发展空间。
参考文献:
[关键词]高校英语教育;发展;思考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5918(2016)07-0165-02
一、我国高校英语教育的现状
我国高校英语教学在经过不断发展创新后,相比过去的英语教学有了很多实用性的改革,这些对未来高校学生的英语水平的实践应用有着不可或缺的作用。但是面对一些客观存在的问题,我国高校英语教育仍然有着一些不足之处。除此之外,面对全球经济、信息一体化的趋势,我国高校英语教育还要不断接受社会对其提出的新挑战。
(一)我国高校英语教学相比过去的改革
我国高校英语教学发展至今,相比过去的英语教学做出了很多方面的调整与改革以适应时代的发展。
1.我国高校英语教育在经过不断的调整后已经发展成一门系统的学科,并且成为高校教育的一项重要组成内容,它具备明确的教学大纲,教学教材以及高校英语教师与学生在不断的实践中形成的教学模式,我国高校英语教学的现在完全是一个操作性强的完整体系。
2.我国高校英语教学大纲也在随着时代的需求不断改革创新,为的就是适应当下高校学生的实际英语水平,根据他们的实际水平做出相对应的、客观性的调整。例如调整了英语考试试卷的题型分值比例,加重主观题的类型及分值等措施。目的就是加强高校学生的英语实用性。同时,高校英语教材的编著进一步引进英语的原版教程以便有更强的适用性。
3.在原有的单纯依赖课本教学的基础上,结合了一些现代化科技的产物,利用多媒体、网络英语学习课件更大程度的让高校学生广泛接收英语的学习,更加方便快捷的为学生创建了新的英语学习氛围。
4.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建设,我国高校的师资力量也在不断提高。大量的英语专业的高材生加入了高校英语教育的教师队伍,无论是量还是质都是以前所不能比拟的。并且,现如今的高校英语教师也不在单纯以自身的经验而教学,在教学之余,他们也不断学习接收新知识,不断科研,力求得出更好的科研成果,适用于教学实践当中。
(二)我国高校英语教学仍然存在的不足
1.对于高校英语的学习,高校教师及学生都投入了相比之前更多的时间和精力以期待英语的提高,但是结果却不尽如人意。学生对于英语单词、语法等基础性知识掌握较为熟练,但是对于类似口语表达或者书面语阐述等仍然比较较差,这样并不能投身于真正的实践中。
2.受应试教育的影响,一些高校英语教育体系、英语课程的安排往往单纯考虑到基础性的单词、语法的学习,忽略基础性课堂内容设置的实际用意及实用性,一味地追求学生的考试分值的高低而忽略英语教学方式及过程,英语基础性知识的学习毕竟是为了更好的帮助学生将英语应用于实践,通过英语量的学习最终达到质的飞越。
3.教学模式虽然在不断改进,多媒体教学在英语课堂的引进所实现的教学结果必须得到肯定。但是目前来说,大部分高校英语利用多媒体教学的方式相对来说还是比较单一,未来的多媒体教学、英语课件的学习仍然需要不断地创新,这样才能更好地让高校学生对学习英语感兴趣。
(三)我国高校英语教学不断面临新的挑战
在全球经济、科技、信息发展一体化的大趋势下,我国高校英语教学不仅需要解决现状中我们存在的不足之处,同时需要不断学习新知识来应对新的挑战。目前,我国高等教育越来越受重视,大规模的扩招必然会导致大学英语教学师资力量短缺的窘境。在这样的困难面前,如何更高校的进行高校英语教学、为高校学生创建良好的英语教学环境同时保障我国高校学生英语的实践运用能力得到加强,这些都必将是高校英语教学面临的重大考验。第三,国外原版教程的引进及使用,必然是对现如今的英语教学更大的挑战,他对旧的教学模式提出了新的要求与挑战。
二、关于我国高校英语教育未来发展的思考
综合我国高校英语教育的现状进行分析,关于它未来的发展我们需要作出以下思考。
(一)我国高校英语教学应做深度改革
1.高校英语教学目标的深度改革。加大高校学生的英语时间能力的培养,注重综合运用能力的提高,重点放在听说方面的练习。面对全球经济、科技、信息一体化的发展要求,高校学生在实践中首先要能熟练掌握英语基础知识;其次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很好地应用于实践,在听、说、读、写、译五方面都能很好应用。第三:要了解英语的本土文化,不仅关注他们的历史还要了解他们当今的社会热点,切身体会他们的文化。
2.高校英语教学模式的深度改革。网络时代的高速发展为我国高校英语的学习也提供了相当大的便利。我们应该利用先进的技术,普及高校的多媒体教学。借助多媒体教学积极调动高校学生对英语的学习积极性,并且因为多媒体的存在,使得英语教育不单纯局限于课堂教育,多媒体课件帮助高校学生随时随地可以进行口语的听说练习,它涵盖的信息量更大,使得英语的学习变得灵活,个性,效率得到更大的提升。
3.高校英语教学的专业性改革。高校教育发展至今,应当根据学生专业需求设定相关英语专业课程学习。面对高校学生的专业需求,专业性词汇、理论及观念的系统专业化学习,也是高校学生面临未来就业的一项能力体现。
(二)我国高校英语教学的未来发展趋势
1.扎实掌握英语基础知识,重点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英语基础知识的掌握只能对付旧的英语应试教育,现如今英语的听、说、读、写、译五方面的综合能力培养才是高校英语教学的未来发展趋势。此外,根据学生个体的智力、学习能力及个性的区别,高校教师不能统一用一种教学方式对待他们,应当因材施教,培养学生的自主创新的意识及适合学生自身学习方式方法。高校学生对英语的学习不应当单纯局限于单词和语法的掌握,未来的高校英语教学发展趋势是让学生借助英语的学习了解更多地文化,同时可以将我国的优良文化传播给外面的世界。
2.因地制宜制定英语教学。由于地区的不同,英语基础教育接受的差异,我国的高校英语教学应当因地制宜,根据不同情况制定不同的教学计划及实施方案。英语教学是一门语言性学科的学习及应用,为学生创建适合他们的英语学习环境,对于高校学生英语水平的提高也起着至关重要的影响。
3.充分利用科技发展的产物。多媒体教学是教育与科技相结合的产物,各大高校应当充分引进先进的教学手段,积极主动学习,合理应用到对学生的英语教学中去。同时利用多媒体的优势,帮助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及个性化学习。
4.专业化英语学习与综合性教学实践。依据专业的不同,分设专业化英语课程,让高校学生依据自身的英语学习目标及能力选修适合自己的英语课程。加强对外籍老师的聘用,更好地达到学生的学习目标。为了培养高校学生英语的综合能力,高校英语教师的教学实践也应当综合有效。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改善自身劣势,发掘自己的长处,同时加强自身学习,深入科研,力求自身教学灵活多变,更好的适用于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
1.研发新型的数字教材
(1)又寸数字教材的理解
提到数字教材,人们很容易联想到各种电子终端和阅读器等物理载体,而忽视数字技术对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的影响。数字教材不应是任何物理意义上的“书”或“本”,也不仅是软硬件相结合的富媒体系统,它还代表一种方法或模式,能够在互联网环境下,通过一系列的教学软件工具与移动终端,为整个教学过程提供数字化的内容资源与工具支持,满足现代教育对大规模个性化服务和跨时空共享的要求。
教材的学习是一个由教学设计者引导的按计划、有要求、受控制的过程,包含教学过程的特定环节或步骤,而教材是实施教学过程的工具和载体。教学过程要求学生针对教学内容做出计划之中的反应,教师通过对这些反应的分析、判断、引导、调整等一系列处理,使学生的知识、能力、态度等达到教学目标,从而完成教学任务。在教学实践中,教材内容是通往教学目标的桥梁,而非真正的学习对象因。我们出版的教材内容只是作为教学媒体承载了教学过程的一部分,而以练习、测试、评价、研讨为代表的教学过程无法从物理载体上体现。在互联网时代,如何借助新的技术手段研发能充分体现上述这些教育属}生的新型教材,将是来来数字教育融合发展的重要研究领域之一。
(2> Mooc带来的新型教材出版机会
自2oi2年起,以MOOC为代表的新型网络教育模式发展如火如茶,作为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融合的产物,MOOC具有诸多变革性特征:如以学习者为中心的设计理念;具备完整的教学活动设计;将线下实体课堂的全部教学过程与活动在网上实现,线上线下结合,突出教与学的互动性;能同时完成教学引导、效果评价等信息管理功能。这些变革性特征不仅改变了课程建设的方式和方向,而且正在重构课程与教材的关系与生态链,必将带来相关学科教材建设的变革,加速传统纸质教材向数字融合出版的升级。MOOC真正挣脱了时间和空间的束缚,将课程建设延伸到教学活动的组织过程,这也使得教学内容相对稳定的传统教材无法适应课程带来的变化。从教材思维主导转变为课程思维主导,是教材变革的核心,课程与教材的融合将是大势所趋,MOOC元素将更多地运用到教材策划中,将会涌现更多适合MOOC背景的研发策略与教材形态,教材出版将迎来多种形态的出版时代因。
2.网络教育平台功能的进一步发展
目前,网络数字教育平台是出版社提供教育服务的重要载体。我国很多出版社经过多年的探索与实践,已经初步完成从单一纸质教材服务模式向教学增值服务模式的转变。在前一阶段的出版社课程资源平台建设中,教师已经养成在教学中使用出版社提供课程资源的习(贯。当前,数字教育平台已经成为教材出版商配套销售的必需品闭。在线学习的成效来自学习者的个体自觉程度、认知水平、学习目标等,所以,来来网络教育平台的发展应重点开展以下四个方面的分析与研究。
(1) 基于学习者层面的分析研究
在传统在线学习环境中,学习者参与在线学习的学习需求、学习风格、兴趣偏好、学习状态以及在线学习过程中这些条件的改变,并没有反映在对学习者学习过程的指导上。来来的平台将通过学习过程信息的记录、传输、分析,实现对学习者情况的准礁把握,并随着学习者学习能力和情境的变化而调整。
(2) 资源建设层面的设计研发
来来教育平台需要了解不同层次学习者的个性化需求,通过对情境的感知和大数据的捕捉技术,构建基于个性化需求的学习资源,使资源可以适应不同的学习者。这对资源内容的设计、认知负荷的处理、学习途径的选择以及支撑的学习王不境有更高的要求。
(3) 学习支持服务的智能嵌入
学习支持服务的发展趋势将从传统的对学习过程的支持到对教材、教师的直接支持,再到对学习方法、学习心理等的支持,甚至发展到对包括助学贷款等可能的间接支持。来来在线学习将能发现人与在线资源的沟通障碍,并提出个性、及时、精礁的支持。
(4) 反馈评价的融入设计
反馈评价是检验学习过程的重要环节,也是检验学习效果的重要步骤。在线学习需要反馈评价的全过程介入,通过不断反馈评价,促进其理论的调整和实践的深入,并利用反馈数据进行改善,不断完善在线学习环境建设,以促进教学目标实现囚。
3.从教育出版商向知识服务中心发展
大数据时代可以通过互联网收集教育活动的全样本、全过程数据,改变了以往教育测量、考试评估、教育实验等抽样样本、截面数据的本质,可以全面地反映事实,描述动态的发展。来来这些数据将根据用户的问题和环境,融入面向用户解决问题的过程之中,提供能够有效支持知识应用和创新的服务。
(1) 知识服务的发展方向
①个性化:按照用户特点提供具有针对性的知识内容和系统,让用户便捷地获取所需要的知识信息。②专业化:当需求指向特定的学科专业时,用户相同的知识需求就形成专业化知识的特定群,这时的知识服务将按照专业领域的方法来实施服务。③高智化:知识服务是以用户目标为驱动的服务,是对信息资源深层次智能化开发的信息服务。④知识增值:在解决问题过程中需要调动各种资源和工具,使知识服务成为一种新的价值创造。
(2) 知识服务的研发流程
①信息采集:采集用户的显性和隐性需求信息,建豆专项数据库。②分析和整合:专家对收集的相关需求信息进行筛选、分类、分析等加工,形成结构化的有用信息。③知识化:专家以有用信息为基础,结合其专业知识和已有经验,将成点状分布的信息节点整合成可应用的系统专业知识。④知识应用:专家根据用户的特点和要求,设计个性化的知识服务产品,即解决问题的方案,并帮助用户实现知识的应用和创新。⑤服务反馈:机构根据反馈的信息调整产品功能,以提高服务效率圈。
(3) 知识服务的技术路径
在数据采集阶段,传统出版社的存量资源是知识服务的数据基础,通过数据采集、数据挖掘等技术使信息数据进入语义标引库。在知识标引阶段,对特定出版领域的规模数据进行知识体系}生的语义标引后,通过相同或者相似维度的数据提取和汇总,进入数据计算环节。在云计算环节,通过日Base、日ive. Tez. Storm. Kafka等计算组件,将离线计算、流式计算、内存计算等计算框架融合在一起,实现统一的数据调度和管控。在大数据服务阶段,通过特定领域的大数据建模,综合采用共享、租赁、定制等多种商业模式,形成用户所需的知识服务川。
(4) 出版社的发展路径
【关键词】未来乡村医生;医疗安全教育
随着患者法律观念、经济意识和自我保护意识的不断增强,医疗服务引发的纠纷呈上升趋势。乡村医生在从医过程中也要直接面对这样的状况,因而,如何保护医患双方的利益也成为医学成人教育不可缺少的一环。然而未来的乡村医生在校学习期间由于受传统的成人教学模式的影响,接受安全教育甚少,这与医疗市场明显脱节。所以成人医学教育必须加强对未来乡村医生的医疗安全教育,让其逐渐形成明确的医疗风险观念和养成良好的职业素养,为未来安全行医,更好的为乡村群众服务打下坚实的基础。
1.要加强未来乡村医生的法制教育
未来的乡村医生虽然都是来自乡村第一线,具有一定的从医经历,但确存在着懂法不多,职业法律意识淡薄的倾向。这种倾向势必会造成今后行医中的忽视客观环境条件,忽视法律、法规,从而造成一些不必要的医疗纠纷。所有有必要对他们进行法制教育。
1.1 加强入学时的法制教育
他们是一个特殊的群体,大都是土生土长,为了弥补不足而进入医学院校进行再教育,所以他们入学的态度非常明确,就是努力学习医疗专业技术。而至于医疗安全意识、医疗风险那是少之又少。这样的状况极容易导致他们将来行医中忽视或无视行业风险的存在,而造成严重的后果。为了避免后患,在他们一入学时就加进法律教育的内容,重点是与医疗安全相关法律法规,以增强他们依法行医和医疗安全意识。
1.2 开展法制教育活动
通过开展各种法制教育活动来强化他们的法律观念,使他们懂得在未来的行医中必须依法行医。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开展活动:请医学法律专家走进课堂,给未来的医学生讲述因医疗操作违规而形成的法律诉讼案件,以加强医疗安全防范意识,让他们懂得如何尊重、保护患者;利用板报宣传全国范围内发生的医疗纠纷案件,重大的违反医疗法规事件,时刻警醒他们如何应用法律意识保护自己;组织讨论,有针对性地就一些医疗事故案例作分析讨论,加深未来乡村医生对医疗安全内容理解,以预防和减少将来因违规而造成的医疗事故,更重要的是要提高他们将来的工作责任心和爱心。
1.3 将法制教育融入医学教育过程中
作为医学成人教育工作者面对当今纷繁复杂的医疗纠纷和高额的医疗赔偿不能仅仅仃留在过去的思维定势上,只是注重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的传授,要将法制教育潜移默化于医学教学过程中,结合临床案例,有目的、有重点地传授相关的卫生法律法规、医疗操作规范和医疗风险防范等方面的知识,这样可以起到非常明显的效果。目的是为了减少未来的医疗纠纷和医疗事故的发生。
2.要加强职业道德的教育
我国农村居民对卫生服务需求的日益增长,要求乡村医生不但要具有较好的专业技能,而且要具有良好的医德。随着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深人开展和农民素质的不断提高,乡村医生的医德应该具有更深厚的理性内涵,如对生命和健康的理解,对患者主体性的认识,对疾病与心理、社会的关系的了解等。所以医学教育工作者为了使未来的乡村医生能够践行医德义务,必须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对他进行系统的道德教育。
2.1 将医德教育课程作为必修课程来开设
“医德教育,当先授医德”,[1]而目前的成人类医学教育只是把医学理论和医学技能作为必修课,而对医德教育相对重视程度不够。虽然大多乡村医生生长在农村,是农村文化的传承者和发展者,但他们的专业思想还不十分牢固,从医的责任感和使命感还没有完全建立。所以必须把它作为主干课程来开设,它可以使未来的乡村医生系统地接受专业思想教育。明白“德为医之本”,学医不只是学医术,更是学医德的道理。
2.2 在专业课教学中渗透医德教育
医学是关于生命的科学,利用专业课教学全方位的渗透医德内容,具有其它教育方式所无法代替的作用。教师认真寻找与专业课知识相关或隐含于其中的教育结合点,巧妙实施医德教育,授医学之业,传医德之道,能够帮助未来的乡村医生准确理解医德中所倡导的“义、仁、礼、和、公”。在解剖课中介绍前人捐献遗体的崇高行为,培养未来的乡村医生献身医学的决心;在实验课中,培养他们对实验课中的动物的仁爱之心;在临床教学中结合病例分析培养教育他们一视同仁、精益求精,认真负责,践行“性命相托”等等。专业教学与医德教育有机融合,容易使医德教育“入耳、入心、入脑”,使他们树立起救死扶伤、廉洁清正、乐于奉献的思想道德品格和忠于职守的全心全意为农民弟兄服务的敬业精神。
2.3 典型示范引路
典型示范导向是医德教育行之有效的方法。“德高医粹”的典范历来为从医者们所敬仰,用他们的品格行为来滋养和灌溉未来乡村医生,将会大的影响他们的医德行为。扁鹊、张仲景、李时珍、王清任等古代名医,留下的不仅是医术,其崇高的医学思想对我们影响至深。当今时代涌现出一大批专家教授等医德典范,思想和行为十分真切、具体、感人,对我们未来的乡村医生更具感染力,易于他们仿效和践行。
3.要加强未来乡村医生的病历规范书写教育
目前有相当多的乡村医生不太注重为病人书写病历。他们认为乡医看的大多数都是“小病小痛”,病人都是乡邻乡里,只要自己非常清楚对方患了什么病、有什么症状和体征,自己作为他的“家庭医生”,给他用过什么药物,心里都清楚就行了,所以认为没有必要书写病历,甚至认为书写病历是“多此一举”。针对这种现状,在他们接受医学成人教育期间,就要补上规范书写病历这一课。可利用因为病历书写不规范而引起的医疗纠纷案件回放形式,教育他们医学无小事,不按临床程序书写病历,轻则忘记病人以前(几天产、几个月前甚至几年前)的临床症状、体征、诊断和用药等情况(因为仅凭记忆不可靠),而使本次诊疗缺乏依据;重则容易出现前后不连惯,甚至造成误诊、误治;严重时甚至危及生命。而且,一旦出现医疗意外或差错事故,将无法证明自己的用药情况,当然无法为自己开脱,因为《医疗事故处理条例》规定医生必须举证证明自己无过错,病历则是为自己证明的主要依据。因此按要求书写病历,也是行医中自我保护的需要。此外,病历还是临床经验的总结和医学科研的原始资料,必须保存起来。
卫生部要求从2011年3月1日起实施修订完善后的《病历书写基本规范》。这为医学教育工作者提供了重要的教学依据。可采取讲座或情景模拟的教学形式,将《病历书写基本规范》的条文内涵准确地传授给未来的乡村医生。教学中多举病历书写范文。要让他们形象、直观的接受,最终能够准确书写病历。要让他们充分的意识到平时注意规范操作,坚持书写门诊病历,既能对自己的工作进行小结,又能锻炼严密的临床思维,开阔视野,长此以往,一定能提高自己的临床诊疗技能。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