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优发表网

购物车(0)

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期刊投稿 出版社 公文范文 精品范文

中学课堂常规范文

时间:2023-06-11 09:08:44

序论:在您撰写中学课堂常规时,参考他人的优秀作品可以开阔视野,小编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这些建议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热情,引导您走向新的创作高度。

中学课堂常规

第1篇

1.“值日生制度”:上体育课,每六人一组,轮流值日一周,值周时,组长带领下按体育教师的要求,在上课前布置好场地器材,课后整理好好并收回器材.

2.“请假制度”:如有事有病必须请假,并填好请假单.

1.不准旷课,迟到,早退;

2.不准穿大衣、裙子、皮鞋、高跟鞋、凉鞋,不准戴帽子、头巾和手套、

3.不准佩戴徽章和携带小刀

4.不准擅自离开课堂

5.不准横穿跑道,投掷区

6.不准擅自动用体育器材

7.不准做危险动作

8.不准做与练习无关的事

1、体育委员上课前应主动与任课教师联系,明确课的内容与要求。

2、体育教师应组织指导学生或亲自动手,及时布置和检查场地,准备教具,一切准备工作应在课前准备就绪。

3、学生因病(包括女生例假)、伤,不能上课时,课前应主动向体育教师说明情况。教师应根据学生不同情况,布置他们随堂见习或参加适当的活动。

4、教师检查和整理好自己的服装仪表后,应提前到达规定的集合地点等候上课。

5.课前体育老师要了解场地和体育设施是否有不安全隐患,如有要排除隐患后再上课,确保体育课安全、顺利进行。

1、准时集合上课:上课铃响后,由体育委员及时在指定地点集合整队,检查上课人数。

2、上课礼节:体育委员整好队伍,下达“立正”口令,然后向教师报告上课人数,随后师生相互问好。教师即向学生宣布本课任务与要求,迟到学生向教师报告,说明原因,经教师允许后方可入列。

3、上课服装:学生上体育课时应穿运动服和球鞋,不准穿大衣、裙子、皮鞋、高跟鞋、凉鞋,不准戴帽子、头巾和手套、不准佩戴徽章和携带小刀等。

4、每次上课教师必须严格点名制度。学生不得迟到早退和旷课,全学期中,缺课1/3以上时间者不予评定成绩。迟到、早退超过15分钟,作旷课论处。

5、上课时,学生必须自觉遵守课堂纪律,注意安全,爱护器材,服从教师及小组长的指挥,努力完成各项练习任务,学生在课堂中不得嬉笑打闹。不经教师允许不得擅自离开课堂。否则作旷课论处。

6、课结束前,教师要集合全班学生,对本次课进行小结评比,指出优缺点,提出课后练习要求,宣布下次课内容,布置学生课后整理场地和归还器材。

7、下课时教师离队前向学生告别“同学们再见”,学生立正齐声回答“老师再见”!

8.一般不允许提前下课。

1、下课后教师应检查学生整理场地和归还或移交器材的情况,以保证下节课教学的正常进行。

第2篇

论文摘要:课堂常规是体育教学中的一项基础性建设工作,它对完成课堂的任务.提高教学质量.具有直接影响。本文结合农村中学的一些实际,提出了一些必要的课堂常规建设。

中学体育教学大纲中明确指出。上好体育课,提高体育教学的实效性.是实现学校体育目的任务的基本途径。而要上好体育课,就要重视建立健全课堂常规这项工作。体育教学中虽然没有完成“课堂常规”这项任务,但实践证明:常规建立得比较完善的学校,且执行得认真严格的教师,课堂组织就显得有条不紊,为精讲多练奠定了基础,课堂气氛既严肃认真、又生动活泼、教育效果明显提高。

我们根据省、市对常规的要求,以及多年实践经验的积累,制订了适合于我们学校的课堂常规,可能不够完善或者有这样那样的问题,希望和大家一起讨论,共同学习、共同提高。目的是把我们的体育课上得更好。

一、上、下课的形式

1.上课集合的地点。采取相对固定的办法。如有变化,则在上一堂体育课结束时集体通知或在课前由体育委员把教师的意图转告学生。

2.集合要求。

(1)上课铃一响.应迅速跑到指定地点,按体育委员的口令手势整好队。

(2)队列、队形及方向。以横队为基本队形,背对阳光和风沙而列,若阳光与风沙来的方向不一致时则以有利于学生一方灵活变化。例如:夏天原则上不要面对太阳;冬天则应首先考虑避开风沙等。根据现在学生人数(每班45人左右)排成四列横队;男右、女左;高个排右、矮个排左。个别班级男、女比例相差悬殊的则采取其它形式的队列.以有利于课堂教学而定。

3.体育委员。

(1)课前与体育教师取得联系,并把教师的意图转告其他学生。

(2)协助体育教师做好搬运器材、布置场地等课前准备工作。

(3)上课铃声一结束,自己成立正姿势并发出“面向我成×列横队集合的口令,同时屈左肘于胸前,举左拳于眼高(示意排头站立的一侧);右手侧平举(示意队伍排列的方向)。

(4)开始整队下达立正、看齐、报数等口令。看齐时要求前后相距一臂,左右间隔一拳。(空出体育委员和缺席生的位置,根据队形排列表即可查出缺席人数及姓名);报数时要求响亮、短促并用普通话。整队完毕向教师清晰、简明地报告后、跑步返回队伍。

4.师生见面。由体育委员返回队伍后即发出立正口令,师生互相行注目礼后开始上课。

一课堂的开头象建筑的基础一样,必须抓好,接下来高楼别墅任你雕塑,得心应手。反之则不然。我们曾经有过一位年轻教师,同堂课的其它班级已进入“准备部分”了,他的班级队伍还没有整好,这样的课能上好吗?始乱至怕,一发不可收拾。后来抓好课堂常规,纪律明显改观,他对上好课的自信心也就强了。

5.队伍调动。

(1)开始分组活动时由活动小组长带领跑步到活动地点。

(2)分组轮换队伍调动时,按规定信号及手势,由组长集中队伍,跑步至另一活动地点。

(3)为便于示范、讲解、练习等各种队形,则统一口令进行调动。

(4)下课时教师发出集合的信号、手势后,组长则迅速带领队伍,按规定路线跑步至集合地点。宣布解散时,学生应立正向教师行注目礼,后再散开。

调动队伍统一口令、手势后,课堂教学看上去井井有条,既节约时间,又增加了练习密度。

二、教学中的衣着规定

多年来,我们重视了体育课的衣着常规教育,一改以往懒散的坏习气。使学生逐步养成了爱清洁、爱整齐、讲文明的好习惯。

1.提倡穿运动衣裤。冬天不穿过长、过厚的衣服;夏天不穿背心、裙子及过短的裤子;不穿西装、不穿紧裹的无弹性的衣裤。衣服要整洁合身。不准敞开。

2.不带手套、帽子、围巾、口罩及其它装饰物。

3.要穿运动鞋或轻便鞋,不穿拖鞋、皮鞋及有跟的鞋子,鞋带要系好。

4.集队时不准将衣物拿在手里或放在肩上。

三、注意安全卫生

1.教学中要服从命令听指挥、严肃认真刻苦练习。不准打闹嘻笑。

2.认真做好准备活动和整理活动。按教学要求和动作要领练习,不做违背和超越自己能力的动作。

3.进行器械体操、投掷项目练习时,一定要有安全保护措施。

4.不带小刀、针等尖硬物品上课。

5.体育课上不准吃东西。上课前后不要暴饮暴食。

6.学生应主动让教师了解自己的身体情况,特别是患慢性病者。以防发生不良后果。

这些常规教育。抓与不抓大不一样。如我们有一位老师在三十多年的课堂教学中,从未发生过一起伤害事故。这与充分重视安全常规教育不无关系。但在个别教师的身上。沉痛的教训也时有发生。近三十年来,我校先后有六位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发生了七次较大的伤害事故。其中包括二次骨折、三次骨裂、二次标枪飞到头上(一次在前额,一次在太阳穴旁。都很危险)。通过吸取教训,我们现在已做到连续三年无事故。

四、体育器材的有关规定

1.学生应按教师的规定使用器材,对已布置好的场地、器材、不得随便移动或使用。

2.使用、归还器材的人员采用每班相对固定的办法。

3.培养、树立爱护公物的美德。学生不准坐在单、双杠及各种球上休息;不用脚踢篮、排球;不用拖、抛、滚的方法搬运体操、投掷等器械。对故意损坏者、不及时归还造成遗失者。除批评教育外还要酌情赔偿。

我们把这些规定延伸至课外体育活动中,严格执行,损坏、遗失器材现象逐年减少。为集体节约了不少开支。

五、请假与考勤

1.因病、因事未到校的学生,由体育委员向教师报告。

2.已来校因故需请假的学生必须直接向体育教师提出,同意后方可不上课或接受安排见习等。

3.女同学的特殊情况。则委托班委中的一名女同学协助掌握,必要时课前向教师汇报。

六、考核与考评

第3篇

关键词:课堂常规 课的形式 队伍调动

中学体育教学大纲中明确指出。上好体育课,提高体育教学的实效性.是实现学校体育目的任务的基本途径。而要上好体育课,就要重视建立健全课堂常规这项工作。体育教学中虽然没有完成“课堂常规”这项任务,但实践证明:常规建立得比较完善的学校,且执行得认真严格的教师,课堂组织就显得有条不紊,为精讲多练奠定了基础,课堂气氛既严肃认真、又生动活泼、教育效果明显提高。

一、上、下课的形式

(一)上课集合的地点

采取相对固定的办法。如有变化,则在上一堂体育课结束时集体通知或在课前由体育委员把教师的意图转告学生。

(二)集合要求

1.上课铃一响.应迅速跑到指定地点,按体育委员的口令手势整好队。2.队列、队形及方向。以横队为基本队形,背对阳光和风沙而列,若阳光与风沙来的方向不一致时则以有利于学生一方灵活变化。例如:夏天原则上不要面对太阳;冬天则应首先考虑避开风沙等。根据现在学生人数(每班45人左右)排成四列横队;男右、女左;高个排右、矮个排左。个别班级男、女比例相差悬殊的则采取其它形式的队列.以有利于课堂教学而定。

(三)体育委员

1.课前与体育教师取得联系,并把教师的意图转告其他学生。2.协助体育教师做好搬运器材、布置场地等课前准备工作。3.上课铃声一结束,自己成立正姿势并发出“面向我成×列横队集合的口令,同时屈左肘于胸前,举左拳于眼高(示意排头站立的一侧);右手侧平举(示意队伍排列的方向)。4.开始整队下达立正、看齐、报数等口令。看齐时要求前后相距一臂,左右间隔一拳。(空出体育委员和缺席生的位置,根据队形排列表即可查出缺席人数及姓名);报数时要求响亮、短促并用普通话。整队完毕向教师清晰、简明地报告后、跑步返回队伍。

(四)师生见面

由体育委员返回队伍后即发出立正口令,师生互相行注目礼后开始上课。

一课堂的开头象建筑的基础一样,必须抓好,接下来高楼别墅任你雕塑,得心应手。反之则不然。我们曾经有过一位年轻教师,同堂课的其它班级已进入“准备部分”了,他的班级队伍还没有整好,这样的课能上好吗?始乱至怕,一发不可收拾。后来抓好课堂常规,纪律明显改观,他对上好课的自信心也就强了。

二、教学中的衣着规定

多年来,我们重视了体育课的衣着常规教育,一改以往懒散的坏习气。使学生逐步养成了爱清洁、爱整齐、讲文明的好习惯。

(一)提倡穿运动衣裤。冬天不穿过长、过厚的衣服;夏天不穿背心、裙子及过短的裤子;不穿西装、不穿紧裹的无弹性的衣裤。衣服要整洁合身。不准敞开。

(二)不带手套、帽子、围巾、口罩及其它装饰物。

(三)要穿运动鞋或轻便鞋,不穿拖鞋、皮鞋及有跟的鞋子,鞋带要系好。

(四)集队时不准将衣物拿在手里或放在肩上。

三、注意安全卫生

(1)教学中要服从命令听指挥、严肃认真刻苦练习。不准打闹嘻笑。(2)认真做好准备活动和整理活动。按教学要求和动作要领练习,不做违背和超越自己能力的动作。(3)进行器械体操、投掷项目练习时,一定要有安全保护措施。(4)不带小刀、针等尖硬物品上课。(5)体育课上不准吃东西。上课前后不要暴饮暴食。(6)学生应主动让教师了解自己的身体情况,特别是患慢性病者。以防发生不良后果。

这些常规教育。抓与不抓大不一样。如我们有一位老师在三十多年的课堂教学中,从未发生过一起伤害事故。这与充分重视安全常规教育不无关系。但在个别教师的身上。沉痛的教训也时有发生。近三十年来,我校先后有六位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发生了七次较大的伤害事故。其中包括二次骨折、三次骨裂、二次标枪飞到头上(一次在前额,一次在太阳穴旁。都很危险)。通过吸取教训,我们现在已做到连续三年无事故。

四、体育器材的有关规定

(一)学生应按教师的规定使用器材,对已布置好的场地、器材、不得随便移动或使用。

(二)使用、归还器材的人员采用每班相对固定的办法。

(三)培养、树立爱护公物的美德。学生不准坐在单、双杠及各种球上休息;不用脚踢篮、排球;不用拖、抛、滚的方法搬运体操、投掷等器械。对故意损坏者、不及时归还造成遗失者。除批评教育外还要酌情赔偿。

我们把这些规定延伸至课外体育活动中,严格执行,损坏、遗失器材现象逐年减少。为集体节约了不少开支。

五、请假与考勤

(一)因病、因事未到校的学生,由体育委员向教师报告。

(二)已来校因故需请假的学生必须直接向体育教师提出,同意后方可不上课或接受安排见习等。

(三)女同学的特殊情况。则委托班委中的一名女同学协助掌握,必要时课前向教师汇报。

六、考核与考评

第4篇

一、中学课堂现状的简要分析

当今中学课堂改革要求有序、有效,使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上同时得到提升,但是现实情况中,“满堂灌”“填鸭式”的教学模式在中学课堂仍非鲜见。这个问题的形成源于各方面的因素。首先,在分数的压力下,教师承受着家长、学校、社会等多重压力,致使在心态上顾虑太多,在行动上畏首畏尾,在对课堂的创新性上大打折扣。其次,在“分分分,学生的命根”成为一种常态的情况下,学生承受的学习压力也可想而知。有些学生认为很多课堂知识与现实所需的知识脱节,学习是被动的;更有甚者,自称不得不每天按照传统的、固定的模式不断地忍受“摧残”。再次,在社会竞争的压力下,学生家长对成绩的看重更是变本加厉,从而导致学生情绪低落,情感压抑,对学习的兴趣逐渐减退。怎样唤醒和激发教师和学生在课堂上的教学激情已经成为当今课堂改革的突出问题。

针对上述问题,引进现代培训可以作为中学课堂改革的有益尝试,因为现代培训的理念、技巧和模式能够解决课堂改革面临的尴尬。在现代培训的课堂中,授课人不断激励参加培训的学员,其结果常常是激发学员用饱满的热情投入工作,为企业创造更多的价值,即使是枯燥乏味的办公室工作、艰辛的推销工作、充满挑战的商务谈判工作都可以使受过培训的学员以饱满的热情去迎接挑战。所以,将公司培训的理念和模式引入课堂,在很大程度上,同样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激情,激发他们潜在的能力和学习欲望。

二、现代培训引入中学课堂的具体措施

1.组织学习法

组织学习法强调学习组织在学习过程中的重要性,强调学习组织和组织学习对学习效率、效果的重要影响,强调科学合理的学习组织和组织学习的设计、运作和管理的重要意义。成功的学习组织和组织学习能够通过组织机制最大限度地激励和激发组织及个体的学习潜能,否则会压抑、阻隔组织和个体的学习主动性及学习潜力。组织学习法包含着两个层面的内涵:一是在组织中学习,二是通过组织学习。例如,以班为一大组织,以班级中每个小组为一个小组织。班集体有自己的口号、目标、班徽、班旗,小组也要有自己的口号、目标、组徽、组旗,从而一改传统课前的“老师好”这句话给学生带来的被迫感、无奈感。每节课上课前学生呐喊自己的班级口号,以此振奋气势,凝聚人心,逐渐在班集体内形成一种氛围,给学生带来振奋感和愉悦感,使得学生堂堂有激励、节节有精神。教师同时一起喊出诸如“为自己加油”“我最棒”这样的口号,也是对激情课堂的一种促进。

实践中,我通常将所教班级口号让学生们自己去选择和设计。这里面一定要有激励性的词汇,要简短有力。最后大家都喊上了自己的口号,诸如“我为胜利而战”“为自己加油”“今天我最棒”“天生我材必有用”等。这些口号可以随着时间段的不同而不断换用。在不断喊出这些口号的过程中,学生的内心会在这样不断的呐喊中得到激励,学习劲头也逐渐增强。另一方面,教师要跟着学生同样呐喊出来(教师要示范,所以也会大声地喊出),这样一来,即使已经连续上了很多节课,还是很振奋。就好像唱歌起调时起了个较高的调,即使完成起来有些困难,歌唱者也会想尽办法将这个歌曲唱下去一样。

2.竞争学习法

这是一种强调学习者之间以及学习小组之间形成竞争关系来进行引导进而激发学习兴趣的学习方法。将竞争引进课堂,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带动一种积极竞争的学习氛围。将竞争学习法引进课堂,具体方法主要是将每班分为若干小组,以小组为单位进行竞争评比(如以回答问题的次数来评判),以小组带动竞争,在小组内部个人进行竞争评比。这种方式在现代教育中可能多数教师都会应用,但是很少能够像现代培训那样,每个小组都要自建口号、标志、组名、组训后在课堂上展开竞争。在这种竞争氛围的课堂中,教师要适时提醒那些暂时落后的小组积极地争取机会,必要的时候在课堂上来一次口号的呐喊。最好能使竞争像赛场一样激烈,使每个小组、每个学生都能为小组奋进,为自己加油。在适当的评比后,教师再给予一定的奖励,那么这种刺激方法就更有效果。

3.情感宣泄法

情感宣泄学习法是指学生在学习中遇到学习情绪障碍或者低落时,教师尽快引导学生进入情感拐点,将学生消极的情感引导进入积极的情绪状态,同时充分利用情绪拐点,增进其学习的记忆或理解效果。比如,一个或一些学生在情绪低落时,可以让其攥紧拳头,以体育赛场上常用的加油手势,对自己大声喊出“加油”“我能行”。这一措施可以在个别学生感到没有精神或者全体学生都比较困乏的时候使用。可以让个别学生起立为自己呐喊,也可以是教师在发现全班同学都普遍困乏的时候使用。再如,借用疯狂英语“一口气”记忆法,在一名或者一部分学生学习状态不佳时,将课堂中的最重要的知识点给学生提炼出来,让其大声、快速地在一分钟内读完N遍。必要时,可以让两名学生或者两个组进行竞赛,也可以是全班一起朗读;还可以是给大家起一个歌曲调子,不断地唱上N遍。这样有利于提起诵读者的精神,也可以使其掌握或者记忆一个概念,同时还能带动整个课堂的学习风气;此外也增强了学生的演讲能力、辩论能力和表现能力。

4.行动学习法

所谓行动学习法,简单地讲,就是在做中学习。行动学习法的本质就是“干中学,学中干”,使学习成为一种自作的循环过程。培训过程就是一个学习组织过程和组织运动过程,是学习行动和行动学习的统一。学习组织过程,实质就是组织学习行动的过程。行动学习法注重用积极的游戏来调节课堂气氛,比如引入一些小小的惩罚措施,谁打瞌睡谁表演一个节目(可以是将重点知识用常见歌曲的曲调唱出来,也可以是将其编辑为简短的笑话、顺口溜、打油诗等)。这样在调节课堂气氛的同时还强化了学生的记忆,增加了班级的魅力和活力,远比学生一直听教师“唠叨”的效率要高得多;同时学生的表演、演唱、演讲等才能也得到锻炼,自我得到实现。学生在行动中学习的同时还可以创造性地发挥智慧和才能,使得学习行动和行动学习在课堂中的应用得以拓展并延伸。

三、现代培训引入课堂后的效果

在自己任教班级使用培训手段一学期后,笔者作了相关的情况调查,结果表明,将这些现代培训手段应用到课堂中的尝试是有效的、受欢迎的,学生对改进的手段和措施有着超乎寻常赞同率,其收效也是显著的。

笔者在半年中还随机选择了三节课进行了抽测对比,实验方式为利用同学科、同章节,在同年级的四个平行班级进行实验。在两个班(1、3班)使用传统的教学方式方法,在另两个班级(2、4班)使用上现代培训的方式,课后分别用40道相同的相关题目进行检测。

从这些随机的抽测数据分析来看,使用现代培训手段的课堂效率提高了15%左右。虽然三次抽测不能充分说明全景问题,但是可以肯定,在中学课堂中使用现代培训的手段、方式、模式,可以很好地提高学生回答问题的积极性,帮助学生养成积极思考的习惯,激发其学习的热情。

第5篇

一、抓好课堂常规训练与教育的意义

课堂常规规范了学生上下课整队、变换队形、脱换衣服、学生练习、课堂讨论、收拾器材等,克服学生纪律松散、行为散漫等浪费宝贵教学时间的不良习惯。

教师运用课堂常规教学,不但能为提高教学质量服务,还能从组织方法、教学技巧等方面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良好影响。

1、有助于建立正常的教学秩序。体育教学的宗旨在于“增强学生体质,培养学生体育活动能力”。无论采取什么样的教学形式、方法,无论进行怎样的改革,体育教学都必须有一个正常的、稳定的秩序以达到最终目的。而维系这个正常的教学秩序最重要的就是教学常规,通常又以课堂常规为主。课前良好的课堂常规,可以使学生明确本堂课的目的、要求及练习的注意点,从而保证体育课的顺利进行。

一旦学生形成自觉行动,师生的教学行为趋于稳定化,教学形式即可以寻求创新,组织形式也可以相应灵活,体育课堂也能在一种稳定的条件下得到新的突破。课堂常规保证了体育教学有条不紊地进行,才能全面提高教学质量,并使体育课上得张弛有度,宽紧适量,轻松活泼达到和谐状态。

2、促进学生更好地掌握体育理论、技术、技能,提高教学质量。课堂常规的实施,对师生同样是一种约定俗成的规范。师生在课堂上的行为处于顺利状态下,能够节省大量时间用于教学,使学生快而准确地学会并掌握教师所传授的知识与技能。如果在课堂上教师要经常处理这样那样不合体育课堂要求的问题,比如说教师课前没有布置场地、器材,到学生练习时才去准备;学生在集中讲解时吵闹、互相推操、随意插嘴等,课堂教学就不得不中断。这样不仅耗费大量宝贵时间,学生在这样的课堂上也无法集中注意力,学习积极性也将受到严重挫伤,教学目标也就很难实现。所以,只有严格的一丝不苟地执行课堂常规才能保证正常的体育教学,从而达到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

3、严格的课堂常规是防止发生伤害事故的重要前提。体育课堂主要特点是学生在体育教师的指导下,重点在运动场上借助于一定的器材从事各种身体练习。学生在反复练习中,通过身体活动与思维活动紧密结合来掌握体育知识、技术和技能,同时收到增强体质的实效。在体育教学中,如果教师不遵守循序渐进、系统性和个别区别对待原则,也或缺乏正确的示范和耐心细致的教导;又如果学生缺乏保护和自我保护意识,在非投掷区练习投掷或任意穿越投掷区,组织纪律性差等等,都可能造成伤害事故,轻者影响学习和工作,重者可造成残疾甚至危及生命。发生运动伤害事故常与体育教师和学生对体育课堂常规认识不足有关,平时不重视安全教育,在体育教学中没有积极采取各种有效的预防措施。发生运动伤害事故后,亦不认真分析原因吸取教训,使伤害事故不断发生。

为了预防伤害事故的发生,体育教师在平时的体育课堂上应向学生经常灌输安全教育,把体育课堂常规教育深深植入学生脑海中,并严格要求学生遵照执行。

4、严格的课堂常规教育有助于加强学生思想教育,培养学生组织纪律观念和集体主义思想等优良品质。体育课堂是培养学生组织纪律性的一个主要场所。良好的教学秩序有赖于学生对课堂常规的认识。体育课堂不同于其他学科的教学特征,决定了对学生在组织纪律方面应提出更高的要求:集体活动时能统一调度,行动一致:分散练习时做到“活而不乱”。学生思想觉悟高,组织纪律观念强,课堂常规能遵守,自然能够推动体育教学的顺利进行,从而提高教学质量,同时也使学生的思想修养人格情操达到了更高的境界。

二、体育教学课堂常规是一个由多个环节组成的复杂过程.具体包括:

1、集合整队要求。在上课铃正式打响前,体育委员应在指定地点集合好队伍,检查人数,报告出勤。集合时要求每位同学都能做到快、静,队伍要齐。如有学生迟到,先要报告,经允许后站到排尾而不能插到队伍中间。教师集中讲解时,学生不能插嘴打闹,有不同意见要等教师暂停讲解时举手提问。这样做能尽量节省时间,提高学习效率。

2、服装穿戴要求。这点,学生和教师的要求一样,必须穿适于运动的服装上课,冬夭不准穿大衣、戴帽子、围围巾,夏夭女生不准穿裙子。禁止穿凉鞋、拖鞋、皮鞋,不得携带徽章、小刀等尖硬锐利物品上课,做到服装整洁,仪表端正大方。

3、每次课目的任务要明确,教学重点突出,讲解时要贯彻“精讲多练”原则,给学生做出比较正确的示范动作。要根据不同项目提出不同的安全要求及保护措施。

4、教学内容安排方面,要遵守循序渐进、个别对待原则,系统地安排教学内容。教学内容要尽量避免单一,防止因局部负担量过大引起损伤,应加强全面训练。学生练习也应从易到难,从简到繁,从分解动作到完整动作。在一节体育课中要把较难的费力大的动作练习放在基本部分的前面或中间。练习的强度,重复练习的次数等,要根据不同学生的具体情况区别对待。

5、准备活动和放松整理运动要求。剧烈运动前都要认真做好准备活动。准备活动的量可根据学生特点、气象条件和教学训练情况而定。全套准备活动要循序渐进,以身体感到微微出汗为宜。 运动练习结束后,教师应带领学生做一些较轻松的身体练习,使身体逐步过渡到安静状态。做整理运动时量不应大,尽量缓和、放松。

第6篇

学生的课堂常规教育一直都是我们作为老师的比较头痛的问题,也是应该特别重视且不容忽视的一个问题。特别是在现在物资条件如此优越的情况下,家长的宠爱更加剧了部分学生在课堂上有恃无恐的状态,这对于我们教师就是更加需要有想法有策略的课堂常规教学了。最起码的学生课堂常规规范准则是要求学生们都记牢在心,并且坚决按照要求自觉地执行。

可是这样一来,反而导致很多的孩子变得一成不变,死板得很,甚至影响到课堂上的教学,学生一点都活不起来。这又似乎有违背了我们的新课程改革所提倡的各项要求了。针对这个问题,我进行了课堂中"活"与"死"的关系的学习和研讨,归纳整理出了几点,如下:

1.课堂教学当中的"活"是有前提,有条件的

自从新课程改革以来,我们的课堂常规教育就又面临了一次全新的挑战。新课程改革特别强调老师和学生之间的互动,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互动,以及学生的自主、参与、合作的学习方法也是新课程改革特别强调的。这样一来,我们的课堂常规教育又面临了一个新的问题,因为这一互动,如果教师在课堂教学当中没能很好的把握得住局面的话,势必就很容易乱起来了。我们现在的大多数班级人数往往在40人至60人之间,就算小班也在30人左右,这么多的人互动,能真正起到自主、参与、合作学习的作用吗?还是表面热热闹闹,其实连教学目标都没有完成的假互动呢?因此,有些"活"的教学方法是只能选择在小班里才能进行的,否则事倍功半。所以教师要根据自己任课班级的实际情况进行"放"与"管",才能让学生真正"活"起来,"活"得有度,"活"得有效。

但是这样说来又会让我们提出新的质疑,难道大班就不能"活"起来吗?当然不是,在大班的课堂上,教师的常规教育更是个极其关键尤为重要的问题,因为人数一多,局面更不好控制,如果课堂常规教育没有真正落实的话,那互动教学的话肯定是很难行得通的,甚至是会乱成一团,所以说课堂常规教学当中的"活"是有前提的有条件的,这个"活"必须是在有较好的常规教育落实到位了才能有效进行的。

2.课堂教学当中的"活"与课堂常规是相辅相成,统一一致的

探讨到课堂常规教育的问题,那么课堂常规的主要内容到底是什么呢?课堂常规的主要内容简单来说其实就是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学习习惯。教师在课堂常规教学的管理上要做到"管而不死,活而不乱"。对学生"活"的内涵,教师也要有正确的的认识,不能单纯或单方面的片面地的去理解去落实这个"活",更不能认为既然要求"活"那干脆就放养式的放任自由。"活"不等于不要课堂常规,它不是指"乱哄哄",表面上的"热闹",而是指在课堂学习中学生的喜爱兴趣,学习中的好心情及投入程度,能主动探索、专注倾听、积极交流、勤于动手,以及对成功的愉悦之情等的表现,其实质也正是学生的学习习惯及课堂常规内容,学生的"活"就应体现在这里。

课堂中教师必须充分尊重学生,讲究教学民主,关注学生的个性发展,并营造一种轻松和谐,师生亲密无间的课堂气氛,让学生学得生动活泼,轻松愉悦,但要做到活而不乱,动而不滥,乐而不散。教师要把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作为每节课堂教学的前提内容之一,贯穿渗透于学习活动之中,贯穿于长期的教育教学活动中,使得课堂教学中形成"活而不乱",呈现出平等、宽松、和谐、欢乐的学习氛围,如果在我们的一节课堂当中,常规还没有落实下去的话,作为我的观点来说,这一节课我宁愿先放下预先设计好的课堂内容,先要把我们的常规教育落到实处了我才开始进行我接下来的教学,否则我想在没有良好的课堂常规的情况之下所上的一堂课,就算是教师设计得多巧妙,备课备得再认真仔细也是枉然,学生真正掌握到的并不一定能有多少能达到我们所预期的这节课的教学目标。所以我们说课堂上的"活"与课堂常规是相辅相成,统一一致的。

3.课堂教学当中的"活"离不开课堂常规的训练

课堂常规训练的主要目的是让学生规范学习的行为,集中学习的注意力,其积极意义不言而喻。我们的课堂常规训练不能强调机械化、模式化,也不要过分强调坐姿、掌声等的整齐划一,但是教师应该潜移默化地让学生在学习中体会到个体学习时、小组讨论时、集体游戏时、作业时等等不同情况下应该注意怎样学习。

4.课堂教学当中的"活"需要在自由与限制间把握

新课程要求我们的课堂不能一成不变,死气沉沉的成为教师的"一言堂"的状态,我们很多教师在刚开始接触到新课改时,单纯片面地去理解我们课堂上的"活", 很容易就走到极端,认为不能"死"那就"活"起来吧,使得整个课堂完全处于活动状态、亢奋状态当中,反而背道而驰地进入到了一个课堂常规的"活"与"死"的理解的误区当中了。教师应该视实际情况和教学需要,合理安排,巧妙设计,在自由与限制间把握我们的课堂教学,不能盲目地走到任何一个"活"或"死"的端点。

我们很清楚地认识到,在学生主体性越来越被强调的今天,许多教师在课堂上面对越来越大胆活跃的学生感到无所适从,无法应对,感觉课堂变得越来越难以控制,担心学生会提出一些漫无边际的问题,担心课时的安排与教学任务产生矛盾,一节课往往不能完成预订的教学任务。新型师生关系下的课堂教学并不是对教师地位及教师课堂所起作用的忽视,而是对教师自身素质和能力又有了更高的要求。为了让课堂教学真正地活起来,教师应该提高自身素质,多方位完善自己的业务水平和专业技能,多采用一些活泼新颖的教学方式,尤其要在课堂的调控上多下功夫,尽可能要做到"放得开,收的拢",提高课堂驾驭能力,真正理解并处理好课堂常规教学中"活"与"死"的关系,使我们的课堂改革落到实处。

第7篇

【关键词】高中化学 课堂教学 缺陷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3)23-0139-01

2008年秋季,江西省高中教育全面进入新课程实施阶段,几年来,大家对新课程的认识由迷惘到逐渐清晰,对新教材的应用也由不适应到逐渐熟悉。但笔者通过对课堂教学的长时间观察与思考,发现课堂教学中明显存在一些缺陷,现将有关认识阐述如下:

一 课堂教学三维目标统筹缺陷

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组合成新课程的三维目标,但在具体的课堂实施过程中往往不能很好地得到统筹。有些教师过分注重形式,课堂教学中情感目标的缺失较严重。我认为课堂教学中,只有通过情感的相融才能调动师生的情绪,使课堂生气勃勃。要使学生能理解和真正获得知识,所依靠的核心因素也在于学生自有的情感和感悟。教师要关注学生生存的方式,实现互动的师生关系、教学关系;教师要关注学生的活动体验,实现认知与情感的和谐统一。

二 课堂教学中的生成性缺陷

随着新课程进程的不断推进,大家越来越认识到课堂教学中要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而课堂中师生或生生间的互动与合作是突出学生主体地位的一种比较好的形式。在互动的过程中意味着更多的不确定性和生成性,所以说生成性是新课程课堂教学的重要特征。而实际上课堂教学预设性太强,使得课堂缺少灵气,大多数教师不敢放开,因为生成的课堂会打乱教学节奏,影响教学内容的完成,会出现课堂教学的混乱,更有可能会给教师带来一定的“麻烦”。如在“硫的氧化物”的教学中,出现过这样一个场景:一瓶未知的红色溶液,然后向该溶液中通入SO2,发现溶液的红色逐渐褪去。请你猜想该红色溶液可能是什么?请设计实验证明你的猜想。学生交流得很热烈,也都在教师的预设范围之内,突然有一个学生提出:“可能是滴有KSCN溶液的FeCl3稀溶液”,因为Fe3+也能氧化SO2,发生了如下反应:2Fe3++SO2+2H2O=2Fe2-+SO42-+4H+,使Fe3++3SCN-=Fe(SCN)3平衡逆向移动,溶液逐渐褪色。这一猜想出乎老师的预设,教师不敢给予学生评价,只好说课后再讨论吧。很明显该学生的眼神一下子黯淡了很多。因为打击了学生的积极性,这种对生成资源处理能力的缺失使得课堂失去了许多智慧的思维碰撞。

三 课堂中教师缺少实验意识

很多化学课堂是教师讲得多,学生探究活动少。有教师认为:“不进行实验探究活动同样能掌握学科知识,不做实验照样做实验题,做实验也做不好实验题。”而且现行教材学生活动与探究内容多,确实造成了教学课时与教学内容之间的矛盾,导致“活动与探究”,“观察与思考”等栏目均变成了“听讲与记录”。如在教学“苯酚的性质”时,在处理苯酚钠溶液中通CO2后,除了生成浑浊的苯酚之外,反应的无机产物是碳酸钠还是碳酸氢钠?甲老师直接告诉学生生成NaHCO3;乙老师请同学们根据元素守恒的原理分析,猜想无机产物是什么?学生通过交流之后,乙老师说是NaHCO3;丙老师请同学们根据自己的判断,猜想无机产物是什么?学生交流后分为两种观点:一是NaHCO3,二是Na2CO3。丙老师提出能否用实验证实呢?学生在充分讨论的基础上,设计出了实验方案:(1)向苯酚的悬浊液中加Na2CO3溶液;(2)向苯酚的悬浊液中滴加NaHCO3溶液。通过实验和对实验现象的观察分析,由“苯酚与Na2CO3溶液不共存”的现象,得出产物是NaHCO3的结论。

四 对课本教材、高考试题缺少研究

任何一本教材的编写都不可能做到完美无缺,但有些教师却始终对教材深信不疑。如在设计实验比较乙醇与苯酚中羟基中氢原子的活性的教学内容中,实验现象并非理论上想象的那样,而是乙醇试管中钠开始沉于试管底部,剧烈反应,产生大量气泡,钠上下浮动,直至消失,溶液始终澄清;苯酚试管中钠一直沉在试管底部,产生气泡开始较快,随即逐渐变慢直至反应几乎停止,钠粒表面附有白色粉末状物质。可见按此设计并不能达到实验目的。

近年来,在新的评价理念下,高考化学试题的设计也正在悄然发生着变化,试题有情境性、开放性、思维性、实验试题的设计性和学科知识间的综合性等特点,对促进中学化学教学改革,指导中学化学教学,提高化学质量起到了良好的导向作用。但有的教师对高考试题的研究往往是只见树木不见森林,对试题的研究只看到具体的某一题,而没有放置于整卷的背景下进行研究,也没有深刻领会当年该试题的目的和功能,导致在平时的教学中选择习题进行组织教学时出现超前、超难等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