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6-11 09:08:39
序论:在您撰写风险管理本质特征时,参考他人的优秀作品可以开阔视野,小编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这些建议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热情,引导您走向新的创作高度。
关键词:商业银行;信用风险;利率风险;操作风险
自商业银行产生,风险就与之相伴、形影不离。随着银行业务的不断发展和市场竞争的加剧,银行业风险也呈现出复杂多变的特征。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银行业则是金融业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人们对金融风险的重视和认识的加深,国际银行风险管理的内涵和理念不断深化,水平也在不断提高。中国是处于转型过程中的发展中国家,外部经济环境较为复杂,银行业发展还很不成熟,风险的表现形式更为特殊,这对风险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一、城市商业银行的本质与风险类型
(一)城市商业银行的本质
商业银行有四大本质特征:一是商业性。商业银行要追求盈利。二是风险性。既有资金的损失风险,又有相关人员的责任风险。三是服务性。商业银行作为社会第三产业,服务于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和民众。四是关联性。作为现代经济的核心,商业银行办得如何,不仅是自身的问题,更会对经济社会产生直接和深刻的影响,也是社会问题。因此,商业银行的贷款投放在社会资源配置中发挥着直接主导作用,贷款投向哪里,其他生产要素就会随之向哪里聚集,由此便形成社会产业结构,对社会生活产生影响。商业银行的发展必须正确认识和把握其“四性”的本质特征。
(二)城市商业银行的风险类型
银行风险是指由于种种不确定因素使银行在从事资金融通过程中所取得的实际收益与预期收益发生偏离,从而蒙受损失或获得额外收益的可能性。其表现形式有:信用风险、利率风险、操作风险、流动性风险等。鉴于我国国有商业银行存在的巨额不良债权(不良贷款和应收未收利息),以及银行内部违规操作、过度投机和大案要案的层出不穷,我国银行业面临的风险主要表现在信用风险、利率风险和操作风险三个方面。
二、我国城市商业银行三大风险的定义及其特征
(一)信用风险
信用风险是指借款人因为各种原因不能足额、按时偿还商业银行的贷款从而使贷款资金蒙受损失的可能性。信贷风险的管理工作包括风险的计量、分散、转移、补偿等内容,其中以信用评级为前提的信用风险计量是信贷风险管理整体工作的基础。随着金融的全球化趋势及金融市场的波动性加剧,各国银行和投资者受到了前所未有的信用风险的挑战,因此,认识信贷风险首先应该认识影响银行信贷风险的因素。信贷风险是外部因素与内部因素的函数。外部因素包括社会、政治、经济的变动或是自然灾害等银行无法避免的因素;内部因素是商业银行对待信贷风险的态度,这类因素体现在其贷款政策、信用分析和贷款监管的质量之中。
(二)利率风险
自1952年至70年代末,我国本币利率始终是管制利率,但管制利率并不等于利率的永恒不变。当政府调整利率政策时,依然存在利率风险的可能。然而,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利率频繁调整,如上世纪末央行连续8次下调利率。2007年不到一年时间,央行已经连续5次上调利率。同时政府对银行的一些特殊政策规定也给商业银行带来了极大的利率风险。由于我国各商业银行缺乏对中央银行利率政策的准确预期,更不能根据中央银行利率政策的变动走势适时调整自身资产负债结构,以致资产负债结构严重失衡,在利率调整时遭受损失,国内商业银行资产负债结构失衡问题十分突出。首先,在总量结构上,资产与负债总量之间没有保持合理的比例关系,存在存差和借差缺口过大等问题,受限于资金运用权限的限制,大量资金积压,承受着利率调整的风险;其次,在期限结构上,资产与负债结构在期限结构上没有建立合理的配比关系,如以短期存款支持长期贷款或以长期存款支持短期贷款。
(三)操作风险
近年来,国际和国内银行业操作风险事件频发,给商业银行带来了巨大的损失,防范操作风险仍然是摆在银行业面前的一个十分重要而紧迫的课题。笔者给操作风险下的定义是:操作风险是与银行业务操作相联系的风险,它是指由于以不当或不足的方式操作业务或外部事件而对银行业务带来负面影响的可能性,操作风险的内涵是动态的,银行许多新的风险会不断归并其中。操作风险主要来源于银行的日常营运.大多是在银行可控范围内的内产生风险,信用风险和市场风险大多由外部原因引发。每个银行都有其自身、独立的和独特的操作环境,必须考虑银行具体情况来对操作风险进行分析,这是操作风险的关键特征。
三、我国城市商业银行加强风险管理的措施
(一)树立正确的风险管理理念
正确的风险管理理念是商业银行实现有效风险管理的基础保障。我国商业银行需要采取多种方法加强风险管理知识教育,树立“全面风险管理、全员风险管理”的理念,让员工充分认识商业银行风险存在的客观必然性和风险管理的持久性,真正理解商业银行能够识别、监测、度量和控制风险,但不能回避风险,商业银行能够通过主动的风险管理来实现风险和收益的平衡。同时要全面培育健康的风险管理文化,实现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的目标由“管住风险”向“为股东创造价值”过渡,推行涵盖事前预测、事中控控制和事后处置的全过程风险管理行为,将其贯穿到所有员工和所有业务中去,建立良好的风险控制文化,形成风险控制的文化氛围、风险防范的道德评价和职业环境。
(二)构建商业银行内部评级体系
关于内部评级体系的建设,我国商业银行在借鉴国外成功经验的同时,还应坚持三条基本原则:一是配套建设原则。新资本协议所要求的内部评级法不是简单地开发一套评级系统,而要将内部评级方法和系统工具切实运用到业务流程中去,使之发挥决策支持作用,所以IRB实施过程中应坚持管理制度与系统平台同步推进、配套建设的原则。二是自主开发原则。尽管巴塞尔协议将内部评级法作为资本监管的主要方式,但就内部评级体系而言,它首先是银行从事风险管理的一项工具,具有较强的针对性和特定性。内部评级体系只有与银行自身业务特点相匹配,才能发挥风险指引的作用。因此,具备条件的银行应立足于自主研发,同时辅之以外部技术支持。三是持续优化原则。随着银行业务不断丰富和发展,信用风险的范围和特点也在发生变化,对内部评级体系必须不断加以改进和完善,以适应日益提高的风险管理要求。为此,银行应配备一支专业化队伍和专门的机构,负责内部评级体系的运行、维护、升级和创新。建立起适合国情的内部评级体系,并在实践中不断修正和完善。
关键词:商业银行;信用风险;利率风险;操作风险
自商业银行产生,风险就与之相伴、形影不离。随着银行业务的不断发展和市场竞争的加剧,银行业风险也呈现出复杂多变的特征。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银行业则是金融业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人们对金融风险的重视和认识的加深,国际银行风险管理的内涵和理念不断深化,水平也在不断提高。中国是处于转型过程中的发展中国家,外部经济环境较为复杂,银行业发展还很不成熟,风险的表现形式更为特殊,这对风险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一、城市商业银行的本质与风险类型
(一)城市商业银行的本质
商业银行有四大本质特征:一是商业性。商业银行要追求盈利。二是风险性。既有资金的损失风险,又有相关人员的责任风险。三是服务性。商业银行作为社会第三产业,服务于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和民众。四是关联性。作为现代经济的核心,商业银行办得如何,不仅是自身的问题,更会对经济社会产生直接和深刻的影响,也是社会问题。因此,商业银行的贷款投放在社会资源配置中发挥着直接主导作用,贷款投向哪里,其他生产要素就会随之向哪里聚集,由此便形成社会产业结构,对社会生活产生影响。商业银行的发展必须正确认识和把握其“四性”的本质特征。
(二)城市商业银行的风险类型
银行风险是指由于种种不确定因素使银行在从事资金融通过程中所取得的实际收益与预期收益发生偏离,从而蒙受损失或获得额外收益的可能性。其表现形式有:信用风险、利率风险、操作风险、流动性风险等。鉴于我国国有商业银行存在的巨额不良债权(不良贷款和应收未收利息),以及银行内部违规操作、过度投机和大案要案的层出不穷,我国银行业面临的风险主要表现在信用风险、利率风险和操作风险三个方面。
二、我国城市商业银行三大风险的定义及其特征
(一)信用风险
信用风险是指借款人因为各种原因不能足额、按时偿还商业银行的贷款从而使贷款资金蒙受损失的可能性。信贷风险的管理工作包括风险的计量、分散、转移、补偿等内容,其中以信用评级为前提的信用风险计量是信贷风险管理整体工作的基础。随着金融的全球化趋势及金融市场的波动性加剧,各国银行和投资者受到了前所未有的信用风险的挑战,因此,认识信贷风险首先应该认识影响银行信贷风险的因素。信贷风险是外部因素与内部因素的函数。外部因素包括社会、政治、经济的变动或是自然灾害等银行无法避免的因素;内部因素是商业银行对待信贷风险的态度,这类因素体现在其贷款政策、信用分析和贷款监管的质量之中。
(二)利率风险
自1952年至70年代末,我国本币利率始终是管制利率,但管制利率并不等于利率的永恒不变。当政府调整利率政策时,依然存在利率风险的可能。然而,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利率频繁调整,如上世纪末央行连续8次下调利率。2007年不到一年时间,央行已经连续5次上调利率。同时政府对银行的一些特殊政策规定也给商业银行带来了极大的利率风险。由于我国各商业银行缺乏对中央银行利率政策的准确预期,更不能根据中央银行利率政策的变动走势适时调整自身资产负债结构,以致资产负债结构严重失衡,在利率调整时遭受损失,国内商业银行资产负债结构失衡问题十分突出。首先,在总量结构上,资产与负债总量之间没有保持合理的比例关系,存在存差和借差缺口过大等问题,受限于资金运用权限的限制,大量资金积压,承受着利率调整的风险;其次,在期限结构上,资产与负债结构在期限结构上没有建立合理的配比关系,如以短期存款支持长期贷款或以长期存款支持短期贷款。
(三)操作风险
近年来,国际和国内银行业操作风险事件频发,给商业银行带来了巨大的损失,防范操作风险仍然是摆在银行业面前的一个十分重要而紧迫的课题。笔者给操作风险下的定义是:操作风险是与银行业务操作相联系的风险,它是指由于以不当或不足的方式操作业务或外部事件而对银行业务带来负面影响的可能性,操作风险的内涵是动态的,银行许多新的风险会不断归并其中。操作风险主要来源于银行的日常营运.大多是在银行可控范围内的内产生风险,信用风险和市场风险大多由外部原因引发。每个银行都有其自身、独立的和独特的操作环境,必须考虑银行具体情况来对操作风险进行分析,这是操作风险的关键特征。
三、我国城市商业银行加强风险管理的措施
(一)树立正确的风险管理理念
正确的风险管理理念是商业银行实现有效风险管理的基础保障。我国商业银行需要采取多种方法加强风险管理知识教育,树立“全面风险管理、全员风险管理”的理念,让员工充分认识商业银行风险存在的客观必然性和风险管理的持久性,真正理解商业银行能够识别、监测、度量和控制风险,但不能回避风险,商业银行能够通过主动的风险管理来实现风险和收益的平衡。同时要全面培育健康的风险管理文化,实现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的目标由“管住风险”向“为股东创造价值”过渡,推行涵盖事前预测、事中控控制和事后处置的全过程风险管理行为,将其贯穿到所有员工和所有业务中去,建立良好的风险控制文化,形成风险控制的文化氛围、风险防范的道德评价和职业环境。
(二)构建商业银行内部评级体系
关键词:商业银行;信用风险;利率风险;操作风险
自商业银行产生,风险就与之相伴、形影不离。随着银行业务的不断发展和市场竞争的加剧,银行业风险也呈现出复杂多变的特征。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银行业则是金融业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人们对金融风险的重视和认识的加深,国际银行风险管理的内涵和理念不断深化,水平也在不断提高。中国是处于转型过程中的发展中国家,外部经济环境较为复杂,银行业发展还很不成熟,风险的表现形式更为特殊,这对风险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一、城市商业银行的本质与风险类型
(一)城市商业银行的本质
商业银行有四大本质特征:一是商业性。商业银行要追求盈利。二是风险性。既有资金的损失风险,又有相关人员的责任风险。三是服务性。商业银行作为社会第三产业,服务于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和民众。四是关联性。作为现代经济的核心,商业银行办得如何,不仅是自身的问题,更会对经济社会产生直接和深刻的影响,也是社会问题。因此,商业银行的贷款投放在社会资源配置中发挥着直接主导作用,贷款投向哪里,其他生产要素就会随之向哪里聚集,由此便形成社会产业结构,对社会生活产生影响。商业银行的发展必须正确认识和把握其“四性”的本质特征。
(二)城市商业银行的风险类型
银行风险是指由于种种不确定因素使银行在从事资金融通过程中所取得的实际收益与预期收益发生偏离,从而蒙受损失或获得额外收益的可能性。其表现形式有:信用风险、利率风险、操作风险、流动性风险等。鉴于我国国有商业银行存在的巨额不良债权(不良贷款和应收未收利息),以及银行内部违规操作、过度投机和大案要案的层出不穷,我国银行业面临的风险主要表现在信用风险、利率风险和操作风险三个方面。
二、我国城市商业银行三大风险的定义及其特征
(一)信用风险
信用风险是指借款人因为各种原因不能足额、按时偿还商业银行的贷款从而使贷款资金蒙受损失的可能性。信贷风险的管理工作包括风险的计量、分散、转移、补偿等内容,其中以信用评级为前提的信用风险计量是信贷风险管理整体工作的基础。随着金融的全球化趋势及金融市场的波动性加剧,各国银行和投资者受到了前所未有的信用风险的挑战,因此,认识信贷风险首先应该认识影响银行信贷风险的因素。信贷风险是外部因素与内部因素的函数。外部因素包括社会、政治、经济的变动或是自然灾害等银行无法避免的因素;内部因素是商业银行对待信贷风险的态度,这类因素体现在其贷款政策、信用分析和贷款监管的质量之中。
(二)利率风险
自1952年至70年代末,我国本币利率始终是管制利率,但管制利率并不等于利率的永恒不变。当政府调整利率政策时,依然存在利率风险的可能。然而,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利率频繁调整,如上世纪末央行连续8次下调利率。2007年不到一年时间,央行已经连续5次上调利率。同时政府对银行的一些特殊政策规定也给商业银行带来了极大的利率风险。由于我国各商业银行缺乏对中央银行利率政策的准确预期,更不能根据中央银行利率政策的变动走势适时调整自身资产负债结构,以致资产负债结构严重失衡,在利率调整时遭受损失,国内商业银行资产负债结构失衡问题十分突出。首先,在总量结构上,资产与负债总量之间没有保持合理的比例关系,存在存差和借差缺口过大等问题,受限于资金运用权限的限制,大量资金积压,承受着利率调整的风险;其次,在期限结构上,资产与负债结构在期限结构上没有建立合理的配比关系,如以短期存款支持长期贷款或以长期存款支持短期贷款。
(三)操作风险
近年来,国际和国内银行业操作风险事件频发,给商业银行带来了巨大的损失,防范操作风险仍然是摆在银行业面前的一个十分重要而紧迫的课题。笔者给操作风险下的定义是:操作风险是与银行业务操作相联系的风险,它是指由于以不当或不足的方式操作业务或外部事件而对银行业务带来负面影响的可能性,操作风险的内涵是动态的,银行许多新的风险会不断归并其中。操作风险主要来源于银行的日常营运.大多是在银行可控范围内的内产生风险,信用风险和市场风险大多由外部原因引发。每个银行都有其自身、独立的和独特的操作环境,必须考虑银行具体情况来对操作风险进行分析,这是操作风险的关键特征。
三、我国城市商业银行加强风险管理的措施
(一)树立正确的风险管理理念
正确的风险管理理念是商业银行实现有效风险管理的基础保障。我国商业银行需要采取多种方法加强风险管理知识教育,树立“全面风险管理、全员风险管理”的理念,让员工充分认识商业银行风险存在的客观必然性和风险管理的持久性,真正理解商业银行能够识别、监测、度量和控制风险,但不能回避风险,商业银行能够通过主动的风险管理来实现风险和收益的平衡。同时要全面培育健康的风险管理文化,实现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的目标由“管住风险”向“为股东创造价值”过渡,推行涵盖事前预测、事中控控制和事后处置的全过程风险管理行为,将其贯穿到所有员工和所有业务中去,建立良好的风险控制文化,形成风险控制的文化氛围、风险防范的道德评价和职业环境。
(二)构建商业银行内部评级体系
关键词:商业银行;信用风险;利率风险;操作风险
自商业银行产生,风险就与之相伴、形影不离。随着银行业务的不断发展和市场竞争的加剧,银行业风险也呈现出复杂多变的特征。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银行业则是金融业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人们对金融风险的重视和认识的加深,国际银行风险管理的内涵和理念不断深化,水平也在不断提高。中国是处于转型过程中的发展中国家,外部经济环境较为复杂,银行业发展还很不成熟,风险的表现形式更为特殊,这对风险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一、城市商业银行的本质与风险类型
(一)城市商业银行的本质
商业银行有四大本质特征:一是商业性。商业银行要追求盈利。二是风险性。既有资金的损失风险,又有相关人员的责任风险。三是服务性。商业银行作为社会第三产业,服务于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和民众。四是关联性。作为现代经济的核心,商业银行办得如何,不仅是自身的问题,更会对经济社会产生直接和深刻的影响,也是社会问题。因此,商业银行的贷款投放在社会资源配置中发挥着直接主导作用,贷款投向哪里,其他生产要素就会随之向哪里聚集,由此便形成社会产业结构,对社会生活产生影响。商业银行的发展必须正确认识和把握其“四性”的本质特征。
(二)城市商业银行的风险类型
银行风险是指由于种种不确定因素使银行在从事资金融通过程中所取得的实际收益与预期收益发生偏离,从而蒙受损失或获得额外收益的可能性。其表现形式有:信用风险、利率风险、操作风险、流动性风险等。鉴于我国国有商业银行存在的巨额不良债权(不良贷款和应收未收利息),以及银行内部违规操作、过度投机和大案要案的层出不穷,我国银行业面临的风险主要表现在信用风险、利率风险和操作风险三个方面。
二、我国城市商业银行三大风险的定义及其特征
(一)信用风险
信用风险是指借款人因为各种原因不能足额、按时偿还商业银行的贷款从而使贷款资金蒙受损失的可能性。信贷风险的管理工作包括风险的计量、分散、转移、补偿等内容,其中以信用评级为前提的信用风险计量是信贷风险管理整体工作的基础。随着金融的全球化趋势及金融市场的波动性加剧,各国银行和投资者受到了前所未有的信用风险的挑战,因此,认识信贷风险首先应该认识影响银行信贷风险的因素。信贷风险是外部因素与内部因素的函数。外部因素包括社会、政治、经济的变动或是自然灾害等银行无法避免的因素;内部因素是商业银行对待信贷风险的态度,这类因素体现在其贷款政策、信用分析和贷款监管的质量之中。
(二)利率风险
自1952年至70年代末,我国本币利率始终是管制利率,但管制利率并不等于利率的永恒不变。当政府调整利率政策时,依然存在利率风险的可能。然而,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利率频繁调整,如上世纪末央行连续8次下调利率。2007年不到一年时间,央行已经连续5次上调利率。同时政府对银行的一些特殊政策规定也给商业银行带来了极大的利率风险。由于我国各商业银行缺乏对中央银行利率政策的准确预期,更不能根据中央银行利率政策的变动走势适时调整自身资产负债结构,以致资产负债结构严重失衡,在利率调整时遭受损失,国内商业银行资产负债结构失衡问题十分突出。首先,在总量结构上,资产与负债总量之间没有保持合理的比例关系,存在存差和借差缺口过大等问题,受限于资金运用权限的限制,大量资金积压,承受着利率调整的风险;其次,在期限结构上,资产与负债结构在期限结构上没有建立合理的配比关系,如以短期存款支持长期贷款或以长期存款支持短期贷款。
(三)操作风险
近年来,国际和国内银行业操作风险事件频发,给商业银行带来了巨大的损失,防范操作风险仍然是摆在银行业面前的一个十分重要而紧迫的课题。笔者给操作风险下的定义是:操作风险是与银行业务操作相联系的风险,它是指由于以不当或不足的方式操作业务或外部事件而对银行业务带来负面影响的可能性,操作风险的内涵是动态的,银行许多新的风险会不断归并其中。操作风险主要来源于银行的日常营运.大多是在银行可控范围内的内产生风险,信用风险和市场风险大多由外部原因引发。每个银行都有其自身、独立的和独特的操作环境,必须考虑银行具体情况来对操作风险进行分析,这是操作风险的关键特征。
三、我国城市商业银行加强风险管理的措施
(一)树立正确的风险管理理念
正确的风险管理理念是商业银行实现有效风险管理的基础保障。我国商业银行需要采取多种方法加强风险管理知识教育,树立“全面风险管理、全员风险管理”的理念,让员工充分认识商业银行风险存在的客观必然性和风险管理的持久性,真正理解商业银行能够识别、监测、度量和控制风险,但不能回避风险,商业银行能够通过主动的风险管理来实现风险和收益的平衡。同时要全面培育健康的风险管理文化,实现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的目标由“管住风险”向“为股东创造价值”过渡,推行涵盖事前预测、事中控控制和事后处置的全过程风险管理行为,将其贯穿到所有员工和所有业务中去,建立良好的风险控制文化,形成风险控制的文化氛围、风险防范的道德评价和职业环境。
(二)构建商业银行内部评级体系
关键词:供应链;维度;权变;风险属性
基金项目:吉林建筑工程学院青年科技发展基金项目(J20091123)
中图分类号:F27文献标识码:A
一、问题提出
2011年3月11日发生在日本的大地震,从某种程度上来讲,这次灾难非比寻常。日本作为很多先进零部件和先进材料的高端生产国,已经开辟了一个专属市场,而日本公司在这些行业中常常是处于支配地位。据瑞士信贷数据,日本供应的锂离子电池所用电极材料占全球供应量的78%,液晶显示器所用偏振光保护膜几乎占全部,其他高科技材料也占很大部分。然而,这些产品的供应问题引起越来越强烈的担忧,可以看出灾害可以给全球供应造成怎样的冲击?在应对日本地震造成的后果之际,不少企业正匆忙重新组织自己的供应链,对电子和汽车等行业的许多跨国企业来说,日本地震后的局面再一次暴露出了众多企业供应链的脆弱性,使得供应链风险管理成为备受关注的焦点。
无可置疑的是,每条供应链在某一特定方面的具体属性都是独特的。这种独特性也相应地需要用独特的方法来管理有关风险。本文试建立这样一种“权变框架”的方法,将其共同和共有的属性在一个总体框架上进行定位。构建权变框架下的供应链风险维度,这个框架中所采取的方法是,当一些特定的变量或参数发生或出现时,决策者可以采取预先设定好的策略去解决所存在的问题。
二、供应链中的风险属性分析
对供应链风险属性分析有助于深入把握企业各领域业务活动所面临风险的动态性及其影响后果,可以为之提供良好的范例。
供应链中的风险可以根据供应链的延续过程进行分类。(图1)Paulsson和Norrman(2003)对这个延续过程确认了三个方面,即运行障碍、战术中断和战略不确定性。在本质上,这三个方面与风险类型的不同有关,并非意味着一个比另一个更为显著或普遍。与此研究相类似,Kleindorfer和Wassenhove(2003)将风险划分为两种类型:供需协调风险和中断风险。在实质上,相关研究处理的是供应链风险的不同类型以及需要不同处理方法和管理方案的问题。区分不同种类的供应链风险是很有意义的,然而我们更需要认识到现实中这些不同类型的风险的相互依赖性。采取使供应链更简洁、更灵活从而改善其绩效的行动(例如提高效率和盈利能力),其结果可能会增大战术中断和战略不确定性的风险。目前,相关领域已经有了较大发展,这些发展也将不断继续下去,从而将对图1所概括的三个方面的供应链风险管理产生影响。供应链领域发展的主要特点以及所涉及风险主要包括以下方面:
1、供应链合作风险。供应链合作要求各节点企业将私有信息完全共享出来,只有掌握了系统中各个成员的具体信息,才有可能求得供应链整体的最优解。但供应链成员作为独立的经济主体,虽然有长期合作伙伴关系,但相互之间也存在着竞争,供应链成员出于自身利益的考虑有时会故意隐瞒或谎报数据,造成信息的不对称,导致道德风险的产生,从而危害供应链的整体利益,影响供应链的效率最大化。
2、供应链信息风险。威廉姆森认为:交易成本就其本身而论相当于物理学中的“摩擦”这一定义。这种“摩擦”的存在取决于三个因素:受到限制的理性思考、机会主义以及资产特殊性。其中,机会主义是指信息的不完整的或受到歪曲的透露,尤其是指旨在制造成信息方面的误导、歪曲、掩盖、搅乱或混淆的蓄意行为。它是造成信息不对称的实际条件或人为条件的原因,这种情况使得经济组织的问题复杂化了。对于双方来说,获取大量高质量信息的能力可以确保谈判不仅是信息充分的,更会对问题本身所涉及的相关知识和对问题的理解更加深刻。
3、供应链内部运营风险。相互依赖和相互支撑的合作伙伴,进行有效的资源整合。据有关实地调研发现:不少供应链上各个环节尚处于相对独立、自成一体状态,不能形成链条“整体”,表现为结构上的松散性。结构上所存在的天然缺憾可能造成一种内耗和低效运作,使供应链存在“断裂”风险。
4、供需调性风险和中断风险。无论是在供应链内部还是外部,成员之间的互动和反应都会对风险产生较大影响。在供应链内部,位于上游的供应商很可能因下游客户所签订的协议而受到冲击。市场上的最终客户在价格、有效性、质量和设计等方面带来的竞争压力会通过供应链的各个环节而依次反馈回来;另一方面这些局部的干扰可能会对整个供应链的结构和成员关系模式产生放大和长期的影响。在当前技术变化和全球竞争环境下,许多研究者认为后一种局面出现的可能性会更大一些。
5、供应链决策环境风险。风险管理的决策环境是不断发展变化的。在许多全球性的市场上,人们可能会认为信息技术能够降低进入壁垒和退出壁垒。它们可能会改变与最终客户之间的沟通方法、营销渠道、客户的订购和采购方法、产品或服务的供货渠道,以及维持客户关系的过程。所有这些变化不仅会对整个供应链的结构和过程产生潜在影响,而且会对企业所承担的风险产生潜在的影响,并会影响到对意外事件的风险感知。
三、基于权变框架的供应链风险维度构建
构建任何用以描述特殊情形的框架结构,都需要确定特定的维度。供应链风险需要一套关键的特征属性或维度能决定所包含风险的本质,这些属性或维度能够为这些风险怎样被定义、衡量以及化解提供指导。这套关键的特征属性因素包括背景、结构/过程、决策支持、参与人等。通常认为这四个维度可以对供应链风险管理中的大多数决策情形进行分类,为供应链上的决策者提供更大的决策依据。
维度1:背景特征。这个维度的子集是外部环境、供应链背景、内部环境。外部环境代表了供应链运作以及决策制定的一般环境。主要包括市场需求不确定性风险、经济周期风险、政策风险、法律风险、意外灾祸风险等因素。这些因素表现出供应链运营所面临风险的本质特征;供应链背景代表了供应链所属行业特点、现状、优势、劣势、机会、威胁等因素,主要范围集中于供应链中的单个企业以及其上游和下游的直接合作伙伴;内部环境代表了供应链结点组织、战略、资源和文化等都是影响风险预期的因素,也是影响相关风险管理和具体决策制定的重要因素。
维度2:结构和过程特征。供应链结构及其组成要素是决策风险特征影响因素的主要代表。在很多方面,这涉及到结构、过程以及伙伴关系的稳定程度。供应链的结构具有层次性、双向性、多极性、动态性和跨地域性等特征,供应链结构中的企业角色分类可分为主体企业与客体企业、核心企业与非核心企业、潜在企业等,在供应链上,不同角色结点企业具有不同的特征,起着不同的作用,对整个供应链运作也有不同程度的影响。众多例子表明,很多行业的供应链前景处于不稳定和激烈变革状态,或是新形成的伙伴关系,供应链结构变化反应的本质以及供应链成员间的合作过程和行为都代表着一系列重要的变量,这些变量将反映出风险的本质特征以及进行风险识别和管理的潜在方法。经常和快速的变化会对良好的伙伴关系和合作过程的形成产生影响,从而导致不稳定和不信任局面的产生,这样可能会面临更多的风险。
维度3:决策支持。与外部环境相同,供应链环境和内部环境都表明决策制定的背景,企业中待解决的特殊问题将会表现为决策。描述决策特征的方式对风险认知、决策过程以及承担风险的准备都有很重要的意义。因此,不管供应链的形式如何,从决策层次上看,核心企业的决策权重是最大的,利益是最大的,风险也是最大的,处在最上层,它的决策将影响供应链上其他节点的决策,其他的上游和下游企业均处在下层,是相对独立的决策者,有各自的目标函数与决策变量,这就使得整个供应链的决策系统呈分散递阶层次结构,由各节点做出的能够满足供应链管理目标实现的决策是供应链的满意决策。影响供应链决策主要包括环境、过去决策、决策者对风险的态度、组织文化、时间等因素。
维度4:人员特征。早期关于风险的研究主要关注于个体风险决策行为,影响个体、团体承担风险和制定决策行为的主要因素包括:(1)风险洞察力和风险准备;(2)性别和年龄的影响。基于性别和年龄的不同,决策者在风险感知和承担风险的准备方面是不同的;(3)群体影响。March认为,作为一个整体的组织可能会提供一种环境,“在这种环境下评估风险、承担风险并且转化为行动”。因此,组织中的团队可能会在他们的决策中反映出这一点,在制定特殊决策方面会有一些不同,例如研发投资等。
四、结论
本文通过对供应链风险属性分析,把握供应链上独特的属性,分别采取相应独特的方法来管理有关风险,试图在供应链环境下风险管理权变框架下构建维度。充分认识到这种权变框架在描绘这个领域的研究结论方面带来了一系列好处,对于识别供应链中的组织以及管理风险具有重要意义。
(作者单位:吉林建筑工程学院)
主要参考文献:
[1]马士华,林勇著.供应链管理.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5.8.
[关键词]通信;工程项目;风险管理
中图分类号:F28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914X(2017)03-0052-01
引言: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以及科学技术的革新发展,通信工程项目呈现了多元化、复杂化的发展趋势。在此发展环境中,通信工程项目中不确定性风险因素逐渐增多,在一定程度上导致通信工程项目经济损失的加大,为项目风险管理增添了困难性与复杂性。因此,为满足社会需求,提升通信产业竞争优势,对通信工程项目风险管理的分析已成为通信产业建设与发展的必然趋势,且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通信工程项目风险管理的概念
项目风险管理(ProjectRiskManagement),主要是指通过采用一定的手段对项目进行风险识别、风险分析、风险评价,进而对项目风险进行有效认知、控制与解决,用以用最小的成本,保证项目目标(任务)顺利完成的管理工作[1]。在通信工程项目风险管理中,通过对通信工程项目存在的风险因素进行识别、分析、评价与控制、解决,有利于减少不必要的经济损失,提升通信工程项目的成功率,促进通信产业的优化发展。
2通信工程项目风险的本质特性
通信工程项目的本质特性在一定程度上具有不稳定性,为工程项目风险管理增添了难度,因此明确并掌握通信工程项目风险的本质特性对项目风险管理的优化具有重要意义。
2.1通信工程项目风险具有客观性
由于通信工程項目的规模较大、工程项目工期相对较长且内容涉及范围广,投入的技术与资金较大,因此,在工程项目建设工程中,其各环节存在的风险因素并不能依据人意愿的改变而改变,其客观性较为明显[2]。
2.2通信工程项目风险具有变化性
在通信工程项目建设中,尤其是网络通信工程项目建设中,通信工程项目的施工目标、施工环境以及所应用的施工设备与方法相对复杂,随着工程项目的深入,风险因素会随着外在环境以及其他条件的变化而变化。因此,只有将各种风险因素进行有效控制,才能避免新风险因素的产生,实现对项目风险管理的有效控制。
2.3通信工程项目风险具多元性
基于通信工程项目施工范围广、技术特殊、项目建设周期长等特点,通信工程项目在建设过程中,将出现不同种类的风险因素,加之外部环境的变化,使通信工程项目风险呈现出多元化的特点。
2.4通信工程项目风险具偶然性与必然性
通信工程项目的风险所带来的经济损失是随机的,具有偶然性特征。在基于对各种风险因素的分析与研究,可从中探寻到通信工程醒目风险的的规律,进而致使项目风险具有必然性。因此,掌握项目风险的偶然性与必然性有助于设计出科学的风险预防方案。
3通信工程项目风险管理存在的问题
除通信工程项目风险的本质特征外,在我国通信工程项目建设中,管理人员对于风险管理的整体意识低下,部分企业并为建立完善的项目风险管理体系与管理制度,对项目风险定位模糊无法进行科学、有效的解决。对此,树立风险管理意识,构建完善风险管理体系,制定项目风险管理制度,已成为当今我国通信行业发展的必然趋势,对通信工程项目风险管理的优化具有重要意义。
4通信工程项目风险管理优化措施分析
4.1对风险因素进行有效识别
在通信工程项目中,风险识别重点在于对项目风险中可能带来不良影响或经济损失的风险因素进行预测与记录,并基于记录以及所积累的经验,对项目中存在的风险因素进行准确识别,从而及时控制风险因素的发展,并对其进行解决处理,从而将工程项目中的风险降到最低,将风险转变为机遇,促进工程项目风险管理的优化发展。
4.2对项目风险进行分析、评估与回避
准确掌握通信工程项目中的常见风险因素,包括经济风险因素、政治风险因素、技术风险因素等等,从而基于不同的风险因素特征对通信工程项目的风险进行分析与评估,并采用有针对性的措施进行解决或回避。例如,对于政治风险,即由政府政策的改变所形成的不确定性风险,可对政策进行全面解读与掌握,并给予政策改革需求与实际发展制定项目工程建设方案。并采用一定的技术或方法进行弥补,从而实现风险管理目标[3]。
4.3有效控制项目风险损失
通信企业管理人员应通过不断学习与经验交流,转变管理观念,提升自身对项目风险管理的重视,并强化企业风险管理人员对工程项目风险本质具有明确的认知与掌握。与此同时,对风险发生所带来的损失(经济损失、信誉损失、市场损失、企业关系损失)进行主动控制与有效预防,在根源上对通信工程项目风险损失进行防控,从而降低风险因素带来的危害[4]。
4.4科学转移项目风险
项目风险转移,主要是指将存在的潜在风险科学合理的转移到其他组织结构中,用以降低风险发生率。在此过程中,管理人员应对通信项目具有全面而准确的了解与掌握,并利用科学的手段,制定合理转移方案,在实践操作过程中要注重应转移而带来的企业新风险。
结论
总而言之,通信业工程项目风险管理是通信产业管理与运营中的重要环节,对提升企业竞争优势,强化企业对工程项目风险管理力度,提高企业通信工程项目成功率,降低企业经济损失具有重要作用。因此,在新形势下,只有明确认知并掌握通信工程项目风险管理的本质特性,并结合实际发展情况进行科学、合理的解决,才能实现项目风险管理的优化发展,进一步推动通信产业的稳定、安全与可持续竞争发展。
参考文献
[1]范风.基于风险管理的移动通信工程项目系统设计[J].通讯世界,2016,04:75.
[2]杜传辉,刘斌.通信工程项目中的风险管理与控制策略[J].西部皮革,2016,14:133.
[3]缪文瀚.移动通信工程项目风险管理研究[J].现代营销(下旬刊),2016,05:32.
【关键词】信贷资产证券化;信用风险;CreditRisk+模型
信贷资产证券化是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世界金融领域中最重要、发展最迅速的创新之一。它将金融机构中缺乏流动性的资产转换成流动性的证券,以此增加资产的流动性、提供新的投融资渠道、分散风险以及优化配置资源。风险问题是任何金融的核心问题,信贷资产证券化在具有重要经济效益的同时,风险也是并存的。信用风险是信贷资产证券化过程中的基本的和主要的风险,本研究利用CreditRisk+模型的特点和优势,在实例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运用此模型管理与控制信贷资产证券化信用风险的策略,以期为推进信贷资产证券化,以及此过程中的信用风险防范和化解提供一些思路。
一、信贷资产证券化信用风险的定义及其特征
信用风险也称违约风险,是指交易过程中一方的不履约对另一方造成损失的可能性,反应在借贷关系中,即债务人不如期向债权人偿还债务而引起的债权人损失的可能性。信贷资产证券化的信用风险有以下特征。(1)综合性。信用风险是自然灾害风险、政治风险、技术风险、市场风险等各种类型风险的综合体现。各种类型的风险最终都表现为交易过程中的违约,通过信用风险体现出来。(2)扩散性和传递性。信用风险极易形成一个“信用风险链”,即交易中一方的信用风险有可能引起另一方的信用风险;而另一方的信用风险又可能引起另一方的信用风险,表现出信用风险的不断扩散和传递。(3)累积性。由于信用风险的传递性和扩散性特点,一方的信用风险可能导致与其相关的各方的信用风险,这样累积的总的信用风险迅速增大,有时会产生信用危机。(4)突发性和隐蔽性。信用风险可以通过“借新债还旧债”等方式得到暂时缓解,这样风险被隐蔽,等显现出来时,让人觉得风险是突发的。(5)不确定性。任何风险都具有不确定性,信用风险受参与各方经营能力、努力程度、个人品格等各种主观因素的制约,其不确定性更大。
二、CreditRisk+模型的适用性及优势
Creditrisk+模型是1996年瑞士信贷分行金融产品部推出的信用风险管理模型。该模型基于保险精算的方法,忽略债务人的资产结构、资产价值的降低、信用等级变化对资产价值的影响等因素,只考虑违约风险,认为债务人只有违约和不违约两种状态,重在分析资产组合的统计学特点。Creditrisk+模型将各类违约事件模型化为有一定概率分布的连续变量,计算违约的概率。利用各个频度的违约概率分布加总后得出贷款组合的损失分布。与其他模型相比,CreditRisk+模型更适用于测算和控制信贷资产证券化的信用风险,其优势主要表现在:(1)CreditRisk+模型抓住了违约事件的本质特征。CreditRisk+模型着眼于经验主义和实用主义,没有对违约事件的成因作任何假设,只考虑了信用风险,紧紧抓住了证券化过程中违约事件的本质特征。违约事件一般较少,且发生的概率有较大的随机性,这样一来,先前观测所得的违约率在不同时间段可能会有明显的波动,CreditRisk+模型通过引入违约率的波动性来解决此问题。(2)计算便捷是CreditRisk+模型的一大亮点。CreditRisk+模型所需的指标非常少,只需输入两个变量――每笔债券的预期违约率和风险敞口即可,不需信用等级转换矩阵或有关利率期限结构的信息,它的拓展模型也只需增加一些对宏观因素的影响的考虑即可。CreditRisk+模型的这种便捷性有助于金融机构进行更深入细致的分析工作,有助于CreditRisk+模型在信用风险管理和控制中的进一步推广应用。(3)模型的计算结果十分漂亮。CreditRisk+模型通过一个概率生成函数,对贷款组合损失的概率分布有封闭解,因而计算时不需要运用模拟技术,计算速度较快。此外,这样不仅能够降低数字计算带来的误差,还能够分析债券/信贷组合由于某个债务人的加入带来的边际风险。综上所述,CreditRisk+模型具有适用性广、对数据要求相对较少、计算效率高等特点,在信贷资产证券化过程中基础数据不足的情况下,对于信贷资产证券化资产池信用风险的测算和管理控制而言,CreditRisk+模型是较为合适的选择。
三、应用creditRisk+模型管理与控制信贷资产证券化信用风险的案例分析
(1)样本的选择。笔者模拟一个由130笔信贷资产证券化构成的资产池,资产池是由各企业的贷款构成的,这些企业主要包括电信、电力、煤电油运、基础设施、制造业、化工业、高科技行业等十余个行业。这些行业集中于公用行业但行业性质又较分散,可在某种程度上规避行业的周期性风险,减少信用风险;资产包跨越北京、重庆、上海等19个省市,区域分布较广,可在一定程度上避免由区域性经济衰退带来的信用风险;此外,债权异质化使得各债务人相互关联较少,一个债务人违约,对别的债务人没有大的影响。由此可以看出,该资产池贷款质量比较高,证券化产品资产池中的信贷资产属于优质资产。(2)CreditRisk+模型相关参数的确定。一是确定风险衡量期间。一般而言,风险衡量期间不能比应用风险减轻技术的时间短,且一般的会计期间为一年,故本文采用通用标准,将风险衡量期间确定为一年。二是确定违约率及违约波动率。根据信贷资产证券化的规定将原始债务人逾期归还本金或利息视为违约。对于违约率及违约波动率,数据来源于《信贷资产证券化质量监测表》。按照不同贷款方式和不同级别对资产池的每个季度进行统计,然后将季度数据换算成年度数据。(3)运用模型对资产池的违约损失分布的计算。首先对单笔信贷资产信用风险运用BP神经网络检验法进行测算,将测算结果输入CreditRisk+模型,便可计算出资产池中各笔信贷资产的预期违约损失、风险贡献和资产池的预期违约损失分布,如图1所示:
图1 资产池的预期违约损失分布
结果显示:在130笔信贷资产中,风险贡献最大的3笔资产的风险贡献为363万、260万与1112万。如果将这3笔资产进行处理,如与债务人或当地政府进行更深入的沟通、对各种处置手段进行综合使用,或直接将这3笔风险贡献最大的资产从资产池中移除,将会大幅降低资产池的风险。我们试用CreditRisk+模型对资产池进行信用风险的管理和控制:将上面三笔风险贡献最大的资产从资产池中除去,就构建了一个只包含127笔信贷资产的新的资产池,运用CreditRisk+模型对其进行重新估计,新的资产池的风险贡献数据、预期违约损失及其预期违约损失分布如图2所示。
图2 新资产池的预期违约损失分布
将以上两图进行对比,我们可以看出,将3笔风险贡献最大的资产从资产池中除去后,余下的127笔资产数据不变,但重新应用CreditRisk+模型测算新的资产池,余下的127笔资产的风险贡献与之前是完全不同的。这是因为将该3笔资产从原资产池中移除后,新资产池对于其他127笔资产的持有部位的比例也跟着改变,且每笔资产对于资产池风险的影响程度亦不相同,因此造成127笔资产风险贡献的改变。由上述的风险管理过程中可知,转变为新资产池后,预期违约损失减少了39万元。此外,将该3笔资产从原资产池中移除后,新资产池的预期违约损失变动率为26.5%,预期违约损失分布的99%损失水平临界值变动率为6.39%,表明此风险管理过程对资产组合预期违约损失的影响大于预期违约损失分配的99%损失水平临界值的影响,且新资产池所需要的经济资本也有显著的改变。
四、CreditRisk+模型在信贷资产证券化信用风险管理与控制中的应用建议
从以上的实证分析可知,CreditRisk+模型可以较为容易地计算单笔不良资产的边际风险贡献,因而可以更加直接地识别高风险资产,有助于资产池的优化以及风险管理。和传统的专家打分法相比,CreditRisk+模型可以提供传统方法所不具有的信用风险识别的理念、技术,有助于从更加具体和深入的角度去测算信用风险。加强CreditRisk+模型在信贷资产证券化信用风险管理中的应用。通过以上我们的案例分析表明,CreditRisk+模型分析、控制信贷资产证券化过程中的信用风险方面效果较佳。因而,在信贷资产证券化过程的实践中,可从如下方面入手引入CreditRisk+模型,以便为证券化过程中信用风险的评估的顺利高效展开及信用有效管理打下坚实基础:(1)利用CreditRisk+模型加强行业分析与监测工作。行业分析是识别行业信用风险的重要基础。泉州地区商业银行应加强对当地重点行业,特别是各家商业银行信用敞口占比高、高波动性行业的深入研究与跟踪监测,准确把握行业走势,及时识别具体行业的信用集中风险。(2)着力提升行业信用风险度量水平。离开科学的风险度量,对行业信用风险的有效管理则根本无从谈起。泉州地区商业银行应对此高度重视,利用CreditRisk+模型计算行业预期损失、非预期损失以及风险调整后收益,据此计提拨备、确定经济资本,进而衡量风险大小、设定行业信用限额、对不同行业进行绩效评价等。(3)综合利用各种管理手段与工具。信用衍生产品的产生为信用风险管理提供了新的工具,可以有效地分散和转移商业银行信用风险。因此,泉州地区商业银行也应积极尝试资产证券化、信用衍生工具等新兴风险转移或对冲工具,为今后实现积极主动的行业信用组合管理积累经验。
因此,在引进、使用CreditRisk+模型的同时,构建优良的信贷文化成为泉州地区商业银行风险管理在未来发展和竞争中的现实抉择。
参考文献
[1]林清泉,王振.信用风险管理方法[J].金融研究.2006(2):16~21
[2]邢佳菲.银行信贷资产证券化的风险分析与防范[D].2007年河北工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3]赵旭.信贷资产证券化的违约风险分析[J].商业研究.2006(20):148~151
[4]梁琪.商业银行信贷风险度量研究[M].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0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