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6-08 15:46:44
序论:在您撰写景观规划方法时,参考他人的优秀作品可以开阔视野,小编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这些建议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热情,引导您走向新的创作高度。
关键词:预景,景观规划,效益评估
Abstract:This article discusses the application process of scenario in landscape planning project while taking the landscape planning of Chao Zhou Water Supply Project as an example and illustrates six steps for scenario: 1) clarify the precondition, 2) identify the essential factors that affect planning, 3)analyze the possibility of single factor, 4) propose several scenario approaches, 5)provide benefit evaluation for each scenario approach, 6)feedback and solutions; achieve a conclusion that scenario is a efficient way for landscape planning.
Keywords: Scenario, landscape plan, benefit evaluation
中图分类号:TU984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区域景观发展的过程往往具有复杂性与不确定性等特点,其发展的目标与趋势并不局限于单一的解释和答案,往往具有多种方向与途径。由此,现代景观规划的目标早已不仅仅是描绘未来景观风貌的美丽蓝图,更要为区域景观发展政策的确立提供参考,为景观发展的总体趋势与发展过程作出预测。本文通过预景规划方法在潮州供水枢纽管理处景观规划项目中的实际应用,探索其作为一种景观规划的有效途径在规划实践中的应用。
1、预景的概念与内涵
预景(Scenario)一词源于戏剧艺术,韦氏新版大学词典有三种不同的解释:一是戏剧作品的情节或概要(The plot or outline of a dramatic work),二是分镜头的情节编写和事件安排(The written plot and arrangement of incidents of a motion picture),三是一系列行动或事件的概要或规划(An outline or plan of a projected series of actions or events)(Landau, 2001)。从决策论的角度来看,预景(Scenario)是决策者对未来所期待的状态的描述和相关的系列事件,并由这些事件确定将现状导向未来的目标(Veeneklaas等,1995)。
预景研究方法最早应用于企业的发展决策过程(刘滨谊、王玲,2007)。在企业做出决策之前,设计几种未来可能发生的情形,并依次评估各种可能性下的结果与效益。企业决策者们在这个过程中展开充分客观的讨论,使最终的企业发展决策更具弹性。
在上世纪80年代以后,随着环境问题的日益突出,为有效地协调保护与开发之间的矛盾,欧美生态和景观规划师们将预景研究方法用于以可持续发展为目标的区域与环境管理的规划实践中(Georgantzas等,1995)。随后,预景研究方法也用于探讨不同发展需求下景观规划的保护与开发战略(俞孔坚,1996)。
2、景观规划的途径——预景规划方法
作为景观规划的有效途径之一,预景规划方法是通过分析影响未来的最不确定因素和最具影响驱动力的特征、作用力来了解未来的一种规划方法。
预景规划方法在景观规划实践中的应用可以按照以下六步进行:(1)确定预景规划前提;(2)明确影响规划的关键要素;(3)分析单一影响要素的可能性;(4)提出预景规划方案;(5)对各预景方案进行效益评估;(6)反馈与决策。
3、潮州供水枢纽管理处景观规划过程
本文以潮州供水枢纽管理处景观规划实践为例,详细阐述预景规划方法在景观规划项目中的应用过程。
潮州供水枢纽管理处位于潮州市湘桥区城西街道古美村旁,处于韩江两溪口的江东洲首部,占地36.33公顷。景观规划范围包括西溪右岸土坝区、西溪右岸生产服务区、江东洲办公区、东溪左岸,以及东、西溪与江东洲之间的两座水工建筑群。预景规划方法在本次景观规划中的应用过程主要分为以下五个步骤:
确定预景规划前提
本次景观规划的总体目标是建设花园式的水利风景园区。因此,景观规划需保证园区人均绿地面积达到花园式办公园区的基本要求。通过参考北京奥林匹克森林公园北区、北京植物园等城市近郊区环境品质优良的公园和景区,将高峰日使用者人均绿地面积约300-320平方米,确定为本次规划人均绿地面积的最低要求,作为预景规划的前提条件之一。
通过对场地现状的景观格局、功能布局、道路交通、景观品质、服务设施等方面的分析与评价,对整个场地的功能布局进行梳理,规划江东洲综合办公区作为主要办公与高品质接待区,西溪右岸生产服务区作为辅助办公、职工宿舍和普通接待区,西溪右岸土坝区和东溪左岸作为景观提升区域,作为预景规划的另一个前提条件(如图1)。
图1规划功能分区图
明确影响规划的关键要素
本次规划中影响场地发展的要素主要有建筑规模、人口容量、环境品质、经济造价、管理政策五项。其中,人口容量、建筑规模和经济造价三者呈正相关关系,建筑规模又与环境品质呈负相关关系,即人口容量越大,建筑规模越大,经济造价越高,环境品质越差。可见,建筑规模、人口容量、环境品质、经济造价几个要素之间具有一定程度的相关性,可以选择人口容量为代表,作为影响规划的关键要素之一。而人口容量与管理政策之间不具有明显的关联性,则选取管理政策作为影响规划的另一个关键要素。
分析单一影响要素的可能性
人口容量与管理政策两个要素直接影响着区域未来的发展。人口数量的变化有三种可能:一是人口达到编制满员、二是人口达到场地人均绿地率要求的上限、三是人口在编制满员与场地上限之间。管理政策的的变化有两种可能情况:一是保持园区封闭式管理政策,二是采取适度开放的管理政策。
提出预景规划方案
关键词:城市规划;城市景观规划;理论方法
引言
伴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大发展,城市景观规划在城市建设过程的作用和意义日益突出出来,得到所有人群的普遍关注,针对它的的理论方法也是越来越完善。最近一些年,信息产业与一些对土地和城建标准要求较低行业的大力发展是我国崭新城市景观规划的先决条件和基本基础;并且,目前的经济情况下,广大群众对于精神文化的需求被提上了章程。所以说,对于城市景观建设的加强就显得势在必行了。因此,笔者将针对城市景观理论方法对于城市建设的实际影响,结合本人在工作实践中的经验,从以下几方面谈谈城市景观建设的理论方法。
1城市规划与城市景观
所谓城市景观指的是将要进行建设的城市用地进行一番综合研究考察后,进行积极有效的规划建设,让城建土地资源得到最大化、最实用的开发利用。它是一种土地资源的综合利用方式,也使城市美得以体现。[1]这种城市美不单单是要求城市里个别建筑、个别项目的卓越,还要求每一部分与周围相关部分、乃至于对于整个城市来说都是美的。这是城市风景建设的内在体现,客观上规定了城市风景建设的内容题材。这种城市景观设计是内在功能使用和外部形式美的结合,是双重效果的体现。因此,那些城市景观的设计者们在发挥他们的设计才能时,不但要满足设计对象个体美的表现,还要将自己的设计对象融入到城市景观建设的整体中去,使它们在组合中是一种整体性的效果。以上海的东方明珠电视塔为例,被誉为亚洲第一高的它从个体上说它是一种线条的高度的体现,从大一点的范围上讲它是南京路纵向线条的延伸。所以说它落成以后,我们审视它,它不简单组合的成功,在他们中间孕育出了新的不可估量的效果。城市景观建设在小范围里就是整个城市大景观的反映,它是城市建设规模和城市功能性质的缩影。从城市景观设计的性质上看,比如说繁华的上海南京路的商业气息十分浓厚,著名的北京长安大街到处透露着中国政治味道,古都西安城市景观里里外外都饱含着历史文化的因子,云南昆明市随处洋溢着民族景观。[2]此外,城市景观还是城市内部物质分区与布局的重要体现。伴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我国出现了特色城市和特色经济发展区,比如说四川的攀枝花,比如说上懂得青岛港,与之相关的城市景观建设和厂房、高塔与码头建设就是他们自己区别于别的城市与功能区的显著区别。同时,在建造这些新区的时候且不忽视新区的存在环境,它的存在环境是新城市景观形成的源泉之始。
2城市景观规划的重要意义
以城市生态建设学、城市综合管理学、城市园林建设学和城市风景地理学等为基础兴起的城市景观规划是一门综合学科,它是与城市景观建设,城市用地,城市居民生活,城市经济发展,生态环境相协调等诸多方面相关联的。[3]城市用地,说到底城市景观规划是一个将有限的土地资源重新分配加以利用的过程,它的合理安排就是城市用地资源的科学化、实用化的体现,它可以是城市景观建设避开城市用地的浪费和相同或类似景观的重复出现,也就在深层次上达到了城市用地的有效利用,促进城市生态环境之间的协调发展。城市居民生活,一个成功的城市景观建设是居民生活环境得以改善的保障,它可以促使人与自然之间的协调共存,引导自然生态的健康发展。更进一步讲,城市景观规划是要讲求视觉冲击和美学效应的,它在满足城市居民物质需求的同时还能让他们感受到视觉美学方面的精神享受,进而实现解决人民群众的矛盾的效果。另外,从可续发展的角度来讲,城市景观规划是城市化的可持续发展过程。良性的城市景观规划实现了城市经济发展、城市用地的科学开发利用、城市景观建设、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保障人权,改善城市居民生活,促进人与自然的协调发展。
3城市景观规划的理论方法
传统的城市景观规划就是坚持以人为本的美学原理,对城市进行全方位的设计和布置。然而,随着社会的发展,我们不难发现,做好基础工作是城市景观规划的重中之重,比如因地制宜地制订与当地文化和社会情况相统一的城市景观规划的相关法律法规是做好规划工作的前提条件。城市景观规划的方法应在实践中不断进行完善和创新。下面我们将对城市中心区域,城市公共场所和城市住宅区域三个重要地区提出景观规划方法。
3.1城市中心区域的景观规划方法
眼下,城市功能日趋综合化、多样化,城市中心区域也已逐渐成为了行政管理、文化教育、商业金融、休闲娱乐、科技和交通等各种活动的中心地带,因而城市中心往往集中体现城市整体的风格特点和独特面貌。[4]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生活质量和生存环境的要求也越来越高。所以,对城市中心区域景观的规划是城市布局的焦点。因为城市中心人通密集,因而空气污染也相对严重,所以对这一区域的规划重点集中在绿化建设。具体方法如下:首先,由于城市中心的功能比较复杂,它的结构形态是一个面,因此,城市中心区域的规划要想满足人们的审美需要,就应从总体出发进行统筹考虑,尽可能使城市联系成一个整体,形成一个丰富多彩而又完整统一的城市核心。其次,考虑到城市中心布局紧凑、用地紧张的特点,充分利用空间是扩大绿化面积的最佳途径。在商场、办公楼和居民楼等楼房的建设中要预留一定的绿化面积,比如屋顶和阳台,用来种植花草,实施立体化种植。还可以在比较狭窄的空间进行墙壁绿化,设计室内绿化墙。这样,不仅充分合理地利用了空间,还能缩短绿化区与人之间的距离,起到缓解工作压力、愉悦心情、调节小气候的作用,从而提高工作效率和居住舒适度。再次,出台有关城市中心区域绿化建设的法律法规,政府干预对其进行推广和维护。加大宣传力度,提高人们的绿化意识,使人人都行动起来,全民加入绿化队伍,房间增加一片叶,城市就增添一份绿。从而从整体上推进城市中心区的景观规划。
3.2城市公共场所的景观规划方法
城市公场所是一个具有复杂性的多样场所,它的建筑类型一般包括城市商业区,城市公共广场、城市的动物园和植物园之类园林和城市里的休闲娱乐场所等等形式,它是城市居民的生存活动空间,存在场地多变性和人群流动性量大等诸多特征。[5]所以,对于城市公共场所景观的规划在城市景观规划中是有关键效用的,它也就成了城市景观规划的重要所在。然而,由于各个城市公共场所之间的实际资源的不相统一,城市公共场所景观规划的方针策略则各有不同。据实以待,要将城市公共场所建立在一个适合绝大数城市居民的道路干线上或者建筑群里面,不可选择在远离街道与居民生活区或者个别建筑上。以城市居民的文化休闲广场为例,它的选择、规划、建设和利用,要以满足大多城市居民的实际需要为目标,达到广场功能的综合开发,形成区别其他建筑形式的特点。除此以外,也不可忽视公共场所建设的在城建中重要地位。以空间和容量为例,城市公共场所的用地面积要适合:过大会让人产生公共场所与周围建筑相隔离的感觉,不能将其融入到大环境中;太小就会给人拥挤的感觉,达不到客观娱乐休闲效果。一般而言,是要将这个公共场所的空间与周围多个相互搭配,使多种不同空间形成一个统一的步调,形成一个便利框式视觉空间,集多种景色与一身,寓点线面为一体,发挥它的娱乐休闲功能。
3.3城市住宅区域的景观规划方法
城市住宅区域的景观规划是要尊重自然环境的健康发展与良性循环,实现与人互动发展。因此,在城市化大发展的过程中,针对住宅区域要采用科学实效的方针策略,营造完善可持续发展的人居环境,实现人居环境的绿色经营。所以,我们在对城市住宅区进行景观规划时,要实现住宅建筑规模与需要的实际效果,将住宅区域周围的自然生态景观与住宅的人工生态建设合二为一共同融合到城市住宅区域的景观里去,达到各个有机部分相互统一,相互协调的地步。还有,城市住宅区域的景观规划要结合本身的实际需要,相机而动,促进城市建设与城市的部分区域的景观规划的统一协调,优化环境,打造品牌,实现人的生活空间与自然环境统一。
结语
随着社会的发展,我们不难发现,做好基础工作是城市景观规划的重中之重,比如因地制宜地制订与当地文化和社会情况相统一的城市景观规划的相关法律法规是做好规划工作的前提条件。良性的城市景观规划实现了城市经济发展、城市用地的科学开发利用、城市景观建设、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保障人权,改善城市居民生活,促进人与自然的协调发展。城市功能日趋综合化、多样化,城市中心区域也已逐渐成为了行政管理、文化教育、商业金融、休闲娱乐、科技和交通等各种活动的中心地带因为城市中心人通密集,因而空气污染也相对严重,所以对这一区域的规划重点集中在绿化建设。对于城市公共场所景观的规划在城市景观规划中是有关键效用的,它也就成了城市景观规划的重要所在。城市住宅区域的景观规划要结合本身的实际需要,相机而动,促进城市建设与城市的部分区域的景观规划的统一协调。
【参考文献】
[1]秦源泽.区域乡村景观规划体系研究初探[J].西北林学院学报,2010(5):32-35
关键词: 旅游型小城镇 景观设计 方法
1.旅游小城镇景观规划及其构成要素
旅游型小城镇指的是具有一定旅游资源,并且城镇主导产业是旅游产业及相关产业的小城镇。旅游型小城镇的景观空间环境具有旅游环境和旅游资源两个双重的属性,是以小城镇人文景观、自然景观资源为依托的景观环境。旅游型小城镇景观是一种具有特殊性的景观类型,它的景观规划设计应该在小城镇原有的地域性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的基础上,以科学创新规划的规划手段和设计方法,创造出具有特色、生态的旅游环境空间,从而吸引着游客前往。
旅游型小城镇景观构成三要素是自然要素、人工要素和非物质要素三者,在旅游型小城镇景观的形成过程中,分别起不同的作用。自然要素是由土壤、地形地貌、气候水文等要素组成的自然环境的综合体。在自然要素中,景观植物配置的生长受制于土壤条件;建筑类型和建筑布局受地形地貌要素影响;村镇布局受水文条件的影响。人工要素指的是能被游客亲身观察到的具体事物,例如,当地民居建筑、当地民族服饰等。其次,旅游型小城镇周边农业生产也是旅游型小城镇人工要素的重要体现,如田园风光、草原牧场等。非物质要素指的是小城镇居民的、审美文化、价值观念、风俗习惯等。这些虽然是无形的,但是却是旅游型小城镇景观精神的的核心组成部分,非物质要素是其内容与精神所在。
2.旅游型小城镇的景观规划设计的方法
景观形象是是自然环境和人工环境在人们心目中的总体体验的反映。对于旅游风景区来说,游客短暂的浏览停留很难感受地域文化内涵,景观规划师在进行景观规划设计时候应以游客的角色对场所地域特征的艺术进行再现,让游客容易感知场所特征,并且通过运用的当地材料、构造形式以及历史事件来营造,游客再利用自己的经历经验对规划的景观元素进行再创造,目的是为了创造在本地居民和旅游者心目中有旅游价值的景观形象。
对旅游型小城镇的景观进行塑造首先要制定总体规划,主要包括中心区景观、道路景观、广场、小品设施以及导游指示系统等。
2. 1.中心区景观规划设计
旅游小城镇的中心区是小城镇的核心,它是集中了小城镇整体风貌的公共活动区域,一般具有文化、商业、旅游、交通等功能。中心区布局上拥有自身的空间肌理,当中的每一处景观空间都对人们展示了对共同文化的记忆。小城镇的中心区是景观设计的重要节点,设计时需考虑的是如何将传统的开敞空间再利用以及如何拓展空间序列,使其与周围环境保持文化氛围和空间环境上的整体性和协调性。
首先在中心区的内部交通,应考虑旅游风景名胜区域的步行方式,设计良好的步行系统,并做好人车分流。并且在人流聚集的必要地段须设置广场。其次,除了小城镇中心广场之外,可以用小面积的绿色开敞空间,带给人亲切感并吸游客驻足停留,绿色开敞空间需要考虑与自然的有机结合,在规划设计时要与原有的地形地貌结合,充分做好视觉导向,并且利用轴线关系将的自然风景引入,能够最大限度的保持原有的特色,丰富中心区内部的空间。此外,对于中心区来说,边界空间也是值得注意的,它是一种过渡性质类型的空间, 应该避免边界生硬、不生动,例如可将异质景观按照一定的规律组合起来,使其相互联系,能够避免边界空间的混乱或生硬划分。
2.2街道的规划设计
街道是旅游型小城镇整体意象的主要元素,在进行街道景观规划时候,应顺着视线方向将各类景观空间沿着道路而展开,随着街道线型、坡度、走向的改变,构成一个动态的景观序列,创造出步移景异的景观。旅游型小城镇街道为主干道、商业步行街、其他生活类街道。
主干道主要承担交通运输的功能。其景观主要表现为线性景观,两侧的植被绿化以层次丰富的自然式种植为主,加上在一些节点部位结合植物和雕塑小品的点缀,在沿道路快速形式时能够体现道路的节奏感。商业街除了满足居民购物、休闲、娱乐等生活需求外,还是旅游型小城镇的形象窗口,对商业街景观的整体氛围营造应需要符合旅游小城镇本土文化。步行街道路主要以铺地的方式和材质来呈现地面形象,商业街两侧的本土建筑实体,主要采用当地传统的建筑形式,体量偏小,且需与街道格局和人的尺度相适宜。在商业街的景观规划设计中,可将建筑界面进行一些交错和设置商业休憩带,增加景观的韵律感。
2. 3.广场的景观规划设计
旅游型小城镇的广场功能是集市政、休闲、纪念、商业于一身的公共空间。旅游小城镇的广场根据功能、服务半径和使用人群分为中心广场和主题类广场休闲类广场等对中心广场的景观规划应利用当地特色建筑、植物、雕塑等满足人们集会的需求,对广场的景观设计应注重使用性和参与性。对于休闲类广场来说,应该在景观设计上注重人性化和亲切感的设计,如在一些细节设计上提取小城镇特有文化元素,丰富小城镇景观形象上的整体性。广场的景观规划中上还应设座椅、路灯和必要的遮阴设施,最大程度的满足停顿和休息的功能。
2.4小品设施的设计
旅游型小城镇的景观规划设计中,小品设施的设计是地域性文化元素的重要载体,也是提高游客体验感的重要表现,小品设施需与周围环境协调,艺术性强、能够起到渲染气氛、画龙点睛的作用。同时设施布置的位置、方式、数量更加考虑人们的行为心理需求特点,还应该充分考虑老人、儿童、残疾人的生理特点和要求。
2.5旅游标识牌系统的设计
旅游标识牌是旅游小城镇景观系统中向游客传达各种信息的重要途径,以文字、图形、符合等形式展现景观的内容、性质、方位等,达到引导、管理游客的作用。标识牌设计要根据小城镇形象和安放的地点选择合适的式样。
3.旅游型小城镇景观规划设计原则
3.1以人为本的原则
旅游小城镇的建设需从人的活动性和舒适性出发规划和设计景观设施的形态和尺度。抓住旅游者的行为规律,以游客体验为切入点才能保证景观设计的功能性。根据当地居民和旅游者的需求,塑造尺度宜人、整洁舒适又充满人情味的旅游小城镇景观形象。用景观规划创造一个可以富有语言化和情景感的场景。从观察主体的体验融入旅游型小城镇景观规划中,构建异质性空间景观特征,更注重引导旅游者在景观中的理解与参与,不断深化旅游体验层次。
3.2 地域性原则
旅游型小城镇的地域性文化特征和景观特征是吸引游客到来的重要方面,布局形态、建筑、街道等以及其背后的文化是宝贵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也是旅游小城镇景观设计的基础和内涵的体现。遵循地域性原则是尊重历史和当地的文化,应该在设计中保护并延续原有的景观格局,并对特色景观进行保护性的开发。
3.3生态原则
在景观的规划设计中应充分尊重自然规律,充分依据自然山水格局,尽量保持
生态系统的完整性和自然生态过程的延续性。在具体建设中,使用绿色环保的材料,从而减少对生态环境的污染,同时尽量避免人工造景对自然生态景观的破坏。
参考文献
关键字:道路景观;设计;原则;道路绿化
中图分类号:U41 文献标识码: A
目前我国对环境的认识和重视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对于道路景观也不仅仅局限在满足功能和视觉美感的层面上,也逐渐转变到对于生态环境的保护上。因此,当代的道路景观设计就应该立足功能需求、生态原则、文化特征三位一体的整合[]。具体来说,物质景观是载体,生态保持是法则,文化内涵是目标,互相结合以此共同实现道路景观的现代化。
一、目前我国道路景观存在的问题
(一)景观规划忽视地下管网、架空线路
在道路景观绿化时,经常发现在埋有地下管网的地段上盲目栽植大型乔灌木,结果使植株生长势态减弱,甚至因根系无法伸展,吸取不到所需养分而死亡。有的在有架空电线的下面盲目栽植,因产生树线矛盾不得不疏枝,影响了美化效果,更严重的是大风季节,因疏枝不及时,造成线路中断,给人民生命财产带来危害。
(二)景观规划忽视道路的交通功能
有些地方过分重视道路景观设计,却忽视了道路的交通功能。比如在人行道上栽植树型不紧凑树木,影响人们步行或骑车,甚至也会阻挡行车视线。
(三)盲目选用外来植物品种
很多规划者只顾眼前效果,不考虑长远利益。选用未经引种驯化的外来植物品种,结果因不适应当地生态环境而逐渐死亡。不但造成经济损失,而且影响道路景观规划设计的整体效果[]。
二、道路景观规划所要遵循的原则
城市道路景观是城市实施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的可持续发展战略的一项重要内容,景观设计应注意以下几点原则:
(一)生态性原则
在道路景观环境设计中,我们首先必须要坚持生态优先,保证生物多样性[]。生物的多样性出于生态环境建设的需要,是稳定良好的生态环境的具体内容之一,同时也构成了自然景观。道路景观要有生气,就必须建立在生物多样性的生态基础上。一切生物都离不开地面,只有在地面上创造宜于多种生物生长、发育的环境,才能达到生物的多样性。因此,城市道路建设一方面要保护城市的自然资源,另一方面要对在城市化过程不可避免地被破坏的自然资源进行补偿,并建立城市的人工生态系统,保证城市持续发展。
(二)协调性原则
城市道路是一个有机整体,设计中要协调生态、社会、经济效益的关系,保证生态效益的充分发挥。同时要协调保护与开发、景观与生态、投入与产出、建设与养护的多重关系,保证道路景观体系的可持续发展。另外,还应协调道路沿线各功能地块的总体景观建设,保证城市绿化体系结构良性地整体发展。
(三)服务性原则
道路景观的服务对象为居民,景观设计应体现以人为本的理念,并充分挖掘城市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及地域特征,满足各种不同情感的需求,尽量做到自然布景与规划布景相结合。应体现出“天、地、人”三位一体的环境观,追求天、地、人的和谐,表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形成以人为本,回归自然的主题。主要以自然美、植物美、景观美为基础,体现自然的重要性。形成绿地成片、树木成林、花香四溢、环境优美、生态平衡的城市景区。 三、道路景观规划设计方法探析以上原则充分表明,道路景观规划设计受到更大时空范围内的城市发展的制约与影响,因此观念意识上要转变“就景观论景观”的传统思维,形成景观的区域观和时空观,以下是对道路景观设计的方法进行几点分析:(一)生态绿地建设道路绿化和景观环境建设是建立和完善城市绿地系统的重要环节。道路绿地应由两部分组成,一部分是道路红线内的绿化带,另一部分是道路红线之外沿道路的绿化带,该绿化带的宽度即为绿线宽度。根据《城市道路绿化规划与设计规范》的规定:红线宽度大于五十米的道路绿地率不得小于百分之三十;红线宽度在四十到五十米的道路绿地率不得小于百分之二十五;红线宽度小于四十米的道路绿地率不得小于百分之二十[]。
对于生态树种的选择上要突出地方特色,南方地区还好,北方地区应该适当增加常绿树种以弥补冬景的单调和萧条,同时注重常绿树叶的相互衬托。在种植方式上,我们要打破单调的行列式布局,以组团式、条块式为主要配置特点,乔、灌、地被结合进行复合混合式立体绿化,形成富有层次感和韵律感的景观生态走廊。使道路景观努力形成行人视觉与行为心理的绿色景观。(二)景观设计的多样性
道路的景观设计在考虑一定连续性的基础上,也要增加变化,结合城市文化、企业文化,创造多样性的有文化意蕴的景观,同时也为各种材料、技术的多样性表达提供空间。
(三)分车带的景观设计
在设计分车带景观时,应结合自身宽度、所处车道性质及有无地下管线进行规划。位于快车道之间的分车带,以草坪和宿根花卉为主,适当配以小型花灌木。位于快、慢车道之间的分车带,宽度为两米以下或有地下管网的,以草坪和宿根花卉为主;宽度在两米到四米之间,且无地下管网的,可采用灌草结合的方式,做灵活多样的大色块规划设计;宽度为四米以上且无地下管网的,除灌草结合外,还可配以小型乔木。
(四)充分体现人文关怀 在道路景观规划设计中,我们也要充分体现对人的关怀,一方面,即使在人流不是很大的道路上,也应该设置便利设施,比如地图、公用电话、公共厕所等,避免在人们活动时,感觉缺乏人性化的关爱。另一方面,对于一些景观设置,不能设置在道路交叉口、视距三角形范围内和弯道转弯处,不能影响驾驶员视线通透,所以在道路的一定宽度和高度范围内的车辆运行空间,树冠和树干不得进入该空间,同时要利用道路绿地的隔离、屏挡、通透等交通组织功能设计绿地。
四、参考文献
[1]韩丽雅.道路绿化建设现状及思考[J].河北林果研究,2003,(1).
[2]丁铭绩.浅谈城市道路绿化设计[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3,(12).
[3]沈清基.城市生态与城市环境[M].同济大学出版社,2011.
[4]中华人民共和国行业标准.公路工程技术标准(JTGB01-2003). 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
[5]王晓谋.城市道路绿化规划与设计规范[M]. 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2003.
[6]刘滨谊. 城市道路景观规划设计. 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2.
[7]《公路工程技术标准》JTGB01-2003交通部[S].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 2003.作者简介:梁稀(1983.11~),男,瑶族,广西平果人,大学本科学历,广西华蓝设计(集团)有限公司助理工程师,主要从事道路、交通设计工作和研究。
关键词:人文景观 地域文化 景观规划
中图分类号: P90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随着景观规划设计对城市环境的影响愈来愈重要,新的景观规划设计思路也在不断的产生于创造。对于我国有着几千年地域文化的国家来讲,积淀的历史景观必定会萌发出更多的创造,从而促进地域人文景观的发展,丰富地域文化的再次萌发,这对于现代城市的整体景观规划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和创造源泉。
1历史文脉是人文景观营建的核心
所谓文脉(Coniext),原意指文学中的“上下文”,也可以认为是事物在时间或空间上与它事物的关系。在此认为“文脉”,是指文化的传承与延续的关系。一个城市历史遗留下来的文化精髓可以说是代表一个城市社会的精神,历史文脉是一种文明的渐进延续,是历史与文化的积淀,它与城市文化和历史环融为一体,反映自身的文化特征。在当今全球化进程中,地域文脉成为了重要的地域性的体现。
景观规划设计是地域文化的体现,是人类文明不断发展过程中的物化现象,是不断和人类各方面文化融合发展的结果。这不断演变的历史文化信息就成为了地域的一种文化脉络,这些文化脉络是这个地区的文化基因。这些文化基因记载着这个地区历史发展,对于今天的风景营建来讲,依然是重要创造的基础,必将会对这些历史的记忆再凝练与创造,从而延续地域的文脉,弘扬地域的历史文化精神。
2传统人文景观的特征
2.1人文情感性
传统人文景观最核心的特征即是有人类的文化创造,是人类文化的产物。人类文化创造作为人文景观的核心,反映了人类的智慧创造,是这个地区中人类共同的记忆创造,沉淀了这个地区中人们集体的感情,是最有凝聚力的智慧创造。
2.2历史文化性
人文景观在其内容和特性上都深刻的反映出这个地区的历史文人价值,凝聚有重要的人文信息,不仅仅是体现了一种景观环境的氛围,也展现了这个地区的历史展现功能,具有该地区的历史景观意义。
2.3地域特征性
人文景观具有一定的地域特征性,其景观的营建在设计风格、形态艺术、还有色彩等方面都具有相似性,都深刻的反映了当地人们的追求,承载着当地人们千年以来的智慧创造,成为这一地域的文化影响核心。
2.4时代应用性
人文景观是历史文化的产物,必然是不同时期、不同阶段的人类创造,都有着不同背景历史条件下的创造,随着时代的进步,这些历史人文景观都有其重要的实际价值与功能,都是时代的反映,是人类在不同时期的需求,具有重要时代价值。而且经历时间而积累,这些人文景观对任何时期的人们都具有时代意义。
3基于传统文化基础的景观规划设计方法
3.1将自然与人工融为一体进行规划设计
中国古代山水风景营建文化是景观规划设计重要的方法。中国古代的山水画对于城市风景环境的营建有着重要的影响。因为人总是以一种整体的观念去看待城市风景的营建,总是将城市周边与城市之内特殊的风景点相互的结合起来,将自然山水更为人性化的处理,将山水环境的美景转化为人的特殊情感而从展现给世人。古人总是以宏观的视野结合于周边的自然环境舆图人文特色而营建的,使这些景观具一定的文化意义,并与自然保持一个空间上的整体性,整体展示给世人,强调整个空间环境的历史意义。
3.2通过视觉的空间联系进行规划设计
对于景观环境的空间设计中,掌控景观之间的相互关系性有着重要的作用,在传统的景园设计中,前人都已总结出了大量的设计手法,例如借景、对景、障景、框景等。从这些手法中可以看出这些都是基于视觉基础上。人的透视则可以产生轴线,从历史的风景规划设计中可以看到大量的轴线规划设计方法存在。轴线有着明显的功能性特征,可以组织空间,加强对空间的控制,可以升华空间的特殊含义。传统文化别崇尚“以中为尊”,因为人的视线总是发散的一种状态,每个人则成为世界万物的视觉中心,而视觉的光线是按直线的路径进行的,自然便产生了“轴线”唯一性的概念,也是人们最早掌握和认识空间的基础。因此大量的历史营建作品特别强调轴线,也因此成为了城市设计最为重要的方法之一。
3.3借重要的景观节点控制整体环境的空间秩序
在传统历史的景观规划中,对特殊的自然环境总会进行重点的设计,例如明清北京城的万寿山的设计,以及颐和园的佛香阁的规划设计,还有园林中的沧浪亭中的亭子的选址,都是选择在重要的地方,成为控制整个景观环境的核心,从而协调周边的空间秩序。在传统的景观营建中,往往根据自然环境和自身的社会文化特点,在重要的地方点缀以人工建设。这些建筑在当地则可以称之为地域的标志性建筑物,其在城市中都有着重要的功能含义,并且对城市的空间格局和城市形象都有着密切的影响。例如山东泰安城,在空间上,城内的许多重要建筑与泰山上的主要标志建筑基本都从整体上控制着城市的空间结构。古人强调因地制宜、顺应自然,利用重要的景观节点来控制整个环境的布局。依靠自身独特的空间形态,以重要建筑之间或与自然环境相互的空间关系作为其选址的重要控制因素,最终使整个城市的重要建筑之间产生一定的空间联系,形成一个空间上整体的联系网络,通过之间的协调性来对城市的整体空间格局进行控制。
3.4借“人文环境”培育城市精神
一个优秀的景观环境展现出了一个城市空间的文化。芒福德曾说:“城市文化归根到底是人类文化的高级体现”。[[美] 芒福德著.宋俊岭等译.城市文化.]一个好的景观环境,能反映出这个城市的文化发展的水平。《荀子》中有句话:“入境,观其风俗,其百姓朴,其声乐不流污,其服不眺……不禁叹为之治也”,[ 《荀子》]景观环境也可以说是在营造一种文化。城市是人类生存的重要场所,是人生意义的体现场所,而不只是生命消耗的物质空间。亚里士多德曾所:“人们来到城市是为了在那里过一种更好的生活。”[亚里士多德.政治学.卷A章二]在城市中有许多文化胜迹与古迹,古人向来崇尚历史圣贤,对当地做出重大贡献的明吏十分崇敬,总会在城市中建设重要的建筑铭记先贤。这些胜迹彰显出了这个境域的人文气息,提升了整个城市的精神文化,表达了一个地方的文化追求。虽然城市文化多种多样,但城市的景观空间规划中则能反映出一个城市的主导文化需求,这是一种历史环境所影响的结果,这是一个城市的文化追求的核心所在。一个城市的景观好空间体现了城市发展的时代追求,通过空间环境所展示的“文化语言”进而对空间的寓意进行阐述,从而在整体上塑造一种文化空间格局。
小结
传统人文景观,其具有明显的历史人文特征,是这个地区文化积累的重要体现。人文景观是人类文化、思想、生存情感等众多活动的积累,是人类最凝练的文化创造,它指导着地域的人文精神价值,对该地域人文的思想和生活都具有重要的引导作用。这些传统的人文景观蕴含着浓厚的地域性风采。现代的人文景观设计应积极的从传统的历史文化中吸取智慧,并结合当今的现代生活需求,继而创造一种具有本土的人文历史特色,把一种人文精神融入到景观规划设计中去。
参考文献:
[1] 吴良镛.建筑·城市·人居环境[G].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003.
[2] (美)凯文·林奇.城市意向[G].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北京.1990.
[3] 钱学森.社会主义中国应该建山水城市[J].城市规划.1993,03.
关键词:城市公园设计;景观规划方法;实现
1 城市公园的生态景观布局的原则
1.1多样化原则
就公园的策划而言,景观一定要保持丰富多样,不能仅仅存在一种或是两者物种,这构不成景观,也会丧失了公园观赏的意义,同时在布局上也要相对的有所变化,比如斑块的变化、类型的变化、格局的变化等等,这样才能吸引更多的人来欣赏,并展示本城市的文化内涵。由于纷繁复杂的环境差异才能够形成整个环境系统的持续、稳定、健康发展,各种景观彼此之间的差异才能够使其尽量的发挥其长处,形成资源的互补。
1.2 整体化原则
就城市的公园中而言,不是单一的展示自然景观,也不是简单地表现人文特点,而是两者的紧密结合,彼此之间相互映衬,显现了现代城市的特点,所以说将生态的管理和规划是要与文化知识相联系的,采用科学的方法对景观实施剖析,然后再整体布局。另外在布局的时候还要考虑当地的经济的发展状况以及风俗习惯等等。
1.3 保留自然属性的原则
就城市公园而言,尤其是指森林公园,一定要在不丧失景观的自然属性为前提的情况下实行策划。只有将自然景观(湖泊、山脉、森林等)所特有的属性保留下来,才能够对其进行适当的利用开发,这样才能维持整个生态系统的平衡,坚持可持续发展战略,否则将会产生无法弥补的错误。
1.4 景观差异的原则
任何事物都有其自身的特点,这也是世界上物种千千万万的缘由,那么自然景观也不例外,有其自己的独特之处,这种差异主要表现在结构和作用上。所以在公园的策划中,一定要保持其原有的特性,这样才能真正的体现其价值。
1.5 全局兼顾原则
在城市公园内部的景观的策划也要讲究可持续发展战略,并将其作为策划的一个基本的前提条件,这样才能够持续不断的进行利用,否则将会对当地的环境产生影响,并制约经济的发展。景观并不是一个植物与一种文化的结合而成的,而是一个集合,一个整体,那么在策划的过程中,在尊重其自然性的同时还要从整体角度出发,兼顾整体效益,在布局的时候在考虑其适应能力的同时还要考虑其功能效果是否能够得到最大的发挥。
2 城市公园的景观生态规划设计
2.1景观布局的规划设计
起初,按照保留景观的自然属性优先进行的原则,将城市公园中的一些基本的位置明确,也就是在布局上本来存在的部分自然的植物要继续保留下来,将原来存在的水道、水系以及重点的斑块物种布置成绿色的廊道,这在某种程度上来说,能够增强景观变化。另外,将部分人工种植的地带或者是原有物种的附近地区更或者是廊道的四周,布置成面积适当的斑块,这样就丰富了公园内部的景观,同时还起到了保护物种的效果,可谓“一举多得”。就这些斑块而言,面积比较大的可以作为休闲的场地,小的可以作为是娱乐的场地。
2.2 本底层次的规划设计
就本底而言,只要就是指斑块的面积没有超过相对面积的景观,这部分内容的衔接性能特别强,常常是作为景观的背景而存在的。由于它的衔接性能特别强,所以在整个景观中有着无法替代的地位。所以在绿化的过程中,将本底运用进来,能够增强其紧密程度,同时瑕疵出现的可能性也就降低了。
2.3 斑块层次的规划设计
在公园景观而言,构成斑块的基本上全部是由不同作用的活动地带以及小面积的绿地等构成的。由于城市中经济发展速度快,所以汇集了许多人口,那么能够绿化的空间就受到限制,当然公园大的空间也就受到限制。基于这样的情况,就要增强绿化的质量,从而达到预定的要求。其采用的方法包括将在绿化带上将适当的生态元进行调整,扩大公园内部景观彼此之间的差异,增加物种,以达到稳定环境的目的。
2.4廊道层次的规划设计
对于这个层次的策划以及管理实际上就是对城市公园实行绿化网络的建设。其绿化网络的策划将会对城市的道路以及绿地的布局有着严重的影响,也是城市中生态系统是否平衡的一个关键性的指标,还是城市布局中所要参考的重点。就公园景观的策划,其廊道的景观通常应该涵盖了休闲景观、道路、环湖等绿化带。廊道在某种意义上来说会对城市景观的衔接性能产生严重的制约,也可能会对斑块彼此之间的能量、物质以及物种产生制约。景观彼此之间还存在着强烈的联系,比如自动调节能力十分微弱的生态元常常会布置在廊道的附近,这是由于它能够廊道与附近的景观产生反应,从而增强生态元本身的调节控制性能。
3 结语
在城市化进程不断上升的时代中,想要建立一个景观纷繁复杂、生物多姿多彩的城市公园是特别困难的,不仅要遵循其各自生长变化的规律,还要注重在策划中的整体布局。将每一个层面的策划管理都做到最好才能发挥绿化真正的效果,从而带动整个城市环境的美化,经济的持续增长以及生态系统的稳定平衡,最终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战略。
关键词:居住区;可持续发展;以人为本
1.居住区绿地的概念
居住空间环境是一种物质秩序,这种空间环境的长期作用是产生、维持和“控制”人们生活活动格局的有力结构。居住区绿地是居住区环境的主要组成,一般指在居住小区或居住区范围内,住宅建筑、公建设施和道路用地以外布置绿化、园林建筑和园林小品,为居民提供游憩活动场地的用地。居住区绿地也是城市园林绿地系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构成了城市绿地系统点、线、面网络中面上绿化。
2.居住区绿地设计的理念
设计中要融入生态与可持续发展思想, 将人工环境与自然环境有机结合, 一方面满足人类接近自然、回归自然的情感需求, 另一方面促进自然环境系统的平衡发展, 使人与自然高度和谐。从居住区的空间、环境、文化、效益等4个方面着手,以新颖多样的居住区建筑形式和布局、人性化的居住区环境和优美的园林绿化景观来创造人、住宅与自然环境、社会环境协调共生的居住区。应注重对居住区绿地质量的提高,要求充分体现绿地在构成居住区绿色开放空间、美化景观、改善小区生态环境质量和提供居民日常户外活动场所等方面的功能。
3.居住区绿地设计的原则
住宅小区园林绿化设计与其它设计一样,要不断创新,切忌在不同的环境中做出相同的设计来。居住区外环境应由植被、公共活动场地、私密空间、游乐设施、建筑小品等要素构成,各个构成要素要根据居民需求有不同的分配比例,而不能因为追求个性而把最基本的功能需求所摒弃。它是居民活动空间的补充和延伸,是休闲、活动、交流的重要场所,因此,良好的居住区环境应充满生活气息和人情味。以人为本的小区绿地最贴近居民生活,而以人为本并非一味迎合人们目前的趣味,更重要的是通过环境来影响人、陶冶人,提高人的层次和品味。设计中不仅要考虑植物配置与建筑构图的均衡,以及对建筑的遮挡与衬托,更要考虑居民生活对通风、光线的要求,花木搭配应简洁明快,树种选择应按三季有花,四季常青来设计。应因地制宜、结合实际,以小区总体规划为基础,考虑小区的定位及管理模式,不盲目追求大环境、大场面。
4.居住区绿地设计的要素
4.1植物配置的设计
园林植物种类的多样,既是生物多样性的要求,又是绿地景观中丰富植物景观的形态、色彩、季相和层次的基础。必须根据不同的气候特点、居民生活习惯以及对户外活动的要求来进行设计,乔木、灌木、草坪要有一个合理的配置比例,以达到最佳的生态和美化作用。不仅要考虑植物配置与建筑构图的均衡,以及对建筑的遮挡与衬托,更要考虑居民生活对通风、光线、日照的要求,花木搭配应简洁明快,树种选择应按三季有花、四季常青来设计,并区分不同的地域,因地制宜。如北方地区冬春风大,夏季烈日炎炎,常绿树种应不少于2/5,应以乔、灌、草复层混交为基本形式,不宜以开阔的草坪为主。居住区是休闲放松的生活家园,植物造景要满足、符合居住区居民的基本生活需求,应尽量体现出大自然的美。
4.2水体景观的设计
居住环境的生态效益主要取决植物与水体的质和量。水作为中国园林的五要素之一,可上溯到商周时期。周文王囿中的灵池、灵沼,是商代即有的园林水池,当时园林中的水多作观赏用。随着人类对生存环境认识的不断深化,人们将视线从水的实用功能移向其所起到的生态作用。水环境可调节居住小区的环境,增强居所的舒适感。水景观给人带来生动的美感,可供人宣泄情感、调整心态、寄托情怀;水景观为人提供休闲、交往的集聚场所。水景设计应结合场地气候、地形及水源条件。南方干热地区应尽可能为居住区居民提供亲水环境,北方地区在设计不结冰期的水景时,还必须考虑结冰期的枯水景观。自然水景线与局部环境水体的空间关系,正确利用借景、对景等手法,充分发挥自然条件,形成纵向景观、横向景观和鸟瞰景观。跌水瀑布和涉水池向来是园林造景中的点睛之笔,有着其他景观无法替代的动感、光晕和声响,使居住环境增加景观层次,扩大空间,增添静中有动的乐趣。喷泉和倒影池能起到赏心悦目、烘托环境的作用,并借助音乐和灯光的变化产生视觉上的冲击,进一步展示水体的活力和动态美,满足人的亲水要求。
4.3建筑小品的设计
建筑小品之所以在现代景观规划中得到长足的发展和普及,主要是因为它凭借其自身的艺术感染力,为现代景观规划注入了新的生机与活力。景观建筑小品在景观规划中既能美化环境,丰富情趣,为游人提供文化休闲和公共活动的便利,又能使游人从中获得美的感受和良好的教益。
各小品应有适当的观景空间和观赏视角,否则有堆切之嫌目前景观规划设计对于居住区小品设计缺乏系统的理论依据,一般都是套用城市规划设计的相关经验,因此在小品的视觉、空间、体量上,多数设计均沿用城市景观设计的尺度,但居住区有其特有的性质,生搬硬套,对于场地较小、用地有限的居住区景观十分不利。
小品的风格应协调,同时又能统领该小品所处区域的设计主题居住区景观规划别喜欢选用一些设计主题,一般都是通过小品建筑或植物种植来点题。但也正因为如此, 不少主题相互间又不相呼应连贯,甚至产生冲突。
4.4硬质铺装的设计
铺地是指庭院、广场、道路等处的地面铺装,它既要满足人们使用的功能性要求,又要满足色彩、图案、表面质感等装饰性的要求。铺装作为空间界面的一部分和山,水、植物、建筑等共同构成园林艺术的统一体。
铺地的好坏,不只是看材料的好坏,而是决定于它是否于环境相协调。在材料的选择上要注意与建筑物的协调。色彩上应稳重而不沉闷,鲜明而不俗气,而且要与建筑的色彩相匹配。在铺地中最常用的也最具表现力的是线性。路面上与道路平行的直线具有强烈的方向指示作用。与轴线垂直的间隔出现的直线条能刻画出明快的节奏感。道路广场上的方格图案的铺地会给人安静而又条理的感觉。整齐统一的铺地图案能够比较容易的与环境相融合,提升整个居住区的景观品质。不规则图形的铺地创意需要较高的设计能力,才能表现出很好的设计效果。大空间的铺地要粗犷些,因为粗糙的往往使人感到稳重、沉着、开朗。小空间尺度小、细致,给人以精美、柔和的感觉,所以铺地要细滑,给人以轻巧、精致的感觉。
5.结语
随着社会的发展, 人们对居住环境的要求也日益提高,必须将艺术文化内涵和生态园林的科学内容充实到绿地的规划设计中, 既体现居住绿地景观的个性与差异性, 同时满足人们不同的, 多样化的需求, 创造可持续发展的人居环境。
参考文献
[1]李和平.居住区绿地规划设计探析[J].现代农业科技,2009,23:254.
[2] 李永刚,张华.居住区景观设计的个性化追求[J].安徽建筑,2009,6:1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