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11-30 20:57:57
序论:在您撰写成本管理会计论文时,参考他人的优秀作品可以开阔视野,小编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这些建议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热情,引导您走向新的创作高度。
20世纪初期,西方古典管理理论代表人物,弗雷德里克•泰勒发表了《科学管理原理》,其科学管理理论后被广泛应用于企业经济管理工作中。现代管理科学的形成和发展对管理会计的发展在理论上起着奠基和指导的作用。20世纪后半叶以来,企业管理更加注重追求效益,管理会计也出现了业绩会计、决策会计和执行会计,尤其是以成本管理为研究重心,使得管理会计的理论方法体系进一步确立,包括作业成本法、价值链分析、平衡记分卡等的管理会计方法更是得以长足发展。在我国,直到1951年汪慕恒先生在《大众会计》上发表的《固定支出和变动支出》一文,才真正开启了计划经济体制下的管理会计对成本性态的实质性研究。改革开放后,随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在一些企业内部出现了经济责任制基础上的责任会计体系。到20世纪末期,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市场经济的进一步发展,管理会计在企业中的应用也在不断的发展和突破,作业成本法等管理会计思维也开始在很多企业中得以应用。管理会计在现代企业管理中,已经渗透到了各个方面,诸如,全面预算管理、绩效管理、生产管理、成本管理等。本文将主要对管理会计在成本核素和成本管理决策中的应用进行探究。
2管理会计对成本核算方法的完善与改进
2013年8月16日财政部下发的财会[2013]17号文“关于印发《企业产品成本核算制度(试行)》的通知”中宣布,自2014年1月1日起将施行新的成本核算制度。新成本核算制度的第三十六条规定:“制造企业发生的制造费用,应当按照合理的分配标准按月分配计入各成本核算对象的生产成本。企业可以采取的分配标准包括机器工时、人工工时、计划分配率等。季节性生产企业在停工期间发生的制造费用,应当在开工期间进行合理分摊,连同开工期间发生的制造费用,一并计入产品的生产成本。制造企业可以根据自身经营管理特点和条件,利用现代信息技术,采用作业成本法对不能直接归属于成本核算对象的成本进行归集和分配。”企业根据自己生产特点及管理需求,或采用品种法、分批法,或采用分步法进行成本核算。成本构成项的直接成本(直接材料、直接人工)和间接成本(制造费用、其他成本)在分配计入各成本核算对象时,直接材料和直接人工,可以根据成本核算对象的耗用情况,直接对应计入;而对于制造费用及其他成本,譬如,间接材料与人工、生产耗用水电、设备与车间的折旧、车间管理人员薪酬等,无法直接将其归集到相应生产对象上的,在传统的分配方法下,一般先按部门归集制造费用,然后再采用机器工时、人工工时、计划分配率等标准分配到生产对象上。随现代企业管理的不断发展,传统的间接费用分配标准,存在一些分配失真的弊端逐渐显现出来,作业成本法也就应运而生。上述《企业产品成本核算制度(试行)》中第三十六条规定,也充分体现了作业成本法在现代成本核算的重要应用。作业成本法下,将成本动因分为资源成本动因(多用于直接成本分配)和作业成本动因(多用于间接成本分配)。作业成本法,不同于上述传统的间接成本分摊方法,而是先将间接成本分配到作业集/库中,然后再到具体的成本对象。它可分两个阶段:阶段一采用合适的资源成本动因将资源成本分配给作业成本集/库或作业中心;阶段二采用合适的作业成本动因(作业成本动因用于度量成本对象对作业的耗用情况)再将作业成本分配给成本对象。作业成本法非常适合于产品极为多样化,流程极为复杂,或产量相当高、极容易发生成本扭曲或生产中耗用资源数量经常变换的公司。作业成本法最先于制造业中采用,今天,诸如医院、银行及保险公司等,不仅将作业成本法应用于成本核算,同时也将其用战略决策,如流程分析,绩效管理评估和获利能力评估等环节。
3管理会计在成本管理决策中所起的作用
在成本管理决策中,管理会计更加重视变动成本、固定成本中可控成本的控制与管理;更加重视成本控制管理对供应链流程的反馈;更加强调机会成本、隐性成本、未来成本等非量化、非显性成本在经营决策中的影响;更加主动的对成本进行事前控制与管理。
3.1管理决策中对变动成本、固定成本中可控成本更加关注成本会计是以客观、准确的反应生产中原材料、人工、费用等的耗费,以合理的分配标准实现产品成本的准确化为目标。而管理会计作为企业管理决策的重要基础工作,它更加注重产品成本的性态差异分析,即固定成本和变动成本的区分。变动成本是指生产成本随着业务量的增减变化而成正比例增减变化的成本,如直接人工、直接材料、产品包装费等;固定成本是指在一定时期内,在一定生产规模下,相对固定不变的成本,如管理人员的工资、厂房及设备折旧等。无论变动成本或固定成本,根据其决定影响因素,又可以进一步分为酌量性成本和约束性成本。在短期决策中,管理会计更注重对变动成本、固定成本中酌量性成本的分析管控。只有对变动成本、固定成本的组成进行具体分析,通过各种不同技术手段,改进及完善生产流程,以消减或降低酌量性成本的组成部分,才能降低单位产品的成本。在部门绩效管理与考核中,无论是成本中心、利润中心或投资中心,重点考察的是其可以通过施加管理决策和影响的部分指标,即可变成本、可控边际贡献、剩余收益等指标。在成本费用类的控制指标中,可变成本、固定成本中的酌量性成本等又称为可控成本,即公司管理者的决策行为所制约的成本。通过采取一定的管理方法与手段,降低整体部门的营运成本费用的支出,在营运收益一定的前提下,降低成本,增加利润。因此,无论对于哪一类中心的绩效考核中,成本费用项的考核指标设置时,都应关注其可以施加决策影响的可控成本具体分项指标的设置,从而实现对最终可控指标的管理与考核。
3.2管理决策中加强了成本控制管理对生产流程的反馈在管理会计中,通过价值链分析,界定当前的成本指标和绩效指标,并评价整个供应链中哪些环节可以增加客户价值哪些可以降低成本。它的目的在于关注产品或服务的总价值链,并确定价值链中能支持企业的竞争优势和战略部分。通过价值工程对当前成本和可允许成本(标准成本/理想成本)之间差距进行分析。基于客户的需求,对产品或设计、材料、规格和生产过程进行系统的分析,区分增值成本和非增值成本(增值成本是指将资源转化为与客户需求相一致的产品或服务的成本;而非增值成本对客户偏好来说并不重要或无关)。通过对供应链的分析,进行流程再造/业务流程重组,彻底重新设计流程,消除不必要的步骤,减少错误机会并降低成本,消除所有非增值活动。我们要以业务流程为改造对象和中心,以关心客户的需求和满意度为目标,对现有的业务流程进行根本的再思考和彻底的再设计,利用先进的制造技术、信息技术以及现代的管理手段、最大限度地实现技术上的功能集成和管理上的职能集成,以打破传统的职能型组织结构,建立全新的过程型组织结构,从而实现企业经营在成本、质量、服务和速度等方面的改善。
3.3管理决策时对产品成本的隐性成本、机会成本及未来成本增加了更多的关注和分析成本会计在以合理的分配标准分配计算生产中原材料、人工、成本费用等的耗费时,是以已发生的、显性的、可准确计量的历史成本数据为依据进行核算的;而管理会计在进行成本决策时,除对已发生的、显性的历史成本数据进行分析外,其更加关注其背后的隐性成本、机会成本和未来成本。隐性成本,是相对于显性成本而言,是一种隐藏于经济组织总成本之中、游离于财务监督之外的成本。机会成本,是指在面临多中方案选择其一决策时,被舍弃的选项中的最高价值者是本次决策的机会成本。未来成本,又称预计成本,相比较历史成本而言的,是指尚未发生的成本,是在特定条件下可以合理地预测在未来某个时期或未来某几个时期将会发生的成本,它实际上是一种成本目标和控制成本。在对某种产品进行自产还是外购决策时,对自产所需存货所占的资金成本、生产管理所需专业人力资源等,都是游离于常规财务核算之外,这些都属于隐性成本;无论哪种决策,如果将这部分资金、人力资源投资于另一方案的收益或成本降低,就是该方案下的机会成本。在管理决策时,已经发生的历史成本,无论你做出的是何种决定,都不能再有改变或突破,那么我们就应该更关注与决策相关的未来会发生的成本,比较未来边际成本和边际收益,从而做出有利于整体收益增长的决策。
3.4管理决策中对成本控制由过去的事后被动控制,转变为事前的主动控制在对产品定价时,一般采用市场定价法或成本基础定价法,其中成本基础定价法最常见的就是综合成本基础上成本加成定价法,即在总成本基础上,加上目标期望利润后,得到目标销售价格。在传统的成本加成定价法中,总成本是我们预先接受的。在管理会计中,目标成本法,作为产品的定价方法之一,与传统的成本加成定价法有相同的地方,即售价都是在成本基础上加上目标期望利润;它也有着与其显著不同之处———它是先根据接受的市场竞争价格,在确定目标利润后,再确定可允许的总成本,以此确立目标成本,通过建立交叉职能团队为目标成本实施生产。传统的成本加成定价法,在生产成本的管理上,被动接受生产成本,或在生产完成后若发现一些异常成本数据,方反馈改进生产流程,即属于事后的、被动的成本控制管理过程。而目标定价法,是先预设目标成本,通过交叉职能团队,对生产流程进行不断优化,使生产成本实现不断降低,令生产成本达到预定目标成本或低于目标成本,从而实现对生产成本管理上事前的、主动的成本控制管理过程。
4管理会计发展展望
1.1有助于实现高职高专人才培养目标的需求
当前,我国高职院校课程考试方式普遍存在形式单一,重结果轻过程,重知识轻技能的现象,主要表现为“三多三少”:即理论知识考核多,技能素质考查少;终结性考试多,过程性考核少;短期记忆式打分多,长效运用性评价少。这样的考试方式过分注重学生知识能力的培养,而没有突出实践性和职业能力的培养,不能有效反映教学的实际效果,也不利于锻炼学生的实践能力。
1.2有助于实现《成本管理会计》课程目标
《成本管理会计》是高职院校财经类专业的职业能力核心课程。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应能准确进行企业产品成本及其他成本费用的核算,具备成本核算员、会计、会计主管等岗位所必需的成本核算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具有较强的岗位胜任能力,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树立成本控制与节约的理念,构筑良好的企业管理大局意识,能够胜任生产型中小企业的成本核算与分析工作。实践证明,过去我们采用传统闭卷考试方式培养的许多学生,普遍“高分低能”,就《成本管理会计》课程而言,经过毕业生抽样调查,在中小制造业企业成本核算岗位实习的学生,在实际工作过程中,很多专业性的内容还是运用不灵活,不能做到灵活变通,与企业的实际会计岗位真实需求存在一定的差距。从这方面就可以明显的看出,在该课程的实际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没有真正教会学生对理论知识的实际应用。因此,《成本管理会计》课程逐步改变期末闭卷考核方式改革势在必行。
1.3有助于推进《成本管理会计》课程教学方式改革
为了实现“技能型、应用型”人才目标,我们在成本管理会计教学改革中,按照“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的开发理念,对课程进行开发与设计,教学中注重技能的培养,增强了实践操作技能的教学环节,以企业成本核算案例作为任务导入,要求学生根据企业生产类型选择适当的成本核算方法并进行成本核算,填写成本计算单等原始凭证并根据原始凭证编制记账凭证,在此基础上登记有关成本账户。为充分体现全程化,多元化课程考试思想,在《成本管理会计》考核方式上必须进行与之相适应的改革与探索。
2考核方式改革研究内容
课题组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在调查了解目前济南职业学院财经系学生就业所需要的专业学习能力的基础上,《成本管理会计》课程考核改革方式和方法围绕以下问题展开:如何适应高职院校培养“技能型、应用型人才”的目标,适应制造业企业成本核算岗位工作要求,综合评价学生专业能力和专业技能,反映并适应职业院校学生文化基础差、学习积极性主动性不高、学习吃力的特点。
3考核方式改革具体措施
课题组在总结国内外高职考试有益经验的基础上,综合运用文献法、企业调研法等研究方法,结合该院财经系教学改革实际,构建《成本管理会计》考试模式,根据企业岗位调研,对企业成本核算工作应具备的岗位职业能力进行逻辑排序,突出成本岗位职业能力的培养,考试方式上突出考试内容的实用性,实践性。
3.1方案设计
教学模式上,在改革成本会计教学中,在对学生灌输知识的同时,特别注意能力的培养。在课堂按照学生成绩以及语言能力建立讨论小组,每组人数在5-8人之间,该小组成员与将来考核方式中的小组成员一致,可以督促学生树立集体主义观念,成绩好的学生帮助成绩差的学生。考核方式上,改变传统闭卷笔试中学生为了应对考试,考前突击死记硬背的现状。本项目计划在教学改革中增加实践性教学以及考核环节。力求学生以企业实际的成本核算案例为基础,能够运用不同成本核算方法、步骤进行成本核算并填写成本计算单,编制记账凭证,设置成本账户并进行账簿登记等实践工作。
3.2考核方案
3.2.1理论考核。
采用闭卷笔试的形式,占课程总成绩40%,题型设置为单项选择题、多项选择题、判断题及较简单的计算操作题。考试试题以基础知识为重点。期末按照学院和系部统一安排的考试时间进行考核。
3.2.2形成性考核。
形成性考核成绩主要有学生上课出勤、作业、回答问题等环节构成,占总成绩的20%,着重考察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积极性等方面,任课教师日常归集整理该项成绩。
3.2.3技能考核。
采用分组抽签操作考核的方式,占总成绩的40%,主要考核学生综合应用能力和实际操作技能。由教师事先准备好各种有关成本核算的原始资料以及考核所需的单证。考题围绕重点知识展开,包括运用品种法、分批法、分步法核算各项要素费用,辅助生产费用、制造费用、废品损失、完工产品成本与在产品成本等,可以围绕以下主要任务进行考核设计:①采用材料定额消耗量比例法分配原材料。②采用定额工时比例法分配生产工人工资。③采用直接分配法,一次交互分配法,计划成本分配法等分配辅助生产车间辅助费用。④核算不可修复废品以及可修复废品损失。⑤采用约当产量法分配产品费用。⑥采用综合结转分步法计算半成品成本和产成品成本。⑦根据综合结转分步法的成本计算单,按照项目比重还原法、还原分配率分配法进行成本还原。⑧采用平行结转分步法的定额比例法计算各步骤转给完工产品成本的“份额”,登记各车间生产成本明细账。⑨编制产品生产成本表,主要产品单位成本表、制造费用明细表、期间费用明细表等成本报表。技能考核按照教学进度以及学生掌握知识的程度,可以分两个阶段进行,第一阶段为期中阶段,第二阶段为期末复习周。考核时,按照被考核学生的人数设计不同题型,不同数字的题目,学生分组进入考场,学生抽签决定自己要考核的题目。考核时间为每人45分钟,教师严格控制交卷时间。这样的考核方式中虽然学生每人只抽考其中的一个题型,但事前并无法确定抽签的题目,学生学习和复习时,需要全面掌握所学知识和技能。《成本管理会计》课程考核方式改革将改变传统上教师考前串讲,考试之前学生突击应付考试的弊端。改革后的考试方式,更加侧重对学生日常专业水平及技能的综合考察,更加突出了对学生实际能力掌握的重视,这对于学生实际操作技能的提高是很有帮助的。由于期末考试笔试成绩在学生总的评分成绩中比重降低到了四成,而将日常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实际专业运用能力的考察比重增大,这些变化,更有利于学生提前进入岗位角色,锻炼基本技能和动手能力,实现“应用为本”的教学理念。
4结束语
论管理会计在企业中的应用
——京东基于价值链的全面成本管理
随着中国经济的不断发展,各种日新月异商业模式的诞生,日渐激烈的企业竞争,传统的财务会计已逐渐不能满足企业管理的需要,而兼备财务及优化企业管理功能的管理会计越来越被企业广泛应用, 企业期待通过运用管理会计,改善内部管理,提高经济效益。时代变迁,企业对管理会计的要求不断提高,其涉及的方面也越来越广,现代管理会计主要涉及全面预算管理、价值链管理、战略管理、成本控制、绩效管理等。本文将以京东商城为例,重点探讨京东基于价值链的全面成本管理。
一、 价值链管理的定义
价值链的概念是由美国哈佛商学院教授迈克尔·波特提出来的,主要用以在企业所具备的众多资源中寻求并确定企业的竞争优势。波特认为,企业每项生产经营活动都是其创造价值的经济活动,而这些所有互不相同但又相互关联的生产经营活动便构成了创造价值的一个动态过程,即价值链。[1]
价值链将企业生产经营分成基本活动和支持性活动两大类。其中,基本活动涵盖企业生产、营销与销售、进出货物流、售后服务等;而支持性活动则涉及采购管理、技术开发、人力资源管理、基础设施建设等。价值链分析的意义是通过把经营活动分解成有价值的作业,并分析价值变动差异的原因及各项作业中的关系,重新组合或改进价值链,把握价值链上能创造价值的“战略环节”,有效控制成本,保持可持续发展的竞争优势。而京东从崛起到不断发展壮大占领电商中领头羊的地位,个中原因离不开其合理应用基于价值链的全面成本管理,并牢牢把握了价值链中的“战略环节”。
二、 京东商城管理概述
2014 年5月22日,京东成功在美国纳斯达克挂牌上市。据第三方市场研究公司艾瑞咨询的数据,京东是中国最大的自营式电商企业,2015在中国自营式电商市场的占有率为56.3%。线上销售商品包括家电、数码通讯、电脑、家居百货、服装服饰、母婴、图书、食品、在线旅游等12 大类数万个品牌百万种商品。
谈及京东的管理模式,京东集团总裁刘强东在演讲中曾披露过京东的“倒金字塔”管理模式,主要分为四个层级,分别为团队、供应链、关键的业绩指标、品牌。[2]请看以下简图:
第一层,基础层,企业管理的基石为团队。基础层管理的最高目的是充分发挥每个个体的最大作用,实现员工高效协调一致的工作目标。第二层,系统层,是指引公司日常经营的系统流程,核心包括物流、信息流、资金流三大内容。基础层和系统层的共同作用效果则决定了“成本与效率”是否具备领先优势。而这些优势则可以通过第三层,关键业绩指标来体现。例如单位快递成本是否低于竞争对手、存货周转率或资金周转率是否优于竞争对手等。只有实现“成本与效率”的领先,才能取得“产品、价格、服务”上的优势,打造品牌的核心竞争力,也就是实现第四层,品牌的终极目标。综合京东的运营模式和发展趋势分析,在这四个层级中,京东主要将注意力集中在第二、三个层级上,旨在通过对系统层之中的价值链的整合及有效管理,紧紧抓住价值链效率和成本控制两条曲线,不断优化关键业绩指标,降本增效,最终实现企业的战略目标。近年来,京东的一系列做法印证了其试图通过协调价值链的各个环节全面降低成本的经营理念。
三、 京东商城完善价值链管理,全面降低成本
一般来说,从京东发送商品到客户收货这一动态价值链条上包括以下几个环节:采购环节—— 销售环节—— 配送环节—— 支付环节—— 反馈环节。京东将成本管理全面嵌入到价值链的每个环节中,在每个环节采取针对性的措施,优化价值链管理,全面降低成本。
1. 采购环节
(1)利用流量优势,降低采购成本
京东能成为电商行业巨头,其中一大原因是其有竞争力的价格。利用越来越大的流量优势,京东在与供应商谈判中占领上风位置。逐年稳健上升的毛利率可以表明随着规模的变大,京东逐渐提高了其对上游供应商的议价能力。根据京东历年年报数据,营业成本占营业收入的比例从2011年的94.55%下降到2017年的85.98%,毛利率从2011年的5.45%上升到2017年的14.02%。影响营业成本下降的主要原因还是采购成本的降低。
2015年6月,京东提出延长日用百货类供应商的账期,根据商家提供的邮件显示,京东商城要求从2015年5月起将原有合同中约定的45天账期延长至60天。账期是一个零售业的普遍问题,账期无论对于电商还是供应商都意味着现金流。大流量是京东跟供应商博弈的筹码,在具备一定的规模以后,京东把握了自己的优势,并借此转换成利好的现金流。
再者,京东,采取直接从厂商处进货的方式,越过了批发商、中间商等环节,没有中间商赚差价,进一步降低自身的经营成本。
(2)高效的库存管理,降本增效
京东的库存管理工作十分井然有序,有固定的操作流程。需要装卸的货物在大门等货运汽车停下后边装边卸,工作人员随时给需要进入库房的标上入库记录。仓储中心重点根据货物体积大小分库存放。功能板块分割有序、有存入区、仓库中心区、物品存放区、高价值物品区、保温区、待发货区、扫描区、包装区、退订区等。所有出入库记录、订单收发等都有信息化系统管理。
仓库中,商品按照字母A-P的顺序依次摆放,而出库员的总订单也是依照A-P的顺序排列下来。出库员拿到订单后,按上面的排序从A区到P区顺次取货,恰好绕着仓库走一圈,不会走回头路。出库员一次要为20种订单同时取货。出库员将选出的商品放在推车上以后,分拣人员按订单分拣,之后完成校验、开票、包装等一系列后续工作。这种系统化的操作流程,大大地减少了不必要的重复劳动,提高了工作效率,降低企业成本。[3]
2. 销售环节
(1)电商经营模式,压缩经营成本。
通过内容丰富、人性化的网站和移动客户端,京东为广大消费者创立了一个虚拟的综合百货超市。只要有网络的地方,消费者就可以足不出户,通过敲击键盘点击鼠标,随意浏览选购自己心水的商品。这样的网络销售模式,不需经营线下实体店,也就大大地节省了店面租金以及后续一切相关的维修维护、营业员工资等固定费用。并且,实体店面通常面临着选址不佳、经营不善等风险,而网络销售模式则可以避免这些风险。相对于经营实体店而言,电商经营模式的成本无疑是更低的。当然,京东在信息化技术、系统支持与维护等方面的投入必定不低,但是只要把网址和客户端做好,同一个网址同一个客户端则可以服务数以亿计的客户。基于客户流量的单位经营成本将会随着京东越来越大的规模继续不断降低。
(2)塑造口碑品牌日,精准营销。
借助于自身的互联网平台投放广告,京东会及时有效地将商品信息传达给客户,并利用促销专场、抢购活动以及送代金券等方式来激发客户的消费欲望。众所周知,每年6月为京东店庆月,在店庆月京东都会推出一系列的大型促销活动,以“火红六月”为宣传点,其中店庆日6月18日是京东促销力度最大的一天。2017年618,京东针对每位消费者的不同喜好,为消费者打造定制的专属界面,不同消费者看到的商品、店铺、清单、会场很可能是不一样的,“让货找人”。 [4] 截止2017年6月18日24点,活动当日累计下单金额达到1199亿元。与2016年天猫双11当天的交易金额仅仅差了8个亿。利用网络平台的营销策略更加简单易行,精准有效,没有浪费任何不必要的资源,确保每一分经营成本都花在了刀刃上。另外,利用云计算及大数据,京东可以有效地记录消费者的搜索记录,并推送展示相关商品。这种客制化的商品推广及展示,可以快速吸引住消费者,大大地提高了下单的几率。
(3)不断完善客户管理制度,降低客户维护成本
京东始终坚持客户第一的经营理念,致力于建设卓越的客关系,与客户建立互惠互利的战略伙伴关系。为了提高客户满意度和客户黏性,降低企业的隐形成本,京东指定了一系列完善的会员制度,以培养客户忠诚度和鼓励额外购买。京东按照用户累计消费金额及其在网站上的活跃程度,将其分为五个等级,分别是注册会员、铜牌会员、银牌会员、金牌会员、和钻石会员,不同等级的会员将享受到不同的服务,级别越高享受到的服务越优越、越全面。例如,金牌会员可享受满59元免运费,而其他级别的会员包邮标准为消费满79元。除此以为,金牌会员还可以享受VIP电话专项服务等。通过这种完善的会员制度,京东培养了相当数量的忠实客户。
除了完善的会员制度,京东在售前售后客服上都有一套完善的流程。售前咨询包括电话、网址留言或者发送邮件等。客服人员回答问题后,系统将自动发送评价请求给客户对客服人员的表现进行评级。京东会在后天对客服人员的回应速度、相关评级等进行考核。售后方面,对于未使用并且不影响二次销售的货物,京东承诺7填无理由退换货。如果是i因为产品质量欠缺,可以延长至15天,如果超过15天但是仍在保修期内,京东会结合商品具体情况进行修理或者采取其他方式来保证客户免收损失。完善的退换货政策给客户提供了保障,鼓励客户放心购买。这些在实践中不断被完善的制度,实则是京东利用目前配备的资源,借助信息化系统,维护客户关系,提高资源利用率。
3. 配送环节
京东的物流配送经历了三个阶段:
(1)战略布局,力求最低成本配送
与其他电子商务企业一样,京东在建立初期也采取了第三方物流配送模式,其合作伙伴包括申通、圆通、顺丰和中国邮政等公司。这种外包物流的模式对于成长初期的京东来说某种程度给予了其发展核心竞争力的精力,但是随着业务范围的扩张、电商市场竞争的激烈以及对客户体验重视度的增加,京东逐渐发现,第三方物流模式存在着难以解决的弊端。于是从2007年起,京东开始了在全国范围内的战略布局,着手建设自己的物流体系。截止到2017年,京东在全国范围内拥有9个大型智能化物流中心“亚洲一号”,263个大型仓库,覆盖全国的2000多个区县。配送模式包括211限时达、次日达、极速达、京准达、夜间配五项,不同城市不同的订单可指定不同的配送服务。这种既快又准,还可以定制的配送服务,大大提高了客户体验满意度。经过云计算和大数据分析,在全国各地战略性部建仓库和物流中心,合理进行物流网络布局,尽量减少配送环节的无用功,以最低的成本进行配送。
(2)利用自建物流资源,树立品牌形象
通过自建物流体系,京东不仅能够亲力亲为地为客户提供优质高效的服务,并且利用规范用语、统一人员的服装和工具、品牌logo宣传等方式巧妙地将品牌宣传工作融入到物流服务之中,轻松地完成营销过程,在客户中树立品牌形象。自建物流体系加强了京东对物流成本的控制力度,通过合理规划物流成本实现成本的降低,以弥补前期巨大的资金投入。
(3)适度引用外包物流,优化物流成本结构
随着京东业务逐年向二线、三线城市发展,而在偏远城市的乡镇建立物流配送中心其小额的业务量又难以支撑庞大的运营成本,处于对成本效益的考虑,京东采用与当地第三方物流或生产商合作完成配送。现阶段,京东形成了以自建物流为主,与第三方物流合作为辅的混合物流配送模式。相比于自建物流体系,外包物流放松了企业自身对整个物流配送过程的把控,可能会受到外包物流公司运营风险的影响。若外包物流公司的某一运营环节出现了问题,影响商品的送货效率和服务质量,将会招致客户的不满。为此,京东依据信息记录和经济实力谨慎选择第三方物流企业,并通过动态合同,建立监督、检查机制来控制外包物流风险。由于物流本身具有规模经济优势,随着京东在二线和三线城市销售业务量的扩大,其对第三物流合作伙伴的议价能力将会提高,从而进一步削减外包物流成本。除此之外,外包物流能使京东回归自身的核心业务,将企业的资源集中投放到最具有价值的地方。
京东不过度投入自建物流造成资源浪费;适度引入外包物流但严格把控服务质量,不拉低整体服务水平及客户满意度,使整个物流成本更合理完善。京东为物流配送整个布局不仅是为了快,更是为了切入到产业链、价值链的环节。这是京东独特的价值链整合模式,是以产品流管理为战略核心,以现金流管理为系统支持,以信息流管理为资源整合方法的纵向非一体化在线零售业态,具有业务闭环、平台开放和长期边际收益递增的特点。这种混合式的物流配送方式,既能满足不同客户的需求,又能在成本与效率之间取得平衡点,符合企业不同发展时期的要求。
4. 支付环节
在成立初期,京东并未意识到缺少自身支付系统的危害。前期主要是通过与支付宝、财付通的合作来实现网上付款功能。但在2011年、2012 年,京东相继终止了与支付宝、财付通的合作,并通过收购网银在线,着手打造自身的支付系统,京东此举更多地是避免受制于人。随着时代的发展,丰富的场景、便捷的服务,移动支付已经成为人们的生活习惯,人们希望能够随时随地方便地使用移动支付。顺应时代变迁,京东通过坚持不懈的创新,自建京东白条、京东钱包等支付方式。
(1)自建支付体系,掌握核心数据
第三方支付公司往往掌握电商企业的机密信息,譬如交易量、资金流向、退换货率等,自建支付体系使得京东将这些核心数据紧紧握在自己的手中。大数据是进行分析的必要基础。掌握核心大数据,对客户群体进行系统分析,例如该客户的消费水平、偏爱的商品类型、退换货的比率,便于针对性地进行推广,提高购买率。
(2)支付系统关联多样功能,增强用户黏性
为了刺激更多的使用京东自建支付体系,京东几年来推陈出新,让京东钱包具备支付功能的同时还支持理财、保险、信用卡等功能。通过开通京东钱包里的小金库,用户可以购买理财产品,提高理财收益的同时资金还可灵活安排,随时购物支付。京东钱包里的保单功能支持用户购买保障险、车险、意外险、人寿险等。
5. 反馈环节
京东价值链管理的最后一个环节是反馈环节。每笔订单完成后,购买者可对此次购物进行全面的评价,包括商品、物流、客服等。通过奖励京豆的方式鼓励客户积极评价,带图评价晒单将获得京豆奖励,订单金额越高的评价,奖励京豆越多。最终京东会在网页展示该商品好评率。
(1)直观的评价信息,降低客户维护的隐形成本
对于每样商品,京东都会直观展示商品好评率及详细的评价,客户可简易浏览,深入了解其他用户对商品的评价。由于同一页面包含不同规格的多样商品,京东推出查看评价的新功能,客户在选定自己想购买的商品后,通过选择“只查看当前商品”就能筛选出锁定商品的相应评价。这种便利有效的新功能总能带给客户惊喜,提高购买率,缩短了销售周期,降低维护客户的隐性成本。
(2)全面反馈信息,降低企业内部管理成本
京东的评价系统涉及方方面面,除了商品本身,还包括快递包装、送货速度、配送员服务态度等星级评级。这种全面的反馈评价,京东可了解企业运营的现状以及客户满意度。对客户指出的投诉或建议,能有针对性地整治,思考改进措施,不断完善企业内部管理。
四、京东基于价值链的全面成本管理的启示
京东通过对价值链上游各个节点的有效管理,降低了企业成本,提高了企业效率。成本与效率的领先,使得京东以平价利薄的产品、优质快捷的服务体系在客户中树立了良好的品牌形象,增加了客户的满意度和忠诚度,降低了企业的隐性成本。而实行价值链上的全面成本管理,需具备必要的基础和前提。
(1)先进的信息系统是基于价值链的全面成本管理的基础。
电商企业必须完善企业的信息系统,建立信息量庞大的数据库,在降低企业经营成本的同时,利用数据分析和数据挖掘等,预测消费者喜好,提高客户满意度,降低隐性成本;利用数据搜索和分类等工具分析消费者浏览记录及购买行为习惯,实现即时库存管理,带来库存成本的降低;利用先进的网络信息技术自建支付体系,节约资金成本。
(2)即时库存管理是基于价值链的全方位成本管理的前提
库存管理是基于价值链全方位管理的首要环节。库存管理的好坏直接关系到下游销售环节、配送环节的运作效率。即时库存管理不仅有利于电商企业将存货量控制在最低水平,减少企业资金占用,达到降低库存成本的目的,同时也是完善价值链下游节点成本管理的必要手段。
(3)高效的物流体系是基于价值链的全方位成本管理的核心
物流成本一直是电商企业成本管理的核心内容,物流成本管理的效果直接关系到基于价值链全方位成本管理的成功与否。电商企业应当认清自建物流体系和外包物流二者各自的优劣势,选择适合自身实际情况的物流体系,优化物流成本,提高企业竞争力。
参考文献:
[1].企业战略管理.[M].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年12月第三版:217页
[2].陶赟.京东发展趋势分析[J]
1.1成本核算方法落后
目前,我国企业数量众多,在国民经济的发展中都起着重要的作用。由于我国经济发展迅速,很多制度的建立健全跟不上经济发展的速度,各项制度还相对落后。长期以来,我国现代企业的规模得不到进一步的扩大,企业内部的各项管理也不够健全,企业中大多采用均摊法进行成本核算,这种方法大致是将企业总成本加上管理费用除以产品数量得到单位成本。由于这种方法核算出的结果并不能与现代企业的管理实际情况相符,导致企业无法准确得知产品的成本组成。例如,企业生产产品的同时也会出售半成品、原材料、废品和残次品并以此获利,但是实际的会计成本中并未将这项收益加入销售利润中,反而将这些销售环节中产生的各种费用加入成本中,大大提高了产品的成本价格,不利于企业的长期健康发展。
1.2成本管理制度落后
当下,我国大多企业成本核算都是针对单个产品进行核算,但是却没有将不同的产品整合起来形成整体性的核算,不能在整个生产过程中形成一个系统的成本核算方法,这种个体化、单一式的成本核算并不能达到最后的成本控制效果,导致企业生产经营过程中的各项成本无法形成一个整体的联系。现代企业生产产品都是批量化的,成本核算只从单个产品来核算成本,不能准确核算出批量产品成本,无法准确控制企业成本。在这种情况下,就有可能造成成本管理脱节,对成本管理控制的精准度带来严重的影响,如果要进行反复的核算就会造成资源浪费,对于企业的持续发展显然是不利的。
1.3企业成本管理观念存在误差和局限
部分企业的高层管理者认为,成本管理只是少数核心人员和财务人员的工作,其他部门和人员不应参与成本定价和费用管理。但企业中往往存在的现状是,相关领导和财务人员不懂产品技术、生产流程,在进行成本核算时靠单纯的经济学手段进行定价,与生产实际脱节,使得核算不准确。再者,管理层认为,降低成本可以给企业带来更多的利润,但是却忽略了如果过分地降低成本势必会影响到企业的产品质量,这就需要企业在成本控制中把握一个“平衡度”,让成本和质量可以达到平衡;同时,提升生产技术水平。如果将产品、技术、质量、成本控制统一联系起来,能够让成本控制更加客观,这就能使企业的成本管理更加科学合理,使得企业获得更高利润。
2会计成本管理的改革方法
2.1企业应灵活应用多种企业成本计算的方法适应市场竞争的发展
在实际的生产生活中,应根据自身需求,建立符合自身发展的成本计算方法。例如:品种法,该方法主要用于大批量生产的企业,一般以产品的品种为计算对象,设置产品明细账目,一般以月为周期定期进行核算;分批法,该方法主要用于小批量生产企业,以产品的批次或订单为对象,设置明细账目,多数按照每一批次完工时的生产费用计算该期成本,一般以月为周期进行核算;分步法,该法主要用于多步骤生产企业,以产品和生产的各个步骤为计算对象,设置账目,一般以月为周期定期进行核算。
2.2改善会计成本管理体系
成本管理贯穿于企业生产经营的全过程中,因此,建立一个连续循环的成本管理体制,将会计成本事前管理、事中管理以及事后管理有机地融合起来,该项措施的切实落实尤为重要。现如今,企业成本的降低不仅仅要通过降低生产成本来实现,还应在节约行政开支上下功夫。企业可以实行奖惩制度,奖励成本控制好的部门,惩罚控制不好的部门。
2.3树立正确的成本管理意识
企业成本核算工作应该是企业所有部门、所有成员共同参与的事情,绝不应该是少数管理人员和财务人员的事情。准确核算产品的成本需要采购部门、生产车间、技术部门和管理部门统一协调,相互配合。只有在各个环节充分利用一切可利用的资源才能从实质上降低产品成本,促进企业的发展。
3结语
1管理会计的发展历程
20世纪初期,西方古典管理理论代表人物,弗雷德里克·泰勒发表了《科学管理原理》,其科学管理理论后被广泛应用于企业经济管理工作中。现代管理科学的形成和发展对管理会计的发展在理论上起着奠基和指导的作用。20世纪后半叶以来,企业管理更加注重追求效益,管理会计也出现了业绩会计、决策会计和执行会计,尤其是以成本管理为研究重心,使得管理会计的理论方法体系进一步确立,包括作业成本法、价值链分析、平衡记分卡等的管理会计方法更是得以长足发展。在我国,直到1951年汪慕恒先生在《大众会计》上发表的《固定支出和变动支出》一文,才真正开启了计划经济体制下的管理会计对成本性态的实质性研究。改革开放后,随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在一些企业内部出现了经济责任制基础上的责任会计体系。到20世纪末期,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市场经济的进一步发展,管理会计在企业中的应用也在不断的发展和突破,作业成本法等管理会计思维也开始在很多企业中得以应用。管理会计在现代企业管理中,已经渗透到了各个方面,诸如,全面预算管理、绩效管理、生产管理、成本管理等。本文将主要对管理会计在成本核素和成本管理决策中的应用进行探究。
2管理会计对成本核算方法的完善与改进
2013年8月16日财政部下发的财会[2013]17号文“关于印发《企业产品成本核算制度(试行)》的通知”中宣布,自2014年1月1日起将施行新的成本核算制度。新成本核算制度的第三十六条规定:“制造企业发生的制造费用,应当按照合理的分配标准按月分配计入各成本核算对象的生产成本。企业可以采取的分配标准包括机器工时、人工工时、计划分配率等。季节性生产企业在停工期间发生的制造费用,应当在开工期间进行合理分摊,连同开工期间发生的制造费用,一并计入产品的生产成本。制造企业可以根据自身经营管理特点和条件,利用现代信息技术,采用作业成本法对不能直接归属于成本核算对象的成本进行归集和分配。”企业根据自己生产特点及管理需求,或采用品种法、分批法,或采用分步法进行成本核算。成本构成项的直接成本(直接材料、直接人工)和间接成本(制造费用、其他成本)在分配计入各成本核算对象时,直接材料和直接人工,可以根据成本核算对象的耗用情况,直接对应计入;而对于制造费用及其他成本,譬如,间接材料与人工、生产耗用水电、设备与车间的折旧、车间管理人员薪酬等,无法直接将其归集到相应生产对象上的,在传统的分配方法下,一般先按部门归集制造费用,然后再采用机器工时、人工工时、计划分配率等标准分配到生产对象上。随现代企业管理的不断发展,传统的间接费用分配标准,存在一些分配失真的弊端逐渐显现出来,作业成本法也就应运而生。上述《企业产品成本核算制度(试行)》中第三十六条规定,也充分体现了作业成本法在现代成本核算的重要应用。作业成本法下,将成本动因分为资源成本动因(多用于直接成本分配)和作业成本动因(多用于间接成本分配)。作业成本法,不同于上述传统的间接成本分摊方法,而是先将间接成本分配到作业集/库中,然后再到具体的成本对象。它可分两个阶段:阶段一采用合适的资源成本动因将资源成本分配给作业成本集/库或作业中心;阶段二采用合适的作业成本动因(作业成本动因用于度量成本对象对作业的耗用情况)再将作业成本分配给成本对象。作业成本法非常适合于产品极为多样化,流程极为复杂,或产量相当高、极容易发生成本扭曲或生产中耗用资源数量经常变换的公司。作业成本法最先于制造业中采用,今天,诸如医院、银行及保险公司等,不仅将作业成本法应用于成本核算,同时也将其用战略决策,如流程分析,绩效管理评估和获利能力评估等环节。
3管理会计在成本管理决策中所起的作用
在成本管理决策中,管理会计更加重视变动成本、固定成本中可控成本的控制与管理;更加重视成本控制管理对供应链流程的反馈;更加强调机会成本、隐性成本、未来成本等非量化、非显性成本在经营决策中的影响;更加主动的对成本进行事前控制与管理。
3.1管理决策中对变动成本、固定成本中可控成本更加关注
成本会计是以客观、准确的反应生产中原材料、人工、费用等的耗费,以合理的分配标准实现产品成本的准确化为目标。而管理会计作为企业管理决策的重要基础工作,它更加注重产品成本的性态差异分析,即固定成本和变动成本的区分。变动成本是指生产成本随着业务量的增减变化而成正比例增减变化的成本,如直接人工、直接材料、产品包装费等;固定成本是指在一定时期内,在一定生产规模下,相对固定不变的成本,如管理人员的工资、厂房及设备折旧等。无论变动成本或固定成本,根据其决定影响因素,又可以进一步分为酌量性成本和约束性成本。在短期决策中,管理会计更注重对变动成本、固定成本中酌量性成本的分析管控。只有对变动成本、固定成本的组成进行具体分析,通过各种不同技术手段,改进及完善生产流程,以消减或降低酌量性成本的组成部分,才能降低单位产品的成本。在部门绩效管理与考核中,无论是成本中心、利润中心或投资中心,重点考察的是其可以通过施加管理决策和影响的部分指标,即可变成本、可控边际贡献、剩余收益等指标。在成本费用类的控制指标中,可变成本、固定成本中的酌量性成本等又称为可控成本,即公司管理者的决策行为所制约的成本。通过采取一定的管理方法与手段,降低整体部门的营运成本费用的支出,在营运收益一定的前提下,降低成本,增加利润。因此,无论对于哪一类中心的绩效考核中,成本费用项的考核指标设置时,都应关注其可以施加决策影响的可控成本具体分项指标的设置,从而实现对最终可控指标的管理与考核。
3.2管理决策中加强了成本控制管理对生产流程的反馈
在管理会计中,通过价值链分析,界定当前的成本指标和绩效指标,并评价整个供应链中哪些环节可以增加客户价值哪些可以降低成本。它的目的在于关注产品或服务的总价值链,并确定价值链中能支持企业的竞争优势和战略部分。通过价值工程对当前成本和可允许成本(标准成本/理想成本)之间差距进行分析。基于客户的需求,对产品或设计、材料、规格和生产过程进行系统的分析,区分增值成本和非增值成本(增值成本是指将资源转化为与客户需求相一致的产品或服务的成本;而非增值成本对客户偏好来说并不重要或无关)。通过对供应链的分析,进行流程再造/业务流程重组,彻底重新设计流程,消除不必要的步骤,减少错误机会并降低成本,消除所有非增值活动。我们要以业务流程为改造对象和中心,以关心客户的需求和满意度为目标,对现有的业务流程进行根本的再思考和彻底的再设计,利用先进的制造技术、信息技术以及现代的管理手段、最大限度地实现技术上的功能集成和管理上的职能集成,以打破传统的职能型组织结构,建立全新的过程型组织结构,从而实现企业经营在成本、质量、服务和速度等方面的改善。
3.3管理决策时对产品成本的隐性成本、机会成本及未来成本增加了更多的关注和分析
成本会计在以合理的分配标准分配计算生产中原材料、人工、成本费用等的耗费时,是以已发生的、显性的、可准确计量的历史成本数据为依据进行核算的;而管理会计在进行成本决策时,除对已发生的、显性的历史成本数据进行分析外,其更加关注其背后的隐性成本、机会成本和未来成本。隐性成本,是相对于显性成本而言,是一种隐藏于经济组织总成本之中、游离于财务监督之外的成本。机会成本,是指在面临多中方案选择其一决策时,被舍弃的选项中的最高价值者是本次决策的机会成本。未来成本,又称预计成本,相比较历史成本而言的,是指尚未发生的成本,是在特定条件下可以合理地预测在未来某个时期或未来某几个时期将会发生的成本,它实际上是一种成本目标和控制成本。在对某种产品进行自产还是外购决策时,对自产所需存货所占的资金成本、生产管理所需专业人力资源等,都是游离于常规财务核算之外,这些都属于隐性成本;无论哪种决策,如果将这部分资金、人力资源投资于另一方案的收益或成本降低,就是该方案下的机会成本。在管理决策时,已经发生的历史成本,无论你做出的是何种决定,都不能再有改变或突破,那么我们就应该更关注与决策相关的未来会发生的成本,比较未来边际成本和边际收益,从而做出有利于整体收益增长的决策。
3.4管理决策中对成本控制由过去的事后被动控制,转变为事前的主动控制
在对产品定价时,一般采用市场定价法或成本基础定价法,其中成本基础定价法最常见的就是综合成本基础上成本加成定价法,即在总成本基础上,加上目标期望利润后,得到目标销售价格。在传统的成本加成定价法中,总成本是我们预先接受的。在管理会计中,目标成本法,作为产品的定价方法之一,与传统的成本加成定价法有相同的地方,即售价都是在成本基础上加上目标期望利润;它也有着与其显著不同之处———它是先根据接受的市场竞争价格,在确定目标利润后,再确定可允许的总成本,以此确立目标成本,通过建立交叉职能团队为目标成本实施生产。传统的成本加成定价法,在生产成本的管理上,被动接受生产成本,或在生产完成后若发现一些异常成本数据,方反馈改进生产流程,即属于事后的、被动的成本控制管理过程。而目标定价法,是先预设目标成本,通过交叉职能团队,对生产流程进行不断优化,使生产成本实现不断降低,令生产成本达到预定目标成本或低于目标成本,从而实现对生产成本管理上事前的、主动的成本控制管理过程。
4管理会计发展展望
从宏观来看,由于我国长期的计划经济体制影响,致使管理会计在我国的发展进程缓慢,理论研究基础薄弱,远远落后于西方发达国家。从微观来看,虽然目前大多上市公司与外资企业中,管理会计在企业管理中的重要性已被广泛认知,管理会计的运用相对较为普遍,但在大部分的中小型民营企业中,管理者和财务人员对管理会计在企业管理中所能发挥的作用,认识远远不足,存在管理会计的应用空白。“为全面推进管理会计体系建设,提升会计工作总体水平,推动经济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发展”,2014年1月29日,国家财政部“财办会[2014]5号”文的《财政部关于全面推进管理会计体系建设的指导意见(征求意见稿)》及《“财政部关于全面推进管理会计体系建设的指导意见”的起草说明》中,明确提出了全面推进管理会计体系建设的目标,即“建立与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管理会计体系,力争通过5-10年左右的努力,中国特色管理会计理论体系基本形成,管理会计指引体系基本建成,管理会计人才队伍显著加强,管理会计信息化水平显著提高,管理会计咨询服务市场显著繁荣,使我国管理会计接近或达到世界先进水平”。
在计算机网络管理系统下,企业组织趋于扁平化,成本日常管理发生了变化,每个员工都享有一定程度的决策权,从而形成了员工的自主管理,这种管理方式是降低成本的理想方式。
IT为企业战略成本管理奠定了基础。所谓战略成本管理就是以战略的眼光从成本的源头识别成本驱动因素对价值链进行成本管理。企业战略成本管理会计的实施,以满足及时性和充分性要求的信息为基础,并利用先进的技术手段予以快速处理、分析,进而实现实时调整。IT的发展为企业战略成本管理会计的实施提供了可靠的技术保障,有助于建立现代化的成本管理信息系统。
二、成本管理范围
首先,IT条件下,企业为保持其竞争力,实现可持续发展,必需对产品从研制到开发、生产到销售及售后服务的各个环节进行科学管理。由于企业的研究开发(R&D)成本会大幅提高,成本管理将从生产过程向前延伸到决策、设计过程。同时,生产过程后的售后回访、维修过程的成本管理则涉及产品的后勤成本、库存成本、销售成本、售后服务成本和维修成本等。其次,随着非物质产品日趋商品化,成本管理的内涵也由物质产品成本扩展到非物质产品成本,如:人力资源成本、服务成本、产权成本和环境成本等。最后,企业管理的中心由重生产管理转向重经营决策管理,这就需要研究分析各种决策成本,如差量成本、机会成本、边际成本、付现成本、重置成本、可避免成本、未来成本、质量成本、软件成本和安全成本等。
三、成本计量度性
IT的应用使计量模式将会出现货币计量与非货币计量并重和多种计量属性并存的局面,现行成本、市场价格、可变现净值和公允价值都可以用来计量。随着市场的健全和完善,锋砷资产计量基础可以通过网络传输从市场交易中直接获得,大大提高了可靠性和可操作性。于是,按不同的计量目的选择的各种计量基础会在其适用的条件范围内大显神通,出现“百花齐放”之局面。彻底改变传统会计中历史成本的主导地位。
四、核算方法
在IT条件下,数据的收集、存贮、处理、报告和传递等等都不存在技术上的障碍,用多种会计方法已不再有任何困难。为加强管理与考核,手工方式下不得不放弃的核算方法,例如,零售企业的“售价数量金额核算法”和工业企业的“作业成本法”等均可运用。而且,计算机信息处理的高效、迅速以及“随机寄存”(MM方式),彻底改变了传统会计中“只读寄存”和“非此即彼”的局限,使相同的数据可按不同的处理方法进行“多元选择”,例如,固定资产的折旧可以采用直线法也可以采用各种加速折旧法,成本的计算可以采用品种法也可以采用分批法,用户根据自己的需要随时进行计算,比较差异。
五、成本会计报告
(一)披露内容。在财务报告中增加成本会计信息含量,以全面、客观、公正反映企业资本保值增值状况和经营成果,引导资源的合理流动,更好地维护企业所有者、管理当局、债权人及相关群体的利益。成本会计信息披露体系结构如下:1、成本会计信息披露的方式:表外披露和表内披露。表外披露主要只在财务报表附注部分揭示;表内披露主要指编制通用格式成本会计状况表单独揭示成本会计信息。
2、成本会计信息披露的方法:文字叙述法、表格法和图形法等。
3、成本会计信息披露的类型:财务信息和非财务信息、价值信息与风险信息、绝对数信息与相对数信息、精确性信息与模糊性信息、历史性信息与前瞻性信息、总括信息和分部信息等。
4、成本会计信息披露的载体:报纸、杂志和网络等。
5、成本会计信息披露的期限:定期披露一年或若干年等任何时点、任何时期和不定期披露(为增强时效性,可通过适时报告系统及时披露)。
6、建立全面、相关和简便的成本绩效评价体系:价值指标与风险指标、技术指标与经济指标和总体指标与具体指标等。
(二)报告方式。事件驱动方式(EventDriven)应用于成本会计,改变了传统的顺序化处理方式,不必在每一个会计期间重复“凭证帐簿——报表“的会计循环,平时只须完成数据的存储即可。成本信息的使用者通过输人相关信息代码运行相应的过程处理程序,就可得出实时的成本信息处理结果。“超文本”和“信息链接”的引入使得成本报告所含信息无限扩大,报告的阅读者在阅读报告时可在其权限范围内实时追踪信息线索,无形中提高了阅读成本报告的效率。传统的符合公认会计准则的财务报告仅仅是会计信息系统诸多实时信息处理结果输出口之一,更多的企业内、外部信息使用者、决策者希望企业提供更具有个性化的财务报告以及全面反映企业经营状况的报告。运用IT可按需定制个性化的交互式成本会计信息,借助电子数据处理系统(EDP),决策支持系统(D5S),用户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选取不同的会计处理方法,合成不同的会计报表,通过“菜单”或“会计频道”,选择搭配成本会计相关信息的“套餐”或“节目”,从而满足用户更具体、更个性化的要求。同时,根据用户所选择信息的统计资料了解用户所需要的成本会计信息,为未来会计政策的制定奠定基础。企业根据用户需求提供成本会计信息,这就形成了真正的AICPA(l995)所谓的以用户为导向(CustomcrFocus),将摆脱现有模式“提供什么信息,用户就接收什么信息”的束缚。
作业成本法是一种新型的成本管理模式,主要是将作业成本计算与成本管理相结合,该方法是为适应现代高科技生产以及管理而形成的全面成本管理制度。我国从上个世纪80年代末引入作业成本法,提高了企业成本管理效能。但同时,我国大部分企业在运行成本管理会计体系时还存在较多问题,这些问题严重阻碍了企业的经济发展,这些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成本管理观念存在问题我国大部分企业在成本管理会计体系的运用中,普遍存在着成本管理方法落后的问题,部分企业在实施成本管理上还存在一定的缺陷,只重视对成本以及资源的管理,而忽视了其他与之相关的领域的管理。而且大多数企业对成本进行管理时,只关注成本的下降,对成本管理带来的社会效益以及效用等方面的重视程度较低,因此,对企业的成本管理村子片面性,为企业的发展带来了不利的影响。
2.成本管理方式存在问题笔者曾做过关于企业成本管理方式的调查,调查表示分步法和品种法是我国大部分企业现行的两种主要成本管理方法,采用作业成本法的企业单位比较少。但是分步成本管理法在对成本进行核算时,较为复杂;而品种成本管理法主要适用于品种少批量少的企业,这位大型企业的发展带来一定的局限性,不利于企业实现有效性管理。
3.成本管理信息存在问题部分企业的高层管理者为了获取高额的利润,存在偷税漏税以及其他违法的现象,而在利益的趋势下,部分管理者会对企业的成本信息资料进行篡改,致使企业成本管理困难。而且还会导致各种以成本为基础的经济活动出现效能降低的情况,为企业经济带来重大损失。
二、以作业成本为基础的成本管理会计体系的构想
目前,我国大部分企业成本管理会计体系都存在一定的问题和缺陷,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大多数企业已经认识到成本管理会计体系的构建,尤其是如何将其建立的更为合理性。所以构建以作业成本为基础的成本管理会计体系也就成为目前主要研究的问题,而以作业成本法为基础构建的成本会计体系主要优点也有很多,诸如:1.以作业成本法为基础的管理理念传统的成本管理会计体系主要是对企业成本进行简单的计算,而作业法下的企业成本管理会计体系是在传统的简单计算的基础上将“作业”作为主要思想,对企业成本进行收集、核算、管理等方面实行全面化的管理。作业成本法主要是将对作业成本核算后得到的信息,运用在企业成管理中,使企业成本管理的核心从原来的“产品”转移到“作业”上。对于那些由于成本管理技术较为落后的企业或者是成本管理中出现较多问题的企业,需要运用作业成本法对企业的传统观念进行改革。企业作为一个运营机制,其主要目的就是满足顾客的需求以及让投资者实现其报酬价值的最大化,因此,我们可以通过作业成本法将企业生产的每一个环节都运用到成本管理,同时将不能为企业带来实际利益的作业环节尽早取消,避免企业浪费企业资源,最大限度地提高企业从客户回收的价值利用率,从而促进企业快速发展。从企业的成本管理角度上看,企业在成功运用成本作业法之后,可以通过对影响成本的因素以及对企业所以的作业活动进行了解和动态跟踪,能够将企业作业实际情况及时反映出来,从而达到对企业成本更为有效性管理的目的。
2.企业作业成本法的管理方法在对企业成本进行管理时,采用作业成本法后,可以根据成本法的涵义将企业的成本分为两种:增值作业和非增值作业,而衡量企业是否存在增值的判断标准是“客户价值”。通过上述方式,可以将该企业的作业情况、成本以及资源消耗等方面的内容与客户的实际需求相结合,同时依照客户价值,将企业的收益以及客户的需要相结合,更加方便从企业的作业角度其思考、计算其相应的客户价值以及成本计算,提高企业的经营决策以及实现价值最大化达成共识。企业作业成本法的基本管理方法主要可以分为两种:(1)对企业的各个生产环节进行充分的组织调节,是每个生产环节都能够相互联系,形成一条科学、有效、合理的作业结构,以此提高企业作业的效率和竞争力。(2)对于企业中存在的低效或者是无效的生产作业环节应该对其实行合理的管理,从而降低企业的生产成本以及资源消耗,提高企业经济科学、快速发展。
3.企业作业成本法的管理步骤由于社会经济和科学技术的提高,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企业之间的竞争也越发激烈,因此传统的企业成本管理法为现代企业的发展带来了局限性。而企业在引进作业成本法后,将其管理步骤分为了三个方面:(1)作业分析。作业分析主要是针对企业中增值或是不必要的作业程序以及增值且重要的作业程序进行分析和有利的辨识,将重要的作业程序按照作业成本的高低将其排列起来。同时还要将自身的作业现状与其他相同行业相比较,将比较的结果进行分析、总结并借鉴,为企业自身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2)成本动因分析。将发生成本的计量指标、作业特性以及作业量等的分析就是所谓的企业成本动因的分析。影响着企业成本结构构成方式的重要因素就是成本动因,并且我们可以参照企业的作业情况对成本动因进行分类,可分为三类:交易性成本动因、精确性成本动因以及延续性成本动因。这三种成本动因所指的内容按照上述顺序主要分为:对作业发生的频率进行计量、对每次单项作业消耗成本资源计算以及对某项作业从开始到完成所需要整体时间的计算。结合相应的措施实现对企业成本动因分析,不仅可以提高企业的生产效益,而且还能够最大限度的降低低效的作业程序。(3)业绩计算。建立企业业绩计算体系,可以对企业的作业成本以及成本动因等方面的分析,企业业绩计算的结果,能够作为对企业作业成本管理的效果考核和评价的依据。依照考核的评价,对在实施作业成本法的过程中出现的问题,采取相应的措施及时处理,提高和完善企业生产经营结构,促进企业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提高。
三、结束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