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6-08 15:46:32
序论:在您撰写如何进行外汇投资时,参考他人的优秀作品可以开阔视野,小编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这些建议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热情,引导您走向新的创作高度。
外汇保证金交易拥有一段灰暗的历史,也正是由于这段历史,在外管局大力提倡“藏汇于民”、增加民间外汇投资渠道的同时,也始终没有对1994年所颁布的一道法规进行修正,或是拿出切实有效的审批机制,以保障外汇保证金交易的合法地位。
在这种模棱两可之间,商业银行从平静地运作外汇保证金业务,高调地推广发展这一业务,到遭遇银监会的全面暂停。可以说,外汇保证金业务的暂停有着多重的原因。制度上的原因、管理上的原因、监管层的原因……然而结果只有一个,“少部分人的少量外汇投资需求”被暂时地遏制了。银监会表示,叫停此业务并未影响广大投资者正常的外汇投资需求,并不涉及广大投资者正常的外汇交易。然而如果在金融创新的道路上遇到困难和问题,都采用“叫停”的方式一堵了之,那么受到影响的可能就不仅仅是少数投资者的少量需求了。
一直以来,金融创新都是上下提倡的主流,然而金融创新之路却非一蹴而就。金融创新本身会创造出一些新的风险,美国的次贷风波即反映了金融衍生产品内在的风险性,但并不能因此而全盘否定金融创新的价值,关键是如何在金融创新的过程中合理地疏散、引导风险的发生。如制度上的障碍如何化解,金融机构的风险控制能力、业务经营能力如何进入规范,投资者的投机和投资行为如何进行分层、引导,这一切不仅需要全面提高金融从业人员的素质和能力,也迫切需要一个高效率和高水平的监管体系。
但是,近来在理财产品市场所发生的一些频繁“叫停”的现象似乎与鼓励金融创新有些背道而驰。在经历了前两年的爆发式增长后,理财产品市场陷入了前所未有的麻烦――挂钩型理财产品频发“零收益”、“负收益”,新股产品因低收益无人问津,信托贷款类产品因变相扩张信贷规模可能面临叫停,海外基金产品则陷入“代销”争议……昔日百花丛放的理财产品市场门庭冷落。对于监管部门来说,在责成有关金融机构加强自查、减少经营风险的同时,是否能够拿出有效的措施,引导理财产品市场的创新与发展,为投资者丰富和创造新的投资渠道,更是一个重要的课题。
最近,人民币对美元连创新高。自6月9日人民币汇率恢复浮动以来,人民币兑美元已升值超过1.5%。估计中国外汇储备由于人民币的升值而损失高达600 亿美元。
从国家外汇管理局公开的数据来看,目前中国外汇储备中既有美元、欧元、日元等主要货币,也有新兴市场国家的货币,属于分散的货币结构组合。中国近期在减持美债的同时,大幅增持了日本和韩国债券,上半年共计增持1.73万亿日元(约合203亿美元),增持韩债亦至3.99万亿韩元(约合34亿美元)。
有专家认为,我国转增持非美元货币释放出了外储多元化的信号。在真正化解外储管理风险上,应多管齐下,应鼓励发展财富基金,将外汇储备的债券转化为全球配置的股权投资,令庞大的外储转化为中国的金融话语权,推动中国产业升级。同时,让外汇储备管理模式由“藏汇于国”向“藏汇于民”转变,令外储品种多元化。
其实,对于巨额的外储(2010年6月底达24542亿美元)如何管理(包括持有、分配、投资等活动),从2007年开始我国金融界就常有议论。多数人认为应购买更多的实物性资产(如黄金与石油等),要分散化投资、持有多种货币等。但这些主张都被美国金融危机爆发击得粉碎。在新的环境与条件下,传统思维已无法规避持有巨额外储的风险了。
按照传统智慧,外储主要有以下几种功能:清算支付、偿还外债、保证本币稳定及对外汇市场进行一定的调节等。但在现行国际货币体系下,外储的功能其实主要是保证本国货币、经济及市场的稳定。在这种情况下,一国外汇储备的关键在于外储如何积累起来,以及如何有效管理。外汇储备传统功能和持有量已不是最应关注的问题。
近年,中国外储的积累大致有三个来源:贸易顺差、FDI(外国直接投资)流入、前两项之外的跨国资本流动。特别是随着人民币升值,不少国外资本通过正式或非法渠道疯狂流入。最近,人民币对美元升值连创新高,今年8月份外汇流入2400多亿美元,也创下了今年新高。因此,当外汇增长成为一种趋势时,我们不应过多地关注其增长,而更应关注其如何有效地加以管理。
很多人一直认为中国持有美国国债就是借钱给美国人用,是为华尔街的贪婪买单。随着欧洲债务危机爆发及美国经济持续低迷,我国政府管理层和市场都更关心中国外储贬值的风险,希望增持非美元货币,发展财富基金,将外汇储备的债券转化为全球配置的股权投资,来化解与分散这些风险,增加中国的金融话语权,推动中国产业升级。
其实,当前中国外储管理的最大风险是美国经济不确定的因素。这不仅在于美元在国际金融体系中的绝对支配地位(如果中国外汇储备中美元比重过低,其所面临的国际金融市场震荡的风险更大),而且在于美国经济低迷会给世界经济带来负面影响。从2008年下半年金融海啸爆发的情况来看,只要是外汇资产,无论是否分散化投资,当全球快速流动的资金都进入避险时,持有非美元货币及非美元资产都会处于极高的风险中。
有人认为,如果发展财富基金,将外汇储备的债券转化为全球配置的股权投资,将是中国庞大外储有效管理的好出路。因为,利用股权投资全球布局能源、其他资源以及战略性新兴产业,可将外储转为中国核心竞争力。这个建议在理论上是成立的,但实际上全球配置的股权投资所面临的风险会更高(它包括了市场风险及政治风险)。特别是在美国经济复苏缓慢及全球金融保护主义盛行的形势下,这样的风险会更高。
可以说,只要美国宽松的货币政策不退出,如果美国经济复苏过于缓慢,那么发展中国家的外汇储备就将面临较大的贬值风险。如何来规避及分散这些风险?我们不要把希望寄托在外部,而应从中国经济本身入手。比如,如何加大中国经济建设所需要的能源、资源、先进的科学技术进口及人才引进;如何调整我们现行的进出口外贸政策,特别是在出口方面要从要素市场化入手,让土地、资源、劳动力等价格市场化;如何进一步加快中国金融体系改革开放步伐,通过这种改革开放让巨大的外储投资与持有风险分散给企业及居民。如果能够在这些方面入手,再加上非美元货币及全球股权投资多样化的合理配置,那么中国外储的多元化管理就有可能走出一条新路,从而减小其可能发生的损失和风险。 ■
企业如何办理境外直接投资人民币结算业务?
答:根据《境外直接投资人民币结算试点管理办法》(以下简称《试点管理办法》),企业可以凭境外直接投资主管部门的核准证书或文件直接到银行办理境外直接投资人民币资金汇出、人民币前期费用汇出和境外投资企业增资、减资、转股、清算等人民币资金汇出入手续。企业首次办理境外直接投资相关的人民币资金汇出前,应到其所在地外汇局办理前期费用登记或境外直接投资登记,企业之后办理的其他业务应在30天内向外汇局报送有关信息。对人民币前期费用已经汇出6个月,但仍未获得境外直接投资主管部门核准的境外直接投资,企业应将剩余资金调回。
2
企业境外直接投资需要同时使用人民币和外汇资金的,如何进行管理?
答:企业使用人民币到境外进行直接投资按照《试点管理办法》的有关规定办理,需要同时使用外汇资金的,企业和银行应当按照外汇管理相关规定,办理境外直接投资外汇资金汇出入手续。在办理外汇资金汇出入手续时,银行应当登入直接投资外汇管理信息系统进行业务审核,确保相关业务的合规性。
3
银行如何办理境外直接投资人民币结算业务?
答:银行在办理境外直接投资人民币结算业务过程中,可选择登入RCPMIS(人民币跨境收付信息管理系统)和直接投资外汇管理信息系统查询有关信息,帮助其进行交易真实性审核。业务办理完毕后,银行应向RCPMIS报送境外直接投资相关的各类人民币跨境收付信息,由RCPMIS向直接投资外汇管理信息系统提供人民币跨境收付信息。
4
银行在办理境外直接投资人民币结算业务时应履行哪些义务?
答:一是严格进行交易真实性和合规性审查。银行在办理境外直接投资人民币结算业务时,应当根据有关审慎监管规定,要求境内机构提交境外直接投资主管部门的核准证书或文件等相关材料,并进行认真审核。银行可利用RCPMIS和直接投资外汇管理信息系统对其进行交易真实性和合规性审查。
二是按照规定报送信息。银行应当及时、准确、完整地向RCPMIS报送与境外直接投资及境外人民币贷款相关的各类人民币跨境收付信息。
三是切实履行反洗钱和反恐融资义务。在办理境外直接投资人民币结算业务时,银行应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反洗钱法》和《金融机构反洗钱规定》(中国人民银行令〔2006〕第1号)、《金融机构大额交易和可疑交易报告管理办法》(中国人民银行令〔2006〕第2号)、《金融机构报告涉嫌恐怖融资的可疑交易管理办法》(中国人民银行令〔2007〕第1号)、《金融机构客户身份识别和客户身份资料及交易记录保存管理办法》(中国人民银行令〔2007〕第2号)等规定,切实履行反洗钱和反恐融资义务,预防利用人民币境外直接投资进行洗钱、恐怖融资等违法犯罪活动。
5
银行如何办理有关境外投资企业或境外项目的人民币贷款业务?
答:银行可以按照有关规定向境内企业在境外投资的企业或项目发放人民币贷款。通过本行的境外分行或境外银行发放人民币贷款的,银行可以向其境外分行调拨人民币资金或向境外银行融出人民币资金,并在15天内向当地人民银行备案。在办理上述业务时,银行应当向RCPMIS报送有关人民币跨境收付信息。
6
《试点管理办法》对境外直接投资人民币结算试点规定了哪些风险防范措施?
答:为保障境外直接投资人民币结算试点的平稳发展,按照风险可控、稳步有序的原则,《试点管理办法》主要规定了以下三方面的风险防范措施。
一是强化银行的风险防范职责。《试点管理办法》要求银行以境外直接投资主管部门的核准为办理有关业务的前提和主要依据,根据有关审慎监管规定认真审核企业提交的有关材料,如实向人民银行报送人民币跨境收付及有关信息,切实履行反洗钱和反恐融资义务。
二是加强监管机构之间的信息共享。为在有效防控风险的基础上便利银行和企业开展业务,《试点管理办法》建立了人民银行、商务部、国家外汇管理局等监管机构之间的信息共享机制。人民银行和商务部定期交换人民币境外直接投资的审批信息和境外直接投资人民币实际收付信息。RCPMIS每日向直接投资外汇管理信息系统传输境外直接投资相关的人民币跨境收付信息,直接投资外汇管理信息系统每日向RCPMIS传输境外直接投资相关的外汇跨境收付信息。
三是加大事后监管力度,强调监管合作。为将境外直接投资人民币结算试点管理制度落到实处,《试点管理办法》规定,由人民银行会同外汇局对银行、企业的人民币境外直接投资业务活动进行监督检查和处罚,督促银行切实履行交易真实性审核、信息报送、反洗钱等职责,监督企业依法开展业务活动。
7
银行和企业违反《试点管理办法》应承担何种法律责任?
答:银行、企业违反《试点管理办法》有关规定的,人民银行会同外汇局可以依法进行通报批评或处罚;情节严重的,可以禁止银行、境内机构继续开展跨境人民币业务。银行在办理境外直接投资人民币结算业务时违反有关审慎监管规定的,由有关部门依法进行处罚;违反有关反洗钱、反恐融资和人民币银行结算账户管理规定的,由人民银行依法进行处罚。
8
【关键词】利润 外汇管理 政策建议
一、存在的问题
(一)政策法规不完善,弱化监管职能
现行外汇管理政策对外资企业所得利润处置中的利润汇出、转增资及再投资等方面进行了规范,但对于企业利润如何处置的其他行为未进一步进行细化。由于企业对利润的处置具有自主性,如是否分配、何时分配、怎么分配以及以何形式分配等均由企业自行决定,外汇管理政策基本没有限制,使得外汇部门不能及时掌握外资企业利润处置的全面信息,对企业外方所得利润的监管处于被动状态。
(二)外方所得利润滞留境内,加大外汇局监管难度
受人民币预期升值的影响,资产本币化趋势明显。从外商投资企业外汇年检的情况来看,存在个别外方所得利润以人民币形式滞留境内,并被企业长期占用,作为企业日常流动资金,挂账其他应付款境外股东名下。外方所得利润滞留境内,规避了外汇局烦琐严格的增资登记、外债登记等外汇管理环节,使得这部分资金未纳入外汇管理部门统计口径,游离于现行外债管理规定之外,影响我国外债统计的准确性,同时,该类资金无需结汇,资金去向较难准确监测,不排除会流入房地产、股市、民间借贷等限制领域。
(三)部门间缺乏协作,未能形成监管合力
目前,税务管理部门侧重对所得利润汇出前的完税情况进行监管,外汇局国际收支部门侧重对利润汇出的异常渠道及方式进行监管,外汇局资本项目管理部门侧重于利润汇出备案及利润转增资登记的监管,各部门的业务系统及业务监管相对独立,信息难以及时进行共享,造成监管信息的缺失,难以充分发挥监管职能。
(四)外汇指定银行“代位监管”职能有待提高
现行外汇管理政策规定,外资企业办理利润汇出时,由外汇指定银行对企业提供的审计报告、完税证明、董事会决议等相关材料进行审核。外汇指定银行作为一个赢利机构,其经营的本质是追求利润最大化,这也是其生存和发展的根本,因此,外汇指定银行在为企业办理有关外汇业务时,仅完成所谓的“表面真实性”审核程序,难以自觉履行“代位监管”职责。
二、政策建议
(一)完善政策法规,调动企业自主性
一是完善现有外资企业利润处置的相关政策法规,进一步细化企业利润处置方式,结合实际对企业利润分配的时点、方式、金额等内容提出明确要求,提高政策的指导性及可操作性。二是随着外汇局资本项目信息系统的逐步完善,外汇局应做好对企业的宣传工作,在便利企业的前提下,逐步实现企业自行通过系统备注等形式报备企业变化信息,使得外汇局能时时了解企业变化信息及经营情况,提高外汇局非现场监测效果。
(二)不断改进监管方式,促进业务规范化发展
一是重视外汇年检工作,加大外汇年检成效的利用。“五个转变”理念的深入推进,非现场监管逐渐成为资本项目外汇管理的重点,外汇年检作为非现场监管内容之一,是规范外资企业业务、了解企业经营情况等内容的重要方式。二是加大外汇政策宣传,改进非现场监管方式,促进个人、企业和外汇指定银行等涉及外汇业务单位逐渐向合规性、合法性的规范化管理方向发展。
(三)建立信息共享机制,形成监管合力
一是外汇局各部门应建立内部信息共享机制,整合数据,加强协作,形成内部监管合力。二是外汇局应加强与商务局、工商局、税务局及外汇指定银行的沟通协作,建立外部信息共享机制,全面掌握外资企业信息,形成外部监管合力,提升监管成效。
(四)引导外汇指定银行转变经营理念,提升“代位监管”职能
一是外汇局应加强窗口指导职能,从思想上引导外汇指定银行转变以追求利润最大化为目的的经营理念,强调外汇指定银行应注重全局观、大局意识和国家责任意识,将追求利润最大化和风险最低化同时作为经营管理的目标,主动营造一个健康有序的金融环境。二是外汇指定银行管理层应意识到履行“代位监管”不仅仅止步于“表面真实性审核”,而是要学会从自我保护和防范风险的角度来看“代位监管”职能。外汇指定银行主动的实行真实性和合规性监管等职能,也是现代商业外汇指定银行公司治理和内部控制的基本要求。三是外汇局应研究外汇指定银行监管模式改革问题,进一步深化对外汇指定银行监管方式的改革,促使外汇指定银行向着健康的方向发展。
参考文献
关键词: 直接投资 宏观审慎 监管
传统的外汇管理职能是通过资金的汇兑环节进行监管,防止跨境投机资金的流入,保证国际收支平衡和金融稳定。在中国,外汇管理局肩负这这种监管职责,通过对投资行为的事前备案以及交易数据的分析来监测跨境资金的流动。在国外或多或少都存在对境外投资者到其境内进行投资的宏观审慎监管,表现为设立机构进行系统性风险的识别和监测,宏观审慎监管在保证国际收支平衡及本国经济稳定等方面都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各国的监管思路及监管制度都各有特色。
一、各国对境外投资者到其境内进行投资宏观审慎监管
(一)美国对境外投资者到其境内进行投资宏观审慎监管
美国是对资本项目的外汇收支几乎不加限制,美联储负责管理并规范银行业、执行货币政策,具体由十二个地区性储备银行运作。美国在外商投资方面的法律和政策相对开放,欢迎境外投资者到其境内进行投资。美国政府会在国家安全审查和反垄断审查方面对在美投资进行审查。一般而言,外国投资者在美投资所得收益可自由汇出境外。外资企业在清算、终止和股权转让方面视同内资企业,受制于公司注册地的州公司法,公司解散后,公司解散前的股东(包括外国投资者)在清算所得财产范围内承继债务。
美国金融服务监督委员会(FSOC)对于跨境资金的流动没有汇兑环节的限制,而是通过微观数据的统计监测分析,来识别潜在系统性风险并及时采取干预措施。FSOC是由财政部、美联储和全国银行监督署等部门组成。
(二)英国对境外投资者到其境内进行投资宏观审慎监管
英国没有明文规定禁止内、外资进入的领域,但涉及重要行业及重要影响的跨国投资,需获得政府批准。2013年4月,金融服务局(FSA)拆分为金融行为监管局(FCA)和审慎监管局(PRA)。2010年改革后英国新的监管体制是以英格兰银行为核心,统一负责全面的金融稳定,设立审慎监管局(PRA)和金融行为监管局(FCA)组成“双峰监管”模式。英格兰银行内设金融政策委员会(FPC),识别监控系统性风险,进行宏观审慎监管。
(三)总结
目前各国对境外投资者到其境内投资基本解除限制,但在涉及国家安全、敏感行业等进行申报或审批。对跨境资金的监管分为宏观和微观审慎监管,从理论上看,微观审慎监管在影响资金流入总量方面的效果不确定,但在影响资本流入的结构和降低金融市场风险方面的效果比较明显。但微观审慎监管反映的情况具有一定的时滞,宏观审慎监管更具有预警的作用。
我们认为当大量资本流入导致金融系统脆弱性加剧时,宏观和微观审慎监管互为补充,均衡缓解金融冲击,维护跨国收支平衡。在不断强化微观审慎监管背景下,应构建及加强宏观审慎监管,预防系统性风险和平衡国际收支。
二、我国资本项目直接投资项下宏观审慎监管现状
(一)我国资本项目直接投资项下宏观审慎监管目标
我国资本项目直接投资项下宏观审慎监管的目标是限制外汇市场的过度投机套利行为,降低大规模跨境资金特别是短期流动资金的不利冲击。在国际收支中资本与金融账户中,贸易偏离度是通过境内银行的外汇贷款、贸易融资、衍生品等金融工具支持实现的。
(二)我国对境外投资者到其境内进行投资宏观审慎监管所存在的问题
1、如何科学界定跨境资金大量流入风险
在不断防范和打击异常资金流入的过程中,外汇局工作更多是具体到打击虚假或违规套利资金流入。资金大量流入可能导致的风险很多,如宏观层面外汇占款过多导致被动的货币投放和通货膨胀及资产泡沫、金融机构信贷的大规模扩张、汇率过快升值导致出口下滑、还有微观企业或银行的风险如资产负债币种不匹配或期限错配等。
2、如何进行宏观审慎监管工具设计,提高宏观审慎监管的操作性
在危机的冲击下,对系统性风险不是没有监测到,而是没有及时采取相应的监管措施。目前,对我们认识到加强宏观审慎监管的重要性,但如何设计和实施宏观审慎监管工具却存在诸多难题。如逆周期资本缓冲方面,如何判定某一机构具有系统性重要影响。
3、如何实质性地加强与境内外监管当局之间的合作协调
宏观审慎监管的实施,需要将对系统性风险的监测和分析与宏观审慎政策工具的运用有机结合,需要加强监管当局的协作。对于跨境银行的风险外溢问题仅仅依赖母国监管当局远远不够。国际准则在危机处理的国际合作与协调方面还未取得实质性的进展。
三、针对我国境外投资者到境内进行投资宏观审慎监管建议
(一)加强外汇宏观审慎监管政策的有效性评估
在实施宏观审慎监管政策时,应做好政策效果的评价,如外汇相关审慎措施对降低跨境资金流动或特定渠道跨境资金流动规模的影响等,从而准确评估政策作用并及时调整政策方向。
(二)积极开发有关宏观审慎监管工具
从宏观审慎视角考虑监管强度和监管范围,提高对风险传染的监控能力。 监测和评估我国外汇监管的系统性风险,对涉及系统性风险的重大问题进行分析、决策,加强宏观与微观协调配合。
(三)防范和控制系统性风险有赖于多部门参与和多维度分析与监测
借鉴英国经验,抓住金融机构和金融市场设施两个关键要素,以两个维度收集信息并分析,同时,联合监管部门组成系统性风险委员会分享、验证与整合信息,有利于提高风险识别的准确性和风险防范及时性。
参考文献:
[1]潘昊. 中国金融宏观审慎监管框架研究[D]. 安徽大学,2012.
[2]陈雨露马勇. 现代金融体系下的中国金融业综合经营、路径、风险与监管体系。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300-317.
【关键词】外汇储备 外汇结构 外汇管理
一、引言
外汇储备通常是指一个国家由货币当局持有的,可自由支配和自由交换的非本国货币,是用于弥补国际收支逆差、维持本国货币汇率稳定及应付紧急支付需要而应持有的、国际间可以接受的外汇资产。
一国的外汇储备两大来源:一是:经常性账户顺差,是最为稳定和可靠的储备来源;二是资本与金融账户顺差,长期以来我国实施针对资本与金融流入的优惠政策,并且人为压低了人民币汇率,使得大量资金流入国内。这两种来源有相当大的差异,经常账户顺差的外汇储备增长是本国储蓄的积累,是国家的净财富;金融账户的外汇储备增长实际上是以负债的增加换取外汇储备的增长。从我国的国际收支平衡表上看,近几年外汇储备增长基本上是以对外负债的增加换取外汇储备的增长,即以资本和金融流入为主。
二、我国外汇储备现状与困扰
(一)外汇规模困扰
1994年起我国外汇体制进行了重大改革,其主要内容是实行官方汇率和外汇调剂市场汇率的并轨,实行以市场供求为基础的、单一的、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实行银行结售汇制度,取消外汇上缴和留成;取消用汇的指令性计划;实行人民币在经常项目下的有条件可兑换;建立统一的、规范化的、有效率的外汇市场。进入新世纪、加入WTO以后,我国对外出口大规模增长,经济增长严重依赖出口,使得外汇储备余额呈现扶摇直上的态势。到2011年底,我国的外汇储备余额已经达到3.181万亿美元,约为我国2011年国内生产总值的43%,外汇储备排名世界经济体第一,且远超排名第二的日本(约1.3万亿美元)。2012年以来,外汇储备余额增长有放缓,在二季度出现了负增长,但三季度再度恢复了正增长,9月底余额为3.29亿美元,仍然数额巨大。
对于巨大的外汇规模,我们要从两方面来看待:
首先,我国规模巨大的外汇储备是其积极意义的。(1)满足国际支付的需要。在国际市场中,美元是主要的交易工具,黄金是各国都认可的通货,所以一国必须保证足够的外汇储备,才能保证对国外的支付。(2)用于保持汇率稳定。在国际贸易中,保持人民币汇率的相对稳定是国际贸易正常开展所必需的,而在开放性的全球经济下,各国联系日益密切、国际金融市场波动不断增大,本国管理机构需要通过自己手中持有的外汇储备,去进行反向干预来保持汇率在一定程度下的稳定。(3)用于维护国际信誉,提高对外融资能力。外汇储备是一个国家的偿债能力最直接的保证,只有维持相当的外汇储备水平才能有效的进行对外融资。(4)增强综合国力和抵抗风险的能力。中国经济逐渐与国际社会接轨过程中,经济从封闭型到逐渐开放,受国际经济影响程度也越大,需要更多的外汇储备做后盾,以增强处理经济突发性问题的力量。比如,97年亚洲金融危机,亚洲各国纷纷宣布货币贬值,而我国本着一个负责任大国,宣布人民币不贬值。这种能力也是以强大的外汇储备为基础的。
然而,一国的外汇储备量既不能太多,又不能太少。一方面,如果一国外汇储备不足,就会削弱或损害调控和干预外汇市场的能力,有可能危及金融安全;另一方面,如果一国外汇储备过量或超出适度区间,则可能会走向另一个不合理极端。首先,外汇占款是我国近年来货币供应量大涨很重要的因素,增加了通货通货膨胀压力越大,央行调控基础货币的灵活性越弱;其次,外汇储备过多也是一种资源浪费,持有的外汇储备收益通常大大低于我国国内投资的平均收益率,我国实际上是为外国(特别是美国)提供了巨量的低利率融资,这是对国民财富的侵蚀。
(二)外汇结构的困扰
我国并不对外公布外汇储备结构数据。所以,笔者只能通过国际机构或者其他国家公布是数据来答题了解我国外汇储备的构成。
根据美国财政部网站的年度报告显示,我国投资于美国证券的资产约占当期外汇储备总额的60%-70%。其中购买债券的资产占到总投资的95%以上,且以长期债券为主,短期债券投资不足8%;用于投资股权的外汇甚微,只占投资总额的1%-3%,这说明我国外汇储备主要以美国长期债券的形式持有,资产结构较为单一。
(三)外汇的使用问题
一国外汇储备本质上是国民的财富,使用者不应仅仅局限于金融领域内的外管局、中司这样的金融性投资机构。实际上,这样的政府性投资机构必然存在保守性,并且不了解各投资领域,只能或只熟悉在金融领域内使用外汇储备,也只能或只熟悉在有限的币种和债券之间选择投资,这样的投资是不全面、无法分散风险的。真正熟悉其他实体投资领域的企业无法保持大量的外汇来抓住稍瞬即逝的投资机会,没有自主、灵活选择外汇投资方向的权利,这也使得我国外汇储备用于实体投资的比例很低。
三、针对我国外汇储备的建议
笔者认为主要有三个方面值得考虑,首先是从根源着手,寻求减缓外汇储备量的过快增长;第二就是面对现有的占外汇比例极重的美元储备,如何进行各类投资,做好保值增值;第三是如何改革现有外汇储备使用制度。
(一)如何着手减缓外汇储备量的过快增长
我国实行的是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其实质更类似于固定汇率制度,很容易受投机资本的冲击,使得我国必须保持相当的外汇储备来维持稳定的外贸环境和保持经济的平稳增长。所以有许多学者认为中国应该转为完全浮动汇率。但从中国的现实情况来看,尚不具备使用浮动汇率制度调控国际收支的条件,这是因为我国不具备发达的国内货币市场和完善的国内资本市场,从而使中央银行完全可以通过公开市场操作、再贴现等手段有效的扩张或收缩本国的货币供给,进而影响外汇市场供求来调整汇率。因此,比较可行的是扩大汇率浮动范围,使得中央银行能有更大的汇率干预余地和权限。
(二)如何调外汇储备结构
从长期来看,我国外汇储备增速会逐渐放缓,但不会改变中短期内快速增长的趋势,所以外汇储备的总量依然会维持在相当高的水平上。在这样的前提判断下,必须优化外汇资产结构,首要的就是通过加大非美元货币比例,加大黄金比重,加大能源和资源投资、加大对外股权投资,来降低美元储备比例,以实现外汇储备资产结构以及币种结构的多元化。
首先,对于货币性外汇储备,我国在持有储备币种的结构时,应综合考虑对外贸易支付中的币种结构、偿还外债的币种构成、储备货币的效益率,达到流动性、安全性和盈利性的有效组合。最理想的状态当然是将外汇储备规模维持在既能保证进口,偿还债务等的需要,又能使机会成本控制在最小的水平。所以,我国首要的措施是尽快、尽可能地降低美元资产在外汇储备中的比重。
对于替代性国际货币,笔者首推欧元。从现有的状况看,欧元已经获得、而且必将在中长期保持世界第二大货币的地位。尽管欧元诞生以来伴随了许许多多的问题,特别是这两年希腊、西班牙、意大利等欧元区经济体出现了严重的债务问题,但我对欧元前景并不悲观。德国、法国、意大利等欧盟主要国家已形成共识,同意用削减开支这种正确的手段,来解决欧债问题。反观美国,其同样潜在存在着严重的债务危机,但美国人却不可能、也不愿意削减开支,反而采取量化宽松的手段,5年来相继推出了QE1、QE2、QE3等计划。与欧洲债务危机相比,美国债务危机更像是个“黑洞”。在此之外,适当的日元,英镑等外币储备可以作为很好的补充。
然而,从现有状况看,我国外汇储备中美国国债比重非常高,就世界范围看也是持有量最多的国家,如果仅仅通过直接出售美国国债去购买其他资产的方式大规模减持,可能会导致美国国债市场价格的严重动荡甚而急速下跌。如果出现这样的状况,我国反而会承受最大的损失,得不偿失。在这样的情况下,一种折中的、现实的方法是向美国政府寻求实施美国国债和实体资产的转换。相关资产转换应集中于优质的大型公司(但没必要寻求太高的股份甚至控股,这样美国政府也会更容易接纳)。此外,我国在对国有商业银行进行改制过程中就进行过银行系统的大规模债转股,很多当年的不良资产都已最终变成了四大资产管理公司的良好利润来源。因此,可以借鉴这一经验,寻求国际间的金融资产与实体资产的转换,加大海外直投。而海外直投最重要的方向可以考虑是能源和资源。中国这个资源相对贫乏的国家需要石油、金属和其他原材料的稳定供应 从而保证经济持续、高效的发展。具体操作,一是加快对海外的资源或资源开采企业股份的投资和收购;二是日益重视以长期协议方式进行大宗采购。尽管有人认为,有的投资时失败的,很多投资的外国资源企业的股价在购买后有较大程度的下跌,照成我国外汇的亏损。但是我认为,一方面,我国对外投资的经验还欠缺,而股价的波动是难以预测的,是投资就有风险,我国需要时间和金钱成本经行学习;另一方面,在危机中介入海外资源资产受到阻力较小,更容易进行购买,并且雪中送炭有助于增强我国的国际形象和政治资本,这些都是金钱难以衡量的。
另外,笔者认为,以我国的美元储备去投资H股是个很好的选择。港币是直接与美元挂钩的,而由于香港的独特地位和在香港大量的中资上市企业的关系,对于中国外汇储备来说,对H股应该是最为了解的。因此,只要看清中国经济的未来发展,购买大量H股龙头企业的股票,其实就是购买中国经济的未来发展预期。
(三)如何调整外汇储备使用制度
为了扭转当前外汇管理和使用的不利局面,我国必须加快改革汇储备使用的体制和机制,由发改委、国资委、财政部、人民银行 (外管局)等部门共同参与,打通外汇资金向实体企业投资者转移的通道。例如:发改委主要制定战略;国资委确定相应的战略执行者(实体企业)及其资金使用计划;人民银行(外管局)向财政部划转资金;财政部则根据资金使用方案向企业提供资金。总而言之,在外汇的使用主体上,我国应该从依赖金融系统的少数金融机构对外投资转为依靠产业界的实体企业为主来对外投资。整个外汇制度应为实体经济服务。
参考文献
[1] 西泽・巴查尼. 中国大力推动海外投资减少外汇储备防止经济过热[J]. 海外经济评论,2009(30).
[2] 邢大伟. 影响我国外汇储备适度规模诸因素的实证研究[J]. 商业研究,2006(20).
[3] 郭洪仙,李晓峰. 我国外汇储备增长原因及变动趋势研究[J]. 财经研究, 2004(05).
[4] 姜丽. 我国外汇储备及其影响因素的研究[D]. 厦门大学, 2002.
[5] 苏红. 我国外汇储备规模问题研究[D]. 河海大学,2004.
在发展中国家里,中国外汇储备的增长速度更加迅猛。根据外管局网站的数据,1999年底,中国外汇储备约为0.16万亿美元(占全球规模的9%),截至2007年底上升至1.53万亿美元(占全球规模的24%),增长了8.6倍,已经超越日本,成为全球外汇储备的最大持有国。
中国外汇储备的飙升主要归因于持续的经常项目顺差与资本项目顺差。自1994年至今,中国经济连续14年出现了国际收支双顺差。尤其是自2005年7月人民币汇改以来,由于中国政府选择了“小幅、稳健、可控”的升值策略,吸引了大量国际短期资本流入中国套利,这加速了中国外汇储备的累积。仅2007年一年,中国外汇储备就增长了4619亿美元,与2006年底相比增长了43%。如果考虑到央行向中司注入外汇资产,央行要求全国性商业银行用美元缴纳人民币法定存款准备金等因素,则2007年中国外汇储备实际增加额超过了6300亿美元。
币种结构
由于中国外管局并未披露外汇储备的币种结构,我们只能利用其他国家披露的相关数据来推测中国外汇储备的币种构成。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nternationalMonetaryFund,IMF)的“官方外汇储备币种构成”(CurrencyCompositionofOfficialForeignExchangeReserves,“COFER”)数据库提供了138个国家(包括27个工业化国家与106个发展中国家)汇总后的外汇储备币种结构。虽然COFER数据库中未包括中国这一全球外汇储备最大持有国是一种遗憾,但COFER中包含的外汇储备规模毕竟占到全球外汇储备规模的64%(2007年)。同时,中国央行的外汇储备投资并未表现出与其他发展中国家央行迥然相异的特征。因此,我们不妨用COFER披露的币种结构来推测中国外汇储备的潜在币种结构。
进入21世纪后,IMFCOFER数据库中全球外汇储备的币种结构发生的主要变化包括:第一,美元资产占外汇储备的比重逐渐下降,从1999年的71%降至2007年的64%;第二,欧元资产占外汇储备的比重逐渐上升,从1999年的18%升至2007年的26%;第三,英镑取代日元成为全球外汇储备中第三重要的币种,2007年英镑资产占外汇储备的比重为5%,而日元资产比重为3%。上述结构性变化的根本原因在于,在该时期内,欧元和英镑处于相对强势地位,而美元和日元处于相对弱势地位,导致各国央行主动或被动地实施了外汇储备的币种结构调整。
与工业化国家相比,发展中国家的外汇储备币种结构调整更加积极。从1999年底至2007年底,发展中国家外汇储备中美元资产比重由69%降至61%,欧元资产比重由19%升值28%。俄罗斯、伊朗等国更是将石油交易计价货币由美元转换为欧元,从而进一步提升了欧元在全球储备与交易货币中的地位。相比之下,同期内工业化国家外汇储备中美元资产由73%降至69%,欧元资产比重由23%升至33%。近年来,随着美元有效汇率的下跌,中国外管局主要是在外汇储备增量上降低了美元资产比重,在外汇储备存量上的减持是有限的。这意味着中国央行的币种多元化行为与其他发展中国家央行相比是类似的,因此,我们可以用COFER数据库中发展中国家的数据来推测中国外汇储备的币种结构。截至2007年底,我们估计在中国外汇储备中,美元资产约占65%,欧元资产约占25%,其他10%包括英镑、日元及其他币种资产。
资产结构
由于中国外管局并未披露外汇储备的资产结构,我们只能从投资东道国披露的相关数据来推测中国外汇储备的资产构成。
作为中国外汇储备最重要的投资东道国,美国财政部国际资本系统(TreasuryInternationalCapitalSystem,“TIC”)定期公布外国投资者持有美国证券的明细资料。最近一期公布的外国投资者持有美国证券的资产组合如表1所示。
尽管美国财政部公布的资产组合数据中并未区分外国官方投资者和外国私人投资者,但是由于中国尚未完全开放资本项目,中国居民对美国证券的投资只能通过QDII,规模相当有限。因此,中国国内的美国证券持有者主要包括外管局、商业银行以及保险公司等机构投资者。假定中国官方投资者与机构投资者的外汇资产组合是相似的,同时假定外管局在其他国家投资的资产结构与在美国的投资类似,那么,可以从上述资料中推测中国外汇储备的资产结构。从相关数据推断,截至2007年底,在中国外汇储备中,最重要的资产是长期国债(约占储备规模的50%)和长期机构债(约占储备规模的40%),股权、长期企业债和短期债券的比重非常有限(仅占储备规模的10%左右)。中国外汇投资的资产结构与发达国家以及石油输出国相比存在重大差异。第一,在其他国家的外汇投资中,股权投资占有相当比重。例如,日本占18%,英国占46%,加拿大占73%,中东石油输出国占45%。第二,在其他国家(除日本与中东石油输出国外)的外汇投资中,长期企业债的比重显著高于长期国债与长期机构债的比重。例如,英国的长期企业债占外汇投资的规模为44%,而长期国债与机构债占外汇投资的规模为8%;加拿大的相关数据分别为18%与5%。
评价
在上述对中国外汇储备币种结构与资产结构进行粗略估计的基础上,我们对中国外汇储备投资现状的评价如下:
首先,当前中国外汇储备的经营管理依然以安全性和流动性为首要目标。这主要表现为在外汇储备的资产构成中,传统上低风险、低收益、高流动性的国债和机构债占90%左右;
其次,美元资产在中国外汇储备中所占比例过高。无论是从对美出口占总出口的比重(2007年为19.1%)还是从对美进口占总进口的比重来看(2007年为7.3%),美元资产在外汇储备中65%的比例都过高了。这一方面反映出美元在全球贸易结算货币中依然占统治地位,另一方面也凸现了中国政府进行外汇储备币种多元化的困境:对于中国这样的大国而言,在外汇市场上大量减持美元资产必然会造成美元汇率下跌,从而影响到外汇储备中存量美元资产的价值。
再次,近年来美元对其他主要货币的大幅贬值,造成中国外汇储备的国际购买力遭受严重损失。由于中国外汇储备资产的65%以美元计价,那么美元相对于其他货币的贬值必然造成以贸易加权的一篮子货币计算的中国外汇储备的国际购买力显著下降。例如,目前中国外汇储备规模突破了1.8万亿美元,假定其中美元资产占65%,那么一旦美元对人民币贬值10%,以人民币计算的中国外汇储备价值将缩水1170亿美元,相当于抹杀了3.9个百分点的GDP增长。
第四,美国次贷危机的深化意味着中国外汇储备资产除了面临汇率风险外,还面临美国国债、机构债信用等级调降、市场价值缩水的风险。2008年7月,美国两家房地产巨头房利美、房地美陷入危机,需要募集750亿美元资本金以避免资不抵债风险。如果美国政府不对其进行救援,则两房发行的机构债的信用等级可能被调降;如果美国政府为两家机构买单,则信用风险最终为美国政府所承担,美国国债的信用等级可能被调降。无论出现哪种局面,对大量持有美国国债和机构债的中国央行而言都不是好消息。
最后,随着外汇储备规模的进一步增长,持有储备的机会成本日益凸现,中国政府面临着越来越大的提高外汇储备投资收益率的压力。中国外汇储备的90%投资于美国国债与机构债,收益率不超过5%,而根据世界银行对中国120个城市1.24万家外商投资企业的调查,外国在华FDI企业的平均收益率超过22%。持有外汇储备的机会成本越来越高,如何积极管理外汇储备,提高外汇储备资产的收益率成为当务之急。
前景
如何进一步通过币种多元化与资产多元化来分散投资风险,以及通过更多地投资于高风险高收益率资产来提高外汇储备的投资收益率,是中国外汇管理当局面临的严峻挑战。
从币种多元化角度出发,如何在不对美元市场汇率造成显著冲击的前提下,逐渐降低美元资产比重,提高欧元及其他货币资产比重,将成为中国外汇管理当局的中长期目标。这意味着,对美元资产的减持必然是渐进的,更多地依然通过增量减持的方式进行。在美元汇率走强的背景下减持美元资产对外汇市场造成的冲击较小,但是这可能会造成短期亏损。
从资产多元化角度出发,中国外汇管理当局应逐渐提高股权、企业债在资产组合中的比重,适度降低国债、机构债在资产组合中的比重,这一方面有助于提高外汇储备的整体收益率,另一方面也有助于进一步分散风险。
考虑到中国依然是一个发展中国家,金融体系市场化改革尚未完成,依然存在一定程度的金融抑制和金融脆弱性,因此,保证外汇储备资产的流动性和安全性依然非常重要。这意味着,外汇管理当局应该将外汇资产分为两类进行管理,一类依然投资于低风险低收益金融产品,另一类则实施更加激进的多元化投资策略。中司(CIC)的设立是中国政府在积极管理外汇储备方面迈出的重要一步。中司的首要目标就是通过实施比外管局更加激进的投资策略,提高外汇储备资产的收益率。自2007年9月成立以来,中司已经进行了多笔金融股权投资。目前,中司的投资组合偏重于美国金融股权,受次贷危机爆发与深化的影响,当前中司股权投资的市场价值不容乐观,例如对黑石的股权投资迄今为止账面价值缩水了40%左右。
在中司的竞争压力下,外管局从2007年年底开始,也明显加大了对发达国家资源型企业及金融股权的投资力度。2007年12月,外管局通过自己在香港的子公司华安投资,投资了三家澳大利亚商业银行不到1%的少数股权,总投资金额为1.76亿美元。2008年4月,外管局购买了法国道达尔公司(欧洲第三大石油公司)1.6%的股权,投资金额为28亿美元。同月,外管局以10亿英镑购买了英国石油公司(BP,英国最大的公司)接近1%的股权。据媒体披露,外管局正在与美国私募股权基金TPG商谈合作投资事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