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优发表网

购物车(0)

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期刊投稿 出版社 公文范文 精品范文

中学生辅导教育范文

时间:2023-06-08 15:46:25

序论:在您撰写中学生辅导教育时,参考他人的优秀作品可以开阔视野,小编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这些建议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热情,引导您走向新的创作高度。

中学生辅导教育

第1篇

1.研究对象

采用方便取样在贵阳市某中学八年级选取两个平行班。一个班为感恩团体辅导组(n=54),其中男生24人,女生30人,平均年龄14.2±0.4岁。另一个班为常规教育组(n=54),其中男生26人,女生28人,平均年龄14.2±0.2岁。

2.研究工具

采用感恩问卷(TheGratitudeQuestionnaire-6,GQ-6)。该问卷包括6个项目,要求被试根据最近的实际感受进行评价,该量表用七点计分,其中项目3和6为反向计分题,计算所有项目的平均分,分数越高表示感恩倾向越强;GQ-6的Cronbach'sα系数为0.81,采用奇偶分组法的分半信度为0.82,重测信度为0.70,信度指标均达到了测量学可接受的水平,GQ-6具有较好的信度。该问卷题量少,不容易使参与测试的中学生产生疲劳效应,从而能收集到更加真实有效的数据。自编团体活动满意度评价表。主要调查成员对团体活动的满意程度,团体活动带来的收获。采用“完全不同意”、“不同意”、“一般”、“同意”、“完全同意”5个等级评价参加团体心理辅导活动的感受。

3.研究方法

本次团体辅导是发展性的团体心理辅导,目的是培养良好的感恩意识、促进感恩行为。此次团体辅导结合感恩三维结构理论,围绕感恩认知、感恩情感体验及感恩行动设计团体辅导方案,共开展6次活动,每周1次,每次2小时。团体辅导教师具有国家心理咨询师资格,团体辅导过程主要采用讲授、游戏、讨论等形式。每次活动结束后让成员写下自己参加活动的感想及建议,合理调整团体辅导活动。常规教育组不进行任何团体心理辅导,也不告知其为常规教育组成员。整个团体辅导活动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导入阶段。加强成员之间的认识和沟通,使彼此不熟悉的成员相互了解,营造愉悦的氛围,建立安全、信任的团体环境。第二阶段:展开阶段。创设感恩情境,引导学生捕捉生活中感受到的恩惠,产生感恩情绪,逐渐形成感恩意识。并从实践层面引导学生进行感恩,将感恩落实到日常行为。第三阶段:结束阶段。分享活动感受,回顾成长过程,结束团体辅导。

4.效果评估

干预前后,两组分别填写感恩问卷(GQ-6)。感恩团体辅导组在活动结束后填写团体活动满意度评价表,进一步评价团体心理辅导的干预效果。

5.统计方法

采用SPSS19.0软件,对数据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和配对样本t检验。

二、结果

1.干预前后两组的感恩倾向评分比较

团体辅导前,感恩团体辅导组和常规教育组感恩倾向得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团体辅导结束后,感恩团体辅导组感恩倾向得分显著高于常规教育组。感恩团体辅导组后测得分显著高于前测得分;常规教育组前后测得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2.干预前后两组的感恩倾向量表差值比较

感恩团体辅导组感恩倾向得分的差值显著高于常规教育组。3.团体活动满意度调查感恩团体辅导组在7个调查项目上持“同意”和“完全同意”态度的百分比分别为96.3%、92.6%、85.2%、88.9%、98.1%、100%、96.3%。

三、讨论与建议

第2篇

关键词:网络教育;中学生;心理辅导

2015年七月份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第36次《中国互联网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报告显示,截止2015年6月底,中国网民数量达到了6.68亿,网民中初中学历占比为36.5%,高中/中专/技校学历占比为30.5%,大学本科占11.8%,总体上中学生占比最高。打开中国知网输入网络、中学生、心理健康等关键词搜索发现80%以上的文章都是关于中学生网络成瘾的。这些数据告诉我们中学生上网人数很多,但使用网络的现状却并不乐观。我们都知道网络只是一个工具,它能起到什么样的作用取决于使用它的人。如果我们这些教育者也能与时俱进,利用网络自主、隐蔽、安全、快捷等优势,搭建网络心理健康平台,就能改善或提高中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同时如果又能与传统的学校、家庭、朋辈互助等辅导方式结合,建立一个完善的线上线下心理健康知识普及与教育、心理测量与评估、心理咨询与治疗体系,那我们的心理辅导工作是否会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呢?鉴于此,我提出了以下几点建议。

一、开发完善的中学生心理健康网络课程

应国家教育政策和纲领的要求,中学都配有专业的心理辅导老师,但一个学校1、2名教师满足不了几百学生的需求。尽管学生的需求不一样,但是处于同样的环境、同样的身心发展阶段,心理问题往往也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情绪情感,人际关系、自我成长、性心理、学习等问题。如果我们针对中学生常见心理问题进行网络课程开发,把一个个问题做成微型课程或者主题课程,配以图片和动画视频。例如性心理问题,课堂教学有些时候学生不好意思问,老师也不好意思讲,但是做成课程就可以在大家都能接受的范围内深入客观的讲明白。同时学生还可以匿名留言就自己关心的问题提问。课程放到学校网站心理健康教育板块,要求学生就自己感兴趣的课程内容自主学习。当然也要接受学生的意见和建议,不断修改和增添内容以满足学生心理的不断发展和变化。

二、结合网络课程健全心理测量与评估系统

很多高校心理中心已经具备完善的心理测量和评估系统,这种模式也可以应用到中学阶段。我们可以筛选适合中学生心理活动特点的心理测评内容放到学校网站心理健康板块。如中学生智力测验量表,各种情绪状况量表、爱情观、价值观、人际关系等量表。还可以和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结合,针对课程内容有相应的测量分析。未来这种模式做的更好的话甚至可以针对学生的分析报告再给出合理的建议以及改进策略,网络系统自动记录学生学习过的课程和做过的测验,一定时间后,自动提醒他们进行第二次、第三次的测验,让他们看自己有没有进步或改变。当然,我们的测评系统内容可以更为广泛,不仅仅只局限于和心理健康课程对应。所有目前国内外科学规范的适合中学生应用的量表和问卷都可以涵盖,让处于自我意识飞跃发展,情绪情感变化剧烈阶段的青少年们能通过科学的方法了解和认识自己。

三、建立动态的网络互动交流模式

学生遇到问题,需要专业的老师进行咨询,但不是所有学生有的有勇气接受咨询。承接网络测评系统的内容,有些学生做了测评,感觉内容不够深入,还需要进一步了解的话就可以找专业老师进行辅导。因此可以开发一款既可以一对一和心理辅导教师交流,也可以就大家关心的热点问题群体讨论的APP。老师在线工作时间内,可以和有需要帮助的学生一对一的进行咨询,一般问题在线就能解决,如果老师感觉得有必要当面约谈可以征求学生的意见改为面谈。如果学生主动要求线下咨询的话可以进行传统心理辅导。对大家都比较关心的热点问题,例如大考前的焦虑、厌学、早恋等我们可以有几十人同时提问、分享、参与讨论的群,这种方式有点类似于传统的朋辈心理辅导,只不过换了一种形式,但是更为安全和自由,对于内向型的学生来说,这种形式更利于他畅所欲言,同龄人的观点和建议也更容易被接受。需要强调的是每个群里需要有至少一个心理辅导人员的参与,对大家讨论的内容起一个监督和引导的作用,保证内容是健康的、科学的、可行的。

四、开通学校与家庭的网络沟通互助渠道

很多学校有自己网站,网站上分门别类的有很多板块,各种信息。家长可以及时查阅,了解学校动态。教师也常常利用社交软件建立自己的学生家长联系群,班里的一些动态会及时的传递给家长。传统的学校---家庭合作心理辅导模式在网络环境下也可以实现,甚至会更为有效和便捷。教师都具有心理学的知识,学校也经常对教师进行培训,但家长在这方面就比较弱。所以心理健康网络课程的开发,不仅学生可以学习,家长也可以学习。学校不定期的心理专家讲座也可以邀请家长参加,现场互动提问。不能参加的家长,学校可以录制视频放到学校的网站,家长自行观看学习。建议家长经常上学校的网站了解学校的各种活动,可以增加家长和孩子沟通的话题。班主任对于教学过程中孩子们出现的一些共性的心理问题可以直接提供给心理辅导老师,让辅导老师开展相应的辅导活动,或制作微课视频帮助孩子们。对于个别孩子较为严重的问题,可以征求孩子意见网上和老师交流或进行面谈,与此同时和孩子家长联系,提醒他们注意孩子的表现,以及给他们一些如何应对以及怎样沟通的建议。班级孩子多,教师照顾不到所有的孩子,所以如果家长发现孩子有反常表现,或者家里有什么事情发生可能会影响到孩子也要及时的跟老师沟通,让老师在学校给予更多的关心或帮助。在班主任建立的家长群里,老师可以经常放一些关于中学生心理健康和辅导的材料供家长们学习,家长们有什么问题也可以提问,大家共同探讨,共同学习和进步。网络的普及使身在不同时空的人有了更多的学习和交流机会,也为我们的心理辅导工作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

很多人研究网络对中学生的心理影响,主要集中在负面的影响上,可是这么多的研究究竟起到了多大的作用呢?研究网络成瘾的文章数据显示孩子成瘾的人数、比例,列举成瘾的原因,可是那些成瘾的孩子依旧在成瘾。网络是把双刃剑,中学生使用网络有诸多的危害,但这不是网络本身的问题,而是我们监管和引导的问题。所以从积极心理学的角度看,我们应该利用网络好的一面去引导孩子,教育孩子,去帮助家庭,帮助学校。希望有一天再打开知网输入中学生、网络、心理等关键词搜索,出来的文章大部分是如何利用网络造福孩子、家庭和学校的。

参考文献:

[1]黄发森.试分析网络环境下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开展[J].新课程导学,2016(6).

第3篇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3)02B-0005-02

生涯,英文名为career,来自罗马文viacarraria及拉丁文carrus,均有古代战车之意,后来引申为道路。现在常指人生的发展道路,也指人或事物所经历的途径,或是一个人一生中所扮演的系列角色和职位等。

生涯发展教育强调个体全面地发展和发挥个人的特色,其目标在于使每一个个体能认识自我,从而选择一种合适而有意义的工作的决策能力的教育,在整个教育历程中进行生涯的认知、试探与准备。生涯发展教育与辅导贯穿人的一生,在学龄各阶段都不能忽视,青少年的生涯发展教育与辅导尤为重要。本文在借鉴西方国家及我国港台地区生涯教育与辅导经验的基础上,结合我国中学生生涯辅导现状,以生涯发展教育理论为指导,提出中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与辅导模式的初步构想,以期对中学生生涯发展教育实践有所启发。

一、生涯发展教育与辅导理论概述

1908年帕森斯在《选择职业》一书中强调:职业选择必须与个体的兴趣、能力、个性特点和客观条件相结合,只有正确认识自身素质和潜能,同时对个体局限性和自身条件作客观评价,才能实现人与职业的合理搭配,从而做出恰当的职业选择。生涯发展教育与辅导理论使职业辅导转变为生涯辅导,将生涯辅导引向个体连续发展历程中,扩展到终生发展的领域,使之成为学校教育与心理辅导的重要部分。

西方发达国家的职业生涯教育贯穿从幼儿园到成人的整个教育过程,在各个阶段的学校教育中进行“职业生涯”观念和“职业生涯”准备的教育。生涯教育进入台湾后,延续了西方的理论体系。台湾教育主管部门于1999年9月公布的《国民教育阶段九年一贯课程总纲纲要》,确定“生涯规划与终身学习”为国民十大基本能力之一。在同年10月召开的“九年一贯课程分科纲要小组召集人联席会”上增加生涯发展议题,将生涯教育课程设置在《公民》课程中,由专职公民教师担任和提供生涯咨询指导。香港则将就业指导机构设为学生事务处下属的一个具体职能部门,将生涯教育纳入“全人教育”的总体理念框架,通过各种教育活动,协助学生开拓各种能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就业指导机构的专职辅导人员通过公开招聘的程序,从社会中直接选拔,具备相关的工作经历和社会经验。

西方国家及我国港台地区的生涯教育理论与实践已较为成熟,为我们立足中学生生涯教育辅导,探索科学、合理、高效的生涯发展教育模式具有一定启发意义和参考价值。

二、我国中学生生涯教育与辅导开展现状

目前我国大部分地区的学校几乎忽视对中学生进行生涯发展教育,即使是在一些比较发达地区的中学,也没有建立起生涯教育与辅导体系,更没有可借鉴的操作模式。教育部教育发展研究中心进行的一项针对中学生的调研显示:大多数中学生存在“升学无意识、就业无意识、发展无意识、生涯无规划、学习无动力”的现象。

为深入了解中学生生涯意识成熟状况,我们采用自编的《中学生生涯意识成熟问卷》进行了现状调查,在广西某中学共分发300份问卷,回收有效问卷239份。问卷共设生涯态度、生涯认知、生涯探索和生涯规划四个维度。经问卷统计并结合访谈,总结出中学生对生涯发展的三个认识水平:

第一水平:对自身未来的发展及各种职业的要求缺乏基本的认识。这部分学生大多为低年级学生,其中相当一部分学生从未考虑过自己的生涯发展,认为今后的志愿方向、从事行业都由父母考虑和安排,个人没有思考这些问题的必要。只需成绩理想、考一个好学校即可。如在回答本问卷的项目“我考虑过初中毕业后(单项选择)”时,选择“上高中”的学生占81%,选择“职高”“中专”“技校”等专科学校的占7.1%,打算毕业后“就业和创业”的占4%,有8%的学生表示没有考虑过。这表明相当部分学生对生涯发展规划的必要性认识不足,没有认识到个体生命和生活的发展需进行系统考虑和规划。无生涯发展规划意识。

第二水平:对生涯发展有初步的认识,但不了解生涯发展的综合性,在对生涯辅导的理解上存在偏差。这部分学生中,认为“生涯规划是自己要做的事”的占49.1%,但会“借课外活动的机会以探索未来可能的发展方向”的仅为24%,“寻找参与和未来发展有关的活动”的只有37.8%。这表明已有一部分学生对生涯发展有初步意识,但是大部分还缺乏进行生涯规划的具体行动和相关途径。在访谈中也发现一些学生对生涯发展内涵的理解很局限,认为生涯辅导就是帮助个体找到理想工作的过程;在评价各种职业和选择自己的从业方向时,单纯以工资的高低、社会地位的高下等作为评价和选择的标准。总的来说,这部分学生对生涯规划的全局性认识不足,忽略了生涯发展的独特性、终生性和综合性。

第三水平:对自己的事业和生活有了初步的总体规划,能在长辈以及生涯指导机构的帮助下,根据自身特点对今后的发展方向作较系统地构想和计划,但由于条件限制,还存在各种不精确的认识,有时甚至出现较严重的误解。如回答“我有自己的理想”的学生占被调查学生的80.7%,知道如何实现自己的理想的仅为38.4%,说明这些学生只是简单考虑过自己所谓的“理想”却没有结合自身及环境条件对未来进行规划。大多数学生虽然回答“知道如何实现理想”,却只有27.3%的学生会自己寻找相关资料,这种由信息的不精确所产生的认知使他们整个规划的可行性大打折扣。

可见,大部分中学生缺乏基本的职业意识,对自我认知不足,不了解自身职业兴趣,不懂得如何规划与实践职业理想。因此,对处于重要人生阶段的中学生开展生涯发展教育与辅导尤为迫切和必要。

三、中学生生涯发展教育与辅导模式的初步构想

第4篇

关键词:考试焦虑;焦虑原因;心理辅导

一、考试焦虑的界定

考试焦虑是中小学生常见的一种心理问题,它指的是由于面临考试而产生的一种特征的心理反应,它是在应试情境刺激下,受个人的认知、评价、个性、特点等影响而产生的以对考试成败的担忧和情绪紧张为主要特征的心理反应状态。有些学生一到考试就出现心慌意乱、情绪紧张、记忆卡壳等现象,考不出应有的水平,尤其是一些重大考试更是如此。这种现象就是考试焦虑,指的是由考试而引起的过分紧张不安、恐惧、担忧、厌恶等情绪性心理状态。

二、针对中小学生考试焦虑的心理教育辅导

分析引起中小学生考试焦虑的诸多因素,我们可以得出中小学生的考试焦虑是由多方面因素相互作用引起的。针对考试焦虑具体原因,可采用下列心理辅导方法克服考试焦虑。

(一)考试焦虑心理的认知娇正

对于考试焦虑,认知矫正是一种重要的辅助途径。其主要目的是通过影响学生对考试的知觉和评价,使学生对考试获得一种现实合理的态度,进而对“即将面对考试”这一情景产生一种控制感。教师要指导他们进行认知矫正,帮助他们发现自己的长处,肯定自己的优点,增强他们学习的信心,从而对考试情景产生一种控制感、减轻考试焦虑。

第一,考试动机的调整。中学生对自我的认识经常是模糊而摇摆的,他们的目标不仅仅源自内心的期望,还受家长、老师、社会等外在因素的制约。心理辅导的任务就是要帮助高焦虑的考生客观、全面地了解自身能力与发展空间,理性听取来自他人的意见,清晰而确定地找到自己的“最近发展区”和“跳一跳才能摘到的果子”;第二,考试观念的认知矫正。考生对考试独特的认知是多次考试经验积累的结果,消极经验会使考生形成对考试相关事物的片面认知,如“考试前不把所有的知识点看完,我肯定考砸”,当这种错误不为其意识所察觉,往往就成为焦虑的根源。认知矫正能帮学意识到自己的偏执,与非理性信念辩论并重构理性信念,从而缓解焦虑。通过一系列自我质问与反思,考生能将引发焦虑的部分因素清除,从而降低焦虑程度;第三,自我教导训练与暗示。自我暗示是通过自己的认识、言语、思维等心理活动。在平时要注意培养学生自信、乐观的性格。心中感到焦虑时,要会释放,找自己的朋友、亲人倾诉,或者大哭一场也未尝不可。要会转移,听音乐、参加些劳动、去大自然散步等等,将注意力转向其他事物以遣散心中的不快。久而久之就能逐渐形成自信、乐观的性格。

(二)考试焦虑的行为矫正

中小学生考试焦虑心理的行为矫正包括学生自我放松练习和系统脱敏、帮助学生切实搞好应考复习和考前辅导等几个方面。南非心理学家沃尔浦早期研究发现人在肌肉放松条件下的情绪状态与焦虑状态是互相对抗的,二者不能相容。一种状态的出现必然抑制另一种状态,这一现象在心理学上称作“交互原理”。依据这一原理就可以通过诱发肌肉放松达到对紧张焦虑反应的抑制。放松练习和系统脱敏都是以这一原理为治疗依据。放松训练对克服考试焦虑有一定的疗效,因此首先要引导学生学会自我放松。放松训练是一套使人身体肌肉放松的练习。最正规、最易掌握的一种方法是“紧张――松弛渐进放松法”。这种方法是通过局部一组一组的肌肉群的放松,循序渐进地扩及全身。这是一种既科学又适合个体掌握学习的方法,它不会产生任何副作用,即使个别要领、动作不很准确也不影响放松的效果。它的放松顺序是:手臂――头――躯干――腿。当考试焦虑严重地影响着考生目前的准备状态,这种专门的放松训练非常有效。

其二,自我系统脱敏。系统脱敏综合了好几种独立的方法,如放松、身体意识、思考与想象等。利用这种方法主要是诱导求治者缓慢地暴露出导致神经症焦虑的情景,并通过心理放松的状态来对抗这种焦虑情绪,从而达到消除神经症焦虑的目的。采用系统脱敏法对考试焦虑者进行行为矫正应包括三个步骤:建立考试焦虑等级层次,进行放松训和要求考试焦虑者在放松的情况下按某一焦虑的等级层次进行脱敏治疗。首先,要帮助学生搞好考前复习,加强学生的考前指导。许多中小学生产生考试焦虑的原因之一就是考前复习不充分,知识准备不足。对应试科目的学习没有一定的把握,惟恐不会以致产生考试焦虑心理。因此,教师要教导他们平时要刻苦学习,脚踏实地,循序渐进。按各科教学大纲和考试大纲的要求进行全面系统的复习,不要凭侥幸心理靠压题取胜;其次,要帮助学生制订合理的考前学习计划,注意劳逸结合;再次,要加强对学生的考前指导,帮助他们提高应试技能,做好心理上、知识上、物品上的准备,对防治考试焦虑有十分重要的作用。这对于克服考试焦虑,使学生发挥应有的水平,取得考试的成功也有着积极的意义。

(三)加强考前集体和个别心理辅导

中小学应积极创造条件,聘请有关心理专家为学生进行集体心理辅导或做讲座,以减轻学生的心理压力。另外,学校应开展一些心理训练活动,让学生掌握解除焦虑的方法,降低或消除焦虑。最后,学校要给学生“松绑”,把学生从题海之中解放出来,推广“愉快教育”,寓教于乐,这是预防和减轻学生考试焦虑的根本途径。另外,通过个别辅导,可以帮助考生正确对待考试,正视自我,培养积极的心态,正确面对生活中的一切,更重要的是以良好的心态迎接考试,取得令人满意的成绩。

参考文献:

[1] 潘根春.初中生考试焦虑心理的调查与思考.杭州教育学院学报,2001,(1):78-82.

[2] 秦安兰.中学生考试焦虑内在成因及应对策略[J].中国学校卫生,2004,(4):105-107.

[3] 王少华.关于初中生考试焦虑情况的调查研究[J].教书育人,2001,(19).

[4] 汪小琴.中学生考试焦虑心理成因分析及其辅导策略[J].江西教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2001,(22):55-58.

[5] 杨小微.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M].北京:国防教育出版社,2012.

第5篇

关键词:中学生 心理辅导 体育与健康教学 心理障碍

中学生体育与健康学习的心理辅导,其目的是引导学生心理健康发展,帮助学生正确地认识自己、建立完美的人格。在体育教学中,教师可以在体育训练中大有作为,帮助其解除体育与健康学习中的心理障碍,充分发挥学生的潜能,达到人格的完美发展,从而达到提高体育与健康课教学质量的目的。

一、体育与健康学习心理障碍的特征

体育与健康学习心理障碍特征,是指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影响自身正常学习行为和体育活动的消极心理状态。这种现象在教学中很常见,通常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1.抑郁心理。主要表现在:学生对教学内容不感兴趣,学习时注意力不集中,自信心不足、精神萎靡,情绪低落,不主动,常躲避练习或早退。

2.过度紧张心理。主要表现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压力大,学习动作难度大,失误次数多等,这些大多能引起学生的过度紧张心理。如果学生过度紧张,大脑皮层兴奋水平下降,学习难度会加大,这种状况会给学生的体育与健康学习及身心带来一定的危害,严重地影响学生体育能力的发挥。

3.恐惧心理。主要表现在:一学习某类动作,学生就害怕,害怕出现失误,害怕同学嘲笑,害怕教师批评、害怕受伤,这样就会产生恐惧心理,并伴随相应的生理变化,表现为:心跳加快、四肢无力,打寒战,出冷汗,这样就影响了自身的运动能力,从而导致学习无法正常进行。

4.自卑心态。学生在体育与健康学习中常自我感觉不如别人,信心不足,认为自己“笨手笨脚”,生怕别人看见耻笑,特别是遇到有点难度的技术动作,就更不愿练习,这样长期下来将导致恶性循环,产生厌倦学习心理。

二、心理辅导的方法

体育与健康学习心理辅导主要是促进运动参与,并有效的运用激励,调节情绪。刚柔相济,营造和谐的课堂气氛,以事实或事例正面引导学生,将心中的积郁进行有益的宣泄,从而使学生以积极向上的心理投入到体育与健康学习中去。教师开展心理辅导时可采用下列方法。

1.培养学生体育与健康的学习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对学习内容不感兴趣,是体育与健康学习最大的障碍,将直接影响其学习中的心理变化。在体育与健康学习中,学生的个体需要和课堂组织教学往往会产生矛盾,这就要求教师帮助其提高对体育价值的认识,帮助他们逐渐从比较单纯地追求兴趣的心理满足,向比较理性地为了实现体育的生理和社会功能转化,诱导他们自我培养对体育项目广泛的兴趣。

2.帮助学生确立适宜的学习目标。要“因材施教”。对学生的体育与健康学习进行综合性的评价,重要的是学习过程的评价。这就要求体育教师帮助他们制订适宜的学习目标,教师在设计课堂教学时应该结合实际,可以把完成教材内容看做是总目标,区别对待设立若干个分目标,如在体育与健康学习的难度、技术掌握程度、完成质量,练习的次数等,学生根据自身情况来完成各个分目标,通过循序渐进地反复练习,大部分学生均能很好地完成预定的目标,在完成练习获得成功时,体验着成功的喜悦,从而主动参与到运动中去,激发运动热情。

3.激励法。教师要平等对待每一位学生,没有对优生的偏爱,也没有对“学困生”的厌弃。相反,对待具有心理障碍的学生要更多地给予关注,对他们要抱有期望,要激励他们树立体育与健康学习的信心,针对他们渴望进步的心理需要,及时发现和表扬其优点,哪怕是微小的进步,使他们在心理上得到满足,为自己的进步感到喜悦,从而增强其自信心,克服自卑、恐惧等心理障碍。

4.帮助学生掌握心理自我调控手段。心理自我调控的手段就在于自我情绪调节。当感觉自己情绪失控时,做好深呼吸,想些开心的事情,控制好情绪。良好的教学环境也是对学生开展的心理教育。环境教育可以分为自然环境教育和人际环境教育,两者相互作用对学生具有潜移默化的影响。如干净整洁的运动场地、摆放有序的体育器械等能激发学生的情趣,能给人以美的享受。学生对客观的体育与健康的学练环境有了清晰的认识,就会调整自己的内心活动,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学习中去。

中学生的各种素质的形成与发展取决于心理素质的水平,优良的心理素质,是学生健康成长,成功学习的基础。心理辅导是一个复杂的动态过程,教师要善于发现问题,遵循有关原则,运用适当的方法,消除学生在体育与健康学习中的心理障碍,使学生乐于体育与健康的学习,真正实现体育与健康课程育人的目标。

参考文献:

[1] 杨凯.优化体育学习心理,提高体育教学质量[J] .中国学校体育.2003(5):59-60.

[2] 教学理论.课堂教学的原理、策略与研究 [M]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作者简介:

第6篇

一、深入挖掘教材,做好课堂辅导

在教学过程中,我认真钻研教材,在教材和心理上架起一座金桥,让学生既能掌握知识,又具有健康心理。

讲呼吸系统的卫生保健时,结合到我校是“无烟学校”,并针对个别学生认为吸烟是“成熟的标志”、“潇洒的表现”等幼稚心理进行剖析,重点讲述吸烟的危害和禁烟的意义,从而让学生对烟草有正确的认识,促进他们的身心健康发展,顺利完成学业。

讲《生殖系统》时,端正教态,把科学知识传授给学生,解决他们生活中的疑惑。首先让学生有正确认识,性知识是一类科学知识,不应该回避。可通过个别谈心等方式,指导和帮助学生获得适合自己发育水平的性知识,从而正确地对待自己的身心变化,求得心理平衡。引导学生在男女同学相处时,互勉互助,共同进步,建立真诚的友谊,在人际交往中做到自尊自爱。

二、调查分析个案,加强具体指导

处于青春期的中学生,可塑性较强,心理发病较快,但也容易治疗,只要发挥其主观能动性,进行合理指导,可解除他们的困惑。

懒惰是惰性心理的表现。这样的学生图安逸,怕吃苦,追求享受。他们在家中多是“小皇帝”“小公主”,随年龄的增长,惰性、任性日益显现。学习怕动脑筋,作业靠抄袭,考试靠作弊,学习任务难以完成。教学过程中引导他们严格要求自己,利用“生物钟”知识树立时间观念,学习和生活要有计划性。

有的学生因家庭生活关系紧张,有的家庭教育不当,有的受不良外界刺激等,使他们疑虑重重,忧郁苦闷,性格孤僻,与人不合群,从而对教师、家长、同学有一种排斥力,为此及时指导他们认清事实,并开展班级、校际间的交往活动,增强他们与人相处的能力,如开展生物夏令营活动,让他们在集体团结友爱、互助合作的氛围中克服心理缺陷。

嫉妒是在与别人相比较中产生的一种狭窄的自私的心理现象。这样的学生气量狭小,心胸狭窄。他们对胜过自己的同学轻则藐视,重则仇视,甚至攻击报复对方。对这样的学生采取亲近大自然,组织野外生物考察活动,有条件的可进行生物野外实习。让森林、高山、大海之伟大衬托出个人的狭隘渺小,把他们的心灵创伤抚慰平复。

自卑的主观原因是意志薄弱和性格软弱,客观原因是现实与自身的需要出现矛盾时得不到应有尊重。这样的学生性格孤僻,做事畏缩,不敢冲在前头,生怕别人耻笑。生物教学中帮助他们认识到自卑心理的根源,同时用温柔、谨慎、灵活的方式接近他们,掏出心里话,找出原因,再创设特定情境,让他们感受到成功的喜悦。

性心理变态,这种现象的产生,不仅有生理因素,还有社会因素,如不健康文化传播的影响。青少年的心理比较微妙,尤其对情爱方面的信息更为敏感,稍受暗示,就会有所发展。他们所处的环境则时时诱导他们:有的从网络、影视、剧照、人体摄影、人体画像中寻求刺激;有的从文学作品,医学书刊中寻找有关性知识的文字图象;有的丧失理智,走上犯罪之路。对于他们首先进行性知识教育,让他们从生理的角度去理解,并引导他们远离不健康的环境,同时开展各种积极有意义的活动,树立正确的世界观。

三、介绍成功事迹,激发进取心理

科学家是科学成果的创造者,他们取得成功,除了正常的智力外,在理想、情操、胆识、毅力、勤奋等方面也具有优良的品质,更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是学习的楷模。达尔文智力并不超常,却凭着顽强的毅力,经五年环球生物科学考察,提出了生物进化论;孟德尔八年苦战,从一粒粒豌豆种子中数出了基因分离规律和自由组合定律;袁隆平也突破重重困难先后培育出一系列令世界瞩目的杂交水稻新品种,解决了中国人的温饱问题;目前中国、美国等国家联合进行的“人类基因组”的研究,将在基因水平上揭示人体的奥秘,从而使人类的遗传病、癌症和心血管等疾病可能在基因水平上得到治疗。为此我们开设《生物科技园》,专门介绍生物学家及其成果,使那些有自卑心理和失去学习信心的学生认识科学,学习科学,同时激发学生的进取心理,增强学生的创新意识。

四、实施挫折教育,提高应变能力

第7篇

关键词:中职生 心理健康教育 团体辅导

由于当下社会竞争日益激烈,越来越多的职业院校开始扩大招生。高职院校如此,中职院校亦是如此。中职院校扩大招生,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招生标准,使得学生的整体水平有所下降,无论是受教育水平还是心理素质水平。尤其是进入中职院校的学生多处于青少年时期,心理尚不成熟,难以应对情况的转变。这就会对中职生的心理造成影响,不利于其心理健康。因此,有必要对中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学发展进行研究。

中职生刚刚结束九年义务教育,就要接受职业教育,这是一种转变。多数学生还未成年就得面临就业的巨大压力,这种落差很容易使中职生的心理出现阴影。因此,在中职院校中的一大问题就是中职生的心理素质教育,也因此中职院校设立了一些心理健康咨询室以及相应的心理课程或是安排一些心理辅导员进行指导。其中最典型的指导方法就是团体辅导,可以有效地解决学生的心理压力,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

一、中职生产生心理问题的原因分析

1.中职院校声誉影响

在中学生中,多数学生对中职院校嗤之以鼻,认为中职院校比正规的教育院校低一等,而中职生则是一些智商低下的人。另外,社会对中职院校也有着错误的认识,认为中职院校是培养工人的,在将来社会地位也是十分低下的。总之,中职院校在同龄人以及社会中的声誉都是不好的。这就会为中职生带来困扰,容易使中职生产生自卑心理,不利于中职生的心理健康。

2.就业压力

进入中职院校,学生将不再接受以往的知识教育,而是技能教育。此时他们多数未成年,却因为进入中职院校,不得不面临就业的压力。这时的他们已经认清了现实,知晓了社会生存的压力,而心理尚未健全也使得他们顿生无力感,巨大的就业压力阻碍了他们的心理健康发展。

二、团体辅导介绍

团体辅导是教师或者辅导者等组成的团体对学生进行辅助,以帮助学生完成自我了解、自我发展以及自我超越等过程。它是一种健康的辅助方式,借助团体的力量引导学生开放自我,促使个体在团体的协作中认识自我,帮助改善学生的人际关系、学习态度、习惯等。

团体辅导注重交际,也就是正常的人际交流。这将大大提高学生的自我意识,促使学生尽快融入团体交流,有利于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在团体交流中,教师起到关键作用,设计一些交流性的环节或是热点话题,营造和谐、幽默、轻松的氛围。在这一种团体交流中,学生就会意识到自身的不足,勇敢表达自己的看法,在互动中学会调节心理。

团体辅导另外一特点是团体性。团体辅导成立的基础是必须有全体参加,不管大小活动都必须面向全体师生,一视同仁。在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时,需要注意的是团体协作,利用团体的参与影响一些学生,来实现这些学生的心理开放,学生积极参与团体活动,有利于心理健教育的进行。

三、团体辅导在中职生心理健康教育教学中的应用措施

1.建设优良团体,规范团体行为

团体辅导以人际交流为主。为了更好地加强中职生的心理健康建设,有必要建设优良的团体,规范团体行为。良好的团体有利于进行团体活动,加大师生间的互动,规范团体行为,有利于营造和谐、健康的交流环境。这都是中职生心理健康的发展前提。

一个优良的团体可以凭借团体动力实现团体良好、积极的交流,更能够促使更多的学生敞开心扉,发表自己的见解,加强中职生心理建设。例如在进行团体活动时,可以将团体的成员划分为几个实力均衡的小组,让小组之间展开竞争,以营造良好的竞争氛围。此过程有利于加强学生间的自由交流,产生团体动力。

规范团体行为是建立团体良好形象的前提。在此,所谓的规范团体行为不仅是指不文明、不道德的行为,还包括一些“矜持”行为。不文明、不道德这是大家所熟知的,现在就讲解一下“矜持”行为。所谓的矜持行为就是指团员放不开自己,始终不参与团体的任何活动或是话题。这种行为不利于团员的自身发展,对其心理健康教育也有一定的影响。

2.团体内容具有针对性,有益于中职生心理健康

中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教学必须明确,所选取的内容要具有针对性,针对中职生的话题对中职生的心理健康有一定的帮助。在中职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课程中,选取有关内容十分关键,其内容不仅能够反映出教学的质量,还能够培养中职生的心理素质。

在内容的选取上,要有针对性,不仅是指对象是中职生,还意味着内容必须要分阶段进行。所选内容要结合学生当下的实际情况。不同的阶段其重点不同,自然选取的内容也会不同。刚进入中职院校的中职生,其心理必定是紧张的、害怕的,对于外界也十分敏感。这时,建议所选内容以适应环境、生活成长以及团体交流为主,有利于刚入校的中职生放下心理上的负担,融入团体。

同时,也为了团体的作用更加明显,建议团体进行公告,让团员根据自己的形象设置自己的个性化名片,大胆介绍自己,对于一些较为腼腆的学生要给予适当的鼓励。这将有利于团体氛围的融洽,更重要的是团体成员的心理健康。当然,在进行团体辅导时,要根据实际的情况进行不同程度的辅导,以避免事倍功半的现象出现。

3.团体辅导分阶段进行

在进行团体辅导时,要注重阶段的划分,不是指学生的成长阶段,而是指团体的运行阶段。主要可以分为三个阶段,以达成辅导中职生心理健康教育教学的目的。

准备阶段。准备阶段是团体刚成立初期,教师创造良好的心理环境,带动学生的积极性,为以后的团体辅导做铺垫。在这一阶段,教师是主导,引领学生进入团体,借助团体的力量打造一个适宜的心理健康教育的平台。

发展阶段。通过准备阶段的预热,这时的团体具备了良好的团员基础以及互动能力,也就意味着进入团体的发展阶段。在发展阶段,教师应该作为一名旁听者,让学生自己发表自己的意见,敢于讲述自己心理上的压力,然后教师对学生进行了解,最后确定应对方案,以解决学生的心理问题。

结束阶段。进入结束阶段,最后的收获就是有效解决了学生的心理问题,帮助全体成员获得感情认知、精神愉悦。教师也应该从团体辅导中获得经验,知晓在中职生心理健康教育阶段应该以学生为本,努力做好团体辅导。

团体辅导在中职生心理健康教育教学中的作用不容忽视。它不仅能够帮助学生树立积极的人生观,还能够培养学生的健全人格,使其形成良好的心理素质。在具体的应用中,还需要心理工作者进一步努力,尽最大可能发挥团体辅导在心理健康教育教学中的作用。

参考文献:

[1]郭清.团体辅导在中职生心理健康教育教学中的应用[J].福建论坛(社科教育版),2009(9).

[2]赵雅丽.中职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心理剧的作用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