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优发表网,期刊支持: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股权代码(211862)

购物车(0)

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期刊投稿 出版社 公文范文 精品范文

档案管理的指导思想范文

时间:2023-06-07 15:58:27

序论:在您撰写档案管理的指导思想时,参考他人的优秀作品可以开阔视野,小编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这些建议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热情,引导您走向新的创作高度。

档案管理的指导思想

第1篇

关键词:高校;档案管理队伍;思想道德素质;对策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2)28—0293—03

新时期高校快速发展,对高校档案管理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如何提升高校档案管理队伍的思想道德素质成为不可回避的问题。

一、遵循发展规律:提升高校档案管理队伍思想道德素质的基本要求

档案管理队伍思想道德素质的提升必须遵循思想道德素质发展和提升的一般规律。具体而言主要有:

1.环境、教育、主体三因素综合互动规律。环境因素是影响人的思想道德素质形成发展的外在条件。当前档案管理人员一方面由于受社会环境因素的负面影响,造成认识的“社会性偏差”,致使工作中出现功利化倾向;另一方面由于学校管理体制落后、领导重视不够、档案管理方式落后等因素影响,造成了高校档案管理人员不受重视、工作不被认可,严重削弱了档案管理人员工作积极性。教育因素对人的思想道德素质的形成发展起组织引导作用,主要表现在能够按照社会发展的需要对主体施加有针对性的影响,从而对档案管理人员的思想道德素质形成发展起定向器和催化剂的作用。主体因素对人的思想道德素质起着能动的决定性作用,体现了人的主体能动性。

环境、教育、主体三因素综合互动主要体现在三者之间的关系上:(1)环境与教育的互动。一方面,环境因素制约和影响着教育者的思想道德素质状态,并决定教育内容和教育方法。另一方面,教育对环境具有反作用,教育者不仅可以改造环境,而且可以有意识地促进环境中积极因素对人的思想道德素质的形成发展,避免消极因素产生消极影响。因此,在提升高校档案管理人员思想道德素质的时候,既要认识环境因素的制约和影响,又要善于改善和营造良好的教育氛围,发挥教育引导作用。(2)环境与主体的互动。一方面,环境因素对主体的主观能动性发挥状况起着制约作用;另一方面,主体的主观能动性又对环境施加影响,可以选择和改造环境因素。(3)教育与主体的互动。一方面,教育对主体思想道德素质的形成、发展起着主导的影响作用,引导和促进新的思想道德素质形成发展。另一方面,主体的能动作用对教育因素又有反作用。受教育主体可以影响教育者,还可以影响教育内容和教育方法,使之适应思想道德素质的普遍要求。因此,应充分尊重受教育主体的主体性,充分调动受教育者的积极性,这是有效提升高校档案管理人员思想道德素质的关键。环境、教育、主体因素综合互动,为提升高校档案管理队伍思想道德素质建构了动力机制。

2.主体性、能动性、超越性相互作用的生成规律。首先,主体性是影响能动性发挥的决定因素,反映了思想道德素质提升的主体要求。主体性分为角色主体性、实践主体性和认知主体性,从不同角度反映了主体的道德觉悟程度、道德知识水平和道德认识能力。没有主体性,就没有思想道德素质提升的主动性。其次,能动性是主体性发挥状况的真实反映,反映了思想道德素质提升的主体水平。“道德由己”,当道德成为主体一种自觉自愿的需要,高校档案管理人员道德素质的提升才是可能实现的。最后,超越性是主体性和能动性发挥的理想目标,反映了思想道德素质提升的主体内在追求。超越性是道德自我的一种高追求,实现善和美的协调统一。对于高校档案管理人员而言,在平凡的工作中实现价值、在无私的奉献中赢得尊重、在真诚的服务中享受乐趣,这就是道德超越性的体现。

3.思想道德素质形成与人的身心发展、社会实践相适应规律。一方面,思想道德素质形成与人的身心发展相适应。作为成年人,高校档案管理人员思想道德素质已具备一定基础,其发展主要就是高层次的思想道德素质的进一步完善、成熟、不断发展的过程,即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政治观、道德观等的完善。另一方面,思想道德素质的形成发展与其社会实践相适应。随着社会实践活动空间不断扩展、内容不断更新、方式不断变换,影响思想道德素质发展变化的环境因素、教育因素也发生改变,使得人的思想道德素质无时无刻不受着影响,无时无刻都在发生着变化。思想道德素质发展变化与其社会实践活动相适应,因此要用发展的眼光来分析档案管理人员思想道德素质的提升。

二、加强制度建设:高校档案管理队伍思想道德素质提升的重要保障

如果说主体内部因素是思想道德素质形成的决定性因素,那么制度建设的外部保障则是加速或延缓高校档案管理人员思想道德素质形成的制约性重要因素。

第2篇

关键词:高校体育工作;体育档案;发展策略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11/ki.1672.3198.2016.28.092

1 高校体育档案管理的意义

教育的重要意义在为社会、为国家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接班人,因此,体育教育是全面落实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国家相继出台了一系列关于高校体育教学方面的法律法规。例如《大学生体育合格标准》、《体育法》等,都强调了高校体育的重要地位,在体育教学中落实“认真落实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增加学生体质。”这些法律法规的提出,体现了国家对高校体育的重视,在这种情况下,也对高校体育档案管理提出更高要求。体育档案可以反映高校体育教学的开展情况,为教育发展提供信息化参考和理论依据。

2 高校体育档案管理的发展策略

2.1 端正思想,树立正确意识,建立完善的体育档案管理制度

体育档案管理工作是高校基础性管理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对高校各项工作的发展都有重要意义。因此,相关工作人员端正思想,树立正确意识,充分认识到档案管理工作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是做好档案管理工作的首要任务。相关机构应当承担起监督相关工作人员采集、整理、归纳总结档案材料的责任,保证体育档案管理工作的顺利进行。

目前,高校体育档案管理制度不完善,导致各项管理工作没有正确的制度作为依托,因此,高校体育档案并没有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建立完善的体育档案管理制度,涉及工作的各个方面,从体育档案的采集、归纳整理到归档、借阅、管理人员的奖惩和考核等,内容广泛且重要。完善、健全的体育档案管理制度将有效的指导各项体育档案管理工作,使各项工作有据可依,有章可循。

建立完善的体育档案管理制度,还需要依托在科学的管理模式之上。高校的体育部门不能作为体育档案的管理处,体育档案应该由学校档案部门统计监督管理,设立专门的体育档案室,配备具有专业管理经验的管理人员,提升档案管理人员的专业素养。同时,学校专业的管理人员应该对体育老师、体育部门的档案收集行为进行指导,要求他们按时、按量、保证质量上交档案到档案室,保证高校体育档案管理工作的顺利、有序、科学的进行。

2.2 构建全面的体育档案内容体系

构建全面的体育档案内容体系应建立在各高校体育工作的实际情况中,体育档案的内容非常广泛,包括国家下发的关于高校各项体育工作的相关法律法规和指导思想,高校体育工作的内容规范和制度,体育老师的教师素质情况、教学内容、课时安排和计划,高校的体育经费投入和体育科研成果,高校举办的各项体育竞赛和相关活动情况。这些都是比较宽泛的内容,在此内容上,高校应该细分出众多目录和子目录。高校体育档案的内容的建立形式不应有所局限,视频资料、文字和图片等都可以作为档案内容的形式,通过运用多样化的记录形式,建立全面的体育档案内容,充分发挥体育档案对体育工作的指导作用。

2.3 提高档案管理人员素质

档案管理人员的素质水平关系着档案管理工作能否科学、有效的切实进行,档案管理工作的信息化和数字化要求从业人员具有更高的文化素质和与时俱进的思想水平。因此,提高高校体育档案管理人员的文化素质是非常重要的。我国各高校目前的体育档案管理人员很少有相关专业出身,甚至有些学校的从业人员身兼数职,因此,培养专门人才,提高人员素质迫在眉睫。

一名合格的高校体育档案管理人员,首先要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认识到档案管理工作的重要性,有强烈的责任心。其次,具有不断学习和不断进步的学习思想。随着信息化的发展,档案管理人员不应墨守陈规,应该根据时展,不断学习新的知识和技术手段,不断的开拓思想,提升自己的管理水平和专业知识。在实践中不断学习进步,提高自己的业务能力、文化素质。掌握各项现代化的管理技术,促进高校体育档案管理的信息化和数字化。

在学校方面,应该重视对档案管理人员的培训和培养,在更新硬件设备的同时,给以管理人员接触和学习现代化技术的条件,全面增加档案管理人员的素质水平。档案管理工作应该从领导层开始重视,开始转变思想,培养人才。

2.4 加强与教学管理单位之间的联系

收集档案是一个耗费大量人力、物力、财力的过程,整个过程相当繁琐,会遇到很多意想不到的问题。因此,此项工作又对档案管理人员的协调能力提出很高要求。高校的体育档案管理部门应当加强和各教学单位收集材料人员之间的联系和指导,积极沟通、协调档案收集中遇到的问题,保证档案收集工作的顺利进行。

参考文献

第3篇

【关键词】文书 档案 林业 生态建设

一、林业文书档案管理工作的种类

(一)国有林场森林资源档案管理工作

国有林场承担着国家天然林保护、三北防护林建设和生态公益林建设等重大项目的建设任务,文书档案管理工作成效直接影响和制约着林场的建设和发展。森林资源档案是森林资源管理的一项重要基础工作,它记录了整个森林资源消长变化的全过程,把准确数据反映到簿、表、卡、册、图上。为进一步加强森林资源档案管理工作,有效地发挥森林资源档案在林地权属中的重要作用,要不断提高森林经营水平,保证森林资源档案管理的科学性。

(二)林权改革档案管理工作

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正在各地全面推进,为确保改革成果,提高改革质量,国家林业局、国家档案局近日出台《关于加强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档案工作的意见》,就林改档案管理工作作出进一步部署。意见指出,档案管理是林改过程中一项极其重要的基础工作,完整、准确、系统的林权改革档案是林改工作的客观反映和重要的历史见证,是巩固改革成果、维护林地权利人的合法权益及稳定完善农村林地承包关系的重要保证。

(三)退耕还林档案管理工作

退耕还林工程是一项政策性强、涉及面广、群众参与度高、费用巨大的生态工程,档案管理工作非常重要。要牢固树立“无档则乱”的档案管理意识,把规范建档工作与工程建设同步进行,切实为工程顺利实施提供可靠依据。完善档案管理的各项规章制度,每个乡确定专职档案管理员1名,负责退耕还林资料的收集、整理。按照工程实施流程,编制退耕还林档案全宗示意图,并按工程建设环节将规划设计、种苗供应、施工作业、检查验收、政策兑现、工程管理流程划分为永久、长期、短期3个不同期限,为退耕还林档案整理提供具体的依据。县级与乡镇分别建立专门的退耕还林档案室,配备微机,实行纸质档案和电子档案双向管理,做到文字、电子和实际工程操作相对应,规范图、表、卡、证、合同5类资料管理,既保持原始资料的完整,又为档案查阅提供便利,基本实现档案管理的现代化。

(四)林业生物灾害档案管理工作

林业生物灾害管理是一个有效地组织协调可利用一切资源、应对生物灾害事件的过程。其根本目的就是通过对生物灾害进行系统的监测和分析,进一步改善灾害应急管理周期中减灾、准备、响应和重建等方面的措施,以尽最大可能通过有效的组织协调来保障生态安全,并将经济财产损失降到最低程度。就林业生物灾害管理而言,具体内容包括监测预警、检疫御灾、应急救灾,灾害发生前的各种计划、物资资金准备等备灾措施,灾害发生后的救灾工作和灾后恢复工作,以及避免和减少灾害发生的促进森林健康的措施。

档案管理要做到规范,按时归档,应从以下4个方面认真开展工作:一要提高对档案工作的认识。档案是历史的真实反映,档案管理工作是一项十分神圣的事业,任何社会形态、任何单位、个人都离不开档案,一定要增强档案工作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努力把档案工作搞好。二要加强对档案工作的管理。档案工作就是服务,“规范、完整、优质、便捷”是档案工作的指导思想,要按照这一指导思想,加强档案管理工作,重视档案的上等升级,提高档案管理水平。三要加强学习,不断提高档案管理人员素质。四要加强对档案工作的组织领导。各单位要明确分管领导抓档案工作,帮助解决档案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要稳定档案工作队伍,为档案工作创造良好的条件,逐步实现档案工作的规范化、现代化管理。

(五)林业档案管理工作中的保密工作

林业档案保密工作包括林业档案管理过程和林业档案利用过程中的保密工作,林业开放档案也必须做好必要的保密工作。在日常的档案借阅过程中要做到4:在经过主管领导的同意后,对所借阅的档案进行认真细致的登记造册,注明借阅的时间、档案的具体信息、借阅人以及归还时间;未经主管领导同意不能擅自调阅相关档案,尤其是财务档案的管理,必须经过主管领导、财务人员及档案管理员的共同在场才能调阅,其他工作人员不得擅自进入档案室,不得损毁、丢失属于国家所有的档案,不得擅自提供、抄录、公布、销毁属于国家所有的档案,不得涂改、伪造档案,不得擅自出卖或者转让档案,不得倒卖档案牟利或者将档案卖给、赠送给外国人,不得携运或者复制档案出境。如果违反以上规定之一的,若情节构成犯罪的则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二、加强文书档案管理的基本途径

(一)提高文书档案管理人员的政治素质和业务素质

由于文书工作直接与文件打交道,在有效范围内必须遵守和执行,因此,党政领导要加强对林场文书人员的管理和教育,建立健全保密制度,促使文档管理人员从政治的高度来认识文书档案管理的严肃性和时效性,热爱档案管理事业,树立科学发展观,对事业负责。通过自学、参加培训、实地参观等形式,学习《文书学》《档案管理学》《档案法》《机关档案工作业务建设规范》等,对基础理论知识和档案管理规则有比较系统地掌握,坚持岗位实践,熟悉业务技能,适应新时期文书档案管理工作需要。

(二)运用比较先进的手段及时处理文件,分类归档

计算机技术已经广泛应用于档案管理,其高效快捷、灵活检索的特点为立卷改革提供了新的可能和方向,档案管理的计算机化、自动化、文书档案工作一体化5,对归档文件整理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文档管理人员必须依照国家档案局颁发的《归档文件整理规则》,结合林业部门的工作特点,熟悉并广泛应用计算机技术,一事一卷,分类归档以备查考,以适应档案管理现代化的需要。

第4篇

[关键词]档案管理;改革;体制

一、整合档案资源,建设“大档案”

集中统一管理是我国档案工作指导思想。实践证明集中统一管理的指导思想克服了我国特定历史条件下档案分散保管和档案工作各自为政的弊端,对推动我国国家规模档案事业的建设有着积极的意义。我们将坚持继续集中统一管理的指导思想,继续加强我国档案事业的统一领导、统一规划和统一制度;继续加强党和政府对档案事业的领导,保证党和国家档案的完整与安全;继续加强对档案信息资源的管理和开发利用,维护党政档案的历史的有机联系。集中统一的档案管理体制是同我国经济基础相适应的,符合我国现行国家制度、传统文化观念,符合宏观管理原则。

在坚持统一领导的基础上,有效整合档案资源,建设“大档案”就是要打破档案接收和利用中的时间、区域、全宗界限,广泛整合全部档案资源。在区、县级甚至市(地)级,科学整合档案资源,建设“大档案”,体现规模效益,构建真正意义上的综合档案馆。建设“大档案”可以有效实现国家档案资源的有效配置,以适应档案资源社会共享的需要。

二、进一步实现管理体制多样化

市场化带来了档案所有权的多元化,档案所有权的多元化带来档案管理体制的多样化。档案管理体制在过去单一的国家所有权和计划经济体制下,对党政机关档案和国有企业、事业单位档案实行集中统一管理,档案集中统一管理体制符合当时的档案所有权状况,也切实保障了国家档案的齐全完整。现在,虽然对党政机关和国有企业、事业单位的国有档案一般仍然照搬国有档案管理模式。对于各种非国有企业以及外商投资企业档案的管理,必须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允许企业在遵守国家相关法律、法规和制度的前提下,对其档案的管理享有充分的自,因单位而异,选择适合的管理方式,可以采取集中统一管理,也可以实行分布管理(分部门、分档案门类相对集中管理),还可以实施集中与分布相结合式管理等。

面对非国有企业、外商投资企业档案大量涌现的现实,各级档案行政管理部门应当将工作的重心放在对这些档案中“对国家和社会有保存价值”的部分进行合理监管上来,按照以服务和引导为主,保护对国家和社会有保存价值的档案为主的思路和原则开展工作,通过服务来实施适度的监督、检查、引导和管理。

三、真正实现政事分开达到局馆分立

政企分开、政事分开是我国机构改革的方向。根据机构改革“政、事分开”的要求,档案行政管理部门和档案馆要从职能上将二者分开,通过借鉴其他国家档案管理机构设置的做法,将档案行政管理部门与档案馆在机构、人事、财务上要彻底分开,档案行政管理部门实行“条条管理”,而档案馆则作为文化事业单位实行“块块管理”,按照社会分工的原则,充分发挥各自的职能特点,各归其位,各司其责。

档案行政管理部门作为国家行政体系有机组成部分,主要履行其统筹规划、组织协调、统一制度、监督指导的管理职责。通过贯彻法律法规、制定规章、执法检查等手段,管理各单位的档案工作。

档案馆是集中管理档案的文化事业机构,负责接收、收集、整理、保管和提供利用各分管范围内的档案。档案馆作为事业单位,在管理方式和运行机制上,也不应再照搬政府机关的模式,而是在国家法律法规指引下,“勇敢地”走向社会。

四、真正实现文档管理一体化

文档管理一体化既是业务问题,也是体制上的问题。文书工作是档案工作的基础,档案工作是文书工作的延伸和发展,从发展的观点看,我们有必要把文件管理和档案管理看作是一个统一的系统工程,采取统一的工作制度和方法来控制前后各有特点但又互相连续、衔接的工作程序。这样不仅可以加强档案部门对文件管理的超前控制,保证进馆档案的质量,还能够减少档案部门的工作程度,避免重复劳动。因此,一方面在单位内部建立起文件实时归档制度,将文书部门和档案部门合二为一,在单位内部构筑文档案管理一体化平台。另一方面是结合各地实际情况建立文件中心、档案管理中心,发挥集约优势,降低运行成本,同时也为档案管理机构的设置提供了新的思路。

结语:档案管理体制改革是一个全面系统的工作,它不是对传统档案管理体制完全推倒,重新构建,而是在国家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总体框架内,逐步探索、逐步完善和逐步实现。档案管理体制与理念的重新定位,必须在继承原有体制与理念的基础上进行创新与开拓,这是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不断完善和发展的理性选择。

参考文献:

[1]窦晓光.努力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档案

管理体制——转型期的档案管理体制

改革研究之二[J]. 档案学通讯 , 2006,

(01).

[2]罗军. 还档案馆 “文化事业机构”本来

面目——对 “局馆合一”档案管理体制

的反思[J]. 档案学通讯, 2007,(01).

[3]黄夏基. 当代中国档案事业发展的组

织保障[J]. 档案学通讯, 2007,(06).

第5篇

实体安全为主信息安全为辅的后端保护思想主要是指在电子文件产生初期,照搬传统档案保护理论和实践的模式应对电子文件安全的思想,其出发点是围绕实体安全需要指导和实施电子文件安全管理。

1.1后端保护思想产生的根源

20世纪80-90年代是我国电子文件应用的初期,主要应用于办公自动化和计算机辅助档案管理业务中,电子文件发挥的作用主要是纸质文件的副本,所以电子文件安全还不是文档工作的重点,即使开始关注电子文件安全,也是在文档分离体制的框架内进行,因而对电子文件安全管理照搬传统档案保护的安全管理思想也是顺理成章的。

1.2后端保护思想在实践中的表现

后端保护思想的核心是以文件实体材料的安全为主要保护对象,在此思想的指导下,我国实行了一种权宜之计的“双套制”管理模式,即采取一式两样的方式,纸质版文件一套,电子版文件脱机备份一套。试图通过这种“双保险”的方式既保障文件内容的安全,又保留电子文件的特性。与此配套国家相继出台了《CAD电子文件光盘存储归档与档案管理要求第一部分:电子文件归档与档案管理》(GB/T13967-1992)、中华人民共和国档案行业标准《磁性载体档案管理与保护规范》(DA/T15-1995)、《电子文件归档与管理规范》(GB/T18894-2002)(下文简称《规范》)等标准,从这些标准内容可以清晰的反映出电子文件的安全管理是被放在传统保护框架内进行的。如《规范》中的“7.1归档要求文件形成部门或信息管理部门应定期把经过鉴定符合归档条件的电子文件向档案部门移交,并按档案管理要求的格式将其存储到符合保管期限要求的脱机载体上。”“8.1归档电子文件的整理按DA/T22规定的要求进行,8.2归档电子文件以件为单位整理”等,这些规定集中体现了对电子文件的管理是按照《规范》中所指的DA/T22,即《归档文件整理规则》(DA/T22—2000)来实施。虽然在《规范》中的第3条对电子文件的术语和定义做了规定和说明,关注到电子文件与纸质文件的不同特性,但管理方法上并没有实质性的调整。

1.3后端保护思想产生的影响

传统档案管理思想的束缚和固有管理模式的惯性使电子文件管理初期形态存在诸多问题,给电子文件全面的安全管理埋下很多隐患,主要表现在:在管理理念上,夸大了电子文件的不安全性对电子档案代替纸质档案持怀疑甚至是否定态度,阻碍了对电子文件安全性问题的积极探索;在管理实践上,“‘双套制’的存在为电子文件(档案)取得信任设了一道难过的坎。”也给档案管理带来不少新的问题和挑战。诸如电子文件的流失、制作及保管成本的大幅度增加、电子文件方便利用优势的丧失等等。2008年的一个调查显示“在机构大量生成和使用电子文件的前提下,有73.5%机构认为电子文件不可以代替文件独立行使文件的职能”,这种情况至今没有太大改观。由于实体安全为主信息安全为辅的后端保护思想,不是从电子文件本身特性出发量身定制,因而它也不可能从根本上解决电子文件安全管理问题。所以,突破传统观念藩篱,建立符合电子文件安全管理的指导思想成为继续探索的方向。

2前端控制与全程保护的风险管理思想阶段

任何新事物本质的发现,都需要一个从感性到理性,从现象到本质的认识过程。电子文件这一新形态文件的出现,同样需要逐步了解和认识的过程。20世纪90年代末到21世纪最初的几年,档案学界和业界对电子文件安全所进行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摸索,基本上廓清了电子文件与纸质等传统文件(档案)的不同,为找到真正适合电子文件安全管理的指导思想和恰当的实践方式提供了指引。由此我国的电子文件安全管理进入了实体安全与信息安全并重的风险管理思想阶段。

2.1信息安全是表征电子文件安全性的核心指标

透过对电子文件产生和管理环境特点的研究,可知电子文件与传统纸质文件相区别的基本特征有两个:一是计算机系统是电子文件生成和管理的必要环境;二是电子文件信息以二进制数字代码记录和存储。这两个基本特征应该成为探寻电子文件安全管理指导思想的出发点和电子文件安全管理的重点。计算机系统是信息技术的核心产品,它具有升级换代快,个性化强(不同的用户可按需定制软硬件系统,造成格式多样,信息不兼容等问题),安全漏洞高科技化(操作系统、信息流转通道中存在后门、黑客、病毒等恶意破坏和窃取信息的操纵者等多种风险)等特点,这些特点决定了生存在其中的电子文件形态多样且更新淘汰快,可操作性强,信息安全问题更加隐秘复杂,难以控制。照搬传统档案单一策略的后端的实体保护难以应对电子文件在生成和管理环境中面临的安全问题,只有将安全管理扩展到文件生命周期的全过程中,通过全程保护才能满足电子文件安全的需要。笔者认为上文提到的《规范》中已经界定了有关电子文件特性的内容,可为探求电子文件安全本质问题提供指导。《规范》中术语部分有三个重要概念的界定,即“真实性(authenticity)指对电子文件的内容、结构和背景信息进行鉴定后,确认其与形成时的原始状况一致;完整性(integrity)指电子文件的内容、结构、背景信息和元数据等无缺损;有效性(util-ity)指电子文件应具备的可理解性和可被利用性,包括信息的可识别性、存储系统的可靠性、载体的完好性和兼容性等。”这三个术语揭示了电子文件生成环境和管理环境基本特性的内涵,为确定电子文件安全管理目标提供了方向。真实性、完整性和有效性三个指标的管理目标的实现,必须将电子文件生成系统的安全、文件信息内容及流转过程中的安全、存储载体的安全等纳入到一个完整管理系统中进行全程动态监控和管理。所以,用真实性、完整性和有效性指标表征的信息安全是电子文件安全的核心指标。

2.2前端控制全程保护对电子文件安全管理的必要性

“电子文件的产生使得人们更有必要以比过去大得多的热情关注文件运动的整体性,更积极的把文件‘从生到死’从头到尾的整个运动过程全面而系统地管理起来。”国际档案理事会也指出:“电子文件管理工作范围的第一项原则是‘档案馆应参与产生和保管具有档案价值文件的电子系统的整个生命周期,以便文件真实可靠,且适合保存。’”由此出发,国际档案理事会1997年颁发的《电子文件管理指南》把电子文件生命周期描述为概念阶段、形成阶段和维护阶段。这种有别于传统文件生命周期的描述是充分考虑了电子文件的特性,因而是符合电子文件运动规律的。电子文件生命周期的概念(或曰设计)阶段是至关重要的,它的质量直接关系着电子文件生命周期全过程的有效监控和各种管理功能的实现。文档部门互相协作,科学指导是对概念阶段质量把控,满足生命周期全程保护需求的重要保障。具体做法是:在电子文件管理系统方案设计时文档部门要本着充分贯彻既瞻前又顾后的全局原则和可持续发展理念,指导管理系统具备为电子文件的生成、系统运行的过程控制和升级换代的日常维护等一切生命过程提供安全保障的功能。实际上,无论对纸质文件(档案)的保护还是电子文件(档案)安全管理,前端控制和全程保护都是必需的。根据文件生命周期理论可知,所有形态的文件与档案都是同一内容的不同价值形态,所以只有保障文件(档案)从制作形成到寿命终结的每一个阶段的持续保护,才能最大限度的保护文件(档案)的真实性、完整性和有效性。

2.3风险管理在电子文件安全管理中的引入

前端控制全程保护与风险管理的理念高度契合,二者都是从防患于未然的角度来实施安全管理。风险管理作为安全管理的核心组成部分,不仅是一种安全管理指导理念,同时也是一种安全实践方式。用风险管理的思路来研究和管理电子文件主要是通过防止不良后果的发生或减轻风险事故的危害而达到防患于未然的目的。在档案界有关电子文件风险管理研究的代表性成果主要是冯惠玲带领的课题组出版的《电子文件风险管理》(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年)。该成果系统的阐释了电子文件风险管理的基本理论和管理对策。该成果指出:电子文件风险是指“电子文件质量缺损及其引发其他损失的不确定性,是可能产生的预期结果与实际结果的负面差异”,通过对电子文件风险的识别、成因的分析、风险的评估等系统的规划,有效监控风险,应对风险,使电子文件更加安全。在电子文件安全管理中最能体现风险管理的重要性有两个关键问题,一是关于电子文件管理系统功能的设计,二是对“元数据”功能的研究和管理。有关电子文件管理系统功能设计在本文2.2已做了阐述,主要是通过前端控制来贯彻风险管理的思想。至于对“元数据”功能的研究和管理问题,档案界经历了一个从忽视到重视的过程。元数据的重要性主要体现在:“元数据”是电子文件身份和内容的证明和封装,也可以表达为“元数据加上文件内容就构成了有证据作用的文件”。我国自电子文件产生以来,元数据的管理是比较最薄弱的环节。无论是“双套制”,还是专门的文档管理系统,一直存在“元数据”功能的残缺和管理缺位的问题,这也是长期以来电子文件的安全性和档案性不被信赖的重要原因。因而在电子文件安全管理过程中坚持贯彻风险管理思想的指导和实践的应用是非常必要的。我国应用风险管理指导思想比较明确和有成效的实践是电子文件备份制度的建立和推广。2009年国家档案局局长杨冬权在全国档案馆工作会议上提出:“为确保国家档案安全,各级国家档案馆要通过建立异地备份库等形式,对本级重要档案及电子文件实行异地备份,对重要的电子文件还要实行异质备份,确保电子文件的长期可读,确保档案信息资源的绝对安全。”同时要求这项工作要在2012年底前完成。备份的方式有两种模式可供选择:一种是主要针对政府和企事业单位的电子文件,通过建立专有网站或是开发应用软件对重要文件进行集中保存和统一备份;另一种是馆际互备,这是目前选择备份的主要方式。据统计,截止到2012年全国已有47对副省级市以上国家档案馆达成协议,互为档案异地备份馆。此外浙江省根据国家要求,结合本省情况,在2013年颁发了《浙江省档案登记备份工作规范》(浙档发〔2013〕23号),包含了传统和电子文件所有档案的备份工作要求,把风险管理贯穿到所有形态档案管理过程中。国家档案局在2012年颁发了《电子档案移交与接收办法》,开始推进电子档案的集中保管。电子档案移交的前提是电子文件必须完整安全的归档,所以随着该办法的实施,对电子文件安全性全面认识和科学管理将起到实质性的推动作用,前端控制全程保护的风险管理指导思想的贯彻也将更加有效。

3纳入国家信息安全战略的安全管理思想阶段

网络时代,乃至扑面而来的大数据时代,信息安全已不断上升为国家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世界范围的信息安全风险日益复杂,日益严峻,从国家整体和高度进行顶层设计的信息安全战略成为当今信息安全管理指导思想的主流。国家战略的目的是从国家意志的高度出发,统筹协调各个领域的安全问题,制定国家宏观规划和重大政策,不断增强国家安全保障能力。电子文件是国家信息安全的核心资源,为了维护国家整体信息安全,寻求宏观层面的政策、标准等管理力量的支持,将电子文件安全管理纳入到国家信息安全战略进行顶层设计和指导变得日益重要。

3.1国家信息安全战略思想的提出及其内涵

随着电子文件实践的深入,各种安全管理问题陆续展现。世界范围内对电子文件管理共性的认识和管理策略不断趋于一致,特别是一些信息化整体水平较高的国家,经历了由分布式管理到集中式管理的探索过程,在21世纪最初几年“纷纷以战略动议、政策引导、标准规范等形式提出体现国家意志和利益的重大举措,”进入“以顶层设计带动总体规划,以国家战略带动全面发展”的时期。我国在2006年以冯惠玲为代表的理论界率先提出“加强顶层设计,制定和实施我国电子文件管理的国家战略已经迫在眉睫。”随后她带领团队进行了比较系统的研究,其成果集中体现在《电子文件管理国家战略》一书中。“电子文件管理国家战略,就是从国家层面和战略视角对电子文件管理全局性、基本性、长期性问题所进行的目标定位、统筹规划和基本制度安排。是一个国家对电子文件管理工作的基本态度和总体思路,其表现是法规、政策、标准、规划、项目等体现国家意志、带有全局性的关于电子文件管理的国家行为。”由于我国实行的文档分离管理模式,以及各自为政的电子文件分散管理现状等,使得电子文件失真失控,信息孤岛等问题严重。解决这些问题的关键在于引入系统论思想,将顶层设计思想应用于电子文件安全管理中,“摒弃单一部门,单一技术方法的做法,从国家安全的高度认识电子文件安全的重要性,协同多部门多途径维护档案的安全,”构建起基于立体的档案保护环境的档案安全保障体系。

3.2国家信息安全战略的推进电子文件国家信息安全战略实现的途径主要从技术、国家政策、标准规范等几个方面进行推进。

3.2.1技术层面的国家战略。信息安全关系到国家重大安全的关键因素,特别是随着信息技术的进步,掌握先进技术开发与应用主动权的发达国家,成为垄断和控制发展中国家信息安全的最大威胁者。美国微软公司对全球电脑操作系统的掌控,以及不断爆出的信息窃密事件,诸如斯诺登事件等,不断敲响信息安全的警钟。信息安全领域中高科技的窃密手段无孔不入,上到国家,下至个人,无处不在的第三只眼睛的窥探,隐私难保,安全岌岌可危。主动进行风险监控、防范是必要的,但更有效的办法是推动国家信息技术自主知识产权产品的开发和应用。“从国家安全的高度考虑,国家已开始建设‘自主、安全、可控的IT系统’,把信息安全掌握在自己手中,才能确保国家网络安全和信息安全。”电子文件的管理对信息技术具有高度的依赖性,由于技术原因造成的安全问题也是最为突出的。我国在2009年4月9日成立了版式联盟,该联盟由中国电子工业标准化技术协会发起,联合我国版式技术应用领域产品与服务的制造者、使用者、政府和中介组织版式技术等部门,对广泛涉及档案管理、数字出版、数字办公、数字印刷、信息等领域的信息进行统一规范,为信息的真实性、完整性、长期可读性提供良好的技术环境。

3.2.2政策层面的国家战略。政策以其权威性、导向性、探索性、灵活性的特点可以为标准的制定与实施提供引导和支持。我国政策层面的国家战略指导思想主要包括国家层面的五年规划、信息行业的发展规划、文档部门的发展规划等自上而下编制和推行的宏观层面上的方针政策。2000年后我国提出建设国家信息安全保障体系,2003年国家“两办”颁发《国家信息化领导小组关于加强信息安全保障工作的意见》,该意见明确了我国信息安全保障工作的指导方针、基本原则和主要任务,并确立了用五年左右的时间基本建成国家信息安全保障体系的工作目标。同时将等级保护、风险评估、应急响应和灾难恢复作为我国信息安全保障过程中的四个重要环节。与电子文件信息安全密切相关的国家标准对电子文件安全管理有着更直接的指导价值。文档部门对这些标准的解读与应用要重点的关注和研究。据统计,信息行业“在1995-2008年期间的信息安全国家标准共83项。”并且在这期间更新标准高达60%。由此可见我国在国家层面上对信息安全是非常重视的,对信息技术发展的动态跟进也比较及时,这为电子文件安全管理标准的研制和推广提供了有力的指导。近年来国家档案局也开始重视顶层政策的设计,不断向国家安全战略靠拢,最为显著的成果是在2010年5月12日,国家档案局局长杨冬权在全国档案安全体系建设工作会议上,提出“要树立‘档案安全事关党和国家根本利益的思想’,要树立‘安全第一’的思想,要树立‘安全问题人人有责’的思想,与建立覆盖人民群众的档案资源体系和方便人民群众的档案利用体系相呼应,建立起确保档案安全保密的档案安全体系。”国家信息安全战略是一个系统大工程,关系到体制、技术、法规等多层面的设计和协调,在推进过程中所面临的难题将是复杂多样的,因而在这个过程中,国家层面要关照到所有的信息领域,真正做到统筹兼顾,确保推行的实效,信息资源(包括产生、流转、保存等)行业也要肩负起国家安全职责,为建立起强大的国家信息安全保障体系做出应有的贡献。

第6篇

随着信息时代的发展,人类的知识和信息量在急剧增长,而档案作为人类社会活动的产物,必然伴随着社会活动方式的转变。档案管理要适应社会的快速变化就得转变观念,摒弃旧的思想、旧的习惯,在思想上、作风上有一个全新的转变,观念的创新引领着档案工作各个层面的创新。观念创新是档案管理工作灵魂,学习是发展的动力,是创新的源泉,档案工作人员要站在更高的角度审视档案管理工作,采取各种有效可行的办法,最大化地利用档案现有资源,全方位地宣传档案工作的重要性,使更多的人能够了解档案是什么,能够认识到档案的价值。不断丰富馆藏档案资源,特别是加强与民生相关的档案收藏,例如医疗卫生、收入分配、衣食住行、教育、科技、土地等方面档案的收藏。

二、科技创新

科技创新是动力,实现档案管理的创新是档案工作跨越式发展的支点。现代化的档案管理要求必须以科技创新的思想和观念来开展,档案信息数字化是档案管理事业发展的趋势。它把分散于不同载体、不同地理位置的信息资源以数字化的形式存贮,以网络化的方式链接,具有可共享、动态易控、可变依赖等新型载体的特征。传统的纸质档案信息与载体不可分割。未来的档案管理必然是运用高科技知识型的,那么科技创新必然是动力。在今后的档案管理过程中,技术创新将成为最直接的动力。

三、管理创新

在档案的管理模式当中,要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创新是档案管理工作的重中之重,它不仅在政策制度、指导思想、工作模式上体现出来,还体现在档案人员业务素质上,只有结合自己的岗位边学习边操作才能有效地实现管理创新。档案管理工作是一项具有管理性、服务性和政治性的工作,从收集、整理、鉴定、保管、检索到利用,都有着自己的管理对象、管理手段、管理理论和管理原则。当前随着数字化、信息化的飞速发展,利用现代化设备管理档案已成为一种趋势。为适应现代化技术的需要,国家档案局于2000年6月颁布了《归档文件整理规则》,在传统档案管理的工作方式上,兼顾了计算机管理和手工管理两种方式,这是档案管理的一种创新。档案管理越来越需要创新,需要及时按照上级的一些新思想、新要求及时修订完善档案工作方面的管理规则。

四、管理体制创新

管理体制是规定各部门的管理范围、权限职责、利益及其相互关系的准则,管理体制创新是档案管理工作的保障,它对管理效率有着直接的影响,是实现档案管理创新的有效途径,对档案管理事业蓬勃发展起着决定性的作用。所有创新活动都有赖于制度创新的变革和持续激励,并最终以制度化的方式长久地发挥自己的作用。建立健全档案管理的各项规章制度,明确档案工作的发展方向、目标,定期对档案人员进行业务培训,统一业务指导,充分发挥档案人员的组织协调沟通能力。

五、服务创新

服务创新是档案管理的核心,也是档案工作的桥梁。受旧的工作理念的影响,很多档案工作者安于现状,观念保守,缺乏民主意识,认识不到档案信息的重要性,“重藏轻用”、“看摊守业”的心态较重,工作重心只是围绕如何保管和收藏档案资料。提供档案利用服务是档案部门的职责,这就要求我们档案工作者紧跟时展,改进工作作风,寓管理于服务中,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努力具备广博的知识,熟练掌握现代化科技手段和先进管理技术,开发具有特色的信息,提前作出有目的的选题,制成形式各样的编研文献,让利用人能够最快捷的得到最有价值的档案信息。转换服务角色,完善服务方法,主动服务,及时、准确、热情、全面地为档案利用者提供服务。

六、总结

第7篇

一、卫生计生综合监督执法局档案管理长期存在的问题

1.档案管理技术滞后

档案管理现代化建设的核心竞争力就是高新技术的应用,主要体现在几个方面:一是目前纸质化的档案依然占有相当的比重,而且此情况长时间得不到扭转;二是数字化建档还未被完全普及与应用;三是数字化建档的技术滞后,而且存在着较多的安全隐患;四是对比国外先进的档案管理技术,我国卫生及省计生局的档案现代化管理较为落后。

2.档案管理体系不够健全

档案管理现代化建设的先进标志就是档案管理体系的健全与完善,但目前仍有许多卫生及计生局尚未健全与完善档案关系体系,主要体现在:档案管理人员缺乏行之有效的工作流程与制度,分工不明确,前后工作对接不够及时,部门之间缺乏协调性,从而大大降低了其工作效率与质量,而且容易造成纰漏。

3.档案管理人员素质偏低

人才才是推动发展的强大动力,我国一直贯彻落实人才兴国,技术强国的战略指导思想,在未来日益激烈的国际竞争环境中,唯有人才兴国,才能是我们国家获得持续的、长远的竞争优势。但目前我国仍有大量卫生及计生局在档案管理人事招聘环节,不制定严苛的选拔机制,对专业素质与工作经验的标准制定较低,甚至还对档案管理岗位放水,选调其他部门且专业不对口的人担任管理工作,这是对我国档案管理极其不负责任的表现。此外,还有些档案管理工作人员不注重在平日工作中积累经验,不断对自身专业知识与技能“充电”,从而导致目光短浅,技术能力较差,对新技术与新观念学习能力差,从而无法适应新时期对档案管理工作的要求,阻碍了档案管理的现代化建设。

二、促进卫生计生综合监督执法局的档案管理现代化建设策略

1.创新档案管理技术

首先应组建管理技术研发团队,借鉴与学习国内外先进的档案管理技术;其次,随着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办公方式逐渐趋向自动化、网络化、系统化、标准化,电子文件也由此诞生。因此要加快纸质化管理向电子化管理,采用开放、灵活、虚拟的管理方式。档案管理部门通过采用、计算机、网络、光盘存储、图文扫描等技术手段来对各部门、各地区的电子文件进行集中式的管理。从而提高档案管理的工作效率;另外,针对偏远山区或地区的卫生及计生局的档案管理,应该适当对其财政与技术上的扶持,推动其趋向信息化与现代化建设;还有就是注重引进国外先进的管理理念与技术,革新档案管理的方式,使之顺应现代化与信息化时代的发展要求,促进档案管理迈入数字化、科技化的发展进程中。

2.完善档案管理体系

完善档案管理体系,对整个系统进行全局掌控,对应每一个工作环节对接以及部门协调都能做出系统、科学、合理的安排。一是要对档案管理人员进行统一制度规定,规范档案管理人员行为,提高档案管理的责任感与使命感。与此同时,还可以邀请一些专业素质过硬,职业道德素养较高的员工分享工作经验,建立员工评比机制,激励管理工作的积极性。但是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奖惩机制与监督管理机制,针对不正当、不规范行为进行通报批评,严重违纪者,给予一定的查处与处罚;而对于工作表现突出、工作态度认真踏实、工作期间无重大失误的员工,给予奖励与鼓励。通过这样的机制建设,促使每位员工建立良好的工作态度,提高对档案管理工作的认知,在自己的岗位上发光发热。

3.提升档案管理人员的专业素养

一方面要摒弃不良的工作态度及习惯,提高对管理工作的重视程度,跟上管理工作的要求,努力学习新技术与新理念,做到工作与理念不脱节,严格遵守档案管理的法律法规以及工作制度,规范自身行为,树立起档案管理工作的责任感与使命感,努力提升自我的专业素质与职业道德素养,有效推动卫生计生综合监督执法局的档案管理的现代化建设;另一方面,要加强度员工的技术与理念培训,加强文化建设,配备专业技术人员亲临工作岗位上进行实操指导,满足员工的自我提升的需求。贯彻落实奖惩机制与监督机制,从全方面提高员工的综合素质,从而提高档案管理的工作效率与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