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优发表网

购物车(0)

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期刊投稿 出版社 公文范文 精品范文

高效课堂专题笔记范文

时间:2023-06-07 15:57:26

序论:在您撰写高效课堂专题笔记时,参考他人的优秀作品可以开阔视野,小编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这些建议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热情,引导您走向新的创作高度。

高效课堂专题笔记

第1篇

【关键词】高效 方法 小组

高效的历史课堂就是教师和学生花费最少的时间,投入最小的精力,取得最佳的课堂效果。高效的历史课堂是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课堂,因此要构建历史高效课堂必须在教师和学生两个方面进行积极的创建。

一、高屋建瓴“教”――教师是主导

1.目录学习法。历史知识是一个整体,是由点、线、面、体串成的知识网络。新形势下考试要求学生必须抓住各知识点之间的联系,用一根线将众多的知识联系起来,清晰地掌握历史的发展脉络。课本目录无疑就是一条最清晰的线索。在复习每册书时,我们可以利用目录帮学生理清历史发展的脉络。在对每本书形成整体认识的基础上,进一步去剖析其中的“点”或“面”。

2.读图学习法。相对于枯燥的文字来说学生更喜欢生动直观的历史图片。利用学生的这一特点,引导学生观察课本中的插图,通过观察分析图片内容掌握相关历史信息,达到读图学史的目的。通过给图片归类(如:人物类、战争类、会议类等)、分析各图片之间的关系,提升学生的读图及分析能力。

3.专题学习法。在学习历史课本内容时,我们还可以打破课本的顺序,把课本里涉及的历史事件进行专题分类,如:会议专题、战争专题、民主法制建设专题、国别史专题等。这种方法主要适合在复习时使用,有助于学生对同类事件进行分析比较。

学习历史的方法还有很多种,如列表对比法、图示法、歌谣记忆法等,在此不一一赘述。

二、锐意进取“学”――学生是主体

1.未雨绸缪――充分预习。预习是首要环节。预习的目的在于对将要学习的知识有个总体了解,以便上课时有目的地听讲,集中精力解决好新课的重点和难点。所以,学习新课前必须预习。预习时要认真仔细地阅读新课内容,预习时要读懂词句,联系有关知识,了解课文内容及重点难点,画出生字新词或概念。预习时要边读边记,把疑难问题注在书上,为上课作好准备。课前预习中如果发现有与新知识相关而又未能牢固掌握的旧知识时,应先回头来重温旧课,并弄懂旧知识。

良好预习习惯的养成并不是一朝一夕的努力就行的,需要坚持每天预习。在预习的时候,做到眼到、手到、心到。不能把预习仅当作任务完成,而要将它作为学习知识的一个重要环节来看待。正所谓不动笔墨不读书。边看书,边用笔在书上进行“圈、点、勾、画、批”。圈点的过程,就是提炼重点的过程,就是品味、加深理解的过程,就是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

2.聚精会神――认真听课。听课是关键环节。听课是学生在课堂学习时的一种主要活动,是学生获取知识、信息的重要途径之一。一般来说,一堂历史课所涉及的内容(如历史事件、历史现象、历史过程等)、概念(如历史的时间概念、地理概念、人物概念等)是比较多的,而且往往是一次性出现(如一个历史事件的过程,教师不可能在一节课上重复讲述)。听历史课的方法,可分为“听”“思”“记”三个方面。所谓“听”,即在听课时要抱着认真的学习态度,集中注意力,及时和准确地吸收教师所讲的内容,尤其要关注要点,把握重要之处。所谓“思”,即在听课时要主动进行思考,一方面要对听到语音、语义等进行辨识,对所传达的信息及时作出反应;一方面还要对信息加以筛选,以吸收有价值的信息:听课的思考也包括考虑是不是听懂了,有没有疑问等自我质疑。所谓“记”,是指在听讲的过程中在笔记本上做听课笔记。历史课堂笔记,一般是记录板书提纲、基本概念、重要观点等,还可对教师讲述的内容选择记录,尤其是一些补充性的内容。笔记的书写要整洁、快速,以便于整理、复习。

第2篇

关键词:九年级数学;学习反思;知识建构;归纳总结

九年级学生面临中考,有六册教科书的知识要整理复习,还有大量的题目要完成,学习压力很大。他们经过两年的初中生活,已经掌握了一定的数学学习方法和思考方法,尤其是在记课堂笔记、错题笔记和知识点整理等方面养成了良好的习惯。就如何减轻九年级学生的学习负担,提高其学习效率,基于上述情况,本文结合教学实践做了一些尝试。

一、基本概念

一般意义上,“反思”是指思考过去的事情,从中总结经验教训。具体讲就是对自己过去的思想、心理感受的思考以及对自己体验过的东西的理解、描述、体会和感悟。“建构”,即学习者通过反思完善知识建构,促进自身发展。所谓“反思建构”,它不等同于一般意义的复习,不是对以往所学知识简单的再次呈现或题海式练习,而是一个梳理、提炼的过程。反思建构的主体是学生,体现的是“以生为本”的理念,教师只是起到辅助的作用。我们依照课时学习思考小结、单元学习反思整理和学期教学内容,以总结的方式把“反思建构”分为课时总结、单元总结、学期总结。

课时总结:是指一课时教学行将结束时,对整课时学习的回顾小结,或是联系课堂学习的内容再次强调学习的重点、难点等。课时总结是课堂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不仅是教师教学的过程,更是学生反思的过程,是学生参与学习、有效学习的过程。

单元总结:是指在学完一个单元的所有课时后,教师根据单元学习的重点、难点及单元学习要达成的目标,引导梳理、澄清该单元的学习内容、学习方法等,使知识组织化,同时借助错题归类,强化知识建构。

学期总结:是指整册教材学习结束后,对学期知识内容进行回顾梳理,对解题思想和方法进行专题性的指导。通过总结有针对性地加强知识技能的巩固,最终达到提高熟练性的目的。

二、反思建构的实施策略

(一)课时总结:及时反思,当堂整合,落实每堂学习内容

1.逐层引导,递进反思,促进数学方法的有效整合。思想方法不同于一般的知识,它呈现的方式是隐蔽的,这就决定了思想方法的教学要靠平时的渗透。数学思想方法是数学知识在更高层次上的抽象和概括,“已蕴含在数学知识发生、发展和应用的过程中”。通过学习,学生要获取重要的知识,更要体验学习、研究的方法。课堂上讲解完例题或探讨完一个知识点之后我们会引导学生进行题后反思,思考本题用到的基础知识是什么,数学思想方法是什么,本题的分析方法和解题方法在其他问题中是否也用过,等等。学生一旦懂得反思,就懂得如何解决相关的问题,就能在解题中有新的发现,从而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许多灵活、简捷的解法是通过反思而得到的,知识的迁移能力也在反思中得以提高。

2.抓住课堂,做好笔记,促进数学知识的信息整合。为了不增加学生的负担和提高课堂40分钟的有效性,我们认为数学课堂笔记可以完全和书本相结合,把笔记记录在教科书的相应位置。与其他学科相比,数学语言的形式更多,有文字语言、符号语言和图形语言,并且符号语言和图形语言比文字语言更简洁,形象。

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指导学生做好课堂笔记:

(1)学会将文字语言及时转化为数学符号。教材上的定义、定理、公理等通常以文字的形式出现,要求学生实现文字、符号、图形之间的相互转换。

(2)能将课堂习题的解决方法及时记录。对例题和习题的解决,要求学生在题后及时反思,并将解决的主要思路、方法记录在相应的题后。

(3)养成能把平时学习的知识串联的习惯。现在一个课时的学习内容往往不是单独存在的,其显示的知识点、方法、思想等都能找到与本章或其他章节相应内容的联系,因此笔记的设计要有连贯性。

3.归纳整理,巩固交流,促进数学心得的深度整合。根据初中学生心理发展的特点、中学课堂的教学内容以及我校每节课40分钟的课时安排,我们一般把课时总结控制在3~5分钟。有了以上两个步骤的充分准备,课时总结就水到渠成了。我们会留2到3分钟让学生根据课堂笔记进行整理和重新组织,然后请1~2位学生进行笔记整理后的口头小结,其他学生在聆听过程中对照自己的笔记再次整合,使自己建构的知识不断与数学知识靠近,最终达到一致。

(二)单元总结:归纳反思,梳理纠错,理清每章知识结构

单元总结是一种主动积极的学习方法,是阶段性学习的主要标志,也是连续性的纽带。学习完一个单元之后,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把所学的知识汇集起来,进行整理、综合和概括,使感性知识上升到理性知识,从中掌握规律性的东西,这既是检查单元教学效果的方法,又是巩固知识的途径。为达成以上单元总结预期的效果,在具体实施中澄清归总、错题归纳可作为单元总结的基本要求。

1.澄清归总时要区别对待不同层次的学生,但是要保证每个学生能进行反思。单元总结课是单元学习行将结束时的归总阶段,我们需要指导学生依据单元学习目标,回顾单元知识要点,从“点―线―面”逐一进行分析整理,使之纵成线,横成片,从而使单元知识结构脉络分明。同时,为了真正体现“以学生为本”的教学理念,基于学生能力发展,实现“教是为了不教”的目标,在单元总结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放手让学生自己把本单元的学习内容归总为知识提要,列出反映知识间相互联系、相互对照的简表,等等。这样不仅能达到澄清归总单元知识的目的,让主动学习、学会学习在实践中成为可能。

2.单元总结采用错题归类来强化知识建构,确保数学思想渗透到“问题解决”中。到了阶段性复习时期,错题整理本将是学生重要的复习资料。如果学生学会错题整理的方法,错题整理在后继学习中将会发挥更大的作用。因为它可以进一步对错题进行分类,系统化,从而让学生找到自己学习的薄弱环节,对症下药。复习的效果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复习方法是否恰当、科学,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是否得到充分调动。在复习教学环节,我们利用“错题整理”让学生变被动为主动,做学习的主人;在日常学习中,引导学生归类整理错题,修正知识建构,编制纠错本;阶段复习时,结合纠错本,寻找学习薄弱处,确定复习要点,巩固强化知识建构。

进入九年级,学生学习任务比较重,时间较为紧张。为减轻学生的负担,要求学生每周周末做一次错题笔记整理。为了引导学生针对错题进行有深度的反思,可以将错题笔记的形式固定成一种格式,形成一个表格打印出来。教师在批阅完作业或试卷后,选择具有典型性、启发性、创造性和指导性的题目,让学生按以下表格的要求进行错误订正。

让学生将错题剪下来贴在相应的区域,并针对错误步骤进行订正,反思自己产生错误的原因。再利用教师面批的机会帮助学生进行总结与分析,指导学生在解题后,画一张清晰的解题思路图,帮助学生理清思路,培养学生的思维习惯和思维方法。

(三)学期总结:诊断反思,物化知识,解决每册问题要义

学期总结的实施是以课程标准为依据,以现行教材为载体,师生对整册教材的学习内容、学习方法进行回顾、梳理、交流、反思的过程。经过教师的有效组织,引导学生梳理和整合出一学期所学数学知识最为核心的理念、原理、策略及知识之间的纵横联系,最终将教材中的知识结构内化为自主的认知结构,用这些基本的知识框架统率其他知识。为了更加有效设计学期总结,我们提炼概括了两条学期总结的操作要点:

1.聚焦专题,逐一反思,全面梳理知识网。在学期总结中,我们让学生从整体上回顾一学期所学内容。再现一册书的内容,绝不是盲目随意地眉毛胡子一把抓,而是要通过知识梳理后的专题聚焦来明确总结的重点,更好地加强学期总结的针对性,提高效率,减轻学业负担。

一是全面整理,编织成网。如在复习“直线与圆有关的位置关系”时,可以指导学生设计这样一张表,把表中的空格填完后,就是一次系统的总结,这张表便于对比、区别和类比。

二是专题整理,深化学习。专题有知识型和方法型之分,知识型的专题有“相似三角形的性质、判定及其应用”“函数最值问题”等,方法型的专题有“转化与化归”“分类与讨论”等。因此,学期总结时在梳理回顾的基础上,还要引导学生依据课程标准中的学段目标、学期目标及实际学情将教材中零散的知识点罗列后再串联聚焦到一个个专题。通过聚焦专题、分块总结的方法,使学生学会用整体的视野去整理总结分散在课本中的同一知识点,学会纵向有序的比照、练习,熟练掌握,形成清晰的知识系统。这样的学期总结不仅清晰有序,而且因为专题的聚焦而使同一知识点集中放大再现,综合运用,达到突破难点、强化重点的目的,建构起一个个完整清晰的知识链。

2.知识物化,借助“题典本”建构知识网。知识物化是指学生将所学的知识以一定的物质形式表现出来。这里所指的物化主要是学习内容的文字化。学习内容的文字化,即把学习的重要内容以文字的形式记录下来,便于后续学习过程的复习和巩固之用。

在具有较完整的笔记本和纠错本的基础上,再构建“题典本”――记录教学过程中所遇到的典型例题。通过一个学期的学习,学生积累了很多数学题目,把这些题目分类整理形成完整的体系,有助于复习巩固,加深对知识的理解记忆。

总之,教师在引导学生探索学习的同时,留给学生梳理归纳的时空,教给学生反思建构的方法,引领学生主动回顾反思、有效总结,学会通过总结把书本“读薄”,从而促进学生更加智慧地学习,更加有效地学习。同时,无论哪一个阶段的学结,都要让学生亲身经历梳理和自主建构知识网络的过程,给予他们充分展示自己个性、独立思考的空间。只有人人参与了总结学习的过程,情感、态度、学习能力才能得到培养和发展。

参考文献:

第3篇

摘 要: “双十教研”模式研究与实践,大面积启动了教育行动研究,有效地打造了高效优质课堂,提高了教育教学质量,本文对“双十教研”模式做了较全面细致的分析。

关键词:双十教研,研究,实践,教学

传统教研活动,教与学的各环节相对独立,前后衔接不够紧密,问题研究多停留在建议和预设状态,很难推向深入。该校创新教研模式,教与学同步研究,把教和学各细化为十个环节,整体构建“双十教研”模式,各环节相互衔接,形成有机统一的“动车组”,逐节推动,提高教和学的实效性,并对各环节进行深化研究,走向有效的教与学。

一、教研“十环节” 研究

包括备课、上课、检测、评课、磨课、反思、案例、专题研讨、学习创新、成果共享十个环节研究。

该校创新听评课方式,把听评课建立在集体备课的基础上,课前把教案印发到每个参加活动的教师,使听评课更有针对性。设计专门成绩统计量表,课堂及时测试分析。评课重评学,注重用检测数据说话。为深化研究,采用“同课异构”或“同构异课”反复磨课,反复实证教研问题。在反复磨课基础上设立磨反思环节,克服以往教学反思表面化、机械应付的问题,推动了反思深入和反思矫正。通过深度反思,进一步形成精品课例、案例、论文或金点子,近两年,在各级刊物160多篇。为进一步深化研究,把反思中发现的普遍性问题进行专题研讨。该校还成立校本培训学校,加强学习,创新各学科教学流程,发挥骨干示范作用,以点带面,辐射到全体教师,实现成果共享。该教研流程,用备课推动上课,用测试推动评课,用评课推动反思,用反思推动专题研讨,用专题研讨推动学习创新,围绕一个研究专题,用一个完整流程,来反复实证教研问题,有效的构建了教研活动“动车组”。同时,反复精细打磨每一个教研环节,向教学研究的纵深推进。

二、学习“十环节” 研究

包括计划、预习、听课、笔记、复习、练习、作业、测试、课外学习、总结十个环节研究。

为克服学生学习的盲目随意,指导学生用日、周、月、学期计划调控学习全过程。研究了多种有效的预习方法,教给学生读、画、议、查、列的预习程序。把听课与笔记同步研究,用11种方法来提高听课的效果,指导学生通用的笔记方法和8种具体的笔记方法。研究了各科通用的复习方法,并通过教研组长学习方法报告会,教会各科具体复习方法。研究了有效的练习形式,教会学生科学的练习方法。研究了学生完成作业的方法,以及多种作业批改的方式。在测试研究中,注重分层达标,引导学生由关心考试分数到关注学习过程。在课外学习研究中,设置课外学习评价量表,明确目标,细化过程,养成习惯。注重总结研究,以优化调整学习各环节。该校通过举办学习方法报告会和主题班会,印发学习方法校本教材,进行学情、学法调查问卷等多种方式,教会学生全面优化学习。

第4篇

新学一章之后的化学单元复习课,应该达到四点教学目标:

1. 知识梳理和知识网络的构建。可通过问题驱动或情境创设等形式,引导学生主动完成对本章知识的系统梳理,深入思考其内在联系,主动完成本章知识网络的构建;

2. 承前启后、查缺补漏、质疑提升。教师基于全体学生共性问题进行有的放矢,有针对性复习;基于学生个体查缺补漏,自我完善;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从而提升能力;

3. 方法提炼。引导学生提炼解决某一类问题的思维方法,掌握方法,达到以不变应万变的目的;

4. 应用拓展,实现创新能力培养。提出更高层次的要求,使知识和能力的结合得以升华。

二、问题重重,改变复习策略迫在眉睫

新课改形势下,化学课堂面临着重重困难:

1. 课时不足导致取消单元知识网络的构建,不能及时进行单元测试。按常规单元复习课的思路:知识点总结一课时,考试一课时,讲评一课时,因此与新课程理念下的课标课时有所冲突,所以导致取消单元复习仅进行单元测试而已。

2. 知识点复习时,学生兴趣不浓,学习效果不好。单纯的知识点复习机械、乏味,有些类似于高三的一轮复习遇到的困扰,学生兴趣不浓,复习效果不好。

3. 受教学进度限制,研讨机会不多。学生对旧知识的掌握程度直接影响复习效果,而且研讨交流的机会不多、时间也不充分。

因此,改变复习策略迫在眉捷,我们必须选择灵活多样的方式进行对知识点的复习和构建,以达到课堂的有效性、高效性;让学生“复”之有“趣”,“习”之有“效”。

三、寻求行之有效的策略,达到课堂的高效性

针对不同类型的化学知识,我们要选择不同的形式进行复习、进行知识网络的构建。以下是曾经尝试过的几种复习形式(主要是复习学案的类型):

1.“面面俱到”式(适用于“元素化合物知识”的复习)。元素化合物知识内容多,学生记忆差。因此,每一个小知识点都应复习到位。

2.“专题“式(适用于“化学基本理论”的复习)。化学基本理论知识内容难度大,理论性强。因此,采取专题突破式的复习。

3. 以“题”带“点”式(选修四化学反应与能量的复习)。选择典型例题,分析出考查点,然后对知识点进行诠释。

4.“抛出问题”式(物质结构元素周期律的复习)。笼统的抛出问题,让学生自行归纳整理,完成对局部知识体系的构建。

四、复习学案和课件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复习学案和复习课件的使用能大大提高课堂复习效率,在单元复习时充分利用复习学案和课件,有以下几方面的重要作用:

1. 帮助学生系统全面地把握知识内容。复习学案和复习课件上列出的知识点系统、全面,能有效的帮助学生全面把握知识内容,将知识“体系化”的同时也能达到查缺补漏的目的。

2. 使得课堂更有序,教学更具有针对性,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复习学案和复习课件上内容系统、条理清晰的知识,使得复习时学生思路清,课堂更有序;同时复习内容重点突出,使复习更具有针对性。

第5篇

关键词: 体育与健康课 “271”高效课堂模式 应用

随着全省素质教育的发展和新课程改革的深入,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显得尤其重要,过去的那种“灌输式”“填鸭式”的教学方式一跟不上现代教育发展,二不能满足学生发展的需要,三不利于国家选拔人才。因此,要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教师就要做学生学习的引导者、组织者、参与者和欣赏者,充分信任学生,放手让学生自己学习、思考、质疑、合作、讨论、提高。在此大环境下,学校依据素质教育的发展和先进的教育理念,结合学生课堂学习内容与学生的实际情况,开创了“271”高效课堂教学模式。下面我从两个方面阐述“271”高效课堂教学模式在体育与健康教学中的应用。

一、什么是“271”高效课堂模式

(一)“271”高效课堂模式的课堂基本结构

20%(约10分钟)――教师指导、点拨、答疑。

70%(约30分钟)――学生自学、讨论、展示。

10%(约5分钟)――学生自结、巩固、检测。

(二)“271”工程的三个含义

1.第一个含义:对时间的划分。

“2”是课堂上老师讲10分钟左右,不一定是连起来讲,可以分开讲;“7”是学生自主学习(自学、讨论、展示)30分钟左右;“1”是5分钟反刍过关,系统总结。

2.第二个含义:对学生组成的划分。

20%是优秀学生,70%是中档学生,10%是后进学生。一个班20%的学生是能够自己学会的,70%的学生是需要通过与同学讨论、老师点拨才能学会的,最后10%的学生是大家帮助的对象,通过小组合作学习、老师帮助提高5―6个学生的成绩。

3.第三个含义:对学习内容的划分。

20%是不用讲学生能自学会的,70%是通过讨论才能学会的,10%是同学之间在课堂上展示、互相答疑,老师强调、点拨,反复训练才能会的。“2”就是自己学会的,“7”是讨论巩固学会的,“1”是同学帮助、老师点拨学会的,这样就都学会了。在这个过程中,学生预习一遍,讨论一遍,展示一遍,老师点拨答疑一遍,最后再练习巩固一遍,一个疑难问题经过了五遍,什么样的问题都会解决掉。

二、“271”高效课堂模式在体育与健康课中的应用

(一)“271”高效课堂的基本操作过程

“271”高效课堂规定,课堂上老师讲课不准超过10分钟,课堂上学生自学、讨论、展示、练习的时间不少于30分钟,课堂最后5分钟,要让学生对当堂课所学的内容进行巩固、落实、深化、提高。同时,从来没有一种模式能够解决一切问题,教师与教师不同,学科与学科不同,每一节课与每一节课不同,这就决定了我们的教学模式也不能机械照搬,因此,“271”高效课堂不为模式为高效,在此只提供基本的操作程序,不为模式而模式。

我们的基本操作程序为:明确学习目标―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展示交流―点评拓展―反刍总结―检查测评。

下面以高三复习课“田径专题知识(一)――径赛专题”为例。

第一步,明确学习目标。知识目标:了解田径基础理论及田径运动的分类。能力目标:掌握径赛的基本理论、技术要点、技术环节、竞赛规则。情感目标:运用所学径赛知识,应用于日常实践活动中。

第二步,学生自主学习。学生以学案为学习路线图,自主学习,主动学习。本环节包括学案使用要点、本专题重点知识归纳、课堂跟踪练习、能力拓展练习。

第三步,合作探究。形式不拘一格,可以是小组内部交流,又可以是小组之间交流合作,还可以是师生的互助交流。本专题跟踪练习我们采用组内一对一讨论,能力拓展练习采用组内讨论,同时老师也参与讨论交流。

第四步,展示交流。学生展示讨论结果,互相启发、互相借鉴、互通有无。本专题我们把前后黑板作为展示平台,各小组分别展示不同内容。对展示内容有疑问的,其他小组可以上台更改。

第五步,点评拓展。展示交流过程中有点评有拓展,可以是学生互相点评,也可以老师点评、拓展,集思广益。例如,本专题的一个拓展点:跨栏运动中栏架设计与通用技术设计原则相链接。

第六步,反刍总结。本节课老师给学生留出了5分钟让学生对所学内容进行总结梳理,反思学习目标的达成情况,巩固、深化。

第七步,检查测评。本专题我们采用的是当堂检测,利用最后3―5分钟时间对当堂内容进行检测。检测情况可以是教师口头检查,可以是学生一对一检查,也可以是书面检测,根据所学内容灵活处理,重在实效。

(二)“271”高效课堂应注意的细节

1.学会互相学习,互相交流。

我们高三体育备课组的老师们都养成了课前课后开碰头会的习惯。课前交流有什么想法,课后交流想改变什么东西。基本能力作业组老师一周碰头两次,一起讨论学生的学习情况。

2.深入细致的研究学习目标,熟知本节课教学重点难点,在深度、广度上预想相关知识的联系拓展。

学习目标一定要展示,表述一定要准确,并要解释学习目标,同时组织教学。

3.学案导学是高效课堂的路线图。

坚决建好有学科特点的高效学案体系。首先,认识到位,学案是高效课堂骨架,学案有效是课堂高效的前提。其次,学案的编制一定要走程序。备课组长、学案编写人、包科领导在两天内研究出框架,3天或4天内编制好,根据高考考纲、课标对学案进行认真研究、修改后印发。最后,各种课型的学案要研究出基本模式。每一个学案,甚至是每一个题目都要设计出使用要点或使用说明。编制必须规范,必须使用电子稿。

4.学习小组是高效课堂的有效载体。

(1)注意分组排位。六至八人一组,划分学科,由班主任协同各科老师根据总成绩统一安排,合理搭配,确保每小组每科都有优秀同学和相对弱科同学,组长由本组学科最优秀的同学担任,小组内又将每两个同学结成一个互帮对子,互相检查、互相帮助。

(2)精心挑选组长。一定培养好小组长,小组长作用非常大,要组织本小组形成一个坚强的合作团体,布置检查本组同学学习情况,组织发言展示等。小组长必须成绩好、人品好、负责任。组长必须以身示范,事事争先,起好模范带头作用。

(3)激发小组活力。努力营造学习小组积极探讨、合作学习的学习氛围。学生展示时,所有学生都要动脑。要让每一个学生懂得“要想帮助别人,首先强大自己”的道理,自己必须认真学习,以此来提升自己的水平,然后帮助组内的组员。用组内荣誉激活每一位学生,激发小组活力。课堂上老师要对讨论的结果给予灵活点评和总结,点评的内容可以是学生的思考角度、主要观点,可以是发言中的闪光点。教师还可以将评判权交给学生让学生来总结归纳。这些形式的点评能增强学生思考、合作、讨论的积极性。

5.讨论、展示、反馈、评价是“271”高效课堂的关键点。

(1)注意讨论的有效性。讨论必须建立在自主学习基础上,做到有的放矢;讨论的内容是:如何建立本课的知识体系、疑难问题、知识如何记忆和应用、应用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尽量减少一些无谓的争论,这样既节约了时间,又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2)展示。展示的四点:重点、难点、易错点、联想点。展示方式可口头、可书面,要求必须简洁、逻辑、重点突出、见解深刻,能分析、讲解、点评、总结。

(3)如何反馈:即时性反馈(灵活多样);诊测性反馈(限时闭卷);单元性反馈(规范测试)。

(4)如何评价:评价的目的在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得课堂更加高效,课堂评价也应不惟模式而模式,创新方法,寓教于乐,积极探索,不断创新,力争课堂的高效。

6.反复推敲增加课堂的容量,不让一个学生浪费一分钟。

驾驭课堂,善于围绕课堂学习目标组织引导学生思考、质疑、讨论、提升、总结、拓展,使整个课堂加快,形散而神不散,效果理想。

7.学生记笔记加强落实。

老师自始至终一定要注意检查学生的笔记本、典型题本。

8.学习、讨论、展示要有指导,有要求。

总之,任何一种教学模式都有其优点和不足之处。好的教学模式应是:始终以学生的发展为中心,培养学生的兴趣,注重学生个性的养成、潜能的开发、能力的培养和智力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季浏.体育与健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7.

第6篇

主要感受有以下几点:

一、的英语教学模式较科学。

(一)英语基本课型有三种:1.自学互学展示课2.质疑拓展提升课3.单元强化巩固课。

(二)采用“5+1”教学模式

“5”是指五种课型——1.集中识词课(识词课)2.句型、对话、听说课(句型课)3.语篇分析提升课(阅读课)4.话题、阅读、写作课(写作课)5.单元复习整合课(复习课)

“1”是指增补课,依据单元不同特点,对某一课时进行增补,即把5课中的重点课再分出1课时进行强化。

二、的英语课堂体现出五个特点:

1.学生在课堂上真正动起来了,师生、生生互动较好,参与率高。

2.教师在课上非常重视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培养。

3.教师导课整体水平较高,特别是第一节李丽老师的语篇教学展示课上的更为精彩,和谐顺畅、高效。

4.小组有效互动,达到了组学效果。

5.教师深入挖掘教材、并能高效整合教材。

三、英语组课例研讨收到了实效

1.研讨的过程严谨2.研讨的教师积极

3.研讨争论的实际4.研讨的结果有效。

四、英语基地建设成果显著

1.英语教师素质得到了迅速提高。

2.英语学科中考成绩稳步提升。

3.形成了较为科学的英语教学及管理模式。

4.集体备课落到了实处,导学案设计精良,实用性强,符合学生的发展实际。

5.构建了英语学科特色档案,共有六部分:

(1)基地活动材料(2)教师成长记录(3)原创题库

(4)教师学案集(5)英语作文(6)纠错笔记

五、学校创建了英语资源库

1.建立了四个资源库:

(1)各年级英语试题库(2)课时导学案库

(3)话题阅读完形题库(4)单元测试、专题测试、阶段测试题库。

2.完善了教研教学一体化网络资源,实现了资源共享。

今后校英语教学和教研的努力方向

1.对照反思,寻找差距。通过学习和反思,对照校的英语教学和教研,们和的差距很大,需要们教研组和备课组,认真学习,深入研究。

2.提高自身的学科素养。

第7篇

本学期,我们历史组围绕教研组计划和历史学科“一科一案”落实教研活动,现将本学期的教研活动做一个简单总结。

一、围绕主题,落实常规,突出特色,加强教研组建设

(一)落实教学常规,优化教研效益

1、强化理论学习,注重师德建设:开学时先进行教育教学理论学习,尤其是新高考改革理念和学科素养方面的学习。加强师德教育理论、教育法及国家有关教育政策的学习,在教育教学总严格规范自己的教学行为,履行教师职责,为人师表。

2、注重经验积累,开展专题讲座:围绕课堂教学开展专题讲座,本学期围绕今年高考高三两位教师进行专题讲座。

3、分类别听评课,推进听课效益:以徒弟和师傅为抓手,以备课组长和老师为主体,以教研组长和老师教师为辅助开展了各类听评课活动,有助于教师相互取长补短。

4、注重学情,各有侧重:高一注重培养学生历史学习习惯,夯实基础,突破学考;高二一轮复习,构建体系培养历史思维品质;高三抓好复习关键,打造高效课堂,整理好高考真题,高效训练,学法指导。

5、参与远程教研,弥补资源短缺。参与自治区高中历史“基于线上线下深度融合的中小学课堂教学方式变革的探索与实践”活动,共听了三节优质课和两场专题讲座,让我们看到了教育先进学校老师课堂教学设计的睿智和新颖,也感受到了老师自身素质对高效课堂的重要性。

6、优化资源库,打造共享模式:完善历史学科的教学资源库,查找相关资料,并做到资料共享,相互帮助,共同提高。

(二)突出主题教研,彰显学科特色

1、凝练课堂模式,有效推广示范。在上学期分年级探索教学模式的基础上,本学期我们进行了总结提升,通过组内示范课、汇报课进行推广示范。高一:情境导入——情景教学——升华主题——课堂小结——课堂练习。高二:情境导入——基础回顾——主干梳理——高考热身——课堂小结。高三:情境导入——(单元体系构建)——主干梳理——重难点突破(横向、纵向关联)——强化高考真题——小结归纳。

2、研究新教材,构建新体系:为适应新高考,我们在专业方面最大的活动就是提前熟悉部编版课程体系,构建必修2本、选择性必修课程3本的知识体系,开展部编版教材研究。目前我们已经组内分享了部编版教材电子版,利用教研活动先梳理《中外历史纲要(上)》的目录,然后对整本书进行了单元知识体系构建,对《中外历史纲要(上)》这本教材整体结构有了初步认识。

3、以活动为载体,突出学科功能。开展“建党一百周年献礼”活动:2021年5月12日我们组在风雨操场开展“铭记党史 筑梦”历史红色经典演绎大赛。本次活动以爱国主义和民族团结为主线,以经典演绎为形式,分为屈辱篇、探索篇、屹立篇、富国篇、强国篇五个篇章来演绎历史、弘扬红色文化,丰富学生党史学习形式,培养学生爱国主义精神,树立红色文化意识,知史爱党、知史爱国,发挥历史学科对学生人格和心灵塑造的作用。

4、借力2.0培训,加快技术融合课堂:督促信息化技能培训和运用,针对重难点或者党史教育进行制作微课,公开课、钉钉课、录播课教师都会使用信息技术手段作为支撑,鼓励青年教师使用其他类型的技术教学。比如我组青年教师王妮媛在本次经典演绎就充分使用了格式工厂、迅雷下载等手段帮助我们完成视频剪辑、字幕呈现,消音、去水印等多种需求,达到了比较理想的效果。

5、收集整理四史,录制党史微课。充分发挥历史学科自身优势,收集党史丰富史料,并针对党史教育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手段制作微课。

二、注重专业能力,促进教师专业化自主成长。

1、注重业务读书,强化做题:组内老师利用线下休息时间阅读专业方面的书籍,比如鲁庄阅读《大国崛起·欧洲篇》,李建平阅读《中国大历史》,开阔视野以提高专业知识,以年轻教师参加二模和所有教师参加三模为契机,强化高考真题(2018——2019年)和老师做高考真题的能力,高考结束后我们正对今年高考真题进行了初步讨论,大家普遍认为今年文综偏难。

2、针对有效课堂,打造精品课:本组围绕教学模式在组内开展示范课,依托和田地区“智慧云”平台,我组在组内群策群力之下推荐了赵阳和李建平两名教师上了示范课并上传了相关资源。

3、开展“红色活动”,强化育人功能:加强老师红色教育意识,在组内集体学习“学习强国”中的“党史故事”、“红色映象、“文献纪录片”等资源,促进教师红色素材的积累和中国近现代史教学能力的提升。

4、注重以校为本,提升科研能力:以校本课程和研究性学习课题为突破口,加强校本教研力度;依托自治区教学论文大赛,促进教师教学经验积累,强化科研意识、创新意识,努力实现由“经验型”向“研究型”转变。

5、申报了地区级课题,撰写了申报材料。

三、优化课堂模式,提升教学质量

1、发挥集体力量,优化备课方案:加强集体备课和个人备课相结合,落实集体备课,通过教师间的合作探究,解决教材中的重点、难点问题提高整体的备课质量和教学质量。

2、以模式为突破,开展课例研讨:围绕“教学模式”组织教师结合《我的模式我的课》进行交流讨论并结合总结出来的课堂模式进行高一教学课例的讨论,不断探索国语授课形势下历史学考课堂新模式,打造高效课堂。

3、注重学习过程,落实笔记作业:三个年级的学生都要求做好笔记,养成听课就要动笔做记录、做批注的好习惯。教师按要求跟进学生作业批改和讲解。

4、遵循学科特点,注重学法指导:各位老师给自己所带班级学生分别进行了学法指导,帮助学生形成有效的学习方法。

四、发挥援疆教师资源优势,引领本地教师转变教学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