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优发表网,期刊支持: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股权代码(211862)

购物车(0)

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期刊投稿 出版社 公文范文 精品范文

会计的专业课程范文

时间:2023-06-07 15:57:16

序论:在您撰写会计的专业课程时,参考他人的优秀作品可以开阔视野,小编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这些建议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热情,引导您走向新的创作高度。

会计的专业课程

第1篇

【关键词】中职教育;会计专业;课程设计

在中职教育改革的诸多环节中,课程设计是十分重要的一环,也是中职教育与学生亲密接触的关键部分,关系着人才培养的规格和质量。所以,中职会计专业的课程设计应该从会计工作岗位、工作任务出发,强调以能力为本位,设计出知识、理论、实践一体化的课程。

一、中职会计专业课程的设计必需体现三大功能

从以人为本的角度来看,中职会计专业课程设计必需体现以下三大功能:

(一)能提升学生就业能力

中职教育的最大特征是职业性、实践性,因此,中职会计专业的课程是以促进学生就业能力提升为重要条件。一直以来,中职学校十分重视学生实践技能的培养,但是,由于各种客观原因,学生就业能力提升的效果并不理想。当前,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大环境下,学生的实践技能培养是促进学生就业的本质要素,作为现代课程体系,应当把握技能课程体系的重要性和关键性。

(二)能促进学生智力发展

促进学生智力发展也是从“以人为本”的角度出发,为了学生的可持续发展而提出的我们必须遵循的重要教育理念。目前,在中职教育的发展与实践中,往往十分重视学生实践技能的训练和提升,而在一定程度上忽视学生的智力发展,导致中职学生就业后的思考能力、创新能力受到抑制,发展性受到一定的阻碍。因此,中职会计专业的课程必须以促进学生的全面智力发展为已任,以学生的发展和需要为教育的出发点和根本目标,通过课程设计、有效的教学方式等来强化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创新力和思辨力。

(三)能完善学生人格修养

人文教育是促进学生人格修养、品行提升、道德完善和个性成长的重要环节,简单而言,人文教育就是做人的教育,人文教育不仅让人更有想象力和创造精神,而且可以使人更好地认识社会、认识世界、认识人生、认识真善美,并能发自内心地更好地关心人、热爱人、热爱生活,更好地运用所学的知识、技能为社会服务。在我们对以往毕业生聘用单位的调查中,反馈的数据一再显示,企业越来越看重人才的职业道德素养和职业精神。倘若一个人专业技能越强,人格修养越低,那么对社会的破坏性就会更大。因此,在课程设计上必须全面关照学生人文素养的发展需求,发挥中职会计专业课程对学生人格完善的核心作用,它除了有利于学生的就业和满足企业的需求之外,更重要的是,它有利于学生的人格健全和职业生涯的可持续发展,这是尊重人的表现。

二、实现会计专业课程三大功能的三类课程体系

中职会计专业课程所发挥的三大功能,具体通过哪些课程来实现呢?现代化课程观将中职会计专业课程分为三类:一是文化类课程,包括理论知识和经验知识、文化基础知识与职业专门知识;二是技能类课程,包括会计职业岗位所需技能的课程,是实践性较强的一些课程,目前往往通过企业顶岗实习、校内实训来实施;三是人文类课程,包括思想政治、职业道德、职业生涯设计、职业指导等课程。依据上述的三大类课程,中职会计专业课程体系可以相应的分为:理论课程体系、实践课程体系、人文课程体系。

(一)理论课程体系―智力发展

理论课程体系主要包括文化课程、基础课程和专业课程。文化课程是理论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为培养目标服务、为基础课程服务、为学生的人文素质服务的。基础课程通过基本知识的传递,直接服务于专业课程和实践课程。而专业课程则是在系统的专业知识层面为专业目标服务,为实践课程服务。

(二)实践课程体系―就业能力

通过实践课程体系的构建,首先使学生通过认识实习,有机会参观考察企业与岗位现场,并通过逐步的角色转换,让学生建立“职业人”的职业认同感;其次,通过校内的教学实验、校内实训、校内实习等,使学生可以在模拟或真实的生产环境中,将理论知识与实践逐步结合起来,并提升实践技能水平;再者,还可以通过企业内实习、实训,或者其他实训基地的实训,使学生逐步深化知识、增强职业性与技能性,并逐步融入社会。

(三)人文课程体系―人格完善

人文课程是一个宽泛的概念,它包括的内涵十分丰富,诸如理想教育、价值教育、精神教育、伦理教育、责任教育、行为教学、形象教学等,都属于人文课程体系的范畴。人文课程体系通过形式多样的教学模式,比如课堂教学、主题活动、户外体验、实践融入等,有效构建学生正确的价值观,提升学生的道德素养、人文涵养、职业修养和品行教养等,使学生实现全面的个性成长,具备可持续发展的能力。

三、会计专业课程设计要以“必需”“够用”两化为依据

课程两化是指“基础课程专门化,技能课程专精化”,它是中职教育教学改革的重要方向与核心内容。基础课程专门化,就是解决“必需”问题;技能课程专精化,就是解决“够用”问题。为了实现基础课程专门化,中职学校应认真分析现有的包括思政、体育、语文、数学以及外语等在内的公共基础课的现状和问题,提出针对性的改革措施;应渗透企业文化来充实、提高基础课程改革的针对性和适应性;应为学生搭建以专业社团为主体的活动文化载体,使基础课程项目训练得到切实保证。为了实现技能课程专精化,中职学校还应密切校企合作,引企入校,组建“双师型”教学团队;应通过校内基地生产化与校外基地教学化,为学生打造系列化的技能演练平台;与此同时,还应引入行业标准,做到“教最新的,学有用的”,确保学生在校所学的这些技能将来进入企业时管用、够用。

四、明确中职会计专业课程教学目标

掌握知识是众所周知的课程教学目标,但在职业教育课程中,知识目标仅仅是第二位的目标。中职教育课程必须首先确定明确的能力目标,按照中职教育的定位,学生的职业岗位能力可以细分为单项技能和综合技能两种。

(一)掌握单项技能

掌握单项技能最好的训练方式是在完成实际任务过程中对各种单项技能进行实训。例如填制会计凭证技能、审核会计凭证技能、设置和登记账簿技能、对账和结账技能、编制财务报表技能、财产物资岗位核算、往来业务岗位核算、工资岗位核算、成本费用岗位核算等。在以上各项技能的实训中,还贯穿会计字书写技能、清点识别票币技能、计算器盲打技能等技能的训练。

(二)掌握综合技能

可以在仿真的任务和项目(如会计综合模拟实训、电算化会计综合实训等项目)环境中训练学生的综合技能。项目是能力训练的载体,课程中是否有恰当的项目和任务,成为课程教学设计成败的关键之一。只有在实际岗位上,才能练成解决实际问题的技能。

会计专业课程教学最终目标,就是具有实战能力――解决实际问题的综合能力。不是单纯掌握专业知识体系和专业技能。这里不但要有人的主动性、目的性,运用技术技法解决问题、实现目标的能力,而且还包括许多非智力因素(譬如勇气、意志等)。

总之,我们中职学校要培养的是面向社会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而不是面向考场的读书人。所以,结合上面讲到的会计专业课程功能和教学目标,中职会计教育课程的设计原则要以职业活动为导向,以素质为基础,突出能力目标,以学生为主体,以项目为载体,以实训为手段,设计出知识、理论、实践一体化的课程。必须把培养学生的“自我学习能力”放在突出的位置上,以保证学生走上社会之后的持续发展能力。

参考文献

第2篇

关键词:现代职教;中职;会计;课程体系;构建

构建现代职教体系是《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国发〔2014〕19号)(以下简称《决定》)提出的重要议题,为如何加快构建现代职教体系做出了部署。自2013年起我校与徐州财经高职校实施会计专业“3+3”分段培养试点工作,这是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重要举措,提高了中职学校办学水平和吸引力,给中职学校学生拓宽了学习与就业通道。但我校会计专业在建设过程中遇到了很多难题,最突出的是专业课程体系难以适应人才培养的需要,因此,必须合理构建现代职教体系下中职会计专业课程体系。

一、构建现代职教体系下中职会计专业课程体系遇到的问题

与会计职业的快速发展相比,会计专业在教学计划、课程体系等方面都显得比较落后,难以适应行业对人才的需求,我校实施过程中发现了以下四个方面问题

1.会计专业课程目标设定不准确,部分专业课程内容重复

中职学校会计专业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初级会计技能人才,但会计专业课程体系中的文化课课时偏多,甚至与普通高中的课程安排相近,导致学生不重视技能课学习,另外专业课程又与高职校的课程安排相似,部分课程直接使用高职校的教材进行教学,导致学生产生厌学情绪。如基础会计与企业会计、成本会计等课程之间的教学内容交叉较多,重复学习的部分很多,管理会计、会计核算、财务管理课程也有重复的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导致不利于会计专业课程体系的优化。

2.会计主干课程所占比重过大

在会计课程体系建设中,教学管理部门尽可能多地安排主干课程,把会计的基础理论知识作为重中之重,而与会计相关的课程知识偏少,如财政、金融、税收、法律等,导致教师、学生都跳不出会计、财务的框框,致使学生知识面狭窄,缺乏应有的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知识,特别是宏观和微观经济知识,难以适应未来对会计工作的要求。3.会计课程体系中的课程设置单一中职学校一般以财政部统编或本校自编的教材作为教学内容,这些课程存在的缺点主要有:一是专业课程只要求学生学什么,而没有告诉学生怎么学,缺乏发展性;二是缺少引导学生如何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案例课程,大部门是从理论到理论,课程形式固定单一;三是课程知识难度大,会计专业课程多数是沿用原来普通中专课程标准,没有分析中职学校学生学习能力弱、专业课程课时相对偏少等原因,造成专业课学习难度相对过大;四是专业知识陈旧,有的专业课知识内容陈旧,不能适应当前信息化时代催生的新技能;五是专业知识面广而全,专业课的教学目标不考虑学生毕业后就业的实际需求情况,部分内容与岗位技能要求没有联系。4.会计课程体系中实践环节课程偏少目前中职校专业课实践形式主要有两种:一是开设2—3门模拟实验课,二是让学生自找实习单位外出实习,放任自流。这种单一的组织方式当然不会有好的教学效果。构建课程体系时不能简单地把实践教学开设几门模拟实验课,也不能把它看成是走上岗位前的能力检验,而应把它作为一种教学手段贯穿于人才培养的全过程,包括校内与校外、课堂内与课堂外、日常教学活动与课程测试等。课程体系中理论知识课程为主体,实践操作课程成了辅助,而且课时数偏少,导致实践课程安排随意性大。

二、构建现代职教体系下中职会计专业课程体系的做法

1.完善“文化素质+职业技能”课程设置要构建

“文化素质+职业技能”的课程体系,就要细致编制本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人才培养方案中课程设置可分成公共基础课程、专业基础课程、专业技能课程。公共基础课程主要围绕文化素质进行设置,专业基础课程与专业技能课程主要服务于职业技能课程设置,课程设置的最终目标是满足学生对口升学和就业多种需求。文化素质课程中的文化课主要有语文、数学、英语、应用文、计算机应用,素质课程主要是德育、音乐、体育、美术、写字、说话、普通话等,还要根据学生未来的生存发展需要,选择性地开设自然科学、人文科学、电子商务、社交礼仪等可以提高素质和适应岗位要求的自选课程。课程设置时,恰当合理融合文化课与专业课相关内容,关注学生的文化素养与专业素养的有机结合,培养学生的综合发展能力。职业技能课程主要有两类,一是专业基础课程,目标是训练学生必备的会计基本知识,熟悉国家相关法律、会计行业的规定及会计从业人员的职业道德,掌握会计岗位的工作流程与职责,为后续学习专业技能课程做好准备。专业基础课程中可以设定2—3个专业方向,为学生自身发展提供必要的选择。二是专业技能课程,本类课程的教学项目有基本技能训练、综合项目训练、从业资格考核、岗位见习与顶岗实习等,基本技能训练在专业基础课程中穿插实施,综合训练项目训练学生掌握多种知识点融合的专项技能。专业技能课程是以考取会计从业资格证为核心的教学模块,所以中职学校应为学生提供机会,及时考取从业资格证书。“文化素质+职业技能”课程设置不能只追求逻辑严密,要强调教学内容的“实际、实用”,要以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为出发点,坚决改变原有的“文化课+专业课+实训课”三段式教学,而应不断完善专业设置与产业需求、授课内容与职业标准、实训过程与生产过程的对接机制,落实好学历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双证书”制度。

2.建立“专业理论+专业技能”相融合的一体化基础

课程体系,提高学生专业技能的系统性建立“专业理论+专业技能”相融合的一体化基础课程体系,为实施理论实践一体化教学提供可能,融合后的课程体系打破原有课程设置的“学科化”“系统化”的模式框架,强调理论知识“实用、适度”原则,强调以学生的技能训练为核心,理论与实践同时进行。例如:我校的《会计电算化》课程教学,教师恰当融合本课程中的理论与操作内容,创设典型案例,引导学生完成软件操作,让学生掌握会计电算化的专业技能。案例编写通常是以企业一个月的任务进行设定,设有单人操作、岗操作方式,单人完成时给出企业一个月的经济业务,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独立完成建账、初始化、日常业务及报表处理的整个流程,完成后提交规定的实训报告。岗操作先将全班学生划分为4—5个小组,以小组为单位,对小组内的学生按照会计岗位合理分工,承担相应的会计角色,明确个人职责与权限,完成业务处理,小组共同提交实训报告。融合后的“专业理论+专业技能”一体化课程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让课堂教学内容更接近行业岗位标准,体现“教、学、做”一体教学理念。

3.建立融合职业标准考评、会计从业资格考核与技能

大赛的专业技能课程体系,提升学生专业技能的层次性中职会计专业课程体系现有的教学内容与职业资格认证有着不可分割的知识体系关联,职业资格认证的考核标准直接反映社会对会计岗位专业人才的需求,以会计从业资格认证考试为导向,以考试认证促进教学和专业技能的提高,达到既让学生熟悉专业知识,又为学生取得从业资格证书提供帮助的目的。针对会计从业资格考试的范围和内容,可以对会计专业理论课进行有效的调整。如《会计电算化》课程,以财政部门会计从业资格考试大纲为主要内容组织教学和实训,将会计理论、会计方法和计算机技术融为一体,掌握会计核算软件,对会计数据进行计算、分析和判断。随着职业资格认证考试的相关调整,不断提高理论教学的实效性。要注意设定与其他会计资格考试内容融合的空间,保证中职毕业生的终身可持续学习需要。在课程设置上还要注意《税收基础》、《经济法基础》等专业课程的开设时间,并保证课时数。同时结合会计专业技能大赛项目实施方案,把方案中的重点项目融合到相应的课程中,有针对性地训练学生的专业技能,要求专业教师要及时调整、更新、补充相应的专业知识,以适应技能大赛的需要。

参考文献:

[1]于楣.职业能力为导向的高职会计实践教学体系研究[J].辽宁高职学报,2016,(6).

[2]张慧.会计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及改革途径[J].当代教育实践与教学研究,2015,(9).

第3篇

[关键词]会计信息化;会计专业;会计课程;重构

会计信息化是指财务管理以会计信息为信息资源,然后利用互联网、计算机以及通信技术,使会计信息实现快捷传递、获取、存储与应用,从而推动企事业单位实现信息化经营、控制与管理。

1信息化背景下会计课程重构的必要性

2009年,财政部在相关指导意见中明确提出,不断推动会计信息化人才建设,不断完善相关会计人员的能力框架,要在技能培养与知识结构中,重视对信息技术的技能与知识的培养。现代化的会计人才培养目标是培养高素质、复合型的财会人员,会计人才需要具备会计核算、会计监督、会计电算以及财务管理等能力。但是,目前笔者所在学院的会计信息化专业课程的培养目标并不清晰,只是设立了一些信息网络技术应用与会计基础课程,且会计专业课程之间的联系也不够紧密,导致财会专业学生欠缺会计信息分析和软件应用能力。此外,现在的会计信息化专业教材比较少,笔者所在学院的很多会计专业课程教材依旧是财务电算化教程,导致很多学生会利用会计软件进行简单的实务操作,但却缺乏会计信息设计、分析与软件开发的能力。由此可见,传统的会计专业课程已经不能够满足企业的要求。因此,高职院校有必要对会计课程进行重构,并将会计信息化作为重构会计专业课程体系的重中之重,对会计信息化建设与发展是非常有必要的。

2会计信息化背景下的会计课程重构思路

2.1任务重构

重构课程任务时一定要将职业能力的要求作为重构目标,与会计信息化工作岗位要求相结合,明确教学内容,将工作任务作为项目化课程的载体。值得注意的是,任务重构不仅是对工作流程的把握,更重要的是对工作任务与流程的合理编排。

2.2内容重构

一般而言,大中型企业的会计信息化水平普遍较高,其会计岗位的构成结构是财务经理主管岗位、核算岗位、数据录入岗位、出纳岗位和审计岗位。与此相反,小型的企业会计信息化水平相对较低,但基本实现了初级的会计电算化程度,会计岗位的结构也相对简单,只包括两种会计主管岗位与会计核算岗位。因此,高职院校在重构会计专业课程内容时,要注意以会计信息化教学为重点,并借助ERP平台,整合会计信息化与课程内容。

2.3教学手段重构

首先,教师要积极利用多媒体技术,丰富教学手段,增加课堂容量,提升学生学习兴趣,制作含金量高的课件,多选用案例教学,让学生能够学以致用。其次,学校要充分利用网络技术,创建模拟情境,做到一人一机,并匹配专业化的会计信息化软件,切实提高学生应用会计信息化与软件实操的能力。

3会计信息化背景下的会计课程重构策略

3.1课程体系的重构

重构课程体系要注意与人才市场要求相吻合,全面提升学生的职业素养与技能水平,为企业输送一批专业的应用型人才。根据企业对财会人员的能力要求,教师可以将课程体系分为4大模块,分别是职业基础课、公共基础课、职业拓展课与岗位实践课。职业基础课旨在提升学生的会计基础管理能力,熟练掌握会计基础知识,使学生对企业财会管理与经营要求有一个深入的了解,切实提高会计基础实务的处理能力。公共基础课程需要提升学生的心理素质、职业素养,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并明确会计相关法律法规,培养良好的工作习惯与工作态度,为以后就业奠定基础。岗位实践课程需要培养学生的会计核算、出纳、纳税的职业技能,掌握会计信息分析方法与管理方法。拓展训练课程需要学校与企业进行合作,使学生可以到校外实习基地实习,切实提高学生的会计信息化应用水平。另外,教师可以将出纳实务作为独立科目,作为岗位化课程,与此同时,学校要增加信息化课程,如增加供应链管理系统实务、ERP原理与实施、Excel在财会中的应用等课程,并删除预算会计与市场营销课程。在教学内容上,教师要整合信息化到专业课程的教学中,如预算管理内容要进行上机实务操作等,以此建立学科之间的联系,强化创新性、综合性、设计性的实训环节。此外,教师还要将课程、竞赛、证书连接起来,贯穿到整个会计信息化教学中。

3.2丰富教学手段,实现现代信息化

互联网技术与多媒体技术为实现会计信息化教学创造了条件,通过互联网平台,师生之间可以保持交流。教师可以通过运用互联网技术与多媒体技术不断丰富教学手段,拓宽学生眼界,使会计理论知识更加直观化、形象化,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与学习效率。教师要将会计信息化教学软件、会计教学局域网、网络实训教师、多媒体教学以及互联网教学等教学手段进行融合,使会计信息化教学得到技术与软件的支持,对完善课程体系、构建信息化会计课程具有重要的意义。

3.3完善会计信息化课程结构

教师应当将会计信息化作为课程的核心,将课程结构设置为章。具体的章节如下所示:第一章为会计信息系统,主要讲解会计信息化的基本内涵、发展起源与未来发展趋势等知识;第二章为商品化会计软件,主要介绍实现会计信息化的软件与平台,并分析不同软件的特点与应用范围;第三章为总账系统,主要围绕某一会计信息化处理软件,对总账系统的数据流向、内部结构、功能特点以及软件操作流程等进行系统阐述;第四章为报表系统,主要介绍报表系统常用的函数公式、功能结构以及操作流程;第五章为软件开发,主要讲解会计信息化软件开发方法与思路;第六章为数据库基础,对Server、SQL等进行介绍,使学生掌握维护数据库的技巧;第七章为系统管理与维护,介绍系统维护的方法,实现内部控制与会计数据的内容;第八章为会计信息化发展领域,对时下新兴会计信息化应用领域进行讲解,如事项法会计、业务流程充足、供应链管理和客户关系管理等。例如,ERP软件与财务软件模拟实验,可以使学生掌握会计信息化背景下会计核算的与软件操作的知识与技能。此外,教师可以通过运用计算机进行会计电算化审计与财务管理的模拟实验,使学生学会如何分析模型,对会计业务进行决策、预测、分析、审计与管理等,提升学生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4结语

会计信息化逐渐与信息社会的发展要求相适应,并可以及时生成财务报告信息,为企业实现科学化、合理化经营决策提供可靠的理论依据。基于此,高职院校的会计专业课程也需要重构,使学生能力能够符合企业的要求。

主要参考文献

[1]周萍.基于会计信息化视角高职会计专业课程重构研究[J].经济研究导刊,2012(19).

[2]魏芳.会计信息化下基于职业岗位能力的高职会计专业课程体系的重构[J].河南机电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4(5).

[3]唐伟云.高职院校会计专业信息化课程教学研究[J].财经界,2015(20).

[4]乐曼.对我院高职会计电算化专业《会计学基础》课程教学的分析和改进[J].当代教育实践与教学研究,2016(4).

[5]岳峰丽.中职会计专业信息化课程教学改革措施及成果[J].中外企业家,2017(8).

[6]张乐天.“互联网+”视角下职业教育教学模式应用研究[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6(26).

第4篇

关键词:中职;会计专业;课程改革

中图分类号:G71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0)34-0278-02

国务院正式的《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中明确提出职业教育要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的办学指导思想,实现计划培养向市场驱动的转变,职业教育要面向市场、面向社会。但是目前经过中职教育的会计专业学生,相当大一部分很难独立从事企业的会计核算工作。导致偏差的根本原因在于中职会计专业人才的培养模式不适应会计人才市场的需求,其中,中职会计专业课程体系陈旧,不能体现中等职业教育的指导思想和特征,不符合会计职业的要求,是导致中职会计专业人才培养效果不能满足社会需求的重要原因之一。

一、中职会计专业课程体系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教材内容的安排未能考虑学生本身的基础

目前,中职会计专业所使用的专业教材都是在近几年会计制度改革大潮中,通过融入国际会计准则,并以会计要素为主线而编写形成的,内容追求系统性和完整性,但无视学生毕业后所从事职业的实际需要。

1.教材结构的顺序未体现学生学习的逻辑思维过程,不利于学生对课程内容进行全面的认识和了解 ,未能体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2.教材内容重理论轻实践,理论知识数量上安排过多、程度上过深,对学生来说学习难度较大。同时又削弱了实践技能的学习和训练,给学生实践的机会相对较少,导致理论与实践教学的比例失调,因而学生学完会计课程后,实际操作起来仍显得困难。中职校的学生中的大多数在基础学习阶段就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以及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学习自觉性较差,能力不强,对学习系统性很强的会计专业课程普遍感到吃力。

3.教材内容不利于学生及时了解会计的新问题、新动向。影响学生对未来会计和社会经济发展变化趋势的展望与预见。

(二)课程体系结构设置不合理

目前,中职会计专业课程是按“学科化”为导向来构建的,是以学科为中心的一个结构庞大的学科体系,强调学科的完整与系统,主要存在以下四个方面的突出问题。

1.课程标准偏难。中职会计专业课程标准基本沿袭几十年不变的普通中专课程标准,未能充分考虑中职学生文化基础差,在校学习期缩短等客观原因,造成课程难度相对过大。

2.课程设置存在陈旧、交叉重复的问题。在目前的中职会计专业教学中,交叉重复和“短腿”现象同时存在。例如,教学中有重财务会计、轻管理会计,重核算、轻监督的倾向;如在《基础会计》教学中,重点介绍会计核算知识,对会计监督知识涉及很少;如《基础会计》与《财务会计》在会计理论体系、会计目标、会计要素方面,《成本会计》与《管理会计》在成本控制方面,《财务管理》与《财务分析》在财务分析方法方面都有不同程度的重复 。

3.实践性教学环节有待加强。目前各中职校已开始重视课程模拟实习和社会实习的建设,但还存在着不少问题:如实验室设备、软件落后,跟不上会计发展的新要求,实验室的管理不规范;社会实践方面,目前企业、会计师事务所等会计职业界和学校之间没有形成固定长久的合作机制和关系,使得会计专业的学生的社会实习环节不能形成一个良好持久的运行机制,无法达到实习环节的预期效果。

4.不重视职业道德类课程的建设。目前,中职会计专业的课程设置把专业技能、职业技能的培养放在首位,忽视会计职业道德教育。课程设置基本上是以《基础会计》、《财务会计》、《成本会计》、《电算化会计》等为主干课程,辅之以课程实践和模拟实践。有的虽然开设了会计职业道德教育课程,但只是流于形式。思想上的不重视和行为上的忽略,使得相当一部分学生没有树立起会计职业道德观念、职业风险意识、保密意识和责任意识,在面临实际工作中的道德冲突时无所适从。从某种程度上来说这是导致会计核算失真、会计造假以及审计舞弊等案件层出不穷的重要根源之一。

二、中职会计专业课程体系改革的构想

(一)基本思路

通过深入到社会、企业的调查研究及认真的讨论,确定专业教学改革的基本思路,即在中职会计教育培养目标的指导下,以能力为中心,以职业技能培养为重点,构建理论和实践教学体系。突出中职教育的特色,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要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 以会计实务操作能力为核心,以会计职业能力为主线,以职业资格证书为纽带,强化校内外实训基地建设和师资队伍建设,为社会培养合格的技术应用型人才。

(二)具体措施

1.以职业能力的要求为依据,设置课程模块。根据中等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突出以能力为本位、以就业为导向、以岗位对会计人员的需要和职业标准为依据,中职会计专业课程体系的设置可划分为三大模块:一是以培养学生的社会能力为主的素质教育模块;二是以培养会计专业能力为主的专业模块;三是以培养会计方法能力为主的实践和技能模块。(1)中职会计专业的素质教育模块主要包括政治理论、形势教育、就业指导、数学、英语、财经法规与会计职业道德、体育等课程模块。为增强学生的社会能力, 会计专业应结合中国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情况,开设诸如商务礼仪、公共关系学、硬笔书法、艺术欣赏、心理健康等选修课,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素质教育模块贯穿于整个教学模式之中,对于提高学生就业的基本素质具有重要作用。(2)中职会计专业的专业模块应结合企事业单位会计核算主要岗位设置模块(项目)课程,注重学生岗位职业能力的形成。即从会计基础工作规范化要求出发,面向企事业单位会计核算的主要具体核算岗位来设置下列岗位(项目)模块课程:出纳核算岗位、固定资产核算岗位、往来款项核算岗位、资金核算岗位、费用核算岗位、收入核算岗位、利税核算岗位、成本核算岗位、总账报表核算岗位等。教师开展以“项目课程”为主的教学方法来组织教学。(3)中职会计专业的实践和技能模块主要包括各专业岗位模块校内模拟实习和集中实践两大部分。各专业岗位模块的模拟实习,侧重于进行专业能力训练,使学生真正具有动手能力,缩短与实际需要的差距,形成会计核算各岗位的适应能力。每一模块教学结束后,均要在校内模拟实习室进行5~10天的模拟实习;集中实践一般安排在学期结束前、寒暑假期间和毕业前进行。主要包括手工会计综合模拟实训、会计电算化实训、社会调查、毕业顶岗实训等实践课程模块, 目的是使学生能够得到上岗前的训练,更好地胜任会计岗位(群)的工作。在实践性环节中,还应注重学生的珠算、点钞与验钞、记账技术等专业技能的训练,有利于学生熟练的职业技能的形成。

2.按专业岗位模块的要求编写校本教材。打破传统的按照技术学科进行教材编写的模式,在消化吸收现行教材的基础上,从会计工作岗位实际需要出发,围绕每个会计工作岗位任职人员所需知识和职业能力进行构思和编写。同时,教材内容必须要突出对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注意锻炼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从而编订出与生产实际、技术应用密切联系的综合性、案例性课程和教材――校本教材。

3.加强会计职业道德建设。会计专业教师不能把会计职业道德教育看做是一种空洞的说教,而应将其看做是会计教学的指导思想。在教学中要深刻挖掘教材内在的科学性和思想性,领会其内涵,把握其精髓,将会计职业道德教育融会于会计专业教学的全过程,潜移默化地熏陶学生,这样才能起到润物细无声的良好效果。(1)将会计职业道德教育作为主要内容,对新生进行专门培训。(2)将《财经法规与会计职业道德》列为必修课,将其作为职业道德教育的主渠道。(3)结合案例教学,将会计职业道德教育贯穿于所有专业课程的教学中。(4)开展丰富多彩的学生活动,进一步推动和深入开展会计职业道德宣传教育活动,使每个学生都具备诚实守信的基本职业道德。

三、中职会计专业课程体系改革中亟待解决的问题

1.课程体系改革的主体和中坚力量是教师,教师的能力和水平是改革成败的重要因素,课程的剖析、进程的拟定、技能的确定、大纲的制定、教材的编写、教学过程的组织都离不开教师。但中职学校的专业教师的能力水平不平衡,个体差异较大,同时教师的职业技能不足,具有实际经验的实训教师尤其短缺,教师的这种职业技能局限,影响到改革的持续发展。因此,需进一步加强教师队伍的建设,提高教师的核心教学能力,同时要培训和引进实际经验丰富的教师,改善教师队伍结构。

2.实践教学设备、手段和方式不能满足实践课程教学需要。实践性教学体系已经实现了突破性发展,但绝大多数中职学校实训教学条件的配套性能不足,主要表现为实验室设施不足、实训基地不够、实践教学手段单一,影响到改革的效果与质量。因此,加大对实践教学环节的资金投入,丰富和改进实践教学的手段和方式,完善和培植实训室和实训教学基地,是中职会计专业课程改革能否取得实效的关键。

参考文献:

[1]雷振华.基于3+1+X+Y的会计专业课程体系的探讨[J].山东商业会计,2008,(4).

第5篇

【关键词】 会计专业 课程体系 改革

一、会计专业课程建设与改革存在的主要问题

在会计专业课程改革和建设取得成绩的同时,也存在着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

1、课程设置不尽合理,教学内容有待进一步完善

长期以来,高校各专业课程知识分割越来越细,各门课程均片面强调自身的系统性、完整性,各自为政,缺乏整体考虑,造成重复性知识在多门课程中出现,而有些重要的知识内容却被遗漏。一些教学内容过分注重知识的积累,忽视学生能力的养成,不利于学生个性和特长的培养,解决问题的答案都是按照传统思维定式得出,不利于培养学生独立性和创造性的思维。教学内容的协调和沟通机制尚未建立,也阻碍了教学内容的系统配合。

2、课程教学方式呆板,考核方式单一

多种教学方法的运用一直得到提倡和重视,案例教学、讨论式教学等先进的教学方法也开始在教学中得到体现。但是,应用的范围还很狭窄,应用的层次停留在初级水平。同时,在教学过程中,研讨式、竞赛式、实践式、学习小组交互式等现代化的教学手段没有得到充分体现。而长期以来形成的“填鸭式”课堂讲授模式尽管很多人已经认识到其存在的缺陷,但是实际教学过程中仍然频繁使用。

考核是检查和提高教学质量必不可少的重要手段,虽然各大高校都建设并完成了相关会计学的试题库,避免了不同老师出题难度不一、侧重点不同的问题,但是单一的试卷测试不仅呆板僵化,而且也难以真实地反映学生的学习水平和学习效果。有些学生平时不努力,临时抱佛脚,靠几个晚上死记硬背就能顺利过关。

3、课程教学手段落后,实验教学比重偏低

现代教育是建立在现代化科学技术和先进教学手段基础之上的,充分利用网络进行改革和创新,着力建立一种基于网络的、高速互动的、功能完善的、灵活方便的资源体制呼之欲出。虽然各大高校会计专业都已初步建立了学科专业网站以及网络课程,但是电子教案更新不及时、视频内容陈旧、学生和老师之间讨论交流和答疑沟通不够,很多老师和学生不习惯网络交流的方式,先进的技术手段没有得到充分重视和合理运用,另一方面,适应专业教学需要建立的学科专业教室,由于教育观念上的障碍和认识上的发展局限,影响了实验室的运作机制、人员配备和经费投入,大多专业教室成为过去专业成果回顾和展示的场所,没有提供学生动手锻炼的空间。导致培养出来的学生,只懂得基本的会计理沦,实践动手能力差,综合分析和解决财经问题的能力欠缺。

二、深化会计专业课程改革的思路

1、全面转变教学目标

会计教育的培养方向要以人才市场为导向,体现社会现实和未来发展的需要。纵观我国目前的会计教育落后于快速发展的会计职业,会计目标的转变已成为必然的趋势。我国现有绝大多数的大、中专院校的会计教育都将会计教育的目标定为“培养能从事会计实际工作和专业教学、研究工作的德才兼备的高中级会计人才”。这样很容易造成只重技能训练,忽略素质的培养,而知识经济要求会计人员具备数字环境下会计职业所要求的素质,对新技术敏感,自学能力和逻辑分析能力较强,很显然,传统的培养目标是不符合未来经济发展的。

2、全方位改革教学设计

教育要重在过程而不完全在于结果,主要着眼于意识的培养、知识的理解,并运用这些知识,提高自己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所以,在教学中不应将理论课和实训课完全分开,应该根据需要,将二者紧密穿行,甚至可以把理论课放在实习室上,边讲边演示,以便让学生学习操作,这样效果更佳。如由单向讲授逐步转向双向讲授,讲授方式包括教师提问、回答、引导和学生回答、提问等;在案例、模拟教学等方面也做了一些尝试。但这些尝试还处于形式阶段,课堂气氛虽然热闹有趣,但从掌握知识和培养能力的角度来衡量,是否有效值得考虑,在这种教学设计中,缺乏新的教学方法和手段,无法适应“以就业为导向,以职业能力为核心,以综合素质为本,以国家指导方案为依据”的职业教育理念。

在教学上加大改革力度,强化实践教学。在教学设计方法上,教师的主要任务是引导、启发学生思考,帮助学生解决疑难问题,学生则通过小组协作、案例研究、模拟操作、文章研讨等方式,调动起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通过课堂教学达到锻炼能力的目的。

3、全程优化课程设置

课程设置应当始终围绕培养目标进行,将课程与培养目标及专业能力有机地结合,不单纯追求课程的系统性和完整性,根据培养目标的能力因素和岗位需求,筛选高度概括和直接相关的专业知识内容,形成以综合能力培养为主体、突出岗位要求和素质养成的课程体系。

传统教育只注重“专业化”课程,学生视野局限于狭窄的知识领域,难以有新突破。现代社会,各行各业之间的联系越来越密切,局限于某一狭窄专业的孤陋寡闻者,难以适应现代社会发展的要求。开设综合性课程是现代科学向协同化和综合化发展的必然要求。可以考虑将已有的专业课进行有机重组,压缩现有课程中的重复内容,使之确实反映本专业的基本要求,经过一定的调整、剔删、补充,构建新的精炼、高效的课程。

同一门课程对不同的专业和不同的方向,应划分多个模块和档次,以显示课程要求上的弹性。或者,为了保证培养目标的基本实现,可以设置模块式课程体系,将课程分成几个较大的模块,每个模块占一定的比例,在指定某个知识模块中,具体选学哪门课程可由学生自定,这样既能保证学生形成比较系统、完整的知识结构,又可以满足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同时,通过尽可能地多地开设选修课程,发挥学生的兴趣特长,满足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

实践是创新的基础。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既有密切联系,又有相对独立性,它对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能力有着理论教学不可替代的特殊作用。实践教学的课程设置应符合会计专业培养目标的要求,既要追踪课程内容的更新,又要加强对学生的创新思维和综合能力的培养。实践教学应该包括课内实验和集中性实践教学环节两个方面。主要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都应该开设课内实验,包括验证性实验、综合性实验和设计性实验。这样学生就可以在平时各门课程的学习实践中熟练运用计算机及网络这一工具管理各项经济业务。集中性实践教学主要安排认知实习、专业调查、学年论文、专业模拟实验、综合演练、毕业实习、毕业论文等必要环节。

4、全面推行案例教学

会计案例教学法就是在学生学习和掌握了一定的财务会计理论知识的基础上,通过分析会计案例,让学生将所学知识运用于“会计实践活动”,以提高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变死学为活学的一种会计教学法。在采用这种方法时,首先一定要精选案例。在选择案例时要注意:案例必须以会计实践活动为主体,具有典型的代表性、针对性,对学生能起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作用;案例必须与会计教学内容紧密相关,存在一定的内在联系;在所选案例中应融入适度的财务会计理论知识或基本方法具有一定的难度,达到能有效地开发学生思维潜能的目的。

案例教学的关键是教师怎样在课堂上引导学生对案例进行分析,以充分调动学生课堂学习的积极性。教师对较复杂的案例应提前布置给学生,让学生课余查资料,互相研究,以寻求正确的解决方法。课堂上,教师应给予正确引导,只有这样,课堂才能是活跃的,学生的积极性才能得以提高。在实施案例教学时,应督促学生做好充分的案例分析准备,指导他们查阅一系列必要的参考资料,为课堂案例分析写出发言提纲。在课堂讨论中,让学生充当主角,各抒己见,形成热烈的讨论气氛,教师在旁起些指导性作用。最后在广泛讨论之后,让学生独立写出案例分析和评价报告,要求学生不要照搬权威性的分析评价结论,要掌握在复杂多变的会计实践环境中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

5、全力推进信息化建设

内容往往要借助教学手段来表达。因此,教学手段的改革创新在创新教育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一是要加强信息网络建设,实现网络化教学。老师与老师、老师与学生、学生和学生之间,能够随时实现跨学科专业的交流和研讨,对于拓宽学生的知识面,促进创新能力的形成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二是要开发多媒体教学课件。多媒体教学依靠其多维表现形式,能最大限度地刺激学生的感知器官,从而能够增强学习效果,是教学手段创新的重要内容。三是要利用现有资源与其他高校通力合作。现在各大高校的图书馆都相继推出了网际互借服务,这种形式可以进一步推广到会计等各专业课程中来。这样避免了重复开发资源,并且在借鉴其他高校资源的时候,自身也可以得到提高。

【参考文献】

[1] 张凤英、刘翠玲:会计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改革与创新[J].财会通讯,2006(9).

第6篇

关键词:会计学;专业课程;教学

会计学专业是一个理论性和实践性紧密结合的专业,旨在培养熟练掌握会计学理论知识、具有扎实会计实务操作能力的高素质、复合型应用人才。

为了实现会计学专业的培养目标,按照知识体系的设置不同,会计学专业课程一般可以分为基础课程(如会计学原理、财经法规等课程)、主干课程(如财务会计、管理会计、财务管理、成本会计、审计等课程)、实践课程(如会计模拟实习等课程)。不同类型的会计学专业课程,有其不同的特点。针对各类课程的特点,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以提升教学效果。

一、基础课程教学重兴趣

会计学基础课程是在学生刚迈入大学后首次接触的专业类课程,对于刚接触会计学专业的大学生而言,这类课程的特点是理论性强,比较枯燥,入门有一定难度。如何树立学生的专业思想、培养学生的专业兴趣,为后续课程打好基础,是这一时期的重要教学任务。

在会计学原理课程中,可以采用情境法进行教学。例如讲到“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会计等式时,可以让学生自己创设一个开厂的情境,启发学生开厂时,资金如何筹集(借入资金,形成负债;投入资金,形成所有者权益),筹集资金以后,可购建厂房、添置设备、购买材料等,形成资产。等式右侧表示资金来源,等式左侧表示资金运用,左右必然相等。通过情境创设,学生在轻松、易于理解的小故事中,把资产与负债、所有者权益的关系顺利掌握。

在财经法规课程中,可以采用口诀法进行教学。将知识点归纳总结成口诀,朗朗上口,记忆方便快捷。讲到哪些货物实行增值税低税率时,可以编制如下口诀:“基本温饱、精神文明、农业生产、生活能源”。把采用低税率的货物归为四大类别,这样将零散的、容易混淆遗漏的知识点,以口诀的方式归纳到一起,便于学生掌握。

二、主干课程教学重实效

会计学主干课程,是对中、高年级的大学生开设的,这类课程涉及的知识面广、具有一定深度和难度。在讲授这类课程时,要循序渐进引导学生参与教学,变被动接受知识为主动获取知识,让学生切实有效地掌握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

在财务会计课程中,可以采用辩论赛形式教学。在讲到账务处理程序这一章时,引用辩论的方式授课。课前,将“记账凭证账务处理程序是最适宜的会计核算形式”和“科目汇总表账务处理程序是最适宜的会计核算形式”作为正反两方观点,布置给学生,让他们组成辩论队,广泛收集材料,做好辩论准备。课堂上,学生将专业知识、应变能力、语言表达交汇在一起,获得掌声无数,收到不错的教学效果。

在财务管理课程中,可以采用项目法进行教学。例如讲到资本结构优化这一教学内容,教师可设计一个资本结构优化的项目,要求学生以三种不同的优化方法,每股收益分析法、平均资本成本比较法、公司价值分析法,进行资本结构的优化。课前,教师按照学生人数进行分组。每个项目组采用一种优化方法,选出一个学生担任“项目经理”。课中,在“项目经理”的带领下,各项目组成员齐心协力完成项目。教师可以从旁协助,辅导答疑。等各组都完成项目后,由学生互相评价,比较三种方法各自的优缺点及适用范围;接着由教师进行总体分析和评价。课后,学生及时把在项目实施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反馈给教师;教师对本次项目教学的成功之处,以及需要改进的地方,进行总结。通过项目法教学,学生的积极性被调动,自主学习,掌握知识,提升技能。

三、实践课程教学重能力

会计学实践课程,是对高年级的大学生开设的,要求学生在学习和掌握了一定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的基础上,进行实务操作,操作的内容涉及会计基础知识点和会计操作规程的运用。这类课程具有综合性、操作性强的特点。在讲授这类课程时,要着力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

会计模拟实习课程可以采用任务驱动法进行教学。分为四个实施步骤:创设情境、设计任务、自主探索、总结评价。首先,由教师创设情境,将某工业企业一个月的经济业务作为操作的范围,介绍模拟企业的概况,提出操作程序和规范要求。其次,教师设计任务。将会计业务流程具体划分为建账、填制和审核原始凭证、填制和审核记账凭证、登账、成本核算、结账、对账、编制会计报表等若干任务。再次,在教师指导下,学生独立完成各项任务。学生通过模拟操作,完成一项又一项任务,巩固理论知识,增强感性认识,实现知识和操作同步提高。最后,由教师总结和评价,对每项任务的规范性操作注意点进行归纳和总结,对学生任务的完成情况进行评价。通过任务驱动法教学,使学生能通过一段时间的实际操作,了解和掌握会计业务处理的全过程,为尽快从事会计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第7篇

【论文摘要】笔者根据21世纪职业教学改革的主导方向,就中职会计专业的课程设置谈谈自己粗浅的看法与认识。

会计是一门应用型的经济管理学科,经济发展得越快、越好,会计就越重要。会计专业的发展与建设是同市场经济紧密结合为一体的。所以在课程设置、专业能力培养方面要围绕当地经济发展和企业用人的需要,致力于培养实用型人才,实现课程设置与社会经济的发展协调以及会计职业教育课程本质的回归。通过课程的合理优化设置,使学生成为一个进修有基础、求职有技能、创业有潜力的实用型人才。

一、现有会计专业课程结构存在的问题

1.重理论,轻实践

目前仍受普教模式影响下的职业教育,有些尚未脱离学科体系的藩篱。在课程设置上还是以文化课为重、专业课为辅,尤其是对专业实践课的缺乏,没有配备相应的会计教学实训设备为学生提供模拟实训的场地,无法进行有效的专业实践;教师只能向学生灌输专业理论知识,没有校内的专业模拟教学与校外实训相结合。在这种以学科和课堂为中心的教学活动中使学生的学习兴趣与积极性受挫,其效果可想而知。不少毕业后的学生是“只动口不动手”,很难满足用人单位的需要。

2.专业设置定位不准,目标不明

作为会计专业的学生,学校在给其定位时往往一味强调“做会计”、“做账”,不注重能力、技能及综合素质的培养,认为只要学会基本会计核算就行了,不用进行素质教育。所以在课程的设置上偏向于单一性、理论性、片面性。其实这种理解是很不科学的,把专业局限于某种工作岗位,忽略学生的可持续发展性,导致学生在今后很难胜任不断变化的工作岗位。

3.课程设置缺乏实用性,实训教材缺乏

专业课程的设置没有与当地企业及用人单位的需求、市场变化和制度调整相挂钩,学校“闭门造车”,按传统上课,组织教材。结果是不少学生出去后,找不到合适的工作岗位,所学专业“无用武之地”。还有,由于会计行业的特殊性,企业有权对本企业的会计资料实行保密制度,不愿意被本企业以外的其他单位或个人所用,所以学校在进行专业实训时经常无法得到真实的实训资料,造成模拟实训资料的缺乏。

二、中职会计专业课程设里的总体构想

会计专业培养的是与当地产业发展相适应,具有高中文化和相应专业知识技能,在生产、管理、工作一线的基层管理工作人员。应能胜任出纳、收银、仓管、成本核算、材料核算、总账报表等会计岗位的实际操作能力。

1.课程设置中应遵循的原则

(1)以就业为导向原则。职业教育最本质目的就是解决受教育者的就业问题,会计专业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决定了他们的生存与发展。所以在专业教学中我们要始终坚持这一原则,真正做到学以致用。在教学中要不断引导,使所设课程与今后就业紧密结合,做到企业需要什么样的人才我们培养什么样的人才,形成“订单式”人才培养机制。

(2)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原则。会计专业是一门实用性很强的专业,即使学生的文化基础知识再好,如果不会填制会计凭证、不会登账等这些专业工作,也无法就业。这也是职教与普教的区别所在,所以光学不练是无法真正掌握专业知识的。只有在不断地专业实践中,才能学会并真正领悟专业知识与技能;只有通过实际操作练习才能获得感性的认识,再通过专业技能的学习得到进一步的提高,从而更好地运用于实践。实现理论与实践的交叉并进,相互补充,实现“实践一理论一实践”的专业教学形式。在专业教学中专业理论与专业实践的课时比大约为1:1‑

(3)实用原则。会计同时也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经济管理专业,且有很鲜明的时间性。任何一个人在专业学习上都无法做到一劳永逸。会计专业的准则、制度、核算方法会随着经济活动、时间的变化而变化。如2006年《企业会计准则》就有70%左右的内容发生了变化。所以在专业课程的学习中要尤为重视实用性。学校要及时更新教材内容,使之与新准则相配套。同时也应开设一些实用型的相关专业课程,如会计电算化、珠算、点钞、市场营销等技能类课程,也可根据地方发展需要开设一些其他相关的财经类课程。总之,要建立一套与经济发展相协调的课程体系。

2.课程设置的基本框架

(1)以能力本位制为主线,指导课程内容。根据职业岗位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的要求,职业高中的会计专业应面向基层、面向生产企业第一线,培养技能人才。这类人才应具备以下基本素养:首先,具有良好的会计职业道德;其次,具有计算机操作技能及会使用会计软件;再次,具有胜任出纳、会计核算、统计等工作的能力和具备珠算、点钞等技能;最后,能编制主要财务报表和分析能力,具有财经应用文的写作能力等。所以,应对原有会计专业课程进行有效地筛选、整合、强化,使之更有利于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筛选,就是本着“实用、够用”原则,对不符合现代产业结构的课程或内容进行删除,在教学内容的处理上对实用价值差,偏重深奥理论的阐述进行去除。整合,就是将有些相关专业的各门课程都涉及的相同或相近的学习内容,根据他们的内在联系加以组合,使之成为一个有机完整的整体,避免了重复性学习,节约了学习时间,提高了学习效率。如在《基础会计》理论教学中学到的会计基本理论,在第一学年就已进行系统详细地讲解.在《企业财务会计》第一章中又出现大部分重复、类似的内容,那么在教学上就可以采取回顾复习性质进行简单学习。同时对于教材中部分内容,可以根据学生学习情况与教学需要进行适当调整、置换前后顺序。如在教学《基础会计》的“会计凭证”与“主要经济业务核算”这两章时,可以按学生认知规律:从“实践理论”,先讲后者再回过头来讲前者。这样学生在思维上就更能接受会计凭证这一章的内容。强化,就是以实践能力为中心来组织编写教材,强调对学生实际操作运用能力的培养与锻炼,在课程内容的选择上本着“宽基础,重实用”的宗旨,精选课程内容,要注重专业实践与专业理论相结合,德育课程与专业课程相渗透,学历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相嵌入,建立以“能力为本位”的课程观。

(2)以就业为导向,加强实践、技能训练。职业教育的不断发展成熟,使人们越来越清楚地意识到加强教学实践和技能训练的重要性。要加大实践课的教学比例,专业课程应占全部课时的70%左右,其中专业实践课应占专业课时的一半,构建起以“实践为主导”的专业技能教学体系,做到两点:一是专业教授与技能实践训练相结合;二是专业实践训练与市场需要、岗位要求密切相关联,具有针对性。实行边理论边实践,理论学习为实践技能服务。如在《基础会计》专业基础理论教学中就可以这种形式进行有效地单项模拟实训,在《基础会计》中涉及原始凭证、记账凭证、账簿、报表等知识可以通过模拟资料进行填制,为以后的综合实训、见习和顶岗实习打下基础。

(3)以综合职业能力培养为目标,构建课程模块。根据会计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与规格,对课程体系做出相应的调整,结合学生边认知边理解的思维,实行边学专业理论边进行专业技能操练的模式。改变以往的三段式教学,按功能不同将专业分成四个模块:文化基础模块、专业基础模块、专业考核实训模块和德育模块。每个模块之间并不相互独立,而是相辅相成,起到相互补充的作用。模块教学使教学目标更加明确、更加细化,专业方向课程里的组成项目分必修和选修两部分,对于选修部分学生可根据自身情况和兴趣爱好,自主进行选择。同时在专业基础模块里以专业核心课程为基础,然后学校根据意向和需要选择专业方向课程。课程模块设置立足强化技能训练和综合职业能力的培养,集实用性和灵活性于一体,使会计专业培养的学生更具有社会性和发展性。(课程模块示意见下页“课程模块结构示意图”)德育基础模块:针对学生思想道德情操的提高、良好职业道德行为的养成、帮助他们建立正确的人生观和积极向上、自主就业的创业精神,同时进行会计职业人格教育。文化基础模块:着眼于提高学生的科学文化素质、良好阅读习惯的培养;使学生能熟练使用现代化的办公设备;培养自主锻炼和自我调控的意识,全面提高社会适应能力,为以后的继续学习和创业奠定基础。

专业基础模块:旨在根据以“能力为本位,以就业为导向,以综合职业能力的培养为目标”的宗旨,扎实专业基础理论与技能。该模块是与专业考核实训模块组合成一体化的专业模块体系,课程教学上无前后顺序,应是相互加强、相互呼应、相互结合使用。专业方向课程分为丁业企业会计、商业企业会计、金融企业会计,学校可根据实际需要选择其中一个方向。本模块还设有选修课程,学生可根据自身发展方向进行自由选择。

专业考核实训模块:该模块重在综合实训、考证、见习和顶岗实习。单项技能实训应在各专业课程教学中同时进行;考证主要指会计从业资格证书、会计电算化证书等,以三年制说,该项教程放在第三、四学期进行第五学期安排综合实训、见习。顶岗实习放在第五、六学期进行。

三、我校近年来在会计专业课程设置改革上的尝试

1.改革常规试卷题型

试卷内容与题型以技能操练为主导,本着理论教学为实操服务的专业教学理念。在《基础会计》、《企业财务会计》考试中,加入操作题,以原始凭证、记账凭证、账页和报表形式完成实操,此种类型题材占的分值约为50%-60%.试行后效果显著,学生动手能力提高。

2.专业课程与考证相结合

以前财会专业学生毕业后可免考而直接领取会汁从业资格证书,从2005年开始实行了“领证必考”.所以适时调整课程设置,加入《财经法规》、《会计基础》课程等,使学生在毕业时就能领到“上岗证”。不用再参加社会培训,直接就可上岗。同时,由于本地保险业最近几年发展态势良好,急需大量专业从业人员。适应用人单位的需要,从今年起开始进行保险从业资格证书考试的培训工作。实现“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与企业签订协议,共同制定人才培养计划,共同组织教学,学生毕业后直接到企业就、I

3.自编《创业者会计指南》校本教材

该校本教材是本专业教师根据本校学生特征及当地企业对专业学生的要求而编写的。书中分为专业理论、专业实践,还配有相关练习,以实用性、针对性为原则,去除冗长、深奥的理论知识,以实践为主导,是对现有专业课程的一个有效补充。

4.使用会计实训教学软件辅助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