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6-07 15:57:09
序论:在您撰写集成电路与应用时,参考他人的优秀作品可以开阔视野,小编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这些建议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热情,引导您走向新的创作高度。
关键词:EDA仿真;负载能力;扩流设计;仿真对比验证
中图分类号:TN702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73X(2009)19-199-02
Research and Application of IC Test Instrument Power Circuit Simulation Design
SUN Chengting,ZHU Chunjiang
(Lianyungang Technical College,Lianyungang,222006,China)
Abstract:According to the problems of certain lab IC test instrument not being perfect on power circuit design and the system halted or restoration not being unusual on lower load capacity,the power circuit design and current-amplification circuit are being improved based on the original circuit,the contrastive verificafion is used for improving circuit with EDA simulation technique,and the problem in practical application is also solved.
Keywords:EDA simulation;load capacity;current-amplification design;simulation contrast verification
0 引 言
集成电路测试仪可用来测量集成电路的好坏,在电子实验室中应用广泛。在实际使用中,发现部分厂家生产的测试仪存在一些问题,如电网电压波动或负载加重后容易出现死机或复位不正常现象,这对实验进程和实验室管理有很大影响,也是困扰实验指导老师的常见问题,必须予以解决。本文通过某一种测试仪电源电路的改进的试验,会给实验室管理者以借鉴。
在电路设计中用到EDA(Electronics Design Automation,电子设计自动化)技术。在进行电路改进前,从电路参数设计,电路功能仿真验证等都在计算机上先用EDA软件完成,不但缩短了电路设计时间,而且大大地节约了成本。
EDA 技术是随着集成电路和计算机技术的飞速发展应运而生的一种高级、快速、有效的电子设计自动化工具。它经历了计算机辅助设计(Computer Assist Design,CAD)、计算机辅助工程设计(Computer Assist Engineering Design,CAE)和电子设计自动化(Electronic Design Automation,EDA)三个发展阶段[1]。利用EDA技术进行电子系统的设计,具有以下几个特点[2]:用软件的方式设计硬件;用软件方式设计的系统到硬件系统的转换是由有关的开发软件自动完成的;对设计电路功能是否正确可进行仿真分析。
目前流行的EDA软件有Protel 99 SE,EWB,Multisim,PSpice等几种[3]。本文运用Protell 99 SE 中的Advanced SIM 99仿真功能对所改进的电路进行仿真和应用。
1 EDA仿真在测试仪电源电路设计中的应用
学校电工电子实验室有多台LM-800C数字集成电路测试仪,在使用中有时会出现死机,复位不正常现象。通过研究,发现电源电路存在问题:电源扩展能力差,带负载能力弱。笔者根据其PCB(Printed Circuit Board,印制电路板)绘制出其电源电路原理图,如图1所示。
图1 LM-800C数字集成电路测试仪电源电路图
图1中,78M05为5 V三端稳压器[4],RL为测试仪负载,实际上是待测集成电路。
限于篇幅,只绘制主要部分,电源线路滤波器在图中未画出。通过研究,发现电源电路存在问题:电源扩展能力差,带负载能力不强,有时会出现死机、无法复位现象。通过对其电源电路的改进,增加了扩流电路,从而解决了实际使用中存在的问题。
1.1测试仪电源电路的扩流设计
为了节约成本,不能对原来电路进行全新设计,只能在原来电源电路基础上,通过增加部分电路来增强其带负载能力。
改进中需要考虑的问题[5]:
(1) 选择合适的滤波电容。电源输出直流电压要稳定,纹波小。
(2) 增加了扩流电路,当电源电压不稳定或测试系统负载增大时,电源带负载能力强,输出电压稳定。
图2为经过改进的带扩流功能的电路,带负载能力较强,能扩大电路的输出电流。Q1为外接扩流功率三极管,R1为Q1的偏置电阻。该电路带负载能力与Q1的参数有关。C1,C4为滤波电容,C2为0.33 μF,可抵消输入接线的电感效应,C3可防止高频自激,消除高频噪声,改善负载的瞬态响应[6,7]。
图2 带扩流功能的电路
电源电路扩展输出电流的工作原理:
二极管D1用于消除三极管Q1的发射结Ube对输出电压的影响(相当于发射结的导通电压0.7 V),并提供电容C4的放电回路。设三端稳压器78M05的最大输出电流为Imax,则晶体管的最大基极电流Ib=Imax-IRL,因而负载RL上电流的最大值I可表示为:
I=(1+β)(Imax- IRL)
一般三极管的基极电流Ib很小,与Imax相比可忽略不计,I比Imax大许多,可见输出电流提高了,从而可提高电源的带负载能力。
1.2 两种电路带负载能力的仿真对比验证
可用Protell 99 Advanced SIM 99[6,7]对原电路(图1)和改进后的电路(图2)进行仿真分析,以验证二者的带负载能力。
(1) 仿真参数设置
首先进行仿真参数设置,进行瞬态分析与傅里叶分析[8,9],仿真参数设置对话框如图3所示。
图3 仿真参数设置对话框
为了突出显示,显示器上只显示两个波形,其中in为输入端,out为输出端。
(2) 仿真波形对比分析
用Protell 99 Advanced SIM 99对图1所示电路进行仿真,发现当负载变重,超过78M05最大输出电流(0.7 A)时[10],将使输出电压的纹波增大,输出电压(out)下降且不稳定,out波形有明显的波动,5 V下降为4 V左右,且输出(out)波形不平滑,纹波大。负载变重后的仿真波形如图4所示。
图4 负载变重后的波形
为了增大电源的带负载能力,在原电路的基础上加扩展电流三极管Q1后,带同样的负载,输出电压很稳定(5 V),仿真波形如图5所示。
图5 加扩流三极管后仿真波形
从输出波形(out)可以看出,电压很稳定,没有纹波。
1.3 设计电路的应用效果
经改进后的电源电路,在实验室的实际使用中,再未发现死机或不能正常复位现象,证明通过EDA仿真所设计的电路在使用中获得成功。
2 结 语
用EDA仿真技术能方便电路设计,并可验证电路
设计的正确性。通过对两种电路的仿真对比,说明改进后电源电路带负载能力强,这在实际使用中得到验证。
参考文献
[1]王涛.数字集成电路的故障诊断和故障仿真技术的研究 [D].成都:电子科技大学,2005.
[2]National Instruments.The Measurement and Automation Catalog 2004[Z].2004.
[3]伏家才.EDA原理与应用 [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6.
[4]周绍庆.模拟电子技术基础[M].北京:北京交通大学出版社,2007.
[5]罗敏.专用集成电路逻辑测试仪系统总体实现[D].西安:西北工业大学,2006.
[6]Cheng K T,Jou J Y.Functional Test Generation for Finite State Machines [A].Proc. ITC[C].2006:160-168.
[7]陈松.电子设计自动化[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5.
[8]朱勇.Protel DXP范例入门与提高[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
1医疗健康领域的需求现状
在医疗健康领域,关注的热点正在渐渐从最基本的疾病产业向保健产业转变。这二者都是以健康服务为最终目的,但是前者主要是有针对性的“对症下药”,而后者则更倾向于为一般消费者提供更全面的保健解决方案。
美国著名经济学家保罗・皮尔泽(Paul Zane Pilzer)曾是花旗银行最年轻的副总裁并出任布什、克林顿两任总统的经济顾问,在他的《财富第五波》一书中指出:二十一世纪人类面临严重饮食失衡,却人人希望更健康、抗老化,预防胜于治疗,从而开启保健产业的兆亿商机。这是继第四波网络革命后的明星产业,相比疾病产业的被动性,保健事业是主动积极的产业。
世界卫生组织(WHO)在2008年10月公开的一份档案中提到:人口老龄化助长癌症和心脏病病例上升;心血管疾病是全世界主要的死亡原因,听力丧失、视力问题和精神障碍是最常见的残疾原因。
庞大的老龄化群体和慢性疾病患者等群体的现状(换言之,是社会需求和市场需求的现状)使得疾病产业、保健产业中亟需发展应用新的技术和产品。
2.1 世界人口老龄化,对医疗护理产品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随着医疗水平的提高,世界平均人口寿命增加,世界和中国都面临着人口结构老龄化的问题。如根据联合国经济社会部的研究数据(如图 1),到2050年世界60岁以上的老年人将达20亿,约占世界总人口的1/3,其中有79%生活在发展中国家;而中国国家人口发展战略研究报告也指出,我国在2007年老龄人口为1.43亿,占人口比重的11%,但是在2040年左右,这个数字将达到4.3亿,占全国人口的30%。这些数字意味着届时每4个人中将有1~2名老年人,同时也表明针对老年人护理的配套设施将会有很大需求。
近几年来,中国社会老龄化趋势日益明显,也引起了各有关方面的关注。“人口老龄化将伴随21世纪始终”。我国现在虽然还处于劳动力黄金时期,但60岁以上人口超过14%,65岁以上人口超过10%,按照国际社会标准,已经跨进了老龄化社会的门槛。老龄化问题将从多方面给中国社会带来巨大压力和挑战,同时也会带来新的机遇,其中最大的机遇就是老年人群消费所带来的“银发产业”发展。
我国老龄化的趋势及特点如下:
(1)老龄化速度快于全国总人口增长速度;
(2)我国老龄化速度快于世界老龄化速度;
(3)我国老龄化速度快于经济发展速度,呈现了“未富先老”的特征;
(4)经济发达地区率先进入老龄化;
(5)老年人生活质量有所提高;
在目前我国经济发展水平尚处于世界中下水平时,老龄化程度却己进入了发达国家的行列。老龄化的加速对经济社会都将产生巨大的压力。
老人占全球人口的比例越来越高,这助长了与年龄有关的慢性病增加,在发展中国家尤其如此。在世界各地,护理人员、卫生系统乃至整个社会均需作好准备,应付老人持续增长的需求。
1.2疾病特别是慢性病的威胁和困扰日益扩大化,以及家用保健产品需求的加强,对医疗保健产品的便携程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对一些多发性的慢性疾病、残疾障碍、以及神经功能失调疾病的治疗需求越来越迫切。
心血管疾病是全世界主要的死亡原因,主要是心脏和血管疾病,可造成心脏病和中风。通过健康饮食、经常性身体活动和避免使用烟草,可预防80%以上的心脏病和中风,而为了进一步减少威胁,这些病往往还需要长期的、经常性的检查和治疗。
最常见的残疾原因中如听力丧失、视力问题和精神障碍等,其中许多障碍是容易通过电刺激设备进行辅助治疗的(例如听力丧失和白内障)。这些疾患的总体罹患率较高,需要改善获得治疗的机会和方法,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使人们过上有意义的生活。
另外,神经功能失调是一大类神经系统疾病,高发病率而且重症的帕金森病等运动障碍疾病、癫痫、顽固性疼痛等,导致病人明显残障,造成巨大的经济和社会负担。传统上,神经功能失调疾病的治疗有药物方法和外科手术毁损方法。但是长期服用药物副作用多且难以避免,而由于脑和神经的复杂性和人类认识的局限性,不可逆的手术毁损具有不可预知的恶性后果。
进入21世纪后,随着生活质量的提高,人们健康意识也普遍增强。特别是在医院内“一次性治愈”目标很难实现的阶段下,新的产业应运而生:除了医院的医生诊断,可家用的医疗及保健电子设备的需求明显,如疾病预防和协助诊断、慢性病的长期监测及治疗、特别是老年人护理等。另外,包括慢性疾病的监测和控制、治疗在内,医疗保健需要同时实现在临床上的诊断准确性和日常家用的普及性,以及建立以预防和早期诊断为导向的健康观念。比如对于盲人、癫痫症、糖尿病等患者,传统医疗护理手段所带来的长期的临床生活是社会和病人都无法承担的,而离开了医院又会造成生活质量的下降。于是医疗电子终端产品的普遍发展趋势将主要是便携式、穿戴式,某些特殊方面还向植入式发展,以实现“随时随地”的动态、连续的检测和初步诊断。可以预见在不远的将来,这些便携、可穿戴或植入式的医疗及保健电子设备将给人类的生活提供极大便利,产生重大的影响。
1.3 世界医用市场需求的迅猛发展,将成为半导体市场的重要推动力。
在世界范围内,医疗电子市场连续25年增长,很有可能成为未来(半导体市场的)主要驱动。全球医疗保健费用每年5万亿美元,而中国的医疗保健则消耗了GDP的5%,平均每年增加38%。特别是从全球医用半导体行业的收入来看,医用半导体行业的几个主要的部分预计在未来的5年内年均复合增长率(CAGR)在10%附近。
而另一份来自Databeans (Sept. 2008)的数据则预计在未来5年医用集成电路市场的年增长率将高达14%,甚至高于消费类集成电路(11%)和计算机集成电路(9%)的增长。可以看出,在21世纪医用集成电路的重大革新将会像上世纪80年代的电子计算机、90年代的移动通信一样,成为影响全球半导体市场的主要推动力。
世界范围内的医疗电子市场同时会带动我国的医疗电子产业。比如现阶段我国的“银发产业”刚刚起步,根据中国国家老龄委提供的数据,目前中国老年人用品市场的需求量为4000亿元,到2010年将达到10万亿元,而现阶段全国为老年人提供的产品不足10%,离市场需求差距巨大。而且随着中国经济社会的持续发展,各方面因素将为“银发产业”蓬勃发展提供更加强大的动力。在推动经济增长的同时,老年人生活质量能够提高、身心健康得到保障,借助产业发展也可以缓解老龄化问题给社会带来的压力。
2我国医疗电子产业面临的机遇
医疗电子产业的涵盖领域非常广,包括超声波成像、计算机断层扫描等应用电子设备,以及电子血压计、血糖仪等消费类终端产品都属于医疗电子领域。在我国的电子信息产业中,医疗电子产业是很重要的一环,是最贴近民生的电子信息产业细分行业之一。随着2009年4月份《电子信息产业调整和振兴规划》的出台以及国家新医改方案的公布,尤其是8500亿元医改的投入,我国医疗电子产业无疑面临着广阔的发展空间,这对我国的医疗电子产业将带来积极的影响。而且政策别还强调了要加强在医疗电子产业领域自主创新能力的建设,这无疑为我国医疗电子产业带来了很好的发展机遇。另外,医疗设备行业的高速增长也将刺激医疗电子市场的需求:据预测,当前我国医疗电子市场规模为250多亿元,同比增速在16%以上,超过了全球市场的增长率。
为了更好的应对这个难得的发展机遇,要在如下两个方面有所建树:一方面是在医疗信息系统领域。这一领域迫切需要提高远程医疗水平,以及其所依赖的信息传输和管理技术。另一方面是在医疗电子领域。这两个方面的要求,需要在技术上关注网络标准与便携技术的走势:第一是网络互联操作标准。几年前一些著名国际企业包括思科、IBM、英特尔、三星电子等就成立了“持续健康联盟”产业组织,以进行标准选择、互用性指南的编写等工作。ADI亚太区医疗事业部也认识到“为了适应医疗体系的网络化建设,从长远发展来看互联的数据平台变得非常重要”。第二是便携医疗产品与技术。随着人们健康意识、健康需求及相应支付能力的不断提高,以预防为主和早诊治的指导思想,以及医疗电子随着集成电路技术的发展不断涌现出小型化、集成化、网络化、数字化、智能化的趋势,这些都将成为便携医疗电子快速增长的催化剂。在便携医疗产品中,电子血压计、便携血糖仪、电子助听器等便携式设备占到家用便携医疗产品市场的90%,而便携式多参数监护仪、便携式超声诊断仪、便携式胎儿监测仪、便携式心电图仪位居我国医用便携设备市场前列。此外,基层医疗机构所需的低成本、高可靠性、操作简单的X光机、超声诊断仪、核磁共振设备和计算机断层扫描设备的市场容量也将大幅提升。而这些产品所涉及的智能化、小型化、低功耗、高分辨率的技术都备受关注。
3集成电路技术应用的概要介绍
集成电路技术在医疗电子领域内的应用非常广阔且多样化,大致可分为下述四种不同的应用类型:
(1)医学影像――这一类型包括超声波、计算机化的X射线断层扫描(CT)、核磁共振成像(MRI)、X射线、正电子发射断层显像等;
(2)医疗仪器――主要是实验室配套电子设备、透析机、分析仪器、外科手术设备、牙科设备等;
(3)消费型医疗设备――偏重于患者(可家用,非临床)使用的终端设备,包括数字体温计、血糖计、血压计、胰岛素泵、心率计、辅助听力(数字助听)等;
(4)诊断、患者监护与治疗设备――协助医生判断的(主要是临床使用)相应设备,都包括心电图、脑电图、血氧计、血压计、温度计、呼吸计、除颤器、植入设备等;
这四种类型基本涵盖了医疗电子领域的各种应用。其中后两类,特别是消费型医疗设备尤其需要通过先进的集成电路技术来达到智能化、小型化、低功耗、高分辨率等目标。
小型化、低功耗:通过这些便携、可穿戴、或是植入式的设备,才可以实现人体相关体征信号的动态采集和连续监测,在必要时还可以达到24x7的工作要求;
智能化、低成本:可医院用、家庭用、其他非医院环境用,并通过网络接入等技术实现远程医疗,从而更合理地配置医疗资源,提供更高水平的医疗服务,同时减缓医院就诊压力。还可普及供大范围内的人群使用:如病人用来治疗、健康人用来预防,或老年人用于辅助护理、年轻人用于锻炼健身,可提供早诊治的信息,对人体最小干预(无创/微创),等等。
世界上集成电路领域最权威的会议――国际固态电路会议(ISSCC)的技术专题委员会,围绕以上四种类型的医疗电子应用中日益凸显的关键技术问题,在2009年预测了在未来医疗电子应用领域中集成电路技术的研究热点:
(1)人工辅助听觉、视觉、无线肌肉刺激、神经刺激:这类研究重点在于需要对人体安全无危害,包括和人体组织的电极接触界面、泄漏电流检测、过热断电等。同时还对系统的可靠性、外壳包装、集成度和工作寿命等方面有要求;
(2)传感量:生物分子检测(如DNA等),神经感知、集成核磁共振等;
(3)超小型:遥控或远程诊断;
(4)自适应控制:场景分析、管理方法等;
(5)无线测量技术中的瓶颈:数据流压缩、拓宽频道等;
(6)带有马达和姿态控制的智能内窥镜胶囊;
(7)pH值的测量阵列(离子敏感的场效应管,ISFET);
(8)其他系统级需求。
在这些预测的研究热点中,既有针对某一种具体应用提出了更进一步的功能研究(如用于肠胃内窥镜中的马达和姿态控制),也有对从应用中提炼出的共性关键技术(如对于无线通信技术方面的瓶颈分析),还有对于生物医疗与集成电路的交叉学科发展趋势(如需要更完善的知识结构和传感技术完成生物分析检测等)。
从技术实现的角度来看,上述医疗应用中有关的信息工程在医疗电子领域面临的根本性问题可分为四个主要方面:
(1)数据采集:电子电路需要通过传感器来感知物理世界。在实际世界中的各种物理量需要首先转换成为电信号,之后才能够由集成电路进行处理。采用适合类型的传感器对适合的物理量进行采集,以及对传感器的接口进行完善的交互控制就显得尤为重要;
(2)数据处理:将外界物理量信息提取成电信号后,还需要做初步的信号调理和采样、变换、滤波等预处理操作,并将原始数据进行存储或是根据一定的算法做分析计算;
(3)数据传输:经过处理的数据还需要进行传递,通过由集总的控制设备进行数据融合后才能够判断。可分为基带通信和射频通信,前者大部分是电信号有线连接或是通过人体组织等导电介质,后者主要是用无线电磁波通过空气等介质;
(4)能量供应:对于一般的医疗电子设备而言,体积微型化和延长工作寿命是矛盾的,因为电源的体积往往与其可提供的能量大小成比例。这样就需要在进行低功耗、低能耗设计研究的同时,开发出新的能量供应方式如能量恢复、光电池效应、压电效应等,保证医疗设备(特别是便携式、植入式)的续航能力。
接下来以几个具体的研究课题项目为基础,针对不同的应用例做更深入的分析,来介绍一下目前国内在如下两个研究方向上取得的一些进展:
1)对较为基本的物理量如温度、脉搏等,待处理的数据量比较少,硬件系统的工作流程也非常类似,可以考虑采用一种具有共性的硬件结构进行实现。同时这些有共性的硬件系统还可以通过一种通信协议组成网络,实现人体区域的传感器网络。
2)在另一些特殊的应用中如人工辅助的听觉、视觉,以及智能内窥镜胶囊等,由于原始数据是语音和图像,过程中会涉及到傅里叶变换、数据压缩等更为复杂的算法,数据运算量相对于简单的生命体征信号要大得多,成为制约低功耗的瓶颈之一。
4实例
4.1 用于体征监测的传感器网络
无线人体区域传感器网络(Wireless Body Area Sensor Networks, WBASN)是一种能够满足前述应用要求的“通用”解决方案。它是进行人体生命要素信息采集与控制的小区域传感器网络,一般主要用于特定人群/人体的长时间健康状况监测、身体健康指标分析等。最典型的应用例为糖尿病患者、癫痫症患者、神经紊乱或衰弱患者,以及慢性心脏病患者等。通过这种网络内的可定制监测,人们可以根据实际需要对身体的一个或多个相关数据指标做连续采集监测,并通过良好人机交互界面进行控制。
1)WBASN的结构
WBASN通常由近人体区域的传感子节点和基站主节点组成。近人体区域包括体表测量、体内测量、探针测量和体检测量等。完成这些测量的传感子节点中包括前端的传感器件/能量转换器件,目标是由对有关健康状况的数据进行测量、处理和交换。基站主节点随时接受区域中每个传感节点的数据,并控制和调配这些传感节点的采集状态、休眠方案等,需要有能力做较大量的数据处理、累计、判断及交换。所测量的数据信息也都是与人体密切相关的,如心电、心率、血压、心音、肺音、血氧、呼吸、温度、加速度等。不同种类的数据采集需要不同的传感器件(能量转化器件,简称换能器),如单导电极、热敏电阻、惠斯通电桥、电流式传感器和3轴加速度计等。所有传感子节点的数据信息通过基站主节点进行统一的融合处理和分析判断,实现WBASN的基本功能。
图 3示出了简要的WBASN结构示意图。整个网络的基本功能是由传感子节点(位于体表或体内的粘附或植入式装置)完成的,如采集血压、温度等信息。这些信息由主节点(体外的便携装置,如PDA等)统一接收后进行数据融合,完成初步判断和处理,还可以给出信息的实时反馈、超限数据的安全警告等。另外,主节点还可以作为“网关”接入到因特网、GPRS等广域网络中,将本地的数据上传到远程服务器供医生远程诊断,实现远程医疗等。如果主节点初步判断后认为需要完成进一步的操作,会再次采集相关信息、给出警告信息或进行干预操作――给药、电刺激等,以实现慢性病护理或及时诊治。虽然这一网络的研究目前还处于实验室为主的原型验证,但是在一些应用中还是会或多或少的发现WBASN的影子:如前不久的“神七”宇航服中就实现了压力、心率、呼吸等传感器,采集的数据统一上传到宇航员之外的接收设备上,然后再发回地面指挥中心进行分析。
2)WBASN的子节点系统结构框图
一个典型的子节点系统结构框图如图 4,包括了传感器和电刺激驱动模块、模数转换器、微控制器MCU、数据流的预处理(协处理)单元、存储器和射频(RF)收发机,其中MCU与传感器模块之间还可以实现可配置的多标准数据接口、电源可视情况采用电池或无线供能方式等等。各模块连接后即可实现相应功能的子节点系统。若将图 4所示的结构进行高集成度的电路实现,就是片上系统(SoC)平台芯片。一种较为简单的平台芯片实现中不含有传感器模块和RF收发机(但包含对应的接口),通过外接(1)不同类型、不同功能的传感器件前端和(2)相同类型的射频收发芯片后,就可以完成相应种类数据信息的采集,进行一些预处理,然后与主节点建立通信并传输数据、接收配置等。还有一种集成度较高的SoC平台芯片中会带有片上RF模块,这样每个子节点系统就只需外接一个传感器芯片即可完成采集、组网等功能。SoC平台的作用是在功能异构的WBASN各个子节点应用中作为一个基础的“通用的”平台。
3)WBASN的子节点系统的设计重点
上述分析表明WBASN的近人体子节点系统的整体设计实现中,应该以超低功耗和高度集成的(SoC)设计为重点。于是就要综合系统的各方面需求,整合设计并实现出核心的数字微控制单元和电源管理单元,以便在达到功能上的灵活性、完备性的同时,实现系统的极低功耗。这些数字系统设计中的关键技术包括几个方面:(1)在各个功能相异的节点休眠间隔不等的情况下进行接入;(2)医疗用途的紧急情况下“给药”或“电刺激”的实时控制实现;(3)星型网络中单跳的组网方式对指令集的优化;(4)无线方式的节点功能更替;(5)兼容多标准的传感器器件接口;(6)电路级的低功耗技术如门控、多电压、异步电路设计等。在我们的研究中,综合考虑了上述方面进行了设计优化。这样还会带来很多其他的好处,如设计成本低、系统扩充性好、针对WBASN应用开发的软件/硬件效率高,等等。
下面针对上述子节点系统设计的几个关键技术进行具体说明:
第一,在低功耗方面,通过对具体实例的分析发现,“工作状态”和“空闲状态”的功耗一般相差20倍甚至更多,所以工作状态下的低功耗优化是首要任务。目前的绝大多数SoC实现方案基本上都是采用各种措施将工作时低功耗达到更低的指标。但是对于WBASN的具体应用而言,子节点通常都会处于非常低的工作占空比,也就是说在整个子节点寿命内的绝大多数时间里,子节点是在空闲状态的。如体温测量可以每1分钟测量一次,每次测量只需要几个毫秒;心率测量也只需要每100毫秒测量几个毫秒,等等。这样,子节点的总能量消耗往往更多浪费在空闲时的状态上。所以对于WBASN的优化需要从工作时功耗和休眠时功耗协同考虑完成,目标是提高电池的能量使用效率。
第二,子节点的实时控制。在许多研究中广泛采用了实时性操作系统(如TinyOS),其实只保证了子节点在工作状态下处理器处理各个任务的实时性。还需要子节点保证网络行为的“实时性”:如用于闭环施放药物的子节点系统,在接到主节点发来的“给药”指令之后应该以最短的反应时间给出操作。这就与低功耗的指标相矛盾:为了更快的反应速度,应该在空闲时采用“侦听”方案或者休眠间隔很短的方案――这样同时增大了空闲时功耗;反之,为了避免该给药子节点的电池能量大都浪费在空闲时状态,应该采用空闲时休眠的方案,并且该加大休眠间隔――这样在主节点开始发送唤醒要求(大多数这种时候都是紧急情况)之后还要等到子节点的下次定时唤醒才能够给出响应,最坏情况下的反应速度为子节点的定时唤醒周期。所以目前这一问题的解决方案就是空闲休眠间隔、侦听时间的折中选取。以具体数据进行分析:在“国内外研究动态”中的ADICOL项目中,胰岛素施放操作的闭环控制是每3分钟定时唤醒工作一次,以保证最坏情况下的给药控制延迟不超过3分钟。而保守情况下(按每天需施放胰岛素10次估计推算)都至少有97%的唤醒是不需要做给药的,这样就浪费了子节点大量的电池能量,降低了有效用能量的使用效率。
第三是功能的灵活性。由于每个子节点系统的RF模块和通讯协议都没有差别,所以通常的设计都主要考虑传感器接口模块的灵活可配置等等。很多现有的传感器件或芯片接口大致分为两种:模拟量(需要SoC提供ADC进行转换)和数字量(传感器自带ADC,仅需要满足相应时序)。已有的相关研究大多是基于这两类接口进行展开的。但是在不同功能的子节点系统内,除了传感器件前端需要采集的物理量类型和接口不一样之外,其软件程序在操作顺序、运算复杂度、处理方法等方面都有区别,SoC本身的软件部分就需要根据具体子节点的功能进行调整。如果在每个子节点设备封装前预先写好软件算法,还需要专门的“烧写”设备。我们的研究中采用一种可由主节点远程配置子节点软件的协议,就可以在满足“软件灵活性”要求的同时不引入其他设备。
4)总结
如前述,WBASN的优化重点在于子节点系统, 而子节点系统的核心是SoC平台。为了保证子节点SoC平台的超低功耗、高集成度、灵活性、高效率、可靠性等,需要SoC平台中的数字系统有完善的功能和异常处理能力、优化的结构、良好的可靠性和能量管理等。
系统内各个传感器设备(或称网络内“近人体节点”)的主要指标可以归结为:系统集成度,小型化/微型化,低功耗电路设计,无线遥感链路和信号处理算法等。除此之外,其他一些指标如服务质量、安全性、多传感器数据融合和诊断支持等也都是世界上相关领域内各研究组正在研究的课题。
4.2 带有植入式处理器的电刺激器
电刺激治疗方法是当今临床和日常的物理康复最常用的、重要的治疗手段之一,在心脏起搏器、人工听觉、人工视觉、脑电刺激等许多领域中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该方法通过将一定量的电流通过特制电极施加到人体组织,实现促进恢复正常的神经传导和调节功能等治疗作用,不仅可起到镇痛、消肿、消炎、脱敏、缓解肌肉痉挛等功效,有时甚至还可以修复、替代某些受损的人体组织和器官。一般的电脉冲刺激时采用无极性微分型指数波形,由电荷相等的正负脉冲波构成,负指数脉冲起神经纤维去极化作用,正脉冲起电荷平衡的作用,可避免组织损伤。集成电路技术,特别是植入式的处理器控制应用在电刺激器中,可以完成复杂的信号处理,同时极大的保证操作的可靠性和无侵害性。
心脏起搏器是最早的医用电刺激仪器之一,它发放电脉冲,通过与心内膜相接触的电极导线,刺激心脏使之激动收缩,以模拟心脏的冲动发生和传导等电生理功能,起到治疗由于某些心律失常所致的心脏功能障碍。心脏起搏器的结构包括脉冲发生器(pulse generator)和电极-导线(lead)两大系统。脉冲发生器由电池、释放与调节电脉冲的电路和外壳构成。脉冲发生器控制起搏节律,犹如整个系统的“大脑”。现在的脉冲发生器是非常小的,一种典型的尺寸为5cm x 5cm x 6mm,重量在30克左右。
在正常的听觉系统中,声音的机械震动通过外耳和中耳之后,会在耳蜗的各处与基底膜发生共振。基底膜的振动带动毛细胞纤毛的振动,产生毛细胞的感受器电位,进而产生听神经的动作电位发放。脑的中枢听觉系统能够根据听神经中不同神经纤维的发放情况判断基底膜的振动情况,进而推断声音的频率成分。在一些患有感觉神经性耳聋的病人内,毛细胞由于多种因素如遗传、疾病等而遭到损伤或者数量减少,无法正常地驱动听神经。而人工耳蜗的基本工作原理就是绕过毛细胞这一环节,直接对听神经进行电刺激。于是这种电刺激的效果就好像是听神经被声音通过正常的基底膜和毛细胞驱动一样。
人工耳蜗只是一种听觉假体,并不能“治愈”耳聋或其他听觉障碍。人工耳蜗的工作是基于耳蜗的不同部分与不同声音频率之间一种规则的对应关系(频率拓扑性质)。一般需要使用更加复杂的处理方法以避免造成组织、电极损伤等一些不良影响。
视觉假体技术也属于功能电刺激的一种。大多数盲人的视觉通路中往往只有一部分发生病变,而其余部分神经组织的结构和功能尚完好。于是就能够对视觉通路的完好部位施加特定的人工电刺激,来兴奋神经细胞以模拟自然光刺激的效果,使盲人产生视觉感受。
视觉假体的工作原理与人工耳蜗相似。视觉假体系统包括一个位于病人体外的视频采集设备(如小型摄像机),视频处理模块,电刺激编码模块和植入到视觉通路特定部位的多电极阵列。由视频采集设备采集到的实时视频图像经过处理,转化为驱动多电极阵列的信号。多电极阵列对视觉神经组织施加一定幅度、波形和频率的电流刺激,兴奋视觉神经元,从而使病人产生视觉感受。
人工视觉刺激器主要包括视网膜刺激器、视皮层刺激器和视神经刺激器。其中视网膜刺激器发展最快。视网膜刺激器是在视网膜下或视网膜表面植入不同微电极,使外界光线转换成电流,通过微电极刺激并激活视网膜神经细胞及其网络,而产生光感。这种装置可使失明或接近失明的眼重新获得部分有用视力。其优点是可以产生较准确的视觉感知,而且所需电流强度较小,玻璃体有利于热量的散发,以及可直接观察到植入刺激器及植入后的反应。至今已有较多实验表明视网膜前或膜下芯片植入方法可行,有较好的生物相容性及长期稳定性,达到预期效果。
目前全世界范围内已经接受植入的病人较之佩戴人工耳蜗的病人要少得多。而且目前美国食品药品监督局(FDA)也尚未批准任何类型的视觉假体的临床应用。
下面以人工听觉的具体系统为例,详细介绍一下带有植入式处理器的电刺激器:
带植入式处理器的双模人工耳蜗系统
人工耳蜗就是通过电刺激末梢神经系统的方式来修复听觉的一种医疗电子装置。它把外部的声音转换为听神经需要的电刺激,将这种刺激通过植入电极刺激听觉神经,帮助传感性耳聋患者恢复(人工制造出)听觉。它是迄今为止治疗极重度耳聋唯一有效的方法,也是唯一被商品化的感官神经修复技术。目前各种人工耳蜗产品在设计上细节不尽相同,但它们的基本硬件构成和工作原理却是一样的。
1)人工耳蜗的硬件构成
人工耳蜗的基本硬件构成如图 6所示,主要分为体外和体内两个部分,其工作原理和流程如下:
(1)体外的麦克风首先把采集到的机械声音信号转换成模拟电信号;
(2)模拟电信号经过模数转换器转换成数字电信号;
(3)数字信号处理器(DSP)对数字声音信号进行分析并决定如何驱动埋植于耳蜗内的电极去刺激听神经,形成刺激指令序列;
(4)刺激指令序列经过调制后以无线电波的方式发送给体内部分;
(5)体内的解调器从无线电波中获取体内电路工作所需的能量,并对刺激指令序列进行解析;
(6)体内的刺激器对解调出来的指令序列进行译码,然后根据指令要求在电极上产生相应的电流,刺激听神经产生听觉。
2)新型全植入系统的应用
在当前植入式电池不足以支撑数字式全植入人工耳蜗系统,而模拟式全植入系统又存在着诸多缺陷的情况下,新型全植入系统的设计思路除了继续降低数字系统本身的功耗外,还可以在结构上进行调整,降低系统对电池的使用量。基于这些考虑,我们提出了带植入式处理器的可双模工作的新型人工耳蜗系统,如图 7所示。
该系统在体内集成了一套完整的语音信号采集、处理电路,以及与体外的无线接口,同时配有植入式电池。所谓“双模”,是指该系统既可以工作在不带任何外部辅助装置的体内单机模式下,如图 7(b)所示,也可以工作于体外语音信号采集电路与体内处理电路协同的联机模式下,如图 7(c)所示。从技术可行性的角度上讲,联机模式下的系统在当前的电路技术条件下是可以实现的,而单机模式则受制于电池容量和安全性等非电路因素。
这种系统的意义在于,通过两种模式的交替使用可以很大程度上减少对植入式电池的使用量。而且该系统包含了一个完整的全植入数字式子系统,对该系统的研究可以涵盖下一代全植入式系统的关键技术难点。也就是说,该系统的很多关键技术将可以直接应用到下一代全植入系统当中。实际上,在植入式电池的容量和安全方面的性能提升到一定程度之后,这个系统可以自然而然地转换成一个全植入式系统。
3)植入式数字信号处理器的低功耗设计
在双模系统中,最大的技术难题就在于植入式数字信号处理器(DSP)的设计(图 8),因为它几乎是整个系统里功耗最大的部件。传统人工耳蜗中的DSP 处在体外,对功耗的要求还可以宽松一些,毕竟体外的电池可以随便更换。而在新系统中,无论是哪一种工作模式,对DSP 的功耗要求都是非常苛刻的。在体内单机模式下,DSP 的功耗直接影响着植入式电池的寿命,而植入式电池又不可以随便更换,所以这种情况下DSP 功耗的重要性自不待言。在联机模式下,由于无线能量传输效率低下,DSP 的功耗将会被严重放大,这比DSP 在体外时的情况要恶化很多。
实际的设计和测试结果表明,基于开放源代码硬件的专用指令集处理器(OSH-ASIP)设计方法有助于提高效率并降低成本,同时可以有助于去除通用处理器中存在的冗余,从而提高处理器的执行效率、降低功耗。通过综合运用指令集简化、等待模式、循环暂存、存储器切割、操作数隔离和时钟门控等多种低功耗设计技术,在0.18μm CMOS 工艺下设计实现的一款人工耳蜗专用的低功耗DSP实际测量结果为:在10MHz 的时钟频率下执行连续交织采样(CIS)算法的功耗小于2mW,低功耗效果显著。
4)总结
就当前的技术水平来讲,数字式全植入的人工耳蜗系统仍然因为能量供应不足(功耗大而电池容量小)的缘故无法实现。但是除了功耗外并没有其他理由可以阻碍数字系统的进一步发展,况且相比于模拟系统中那些固有的缺陷,功耗实际上是一个会随着微电子设计和制造水平的提高而逐步得到解决的问题。因此,从长远看数字式全植入系统才是人工耳蜗系统最优的选择方案。
4.3 智能内窥镜胶囊
传统医用内窥镜(如胃镜和肠镜)需要使用光纤或电缆插入人体体腔内拍摄病征图像以供医生诊断,这些连接线会给病人带来很大不适,而且诊断存在盲区,并可能会有消化道伤损等并发症。智能内窥镜胶囊的出现给消化道疾病的诊断带来了便利,克服了上述缺点。如图 9所示,病人在吞服了胶囊内镜以后,胶囊依靠消化道的蠕动在其中缓慢移动。移动的过程中会采集人体内消化道的图像并以无线的方式发送至体外记录仪,并可以上传至基站以供医生诊断病情。胶囊内镜不会给病人带来不适,在检测时病人也可活动,而且它可以完成全消化道的检测,扫除了传统内窥镜存在的盲区。
1)智能内窥镜胶囊的发展历史
智能内窥镜胶囊(消化道胶囊内镜)的概念最早于2000年由以色列科学家提出并实现,之后Given Imaging公司生产出第一款商用的胶囊内镜产品Pillcam。最近的几年里各国的工业界和学术界相继开始对这种产品的研发,一些新产品和新技术陆续面世:日本的奥林巴斯公司推出的EndoCapsule产品在日本也开始商用;日本NORIKA Syaka RF lab正在研发用无线供能,代替电池供电的技术,以及控制胶囊内镜姿态的控制技术;韩国研究机构推出了以人体作为导体来直接传输信息的技术,用以代替射频收发机,目前也已成功地利用到胶囊内镜产品中。在可预见的将来还将出现集诊断、活检、给药及消化道行走等各种功能于一体的产品。
2)胶囊内镜的结构
完整的口服式智能内窥镜胶囊系统由胶囊内镜、体外便携式记录仪和工作站三部分构成。胶囊内镜是整个系统最为重要的部分,也是设计难度最高的部分,在集成电路设计时尤其要注意功耗等问题。外壳内的电路系统主要由五个部分组成,如图 10所示,包括一个商用CMOS图像传感器、白色发光LED、一个商用射频收发机芯片及天线、一块用于控制和数据处理的专用集成电路和两节钮扣电池。
商用的CMOS图像传感器位于整个胶囊的一端,负责采集消化道中的彩色图像数据。支持多种图像分辨率,最高速率可达30fps。高亮度的白光LED均匀地排布在图像传感器镜头座外的环形PCB上,在采集图像时提供照明光线。高性能、低功耗的商用射频收发机位于胶囊的另一端,保证胶囊系统的无线通信。射频收发机工作在433MHz的ISM频段,采用FSK的调制方式,有效码率最高可达500kbps。两颗1.5V的钮扣电池串联后为整个电路系统提供所需的能量。它们位于胶囊的中部,在图像传感器和射频收发机之间。用于控制和数据处理的专用集成电路位于图像传感器与电池之间,它将系统各部分的功能组合起来,形成完整的电路系统。
专用集成电路是胶囊内镜的控制核心(图 11),它由数字基带、电源管理单元和无线唤醒子系统三部分组成。其中数字基带部分主要实现通信控制和图像压缩两大功能。电源管理单元可将电池电压转换为系统各个部分所需的电源电压。无线唤醒子系统可以对密封在胶囊中的电路系统进行开启、关闭、复位和配置操作,提高了系统可靠性,也便利了产品的组装和生产过程。
3)胶囊内镜的低功耗实现
在胶囊内镜的电路系统中,射频部分消耗的能量一般超过总能量的60%。为了在不增加射频电路功耗的前提下缩短有效的射频传输时间,在系统的数字基带中引入了信源编码――图像压缩。这样大大减少了射频收发机发送一帧图像的数据量,也就相应地减少了每帧图像射频部分的能量,并且有利于进一步减小系统工作的占空比,延长电池的工作时间。
引入图像压缩功能实际上是使用数字电路的能量去换取射频部分的能量,而且数字电路的低功耗技术比较容易实现,使得降低数字电路的功耗相对于降低射频电路的功耗更为容易。因此,只要对图像压缩的计算复杂度做出仔细的评估,电路系统整体能量的降低不难实现。
目前智能内窥镜胶囊系统还没有正式的产品国家标准,但一般包括如下几个重要指标:
1)工作时间:至少为8小时,因为一般胶囊内镜通过人体消化道的时间为8小时。
2)尺寸:为方便病人吞服,胶囊尺寸一般直径为10~12mm,长度为20~30mm。
3) 图像帧率和分辨率:目前产品的图像帧率一般为2fps。当然,在满足基本工作时间的条件下,图像帧率和分辨率都是越大越好。
4)总结
基于上述胶囊内镜的结构,可以对其应用需求做出细致的分析,对系统的供电方式、体积尺寸、通信方式、工作时间、可靠性等要求进行综合考虑。分析和测量结果表明,在系统级设计上采用了图像压缩、双向通信和无线唤醒等功能能够满足性能要求,而且这些技术的应用对于有类似的大数据量、高码率的植入式电子医疗集成系统也具有参考价值。
目前国内有清华大学、中科院合肥智能机械研究所、重庆大学、重庆金山科技集团等单位都在分别从事这方面的研究。
5 结语
本文从医疗健康领域的社会需求、市场需求现状入手,对我国医疗电子产业面临的机遇进行了分析,并对其中的关键技术――集成电路技术应用做了基本介绍。多方面的数据分析表明,医学微电子系统研究设计的核心发展趋势可以归结为小型化/微型化、集成化、网络化、数字化、智能化。最后还通过几个在研项目实例进一步阐释了集成电路技术在医疗健康领域的应用。
关键词: 任务驱动; 电路与数字逻辑; 任务型教学; 传统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6-8228(2017)06-61-03
The application of task driven teaching method in the course of circuit and digital logic
Xue Yuli, Sun Yan, Tang Yan
(School of Information Engineering, Shandong Youth University of Political Science, Key Laboratory of Information Security
and Intelligent Control in Universities of Shandong, Jinan, Shandong 250103, China)
Abstract: Aiming at the characteristics of strong practicality of the circuit and digital logic course, the task driven teaching method is adopted. Teachers design the task of real life closely related, and with the driving of task, guide students to analyze the function of task and divide the function modules, guide students to search for information, analysis and design, select components, fabricate and debug; by solving the practical problem, cultivate students' practical ability and stimulate their interest in learning. This education method of openness and innovation overcomes the disadvantages of traditional teaching methods, contributes to the cultivation of the application ability of students, improve students' ability to analyze and solve problems, and cultivate team spirit of cooperation.
Key words: task driven; circuit and digital logic; task driven teaching; traditional teaching
0 引言
“路与数字逻辑”是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一门学科基础课,在整个课程体系中占有重要地位[1]。该课程理论知识点多,涉及到的逻辑门电路、触发器、时序逻辑电路、脉冲波形的产生与整形等内容较难理解,初学者无法实现思维的转变,从而在做实验时一筹莫展。传统的教学一般由教师循序渐进地讲授知识点,以小型简单的例子来加深学生的理解,这种教学方法的不足之处在于: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只是掌握一些零散知识点的应用,没有建立起系统的思维方式,因此,在应用知识时缺乏整体感[2-3]。
本文探讨在“电路与数字逻辑”课程中应用任务驱动教学法,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设计与实际生活联系紧密的任务,在该任务的驱动下,指导学生分析任务的功能,划分功能模块,引导学生查找资料、分析并设计方案、选择元器件、制作调试,在这一系列的实际工程体验活动中增强对所学知识的理解,获得较强的动手能力和设计制作电路的能力。
整个教学过程由任务驱动,以学生为主体,注重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同时注重团队协作、小组间有效沟通等综合职业索质的培养。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完成一个任务的分析、设计、实现全过程。这种开放性、创新性的教育方法,克服了传统教学法的弊端,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工程应用能力,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培养了团队合作精神。
1 任务驱动式教学法的特点
1.1 教学内容的重组
在教学中使用任务型教学法,首先要把理论知识进行模块化分解,合理划分成若干知识单元,以满足任务实施的需要[4-5]。“电路与数字逻辑”课程在开始的章节主要讲述了数字逻辑基础,其中一部分内容学生在之前的“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中已经学过,所以可以将这部分内容适当简化。逻辑代数的基本概念、公式和定理,逻辑函数的各种表示方法和化简,半导体二极管门电路和CMOS、TTL门电路,这一部分中公式化简和分立元器件门电路在实际应用中已趋于淘汰,可以根据组合电路的设计需求重点学习逻辑代数的基本概念、卡诺图化简、各种表达方式的相互转换,并将其作为一个任务,引导学生掌握电路的各种表示方法之间的转换,通过电路仿真软件Multisim的使用,让学生对电路的软件仿真有一定的理解。组合逻辑电路的分析与设计,包含多种集成芯片的功能分析、使用与设计,可以分解为若干个任务,利用编码器、译码器、数据选择器、加法器和数值比较器等多种中规模芯片完成实际组合电路的设计与制作。触发器和时序逻辑电路的分析与设计,可以分解为多个任务,利用触发器、计数器和移位寄存器等集成芯片完成实用时序逻辑电路的设计与制作。脉冲波形的产生与整形电路和模数数模转换电路,可以分解为若干个综合设计型任务,切实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1.2 教师角色的转换
任务型教学法强调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教师由知识传授者转变成一名向导,引导学生搜集资料、自主学习、小组讨论,激发他们学习的主动性和创新的设计思维[6]。集成电路种类繁多,在电子设计中不可避免的会用到不曾接触过的集成电路,因此需要培养学生阅读集成电路数据手册的能力。教师以某个集成电路芯片为例,引导学生学会查看集成电路的功能表,理解集成电路完成的功能,注意不同型号集成电路性能指标的区别,进而选择合适的芯片完成设计。
1.3 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在日常生活中寻找设计任务,比如交通灯的控制、流动文字显示、数字显示温度计等,从身边有趣的题目入手,可以增强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兴趣,提高其学习积极性,不会产生所学知识与生活脱节的感受。对于较难理解的知识点,鼓励学生搭建验证性电路,观察电路的运行状态,思考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结果,加强对知识点的理解。
1.4 被动学习转变为主动学习
在任务型教学法中, 为了完成任务,学生必须主动查找资料,主动思考解决问题的办法,与小组成员讨论完成电路设计。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自主完成电路的制作与调试,遇到电路故障,需独立思考问题,观察实验现象,运用仪器仪表来检查出现某种现象的原因以及解决办法。这种任务式教学方法,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得学生由过去的被动学习转变为主动学习,提高了该课程的学习效果。
这样,学生在明确目标的任务驱动下,将所学理论知识与生活实际问题联系起来,对所学知识点能够灵活运用,通过分析、设计、制作、调试电路,这个过程中,学生通过小组成员合作,共同完成一个综合任务,过程中可以互相讨论、有效沟通,既学到知识,又学会独立思考、与人沟通、分析策划、动手操作,不但可以⑺学零散的知识点串联起来,还可以提高团队协作、沟通能力、创新能力、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学生可以逐渐成长为应用技术型人才。
2 任务驱动式教学法的实施
任务驱动式教学法需要对课程的基础性实验、综合设计性实验和提高发挥性实验,分别分配一定比例的课时,教学过程包括任务分析、设计制作、成果展示几个阶段。
首先对全班学生进行分组,根据学生自愿的原则,每组3人,尽量使各个小组的总体能力相当,每个成员轮流担任组长,负责电路总体设计、小组成员之间任务分配、与教师沟通和成果展示等。
⑴ 分析任务。任务来源于实际生活,教师负责指导学生分析任务,明确需要哪几个功能模块实现该任务,针对涉及的知识点,引导学生查阅资料自学。教师可以将本任务的实物教具示范给学生,让学生对任务的基本功能有直观的了解。
⑵ 设计制作。根据所作的任务分析,小组成员查阅资料、制定方案、设计电路。首先使用电路仿真软件进行电路功能仿真;然后组长对成员分配功能任务,在实验室小组成员自主完成电路制作和调试,教师在旁边进行指导。遇到电路问题时,应充分利用仪器仪表,耐心检查,可寻求教师帮助,还可以上网查阅解决问题的方法,这样能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解决电路故障的能力,进而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
⑶ 成果展示。任务完成后,由小组长负责成果展示,将电路设计过程、制作中遇到的问题及解决方法与同学分享,在查阅资料过程中学习了哪些新的知识,实现结果与设计期望有哪些不同的地方。这个过程可以让学生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同时锻炼了表达能力,学生之间可以取长补短,对设计进行改进,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针对每个小组的实际电路设计和成果展示,教师和其他小组共同给作品打分,作为一次实验成绩。
成立电子协会,开展第二课堂作为该课程的有力支撑。电子协会可以组织学生走进电子市场,了解市场上不同功能芯片的价格,然后查看它们的性能,对芯片的性价比做到心中有数,在实际设计电路时才能选择最适合的芯片去完成设计。以协会为载体,教师带领学生开展实用的设计项目,鼓励部分优秀的学生设计、制作和调试实用的电子产品,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创新精神,增强学生理论联系实践的能力。通过校级电子设计竞赛,筛选出优秀的学生,参加国家级的电子设计竞赛,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性,让高一届的学生带动低一届学生,能力强的带动能力弱的,形成互帮互助、共同成长的氛围,增强学生的专业兴趣,提高专业技能。
3 结束语
通过在计算机专业学科基础课“电路与数字逻辑”中引入任务驱动式的教学改革,从生活中的实例入手,带动理论的学习和电路的设计制作,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率和兴趣,培养其独立探索、勇于开拓进取的自学能力。通过对一个完整任务的分析、设计和实现,学生获得了满足感和成就感,从而激发了他们的求知欲望,形成一个学习的良性循环。通过小组讨论和分工合作,增强了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这种开放性、创新性的教育方法,克服了传统教学法"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弊端,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工程应用能力,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实践证明,任务驱动型教学法把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有机地结合起来,其实质是追求探究式学习,学生处于积极的学习状态,每位学生根据个人对任务的理解,查阅资料,将所学知识和自学知识融合提出方案、解决问题,课堂教学过程充满了民主和个性,课堂氛围真正活跃起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提高了学习兴趣,从被动学习转变为主动学习,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提高,专业技能也迅速提高。
参考文献(References):
[1] 王瑞峰,殷刚.任务驱动教学法在数字电子技术课程中的应
用[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2.32:81-84
[2] 姜春燕.项目教学法在数字电子技术教学中的研究和实践[J].
中国电力教育.2010.35:51-52
[3] 叶晶晶,马晓春.“数字电子技术”课程工程教育培养的探讨[J].
电气电子教学学报,2015.37(4):27-29
[4] 吴游.任务驱动教学法在数字电子技术课程中的探索和设
计.教育教学论坛[J].2015,31:133-134
[5] 白顺先,樊荣.项目教学法在“数字电子技术”课程中的探索[J].
现代计算机,2015.5:26-29
关键词:纳米尺度互连线 集总参数模型 电路仿真 CMOS射频集成电路设计
中图分类号:TN40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9416(2016)10-0176-02
1 引言
随着半导体技术的发展,纳米尺度的CMOS工艺射频集成电路(RFIC)在工业、科技、医药医疗的应用越来越广泛,且其工作频率已经进入微波、毫米波段,如X波段、Ku波段及60GHz应用等[1]。然而,当电路的工作频率进入到这种高频频段时,电路模型的精度是电路能否成功实现的关键所在。在电路版图设计之后,通常是利用Assura和Calibre等工具来获得互连线的寄生电阻和寄生电容。然而,由于电路的寄生电感比寄生电阻和寄生电容复杂且精度低,很难利用版图验证设计工具得到寄生电感值,因此,需要借助于电磁场仿真软件对传输线进行准确模拟。然而,在电路设计初期通常需要考虑用于互连的微带传输线对电路性能的影响,传统单纯利用电磁场仿真软件进行参数提取的方法无法准确根据设计要求进行参数调整。本文构建了基于物理特性的互连线模型,该模型的寄生参数通过传输线物理特性和电磁场仿真软件得到,易于计算和电路设计分析。同时,该模型的参数和频率无关,易于电路分析,适用于射频集成电路的设计。最后,论文详细论述了将模型用于集成电路设计中的流程。
2 互连线寄生参数仿真模型
射频集成电路设计中使用的互连线结构按照其类别可分为两类:第一类是微带线是以芯片衬底地作为其地平面,第二类是互连线是以某一金属层(通常是第一层金属M1)作为其地平面。对于这两类互连线结构而言,采用衬底地平面作为公共地平面的互连线比采用底层金属M1作为公共地的互连线更加灵活,因为在实际电路设计中受限于电路结构,其底层金属需要作为信号线进行器件之间互连,这种情况下需要采用第一种结构来实现信号互连。然而,使用底层金属M1作地线可以隔离衬底,减少衬底的损耗,因此在集成电路设计中两种传输线结构相互并存。
图1是互连线的模型图,该模型为单π集总参数模型,与常规的电感π模型相似[2]。图1中模型并联部分表示寄生电容和电阻,串联部分表示寄生电感和电阻。在设计窄带宽的电路时,尤其是进行放大器电路设计,关注的是工作频率附近的参数。所以,方框模型可以视为独立于工作频率,即模型在窄带电路设计中依旧可以使用。模型中,电感L2和电阻R2为互连线自身的分布电感和分布电阻,包含了集肤效应和邻近效应对电路的影响,而并联电容和电阻为导线和衬底之间等效电容和等效电阻。
对于该传输线模型,其离散参数的矩阵近似于模拟值和实际测量值。根据等效规则,电路的参数都可由Y参数推导得出[3]。在得到每一模块的参数后,串联电感值,电阻值和并联电容值都可以求出。
根据等效规则,工作频带的S参数应该与模拟和测试值相同。根据对Y矩阵的定义,可以推导出以下公式:
式中,为工作频率,函数real()和函数imag()分别代表着复数的实部和虚部。
以上的公式对于大多数传输线是可用的,无论传输线是否对称。在大多数情况下,传输线的Y1,Y3部分在结构上并不对称。但是,当两端口的反射系数的值相同时,将出现对称的特殊情况。此时传输线可化简为相同的部分,且可从电报方程中得出各元件的值。
在以上的分析中,电容,电感和电阻分别是频率的参数,而本模型中各部分数值处理成和频率无关的数值,这将在电路设计中产生误差。由于替换产生的误差可有下面公式得出:
是仿真实际S参数值,是模型的S参数值。
通常,当电路的频率与正常工作频率差异较大时,由于集肤效应和邻近效应,这个误差将会造成更加严重的影响。依照上述的模型,我们利用电磁场仿真软件ADS-Momentum构建了互连传输线,该传输线采用第二类结构,该传输线位于的TSMC 0.18um射频/混合信号工艺的第6层金属上,金属线宽6um,线长115um。工作频率为10GHz,根据公式(2)得到集总参数模型各个参数如下:
为比较模型和实际电磁场仿真数据之间差别,公式(4)中各个数据对应模型的S参数和电磁场仿真软件得到的S参数进行了对比,图2是采用电磁场仿真软件ADS-Momentum和模型部分参数对比,从图中可以看出,电磁场仿真软件的模型和本模型S参数的误差远离工作频率段误差越大,这是由于公式(2)中对频率进行了近似处理,远离工作频率的点采用工作频率来代替,由于这种代替,数据之间误差越大。在其偏离中心频率50%位置处(即15GHz和5GHz),模型和Momentum仿真数据的差异低于5%。在实际电路设计,通常需要电路设计师关注于传输线寄生参数对电路性能影响,此时工作频率点附近模型简易、准确是电路设计重点,而偏离工作频率点的模型误差在窄带电路设计是可以接受的。
3 模型在射频集成电路设计中应用
CMOS射频集成电路设计是利用已有的有源器件和无源器件模型进行电路设计。传统的集成电路设计首先进行电路原理图设计,然后进行电路版图设计,再进行参数提取,在参数提取中主要利用Cadence系统自身已有的仿真工具Assura来实现,在参数提取结束后再进行后仿真。当电路设计不满足要求时,需要重复上述过程,然而,在上述的传统集成电路中,由于参数提取过程的参数为分布参数,难以直接用于电路O计参数调整。同时,传统的参数提取方法只进行了电阻和电容的参数提取,而对寄生电感没有进行提取,这将导致电路设计的预期结果和实测结果出入较大。
为克服传统的射频集成电路设计的上述不足,可以将本论文的参数模型和集成电路设计相互结合。图4是本论文的模型应用于射频集成电路设计中流程图,在原理图和版图设计中依然类似于传统的集成电路设计方法,但版图设计及参数提取时将版图中的互连线单独分离出来,利用电磁场仿真软件ADS-Momentum电磁场仿真,仿真结束后利用模型将其中的各个互连线参数提取出来,由于互连线的宽度、长度和图1中模型的各个参数密切相关,故将互连线得到的各个参数代入到版图后仿真设计中,检测互连线参数是否满足电路设计要求。如果互连线参数满足设计要求,则电路设计完成;否则,根据要求适当调整互连线参数,并判断调整后参数是否满足电路设计要求,如果满足电路设计要求,则依据重新设计的要求进行版图调整,完成电路设计。如果调整后的互连线参数依然不满足电路设计要求,则依据要求进行原理图设计调整,然后依次重复上述过程。如图3所示。
从上述的电路设计流程可以看出,在射频集成电路设计中应用本模型可以及时了解电路中的各个互连线参数,根据电路设计要求调整互连线参数,满足电路设计要求。在整个设计流程中,首先根据互连线提取参数判断是否满足电路设计要求,进而根据设计要求调整互连线参数来满足电路设计要求,这将简化传统电路设计循环,减少电路设计时间,同时通过互连线参数调整将互连线作为电路设计的一部分进行综合考虑,这将有助于提高电路综合性能。
4 结语
本文提出了适用电路后仿真的纳米尺度互连线模型,该模型基于物理意义而构建,模型的各个参数皆为集总参数,各个参数都可以通过电磁场仿真软件而获得并在集成电路设计中进行调整。该集总参数的模型结构简单,易于使用,适合于CMOS射频集成电路设计分析中使用,同时文中给出了该模型应用于射频集成电路设计的流程并分析了其特点,分析表明采用文中模型可以根据电路设计要求进行调整互连线的尺寸,并可将互连线参数作为电路设计的一部分进行综合考虑,有助于提高电路综合性能。
参考文献
[1]A.Niknejad, “Siliconization of 60 GHz”, IEEE Microw. Mag., pp.78-85,Feb.2010.
[2]J.Rong, M.Copeland,“The modeling, characterization, and design of monolithic inductors for silicon RFICs”,IEEE Journal of Solid-state Circuits, Vol.32,No.3,pp.357-369,March 1997.
[3]廖承恩.微波技g基础,西安: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1994.12.
收稿日期:2016-09-28
【关键字】高速公路;机电工程;监理
近几年,现代化进程的加快使得高速公路的建设方面取得了巨大的成绩,这些成绩都是有目共睹的。2012年,新疆高速,湖南14条高速相继通车;2013年广东7条高速公路通车;2014年底,湖南8条公路通车。由此可见高速公路在日趋紧张的道路交通中,起着不断缓解的作用。在逐步通车的高速公路上,联网收费,公路状况信息化,智能化等先进技术不断提升。如何让一个高速公路的质量得以保障?从而可以看出高速公路机电工程的监理技术与应用的重要性。
一、前期监理
前期监理属于监理的初期部分,一般是在为施工之前进行的施工准备,对于即将施工的过程当中的人员思想,设计图纸,施工材料,施工过程等的前期设计。通过前期的预想与实际施工过程想对应,查缺补漏,使得工程更加完善。[1]
1.思想上的高度一致
从思想上认同机电工程的质量对于整个工程的影响,全员重视机电工程的工作,不可消极怠工。根据工程的实际需要安排是否有驻地监理,流动监理。同时对于施工过程当中出现的问题应该敢说,敢问,敢于质疑,绝不敷衍了事。协助上层监理部门的视察管理工作。讲究科学的方法,帮助整理施工合同,供应商,业主,施工方等签订设计合同。很据监理法以及相关国家规定,进行高速公路机电工程的工程监理。
2.前期监理的准备
一般高速公路建成的过程当中,往往是机电工程的监理工程师于承包工程的建筑队同时得到中标书,有些时候甚至比中标人还要稍微晚一些。这就造成监理工程师实际上是没有充分的时间去了解项目业主的想法,也没有时间去熟悉施工招标的文件内容以及施工目的,从而使得在监理过程当中对于整个施工的过程大方向上没有足够的了解,也没有把握。
所以在工程承包人事实确定之后,监理就应该开始和承包人的设计人员沟通,从设计图阶段就开始进入监理过程,对图纸中所涉及的机电工程的各阶段进行审核优化,联合设计。更重要的是对于机电工程来讲,工程质量中很多都是需要与施工设计所选择的工厂设备中的型号,规格等有很大关系。在机电工程当中,监理人员应对于所选用的设备,零件等深入了解并和设计人员做以联合检车。在审查过程当中,更应仔细,严禁,认真并尽量减少不必要的更换,从而保证工程进度。
二、中期监理
高速公路机电工程一般都分为收费系统,监控系统,通信系统三个部分。而机电工程施工的特点一般都是时间较短,而三个系统之间的施工又关系紧密,所以监理人员要注重有效的控制施工的进度,合理安排机电施工的计划用以保证整个高速公路工程的进度,这就要求监理人员具备较高的监理技术并对其灵活运用。对于高速公路的中期监理应该做的以下几点。[2]
1.进度监理
首先是对于月进度的查看,并与月施工的审批计划表相对应。查看以完成的工作是否在进度范围之内,剩余的施工计划是否可以实现,并对于不切实际的施工计划指导施工进度。
其次对于正在进行的施工进度进行实地的跟踪检查,其中包括施工负责人对于当天施工的项目,进度等进行汇报,从而使监理人员掌握目前施工的动态。在现场针对所接到的汇报进行巡场考察,是否和汇报的相符,并对巡场结果记录与监理目录当中。还有当天对于施工过程当中哪些对于施工进度有所影响,在未来的施工过程当中就应该尽量避免。
再次是对于施工人员对于施工程序的了解,施工人员是否按照正常施工顺序施工,有无不正当操作从而影响了施工效率。高速公路的机电工程属于外场施工见多的部分,如遇天气等影响,应转外场为内场,尽量是施工进度处于平衡状态。
最后每个月,承包人应对于当月的工程进度做汇报总结,即月进度报表。对于应设定的完成任务和已完成任务总结,对于各系统内没有完成的任务做总结。作为监理师应根据所交上来的报表,进行现场的实地考察,对于出现的不正确的数据进行修改指正,重新整理上报。对于月报表,按时间段整理成柱形图,线性图表等便于观看,与月报表相对应修改日报表的内容。按时发送给承包商和标主,使其对工程进度有详细的了解,从而对于工程进度能有效控制。
2.质量监理
首先提高全员的安全意识,做好安全宣传工作,这也是作为监理好工程的一种必要手段,对于工程监理,其既不是一个简单的工作也不是一个非常复杂深奥的东西。但是由于工程的操作范围涉及面较广,施工人员文化程度参差不齐,对工程质量意识比较薄弱,经常左耳进右耳出,这就需要监理人员不断的针对工程质量进行一级一级的宣传,多次循环使其潜意识对于工程质量提高认识。[3]
其次对于工程质量的监控要强势有力,对于工程质量出现问题的环节,人员等在处理上要强势,绝不将就人情,不能拖泥带水模糊而过,出现问题的施工人员该撤换就撤换,管理人员该处罚就处罚,坚决不可心慈手软,否则会给整个工程的质量带来无法估计的隐患。目前我国的监理体制在很大一部就存在此类问题,监理人员对于施工质量上或是没有实权无法处置,或者模糊带过不讲责任。这是目前监理技术在应用上的难题。
再次,对于监理的工作实施计划,要具有可操作性。高速公里的机电工程很大一部分的专业性很强,而监理人员可能对于专业知识也有理解不够到位的时候。所以对于工程质量的监理要多学多问,提出的质量问题的改善要具有可操作性。而且在工程质检方面,监理人员可以设置质量考核评比等多种手段促进施工人员对工程质量的努力,例如自检表,合格的予以奖励,奖罚分明,管理得当。
最后,很多工程的质量问题都是在实地检查当中发现的,所以监理人员在施工场地要坚持跟踪检查,让事故在初始阶段就被解决,时刻监督施工人员,并安排指导正确的施工方式,普及施工规范。机电工程的范围很广,出现问题监理人员要和施工人员,设计人员共同研究,争取解决。但是出现问题也要严格管理,不能推卸责任,所以监理人员应做好责任管理制度,进而使得整个工程质量得以良好的保证。
三、后期监理
对于工程的后期监理部分,主要是针对机电工程的三个部分的统一调试;对于整个工程质量监理过程当中有哪些需要注意的地方和施工人员的不足之处等。调试过程当中出现的问题一定要及时进行修改,避免在未来的高速公路使用当中造成影响。在机电工程当中应注意发电,配电,送电等各个部分的使用情况,不可疏忽大意。监理人员对于施工人员在施工过程当中的表象也应有所总结并汇报至中标人处,对整个工程和未来即将开展的工程负责。
总结:
在高速公路的机电工程当中,监理人员应着重与中期的监理,时刻做好监理的职责,为工程质量负责。机电工程内容较多,需要涉猎的学科也比较多,而且任何一项工程都不是一蹴而就的这就要求监理人员对于工程监理要有足够的耐心,细心,成为复合型的监理人员。对于监理技术要运用得当,灵活便捷的使用。
参考文献
窗体顶端
[1]陈兵. 高速公路机电工程的监理技术与应用[J]. 科技经济市场,2006,04:142-143窗体底端
[1]陈兵. 高速公路机电工程的监理技术与应用[J]. 科技经济市场,2006,04:142-143
(延安大学西安创新学院 理工系,陕西 西安 710100)
摘 要:电路分析基础是各电类专业的先导课程,学好本课程对后续课程的学习有重大意义.本文从课程教学方法入手,提出了课程的改革思路与方法,实践证明这些方法有效并可逐步推广应用.
关键词 :电路分析;教改;应用型
中图分类号:G642.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260X(2015)08-0247-02
基金项目: 延安大学西安创新学院教学改革项目(14JG09);陕西省教育厅自然科学类专项科研计划资助项目(NO:14JK2170)
0 引言
“电路分析”作为电气信息类专业(0806)、仪器仪表类(0804)和电子信息科学类(0712)的核心专业基础课程,同时也是机械类(0803)、能源动力类(0805)和海洋工程类(0813)的核心专业基础课程,都是相关专业研究生入学考试必考科目.由此可见,这些课程在人才培养中举足轻重.就我校而言,在电子信息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物联网工程、汽车服务工程以及工业设计专业都开设了电路分析基础课程,在土木工程专业、建筑工程专业也开设有课程性质相近的电工学课程.我校具有一个独立的电路分析实验室,拥有电路分析实验箱18套.虽然不同的专业教学重点各有不同,但是电路分析的基础理论基础知识是必不可少的.因此开展电路分析教学改革对培养创新与应用型人才具有重大意义.
为了适应时代的发展和教改的要求,任课教师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及手段到考核标准都进行了调整.电路分析课属于经典电路理论,在教学中应突出经典理论的基本概念及规律,提高教学效率.随着电路理论的发展和计算机的普遍应用,大量繁杂的计算应放在现代电路分析中解决.在教学方法上,应将传统的注重知识内容的顺序教学方式与注重知识关系的知识结构教学方式相结合.从培养科研能力,提高学生素质出发,应强调电路分析中的模型概念,它是电路分析的基础.教学方式及手段是使学生掌握课程内容的关键,应将课堂教学与计算机辅助教学相结合,标准化教学与电子教案相结合,同时还应该将答疑与质疑相结合,理论教学与实验相结合,笔试考核与实验能力,平时作业,甚至口试等考核方式相结合.
1 教学改革的思路与方法
1.1 经典电路理论与现代分析手段相结合
电路理论发展至今已近一个世纪[1].早期的电路理论是在物理学中电磁学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当时主要研究的对象是线性非时变无源电路,并形成了完整的经典分析方法,这些方法同时也是近代电路分析方法的基础,因此应该是学生学习中必须牢固掌握的.传统的教学内容包括直流电路的分析,交流电路的分析及动态电路的分析.教学中应以分析简单电路为主,突出基本概念,避免繁杂的数学计算.自20世纪60年代,电路理论发生了重大变革,从原来主要研究线性非时变无源电路,进一步发展到非线性时变有源电路.由于近代大规模及超大规模集成电路的发展,传统的分析手段难以完成复杂的分析.为了适应电路理论发展的要求,应在教学中适量增加近代电路的分析方法及手段,如有源电路的分析,非线性电路的分析,矩阵分析方法,网络分析方法等.其主要特征是计算机辅助分析的应用.加强这方面的教学是该课发展的要求,也是学生学好后续课程的基础.
1.2 顺序教学方式与知识结构教学方式相结合
以往的教学方式是以知识内容顺序,按部就班地一章一章地进行,学生被动地一章一章地学,难以形成对所学知识的整体认识.实际上,电路分析同许多其它学科一样,都有一套完整的体系,其中的各要素有着密切的联系,它同知识的具体内容,公式,定理相比,更容易理解和掌握.学生在大学学习期间要学习许多具体的知识内容,要求学生几年以后仍然牢记如此众多的内容既不实际,也不必要.从提高能力和素质出发,应培养学生在今后遇到实际问题时,能分析问题的实质所在,知道解决问题的途径,而不是死记书本知识.知识的具体内容是知识结构的内涵,知识结构是知识内容之间的有机联系.两种方式相结合可以取长补短,既培养了技能,又提高了素质及科研能力.
1.3 课堂教学与计算机辅助教学相结合
传统的教学手段是以板书教学为主,主要表现为被动式教学,老师讲,学生听.这样就造成学生认为只有写到黑板上的内容才是课程所要求的.例如:将一个声表面波器件[2]画在黑板上花费大约3分钟,对于45分钟的课堂时间来说已经足够长了.随着计算机的普及,教学应采用计算机辅助教学手段,就可以节省很多时间.所以应从单调的黑板式课堂教学向计算机辅助教学的方向发展.课堂不应该是单向灌输知识的场所,应该是教师与学生相互交流的场所,是体现主讲教师教学风格,教学思想教学艺术的平台.
1.4 标准化考核与能力考核相结合
一支笔一张纸式的考核方式一直是考核学生学习效果的主要形式.但是,为了使考核标准化,使其具有一定的客观型,合理性和可比性,应逐步建立同计算机辅助教学相配套的试题库,评分标准及考核成绩分析系统.能力考核是考试改革的难点,它受许多因素的限制.在目前情况下,应将笔试与实验相结合,期末考试与平时成绩相结合,有条件时可结合口试或部分口试来考核学生成绩.
2 具体作法及效果
2.1 注意课程内容的先进性,电路分析课程经历了几十年的发展,内容较多,因此,必须结合国内外电路分析课程的最新研究成果确定课程内容,课程要传授先进的知识内容和方法.达到知识先进并学以实用.
2.2 将现代教育理论使用在电路分析教学中[3],树立先进的教学理念,重视素质培养通过组织教师研讨、与学生对话、进行示范教学等活动提高教学效果.
2.3 研制电路分析课程的电子教案,使用多媒体教学;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和手段,采用多媒体技术辅助讲解具有动态性质的知识点,使传统教学与多媒体教学有机结合.
2.4 建立网上课堂,树立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思想,加强教与学的信息交流,重视对学生主动学习习惯的培养,启发学生的探索精神.
2.5 加强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在电路分析理论课(必修课)开设的同时开设“电路实验”,促进知识的深化和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增加创新实验和开放性实验项目,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和实际解决问题的能力.
3 结束语
本方案改变传统的板书式教学使用多媒体教学,教学手段新颖.用设计性实验代替传统验证性实验,使学生能够亲自动手设计实验,从而更好的理解和掌握知识点.考核方式增加口试,可以加深学生对于知识点的掌握程度.从而提高了电路分析课程的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谭永霞.电路分析基础[M].成都:西南交通大学出版社,2009.1-3.
1 概述
电子标签是时下最为先进的非接触感应技术。RI-R6C-001A芯片是美国德州仪器(TI)和荷兰飞利浦公司(Philips)开发出的一种廉价的非接触感应芯片。这种芯片的无源最大读写距离可达1.2米以上。它与条形码相比,无须直线对准扫描,而且读写速度快,可多目标识别和运动识别,每秒最多可同时识别50个,频率为13.56MHz ±7kHz(国际通用)的目标。它采用国际统一且不重复的8字节(64bit)唯一识别内码(Unique identifier,简称UID),其中第1~48bit共6字节为生产厂商的产品编码,第49~56bit 1个字节为厂商代码(ISO/IEC7816-6/AM1),最高字节固定为“EO”。其使用寿命大于10年或读写10万次,无机械磨损、机械故障,可在恶劣环境下使用,工作温度为-25~+70℃?可反复读写且扇区可以独立一次锁定,并能根据用户需要锁定重要信息;现有的产品一般采用4字节扇区,内存从512bit~2048bit不等。
RI-R6C-001A芯片采用柔性封装,它的超薄和多种大小不一的外型,使它可封装在纸张和塑胶制品(PVC、PET)中,既可应用于不同安防场合,也可再层压制卡。国际标准化组织已把这种非接触感应芯片写入国际标准ISO15693中。其主要原因是因为该芯片具有封装任意、内存量大、可读可写、防冲撞等独特的功能。
2 引脚排列与功能
图1所示为(RI-RRC-001A芯片和引脚排列)。
3 内部结构
收发器需要5V外加电源,在实际操作中最小电压为3V,最大电压为5.5V,典型电压为5V。电损耗取决于天线阻抗和输出网络的配置。由于电源纹波和噪声会严重影响整个系统的性能,因此,德州仪器推荐使用标准电源。
射频收发器内部的输出晶体管是一个低阻场效应管,电耗直接在TX_OUT脚消耗,推荐用5V电源供电,最好驱动50Ω天线。在输出端连接一个简单的谐振电路或者匹配网络可以降低谐波抑制,用选通方波驱动输出晶体管能达到100%的调制度。调整连接输出晶体管的电阻(典型电路中的R2)能获得10%的调制度,增大这个电阻,调制度也随之增加。通过发射编码器变换的数据可按照事先选择好的射频协议进行传输,通信速率应为5~120kB,而且至少要有一个速率满足已选择感应器协议的要求。
接收器通过外部电阻连接到天线后可将来自电子标签的调制信号通过二极管包络检波进行解调,接收解码器输出到控制器的数据是二进制数据格式,通信速率和射频协议由已选择的模式确定。在输出数据时,接收的数据串中已检测并标志了启动、停止、错误位。
该系统的正常时钟频率为13.56MHz,但是振荡器的工作频率范围为4MHz~16MHz。
在电源被重新启动后,设备为默认配置。RI-R6C-001A系统有三个有效电源模式。主要模式是满载模式,而空载模式仅出现在与电路有关的标准振荡器和最小系统工作中的标准振荡器停振时,掉电模式则完全关断设备内部的偏置系统。当SCLOCK保持高电平时,可在DIN端的输出脉冲上升沿唤醒电路。
RI-R6C-001A芯片的串行通信接口通常使用三根线,其中的SCLOCK为串行双向时钟;DIN为数据输入,DOUT为数据输出。参见图2所示的RI-R6C-001A内部结构图。
4 典型电路应用
图3所示是RI-R6C-001A的典型应用电路,该电路可驱动50Ω的天线,当电源电压为5V时,输出射频的功率为200mW,而当电源电压为3V时,输出射频功率为80mW。
图3
由于电路中的发射器一直工作,因此,应增大集成电路散热片的尺寸以增加散热面积。设计电路时,应避免过大的分布电容,当电路板分布电容过高时,可配合晶振调整电容C5的值,以减少时钟的不稳定性。推荐C5值为22pF。通过软件处理可使收发器的调制度在100%~10%范围内调整。ISO15693协议规定标签允许执行10%~30%之间的调制度(除100%之外),通过改变电阻R2的值可以达到这个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