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优发表网

购物车(0)

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期刊投稿 出版社 公文范文 精品范文

档案全流程管理范文

时间:2023-06-06 15:45:35

序论:在您撰写档案全流程管理时,参考他人的优秀作品可以开阔视野,小编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这些建议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热情,引导您走向新的创作高度。

档案全流程管理

第1篇

【关键词】流程管理;电子档案;管理系统;运用

档案资源是目前各领域中的重要资源,随着时代变迁,档案资源的载体、保存方式、管理工作都发生了一定的变化,电子档案得到了大量的运用。很多档案馆开始将纸质档案转换成电子档案形式,再加上以电子档案形式产生的新档案不断出现,使电子档案的管理工作难度随之增大,电子档案管理系统中的流程管理也愈发受到管理人员的重视。

一、电子档案管理系统中流程管理简述

电子档案管理系统中的流程管理是一种较为科学的管理模式。这一管理模式主要是基于提升管理绩效的目的,将电子档案的输入转变成有价值的输出活动。通过流程管理,能够促进电子档案输入、输出流程的优化和规范化,以便实现对电子档案的有效管理。一般来讲,流程主要包含用户、价值、输入资源、结构、输出结果、活动等要素。为了进一步推动山东省省直单位电子档案流程管理的有效运行,山东省档案局下发了关于印发《山东省省直单位电子档案进馆办法》的通知(以下简称《办法》)。并规定此《办法》与2016年6月1日正式实施,有效期至2021年5月31日,要求各单位严格落实。

二、流程管理在电子档案管理系统中的运用

电子档案流程管理运用对于电子档案管理系统的建设意义重大,因而,其运用需要工作人员尤为重视。在系统的建设中,工作人员需要将更新传统业务流程作为首要任务。电子档案管理系统建设的主要内容包括档案资源收集、对纸质档案的数字化处理、开发运用电子档案等。在这几方面的流程管理中,工作人员应严格遵循《办法》规定,在档案资源收集方面,省直单位移交包括永久保管期限照片、录像、文书、录音等档案资源。保证电子档案收集内容的准确性、完整性。在纸质档案的数字化处理方面,应保证电子文件格式符合《版式电子文件长期保存格式需求》。在电子档案资源的开发利用方面,为保证其能够充分满足使用者需求,在电子档案管理系统的建设过程中,需要严格遵照人性化要求,根据使用者需求实现系统的有序建设,并随着使用者需求的变化,不断调整业务流程,实现对业务流程的进一步优化,规范电子档案资源建设。流程管理能够有效降低电子档案管理系统的建设成本和风险。在建设过程中,需要将电子档案按照《办法》要求进行安全储存,以保证电子档案的有效性以及高效的流程管理控制。例如将档号作为储存后电子档案的唯一标识符。档号按照全宗号、门类代码、保管期限、机构(问题)代码、件号的顺序依次排列组成。例如A014-WS•2016-Y-BGS-0026。同时,不同类型的电子档案应按照不同的格式进行保存,例如照片类电子档案在保存时,需要采用JPEG、TIFF格式,像素数应为300万及以上。录音类电子档案在保存时,需要采用MP3、WAV格式,且其采样率应在44.1kHz及以上。同时,应利用流程管理对电子档案管理系统进行前端控制。将流程管理融入电子档案管理的各个环节中,以增强管理有效性,尽可能地减少建设成本。最后,工作人员还应结合流程管理理论,建立电子档案管理系统模型。根据模型,遵循《办法》要求,按照电子档案的种类、归档时间等,对档案进行收集,并将归档期限录入电子档案管理系统,由系统根据输入信息,对档案自行归类。随后,由档案馆组建专家小组,对档案进行鉴定,将不可公布档案、限制公布档案的界限进行明确,并由专门人员对所收集档案进行数字化处理,并对处理后的电子档案进行整理,例如按照《办法》对电子档案进行著录标引、加密等。随后,档案馆进行电子档案的开发运用,对库存信息资源解密,对拟公开的内容等进行严格的检查、筛选,避免出现不可公开电子档案被公开的情况。最后,档案馆需要设置电子档案的访问权限,做好更新维护工作以及电子档案的备份工作。同时,为了更加符合流程管理精细、高效的特点,可以将整个系统细分成电子档案形成、电子档案收集、档案鉴定、纸质档案数字化处理、编研出版、公布前筛选、数据库备份维护等七个流程。

三、结论

电子档案管理系统是档案管理的核心部分,而流程管理学能够优化档案馆业务流程,降低系统建设成本及风险,促进系统的可持续开发。因而,在当前信息技术普遍运用的形势下,为促进档案馆信息化建设,提升档案的完整性与真实性,增加档案管理的有效性,档案馆还需要积极运用流程管理,规范档案管理流程,严格控制从档案收集到档案开发运用的全过程,遵循《办法》要求,实现对电子档案的安全管理和运用,以促进档案馆的持续、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陶水龙.基于流程管理的电子档案安全策略的探讨[J].北京档案,2012,1(1):9-11.

[2]赵爱武.基于流程管理的电子档案安全策略[J].中外企业家,2015,9(27):209-210.

第2篇

    商业银行开展持续审计包括:商业银行运用内审经验,开发计算机模型:将之嵌入到持续审计流程管理系统中去:内审人员按照持续审计任务开展常态化及时审计;定期进行产品和服务全风险覆盖的内控审计,持续改进计算机模型。

    一、商业银行运用内审经验,开发计算机模型

    在该步骤主要运用的审计技术是审计重要性水平的测定(可结合PPS抽样)和审计分析程序。运用的计算机技术主要是计算机编程。该步骤依据“持续审计”的定义来确定“相关被审计事项发生”的情况。下面结合实例进行分析。

    1.重要性模型。设计该模型主要考虑内审人员对于行内开展的各项业务重要性水平的认定,重要性水平可以设定为必审项和审计项两类。第一类必审项重要性水平,比如内审人员认为单笔超过一千万元的集中采购项目为重要且必须要审计,那么“集中采购子模型”就可以设定一千万元为阈值,对于单笔集中采购项目标的超过一千万元的,就可以自动筛选出来,持续审计流程系统将生成“及时审计任务单”,分配任务后,由内审人员全程跟踪该集中采购项目,最后形成审计报告。第二类抽样审计项重要性水平,可以结合风险控制重要性水平进行设计,设计后由计算机辅助进行PPS抽样,确定具体的审计事项。比如“大额个贷重要性模型”的设计:风险控制要求,同一身份证号的客户发生的所有个人住房贷款、消费贷款、助业贷款等,单笔或累计超过50万元的,都需要两个专职贷款负责人审批,且在设计“大额个贷重要性模型”时可将阈值设定为50万元,该模型可以每周、每旬、每月运行一次,具体运行频次由持续审计计划决定,这样确定的贷款可能有很多笔,因此,在设计“大额个贷重要性模型”编程时,编入计算机辅助PPS抽样相关程序。

    2.审计经验模型。设计该类模型的总体思想是:将银行的案件、审计发现以及审计经验,转换为数据信息疑点,或者直接定位差错。例如,疑似假个贷模型——同质子模型的设计主要是运用Match函数。不同的借款人客户信息相同.如同一楼盘或汽车经销商,有多个不同借款客户为同一单位:多个客户的联系电话、个人贷款对账单地址、家庭月收入、本人月收入相同;同一楼盘或汽车经销商,三笔以上贷款连续拖欠期数相同:多名借款人是销售商或员工;多笔贷款(不同客户)还款来源于同一个人账户;多笔贷款(不同客户)发放后转入同一单位(非房地产公司、汽车经销商)或个人账户。上述都是反常情况,有可能是假个贷.而上述情况是内审人员审计出假个贷或者是假个贷案发之后所总结出的假个贷数据特征。该子模型的设计思路是:比对客户贷款信息,找出不同客户的相同信息,从而找出高度同质性贷款,即疑似假个贷。

    该类模型是分析程序在内审中通过计算机程序运行实现,分析程序概念不再描述,主要是要找到“反常”数据(疑点)。分析程序还可以实现差错的直接定位,比如“个人信贷资金流向投资市场模型”的设计思路:比对客户发放贷款账号与客户本人及其密切关系人的证券、基金账户,在贷款发放之后两账户的资金变化情况。该模型是信贷资金流向子模型,通过该模型,内审人员可以定位差错,比如发现客户A,发放贷款后10日内,将贷款全部转至客户A名下的证券账户。

    二、开发持续审计流程管理系统

    笔者认为持续审计流程管理系统应包括以下模块:计算机模型及管理、任务管理模块、电子审计工作底稿及报告模块、质量控制复核模块以及系统管理模块。将持续审计流程管理系统与各业务系统、核心账务处理系统进行对接,审计项目数据每日日结后,持续审计流程管理系统接收各业务系统、核心账务处理系统数据,运行计算机模型,生成审计任务,任务分派后审计人员在电子审计工作底稿及报告模块录入相关审计证据、审计工作及审计报告,完成审计工作后,电子流任务交至质量控制系统复核。系统管理模块主要是复杂系统的维护以及内审人员的权限配置。

    以“集中采购子模型”进行说明。计算机模型已开发出持续审计流程管理系统下的“计算机模型及管理模块”已加载了该模型,且持续审计流程管理系统与本行的“集中采购管理系统”已对接,每日接收集中采购管理系统的数据,运行“集中采购子模型”,发现有无单笔超过一千万元的集中采购项目。该项目的流程状态是“立项通过”,如果符合,则将相关信息形成审计任务,内审分派岗位登录该持续审计流程管理系统,在“任务管理模块”下的“待分派审计项目”中可以看到,并进行分派;相应的内审人员登录系统在“任务管理模块”下的“待办审计项目”中看到任务,接受该项任务,就可以在电子审计工作底稿及报告模块录入相关信息,完成之后按程序提交,任务将发送至内审质量控制部:质量控制工作人员登录该系统,在“质量控制复核模块”下的“待复核项目”中看到需复核的任务,并调阅审计工作底稿和审计报告:质量控制复核完成提交后,整个内审流程结束。

    开发持续审计流程管理系统运用的主要是流程管理理论,它通过计算机编程来实现审计业务的电子任务流程,其效果不仅使得内审的效率和质量有显著的提高,而且也方便考核内审人员的工作效率。

    三、内审人员按照持续审计任务开展常态化及时审计

    在这个环节,内审人员登录持续审计流程管理系统,在任务管理模块下的“侍办审计项目”中看到任务及其生成过程。与传统内审不同的是,持续审计可以实现常规化及时跟踪审计。如果商业银行将柜面会计凭证、个人贷款档案、公司类贷款档案等会计凭证及资料电子化,形成电子档案数据库,内审人员就可以做到足不出户进行审计。“待办审计项目”接受任务后,持续审计流程管理系统赋予内审人员临时权限,临时权限用于远程登录电子档案数据库,获取相关的资料。内审人员进行事后审计时,除非认为必须去业务经办所在地实地查证,否则可以不下现场,从而可提高审计效率。纸质资料电子化主要是扫描等影像技术的运用、计算机辅助开发程序支持数据库的建设以及查询等功能的实现。

    四、定期进行产品和服务全风险 覆盖的内控审计,持续改进计算机模型

第3篇

【关键词】科研档案;现状;问题;解决措施

武汉市内具有研究生招生资格的科研院所共有23家,本文通过对这23家科研院所进行调研,总结出一些科研档案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对策。

一、科研档案管理的现状

大多数科研院所在《科学技术研究档案管理暂行规定》《科学技术研究课题档案管理规范》(1992年档案行业标准)和《中国科学院档案管理标准》基础上都建立了一套本机构科研档案管理规范。科研档案的组织管理一般由院所领导总指挥,由科研处、档案室两大部门共同负责,由科研项目课题组具体负责实施。科研处负责提出归档要求、督促归档过程、审核验收归档成果;档案室负责复审验收归档成果、整理保管归档文件、提供科研档案的开发利用;科研项目课题组组长直接负责科研档案的收集整理,兼职档案员负责科研档案收集整理的具体实施。

二、科研档案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一)制度建设过于陈旧,空谈理论不重实践。作为科研档案工作者的工作准则,已有的“三规范”虽然在实际工作中发挥了很大的作用,但由于编制年代久远,已经非常不适应现代科研档案工作的信息化建设和流程化管理。它对于归档的流程、时间、要求等等都是从传统档案管理方式出发,在加快电子档案建设的今天,不具有较强的指导作用。从科研角度看,“三规范”没有考虑到科研的跨国度、跨部门、跨机构以及科研文件本身的复杂性。且“三规范”中部分条款虽然具有很强的理论指导作用,却很难在实际操作中得到贯彻和执行。

(二)科研工作者轻视档案建设,档案意识淡薄。事实是,科研工作者往往并不重视科研档案的收集,归档意识非常淡薄。原因大致如下:首先,科研工作者隶属科研部门,科研部门领导看重科研成果,对档案建设不甚重视。其次,科研工作者对档案管理的原则、规定知之甚少,更不会在实践中践行相应规定和原则。再次,科研工作者很少感受到科研档案管理对他们实际科研工作带来的便利与好处,将科研档案的收集整理看作是一种负担,因此主观上轻视科研档案的建设。

(三)科研档案收集困难。 由于文件载体、文件内容、文件重要性等方面的不同,往往会影响该文件最终的收集效果。在文件收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主要是归档材料不完整和归档文件缺乏可靠性。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很多:有些科研人员出于一己私利,可能会利用科研档案谋取奖励或是有意隐瞒、更改文件内容;也有些科研人员认为自己具有对科研文件材料的知识产权,因此不愿移交。

(四)科研档案实际归档率低,归档工作滞后科研工作。在实际工作中,大部分科研院所对于科研档案的归档工作存在“头重脚轻”的情况,重视前期准备工作,忽视后期总结工作。在科研准备阶段,绝大多数科研院所都实现了预立卷工作,能够做到从大体上实现对某次课题文件的整理归档的规划。但随着项目的进行,档案工作往往会滞后于科研工作,“四同步”原则在实际操作过程中的执行效果并不理想。

(五)科研档案利用水平不高。对档案的管理最终是为了实现其利用。就目前来看,科研档案的利用水平不高。对科研档案的开发目前仅停留在编制案卷和卷内目录阶段;原有纸质档案的数字化进程较慢,大多只实现了档案目录的数字化,档案原文多以纸质方式存在,查询利用麻烦;对档案的查询利用服务以现场查询为主,没有开展电子查询服务、定制查询服务等。科研档案的横向跨馆信息交流过少,合作存储机制难以建立,不能为科研工作者提供更丰富可靠的科研信息。

三、科研档案管理的问题解决策略

(一)加快制定新的科研档案管理制度。切实可行的制度和规范是一个行业得以进步和发展的前提,随着国家各项科研事业和档案信息化建设的开展,有必要重新修订或制定相关科研档案工作规范。新的科研档案管理制度应充分考虑到现代科研工作的国际化、信息化和规范化,更多地从电子文件管理出发,将科研文件的管理纳入整个科研项目活动管理中去,充分体现集成的理念。此外,新的科研制度还需改变以往“重管轻用”的理念,将客户需求放在管理的前面,从科研工作者的实际情况出发,使得科研档案为科研工作者服务,为社会民众服务,为未来发展与建设服务。最后,新的科研档案管理制度应在“文件连续体”理论的基础上,更注重文件管理的动态过程,控制科研文件从形成到销毁的全过程。

(二)加强对科研工作者档案管理能力的培训。科研工作者除了是科研项目的直接参与者,也是科研档案管理的第一手经办人。因此,科研课题组需要设立兼职档案员,专门负责科研文件的归档与整理。针对兼职档案员和其他科研工作者档案意识淡薄,档案业务水平不过关等问题,各科研院所应建立定期培训制度,强化科研工作者的档案业务能力和档案意识,使科研工作者充分认识到科研档案在科研工作中可能发挥的重大作用,从思想上改变科研工作者对待档案管理的态度,同时鼓励各科研院所之间、科研院所与省市级档案局之间进行学习交流,借鉴优秀经验,提高自身工作效率。

(三)改进宣传方式,加强档案工作者和科研工作者沟通。科研档案收集不力,很大一部分原因在于科研档案管理人员,尤其是科研工作者对科研档案的认识不够,包括科研档案保存的意义、科研档案利用方式、科研档案知识产权等等。因此,有必要对开展科研档案管理的重要性进行重点宣传。档案工作人员应在宣传上承担主要责任,立足国家有关法律范,创新宣传方式,帮助科研人员认识到科研档案管理在保护知识产权保护、避免重复性研究、节约科研经费方面的重要作用。

(四)加强档案管理顶层设计,实现科研档案全流程、信息化管理。实现科研档案的全流程、信息化管理,必然要加强科研档案管理的顶层设计,将科研活动管理和科研档案建设纳入一个项目体系,以项目管理的方式统筹进行,实时进行电子科研文件的规范化和档案化管理。“四同步”原则其实从某种程度上包含了全流程管理的思想,运用“前端控制”的思想,将科研档案的信息化建设与科研项目的全流程管理联系起来,将科研文件档案管理纳入科研项目资源管理及资源配置的最优化管理。在实际操作中,全流程管理的要求又是信息化建设的保障,而信息化建设增强了全流程管理的实际可操作性。只有在科研活动过程及其管理中实时地进行电子科研文件的归档和管理,才能最大程度地发挥档案信息化建设的作用;也只有打破目前科研档案信息化建设与科研项目全过程管理之间的孤岛关系,才能实现科研档案的全流程管理,将“四同步”原则真正落到实处。

(五)以用促管,挖掘科研档案的利用价值。一方面可以通过编制必要的检索工具,提高本单位内科研档案信息的查询和利用效率;另一方面,应加强科研院所与社会企业、政府机关、社会大众以及各科研院所之间的横向交流,以合作存储或共同开发等方式促进科研档案信息的流动。科研档案的管理不能只靠档案工作者的单方面监督,只有充分发挥科研档案在实际科研工作中的作用,才能更有效地提高科研工作者的档案意识,使他们认识到科研档案的重要性,从而促进科研档案的收集、整理与归档。

【参考文献】

[1].张静,叶六奇.论科研档案管理规范构建的宗旨――基于三个现有规范的分析[J]. 档案学通讯,2010(04):85-88.

[2]吕智,高颖.地方科研单位在科研档案收集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 兰台内外,2014(04):42.

第4篇

关键词:房产测量;测绘信息系统;构建;思路;研究

房产测绘信息系统的建立,能够实现房产测绘面积测算、房产基础测绘、业务流程管理、房产测绘档案管理、测绘成果管理、测绘成果GIS的一体化,使房产测绘业务管理更加规范化、标准化、科学化,提高办公效率以及为社会服务的办事效率。同时还能够为政府的宏观预测、决策提供依据,拓展了社会服务的领域,具有很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一、房产测绘的重要作用

首先,在法律方面,只有对房产测绘成果中,界址面积测量的方法以及依据,跟较为准确性的界址测量,以及房产绘制结果的实用性等进行审核,再等房产行政部门确认完毕后,才能够对房产进行管理。其次,房产测绘还具有财政税收的功能。房产中的各类数据,或者使用状况等,都是房产测绘的成果。其成果也可以作为,征收房产契税或者评估房产价格等主要依据。对房产保险的服务来说,也是作为主要依据的存在。也是作为贷款抵押房产不可缺少的依据。由此可见,房产测绘不仅能够服务于相关管理部门,还能服务于整个社会。为城市今后的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再者,具有参谋以及决策的功能,能够更好的服务社会。

二、房产测绘信息系统构建思路研究

(一)房产测绘信息系统的主体架构

房产测绘综合管理系统利用当今成熟的软件开发技术,包括面向对象设计与开发技术、Object ARX技术、Web GIS技术、组件技术、工作流技术等,进行统一构架,根据不同的需求,通过工作流定义,灵活地构建不同的子系统。系统由房产CAD面积测算、房产业务流程管理、房产测绘档案管理三个C/S子系统和一个基于B/S架构的房产GIS平台组成,以图形、数据管理为核心;实现房产测绘临时库、作业库、历史库、成果库四库分离,确保数据的安全性和数据的可追溯性。系统利用自动派件功能科学合理的分配测绘任务,通过案件超期提醒等技术手段提高测绘案件运转效率,通过绩效考核功能调动工作人员的积极性,通过案件全流程监控,案件测绘检查、审核、验收三级审核制度确保测绘成果的合理性、正确性。系统分为四个子系统,采用C/S和B/S相结合的混合架构平台,其中CAD面积测算系统、业务流程管理系统、档案管理系统采用C/S架构,房产测绘地理信息系统采用B/S架构。

(二)系统主要功能

1、房产CAD面积测算子系统。(1)项目管理:主要包含测绘项目管理、幢信息管理、幢复制、单元管理、塔楼分幢处理、测绘项目查询、测绘面积统计、工作量统计、收费统计、实测预测项目关联比对等。(2)项目测绘:主要包含图形绘制、图形检查、面积线管理、实体复制、房屋合并,功能区划分、分摊树构建、自动生成计算公式、自动生成分摊说明、自动进行分摊检核、分摊结果查看、楼盘表查看,自动生成房屋分户图、分层图,分户图片管理以及生成各式各样的成果报表等。(3)基础测绘:绘制房产项目平面图、幢信息标注、生成分幅图、分丘图,自动将项目平面图转换为GIS格式以及导入到SDE库。(4)数据接口:系统提供丰富的数据接口包含Access数据库文件、SHP文件、WTK文件等数据接口,支持与SQL Server Oracle数据库接口。(5)系统管理:主要包括用户管理、权限设置、角色设置、字典设置、接口设置、日志管理等功能。

2、房产流程管理子系统。房产测绘业务采用流程化管理,每个不同业务类型设置单独的业务流程,主要业务流程分为:商品房面积实测、商品房面积预测、二手房测绘、私房改扩建测绘、面积鉴定五大类。主要业务环节包括:窗口受理、派件、测绘、检核、审核、复审、配图、验收、计费、收费、归档等,不同业务类型包含的环节不尽相同,如商品房面积预测就没有配图环节,私房改扩建这类相对简单的测绘业务实际操作中可能就不需要派件,而是由窗口受理人员直接提交固定的人员,审核工作可能也不需要三级审核了。主要功能包含:业务流程设置、业务环节设置、收件资料设置、自动根据测绘工作量自动派件、超期自动提醒、流程挂起、绩效考核、业务抽检、案件特批、流程调度、自动计费、成果管理等。

3、房产测绘档案管理子系统。系统主要完成房产测绘档案管理中的档案入库、扫描文件上传、档案借阅登记等工作,实现电子档案数据库与实物档案资料的一致管理,业务归档时自动生成档案目录,测绘档案和测绘项目的自动关联,测绘项目归档时自动生成档案号,输入档案实际物理存储位置,实现电子档案和实物档案的挂接。电子档案与测绘成果数据的关联,实现和空间的数据的关联,通过地图定位到幢编码,通过幢编码找到相关的电子档案,从而实现以图管档。该系统的主要功能有:档案编录入库、档案查询与快速浏览、档案统计、档案查询登记、测绘电子图档批量上传等。

4、房产WEB GIS子系统。房产GIS管理系统能够实现对所有房屋的精确地理定位,通过建立区域行政区划图、地形图、房屋测绘业务图层(房产区、房产丘、幢图层)、房产分层分户图,同时整合各部门的房产信息数据,建立空间数据和非空间数据于一体的关系型数据库,通过房产测绘数据“幢落地”关联圈,使基于图形就能对房屋数据进行查询、统计、分析等管理,最终实现“以图管房,图文共享”的管理模式。主要功能包含:图层管理、楼盘管理、落地关联、幢查询、房屋查询、坐标定位、地图查找、数据统计、图上统计、缓冲区分析、叠加分析、生成专题地图、图形编辑、拆迁管理、多时态图形对比、历史数据管理等。

参考文献:

第5篇

关键词:科研项目;知识产权管理;全流程管理

中图分类号:C9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2374(2013)33-0143-03

1 概述

2008年,国家出台了《知识产权战略纲要》,以提升知识产权的创造、运用、保护和管理能力,意在通过自主创新提升我国科学技术水平,提高国家的综合竞争力,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知识产权工作已经提升为国家战略,与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兴国战略一道,成为我国三大战略之一。

国家知识产权战略强调知识产权的创造、运用、保护和管理为一体的综合能力提升,唯有知识产权综合能力提升,才能有效提高科研水平,提高知识产权成果的转化,促进经济的发展。目前,我国众多企业、科研机构,承担我国绝大部分的科研项目,这些科研项目的实施,成为了我国知识产权创造的最主要途径,成为推动科技进步的主要动力。但是,很多企业、科研机构的科研项目所开展的知识产权管理工作都还仅仅局限在知识产权的创造和保护方面,没有有效地运用和管理知识产权,使很多知识产权成果无法得到充分利用和转化,浪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阻碍了我国科学技术整体水平的进步。因此,确保科研项目全过程知识产权管理工作有效开展,对于落实国家知识产权战略、提升科技水平至关重要。

2 科研项目知识产权全流程管理的意义及科研项目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科研项目全流程知识产权管理是指将科技查新、知识产权信息的利用、科技成果保护方式的选择,发明创造的保护、专利分析、专利预警、专利布局以及专利转化等融入到科研项目的立项、实施、结题和转化过程中。实施科研项目知识产权全流程管理,对于避免重复研究、规避投资风险、提高企业科研项目的研发起点、充分利用现有技术资源、提高科研成果的产出率和转化率及最大程度地实现项目的投资价值,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目前,国内许多大型企业在科研项目的管理中没有融入知识产权管理,使得许多科研成果并未转化为知识产权成果。在科研项目的管理中主要存在以下问题:如科技查新不到位,专利信息的利用能力不足,导致一些项目重复研究,浪费研究成本;没有建立起自己的专利数据库,对于本企业相关领域的技术发展跟踪能力不强,对于技术发展趋势把握得不够好;在科研中对于知识产权成果的保护缺乏统一的规划,研发人员对于科研成果的知识产权保护意识不强;企业专利管理人员的管理工作没有涉及到科研项目全流程管理工作中来。

3 大型企业科研项目全流程知识产权管理体系设计与研究

3.1 科研项目全流程知识产权管理体系设计

针对大型企业科研项目中存在的上述问题,本文设计了如下科研项目全流程知识产权管理体系。该体系将知识产权管理融入到科研项目的立项阶段、实施阶段、结题阶段和转化阶段。科研项目全流程知识产权管理体系设计架构如图1所示。

3.2 科研项目立项阶段

立项阶段包括项目的形成与科研项目的审核通过,在这两个流程中,知识产权管理工作都起到极大的帮助

作用。

3.2.1 科技查新报告。在国内许多企事业单位,科研项目的立项审核都需要提交有科技查新资质的机构出具的科技查新报告,科技查新报告可以评估科研项目是否具有新颖性、创造性甚至可行性的依据。

3.2.2 知识产权信息跟踪。科研项目立项时,对科研项目可能涉及的知识产权信息进行跟踪预警,并将这些有关知识产权信息建立成为科研项目专用的数据库,在科研项目实施阶段同样可以使用。

3.2.3 专利信息利用。专利信息利用对科研项目的立项和实施都具有巨大辅助作用,在立项阶段,通过专利信息利用,可以帮助研发人员了解技术发展的现状及可能的发展趋势,从而帮助科研项目确定研发方向,节约研发成本和时间。

3.2.4 知识产权成果目标与规划。科研项目立项阶段,通过科技查新、专利信息利用等流程,对科研项目可能取得的成果有初步的评估,因此,根据科研项目的类型和特点,制定科研项目可能取得专利、商标、著作权或商业秘密等知识产权成果的目标,并根据科研项目的进度表规划知识产权成果的产出规划。

3.2.5 合同签署与知识产权成果归属。对于很多科研项目,往往不是一个单位主导完成的,也不一定是自己完成的,往往是多个单位合作完成或委托他人完成的,尽管目前相关法律已经对这类科研项目的合作和成果归属进行了规定,但不尽人意之处比比皆是。因此,在科研项目立项阶段,就应该签订技术开发合同,并约定权利归属和使用权的问题。

3.2.6 设立知识产权管理制度与机构。在科研项目立项阶段,就应该建立与科研项目类型和特点相匹配的知识产权管理制度,并根据制度,设立科研项目配套的知识产权管理机构,对整个科研项目知识产权全流程进行管理,并设置专人对科研项目知识产权管理工作负责。

3.2.7 科研人员知识产权意识培养。科研人员的知识产权意识培养主要包括保密意识的培养和对知识产权的认识,关系到知识产权的创造和保护,应该在科研项目立项时就开展此项工作。

3.2.8 设立知识产权专门经费。科研项目成果的知识产权保护,是科研项目知识产权全流程管理中花费最多的部分,包括专利的申请、版权登记、商标申请等,除此之外,还有科研人员的奖励等项目。因此,设立科研项目知识产权专门经费,对于科研项目全流程知识产权管理是必不可少的。

3.2.9 设立专家库。目前的科研项目立项审查主要是通过专家库和同行评议的形式,但是并不是每一个项目的审核都能找到合适的专家或同行来进行审核。因此有必要通过专利信息的利用来建立常用的专家库。这些专家也可以在科研项目的结题验收阶段参与。

3.3 科研项目实施阶段

科研项目全流程知识产权管理中实施阶段的管理包括如下内容:

3.3.1 知识产权信息动态跟踪预警。在科研项目立项阶段,设立了知识产权数据库,用于跟踪和预警与项目有关的知识产权的动态信息,并及时预警。这么做可以帮助科研项目及时调整研发方向,防止侵犯到他人的权利,规避风险。

目前的研究没有或很少有人提出科研项目如何“动态”跟踪专利信息,也没有或很少有研究探索科研项目知识产权预警的模式。

3.3.2 专利信息利用。专利信息利用在立项和项目实施阶段的作用差不多,都是通过对相关专利的微观分析,对科研项目研发做出指导,时刻关注行业的发展趋势,以便及时挑战研发方向,不做重复研发,不做无用研发。

3.3.3 知识产权申报登记管理。知识产权申报登记是科研项目成果得到知识产权保护的重要环节,也是知识产权创造的核心环节。在这一流程,应该处理好发表学术论文与申请专利的关系,处理好技术秘密保护与专利保护的关系。并且,还要根据企业的战略,布局专利申请。同时要处理好知识产权申报登记的时机选择,确保企业的优势地位。

3.3.4 人事档案的记录与阶段性激励。在科研项目实施阶段,应该做好知识产权人事档案记录,并使用知识产权专项费用对知识产权创造人员进行奖励。研发项目组和企业可以根据详细的人事档案记录,对研发人员做出评价,挖掘和培养优秀的研发人才。

3.3.5 阶段性评估。在科研计划项目中期检查或者其他阶段性评估评审时,由知识产权专员组织相关技术人员对项目研制过程中知识产权借鉴情况进行说明,对产生的发明创造和获得的知识产权情况梳理、总结,对重要创新技术进行成果检索和对比分析,并提出知识产权保护

方案。

3.3.6 协调与处理。知识产权专员定期将项目研制过程中申请或取得的知识产权向项目主管部门或科研计划主管部门报告;在发生知识产权侵权或纠纷时及时向项目主管部门或科研计划主管部门报告。

3.4 科研项目结题阶段

科研项目全流程知识产权管理中结题阶段的管理包括如下内容:

3.4.1 科研成果质量评估验收。将科研项目取得的知识产权成果进行专利分析,评估科研项目取得的知识产权成果新颖性、创造性,评估其价值,从而对科研成果质量进行评估;与立项阶段对比,评估项目的预期与实际的

差异。

3.4.2 知识产权再挖掘。项目结题阶段,应该组织科研人员和专利人员对项目实施阶段的成果再次进行分析和研究,挖掘出可能存在的专利,从而增加科研项目的投入产出比。

3.4.3 知识产权成果清单整理与转化规划。由知识产权专员组织相关技术人员梳理和总结项目知识产权成果,在项目验收时提交知识产权清单,包括申请和获得的知识产权数量、名称、类型、法律状态、实施转让情况等,并在《验收报告》中对相关内容做出说明和分析;对具有潜在应用前景的知识产权进行实施转化前景和实施许可方式分析;对特定目标专利进行侵权风险分析。

3.4.4 绩效评估与奖励。根据科研成果的质量评估,计算科研项目的投入产出比,评估科研项目实施的绩效水平;并结合项目实施阶段的人员档案记录,对研发人员和研发团队进行评估和奖励。

3.5 科研项目转化阶段

科研项目产生的知识产权成果,必须通过转化才能体现它的价值。转化的方式很多,但离不开知识产权管理机构对其的运营。因此,作为“后”科研项目阶段,知识产权转化管理不可或缺。

对于所取得的知识产权成果,企业知识产权部门应对成果进行评级分类,做好知识产权成果应用规划,实现知识产权成果的最大化利用。对于知识产权成果转化可采取以下三种模式:

3.5.1 自主模式。自主模式即企业将知识产权成果自行实施,将其产业化、商品化,以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和市场主动性,使核心知识产权完全掌握在本企业手中。

3.5.2 合作模式。合作模式即企业利用其拥有的知识产权成果,与拥有相应资源的其他企业合作,共同实现知识产权成果的产业化和商品化。此模式可以快速将知识产权成果产业化和商品化。

3.5.3 许可模式。许可模式即企业将其拥有的知识产权成果转让或有偿许可给其他企业,通过此方式实现企业知识产权成果的产业化和商品化。此模式可以使企业快速收回研发成本和获得盈利,为企业开展新一轮创新研发提供便利。

4 结语

在知识经济的当下,将知识产权管理融入到科研项目管理全流程中来,是现代科研项目管理的必然发展趋势。大型企业实施科研项目全流程知识产权管理是响应国家知识产权战略、促进企业知识产权发展和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举措。本文针对大型企业在科研项目管理中存在的知识产权问题,设计了科研项目全流程知识产权管理体系,有利于大型企业提升知识产权的创造、保护、运用和管理能力。

参考文献

[1] 孟奇勋.开放式创新条件下的专利集中战略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1.

[2] 王瑜,王晓丰.公司知识产权管理[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7.

[3] 喻影,张珂,孙剑梅,颜燕红.企业科研开发全过程知识产权管理探讨[J].中国发明与专利,2013,(4):10-13.

[4] 李役青,胡春,姜盛芬.科研项目管理中的知识产权保护[J].科技管理研究,2002,33(8):49-51.

第6篇

【关键词】企业档案;管理体系;建设措施

企业档案对于企业自身的发展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为此做好企业档案的管理,加强企业档案管理体系的建设就显得非常必要,如何加强企业档案管理体系的建设,成为了相关工作者急于探讨解决的问题。基于此,本文就加强企业档案管理体系建设的措施进行了探讨,给出了一系列相应的措施,相信对有关方面的需要能有一定的帮助。

1.建立与完善档案管理组织与制度体系,打好“依法治档”攻坚战

档案管理组织与制度体系是档案管理法治化的一把大刀,是“依法治档”的根本保障。在组织体系中,特别要打破过去每个部门设立一名兼职档案员的做法,尊重“谁形成谁移交”的原则,把形成档案的所有岗位都列入档案管理组织体系范围,并且把每个部门的主要技术负责人指定为部门主要兼职档案人员。新型的组织机制,注重档案管理网络功能的发挥与网络结构的包容性,无论部门与人员如何调整都不会削弱网络功能,强调责任到具体“岗位”与“人”,是档案管理体系的组织基础与人力保证。由于现代企业经营模式的综合性和多样性,所形成的档案属文书档案的范畴,而建设工程档案则属于科技档案的范畴,应按照档案各自的形成规律和管理标准进行科学管理。结合企业实际编制档案的分类方案,制定各类档案的管理标准。并注重档案信息的管理,用科学的方法和现代化的管理手段借助计算机技术,对档案信息进行综合管理,建立数字化全文数据库,实现科学、方便、快捷的档案管理和利用。

在制度体系中,首先要对国家、地区与行业的规范作全面深入的总结与梳理,在尊重国家规范的前提下,从行业的角度,结合企业自身的特点进行制订与修订。要突出在信息化背景下“收集是档案第一要务”“简化整理”“注重服务功能”,强调规范的实际可操作性。宏观层面修订《档案管理办法》,微观层面修订各类档案的收集、整理、保管、利用、考核等全过程的档案管理规范体系,制订侧重于企业信息化、档案数字化、资源整合与共享的档案信息化管理规范体系,以及档案管理的各类制度体系。对于信息化的新产物――数码照片、视频文件的管理,结合实践,进行科学创新,制订《照片与视频档案管理规范》。制度体系建设是一项长期的工作,要不断去探索、发现、改进、优化制度中存在的问题,并记录下来,积累到一定程度集中修订与完善,保障制度的有效发挥,坚决打好“依法治档”的攻坚战。

2.创建信息时代档案流程管理体系,避免制度流于形式与表面

在传统档案管理中,往往制度流于形式,工作衔接上不协调,细节上缺乏具体的操作方法,存在责任不明、有令不行、执行不力等问题,致使档案收集难、管理难等问题。在日常管理中,很多时候职能部门并不是不愿管或不愿配合,而是缺乏具体的落实与操作细则去指导实践。流程就是执行力,是规范的具体落实,而规范又是流程管理的执法依据,两者相辅相成。流程管理就是将档案管理的目标进行逐个分解,并具体落实在流程上面,各个环节紧密联系,有严格的先后顺序,让处于流程环节中的所有人都懂得,档案的事务分别由谁来做、怎么做以及如何做好的标准就一目了然。档案流程化管理,有利于职责清楚、责任分明,消除了人浮于事、扯皮推诿、执行不力的痼疾,彻底消除原有工作环节之间的摩擦,大大提高档案管理的效率与管理品质。房地产的档案现代化管理也是如此的。房地产档案管理要朝着现代化信息化的发展, 要吧电子管理工程建设起来, 把电子信息技术运用到各种档案考核,档案管理之中去。

3.定期下达《归档任务书》,打破制度的框框,解决档案收集难

收集是档案的第一要务,是传统档案工作中的难点。《归档任务书》是把各门类档案所要收集的资料集中汇编并明细,将责任落实到岗位与人。《归档任务书》打破了规范的条条框框,尤其在业务操作上缺乏灵活性以及其内容与形式在办法、规范中所不能表达的地方,讲究实用性与可操作性,是对管理规范的重要补充,是流程管理的进一步细化与落实,是档案管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紧紧围绕“收集是档案工作第一要务”的宗旨,做到“档案收集全覆盖”“责任落实全到位”“归档资料全明细”,每年根据企业发展的实际情况修订、编制成册,并在头年12月份定期下达,可以彻底解决档案收集难的问题。

《归档任务书》主要包括收集范围明细表、归档文件要求、移交时间及移交要求。特别是收集范围用各类明细表的形式,罗列重要档案项目资料的详细清单,让部门人员有针对性地去收集。

4.实现规范化操作,规范档案管理操作流程

(1)要对档案管理的流程有明确的认识,结合企业的内外因素,全面掌握企业的业务进行情况,对企业业务的了解不能停留在表面,还要更加深入全面的分析,以了解业务活动的方方面面,对企业的业务活动烂熟于心,对其面临的问题,问题的对策等等也要下足功夫。

(2)要确定档案的来源,也就是说确定档案在哪些业务过程中形成,这是档案整理归档的依据,要切实重视起来,避免出现问题。

(3)就要按照一系列流程完成企业档案管理的程序,档案管理工作要做到细心、认真,发现错误及时纠正,以保证档案具有实用价值。

房地产企业要想做大做强,就一定不能忽视管理的重要性,我们不难看出,一个企业的生死存亡往往就决定于一个企业的管理水平的高低,企业要树立正确的认识,将管理贯彻企业生产经营的始终,对于房地产企业来说,档案管理应当引起足够的重视,作为企业管理活动中的重要一环,其作用不容小觑。俗话说,千里之堤毁于蚁穴,一个小小的纰漏就可能引发大的危机,所以对企业来说要不断提高档案管理水平,使其为实现企业利润的最大化服务。

5.全面整合档案资源,构建档案信息网络化与共享

服务整合档案资源,实现网络共享,是档案工作的最终目的与方向。它是以档案管理系统软件为桥梁,通过电子数据的导入、与企业主要业务系统之间的接口链接开发等手段,实现档案资源的全面整合,通过条目检索与全文检索,实现档案资源的共享服务。房地产企业档案管理的过程, 需要寻求多个企业的合作, 行业的合作也将为房地产档案管理提供更多的发展空间。各企业在合作的过程之中, 可以互相学习, 吸收各自的发展经验和优势, 提高自身的竞争力。

在信息化的现代企业,要配置适合信息量大、传播速度快、网络化的档案管理的软硬件设施设备,开发档案管理系统与企业主要业务系统的关联接口,通过创建数字化档案室与档案登记备份,实现传统档案、企业各业务系统,各类电子文件等档案资源的全面整合与网络共享服务,构建档案信息的网络化收集、管理、存储、服务等各环节的管理体系。

6.结语

综上所述,加强企业档案管理体系的建设对企业自身的发展有着极大的促进作用,因此,我们就需要通过有效的途径,采取有效的措施,做好档案管理体系相应的工作,以完善和提高档案管理体系的建设,从而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企业的发展。 [科]

【参考文献】

第7篇

首次提出数字档案馆和电子文件中心联合共建的方式,创造了一种电子文件中心紧密结合数字档案馆整体共建的建设模式

山东省档案馆在山东省数字档案馆项目的建设中,以数字档案馆建设带动电子文件中心建设,探索出了一种电子文件中心紧密结合数字档案馆整体共建的建设模式:电子文件中心通过政务网与各机关档案室直接连接,汇集各个部门的电子文件;电子文件的管理以传统档案业务管理的成熟理论、技术、方法为指导,同时认真分析电子文件的特性,制定电子文件管理的相关标准,保证电子文件管理的科学,有序。电子文件到达进馆年限后移交到数字档案馆,成为电子档案,保证了电子文件、电子档案的延续性;电子文件中心与数字档案馆在流程、标准、技术、软件设计、硬件配置等方面相互衔接,相互匹配,两者紧密结合,整体共建。

标准先行,项目同步建设,走出了一条标准指导实践,实践完善标准的模式

标准化在信息化发展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在具体实施山东省数字档案馆项目之前,山东省首先制定了《山东省档案目录数据采集规范》、《山东省数字档案馆建设规程》、《山东省数字档案室建设规程》、《山东省电子文件归档管理暂行办法》等地方标准和规定。为保证项目的科学性、规范性,又制定了《山东省档案馆管理系统功能和技术要求》,《山东省档案局网站管理办法》、《山东省电子公文元数据标准(草稿)》等省馆标准。这些标准为本项目的开展打下了坚实基础。在项目开展以后,为做好省市档案馆、档案馆室之间的互联工作,又制定了《基于Web Service技术档案数据互联互通接口标准(草稿)》。在利用标准指导实践的同时,也在实践中进一步完善了标准。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关键技术,实现了自主创新、自主研发的可持续发展的开发模式

本项目的目标是建立一个将电子文件、档案业务工作流程和日常工作流程完全纳入的综合性管理系统,并结合电子政务发展的趋势,能够实现省市县档案馆之间和省直馆室之间的数据互联互通,是一个集电子文件管理系统、档案管理系统、办公自动化和网站管理系统于一体的综合管理系统。这一系统涉及面广,有许多领域的关键技术不为我们所掌握。如果完全购买公司的技术,那么日后系统的升级、维护将依赖提供该技术的公司,并且,公司服务到期后关键技术方面的支持将会成为非常严重的问题,同时,在档案数据的维护方面也存在安全性问题。为解决上述问题,山东省档案局技术处和济南泽信达科技有限公司(原山东省档案科学技术研究所)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集中力量,群策群力,对关键技术进行了科技攻关。通过工作人员的不懈努力,最终研制出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ZXRS搜索引擎技术,在关键技术方面做出了创新。同肘,又采用了数据传输过程中的加密技术、省市(馆室)档案数据的互联互通技术两种新技术,在应用方面也做出了创新。通过两个创新――技术创新和应用创新,解决了在关键技术方面对公司的依赖性。系统完全自主开发,开发过程中系统研发人员与业务人员及时、充分的沟通,大大有利于系统的实施,开发出的系统完全符合档案业务需求,并且以后系统的升级、维护完全由自己的人员进行,解除了公司到期后不服务的问题,走出了一条适合山东省档案馆发展的模式,实现了软件开发的可持续发展。

制定省市县(区)、馆室档案数据互联互通标准,创造了异构结构网络环境下互联互通的模式。建成国内首家省域异构结构数字档案馆

依托政务网,建成在全省范围内异构结构网络环境下的分布式档案数据库,建成国内首家省域异构结构数字档案馆,是本项目的一个目标。近年来,山东省各级档案馆都在大力推进信息化建设,但总体看来,现有系统中,档案部门之间以及档案馆和档案室之间信息和系统衔接不紧密,各类信息系统相对独立,信息汇总能力弱,信息孤岛、重复建设、资源浪费等问题比较突出。这些问题是当前山东省档案信息化建设中的共性问题。而档案部门在“加强政务信息资源开发,健全政府信息资源管理和公开制度,积极开展公共信息服务”新形势下,建立省市县之间和馆室之间数据共享的机制、建立覆盖全省的档案信息利用体系已经是大势所趋,但是鉴于档案管理软件的这种现状,要求各级档案馆和档案室放弃现在使用的档案管理软件,使用全省统一的软件很不现实。为此,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在保证全省档案部门以前的信息化投入,不改变全省档案管理软件使用现状的情况下,我们提出在全省制定一个统一的与平台无关、与语言无关的档案信息共享技术标准,使基于不同平台的档案管理软件实现系统之间的数据共享,在逻辑上将所有联网单位提供的共享信息集中到了一个数据库中,建成所有联网单位全部共享信息的数据库。由于各个单位所使用的数据库不同、数据库中的表名、表中的字段名也都不尽相同,为解决这个问题,我们考虑采用中间件的方式,由中间件负责与联网单位的数据库进行交互,中间件对外提供一致的接口,这样就解决了名称不一致的问题。基于这种思路,我们制定了《基于WebService技术档案数据互联互通接口标准(草稿)》,并研制开发了相应的中间件。在各个联网单位安装中间件后,档案利用者只需登录一个已经采取这种方式的联网单位的网站,就可以查询到全部联网单位所提供的信息。通过这种方式,山东省档案馆已经成功实现了与市县区档案馆、省直馆室之间异构结构网络环境下的数据共享。现在,只需要登录山东省档案馆政务网的网站,就可以查询到已经联网的市县区档案馆和机关档案室的档案目录信息,基本建立了全省范围内异构结构网络环境下的分布式档案数据库,建成了国内首家省域异构结构数字档案馆。

将日常办公和网站管理紧密结合,实现了日常工作的网络化、

现代化和日常办公与网站管理的一体化

目前,山东省档案馆的日常办公还以传统的工作模式为主,为此,我们对档案馆的办公工作流程进行了调整,引入现代化办公的理念和流程管理的思想,充分利用现有的网络条件,实现了日常工作的网络化和现代化。将日常办公和网站的管理工作紧密结合,日常办公的结果及时体现在网站上,实现了日常办公与网站管理的一体化。这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适应电子政务的发展。首次提出网上利用档案的收费管理方式

纸质档案的利用收费是目前常用的,而电子档案的利用收费还无人涉及。而在电子政务蓬勃发展的形势下,电子档案的利用将要成为主流。为此我们提出了网上利用电子档案的收费管理方式。鉴于电子档案的特殊性,目前我们主要提供会员制的管理方式。

2 引入流程管理方式。实现查档利用的全过程控制和利用结果的统计分析

使用流程管理的方式,将每一个利用者的个人信息、每一步的查档过程和利用结果记录在案,查档接待人员能够查看到每个利用者的当前状态,并能对其进行必要的干预,对各类档案的收费情况进行设置,可以方便地进行收费管理。利用结果可以进行统计分析:一是可以方便地生成接待利用情况工作量的统计结果,代替传统的、手工的、烦琐的工作量统计工作,即计算机自动生成某段时间的利用者、利用目的、利用率等信息的统计表;二是可以自动生成由全宗到目录直至案卷的档案利用情况统计表,即计算机可以自动生成某段时间的各个全宗、全宗中的各个目录一直到各个案卷的利用次数;三是可以通过分析档案利用情况统计表来指导今后馆藏档案的数字化工作,在以后的档案数字化工作中可以对利用率比较高的全宗、目录和案卷先进行数字化;四是便于利用者今后的再利用。对于今后再来进行查档的利用者,可以方便地调出其个人的信息以及以前利用档案的情况,便于利用者的查找。

3 充分使用先进技术。实现了办公自动化和网站管理的一体化

对于培训班、评奖类和研讨会类管理这几类流程上相似的办公业务,可以在办公自动化中进行日常处理,在网站上同步显示处理的结果,实现了办公自动化和网站管理的一体化。办公自动化和网站使用统一的数据库,其中任何一方对业务、数据的处理在另一方面中都能够体现出来,例如外部人员通过网站提交相关信息后,档案局的工作人员可以在办公自动化软件中对这些信息进行相应的处理。主要包括网上申报、汇总形成报名册并打印、证书的流水编号、证书打印、证书认证等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