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优发表网

购物车(0)

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期刊投稿 出版社 公文范文 精品范文

老年护理新技术范文

时间:2023-06-06 15:45:28

序论:在您撰写老年护理新技术时,参考他人的优秀作品可以开阔视野,小编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这些建议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热情,引导您走向新的创作高度。

老年护理新技术

第1篇

老年病人由于自身生理机能的退行性变化,手术前往往情绪悲观,态度消极,增添了手术的复杂性和风险性。最大限度地帮助老年病人安全度过手术期是非常重要的,现将对我院2004~2005年收治的老年手术病人的心理护理体会介绍如下:

1 临床资料

本组200例老年住院病人均是65岁以上的,其中男112例,女88例,病人病情较复杂,除手术外,合并高血压120例,占60%,合并心脏病86例,占43%,合并糖尿病44例,占22%。

2 老年病人的特点

2.1 老年病人的生理特点:老年病人的体质较弱,全身条件较差,并发症多,入院时除手术疾病外大多伴有不同程度的其它慢性疾病,其抵抗力、代偿力、应激力等较差。另外,老年病人较年轻人的手术疾病也较复杂和严重。

2.2 手术期间的心理特点:老年病人由于具有特定的生理条件,必然导致心理上的变化,大多数病程较长,认为即使手术也难延续生命,对手术深感紧张和恐惧,对疾病的康复缺乏信心,其中一部分病人是在子女的劝说下而入院治疗,接受手术的病人对手术的恐惧甚至超过了对死亡的恐惧,还有一部分人认为自己年龄已高,会在经济上、陪护上给子女增加负担而产生一定的顾虑。

2.3 手术的生理变化:由于老年病人的客观条件及特殊的心理变化,致使其血压容易上升,一些血压原本正常的病人,一进入手术室即因紧张而出现血压升高,甚至达到难以手术的程度,其他生命体征也均有不同程度的改变。

3 老年病人围手术期的心理护理

3.1 加强术前访视:做好术前访视是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由于手术本身是一种创伤,病人从非手术状态到手术状态,需要有一个适应和能够接受的过程。因此,有必要向病人介绍手术室的环境,各种监测仪器所产生的报警声,麻醉的方式,手术方法的概要。让病人感觉每一个环节都有人关心,增加他们的安全感,同时也增强护患之间的交流。

3.2 病人术前晚必须保证足够的睡眠:让其关系最密切的亲人陪护在身旁,保持病室安静以及柔和的光线,如难以入睡可适当应用镇静剂,进入手术室前再次安慰病人,使其放松,减轻恐惧心理,避免血压升高、心率增快。

3.3 由于病人对手术室的环境和气氛极为敏感,在手术过程中,护士和医生的言谈举止很重要,病人进入手术室会认为自己的生命就掌握在医护人员的手里。因此,手术人员严肃认真、全神贯注对减轻病人的疑虑很重要,所有人员不应在手术室闲谈、嬉笑或窃窃私语。护士应与麻醉师配合默契,若术中病情突变或发生意外,应沉着冷静,以免造成病人的恐惧;对各种仪器的报警声应调到最小程度,避免对病人造成不必要的心理负担。病人进入手术室,护士应将其轻轻搬上手术床,主动与其交谈,转移其注意力使之放松,配合麻醉师尽快使病人处于麻醉状态,手术中病人如对手术感到不适和痛苦,巡回护士应耐心向其解释,使其了解这是手术带来的不适,手术后自然会消失。

第2篇

关键词 老年 手术病人 术前 心理护理

随着社会进步,人口年龄结构发生变化,人口老龄正在增加,我国也正在成为老龄化国家,目前65岁以上人口已占20%,随之而来老年病人比例也在逐年增加。由于年龄增长,机体各类生理状况也在发生变化,老年人心理状态也会有所改变,手术本身对病人而言就是一个刺激,可引起一系列消极的心理反应,直接影响到手术的效果和伤口的愈合,因此首先要改善病人接受手术时原来的心理状态,以便使整个手术的顺利进行。随着现代医学从生物医学模式向心理-社会-生物医学模式转变,护理模式也转为整体护理模式,因此在护理术前老年病人中,护士要做好心理护理,以科学理论为指导,提高手术成功率。

资料与方法

2008年1月~2010年6月收治老年手术病人390例,男206例,女184例,年龄60~88岁,平均年龄73岁,平均住院时间20.5天,临床治愈389例,死亡1例。

老年手术病人术前心理分析及特征:①紧张恐惧心理139例(35.7%)。老年病人来到陌生环境,忍受病痛折磨,对接受手术治疗缺乏心理准备,不了解有关手术治疗的知识,手术对于他们往往有一种生与死的体验,紧张恐惧心理十分强烈。②焦虑不安心理113例(28.9%)。老年病人考虑问题很多,想到手术本身所带来的结果,对家庭、子女、伴侣的影响,还可能考虑到手术费用的昂贵,有的单位医疗费用控制较严,有的属于自费,医疗费用得依赖他人提供,思想上有一定的压力,产生焦虑不安的心理。③忧虑怀疑心理78例(20%)。接受手术治疗的老年病人对于这种手术能否发生并发症或后遗症,能否彻底治愈,忧心忡忡。怀疑手术医生的技术水平及麻醉效果等。④绝望自卑心理60例(15.3%)。许多老年病人一旦得知疾病需要手术治疗,就认为自己在世不长。另外,在农村更会因为自己年龄已大,手术还会给子女带来经济负担,而产生绝望自卑的心理。

护理措施:根据不同心理反应,抓住主要心理特征进行心理护理。①老年病人对手术的紧张恐惧心理较为普遍。首先我们要以热情友好的态度迎接他们来住院,用亲切礼貌的语言详细介绍责任护士、主治医师、同室病友、病区环境、探视制度等,帮助他们尽快熟悉环境,引导和协调病员之间、护患、医患之间关系,鼓励他们尽快适应新的群体生活。其次我们要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向他们说明手术的重要性、可靠性及安全措施,给他们以足够的心理上的支持,消除紧张恐惧心理[2]。②遇到焦虑不安、绝望自卑心理的老年病人,我们要有极大的同情心,充分理解他们的心情,帮助他们解决困难,适当、适时安排家属探视。针对经济困难的事实深入浅出地讲解治疗与手术之间的关系。手术是在其他治疗方法无效的情况下,才采取的手段。手术从根本上治愈疾病,使你不再为疾病而担忧,生活能自理,这样可以减轻家庭负担。通过解释和安慰,消除老年病人焦虑不安、绝望自卑的心理。③对于忧虑怀疑心理的老年术前病人,我们要利用术前接触病人机会多的有利因素,把握时机,引导他们向好的方向想,如要让患者想想现在遭受疾病折磨,忍受一时开刀之苦,可免除长期的病痛,对他们的询问和质疑要“百问不厌”,用具有说服力的语言进行疏导、解释。满腔热情的介绍同种疾病的手术治疗情况,并邀请术后的病人现身说法,可通过这种交流,增加病人的安全感。同时客观地介绍主刀医师的高超技术,增加病人对医生的信赖,耐心的讲解麻醉方法及麻醉效果,千方百计地消除病人忧虑怀疑心理[3]。

讨 论

大多数病人对手术有焦虑、紧张、恐惧、不安、抑郁、消极、悲观等不良的心理状态,处于这种精神极度紧张状态下施行手术是非常不利的,它会影响病人的食欲、睡眠和休息,使健康状况下降,对手术的耐受力下降。对病情危急的急诊病人,必须针对性给予安慰,耐心解释,说明尽快手术的总要性和必要性,以得到病人主动配合。护理人员要态度热情、和蔼、关心、同情,工作作风要认真、仔细、严肃,以熟练的技术获得病人的信赖,改变病人的不良心理状态,以通俗易懂的语言,结合病人的病种,深入浅出地讲解治疗疾病的有关知识,以及手术后的注意事项,对手术可能留置的氧气导管、引流管、胃肠减压管、胸腔引流管、导尿管等的重要性均作详细介绍,同时还可以邀请已手术过的病人介绍配合治疗经验,从而帮助病人认识自己的疾病,解除对手术的恐惧、焦虑等不良心理,把这些不良因素变为手术成功的内在动力,以增强对手术的信心。总之,做好手术前的身心护理是确保手术顺利进行的关键。

有针对性的心理护理对于疾病向好的方向转归,起着积极作用。我们通过对390例老年术前病人的心理护理,使他们能够心情平静地接受术前准备,逐步过渡到能够较为主动、积极的接受手术,并能够在术后积极配合,争取早日康复,取得了较好效果。

随着现代医学模式的转变和世界老龄化人口比例的逐渐上升,老年病人的心理问题正引起医学界的重视,尤其是老年病人术前的护理,是手术成功的关键一步,做好老年病人术前的心理护理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职责。我们不仅要有精通的业务技术和丰富的心理学知识,还要有崇高的道德修养和无私的奉献精神,甚至在语言、衣着打扮等多方面强化修养,才能做好老年病人术前的心理护理,为老年病人早日康复创造一个良好的医疗、心理和社会环境。

参考文献

1 彭南浮,杜益平.围手术护理观念、内涵和进展.实用护理杂志,2002,18(1):6.

第3篇

[关键词]老年病;手术;心理护理

手术对患者的心理将造成很大影响。患者对手术会产生强烈心理反应,如得不到有效的护理,会妨碍手术和患者身体的康复,甚至造成身心并发症及后遗症。我国在2000年已进入老龄化社会,到2025年60岁以上人口比例将上升到18.46%。随着人类进入老年期,人体组织结构进一步老化,各器官功能逐步下降,身体抵抗力及活动能力降低,以及协同能力丧失。现今我国绝大部分老年人物质生活基本能得以保障,医疗水平和医保体制也在不断完善,老年患者的心理和生理健康成为当今护理工作的首要任务。

1临床资料

我院外科自2009年1月至2010年12月共收治60岁以上老年手术患者78例,其中60~69岁47例,70~79岁23例,80岁以上8例。

1.1老年手术患者的心理状态

1.1.1 焦虑抑郁老年患者对手术没有心理准备,往往会产生紧张、焦虑的心理,怕手术后影响日后的生活、担心医疗费用及对子女家庭的影响、顾虑手术效果不好、怕有生命危险而心情紧张,吃不下饭,睡不着觉,越接近手术日期焦虑越严重。而本组高达94%的患者术前有焦虑感,这种负性情绪对手术过程以及术后刀口愈合、疾病转归都是不利的。

1.1.2陌生距离感患者初入院对医院环境陌生,对各种检查,治疗护理工作有距离感

1.1.3多疑及过分敏感如病情的严重性,医疗水平以及治疗效果。患者对多数事物持怀疑态度,希望受到关心重视.一旦自尊心受挫,往往迁怒于医护人员,对医护人员过度要求.本组39例(50%)老年患者因对年轻的医生、护士缺乏信任、安全感而合作欠佳。老年患者渴望高明年长的医生为自己做手术,关注主刀医生的职称、年龄、手术水平等。对在年轻医生、护士的治疗和照顾下,很不甘心,甚至产生抵触情绪。

1.1.4自怨自艾,角色依赖进入角色后一部分老年人情绪低落,想到自己有可能将是一个废人,是别人的负担,因此对待疾病的态度表现为极度焦躁易怒,或者是沉默不语,情绪极度消沉,依赖性增强,一切事情假手于他

人。

2护理

2.1术前常规护理术前检查、药敏实验、饮食护理、皮肤准备、肠道准备及术前用药

2.2心理护理掌握老年人的心理特点,尽快了解病情,细心观察病情变化,介绍病情和手术方案,把手术前后可能出现的情况及预后向患者说明,消除患者及家属的紧张情绪和顾虑。针对老年人的不稳定情绪、听力、记忆力、理解力下降、反应也较为迟缓的情况,护理人员应以高度责任心和良好素质,耐心听取叙述,并适当提问,并以热情礼貌的言语,态度和蔼地进行解释,耐心细致的疏导,让他们在护理人员的指导下有安全感和信任感。

2.3术后常规护理

2.3.1休息和运动术后患者卧床休息,以减轻疼痛、减少出血。鼓励患者适当早活动,有利于切口和身体恢复,但禁止剧烈活动,避免大出血。

2.3.2密切观察病情观察生命体征变化,查看敷料是否干燥、有无渗血,大小便情况、各引流管是否通畅、伤口是否疼痛等。

2.3.3饮食护理叮嘱患者应避免进食三高食物(高脂肪、高胆固醇、高蛋白),应摄入足量优质蛋白质、高维生素及富含纤维素的食物。

2.4并发症护理

2.4.1心脑血管并发症由于老年人循环系统明显衰退,如:心脑血管硬化,心肌收缩相对减弱,再加上创伤疼痛的刺激,精神紧张,更易导致并发症产生,因此要多观察神志意识的变化。

2.4.2预防呼吸道感染老年人呼吸相对减弱,当合并有老慢支、肺源性心脏病史等,易发生呼吸道感染。因此要求患者戒烟戒酒,鼓励多咳嗽咳痰,做深呼吸,必要时予以雾化吸入。

2.4.3预防褥疮护理术后患者身体虚弱,需要卧床休息,因为疼痛或带有导管而不敢轻易翻身,加之血液循环差,皮肤抵抗力低下,患者骶尾、后枕、踝关节、足跟部各骨突处易发生褥疮。在护理上要加强巡视,多查看重点部位,每2小时翻身一次。

2.5安全护理减少患者床边杂物,固定好床脚刹车,安置洗手间夜灯,指导患者缓慢起卧,上下床,协助变换,加强生活护理。

2.6家庭社会的支持老年人器官老化,功能低下,常常伴有多器官慢性疾病。其恢复期也相对较长,需要长时间被人照顾。以此要做好家属的心理工作。一个良好的家庭环境,亲朋好友的真情关怀,可以大大增强患者的信心,积极配合治疗,以尽快达到生活自理。

2.7出院护理根据老年患者不同病种和文化层次,耐心细致讲解治疗和康复保健知识,交代具体复查时间、咨询电话,打消患者出院后的顾虑。

3小结

根据对患者心理状况的分析,我们首先针对所患病症的顾虑及需求,进行心理辅导。具体内容包括:手术会影响哪些功能,能否预防及治疗;手术治疗的优点及要点;术后要注意的问题;以及术后如何很好的康复等,让患者做好充分的术前心理准备。对患者的各种心理反应,医护人员在术前、中、后都要做到耐心解释,并且言行要稳妥,操作熟练,及时发现心理问题,随时给予咨询和相应的医疗护理措施。同时,分析心理病症的难点要点,帮助老人正确认识疾病,关爱老人,增加老人战胜疾病的信心。

参考文献:

[1]许迎晨,高志娴,刘玉凤.骨科患者的心理护理.职业与健康。2005,,21(11):1862.

第4篇

将信息技术应用于医学领域开始于20世纪60年代〔8〕,从20世纪70年代中期到80年代中期,信息技术开始运用到护理管理系统,在这期间,荷兰、英国、美国、加拿大等国相继研发与应用了医院护士预约/排班系统与人力资源管理系统。之后,信息技术开始逐渐运用到临床护理工作中,这些应用覆盖了护士日常工作中所涉及的所有信息处理的内容,像医嘱处理、自动生成护理执行单、制定护理计划、实施病人监控、移动护理〔9〕,电子病历等〔10〕。我国老年护理学起步较晚,20世纪80年代综合医院才开设老年病科、门诊与病房,随着信息技术在临床护理中的广泛应用,信息技术也被应用于老年护理中。在上海,一些医院已经开始实施了医院老年科干部保健信息化管理,利用信息技术加强护理过程的质量预警、质量控制和质量跟踪管理及强化各项标准化护理程序来更好地满足患者日益增长的需求。第302医院研究并设计了护理程序信息系统,在同行中率先应用护理程序信息系统,使护士每个环节实现了电子化,促进了护理专业化的发展,而将护理程序信息系统应用于老年护理中,护士能够对老年患者的护理需求进行准确的判断和识别〔11〕。Meyer〔12〕通过使用团队、实时信息及电话会议来改善住院老年患者的护理,通过计算机数据跟踪工具,由多学科小组团队提供每个患者健康风险的实时信息,并允许团队制定个体化治疗方案,同时在某些缺乏老年医学咨询的医院可以通过远程会议向电子老年医学专家进行咨询,大大节约了成本。此外,移动护理信息系统在老年临床护理中的应用也大大方便了老年患者,随着年龄的增长,老年人的心理会发生很大的变化,容易产生孤独、焦虑等不良情绪,将移动护理信息系统应用于医院老年科临床护理工作,实现全程跟踪医嘱执行过程,护士通过移动护理记录医嘱具体执行的信息,记录患者生命体征及相关项目及用药、治疗信息确认等,由于采用移动护理系统,护理人员能更简便地获取、录入患者各种医疗数据的信息,使得护士减少了因查询、核对而产生的打印、抄写工作及来往护士站与病房之间所花费的时间,大大优化了护士工作流程,不仅可以确保护理质量,而且最终能够真正实现把时间还给护士,把护士还给患者,护理人员可以有更多时间与老年患者进行沟通交流,消除他们的恐惧、焦虑、孤独感,使得护理工作模式更加完善。其次由于生理原因,老年人感知觉减退,视敏度降低和听力减退,他们对外界各种刺激反应迟钝,在护士进行患者核对时,容易发生差错,而移动护理信息系统通过对条码技术的使用,利用条码扫描患者所佩戴腕带和瓶签进行患者身份的确认,完成医嘱核对和执行工作,从而代替了传统的询问病人的反复查对制度,这样能帮助护理人员尽可能地减少护理执行过程中可能产生的医疗差错,确保患者能够在正确的时间得到正确的治疗。目前,电子病历成为医院信息化的热点,与电子病历类似的是,国外研究者设计专门针对老年人,开发出电子健康支持保健途径(FEP)〔13〕和通用串行总线个人健康记录系统(USBPHRs)〔14〕及MedicAlert公司研发的活动闪存盘———HealthKey,其目的是使医疗工作人员共享患者健康情况和医疗保健信息,以便准确的治疗,也为可能需要的抢救赢得了宝贵的时间,从而提高老年病患者健康保健的质量和安全性。

2信息技术在社区、家庭老年护理中的应用

信息技术的发展也改变了社区、家庭护理模式。目前世界很多国家的社区卫生信息(CHIS)建设已进入网络化和一体化时代,我国苏州沧浪区于2003年首创了“虚拟养老院”,其显著特点是将信息化引入居家养老服务,建立全方位的信息化的居家养老服务体系,虚拟养老院所提供的服务项目主要有家政便民、医疗保健、物业维修、人文关怀、娱乐学习、应急救助等,可以有效地解决老年人居家养老、社区服务等系列难题〔15〕。史云桐〔16〕报道了利用信息化手段,整合既有的家庭养老、机构养老、社区居家养老三种养老模式,充分发挥其各自优势,同时建立起统一的为老服务平台,编织起一张以政府为主导、引入并整合全社会为老服务资源的养老网络,使老年人居住在家中就能尽享现代社会带来的种种便利。据国外文献报道〔17〕,瑞典自1997年开始实施利用远程信息技术协助护理人员满足老年人需求(AC-TION)项目,这是专业护理从业人员通过使用一个集成的可视电话系统,为社区年老体弱的人及他们的家庭照顾者提供基于网络的教育项目,旨在为他们日常生活提供帮助。以上模式都需要政府引导,利用用数字化手段改善社区服务,提升老年护理社区管理和服务的质量与水平。目前也有不少研究者探索了社区信息化平台的疾病管理模式,也取得了一定成效〔18〕。刘玲〔19〕报道了利用信息化管理软件综合干预社区高血压患者及高危人群。王锦生等〔20〕报道了冠心病高危人群的信息化互动管理。信息化管理是现代社区疾病管理的基本手段,能够实现更有效的防治,在信息化的支持下,还需要不断探索老年人各种慢性病的防治模式。近年来,物联网成为各个国家研究的重点,物联网的出现改变了传统家庭护理模式,物联网被称为继计算机、互联网之后,世界信息产业的第三次浪潮。它是指将各种信息传感设备及系统,如传感器网络、射频标签阅读装置、条码与二维码设备、全球定位系统和其他基于物体间通信模式(M2M)的短距无线自组织网络,按照约定的协议,把任何物品与互联网连接起来,进行信息交换和通信,以实现智能化识别、定位、跟踪、监控和管理的一种网络〔21〕。基于物联网技术,出现了“智慧养老”的概念,实际上其含义就是利用物联网技术,通过各类传感器,使老人的日常生活处于远程监控状态。具体来说包括老年护理远程监护、便民服务、患者追踪、环境监测等。在远程监护方面,据报道〔22~24〕,在社区每个老人获得一张电子传感卡片,它可以记录老人在家里的24h起居情况,把老人的健康信息监控得到位,再通过无线网络,将这些信息传输到社区服务中心的电脑上,同时,老年人在需要社区服务中心医务工作者时,它还可以通过卡片直接呼叫。而这张卡片还存储了老人的完整病历,使患者医疗信息得到共享。Kirbas等〔25〕设计了无线身体区域传感器网络系统(WBASNs),它是将无线传感器节点放置在接近于人或人的身体里,WBASNs能随时提供医疗服务的监测,包括血压、脉搏、呼吸、体温等生命体征,然后将数据发送到医疗中心,此类远程监测技术能够随时监测患者的健康情况,从而减少老年人危险事件的发生。在便民服务方面,Parker等〔26〕为老年人设计出支持监控服务的药物提醒装置,通过使用该装置,提高了老年人服药依从性和自己在家里照顾自己的能力。此外,“智能厕所”能够检查老人的尿液及测血压、体重等,所测数据直接传送到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一旦出现数据异常,智能系统会自动启动远程医疗,必要时上门进行卫生服务。

第5篇

关键词:系外科;围手术期;心理分析;护理

研究背景

伴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不断快速发展,医疗水平也得到了显著性的提高,人们的平均寿命显著的得到了延长,但是随之而来的是老年患者的人数也在不断地增加。心外科老年病患的数量在不断的增加。相关研究结果表明,老年患者在进行住院治疗的过程中出现的心理问题也在不断地增加,由于老年群体的特殊性,身体素质以及身体特征较年轻人都有很大的差距。因此在对老年人进行护理时,必须加强对老年人患者的心理护理[1]。良好的心理对于老年人的手术治疗以及手术后的康复均具有积极的意义,因此,在对心外科老年病患围手术期护理时应更加的注重患者的心理状况分析以及护理对策,从而保障患者具有良好的心态。本研究将我院自2011年9月份至2013年9月份420例患者心理特点进行分析,并制定相应的个性化护理方案,最终临床效果显著,现将研究结果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研究患者均来自2011年9月份至2013年9月份在我院进行治疗的420例老年患者,其中男性患者人数为310例女性患者人数为110例,所有患者的年龄均在58岁至79岁,平均年龄在65.12±1.32岁,随机将420例患者分成对照组以及观察组各210例,最终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病程长短上比较均无显著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因此具有可比较性。

1.2 心理问题(1)由于老年患者的年龄较大,自理的能力较差,而且身体的灵活性也非常差,在患病时常常会担心成为家人的累赘而被家人抛弃,同时还为自己今后的生活而过分的担心,表现出恐惧等情绪,感觉自己没有存在的价值,对任何事情都没有良好的兴趣等一系列不良的情绪。(2)由于患者年龄的原因,大部分患者的病因均是一些目前无法治愈的病情,因此患者会过分的担心自己的死亡,害怕与家人分离,导致患者的情绪异常低落,无心配合医护人员的工作。(3)对手术缺乏合理的正确认识,不相信手术的术后效果,同时还会担心手术出现意外的事故[2]。(4)担心手术的费用过高。

1.3 护理方案

1.3.1健康宣教

对老年围手术期的患者进行一定的健康教育,为患者讲解病情的相关情况,在老年围手术期患者住院后给予其精神上的支持,生活上也要保证给予全面的照顾。说明手术的安全性,并且详细讲解手术可能为患者带来的预期效果,对于一些病情严重的患者,告知针对其进行的手术方案是经过院方多次讨论从而制定出的一套具有较强针对性的治疗方案,使患者对治疗方法产生信任。同时对患者进行相应的介绍,如主治医师的技术水平等,让患者感觉到医院对自身病情的重视程度。此外,对患者进行手术后可能会出现一系列的疼痛,使患者具有提前准备,教导患者如何进行呼吸锻炼以及咳嗽锻炼,使患者具有术后自我护理的能力,此外,由于手术创口较大,因此在咳嗽时不可过于用力。

1.3.2 手术进行中的护理方案

在患者进行麻醉之前,当麻醉师出现在患者视野中时,使患者最为紧张的时刻。因此麻醉师在为患者进行麻醉时必须保持一个良好的态度,面带笑容为患者讲解麻醉的作用以及麻醉的效果,同时医护人员同样需要保持一个乐观的态度感染患者心理,使患者的紧张情绪得以缓解。医护人员要时刻保留在患者的身边,对患者进行护理,在护理的同时要时刻为患者讲解所做工作的必要性。在手术进行过程中,医护人员要时刻保持冷静,不可大声喧哗,大声说话,在为患者调节时要同时注意患者患者的舒适程度以及手术所需要的状态,保证两者均协调后进行手术[3]。在手术完成时,医护人员要为患者的伤口处擦干血迹,保护好患者的隐私部位,防止患者出现尴尬的情绪而影响患者的心情。

1.3.3手术后护理

手术进行后及时的为患者反馈手术的效果,并且时刻的观察患者的身体特征,如患者出现疼痛要为患者讲解疼痛的出现是一种正常反应。医护人员努力帮助患者克服悲观、恐惧的心理使患者保持一个良好的心理状态进行康复锻炼,在出院后,及时的对患者讲解完全康复需要一定的时间,使患者对自身病情有所了解。

2 结果

结果显示,观察组患者焦虑恐惧患者12人,悲观失落患者19人,孤独猜疑的患者27人,而对照组患者中焦虑恐惧的患者132人,悲观失落的患者143人孤独猜疑的患者112人。统计学分析结果显示,两组差异显著(P

3 讨论

对老年患者的心理因素进行全面的分析并且制定具有较强针对性的护理方案,做好相关的并发症的健康教育,给予患者良好的心理支持以及心理护理,可以有效地减少患者在治疗过程中的恐惧心理,保证患者具有良好的心理状态,对患者的康复具有显著的积极意义。

参考文献

[1] 唐文凤. 心脏外科手术后病人不舒适原因分析及护理对策[J]. 局解手术学杂志, 2005, 14(2): 99-100.

第6篇

[关键词]老年患者;骨科;护理

随着人口结构老龄化,老年骨科创伤病人日渐增多。老年人易骨折,这是由于老年人特定的生理阶段性所决定的,老年人的骨折发生率与年龄增长成正比,进入老年后,对外界的反应性降低、迟钝、视力减弱、肌肉骨骼退化,使老年人平衡能力、协调能力、反应能力大打折扣,心血管系统的退化使老年人自我保护性差,易受外伤,导致骨折。对此,探讨骨科老年病人生理心理变化特点、疾病发生发展特征、生理生活特殊需求,是骨科护理工作的重点。

1 老年患者的心理状态、老年人的生理特点

1.1 老年患者的心理状态

1.1.1 忧虑恐惧心理老年人对摔伤后造成的痛苦产生一种应激反应。出现担忧不安的情绪,食欲减退、缺乏自信心,怕骨折后不愈合,遗留后遗症,甚至不能入睡或植物神经功能紊乱而不配合治疗。

1.1.2 孤独且求治心情迫切老年人容易产生孤独感。因为离开工作岗位就减少了社会交往,特别是部分老年人因丧偶或子女不在身边,便感到孤独无助,但又由于平常身体健康,对突发骨折卧床。几乎阻断了社会交往的机会,心理难以承受,因此求治心情迫切。

1.1.3 悲观绝望心理有的老年人原本身体就不好,经济条件有限,突发骨折后,即失去了独立生活的能力,所以担心卧床后给家里人带很大麻烦,劳民伤财,因此对治疗不抱希望,也不配合。

1.2 老年人的生理特点

1.2.1 组织器官老化,生理功能下降,身体各个组织器官的衰老退化在60岁以后更明显。随着老年化现象的加重,其相应的生理功能出现不同程度的减退,如脑细胞老化常表现为反应迟钝、记忆力下降、表达不准确;运动系统衰老则表现为关节僵硬、肌力下降、动作缓慢、活动不协调、不便利等。

1.2.2 由于老年患者几乎都存在不同程度的骨质疏松、缺钙等现象,因此骨骼伤恢复更为缓慢。

1.2.3 老年人身体伴随疾病多,容易诱发危象。由于组织老化,各种慢性疾病的积累,使老年骨科患者往往同时患有多种急、慢性疾病,一旦受到外伤,不但机体防御机能容易遭到破坏,引起病理改变,而且容易引起其他组织器官连锁病变,如诱发脑血管意外、心肌梗死、弥散性血管内凝血等。

2 骨科老年患者的护理

2.1 心理护理

帮助老人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消除老人孤独与寂寞感。护理时要切忌粗暴,要有足够的耐心与时间。多和老人交谈,并通过护士的言谈举止,各项操作处置准确,熟练轻柔,取得病人信任,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使老人感到自己受重视和尊重,增加生活的信心和乐趣,消除寂寞与孤独。并做好老年患者家属的心理护理,亲人的陪伴与支持对老年人非常重要,首先向家属介绍同种疾病患者康复的经验,使其家属协助患者进行康复锻炼,事实上良好的医患关系及亲友的密切交往本身就是很好的心理治疗。

2.2 情志护理

患者受伤后因生活不能自理,且长时间的卧床,容易产生沮丧、情绪低落等现象。中医学认为七情变化太过、精神刺激过强容易引起人体阴阳失衡,气血失和,经络阻塞,脏腑功能失调,容易诱发并发症,直接影响疾病转归。根据中医“郁而达之”的原则及老年人的心理特点,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宣教中医养生理论,解释焦躁、忧虑对脾胃运化功能的影响,鼓励其家属多探望、陪伴、照顾,提高老年人的心理应激能力,使患者精神安定,-情志舒畅。

2.3 疼痛的护理

中医认为疼痛乃多种因素而致气血凝滞,阻塞不通,即所谓“通则不痛,痛则不通”,疼痛可致脏腑气机升降失常,影响水谷精华的吸收和运化。对此可宣教疼痛的相关知识,消除患者对疼痛的恐惧感;请性格开朗、乐观的患者与其交流,消除疑虑,减轻心理负担,情绪稳定、气机调畅可提高痛阈;对可能会引起疼痛的操作告知患者。使其有思想准备;指导预防及减轻疼痛的技巧,如咳嗽或深呼吸时,用手或枕头按住切口,以防牵拉切口引起疼痛;对于原因明确的剧痛者采用针刺止痛,针刺前向其讲明针刺止痛无不良反应,使其积极配合。效果欠佳者可根据医嘱应用小剂量止痛药。

2.4 饮食护理

加强饮食营养护理,安排高蛋白、高维生素饮食、饭菜可口,以保证患者必须的营养摄入。

2.5 正确帮助患者有效的功能锻炼

功能锻炼是治疗骨折的重要环节,对老年患者更应鼓励其早期活动。正确的功能锻炼,不仅能减轻肢体远端肿胀、关节僵硬,而且能促进局部的血循环,改变局部组织的营养状况,加速骨折愈合,功能锻炼应循序渐进,活动范围由小到大,次数由少渐多,时间由短到长,强度由弱增强。

2.5.1 骨折早期伤后1~2周内,伤肢肿胀疼痛,骨折端不稳定,容易再移位,此期主要是患肢肌肉舒缩运动,如桡骨远端骨折做握拳和手指屈伸活动,股骨颈骨折做股四头肌舒缩运动,原则上骨折部上、下关节不活动。身体其他部位均应进行正常活动,此期主要是促进患肢血液循环,以利消肿和稳定骨折。

2.5.2 骨折中期两周后伤肢肿胀消退。疼痛减轻,骨痂逐渐形成,骨折部趋于稳定,此期锻炼除继续增强患肢肌肉舒缩活动外,在医护人员或健肢帮助下逐渐恢复骨折部上、下关节的活动,由被动活动转为主动活动,功能锻炼以患者不感疲劳,骨折部位不发生疼痛为原则。

2.5.3 骨折后期骨折临近愈合主要是加强患肢关节的主动活动和负重锻炼,使各关节迅速恢复正常活动和肢体正常力量。功能锻炼以恢复肢体的固有生理功能为中心,上肢要围绕增强手的握力进行活动,下肢重点在训练负重行走能力。功能锻炼不能做不利于骨折愈合的活动,如外展型肱骨外科颈骨折不能做上肢外展运动,内收型肱骨外科颈骨折不能做上肢内收运动,尺桡骨骨折不能做前臂旋转活动,股骨颈骨折不能做足的内外旋转运动。帮助老人做床上活动,要有耐心,适可而止。

3 老年患者并发症的预防及护理

3.1 褥疮的预防及护理

老年人血液循环差、皮肤薄而干燥。缺乏弹性,加上长期卧床,局部组织长期受压,尤其是骶尾部、后枕部、踝关节、足跟部各骨突处容易发生褥疮,褥疮重在预防,一旦发生难以愈合。患者入院后,对全身情况作认真评估,如精神状态、病情、皮肤情况、局部受压的情况等。建立翻身卡。根据评估的结果采取有效的措施,病情允许翻身的可定时督促,协助翻身,及时评价翻身的效果;对于不能翻身的患者可使用气垫床、气圈等。年龄较大、精神较差者护理人员定时为其抬高臀部并按摩受压处。保持床铺清洁、干燥、平整、防止潮湿,便后及时清

洗并扑爽身粉,保持皮肤干燥。

3.2 泌尿系感染的预防及护理

老年人因肾血管硬化,肾血流量减少而致肾功能减退,此外膀胱粘膜随着老化萎缩,前列腺肥大等均可发生尿潴留,再加上卧床而易引起泌尿系感染。对长期卧床患者嘱其多饮水,有尿及时排出,排尿困难时,可用手挤压下腹部,使膀胱余尿排空。需行导尿术的患者,按留置尿管的护理常规护理。

3.3 下肢静脉血栓的预防及护理

静脉血栓形成是较常见的并发症,常因手术使血流缓慢、创伤引起血管壁损伤和血液处于高凝状态三大因素所致,严重者引起肺栓塞而导致死亡。因此,积极预防是防止血栓形成的关键。术后应加强小腿肌肉收缩和踝关节的活动,抬高患肢促进血液循环。注意观察患肢有无疼痛、肿胀,术后患者血液如呈高凝状态,可应用小剂量肝索或低分子右旋糖酐进行预防。劝告患者禁烟,以免尼古丁刺激血管,引起静脉收缩,同时避免在患肢输液。

3.4 心、脑血管病的预防及护理

老年人多伴有循环系统的明显衰退,如心、脑血管硬化,心肌收缩相对减弱,心血管不能适应正常时的应激状态,加上创伤疼痛的刺激。精神紧张,有潜在发病的可能,导致并发症出现。手术创伤的应激也可使原有疾病突然加重,术后应注意观察意识、瞳孔、生命体征的变化,行心电监护、血氧饱和度监测,记24h出入量。若发现异常情况,则及时报告医生,并随时做好抢救准备。密切观察和掌握输液速度,防止出现急性心衰或肺水肿,保持出人量平衡。

第7篇

结果:研究组60例患者焦虑情绪评分为(40.81±5.26)分,对照组60例患者焦虑情绪评分为(54.63±6.92)分,研究组患者焦虑情况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结论:对老年性白内障患者进行术前饮食和心理护理能够明显改善患者的焦虑情绪,对提高手术质量有显著的作用,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Doi:10.3969/j.issn.1671-8801.2014.11.363

【中图分类号】R47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8801(2014)11-0218-01

目前医学上对于老年性白内障的治疗主要以手术治疗为主,但是由于老年患者身体各项免疫机制下降,生命体征不能保持平稳,以及眼部疾病的复杂性,在手术治疗过程中往往会出现一系列的问题,所以对老年性白内障患者进有针对性的相关护理则显得至关重要。我院就老年性白内障患者术前心理和饮食护理这个课题展开研究探讨,取得了令人满意的成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和方法

1.1 基本资料。选取2010年1月至2014年5月到我院进行就诊的120例老年性白内障患者,患者的临床症状主要表现为不同程度的畏光、视力下降、视线模糊,临床病症和生理学检查结果均符合医学上对于老年性白内障的诊断标准,并且所有患者都为自愿接受研究治疗。将这些患者随机分成两组,设为研究组和对照组,每组60例。研究组中男33例,女27例,年龄59~78岁,平均(67±3.30)岁;对照组中男35例,女25例,年龄60~79岁,平均(71±2.90)岁。这两组对象在性别、年龄、病情上都没有明显的不同(P>0.05),具有可对照性。

1.2 方法。对照组患者进行常规化的护理,主要包括合并症护理、维持水、电解质平衡以及监测患者各项生命体征变化情况。

研究组患者进行有针对性的心理以及饮食护理,护理方案主要为:①心理护理:护理人员要对患者进行心理状态的评估,了解患者的喜好,和患者以及患者家属及时的进行沟通,建立友好的互相信赖的关系。帮助患者缓解负面的焦躁、抑郁的情绪,了解患者的诉求,指导患者以一种积极乐观的心态面对治疗,配合治疗。尊重患者的人格和属性,护理人员要通过热情、友善的态度和精湛的医学技术逐步建立起患者对治疗的信心,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由于老年性白内障患者视线模糊,所以护理人员要尽早帮助患者熟悉病房内的环境,物体摆放的相应位置,通道处尽量避免放置任何物品,防止患者下床时碰撞或者跌倒。护理人员要在术前向患者告知手术中的注意事项、可能发生的问题,以及手术治疗的效果,消除患者对手术的恐惧心理,增减战胜疾病的信心 [1]。②饮食护理:老年患者身体免疫机制下降,同时基础代谢功能也开始衰退,细胞功能下降,所以对于这类患者要注意日常饮食结构的调整,不能够过多的摄入蛋白质、脂肪和糖类,这些物质很大程度上会加重患者机体的代谢负担。患者日常饮食中应该补充粗纤维和微量元素,食物的结构要保证相对平衡。同时,新鲜的绿色蔬菜以及水果有助于患者胃肠道的消化,但是,对于便秘严重患者可以适当的给予缓泻剂进行治疗 [2]。老年患者一天中不能过多的摄入食盐,所以食物要多以清淡为主,戒烟戒酒。

1.3 观察指标。观察两组患者护理前后焦虑情绪评分情况,进行回顾性对比分析。SAS焦虑自评量表得到的分数越高,表明这方面的症状越严重,焦虑分低于50分为正常,51~60分为轻度焦虑,61~70为中度,大于70就为重度焦虑 [3]。

1.4 统计学处理。研究中的基本的数据都采用SPSS12.0软件进行统计处理。计量的资料运用X±S表示;利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卡方值进行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P

2 结果

研究组60例患者焦虑情绪评分为(40.81±5.26)分,对照组60例患者焦虑情绪评分为(54.63±6.92)分,研究组患者焦虑情况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表1 两组患者经护理后术前半小时内的SAS评分情况比较

3 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