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6-06 15:45:25
序论:在您撰写初中教师教育笔记时,参考他人的优秀作品可以开阔视野,小编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这些建议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热情,引导您走向新的创作高度。
一、多媒体技术的优势
(一)提升初中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将多媒体技术运用到初中数学教学中,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初中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因为多媒体教学中图像和声音以及视频都一应俱全,迎合了初中生年龄段的学习特点,直观动感地将丰富的数学教学内容展现在广大初中生面前。例如在讲解函数时运用多媒体教学法,将函数图形与函数公式生动地展现出来,让学生在对课堂知识感兴趣的同时也牢记住了所学知识。多媒体教学法将多媒体与课本知识进行有机融合,增强了初中生的学习兴趣和效率。
(二)提高了学习效率
传统数学教学方法以教师为主,并只凭借口授和笔授,这样的教学方法让学生消化知识十分吃力,所以我们应该合理应用多媒体教学法,使学生在学习课本的过程中也对课本以外的知识加以了解。运用多媒体教学还可以节省板书规划、避免知识重复传授,使传输等量知识的时间得到缩减,从而提高了教学效率。
(三)优化复习及考察方式
在进行相关学习提问和课堂检测的过程中,数学教师可以通过多媒体将所要考察的知识展示在多媒体上,要求学生必须在短时间内回答教师所拟问题,这样的教学方式可以使教师在得到学生回答反馈的同时也使得教师对教学内容能够做出及时调整,不仅可以对学生学习成果进行评估,还能优化整个教学过程。
二、多媒体技术的缺陷
(一)忽视教学基础
众所周知,“听说读写”是当前多媒体数学教学过程中的必备功课,但是一些教师在进行初中数学教学的过程中却忽视了这四者的重要性。在进行数学课堂教学时,教师脱离了教学本身,使课堂成了看图听录音的课堂。将课堂知识的基本点和重难点都展现在屏幕上,使学生对课堂笔记的抄写不认真,并忽视教材基本内容。
(二)限制学生学习思维,妨碍综合能力拓展
创造力对学生的重要性不言而喻。运用多媒体技术进行初中数学教学,虽然能够将教学知识直观形象地传授给学生,但切忌滥用。因为当前初中数学教学的主要教学任务是拓展和培养学生的多向性思维,多媒体初中数学教学法只能起一定的辅助作用,不能完全依赖多媒体技术,多媒体技术直观教学会在一定程度上妨碍学生综合能力的发展。
(三)无法达到预期学习效果
一些教师无论什么样的教学内容,都会运用多媒体,忽略了教师本身的言传身授。这样的做法往往达不到预期的数学教学效果,因为课件演示毕竟很多时候代替不了传统板书和老师讲解。
(四)制作困难
文言文教学模式多样,但目前比较流行的有两种:一种是基于“字字落实,句句清楚”的串讲模式;一种是基于“读研练三部曲”的探究模式。两种模式均有其合理性,但都又有各自的不足。下面,笔者就以《岳阳楼记》为例,在比较串讲模式与探究模式的基础上,扬长避短,进行一次优化整合的尝试。
一、串讲模式重言轻文,忽视了学生对文章思想情感的把握。
“字字落实,句句清楚”的串讲模式是应试教育的产物,长期以来,初中的文言文考试着重于学生对字词句理解的考查,且句子翻译要求直译。串讲模式很好地迎合了这种需求,被广泛采用。教师逐字逐句串讲,并适当地介绍一些语法知识;学生课上记翻译,课后背笔记,成了文言文教学的全部。
初中学生刚开始接触文言文时,大部分学生对于如何学习文言文一无所知,串讲模式操作性强,学生遵循“字字落实,句句清楚”的方法,很容易从字面上把握文章。尤其是在讲解古今异义词、通假字等知识点时,作用尤为明显。例如,讲解“属予作文以记之”中的“作文”一词时,强调“作”和“文”是两个词,要字字落实,学生很容易就把古汉语中的“作文”指写文章与现代汉语中“作文”指习作严格区分开来,而且印象深刻,即使经历很长一段时间,也不易混淆。
但正如钱梦龙老师所言:文言文首先是“文”,而不是文言词语的堆砌。教文言文,当然要指导学生理解词句,但理解词句的着眼点在于更准确、深入地把握文意;反过来说,把握了文意也可以更好地理解词句。文言文的学习必然要经历一个“由表及里,由里及表”的不断反复、逐步深入的理解过程。经典的文言文之所以能历经岁月的洗礼,流传至今,除了语言的凝练美和音韵美,还在于它传承着一种崇高的思想情感,而这种思想情感又会反过来丰富语言内涵,使其更具生命力,即“文以载道,道以传文”。如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一句,美在对仗工整的语言,更美在蕴含于字里行间的范仲淹的忧国忧民的情怀,这种忧国忧民的情怀使整句话读起来慷慨激昂,朗朗上口。串讲模式把文言文看成了文言词语的堆砌,忽略了把握文章思想感情对理解词句的反哺作用,忽略了文章诵读对理解词语的促进作用。
串讲模式最好上也最平淡,如果长期使用,会严重影响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影响教师的教学效果。
二、探究模式重导轻读,忽视了学生诵读语感的培养。
探究模式是课程改革的产物,立足于学生自主、合作、探究能力的提高。它强调教师为学生编写课前、课中、课后的自主、合作、探究的指导提纲,即学案。其目的就是要培养学生自主合作学习文言文的能力,改变以教师教为中心的串讲模式,而建立以学生学为中心的教学模式,真正体现学生的主体性。其基本步骤为: 读(课前提供资料)――研(比较阅读、合作探究、质疑问难)――练(检测反馈、弥补缺漏)
《语文课程标准》强调:“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探究模式中的“读”有助于学生多侧面地了解文章的写作背景,更易于学生找到文章的情感切入点,引起学生的共鸣,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内驱力。探究模式的“研”强调在教师和学案的引导下思考探究,强调对学生在探究学习过程中的质疑问难,要求用启发式的语言,引导学生在自主、合作、探究中得出答案,体验成功的快乐,从而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实现个性化发展。探究模式的“练”指教师通过检测反馈和激励性评价,引导学生弥补学习过程中的不足。三个步骤,为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建构了一个良好的情境,而且教师虽然“退居二线”,但主导作用得到充分发挥。
苏轼说:“故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反复诵读是学习文言文的基本要求,文言文字词组合与现代汉语的差异性,决定了反复诵读是培养语感,初步把握文意最有效的途径。从心理学角度讲,诵读是学生个体通过大脑感知、视觉传入、声带发音、听觉监听、大脑辨别等不断循回往返的过程。学生对文字材料诵读越熟,体会就越深,意义就越明白,正所谓“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文章的语气、节奏和作者的情趣意旨是通过富有情感的诵读表现出来的。经过反复诵读、反复揣摩、思考、比较,从而得其要旨,知其意味,领略语言之美,正是培养语感的过程。探究模式强调了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却把读文言文理解为揣摩、鉴赏,忽略了对文章的诵读,自然对文章的理解只能停留在表层。
三、整合串讲探究模式,优化诵读环节,切实提高文言文教学效果。
串讲模式在引导学生理解文章字词句表层意思上有着无可比拟的优势;而探究模式的优势则在于强调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有助于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能力。但两者都忽视了诵读这一环节。前者把诵读的目的定位于读通文章;后者忽视了诵读与深层理解课文的相辅相承的作用。因此,笔者试着把串讲和探究模式进行整合,立足于诵读,将两者优化为导读探究模式。
导读探究模式结构图如下:
所谓“感”是指通过诵读,读清字音,读准句读,读出节奏,对文章内容有一个整体的表面的感知。如初读《岳阳楼记》,笔者要求学生三读课文。一读:读清字音、不求甚解;二读:读准句读,观其大略;三读:读出节奏,初通其意。三读过后,学生大都读出了对范仲淹的初步印象:心胸开阔,忧国忧民。而对文章整体的初步把握又让学生领悟到诵读文章时应饱含对范仲淹的赞美与钦佩之情。
所谓“导”是指在学生读通文章的基础上,由教师根据学情智慧地引导学生深入浅出地理解字词句。如在教授“朝晖夕阴”一句时,笔者通过提问“为什么洞庭湖总是早上十分晴朗,傍晚却是阴天”,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此处的互文用法。而在对“朝晖夕阴”深入理解的基础上,笔者进一步引导学生从“朝晖夕阴,气象万千”中,读出天气变幻莫测,景物千变万化的感受来。
所谓“研”是指在理解文章的字表意思后,学生结合写作背景等相关资料,通过自主质疑、合作探究,解决一些纲举目张的问题,最后再由教师提出一些学生没有注意但必须理解的问题,并由学生探究解决。这样,既能激发学生自主质疑的积极性,让学生的主体性在生成中得到发挥,又能完成教师预设的教学目标,完成必须完成的教学任务,正确处理好预设和生成的关系。在质疑和解疑的过程中,学生必然会加深对文章的理解,理解的深入必然提高学生的诵读效果。如在诵读“微斯人,吾谁与归”一句时,采用什么语气是值得好好揣摩的。学生往往开始会读出范仲淹“假托古人,自写怀抱”的感受来,但随着学生研读写作背景的深入,学生逐渐读出了范仲淹向志同道合的滕子京倾诉的感受。
导读探究模式强调反复诵读,把诵读作为学习文言文的基石,强调学生自主探究和教师引导,兼顾了学生的主体和教师的主导,很好地弥补了串讲模式和探究模式的不足。
一、基础家政教育解读
1. 家政学。家政学(home economics)是以家庭生活为中心,以自然、社会、人文等多个学科为基础的,从人与物两个方面进行实证和实践研究,以提高人们生活质量和全面提高人的素质,为人类的幸福做出积极贡献的实践性和综合性科学。[1]
2. 基础家政教育。基础家政教育(home economics education in basic stage),即基础教育学段的家政教育,本文中是指在小学和初中阶段实施的家政教育,主要教授学生初级食品加工、烹饪、家庭理财、服饰选购与保管、家庭保健、家庭礼仪等现实生活所必须的实用知识和技能,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二、中外基础家政教育的比较分析
1. 基础家政教育目标任务的比较。以日本为例,中、小学各教育阶段家政课的实施都有统一、规范的目标设定。1989年《学习指导要领》规定中学阶段家政课的教育目标是:使学生掌握生活所必须的技术,认识家庭生活与科学技能的密切关系,培养创造能力和勇于实践的态度。反观我国,由于当下家政教育在基础教育领域并没有以独立形态存在,相应的教育目标也是不明确的。教育部2001年6月颁布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提到:“新时代的培养目标要体现时代的要求。使学生……具有社会责任感,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科学和人文素养以及环境意识;具有适应终身学习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方法;具有健壮的体魄和良好的心里素质,养成健康的审美情趣和生活方式……”。[6]这也可看做我国基础教育阶段家政教育的总目标。
2. 基础家政教育课程设置和教育内容的比较。日本中学从八年级开始专门的家政教育,教育内容由缝纫和食物营养两部分构成。[5]随着年级的升高,学生学习家政知识的难度也表现出明显的层次性,逐渐由简单向复杂螺旋式上升发展,同样的缝纫和食品营养,到了高年级,主要从理论和实践方面设计课程内容,老师不会详细的讲解,可以完全放手让学生自觉分工,独立完成。
目前,我国(大陆地区)的基础家政教育内容主要分散的存在于中小学的自然、社会、劳动技术等综合课程中,没有形成独立的学科,可以说,家政教育对于大多数中国大陆家长和教师来说还是一个比较陌生的名词。面对现在学校中学科教学任务繁重、升学指标的挤压,与家政教育相关的综合课程在实际的教学中极有可能落空。相比较而言,我国基础教育学段家政教育的内容简单,实践性和操作性不强,课程不成系统。
3. 基础家政教育教学形式和指导思想的比较。日本的《学习指导要领》规定:家政课的总教学时间安排实验和实习课5:10。这种以学生为中心、以学生情感为基调的教学形式深受人本主义、建构主义等教育思想的影响,提倡从“做中学”、自主探究实践,把间接经验和直接经验结合起来,理性认识和感性认识结合起来,促进了学生自身潜能的发挥和自我完善。
我国中小学家政相关课程长期不受重视,加之必要的场地、设备等硬件设施缺乏,绝大多数的课堂授课采取传递――接受式的模式,为保证完成教学任务,教师主导教学,学生被动吸收,以间接知识的传递为主,严重受到传统教学思想的束缚。虽然可以充分发挥教师的指导作用,能使学生在短时间内掌握系统的科学知识,但是这种机械性的灌输脱离了生活实际,阻碍了青少年创造性和自主性的发挥,极易造成“高分低能”,违背了教育着眼于人的长远发展的初衷。
三、国外基础家政教育对我国的启示
当前,在全面推进以提高全民族素质为宗旨的素质教育背景下,基础教育弊端日益显现。显然,在基础教育学段开设家政教育课程是促成基础教育改革的一个重要领域。我国小学和初中的家政教育已经中断了半个多世纪之久,而日本的家政教育起步早,发展比较完善,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我们应该在传承传统家政教育的同时,积极汲取日本成功经验,发展有中国特色的基础教育学段的家政教育。
1. 按照“先立后破,先试验后推广”的工作方针推进基础家政教育。受制于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的现状,同时也考虑到资金人员投入的有效利用,基础教育学段的家政教育应该先在经济比较发达的地区小范围试点,建立家政课程实验区,实验区分层推进,发挥示范、培训和指导的作用,加快课程实验区的滚动发展。毕竟,家政教育作为一门新的学科进入基础教育课程系统,需要一个科学实验的过程来发现各个环节存在的问题,积累良好的经验,等条件成熟时向其他地区推广,不至于因为经验的缺乏造成大规模的人力、物力的浪费。1988年,浙江省在中小学实行的家政教育试点推广就是一个成功的范例。
2. 加快基础家政教育的本土化研究,更新教育观念。目前,我国基础教育学段的家政教育,只是停留在对一些浅层次的家庭生活问题的解决上,仅有的理论研究局限于对西方家政学理论的借鉴,基础理论本土化薄弱,也就不能具体的指导基础教育领域的实践活动。家政理论的研究应该作为学科发展的首要任务,着眼于我国基础教育学段家政教育发展的不同阶段和不同阶段的特点,有针对性地建立一种本土化的研究范式。基础教育学段的家政教育是一个系统性的工程,并非是一蹴而就的。我国人口众多,地区经济文化发展不均衡,实现基础教育学段的家政教育需要全社会的努力,任重而道远。
3. 国家和各级政府应该重视并扶持基础家政教育的发展。纵观国外基础教育学段家政教育的发展,都离不开国家和各级政府通过经费、立法、管理等手段为其稳步发展提供的保障。联合国教科文组织1974年发表的《家庭和家庭教育的世界性调查报告》显示,有81%的联合国成员国家认为家政教育变得越来越重要,并大力扶持家政教育的发展。[7]各地区教育主管部门应利用国家教育投入大力开发家政校本课程、研究教学方法、组织教学评估。添置家政教育硬件设备、组织专家论证并编制教材、不断探索和完善基础家政课程;国家制定法规,建立系统的基础教育学段家政教育的教师职前和在职培训,为基础教育阶段家政教育的顺利发展提供强有力的后盾。
4. 为我国基础家政教育的发展培养质量合格、数量充足的师资队伍。基础教育学段家政教育师资的严重匮乏是制约我国大规模实施家政教育的瓶颈之一,根据米尔斯的一项个案研究,一堂成功的家政教育课主要涉及十个因素,其中教师是排在首位的因素。[8]家政课的综合性和交叉性特点使课程内容涉及生活的诸多领域,课程本事的操作性也对教师的专业素养提出了挑战,它要求教师具有专业的综合知识,并且能够灵活运用不断更新。短期来看,可以培训现在中小学的活动课和社会课教师,充实他们家政课理论和实践技能;着眼于长远,国家应该加强高校家政系的设置,培养高质量的专业教师,同时要注意借鉴国外的成功经验,保持师资素质的先进性。如果没有足够数量的高质量家政师资队伍,势必难以加快基础家政教育的普及。[9]
总之,教育活动是一项等待、培育、保护(即保护学生的素质不受损害)的系统性工程,着眼于中国家政学科建设的长远目标和社会和谐发展的需要,我们应该重新审视基础教育学段的家政教育,认识家政教育于个体、于社会的重要意义。我国基础教育阶段的家政教育已经中断了半个多世纪之久,从学科教育的根基上阻碍了教育功能的发挥。一旦我们能在中小学开设家政教育课程,从学前阶段到高等教育阶段的家政课程格局自然会逐渐形成,这必将有利于立足于本国实践的家政研究;基础教育阶段的家政教育也能使学生实践、本土化研究、家政科学市场化从低级层次的状态中摆脱出来,成为未来家政相关事业的强大支柱。我国人口众多,社会和家庭问题相对复杂,从基础教育层面实施家政教育显得尤为迫切,而且中国也应该为世界家政教育的发展作出努力。基础教育学段家政教育的发展不是一国一家的需要,而是社会的需求和时代的呼唤。
注释
[1] 李玉.家政学概论[M].中国农业出版社,2005:1~17,24~32
[2] 于洪波.日本家政教育比较研究[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5
[3] 黄艳梅.家政教育――校本课程开发不可忽视的领域[J].教学与管理.2003(22)
[4] 孟玲.丹麦小学家政课开了100年[J].教师博览.2011,(06)
[5] 吴文前.观国外家政教育,思国内家政教育序列的完善[J].成都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8,(08)
[6] 郑文.美国家政教育的发展及启示[J].课程.教材.教法.1999,(1)
[7] 张勇.中日家政教育比较研究[J].考试周刊.2008,(37)
[8] 徐雪芳,施燕红.小学家政教育的实施途径.[J]教学与管理.2004,(02)
[9] 阿力贡.我国家政教育的发展及其价值[J].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S1)
作者简介:李磊(1978-),男,吉林长春人,吉林农业大学人文学院,家政学基础教研室讲师,研究方向:家政学基础教育。
我们体会,所谓中国的实际,主要包含两层意思:一是中国社会经济政治文化和教育的实际状况。二是社会对教育的实际需求。这两个实际既有联系又有区别.一般说来,第二个实际是建立在第一个实际的基础之上.并与之呼应.比较教育工作者应深人了解这两个实际,特别是了解在适应社会实际需求过程中教育运行机制是如何发挥作用的,有那些经验和教训,从而找出某些规律性的东西。中国的实际方方面而,难以计数.但与教育实际需求关系最大的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1.国是个有悠久文化传统的文明古国,许多传统至今还在影响着国家社会经济生{舌的各个方面.其中的优秀文化传统经过改造可以为今所用,推动教育改革和现代化的进程.因而应当弘扬:而那些消极腐朽的文化传统阻碍教育和现代化的进程.因而应当摒弃。正确认识和对待民族文化传统是全社会的责任,但首先和主要的是教育系统的责任。教育部门能否恰当地解决这一问题,其后果是大不相同的.第二抗世界大战后一些国家的实践鲜明地揭示了这一点.例如.某些第三世界国家在获得政治独立后,抛弃了民族文化传统,教育全盘西化,其结果不仅教育没有取得预期的发展,而且损害了民族经济的发展.相反.某些亚洲国家在吸收西方国家先进的教育理论,思想和方法的同时,注意保持和发扬本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其结果不仅教育莲蓬勃勃,而且极大地促进了现代化的进程。对此,我们应当深入地进行比较研究,探讨它们成功的经验和失败的教训。
2.中国是个80%的人口生活在农村的发展中国家,农业状况好坏直接关系到国家的稳定和发展.这是与发达国家大不相同的.这意味着,在一个相当长的时间内.覆们应把很大的力量投入农村教育.培养发展农村经济所需的大量中初级人才和劳动力。这就迫切要求我们加强对一些国情与我们相似的第三世界国家的比较研究.探讨它们在这方面的成败得失。
3.中国是个社会、经济、政抬和科技正在迅速发展和变革的国家。改革开放以来。这种发展和变革不仅表现在量上.而且表现在质上,其速度令世人瞩目。尽管教育具有相对的独立性。但上述变革不能不深深触及教育,促使它进行全面、彻底的改革(比如教育理论.各级各类学校具体培养目标,教育管理体制、办学模式,课程设置、教育经费的筹集和分配等方面的改革).我们一方面要研究某些有代表性的国家.看看以往它l订的教育是如伺适应社会、经济、政治和科技的迅速变革并为其服务的,总结历史的经验教训;另一方面.应当认真关注和研究当前世界各国包括独联体国家是如何调整教育理论、办学模式、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等,以适应社会经济政治形势的急速变化.总之,应当着重探讨和研究教育的动态需求,而不完全是静态需求.
4.中国是个社会经济和教育发展极不平衡的大国.各地自然地理、社会经济、文化背景相差极大.我国既有堪称世界一流的各级各类学校,也有世界上最差劲的学校.总之,其不平衡性和多样化的程度在世界上是不多见.有的外国朋友说中国包括了三个世界.如果仅从发展水平来说,这个话有些道理.我国各类地区大都具有特定的影响教育全局的问题.例如,贫困地区的教育经费匮乏、壤学、复式教学、女童教育和民办教师等同题;绝太多数少数民族地区除上述问题外还有一个棘手的教学语言问题.等等.这意味着.不仅世界上没有哪个国家的办学经验能适用于中国的全国各地.而且即使在我国,也不存在适用于全国各地坑一的教育理论模式.因此,我们既需要以国家或瓴域为单位进行国家与国家之间以及中外之问的教育比较,也要以国内的地区为单位进行区域比较研究.实际上,各类地区,即使是落后地区和贫困的少数民族地区在推进教育发展方面也都有先进典型和成功的经验.这说明,进行区域教育比较不仅是必要的,而且是可能的.从某种意义上这种比较可能对各地更有启发和现实指导作用.因此,比较教育工作者不仅应大力加强中外教育的比较,而且要加强国内区域教育的比较.我们的课题便是一种尝试.推进教育的比较研究,并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我们作出一系到艰苦努力和处理好一些关系.
1.比较教育是一门应用性很强的学科.进行比较就是为了推动本国本地教育的发展.然而.既然它是一种科学,就有特定的理论体系.无疑,我们比较教育工作者应及早创立具有中国特色的比较教育,这不仅是学科建设的需要,而且是指导中外和区域教育比较所急需.在完成我国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不再的农村地区普及义务教育的比较研究’和其他课题的过程中,我们深切感受到理论指导的迫切性和重要性.
2.开展中外和区域教育的比较必须进一步解救思想,换换脑筋.克服形式主义和守旧恩想.其他国家的东西,只要符合我国国情.能促进教育的改革和发展,就应拿来加以改造,为我所用.不能一味强调中国的特殊性而排斥他国有用的东西.例如,长期以来一些人一直批评GNP的概念不科学,不肯采用,而宁愿使用另一种更加不科学的概念一一工农业总产值.与此相应.一些同志坚持认为,用教育经费开支占GNP的比例作为衡量我国教育经费开支水平是不合适的,据说它缩小了我国教育开支的实际水平.这种说法显然是确乏事实根据的.最近某些同志亦用中国的特殊性对我们课题中采用西方国家的某些测定指标进行比较挺出了质疑.我们认为.在学术问题上持有不同意见.开展争论是完全必要的,正常的.但是,在探讨问题时不应着某些过时的观念不放,否则,很难取得共识。毫无疑同,我们是社会主义国家,因而换换脑筋要有个度,不能换成资本主义的脑筋:如果那样,就是。全盘西化’和自我。和平谤变了.这当然是我们必须加以反对的.
3.发达国家在发展教育,推进社会经济前进方面有许多有益的东西值得我们研究、借鉴;但从我国实际出发,研究寻些与我国国情相似的发展中国家的教育,可能更具现实意义.因而.在继续深入探讨发达国家的同时,应把更多的力量投入到第三世界国家教育的比较上.
【关键词】外籍教师 本籍教师 教学特点 教学对比
【中图分类号】G4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12-0199-02
当今社会,国际化程度不断加快,国际高等教育活动日益频繁,中外合作办学作为一种新兴的教育模式应运而生。2004年经江苏省教育厅批准,江苏理工学院(原江苏技术师范学院)与德国梅泽堡应用技术大学(Hochschule Merseburg)合作举办四个专业本科教育项目。中德国际学院(以下简称“我院”)成为了该办学项目的管理机构。
学生能否顺利地走出国门,在国外完成学业,扎实的德语知识是必要的前提条件,因此,我院除了承担学生基础阶段专业课程教学之外,力求给学生营造良好的德语学习环境。学院不断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德方合作院校每年也都会在德国当地聘请德籍教师来我院任教,和中方教师共同承担学生的德语教学工作。2004~2012年,来我院任教的德籍老师已将近二十人,他们分别来自德国各个地区,讲授语音、口语、德国文化及国情等课程。外教的参与将鲜活的语言与文化带给了学生,让他们直观地感受地道的德语,了解中西文化的差异,拉近了书本知识与真实生活语言的距离。外教的加入同时也给作为本籍教师的我们提供了学习和了解的机会。但在与外教合作过程中发现,外教与中国师生在教学中也存在一些分歧,给德语教学带来了一些不良影响。对比中德教师课堂教学的差异,有助于我们扬长避短,更加合理地利用外教资源,从而提高德语教学质量。
一、德籍教师的教学优势
1.语言和文化方面
外籍教师的德语地道自然,原汁原味。在授课过程中,他们不仅传授语言知识,同时还介绍自己国家的风土人情。大多数学生对外教都带有一种好奇感,因而对其课程通常也抱有浓厚的兴趣,并寻找机会与之交流。在交流中,学生不仅能锻炼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同时还获取了国外的背景知识。相比之下,本籍教师虽在语法讲解方面比较清晰易懂,但是在语言的灵活运用上以及在语言和文化传统结合方面不具备优势。
2.师生关系方面
师生关系也是影响教学效果的重要因素之一。中国的师生关系通常比较严肃,有明显的等级观念。与中国的教育传统不同,外教在课堂上通常是以一个与学生平等的身份出现。首先,对外教学生是按照西方的习惯“直呼其名”的,其次,在口语课上外教,一般会要求学生围坐成一个圈,上课形式灵活,而且,因为所受教育不同,西方人大都性格外向开放,因此他们在课堂上非常善于表演,经常会用一些夸张的行为举止来解释复杂的语言现象。这些在一定程度上都能起到缓解学生紧张情绪的作用,有助于增进师生之间融洽的关系。
3.教学方法方面
德籍教师在教学中强调以学生为中心,在课堂上尽可能给予学生思考和实践的空间,教师在课堂上通常扮演启发者和帮助者的角色,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自觉主动地获取外语知识和技能。德籍教师不会使用汉语,功能交际法是他们的主要教学法。在教学中,除了一些影响交际活动的理解性错误需要纠正外,他们一般不会因为语法错误而打断学生思路,更多的是注重语言交际的内容,鼓励学生大胆开口说德语。他们还擅长简笔画,实物教学,大量使用图片、模型等有关教具进行讲解,这些都使得课堂教学更加生动有趣。
4.考核方式方面
德籍教师十分重视学生平时的表现,他们会认真地制定符合自己所任课程特点的计分表,将学生的出勤、回答问题、作业情况等方面记录在册,待到期末总结时,这些情况又都会以一定的百分比计入总成绩,这就杜绝了学生只靠期末考试蒙混过关的情况。他们考核的方式也是多种多样的,除了采取笔试以外,还采取对话、讨论、作报告、写文章或制作画报等形式,对学生的德语水平和实践能力进行考核。这样的方式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使他们更加主动地投入到学习之中。
二、德籍教师在教学中存在的不足和问题
在充分肯定外教教学特点和风格的同时,也应注意到他们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个人教学水平不足
由于所受教育背景不同,一些外籍教师并没有受过专业的对外德语教师资格培训,这就造成了他们某些教学方式的不合理性。比如,一位外籍教师虽然在德国拥有文科硕士学历,但从未有过任何教学经验,当她面对中国的大学生时,往往缺乏作为教师应该有的耐心,经常会不留情面地批评学生,和学生之间缺乏必要的沟通。虽然为人处世相对比较直接是德国人的典型性格,但是久而久之会使学生对此产生抵触情绪,因而影响教学效果。
2.授课缺乏系统性
外教大多不按照中国制定的教学大纲安排内容,他们强调学生要从实践中获取知识和能力,在讲课时往往不会像国内教师一样,以教材为重心,以大纲为依据,而是采用自己收集的资料等,而且他们上课随意性较大,教学目标不够明确。这对习惯于使用固定教材的中国学生来讲很难适应,一节课下来,学生往往不知道重点何在。
3.对中国学生的学习情况认识不足
德籍教师往往缺乏对中国文化的了解,对中国学生的学习特点和情况也知之甚少,他们将德国的教学方式,在不做任何改变的情况下,运用到对中国学生的外语教学中,尤其是教学的初级阶段常常忽略了中国学生的感受,提问有时过于直接,不太注意学生的反应。这种要求往往会导致学生一到回答问题时就感到害怕或害羞。还有些外教在课堂上常以游戏为主。这种教学方式一开始很受学生欢迎, 可时间一长,学生就会失去新鲜感,尤其在语言教学的高级阶段,学生往往觉得学不到什么东西,认为是在浪费时间,慢慢对这种教学方式产生厌倦感。
4.对学生的成绩考核缺乏统一标准
外教的个体差异导致了对学生的成绩考核缺乏统一标准。有的外教对学生要求过高,对学生的考核比较全面和严格,造成考试下来学生的成绩不理想,给学生造成巨大的心理负担。而另一些外教考试很随意,评分标准过低,给学生造成错误的印象,感觉自己水平不错。但在最终的德方入学考试中却名落孙山,造成巨大的心理反差。
三、中外教师教学对比
1.在师生互动方面,中外教之间的差距依然存在
在国内仍然以语言考试作为唯一衡量学生语言水平的大环境下,传统的“应试式”教育是国内教师普遍采用的教学方式,师生之间缺乏过多的交流。虽然很多中教老师已经认识到了这方面的问题,也不断在进行改进,但是要面对的阻力也是不可忽视的。一方面考试通过率是衡量语言教学成功与否的标尺,这就造成了考试考什么,教师就教什么,自然学生也就学什么。另一方面学生从小学到中学已经适应了这种“填鸭式”的教学,课堂上增加了过多的互动环节,学生开始觉得新鲜,但时间长了,他们会有种不安定感,主动要求老师增加书面作业的练习量。这也就说明,中国学生对于西方教学方式仍然存在一定程度的不信任感。
2.教学方法的多样性方面,外教有很多值得国内教师学习的地方
如我在上文提到的,游戏教学、角色扮演、简笔画的运用等,外教教学的宗旨更多是以学生作为课堂的重心,运用交际法教学,培养学生的语言的实际运用能力。但是反之,中教的教学方式也有它的优势所在。如在讲解语法点时,中教老师运用母语解释,并且从外国人学习外语的角度去阐释难点,运用改进过的语法翻译法教学,使学生能够在较短的时间内,掌握语法重点。这样的教学方法虽然不像外教的教法那样灵活多样,但对巩固学生掌握的知识以及对某些问题深入了解很有帮助。
3.教学内容系统性方面,中教更具优势
国内教师都接受过教师资格培训,掌握基本的教育学、心理学知识 针对课程配备了完整的教学大纲、教材、教学计划以及教学进度,因此整个课程教学是一个系统化的教学,使学生容易掌握该课程的重点、难点。而外教的课堂教学随意性较大。
四、合理改进,取长补短
如何合理地改进外教与国内教师的教学
从而全面提高德语教学水平和教学效果是我们亟待解决的问题。作为国内教师,我们应当借鉴德籍教师在教学中的长处,在日常教学中努力营造活泼的语言学习环境,最大限度的去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兴趣。同时将西方的教学方法同中国的教育传统有机结合,让学生成为课堂上的主角,形成师生互动的教学局面。而对于外教的日常教学管理,也应当规范化。在课程开始之前,应与外教共同制定出较为合理的教学计划。在课程设置及课程安排方面还应当注意如何有效合理地利用外教资源,充分发挥中外教师各自的优势,并定期开展教学研究活动,在交流中互相学习、取长补短。
外籍教师的引进为中国课堂的德语教学提供了原汁原味的本土风情,注入了新鲜的血液。在教学实践中,他们和中国教师一起形成了一个多元文化的协作团队。我们要尽力去克服文化差异带来的不利因素,最大限度地发挥外籍教师的优势和特长,使他们更好地为中国的德语教学服务。
参考文献:
[1]周丽萍,等.高校外籍教师教学评估体系的研究(J).华东交通大学学报,2007(6).
[2]高宝虹.外语教学和跨文化交际(J) 四川外语学院学报,2001,(2) :101 - 102.
[3]刘继芳.国内外教师课堂沟通方式研究述评(J) 黑龙江高教研究,2008.
[4]彭雁萍.外籍教师在英语教学中的优势、问题及应对策略(J). 黔西南民族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7,(02):61-65.
初中阶段学生数学学习成绩两极分化非常严重,学习差的学生占的比例较大,特别在初中二年级表现得尤为明显。
二、造成上述情况的原因
那么,造成两极分化比较严重的原因是什么?
1.被动学习。许多同学进初中入后,学习习惯还和小学生一样,课前没有预习的习惯,上课时喜欢做小动作,不专心听老师讲课,在学校有老师在的时候做做作业,老师不在时候,脑子里想到的只是玩,回家后还要在家长的督促下才能把作业完成,学习很不自觉。
2.学不得法。老师上课一般都要讲清知识的来龙去脉,剖析概念的内涵,分析重点难点,突出思想方法。而一部分同学上课没能专心听课,对要点没听到或听不全,笔记记了一大本,问题也有一大堆,课后又不能及时巩固、总结、寻找知识间的联系,只是赶做作业,乱套题型,对概念、法则、公式、定理一知半解,机械模仿,死记硬背。也有的晚上加班加点,白天无精打采,或是上课根本不听,自己另搞一套,结果是事倍功半,收效甚微。
3.不重视基础。一些“自我感觉良好”的同学,常轻视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和基本方法的学习与训练,经常是知道怎么做就算了,而不去认真演算书写,但对难题很感兴趣,以显示自己的“水平”,好高鹜远,重“量”轻“质”,陷入题海。到正规作业或考试中不是演算出错就是中途“卡壳”。
三、什么是有效性教学
有效教学是教师遵循教学活动的客观规律,以尽量少的时间、精力和物力投入,取得尽可能好的教学效果。新课程理念下的有效教学倡导的是以学生发展为本,统筹考虑学习者、教育者、教学内容与环境等各个要素,运用科学的教学策略,让学生乐学、学会、会学,从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主动发展和个性发展。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有效教学已成为教育研究的热点话题,人们把有效教学看成是促进学生和教师可持续发展的教学,是适应当前时展要求的教学。它要靠有效的教学目标引领,靠有效的教学过程保证,靠有效的教学结果支持,更要靠三者的和谐统一来实现。当前看课堂教学是否有效,已不再是过去教师是否教得认真或是否讲完了课时教学内容,而是看课堂三维教学目标是否达到,看学生有没有真正学懂或学习的能力是否得到发展。如果学生不想学或学了没有收获,即使教师教得再多再辛苦,也是无效教学。这就需要我们不断打造有效课堂,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促进学生主动发展。
四、现阶段进行有效教学的对策
杨九俊教授认为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特点应该是:①主动的参与;②明确的目标;③挑战性思维活动;④深刻的体验;⑤适切的方法;⑥有意义建构;⑦清晰的反馈;⑧迁移、创造的愿望能力。那么我们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来开展推进有效性教学。
1.设计有效的学习方法。课堂教学方法的探究必须适应课堂教学特点,适合学生的认知基础,身心特点,必须以促进学生知识、能力、情感等潜质的开发为根本出发点。孔子说过:“独学而无友,则孤陋寡闻。”一个人要健康地发展,要快乐的成长,这与他与周围人的合作有很大关系,一个善于合作的人,不仅能从学习中找到乐趣,也能从生活中找到乐趣,我们要把合作精神融入课堂,恰恰是为了促进学生之间的相互交流,共同发展,把一个或若干个问题放给学生,让他们共同去解决问题,不但培养了学生的合作能力,同时也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并加深了对知识形成过程的理解,让学生变被动为主动,完成从“要我学”到“我要学”的发展, 教师吸纳借鉴学生的见解、思路,使自己的专业知识水平提高,同时给学生补充,实现了优秀生的自尊,中等生自强,薄弱生的自信,达到合作双赢。同时教师在选择问题时应注意问题的趣味性与有效性。
2.有效的问题情境设置。当代认知教学论认为:在教学过程中学习活动是否有效,主要看新的学习内容能否与学生原有的有关知识系统建立实质性的联系。所以教师应将学生引入一种与数学问题有关的情境中,造成一种悬念,使学生产生向往、探索的欲望,处于欲罢不能的状态。创设情境时,问题要小而具体、新颖有趣、有适当的难度,有启发性,要善于将所要解决的课题寓于学生掌握的基础知识之中,这样效果更佳。
澳大利亚是发达国家,拥有丰富的基础教育资源,这些教育资源能完全满足其本国学生的教育需求。澳大利亚还广泛吸纳国际上优秀学生来澳大利亚留学,其中不乏中国学生的身影。那么,为什么澳大利亚的教育具有如此吸引力?以及与我国相比,在基础教育、教育装备及有效使用等方面有何不同呢?
二、基础教育基本情况比较
1. 澳大利亚基础教育的基本情况
澳大利亚的基础教育共为12年,其中义务教育阶段为10年,分别含学前教育在内的小学7年和初中3年;非义务教育即高中教育为2年。澳大利亚的课程是由国家颁布统一的课程标准,各州分别制定具体的教学大纲。在20世纪末,澳大利亚国家课程标准的教育目标确定了关键学习领域,即艺术、英语、健康、体育、数学、社会环境、外语、科学及技术。同时要求学校积极进行综合性课程的开发,如:价值或国际理解,工作世界教育,计算机或信息技术、环境教育等专项综合课程体系。澳大利亚没有统一高考,但有严格的学生在校评价制度,学校严格按透明、公平、公正的原则对学生进行在校成绩做量化评价,一旦被发现有舞弊现象,学生、教师和校长等都会被计入不良诚信记录,这种不良诚信记录会对学生、教师或学校造成严重负面影响。学生凭借在高中阶段成绩的量化评价来申请相应的高校。
2. 中国基础教育的基本情况
中国的基础教育共15年,分别义务教育阶段的小学6年和初中3年,非义务教育阶段的学前教育(幼儿园)3年和高中3年。中国自2003年起的新课程改革,确立三级课程目标:即国家课程、社会课程和校本课程。课程体系小学阶段主要是语数外及科学、历史、艺术、体育、技术等;初中和高中阶段主要是语数外、自然科学(理化生)和人文科学(政史地)、艺术、体育、技术等。每个学科在国家课程标准指导下,有多个版本的教材,学校可任意选择哪个版本的教材。同时,结合各学校的具体实际,完成校本课程指导下的校本教材的教学。中国有高考制度,学生凭借其高考成绩资格填报相应的高校。
3. 中国与澳大利亚基础教育基本情况的比较
中国与澳大利亚在基础教育阶段的学制上略有不同,主要表现在含学前教育在内的小学阶段和高中阶段,相比之下中国的学制较长。新课改后,中国与澳大利亚的课程结构课程基本相同,学科设置也基本相同,也有学生在校学习成绩以及综合素质的评价。在高校招生方式上,中国与澳大利亚是有本质区别的,中国教育部正在努力优化高招方式。目前中国实际决定了:中国高考方式虽然不是最理想的,但还是最适合中国国情的。
二、教育装备比较
1. 教室及空气质量标准比较
(1)澳大利亚的教室及空气质量标准。澳大利亚的中小学校园一般占地面积较大,且一般是开放式的,没有学校围墙,教学楼也富有特色,处处充满生机活力。虽然澳大利亚全国范围空气质量很好,但教室内还是有严格的空气标准,澳大利亚教室内的空气质量标准为:24h均值控制参数:CO2(400ppm ~700ppm)、PM2.5(25g/m3)、PM10(g/m3);教室內甲醛的标准与一般室内、汽车内等封闭系统的标准均一致,几乎达到甲醛含量为零容忍的程度。
(2)中国的教室及空气质量标准。中国的中小学校园占地面积一般不大,尤其是城市学校,校园面积较小,基本都是有学校围墙的,都为封闭式校园,教学楼有严格的排序,给人的感觉是严肃、规范、有规矩。中国国内教室内也有严格的空气标准,中国标准为:24h均值控制参数:CO2(1000ppm)、PM2.5(75g/m3)、PM10(150m3);教室内甲醛的标准小于等于0.08mg/m3。
(3)教室及空气质量标准比较。由于中国人均土地资源的有限,尤其是大城市中人员密集,所以与澳大利亚相比一般校园面积较小,学校生均面积也较小;中国中小学的校园是封闭式的,且教学楼的排布也比较整齐;教室内的空气质量标准明显低于澳大利亚标准。
2. 班级配备比较
(1)澳大利亚班级配备。澳大利亚班级配备首先是有一流的教师。澳大利亚重视基础教育教育,尊重教师,中小学教师无论是待遇还是社会地位都是很高的;澳大利亚教育部门一直努力创造条件吸引一流人才到中小学来当基础教育阶段的教师;澳大利亚中小学教师的素质很高,无论是业务能力、还是人格品质都是一流的,这样的一流人才来当中小学教师、配备到基础教育的班级之中,教育质量自然会很高。其次是小班化教学。澳大利亚的中小学中一个班级一般不超过27人,师生比较高,这样有助于教师对学生的个性的关注,有助于培养学生的个性,这样的因材施教有助于每个学生的发展。再次是班级中课堂比较自由。座位的排布形式多样、上课的形式多样且学生活动时间在60%以上,上课的时间也较为自由,由教师控制,课程内容在宏观统一的基础上,每节课上的内容由老师自由定。
(2)中国班级配备。中国班级配备中,首先教师也是非常敬业的,不少教师在自己的专业发展方面很有见解。国家注意到在中国一流人才不太会去当中小学教师,所以提出提高教师待遇、提高教师的社会地位,吸引优秀人才到中小学教师队伍中来,来强化中小学师资队伍。其次是中国中小学班级建制中班级人数较多,应要40多人,有的甚至要50多人,而且每个老师所教的班级较多,师生比较低,不利于教师照顾到每个学生,班级发展多半会出现两极分化,不利于因材施教、不利于关注学生的个性发展。再次是中国的班级中课堂教学设计比较固定,座位固定、上课内容预先确定,教师与学生互动较少,为了升学压力不少教师采用满堂灌的上课形式。
(3)班级配备比较。班级配备的情况看,澳大利亚和中国的不同主要是师生比、课堂形式,一流人才来当中小学教师,小班化教学,课堂形式丰富,这些都是澳大利亚班级的优势。
2. 教学设备及有效使用的比较
教学设备包括教学场地,如实验室、图书馆、特色教室等;实验室中有教学仪表、仪器,特色教室因学校不同而不同。
(1)澳大利亚中小学的教学设备情况。澳大利亚是世界上最重视教学装备的国家之一。信息网络覆盖校园,注重信息网络技术与课程中的学科整合,图书馆有丰富的藏书,阅览室宽敞、整洁,布局充分考虑阅览者的学习心理学,布局活跃、顏色鲜活。每个学校都有各自的学校特色教室,如音乐教室、乐队教室、学科特色教室、小型会议室等。
(2)中国中小学的教学设备设备情况。中国中小学的教学设备的配备有国家标准,除了国家标准外还有各省市根据自身实际制定标准,并且以文件的形式向社会公布标准。装备标准看,中国绝大多数中小学都有标准装备,东南沿海发达地区的标准并不比国外标准低,甚至处于世界领先水平。比如,校园网络全覆盖;教学场地中有标准田径场、体育馆、篮球场若干片、网球场、排球场等,有的甚至有游泳馆等;实验室中除标准配备外,还有数字实验室、传感器实验室等,设备齐全、并不比国外差;图书馆功能齐全,藏书量也很大。甚至中国还有教技主管部门对中小学教学设备使用情况实施监控。
(3)教学设备及有效使用的比较。从国际化视野角度看,我国也知道国外有哪些教学设备,也有不少先进的教学装备被引进,进入我国中小学学校。澳大利亚中小学学科实验室装备配备齐全,有的甚至把实验仪器搬到教室中,一半是实验仪器、一半是课桌椅。除了功能齐全的教学装备外,澳大利亚的中小学课堂注重有效资源的利用,据不完全统计,澳大利亚课堂至少有60%以上的时间是学生自己在借助教学设备在自主探究,充分体现学生中心、学生是课堂的主人的生本教育。我国实际情况是由于教师理念和中国升学压力的实际情况,导致虽然中小学有高端的教学设备的配备,但很多中小学由于应试考量,没有有效使用教学设备,把培养学生技能的时间用在培养学生应试、提高考分上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