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6-06 15:45:20
序论:在您撰写互联网时代的发展趋势时,参考他人的优秀作品可以开阔视野,小编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这些建议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热情,引导您走向新的创作高度。
关键词:“互联网+”;UI设计;交互设计;扁平化风格;情感化交互;动态交互
“互联网+”在2015年两会上被强势推出之后,仅6月份就有26家传统行业涉足互联网。上市互联网企业总市值达到4.2万亿元,比去年增长6%,当前互联网业务已经成为拉动信息通信业持续增长的重要引擎。“互联网+”正在成为一股强劲的风潮引领各行各业。同年4月,在“流量开放合作大会”上,工信部表示中国移动电话用户累计达12.9亿户,4G用户数目达1.78亿。4G互联网的宽带性、多媒体性、实时性、易用性、交互性、个性、安全性、方便性等特性促使移动互联网占据用户大量的上网时间。以至于连传统行业都不敢轻易放弃移动互联网终端业务。所以UI设计的优化和未来UI设计的发展趋势也被自然而然地推向风口浪尖。总结“互联网+”时代下的UI设计的发展趋势有以下几点:
1 延续扁平化风格特点
扁平化设计即无过多的装饰效果和无用元素,边界自然干净利落。扁平化通常颜色饱和、界面美观、简洁、降低功耗、提高运算速度、方便用户操作,使用户迅速定位到目标功能,从而减少认知上的障碍。简而言之,扁平化是利用最简单有效的方式来展示和创造平面功能性的最大值。
完整的扁平化设计风格可以追溯到windows8的windowsUI,被Android系统关注,被IOS系统普及。但是,扁平化风格的根源可以追溯到瑞士国际平面主义风格。瑞士国际平面主义大师艾米尔・路德认为:视觉传达设计应该在功能与形式之间寻求平衡,文字与版式设计既要有传达信息的功能,也要传达视觉审美意义,达到功能与形式的高度统一。所以扁平化设计把具象的形态抽象化、符号化,大图文、大色块的方格磁贴式界面设计。它具有较强的视觉张力,其简洁明快的风格大胆舍弃了重阴影、重描边、重浮雕及3D的设计手法,彻底跳出过去对拟真仿物的恋恋不舍,体现了数字化的形式美感,集中精力于清爽的排版和网格化布局,使布局简洁、严谨,更能适应视觉时代、读图时代的需求。
例如,一直受业界尊重和用户信赖的苹果和以苹果公司为代表的扁平化设计。苹果是时尚、高科技的产物,用户一直追逐它的独特性系统、简洁性设计语言。明亮的颜色搭配、清晰的对比度、规范化的线条、标准化字体、经典颜色搭配和时尚优雅,禅意十足的界面设计都在减轻用户体验的负担,同时满足用户的审美需求。苹果在中国手机通信市场不断上升的份额证明扁平化将继续成为“互联网+”时代的发展趋势。
2 情感化交互设计增加
由于科技的迅猛发展,UI界面设计逐渐转变为对软件的人机交互、操作逻辑、界面美观和用户体验的多重设计。[1]美国著名设计师普罗斯曾说:“设计除具备美学、技术、经济三属性之外,还包含第四个维度――人性”。[2]产品的美观性、独特性、交互性、“傻瓜操作”性、界面的美观等都是设计应该考虑的点。高科技下的高情感交互设计不但要从整体上把控,而且要从各个模块、页面、流程上把控。无论从何处着手,设计师都绕不开用户,真正的产品设计的过程是从用户到用户的过程。从用户开始,考虑用户的使用场景,把握用户的情感,分析用户的操作流程,把握用户的感情诉求,清楚用户使用中和使用后的心情。在把握好这个问题之后,下面要解决的就是怎么样才能够满足上述的感情需求,产品中的哪些部分起了关键性的作用,哪些部分会违背和减弱情感需求,从而得出改进产品的方案。
包豪斯著名设计师梦合理・纳基曾说:“设计并不是对制品表面的装饰,而是以某一目的为基础,将社会的、经济的、技术的、艺术的、心理的多种因素综合起来,使其能纳入工业生产的轨道,对制品的这种构思和计划技术即设计。”[3]这里所说的工业生产同样适用于“互联网+”时代下的UI设计当中。移动互联网的小屏幕迫使设计师去设计更大的控件来解决寻找按钮的问题或者通过滑动交互的形式让用户快速定位到自己想要的内容。
从整体上把控情感化需求比局部抓住用户的情感要简单。它只需要在准备产品之前奠定好情感基调即可,在整个产品研发的过程中不断地改进以免发生偏离。从各个模块、页面、流程上的把控用户需求比较复杂,需要注意的是各个模块需求的总和大于整个产品情感化的需求。它不是简单的相加。例如,上网有上网的需求、阅读有阅读的需求、看视频有看视频的需求、订阅有订阅的需求、下载有下载的需求。每一个情感化的增加都要符合用户的操作状态和使用环境。当我们还原用户使用场景的时候要尽量做到开放性的思路。不但考虑用户在使用某一应用时会出现什么样的状况,而且要考虑用户在使用应用之前是什么状态。考虑用户是有目的的使用还是随便浏览。对于某些产品来说,从理清楚产品的需求到优化设计到确定产品,这需要时间和交流,所以正确的交流也是很好地完成情感化设计的重要一环。
《原研哉的设计》一书中提到:“二十世纪是视觉时代,二十一世纪是触觉时代”。越来越焦躁和懒惰的用户没有耐心在众多的信息中不断地点击鼠标,筛选自己想要的内容信息。他们更希望通过移动互联网快速找到自己想要的内容,定位到自己想要的目标,并随时随地把自己的新鲜事分享出去。但是传统的网页分成无数个tag和页面让用户点击选择的设计已经满足不了当下的用户。想要给用户提供更流畅的上网体验,需要提供高清的图片、显眼的搜索条、热门的新闻,并且隐藏相似的选项、给出推荐或查看相似选项等效果来猜测用户在不同场景下的心理活动。与隐蔽的按钮和慢慢拖动的滚动条相比,用户更喜欢用手势和语言潇洒的互动。尽情地享受高科技带来的,这就需要大量地分析用户需求,并对用户需求做出情感化的设计,以满足用户的体验。
3 动态交互设计增加
在互联网刚刚兴起的时候,网页设计中充斥着拟物化效果和Flas。设计师和用户都认为拟物化的设计是美的设计。但是拟物化设计会增加网页加载负担,致使上网体验不佳。随着人们压力的变大,生活节奏的加快,我们越来越觉得效率是第一位的。所以扁平化风格设计慢慢地取代了拟物化的设计,因为扁平化的设计占据更少的空间,加载的数据更少,用户体验更流畅,所以会被更多人选择。调查显示:“网络加载的速度和用户放弃等待的数量是呈几何增长的”。即:速度越慢,放弃等待的人越多。扁平化风格的界面设计适应了上网的加载时间,但是扁平化风格的静态设计是枯燥的。这时需要动态的设计来建构一个良好的交互环境,让用户融入其中,身临其境。灵动的动态交互提升了人与界面、人与信息、人与机、人与人的连接。除了视觉上给用户放松之外,还能有效地引导用户操作界面,实现完美的体验。
微软Surface系列平板电脑的触摸式操控更具有动态交互的特质,这使得微软的设计团队将动态体验作为设计的首要任务之一。20世纪美国最重要的平面设计大师之一索尔・巴斯将平面设计与电影结合,设计了多部电影片头,被誉为动态图形设计的开山鼻祖。微软强烈的赞同索尔・巴斯的设计理念,让动态的交互体验融入静态的UI设计之中。在这方面WindowsUI是最具创新性的,它促使我们仔细审视过去对UI设计的认识。微软对UI流行趋势的判断和把握一直走在整个UI设计行业的前列,它的设计理念和方法也是最具创新性的。增加动效的方法就是增加视觉提示,快速一次性的动效也很容易被用户察觉。静态的界面和随时准备响应的动态的交互形式给用户带来引人入胜的沉浸式交互体验,从而缓解嘈杂的页面。这无疑不是“互联网+”时代的发展趋势。
4 目的性更强
360董事长周鸿t在创新研习社的演讲中说:“所有的战略都要归结成从用户角度出发,寻找一个需求,一定是中等以上的频度、痛点、刚需。这个服务可以非常不起眼,但是它一定是对用户有价值的”。[4]这就告诉我们将设计语言根植于中国传统,要善用现代手法堆砌精髓进行提炼和诠释。所以设计的目的性就变得尤为重要。换句话说设计的界面应为内容服务。一个优秀的icon和优秀的界面设计可以成功地吸引用户下载并尝试使用一个产品。但是没有很好的内容,用户会毫不犹豫地卸载。但相反,如果用户有意无意之间发现很一般的APP,下载之后发现很实用,是用户当前或将来必须使用的东西,那么用户会迁就界面设计的不美观或体验的不顺畅。
信息化时代的UI设计和传统的UI设计相比,就像工艺美术运动和包豪斯追求的现代主义类似。繁杂的设计元素堆叠,反而加重了对用户体验的干扰。试想当我们惊叹一个APP界面设计的精美绝伦时,却处于无限加载时的心情。用户体验顺畅是用户对于产品最基本的客观心理诉求。这就要求UI设计师必须认真反思设计的初衷。我们发现用户在使用产品时,其实就是获取和处理各种信息。所以UI设计必须回归到信息内容上,以强调内容为核心弱化次要元素,这样用户可以更快、更容易地获取自己想要的信息,完全沉浸在内容中而不是其他。包豪斯所倡导的现代主义运动是一种完全忽略情感化的设计,这一点在“互联网+”时代下的UI设计中是行不通的。所以,只看内容而不注重设计的产品也是失败的产品。UI的美感和内容是相辅相成,缺一不可的。
“互联网+”时代下的UI设计除了简约的视觉架构、情感化的用户体验、流畅的动态感受和强烈的目的性之外,还将全面开启响应式布局,尽可能地用滑动代替点击,越来越注重人机交互的顺畅体验,颜色上虽然与过去差别不是很大,但是更倾向于高保真色调。放大不失真的矢量图形得到更广泛的运用,引导页的温情回归也将继续温暖着每一个浏览新产品的用户。
参考文献:
[1] 设计对消费者品牌认知的影响――以苹果手机为例[Z].百度文库.
[2] 李纲.非物质界面设计[D].
[3] 黄娟.设计的反思――论实用原则在设计中的体现[J].美术大观.
[4] 周鸿t.刚需、痛点、高频是一款好产品的六字真言;免费模式绝不是忽悠,而是羊毛出在猪身上[Z].锐度―IT时代周刊.
[5] 李亚男. UI设计中体现的符号学原理[J].艺术天地,2015:152.
[6] 王正林. UI设计的理念和方向:以WindowsUI为例[J].装饰,2015(2):138.
[7] 白雪. UI设计在产品设计中的应用研究[J].学研探索,2015:132.
[8] 林阳. UI设计中扁平化理念应用研究――创造平面功能化[J].艺术科技,2015:267.
关键词:虚拟航空;互联网技术;智能化
中图分类号:F5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2064(2017)04-0238-01
“互联网+”是互联网发展的新业态,也是知识社会创新推动下的互联网形态演进及其催生的经济社会发展新形态,它推动着经济形态不断地发生演变,从而带动社会经济实体的生命力,为改革、创新、发展提供广阔的网络平台。在传统商业模式不断被颠覆,跨行业融合此起彼伏,新势力在破坏行业原有秩序的同时,也给消费者、颠覆者本身和其它企业带来巨大战略机遇。
1 互联网技术的影响下传统航空公司的发展现状
在经历”大数据元年”、“3D打印元年”“跨界元年”“众筹元年”“机器人元年”等诸多“***年”之后,中国进入了“智能互联网”时期,传统的航空公司已被跨界整合,虚拟航空将走入我们的世界。
2 新时代实现各行各业跨界服务的原因
2.1 政策扶持
2015年7月,中国政府的《国务院关于积极推进“互联网+”行动的指导意见》(国发[2015]40号)标志着中国进入了“互联网+”时期。随着时间的推移,各行业之间的边界将变得日益模糊,互联网与零售、金融、教育、医疗、汽车、农业等传统产业的跨界融合会此起彼伏。在此背景下,各航空公司也不例外,旅客在经历了魍呈燮贝γ诺旯浩薄⒑艚兄行墓浩薄⒑娇展司网站购票及航空公司手机APP购票后,中国著名互联网企业―百姓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作者拟定,如有重名纯属巧合)于2028年推出了跨界服务的“百姓智能APP”,该智能软件可安装在人们的穿戴式智能设备上。人们可通过“百姓智能APP“购买产品、预定服务(机票、酒店、出租车、旅游、饮食等)、监测身体指标变化、控制家用电器等,由于该软件功能十分强大、且操作方便,一经面世,就被广泛使用,成为各行各业实现跨界服务的标志[1]。
2.2 意识提升
“百姓智能APP”的推出,适应了时代的发展,百姓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因此获利颇丰。随后,“大众智能APP”、“天下智能APP”等也如雨后春笋般冒出。各种智能APP为占领市场、吸引广大人们加入会员,不断推出“注册用户免费乘机”活动、“买商品送机票”活动,地方政府为推动人员流动,发展地方经济,也不时推出“你乘机、我买单”活动等。这种情况下,旅客乘机已不再需要自己付钱,只需在穿戴式设备上点击智能APP,即可将自己出行期间的机票、出租车、酒店、一日三餐等全部搞定。
3 “互联网+”时代下的虚拟航空发展趋势
3.1 人力资源需求外包成为“新常态”
为适应航空市场瞬息万变,减少人力资源浪费,降低企业用工风险,及时获得更为专业的人才和相关政策信息等需需求。2030年,传统航空公司纷纷将飞行员、乘务员、机务维修师等人力需求外包给人力资源公司。而人力资源公司则面向全球航企建立世界级“专业人才库”,实行全球统一人力资源调配。
3.2 企业固定资产将会越来越少
企业固定资产的多少,曾经是衡量一个企业实力的标志。而在“智能互联网”时期,固定资产会给企业带来沉重的经营负担。随着互联网+的发展,传统航空公司纷纷将固定资产进行处置,以降低企业成本,增强竞争力,最终蜕变为虚拟航空,最明显的改变体现在两个方面,其一是所需飞机全部租赁,其二是不动产全部出售或交还政府[2]。
3.3 旅客机场安检再也无需排队等候
在大数据、云计算的系统支持下,机场将会变成无人值守,人们出行不再使用身份证,取而代之的是“刷脸”,旅客达到机场后,机场运行系统会自动给旅客发送电子登机牌,旅客可依次不停留通过“刷脸”机(验证旅客身份)、安检机(检查旅客危险品)后直接上飞机,旅客找到自己座位后,飞机座椅上安装的电子设备将再次进行“刷脸”验证后,飞机坐骑靠背自动抬起恢复座椅使用功能。
3.4 传统营销模式已不复存在
随着“互联网+”的发展,互联网企业推出了“跨界服务APP”后,大部分人出行将会使用跨界服务APP订购出行期间的衣、食、住、行等套餐式服务。自此,民航下游企业陆续破产、倒闭,传统航空公司自己开发的手机APP也因服务功能单一、维护费用高等退出历史舞台。为保持低成本竞争实力,航空公司陆续开始选择与具有跨界服务功能的互联网企业进行战略合作,相互持有股份。自此,传统航空公司的售票业务交给了战略合作伙伴,成为名副其实的“虚拟航企”。
3.5 货舱交由专业物流公司经营
货运占航企(专营货运航企除外)收入的比重较低,对航企的利润影响微乎其微。随着3D打印技术的发展,人们对物流需求也随之减少。因此,虚拟航空定会将客机货舱承包给专业物流公司经营。
4 结语
如今的“互联网+”,加媒体产生网络媒体,加娱乐产生网络游戏,加零售产生电子商务,加金融产生互联网金融……,相信不久的未来,由互联网产生的“虚拟航空”定会走进人们的生活,推动着世界经济和人类文明不断前进。
参考文献
首先我想谈一下什么是媒体的互联网思维。我认为互联网思维并不简单的就是某个网站、某个互联网企业的思维。而媒体以互联网思维转型升级,也不是把自己变成互联网,而是适应数字化、网络化时代受众体验、习惯、偏好的变化,真正从“传播者本位”向“受众本位”转变。以优质、细分的新闻、资讯、娱乐产品和服务,来聚合目标受众。进而对市场、生产流程、管理架构、工作方式、盈利模式、价值链乃至整个媒体生态进行解构与重构。下面以广播、微信为例具体阐述一下以媒体为特色的互联网应用,互联网时代广播的收听特点以及趋势。
2014年上半年在国内30个重点城市的新媒体调研结果显示,广播听众中属于网民的数据超过90%,其中使用移动互联网的达92.7%,60.0%的听众使用电脑上网,说明广播与移动互联网的受众重叠度相当高,利用网络平台的特点传播,听众对广播的粘合度会更高。并且,在超过5亿的移动互联网网民中,收听广播的受众群略超30%,且以年轻群体为主,说明移动互联网受众有可能给广播的新媒体化提供一个新的契机。移动互联网迅猛的发展,广播的传播渠道与收听通路都发生相当大的变化,大大提升了广播的传播力和影响力,广播受众群体的听众结构和收听行为也发生较大的变化。 移动互联网时代的广播听众已经裂变为三大族群:第一个是传统广播的人群,即使用传统收听终端的人群;第二个是车载的收听人群,随着国内汽车普及率的提升,车载的收听人群日趋呈上升态势,而且逐步成为主要的广播受众群之一;第三个是新媒听众,即使用网络平台收听广播的听众,这部分人群目前在广播整个收听群体中所占的比例不大,在全国范围内用移动互联网收听广播的人群比例在10%-20%之间,但移动互联网网民都将是其潜在受众群,庞大的规模及其发展的速度都是我们不可忽视的。互联网普及后,为广播这样的传统媒体提供了多样的传播平台,现在的广播传播渠道已经从传统的FM/AM电波媒体渠道,发展为多终端、多平台、多入口、多应用等。广播利用车载移动、微信、微博、APP、在线广播等多个平台,多角度、多维度、多终端的延伸和拓宽广播的传播通路,听众的可选择面更为广阔。其实可以说现在的广播已经将各种依托于互联网的新媒体当成了它的传输出口以更大的扩大广播自身的传播途径和传播范围。
广播作为听觉媒体,具有极强的伴随性。在移动互联网高速发展的今天,各种广播和音频应用产品不断涌现,“随时随地可听”的理念已经深入人心,听众收听广播的时间更为随意,收听的频次也更多。传统意义的固定场所、固定时段收听已经不再适用于描述现代广播听众的收听习惯,移动、伴随的碎片化收听模式更为现代听众所接受。
在新的收听环境下,听众的收听接收终端呈现多种多样的状态,包括车载FM、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等都能够成为广播和音频节目的接收终端。在终端大发展和不断融合的状态下,广播媒体传统的生产模式更注重节目的高质量,对内容编辑、评论的深度广度等都具有较高的要求,而包括各种移动终端在内的新媒介形式更加注重内容精炼,要求信息内容更快捷方便、更碎片化地传播。广播媒体可使用同一节目内容,但根据各终端受众的收听特点进行适当的调整及推送,从而实现内容在多终端平台的有效分发,既可以减少各终端节目制作的“内耗”,同时也能够更大程度的满足不同收听终端的受众需求。
【关键词】互联网 设计 趋势
1 创意成为互联网时代的主流
埋头做设计、崇尚天才设计师的年代已经一去不返了。在互联网络时代,能利用这一平台传播贩卖更多的新概念才是最重要的,用一句话概括就是“好设计不如好创意”。比起手绘,笔者想现在设计师们更多的是通过电脑上的各种软件进行设计。创意对于设计师们来说太重要了,这一点对于各种广告公司更是明显。“创意是广告的灵魂”,这句话是很多广告人的口头禅。很多所谓的创意只让消费者记住了广告,却连产品是什么都不知道。有的企业花费大量精力挖掘到了独特有效的广告卖点,却没有好的创意去表现;有的企业花几百万元请明星代言,为了追求“大气、时尚”的效果,而创意却乏善可陈;还有的企业曾经一度追求优秀的广告创意,但后来市场效果不甚理想,因而放弃创意,转而寻求简单直接的广告内容……而结果非常明显,在当今社会,没有好创意的产品一定是失败的,这一点苹果公司就是一个好的例子。于是“设计总监”的称谓开始被“创意总监”所替代,换言之,对于品牌形象的塑造力逐步成为品牌运作的关键元素。
如果说如今老品牌复兴真有什么与众不同的地方,那就是创意总监的参与。创意总监+设计师,这样的合作模式只会出现在21世纪日益发展的互联网时代。“万能的设计师”的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例如当今的高级时装屋更多地是在贩售一种概念,这种概念与品牌的核心精神结合起来,能激发人们的兴趣点。再通过网络的方式迅速传播,扩大影响力,即可获得成功。对设计师而言,网络时代带来了更多元的传播模式,这无疑是件好事。但笔者认为设计本身的好坏依然是衡量一个设计师是否优秀的先决条件。在拥有了好设计的前提下,如何利用互联网传播自己的理念就成为一个很重要的附加条件。
2 工业设计在互联网时代中的新理念
工业设计一直都是一个热门的专业。随着世界经济的迅猛发展,现今的工业产品已从满足单一的基本需求转向了满足功能化、人性化、舒适性、健康、安全等多元化的需求和精神需求上,市场竞争不再只是先进科技和价格的竞争,更是工业设计的竞争。可以说,工业设计是企业创新的核心手段和方法。这就能充分看出工业设计在当今社会中的重要性。而互联网是借助于各种互联网产品实现的,凭借互联网产品进行创业较于传统产业更容易成功。一般来说互联网中的每一类产品都有数家企业去争夺市场,这就提供了很大的人才需求,再加上现在有无数的创业型公司,所以社会上相关人才缺口很大。如果说工业设计是工业革命的产物,那么互联网产品设计才是当下最新的产物,是随着技术革新的一次成功转变。笔者想说的是,互联网时代的到来为社会提供了大量的就业机会。对于工业产品不够发达但互联网产业发达的区域,如西安、成都这些内陆城市,工业设计人才尤其吃香。现在也有越来越多的设计院校开设了工业设计这一专业,笔者建议这些区域开设工业设计专业的院校也可以在课程上做出适当调整,以增加学生的就业面,使更多的工业设计专业毕业生找到合适的工作。
3 平面设计在互联网时代的革新
关键词:互联网+;支付清算;卡基支付;虚拟账户;银联
中图分类号:F830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4-2265(2016)02-0063-06
一、引言:支付创新顺应了“互联网+”商业形态的发展变化
“有贸易必有支付”,自从作为一般等价物的货币诞生以来,以货币为载体的支付工具在不断变化,无论是代用货币、信用货币还是虚拟货币,其存在形式随贸易的发展而不断变化演进,因此可以说:贸易推动了支付工具的不断创新。随着现代服务业和金融业的发展,社群和个人需求的差异必然需要一个多层次的商业环境,支付不单是以商品贸易为基础的,而更多转向服务和金融产品的购买。在“互联网+”时代,伴随蓬勃发展的电商引领的支付需求,通过柜面办理支付的传统交易模式,显然不能满足人们的支付需求,依托互联网发展的新型支付工具不断涌现并得以快速发展,基于银行体系的支付交易规则也处于不断更新与迭代中。
毫无疑问,近年来电商经济推升了中国商业流通效率,推动了市场价格公平,自由的购物体验和良好的支付体验尤其使青年人淡化了刷卡支付的概念。平台电商和虚拟账户交易与支付的闭环使用结合得似乎非常完美,甚至没有第三方平台介入的机会。在新兴商业领域(订单消费、对称消费),其使用的便利性也超过了传统货币支付形式,借助于O2O商业模式抢滩,代表虚拟账户的电商支付平台开始积极布局线下,进入传统银行卡市场结算领域。数字显示,2015年三季度,非银金融机构处理网上支付业务交易额12.8万亿元,移动支付金额5057亿元,而同期银行卡跨行交易额为11.01万亿元。非银机构线上与银联线下交易总额已各占半壁江山。
从全球范围看,2015年全球电子商务市场预计增长至1.7兆亿美元,到2017年将达到2兆亿美元。在此期间,跨国电子商务预计增长21%,而国内电子商务增长9%。由于各国的商业环境和监管政策不同,各国不同网上支付工具交易占比有很大的差异,银行卡网上交易和本土虚拟账户支付并存依然是支付主流,但从消费习惯改善的角度看,电子商务发展趋势不容置疑,网络支付未来发展空间依然巨大。
互联网金融企业资本利得的融资优势和快速的“烧钱”营销方式极具市场竞争力,而传统金融企业则受到国家财税政策和审计的严格约束,金融监管的不对称也一定程度限制了其快速应变能力和驱动创新能力。业界普遍开始有这样的疑问:银行卡支付时代过时了吗?从金融改革的角度看,金融体系顶层设计的变革必将引导支付产业顶层设计变革,银行由传统“存、放、汇”向“理财、投融资、综合支付”的现代银行转型,由传统金融信贷供给向供应链金融供给变革。银行卡业务因其天然的合法性及多年发展的成熟性,在世界各国一直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当下,随着人民币国际化和“一带一路”建设的推进,跨境离岸人民币结算和个人支付业务需求上升空间广泛;随着供给侧改革的深化,境内支付需求市场还有巨大发展空间,农村支付环境建设刚刚起步。同时,从维护国家金融信息安全、防止输入性支付产业风险的角度出发,银行卡产业尤其是民族品牌责无旁贷,仍有巨大的存在价值与拓展空间。
本文拟从三个方面阐述银行卡产业适应整个金融体系变化、进行市场化变革、满足和顺应互联网“沟通自由、消费自由、支付自由”的发展理念及其适应“互联网+”时代的必要性与可行性。
二、银行卡产业有能力顺应支付市场变革
(一)自主品牌的银行卡产业成熟度高,有着浓厚的市场积淀
1985年3月,中国银行发行第一张信用卡,2002年,中国银联成立,三十多年时间里,我国银行卡产业实现了跨越式发展,取得了巨大成就。截至2014年底,银行卡跨行交易笔数达到186.7亿元,金额达到41.1亿元,较银联成立初期的2002年交易笔数和金额分别提升了29.6倍和229.23倍。发展至今,我国银行卡产业形成了较为完善的网络系统和相应产业链,交易对象和范围覆盖传统制造业、金融业、信息产业、服务业的约70个环节,产业商业模式日趋完善。随着“一带一路”建设的推进,中国支付产业也加强了与沿线国家的合作,目前有近50个沿线国家和地区开展了银联卡业务。随着老挝国家银行卡支付系统上线,银联卡支付的输出已经由传统的品牌输出上升到技术标准输出,银联芯片标准成为泰国银行业的行业标准是另一个典型案例。这些均说明,银联标准已初步具有全球影响力。据央行《2015年第三季度支付体系运行总体情况》报告,截止到三季度末,银行卡跨行支付系统联网特约商户1513.50万户,POS机具1989.30万台,ATM机具84.08万台,全国银行卡在用发卡数量52.52亿张,银行卡渗透率已达到48.01%,交易规模持续稳步增长。银行卡已在社会零售领域广泛渗透,并向生产领域、流通领域渗透,提高了交易效率和结算安全,已形成广泛的用户基础,成为最常用的非现金支付方式。
(二)央行支付产业政策指明了支付产业发展方向
2012年以来,央行出台了一系列支付产业政策,包括发放非金融机构支付牌照、会同发改委改革手续费定价机制、开放银行卡支付清算市场等,给银行卡产业带来了深刻的变革,这些政策给支付市场带来的具体影响表现在:转接清算和定价机制市场化,银行卡收单市场参与主体多元化,在线支付、移动支付等新兴支付产品快速发展,POS终端的智能化升级丰富了收单场景,基于芯片卡(IC卡)的综合支付应用提升了支付的便利性和安全性,消费支付进化到个人综合支付的增值服务等等。从支付政策驱动的角度看,支付产业未来开放的发展趋势更为清晰。而从支付市场开放的角度看,随着支付参与主体的多元化,银行卡产业生态化趋势成为必然。
(三)银行卡支付本身是高新技术产物,适应互联网金融发展
银行卡产业以现代电子信息技术为支撑,以塑料卡片为卡基,通过以银行、银行卡清算组织、第三方专业化的服务机构、非金融支付机构、银行卡受理商户组成的企业群体,为持卡人提供电子支付和消费信贷的服务。银行卡产业属于典型的网络经济,是建立在高新技术基础之上的现代个人支付结算系统。客观来讲,在互联网经济还没有形成的时代,银行卡在技术上和形态上已经实质进入了互联互通的网络时代,具体表现在:银行卡诞生时的信用卡压卡(离线交易)时代早已经进化到高度联网通用的在线交易时代。银行卡的安全性由单纯的磁条卡时代进入到更为安全高效的芯片卡(IC卡)时代――适应小额快速结算的银行卡闪付(Quickpass)、从刷卡支付到移动智能终端时代的无卡支付(手机NFC近场支付)、从现场到非现场的发卡(TSM可信技术)、更为安全的在线支付安全技术(Token)和移动云支付技术(HCE),均能够高效防止伪卡和盗刷风险。国际化的智能终端支付合作(如Apple pay、Samsung pay)也将于近期开展。尤其是近年来,银联与各发卡行及网络运营商合作建立了适应互联网金融的从柜面到移动的全渠道发卡和收单体系,快速顺应了科技进步和商业模式的演变趋势。可见,无论在支付形态、安全性和体验性方面,银行卡都与现代社会生活方式密切关联,其发展完全嵌入了现代商业模式的价值链中。
(四)“线上\线下”的双向渗透有利于提高交易效率,降低交易成本
“线上\线下”的分类是按照支付的受理通道来区分的,两者双向渗透是一个商业模式不断创新的过程。从支付工具的层面看,目前国内个人支付领域的支付工具主要包括:虚拟账户、电子货币账户(银行卡)、现金。从支付的角度看,除去实体货币(现金),支付工具本身没有“线上\线下”的直接划分。但从产品的角度看,线上支付产品(账户支付)本身对新兴商业模式的融入性较好,有些甚至是封装应用(淘宝―支付宝),但对线下传统支付通道(柜面受理)而言,却没有比使用银行卡体现出明显的优势和操作的便利性。从长远的发展角度看,两类支付工具有功能衍生和融合的趋势,即线下支付工具(银行卡)不断衍生出线上支付产品,如“银联钱包”、“银联在线”、手机银行、移动金融等等,线上产品则需要叠加线下支付的交易验证环节,比如扫码支付(二维码),而在闭环应用领域,双方都要符合及时支付的要求。短期看,账户支付与卡基支付在支付渠道上是互补的,不具有完全的替代性趋势,银行卡线下优势和虚拟账户的线上优势会各自逐渐发展,交易规模会达到一个新的平衡点,但双方在各自领域的主导优势不会改变。从长远看,分散支付产业成本投入、显著降低市场发展成本、满足消费者支付喜好、培育对支付产品的忠诚度,从而扩大各自的支付份额是支付产品竞争方向,而从支付标准和支付安全层面看,银行卡依然具有明显的比较优势。
三、银行卡具有良好的产业生态优势
(一)多种支付工具并存符合商业发展的交易要求
在新兴市场领域,电子商务提高了信息透明度,促进了交易公平。购物网站在信息基本对称的环境下,给买卖双方提供了更便利的沟通途径,用户有了更好的交易体验。但互联网企业的草根扩张要与传统社会商业规则的改变产生良性互动还需要持续摸索与融合。从支付领域看,闭环支付应用商业模式,在一定程度上形成了行业支付壁垒,而且由于非金融机构缺乏严格的金融产品流程管理和风控意识,蕴含金融风险。同时,相对传统商业,政府对电商在完善交易监管、税收等方面也亟待加强管理。当下,电商自律、分离商业模式和支付模式、开放支付通道是对电商平台生态健康化的要求,便利的传统商业体系与电商平台共同满足不同消费者购物差异化需求的趋势应该是现在包括未来商业发展的主流,因此,多种支付工具并存符合商业发展逻辑的要求。
(二)银行卡产业具有良好的社会参与性
在社保、公交等领域,由于各自行业标准的制定,造成了一定的行业进入壁垒。理论上,在账户监管有效、风险可控、支付便利的前提下,银行卡完全可以加载社保、公交支付功能,非银虚拟账户在技术上也可以实现同等功能,但由于银行卡承担的社会责任要高于非银机构(国家体制决定),账户管理效率和安全性也优于非银机构,而且会显著降低社会成本,因此有明显的比较优势。目前,已经投入运营的银行承担发行的“社保卡”、“医保卡”、“城市一卡通”等大大降低了公共服务的社会成本,同时提高了安全支付保障,加载IC卡闪付和NFC近场支付的收单应用场景则增强了用户体验。银行卡大数据服务衍生出的POS流水贷服务,满足了中小企业融资的补充需求,符合国家中小企业发展扶植战略。农村支付环境建设便于农民使用银行卡实现农资订购和农产品采购支付,避免了“白条”和挤占挪用涉农资金现象的发生,是银行卡(此处特指银联卡)支付本身具有社会责任的体现。同样,在新兴行业(P2P)、投资理财、现代农业、医疗、健康、出行、保险赔付、商户营销等领域,银行卡应用已经形成了完备的支付产品和服务体系,介入新兴产业的优势更加明显。
信用支付是金融社会的显著支付特征,凭借银行体系庞大的授信结算能力,信用支付在社会个人融资消费总规模中占据主导地位。在我国由商品社会进化到金融社会进程中,信用卡的推广使用无疑推升了人们对社会商品和服务的消费能力,而以卡基为载体的个人金融服务几乎涵盖了衣食住行、教育、投资等各个生活领域,其强大的社会金融服务能力是互联网金融公司(第三方支付)难以超越和替代的。而且,虽然在个人支付领域,虚拟账户支付与银行卡支付已经开始了在时间和空间上的竞争,但应该认识到,银行卡账户余额或授信额度,是标准的法定货币形式,受法律法规的严格监管和保护,账户安全性高,是符合国家货币政策的支付工具。而虚拟账户只是用于支付的预存货币管理账户,并受法定货币规模和规则控制,该账户存储的虚拟货币也应纳入监管,其使用规模和渠道也应限制在一定的范围之内,其法定货币身份尤其值得商榷。
(三)银行卡体系安全优势和生态优势突出
银行卡账户是依托制度设计和法律保障的、以银行强大后台信息系统和一系列银行卡标准规则支撑的个人账户体系的组成部分,从IT系统架构设计到流程设计,从应用研发到工业化运营维护,保障了银行卡系统的高可用性和安全性,账户交易的关联性也便于管理机构进行有效监管和开展反洗钱活动。通过银联网络的互联互通,银行卡使用体现了更高的通用性和便利性。因此,相对于非银金融机构(第三方支付),银联(银行)的结算通道更具有清算的稳定优势和服务的持续能力。
多年来,中国银联牵头组织各家银行建立了机构发卡、收单、风险控制较为完善的支持服务体系,建立了以商户回佣为基础的商业模式,实现了银行卡支付的产业化。自主品牌“银联卡”在国内市场优势明显,而且境外使用还可免除货币转换费,丰富多样的营销和持卡人权益给消费者带来了便利和实惠,而PBOC3.0标准的制定则进一步巩固了银联芯片卡的市场地位。银行卡支付本身是开放的、不带侵入性的、有产业自身特色的商业模式,有社会认同的价值体系,其支付平台的开放性便于给商户全渠道一致的结算体验,而且无论线上还是线下,与商户的商业行为不构成直接竞争,其营销平台和大数据服务还能够给客户带来新的增值服务,提升客户商业价值。
按照商业生态系统理论概念,商业生态系统本身是价值生态系统,其最终目的是满足客户的(现在的和潜在的)价值。综上所述,银行卡产业具有自组织、协同进化、适应性等基本商业生态系统特征,并具有显著的网络化特征,易于形成以银行卡账户为支付核心的价值网络,因此具有良好的生态优势。
四、“银行卡+”的时代正在到来
(一)宏观经济改革是支付变革的原动力
从国家经济发展战略层面看,当前出台的一系列改革措施,如人民币国际化、消费升级(供给侧改革)、新能源、大健康、服务业升级必将带来新的经济活力,对外破除货币垄断(美元)、对内破除行业垄断是大势所趋,因此,与经济转型配套的金融变革势在必行。对外经济的“一带一路”建设、自贸区设立、亚投行的战略布局,迫切需要完备的离岸人民币结算体系,需要完善的跨境个人支付网络,迫切需要加快银联卡网络的国际化延伸。从国内支付市场看,随着国内银行卡转接清算市场的开放,支付市场进入多个卡组织并存、多种支付机构共存、品牌竞争和支付渠道竞争并存的时代。支付产品由原来的卡品类之争、机构竞争最终转向卡品牌之争、账户竞争。从银联层面看,是自主品牌和国际卡组织品牌的竞争;从银行的角度看,则是银行卡支付和虚拟账户支付的整体竞争。因此,如何引领银行卡产业升级,是“互联网+”在个人支付领域的实践,“互联网+” 呼唤“银行卡+”产业时代的到来。
(二)“银行卡+” 是互联网思维在个人支付产业的具体运用
互联网思维本质上是信息对称的思维,其核心是信息快速传播和价值快速发现。移动互联时代使分享经济、社交经济的理念深入到社会日常生活之中,敏捷的移动应用系统更容易在平台和客户间产生紧密互动,移动金融势不可挡。“银行卡+”就是以生态思维经营银行卡产业,淡化柜面、淡化介质、淡化平台观念,强化账户支付功能,银行卡支付重心由贸易结算支付(消费支付)向个人综合支付(生活支付)转变,具有更典型的移动金融和快速金融的支付特征。
“银行卡+”时代的银行卡在产品功能和应用上应该更加完善,具体表现在:完备的现代金融社会个人金融投资理财和授信结算功能(投资、结算、授信、理财)、满足持卡人全渠道一致的交易体验(线上、线下、代收、代付)、对持卡人全生命周期的贴心服务支持(发卡、风险控制、权益、综合支付)与快速响应、收单与支付一体化的紧密互动(清算多元化)与敏捷的移动应用系统(分享、体验)、叠加支付功能的可穿戴设备和自助销售设备主导近场快捷支付、Pos终端的智能化实现从人找场景到场景找人的支付体验、适应基于主动支付和主动收单的碎片化商业应用(智慧支付)、跨界合作的商户增值服务体系(大数据应用)。以卡基为载体,支付市场的参与主体在各自的细分领域更贴切地满足持卡人多样化支付结算需求,是“银行卡+”赖以发展的市场基础。在“银行卡+”时代,“得智能终端者得天下”的支付理念应该成为支付市场参与各方的共识。
在银行卡智能化支付的时代,联网通用时代靠行政手段推动的支付产业平台发展模式已成为历史,传统POS产业的商业盈利模式随着受理市场的轻资产化趋势而改变,以平台为基础的银行卡双边市场理论已经不适应支付市场的发展变化,取而代之的是场景推动型的支付产业生态发展思维。新的支付产业发展逻辑要求在每一个细分行业产生的微小生态系统共同繁荣支付市场,构建多层次、多场景的支付结算服务体系,更贴切地满足持卡人碎片化消费需求。
(三)境内支付市场开放给银联带来了国际化的机遇
伴随人民币清算市场的开放,卡组织间的(银联与Visa、Mastercard等)直接竞争是在发卡和ATM受理方面(即银联卡走银联转接通道,而其他品牌卡走其他卡组织通道),潜在竞争层面是在POS收单市场(收单机构的倾向性和商户喜好),国内新设立清算组织与银联竞争主要在POS受理渠道方面(因为其卡品牌短期内不可能有量的突破,因此不存在卡品牌竞争)。因此,从不利的因素看,开放给银联直接带来国内转接清算市场业务的分流,竞争导致交易费率下降、机构和持卡人维护成本提高等等,而国际卡组织通过产品和服务的供给和提升,最终会影响国内持卡人的品牌喜好,从而与银联争夺个人人民币支付市场的支配权。从中性的角度看,多个支付机构并存将更好地发挥市场的调节作用,支付市场的产品更加丰富,服务更加人性化,而商业交易成本下降最终使持卡人和商户获得双赢,进而有利于进一步活跃交易气氛。但市场开放,首先推动了银联发展思维的战略变化:即由支付平台思维过渡到支付生态思维,由执行央行货币政策的支付工具思维转化为支付产品供给思维。思维的转变是去行政化和市场化的开端,是卡组织机构改革趋于国际化的环境要求。开放既给了国际卡组织境内市场机会,同样也给了银联进一步拓展国际市场的机会,而银联的市场化转型,由单纯的渠道竞争提升到技术标准和产品服务竞争的实力,是银联成为真正的公司化组织、国际化卡组织的重要基石。
(四)在“银行卡+”时代银联应该发挥更大的作用
当前,“线上+线下”并存的商业模式呈现出成熟的立体化商业特征,完善的城市社区供给和服务、衣食住行的消费体验升级、社会财富的金融化特征、亟待提升的农村支付环境建设等对支付体系提出了多元化的要求。而银联作为人民币卡标准的制定者,应该继续引领银行卡产业发展方向,降低产业参与各方成本,通过制度和规则制定,防控产业风险,提供全球化的安全、高效、便捷的支付和转接清算服务,通过支付创新,加快银行卡产业链价值流动,推动个人支付产业升级。
支付产业由平台经济向生态经济转型是支付产业市场化的趋势,支付产业的商业化程度越高,银行卡的电子货币支付功能和衍生服务会越丰富。从国内唯一的卡组织银联的角度看,开放平台是直面竞争的最好手段。彻底放弃行政化思维,明晰创新产品战略定位,将产业思维融入产品逻辑中,创建适应“互联网+”的产业发展理论,建立与银行业供应链金融改革配套的行业链收单清算服务体系,对外的品牌国际化战略和对内的支付产品营销战略相配套,是产业升级的环境要求,也是银联转型的外在要求。通过国际化巩固自己的品牌地位、通过创新和规则改变改善发卡和收单主体的参与方式、通过收单市场升级(提升产业链收单服务能力)提升自己的市场地位、通过建立合作伙伴生态系统向跨界发展、通过平台服务为成员机构量身打造差异化的发卡和收单服务、通过数据模型分析为持卡人防控支付风险、通过打造社区支付产品完善自己的产品体验、通过完善农村支付环境推动产业链纵向发展,从而最终完善银联服务社会的能力,完成银联自身由清算向支付、由服务型向产品型的卡组织升级的必由之路。
不可否认,随着支付市场的放开,第三方支付机构的发展给支付市场注入了活力,但其迅速膨胀的发展模式也给支付市场造成了巨大混乱:既有破坏规则和秩序的价格竞争,也有滥用支付通道造成账户信息泄露的风险,清算通道的多头接入造成了风险责任主体混乱。2015年股市的跌宕起伏给整个金融体系敲响了警钟,虚拟账户电子交易“阅后即焚”的交易机制极易绕开金融监管,一旦达到足够的规模(出现道德风险)势必引发巨大风险。因此,为确保支付市场的有序发展,政府的监管机构需要进一步明确监管规则,明确金融创新的政策底线,并不断完善电子交易监控系统建设,使监管水平与科技进步“与时俱进”。同时,对互联网金融企业和传统金融业也应有对称监管的思维,应制定公平、公开、透明的监管政策,适度允许传统金融业有等同于互联网企业的创新空间。
社会发展的人性化思维――“更有序、更自由、更舒适”引导着科技进步的方向,“互联网+”从改变生活方式入手,“支付宝”、“微信钱包”、“银联在线”的快速响应提升了金融服务的用户体验。对传统支付产业而言,科技进步使普惠金融的快速商业化成为可能,外力推动的流程变革不再受传统体制的束缚,降低了改革成本。因此,“银行卡+”有良好的产业背景和生态价值基础。只要一以贯之地运用开放共赢的思维,始终把消费者支付安全放在首位,不断强化责任意识,形成支付产业各参与方良性互动、大众创新,有序竞争的局面,无疑会有助于进一步提升商业价值,让消费者享受更丰富的权益和更便捷的支付体验,让商户享受支付行业健康发展带来的普惠金融成果。
支付的最大价值应该是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支付结算需求,在中国金融开放的时代,国内转接清算市场由一极走向多极,卡组织由对标时代走向市场开放竞争时代,非金融第三方支付机构间的产品竞争也会愈加激烈,支付市场如何监管也充满了挑战。站在人民币支付的角度看,银联应继续发挥产业优势,更好地发挥其在传统银行卡产业的政策推动作用,协同各家成员银行和非银金融支付机构,加快实现账户支付升级,成为新兴支付产业的生态核心,实现支付产业共赢。
Exploration into the Development Tendency of the Bank Card Industry in the Era of "Internet Plus"
Zhong Wei Zhao Baojun
(Shandong Branch of China UnionPay,Shandong Jinan 250101)
一、引言
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扩大内需,刺激消费,已成为推动我国经济增长的重要驱动力。居民消费能力的提升和消费观念的升级,又进一步推动了我国消费金融市场的发展。互联网对传统经济模式的全面渗透,必然会为我国的消费金融注入新的活力。
而2015年是我国互联网金融的监管元年,相较于传统金融业的高准入门槛和严格监管,互联网金融行业相对较低的准入门槛和宽松的监管政策,使其在诞生之初便得以快速发展,P2P网贷、众筹融资、第三方支付等如雨后春笋般野蛮生长。但监管的滞后性也导致行业发展良莠不齐,系统风险不断加大。2015年密集落地的互联网金融政策,将在一定程度上规范互联网金融这一新兴业态的发展,并为隶属于互联网金融七大业态领域的――“互联网消费金融”带来新的发展契机。
二、互联网消费金融的内涵及发展现状
1.内涵
消费金融,是指为消费者提供消费贷款等金融服务,以满足消费者个人或家庭对最终商品和服务的消费需求。互联网消费金融是互联网与消费金融相结合的一种创新型金融服务方式,它以互联网技术和信息通信技术为手段,将传统消费金融活动的各个环节网络化、信息化,减少了金融机构与客户之间的信息不对称,提升了消费金融的效率及民众享受金融服务的便捷性。
2.发展现状
(1)我国消费金融市场潜力巨大
随着我国居民收入水平、消费能力的稳步提升,以及一系列消费刺激政策的出台,我国的消费及金融产业正处在快速发展阶段。根据艾瑞咨询的数据显示,我国的消费信贷规模在2014年已达到15.38万亿,2014-2017年消费信贷规模的复合增长率将维持在20%以上。但目前中国消费性贷款余额的占比只有20%左右,与欧美发达国家50%左右的比例相比有着明显的差距,且我国消费金融以中长期贷款为主,2014年短期消费贷款为2.23万亿,仅占消费信贷的14.5%。由此可见,我国短期消费贷款市场潜力巨大,具有较高的成长性。
(2)互联网消费金融产业链逐步壮大
我国日臻完善的金融体系、多样化的社会融资渠道、不断刷新的金融创新速度,为消费金融产业的发展奠定了较为坚实的基础。以银行、消费金融公司、小贷公司、互联网企业等为主体参与构建的互联网消费金融产业链正在不断丰富和发展壮大。一方面,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和互联网精神所倡导的“开放、平等、协作、分享”,为传统的消费金融注入了新的活力,另一方面,基于电子商务的新型消费生态正在逐步形成,丰富的消费场景和消费需求,成为拉动消费金融需求的新的增长点。
三、行业监管的必要性
在刚刚过去的2015年,互联网金融行业呈现爆发式增长,互联网金融企业在一路高歌猛进的同时,也暴露出行业发展良莠不齐,乱象丛生,甚至扰乱金融系统稳定性等问题。以P2P网络借贷平台为例,截至2015年11月底,3464 家被监测的P2P借贷平台,正常运营的仅有1876家,问题平台约占46%,创半年来新高。
与传统消费金融相比,互联网消费金融的信息技术风险更加突出,会对行业造成破坏性的影响。在信用风险上,由于我国尚未建立起完善的征信系统和健全的信用环境,个人贷款违约风险较大,互联网消费金融企业在识别客户信用这一环节,无论从成本还是效率方面,仍难以与传统金融机构的信贷审核部门匹敌。此外,互联网金融行业所倡导的普惠金融理念,会将原先未被覆盖到的”长尾“人群纳入消费金融的服务体系,这类人群可能欠缺相应的金融知识和风险承受能力,容易扩大金融风险。
四、监管政策落地对互联网消费金融的影响
2015年7月,央行等十部委联合《关于促进互联网金融健康发展的指导意见》,明确规定了央行对互联网消费金融领域的监管。同年12月,由银监会牵头制定的《网络借贷信息中介机构业务活动管理暂行办法》对互联网消费金融的参与主体之一P2P借贷平台做出监管细则,回归平台“信用中介”的本质,以负面清单制的方式对行业发展做出了较为严格的规范。这些监管政策的落地既给予了互联网消费金融足够的创新空间,又在一定程度上防范了金融风险。在后监管时代,互联网消费金融未来的发展有以下一些趋势:
1.消费场景化。随着互联网化程度的加深,消费场景的线上转移使线上的消费金融平台更具备渗透力,在消费场景中为消费者提供消费贷款的金融服务已经成为趋势,结合消费场景获取的借款客户,因其更为明确的借款目的,反欺诈审核也更精准。
关键词:会计电算化历程;适应信息时代;进行财务转型
中图分类号:F275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5)018-000-01
一、通信企业会计电算化的发展历程
在上世纪60年代,会计人员都使用算盘记帐。那时候,“算盘”和“帐本”就是财务会计的工具。后来有了计算器,但大家还是依靠手工记帐。到了2000年后,计算机开始应用到财务管理工作中。如今,会计们扔掉了算盘,全部用上了电脑,有了传真机、打印机、复印机等一系列现代化的办公设备,甩掉了手工帐,实现了信息化。此时的会计电算化主要是采用传统型的“财务核算”软件,主要是用电脑代替人工从事会计核算工作。而未采用“管理型”和“决策型”财务软件(如大ERP)。这样,会计信息系统的启用并不能对企业管理带来实质性改善。到目前,我们启用了数据分析系统建设,实现了可以提供多层级、多维度、全方位的数据服务功能。综上所述,我们不难发现,信息化、网络化助推了财务管理的科学化、精细化,也给财会人带来了各种变化。
二、通信企业会计应主动适应现代信息时代要求,进行财务转型,建立完备、崭新的会计体系
随着网络技术的逐渐成熟与完善,会计信息系统的内部控制体系将发生深刻的变化。只有清楚地意识到这些变化,才能适应社会的发展,建立完备的、崭新的会计体系。
1.目前通信行业所面临的管理模式转型
我们一直实行的是传统的金字塔式的组织结构,这种层层分级的管理模式在传统的经济环境下确实发挥了巨大作用。但是时至今日,企业经济活动量大大增加,所处经济环境变化加快,所面临的竞争日益激烈,原有的管理模式抑制了企业的快速反应及决策能力。
企业集团为了整合财务资源,提高竞争力,拟采用集中式财务管理模式。企业集团可以利用基于电子商务的网络财务软件对所有分支机构实现集中记帐、远程报账、远程审计、集中资金调配等处理。下属机构成为一个财务报账单位,可以减少基层单位财务人员和节约会计费用支出,集团企业总部可以对数据进行及时的处理和分析,使企业实现决策科学化、业务智能化,并能充分利用集团内部信息资源,实现真正的信息共享。
首先,通过系统自动化能力替代人工操作,进而提高核算效率,有效促进核算岗位的合并;从目前的财务工作量角度分析不难发现,财务核算工作占整体工作量比例较大,有近70%的财务工作人员精力都集中在财务核算作中。其中:资金核算和报帐的工作量较大,而通过系统集中管理的终端、渠道费用、内部商城等核算人员投入的精力较少。同时,我们还可以发现,前端业务量较大带来的财务核算作量大也是原因之一。还有,就是前端业务系统数据批量导入财务系统造成的财务人员二次手工核对增加的工作量也是核算工作量增加的主要原因。如何减少财务人员基础核算工作量,主要抓手之一就是系统的自动化核算。通过系统自动能力的提高代替人工操作,进而提高工作效率。
其次,突破现有作业模式,扩展管理集约化范围,从业务前端实现集中,避免了出现传统模式的人员集中。业务模式的集约化主要表现为内部商城、一点结算、收入管理、商旅管理等模式。通过业务模式的集约化管理,实现财务的集约化核算,避免了传统模式的基层核算人员集中化。
2.财务应顺应业务的快速变化,搭起会业沟通的桥梁
互联网大时代把会计人从繁杂的核算工作中解脱出来,重点转向企业的管理会计和财务决策。云会计、信息化等一系列的技术变革为会计人提供了更为广阔的职业发展空间,会计人可以有更多的机会参与到辅助企业决策或直接参与企业管理活动中去。
电子商务支持在线管理和集中式管理模式,消除了物理距离及时差概念,高效快速地收集和处理数据。电子商务的应用使得会计部门内部、与其他部门之间及与外界环境之间的信息交流十分便捷,财务部门的很多工作均可由其他部门完成。
企业财务人员应走出财务走进业务,成为业务部门的合作伙伴。财务人员应深入了解业务,熟悉各项业务流程、清楚各项业务管理系统及数据,成为财务与业务的桥梁。财务人员通过对业务与财务的融合,实践于企业财务管理和价值管理,使财务人员真正成为企业风险的管控者、价值过程的管控者,能够为企业提供多角度提供数据分析和经营决策支撑。
3.强化财务对资源配置的前评估、后评价能力
财务人员应从产品、渠道、商业模式、会计政策、风险防范等方面提前介入,使财务管理贯穿生产经营全过程。加强对业务过程的管控,从资源消耗的视角审视业务过程,强化财务对资源配置前评估和后评价的专业能力。
在业务发生之前,应由业务人员提出业务需求,明确业务目标及资源消耗投入。财务人员应协助制定业务事项的事前评估体系,并进行财务专业评估。
在业务发生过程中,财务人员应协助做好业务过程及资源消耗的记录,积极参与到资源配置的流程中,提供专业化管控服务。
在业务事项完成后,财务人员协助制定事后评价体系,开展绩效考核及对标分析,并进行财务专业评价。
4.财务人员应实现向业务管控者和价值管理者的转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