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优发表网,期刊支持: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股权代码(211862)

购物车(0)

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期刊投稿 出版社 公文范文 精品范文

学生心理发展规律范文

时间:2023-06-05 15:34:49

序论:在您撰写学生心理发展规律时,参考他人的优秀作品可以开阔视野,小编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这些建议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热情,引导您走向新的创作高度。

学生心理发展规律

第1篇

关键词:心理发展规律 逻辑思维能力 抽象思维能力 辩证思维 创造性思维能力

人的心理发展有它固有的规律,影响心理发展的不同因素都在这些规律的制约下发生作用。初中生的心理发展是一个由低级到高级、从简单到复杂、从幼稚到成熟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初中生的心理发展具有顺序性、不均衡性和个别性三个基本特点。这些特点,制约着学校教育的最终结果。遵循学生心理发展的基本规律进行教育,是我们教育工作的基本依据。

一、初中生的心理发展有一定次序,这个次序不能颠倒,也不能超越

如思维发展是在小学创优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是由相对低级的动作思维发展到形象思维,再由具体形象思维发展到抽象逻辑思维和辩证思维。小学时学生的具体形象思维占主要。而到了初中,学生的逻辑思维开始占主导地位,慢慢发展到以逻辑思维为主的思维活动,至高中二年级已基本成熟。但天资再好的学生也不可能跨越思维发展中的具体形象阶段,由动物思维经直进入抽象思维阶段。辩证思维在七年级阶段已开始出现,但水平低下。

二、学生的心理发展,在各个不同的年龄阶段具有不同的发展速度

思维发展从小学毕业到七年级前后,就是思维加速发展的阶段之一。因此,在教学内容上要注意中小学知识的衔接,教学方法上注意教学的直观性,并逐步向抽象过渡。七年级上学期数轴的引入,让学生第一次接触到了数形结合,看到小学学过的数现在可以用图形来表示了。数轴上的点可以表示数了。数的大小也可以通过图形来比较了。由对图形的初步认识过渡到下学期对一些几何问题的简单证明,由演算过渡到推理。这些对学生的想象和逻辑思维能力都提出较高的要求。只有抓住初中生思维发展中的这一重要时刻,有意识地在教育教学中训练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就有可能使其思维能力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帮助七年级学生顺利地渡过“适应期”。

至八年级阶段,又增加了学科的难度和门类。如物理,既要求有良好的语文、数学基础,又要求有较高的抽象思维能力。数学上如何把现实生活中学生熟悉的一些问题抽象成数学问题,通过运用数学知识来解决。让学生真切地感受到数学的奇妙和数学的无处不在。初步让学生感受到怎样用数学来思考现实问题,怎样解决问题。再加上对稍复杂的几何问题的证明,使学生的抽象逻辑思维能力有了较大的提高。可见,八年级是中学阶段思维发展、品德发展的质变期,其抽象逻辑思维开始由经验型向理论型转化,直至高二才趋于完成。

九年级阶段,学生的认识产生了实质性的变化。思维能力的发展已接近成人。初中生已能进行符合逻辑要求的判断、推理和论证,并具有思维的独立性和批判性。

作为教师,应根据初中生身心发展的不均衡性,充分利用关键期与转折期这些重要阶段,努力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

三、相对于心理发展规律的共同性而言,心理发展同时亦具有个别性的特点

教师在面向全体学生的同时,还要注意学生的个别差异。根据学生不同的心理特点,因材施教,使每个学生都能配合老师的教育教学,使思维得到理想发展。

根据初中生心理发展的这些规律和思维发展的特点,在数学教学中应采取相应的教育措施,有目的地促进学生的思维发展。

七年级阶段,由于一般学生处于形象抽象思维水平,数学教学中,教师应注重直观依据的提供。一是注意直观材料的典型性并能适合学生的经验。二是注意直观材料量的多少和感知时间。如在进行有理数教学中就应注意多利用数轴这个直观工具,对学生理解有理数,掌握绝对值,比较有理数的大小均有明显的帮助。

八年级阶段学生处于经验型的逻辑抽象思维阶段。是逻辑抽象思维发展的起点。在数学教学中首先应重视数学概念的教学,正确理解和掌握数学概念,是形成逻辑思维能力的基础。在概念教学中应抓好以下几点:

①通过实例观察概括,充分揭示概念的内涵和外延,做到准确理解概念。

②在概念的发展中,掌握数学概念的逻辑结构。

③在概念的扩展中,形成和发展数学思想。

④通过概念的应用,不断巩固概念,提高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其次,在数学知识的教学中,要重视逻辑初步知识的学习和解释,让学生掌握基本的逻辑方法。如结合学生需要,分散地配合数学教材向学生介绍:属性、概念、一般概念和特殊概念,概念分类及分类规则,概念的定义,命题,条件命题,真命题和假命题。命题的四种形式,归纳推理,演绎推理,数学证明,综合法,分析法,反证法等基本逻辑知识。

另外,可通过解题训练,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首先让学生熟悉演绎推理的基本模式――三段论。在七年级代数中,进行数或式的运算时,要求步步有根据。如:

计算:(+16)+(-25)+(+24)+(-32)

解:(+16)+(-25)+(+24)+(-32)

=[(+16)+(+24)]+[(-25)+(-32)](加法交换、结合律)

=(+40)+(-57)(同号两数相加的加法法则)

=-17(异号两数相加的加法法则)

在此类批注理由训练的基础上,再利用代数恒等式的证明,初步养成逻辑推理的思维习惯,为学好几何证明打下基础。

其次,初学几何时,要训练学生语言表达的准确性,严格按照三段论式进行基本的推理训练,并逐步过渡到通常使用的省略三段论式。

通过解题,旨在加强逻辑思维训练,培养思维的严谨性,提高分析推理能力,促进派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发展。

九年级阶段,学生的思维能力较七、八年级时有了长足的发展和提高。在数学教学中着重讲一些重要的数学方法和典型例题,在注重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的同时,给出一些行之有效的原则和具体方法,作一些一定范围内的一般方法的探讨,形成良好的思维定垫。同时,配合练习一些开放型的题目,促使学生应用已有的知识进行联想,消除学生被动记公式、生搬硬套的学习,防止思维定势,培养创造性。在解决一类问题时,要引导学生能同中变异,异中求同,进行一题多解、一题多变、多题一解的训练,使学生思维向纵向延伸。如“以边长为■的矩形ABCD的顶点B为中心,按顺时针方向旋转,当顶点A落在DB上时,矩形旋转扫过的图形面积为多少?”这样给学生创造意境,去探索、去研究图形的形状。既培养了学生的想象力,也练习了扇形和矩形的面积的求法。又如“两圆内切于P点,大圆的弦AD交小圆于点B、C。求证:∠APB=∠CPD”可变成“两圆内切于点P,大圆的弦AB切小圆于点C,求证:∠APC=∠CPB。”再启发学生思考:上面两题中的“两圆相切”改为“两圆相交”又应怎样证出∠APC=∠CPB呢?通过比较、鉴别,进而达到不仅会解一题,而且会解一类题,同时也培养了学生应变能力和创造性思维能力。有力地促进了学生思维的发展。

教育是初中生心理发展不可缺少的重要条件。作为教师应把握学生心理发展的基本规律和影响学生心理发展的因素,在教育教学工作中,认真遵循学生心理发展的基本规律,了解学生的内部需要,将教育目标同学生的需求目标统一起来,衔接起来,唤起学生的意识状态,使他们主动接受或积极意识到这种需要,从而,通过教师有意识有目的有方法的教学,来促进学生思维和能力的良好发展和提高。

参考文献:

第2篇

        鲁迅先生曾说过:“孩子的世界,与成人截然不同;倘不先行理解,一味蛮做,便大碍于孩子的发达”。所以,我们必须了解他们的心理特点和发展规律,因势利导,加强思想道德教育,促进他们的心理顺利发展。现在的高中女生一般年龄在15-18岁,随着生理的逐渐成熟,她们心理上的特点也逐步明朗化。概括而言,高中女生的心理发展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特点:

        1、自我意识的突变。有关心理学家研究表明:女孩从十四、十五岁开始,自我意识虽然明显增强,但心理上由于初次离开父母的关怀庇护,又缺乏生活经历,遇事会感到茫然而不知所措,从而使自己的自信心理转为自卑心理。高中女生多数缺乏自信心和伟大抱负,更缺乏为科学献身而超越前人的精神。

        2、情感丰富,情绪不稳定。随着脑神经兴奋和抑制的强化以及生活经验、社会实践的增多,高中学生逐步脱离了原有的幼稚型情感,开始追求高级的社会性情感。这方面女生比男生明显。女生更富于幻想,易于被感动,被吸引。她们的情绪常常表现为不稳定,不成熟,容易被动失控,遇到不满和矛盾时,容易激动,甚至难以控制。

        3、闭锁性与渴求理解相矛盾。高中女生不再像以前那样无忧无虑、坦率纯真。特别是性格内向的女生,她们有话不想对人说,把话埋藏在心底,她们拥有自己的秘密,她们开始不准别人观看自己的日记,她们开始锁上自己的抽屉,她们渴望一片属于自己的空间。与此同时,她们又如饥似渴地希望得到别人的理解,甚至希望别人无缘无故地积极主动地关心自己、理解自己。

        4、爱美之心明显。随着生理的逐渐成熟,作为女性的一些体征更加明显,女生们开始注意自身的穿着打扮,再不会像丑小鸭一样出现于大庭广众之下。

        5、依赖性强,意志力弱。高中学生虽然时时表现出强烈的成人感,按照自己的意志行事,强烈希望摆脱父母的羁绊而独立自主地生活。然而,她们毕竟不是成人,很多地方仍然要依赖父母和老师,在女生身上这种依赖心理尤为突出。基于这种心理,她们常常表现为意志力弱,经不起打击,做事不能持久等心理特征。遭受小挫折或小不幸,常常会流眼泪、哭鼻子、萎靡不振好几天。

        二、提高高中女生学习数学效率的建议

        1、激励“笨鸟先飞”,强化预习。女生受生理心理等因素的影响,对知识的应用能力相对差一些,解题速度也慢,因此,要提高女生的数学能力,课前的预习至关重要。

教学中,有针对性地指导女生课前预习,可编制预习提纲,对抽象、逻辑性较强的推理,空间想象能力等要求较高的内容,要有一定的了解,便于听课有的放矢,易于突破难点。同时,预习时还应让学生找出学习新知识所需的知识,并进行回忆或重新温习。一旦发现旧知识掌握不好,甚至不理解时,就要及时采取措施补上,克服因没有掌握好或知识遗忘带来的学习障碍,为顺利学习新内容创造条件。

      2、鼓励反思好问,消除障碍。孟子曾说过:“心之官则思,思则得之,不思则不得也”。因此,只有思索,才能生疑解疑;只有思索,才能透彻明悟。一个学生如果长期处于无问题的状态,就说明她思考不够,学业也提高不了。教师应在教学中创设“问题情景”引起学生“认知冲突”,使之产生好奇,激发学习动机和求知欲望。本人在平时的教学中,常采用一题多解、一题多变的方式,不断激发学生思考、探索,诱发她们多提问题,营造“提问、思考、释疑、再提问”的良性循环的学习气氛,有效地克服了高中女生的各种心理障碍。

        3、帮助“开门造车”,注重方法。在学习方法方面,女生比较注重基础知识,学习较扎实,善于解基础题,但解综合题的能力较差,更不愿解难题。因此,教师要引导女生“开门造车”,让她们暴露学习中的问题,有针对性地指导听课,强化双基训练,对综合要求较高的问题,指导她们学会利用等价转化等数学思想,将问题转化为若干基础问题,还可以组织学习他人成功的经验,改进方法,逐步提高数学能力。

        4、坚持“扬长避短”,增强信心。在数学的学习过程中,由于女生的运算能力,规范性强,准确率高,但速度慢。因此在教学中,数学教师要多注意暴露知识的发生过程,重视归纳、猜测等合理思维的渗透,多给女生一些锻炼的机会,注意发挥女生的长处,增加自信心,使其有正视挫折和战胜困难的决心,特别是针对女生的弱点进行教学。如女生的空间想象能力较弱,而立体几何教材中往往把数学知识的发生过程略去,这样女生在感知阶段就更显得贫乏。这时,作为教师应弥补这一缺陷。

第3篇

鲁迅先生曾说过:“孩子的世界,与成人截然不同;倘不先行理解,一味蛮做,便大碍于孩子的发达”。所以,我们必须了解他们的心理特点和发展规律,因势利导,加强思想道德教育,促进他们的心理顺利发展。现在的高中女生一般年龄在15-18岁,随着生理的逐渐成熟,她们心理上的特点也逐步明朗化。概括而言,高中女生的心理发展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特点:

1、自我意识的突变。有关心理学家研究表明:女孩从十四、十五岁开始,自我意识虽然明显增强,但心理上由于初次离开父母的关怀庇护,又缺乏生活经历,遇事会感到茫然而不知所措,从而使自己的自信心理转为自卑心理。高中女生多数缺乏自信心和伟大抱负,更缺乏为科学献身而超越前人的精神。

2、情感丰富,情绪不稳定。随着脑神经兴奋和抑制的强化以及生活经验、社会实践的增多,高中学生逐步脱离了原有的幼稚型情感,开始追求高级的社会性情感。这方面女生比男生明显。女生更富于幻想,易于被感动,被吸引。她们的情绪常常表现为不稳定,不成熟,容易被动失控,遇到不满和矛盾时,容易激动,甚至难以控制。

3、闭锁性与渴求理解相矛盾。高中女生不再像以前那样无忧无虑、坦率纯真。特别是性格内向的女生,她们有话不想对人说,把话埋藏在心底,她们拥有自己的秘密,她们开始不准别人观看自己的日记,她们开始锁上自己的抽屉,她们渴望一片属于自己的空间。与此同时,她们又如饥似渴地希望得到别人的理解,甚至希望别人无缘无故地积极主动地关心自己、理解自己。

4、爱美之心明显。随着生理的逐渐成熟,作为女性的一些体征更加明显,女生们开始注意自身的穿着打扮,再不会像丑小鸭一样出现于大庭广众之下。

5、依赖性强,意志力弱。高中学生虽然时时表现出强烈的成人感,按照自己的意志行事,强烈希望摆脱父母的羁绊而独立自主地生活。然而,她们毕竟不是成人,很多地方仍然要依赖父母和老师,在女生身上这种依赖心理尤为突出。基于这种心理,她们常常表现为意志力弱,经不起打击,做事不能持久等心理特征。遭受小挫折或小不幸,常常会流眼泪、哭鼻子、萎靡不振好几天。

二、提高高中女生学习数学效率的建议

1、激励“笨鸟先飞”,强化预习。女生受生理心理等因素的影响,对知识的应用能力相对差一些,解题速度也慢,因此,要提高女生的数学能力,课前的预习至关重要。

教学中,有针对性地指导女生课前预习,可编制预习提纲,对抽象、逻辑性较强的推理,空间想象能力等要求较高的内容,要有一定的了解,便于听课有的放矢,易于突破难点。同时,预习时还应让学生找出学习新知识所需的知识,并进行回忆或重新温习。一旦发现旧知识掌握不好,甚至不理解时,就要及时采取措施补上,克服因没有掌握好或知识遗忘带来的学习障碍,为顺利学习新内容创造条件。

2、鼓励反思好问,消除障碍。孟子曾说过:“心之官则思,思则得之,不思则不得也”。因此,只有思索,才能生疑解疑;只有思索,才能透彻明悟。一个学生如果长期处于无问题的状态,就说明她思考不够,学业也提高不了。教师应在教学中创设“问题情景”引起学生“认知冲突”,使之产生好奇,激发学习动机和求知欲望。本人在平时的教学中,常采用一题多解、一题多变的方式,不断激发学生思考、探索,诱发她们多提问题,营造“提问、思考、释疑、再提问”的良性循环的学习气氛,有效地克服了高中女生的各种心理障碍。

3、帮助“开门造车”,注重方法。在学习方法方面,女生比较注重基础知识,学习较扎实,善于解基础题,但解综合题的能力较差,更不愿解难题。因此,教师要引导女生“开门造车”,让她们暴露学习中的问题,有针对性地指导听课,强化双基训练,对综合要求较高的问题,指导她们学会利用等价转化等数学思想,将问题转化为若干基础问题,还可以组织学习他人成功的经验,改进方法,逐步提高数学能力。

4、坚持“扬长避短”,增强信心。在数学的学习过程中,由于女生的运算能力,规范性强,准确率高,但速度慢。因此在教学中,数学教师要多注意暴露知识的发生过程,重视归纳、猜测等合理思维的渗透,多给女生一些锻炼的机会,注意发挥女生的长处,增加自信心,使其有正视挫折和战胜困难的决心,特别是针对女生的弱点进行教学。如女生的空间想象能力较弱,而立体几何教材中往往把数学知识的发生过程略去,这样女生在感知阶段就更显得贫乏。这时,作为教师应弥补这一缺陷。

第4篇

一、由写话向习作过渡

从写话入手,逐步向习作过渡,这样有利于克服学生对作文的畏难情绪,有效地培养写作自信心。小学阶段的作文是练笔,主要是书写学生自己的见闻、感受和想象。小学低年级的写作主要是写话,教师要在学生刚开始写话时,破除写话的神秘感,确立写话的信心,同时合理引导学生叙写生活真事、抒发生活真感,即“我手写我口,我手写我心”。三、四年级学生正式接触习作,教师在写作过渡期注重指导,会对学生今后作文起到相当大的作用。在此阶段,教师要做好“扶”的工作,注重作文素材收集选择、结构、修改等基本方法的指导。到高年级要逐步放手,让学生独立习作,评讲中珍视学生的独特感受,使其养成良好的作文习惯。

二、合理安排“口头”与“书面”的训练

童年期儿童的口头语言起初快于书面语言,到四年级以后书面语言开始落后于口头语言。根据言语发展的这一特点,作文教学可采取以下步骤:第一阶段,低年级以口头语言为基石,促进作文训练。该阶段可适当开展说话训练,其内容可包括:说习作要求,说自己收集的材料。第二阶段,中高年级以后,加强口头语言与书面表达相结合的训练,促进学生写作思维的发展。这阶段的学生语言富有激情,也能直抒胸臆,具有一定的感染力、说服力,教师要尊重学生特有的情感,尽可能提供更多的机会让学生分享自己的作品,可在学生习作前的指导课堂上要求学生口头作文,以说为先导,先要求学生把话说清楚通顺,再要求把句子写完整,把文章写通顺。

三、从发挥想象优势到实现自主创作

心理学研究认为,低年级学生意义的主要心理结构是想象。他们主要借助于想象和幻想来解释他们所生活的世界,研究和解释这个世界。因此,教师应充分利用低年级学生的想象优势,让学生自由自在地在习作天地里驰骋,他们心中才会有说不出的,从而产生欲望,对写作萌发兴趣。到中高年级后,学生的抽象概括水平逐步发展,此阶段的教学是要求学生能够“写想象作文”。写作本身也需要想象,而小学生正处于最爱想象、最富于想象的年龄段。教师教学指导中要利用学生的思维发展的特点,从发挥想象优势出发,发展到后来的自主创作想象作文,把握好培养学生想象力、创造精神和创造力的渐进过程,为作文教学作好铺垫。

第5篇

【关键词】埃里克森心理发展观;中科大少年班;心理发展规律

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有其规律,违反了事物本身的发展规律而进行不恰当的干涉,将受到发展规律的惩罚。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少年班的开办,是一例违反青少年心理发展规律而拔苗助长的典型例子,本论文将通过埃里克森心理发展观来简要探讨其违反心理发展规律的具体表现。

一、高校少年班已有研究

自1978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开办少年班以来,对高校少年班的研究已经有不少。这些研究有只基于理论探讨的,也有结合一些简单的实证进行研究的。如朱源等人先后对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少年大学生十六项个性特征初探,对中国科学技术大学87级少年班学生心理因素综合探讨,对中国科大第三期少年班学生追踪研究概况,对少年班——高等教育早出人才的一种新方式等研究;武金渭等人对培养优秀理工科人才的探索——我校少年班、提高班教改试验的研究;张端明对培养拔尖人才的初步探索与试验一一华中理工大学教改(少年)班综合改革的实践与思考的研究;司有和对从科技大学少年班看理科超常少年的发现和早期培养等。这些研究有如下特点:

第一,主要来自于对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和华中科学技术大学的少年班的研究。

第二,主要的研究方法是比较少年班和大学同年级学生、比较少年班与高一同年龄学生的心理素质和学习成绩。

第三,评估少年班的绩效主要是考上硕士生、博士生的比例,少年班在大学期间的学习成绩。少年班本来就是根据其智商的高低的指标进行选拔,考上硕士生、博士生较多,还有其大学期间的学习成绩较好都是理所当然的事情。可见,用来评估少年班绩效的指标缺乏有效性。

第四,研究最突出特点周期短。青少年心理发展和其他各个方面发展具有很大的不确定,用一年或者七年的时间来说明少年班办的如何为时尚早。著名的心理学家特曼研究天才儿童用了40多年的时间,研究结果在他去世后,由他的学生整理而成的。可见对未成年人的研究,很重要的研究方法之一是纵向研究方法,缺少这种方法的研究很难有说服力。研究周期短,可能也是宁铂(中科大78届少年班学生)2003年出家而引起社会对少年班办学质量怀疑的原因之一。

由此可见,有必要从发展心理的角度对中科大少年班开办的合理性进行简要的探讨,以寻找其在心理学上的理论支持。本论文将主要通过埃里克森心理发展观来简要探讨中科大少年班开办是否具有合理性。

二、埃里克森心理发展理论观及对中科大少年班的评价

(一)埃里克森心理发展理论观

埃里克森在其著作《儿童期与社会》中把人一生的发展分为八个阶段,每个阶段具有各自的发展任务和主要矛盾。这八个阶段的发展任务和主要矛盾如下:

阶段一:婴儿期(0-2岁),主要发展任务是满足生理上的需要,发展信任感,克服不信任感,体验希望的实现。

阶段二:儿童早期(2-4岁),主要发展任务是获得自主感,克服羞怯和疑虑,体验意志的实现。

阶段三:游戏期(4-7岁),主要发展任务是获得主动感,克服内疚感,体验目的的实现。

阶段四:学年期(7-12岁),主要发展任务是获得勤奋感,克服自卑感,体验能力的实现。

阶段五:青少年期(12-18岁),主要发展任务是建立同一感,防止同一感混乱,体验忠实的实现。

阶段六:成年初期(18-25岁),主要的发展任务是获得亲密感,避免孤独感,体验爱情的实现。

阶段七:成年中期(25-50岁),主要的发展任务是获得繁殖感,避免停滞感,体验关怀的实现。

阶段八:成年晚期(50-死亡),发展的主要任务是获得完善感,避免失望和厌倦感,体验智慧的实现。

从以上埃里克森心理发展观的八个阶段可以看出,人的一生都伴随着各自的发展任务和主要矛盾,而发展任务的实现需要通过克服主要矛盾来得以实现。

(二)用埃里克森心理发展观对中科大少年班开办合理性进行评价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少年班学生的年龄一般在13到17岁之间,平均年龄16岁左右,跟正常初三或高一学生的年龄差不多。少年班的学生普遍没有经过完整的初高中学习经历,很多在小学和初中存在跳级的情况。而少年班的大一学生,基本上处于13、14岁的少年期。

由此可见,中科大少年班学生基本属于埃里克森心理发展阶段的青少年期,此年龄阶段的学生的发展任务是建立同一感,防止同一感混乱,目标是体验忠实的实现,这个阶段从12岁到18岁,约为6年的时间,这个阶段在人一生的发展中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埃里克森认为要是没有在这个阶段建立同一感,而造成同一感混乱,将对其以后的人生产生不可逆转的消极影响。

很明显,处于青少年期的中科大少年班,在该读初高中的时候,却要和成年初期的同学一起读大学,不免在完成青少年期的主要任务与处理青少年期的主要矛盾外,也要承担起完成成年初期的主要任务与处理成年初期的主要矛盾。青少年时期的“延缓偿付期”对成人初期不在有效,成人初期必须肩负起相应的责任,必须为自己将来的工作做准备。中科大的少年班,不仅缺少应有的初高中学习阶段,也往往造成了像成人初期那样面临找工作的压力。

三、结语

中科大少年班学生属于青少年期(12-18岁)的心理发展水平,通过上面的讨论表明,他们需要兼具起完成和处理埃里克森心理发展阶段两个阶段的主要任务与主要矛盾,因此对他们心理发展造成很不利的影响。所以从埃里克森心理发展观来看,中科大少年班的办学不符合青少年心理发展的规律,所以中科大少年班的开办对青少年心理发展规律不具有合理性。所以,中国高校的办学要引以为戒。

参考文献

第6篇

20世纪90年代开始,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在我国一些沿海大中城市悄然兴起,短短十几年时间里,成为各地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发挥发展性和预防的重要形式。广大教师一方面大胆实践、勇于尝试,对活动课的实质与形式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同时,活动课在我国还处于发展的初试阶段,对于其评价原则百花齐放,众说纷纭。我们认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的评价要遵循学生心理需求发展规律,在秉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前提下,采用契合学生心理需求的理论与技术,引导学生心理积极健康发展,即“以需定辅,以辅导需”。

一、转化社会要求,发展学生积极心理需求

我国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一开始就寻求与学校教育目标的融合,活动课常会与思想品德课(或思想政治课)混淆,显现出社会本位的倾向。这样的理论假设个体一切心理活动和发展都依赖于社会,教育作为促进个体身心有目的变化的手段,主要是反映社会的观点和意志,传递社会的经验和价值。这样的倾向在活动课中体现为用社会要求代替个体心理需求。

比如题为《管好你的小手》的小学低段活动课,一个“管”字充分反映了教师用遵循集体纪律的要求,代替个体发展注意指向性和集中性的心理需求。依此目标设计的活动集中于讨论不遵守课堂纪律给自己、同学和老师带来的不良后果,而未考虑小学低段儿童处于认知发展的具体运算阶段,动手是他们学习的一种最好方式,更没有顾及个体心理发展无法达到社会要求时内心承受的焦虑与压力。

从世界心理卫生运动发展史来看,人们对个体心理发展的认识主要经历了治疗、预防和发展的过程。一段时间里,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也单纯地关注了少数学生心理发展表现出的问题,忽视了全体学生积极的心理需求。《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明确规定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是:提高全体学生的心理素质,充分开发他们的潜能,培养学生乐观向上的心理品质,促进学生人格的健全发展。该目标充分体现了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积极取向。有学者根据积极心理学原理,列举了十四项优先列为学校积极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增进主观幸福感、提高生活满意度、开发心理潜能、增进沉浸体验、培养创新能力、优化情绪智力、健全和谐关系、学会积极应对、充满乐观希望、树立自尊自信、完善积极人格。

教育具有促进人的发展和促进社会发展两大功能,而教育促进社会发展是通过促进人的发展来实现的。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作为促进人的发展的重要教育形式,以遵循个体心理需求发展规律为前提条件。实现社会要求向个体心理需求的转化,以学生积极心理品质的发展为目标,是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评价的根本依据。

二、转向伦理道德,秉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如果说用社会要求替代个体需求反映了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社会本位倾向,那么单纯强调价值中立则显现出个体本位的倾向。价值中立是人本主义心理学家罗杰斯倡导的来访者中心疗法的核心原则,强调咨询者对来访者的价值观念要无条件积极接纳,坚持不判断、不指导和不主动的态度。开展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对价值中立原则要历史地辨证地看待。

首先,源自人本主义心理学的价值中立原则扎根于强调个体独立与自主的西方文化,移植于强调集体一致与人际关系的中国文化,其普适性仍需考证。其次,价值中立原则往往针对社会情境中具有一定自省自治能力,价值观与社会要求基本一致的成年人;学校教育情境中面对的主要是社会化尚未完成,价值观正在形成的未成年人。采用价值中立原则无疑意味着学校退出了伦理道德教育的舞台。第三,且不说咨询者价值中立无法做到,“即使你认识到把自己的价值观加于当事人是不适合的或者不道德的,你仍然会以某些微妙的方式影响他们赞同你的看法”;就是倡导多元文化共存的当今社会也存在普遍认同的伦理道德标准。美国价值澄清学派的衰落并向传统品格教育的回归就是最好的事例。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1999年提出了“道德健康”的概念,心理健康教育出现了伦理道德教育的转向。缺失伦理道德的心理健康是更严重的疾病。在我国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中秉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导学生心理需求健康发展是活动课的义务与本职。

三、分析发展规律,采用最优理论技术

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将个体需求分为生理、安全、爱和尊重等缺失需求,以及求知与理解、审美、自我实现等成长需求。作为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目标的积极心理需求在发展阶段和构成成分上也存在不同的层次关系和子需求。了解学生心理需求,掌握需求发展规律,探明需求不同类型以及不同需求发展过程和条件,才可能进行有效的辅导和教育。比如形成积极情绪包括认识、感受、表达和调控等由低级到高级的发展阶段;积极的自我意象包括过去与未来的我、他人眼中与自我眼中的我、现实与理想的我等不同需求。需求分析是沟通心理发展规律与心理健康教育活动的桥梁。

20世纪90年代约有250种心理疗法得到承认,在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中选择合适的心理健康教育理论和技术是个重要的问题。从教学设计角度讲,活动课目标确定并完成需求分析后,结合文化和学生的特点,适合需求发展的心理健康教育理论与技术就应该比较具体了。比如学习积极应对技能可能适合采用行为理论和技术,树立自尊自信可能适合采用以人为中心的理论和技术,增进主观幸福感可能适合采用合理情绪行为理论技术等。当然,多种理论与技术的整合应用已经成为当前心理健康教育的共识,重要的是心理需求、发展规律与辅导理论技术的匹配性。

第7篇

学前教育专业是一门实践性较强的专业,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是一个老生常谈的问题。在我国当前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新建本科院校转型培养应用技术型人才的教育改革背景下,研究如何实现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实践能力的提升,对培养应用技术型人才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传统的学术型大学重视学科发展,强调知识的发现与创新,其发展核心是科研,应用技术型大学淡化学科,强化专业,强调课程发展,其发展的核心是教学。2014年6月22日,国务院颁布的《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中提出:未来高等职业教育要建立以职业需求为导向、以实践能力培养为重点、以产学结合为途径的人才培养模式。《决定》还指出:为了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重要的环节就是建立健全课程衔接体系,建立适应职业教育课程体系。

一、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实践能力相关概念的界定

目前,对于实践能力的概念并无统一界定,国内外的学者有不同的看法,本文认为实践能力是指个体所具有的处理问题的心理特征和行为品质,它一般由实践能力和专业实践能力构成。一般实践能力泛指处理日常生活和学习中遇到的问题的能力,通常包括表达能力、组织能力、适应能力、学习能力、人际交往能力等;专业实践能力是指运用专业知识解决专业领域中实际问题的能力,经过专业训练能够从事某种专业工作所需要的专门能力。[1]

对于实践能力的培养问题,是第二个需要明确的问题。实践能力的核心是解决问题,它需要两个必备的条件,即知识和实践。正如美国心理学家斯滕伯格所说:“实践能力是解决实践问题的能力,即将思想及分析结果以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加以实施的智力,实践性智力随着年龄增长而逐渐发展。[2]”这说明,实践能力的培养一要重视知识的学习,实践能力是建立在知识学习的基础上的,是第一位的;二是重视知识的转化。在理论学习之后,如何把知识转化为能力,需要通过已有的知识和技能,在真实情境中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来实现能力的获得;三是实践能力是后天习得的。通过知识学习、技能训练、实践体验、反思总结,再如此循环反复、逐步提升而获得的。

对于应用型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实践能力的探讨,学者们也是看法不一。目前,关于幼儿园教师实践能力最权威的解释来自2012年教育部颁布的《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试行)》,明确了幼儿园教师的七项专业能力,即环境的创设与利用能力、一日生活的组织与保育能力、游戏活动的支持与引导能力、教育活动的计划与实施能力、激励与评价能力、沟通与合作能力和反思与发展能力。然而,需要明确的两点:一是这七项专业能力有些是在职前教育中培养的,有些则需要在职后工作中发展。二是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实践能力的职前的培养是一项综合系统工程,需要科学设计人才培养方案,建立健全职业课程体系,不可能依靠某一门课程去完成。但是某一门课程可以在某个领域、某个合适的时机培养学生的某些实践能力。

二、《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课程改革思路

基于对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实践能力等相关问题的认识,以及应用型学前教育专业人才培养定位的认识,对《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课程改革如下:

(一)明确《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课程的性质与作用

依据《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试行)》中对合格幼儿园教师要求,科学制定应用型学前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明确各课程在人才知识、能力和素质培养中的地位和作用。

《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是学前教育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程,是一门应用性很强的课程,它在基础学科和应用学科之间起着一种中介作用。《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能够为学前教育学生提供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基本规律、一般特点和各年龄阶段儿童心理发展特点等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研究方法,使学生形成科学的儿童观、教育观,同时运用相关知识观察、分析学前儿童的心理特点,解决学前教育中有关儿童心理与行为的实际问题,培养初步的科学研究意识。

(二)改革《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的课程目标

围绕应用型学前教育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确定《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的课程目标。

1.知识目标

(1)掌握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基本规律、基本理论,以及各年龄阶段心理发展特征的基本知识。

(2)掌握研究学前儿童心理的基本方法和操作技术。

2.能力目标

(1)运用学前儿童发展理论解决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相关问题能力。

(2)运用观察、实验、测验、社会调查等方法,培养探索学前儿童心理发展规律和特点的能力及创新教育能力。

(3)针对保教工作中的现实需要与问题,不断进行反思、探索和研究的能力。

3.素质目标

(1)热爱学前教育事业,具有职业理想和敬业精神,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为人师表。

(2)关爱幼儿、尊重幼儿人格、信任幼儿,树立科学的儿童发展观、教育观。

(三)重构教学内容,增大应用性知识的比重

依据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实践能力培养的需要和幼儿园实际工作的需要,调整《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的教学内容,使教学内容更具实用性和针对性。

1.课程教学内容的整合

《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在传统的教学中存在基础理论偏难、实验数据过多、知识点零散和琐碎等问题。依据幼儿园实际工作需要和学生实践能力培养的需要,精简基础理论,增加更多幼儿园和家庭教育中的案例,对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的教学内容进行提炼和整合,使教学内容符合学生的学习规律,具体包括:

(1)学前儿童心理学总论,包括学前儿童心理学的对象和任务、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基本理论、学前儿童心理学的基本研究方法和学前教育领域热点课题。

(2)各年龄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主要特征和教养措施,主要分三个年龄段说明儿童心理发展的特征:0―1岁、1―3岁、3―6岁,然后针对不同年龄阶段的心理特点及行为问题的解决。

(3)学前儿童认知的发展,包括学前儿童感知觉、注意、记忆、想象、思维和言语的发展规律及特征。

(4)学前儿童情感及社会性发展,包括学前儿童情绪情感、意志、社会性的发展规律及特征。

(5)学前儿童个性的发展,包括学前儿童气质、性格、能力等个性心理特征发展与学前儿童自我意识发展规律及特征。

2.课程的重点、难点

(1)课程的重点

第一,各年龄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主要特征和教养措施;第二,学前儿童认知、情感、社会性和个性发展的特点和规律;第三,学生形成科学的儿童发展观和教育观。

(2)课程难点

第一,理解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基础理论知识;第二,运用儿童心理学相关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第三,运用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的研究方法,培养初步的科研意识和能力;第四,培养一定的反思与发展能力。

(四)探索培养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实践能力的教学方法与手段

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实践能力培养的首先在于,把理论知识讲精、讲透,关键在于把理论知识转化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而实际问题的能力只能在实践中形成。

1.主要的教学方法

(1)讲授法。以讲授基本概念、理论知识为主,学生能够理解和掌握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特点及规律,树立科学的儿童发展观、教育观,为形成学生实践能力奠定理论基础。讲授法应贯穿整门课程的始终。

(2)合作探究学习法。强调在教师的指导下,分组合做针对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理论及规律,通过课堂讨论、自主学习等形式,让学生交流、讨论,阐明自己的观点,旨在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理解知识,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将书本知识内化为自身的认知结构,形成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3)实验实训法。以训练学生的实践操作为主,结合对理论知识的掌握和运用,包括课堂小实验、课堂演示、观摩录像、发现学前儿童心理的特点及规律。

(4)图表、照片及作品分析法。该法辅助课堂讲授、实验实训以及课堂讨论法,帮助学生进一步明确和理解儿童心理的发展性、动态性和主观能动性。

(5)案例分析法。该法是学前儿童心理学研究的常见方法,也是形成学前实践能力的主要方法,应用在教学中,教师提供自编教学案例和幼儿园真实案例,让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旨在帮助学生形成实践能力,提供案例分析材料既有文字性案例,也有影视媒体展示典型影片。

(6)全程教育实践。课程的学习不仅仅局限课堂教学,还应把课堂引入幼儿园和早教机构中,让学生对学前儿童形成感性认识,学会观察、了解儿童,解决在教育教学过程中遇到的难题,为将来学生的职业生涯做准备。因此,在课程教学中,针对不同阶段的教育实践内容与要求,安排见习、实习,撰写观察报告、教学反思等。

2.主要教育手段:黑板+现代手段

当前,教师的角色由传统的知识传授者和灌输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合作者、促进者和信息资源的查询者;教师不仅仅是把书本知识传授给学生,更重要的是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支持学生的主动探索,为学生提供相关的信息资源。[3]因此,在《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的课程教学中,教师一方面要把现代教育技术引入课堂,在教学中充分运用多媒体技术、录像和网络与学生进行互动交流;另一方面,还要建立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电子信息资源库,建立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的文字信息资源库、声像信息资源库,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