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优发表网

购物车(0)

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期刊投稿 出版社 公文范文 精品范文

互联网的局限性范文

时间:2023-06-05 15:34:47

序论:在您撰写互联网的局限性时,参考他人的优秀作品可以开阔视野,小编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这些建议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热情,引导您走向新的创作高度。

第1篇

一、 互联网金融风险的概述

所谓互联网金融是指借助于互联网技术、移动通信技术实现资金融通、支付和信息中介等业务的新兴金融模式,既不同于商业银行间接融资,也不同于资本市场直接融资的融资模式。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互联网金融得到迅猛的发展,具体体现在用户数量和资金规模上。央行数据显示,电子支付业务增长较快,移动支付业务保持高位增长;2013年移动支付业务16.74亿笔,金额9.64万亿元,同比分别增长212.86%和317.56%。新华网的报道显示,互联网理财产品在近一年的时间内,发展已经超出人们的想象,例如互联网理财领域的“余额宝”,截止到2014年2月,其客户数已超过6 000万人,资金规模已超过2 500亿元。与传统金融相比,互联网金融具有成本低、效率高、覆盖广、发展快和管理弱等特点,并在国家支持互联网创新的背景下,得到迅速的发展。

“高效共享”、“平等自由”、“信任尊重”的互联网精神推动了互联网金融的快速发展,进而形成以点对点,网格化共享互联,信息交互,资源共享,优势互补的金融体系。虽然成熟可靠的互联网技术为互联网金融的正常运营提供了强有力的保证,但是互联网金融的风险监管体系与传统金融的监管体系相比,在合法性、规范性和安全性等方面尚存在很多问题,这些问题将会产生诸多不确定的金融风险,不仅会影响企业的可持续发展,甚至会影响国家和社会的繁荣稳定。要控制金融风险,需有完善的金融预警机制作为保障。所谓金融预警机制主要是指各种反映金融风险警情、警兆、警源及变动趋势的组织形式,指标体系和预警方法等所构成的有机整体,并且以经济金融统计资料为依据,以信息技术为基础,是金融风险防范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何判断和识别金融风险,是金融风险预警机制的核心问题。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结合收集的历史数据,结合数学指标、统计模型、数据挖掘等模型、算法判断和识别金融风险,是当今金融风险预警机制中的研究热点。传统的金融风险预警方法主要有三大类:景气指数法、指标体系评分法和模型法。景气指数法,通过综合许多经济因素为一个或一组景气指数来经济动态走向;指标体系评分法,通过筛选指标、编制指标体系、给与指标赋分来给出金融安全状态的较为完整的评价;模型法,通过将与金融危机发生的相关因素纳入统计模型进行检验来预测金融危机发生的可能性。

对于互联网企业来说,爆炸式增长的客户数据是一个亟待开发的资源,数据中所蕴藏的无限信息金矿若以先进的分析技术加以利用,将之转换为极其有价值的洞察力,能够帮助金融企业执行实时风险管理,成为金融企业的强大保护盾,保证金融企业的正常运营。数据是下一个“Intel Inside”,未来属于将数据转换成产品的公司和人们。互联网金融风险的预警体系的建立,应根植于互联网中的大数据,结合传统的金融风险分析方法,利用统计、计算机、数据挖掘、人工智能等手段,从数据的海洋中甄别、判断互联网金融中潜在的风险;并且还能通过数据掌握客户动态,企业经营环节中可能出现的金融风险,从而提高企业经营管理效益。

二、 互联网金融中的数据及特点

1. 互联网金融的数据。与互联网电子商务一样,互联网金融作为金融信息化的形式,离不开参与互联网金融活动的企业、客户,以及相关的金融服务或产品。与传统金融活动相比,互联网金融活动更容易收集、整理、存储用户信息、用户交易数据、服务或产品信息,甚至还能存储用户在交易过程中对互联网平台的使用情况、操作行为,以及沟通、留言等信息。从互联网金融数据的构成形式来看,主要包括:用户数据、交易数据、用户操作及行为数据、金融服务或产品供给情况,以及文本数据(包括:电子邮件,即时聊天,以及留言等)。

(1)用户数据。互联网金融业务的开展,离不开用户的参与。为保障用户在交易过程中的金融安全,保证日常金融活动的顺利进行,金融企业针对用户信息的管理工作是十分严格的。通常情况下,用户的基本信息会被收录和存储到企业信息系统之中。作为互联网金融的服务对象,用户是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用户规模直接反映了企业的规模,还间接反映了企业的发展前景。

(2)交易数据。互联网金融是传统金融向电子信息化方向的发展,互联网金融的主要活动离不开用户交易。互联网金融企业为用户交易提供了互联网平台媒介及相关金融服务。为保证交易安全,提高企业的服务质量,便于回溯和取证,系统会记录用户通过互联网平台交易的过程。长期积累的交易数据不仅可以用来分析用户的交易偏好,也可用来侦测用户的异常交易行为,为防止交易风险提供依据。

(3)用户操作行为数据。互联网金融平台不仅是互联网交易的媒介,也承载着传递信息,宣传金融服务的作用。与传统金融不同,互联网金融平台无法通过面对面的交谈,感知客户的感受,发现客户的异常行为。因此,为了提升互联网金融平台的服务质量,了解客户的操作行为习惯,通常会记录客户的操作行为。

(4)文本数据。作为信息传递的平台,互联网中存在大量的评价,留言,沟通交流信息,这些信息体现了民众的舆论动向。金融运行的基础为信用与预期,这种特征使其更容易受社会信用与预期舆情的影响。金融舆情能够通过一定的作用机理对互联网金融运行产生现实的影响,如果不能及时关注和应对小的金融舆情,则有可能酿成大的金融危机事件。

(5)其他数据。除此之外,还有诸多外部因素会影响互联网金融的正常运行,例如国家宏观经济运行情况,物价水平,进出口、行业发展状况等都会对互联网金融产生影响。为保证互联网金融企业的正常运行,应该全面,细致的整理和收集相关的数据。

2. 互联网金融数据的特点。与大数据一样,互联网金融数据具有规模性(Volume)、多样性(Variety)和高速性(Velocity)等三大特点。三大特点交织在一起,形成了当今中国互联网金融的新局面。

(1)规模性。所谓规模性指的是,互联网金融数据的量达到了一定的程度,无法通过当前主流的分析工具来及时处理。互联 网金融数据的规模体现在用户规模增大、交易规模增大两方面。一方面,由于互联网金融的门槛较低,效率较高,互联网金融的参与者更具有广泛性、规模性,更加平民化导致互联网金融用户规模较大。另一方面,结合互联网的特点,加之互联网企业的平台、用户、以及大数据优势,互联网金融的用户规模、交易规模很容易迅速提升。

(2)多样性。所谓多样性指的是,互联网金融数据的数据类型,除了有结构化的数据以外,还有半结构化和非结构化的数据,例如文本数据。此外,还体现为互联网金融活动的多样性,互联网金融提供了在线支付、还贷借贷、理财、保险等服务,丰富了互联网金融的形式。常见的互联网金融活动包括:B2B电商金融、B2C电商金融、网销基金(网络理财)、网销保险、银行电商、P2P网贷、网络支付、众筹融资、虚拟货币等。

(3)高速性。所谓高速性指的是,互联网金融数据的到达与处理必须及时高效,不允许较长的延迟,不及时将会造成不必要的损失。同时,借助互联网平台的宣传,互联网用户的响应速度提高,加之用户规模较大,数据的增长速度呈指数增加。

可见,要从大数据中识别、发现互联网金融中潜在的风险,需要有处理大数据规模性、多样性、高速性的能力。要应对互联网金融中的大数据问题,需要建立完备科学的互联网金融风险预警体系。目前大数据主要的处理模式可以分为流处理和批处理两种,其中批处理是先存储后处理,而流处理则是直接处理。不论以哪种方式处理数据,互联网金融风险预警系统都要从数据出发,识别、发现、预警、监控、预测互联网金融中潜在的风险。

三、 互联网金融风险预警系统

1. 以数据为中心的体系设计原则。

(1)系统性原则。互联网金融风险预警体系是针对互联网金融风险的监测、预测、预警的系统,是一个大的体系,必须涵盖互联网金融活动的全过程。必须考虑到互联网金融活动中的每个参与者,包括金融服务、金融产品的提供者,中介机构、用户,以及政府、监管机构等;还须考虑各种交易行为,甚至民众舆论动向。同时,还需兼顾国家宏观经济运行情况、经济指标、行业发展情况等。

(2)时效性原则。由于互联网金融数据具有高速、变化的特点,说明实时处理分析的重要性,目的就是实时防范和减少金融风险,及时识别、判断金融风险,及时对风险进行预测和响应,在时间上要连续,在内容上要连贯和可比。

(3)可操作性原则。在数据的收集、管理时,要有利于风险的识别、判断、预测;在系统的构建时,要结合符合公司实际情况,简单、可靠、易行;在数据分析过程中,选取的指标、统计方法、相关判别准则要易于分析、有利于操作,不仅能快速的识别、判断、预测风险,做出预警,还能辨别风险的源头。

(4)科学性。设计过程中应尽量考虑采用可量化的指标,同时也要设置一定的定性指标,以进一步系统地反映定量指标所不能表征的金融风险。对于定性指标也要给出准确的判断标准,尽可能避免人为因素的误导,确保评价结果的科学性、合理性和准确性。

(5)弹性原则。系统的设计应兼容既有金融风险预警系统,保证企业正常运营的前提下,随着时间的推移,对系统进行不断改进和完善。保证系统中功能、模块应能独立运行,功能各异,相互补充,避免冗余。

2. 以数据为中心的系统的层级。

(1)数据管理层。数据作为系统中的核心部分,是整个体系中的关键环节。企业在建立以数据为中心的互联网金融预警系统过程中,必须健全为企业服务的数据管理机制,建立与企业规模相匹配的数据中心。数据中心的职责包括:数据的收集、整理、加工、存储,提供方便、可靠的数据操纵接口,以便其他层级用户的使用。数据中心管理数据时,应保证数据的完整性、准确性以及安全性;并兼顾可靠性,保证数据中心正常运营,为风险的预警提供数据支持平台。

(2)数据整合层。要从互联网金融的大数据海洋中实现金融风险的预警,必须对金融风险有透彻的定义和认识。从金融风险的定义出发,确定分析需求,对数据进行重新整合,提取与之对应的分析数据。数据整合是保证分析结果可靠性、准确性必不可少的环节。如果说数据是预警体系的基础,那么需求则是预警体系的灵魂。数据提取层的任务包括:风险的定义、分析需求的确定、数据的整合与提取。

(3)数据分析层。数据分析是互联网金融风险管理控制的实施手段。全面的数据分析系统,应包括现行的指标体系、统计模型,及人工智能方法;同时兼顾与企业相适应的相关指标体系、统计模型等方法。数据分析层的功能应包括:风险识别、判断,风险预警,风险监控,自动上报、信号系统,风险预测,风险评级等功能。

(4)数据解释层。来自数据分析层中的每一次预警、每一个报告,都须结合企业的经营管理状况,以及企业外部经济运行环境,行业背景来进行解读。目的是更系统的评估风险,评价风险的可靠性,风险的危害程度,产生的根源,可采取的控制手段,弥补数据分析层的不足,为企业决策管理者提供更完整的决策依据,从而减少企业为规避风险所产生的损益。数据解释层应健全风险响应机制,建立风险应急小组,为及时处理风险提供依据。

结合以“数据”为中心的体系设计原则,从系统性、时效性、可操作性、科学性和弹性来看,预警体系涵盖了以数据为中心的互联网金融风险分析的各个环节,即数据的收集、数据提取、数据分析和数据解释;各层级紧紧相扣,又相互独立,为企业风险控制管理提供有力支撑;通过数据中心的建设,有利于加快企业的信息化,提供企业管理水平,降低因企业管理缺陷导致的内部风险;统筹兼顾、持续改进,降低企业管理经验成本。

四、 结论与机制实施建议

建立互联网金融风险预警体系的目的是,预防或降低企业在经营过程中,由于决策失误,客观情况变化或其他原因使资金、财产、信誉遭受损失。本文介绍了从互联网金融的发展状况入手,介绍了互联网金融的数据及特点,说明了互联网金融风险预警系统的设计原则和系统层级。建立以数据为中心的金融风险预警系统,不仅能够帮助企业降低和减少金融风险带来的损失,也能帮助企业提高、完善 企业经营管理水平。基于大数据的金融风险预警系统作为保障互联网金融正常运行的工具,在传统金融互联网化的时代背景下,将会得到快速的发展。在系统的实施过程中,我们提出如下建议:

(1)建立科学、体系的考核评价机制。数据作为风险预警机制的核心,一旦离开操作数据的“人”,将毫无用处。因此在系统建设的过程中,应建立科学、体系的考核评价机制,提高参与者的主观能动性,保证系统顺利实施。考核机制应从数据的角度出发,以建立全面、可靠、弹性、实时、安全的数据体系为目标,对参与者在体系建设中的效能进行评估,量化参与者任务完成情况考核,奖励为体系建设做出贡献的参与者。

(2)要注意事物发展的阶段性,由易到难,逐步金融风险预警系统。互联网金融风险预警系统不是简单地借用传统金融风险系统,或者新系统的重新开发,而是在传统金融风险系统的基础上,结合互联网的特点,建立与大数据为中心的风险预警系统,本质是传统金融行业向互联网金融行业的转变。实施的过程中,企业要做系统的评估,从简到繁,从易到难,保证企业正常运行的情况下,稳步建设以数据为中心的金融风险体系。同时,要结合企业的经营管理水平,充分利用互联网技术,在风险管理的过程中不断实践,有条件的创新,建立符合企业自身发展要求的金融风险预警系统。

(3)制定科学规范的金融风险预警系统实施、操作程序。为保证系统实施、操作的规范性,应制定科学、规范的程序。在预警系统实施的过程中,应以数据为中心,制定明确的系统实施计划,包括确定系统实施的进度、参与者、目标以及突发事件的处理等。同时要制定系统使用的行为规范、操作流程,明确参与者的权责、业务范围、数据权限等;制定风险分析、上报、反馈和监测机制,保证及时发现风险,且得到及时响应。

第2篇

按:本文节选自当下中国营销From 领域内一部里程碑式的战略营销巨著《三极营销:新常态下的营销新模式》(上、下册),该书已由人民邮电出版社于2016年6月出版,并被评为优秀图书!

创新是任何企业都必须时刻遵循的商业法则之一,但创新的风险也很大,弄不好会使企业陷入灾难,因此,很多企业宁愿跟在创新型企业的后面成为市场的实际跟随者也不愿冒险创新,这种情形在并不成熟的市场环境还可以使企业获得一时的生存和发展,但对于在消费市场过于成熟的环境里,没有创新的企业势必就会走进经营的狭小胡同并因此而在市场上艰难度日。在新的消费时代,不断创新已经成为一个企业在商业经营上所做的必然功课,稍有怠慢就会被其他竞争者先拔头筹成功上位,就算再有规模和实力的企业也会因创新缺乏而使自己陷入很大的经营被动,因此,在信息化网络经济时代的企业竞争很大程度上是一场接一场的创新活动的竞争。这是创新的第一个层面,还有创新的第二个层面,那就是创新能否真正赢得市场,即企业的创新是否符合顾客的真实需求,或者说是否具有真正的消费价值,在这一个层面上,任何企业都没有绝对的特权可供掌控。索尼一直标榜自己在技术和产品创新方面能力超凡,的确,在过去数十年的时间里,索尼的企业创新让它两次都成为让全球市场瞩目的对象,第一次是在盛田昭夫时代,它让索尼成为全球知名的电子设备制造商,还开发出了举世瞩目的随身听电子产品,第二次是在大贺典雄时代,它把索尼从一个电子设备制造商发展成集音乐、电影和游戏等多元化的娱乐产品帝国,每一次创新都使索尼在专业成就和市场发展上产生了质的飞跃,而如今的索尼却在创新的道路上遍尝失败的苦果,尽管他们现在依然觉得自己的技术实力和创新能力仍然强劲,但实际的市场表现却让他们无言以对,既然创新能力依然强劲,那么问题出在哪里呢!很简单,索尼如今的创新与市场真实所需的消费价值往往并不能形成真正的交汇点,而且是两条无法接近的平行线,创新是创新,市场价值是市场价值,在电视机业务上十年亏损累积达到85亿美元很大原因就是它的创新基本处于无用之地,什么免戴眼镜的3D电视,什么4K高清电视等,技术创新再高超,顾客的需求却并不怎么对板,有人说如今的索尼拥有世界上第一个内崁高清摄影机的双眼望远镜,但是请问,这种产品市场能有多少需求,它能发展成主流市场吗,如果这种回答是否定的,或者大有疑问,那么对这种产品的创新努力又有什么意义呢。

以自身的想象和单纯技术等层面的企业创新而导致失败的案例比比皆是,而在这一种经营理念和实践原则指引下的企业无论大小都无法逃脱创新和价值最终走向平行而不是交汇的宿命。

创新的真正意义在于如何读懂消费者,它需要有更深邃的思想,更精准的洞察力,更前瞻的眼光,以及对人性深层的专注与理解,即便在大数据时代,如果没有这些超越数据本身的对顾客潜在心智进行深度解读的能力,企业还是无法达到创新与价值互为融合的至高境界。

第3篇

【关键词】互联网金融 创新 商业银行

近年来,阿里巴巴、腾讯等互联网企业积极开拓金融领域,引发社会对互联网金融的广泛关注。本文深入研究了互联网时代人们行为特征及互联网金融经营理念和模式等变化,辩证分析了对互联网金融发展的认识与看法,并对互联网金融背景下商业银行创新发展思路提出了政策性建议。

一、互联网金融的产生背景与特征

在以创造、交互、分享为特征的互联网WEB2.0时代,随着电子商务、社交网络、移动终端等技术创新的广泛应用,人们的生活习惯与行为模式发生了较大改变,催生了互联网商业模式与运作理念,渗透并改造着零售、通讯、媒体、及金融等行业。

整体看,互联网金融主要具有以下本质特征:一是开放性,注重协同共享。从服务对象看,互联网金融面向所有客户提供金融服务,不区分自身客户与竞争对手客户。从合作伙伴看,互联网金融以开放共享的姿态与各类服务商开展全面合作,不局限于单一金融机构,具有高度的开放性。二是互动性,注重客户体验。互联网金融为金融机构与客户间的交流与互动提供便利,一方面从客户思维和评价出发推动产品“接地气”,努力将产品名称通俗化、复杂操作便捷化、营销手段多元化,重视客户“我的”个人体验,使客户充分享受产品操作与服务过程;另一方面积极将海量客户引入产品创新与推广过程,实现客户驱动的自我创新与自发传播,使产品与服务品牌深入人心。三是普惠性,注重聚沙成塔。互联网金融改变了中小客户信息获取方面的相对弱势、降低了金融产品与服务的准入门槛,激发了草根阶层客户意愿与活跃度,使大量低净值长尾客户通过互联网形成海量聚合,推动客户层级下沉。四是粘性高,注重平台建设。互联网金融通过类型丰富便捷的信息、游戏、通讯、购物、社交等多元化功能应用汇集海量客户,全面渗透客户日常需求,提高客户迁移成本、提升客户粘性,并将金融服务内嵌其中开发冗余流量价值。五是精准性,注重大数据运用。互联网金融综合运用大数据理念与技术,通过对大量价值密度极低的数据进行抽取、转换、分析等模型化处理,深入挖掘客户潜在需求并提供精准营销与金融服务,提高创新与营销效率。

二、对互联网金融的认识与看法

应该看到的是,互联网企业在金融领域进行了许多尝试,创新推出P2P网贷、众筹等新业态。互联网金融对互联网企业而言通常是在既有互联网平台内嵌金融服务,而对金融机构而言则是运用互联网技术提升金融服务效率、拓展金融产品使用范畴、创新业务营销与经营理念和方法。

(一)互联网金融改变了商业银行经营模式,要积极应对

一是客户服务理念受到冲击:由放弃小微客户向抓大不放小转变。二是渠道优势面临挑战:由物理的网点渠道向电子渠道转变。三是中介角色有所弱化:由资金中介向金融产品与服务提供者转变。四是盈利模式发生变化:由关注单笔收益向注重流量收入转变。

(二)国内互联网金融火爆现象具有阶段性,需理性看待

一是国内互联网金融尚处野蛮生长阶段,终将回归正常发展道路。二是国内互联网金融飞速发展与当前监管方式密切相关。

(三)互联网金融与现有金融领域互为补充,应辩证借鉴

一是二者定位有别,金融机构不宜盲目跟随。现有的互联网金融总体规模相对还比较小,大众容忍度更高,意味着其可以较低成本“摸着石头过河”;而大型金融机构具有庞大的客户与业务规模,其品牌关注度与声誉风险远高于互联网企业,如单纯采取跟随战略,一旦行差步错,后果或将难以承受。二是双方互为补充,金融机构需辩证借鉴完善。

三、互联网金融形势下商业银行创新发展思路

(一)不断创新迭代推出接地气、聚人气的热门产品与营销活动,将海量客户“引进门”

一是加强互联网运用,全面拓展电子渠道。加快实现商业银行网络渠道全覆盖,推动各类产品线在网上银行、手机银行、自助终端及电子商务平台的全面上线;创新探索与第三方支付平台、社交网络等互联网企业合作拓宽网络渠道。二是迭代创新推出接地气、聚人气的热门产品,快速提升市场口碑。三是不断打造吸引客户眼球的营销活动,提高客户吸引力。改变传统媒体广告投放模式,充分借力微信、微博等社交媒体开展口碑营销,引入漫画、谜语等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丰富营销方案内容与形式,不断制造客户关注点,提升市场知名度。

(二)努力打造简单、好用的集成化产品体系,使进门客户“留下来”

一是打造一站式的集成化网络金融平台,实现客户操作便捷可感。加快形成并持续丰富商业银行产品线,以便捷、可视、可感的金融超市一站式陈列各类金融产品,实现相关业务的关联推荐与实时跳转,提供全方位、一条龙的金融服务,便利客户操作。二是全面实施开放式改造,引入行外客户。研究推出可支持不同银行、不同支付工具的网络交易账户,不区分我的客户与竞争对手客户,允许所有互联网用户购买商业银行产品与服务,将商业银行“人无我有”的产品优势快速转化为竞争力与经营效益。三是引入粘性较高的互联网工具,提高客户迁移成本。积极引入对战游戏、即时通讯等社交性较强的互联网工具,全方位渗透客户日常需求,提升客户对一体化平台依赖度。

第4篇

1.1网络数据加密技术网络数据加密技术主要是利用加密钥匙或者是加密函对于计算机互联网信息数据进行安全控制。无论是信息数据的发送者还是信息数据的接受者,二者都需要通过加密钥匙或者是加密函,对于计算机互联网数据与信息进行管理。通过利用网络数据加密技术,用户不仅仅可以将需要传输的信息与数据隐藏起来,而且还可以使得用户获得真实的信息与数据,其目的是为了实现互联网信息数据的动态保护。举例来讲,网络数据加密技术中的加密钥匙,其主要的组成是密匙集合、密文集合、算法集合等部分组成的,不同的组成部分,其主要的目的与功能也是不同的,对于互联网技术进行安全控制,需要根据实际需求,选择不同的加密钥匙对于安全数据信息进行控制。由此我们可以看出,网络数据加密技术不仅仅可以提高计算机互联网技术的安全性与稳定性,而且还可以防止互联网信息数据被盗被修改。1.2入侵检测系统在目前的信息网络安全防范领域,入侵检测系统也是一种重要的安全防范措施。目前的入侵检测技术主要包括IDS入侵检测系统,可以有效地对网络的进出入进行监测和控制,并能够实现自动化的管理和控制,对计算机信息网络进行实时监控。通过对信息网络的监控,可以对可疑的行为进行限制,自动分析各种可能导致信息网络风险的因素,将具有安全隐患的信号进行隔断,并能够及时示警,引起相关管理人员的注意。在计算机信息网络安全防范工作中,经常会遇到一些具有安全隐患的邮件,一些猜测口令也有可能成为系统的重要风险因素,一旦计算机信息网络系统遇到这种情况,入侵检测技术就会及时采取相应的策略,并能够根据风险的类型发出警报,将风险因素限制在信息网络之外,确保计算机信息网络的安全性。

2现有计算机网络安全技术局限性

尽管各类计算机网络安全技术有着不同的功能,对于保障计算机网络安全意义重大。但是,由于技术或者是其他原因,现有计算机网络安全技术都是存在着一定的局限性的。笔者根据多年经验,对于现有计算机网络安全技术局限性进行了总结:第一,网络防火墙技术局限性。网络防火墙技术局限性主要体现在,其主要是针对计算机互联网的内部网络,对于内网与外网之间的不同,网络防火墙技术很难分辨出来。因此,用户不可以仅仅依靠网络防火墙技术,保障计算机互联网的安全与稳定。第二,网络数据加密技术局限性。网络数据加密技术分为磁盘加密技术以及文档加密技术,无论是哪一种,都存在着加密不稳定的弊端,文件的保密属性无法得到有效判断,直接带来数据信息的安全问题。第三,入侵检测系统局限性。入侵检测系统尽管作用极大,但是也存在着误报、漏报频率高的问题,加上缺乏精确的攻击位置以及攻击管理机制,使得计算机互联网的网络安全无法得到有效的控制。

3计算机网络安全技术发展趋势

近几年来,计算机网络安全技术的发展速度是极快的,计算机网络安全技术发展迅速的同时,计算机网络还是存在着众多的安全问题,例如网络病毒日益肆虐,攻击手段越来越多,恶意软件真假难辨,这些都是计算机网络安全技术发展过程中需要注意的重要问题。为了更好的处理这些问题,各个国家都加大了对于计算机网络安全技术的研究步伐,计算机网络的发展离不开安全技术,将来我国必将会建立一套完善的计算机网络安全体系,从而保证我国计算机网络的安全与稳定。因此我们应该研发更加合理和安全的系统,加强计算机网络的安全技术,来确保计算机网络朝着稳定、安全的方向发展,以此保证计算机网络的正常运行,增加我们在生活、学习和工作中的便利,丰富我们的生活。

4总结

第5篇

关键词:互联网金融;中小企业融资生态;大数据;区块链

中图分类号:F830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6)015-000-01

一、中小企业融资困境

中小企业因规模小、经营不稳定、资信等级低、抗风险能力弱等天然缺陷使其无法从正规金融机构获取充足的融资资金[1]。另中小企业相较大企业资产少,担保、抵押难,传统金融机构由于信息不对称,会将未来风险以高融资成本形式体现,导致中小企业融资更加困难。

中小企业在发展阶段资金需求较大,大多依靠自身资金积累或民间高利借贷,融资成本高且融资渠道窄,资金来源灵活性差,财务风险容易增加。

二、现存互联网金融弊端

过去一两年,互联网金融野蛮生长,良莠不齐,广大投资者蒙受损失。大部分P2P网贷只是传统金融互联网化,并无大数据搜集和专业投资分析能力。对中小企业融资,仍提供抵押担保,融资成本并未降低。不少平台变相非法集资,利用已有资金池开展信贷和理财业务,造成风险积聚,导致资金链断裂。这些对投资者的欺骗致使部分失去信任,进一步恶化中小企业融资。可以看出,这些现存互联网金融并未改变信息不对称现状,因而需要探索适宜我国中小企业融资的新模式。

三、降低信息不对称的互联网金融新模式

网贷平台在无专业机构支持,无大数据分析,无新技术引导下,只是将单个公司或金融环节互联网化,无法利用整体优势改变信息不对称,而使投融资信息透明,降低成本,提升效率。为此,笔者认为,未来可通过三种改进后的互联网金融新模式来改善信息不对称问题。

1.互联网金融生态

构建以传统金融机构为主的多机构协同参与的互联网金融生态。传统金融机构在风险控制、金融产品设计、资产管理等领域有深入研究及专业优势。同时传统金融机构成立中小银行,结合线下团队广泛实证调研,探查走访,利用专业优势识别特定风险。多机构包括互联网理财、第三方征信平台,电子银行、移动支付体系,会计师事务所等,其掌握的信息深入居民生活及企业生产各方面。在此基础上,将金融机构现有内部流程和生态结合专业优势,进行分工并整合外部资源形成新的互联网金融生态,这种生态的构建使互联网金融具有市场自律自治功能。

建立该生态是将传统金融机构、外部专业机构与互联网技术融合,而专业化和精细化分工使各主体能专注于专业领域,整合资源和数据,完善针对中小企业的征信体系。从而企业具体经济活动的信息和数据都能如实采集和反映,更好为金融机构设定融资额度,降低信息不对称。

该生态并非是垄断或静止的,其包含各专业机构间竞争。利用竞争使各机构追求自我利益最大化,从而更好地整合资源,形成策略性趋势互动及合作,最终转化成外部高质量金融服务,满足中小企业需求。

2.基于大数据下的电商金融

电商金融利用第三方支付平台,对平台内中小企业通过对其上下游交易、运营、销售、财务、客户、物流、企业信用监测等数据指标的挖掘,分析中小企业运营、财务、创新力等行为,挖掘出有价值和潜力的中小企业[2]。利用大数据,设计和制定运算模型,结合企业需求制定合理融资范围,提供全面金融服务。

大数据分析是建立在企业历史数据基础上来预测其未来的,企业良性发展也是建立在对历史交易的有效保证上。因此企业包括交易记录在内的历史数据客观反映其真实能力,为投资者提供有效的参考依据。

以蚂蚁金服为代表的电商金融在近两年发展迅速,自2014年10月正式成立以来,蚂蚁金服借助阿里巴巴、淘宝等平台,利用风控模型,分析各商户近6个月交易数据,并以月为单位动态调整商户贷款额度,对平台内包括淘宝、天猫网商等近6000万中小企业提供贷款服务。

3.区块链技术

区块链作为未来互联网金融发展方向,目前得到世界几大银行和多国政府关注。其根据共识算法,利用全网记账将每段时间内通过该技术实现的各项交易记录下来,要求每一个节点都记账并核对,盖上时间戳。在交易流程中,以加密方式进行点对点交易,实现去中心化,在节省交易中介成本的同时,形成公开账本。由于在每笔交易中需要网内所有节点共识认证,因此利用区块中的全网记账,可有效识别未来所有企业交易信息,构筑基于区块链技术的去中心化信用体系,并利用体系中某一单个企业的信用情况为其融资,从而有效避免投融资双方信息不对称情况。

四、正视互联网金融新模式与中小企业融资关系

互联网金融存在局限性,即使是新模式本身。局限性不仅来自科技和监管,更多是个体趋利性,个体利用科技和监管漏洞通过隐瞒或欺骗来制造信息不对称而获得更大利益。因此需要正视互联网金融新模式与中小企业融资关系,其不能彻底消除局限性,但可通过不断探索与完善科技和监管来减少这种局限性,就如互联网金融新模式一样。

1.互联网金融局限性

就目前的科技水平,互联网金融始终存在信息不对称。电商金融大数据并未包含商家的社交数据,而其对信用评级也至关重要。很多中小企业融资后资金去向无法利用大数据进行确认。因此仍然可能利用虚假交易和证据隐瞒误导信用平台甚至欺骗投资者,就如电商金融中刷单和虚假交易的存在。

2.坚持探索完善新模式

互联网金融为投资方实现多类型资金配置,为融资方提供多渠道融资便利。信息不对称在目前确实无法彻底解决,只有利用现有大数据技术和相关从业人员专业性,尽可能降低融资难度。

中国互联网金融协会的成立将从行业行政监管和市场自律两方面对互联网金融进行整治和完善。在未来,仍将坚持探索和完善互联网金融新模式,不断试错总结经验,对不宜推广的模式采取小额试点,逐步完善;对以区块链技术为代表的新科技,尊重发展,合理监管。

五、结论

中小企业融资难在于投融资双方信息不对称,近两年互联网金融发展并未有效降低该不对称。基于专业化的互联网金融生态体系和大数据下的电商金融及区块链等新模式在未来或许是改善中小企业融资困境的有效途径。未来将依赖科技进步及完善监管来弱化个体趋利性影响,真正降低信息不对称,服务中小企业。

参考文献:

第6篇

数字阅读经历了互联网阶段,目前已经全面进入了移动互联网的时代。互联网时代是资讯内容的时代,是以“免费”为基本特征的时代。移动互联网是优质版权内容的时代,为知识创造价值的时代。互联网时代上网的代价很大,不但上网费很贵,电脑也很贵,网上支付条件不成熟,上网的局限性很大,因此真正的优质内容也比较缺乏。而移动互联网一出现就建立了付费的概念,手机短信每条两毛。但更重要的是,移动互联网是随着智能终端的成熟和3G的普及而真正成熟的。

移动阅读有两个主要形态,一个是基于手机终端类似于苹果APP的阅读应用,一个是基于HTM5技术的移动上网阅读。

手机终端利用内置硬件和软件的优势可以提升阅读内容的用户体验和功能,包括下载速度和付费的便利,甚至可以提供某些离线服务。目前这种形态大行其道,各个手机厂商和平台商纷纷推出自己的终端和应用格式,其目的就是为了争夺手机用户的“入口”,控制内容应用在屏幕上的位置,以此掌握和主导用户和内容。

移动上网的前身是WAP。但受制于手机的智能化水平和网速,WAP提供的内容体验很差。但随着类似于HTM5技术的成熟,移动上网的用户体验正在逐步接近客户端。移动上网的最大好处是它的跨平台通用性。无论什么手机,都可以随时上网获得内容服务,不需要下载客户端。想想看,如果将来我们需要一款苹果商店的应用,一款谷歌手机的应用,还需要一款联想或小米手机的应用,每个人就必须都具备这些手机才能获得相应的服务,太困难。所以,我认为,移动阅读的未来是移动上网,而不是平台客户端。当然,在目前智能手机正在发展、网速和WIFI覆盖面尚不理想的情况下,各终端服务应用是必要的,今后也可以作为重要的补充。

数字期刊的“单元”与“流”

第7篇

【关键词】移动互联网,数字版权,云计算

1.引言

移动互联网是当今世界发展最迅猛的通信技术,智能手机、PDA、平板电脑…..这些便携式的移动终端的兴起以及无线网络的大范围覆盖充分展现出了移动互联网的“无处不在的网络,无处不在的业务”的思想。此外,移动终端本身所具有的计算和存储能力有限、带宽接入的限制及接入网成本高等局限性又制约着传统的数字版权管理技术在移动互联网中的应用。而基于分布式计算的云平台的海量的数据存储能力和高性能的计算能力为解决基于移动互联网下的数字版权管理提供了解决方案。本文通过简单介绍传统的数字版权管理技术及其应用在移动互联网中缺陷,论述移动互联网下的数字版权管理未来发展。

2.现有的数字版权管理技术与其在移动终端使用的局限性

2.1现有的数字版权管理技术

2.1.1数字水印。数字水印(Digital Watermarking)技术是将一些标识信息(如作者的序列号、特殊含义文本、公司标志等)直接嵌入到数字媒介当中,或者是间接表示(修改特定区域的结构),用来识别数字媒介的版本、来源、作者、发行人、合法使用人等信息,并且不影响原数字媒介的使用价值,也不容易被探知和再次修改,但可以被生产方识别和确认。

2.1.2数字加密。数字加密(Digital Encryption)是使用密钥来对数字媒介的内容进行加密的。加密的密钥有两把:用于加密内容的公钥(Public Key)和用于解密内容及验证数字媒介是否被非法修改及破坏的私钥(Private Key)。

2.1.3数字签名。与人们的手写签名作用一样,数字签名系统向通信的双方提供服务,使得发送方S向接收方R发送签名的消息M,以便达到:一、接收方R可以验证消息确实来源于发送方S;二、发送方S以后不能否认发送过的签名消息M;三、接收方R不能编造或者改变消息M。签名的验证必须在签名人或者指定的证实人A的配合下才能进行,从而防止了签名的消息M被散播和复制的可能,从而保护了数字媒介的版权。

2.2现有的数字版权管理技术在移动终端使用的局限性

(1)现有的数字版权管理技术基本都是基于密钥加解密技术,密钥技术存在着被泄露的风险 ,数据依旧可能被泄露,特别是在开放式的移动互联网中,无处不在的无线网络增加了这种风险的存在。假使在给合法使用者发送私钥的过程中私钥被不合法的使用者截取,则会造成数据泄露。

(2)现有的数字版权管理技术对厂商和用户终端的数据存储和处理要求较高,对现今的便携式移动终端来说,数据存储和处理能力恰恰是其弱项,过大的存储及高要求的数据处理能力阻碍了现有数字版权管理技术在移动互联网中的应用。

(3)现有的数字版权管理技术中,发行商的服务器需要将加密后的数据全部传送到用户的终端中,然后再有用户终端解密之后其内容才能得以呈现。如果是一般的文本数据的话,移动互联网络传输带宽的压力还是可以承受的,但随着数字阅读中的内容不断向前扩展,图片、音频甚至是视频这些多媒体资料也成为数字阅读内容的一部分,此时,用户则需要耗费大量的时间以及流量将其下载到移动终端存储介质中才能阅读,这样会导致用户的时间成本和经济成本增加,不利于移动互联网用户群体的扩大及移动互联网的发展。

3.移动互联网下的数字版权管理未来发展

鉴于现有的数字版权技术在移动互联网下应用的局限性,以及云计算技术的飞速发展,移动互联网下的数字版权管理必然朝着云计算的方向发展。可以采用云计算虚拟应用技术,将数据存储、数据处理和数据展示三个过程独立开来,进而减少网络带宽及移动终端的压力。

3.1数据存储。移动终端用户请求的数字内容数据可以存储在云存储端。云存储端海量的数据存储能力可以支持出版发行商的数据存储需求。与此同时,数据也可以存储在出版发行商的非云化存储设备中,通过相对应的云访问接口一样可以将数据传输到云处理设备中。

3.2数据处理。利用云计算端的虚拟技术,在出版发行云中由出版发行商专用的应用程序对数字媒介进行加解密以及验证,从而从根源上避免了受版权保护的数字媒介资源流传到云计算端之外的区域。

3.3数据展现。由于移动终端设备的多样性,从而造成了移动终端显示方式的多样性。云计算终端出版发行商专有的应用程序可以根据移动终端发来的需求,根据识别出终端显示设备的显示方式展现加密后的信息。

3.4云计算数字版权管理的优势

(1)由于数据的存储和处理是在云端进行的,因此整个数据不会泄露到云外,从而使极大保护了数字媒介的版权。

(2)由于数据处理都是在云端进行的,因而大大降低了移动终端的数据处理压力,其所要完成的仅仅是数据的最终呈现,这样对移动终端的配置要求会大大降低,移动终端的制造成本会更加低,从而加大了移动互联网的普及范围。

(3)由于在云端内部是云主机间的可信数据通信,因而可以减少甚至是不使用传统模式中的通信双方数据的加解密,从而减低了云主机处理资源的开销。

(4)云终端出版发行商的应用程序资源池中的虚拟应用程序自动识别出终端显示设备的屏幕的大小,从而为其提供适合其屏幕的数据,因此出版发行商仅仅需要针对不同的软件运行平台开发统一的应用程序即可,而不需要在针对每一种类型的设备开发专用的应用程序,降低了出版发行商的发行成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