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6-05 15:34:39
序论:在您撰写市场经济管理专业时,参考他人的优秀作品可以开阔视野,小编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这些建议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热情,引导您走向新的创作高度。
论文 关键词:农林 经济 管理 就业需求 课程体系 改革
论文摘要:从分析农林经济管理专业毕业生就业情况变化入手, 总结 了当前农林经济管理专业课程体系设置中存在的问题,得出现行的专业课程体系部分课程已不能适应毕业生就业需要。针对目前课程体系设置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农林经济管理专业课程改革的思路。
农林经济管理专业是我国 发展 高等 教育 进程中较早设置的专业,作为农业经济和农业 企业 管理相结合的本科专业,为国家农业和 农村 经济发展输送了大量的专门人才。从外部条件来看,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一个专业的生存与发展,取决于其培养的人才是否能满足社会的需求。从专业内部来讲,培养目标决定了专业的特色与定位,而培养目标的实现又以专业课程体系为依托。所以,课程体系的设置是为专业人才的培养而服务,其合理性最终取决于是否满足对专业人才的社会需求。基于此,试从农林经济管理专业毕业生就业需求的变化来探讨农林经济管理专业课程体系的改革。
一、农林经济管理专业毕业生就业情况的调查
近几年来,随着高校的不断扩招以及国家就业体制的根本性变革,农林经济管理专业毕业生就业总体形势日趋严峻,以沈阳农业大学经济管 理学 院农林经济管理专业为例,毕业生就业单位、毕业生就业率发生了如下变化:
(一)毕业生就业单位的变化
从农林经济管理专业培养目标来看,本专业培养的人才能在各类农(林)企业、教育科研单位和各级政府部门从事经营管理、市场营销、 金融 财会、政策分析等方面工作。基于此,把农林经济管理专业毕业生就业单位分为四大类型即企业、教育科研单位、行政事业单位,其他(包括考取研究生、自主创业等)。其近20年就业方向变化情况如表1。
从表1可以看出,农林经济管理专业毕业生企业就业的人数呈上升趋势,而且这种趋势越来越明显;在教育科研单位就业和行政事业单位就业的人数呈明显下降趋势。这一方面原因在于进入行政事业单位愈加规范,竞争也日趋激烈,行政单位必须参加公务员 考试 ,事业单位也实行统一招考;另一方面,随着我国研究生招生规模的扩大,毕业生学历层次日益提高,导致进入教育科研单位的门槛提高,很多用人单位要求必须具有硕士学位甚至是博士学位。而各类企业尤其是规模较小的企业对毕业生学历、学位的要求不高,所以,农林经济管理专业毕业生目前更多就业于各类企业。
(二)毕业生就业率的变化
从1996年开始,国家取消了大学毕业生统一分配制度,实行完全市场化的双向选择。由于就业政策和就业领域的变化,沈阳农业大学农林经济管理专业毕业生的就业形势日趋严峻,表2为沈阳农业大学农林经济管理专业与经管学院近5年就业数据。
从表2可以看出,农林经济管理专业毕业生的就业率呈一个明显下降趋势,尤其是近2年就业率下降明显。虽然与学校的总体就业率对比处于中游水平,但是对比经管学院平均就业率而言明显较低。
二、对农林经济管理专业学生专业方向及选学课程意愿的调查
学生由于就业压力的增大,在学习过程中,大多选择能快速提高就业竞争力、实现毕业就能就业或对就业帮助较大的专业方向和课程。
(一)专业方向的选择意愿
为了给学生学习和就业更多的自主选择,沈阳农业大学农林经济管理专业从2003级开始,让学生在大三实行明确的专业方向选择,具体方向为农村发展和企业管理,两个专业方向分别设置了相应的方向课。近4届学生专业方向选择情况如表3。
从学生专业方向选择的情况来看,除04级学生在两个专业方向选择基本持平外,其余几届学生大部分选择了企业管理方向。经过调查了解,学生的选择专业方向更多考虑的是市场就业需要。
(二)专业课程的选择意愿
为了了解学生对专业课程的选择意愿,农林 经济 管理教研室对三、四年级农林经济管理专业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从调查的结果来看:
“学生最喜欢的专业课程”这一选项中,排前五位的分别是管 理学 原理、市场营销学、人力资源管理、经济学(包含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农产品国际贸易。其中,管理类课程占到60%,而经济类课程只占20%。
“在对就业最有用的专业课程”这一项中,排前五位的分别是市场营销学、管理学原理、 会计 类课程、农产品国际贸易、经济法。管理类课程具有明显的优势。虽然学生只是一些感性的认识,但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农林经济管理专业目前课程设置上的一些漏洞和问题。
三、当前农林经济管理专业课程体系存在的问题
(一)经济类课程与管理类课程的平衡问题
农林经济管理是涵盖农业、经济、管理三大学科的宽口径专业,授予学生的学位从早期的农学学士到中期的经济学学士以及现在的管理学学士,体现了 教育 界对这一专业认识的不断变化过程。最初在专业课程设置上,以农业经济学为主线,强调对经济理论的研究,农林经济管理专业实际上成为农业经济专业。在大学生就业体制改革前,国家更多需要具备较强经济学知识的农林经济管理毕业生,各级政府的农业经济部门成为农林经济管理毕业生的主要就业单位。但随着大学生就业体制的变革以及政府职能的转变, 企业 逐渐成为接纳农林经济管理毕业生就业的主要领域。对于企业而言,需要的是具备较强微观管理能力的学生。针对这一市场需求变化,近年来,专业在教学计划中作了一些调整,增加了管理系列的课程,但与一般的管理专业相比,从课程体系来看,无论是广度还是深度都有较大差距。
(二)“重理论,轻实务”的问题
随着大学扩招,高等教育由原来的“精英教育”转变为“大众化教育”,在人才培养的层面上,也由原来的宏观型、理论研究型逐步转变为通用型、复合型和应用型。培养目标的转变,必然要对原有课程体系进行改革。在当前的农林经济管理专业课程体系中,“重理论,轻实务”的现象仍然较为严重(这也是全国农林经济管理类专业的一个通病),具体体现在:(1)在教学方式中,专业课程的讲授大多依然采用的是“教听式”,而强调实务操作、学生参与的教学方式较少;(2)在教学计划中,原有的专业课程实习较少,主要集中在农业经济学、统计学、管理学原理三门课程;(3)考核方式中也存在一定问题,考核的方式较为传统,很难从锻炼提高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出发来进行。
(三)课程体系的“专”和“宽”的问题
由于农林济管理学科自身的宏观性和宽泛性,以及为了适应社会经济形势的 发展 和对农林经济管理专业人才的需求,在农林经济管理专业的课程设置中,包含了较多其它学科或专业的课程:如会计学基础、财务管理学、审计学等会计类课程;证券投资学、保险学、农业保险学等 金融 类课程、农产品国际贸易等贸易类课程。这些课程的设置,在一定程度上扩大了农林经济管理专业学生的学习领域,增加了知识面,拓展了知识结构,但受到学时限制,使得这些“宽”与“专”相互竞争,农林经济管理专业的核心竞争力在哪里,始终是现行农林经济管理课程体系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虽然农林经济管理专业课程体系一直在不断微调,从上述的分析可以看出,现有的农林经济管理专业课程体系依然存在一定的问题,要使农林经济管理专业毕业生适应市场就业的需要,在课程设置、体系构成等方面必须进行一定程度的改革。
四、农林经济管理专业课程体系改革的思路
(一)课程体系应以学生就业需求为导向
政府对高等教育的目的主要有两个,一是提高民众的 科学 文化素质,二是为社会培养人才。学生的目的除上述外还包含着提高自身社会生存能力,社会生存能力中最重要的指标是就业竞争力。如果大学是“工厂”,培养的学生就是“产品”,评价这个“工厂”好坏的重要指标就是“产品”是否受社会欢迎。社会欢迎就意味着学生就业竞争力强,高校培养学生的目的才算完成。因此,在专业课程体系的设置和调整过程中,应时时把握学生就业需求目标,在提高学生科学文化素质的同时,更好的为学生实现就业而服务。
(二)把握好专业的“共性”和“个性”
从“共性”的角度来讲,农林经济管理专业涵盖经济和管理两大学科,目前授予的是管理学学士学位。因此,在课程设置中,经济、管理通用型课程应是其主体,这是“共性”问题。但同时,农林经济管理专业又有自己的“个性”问题,需要有一部分专业课程来体现这种“个性”,这也是农林经济管理专业的特色所在。
(三)细化专业方向的划分
为了更好的适应学生就业的需要,全国绝大部分农林经济管理专业进行了专业方向的划分,沈阳农业大学农林经济管理专业也划分了“ 农村 发展”和“企业管理”两个方向。前者偏重于经济理论和政策的研究,是为学生继续深造服务的方向;后者偏重于实践,是为学生就业而服务的方向。但这种划分可以更加细化,如“企业管理”方向可以进一步细分为“农业企业管理”、“涉农企业管理”等。这样,一方面体现了农林经济管理专业的特色,另一方面增加与工商管理的差异竞争优势,增加学生就业的核心竞争力。
【关键词】工商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经济新常态
根据教育部预计,2017年全国将有795万普通高校毕业生,比去年增加30万。而毕业后继续攻读研究生的应届大学毕业生人数为21.43万,在毕业后的半年内能顺利就业的应届毕业生人数会达到434万。在毕业半年后还在继续寻找工作应届毕业生人数达51.59万,无业但正在复习考研和准备留学的应届毕业生人数达5.46万,另有无工作无学业没有求职和求学行为的应届毕业生人数达16.51万,三者共计73.56万(包括有了工作又失去的)。另一方面,在我国经济新常态的背景下,经济增速换挡回落,经济结构调整。高校和毕业生都面临较大的就业压力,如何解决好大学毕业生就业问题需要政府、社会、企业、学校、家庭多方共同面对。作为高校方来说,所面临的外部就业环境短时间是难以改变的,那么优化人才培养结构方面来破解学生就业难问题成为一个较好的切入点。尤其对于应用型本科高校来说,进行应用型人才培养实践教学体系改革就显得尤为必要,以适应“经济新常态”结构调整的要求,而工商管理专业作为管理大类的代表具有研究的典型性。
一、本科高校应用型工商管理专业人才需求分析
只有充分了解社会对本科高校工商管理专业人才的真实需求,满足社会特别是的需要,才能实现高等教育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匹配。经过对本科高校工商管理专业就业状况的调研,本文从三个个方面总结了经济新常态背景下社会对本科高校工商管理专业人才的需求特征。
1.应用型工商管理本科专业毕业生进入企业对口岗位类别
工商管理本科专业毕业生进入企业后适合的工作岗位主要有:市场营销类:销售人员、营销助理、市场调查员、客户服务人员等;人力资源管理类:人事助理、员工招聘专员、企业内部培训专员、绩效管理专员等;行政管理类:后勤主管/总务主管、行政助理/后勤助理、行政专员、行政文员等;物流管理类:物流调度员、国际货物员等;其它:财务管理、管理储备干部、管理咨询助理等。
2.应用型工商管理本科专业毕业生的专业素质分析
企业对应用型工商管理本科毕业生的需求主要是以实践型、技术型、技能型人才为主。根据对企业招聘工商管理本科学生的专业素质要求来看,企业对工商管理本科专业的毕业生不仅要求具备相关的理论水准、现代企业管理思维,更看重工商管理专业本科毕业生的实践应用能力。毕业生的现代企业管理技能、管理技术等实践能力是企业在进行员工招聘时首要考虑的素质,企业在招聘工商管理本科专业毕业生一年内通常不会派遣其到管理岗位,而是先在基层各岗位实习,待其了解本企业或掌握相关经验后才到选调到管理岗位任职,说明在经济新常态背景下,企业对新招聘员工所具备的知识、技能、综合素质的重视程度明显加强。所以工商管理专业培养人才如果在校期间具备相应能力的话,进入管理层的时间就会缩短。
3.应用型工商管理本科专业毕业生的职业素质特征
在经济新常态背景下,企业对工商管理专业人才第职业素质要求是专业化、职业化、规范化、理论联系实际的德、智、体、能全面发展的适应性强、具有创新性的综合性管理人才。应用型工商管理本科专业毕业生应具备的职业素质包括其思想、品德、气质、性格、能力、知识、风度等等。一个优秀的工商管理毕业生应具备的基本素质如下:优秀的人格品质素质。必须有高度的事业心,必须有高度的为事业献身的崇高精神。工作要勤奋。办事公道,不谋私利,坚持原则;职业能力素质。要想适应经济新常态的要求,管理者必须具备有一定的组织能力、交际能力、表达能力、应变能力、创新能力、分析判断能力和用人能力等等。一个现代管理者,应能胜任不断变化的外界环境和日益加重的业务负担,因此,还必须具有强壮的身体、充沛的精力,以及勇于承担风险的魄力。企业在招聘工商管理专业毕业生时对职业素质的要求也是越来越高。
二、应用型工商管理本科人才培养存在主要问题
1.课程设置与企业对应用型工商管理人才的需求的偏差
目前应用型高校工商管理本科专业的课程设置的基本情况是新生先学习英语、数学、思政、语文等公共课程,同时会进行工商管理专业基础课程如管理学、经济法等专业基础课程的学习,为高年级学习专业课程打下扎实的基础;大学三、四年级则进行战略管理、市场营销等专业课的深入学习。这样的课程设置看起来似乎是一个循序渐进的学习过程,但这样的课程设置存在一个缺陷,它忽视了大学阶段学生在学习能力方面所具备的优势和不足。经过了高考的选拔,大学生基本具备了良好的理论知识的自我学习能力以及应对考试的能力,大学不应该仅仅是学生们学习理论知识的平台,更应该是一个通过实践掌握知识的平台。按照这样的标准来衡量的话,目前国内多数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工商管理教育专业的课程设置还没有形成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实践教学体系,与经济新常态背景下企业对工商管理人才的要求还存在较大偏差。
2.工商管理应用型师资队伍建设滞后,教师应用型教学设计指导能力不足
目前,国内一些高校对工商管理实践教学的重视程度不够,忽视了从事实践教学的专任教师的作用,有些从事工商管理实践教学的教师从事的工作任务只是所谓的“实验准备”,其被学院认定的课时工作量低,有的实践课教师被归为“非教学人员”,其工作不能计算工作量,这使许多有丰富实践教学经验和能力的教师,不愿意将主要精力投入到工商管理实践教学当中。在大部分高校工商管理专业教学计划中,工商管理专业的实践教学任务一般由理论课教师兼任,而大多数工商管理专业的教师因为在获得硕士、博士学位后,直接进入高校从事工商管理相关课程教学任务,其优点是高学历,专业知识尤其是理论基础扎实,但由于缺乏在企业、公司参与工商管理方面的实际工作,因此比较缺乏工商管理实践教学的相关经验,也不太了解实验室、实训室软硬件,甚至一些工商管理实践课程的详细操作规范对于理论课老师来说也显得陌生,对学生对实践教学活动中产生的疑问不能够很好的解答。正是由于工商管理专业实践教学师资力量不强,整体实践教学水平不高,实践教学课程虽然已开设,但并不能满足经济新常态下企业对工商管理专业毕业生的素质要求。
三、应用型本科院校工商管理专业实践教学改革思路
1.根据经济新常态下企业对工商管理人性才的需求,有必要改革现有的工商管理教学方法,创新工商管理实践教学手段
依据企业对工商管理毕业生素质的要求,调整教学内容和各种教学方法,使其适应企业对工商管理毕业生不同能力和素质的需求。具体来说要不断优化教学方法,不断完善案例教学、项目教学、情境式实验教学、沙盘模拟教学、网络互动教学等多种教学方式与方法,运用系统论的方法促进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的不断融合以及不同教学方法之间的相互渗透与补充,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丰富学生的实践经验,开发映工商管理实际问题和情境的本土案例,建立本土化工商管理教育的案例库,大力发展管理案例教学,实现工商管理教学理论与实践的有机融合,使学生在形象的案例教学中理解工商管理管理的真谛和精髓。通过为学生创设虚拟的企业工商管理情境,使学生能够将工商管理知识融于工商管理活动情境之中,培养学生对工商管理实践能力养成的兴趣。建立包括案例讨论、在线实验、在线工商管理论坛等模块在内的虚拟网络教学平台,实现网络资源共享,以适应经济新常态下应用型工商管理毕业生的就业需求。
2.培养双师型教师队伍
所谓“双师型”教师是指既具备深厚工商管理理论知识,也具有丰富工商管理实践教学经验的教师。素质过硬的师资队伍是是培养应用型、实践型人才的必要条件,也是工商管理专业建设和发展的人力资源保障。制订科学的双师型教师培养方案,有计划地吸纳、聘请一批富有社会实践经验的专业人才充实工商管理教师队伍。推动工商管理专任教师到企业兼职和挂职锻炼,跟踪工商管理实践的前沿,促进工商管理理论教学和实践的良性互动,通过项目合作和挂职锻炼相结合等方式,不断提高和丰富工商管理专任任教师的学术水平和实践经验。
四、结语
应用型本科院校工商管理管理专业需要培养出理论扎实、实践过硬的应用型专业技术人才,才能适应适应经济新常态下企业对应用型工商管理毕业生的需求,这对工商管理教育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应用型高校工商管理教学必须根据工商管理人才的培养规律,针对学生、针对企业、针对实践,从师资、实验室建设、校外实践以及课堂教学等多方面进行创新,培养出的工商管理专业人才才能够得到社会和企业认可。本文中总结了社会对工商管理人才需求的新特点,高校只有应用型工商管理人才培养中结合实际情况,有选择的进行创新,注重专业特色的凝练、明确专业定位,才能培养出具有就业竞争力的应用型工商管理管理人才。
参考文献:
[1]王利,陆毅华,李养良,都学飞.地方应用型本科高校工商管理专业实践教学探索[J].轻工科技,2017,(02):160-161.
[2]苗大威.探索工商管理专业新型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模式[J].中国商论,2016,(28):188-189.
[3]孙理军,王开明.经济新常态背景下工商管理专业教育的转型升级[J].当代经济,2015,(31):126-127.
[4]黄雷,叶勇,李明.工商管理专业实践教学存在问题与对策分析[J]攀枝花学院学报,2012,(04):76-78.
关键词:经济转型;物业管理;房地产
我们需要办公,需要制造财富首先要有一个环境,要有一个工作的场所,一个居住的地方而对于这个地方的综合管理直接能影响到我们的工作效率,所以对于物业的管理与经济发展有着直接的关系。随着我国的经济转型,物业管理市场也要相应的转换管理方式,与经济保持同一步伐,帮助经济更好的发展。
一、我国的物业管理市场
物业管理是在改革开放后才开始有的,经过这些年的发展,现在已经大致有了一定的规模。90年代后我国的房地产行业发展的很迅速,相对的一些法规各管理方法也随之完善,这也使物业管理市场的发展到了一个新的时期。随着我国经济的转型我国的一些大的城市如北京、上海等地的经济发展的很快,相对的人们对物质的要求也提高了,与此同时人们对于服务的要求也提高了。虽然现在物业管理在不断的进步可,可是从总体来看,物业管理的水平还不行,还是够成熟。
现在我们的住房可分为三种:商品房、直管公房、房改房。而对于这三种住房的物业管理是不同的。
(一)商品房物业管理
商品房是直接购买的住房所以客户的要求自然会高一些,为了能吸引客户房地产公司不仅在住房本身投入大,对于物业的管理更加重视,所以对于商品房的物业管理起步比较早,发展得也比较好。他对于物业的管理也比较正规,大部分商品房都是由专门的物业管理公司进行管理。有专业的人员进行管理,提高了住房的安全,改善了小区里的环境,对于一些硬件设施的管理也起到了很好的作用。但是这些物业管理公司往往都是隶属于房地产公司,只管理自己公司所开发的楼盘,只有很少一部分的物业管理公司是独立的。因为选择性很少,所以业主只能用房地产开发公司所拥有的物业管理公司或是指定的公司,这样变成了物业管理公司主导业主的状况,从而一些物业管理公司在管理时就会变得随意,对于规章制度不严谨,或是无视规章制度,尤其严重的是在收费的环节上,有很多物业管理公司与业主的纠纷,都是由于这个原因,造成了不良的社会影响。
(二)直管公房物业管理
直管公房是由房管站来管理物业的,所以这让这种住房的物业管理最为薄弱。住房的管理各维修都是由房管站来直接负责的。他既是行政管理者又是服务人员,公房的租赁、管理、维修都是由它一手包办的。但是这种管理对于费用的收缴存在着很大的问题,为了要解决这一问题,一定要转变由房管站管理、维修的习惯。
(三)房改房物业管理
房改房一般都是一些单位自行建造然后出售于单位内部的,这种住房的物业管理一般都是由自建单位自已管理的,没有专业的人员,规章制度也不完善,造成住房的环境差例如一些住房的楼梯走廊里的违章搭建,都无人理会。英甚至一些单位在建造好住房后对于物业的管理撒手不管,这样使这些房改房卫生差以及治安也不好,这样给不法分子制造了机会,影响了社会的治安。
二、物业管理市场的发展方向
(一)加强市场竞争
为了能使我国的物业管理市场适应我国的经济转型,使其更好的发展,首先要建立一个专业化、社会化和市场化的物业管理体制,加强物业管理市场的竞争力。要处理好房地产公司与物业管理公司的关系,最好能使两者分离,增加物业管理公司的数量,可以运用竞标的方式来挣取机会,而不是内部指定,同时也要参考业主的意见,综合物业管理公司的管理实力如管理公司所提供服务的质量、内容和收费等各项因素并与业主协商后来选择,加大物业管理公司的压力,让其能够提高自己的管理水平,使其服务更加到位。并且要明确管理公司的权力和责任,在与业主发生纠纷时可以以此为依据,及时解决问题,不会引起不良的社会影响。
(二)提高专业水平,严谨规章制度
现在业主对于物业管理公司的服务要求越来越高,相对的物业公司也要提高服务人员的综合素质来满足业主的要求。要进行一些专业的培训来更好的为业主服务,管理好住房的环境。制定严谨的规章制度,并严格执行,不会再出现服务不到位,人员懒散,胡乱收费的情况。
(三)实行联营管理,进行规模经营
如果物业管理公司脱离了房地产开发公司,那只是一个单纯的服务公司,运营时利益很低,为了能解决这一问题,建议扩大一定的管理规模,在服务的同时也可以通过改造、收购、兼并、改组等方式对企业进行重组,以大带小,合小为大,合弱为强,形成规模优势。使企业的管理成本降低,能够更好的适应市场。例如将离得近的几个小区归纳到一个物业公司管理,扩大住户的生活空间。完善社会内的硬件设施,可以多建一些公共设施、娱乐场所等。
以上只是笔者对于我国经济转型的物业管理市发展方向表述了一些自己的看法,我国的物业管理市场现在处于一个慢慢发展的过程,它像一个还在幼年的孩子一样会一点点成长起来,更好的配合我国的经济发展,让我们能有一个舒服务安定的生活环境,使人身心得到舒缓,使我们不仅在经济方面能与发达国家相抗衡,在日常的生活中也能不输给任何人。
参考文献:
[1]李章.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J].井冈山师范学院学报,2003,(S1) .
[2]韩宁.小区物业管理散议[J].辽宁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03).
[3]徐文,熊钰.积极、稳妥地推进我省小水电发展[J].江西能源,2003,(04) .
[4]国宝平.建立农业产业协会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J].垦殖与稻作, 2003,(02).
[关键词] 高职教育 旅游管理 实践教学改革
旅游业这一朝阳产业,已经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之一。高职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是培养生产、经营、管理、服务一线工作的高技能型人才,如何培养出既有专业水平又符合市场需求的旅游专业应用性人才,是我们高职院校旅游教育必须解决的一个问题。
一、目前旅游管理专业实习现状
1.实习面单一,侧重酒店实习。目前,唐职院旅游实习的教学安排中,主要有两类实习内容:导游实习和酒店实习。其中导游实习主要形式为导游实训和旅游参观实习,导游实训每学期安排一到两周,内容为导游词的写作和讲解,指导教师为校内任课教师。酒店实习包括为期一个月的校内实训和每年两到四个月的校外实训,校内实训聘请金槟酒店工作人员全程讲解并指导操作,校外实训学生主要从事客房和餐饮的基础性工作,劳动量大,集中在六到九月份旅游旺季,时间相对较长。旅游实习如果只侧重与旅游酒店实习而不顾其他的安排和计划,无疑是有一定缺陷的,这种缺陷一方面使学生得不到系统而规范的旅游管理实践和经验,又有可能使学生误解旅游管理学习其实就是旅游酒店管理学习,把旅游管理专业和旅游酒店管理相混淆。
2.酒店服务实习内容过于低层次,以低技能的简单劳动为主。在酒店实习环节中,学生的整体满意程度较低,分析其原因,主要在于目前的酒店实习在执行过程中,学生普遍感觉所学与所做不相一致,在大多数的实习中但四个月的实习期间里,总是重复的从事类似低技能的工作,就不可理解了,而且,实习期间正值旅游旺季,劳动强度过大。
3.酒店实习过程中,教师长期顶岗管理,锻炼学生的效能不高。学生酒店实习的全过程,学校派一名专业教师长期驻扎配合酒店管理学生实习中出现的所有问题。这样,不但学校的管理成本提高,学生出现问题时还是全权由带队教师负责并协助处理,不能完全锻炼学生工作能力和其他各种在工作岗位上需要的能力,不能使学生接近社会,达不到社会实践实习的最终目的。学生在实习期间有依赖性,出现问题选择逃避,实习的目的就是使学生接触社会,进入顶岗的角色,达到学校和社会的过度,但是现存的实习管理方法,锻炼学生的效能不高。
4.旅游实习对学生就业的指向性不强。高强度长时间的旅游酒店实习,内容单一、枯燥而且简单,使得几个月的实习下来,很多学生对从事的酒店工作产生畏惧,由此可见,现在所实行的旅游实习不但没有起到一个良好的引导和入门教育功能,反而在某种程度上使学生产生了从事旅游业的离心作用,这显然不是专业建设所希望的。
二、对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改革的几点建议
1.拓展和完善实习领域。旅游管理专业的实习,不能以酒店的内容来取代旅游管理实习。所以在实习内容体系安排上,应该兼顾旅游管理专业在旅游企业服务与管理;导游服务;景点、景区开发规划设计等内容。
在旅游企业管理实习方面,应制定出旅游酒店服务与管理实习,旅行社经营与管理实习,娱乐性企业(大型娱乐场)服务与管理实习、休闲性旅游企业(高尔夫、登山和攀岩俱乐部等)服务与管理实习的详细计划和方案,实习指导者应根据学生就业意愿和自身适宜性进行针对安排;在导游服务实习的内容设置上,可围绕全国导游资格考试工作来进行,制定一套可行的现场讲解和带团服务流程的工作细则,与多家旅行社联系,接收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旅行社经营和管理实习。景点、景区开发规划设计实习,在实习方案设计上,应侧重培养学生规划制图,景点布局与构思等方面的技能,并聘请相关专业人员现场讲解演示。
2.实习管理应更多融入社会因素,放开、放宽,有严有松。大包大揽的管理模式在现在看来,是有其内在缺陷的。如果将实习领域拓展开来,那么供学生实习的单位也就相对较多,应该在实习单位选择上适当放开,让学生在兴趣和适应性方面自主选择实习单位,而不是现在的“一刀切”,强制学生履行集体实习的教学计划,使学生很被动而且从思想上不情愿,需要学校在每次实习之前做大量的实习动员工作。另一方面,选择放开了,顶岗管理也要适当放开,教师在学生实习期间离开学生,使学生完全融入社会,进入岗位角色,不再依赖教师,彻底锻炼学生社会适应性。同时,在学生的实习组队、实习纪律、实习考勤等还是要严格要求。
3.实践教学师资队伍建设。建设一支结构合理、素质优良、专兼结合的实践教学师资队伍是保证实践教学质量的关键。教师可以利用寒暑假、带队实习到旅游企业,深入第一线,更好地了解企业的情况和企业对学生能力和技能的要求,并帮助企业解决工作中的理论方面的难题。这样,既锻炼了教师队伍,进一步提高了教师的教学能力和科研能力,又为学生创造了技能学习和就业的平台。还可通过招聘、外聘、进修和企业培训等手段,优化实践教学教师的结构,提高实践教学教师的业务水平和素质。
4.加强实践教学管理与质量评估。目前唐职院旅游管理专业教学的质量评估主要采取技能大赛的方式进行,包括导游大赛,客房做床、餐饮中西餐摆台大赛及折花、茶艺大赛。这些项目的进行在一定程度上激发了学生实践的积极性同时也提高了学生的动手实践技能,同时,也需要进一步扩展评估项目,如旅行社计调实训项目,景区景点规划实训项目等。扩展实训项目的同时,也在扩展学生的就业渠道。
综上所述,文章从高职院校旅游专业的实践教学的现状出发,阐述了高职院校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存在的问题,进而提出了高职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改革的几点建议和对策。
关键词:工学结合;文化市场经营与管理专业;实训基地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各行各业越来越需要具有综合职业能力和全面素质的,直接从事生产、技术、管理和服务第一线的应用型及技能型的高级实用人才。工学结合是以培养学生的全面职业素质、技术应用能力和就业竞争力为主线,充分利用学校实训基地和企业两种不同的教育环境和教育资源,将在校的理论学习通过校内实训以及企业的实际工作经历有机结合起来,为生产、服务第一线培养实务运作人才。工学结合的职业教育模式是培养技术型、应用型人才的必然途径,符合社会对应用型人才的要求。
文化市场经营与管理专业(以下简称文管专业)旨在培养掌握文化艺术品鉴定基础、市场营销分析、文化市场管理、艺术品经营法律法规等方面的专业知识及专业技能,面向文化艺术品经营、管理、拍卖行业第一线从事文化艺术品经营、管理工作,具有良好职业道德和实践能力强的高素质综合型人才。
作为一门实践性、应用性很强的专业,学生职业岗位能力的培养,职业技能的训练至关重要,它关乎学生的就业以及学生对于未来岗位的适应程度,而实训基地则是实现就业与岗位的“零距离”对接最重要的一环。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教学质量的高低和教学效果的好坏直接取决于实训基地的建设。如何进一步改革优化实训基地建设,使学生提高专业能力,掌握职业技能,胜任岗位工作,是工学结合的文管专业实训基地建设理念提出的另一缘由。本文以浙江经济职业技术学院为例,对工学结合的文化市场经营与管理专业实训基地建设作了探讨。
一、工学结合的文管专业实训基地建设的构想
(一)坚持围绕“工学结合”模式,强化校内实训室的建设,构建学院素质教育平台
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教师的实践能力能否提高,新的课程、先进的教学方法能否推广,在一定意义上都取决于实训基地的硬件装备水平和软件先进程度及教学环境的优越程度。在浙江经济职业技术学院领导的支持和关心下,目前本校文管专业实训基地已建成5个专业实训室:陶瓷、书画艺术品鉴定实训室、杂项艺术品鉴定实训室、书画摹写实训室、书画装裱实训室、艺术品经营与管理模拟实训室,占地面积约714平方米,可同时容纳40人进行教学。实训室内有陶瓷、书画、金银器、玉石等专业资料和教学设施共计千余件,总价值约28万元。为进一步拓展专业群建设满足实训教学的需要,实训基地将新建人文艺术实训室、陶艺实训室,扩建艺术品鉴定实训室。
1.新建人文艺术实训室。新建的人文艺术实训室,将购置一批先进的设计专用设备,满足新专业(艺术设计专业)的实训教学。实训过程中,坚持以就业为导向,针对就业岗位展开实训,重点训练学生的设计创新能力、电脑设计能力和动手绘制能力,使学生掌握最新的设计技术,拓展就业岗位。项目建成后,可以全面满足教学、培训、社会生产、技术开发等需要,实训设备达到企业现场设备中等以上水平,实习实训项目开出率保持在100%,同一项目能同时一次满足30-60人实习实训,可以满足艺术设计专业180名学生实训教学需要。
2.新建陶艺实训室。陶瓷品鉴教学和实训是文化市场经营与管理专业的核心课程,陶瓷品鉴课程的主讲教师为省内古陶瓷专家任世龙老师。陶艺设计实训室的建成将发挥我院陶瓷艺术教学原有的优势,形成我院职业教育富有特色的实训基地。实践教学亦以“能力本位、任务驱动、项目导向”为特点的教学模式,鼓励学生积极参加社会生产项目和产品研发,提高学生的就业能力。
3.扩建艺术品鉴定实训室。艺术品鉴定实训室将继续购置一批古代和当代艺术品作为教学资源。这是对原来书画、陶瓷、杂项艺术品实训基地教学资料的有力补充。校内实训基地的改革,不仅满足本专业实训教学的需要,而且面向全院师生开放,新建设备中将购置多媒体触摸机多台,分别放置于校园人文部、办公楼、信息搂等场所,师生可以随时点击上网,实现资源共享,构建学院素质教育平台,提高学生的艺术品赏能力,提升学生的艺术素养,进一步凸显本院人文兴学的办学特色。
(二)坚持围绕“工学结合”模式,加强校企合作,积极拓展校外实训基地建设
校企合作是强化学生职业技能和岗位训练现实而有效的途径,它能使学生熟悉企业的生产环境,弥补校内实训条件的不足。在校企合作中,学生不仅巩固了专业理论知识,熟悉了企业技术应用的过程和生产、管理的具体运作,而且积累了从业经验,提高了综合知识应用和实际操作的能力。因此,在工学结合的实训基地建设中我们十分注重校外实训基地的建设。我们的具体做法包括以下方面:
1.巩固与已建校外实训基地的联系。为了满足本专业实践教学的需要,本专业现已与杭州诚信拍卖有限公司、杭州收藏品市场、浙江嘉诚拍卖有限公司、六和文化会馆、文物商店、浙江省博物馆等多个不同类型的企业签订了校外合作协议,我们的校外实践教学活动得到了他们的鼎力支持。
2.积极拓展新的校外实训基地建设。我们注重追踪与专业建设和专业发展相吻合的文化单位,不断吸引更多企业加入,如已与浙江省拍卖协会取得合作,与上海古今通宝的联系也日益密切。这些均充实了文管专业校外实训基地的教学内容,使学生通过严格的训练,熟悉了不同类型企业的经营与管理情况,全方位提高了学生自身的职业素养,使其获得更多的就业机会和更大的发展空间。
3.积极利用校外实训基地的场地和设备条件,使学生真实体会艺术品拍卖的整个过程。我们充分利用与多家拍卖公司合作的机会,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拍卖会的全过程,包括前期艺术品的收集、整理,预展以及拍卖,并聘请具有丰富工作经验的工作人员为学生现场讲解有关的流程。学生通过参与真正地感受到了拍卖过程的特殊性、复杂性和技巧性,普遍反映受益良多,这样的实践机会,是校内实训无法提供的。
(三)坚持围绕“工学结合”模式,打造教学团队:校企师资人才互动,提高教学质量
“工学结合”的实训基地建设中要求建立一支高质量的具有实践能力的教师队伍,但在目前学校办学经费有限的情况下,仅靠自身的力量是无法解决的。因此,必须要有企业的鼎力支持,校内专任教师与校外兼职教师互为补充。
1.专职教师深入实践进行学习。对专职教师而言需经常化、制度化地到企业对口实践,在真实的“场景”中感受最有价值的教学资源。
2.对于企业的兼职教师,由于企业兼职教师本身有自己的工作,很难一学期都在学校上课。可以采取在学校上几节实践课的方式。这样既不耽误自己的工作,又能使学生接受具体实践的指导。
3.企业的专家可以以讲座的形式进行讲授。我们已经进行了这方面的尝试,如邀请浙江嘉泰拍卖有限公司的董事长金少俊以及杭州二百大市场部经理蔡秋声等人来为学生做相关主题的讲座,学生普遍反映受益匪浅。
二、工学结合的文管专业实训基地建设实施中需要进一步解决的问题
(一)校内实训基地建设的资金问题
文化市场经营与管理专业所需实践教学实物多为艺术品,其价格一般较高,特别是高质量的艺术藏品价格更是不菲。在学院领导的关心支持下,实训基地已相继购买了一批包括玉石、金银器、陶瓷、书画在内的藏品,但是在目前办学经费有限的情况下,此类藏品的价格和质量多半不高,特别是对于书画艺术品,我们还只能购入高质量的仿品。如何利用有限的资金,为学生创造更多近距离接触真品的机会,提高实践教学的质量和效果,是实训基地建设实施中需要进一步解决的问题之一。
(二)校外合作企业的积极性问题
一、围绕一个目标——学有优教,人民满意
为谋求“学有优教”的民生之福,推动西陵教育又好又快地发展,就需要立足“教师”这第一资源,敢于在破常规中求良策、促发展,推动教师成长。
(1)行政引领力。按照“统筹规划、改革创新、按需施训、务求实效”的原则,本着“整体规划,分层实施,分步推进,逐步深化”的工作思路,根据教师的“个人成长方案”、学校的“师资队伍建设计划”,顶层设计“西陵区教师专业发展培训五年规划”,提出学校及教师发展的阶段性目标要求,健全教育行政部门引导、校长具体组织、教师自我发展的运行机制。
(2)学校推动力。我们要求校长积极创造教师竞相成长的环境,倡导校长要有爱才之心、育才之道、励才之术、荐才之德。
(3)内需驱动力。建立严格的教师培训学分管理制度,教师在五年周期内,需修满规定学分的培训课程;探索建立教师非学历培训与学历教育课程衔接、学分互认的机制,将教师完成培训学分和培训考核情况作为教师资格再注册、教师考核和职务聘任的必备条件和重要依据等,从而达到调动教师成长的“动力源”的目的。
二、抓实两个统筹——新教师、骨干教师和名师提高培训,集中培训与校本培训
1.统筹兼顾,分层实施新教师、骨干教师、名师培训
(1)立足课堂,促“新教师”课堂教学基本功过关。新教师处于准备期向适应期跨进的起始阶段,为此,我们本着“抓实岗前培训归位,立足岗位研修提升”的培训思路,着力职业道德规范的熏陶和专业理想的培育,促进新教师基本常规的掌握和基本技能的具备以及环境的基本适应和教师群体的基本认同。
(2) 行为跟进,促“骨干教师”向“研究型教师”靠近。在各类培训中,采取“骨干教师优先”的原则,旨在让骨干教师形成主动发展与自主提高的工作状态。为促其成为勤于思考的“研究型教师”,对他们的培训注重同伴互助与专业引领相结合,案例研讨与实践研修相结合。
(3)课例研究,促“名师”成为“专家”。我们倡导名师在教学创新中呈现四种基本行动方式:听中学、做中学、听懂的做出来、做好的说出来。说出来或写出来的“成果”,通过班组交流、专题简报、西陵网校在线等方式,分享成果,使他们的教学经验由感性上升到理性的高度。
2.分类指导,集中培训与校本研修
(1)以集中培训,促技能提高。本着层次性、多样性原则,通过多渠道对教师专业技能进行提高培训,整体促进教师对学科知识的通晓、学科教学技能的提高、学科教学实践的深入、名师教学风格的研究、校本课程的开发等。
(2)以网络培训,促能力发展。自2010年以来,全区投入千万元,建立“班班通”、西陵网校直播室等,实现了资源共享一体化。
(3)以校本培训,促素质提升。积极摸索“理论学习、实践探究、反思提高”的循环往复的行动研究模式,坚持培训始终把问题、行动和研究贯穿在一起,做到“问题即课题,行动即研究,改进即成果”。
三、创新完善三个体系——完善培训制度体系、立体建构培训资源体系、完善教师培训保障体系
(1)完善培训制度体系,建立教师发展长效机制。深化教师培训,自觉推进教师发展,需要系列制度保障。湖北省宜昌市西陵区教育局先后完善了五年一周期的教师培训相关制度,出台了《西陵名师评选与管理办法》《名师工作室管理及考核办法》等,实现了教师的快速、持续成长。
一、根据社会人才市场对经济管理专业人才需求,调整专业设置和教学内容
在人才培养的过程中,特别要注重培养学生踏上工作岗位后的适应性和实用性。在教学方式上,应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采用多种教学手段,还要根据本专业社会人才市场和企业的实际需要,调整人才培养方案,优化专业课程设置,修改教学计划,提高教学质量。与本专业无关的科目坚决不开,陈旧的教材版本坚决不用,要根据学生的基础、学生的需要及本专业特点,结合社会、企业对人才的需求开发校本教材。自己开发的校本教材必须依据本专业课程标准编写,教材的编写应突出应用性,同时还要具有前瞻性,应充分体现任务引领、实践导向的课程设计思想。应将本专业领域的发展趋势及实际业务操作中的新方法、新技术、新知识及时纳入其中;教材应以学生为本,内容应简明扼要,突出重点,让学生更容易听懂、学会、实用、够用。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善于结合实际来开展教学,要倾听用人单位及行业对本专业人才的需求,要有灵活性、创造性,对本专业出现的新方法、新思路应及时补充。对教材的内容、编排顺序,根据实情可以进行适当调整和取舍,用过一段后要对学生进行调查、反思,分析总结,看是否达到了预先制定的教学目标,是否有利于提高教学效果。在教学内容上,要根据用人单位岗位能力需要开设课程,岗位需要什么样的能力,就对应开设什么样的课程。还要及时掌握人力资源市场对人才的供需信息,对人才的培养还要同经济社会发展是否相适应进行动态调控,真正做到用人单位需要什么样的人才,学校就培养什么样的人才。
二、“以用为本”实现学校与用人单位双方共赢
“以用为本”的人才培养模式,强调学以致用,以用育人。将中职学生的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及工作技能相结合,把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及综合岗位素质放在在校期间。为了把学生培养为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实现“毕业即就业,上岗就能用”的教学目标,当前,中职学校与企业捆绑在一起的教育形式已成为办好中职教育的一大亮点。即通过实践教学,一方面,学生去企业实践,通过现场实习,能更早地熟悉此项工作流程,加深了他们对社会和企业的认识,又积累了实际工作经验、提升了专业技能,也提高了人与人之间的语言沟通及团结合作、互助能力。另一方面,企业对学生实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进行有效指导,企业可以把实习指导与就业指导相结合,并可以鉴定毕业生的质量水平,从中选择能力强、综合素质好的毕业生到企业工作,壮大了企业人才队伍。当然,学校培养人才的最终结果是将毕业生推向市场。通过对以往本专业毕业生的调查得知,他们一致认为加强学生在校期间的专业实践锻炼非常重要,在工作中,其实用人单位最关心的还是毕业生的综合素养能力。综合岗位素质是在竞争中胜出的关键因素,社会实践能力强和自身良好的品德也是另一个重要因素。学校采取以用为本的人才培养模式,可以有效缩短从“学生”到“职业者”的适应周期,这正是当今社会用人单位和人才市场的迫切需要,也是毕业生自身发展的需要,最终实现学校和用人单位双方共赢。
三、注重培养双师型教师,积极引进企业专家
“双师型”教师要具备较强的专业理论知识,还要有熟练的实践动手能力及科研开发能力,指导学生创新,提高创业能力。学校应主动培养一批青年教师具备双师型教师资格,应鼓励一批年轻教师练内功,加强自身的学习,加强自身继续教育,积极参加企业挂职锻炼。学校可聘请兼职教师及企业专家,兼职教师应主要由企业高级经济管理人员和社会上的专家及行业精英等组成,以加强实践教学环节,改善现有本专业的师资结构;企业专家是从企业中选的优秀人才,让他们参与本专业指导工作,从而促进本专业的发展。
四、加强对实践教学课程的考核
学生的考核,将根据具体情况,多方面进行成绩评定。例如,独立参与社会组织展开课题调查的情况,以及在实践过程中的表现,皆可纳入评定范围。以我之见,最重要的是:经过一阶段的实践性学习,重新回到学校,就实践中遇到的新问题再进行研究讨论。指导教师必须要求学生写一份有真情实感的实践报告,实践报告里最重要的一项就是实践心得体会。写的过程,就是重新认知的过程。让学生认真回顾整个实践过程:有哪些收获,成功在什么地方,失败在什么地方,遇到哪些问题,是怎样解决这些问题的,有哪些新的经验可总结。只有不断地总结实践经验,避免错误,才能在今后的学习中有所改进、创新及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