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6-05 15:34:37
序论:在您撰写并购风险的概念时,参考他人的优秀作品可以开阔视野,小编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这些建议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热情,引导您走向新的创作高度。
【关键词】 财务协同效应; 财务风险; 效应分析; 风险规避
一、引言
乔治·斯蒂格勒(1996)曾经说过,美国的大企业都是以某种方式,在某种程度上利用并购发展起来的。20世纪90年代开始,全球掀起了第五次并购浪潮。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以进军海外市场、提高经济效率、降低生产成本、优化资源配置、提高企业竞争力等为目的的跨国并购成为我国企业“走出去”的重要方式。特别是2008年金融危机的爆发,国外很多企业受到重创,使得我国企业可以花费更低的成本购买高性价比的国外资产。但是,有关数据显示,在我国跨国并购案例中,成功的不到三分之一。特别是在如今全球经济下滑、国外企业不景气的情况下,不可以盲目加入海外并购大军,因为往往在诱惑面前,其背后可能潜藏着重大的风险。
为了认清跨国并购的本质,首先了解一下跨国并购的概念:谢佩荃(1998)指出跨国并购是说某国为了对外国某企业的经营管理权实施控制,通过一定的渠道,利用一定的支付手段,购买外国企业部分或全部资产的并购行为;李东福(2005)提出跨国并购有直接向目标企业投资的狭义跨国并购,也有通过并购公司在外国注册的子公司完成并购目标公司的广义跨国并购。
本文在跨国并购的背景下研究跨国并购的财务协同效应和财务风险,探讨风险与效应实现存在的关系,提出合理规避风险方法,发挥跨国并购的效应。
二、效应与风险理论概述
美国的H.伊戈尔·安索夫(1965)首次提出协同理念,他认为协同是并购企业与目标企业相互匹配的理想状态。他提出的是一个规模经济和经理的协同带来好处的经济学含义,是一种取得利益的潜在机会。而日本战略家伊丹广之(1987)在区别有形资产和无形资产不同作用的基础上,把H.伊戈尔·安索夫的协同概念区分为互补效应和协同效应,他强调无形资产带来协同效应才是真正的协同效应,同时提出了动态协同效应概念。马克·L.赛罗沃(1997)则是借用了伊丹广之的动态协同效应思路,将协同效应放入竞争环境考虑,他提出并购发挥协同效应表现是并购后的企业价值要比并购前单个企业价值之和大。协同效应概念逐步完善,财务协同效应概念随之产生。鲁梅尔特(1974)将协同效应分为财务协同效应和经营协同效应。J.弗雷德·威斯顿(1990)进一步将并购协同效应分为管理协同效应、财务协同效应和经营协同效应,并认为协同效应的实现是企业并购的动机。我国学者许明波(1997)提出并购财务协同效应的表现形式有合理避税、价值低估、预期等效应。本文分析的财务协同效应是指通过并购活动,财务资源整体协调,合并企业财务能力得到增强,企业价值得到增加。
效应的对立面就是风险,风险简单的理解就是一种不确定性。财务风险是众多风险中的一种,跨国并购中的财务风险有其独特的地方。杰弗里·C.胡克(2000)认为财务风险是收购借债融资限制了并购方经营融资和偿债能力的风险。杜攀(2000)、赵宪武(2002)指出企业并购财务风险是融资和资本结构改变引起财务危机,甚至可能导致企业破产。屠巧平(2002)认为财务风险是企业举债筹集资本使企业丧失偿债能力的风险。陈共荣、艾志群(2002)对并购财务风险的界定是:并购的财务风险是指企业在并购时发生的各项活动引起企业财务状况恶化或财务成果损失的不确定性。赵保国(2008)从跨国并购流程指出了企业并购财务风险的含义,即由于并购定价、融资、支付等各项财务决策所引起的企业财务状况恶化或财务成果损失的不确定性。可以认为跨国并购财务风险就是在并购中出现中外财务系统不匹配、投资回报预测假设条件存在缺陷、税收窟窿及其他未登记风险、有形与无形资产的定价、融资成本等财务风险。
三、财务协同效应的表现
Bradley,Desai and Kim(1988)的实证结果显示,股票市场对并购的完成显现了积极的效应,为公司带来了理想的回报率,指出协同效应是实现预期绩效的源泉,使公司提高了管理效率、实现了规模经济、提高了产品技术、合理地配置了资源、充分地利用了资产和挖掘了市场潜力等。Healy,Palepu and Ruback(1992)利用会计指标法研究得出并购后公司的资产运营能力获得提高,但资本和研发支出维持行业水平,表明并购增加了公司的整体价值。Parrino and Harris(1999、2001)的研究也发现并购完成后,公司的经营业绩得到提高。陆国庆(2000)采用会计指标法研究发现并购可以显著改善上市公司绩效。余光和杨荣(2000)对我国沪市上市公司的实证研究结果表明,被并购企业的股东在并购活动中可以得到正的异常收益。
关键词:并购,财务,风险,措施
1. 企业并购及并购财务风险概述
1.1企业并购的概念企业并购即企业之间的合并与收购行为。“并购”概念有广义和狭义之分。狭义的“并购”即传统意义上的并购是“兼并”和“收购”的合称。广义的并购除了上述活动以外,还包括分立、分拆、资产分离等多种形式。论文参考。
1.2企业并购财务风险的概念企业并购的财务风险是并购价值预期与价值实现严重负偏离而导致的企业财务困境和财务危机,是贯穿企业并购全过程的不确定性因素对预期价值产生的负面作用和影响。
2. 并购财务风险类型及成因分析
并购财务风险主要分为:目标企业估值风险、融资风险以及整合风险。论文参考。
2.1目标企业估值风险的产生对目标企业的估价可能出现的预测失误,就是并购企业的估价风险,其大小取决于并购企业所收集的信息是否全面、有效。具体指标为:目标企业未来收益的多少及时间预期、财务报表相关数据、目标企业价值评估方法的偏差。
2.1.1目标企业未来收益的多少及时间预期
并购企业所收集的信息是否全面有效关键在于:(1)目标企业是上市公司还是非上市公司。(2)并购企业是善意收购还是恶意收购。(3)准备并购的时间长短。(4)目标企业审计时间距离并购时间的长短。
2.1.2财务报表相关数据
现阶段,财务报表自身仍存在一定的局限性,这也为目标企业价值评估埋下了隐患:(1)或有事项和期后事项的披露。对于未决诉讼、重大售后退货、对外担保等所导致的或有事项和期后事项,会计制度中虽然要求在附注中予以披露,但仍有很大的选择空间,目标企业完全可以根据自身需要选择披露与否和披露程度。(2)表外融资。有些企业为避免融资行为引起财务状况恶化在报表中的反映,采用售后回租、资产证券化、应收账款抵借等手段进行表外融资。(3)无法反映的重要资源价值及制度安排。由于货币计量假设的客观存在, 许多在企业经营中具有重要意义的资源价值无法有效地在财务报表中得以体现,如重要的人力资源、特许经营权等。
2.2融资风险企业通常采取的融资渠道有:银行贷款、发行债券、股票和认股权证。融资方式、结构、资金使用方式都会产生财务风险。
2.2.1融资方式风险
(1)自有资金。以自有资金进行并购虽然可以降低融资成本和财务风险,而且手续简便,但是大多数企业在并购时都存在自有资金不足的问题。(2)银行贷款。以银行贷款融资可以弥补资金不足,但是我国企业的平均负债率比较高,再向银行融资能力有限,银行也加大了对贷款的审查和控制。(3)债券融资。此种方式需要严格复杂的审批,有相关的规模和指标限制。同时,通过发行债券获得的资金由于国家法律对于用途的严格规定,也难用于并购支付。(4)股票融资。发行股票融资存在的问题是收购方是否具有股票发行资格,不符合发行资格的企业无法通过发行股票方式实现融资。
2.2.2融资结构风险
目前,企业并购所需要的资金很难通过单一的方式解决。在多渠道筹集资金的情况下,企业面临融资结构的风险。融资结构包括短期债务资本和股权资本结构。在以债务资本为主的融资结构中,当并购后的实际效果达不到预期效果时,将会产生利息支付风险和按期还本风险。在以股权资本为主的融资结构当中,如果效果不达预期,会使股东利益受损,从而为敌意收购者提供机会。
2.3整合风险企业并购完成后,原企业的人力资源、物力资源、财务资源及企业文化等各个方面都需要及时迅速地进行整合,以期实现企业并购目标。整合期间的财务风险具体表现形式为:财务组织机制风险、理财风险和财务行为人风险。
2.3.1财务组织机制风险
并购企业财务组织机制风险是指并购企业在整合期内,由于受自身的企业财务机构设置、财务职能、财务管理制度等因素的影响,造成财务收益与期望值之间发生差异和背离的可能性。
2.3.2理财风险
并购企业理财风险是指企业在整合期内,由于财务运作缺陷和财务行为不当而遭受损失的可能性。
2.3.3财务行为人风险
并购企业财务行为人风险是指由于企业财务组织内部管理主体因恶意或善意的财务失误、监控不力而引发的财务风险。
3.企业并购财务风险的防范与控制
3.1目标企业估值风险的防范3.1.1采用恰当的收购估价模型合理确定目标企业的价值
采用不同的价值评估方法对同一目标企业进行评估,可能会得到不同的并购价格,企业价值的定价方法有贴现现金流量法、市盈率法、市场价格法、同业市值比较方法、账面价值法和清算价值法。并购公司可根据并购动机、收购后目标公司是否继续存在,以及掌握资料信息的充分与否等因素来决定采用合适的评估方法。
3.1.2关注财务报表的同时要了解表外资源
表外资源对于目标企业价值评估的影响主要体现在表外融资和某些重要资源没有在会计报表内反映而引发的财务风险。针对这种情况,一方面我们要重点调查售后回租、应收账款的抵借以及集团内部相互抵押担保融资、债务转移、现金调剂等行为。另一方面也要对人力资源、特许经营权等重要的表外资源价值做出合理估计。
3.2融资风险的防范3.2.1现金并购风险的防范
对于现金并购中的流动性风险,并购企业可以通过建立流动性资产组合进行流动性风险管理。具体步骤是:并购企业可通过分析资产负债的期限结构,将未来的现金流入与流出按期限进行分装组合,寻找出现正现金流和资金缺口的时点,不断调整自身的资产负债结构来防范流动性风险。
3.2.2股票并购风险的防范
针对股票并购中股权分散、股价下跌的风险,并购企业应充分考虑股东特别是大股东对股权分散和股价下跌是否可以接受,以及收购公司股票在市场上的当前价格。
3.3整合风险的防范3.3.1整合前财务审查
财务审查的主要目的在于使并购方确定被并购企业所提供的财务报表是否充分地反映该企业财务状况。财务审查的内容包括并购后需要整合的有形资产和无形资产有哪些、需要的资金投入、企业的负债结构等重要财务问题。
3.3.2加强并购后企业的组织结构整合
组织结构的整合主要是并购重组后的企业的机构设置问题,其关键是合并双方的人事安排。并购方企业应当根据企业发展目标,尽快制定并购后企业的管理体制和用人标准,做到人尽其才。论文参考。
4.结论
企业之间的兼并与收购,是一项高风险经营活动,风险贯穿于并购活动的始终,其中财务风险更是企业并购成功与否的重要影响因素。因此,加强对并购财务风险的控制与防范,治理并购的高风险,以指导企业并购实践,提高并购效率,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相信随着市场的不断成熟和发展,人们对并购活动的研究会更加深入,对防范并购财务风险问题也会游刃有余。
参考文献
[1]RobertJ. Borghese,Paul F. Boerjiesai .M & A: From Plan to integrate[M] . Beijing:Machinery Industry Press ,2004,368-371
[2]谢沛善 .企业并购融资的障碍及突破[J] .广西财政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 2005,15:18-19
反向收购也叫买壳上市,是指非上市公司通过收购适合自己的上市公司(壳公司),并取得其控股权,再由上市公司收购非上市公司的实体资产,从而将非上市公司的主体资产注入上市公司而实现上市。在反向并购中,借壳公司是非上市公司,被借壳公司为上市公司。在这里值得关注的是,由于种种原因自2010年3月以来在海外上市的部分中国概念股公司被纷纷要求停牌或者退市。据不完全统计,在2010年到2011年之间,在美国三大交易所上市的中国概念股中,约有46家被长期停牌或者已经退市,其中40家因收到会计质疑被责令停牌或退市。在涉嫌会计违规的这40家中国概念股公司中,有37家公司都是采取反向收购方式在美上市的中小民营企业。因此,有必要理智地看待反向收购,尤其是海外反向并购,评价其存在的风险,并分析可能的风险防范措施,以便可以在风险一定的情况下增加企业融资渠道,并优化资源配置、活跃资本市场。
二、企业海外反向并购存在的问题
本文从外部宏观环境、拟上市公司本身、目标壳公司、中介机构、及整合五个方面,阐述我国企业海外反向并购中存在的问题。
(一)受外部宏观环境的影响大 这里的外部宏观环境主要包括政治环境和经济环境。这也是在所有的海外并购中都会存在的问题。政治动荡、战争以及壳公司所在国有关政策的变化和经济大环境等都会对借壳公司产生影响。例如一些国家出于保护当地企业或者国家安全的考虑,采用政治手段干预、阻挠,迫使反向收购失败。又如,在美国金融危机后,中国概念股可以算得上是美国资本市场上的强心剂。相关数据显示,2009年在美国上市的中国公司股价几乎全线上涨,平均收益在130%左右。
(二)拟上市公司本身资质低,对游戏规则不熟悉 不具备国内上市条件的中小企业得以通过反向收购在海外证券市场实现间接上市,是因为海外场外交易市场的上市条件相对较低,对拟上市企业的盈利能力、资金状况没有严格限制。拟上市公司本身盈利能力偏弱、信息披露不透明、公司治理不足、内部控制薄弱,经营风险较高。
深入分析上文提到的遭受会计质疑40家公司,可以发现其中23家是因为中国企业对美国公认会计准则、美国上市规则以及监管要求不熟悉造成的,这占了全部受质疑公司的58%。可见,不了解境外上市规则就像一根随时都能引爆炸弹的导火线,蕴藏着风险,一旦操作不当企业就有可能因为违反有关法律法规而陷入诉讼、甚至遭受并购失败。
(三)目标壳公司内部不确定性 由于参与并购的双方在信息认识上的不对称,以及壳公司的所有者想尽快将公司出售或者根本不想完成并购,目标企业有条件也有动机隐藏内部不利信息、阻碍整合过程。并购之前,借壳公司面临的不确定性主要体现在获取准确信息以评估壳公司的真实价值上。
(四)中介机构“唯利是图” 中介机构为了其自身经济利益,往往夸大上市的好处,故意忽略可能遭受的损失,更有甚者帮助企业“包装”业绩。另外,会计师事务所、律师事务所在经济上依赖于客户,难以做到完全的客观独立。有些海外会计师事务所还会把业务外包给中国当地的中小型事务所,难以保证审计质量。
(五)并购双方整合障碍 在并购后期阶段,问题主要存在于企业合并后的机会主义行为和整合障碍中。Mirvis和Marks(1992)作为企业跨国兼并专家曾指出,企业兼并失败的原因除了兼并交易价格、目的、对象和兼并时间等方面的原因外,另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企业兼并后的整合控制失当。我国企业海外反向并购不仅要面临一般企业并购整合中存在的如管理制度整合、会计核算体系整合、人员整合、经营理念整合等方面的问题,还存在两个不同国家之间语言、文化等方面差异带来的整合困难,这都是海外反向并购中存在的问题。
三、企业海外反向并购风险分析
由于存在上文所述的种种问题,我国企业进行海外反向并购存在诸多风险,且贯穿反向并购的整个过程,每个阶段都存在不同类型的风险。在这里,本文根据风险的种类分别分析并购过程中存在的隐患和风险。
(一)财务风险 并购前,目标企业故意隐瞒财务状况或者借壳公司没有充分做好并购前的价值评估工作,都有可能造成借壳公司完成反向收购后才发现逐渐暴露的财务风险,陷入财务困境,不能实现预期的并购效果。
并购中,通过反向并购实现上市的公司一般为难以满足IPO上市条件的中小型企业,缺乏海外并购的经验,在并购过程中往往会付出更高的成本,加大了并购后面临的财务风险。此外,企业并购所需的巨额资金很难以单一的融资方式加以解决,而不能娴熟运用壳公司所在地的法律法规,使得国内企业不能进行充分的税收筹划,也会增加并购成本。
当并购双方谈判失败,借壳方发起恶性收购时,壳公司很可能采取的反收购措施将使并购成本远远超过预期,一旦借壳方融资不力,企业将会面临更大的财务风险。有时,收购过程中还会遇到竞争对手的恶意报复,也会提高并购成本。
在并购完成后,企业还面临着再融资风险。若整合后的上市公司经营无以为继,无法满足再融资的资格,借壳公司将不能实现上市的目的,除了前期投入的资金难以回笼外,还可能使公司陷入财务困境。另外,所有的并购都需要一个过程,反向并购相对所需的时间较短,但也需要至少3~6个月的时间,在这期间汇率的变化也会使借壳公司发生汇兑损失,带来风险。
(二)信用风险 并购前,目标壳公司所有者为了尽快出售企业,可能会粉饰或隐瞒其表外事项、或有负债、资产质量等不利信息,借壳公司面临着完成并购后才发现其欺诈行为的信用风险。投行、券商、银行、律师事务所、会计师事务所等中介机构为了自己的经济利益,有鼓吹企业进行海外反向并购上市的动机。另外,海外一些中介机构在反向收购公司中持有比例很小的一定股份。这都使得这些中介机构有可能包装公司经营业绩,甚至篡改数据、伪造经营成果。
(三)整合风险 整合是对并购双方资源的重新配置,整合得好会实现并购目标,产生良好的协同效应,整合不当则会造成企业成本上升,价值下降。根据整合的内容不同,整合风险可以分为战略整合风险、财务整合风险、人力资源整合风险和文化整合风险。战略整合风险是指借壳公司和壳公司战略不匹配所带来的并购失败的风险。财务整合作为并购后整合的重中之重,不仅可以发挥财务的传统作用,还可以通过财务手段实现对企业有效的管理、对财务目标的完成、对风险的控制以及跨区域之间的价值认同。然而,通过对1950年至1977年95家样本公司的实证研究,Ravenscraft&Scherer(2007)发现样本企业息税前收益与总资产的比率低于同期同行业控制样本的1%,且差异显著,从而得出大部分并购企业财务协同效应不明显的结论。这说明财务整合风险广泛存在于各种并购中。人力资源整合和文化整合是两个公司之间软实力的整合过程,如若整合不当可能会直接导致企业并购失败,因而不容小觑。
(四)政治、政策风险 政治风险主要包括政权不稳定、政治动荡、战争给企业带来投资损失的风险。政策风险指目标公司所在国相关法律法规所带来的风险。例如,其可能规定采用差别税率来降低并购企业价值,给企业带来损失。
四、企业海外反向并购风险解决对策
受政治、经济、法律等诸多因素的制约,反向并购是一种高风险的资本运作,只有采取严谨的风险态度、树立正确的风险意识,才能提高并购的成功率和效率,继而使我国企业资本运作更加国际化和规范化。根据并购的流程,本文将反向并购划分为四个阶段:制定战略规划,寻找目标公司、整合和评价,并基于反向收购的阶段以借壳企业的视角阐述如何防范风险。
(一)并战略规划阶段 首先要对外部环境进行分析,包括整体宏观经济形势、行业状况、竞争对手的情况等等。其次是对企业自身情况进行分析,可以利用swot分析法分析企业的优势、劣势,识别自身的核心竞争力,尤其是要正确评估自身的财务能力。最后要结合这些分析调查确定并购目标,制定符合企业发展战略的并购战略规划,最重要的是制定详细的实施计划,包括财务预算和融资计划以及内部控制制度,以将风险控制在一定范围之内。
(二)寻找壳公司阶段 借壳公司应该根据制定的战略规划寻找符合条件的目标壳公司。符合条件是指目标公司能够与壳公司的战略发展目标相匹配、与壳公司的资源能够做到兼容或者互补,且具有可观的潜在协同效应,以降低整合风险。另外,可以雇佣专业可信的中介机构提供咨询服务,全面考察壳公司的财务状况,尤其要关注其隐性债务。这就要求要对目标公司进行审慎的全面性调查,并评估方案的可行性和风险。
(三)整合阶段 整合阶段是反向并购中的关键阶段。不同于一般的并购,海外反向并购涉及到的是两个不同的国家,语言、文化、人事、会计核算等都是不可忽略的因素。企业应该建立符合企业战略规划的财务管理体系、会计核算体系、人力资源计划和文化氛围。在整合的过程中遇到阻碍要及时与利益相关者沟通,以解决问题顺利完成并购。
(四)评价阶段 整个并购的过程都离不开监控和评估。借壳公司要建立风险控制评价体系,设计选取合理的财务指标和非财务指标来评价并购各个阶段的完成情况,以控制风险、保证并购活动顺利完成。
参考文献:
[1]崔永梅、余璇:《基于流程的战略性并购内部控制评价研究》,《会计研究》2011年第6期。
[2]杨敏、欧阳宗书、叶康涛、杜美杰:《在美上市中国概念股会计问题研究》,《会计研究》2012年第4期。
关键词:并购财务风险 价值估值风险 融资风险 支付风险 整合风险
购对于企业来说,既是发展扩张的机遇,也是一项巨大的挑战。企业能否合理评估并购过程中的财务风险并有针对性地应对与控制,关系到并购的成败。本文通过分析并量化并购财务风险,希望帮助企业正确认识风险,降低并购失败的概率。
一、企业并购财务风险的概念界定
风险具有不确定性,可能带来超额回报,也可能带来巨额损失,机会和危险并存。企业并购是一项繁琐的活动,存在多种风险,比如环境、政策、财务风险等。狭义的财务风险是指财务结构不合理,导致企业还款能力下降,投资者预期收益满足不了其要求水平的风险。本文所说的财务风险不是单纯由债务引起的,而是贯穿于并购的全过程,包括目标企业选择风险、价值估值风险、融资风险、支付风险和并购后的整合风险。综合对风险和财务风险的理解,并购财务风险是指企业在整个并购过程中,价值估值、融资方式、支付手段、整合的决策给企业未来带来财务损失的可能性,企业对并购预测的价值与未来实际价值可能产生严重偏差。它囊括了综合性、动态性、可控性、补偿性的多重特性。
二、企业并购财务风险的分类与成因
结合并购财务风险的概念界定,可将其划分为四大类风险,包括价值估值、融资、支付和整合风险,这四类风险相辅相成,密不可分。
(一)目标企业价值估值风险。在企业并购过程中,对目标企业定价的合理性关系到并购的成败,过高估计会导致并购成本过高,进而引发不合理的融资结构,带来融资风险;抑或由于未来目标企业的盈利能力达不到预期值,而带来现金流不足,导致企业难以弥补并购成本。因此,目标企业价值估值风险是由于并购方没有对目标企业未来的资产价值和获利能力做出合理的估计导致并购成本过高,使企业难以承受,带来了财务危机。
对于价值估值风险的成因可以总结为以下几点:(1)并购双方的信息不对称,目标企业的财务报表有漏洞。报表对过去交易事项的反映与并购企业对未来的预测存在偏差,而且管理层也有操纵报表信息的可能性,隐蔽消极信息。(2)并购企业价值评估体系不完善,导致价值评估不准确。目前的评估方法有净资产账面价值法、现金流折现法等,主观性较强,易造成偏差。(3)缺乏能够提供优质服务的中介机构。目前我国资本市场发育并不是很健全,具有较强专业能力和职业道德的金融服务公司数量有限,而且评估中独立性和客观性较弱,影响了结果的准确性。
(二)融资风险。并购需要大额的资金,内部资金一般达不到需求,需要外界资金的支持,所以并购资金的来源需要内外部相结合。内部融资没有偿债风险,但是使用内部资金的机会成本较大。外部融资中的权益融资会带来股权稀释的风险,而债务融资又会带来未来归还本金的压力。企业能否及时筹措到资金,以及如何做出正确的决策、合理分配资金来源的比例至关重要。因此融资风险是指企业并购过程中能否筹集到充足的资金来满足并购需求以及筹集资金来源方式的比例分配对企业经营的影响。
对于融资风险的成因可以总结为以下几点:(1)融资渠道选择不合理,每一种资金来源均有各自的风险,不能合理分配不同资金来源方式的比重,可能会加大风险。(2)融资的资本结构不恰当,企业没有合理地安排权益和负债的比率,以致财务风险增加。(3)融资的资本成本过高,任何一种融资方式都有资金成本,不合理的安排会导致融资成本过高,加大并购成本,引起未来难以弥补并购成本的危机。
(三)支付风险。并购过程中,支付的方式有多种,可以考虑现金支付抑或发行新股,抑或两者兼具。每一种方式均有各自的优势与风险。现金支付方式下,不会带来股权稀释的问题,但是现金规模可能会限制并购的规模,而且存在机会成本,可能带来流动性风险;此外,目标股东收到现金需要缴纳税款,增加了税务负担,有可能使并购行为受阻。股票支付可能会导致股权稀释,分散管理权。混合支付方式是两种及以上方式的综合,一般情况下不能一次性完成,可能会有中断,缺乏连续性。因此支付风险是由于并购方选择的支付方式给企业带来的资金流动性降低和股权稀释的可能。
对于支付风险的成因可以概括为:(1)企业流动性资金比例较低,企业无法樽什增加或者负债减少提供资金保障,进而导致经营损失。现金支付方式下,资金流动性降低,可能会引起财务危机。(2)股权被稀释,股东权益受损。股票支付方式下,股票数量的增加可能会导致股权被稀释。
(四)并购后的整合风险。企业并购流程结束后,并购后的整合也非常重要。每个公司在人力、文化、制度等方面都存在或大或小的差异,并购后能否在这些方面很好的整合,关系到企业未来的经营业绩。整合风险范围很广,如企业的资金、人员等各类资源都需要整改,因此也就带来了与各类整合资源相应的风险。整合风险是指并购双方在交易完成之后,能否将人才、战略、组织、文化凝聚在一起,如果并购过程中的潜在风险累计达到某一个风险水平,因某一事件的发生对企业经营的影响起到主导作用,就会带来财务损失的可能性。
对于整合风险的成因可以概括为:(1)人力资源整合不善。能否对目标企业的员工进行合理的安置非常重要,应该关心如何留住人才。(2)战略整合不善。能否将并购双方的战略进行统一、达到共同的目标很重要。(3)组织机构整合不善。如果机构整合不考虑经营的复杂性,职能分工不明确,集权分权不适宜,会影响企业未来的经营业绩。(4)文化整合不善。企业文化是一种无形资源,会影响员工的心理和行为,进而影响有形资产的使用。如果并购后企业文化价值观念不能达到统一,可能会引起分歧,降低员工的凝聚力,降低企业的生产效率。
三、利用层次分析法量化并购财务风险
利用层次分析法,将企业并购财务风险进行定量分析,以具体的数据更直观地反映风险的大小。
1.设定评估标准,将风险划分为五个等级,然后将每个等级赋予分值,分值的大小可以结合专家咨询法。专家可以利用企业的各个具体评价指标与行业均值的偏离程度进行打分,衡量风险大小。
2.结合并购财务风险的分类和成因,先建立层次结构,划分为目标层、准则层和指标层。对于第一层次,它的含义是评估并购财务风险的大小,即最终评估目标。对于第二层次,具体划分为四类风险。对于第三层次指标的选取,考虑的因素较多,一般情况下,层次结构中分析体系的层次数量的多少不受限制,但是每一层下的具体指标数量不宜过多,因为数量过多会影响两两元素之间的重要性比较。其次,结合我国为了综合考察国有企业财务绩效,从盈利、负债、经营效率三个方面制订的一套权威的指标体系,体系中的指标包括资产负债率、流动比率、应收账款总周转率、销售利润率、总资产报酬率、资本收益率等。结合层次分析法对同一层次指标选取数目不宜过多的要求及国家制定的权威指标评价体系,综合指标计算的便利性及科学性,具体的指标选取如图1所示。
3.为方便层次分析法的运用,先把准则层的指标利用专家咨询法进行重要性排序,然后对于第三层次中归属于同一个上一层级的指标进行重要性排序。建立好层次结构图之后,设立判断矩阵,采用1―9比较标度的方法,比较两两因素的重要性,进而确定权重。
由于每一层次的权重确定的原理是相同的,这里只举例说明准则层相对于目标层各因素的权重确定方法。根据专家进行的两两因素比较的重要性判断得到判断矩阵B:
结合判断矩阵的比较标度,可知角线处每一个值为1,按对角线对称的两个值互为倒数,比如B12=1/(B21)。得到判断矩阵后,依据和积法求出矩阵的特征值和特征向量。具体步骤为:(1)将矩阵B的每一个列向量都进行归一化,归一化是指同一列向量中的每一元素分别除以该列向量的和,比如B11/(B11+B21+B31+B41),从而得到新矩阵。(2)将新矩阵的每一行相加,得到n行一列的列向量。(3)将n行一列的列向量进行归一化,得到一个新的列向量W=W(W1,W2,W3,W4)T,从而得到权重值,记为W1―W4。另外为了保证准确性,要进行一致性检验,需要计算指标CI=(λmax-n)/(n-1)的大小(λmax为根据判断矩阵得出的最大特征根)。该指标如果小于0.1则通过检验,否则需要将判断矩阵进行调整。
4.通过上述方法,最后一个步骤的结果汇总如表3所示。将确定的风险分值与计算出的权重填列在表格对应的空白处。最后一列为专家根据风险评价标准进行打分的分值。准则层和指标层各因素对应的权重通过上述步骤得出,最后利用加权平均的数学方法计算并购财务风险的大小,具体计算出四类风险的分值以及最终目标层并购财务风险的分值。
四、结论
企业并购是帮助企业扩张发展的手段,也是一项充满风险的复杂性活动。并购活动要顺利开展,需要企业正确评估财务风险,并及时应对。本文对相关概念的界定可以帮助企业正确理解并购财务风险;对类别和成因的分析可以帮助企业更全面地认识风险,结合成因有的放矢。层次分析法和专家咨询法的结合使用,可以帮助企业将具体的四类财务风险以及综合的财务风险进行量化,根据估计的每一类风险的大小有侧重地采取应对措施,对于企业并购的顺利进展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本研究主要侧重于理论分析和风险评估方法的介绍,缺乏具体的案例分析。而且在层级结构设立的第三个层次指标的选取上,也存在不足,只是选取了几个代表性的指标,需要进行改进与完善。
参考文献:
[1]汤晓华,陈宜.如何防范企业并购的财务风险[J].商业会计,2009,(01).
[2]商广蕾,李妍玮.企业并购财务风险动态控制系统研究[J].商业会计,2010,(19).
[3]李金田,李红琨.企业并购财务风险分析与防范[J].经济研究导刊,2012,(03).
关键词:公司 战略并购 风险
中图分类号:F27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1)07-255-02
企业并购出现于19世纪末的西方国家,至今已有一个多世纪,实现并购的企业不计其数,并购的方式和特点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总体趋势是愈演愈烈。世界工业发展史上出现了系统的企业并购活动,并掀起了一次又一次的浪潮。目前正处在第5次浪潮。目前,我国企业也越来越多的利用并购壮大实力,培育核心竞争力。
虽然有众多企业进行了并购,但如果从实效上来看,真正的成功者并不多。企业并购要冒很大风险,搞不好不仅不能达到并购的目的,还会对自己的发展带来不良影响。因此企业在进行并购决策时,应进行详实的分析研究,以防范企业并购风险。
一、企业并购概述
企业并购是一种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企业行为,是一个进行资源优化配置的过程。对其以及其相关概念,人们有不同的理解和侧重。在此,我们对企业并购的基本概念作一分析。
1.兼并。在《大不列颠百科全书》中,merger一词的解释是:“指两家或更多的独立的企业、公司合并组成一家企业,通常由一家占优势的公司吸收一家或更多的公司。兼并的方法:(1)可用现金或证券购买其他公司的资产;(2)购买其他公司的股份或股票;(3)对其他公司股东发行新股以换取其所持有的股权,从而取得其他公司的资产或负债。”
一般认为,兼并的含义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狭义的兼并仅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企业依照法定程序重组,重组后只有一个企业继续保持其法人地位,而其他企业的法人资格消失。
广义的兼并则包括狭义兼并、收购、联合以及接管等几种形式的企业产权变更行为,目标企业的法人地位可能消失,也可能继续保留。
2.联合。在西方公司法中,企业合并有两种方式:吸收合并(存续合并)和新设合并(创立合并)。吸收合并也就是狭义的兼并。新设合并,也称为联合,一般意义上。它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公司通过法定方式重组,重组后原有的公司都不再继续保留其法人资格,而是重新组成一家新的公司。
3.收购。收购是指一家企业用现金、债券或股票等购买另一家企业的股票或资产,以获得对该企业的控制权行为,其特点在于目标公司经营控制权转手,但目标公司法人地位并不消失。收购有两种:资产收购和股权收购。
另外,在西方还有一词“Take Over”与Acquisition含义相近,中文译为“接管”。接管一般是指某公司的原具有控股地位的股东由于出售或转让股权,或者股权持有数量被他人超过而被取代,此后通常该公司的董事会将被改组。
从兼并的狭义角度考虑,兼并与收购这两个概念是有所区别的,主要区别在于产权交易所涉及的目标企业法人地位保留与否。这种区别从法律角度和财务处理角度来看是显著的。但从企业实际控制权即企业法人财产权的易位来看,两者却没有本质的差别:兼并直接使目标企业的资产处于兼并方的控制之下,收购使目标企业的法人――进而法人财产――受收购方的控制。所以从广义来看,收购也可以看成是兼并的一种。
通过以上的分析,我们发现兼并和收购在概念上有很大的重叠部分。且两者在经济运行中所产生的作用也是基本一致的,所以本文将两者结合起来使用,将企业兼并与收购简称为企业并购,不作特别区分。
由此,我们认为企业并购是指一家企业以现金、债券、股票或其他有价证券,通过收购债权、直接出资、控股及其他多种手段,购买其他企业的股票或资产,取得其他企业的资产的实际控制权,使其失去法人地位或对其拥有控制权的行为。
企业并购是企业进行资本集中、实现企业扩张的一种重要形式和途径,也是市场经济条件下调整产业组织结构、优化资源配置的一种重要途径。
二、战略并购
战略性并购是相对于财务性并购而言的,是并购双方以公司发展战略为基础,以各自核心竞争优势为起点,通过优化资源配置的方式在适度的范围内继续强化主营来增加公司价值的产权交易活动。目的是产生一体化协同效应,创造大于各自独立价值之和的新增价值。如:横向合并、纵向合并、市场占有率增长(甚至产生垄断利润)、产品/市场保护、生产能力提高、财务协同、专业合作等均属战略并购范畴。
财务性并购是收购方通过并购入主目标公司,然后对目标公司进行大规模甚至整体资产置换,通过改变目标公司主营并将收购方自身利润注入上市公司的方式来改善目标公司业绩,提高目标公司的资信等级以拓宽其融资渠道。主要目的是为了获取财务收益,由于注入的非上市公司资产是以重置成本来估价,而资产上市后则被证券市场以市盈率倍数估价,造成目标公司股价大幅上扬,从而为收购方带来巨大收益。
财务性并购与战略性并购的区别在于:
1.目的不同。财务性并购只是为了迅速提高上市公司业绩,获取短期的财务收益,从而获得和利用上市公司的融资权,上市公司经营的根本问题并没有得到真正改善,这样的“重建”最终必走向失败;而战略性并购是着眼于公司的长远发展,比如为了扩大市场份额,为了降低成本,为了获得研发能力等等。
2.战略性并购对目标公司的行业与公司素质都十分挑剔,重点关注目标公司的行业属性、经营模式、重建难度、地域差异,一般总是会选择进入一个产业上下游相关的行业或产业,以实现协调作战,占领市场份额,获得竞争优势和规模经济效益的目的;而财务性并购往往忽视行业与目标公司的选择,搞跨行业的多元化经营。因此,从优化资源配置和引导要素资源的流动以及增加社会总体财富等各个角度看,战略性并购比财务牲并购更有利于经济发展和从整体上提高上市公司质量。
3.战略性并购从公司的角度出发,即从公司发展战略、管理能力和财务资源的角度出发考虑并购活动,制定周密的并购计划,充分考虑并购活动的财务预算、对目标公司的定价、支付结构以及融资方式等,以降低成本;而财务性并购过多依赖于中介机构,过多地关注并购交易的结构和融资技巧,而不是将并购与公司发展战略联系起来。
4.战略性并购注重并购后的整合,包括人员、资产、技术、管理等方面的整合,使并购双方最终融为一体;而财务性并购只是把“报表”组合在了一起,购并双方的经营管理往往仍然各行其是,并没有真正地整合一致。
5.正是由于上述几点不同,战略性并购是具有协同效应的,即使得收购公司与目标公司的总体价值高于二者单独存在时的价值之和(1十1>2),而财务性并购往往不具有协同效应。
并购是能有效透过并超越价格、产品与服务、市场与规模、人才等界面的竞争方式,同对又是最经济的方式,而且未来并购重组更多的趋势将是以行业内的兼并、整合为主的战略性并购,这样的做法才吻合世界经济的发展方向。上世纪90年代以来,世界跨国公司之间的并购重组层出不穷,各行业排名靠前的公司多采用该做法,有的是为了巩固行业内的领先位置,拉大与其他公司之间的差距;更多的是为了争取行业内的垄断地位,合理分配、充分利用合并方的资源,扩大市场份额。我国加入WTO以来,有关企业并购政策不断调整,为跨国并购提供了契机,外资进入国内,并购国内上市公司将为期不远。因此,国内上市公司应积极推行战略性并购,一方面能尽早熟悉与掌握战略性并购的方法与技巧,以便能在未来的收购大战中应对自如,另一方面则形成大的公司集团参与国际竞争和参与国际证券市场运作。
战略并购根本动力来自于公司发展的内在需要。国内许多公司原来一直习惯于通过自身的积累来寻求公司的发展,但这种发展模式在目前已经受到巨大的挑战,因为在一个市场竞争不断加剧和技术变化不断加快的时代里,光靠自身积累求发展有不少局限性,尤其是时间不会等待一个公司的成长。
三、战略并购中的风险问题及其管理
企业并购是风险极大的一种企业行为。据美国贝恩公司的调查,有20%的兼并案由于谈判失败而流产了,实现兼并的企业中也只有30%创造了新的价值,获得了成功,其它70%的企业不仅没有创造新的价值,反而破坏了原有的价值。也就是说,100家进行兼并谈判和实现兼并的企业中,只有24%是成功的,其余76%都是失败的。
1992年,库波斯―荣布兰会计咨询公司对英国公司的兼并经验进行了研究并深入调查了英国最大的100家公司的高级管理人员,涉及50项交易价值超过130亿英镑,包括自上世纪80年代末到90年代初经济衰退时期,最低价值1亿英镑的大型并购。被调查的高级管理人员认为,大约54%的兼并是失败的。这种显而易见的失败水平与《国际商务》杂志在1973年和1988年先后进行的两次调查所报道的49%和48%~56%的失败率是一致的。
据美国麦金西全球研究所的研究结果表明,在过去的10年里,通过以强并弱兼并企业后,原来就有的优势的大公司的80%未能收回投资成本。而根掘J・P・摩根投资银行的统计,过去10年来欧洲30家大企业合并后,有12家企业的经营状况恶化。
在美国,企业并购都是在专业机构的协助下完成的。即使这样,由于并购业务的复杂性与不确定性,并购完成后三年再来考察其财务指标,成功率不足50%。三年后再来评价我们今天的并购,成功率会达到多少呢?
与商品市场上的商品交易不同,企业并购是在资本市场交割企业和资产。商品一般具有标准化和可分割性的属性,而资产和企业则是一个动态、复杂的系统,其在交易之前、交易的过程中和交易之后,受外在条件的交互影响和内在因素的交互作用,会发生可控和不可控的变化,这些变化因素最终可能导致兼并失败。
企业并购是产权资本经营。广义的资本经营泛指以资本增值为目的的企业经营活动,生产经营也包括其中,而作为与生产经营相对应的概念出现,企业资本经营则是可以独立于生产经营而存在,通过对资本价值形态的买卖,来提高对企业资产的利用效率,最终实现资本收益最大化的企业行为。基于企业所采取的是内部增长还是外部扩张的战略,生产经营模式和资本经营模式是企业发展的重要方式。由于资本经营的特性,其本身蕴藏着巨大的财务风险。企业并购活动离不开巨额的金融支持,再加上在不同领域的扩张还必须冒有信息不对称、经营管理人才缺乏和文化整合失效的巨大风险,不但导致兼并的失效,甚至还可能拖累母企业陷入困境。环境的不确定性是兼并风险的根本来源,比较通行的风险划分方法是按引起环境不确定的因素的归属类别来划分。一般将由于全局性的不确定性所引起的风险,叫做系统风险,包括社会风险、政治风险、经济风险等,这些风险起因于企业的宏观环境,是不可控的风险,它们在企业兼并过程中的表征是由系统性风险导致的成本不可控。由于非全局性的不确定因素所引起的风险,称为非系统性风险,包括经营风险、商业风险和财务风险等,这些风险可以通过改善企业的微观内环境来控制。其在企业兼并过程中的表征是由非系统风险因素所引起的成本不可控。其实,在企业兼并过程中,因不可回避人的问题,再加上中国经济结构还处于不完全市场经济阶段,因此大量的系统风险因素和非系统风险因素交织在一起,相互作用,很难区分。
从风险因素的时空分布来看,战略并购的风险可划分为并购决策风险、并购实施过程中的操作风险和并购完成后的整合风险。基于不同的并购战略,企业会选择不同的并购方式。按并购企业与目标企业的行业关系,可分为横向并购、纵向并购和混合并购。而不同的并购方式有着不同的战略风险。当企业在实施并购后,要将被并购企业纳入到整个并购后的企业组织系统,这样并购企业往往会将并购企业竞争战略的理念灌注到并购后的整个企业组织,同时也将附生于竞争战略的风险一并灌注到了并购后的整个企业组织。这样并购后的企业组织不但要承受并购后竞争战略的整合风险,还要承受自并购企业或目标企业竞争战略中转移过来的附生风险。
企业并购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存在大量的不确定因素,导致企业并购面临诸多风险。系统的研究企业战略并购中的风险因素,科学的评估企业并购的风险,并对企业并购风险进行有效的控制与防范,是加强企业并购操作的科学性,提高企业并购的成功率,促进企业并购的各种积极效应充分发挥的重要保障。
参考文献:
1.萨德沙纳姆.兼并与收购.中信出版社,1998
2.彼得・德鲁克.管理――任务、责任、实践.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7
3.刘文通.公司兼并收购论.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
4.李光华,李凤英.关注实质性重组[J].企业家天地,2001(4)
关键词:中国银行业金融危机;跨国并购机遇在金融全球化进程不断加速的今天,走国际化经营的道路成为各国商业银行改革和发展的必由之路。金融危机前,由于国外银行绝大部分财务状况良好,不愿意接受被并购,再者,即便有很好的并购目标,也将会面临较多的竞争对手。中国银行业很难实施并购。2008年的全球金融危机使得欧美的各大银行损失惨重,而中国的商业银行却较为平稳的度过难关。此次金融危机,是世界银行业的一次从新洗牌,金融危机导致银行客户从追求更高收益变为更关心资产安全性,从而为中国商业银行的跨国经营带来了良好的发展契机。
一、从外部市场环境看中国商业银行并购的有利条件即中国机会
首先,中国商业银行跨国并购的竞争对手减少。在金融危机爆发前,欧美大型跨国银行一直主导着全球的银行并购市场。欧美大型跨国银行通过战略投资、设立分支机构、兼并收购活动,在新兴市场发展迅速,各项业务收入和投资收益增长使其获益匪浅。而今,在金融危机的冲击下,许多跨国银行资本萎缩,迫于自身财务困境而四处寻求资金援助,甚至不惜变卖资产补充资金来源,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其在新兴市场的发展步伐。一些跨国银行开始收缩战线,集中于自身的核心业务,对于潜在的并购交易已无暇顾及。这些都使中国银行未来跨国并购的竞争对手相对减少,提高了中国商业银行在并购交易中的议价能力。
其次,中国商业银行可选择的潜在并购对象增加,并购交易成本下降。随着金融危机影响的进一步显现,银行业的并购交易也在不断增加。2008年全球银行业的并购交易数量和交易金额急剧上升。截止2009年12月初,受金融危机影响,美国已有140家多银行先后倒闭,随着欧洲债务危机的到来及迟迟不能得到好的解决,全球预计将有更多银行陷入财务困难,而这为中国商业银行今后的跨国并购交易提供更多可选择的潜在并购对象。
最后市场准入门槛降低,更容易获得监管当局的批准。由于金融行业对于一国的经济、政治的发展和稳定至关重要,因此大多数国家都对外国资本本国金融机构设立了严格的限制。但在金融危机的影响下,政府为了化解金融风险、稳定金融体系,往往会降低准入门槛,吸引外资进入。由于银行的特殊性,政府都倾向于对银进行救助。但是受金融危机影响的银行太多,国内金融机构中有能力收购的银行又太少,政府的救助成本太高,而且政府需要在很短的时间内进行救助,这对政府来说有点困难。此时,适当降低准入门槛,允许外资机构的进入,可以短时间内解决问题。稳定市场环境。
二、从目标公司的需求看中国银行业的海外并购的机会
(1)金融危机后,许多海外的银行面临着资金链断裂的风险,急需要资金的注入,而国家的注资受到许多限制,并且国家不一定能够注资,美国许多银行的倒闭例子证实了这一点。而中资银行经过这几年的发展,资金实力雄厚,各项经营指标也符合监管者的要求。
(2)借助中国银行的发展空间巨大。中国银行从改革至今才走过二十年左右的时间,经营比较单一,业务创新不足。中国金融业仍然是分业经营分业监管的模式,银行的业务类型收到了很大的限制。海外银行通过与中资银行的联姻,进入中国的市场发展业务可以得到中资银行在资金、客户等方面的支持,获得本土化的优势,实现本土经营。
(3)中资概念在全球的影响巨大。随着中国经济实力的增强,中国的国际地位得到了很大的提高,外资基于对中国经济成长的看好,中资概念在国外收到了热捧。
(4)中国银行业的海外并购,将会使中资银行和外资银行同时实现全球战略布局,实现跨国经营。中资银行可以为外资银行的发展提供资金、客户资源、广阔的市场空间,外资银行可以为中资银行提供技术优势、产品研发优势、管理优势等等。随着全球化的发展,未来银行业的竞争无疑是国际化的全球化的竞争,尽快在全球布局,积累全球化经营的经验,可以为以后的竞争赢得更大的优势。
三、中国商业银行跨国并购所面临的风险
机会往往与风险并存,海外并购并非是盲目的并购,并购的风险也不容小觑。首先是并购前的风险。包括(1)政治风险,中国企业的海外并购常常会遇到他国政府机构、社会团体等力量的干预和阻挠,还要面对某些媒体别有用心的鼓噪和压力,结果万钢会导致并构成本的上升,并购成功率的下降,并购后整合难度加大等等。(2)市场风险,引起市场风险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中国银行业的海外经营经验不足、利率与汇率的变动、国内相关支持体系的不完善等都会引起市场风险。
其次是并购中的风险。包括(1)决策风险,此次银行业的并购浪潮的突出特点是以战略并购为主,每个着眼于全球发展的银行都必须制定自己的发展战略,缺乏战略或者战略决策失当是造成并购失败的重要原因。(2)金融财务风险。银行的收购所需资金是巨大的,筹资会加大银行的财务杠杆或者使减少经营中的现金流,会带给银行一定的风险(3)评估风险。由于每个国家会计标准的差异,使得收购方很难了解目标银行潜在的业绩状况。(4)反并购的风险。中国银行的海外并购,目的就是活的对方的控制权,被购银行的管理层处于对自身利益的维护和对外来文化的抵御,就会做出种种反并购的努力,加大并购的难度。
最后是并购后的风险。(1)银行治理的风险。来自于不同文化的银行存在不同的治理理念或方式。中国银行也的公司治理相对于发达国家来说还比较落后,不改善公司的治理结构和治理机制会给银行的海外并购带来种种隐患。(2)整合风险,并购的最核心问题应该是整合问题,每一例海外并购都会度过一个相对漫长的磨合期,经历了内部排斥反应后形成的新的统一体,此项并购才算是成功的并购。(作者单位:西南财经大学金融学院)
参考文献:
[1]巫才林.金融危机后中国银行业的跨国并购的机遇和挑战[J].财税金融,2010(6).
关键词:企业并购;民营企业;海外并购;财务风险
一、海外并购相关理论概述
1.海外并购的概念
海外并购涉及的双方为并购发出企业和目标企业(被并购企业)。并购发出企业出于战略布局、资源、技术等目的,在某种渠道和支付手段下,购买目标企业一定份额的股权甚至整个资产。并购渠道包括直接向目标国投资或并购目标国所在地子公司两种形式,支付手段包括现金支付、发行债券等多种形式。
2.海外并购现状
近几年,海外并购的发展势头很强劲,就数量来说民企毫不示弱。数据显示,民企在海外并购方面进行了更多的尝试,国企的交易数量大约为民企的一半且变动不大;2013年数量下降主要是由于上半年活动的疲软,下半年的强劲反弹创下了2010年以来的半年度之最。
3.民企海外并购的特点
(1)政治风险小。国企财力雄厚,紧盯行业巨头,目标国担心威胁国家经济安全,会以政治手段阻挠,即使成功也多是控股程度;民企政治色彩弱,选取目标较少涉及国家安全,规模有限,有利于避免目标国过度敏感,易实现全资并购。
(2)交易数量大,交易金额小。民企产权清晰,决策自由,适应市场,不论申请数量还是最终成交数量都较多;但是其自身实力有限,财务风险承受能力弱,多渠道融资受限。
(3)领域多元,地域扩展。民企的投资领域不断拓宽,不仅保持对资源、能源和工业三大领域的热情,高科技、电讯、娱乐等很行业也被纳入海外并购范畴。投资亚洲国家便于文化整合,而今美国、欧洲等技术品牌比较成熟的市场更受民营企业的青睐,且金融危机下的欧美市场对民企来说未必不是一个机遇。
二、海外并购的财务风险
财务风险是企业在海外并购中必须面对的问题。狭义的财务风险主要指企业受不合理资本结构或融资的影响,偿债能力下降或丧失,阻碍企业正常运营的风险;广义来讲则是财务活动中的不确定因素使企业财务状况受损的可能性。本文采用广义财务风险的概念。
1.并购前――战略与估值
(1)战略风险。企业根据长远发展目标制定自身的长期战略规划,在经营过程中进行的海外并购活动只有符合企业整体战略,对企业战略的实现起到推动作用,相关的财务资源消耗才是合理的,也才能够在后期起到协同作用。不合理的战略规划会增大财务风险出现的可能性及风险的破坏力,危及企业财务状况。
中国民营企业的平均寿命不超过5年,这表明民企,尤其是中小民企对战略规划的管理不到位。战略规划在许多民企内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企业缺乏合理完整的战略目标、发展方针、市场定位等;有些中小民企的战略规划更多是对大型成功企业的复制,没有针对自身所处的市场环境,也不适合自身的发展特点,且在制定后一成不变,以致于挑战大于机遇。
(2)估值风险。并购目标的价值评估结果直接影响后续的融资决策和初期的资金投入,一个合理的价格对并购方来说至关重要。
民企获取的信息资源非常有限,尤其是在对无形资产进行评估时,不同的文化背景和市场环境更是增加了判断难度;而且目标企业有可能隐瞒信息、提供假信息或者通过媒体造势夸大品牌价值,如进行债务评估时,交割期产生的新债务需要评定,被并购方故意隐瞒的债务也很难发现。目前的经济状况并不稳定,海外企业的发展前景不明朗,任何来自通货膨胀、汇率等因素的财务风险都会使并购方承担损失。
2.并购中――融资与支付
(1)融资风险。海外并购融资数额大,获取时间有限,运作复杂,因此如何在有限时间内获得所需资金对海外并购来说至关重要。我国落后的资本市场、不完善的法律政策等对民企融资有很大限制,民企融资不到位无法完成收购,结构不合理在后续管理和偿债时会很被动。
资金来源按照融资方式可以分为内源融资和外源融资。自有资金不足、高负债率是我国民企普遍存在的问题,内源融资金额十分有限;金融机构畏惧民企机制所带来的风险,在信贷方面严格限制。有些民企会甚至选择非法借贷,背负高额的利息,最终导致资金链断裂。
(2)支付风险。在支付方式的选择上,虽然存在现金、股权等方式,但民企海外并购多选择现金方式,这对并购方而言,不会导致股东结构的变化,不会稀释控制权和股东权益;但是现金支付需要强大的融资能力,巨额的现金流出对民企来说是很大的压力,易引发高财务风险,在购后整合中也很容易带来财务困难。
3.并购后――整合与运营
(1)整合风险。财务整合是指并购方对被并购方的财务制度体系、会计核算体系统一管理和监控,对被并购方实施有效控制,民营企业本身在财务管理和内控、绩效考核体系方面存在不足,又面临差异的会计制度,容易影响财务稳健性。整合是多方面的,广义来讲,文化、管理、人力、技术等在整合时也会引发财务问题,比如财务成本,会对财务产生间接但是不容忽视的影响,这也是整合风险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