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6-05 15:34:33
序论:在您撰写沟通交流问题时,参考他人的优秀作品可以开阔视野,小编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这些建议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热情,引导您走向新的创作高度。
【关键词】高职辅导员 问题生 沟通
1.1 研究背景
随着教育深化改革的脚步,高等教育结构的不断调整,高职院校的改革也在稳步进行中,涉及其中的学生管理工作一直以来是高职院校紧抓的重点,学生管理工作中,“问题生”的存在也是一直妨碍着高职辅导员工作的顺利开展。若高职辅导员不能与“问题生”进行科学有效的沟通,从而建立沟通交流的桥梁,则会造成“问题生”的现象更为显著,为学生管理工作带来极大的挑战,不利于学生崇高理想信念的建立、心理健康的发展、良好性格的养成和高尚情操的培养。
1.2 研究意义
高职辅导员通过与“问题生”进行科学有效的沟通,有利于辅导员对个别“问题生”信息的掌握和对特殊个体情况的把控,对可能存在的风险进行评估和预案,针对“问题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进行严格把关,有利于学生调试心理平衡,维持好学生的稳定,减少突发事件的发生,促进学生全面健康成长。
2.1 高职院校“问题生”的特点
(1)文化成绩差。高职院校生源多元化,一是通过普通高考招收普通高中生,二是通过对口考试招收的职业高中生,三是3+2、2+3考试招收的中专、职中生,整体学生构成复杂、层次不齐、录取分数较低、理论知识基础相对薄弱,“问题生”在文化基础知识水平上的问题更是突出,具体表现为上课迟到、旷课,即使到位也存在不带书、玩手机、睡觉等不良情况,成为了文化成绩差的直接原因。
(2)心理情况错综复杂。 “问题生”的心理情况较为复杂,主要表现在两个个方面:一是自我保护意识极强。“问题生”的自我保护意识极强,一切行为只为维护自身利益,具体表现为对老师、同学、室友甚至是恋爱关系中的男女朋友不信任,对一切事物存在矛盾、猜忌、怀疑的态度。二是自尊心和自卑感的矛盾心理。一方面他们渴望得到他人的理解、关注和关心,另一方面他们又自尊心极强,对老师的关怀、同学的关心采取置之不理的冷淡态度,甚至会采取言语攻击、行为攻击等反抗的行为来表现自己的自尊心。
(3)自我约束能力差。由于“问题生”个性突出,对此老师和同学都会进行经常性的正面引导,这使得他们内心深处会有改掉不良习惯,重燃学习激情,重拾生活信心的美好愿望,但大学环境开放,社会诱惑良多,金钱、网络、爱情都会对社会经验淡薄的他们产生极大的刺激,会成为他们自我约束力差的一个诱因。
(3)人际关系危机。“问题生”因为情绪、情感导致的心理障碍,交际圈单一,不会轻易结交好友,具体表现为独来独往,不参加任何的学校举办的活动和班级活动,长期以往就会存在人际关系不协调、难以与人相处的问题,但长期的自我封闭,不与人交往,将不利于进行个人性格的发展,更有甚者会直接导致心理疾病的产生。
3.1 辅导员与“问题生”沟通技巧
(1)平等沟通,给予更多的尊重和信任。“问题生”心理情况错综复杂,相比其他普通的大学生,他们的心理更加脆弱,他们更容易对事物、人、社会产生怀疑、嫉妒、仇恨等不良情绪,更容易产生过激的行为,所以在辅导员和“问题生”的交流过程中,要适当地放下辅导员老师的身份,要放下教师的姿态以朋友的身份去和他们进行交流,要对他们的人格平等、家庭环境、成长差异、性格差异等多方面表现尊重,要让他们感受到自己受到了尊重和关心,才有利于打开他们的心房,建立辅导员与“问题生”沟通的桥梁。
(2)建立谈心谈话档案。“问题生”在生活、学习等各方面表现出来的独特个性使他们与其他的学生与众不同,辅导员要在掌握了“问题生”的基本情况后建立与“问题生”谈心谈话的档案,一是对“问题生”基本情况的录入,二是将以后每次的谈心谈话都要做好记录,形成档案,有利于随时跟踪他们的心理状态。
(3)用“真心”去欣赏学生。“问题生”性格复杂,时而暴躁还会对辅导员大吼大叫,更有甚者还会对辅导员进行言语、行为上的攻击,但“问题生”归根结底是“学生”,他们毫无社会经验、单纯到只会用反抗来表达自己的不满,如果辅导员换一个角度,真正地将他们看成自己的弟弟妹妹,用真心去交流,以一种欣赏的眼光去看待他们,将会发现他们身上有许多的闪光点。通过真心的沟通,去发掘他们身上的优点,进行心理疏导,引导他们发挥特长,帮助他们塑造自身的人格魅力,重新找回他们的自信心,才会建立健全他们的良好品质。
(4)沟通注意说话艺术。辅导员作为与学生沟通的第一线,一定要注重自己的沟通技巧,才能实现与“问题生”进行科学有效的沟通。这里我借用“望闻问切”四诊法来解释:“望”即细心观望,在交流过程中,辅导员要对学生进行神、色、形、态的细致观察,观察学生是否有面色苍白、眼神躲避、神态不安等情况,对学生目前的状态进行准确的把控。“闻”即专心“听声音”和“闻气味”,听学生声音是否有颤抖、哭腔等异常,闻学生身上是否有酒味、烟味等。“问”即耐心询问,
通过嘘寒问暖、询问近况、询问恋爱状况等,与之前了解的“问题生”的情况进行对比,看他是否有如实反映,真正了解他的烦恼、难处。“切”本指“切脉象”,这里我用来比喻在掌握“问题生”基本的情况下,进行耐心的讲解和虚心的指导,针对之前的“望闻问”来“切”,对学生的基本情况进行准确的切入,对症下药。
(5)做好的倾听者。在辅导员与“问题生”的交流过程中,辅导员要注重放弃自己教育学生的“主动权”和“教育权”,用耐心去倾听学生的委屈、不甘和其他情绪,让他们在安心的环境下宣泄自己的情绪,在他们宣泄过程中,辅导员要时不时地进行积极的回应,如“我了解”“我懂”“你继续说”等积极鼓励的语句,促进沟通内容的深入开展。
关键词:幼儿园教师;“问题”家长;沟通交流
在当今的社会中,由于独生子女的出现,一些问题现象随之呈现。家长的包办、溺爱、娇惯等等随处可见;随意训斥孩子、动手打孩子、过分压抑、期望值过高等等问题越来越复杂,越来越严重。这种现象的发生,大大损害了幼儿的身心健康,不利于幼儿的健康成长。同时,在一定程度上,还会大大降低幼儿园对幼儿的教育效果,导致孩子的行为、心理、性格等等出现偏差,就变成我们所说的“问题”幼儿了。事实上,每一个问题幼儿的身后都有一个或者几个“问题”家长。为此,作为幼儿园的教师,就应该和“问题”家长进行沟通与交流,指引他们走出对孩子错误教育的误区,使孩子能够健康茁壮地成长。
一、因人而异
幼儿的家庭是不同的,孩子家长的心理特点、脾气性格、说话方式各不相同,存在许许多多的差异。这些差异的呈现,就会使家长对自己在接受语言信息时所要求的也不一样,假如我们老师总是采用固定不变的教学方式,这就很难取得理想的谈话效果。为此,幼儿园教师与家长沟通交流是,应该先了解家长的特点,针对家长的特点、文化、年龄、工作找寻合适的沟通交流方式。
例如,面对“隔代”家长,教师要揣摩家长的内心活动及想法,他们往往对孩子上幼儿园是千个不放心、万个不放心,孩子明明做错了,也不以为然,视而不见。此时教师应该抓住有效时机进行开导,让家长晓其利害。
二、因事而异
中学生阶段,是人生成长转变的关键时期,知识的高密度增加,身体的飞速变化,心里的情感转变等等,都出现在中学时期。所以,中学阶段可以说是人一生中的“转型期”。在这个阶段,除了家长的教育引导外,在校期间教师的引导和教育就显得尤为重要。尤其是一些问题学生,如何使得他们顺利成功转型,在教育过程中的语言与方法,至关重要。
首先,要尝试换位思考。心同此情,心同此景,站在学生的角度上想想,如果是你,会是怎么样。融入学生的情绪和思想系统中去,以学生的眼光去看待学生的世界,以学生的心情去体会学生的心情,以学生的思维模式去推理学生面对的一切,然后有效地将这些感受传递给对方,这样的置换可以使对方会感到理解与尊重,从而产生温暖与舒畅的情感,这种感受可以诱发出彼此充满体谅和关怀的沟通氛围。
其次,要有耐心和信心。中学生毕竟年龄还小,心理还不成熟沉稳,因此,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容易出现错误的反复。所以,这就要求教师必须要有耐心和信心。于教师而言,就是要尝试相信学生,相信学生能够改变,相信学生能够朝着预期的目标发展。这种经得起时间考验的相信,就是耐心和信心。有些学生,承认错误的态度特别好,但是纠正自己的错误行为却是很漫长的,甚至根本不改变。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就得沉得住气,不能斥责学生,否则,只能是前功尽弃,甚至出现反面效果。
第三,要善于发现“美”。发现美,就是发现学生身上的闪光点,尝试欣赏学生。每位学生都是独特的,每位学生身上都有与众不同的地方,发现他们的美,发现他们的闪光点,不吝惜自己的赞美,随时夸奖他们,让他们学会肯定自我,发现自己的优点和潜质。罗丹说过,“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的眼睛。”只要教师用心,就不难发现学生身上的点滴优点和闪光之处。“哦,你的想法很有创意,老师也没想到。”“你今天的值日生做得特别好,很有责任心。”“你今天上课表现得很好,能够主动举手回答问题。”“你提的问题十分有价值!”……一些看似简单的常见的普通的言语,对于学生而言,可能就是一种肯定,是对他们的一种鼓励,这样一些简单的举动,很可能就会激发学生的自信,激发学生的潜能。
第四,亲切和蔼,选择用词。与学生谈话,尤其是青春期的学生,交流中所选择的语言非常重要。他们很敏感,稍加不注意,都有可能刺激到他们敏感的心,更有甚者,还会出现意外,后果不堪设想。与学生谈话,很多教师习惯性地认为就是批评学生,指责学生。其实,这种观点是错误的。很多时候,与学生简单的真诚聊天,通过选择合适的语言环境和语句,让学生自己感悟到是非对错,从心理学的观点看,笑是沟通人的情感的媒介。
关键词:90后的大学生;个性特征;高职院校;辅导员
中图分类号:G718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5)08-0298-01
1.90后大学业生的性格特点分析
2008年以来,90后大学生正式走进校园,逐渐成为高职生的主流。他们性格特点鲜明,成长在一个变化多端、信息爆炸的环境,各种思想相互碰撞,他们容易接受却不能分辨。而且沉重的学习负担,优越的生活条件,让他们形成了盲目的自信,又时常自卑的性格。他们个性张杨,崇尚非主流,不容易接受传统的思想观念,自我意识强烈,缺乏团队合作意识。在遭受挫折的时候容易沉溺其中而无法自拔。他们生长信息时代,沟通交流的方式呈现多样化,更习惯于使用先进的网络交流方式,QQ聊天、微博沟通、微信等都在他们日常的生活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他们反应敏锐,有很强的学习新事物的能力,有些孩子在某一方面所具备的知识甚至超过老师。他们个性鲜明,形成自已的独立风格,而且有能力闯荡,但是也有一部分学生比较以自我为中心,忽略别人的感受。只追求形式上的标新立异。有些学生逆反心强,心智不成熟,越强调不能做,他们越觉得有挑战。作为辅导员如何与这些思想开放,思维活跃,又个性自我的90后大学生进行有效的沟通,是学生管理工作的重中之重。
2.高职院校辅导员与90后大学生良好沟通的具体途径
2.1遵循"90 后"大学生的个性特点, 坚持"公平、公正、公开"的原则。"身正为师、学高为范" 一直是教师行业的要求, 作为一名辅导员更应注重自己言行影响。"90 后" 学生渴望与老师建立平等互信、相互理解、和谐融洽的" 亦师亦友"关系。他们非常在意老师在解决问题时是否做到" 公平、公正、公开" , 从而选择是否信任他们的老师。因此, 作为辅导员要通过言传身教来赢得学生的信任与喜爱, 从而促进管理工作的开展。
2.2尊重学生的人格,承认学生成长的差异。辅导员作为学生工作的主要执行管理者,在与学生交流沟通的过程中,要采取平等、关爱的方式,走进学生的心里,能够设身处地的为学生着想,真诚的体验他的情感,同时主动分享学习经验、生活阅历,让师生的沟通交流真正的在平等中进行。学生都是来自于不同的环境和家庭背景中,性格和行为都不一样,辅导员对他们的沟通方式要因人而异,与内向的学生沟通,要有耐心、细心把握他们的情绪变化,说话方式要委婉并适可而止,让学生能够充分的进行思考。对于三困学生,因为他们的自尊心都比较强,要给他们更多的关心和欣赏,努力发现他们身上的优点为,激发学生的内在潜能,让他们在学习和生活过程中自信起来。对于优秀突出的学生要给以更多的支持和鼓励,引导学生树立远大的目标,合理的规人生。而普通的学生则要找到他们的需求点,让他们感到老师时时在关注他们的成长,进行有针对性的沟通,从正面引导他们能够突破自我向优先考看齐。
2.3辅导员能有效利用现代工具,更加易于沟通交流。新时期,大学生的交流方式呈现多样化,面对面的沟通和交流只是其中的一种,基于网络的沟通方式,实时、快捷、形式多样,作为90后的高职大学生们非常喜爱网络沟通,辅导员应与时俱进,跟上时代节拍,运用现代网络工具,如QQ、飞信、微博、微聊、还有近来流行的微信,及时与学生进行沟通。当然传统的面谈、座谈等沟通方式也不能放弃,应根据实际需要、沟通目的、学生特点选择最为合适的沟通方式。同时,在沟通渠道方面,应注意将与家长的畅通联系作为一个重要的渠道。因高职学生来自全省或全国各地,由于距离远,辅导员与家长沟通联系有很大困难。在实际工作中,很多辅导员是在学生出了问题以后才与家长联系,而没能形成与之联系的常态化。为了能及时与家长沟通联系,形成教育合力,辅导员可以使用电话、短信甚至网络的形式与家长保持联系。这样就增加了辅导员对学生信息的了解和对其思想动态的把握,为实现辅导员与学生的有效沟通做好准备。
2.4辅导员应以个人魅力获得学生信赖。教师的职业决定了其人格魅力也是一种很好的教育资源。这不仅包括外在的形象,更重要的是其内在的修养。"90后"的学生们思维活跃、知识面广,有些知识甚至老师都没涉及过,他们愿意接受能体现个人能力和价值的东西。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教师所知道的东西,就应当比他在课堂上要讲的东西多10 倍,多20 倍,以便能应付自如地掌握教材。"作为老师,一方面是要不断给自己充电,不断地汲取、学习、探索,锐意进取,有意识地加以提高、增强自身的各方面素质,从而获得学生的信赖,另一方面,也要虚心求教,切不可不懂装懂。
2.5辅导员应努力提高自已的沟通水平。和学生沟通首先要建立起融洽和宽松的沟通氛围。由于辅导员是沟通的主导者,所以一定要缓解学生的紧张心理,营造出轻松友好的沟通环境,以便于师生更好的交流。辅导员还应该提高自已的语言表达能力,在交流的过程中,用词要准确,表达要恰当,思路要清晰,主题要鲜明。对学生表达的想法,要保持微笑并点头表示认可理解,同时用鼓励性的语言,拉近和学生的心理距离,让学生真正的把老师当成朋友畅所欲言。辅导员还要具备临场发挥和随机应变的能力,要具备控制谈话局面并能打破僵局的能力。能巧妙的引导学生讲出心里话,从而达到预期的沟通效果。
3.总结
90后大学生是独特的一代是富有朝气的一代。我们应理性地分析他们身上所透露出的特点,重视高职院校辅导员对其思想及价值观的引导作用,辅导员自身应明确自己肩负的重任,努力提高沟通水平与工作能力,积极进取发挥教育者和监督者的作用引导学生树立健康向上的价值观, 为培养出优秀的有用人才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参考文献:
[1]李双贵.高校辅导员与大学生有效沟通研究[J].新乡学院学报,2010(10):213.
[2]娄楠.浅谈" 90 后" 的成长与教育对策[J].浙年专修学院学报, 2011
【关键词】教师 中学生问题行为 认知 应对方式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2)24-0105-01
相关研究结果表明,教师认为中学生的问题行为主要表现在学习适应、沉迷网络、情感脆弱、意志力薄弱等方面;女教师比男教师更关注中学生在学习适应和情绪方面的问题行为;不同教龄的教师对中学生问题行为的看法基本一致;教师对中学生问题行为的应对方式可分为直接作用和间接作用两种。
一 教师总体对中学生问题行为的认知情况
1.中学生存在大量学习适应方面的问题行为
无论是教师对中学生常见问题行为的选择还是严重程度的判断,相关研究结果表明,中学生的问题行为大多数为学习方面的问题,教师对不同类型问题行为选择的结果也表明教师对学习适应维度的选择所占比例最大。这说明教师认为中学生的问题行为主要来自于学习适应方面且情况较为严重。教师之所以这样认为是因为,他们认为学生的主要任务就是学习,而教师的主要任务是让学生好好学习,所以如果学习方面出现了问题自然是“大问题”;而且学校及以上各级教育机构对教师的考评很大程度上是以其所教学生的学习成绩为主要评价标准。
教师提出的中学生学习问题行为具体表现在学习习惯(学习时注意力不集中、不认真、遇到不懂问题不主动请教他人、不按时交作业)、学习方法、学习态度(厌学)、学习动机(缺乏学习动力、缺乏理想追求不在乎成绩和前途)、学习压力(考试焦虑、过度看重成绩和排名)等方面。
2.中学生沉迷网络
教师普遍认为中学生在行为方面的问题行为突出地表现为沉迷网络,将过多的时间花在网络游戏和聊天上。但在对这个问题可能原因的分析上,教师们持有不同态度。教师认为,中学生沉迷上网主要是因为好奇心、自我满足感和寻求刺激心理的驱使;教师则认为学生沉迷网络与家长的教养方式和不负责任的态度密切相关,这与家长的教育方式有着直接关系。
3.中学生意志力薄弱,情感脆弱
教师认为中学生在个性和情绪方面比较突出的问题是意志力薄弱,不能持之以恒和情感脆弱。在访谈中,大多数教师都认为中学生这两方面的问题行为是密切相关的:“意志力薄弱的学生往往在情感表现上也特别脆弱,经不起一点小小的挫折”。现在提倡赏识教育,要给学生更多的鼓励,这是对的,但只提倡这一点的话,孩子听到的都是好的,就受不了一点点批评。还有的教师分析说,“中学生意志力薄弱是导致问题行为的关键,比如意志力差的学生往往在学习上遇到一点困难就退缩,所以学习成绩上不去,而且他们往往不能很好地进行自我控制,所以也容易迷上网络游戏”。
二 不同性别、教龄教师对中学生问题行为的认知
1.不同性别教师对中学生问题行为的认知
不同性别教师对中学生常见问题行为的选择和严重程度判断的结果表明,相对于男教师,女教师认为中学生在学习自觉性、意志力薄弱、情感脆弱等方面的问题更严重。这差别大概与男女性别各自的特点有关。
2.不同教龄教师对中学生问题行为的认知
不同教龄的教师对中学生问题行为的认知基本相同,只在学生意志力薄弱问题上,教龄十年以上的教师判断更为深刻。根据上述的教师对中学生意志力薄弱的分析,可以看出意志力薄弱的学生往往自我控制能力差,因而也更容易产生问题行为。教龄越长的教师对学生问题行为的分析也往往更深刻,因而把这项内容看得更严重。
三 教师对中学生问题行为的应对方式及影响因素
1.教师对中学生问题行为的应对方式
通过进一步的研究发现,教师对中学生问题行为的应对方式,可以分为直接作用的应对方式和间接作用的应对方式。直接应对方式是指当中学生的问题行为出现或尚未出现时,教师对学生直接采取矫正或预防的措施。形式上包括:一是开展主题班会,以中学生出现的某种问题行为为主题,让全体学生共同来讨论;二是和学生谈心,与学生进行面对面的单独交谈,深入了解学生的想法,进行自我认识。
2.影响教师对中学生问题行为应对方式的因素
第一,教师对师生关系的认知。通过研究我们发现,教师对师生关系有三种不同的认知,第一种教师将自己定义于同学生“父母”般的角色,在处理学生问题行为时,往往表现出苦口婆心的说教,然而这样很可能给学生带来反感,效果并不好。第二种教师认为应该与学生成为朋友的关系,因而很多学生的问题行为就在这种平等的聊天中得以发现和解决。第三种教师也主张师生之间的平等、民主,但在行为上与学生要保持一定的“距离”。
第二,自身成长和受教育的经历。不少教师在回忆他们自己的成长和受教育的经历时,这些体验往往影响着他们对学生问题行为的处理。
第三,家长态度的影响。不少家长对孩子出现的问题行为不闻不问,或是在孩子出现问题后就将所有的责任推卸到学校,这种消极的态度往往让教师在处理学生问题行为时也采取消极的应对方式。此外,一些不良的社会风气及有关部门的做法也让教师在应对中学生问题行为时感到困惑和无奈。
关键词 农村留守儿童 安全问题 协同教育
Abstract In recent years, left behind children in their studies, life, psychological and other aspects of security issues are increasingly exposed, causing widespread concern in the community. This article attempts from the family, school, government and society multi dimension analysis of main causes of the security problems of left behind children, put forward from the family, school and government and social aspects of one of the four construction of rural left-behind children safety countermeasures collaborative education model.
Keywords rural left behind children; security problems; cooperative education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工业化、城镇化进程推进,大量农村青壮年走出家乡进城务工、创业,将子女留在家中交由他人监管,导致大量农村留守儿童的出现。留守儿童是指父母双方外出务工或一方外出务工另一方无监护能力、不满十六周岁的未成年人。根据妇联2013年统计,全国有6102.55万农村留守儿童,占农村儿童总数的37.70%,占全国儿童总数的21.88%,并有逐年增多的趋势。
据2014年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等相关机构研究显示,全国农村留守儿童意外伤害凸显。由于对留守儿童的监护缺位和安全教育的缺失造成留守儿童安全失保、安全意识淡薄,安全事件频发,给家庭和社会都带来了极大的伤害。农村留守儿童的安全问题得不到解决,将严重影响我国青少年儿童的健康成长,直接制约农村人口的素质和现代化进程,尤其不利于社会的稳定和公正以及和谐社会的实现。
1 农村留守儿童安全问题类型
留守儿童安全问题主要有以下几类:(1)受溺水、触电、交通事故等意外事故伤害;(2)受社会不法分子侵害;(3)轻视生命做出自杀等极端行为造成自我伤害;(4)行为失范做出违法犯罪行为对他人造成伤害。根据有关数据案例显示,近年来频发的留守儿童安全事件主要集中在交通意外、溺水、女童遭事件。本文主要是针对前两类安全问题做重点分析。
2 影响农村留守儿童安全问题的障碍性因素分析
2.1 留守儿童自身因素
留守儿童安全意识水平普遍偏低,加之缺乏安全防护知识,无法对危险事件进行预判,容易受溺水、交通事故等意外伤害。除此之外,多数农村女童由于缺乏生理卫生知识,缺乏自我保护意识,易受到不法分子的哄骗、引诱、遭受害。
2.2 家庭因素
留守儿童家庭监管不利,家庭安全教育缺失。外出务工父母无法给孩子提供正常的生活照料与情感支持。祖辈监护人大多年事已高且个人健康状况不佳,往往只能做到物质上的满足和生活上的照顾,忽视了对留守儿童的安全监护和安全教育问题。
父母和祖辈监护人通常只能凭借生活常识和个人经验,以叮嘱的方式笼统地对孩子进行安全教育,却并不能解决留守儿童在面临实际安全问题时的困境。其次,农村留守儿童父母亲及监护人文化程度普遍偏低,缺乏提供有效安全教育的基本素养,家庭安全教育质量不高。
2.3 学校因素
(1)学校对留守儿童安全教育工作力不从心。在应试教育大环境的影响下,学校一般还是会把工作重心放在学生学业问题上,未系统地开设留守和相关安全教育课程(如法制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生理卫生常识等课程),也缺乏教授此类课程的专职教师。此外,留守儿童安全教育工作需要教师具备极强的工作责任心且对教师的能力及专业水要求很高,学校农村教师的待遇普遍偏低,学校又缺乏对教师的动员机制和激励机制,很难持续有效的推进工作的开展。
(2)学校传统安全教育形式效果不佳。学校安全教育以宣传栏、黑板报等传统形式书面主题教育为主,学生及家长缺乏学习主动性,因而教育效果不尽如人意。多数学校对应实施什么样的方式来提高学生的安全意识和自救能力缺乏实际经验。
2.4 政府因素
(1)政府对农村社区监管不到位。农村地区多处水塘周围没有安全护栏和危险警示标志,乡村道路车辆缺乏交通监管,违章摊位占道破坏交通秩序等都加大了留守儿童遭受交通事故伤害可能性。
关键词:语文教学;学生;交流;沟通;能力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01-211-01
交流和沟通在人的生活学习与工作中尤为重要。然而,在语文实际教学过程中,部分老师往往由于教学内容多时间紧等种种原因,不能很好地对学生交流和沟通能力进行培养,本来应该是学生表达的,大多时候老师取而代之。这种不利于学习的气氛一旦出现,将严重阻碍着学生交流和沟通能力的发展。我个人认为,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交流和沟通能力,可以通过下面几个方面活动开展训练。
一、课前几分钟交流和沟通训练培养学生的交流和沟通能力
每堂语文课前用几分钟,安排几名学生进行交流和沟通训练,交流和沟通内容可以对上节课所学知识的总结,对新课预习情况汇报,或对在网上图书资料上收集的关于作者,作品及时代背景的介绍,或是谈谈日常生活见闻和感受等等,让学生尽情地说他们想说的话,持之以恒,不仅训练了他们的交流和沟通能力,同时他们的胆量概括能力自学能力观察能力也会相应得到训练。
二、营造交流合作的学习氛围
课标强调,教学是教与学的交往互动,师生双方互相交流、互相启发、互相补充。合作不仅仅是课堂的一种组织形式,更是课堂中解决问题的有效策略和途径。长期以来,语文学科更多地被看做是一种工具,过分地强调语文知识的灌输和解题能力的培养学生的学习方式单一、被动缺少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有意义的语文学习必须建立在学生主观愿望和经验的基础之上让学生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应该成为学生学习语文的重要方式。
如何组织好课堂教学中的交流合作,提高合作的质量和效率,是关系到语文课堂教学整体质量的问题。课堂中该让学生自主探究、讨论解决的,教师还是应该放手,但也不能放任自流,采取放羊式,尤其是对学生的“讨论”要有计划性和目的性。组织小组讨论的目的是让每一位学生都有表达见解的机会,但实际讨论中,往往是优秀生讲得多,后进生从头到尾不说一句。在讨论后的反馈中,教师要有意识的给他们机会,让他们说出所在组的总体见解,然后加以表扬,只有这样,每一位学生在讨论中都能得到发展、提高,也激发了后进生学习的积极性。实施新课程以后,可以把教材安排的讨论题,作为合作练习的素材,这样,既能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又能学到别人的好思维,好方法。
三、在朗读教学中培养学生的交流和沟通能力
朗读能使人张流和沟通,使人积累词汇而丰富交流和沟通内容,朗读可分全班齐读,小组齐读,男生齐读,女生齐读,双人读,单人读等不同方式进行。全班齐读是培养学生交流和沟通能力的最佳途径,因为它可使全班学生同时得到训练,这种训练方式辐射面广,时间集中,但在训练过程中,要留心观察,是否每位学生都已经读了起来。否则,要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其它朗读方式,主要让每位学生都要得到朗读训练,最终达到培养交流和沟通能力的目的。
四、创设情景,激发学生合作交流的兴趣
在设计教学计划和组织课堂教学中,经常创设情景给学生提供合作交流的机会,从而学会从不同的角度认识语文,养成与别人合作与交流的习惯。只有开展有效的小组交流学习活动,才能为学生提供更多表现自己和他人交流的机会,为学生提供更多可自由支配的时机和空间。才能让学生在讨论中相互启发,相互影响,拓宽思路,激活思维,迸发出智慧的火花,充分感受到语文学习的乐趣。为了提高学生合作学习的效果,一个合作学习小组以人少为宜,并且在一个小组中注意各层次学生的优化组合,以利优势互补,相互促进,要使合作学习更加有效,还要注意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合作学习不但要发挥组内每个人的作用,还要发挥集体的作用,注意培养每个学生积极参与小组学习活动的习惯,发挥学生参与的主体性,努力提高学习的效果。因此,教学中我努力创设能够引起学生兴趣,促使他们主动而又积极地投入到学习活动的问题情景中去。
五、在语文实践活动中培养学生的交流和沟通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