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优发表网

购物车(0)

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期刊投稿 出版社 公文范文 精品范文

思乡的诗歌范文

时间:2023-06-05 15:34:29

序论:在您撰写思乡的诗歌时,参考他人的优秀作品可以开阔视野,小编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这些建议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热情,引导您走向新的创作高度。

思乡的诗歌

第1篇

中图分类号:I207.7文献表示码:A文章编号:1003-2738(2011)12-0102-01

摘要:陈义芝是中国台湾著名的诗人,活跃于当代台湾诗坛,著有诗集《青衫》、《新婚别》、《我年轻的恋人》、《不安的居住》,诗歌中融会传统与现代于一体,以“诗如练剑,正道大法”为创作宗旨。其诗歌创作中有深深的思乡情愁,其对川渝三峡的一系列诗歌,形成了一道独特的风景线:对巴渝三峡的书写,洋溢着一种别样的思乡具有深深的中华三峡血统。

关键词:文学;陈义芝;川渝诗歌;思乡愁情;三峡情

陈义芝,是活跃于台湾现当代的诗人,在诗坛上享有很高的威望。同时,其根其宗,却在我们三峡大地:重庆忠州,可以说是大半个重庆娃儿!其著有多部诗集,在其诗歌中,有一道独特的风景线;以描写川渝、三峡为主要内容,抒发其浓浓的思乡愁情,具有浓厚的中华民族情。主要包括:《出川前记》、《川行即事》(又称返乡诗诗十首)《新婚别》、《一种茶》、《回音》等。总之,其这类诗歌倾注了自己满腔的思乡愁情,具有浓厚的故乡情、三峡情!

一、忠州之子――陈义芝

陈义芝,1953年出生,祖籍重庆市忠县,其父于1949年漂泊台湾,于1953年出生于台湾花莲,三岁移居彰化。毕业台湾师范大学国文系,香港东亚研究所文学硕士,高雄师范大学博士候选人。1980年进《联合报》,1997年任副刊主编,曾获台湾教育部散文奖、时报文学推荐奖、图书金鼎奖、出版资讯金鼎奖、中兴文艺奖、中山文艺奖、台湾诗人奖等。虽然其名声远扬海内外,但却并没有忘却自己是忠州三峡的孩子,虽未在三峡出生,但仍然可以说是“在长江母亲的怀抱里喝着川江水长大”[2]的,只不过这是超越时空限制,虽身在台湾但却心系三峡的无数三峡人,用血泪汇聚的血色长江,足以温暖三峡海岛诗人那颗受伤的心,慰藉那种思愁别情。

二、川渝诗歌中的乡愁别情

自古以来,“思乡”一直是历代文人诗歌中的不老主题,陈义芝亦是如此,其诗歌中,有道独特的风景线:以三峡川渝为内容,抒发自己思乡愁情的诗歌,在这类诗歌中充分的体现了诗人作为三峡之子。以下我们就从陈义芝的几首描写巴渝故乡诗歌,进行具体的分析,一起去领略那份独特的三峡思乡情!

《新婚别》是诗人于1989年出版的诗集,和诗人杜甫诗歌《新婚别》同名,诗集充满了人间之爱、泥土之情、乡里之思,三者行成一有机整体。体现了诗人一贯的创作风格;拥抱抒情传统,重视语言创新、强调形音义的化合,不标新立异、不随波逐流。其中的《新婚别》一诗,采用“古体新写”艺术处理方法,在诗的序中,写到“去年回四川,一位七十多岁的老妇托我带信来台,寻当年形势仓皇中她一去无音讯的丈夫”,全诗以此展开,书写了大时代下川渝人民的悲苦命运,令人刻骨铭心。

《四川水患》是诗人心系川渝人民的又一很好的证明:

该诗的开头这样写道:

四川,深陷的一只独眼|留下三行泪|地图上从右起|嘉陵江、沱江、岷江。

结尾写道:

我掏出那副新配的眼镜|在台湾八月的早报上|在多雾的蜀地|梭巡|一个字一个字|悚悚惕惕|寻找家乡的消息。

诗歌开头,通过意象的选取,给人一种悲壮的气氛,奠定了全诗的感情基调;结尾点明了该诗的主旨“寻找家乡的信息,反映了这位三峡诗人虽身处海岛,却依然心系多难的家乡,可以说是:“有范仲淹的先忧后乐的遗风”[3]。

《出川即事》(又称返乡诗十首),具有鲜明的三峡地域特色,全诗另设的十个小题节段,以《西飞重庆》为始、《待决的课题为终》,想象时密时疏,体现了诗人深厚的诗歌功底该诗另设的十个小题节段,全诗叙事与乡愁之情有机的融为一体,体现了深藏诗人心底的那份乡愁别情。我们仅以其中的两节作简要的分析:

川行即事之一《西飞重庆》

一、高空俯瞰 三、一张张亲切的脸在眼底闪过

大地是一张脸 其实是一座座村落,不知名却倍感熟悉

棱线分明,五官清楚 如我儿时远足行经的台湾乡下

凸起苍额,隆准和 隔世重逢

丰润的唇,呼喊我去看那 始信江山如画

生在山川长在山川时间的烟幕起起落落不能改变它

化成泥依山川的同胞云间是中国云和还是

二、一千六百公里,自上海飞重庆 四、三十年前岛上,田间小路舔舐棉花糖

俯瞰河流蜿蜒 而今在另一陌生的路上

如掌纹为大地注入生命 辽天以棉花糖海迎我

牵引我痉挛的血管 唤我,带着童稚的心

凌风拖住遏抑不住的 尽管沧桑早已成形像皱纹无法消除

奔突的心 难以成眠的夜正以我奔向家乡的速度

奔向我

《西飞重庆》作为《川行即事》中的第一首,具有很重要的地位!为《川行即事》奠定了一种思乡的感情基调,全诗讲述了自己从上海飞至重庆,从上空俯瞰自己魅力的故乡重庆时的所想所感。诗人因太过激动兴奋,夜不能寐,一心只想回到自己的故乡重庆忠县!早日踏上那块熟悉而又陌生的忠州故乡,去品尝忠县的《麻辣小面》,有诗为证:

川行即事之五《麻辣小面》

天刚亮就在炉子上烫面

土陶碗实实的土

而花椒确实正宗的麻

胡椒,正宗的辣

卖五角钱一碗

我唏哩唿噜趁热吞下

像长江水一样久长的麻辣面哟

吞下历史的龙蛇,文化的水怪

将我心扎紧

不教痛,但教堵住胸口

说不出一句话

全诗采用生活化的语言,简单朴实,以故乡(重庆忠县)的麻辣小面作为自己情感的载体,以“麻辣”写出了作者心中的那份火热的激情,全诗洋溢喜悦之情,作为三峡海岛诗人不忘故乡,时时心系故乡。诗人在“乡愁的古老弦上,弹奏着麻而且辣的新声。”[2]。

当然以上四首诗只是三峡海岛诗人陈义芝川渝乡愁诗歌中的一小部分,但却足以表明诗人时时心系三峡川渝、心怀思乡愁情,具有深深的三峡文化情结。

三、浓浓的故乡情、三峡情

众多如陈义芝般的海岛诗人用笔墨,加上那颗火热的心,筑起了一道乡愁诗歌的桥梁,拉近了无数三峡海岛人的距离,在陈义芝的带领下,听着那首唱遍全球的乡愁之歌,走向我们巴渝、三峡!

总之,诗人陈义芝,虽然远在我们的海岛:台湾。但他却没有忘记他的第一故乡重庆忠县,没有忘记川渝、三峡,始终心系三峡川渝、心怀思乡别情,给我们创造的思乡别情的诗歌,宛如一首首伤感而又悦耳的歌谣,唱响了一代代无数远在海岛台湾的三峡人的心中的那份乡愁别情!

参考文献:

[1]沈奇.《时间、家园与本色写作――评陈义芝的诗》[D].西安外国语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第5卷,1997年第1期(总第9期)。

[2]陶德宗.《论台湾文化的中华血统》[D].社会科学战线,2006年第4期。

[3]李元洛.《传统与现代的交融――略论陈义芝的诗》[D].台湾文学之窗。

[4]陈义芝.《陈义芝自选诗集》[M].台北.udn数位阅读网,2011年2月8日。

第2篇

2013年3月7日在中央党校建校80周年庆祝大会暨2013年春季学期开学典礼上的讲话中谈到:“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学习和掌握其中的各种思想精华,对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很有益处。学史可以看成败、鉴得失、知兴替;学诗可以情飞扬、志高昂、人灵秀;学伦理可以知廉耻、懂荣辱、辨是非。”而古代诗歌正是传统文化的优良载体,古代诗歌蕴育了中华民族的宝贵精神品格,培育了中国人民的崇高价值追求。通过学习和鉴赏古代诗歌,可以熏陶学生的志趣、品格和情操,促进民族文化和民族精神的崛起,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尚书・尧典》中说:“诗言志,歌永言。”陆机《文赋》提出“诗缘情而绮靡”。这两条基本的文艺理论都是对诗歌的本质的认识,诗歌的创作必然来源于作者本身的情感,并且作者试图在诗歌创作中将自己的情感表达出来。教师只有正确引导学生准确理解古代诗歌的思想感情,才能促进学生理解诗歌的思想内容,分析其包含的社会意义,切实提高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

然而,在日常的教学工作中,很多语文教师面对着一首首文质兼美的古代诗歌,往往采取简单化地处理,逐字逐句翻译古代诗歌,过分注重关于古代诗歌内容的理解,忽视了古代诗歌所包含的深刻感情,将一堂诗歌鉴赏课上成了文言翻译课。学生在下面只知道埋头苦记,不知道反复吟诵,仔细体味,如此很难理解古代诗歌深刻的人文性。

而在事实上,由于古代诗歌所处的年代久远,背景各异,作者想要表达的情感也充满了复杂性。同时古代诗歌独特的韵律、表达也对学生造成了极大地干扰,因此教师在引导学生体会鉴赏诗歌时,必须全盘考虑,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适当地加以引导,使学生能够体会诗歌中的意境美、思想美。

而在高三进行诗歌鉴赏复习时,学生经过初中和高中两年学习的积淀,已经初步积累了一些关于诗歌赏析的基本知识。然而考试面对具体的诗歌试题时,学生只能够借助脑中的知识储备,笼统粗略地完成答案。这些答案个个似是而非,不够具体准确,因此在近几年的高考试卷中,诗歌鉴赏考题的平均得分总是较低。

情感是一首诗歌的`魂,在近十年的江苏高考中,理解把握古代诗歌的情感已经成为必考题。教师在进行高三复习时,必须综合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帮助学生快速把握古代诗歌情感,进而准确地鉴赏诗歌。

理解古代诗歌的感情,教师可以指导学生借助诗歌题目、作者、注释,初步揣测诗歌感情。诗歌题目、作者、注释可以带给我们很多信息,古代诗歌的题材总有很多相似的感情,山水田园诗大多描绘清新自然的优美景物,借以表达对宁静闲适、归隐生活的向往,有的诗歌还会隐藏对自己怀才不遇的一丝惆怅;边塞诗的情感和作者所处的时代有很大关系,国力强盛时,边塞诗大多在描写奇美的边塞风光,表达作者渴望建功立业的豪情;随着国力的衰退,边塞诗情感也逐渐变得凄苦,风格大多变为描写塞外军旅生活的艰难,战争的残酷,对统治者开边的不满以及自身浓浓的思乡之情。怀古咏史诗大多借古伤今,凭吊国运、哀叹兴衰或者感伤自身;羁旅诗大多描写旅途之景,抒发羁旅的孤寂,对故乡亲人的思念以及个体怀才不遇的悲伤。通过这些信息的把握,学生调动脑中的知识储备,可以初步判断诗歌的题材。

在初步揣测出古代诗歌的思乡感情之后,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捕捉情感词语,准确把握诗歌感情。中国古代诗歌内容凝练,讲究一字千金。比如“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中的“愁”字;“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中的“独”字;“纱窗外、斜风细雨,一阵轻寒”中的“寒”字;“万古只青天,多事悲人境。起舞闻鸡酒未醒,潮落秋江冷”中的“悲”和“冷”字。学生抓住这些关键的字眼,也就有了具体把握情感的抓手,可以帮助学生准确判断理解古代诗歌的情感。

学生能够准确把握古代诗歌的情感之后,教师可以指引学生紧扣诗歌中的意象、典故,深入理解诗歌感情。意象是古代诗歌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诗人在进行创作时往往选取大自然中的物象来寄托自己的情思。比如“梅兰竹菊”是在象征高洁的人格;“鸿雁”、“明月”总是引起作者的思乡之苦;“折柳”、“南浦”总是传递诗人离别的忧伤,“松风”、“竹影”经常表达诗人的隐逸情怀;“凄雨”、“孤灯”和诗人的羁旅之苦紧密相连。古代诗歌多用典故,学生通过日常的积累,熟知一些常见典故的固定情感,可以准确理解诗歌感情。比如“楼兰”、“投笔”反映诗人渴望为国建功立业;“东篱”、“采薇”传递了诗人的归隐之心;“碧血”、“丹心”表达了为国捐躯的忠贞。把握这些意象和典故,学生就可以准确地理解赏析诗中具体的句子。

第3篇

由于社会和个人的因素,诗人的思想情感大多是丰富、复杂甚至矛盾的,不能以悲或喜简单地加以概括、划分,但纵观中国古典诗歌,其思想内容多写悲愁,抒写悲愁是中国古典诗歌的主旋律。上自屈原的《离骚》开启先河,下承杜甫发扬广大,延至李清照一脉相续,言愁是中国古典诗歌的特质,是中国诗人永远的情结,言愁诗是中国古典诗歌中最具思想性和艺术性的诗篇,代表了中国古典诗歌的最高成就。我们的民族经历了太多苦难,而我们中国诗人始终与国家同呼吸、共命运,忧国忧民,反映在诗歌中,抒写悲愁是历史传统和诗人情感的必然选择。鉴赏古典诗歌的思想感情,就必须学会剪理诗歌的千愁万绪, 只有这样,才能走进古典诗歌,走进诗人的心灵,领略古典诗歌的博大精深。

下面我结合有关诗人诗作加以探究:

第一,家国之愁。人生天地间,无不有家国之爱、故乡之思。当国家罹难,诗人无不书写浓浓的家国之愁。这种忧国忧民之愁根据不同的背景和际遇,又可分解为家国之恨、战乱之忧、黍离之悲、故乡之思。屈原的《离骚》,为中国古典诗歌奠定了悲愁的基调。司马迁在《屈原列传》中说:“屈平之作《离骚》,盖自怨生也。”这种深怨幽愁,是国仇家恨,源于屈原的大爱。从屈原开始,这种大爱与大愁并生的情感濡染了一代代中国的诗人骚客,并逐步形成传统,铸就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内核。“诗圣”杜甫更是以其善感的心灵触摸时代,以深广的襟怀体恤苍生,用如椽的巨笔描述国难。在《对雪》一诗中诗人写道“战哭多新鬼,愁吟独老翁”,时刻关注着“安史之乱”的战况, 诗人的悲悯情怀与日月齐光,昭示后人。心忧天下,是我们的民族魂。

在抒写家国之愁的诗歌中,还包括思乡诗和怀古咏史诗,游子思乡的原因除了国难和战乱外,还有羁旅异地、客居他乡、仕途失意、贬谪流离、科举落第等多种原因,抒发的情感都是羁旅之愁、故乡之思。如孟浩然的《宿建德江》,就是在诗人屡试不第后客居建德江时所写,那种落魄失意和思乡之情充塞江天。怀古咏史诗抒写的是盛衰之悲,其目的是借古讽今,以前朝的国运衰微警醒当朝统治者要以史为鉴,其实质忧虑的仍是国家的盛衰安危。特别是中晚唐诗歌和两宋词中,这类诗歌居多,如杜牧的《泊秦淮》、刘禹锡的《石头城》、王安石的《金陵怀古》等。

第二,离别之愁。送别诗是古诗词中的一个大类,诗人一般按时间、地点来描写景物,采用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的艺术手法来表达离愁别绪,这类诗歌大多缠绵凄切,充满感伤情调。如许浑的《谢亭送别》一诗,诗人用“红叶青山”反衬对朋友的留恋之情,用“满天风雨”的凄凉之景来表达萧瑟孤寂、黯然神伤的离别之情。还有李白的《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刘长卿的《重送裴郎中贬吉州》等,都异曲同工,堪称送别诗的典范。

第三,相思之愁。讴歌爱情是诗歌乃至一切文学艺术永恒的主题。在古典诗歌中爱情诗是最能拨动心弦的华章,留下了大量脍炙人口的名篇名句。爱情诗按照相思双方的关系可以细分为闺中怀人、游子思妇和悼亡怀旧三类。闺怨诗多写女子闺中思念丈夫,丈夫出征或出游或经商,如王昌龄的《闺怨》诗。而柳永的《蝶恋花》一词抒写的是游子思妇,词中“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一句,用夸张手法诉说了相思愁深。爱情诗中最感人肺腑、催人泪下的当属悼亡诗,如苏轼的《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是字字血泪、句句真情,读来令人“惟有泪千行”。

第四,失意之愁。中国诗人大都怀有治国安邦平天下的雄心壮志,他们年轻时积极入世,渴望建功立业、报效国家。李白的“济苍生,安社稷”,杜甫的“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是这些诗人理想的集中体现。但由于生不逢时,朝廷昏聩,政治腐朽,社会黑暗,他们有的屡遭贬谪、仕途坎坷,有的受人排挤、有志难伸,有的报国无门、壮志难酬,有的知音难觅、怀才不遇,有的品格高洁、不与尘俗为伍。当他们的理想在残酷的现实中破灭,难免会有落寞失意之愁,甚至消极避世、迷茫沉沦。这种情感态度的产生也是合乎情理的、值得同情的,我们应该深入体味、准确把握。

中国古典诗歌抒写悲愁有些单写一种愁,但大多诗词抒写多种愁思,并且多种愁思往往是彼此联系、富于变化的。李清照的《武陵春》就抒写了由悲转喜、由喜转悲、悲喜交集的感情变化。词的上阕由伤春联想到自己的身世遭遇,国破家亡,丧夫失爱,流落江南,孤苦伶仃,触发了更多更深的悲愁,人事皆休,欲语泪先流,悲至绝望。接下来“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两句,情感转好,心有些喜。最后两句“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悲从心来,愁生千钧重,难以驱遣。一转一深,一深一妙,抒情婉曲幽深,布局错落有致,复杂矛盾的情怀展露无遗。大凡经历战乱、忧国忧民、个人又遭遇不幸的诗人,他们的作品常常悲愁千结,像屈原、李白、杜甫、王安石、苏轼、李清照、辛弃疾、陆游等。

试问闲愁都几许,鉴赏古代诗人的作品,需要我们字字推敲,知人论世,走进诗人的心灵,倾听诗人的心声,领略诗人丰富的精神世界。

参考文献

[1]《毛诗序》。

[2]司马迁 著《史记・屈原列传》。

第4篇

一、根据诗歌类型,把握思想情感方向

我国古代诗歌众多,类型多样,而同一题材的诗歌往往有着相同或类似的情感表达。

1.咏物诗。咏物诗内容上以某一物为描写对象,抓住其某些特征着意描摹,思想上往往是托物言志,由物到人,由实到虚,写出精神品格。

2.咏史怀古诗。咏史怀古诗以历史为主要内容,对历史人物的功过、历史事件的成败、朝代的兴衰发表评论,抒发感慨。

3.山水田园诗。诗人以山水田园为审美对象,把细腻的笔触投向静谧的山林、悠闲的田野,表达对田园牧歌式生活的向往。

4.边塞征战诗。边塞征战诗主要以边疆地区军民生活和自然风光为题材,抒发爱国情怀。

5.惜别送别诗。因为各人的情况不同,所以送别诗所写的具体内容及思想倾向往往有别:①直接表达诗人的深情厚谊;②间接写离别之情;③坦陈心志的告白;④情深意长的勉励;⑤回忆相聚欢娱,遥想分别后的孤寂;⑥对别后友人的担忧和思念。

6.思乡怀远诗。思乡怀远诗主要包括羁旅诗和闺怨诗。羁旅诗是流浪他乡的诗人通过眼见耳闻而触发的对遥远故乡的思念,对家乡的憧憬。闺怨诗一般写闺房女子对丈夫久客不归的埋怨或对远在边地征戍的夫君的思念。

二、学会精细解读,品味思想情感之美

诗歌是美的艺术,考生在鉴赏古代诗歌,把握其思想情感的时候,要学会品味思想情感中的美。

1.品味古代诗歌中的人性美。人性美,是对人的本性的赞美和歌颂。古代诗歌中的人性美,就是诗歌借助具体形象,揭示出的平凡人的内在精神、品格、信念、理想和尊严,弘扬的人性中的质朴、坚韧、善良和互助等美德,它表达的是人性中的善良、真诚、乐观、豁达、宽容、崇高、纯朴等特性,显示着诗人对真、善、美的坚守。

例1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舟过安仁 杨万里

一叶渔船两小童,收篙停棹坐船中。

怪生无雨都张伞,不是遮头是使风。

请简要赏析本诗体现的人性之美。

参考答案 此诗写诗人乘舟路过安仁时所见到的情景。这首诗浅白如话,充满情趣,展示无忧无虑的两个小孩充满童稚的行为中透出的只有儿童才有的奇思妙想,表达诗人对儿童的喜爱,同时也赞美两个小孩的聪明伶俐。生活的纯真,尽显其中。

2.品味诗中的人情美。诗歌以情为本,情是诗歌勾人的魂,情是作者跳动的心。把握诗歌当中的情,让读者与作者同呼吸、共命运,心随文跳,情随文动,便能轻而易举地读出古代诗歌的人情美。诗歌之中的人情美,不外乎亲情、友情、爱情、对祖国和生活的热爱之情。

例2 阅读下面这首清词,然后回答问题。

蝶恋花 纳兰性德

辛苦最怜天上月。一昔如环,昔昔都成玦。若似月轮终皎洁,不辞冰雪为卿热。 无那尘缘容易绝。燕子依然,软踏帘钩说。唱罢秋坟愁未歇,春丛认取双栖蝶。

请简要赏析本词蕴含的情感。

参考答案 这首词为悼念亡妻之作:最怜爱那天空辛苦的月亮,一月之中,只有一夜是如玉环般的圆满,其他的夜晚则如玉玦般残缺。如果月亮始终皎洁,那么“我”便不怕月中的寒冷,为你夜夜送去温暖。无奈尘世的情缘最易断绝,只有燕子依然轻轻地踏在帘钩上,呢喃絮语。纵使哀悼过了亡灵,但是满怀的愁情仍不能消解,花丛中的蝴蝶可以成双成对,人却生死分离,不能团聚。

这种无穷无尽的哀悼之情,缠绵凄切,感人至深。

3.品味古代诗歌的哲理美。什么是诗歌的哲理美?就是把自然和生活中的诗意升华成一种形象的具有美的思想力量的诗化语言。中国古代诗歌中,那些经典的名句,如“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芳林新叶催陈叶,流水前波让后波”等,无不充满着哲理的智慧,无不闪耀着打动人心的灵光,显示出美的语言的魅力。

例3 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论诗三十首 元好问

眼处心生句自神,暗中摸索总非真。

画图临出秦川景,亲到长安有几人?

请简要赏析本诗体现的哲理美。

参考答案 这首诗的前两句很容易明白:眼见的真实情景激发心头的真切感情,就能写出意境神妙的诗句;闭门造车,就像黑暗中摸索制作出的东西,总要失真。后两句则说:靠临摹前人作品,画出秦川景色的画家,亲自去长安的能有几人?诗人省略了一句话,即难怪那些人画不好。本诗告诉我们:没有现实生活的感受,没有亲身体验,是不可能在事业上取得成功的。

三、掌握解题要领,应对诗歌鉴赏

考生了解高考命题的基本形式,掌握基本的答题模式,更有助于准确把握古代诗歌的情感。

1.高考常见的提问方式:①诗歌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②诗歌反映了怎样的社会现实?③诗歌表现了怎样的情趣?④诗歌的主旨是什么?⑤某句(某联)表达了什么思想情感?

2.考生可以用以下模式答题:①通过什么内容+抒发(寄寓)什么感情。②这是一首什么样的诗+诗歌各句分别写了什么+通过什么手法+抒发什么情感+评价。

3.概括思想情感的常用术语:迷恋、忧愁、伤感、孤独、烦闷、恬淡、闲适、惜春悲秋、热爱自然、忧国忧民、蔑视权贵、壮志难酬、羁旅愁思、思乡念亲(友)、忆友怀旧、别恨离愁、怀古伤今、借古讽今、愤世嫉俗……

例4 (2011年高考新课标全国卷)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8~9题。

春日秦国怀古 周 朴①

荒郊一望欲消魂②,泾水萦纡③傍远村。

牛马放多春草尽,原田耕破古碑存。

云和积雪苍山晚,烟伴残阳绿树昏。

数里黄沙行客路,不堪回首思秦原。

[注]①周朴(?~878):字太朴,吴兴(今属浙江)人。②消魂:这里形容极其哀愁。③泾水:渭水支流,在今陕西省中部,古属秦国。萦纡:旋绕曲折。

8.这首诗表现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情?请简要分析。

9.(略)

参考答案 表现了怀古伤今之情。诗人春日眺望泾水之滨,不见春草,只见古碑,行客之路尽是黄沙,想当年秦国何等强盛,看如今唐王朝国势日衰,眼前一片荒凉,于是“不堪回首”之情油然而生。

第5篇

后人之所以能读懂千百年前的古诗,是因为人类的情感能千载相承,是因为古典诗歌的特性,即情感的普世性、意象的俗成性、内容的整体性。

一、诗歌情感的普世性

蒋述卓说:“古典诗词之所以为那么多人所喜爱,就因为它实实在在地体现出了古人的生命感,并且能够历经千古一直流传到今,让我们读来还能感受到一种生命激情,似乎觉得唐人、宋人离我们并不遥远,这就是因为古人与我们在精神上是相通的,这是文化血脉上的一脉相承,是在生命感受上的相通。”(《中国古典诗词的生命精神与哲学智慧》)王羲之则感慨:“每览昔人兴感之由,若合一契,未尝不临文嗟悼”,“虽世殊事异,所以兴怀,其致一也”。(《兰亭集序》)两位大家所说“若合一契”的“生命”是什么呢?四句杜诗可作注解,“摇落深知宋玉悲,风流儒雅亦吾师。怅望千秋一洒泪,萧条异代不同时”(《咏怀古迹・摇落深知宋玉悲》)。是情感,情感的普世性使它能穿越千秋,也包括理想、意志、愿望、情趣等,那流淌文字间的情感是诗歌涌动的生命,或因其情感历程的似曾相识而感动人,或因诗人的悲悯情怀而感动人。

情感的普世性体现为时代特征,如盛唐气象、建安风骨。李泽厚在《美的历程》中论述:“《古诗十九首》以及风格与之极为接近的苏李诗,无论从形式到内容,都开一代先声。它们在对日常时世、人事、节候、名利、享乐等等咏叹中,直抒胸臆,深发感喟。在这种感叹抒发中,突出的是一种性命短促、人生无常的悲伤。它们构成《十九首》一个基本音调:‘生年不满百,常怀千岁忧’;‘人生寄一世,奄忽若飘尘’;‘人生非金石,岂能长寿考’;‘人生忽如寄,寿无金石固’;‘所遇无故物,焉得不速老’;‘万岁更相送,毛贤莫能度’;‘出郭门直视,但见丘与坟’……这些‘古诗’中,却有多少个字用于这种人生无常的慨叹!如改说一字千斤,那么这里就有几万斤的沉重吧。它们与友情、离别、相思、怀乡、行役、命运、劝慰、愿望、勉励……结合揉杂在一起,使这种生命短促、人生坎坷、欢乐少有、悲伤长多的感喟,愈显其沉郁和悲凉……”

二、诗歌意象的俗成性

诗的意象是诗的情感符号,是诗的密码,是人把情感用物象含蓄呈现的一种方式,彰显中国古典诗歌的魅力。“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不唯其形象生动,更是蕴藉,显中国风。叶嘉莹认为,意象的产生跟诗歌赋比兴的创作方法有关,情感与意象的关系是心与物的关系,由心到物是“比”,由物到心是“兴”。

意象特征:①文学作品赋予的内涵。作品中的某个物象很形象地传达了作者所寄托的情感(或理想,或志趣),并被后人认可,该物象所代表的意义被固定下来。如杨柳,便源于《诗经・小雅・采薇》的“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又因“柳”与“留”谐音,于是成了惜别之情的意象。如鱼肠雁足,因“尺素在鱼肠,寸心凭雁足”(南朝梁王僧孺《捣衣》)而成为书信的意象。如“东篱”意象给人的是超尘脱俗之感,是因诗句“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陶渊明《饮酒》)。②故事或传说。如杜鹃,源于古代神话中周朝末年蜀地的君主望帝的故事,还有“投笔”、“长城”等。③诗人据物象的物理特征与生活、情感的相似性,来类比或比喻自己的情感,当它成为诗歌语言,就被人们接受。如“月”有朗照天下和阴晴圆缺特点,漂泊者借此寄托思乡情怀,月就有了望月思乡怀人之情;月色清凉,失意文人借以渲染凄凉气氛,烘托悲苦之情。如“清秋”成为感伤意象,是因为“秋之为气也!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的物候特征。如候鸟“大雁”因每年随季节迁徙活动而成为“思乡怀人”意象;又因群体活动特征,孤飞的大雁便成为“孤独”意象。如“莲”因“出淤泥而不染”特征成了高洁的意象。

这些人们熟知的意象,其内涵有了俗成性,人们就可以据此解读诗歌。意象不仅具有个体性,还具有相同性,如沙漠、古道、落日、寒风、冷雨、梧桐、杜鹃、芭蕉等表达凄怆、孤独、惆怅,松、竹、菊、冰雪等表达忠贞与高尚。

三、诗歌内容的整体性

诗歌从题目到内容是一个整体,围绕情感主题,不能因表现手法与写作角度而断章取义。厉鹗《晓至湖上》的情感只能是向往自由不得的惆怅,而来到幽静的自然正是在现实中向往自由不得的表现。叶绍翁《夜书所见》的“思乡念亲、怀想故园;客居他乡、归无定所的孤寂落寞之感”不过是羁旅愁思细说。王维《山居秋暝》是表达诗人高洁的情怀及对理想境界的追求,颔联颈联以融情入景表达,尾联则化用诗句表达,殊途同归。

古典诗歌殊的语言现象也可能造成断章取义,中国文学注重的情感逻辑、意象使用、篇幅限制,是古典诗歌特殊的语言现象的成因,如句子成分省略和倒装,名词性词组组成句子等。诗句中省略主语、谓语、宾语、助词是常见的现象,如“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马致远《天净沙・秋思》),同时又是典型的由名词性词组组成句子。倒装,如“野哭千家闻战伐,夷歌数处起渔樵”(杜甫《阁夜》),应为“千家闻战伐野哭,数处渔樵起夷歌”。

第6篇

中国几千年的诗歌发展史中,意象被赋予了某种特定的、较为稳定的寓意和内涵。譬如,借月托雁寄乡思,落花流水传愁绪,松梅竹菊寓高洁,燕子乌鸦系兴衰等。一般来说,诗像不像诗,有无诗味,主要看意象。对诗人而言,他往往通过意象来表达主观情感。对我们读者而言,则必须通过意象去审视诗人的主观情思。所以,在古诗词鉴赏中,需要了解意象的寓意内涵和审美意味,还需要明确诗歌意象在诗歌中具有哪些作用,如此方能变盲目而为有的放矢。

意象,是洞悉诗人情感的密码,体悟诗歌思想情感的钥匙,也是历年高考语文试题的常见题型。下面主要结合近几年高考相关试题,谈谈如何认识诗歌意象的作用,体悟诗人的情感寄托。

(一)渲染气氛

意象组合在一起,或借景抒情,或寓情于景,自然就会创造出与之特征相符的气氛,读者自会产生置身其中、身临其境的感觉。如杜甫的《登高》,是诗人在极端困窘的情况下写成的。首联借风、天、猿、渚、沙、鸟六种景物,并以急、高、哀、清、白、飞等词修饰,密集的意象极好地渲染了秋江景物萧瑟悲凉的气氛,从中我们不难体察出诗人长年漂泊、老病孤愁的感慨之情和悲凉心境。

2012年山东卷:

吴松道中二首(其二)

晁补之

晓路雨萧萧,江乡叶正飘。天寒雁声急,岁晚客程遥。

鸟避征帆却,鱼惊荡桨跳。孤舟宿何许?霜月系枫桥。

开头两句描写了怎样的景色?营造了怎样的氛围?

开头两句意即天刚破晓,船又启航。头天傍晚下了一场大雨,这一天清晨依旧是秋雨霏霏,兼以风声萧萧,江南水乡便满天飘舞着木叶。由此可见,开头两句描写的是清晨起航时,江南水乡风声萧萧,落叶飘飞的深秋景色,营造的是凄冷、感伤的氛围。全诗写的是行程中所见之景,抒发的是羁旅思乡之情。

(二)奠定情感基调

意象,是主观与客观的产物,即使是最平常、最细微的事物,也都渗透了诗人主观上的情意。如柳永的《雨霖铃》,开头三句“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这里不仅交代了时间、地点,而且烘托出一种浓重的凄凉气氛。耳边是秋蝉凄切的鸣叫,眼前是令人黯然伤神的暮雨黄昏。这里所写的景象中已暗含了词人的感情,为全词奠定了凄凉伤感的情感基调。

2010年江西卷:

送人归京师

陈与义

门外子规啼未休,山村落日梦悠悠。

故园便是无兵马,犹有归时一段愁。

指出诗中“子规”意象的含义。(2分)

本题难度不大,在教材中经常提及“子规”这个意象。如李白《蜀道难》“又闻子规啼夜月,愁空山”,白居易《琵琶行》“杜鹃啼血猿哀鸣”,秦观《踏莎行》“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关汉卿《窦娥冤》“望帝啼鹃”。杜鹃鸟,俗称布谷,又名子规、杜宇、子鹃。传说中的蜀帝杜宇的魂魄所化。常夜鸣,声音凄切,故借以抒思念故土、有家难归的悲伤之情。“子规”意象即为全诗奠定了悲苦哀怨的情感基调。

(三)创造环境或背景

这种作用在山水诗、边塞诗中运用较多,如王维的《山居秋暝》,诗的开头两句“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是诗人用大手笔勾画的雨后山村的自然画卷。它紧扣诗题,点出了时间、地点和季节,给全诗创造了一个清新幽雅的环境氛围。如此描绘山水田园之典型环境,于诗情画意之中寄托着诗人高洁的情怀和对理想境界的追求。

2010年陕西卷:

雨 雪 曲

江 总

雨雪隔榆溪,从军度陇西。绕阵看狐迹,依山见马蹄。

天寒旗彩坏,地暗鼓声低。漫漫愁云起,苍苍别路迷。

这首诗描写了什么样的环境?

这首诗借雨雪、狐迹、马蹄、天寒、地暗等景象,描写了边地雨雪交加、荒凉苦寒的环境。环境描写不只是自然景象的反映,更是戍卒内心情绪的传达,表现了戍卒身处辽远而艰苦的边塞的思乡之情。

又如,2006年浙江卷:

[正官]叨叨令

无名氏

溪边小径舟横渡,门前流水清如玉。青山隔断红尘路,白云满地无寻处。说与你寻不得也么哥,寻不得也么哥,却原来侬家鹦鹉洲边住。

本曲前四句运用丰富的意象勾勒出一幅美丽的自然图景,其中 意象体现出温润柔美的特征,而 意象则给人以飘逸渺远的感受。

本题答案分别为“流水”和“白云”。作者借“流水”“白云”等景物表现对周遭优美环境的喜爱,以及希望像白云那样不受拘束的隐逸之情。

(四)烘托人物特定的心情

诗人对某种景象或某种客观事物有所感触时,把自身所要抒发的感情、表达的思想寄寓在此景此物中,通过描写此景此物烘托特定的情感。通常我们所说的以悲景衬悲情,以乐景衬乐情就是说的烘托作用。张若虚《春江花月夜》:“可怜楼上月徘徊,应照离人妆镜台。玉户帘中卷不去,捣衣砧上拂还来。”月光怀着对思妇的怜悯之情,在楼上徘徊不忍去。它要和女子作伴,为她解愁,因而把柔和的清辉洒在妆镜台上、玉户帘上、捣衣砧上。岂料女子触景生情,反而思念尤甚。作者不直说思妇的悲和泪,而是用月来烘托她的怀念之情,体现出了对在外游子的相思之情。

2013年安徽卷:

秋 斋 独 宿

韦应物

山月皎如烛,霜风时动竹。夜半鸟惊栖,窗间人独宿。

和韦苏州《秋斋独宿》

赵秉文

冷晕侵残烛,雨声在深竹。惊鸟时一鸣,寒枝不成宿。

两首诗中诗人的心境有何异同?请作简要分析。(4分)

两首诗都是即景抒情,作者的情感寄寓在景物描写之中。从景物来看,孤独是他们情感的共同的地方,所以相同点是两首诗都表现了诗人在秋夜的孤独之感。韦诗以风动竹、鸟惊栖、人独宿表现内心的孤独;赵诗以惊鸟无宿暗寓诗旨,含蓄地道出诗人心境的孤独。不同点:韦诗皎月悦目,风竹悦耳,恬静怡人,孤独中又有淡静。赵诗冷月残烛,秋雨寒枝,凄冷袭人,孤独中更显凄冷。诗中的意象,烘托出了人物特定的心境。

(五)衬托人物气节或境况

这种作用在写物诗中较为普遍,在表达技巧上常用象征和比喻。陆游的《卜算子・咏梅》,以梅花自喻,表达了虽历尽艰辛,也不会趋炎附势,而只会坚守节操的决心。“零落成泥碾作尘”将打击的程度写到无以复加的地步。“只有香如故”写出了作者九死未悔的高洁品质。词人也在梅花身碎犹香的风韵中觅到了自己爱国之志,衬托出了诗人屡挫不折、愈老弥笃的精神品质,咏物咏怀达到了高度的统一。

2011年重庆卷:

渡 江

张 弼

扬子江头几问津,风波如旧客愁新。

西飞白日忙于我,南去青山冷笑人。

孤枕不胜乡国梦,敞裘犹带帝京尘。

交游落落俱星散,吟对沙鸥一怆神。

指出“吟对沙鸥一怆神”中“沙鸥”意象的作用。

沙鸥,诗人通常用来抒发内心因漂泊无依的感伤。如杜甫《旅夜书怀》“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本诗也是如此。诗人奔波忙碌(几问津、忙于我),孤身在外(孤枕),思念家乡(乡国梦),朋友零落(交游落落),由此可见,诗人即景自况,用沙鸥的到处飞翔衬托作者孤单漂泊的境况。

(六)塑造诗歌的意境

意境与意象在本质上有一定的联系,它们都是情与物的结合体。但意象是一个个表意的物象,是具体的,可以感知的,而意境是一种境界和情调,是抽象的,要体悟的,意象是构成意境的手段或途径。鉴赏时可以从意象入手,把握意境,进而体悟诗人的情感。

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作者构筑了枯藤、老树、昏鸦、古道、西风、瘦马、夕阳、断肠人、天涯等意象,营造了凄凉悲清的意境。意境决定心境,这些意象既是断肠人生活的真实环境,又是天涯游子内心沉重的忧伤悲凉的载体。

2004年广东卷:

江 汉

杜 甫

江汉思归客,乾坤一腐儒。片云天共远,永夜月同孤。

落日心扰壮,秋风病欲苏。古来存老马,不必取长途。

这是杜甫晚年客滞江汉时所写的一首诗。诗中二三联用了“片云”、“孤月”、“落日”、“秋风”几个意象,请分析其情景交融的意境。

第二联中的“片云”、“孤月”既为实景,也有喻意。表面上写“片云”、“孤月”,实际上写自己。“片云”孤寂、漂泊。月亮用“孤”来修饰,月亮和我都是如此的孤独寂寞。意境凄凉,流露出作者孤独、苦无知音的烦闷。第三联用“落日”比喻自己黄昏暮年,秋风则是眼前实景。面对秋风秋雨,历来文人往往会生发一种悲秋的情绪,而诗人“心犹壮”、“病欲苏”。诗歌悲而不伤,沉而不郁,意境雄壮开阔。联系尾联可以看出,诗人不怕病、不服老,自己身虽年老多病,但智慧犹可用,还能有所作为,体现了作者“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的乐观旷达。

(七)表达诗人的主观情思

意象反映的,不但有事物的客体表象,还有人类主体的意识和情感心理,是表现诗人心灵的艺术符号,说到底意象是用来表达诗人主观情思的。杜甫《春望》:“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即通过对花鸟草木的描写来抒发亡国的忧愤、离散的感伤,达到了情景交融的效果。

相同意象往往在不同诗中所传达的情感不同,欣赏时要结合语境,把握意象的神韵,进而把握诗人的寄托。

2006年湖北卷:

丹阳送韦参军

严 维

丹阳郭里送行舟,一别心知两地秋。

日晚江南望江北,寒鸦飞尽水悠悠。

暮春水送别

韩 琮

绿暗红稀出凤城,暮云楼阁古今情。

行人莫听宫前水,流尽年光是此声。

两首送别诗都写到的“水”,各有什么寓意?请作简要说明。

第7篇

【关键词】诗歌 情感 品味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3)36-0086-01

诗歌思想情感的品味是中考的重要内容,由于初中学生的语文功底欠缺,这方面的失分比较严重。因此,作为初中语文老师在进行诗歌教学时,要教学生品味诗歌情感的方法。近年来,对诗歌情感品味的考查,仍从诗歌的内在情感特点这个角度命题,综观各地方的中考诗歌考查题,笔者结合自身的教学实践,在此谈谈对各种类型诗歌是如何进行情感品味的。

一 送别朋友诗

这方面的诗歌,有的是表达作者依依惜别或对朋友思念之情的,如李白的《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表达了李白送别朋友时无限依恋的情感;有的以叮咛、称颂、劝慰勉励朋友为主的,如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都表达出对朋友的留恋、祝福与关切,使人不难想象到这对好友频频祝酒、殷殷话别的情景。

二 山水田园诗

以描写人、景、物为主的诗歌,景中寄寓着作者的情感。这方面的诗歌以陶渊明、王维、谢灵运、孟浩然为代表。山水田园的诗歌,寄寓的情感常常较复杂,但描绘山川美景,钟情于山水,抒发其对宁静、自由、平和、隐逸生活的向往的诗歌较多。如王安石的《书湖阴先生壁》:“茅檐长扫净无苔,花木成畦手自栽。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闼送青来。”既表达了诗人罢相后对世事的淡泊心情,又暗含了对湖阴先生隐居生活的羡慕之意;孟浩然的《过故人庄》描绘出了优美宁静的田园风光,抒发了自己对田园生活的热爱和依恋;陶渊明的《饮酒》,此诗通过结庐人境、心远地偏、采菊见山、悠然自得的隐居生活的叙写,反映了诗人宁静、闲适的田园生活乐趣与悠然自得的心境。又如,刘长卿的《送灵澈上人》,全诗表达了诗人对灵澈的深情厚谊,也表现出灵澈归山的清寂风度。

三 征战边塞诗

这方面的诗歌,有的是描写诗人对建功立业的渴望、报效祖国的激情,如杨炯的《从军行》描写了一个书生从军边塞、参加战斗的全部过程,表现了知识分子立功边陲的豪情壮志与慷慨雄壮;有的表现塞外生活的艰辛和连年征战的残酷,这些诗歌抒写了征士的乡愁和家中妻子的离恨,如范仲淹的《渔家傲》上阕写景,下阕抒情,表达了戍边将士建功立业的英雄气概和浓浓的思乡之情,从侧面反映了边塞生活的艰苦;有的将自己的某种情感融入到中原广阔的自然景象的描绘中,如王之涣的《凉州词》:“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抒发了诗人对戍边将士的深切同情,委婉地批评了朝廷对他们的冷漠。再如王维的《使至塞上》中的“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不仅准确地描绘了沙漠的景象,还表现了诗人的深切感受,诗人把自己的孤寂情绪巧妙地融入诗歌中。

四 咏史怀古诗

这方面的诗歌多数是对古人的凭吊,也有抒发诗人对古今的变化以及昔盛今衰的感慨,如张养浩的《山坡羊·潼关怀古》、杜甫的《江南逢李龟年》中以对比手法表现了现在的衰落情景,抒发了诗人的无限感慨;或借古讽今,劝诫今人不要一味地贪图享乐,过度奢侈或穷兵黩武,以免重蹈覆辙,如杜甫的《泊秦淮》;表达自己对历史事件或人物独特的见解,如杜牧的《赤壁》;或感慨身世,抒发自己渴望建功立业或怀才不遇的感伤,如陈子昂的《登幽州台歌》表现了诗人怀才不遇、寂寞无聊的情绪。

五 咏物言志诗

这方面的诗歌一般以所咏之物为题,有时候加上一个“咏”字。大多借物或借景来表达自己的远大志向与高尚品质。如杜甫的《春夜喜雨》赋予了春雨无私润物、默默奉献、不求回报的美好品格,表达了诗人乐民之乐、喜民之喜,与广大劳动者息息相关的思想情感;陆游的《卜算子·咏梅》,词中所写的梅花是他高洁的品质。又如,于谦的《石灰吟》即以石灰作比喻,抒发自己坚强不屈、洁身自好的品质和不同流合污、与恶势力斗争到底的思想情感。

泊秦淮

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

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花。

《泊秦淮》作者是杜甫,这首诗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分析:对于典故的理解是理解本诗情感的关键,“花”是指陈后主曾做的一首《玉树花》,本诗作者借陈后主因追求荒享乐终至亡国的历史,讽刺晚唐那些醉生梦死的统治者不从中吸取教训,表现了作者对国家命运的无比关怀和深切忧虑。那么,这首诗的情感,就是表现了诗人忧国忧民的思想情感。

一般来说,诗歌情感分析题的解题模式为:抒发 的思想感情;反映了 的社会现实;表现 的情趣;寄托 (爱慕、惆怅、苦闷等)的情怀;表达 的追求;流露 的倾向;发出 的感慨;袒露 心迹;造就 的情致等。

参考文献

相关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