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优发表网

购物车(0)

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期刊投稿 出版社 公文范文 精品范文

思想品德课题论文范文

时间:2022-07-27 05:12:29

序论:在您撰写思想品德课题论文时,参考他人的优秀作品可以开阔视野,小编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这些建议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热情,引导您走向新的创作高度。

思想品德课题论文

第1篇

关键词: 思想品德 课堂提问 提问艺术

课堂提问是思想品德课教学过程中的一项基本活动。著名教育家陶行知有句名言:“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这对于教师把握课堂质疑具有深刻的意义。但在实际的教学实践中很多教师提问随意性,无针对性,缺乏公平性,不痛不痒,没有灵活性,大大削弱了学生的兴趣,挫伤了学生的积极性,影响了课堂气氛,最终降低了课堂教学质量。因此,要想活跃课堂气氛,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摆在每位教师面前的首要问题是如何解决好课堂提问的优化问题。那么思想品德课课堂提问有哪些方面值得我们注意呢?结合自身的教学实践,借鉴一些老教师的教学经验,我就思想品德课堂的提问谈一些认识。

一、课堂提问必须把握好问题难易的度

新课程标准要求培养学生的思考、质疑能力,因此教学中涉及的问题要有一定的思考价值,这就要求教师的课堂提问必须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和接受能力。设计好问题的关键在于把握好问题的难易程度,提出的问题要难易适中,即提出的问题不能让学生觉得太深奥难懂,也不能让学生无需动脑,立马可得,而是必须让学生经过大脑的积极思维后得到相应的解答,让学生“跳起来摘得到”。如果问题设计过小、过浅、过易,学生不假思索就能对答如流,长此以往,会让学生养成浅尝辄止的不良习惯;如果问题设计过大、过深、过难,学生谁也回答不了,这样的课堂提问就像花瓶一样只是一种摆设,只能成为教师的“个人专利”,会打击学生思考的积极性,让他们对自己丧失信心,不利于发散学生的思维。据有经验的老教师传授,课堂提问的难易度应当以全班1/3到2/3的学生经过思考能回答上来为宜。因此,教师要从教材和学生的实际出发,一方面认真钻研教材,确定教学目标和重难点,另一方面了解学生已有的知识积累和实际能力(口头表达、思维等),以确定问题的难易程度,不致偏难或偏易。如此,学生在思考、讨论并最终解决问题中必然充分体验成功的,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二、课堂提问必须注重面向全体学生

新课程要求教育面向全体学生。部分教师为了求证完美的答案,达到预想的效果,总是面向少数几个成绩优异的学生,演绎一场又一场独角戏,而忽略甚至剥夺绝大部分学生的想说欲望和表达机会。结果,提问或回答成了优生的专利,其他各层次的学生只是观众,久而久之,便形成学生有问题不敢问,有观点不想说的局面,不利于师生的心理沟通和信息共享。因此,课堂提问要面向全体学生,给每一个学生创造平等的机会,也只有面向全体学生,才能促进每个学生的发展。

三、课堂提问必须有针对性切中要害

对于每一个教学内容,不见得都能提出启发学生思维的问题,如果非要提出那么几个问题,则问题必有难有易、有大有小,而难难易易、大大小小的问题凑在一起必然会把主要问题淹没,就只会起到混淆教学重点、模糊学生认识的作用。因此我们提问时要注重问题的针对性,切中要害,否则一堂课就会支离破碎,不能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例如:在学习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这框后,学生对于“总体小康、全面小康、社会主义现代化”等概念产生模糊和混淆。对此,我提出这样一些问题:总体小康的特点是什么,它什么时候实现?全面小康的特点是什么,它什么时候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特点是什么,它什么时候实现?目前我国已实现了三者中的哪些?哪些还没有实现,需要我们继续奋斗?这一连串有针对性的问题,既可以帮助学生掌握这三个知识点之间的区别与联系,又可以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

四、课堂提问必须追问深问,升华提问

追问是师生之间的思维活动,可以进一步澄清和坚定现有的想法,从而全面、多角度地思考问题,更深入地发现问题的背景和前景,否定或修正现有的认识,达到促进学生的自我教育的目的,升华提问的价值。

如,在学习《生命需要相互关爱》一课时,我提问:“同学们,你学当汽车驾驶员,现在要考驾驶执照。汽车启动了,突然,你的前面同时出现了一个人和一条狗,你是……?”话音未落,几个学生马上接过来:“撞狗。”并纷纷说出大堆理由。我没有立即表态,几个抢答学生瞪着眼睛看着我,希望得到我的认同。我笑了笑问他们:“真的只能这样吗?”学生顿时安静下来,进入沉思之中。突然,一个学生大声地说:“不对,应该刹车!”大伙在一片笑声中恍然大悟,频频点头表示赞同。这样的提问、追问、深问,不仅活跃了课堂气氛,而且会在孩子们的大脑中形成一个“警戒点”,以后他们就不会轻易伤害其他生命。所以,课堂提问中的追问深问,不仅要让学生知其然,而且要知其所以然;不仅要让学生明其理,而且要导其行。

五、课堂提问还必须注重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

新世纪的课程改革,特别强调学生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培养,丰富的情感、积极的态度、正确的价值观是学生学习、生存和发展的基础。所以,对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是我们在中学思想品德课堂上所需注重的。因此,教师的课堂提问设计应该做到以下两个方面:一是具有启发性。学生新课程标准强调一定要克服重知识轻能力的弊端。因为思想品德教育的关键并不仅仅在于让学生了解多少知识,更重要的是通过思想品德的学习,使学生养成正确的思维习惯,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从而为学生人格、个性的健康发展和学习能力的培养提供坚实的基础。二是要有时代性。新教材所选择的是对现实社会具有一定影响或借鉴意义,并有利于思想品德与现实紧密联系的知识。因此,课堂提问要加强教科书理论知识与学生生活及现代社会的联系,使学生面对现实社会和生活问题时明辨是非,做到正确地判断与选择。

总之,课堂提问是教师教学技能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思想品德课堂教学中尤显重要。课堂提问不是目的,而是手段;不是威慑,而是交流;不是教条,而是艺术。没有有效的课堂提问,就没有有效的课堂教学。一个优秀的思品课教师应在教学实践中掌握提问艺术,“问”出学生的思维,“问”出学生的激情,“问”出学生的创造,“问”出学生生命的价值。

参考文献:

[1]严先元.教师怎样提升课堂教学技能.中国文史出版社,2008.6.

第2篇

    一、“开放式”——联系社会,引导实践

    统观思想品德教材,实践性强是它的一大特点。不少课文内容都是取自现实社会,距离学生身边很近的实 例,因而在教学中可以举一反三,触类旁通,或带领学生走向社会课堂,进行现场教学;或组织学生拟定实践 主题,引导身心参与。例如《要节约水电》一课,课文中主要介绍节约水电的事例,属于榜样教学。为了挖掘 课文的深层思想内涵,增强教育效果,我们结合本地实际,带领学生走出课堂,到学校附近的自来水厂和电站 参观、访问,进行现场教学,让学生目睹自来水生产和发电的全过程,亲身感受工人叔叔生产劳动的艰辛,再 回头理解课文内容,从而易于增强教学效果。而在《做集体的小主人》一课的教学中,我们则参照课文的内容 ,引导学生以“庆五一,颂祖国”为主题,自行组织安排一次班级文娱活动,然后组织一次主题班会,对这一 活动进行总结,让大家在实践中体会怎样做好“集体小主人”。这种教学方式,我们把它总结归纳为“开放式 ”。

    二、“表演式”——增添兴趣,直观形象

    思品课的内容,虽说都通俗易懂、具体、明了,但根据小学生活泼好动,喜好直观的心理特点,若能按照 教材不同内容特征,辅以表演之类的形式,使教学更生动,形式更多样,课堂气氛更活泼,学生兴趣更高,教 学自然也就更易见成效。例如:有一位二年级的思品教师在讲授《集体力量大》一课时,为了让学生正确理解 “集体力量大”的内涵,她精心设计了一个小品:让四个小学生搬一张桌子,先是四人朝四个方向用力,结果 搬不动。后来让四人朝一个方向齐心协力,很快将桌子移动了。小品形式虽然简单,但学生投入专注,兴趣很 高。经过小品的直观表现,学生一下子就明白了:集体力量大,不等于人多力量大,发挥集体力量必须以团结 为前提。

    三、“摸拟式”——生动活泼,加深理解

    有些课文内容,靠单纯讲解说教,学生反应不很积极。教学效果就难免要打折扣。于是,我们在教学中又 尝试了另一种教法——“模拟式”。用得好,既能变呆板为活泼,化枯燥为生动,同时也能使学生加深对课文 的理解。例如:我们在进行五年级《希望工程献爱心》一课的教学时,刚好本县有一个农村小学生因为得了白 血病需要巨额医疗费用,既面临失学,更面临着生命危险。于是,我们在授课时,以时事为背景,在课堂上模 拟了一次“献爱心”活动,学生们配合默契,投入真诚,既体味了“献爱心”的欣慰,又加深了对课文内容和 思想内涵的理解。除此之外,还可以根据教材内容特点采用“答记者问”、“新闻会”等模拟形式来活跃 课堂教学,也能收到较佳的教学效果。

    四、“演讲式”——锻炼表达、提高觉悟

    思品课的很多内容,不但需要教师声情并茂的讲解,而且很需要学生的感情投入。只有真正牵动学生的心 灵,激发他们的真挚感情,发挥他们的主体地位,教学才能事半功倍,效果立增。基于此,我们在具体的教学 中,引入了另一种新形式——“演讲式”。例如:我们在四年级《英勇不屈的好党员》、《在烈士纪念碑前》 、《抗日英雄吉鸿昌》等课的教学时,进行了一次小型演讲会。即课前让学生(最初是挑选,后来是轮流)引 用课文(适当结合一些课外)的典型事例,写成短小精悍的演讲稿,每节课用25分钟时间让学生上台演讲,然 后教师归纳、总结、勉励。这种方式,很受学生欢迎。他们不但准备认真,而且感情投入,控诉敌人的暴行时 ,声泪俱下;颂扬革命先辈的气节和风范时,肃然起敬。这种演讲式教学,既锻炼了学生的表达能力,又进一 步提高了他们的思想觉悟,达到了一箭双雕的效果。

    上述“四式”教学形式实际上是本地区目前正在实验过程中的“活动式”教学法在小学德育教学中的系列 应用。所谓“活动式”教学法,是指“在课堂上依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及课本的内容由教师有目的、有计划 、有组织地通过多种活动形式,开展以学生为主体,以参与性、自主性、趣味性、创造性为重要特征的方法” ,它既不同于一般的“活动”,又不同于“活动课程”,是区别于两者之外的一种课堂教学方法。其理论依据 ,一是苏霍姆林斯基的“自主参与理论”;二是“主体教育观”;三是陶行知先生的“教学做”合一理论。

    “活动式”教学法的主要操作步骤有:1.寻找活动要素。2.设计活动形式(目前常见的形式有上面提到的 开放式、表演式、模拟式、演讲式。其他诸如沙龙式、制作式、图示音像式等,鉴于小学生年龄与心理特征, 不大常用,这里介绍从略)。3.拟定活动过程。

    教学实践证明:“活动式”教学法是一套能适应不同教学环境和教学对象的常规手段。它在整个中小学德 育教学体系中具有其它方法无法取代的作用和效果。单从它在思品课堂教学的应用来说,具有如下优越性:

    1.“活动式”教学法有利于学生全员参与和全身心投入整个教学过程,真正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从上 述所举“四式”尤其是“开放式”的运用看,好奇心、新鲜感和实践性刺激全体学生都“动”了起来,使得他 们自始至终都专心投入,积极活动,热情参与,同时由于走出了课堂,接触了社会,又使他们开阔了视野,锻 炼了胆识,从而进一步丰富了知识的内涵,延伸了知识的外延,使他们的学习由被动到主动,变客体为主体, 真正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第3篇

    “体验式”教学是一种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通过自主参与实践活动,通过自我体验,成为学习的主人,培养学生自主、创新精神,最终成才的行之有效的学习方式。

    所谓体验,就是通过实践活动来认识周围的事物,是人们通过自己的眼、耳、鼻、舌等感觉器官或自己身体行为直接感知客观“现象”,并开动思维机器认识“现象”本质的过程。思想品德课的体验式教学,就是要使学生能在体验生动的问题情境之中掌握知识、在身临其境中发展思维,增长解决问题的才干,学会从体验中认识世界、领悟做人的道理、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并发展他们的个性、情感、意志、态度,实现“自我教育”。在学习的过程中,使学生能充分体验到认识提高的快乐,道德向上的快乐,独立创造的快乐,参与合作的快乐,进而更加勤奋学习,最终成才。多年以来,我在初中思想品德课教学中,尝试从学生个体的体验、感悟和实践三方面采用体验式教学,较好地达到上属教学效果。我的做法和感受是:

    课程内容源于生活。人教版新教材初中乃至小学各年级,思想品德课本的许多内容。都是针对学生实际生活和人生发展过程中涉及所需的道德要气而编写的。我在教学有关内容时引导学生结合个人的亲身感受和体验,通过自身举例、现身说法等来调动学生的主动积极性,增强他们的情感体验。例如新教材人教版七年级思想品德中《扬起自信的风帆》一课讲到了“自信是成功的基石”这一知识点。课前我先请同学们想一想、找一找自己和身边的同学或朋友,“由于树立了自信心取得了成功,进而增强了自信取得更大成功”和“缺乏自信失败不断或没有多少成功也就更加没有自信”的正反两方面事例,写成简要的书面材料在课上进行相互交流、当堂体验。

第4篇

1.课前搜集资料丰富学生的人文知识

2010年秋季开学我主动申请从七年级开始带课(以前总是八、九年级),开展我的新一轮“实验”———利用思想品德课增加学生的人文积累。因为在教学中我发现一个事实:我在初中阅读过的很多中外小说,我所知道的历史典故现在的孩子竟然大多不知道,于是我有意识地根据教材内容,提前布置学生搜集历史典故、名人轶事等,然后利用课堂交流,既是学生能力的展示,也是学生人文知识比拼的大舞台。例如,在粤教版八年级“善待他人”、“相处有方”两单元教学时,我布置学生提前搜集有关“诚信”、“与人为善”、“理解与宽容”的相关成语典故、历史人物故事。课堂上,很多同学积极发言,讲到“一诺千金”“、退避三舍”、“负荆请罪”等典故。在学生绘声绘色的讲述中,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在润物无声的环节中沁入学生的心田。再如七年级“我与父母”教学中,我让学生搜集“二十四孝”的故事,课堂上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这些故事能够留传千古?哪些故事中人物的做事方法在现代社会中需要改变?这些思考让学生认识到随着时代的变迁,“孝”的表现也需要与时俱进。

2.诗意的教学情境提升学生的人文品格

人文思想是支撑人文知识的基本理念以及内在逻辑,同科学思想相比,人文思想具有很强的民族色彩、个性色彩和鲜明的意识形态特征,其核心是基本的文化理念。思想品德课的实质是一门道德教育的课程,如何使道德教育摒弃假、大、空,而增强其实效性呢?在教学中,我重视创设情感丰沛的教学情境,以情感人,以情导行。如在“意义人生”一课时,我引用了陆游和的诗词,让学生在配乐朗诵中欣赏、思考:陆游和笔下的梅花在思想感情表达上有什么不同?学生回答后我归纳总结:两首词都表达了梅花不畏严寒、高洁的品格,表达了诗人对梅花的喜爱。不同的是陆游的梅寂寞凄凉,饱受挫折,一种悲凉之情甚至自怨自艾的情绪;笔下的梅傲寒俏立、积极乐观,“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一种敢于斗争对胜利充满信心之情跃然纸上。于是,学生们对后一种“梅”的品性更为欣赏。

3.优化的作业设计培养学生的人文方法

人文方法是人文思想中所蕴涵的认识方法和实践方法。与科学方法强调精确性和普遍适用性不同,人文方法重在定性,强调体验。“德育回归生活”是新课改中德育课程的主旨。在作业设计中,我将生活事件、生活情景、生活现象、生活经历等植入作业中,将静态的文本和动态的生活世界结合起来,拓展和丰富课程资源,立足于服务学生,完成学生成“人”的教学价值追求。

二、结语

第5篇

教师只有把握课堂教学技巧和各种有效提问方式,才能更好地实施课堂教学,促进学生的进步。不管是集体提问还是个别提问呢,课堂提问的方式有很多种,如:设疑式、逗趣式、对比式、刨根式、辐射式、求同式、层递式等等。初中思想品德课上,虽不要求教师所有的提问方式都用上,但教师要根据实际,灵活运用,或设置抢答题或点名提问等,促使学生兴趣的提高。

2.教师在课前要有充分的准备

教师备课的时候,必须落实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跟据实际教学进度和学生的接受能力来准备教案。初中思想品德课程理论知识偏多,课堂提问在加强学生记忆的基础上,可多设置类似“如果是你,你怎么办”的讨论题,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调动学生积极性。

3.教师要掌握课堂提问技巧

对于开小差的学生,不能以提问作为惩罚,打击学生自信心;不要只提问举手的学生,也不能总叫几个固定的学生回答,更不能全部都是集体提问。提问的问题设置得好,能很好地衔接教学内容,促使学生积极思考,完成教学目标。学生回答了之后,对于学生的答案点评,可由其他学生来完成,教师主要是引导学生思考,点拨学生的思维。这些提问技巧,都需要教师掌握。

4.教师要合理利用上课时间

教师对于课堂教学环节要把握得当,不能顾此失彼。初中思想品德课程,大部分内容要求学生理解、背诵。在课堂上,教师提问的时候,不仅要给足学生相应的思考时间、回答时间,还要有相应的小组讨论时间,进而让学生理解所学内容。只有引导学生从理解到记忆的层面上来,才能使学生更好地记忆。

5.教师要及时进行教学反思

每一节课都是一次生动的直播,在课堂教学当中出现的优缺点,教师都应及时进行教学反思,改进教学方法,提升自身的教学水平。养成书写教师工作笔记的习惯能很好地帮助教师进行教学反思。

6.学校要加强对思想品德课程的重视和提高教师培训的有效性

因思想品德课在初中不是主要科目,有些学校缺乏相应的重视,在课程安排的实际教学引导中,缺少相应的软件和硬件辅助。同时,对于教师的培训,没有扎实落实,甚至没有思想品德教师的相应培训。因此,学校必须转变做法,重视思想品德课程,教师队伍才有机会提升,学生也有机会获得更好的学习环境。

7.总结

第6篇

关键词:思想品德课;小组讨论;问题分析及对策

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指出,新课程改革要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形成高效的学习策略,这充分体现了新课改“以生为本”,体现了学生学习主体性的教育理念。课堂教学中的小组讨论,既倡导了新的学习方式--合作探究学习,又体现了学生的主体性,同时,也能培养学生团体合作意识与能力,使学生学会与组内成员相处。但是在长期的教学中,笔者发现现在的思想品德课中的小组讨论存在问题不可小视,现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总结出来,与各位同仁共勉。

一、小组讨论存在的主要问题

1.讨论的题目设计不合理。在课堂教学中,讨论主题要明确、清晰,有讨论的必要性与价值,这关乎小组讨论的成功与否,也关系到课堂教学的效果。但是在课堂教学中,笔者发现思想品德课的小组讨论往往存在以下问题。

(1)讨论的主题脱离生活实际。初中思想品德课是为初中学生思想品德健康发展奠定基础的一门综合性的必修课程,联系中学生的生活实际,注重与学生生活经验和社会实践的联系,促进正确思想观念和良好道德品质的形成和发展。但是,在思想品德课的教学中,笔者发现小组讨论题目,基本上是围绕书本重点、难点展开,是典型的为考试而设计的讨论。比如在八年级上册第2课第一框“自己的事情自己干”中,教师设计的讨论题目是“为什么要培养生活自理能力”,第三框中设计的讨论题目为“只要在青少年时树立一个高目标,并且在任何时候都不改变目标,你就一定会实现目标”,这些题目的设计在内容与形式上时刻围绕中考,教师往往把中考的考点或者本课的重点设计成一些讨论的题目,目的是为了学生掌握这些基础知识点,在题目的设计方面缺乏生活性,与学生的实际脱离,渐渐地学生失去了讨论的积极性。

(2)讨论主题缺乏层次性。课堂讨论的题目要精心设计,既要考虑大多数学生的能力,又要有提出更高的要求,以提升学生的能力,拓展学生的思维,使之有讨论的必要性与价值。但是在课堂教学中,笔者发现小组讨论的题目难易度把握不够好。有些题目设计过分简单,有些题目又设计得太难,致使小组讨论解决不了。

如七年级下册第22课《增强自我保护》中设计了“网络的利与弊”“为加强网络的管理提出合理化建议”等讨论题目。从拓展学生知识面、联系生活角度来说,没有问题,但是教材中并未涉及网络的相关知识,如果在课堂中讨论这两题,对于七年级的学生来说,有些困难,尤其是对网络管理提出建议的问题,可以让学生课前查阅资料,再进行小组讨论。而有些题目设计得太过简单,直接在书本就能找到。题目设计缺乏层次性,导致学生对讨论的内容缺乏兴趣。

2.讨论小组的分组不合理。思想品德课小组的分组情况是否合理,决定小组讨论的效率与成果。在长期的教学中,笔者发现,几乎所有的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分组有着惊人的一致性。在分组过程中出现了许多的问题。

(1)分组程序的简单化。分组的随意性,很难保证小组内部形成优势互补与思维的碰撞。

(2)小组讨论时缺乏分工。小组内对于讨论的问题缺乏分工,致使参与度不高,影响了小组讨论的实效性。

(3)小组讨论缺乏有序性。教师在讨论中作一些引导性的诱导和点拨,是讨论能够有效开展必不可少的条件。但是,在思想品德课中,笔者发现,小组讨论过程往往缺乏有序性。

(4)小组讨论缺乏监控。在小组讨论时,大部分教师是站在讲台上观望,或者随意地在每组之间来回穿梭,偶尔对个别小组进行指导。

(5)对小组讨论缺乏评价机制。小组内部讨论缺乏互评机制,影响了一部分学生的参与性。

二、提高小组讨论实效性对策探讨1.合理分组,重视分工。在分组时,不要单纯地以固定的座位来分组,应该尽量考虑学生之间的亲疏程度,也要考虑学生的学习基础,更要考虑到整个小组的团结合作。在班主任的建议下,可以在考虑相互帮助、共同进步的前提下,将优等生、中等生、学困生进行有机组合,让每组的“综合实力”相当,既体现公平又可以调动每个小组的积极性。同时,对所有小组编号,如1组、2组等,每个小组设立一位组长,负责该组的讨论情况记录。对每组的每位同学进行编号,如1组1号,2组4号等。

在小组讨论时由组长负责本组的纪律、讨论主题等。

第7篇

怎样才能取得体育、德育“双丰收”呢?

一、精心设计

我们应该设计多种方法,采用多种手段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开发他们的创造力。在编写教案时,要根据本课内容、任务、目的精心设计,要有针对性、启发性、趣味性。教学方法和练习手段要多变,提高学生的兴趣,推迟疲劳的出现。如做队列练习时,是比较枯燥乏味,可采用“我是一个兵”的标准要求自己,努力做出“立正”、“向右看齐”等正确动作,以实际动作向学习,锻炼学生的毅力和耐力。再如垒球投掷课时,如果单一的投掷,学生兴趣不浓,思想教育也跟不上。如果设计成“投弹炸鬼子”游戏(在投掷区前画一条及格线,远处放一个或多个标志物,上画日本鬼子兵的头像,看谁能炸死鬼子兵,如不到及格线者算炸伤自己,罚做俯卧撑,促其加强臂力练习)学生们兴趣盎然,都能奋力向敌人投掷。这既是效果好的体育课,又是生动的爱国主义教育课。在综合训练课上,创编了一套组合游戏——《路上》,在游戏中设置了“雪山”、“草地”、“铁索桥”等情境,让学生通过跑、跳、翻滚攀爬及投掷等活动,全身心都得到锻炼,这是一节“军事课”,又是革命传统教育课。

二、寓教于乐

要做到“寓教于乐”,就应在体育教学中采用“游戏教学法”,特别是小学低年级学生好动爱新鲜,注意力不集中很适合游戏教学。游戏教学是从个人的发展需要出发,把获得运动的快乐感和培养自我锻炼能力作为目标的教学思想。它重视每一项不同运动所独具的乐趣,并强调愉快地、自主地从事体育学习。游戏教学在形式上是以快乐从事体育学习为目标,但真正的目的是为儿童在学校阶段认识体育,真正获得快乐体验,从而持之以恒,直至终身进行体育锻炼。游戏教学要依据大纲、教材的要求和实际可能,又要考虑到学生的需要和时代特点,从实际出发。使教学内容生动活泼,学有所获。如跳单双圈时,有些学生因图快或不认真,常常踩出圈,如果设计成“小猫捉老鼠”游戏,谁要是踩出圈,就算被小猫捉住,这样再跳时学生就会很认真,又很有趣。又如“送盲人回家”游戏,让“盲人”戴上娃娃头,“少先队员”推着“盲人”绕“土堆”“过小桥”,看谁先送到“家”,学生们看着憨态可掬的“盲人”乐不可支,都争着去送盲人,达到锻炼和教育目的。在低年级或学前班搞穿衣服扣扣子比赛、用筷子夹玻璃球比赛等,培养学生生活自理能力;用“石头、剪子、布”等游戏形式激发学生的竞争意识,使学生在快乐中学到知识,得到锻炼。三、心有德育场地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