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优发表网

购物车(0)

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期刊投稿 出版社 公文范文 精品范文

教育学原理小论文范文

时间:2023-06-05 15:34:18

序论:在您撰写教育学原理小论文时,参考他人的优秀作品可以开阔视野,小编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这些建议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热情,引导您走向新的创作高度。

教育学原理小论文

第1篇

目前高等学校校园文化建设的管理者,普遍将校园文化活动仅仅看作是学生的课外文化活动,目标不明确且缺乏引导,缺乏指导;教师在校园活动中也只是个旁观者。这样,势必给校园文化建设带来诸多方面的不足。

1.1校园文化内容单调,质量、层次较低。许多高等学校校园文化的管理者对校园文化的组织理念仍停留在校园活动,就是让学生在空闲时间有事做,不要游手好闲,悠悠荡荡,因此校园活动的内容多为体育、文化娱乐活动,内容单调,层次也低。许多校园文化活动正面临着生存的挑战,质量得不到保障。

1.2思想政治工作与德育教育工作在校园文化建设中逐渐淡化。随着社会价值的多元化,校园文化受到了流行文化、网络文化、商业文化的冲击,也呈现出多元的态势,主流文化受到冲击。而在校园文化建设中作为管理者只是强调学生的参与,对如何把握校园文化的正确内涵和前进方向,如何将思想政治教育、德育教育和专业教育融入到校园文化建设中,以增强师德教育、教师素质教育以及学生专业业务教育、思想政治教育的辐射力、感染力等思考得较少。

1.3校园文化建设未能定好位,难以发挥自身的强大动力,以推动学校的整体发展。校园文化的主要任务是塑造人,培养人,它关系到高等学校办学的性质和质量。虽然目前高等学校的校园文化活动比较繁荣,但是它没能和学校的人才培养目标紧密结合起来,没能和教学、科研、管理紧密结合起来。因此无法成为学校整体发展的内驱力。

2对构建高等学校校园文化建设体系的思考要让校园文化焕发其生命力,让其精神实质得以传承,焕发其永恒的魅力,以成为高等学校整体发展的内驱力,就必须与学校的教学、科研、管理、生活等各个领域结合起来并渗透到各个环节之中。校园文化建设不仅仅是学生工作部门、团委某个单位的事情,它关系到人才培养的系统工程,是一个全员参与的过程,涉及到每位教师,每位学生,涉及到教学、科研、学生工作、党团工作,更涉及到教学工作与学生工作的相互配合,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的有机联系,教师与学生的相互促进等,只有全方位的相互融合,才能发挥校园文化的内驱力,才能最终实现塑造人、培养人的任务。

2.1提高认识,形成合力,是提高校园文化内驱力的有力保障。要提高校园文化的内驱力,提高校园活动的影响力,作为组织部门、全体教职员工和学生必须达成一致,明确目标,形成合力。

2.1.1明确学校精神文化是促进教师专业成长和学生生命发展的深厚土壤,重视精神文化的培育,是提升校园文化内驱力的基础。作为教师,它承担的是教书育人的工作,不但要授业解惑,还必须用自身的学问、修养、品行去感染学生,去影响学生。这就要求,必须从全体教职员工开始,领会、学习和加强自身的德学修养,做学生的楷模。以师德建设为切入口,注重精神导航,利用政治学习等机会,组织教师认真学习有关师德方面的文章、案例,组织教师观看优秀教师师德报告会;组织教师定期举行教学、科研的研讨会;组织党员进行先进性教育活动,充分发扬党员的模范带头作用;组织团员青年教师开展甘于吃苦、敢于创新、为学院、学校争光活动;开展师德标兵评比活动、年度评先活动等,以树立典型,营造氛围与环境,让广大教职员工将德学的精神内化为自己的内在修养,贯彻于教学、教育的全过程。

2.1.2明确校园文化建设不单是学生工作的事情,是在学校发展过程中由全体师生共同创造的所有精神财富的总和。每位教师在构建和谐的校园环境中起到了不可忽视的作用,许多的校园文化活动离不开教师的指导、支持和参与。只有全员动员、全员参与,校园文化活动才能搞得有声有色,才能得以贯彻落实,取得成效。

2.1.3明确校园文化建设活动,始终必须以学生为主体。学生作为被教育者、被培养者、被塑造者,并不能完全处于被动状态,因为要达到教育、培养、塑造的目的,一定要让学生投入其中,以主人翁的姿态自觉地行动起来,开展各种有益身心健康,有助思想、专业水平的提升,有助精神、文化素质的提高等等方面的活动,全面落实学校的教育理念。

2.2结合专业,融入德育内涵,打造校园文化建设的新模式校园文化要具有生命力,要成为高等学校整体发展的内驱力,就必须与学校的办学定位、人才培养目标结合起来,挖掘内涵,打造新模式。

2.2.1紧密结合专业,教学为中心,为教学服务,根据学校人才培养目标、专业特点设计、开展相关的活动。也就是实现一切学生活动围绕着教学中心开展并努力成为教学第二阵地,充分调动专任教师作为活动的策划者、指导者,与学生共同参与。在校园文化活动中教师是活动的指导者,并在活动中与学生面对面地对学科知识进行探讨、交流,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的内在动力,深化对专业知识的理解。

第2篇

1大多数独立学院领导对体育的认识存在偏差

独立院校是最近十几年才出现的高等教育大众化的产物,各方面还处在发展与完善当中,大多数独立院校领导对体育的认识存在偏差,在体育教学软硬件配套建设中,投入不足,导致了大多数独立院校的体育设施建设只能达到省教育厅的最低要求。在体育教师人才引进方面控制在最小范围内,对于体育教师的培训和学习在很多时候不在考虑范围之内。这样不利于教学质量的提高,不利于体育素质教育。

2在独立院校体育教学内容上竞技内容偏多,具有趣味性

和实用性的内容偏少由于体育教学所需的场地器材和设备的缺乏,大多数独立院校在一年级开设三大球和田径教学,使得教学内容枯燥无味,使学生产生厌学情绪,教学效果达不到素质教育的要求。在二年级一般开设体育选项课,但因体育教师配备不足和场地缺乏的原因,一些学生比较感兴趣和目前比较流行的体育项目开展不起来。例如体育舞蹈、羽毛球等项目。

3在独立院校体育教学中教学手段比较落后

造成独立院校体育教学手段落后的原因有:第一,场地器材和设备的缺乏不利于教学手段的实施。第二,体育教师的工作量基本上是周学时20节左右,繁重的教学任务,使得在教学手段上,越简短越好,使得教学效果大打折扣。最后,由于对体育存在偏见,体育教师很少有培训和继续深造的机会,使得教学手段落后,不能跟上时代的步伐。

二、学校体育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的改革建议

1提高认识转变观念

首先,提高各校领导和体育教师对体育教学在素质教育中地位和作用的认识,充分发挥体育教育的功能。

2改革体育教学内容,改善教学方法

根据增强学生体质、培养学生终身体育和为社会培养高素质人才的需要,多开展一些学生比较感兴趣和实用性的项目,例如瑜伽,形体课、健美操、散打、羽毛球、乒乓球和体育舞蹈等。在体育教学中可以采用比赛法,通过这种教学方法可以培养学生的抗压能力、协作能力和集体荣誉感。还可以采用游戏法,这种方法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体育教学效果。

3大力加强独立院校体育教师师资队伍建设

培养高素质学生的前提是具有高水平高素质的教师。首先,独立院校体育教师应具备较高的文化素养、扎实的基础知识和精湛的专业知识、较强的教学、科研能力,强壮的身体和良好的心理素质。其次,独立院校体育教师要有进取精神,通过自学、培训和继续学习深造,完善知识结构;结合素质教育的要求,改革教学内容和完善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能力。最后,各独立院校应“以人为本”,减少体育教师工作量,加大培养体育教师力度,提高体育教师工资待遇,解决体育教师的后顾之忧,使得体育教师全身心投入体育教学,为社会培养高素质人才。

三、结束语

第3篇

1、大学物理教学得不到足够的重视

由于社会的影响,各个高校都以适应市场发展的需要作为努力的方向,在教学的过程中过分片面的强调专业的实用性,很多的基础学科都得不到应有的重视,而物理是这些学科中表现的最明显的,物理教学的课时在不断的遭到压缩。同时由于近几年来全国各地的高校都在进行扩招,在加上社会环境和现有教育制度的影响,独立学院中所能招收到的学生的质量也在逐渐的下降。很多的学生,甚至是领导、教师都认为物理难学,而且没有任何的实用价值。这些情况使的大学物理教学的内容往往根据各专业的需求进行选学部分内容,让学的知识面越来越窄。

2、没有合适的注重实际的应用型大学物理教材

长久以来人们认为大学物理没有实际用途是有原因的,主要就是在教学内容上。大学物理在课堂教学时基本都只注重理论知识的讲述和传授,很少将这些物理知识联系到实际中。现有的大学物理教材也都只是以理论知识为主,没有联系到实际的应用。同时独立学院的教学基本都是依托于母校的师资力量,这样使得在选用教材是也大多都是与母校使用相同的教材。这些教材往往也都是理论性很强的教材而不是具有应用性的物理教材。大学老师进行备课时都是根据这些教材进行备课,这样上课时教学也不会有多少的教学内容联系到实际,这样的直接后果就是课堂教学枯燥乏味,让许多的学生认为物理知识难以学习。而这些都混淆了母校与独立学院教育对象之间的出差异,最终忽略了独立学院自身的学生特点和办学模式、目标与风格。

3、理论缺乏与实际的联系

现在大学物理的教学内容很多都显得过于陈旧,这直接导致学生所学到的知识与现在的科技发展不相符合。课堂上锁采用的教学手段和方法也显得过于落后和单调,导致了学生的学习热情无法被调动,各种知识都只停留在理论的基础上,很少与实际应用结合,教学的内容也很难与学生的专业需求没有紧密联系起来。同时很多教师的思想观也过于陈旧,教学模式上基本都是从母体高校照搬过来的,教学大纲几乎与母体高校相同,不利于独立学院的人才培养。

4、课程设置不合理

独立院校大学物理的教学基本都是学时少、内容多。教师为了完成教学任务必须在较短时间内向学生传输大量信息,很多学生都因此跟不上教学进度。课堂教师的讲授方法也都比较单一,课堂氛围沉闷,使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受到很大的抑制,学习兴趣大大降低。大学物理的学习需要较好的数学基础,例如学生需要掌握好微积分知识。但是很多学生的微积分都掌握的不好,不能理解掌握微积分思想解决问题,让学生在学习物理知识的时候十分的吃力。

5、师资力量不足

很多独立院校都没有自己单独的、充足的师资力量,基本都是从母体院校聘请过来的教师。这些教师的教学水平虽然都值得肯定,但是他们在原本的母体院校中都拥有的繁重的教学任务,他们在完成了一、二本学生的授课之后,还要继续给三本的学生授课。这样做的直接后果是,很多老师根本没有时间适当精简教学内容、改变教学方法和手段,基本都是将原有的母体院校中的教学内容和方法照搬过来。但是由于独立院校和母体院校中的学生的原有基础状况不同,培养目标不同,使得这样的教学方法严重的影响了学生对本学科的学习积极性。

二、独立学院大学物理教学改革的思考

1、改善现有课程体系

独立学院人培养的人才是要能够适应社会发展的复合型人才,这就要求不能够全部照搬母体高校的教学体系,需要对母体高校的教学体系进行大幅修改。合理的课程体系,有利于对学生的知识体系结构进行优化,并培养学生的能力素质。大学物理的教学内容应该与各院系中的学生所学的知识进行联系,要反映物理知识技能的现代化,同时要强调知识的应用性。与母体高校相比,独立院校的大学物理教学不应该将过多的精力放到理论体系的广度和深度上,而应该淡化理论要求,而应着重于知识的应用性、实践性,有针对性的讲解一些具有较强实用性的知识点,做到少而精。在大学物理教学的教学过程中可以在保证必须的系统性的前提下,尽可能的将物理知识与学生所学的转业知识进行结合,将不适应现代科技发展的陈旧内容略讲,让学生有个了解,同时适当的引入反映前沿的知识及物理学在现代科技中应用的内容,让学生对现代的物理学发展有一个大概的了解,同时还能够让学生将所学与实际联系起来。最终达到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目的。由于独立院校的中的学生普遍的基础都较差,应该尽量将难度相对较大而又难以描述和理解的知识点转化为形象而又生动的物理现象。这样,不但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喊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探索新知识、新领域的欲望。同时可以借助大学物理演示实验室来进行理论课程的教学。

2、根据学生基础,改革传统的分班制度

物理课的教学基本都是根据传统的专业分班来进行的,这种方式没有考虑到学生在高中时对物理知识的掌握情况。这些学生中有的在高中只上过必修课而且他们的物理基础知识很薄弱,所以如果按照传统的分班进行教学,很难照顾到所有的学生,特别是对于一些基础薄弱的学生,当发现自己听不懂老师所讲时很容易失去对学习物理知识的兴趣。所以对于这些学生应该根据他们的实际情况进行教学。而这一部分的学生人数一般比较有限,所以可以考虑采用全校集中处理的方式,为这些学生专门开班适当的补充一些高中物理知识,以加强他们的基础,对于数学知识较为薄弱的还可以考虑为他们适当的补充一些数学方面的知识。而且在大学物理的教学过程中,考虑他们的理解能力,讲解细致一点。

3、根据学生专业性质合理处理教材

专业的不同往往对大学物理知识的需求也不同,所要求的对物理知识的掌握程度有或多或少的存在着差别。因此应该更加学生的专业性质合理的对大学物理教材进行处理,以防止学生出现物理知识与所学专业没有任何联系的思想的出现。例如对于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他们的大学物理应该对热学部分基础知识的要求高些。对于某些专业根据需要对某些教学内容进行加深,例如计算机相关专业、通信相关专业的学生应该对大学物理中的电磁学部分基础知识的要求高些,将这一部分的知识作为讲解的重点。

第4篇

教师可以将学生进行分组,让差生和优生合理地搭配起来,让学生在小组内进行学习的互补,促进每位学生的成长。体育教师在教学之前,将所授班级进行有效分组。目的是引进竞争机制,让每一位学生都为小组去努力。为了达到组际间的竞争,对小组成员的分配在实力上尽可能均衡。同时,若发现小组在实力上存在不均衡的情况,应当及时调整。其目的在于提高实力比较弱的小组的自信心。然后在每个小组内选拔一名组长和一名副组长,其要求是有一定的组织能力,有一定的协调组员关系的能力。并且指明组长和副组长的职责。比如组长,要求他们必须管理好本组的纪律,在测试的时候,准确地测试和统计组员的分数,并及时向教师汇报成绩。督促组员配合完成教师的教学任务。副组长协助组长将以上的任务完成。组员则在各项学习任务中,做好相互的配合,达到共同提高的目的。

二、扎实教学,合理评价

将小组进行合理分组后,对学生进行授课。由于采用分组模式,可以很好地进行合作探究模式教学。在课堂的前十分钟,教师将教授的内容给学生讲述一遍,然后对组长进行考核,在组长通过考核以后,让组长对组员进行考核。当然,在进行教学的时候,除了合作学习模式,还可以根据教学的需要和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启发式教学,设计情境进行教学活动。不论何种教学模式,由于采用的是分组教学方式和引进竞争机制的教学,在教学环节中,教师都应该将学生的合作意识渗透进来。

为了考查学生的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调整学生的学习态度,有必要对学生进行不同方式的学习评价,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增强他们学习积极性。一般采用固定性评价和随机性评价相结合的方式。如对学生站队的要求,要他们做到快静齐。作为一种固定性的评价方式。而作为学习的内容,则在各个环节中,进行随机测试,其目的是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学习的自信心。

三、创新设计,多元评价

在体育教学中,对学生的教学要求已经不再是单一的技能要求,更重要的是关注学生的发展,终身体育已经是大势所趋。在体育教育中更应该关注学生的体育意识和体育兴趣,以及体育习惯和体育能力。对单一的技能型的评价有必要创新和补充。比如学生的能力存在差异,在学习中表现出来的能力不尽一致。对于这些学生,应该给予分层次评价,让每一个学生有所提高。在充分尊重学生差异性的基础上,给予每一位学生激励性的评价,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积极地投入到学习中。

第5篇

课堂变成教师的“独角戏”,讲台上的老师津津有味的忘我讲解,讲台下的学生能跟上思路的寥寥无几,或者睡觉、玩手机,或者学生思维逻辑跟不上干脆忙于别的学科作业现象。整个课堂氛围沉闷、毫无激情。不少高职生反馈没有认真看过课本,课程教学互动少、老师提问少、提问也缺乏吸引力,对课程的认识是深奥、抽象、不切实际、是一门不能选择的必修课。

二、高职院校思修课程采用案例教学法的必要性

(一)案例教学法能将思修课程内容生动的溶于案例内容。一般在高校的第一学期给学生开设,是帮助大学生提高思想道德素质和法律素质的重要课程。它在帮助学生增强“四信”意识、树立科学“三观”、学会正确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学会正确做人和正确做事等方面发挥着重要的理论引导和培养作用”。[1]现实中的案例教学能够有效地将理论知识与社会实践联系起来,促进学生的社会实践、理论运用和认识的升华。通过将思修课程内容生动地溶于案例内容,案例教学法能够科学有效地促进大学生更好的认识这个世界、更好的生活于这个世界。”[2](二)案例教学法能将思修课程丰富的理论底蕴润物无声地传播给学生。由于思修课本本身作为教学工具,其中的文本内容因为带有法定概念工具书色彩所以较为单调不生动。教师在授课过程中采用案例教学法不仅丰富了教学内容,而且改变了思修给人的一贯单一、枯燥的印象。一方面将较为书面化的知识以生动的形式再现改变教学内容的生硬;另一方面案例教学能够改变传统的机械灌输法,不再是老师全程单独的讲授。教师整个案例教学过程中教师的角色是解释讲授者、答疑者和学生对案例参与过程中的判决者。在引领学生的学习过程中,启发学生通过案例自我认知、自我思考、最后归纳总结。(三)案例教学法能将丰富的实用价值和课程魅力生动地展现在学生面前。《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的教学目的本来就是引导大学生合理合法社会化的指导书,教材的编撰是来源于生活中的各项法律法规、人文修养,是极具有丰富实用性的。通过课程的学习是完全能提升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和工作能力,是学生学生将来走向社会必修人生一课。

三、案例教学法在思修教学中的重大作用

(一)通过案例教学法,解决目前思修课缺少时间、课堂时间有限的问题。案例教学法是一种自教学内容到方法乃至教学手段上的改革,不但丰富了整个《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的课程资源,也极大的丰富了教学内容,是一种有效的教学法。现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普遍采用2010年版的教材,该教材本身内容、知识点较多、课时量少,所以部分学生在翻看课本的时候更觉得枯燥。通过在案例的选择上,可以达到一个案例汇集多个知识点,内容丰富不单一。(二)更适合高职的学生。教学过程中,学生对案例的分析、解读、探讨、辩论,甚至只是单纯的记忆模仿都对教学是有帮助的。通过案例教学对概念的基础解读,案例中较强的针对性和现实性、能让高职的学生对自己的思想行为进行检查和对照,寻找差距和不足通过自我反省后道德品质也能够进一步升华进步。并在教学过程中教学内容展示更直观、更通俗易懂也更适合高职生的学生特点,

四、案例教学法的注意事项

第6篇

首先,教育心理学与学生的德育教学的融合,突出学校对学生的德育管理。德育教育是一个学校开展教学活动的一个重要方面。德育的好坏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一个学校未来的发展快慢和学生素质水平的高低。因此,学校必须要将教育心理学与德育教育有机地结合起来。这种有机的结合一定会激发出学生的潜能,激发出学生的学习兴趣。不仅提高了学生的素质,在一定程度上也对教师素质的提升有一定的影响,最终达到相互学习、相互进步的目的,以培养品学兼优的学生。其次,将教育心理学融入到教师管理中,提升高职院校的教学水平。教师作为学校教学的实施者和组织者,其水平的高低在某方面是对所在院校综合实力考量的一种依据。因此,需关注如何提升教师队伍的总体水平。在教学管理中应当将教育心理学中的德育教学和素质教学结合起来。在学生的成长过程中,特别是在心理成熟期,以德育教育为导向,加强心理辅导作用,让学生从小就明白基本做人的道理,让学生逐渐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教育心理学与教师队伍的管理,是借助于教育的教学本质和心理学的相关特点,教师不断将其进行再创新,形成自己的理论,这进一步提升了教师的水平,这也是对所在的高职院校的一种肯定。最后,将教育心理学与学校各个层次有机结合。教育心理学对推进高职院校全面发展具有积极的作用。这主要表现在教师的教学、培训和科学研究上。现在高职院校的教学主要还是侧重于对专业化知识的教学上。教师教学成果的高低在一定程度上是教育心理学一种实践的体现。例如在英语教学中,很多院校都在思考如何有效地将这门课程讲好,这就需要将心理教育学融入到教学中来,要对听、说、读、写、练进行创新,可以通过做游戏或者讲故事的方式来练习英语,真正将英语的学习变成学生的一种自愿性的行为,真正把学生当成教学的主体。同时,在英语教学中真正解决学生不敢说的恐惧心理,教师要及时地给予疏导和沟通。通过心理学理论,能够把英语中很多内在的语法特点及其相互之间普遍的规律和内在联系揭示出来,这也为教师制定相应的教学计划提供依据。这样就能够促进学生在较短的时间内掌握相关的语言技巧。平时的训练水平得到大幅度的提高,对于学生在非智力方面的训练会有事半功倍的效果。教师将教育心理学融入到教学中,就能轻松地教学,实现预期教学成果,真正把学生培养成为社会主义栋梁。

2提升教育心理学在教学管理中水平的措施

教育心理学本身就是教育学和心理学发展到一定程度的融合,不断在教学过程中得到改进和提升。教育心理学既注重理论知识也注重实践运用,教师在讲授课程的过程中,要无形地将教育心理学贯穿其中。教师教学质量的好坏在一定程度上与教育心理学息息相关,因此,如何提升其水平至关重要。第一,要着眼于理论指导实践,提升高职教学水平。教育心理学是在教育学和心理学的理论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它也是源于教学实践的。教育心理学是一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学科。当今教育模式,不仅要求掌握基本的理论知识,最主要的是要将理论知识运用到实践中来。而教育心理学正是一门实训课,它更强调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只有以理论指导实践,并在实践中不断积累经验,这样才能培养更多品学兼优、专业性突出的学生,真正才能提高高职教学的水平。第二,将教育心理学融入到课堂中,提升教学质量。现在很多的院校都积极开展实践课程,因为它不仅能增强学生的动手水平,更重要的是提升了教育心理学在大家心理的认知程度。课堂仍旧是广大学生获取知识的最好方式。当代教育心理学普遍认为,学生的认知水平在一定程度上与自我认知的积极性有关,因此,越积极自我认知的人,其专业水平就越高,而教师仅仅只是给予指导作用。将教育心理学融入到课堂中就能很好地发挥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有效性。通过此种方式,能够真正提高教学水平。第三,将教育心理学融入到教师队伍建设中来。教师队伍水平的高低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学校的发展水平。教师是教学的中心,在教学中起到模范带头的作用,一举一动都与教学有着很大的关系。教师是道德的楷模,是专业技能的传授者。如何将教育心理学融入到教师队伍中变得更加有意义,它在一定程度上对教师的教学水平有很大的提升,真正提升教学队伍水平。

3结束语

第7篇

1.家长的教育理念陈旧

素质教育的改革和发展已经在不少人的心中生根发芽,但还是有很多的家长对孩子的评价仍仅限于分数上,这样的传统理念不知不觉中也影响到了我国的幼儿教育。此外,有的家长盲目攀比,幼儿家长在进行聊天时常常会提到自己家的孩子能够认多少字了、能够背诵多少诗词了,他们认为孩子掌握的知识能够体现出孩子的聪颖,也为自己争光,长久以来家长之间形成了一种竞争,也就更加关注幼儿的知识掌握情况,这也是幼儿教育小学化的主要成因。

2.师资力量问题

幼儿园的教师不是年龄过大,就是年轻的女老师造成了幼儿园教师队伍的参差不齐。老龄化教师,一般在工作上没有创新性,知识结构也相对较陈旧,只能对幼儿进行识字、算数等教学。而年轻的女教师,她们普遍缺乏生活经验,不懂得如何尊重幼儿的发展,也缺乏一定的责任心,对幼儿园的孩子无法正确的引导他们去从生活中认识世界,只能采取相对简单的“读书、写字”方式来教导幼儿。此外,很多教师都不是专业院校毕业的,他们缺乏专业知识和技能,种种因素造成了幼儿园教育越来越趋向于小学化。

3.教育部门的失责

我国对幼儿园的关注和投入相对起步较晚,也没有预防幼儿园教育“小学化”的相关法律规定。其次,政府及教育部门对幼儿教育缺乏一定的考核和审批制度的标准,导致幼儿园教育小学化现象得以在幼儿园中长期的存在。正是由于这些原因的存在,才造成许多的幼儿教育机构缺乏幼儿教育的标准和规范,失范行为也得不到法律和制度的监管。

二、幼儿园教育小学化的危害和表现

1.幼儿园教育小学化对幼儿产生的危害

幼儿园教育小学化,事实上是对幼儿的身心发展规律的不尊重,采用揠苗助长的方式使幼儿强制性学习知识,这样的方式严重的危害了幼儿的身心发展,也抑制了幼儿的童年乐趣。在幼儿阶段应主要培养幼儿的生活习惯和情感态度,让幼儿充分发挥想象力,而小学化的教育,却正是遏制了幼儿的发展。幼儿园教育的小学化不仅限制了幼儿的成长,同时也不利于教师的专业发展、扭曲了家长的教育方式。幼儿教师在小学化倾向的推动下,影响了正确的教育观念,例如:有些教师本按照游戏的方式来当做传授知识的主要手段,但去其他幼儿园进行观摩时,也会受到示范园幼儿教育小学化的影响,从而按照小学化模式进行幼儿教育。而家长普遍不想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望子成龙”的迫切心理虽然能够得到理解,但长久以来会陷入一个恶性循环,对孩子的教育产生不利影响。

2.幼儿园教育小学化的具体表现

用小学的规章制度来限制幼儿。小学的孩子因为年龄较大,所以有一定的自律性,因此可以按时上下课,而幼儿园的幼儿,正处于玩耍的年纪,他们精力不足,因此根本不能长时间听课。因此不能将小学的规章制度拿到幼儿园中,更不能将二者划为等号。课堂内容和教学方式小学化。许多的幼儿园为了配合家长的需要,开设了许多的特长班,占用了幼儿本该玩耍的时间,在这种教育模式下,孩子可能学会了一定的技能,但却丧失了基本的生活常识。

三、幼儿园教育走出“小学化”误区的相关措施

1.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

首先,政府应加大宣传正确的教育理念,强调幼儿是一个社会的人,与成人一样应该享有被尊重的权利。幼儿时期的教育能为以后的发展做准备,但更重要的是幼儿应有一个快乐的童年。政府要积极的宣传这些正确的教育观,家长和教师应从观念上改变原有的教育观点和看法,避免出现忽略幼儿身心健康发展的“小学化”教育现象。

2.优化教师团队

首先应保证教师持证上岗,组织全方位的考核来选出一些优秀的教师。其次应建立起完善的培训体系,让幼儿园教师能够得到定期的培训,不断的更新教育理念,丰富教师的专业知识结构。

3.和资源配置

在幼儿园教育中应注意幼儿教育资源的配置,让每一个孩子都能得到好的教育,并在课程上作出一些调整,可以让大班或学前班的孩子所学习的知识以及作息时间上更贴近小学的阶段,而对小班的孩子注意兴趣的培养和智力的开发。

四、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