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6-04 09:38:34
序论:在您撰写课堂教学新方法时,参考他人的优秀作品可以开阔视野,小编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这些建议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热情,引导您走向新的创作高度。
一、注重内容设计选用,营造以学生为主的课堂
为了更好地不断优化初中地理课堂教学方法,探讨初中地理课堂教学的新方法,帮助广大初中生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我们老师作为知识传授者,在备课的时候要充分理解教材,并更好地了解学生的学习兴趣,研究教材中的每个活动以及活动的内涵,弄明白每个探究性活动之间的结构及前后联系,这样才能更好的勾勒出一条清晰的探究规律的,并且基于科学课程标准要求的活动线索,使得学生自主学习顺利开展,并受到相应的成果,力争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的能力;同时还要将教材内容和广大初中生的现实生活更好地联系起来,以促进广大初中生更好地运用自己来自现实生活中的个性化经验去理解和把握书本上的内容,从而为打造以学生为主的课堂而做好教材准备,除此之外地理老师要在具体的地理课堂教学中要注重自己的教学方法,注重摒弃以前那种比较单一的传授知识的方法,要注重对学生学习方法的培养,注重在具体地理课堂上要创造比较开放,并且学生与老师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不断互动的互动式课堂,同时要注重创造探究合作式的课堂,通过探究合作的方式逐个解决,使学生在探究中掌握学习方法,促进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提高。
二、地理老师要努力创造学生先学后教的课堂
为了更好地不断优化初中地理课堂教学方法,探讨初中地理课堂教学的新方法,作为老师的我们还要知道每个学生的个体差异性是客观存在的,每个学生都有自己原有诵读基础,老师要了解他们不同的知识和生活经验,并且进一步了解学生的心理倾向和认知规律,这有助于老师充分了解学生,从而更好地鼓励学生培养自主学习的意识与习惯,不断提高他们自学的能力,做到课前预习,使学生带着问题走进地理课堂,在课堂上通过老师的帮助解决他们所遇到的具体问题,从而创造学生先学后教的课堂,与此同时地理老师还要努力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因为我们都知道兴趣是一个人最好的老师,它总会不断地督促人们主动去探索,去发现,并去实践,并且在具体的实践中会产生愉快的情绪,体会到快乐,从而更好地达到自主求知的目的,所以作为老师,要充分利用兴趣这一情趣,鼓励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提前诵读下节课要学习的内容。
三、重视教学情境创设,强化学生学习的成功感
我们都知道,无论是生活,还是工作人们都是存在于一定的环境当中,并时刻受到环境的影响,一个好的环境会对人们产生积极的作用,相反的,一个消极的环境则会对人们产生不好的影响,因此,为了更好地不断优化为了更好地不断优化初中地理课堂教学方法,探讨初中地理课堂教学的新方法,我们老师就不得不为广大初中生创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重视教学情境创设,使广大学生置身于地理课堂的情境当中,通过他们自己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不仅有利于他们感受成功所带来的喜悦感,强化他们成功体验的同时还有利于他们实践能力的发展。
四、充分发挥电脑及多媒体在地理课堂教学中的作用
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电脑技术已经走进人们的日常生活和日常工作中,并且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当然作为传授知识的教育事业当然也不例外,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发展,我们都知道如今不断实现教育的数字化在具体的教学工作中不仅方便快捷,而且还会使广大学生在学习中感到新鲜和好奇,可以更好地启发和增强广大学生进行学习的主动性和能动性,所以,在地理课堂教学中,地理老师要充分应用电脑技术以及发达的多媒体技术,不断通过电脑和多媒体的智能化使以往那些传统的理论技法不断简化,而且电脑和多媒体的多功能性可以使地理内容变得更有丰富的表现力,为学生提供相关是地理信息,提供地理学习中的辅助工具,如地图等,进一步加强他们的理解,加深他们的记忆,不仅如此,电脑和多媒体等在表现上也具有多重性和多样性,还可以更好地启发广大大学生在学习地理中的创造思维,可以使他们更加轻松愉快地学习地理,同时还可以不断增强他们学习的兴趣,以更好地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
关键词:英语课堂;教学方法;思维能力
英语课堂教学是教师教与学生学的统一,这种统一的实质就是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互动。而英语课堂教学上所运用的教学方法,是我们小学教师所要深思的。教师是课程改革的实施者,更是参与者。作为一位英语教师,应该如何来应对此次教学改革呢?
一、以学生为主体
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方法应该改变了,在教学中要树立学生是教学主体的思想,学习有些电影小说无结局的艺术方法,课不能备得太满,要给学生留有空间,要对各种情况做出预测。在课堂中,教师首先是参与者,与学生平等交流,其次才是组织者、引导者、促进者。在对话的过程中,师生不仅是平等的,而且应凸现学生的主体地位。课堂是学生主动学习的场所,学生应畅所欲言,自主互动,让学生充分地说出他们的所思、所想、所感、所悟、所疑、所惑,让学生享受到学习的乐趣,获得成功的喜悦。
二、质疑问难,引发互动
现代教师应该引导并鼓励学生用自己的方法来思考和解决问题,鼓励学生敢于提问、善于提问的勇气,给学生提供更多的提问时间,在每堂课前、课后,都留一定的时间让学生自主提问,并实行学生无错原则,解放学生,大胆提问,课外也应尽可能给学生问“问题”的机会。有些教师因为害怕学生乱提问题,而有些问题自己答不上来,就会影响自己的威信,其实这些并不需要害怕,我们教师也是和孩子一样在不断的学习中慢慢成长。孔子在《学记》中说:“善问者,如攻坚木,先其易者,后其节目;及其久也,相说以解。”我们知道产生学习的主要原因是问题。没有问题,就难以诱发和激起求知欲,学生就不会去深入思考,也就失去了互动的前提。我们教师在教学设计中,须引导学生大胆思考,鼓励学生质疑问难。一方面强调通过问题来进行学习,问题看成是学习的动力、起点和贯穿学习过程的主线;另一方面通过学习来生成问题,把学习过程看成是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让学生学会思考,激活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三、创建良好的课堂氛围
良好的课堂氛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使学生智力活动呈最佳状态,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教师可以结合课文内容,以趣开头,精心设计导入语或者一些有趣的与教学内容有关的歌曲游戏等,引导学生去思考、去理解,使得学生对教学内容感兴趣,兴味盎然地投入到学习中。此外,教师适时巧妙地提出适当的问题,使学生带着问题认真读课文,认真思考,踊跃发言,从而活跃课堂气氛,使学生学得轻松,学得愉快,在此过程中,教师可以及时表扬学生,以激起他们的学习兴趣。
四、注重课堂情景表演
爱好表演,在表演中表现自己是小学生的天性,因此,教师应抓住小学生这一特点来推进英语素质教育,强化学生主体活动,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在教授完所有的知识点,并且把课文也熟读之后,教师可以通过个人表演、小组合作、综合表演等形式让学生即兴表演课文,把抽象的内容转化为形象的表情身姿运动,这不仅可以提高学生对课文的理解程度,还可以提高学生整体的英语素质,使学生在体悟中不断创新。
五、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
在小学英语教学中,一般教师都比较注重培养学生理解和综合运用语言能力,但发展学生的思维更是不容忽视的。把发展学生的语言和思维统一起来,这样才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的英语能力,发展学生的智力,促进学生素质的提高。教师在备课的过程中,不管是对教材内容理解上还是对教学方法的设计上,都应考虑是否适合学生的认识水平,要尽可能使学生感兴趣,从而拓展学生的思维,引导学生抓住课堂学习的重点和难点,使英语教学在学生兴致盎然、积极思维的状态中进行。例如,教师在句子教学时,要为学生提供丰富多彩、生动活泼的发展思维的天地,引导他们学会多向思维,使他们的思维伸向更广阔的领域。
六、培养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
口语交际能力,是学习英语的重要目的之一。教师可以在课堂教学中,创设生动、活泼、有趣的交际环境,营造民主、和谐、融洽的交际气氛,让学生产生强烈的交流欲望,使学生在这种氛围中无拘无束地进行口语交流,从而有效地提高口语交际的能力,这在低年级的学习中尤为必要。在单词教学中训练口语交际,最常用的方法是扩词、造句,还可以让学生讲述一下自己是如何记住这个单词或某句话的,这既可以训练学生的说话,利于学生记忆新单词,又发展了学生的思维和语言。此外,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通过设计主题活动,创设真实的交际情境,让学生互相间进行交流,使他们能在特定的情境中,围绕主题,无拘无束地进行口语交际。此外,教师还应该关注现实生活中的精彩画面,创设交际情境让学生进行口语交际,学生便会感到亲切,乐于表达。
关键词:教育理论;统计学教育;教学方法
现代教学理念强调“以学生发展为本”,确立“学生主体观”,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以促进学生的终身发展。而建构主义理念正是倡导学生主动建构,自主学习。因此,以建构主义理论为依托进行课堂教学改革,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仅以建构主义理论为指导,从学生“学”的特点出发,探讨统计学教师课堂“教”的特色方法。
一、建构主义理论学生“学”的特点
建构主义对学生学习活动的本质进行了科学的分析,认为学生学习有如下特点:
1、学生学习不是从零开始的,而是基于原有知识经验背景的建构。即学生在学习统计课程之前,头脑里并非一片空白。学生通过日常生活的各种渠道和自身的实践,对客观世界中各种自然现象已经形成了自己的看法,建构了大量的朴素概念或前学科概念。这些前概念形形,共同构成了影响学生学习统计学概念的系统。学生的前概念是极为重要的,它是影响统计学学习的一个决定性的因素。前概念指导或决定着学生的感知过程,还会对学生解决问题的行为和学习过程产生影响。
2、学生学习知识是一个主体建构的过程,要突出学习者的主体作用。学习不仅仅是知识由外到内的转移和传递,而是学习者主动地建构自己的知识经验的过程,即通过新经验与原有知识经验的反复的、双向的相互作用,充实、丰富和改造学习者原有的知识经验。在这种建构过程中,学生一方面对当前信息的理解要以原有的知识经验为基础,超越外部信息本身;另一方面,对原有知识经验的运用又不只是简单地提取和套用,个体同时需要依据新经验对原有经验本身也做出某种调整和改造,即同化和顺应两方面的统一。学生不是被动信息的吸收者,而是主动地建构信息,这种建构不可能由其他人代替。因此,教师不能直接将知识传递给学生,而是要组织、引导,使学生参与到整个学习过程中去。
3、学生学习既是个体建构过程,也是社会建构过程。虽然知识是在个体与环境的相互作用中建构起来的,但社会性的相互作用也很重要,甚至更重要。因为人的高级心理机能的发展是社会性相互作用内化的结果(正如统计的特点具有社会性)。此外,每个学习者都有自己的经验世界,不同的学习者对某种问题可以有不同的假设和推论,学习者可以通过相互沟通和交流,相互争辩和讨论,合作完成一定的任务,共同解决问题,从而形成更丰富、更灵活的理解。同时,学生可以与教师、统计专家等展开充分沟通。这种社会性相互作用可以为知识建构创设一个广泛的学习共同体,从而为知识建构提供丰富的资源和积极的支持。因此,课堂上师生交互和生生交互活动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学习共同体”的形成以及对课堂社会环境和情境的营建是学生获得学习成效的重要途径。
二、建构主义理论教师“教”的特点
建构主义理论认为教师在课堂中的作用,可以概括为教师是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发现者和中介者。
1、教师是课堂教学的组织者,起主导作用和导向作用。教师应当发挥“导向”的作用和教学组织者的作用,努力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帮助他们发现问题,进而去“解决问题”。
2、教师是课堂教学的发现者。教师要高度重视对学生错误的诊断与纠正,并用科学的原理和原则,给予正确的引导与指引。
3、教师是课堂教学的中介者。教师是学生与教育方针及知识的桥梁。教师既要把最新的知识和分析方法提供给学生,也要注意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从辩证法的角度看,教学是一个不断发展的动态过程,教与学是对立统一的矛盾运动,随着教学活动的变化,矛盾的主要方面,或在教师,或在学生。分开来看,“教”的主体是教师,客体是学生,教师发挥主导作用,学生发挥能动作用;“学”的主体是学生,客体是教师,学生进行认识活动和实践活动,教师则对这些活动施加影响。合起来看,在教学活动这一不断发展、循环往复的全过程中,教师与学生的主体客体地位是相互依存、相互规定,又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的。因此,“基于教师在课堂中组织者、发现者和中介者”的角色作用,教师可以实行“提出问题──探索问题──解决问题”的模式组织课堂教学。
“基于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思想,在教学过程中,“学”与“导”的活动、学生与教师之间的关系应该是互动的、融合的,在和谐中不断向前发展。因此,按照“学与导和谐发展”的教学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按照“提出问题──探索问题──解决问题”的模式组织课堂教学时,可以采取“诱导试学——引导探学——开导活学”方法组织课堂教学。
(1)设置情境,提出问题,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热情
教师引导学生学习首先要从现实的、有兴趣的、富有挑战性的真实问题情境开始。让学生一开始进入学习探索就真切地感受到统计就在自己身边,体验到学习统计的价值,从而激发起学习统计的兴趣,萌发积极主动探索统计理论和方法的求知欲望。教师要通过对课堂的组织,让学生对学习统计产生学习兴趣,“热爱是最好的老师”,兴趣盎然地进入了对统计学知识的探索,学生才能学有所长。
(2)探索问题,增强学生主角意识,激励学生积极参与
“基于教师在课堂中组织者、发现者和中介者”的角色作用,课堂教学方式应从根本上改变原有的教师讲、学生听,教师指挥、学生操作的教学现象。学生要在自己生活经验的基础上不断地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对各种信息进行加工转换,对新经验和旧经验进行综合概括,解释有关现象。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提供一定的支持和引导,设计有思考价值、有意义的问题。学生可以进行小组合作研究探索,教师允许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去观察分析,允许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法学习,通过各自想法的交流、碰撞,发现学生有价值的建设性建议及方法措施,及时制止学生运用统计方法计算分析问题时可能出现的偏差,使问题得到正确的解决。
(3)解决问题,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在以往统计学教学中,我们关注比较多的是学生能否记住计算公式、方法、意义、应用条件,能否利用这些知识完成所设问题的正确计算。而“基于教师在课堂中组织者、发现者和中介者”的角色作用,教师在课堂中,就应该更加关注学生能否将科学知识与自己的生活经验紧密联系起来,关注学生在灵活应用统计学知识、创造性地解决实际问题时所表现出来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并通过实践活动,使学生对学习统计产生兴趣,变抽象的科学法则、科学方法为得心应手的工具,从而使学生在解决问题过程中,体验参与学习统计的快乐,享受成功解决实际问题的愉悦。
三、以建构主义理论为指导统计学教法探讨
1、设计课堂教学新模式
统计学课程旨在培养学生能够运用统计学基本理论和定量分析方法,对经济现象进行定性和定量的分析和评价。统计学课程内容基本分为三个模块两个层次。第一模块:研究统计学的一般问题,属于基础理论。第二模块:推断统计的理论与方法,相关与回归分析,属于一般的统计方法及其在社会经济领域的运用。第三模块:时间序列分析与预测,统计指数与因素分析,统计综合评价,属于社会经济统计方法的特有问题,侧重于各种统计分析方法运用。两个层次即理论部分和计算分析部分,两部分知识比为30:70。反映了知识、能力、素质培养的要求。在建构主义学习环境下,教师和学生的地位、作用和传统教学相比已发生很大变化。因而首先教师必须改变传统的教育思想与教育观念,以现代教育思想和学习理论为指导,利用多媒体等现代化技术优势,探索最优的课堂教学模式。课堂教学中应进一步发挥好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主动地参与到获取知识的过程中去,做到:(1)合理处理好教材,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充分展示学习内容的实用意义。(2)教学思路清晰,过程流畅、自然。(3)采用启发式、精讲多练式、答疑式、案例式等教学方法,构建情景逼近式的教学模式,努力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2、设计课内课外相融共生的大课堂
课堂教学不仅要教会想要传授给学生的知识,还要教会学生在书本之外查阅图书、报刊、杂志、网络等资料,以开阔视野,扩大知识面,吸取精华,为我所用,要教给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此外,还要通过课内设计的实训教学内容激发学生主动参与的热情,实训教学内容主要包括统计调查方案的编制、调查问卷的设计、统计表统计图的制作、综合指标分析、统计案例分析等内容。统计实训的课内教学采用精讲、示范、多练、答疑的方式;课外教学采用学生自行分散复习和有组织分组制表、制图、社会调查、整理计算分析等方式。
3、实行点、线、面、体相结合的大统计
“点”是指让学生根据某一知识点完成作业、实习。“线”是指让学生针对某一问题进行深入分析。“面”是指让学生把若干知识点联系起来进行综合的分析和实训。“体”是指让学生能就学科体系及相关学科的内容进行深入、全面、综合的分析与应用。在讲授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的同时,注重学生基本技能培养、综合能力培养、设计能力的培养。使学生能从高度整体把握统计的思路和统计分析、评价思想。
4、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建构主义理论强调学习者在建构性学习中的积极作用,是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善于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使学生主动积极的学习。教学中应根据统计教学内容和学生特点,选择适当的教学方法,灵活运用适当的教学手段,设置悬念,使学生产生好奇心和强烈的求知欲。统计学教学过程中涉及到特有的概念及科学家,教学中可以适当拓展,开阔学生的视野,影响学生的心智,塑造学生的灵魂,在潜移默化中激发学生学习统计的兴趣;教师的教学语言要准确生动形象,善于设疑,启发学生思维,活跃课堂气氛,使学生充满求知思索的激情;做到理论联系实际,强化学习的动机,激发学生学习统计持久的浓厚的兴趣,激励学生不断提高对自己能力的欲求,不断增强自己的学习信心,不断地在自我实现中超越自我。
5、设置情境,在交互中实现教学目标
学校是社会的一个细胞,是社会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课堂也不单纯是“老师教、学生学”的木讷课堂。课堂中的社会性环境主要包括两方面,一是师生之间的交互,二是学生之间的交互。建构主义认为,每个学习者都有自己的经验世界,不同的学习者可以对某种问题形成不同的假设和推论。师生在课堂上可以通过合作解决问题、小组讨论、意见交流、辩论等形式,促进学习者之间的沟通和互动。统计教学要从过去主要关注“人机交互”到关注“人际交互”;从只关注学生与教师、教学信息的交互到关注学生之间的交互以及学生与校外专家、实践工作者的交互;从关注个别化学习到同时关注学习共同体的建立。教学中要充分利用社会性资源,调动学生的学习情趣,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在交互中实现最佳的教学效果。
6、构建科学的考核评价体系
关键词:教育理论;统计学教育;教学方法
现代教学理念强调“以学生发展为本”,确立“学生主体观”,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以促进学生的终身发展。而建构主义理念正是倡导学生主动建构,自主学习。因此,以建构主义理论为依托进行课堂教学改革,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仅以建构主义理论为指导,从学生“学”的特点出发,探讨统计学教师课堂“教”的特色方法。
一、建构主义理论学生“学”的特点
建构主义对学生学习活动的本质进行了科学的分析,认为学生学习有如下特点
1、学生学习不是从零开始的,而是基于原有知识经验背景的建构。即学生在学习统计课程之前,头脑里并非一片空白。学生通过日常生活的各种渠道和自身的实践,对客观世界中各种自然现象已经形成了自己的看法,建构了大量的朴素概念或前学科概念。这些前概念形形,共同构成了影响学生学习统计学概念的系统。学生的前概念是极为重要的,它是影响统计学学习的一个决定性的因素。前概念指导或决定着学生的感知过程,还会对学生解决问题的行为和学习过程产生影响。
2、学生学习知识是一个主体建构的过程,要突出学习者的主体作用。学习不仅仅是知识由外到内的转移和传递,而是学习者主动地建构自己的知识经验的过程,即通过新经验与原有知识经验的反复的、双向的相互作用,充实、丰富和改造学习者原有的知识经验。在这种建构过程中,学生一方面对当前信息的理解要以原有的知识经验为基础,超越外部信息本身;另一方面,对原有知识经验的运用又不只是简单地提取和套用,个体同时需要依据新经验对原有经验本身也做出某种调整和改造,即同化和顺应两方面的统一。学生不是被动信息的吸收者,而是主动地建构信息,这种建构不可能由其他人代替。因此,教师不能直接将知识传递给学生,而是要组织、引导,使学生参与到整个学习过程中去。
3、学生学习既是个体建构过程,也是社会建构过程。虽然知识是在个体与环境的相互作用中建构起来的,但社会性的相互作用也很重要,甚至更重要。因为人的高级心理机能的发展是社会性相互作用内化的结果(正如统计的特点具有社会性)。此外,每个学习者都有自己的经验世界,不同的学习者对某种问题可以有不同的假设和推论,学习者可以通过相互沟通和交流,相互争辩和讨论,合作完成一定的任务,共同解决问题,从而形成更丰富、更灵活的理解。同时,学生可以与教师、统计专家等展开充分沟通。这种社会性相互作用可以为知识建构创设一个广泛的学习共同体,从而为知识建构提供丰富的资源和积极的支持。因此,课堂上师生交互和生生交互活动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学习共同体”的形成以及对课堂社会环境和情境的营建是学生获得学习成效的重要途径。
二、建构主义理论教师“教”的特点
建构主义理论认为教师在课堂中的作用,可以概括为教师是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发现者和中介者。
1、教师是课堂教学的组织者,起主导作用和导向作用。教师应当发挥“导向”的作用和教学组织者的作用,努力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帮助他们发现问题,进而去“解决问题”。
2、教师是课堂教学的发现者。教师要高度重视对学生错误的诊断与纠正,并用科学的原理和原则,给予正确的引导与指引。
3、教师是课堂教学的中介者。教师是学生与教育方针及知识的桥梁。教师既要把最新的知识和分析方法提供给学生,也要注意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从辩证法的角度看,教学是一个不断发展的动态过程,教与学是对立统一的矛盾运动,随着教学活动的变化,矛盾的主要方面,或在教师,或在学生。分开来看,“教”的主体是教师,客体是学生,教师发挥主导作用,学生发挥能动作用;“学”的主体是学生,客体是教师,学生进行认识活动和实践活动,教师则对这些活动施加影响。合起来看,在教学活动这一不断发展、循环往复的全过程中,教师与学生的主体客体地位是相互依存、相互规定,又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的。因此,“基于教师在课堂中组织者、发现者和中介者”的角色作用,教师可以实行“提出问题──探索问题──解决问题”的模式组织课堂教学。
“基于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思想,在教学过程中,“学”与“导”的活动、学生与教师之间的关系应该是互动的、融合的,在和谐中不断向前发展。因此,按照“学与导和谐发展”的教学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按照“提出问题──探索问题──解决问题”的模式组织课堂教学时,可以采取“诱导试学——引导探学——开导活学”方法组织课堂教学。
(1)设置情境,提出问题,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热情
教师引导学生学习首先要从现实的、有兴趣的、富有挑战性的真实问题情境开始。让学生一开始进入学习探索就真切地感受到统计就在自己身边,体验到学习统计的价值,从而激发起学习统计的兴趣,萌发积极主动探索统计理论和方法的求知欲望。教师要通过对课堂的组织,让学生对学习统计产生学习兴趣,“热爱是最好的老师”,兴趣盎然地进入了对统计学知识的探索,学生才能学有所长。
(2)探索问题,增强学生主角意识,激励学生积极参与
“基于教师在课堂中组织者、发现者和中介者”的角色作用,课堂教学方式应从根本上改变原有的教师讲、学生听,教师指挥、学生操作的教学现象。学生要在自己生活经验的基础上不断地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对各种信息进行加工转换,对新经验和旧经验进行综合概括,解释有关现象。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提供一定的支持和引导,设计有思考价值、有意义的问题。学生可以进行小组合作研究探索,教师允许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去观察分析,允许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法学习,通过各自想法的交流、碰撞,发现学生有价值的建设性建议及方法措施,及时制止学生运用统计方法计算分析问题时可能出现的偏差,使问题得到正确的解决。
(3)解决问题,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在以往统计学教学中,我们关注比较多的是学生能否记住计算公式、方法、意义、应用条件,能否利用这些知识完成所设问题的正确计算。而“基于教师在课堂中组织者、发现者和中介者”的角色作用,教师在课堂中,就应该更加关注学生能否将科学知识与自己的生活经验紧密联系起来,关注学生在灵活应用统计学知识、创造性地解决实际问题时所表现出来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并通过实践活动,使学生对学习统计产生兴趣,变抽象的科学法则、科学方法为得心应手的工具,从而使学生在解决问题过程中,体验参与学习统计的快乐,享受成功解决实际问题的愉悦。
三、以建构主义理论为指导统计学教法探讨
1、设计课堂教学新模式
统计学课程旨在培养学生能够运用统计学基本理论和定量分析方法,对经济现象进行定性和定量的分析和评价。统计学课程内容基本分为三个模块两个层次。第一模块:研究统计学的一般问题,属于基础理论。第二模块:推断统计的理论与方法,相关与回归分析,属于一般的统计方法及其在社会经济领域的运用。第三模块:时间序列分析与预测,统计指数与因素分析,统计综合评价,属于社会经济统计方法的特有问题,侧重于各种统计分析方法运用。两个层次即理论部分和计算分析部分,两部分知识比为3070。反映了知识、能力、素质培养的要求。在建构主义学习环境下,教师和学生的地位、作用和传统教学相比已发生很大变化。因而首先教师必须改变传统的教育思想与教育观念,以现代教育思想和学习理论为指导,利用多媒体等现代化技术优势,探索最优的课堂教学模式。课堂教学中应进一步发挥好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主动地参与到获取知识的过程中去,做到(1)合理处理好教材,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充分展示学习内容的实用意义。(2)教学思路清晰,过程流畅、自然。(3)采用启发式、精讲多练式、答疑式、案例式等教学方法,构建情景逼近式的教学模式,努力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2、设计课内课外相融共生的大课堂
课堂教学不仅要教会想要传授给学生的知识,还要教会学生在书本之外查阅图书、报刊、杂志、网络等资料,以开阔视野,扩大知识面,吸取精华,为我所用,要教给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此外,还要通过课内设计的实训教学内容激发学生主动参与的热情,实训教学内容主要包括统计调查方案的编制、调查问卷的设计、统计表统计图的制作、综合指标分析、统计案例分析等内容。统计实训的课内教学采用精讲、示范、多练、答疑的方式;课外教学采用学生自行分散复习和有组织分组制表、制图、社会调查、整理计算分析等方式。
3、实行点、线、面、体相结合的大统计
“点”是指让学生根据某一知识点完成作业、实习。“线”是指让学生针对某一问题进行深入分析。“面”是指让学生把若干知识点联系起来进行综合的分析和实训。“体”是指让学生能就学科体系及相关学科的内容进行深入、全面、综合的分析与应用。在讲授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的同时,注重学生基本技能培养、综合能力培养、设计能力的培养。使学生能从高度整体把握统计的思路和统计分析、评价思想。
4、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建构主义理论强调学习者在建构性学习中的积极作用,是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善于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使学生主动积极的学习。教学中应根据统计教学内容和学生特点,选择适当的教学方法,灵活运用适当的教学手段,设置悬念,使学生产生好奇心和强烈的求知欲。统计学教学过程中涉及到特有的概念及科学家,教学中可以适当拓展,开阔学生的视野,影响学生的心智,塑造学生的灵魂,在潜移默化中激发学生学习统计的兴趣;教师的教学语言要准确生动形象,善于设疑,启发学生思维,活跃课堂气氛,使学生充满求知思索的激情;做到理论联系实际,强化学习的动机,激发学生学习统计持久的浓厚的兴趣,激励学生不断提高对自己能力的欲求,不断增强自己的学习信心,不断地在自我实现中超越自我。
5、设置情境,在交互中实现教学目标
学校是社会的一个细胞,是社会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课堂也不单纯是“老师教、学生学”的木讷课堂。课堂中的社会性环境主要包括两方面,一是师生之间的交互,二是学生之间的交互。建构主义认为,每个学习者都有自己的经验世界,不同的学习者可以对某种问题形成不同的假设和推论。师生在课堂上可以通过合作解决问题、小组讨论、意见交流、辩论等形式,促进学习者之间的沟通和互动。统计教学要从过去主要关注“人机交互”到关注“人际交互”;从只关注学生与教师、教学信息的交互到关注学生之间的交互以及学生与校外专家、实践工作者的交互;从关注个别化学习到同时关注学习共同体的建立。教学中要充分利用社会性资源,调动学生的学习情趣,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在交互中实现最佳的教学效果。
6、构建科学的考核评价体系
关键词:课堂教学 教学创新 方法
一、引言
创新是社会不断发展和进步的源动力,课堂教学中进行创新教育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重要途径。创新教育可以帮助学生养成创造性思维,充分挖掘学生的潜能,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帮助学生养成综合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创造能力。因此,探讨课堂教学创新教育之法对推进创新教育有着重要意义。
二、课堂教学创新的意义
随着现代社会的进步,知识更新非常迅速,为了适应社会的要求,学生学习的性质应当由传统的继承性、传授性转变为探索性和创新性。因此,创新教育不仅是当今教育改革的重要课题,也是教育的必然选择。学科作为学生接触最早且影响力非常深远的学科,是实施创新教育的重要途径。课堂教学创新可以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养成学生创新思维,使创新慢慢变成学生的一种习惯性思维。课堂教学创新是学生创造性思维形成的重要方法。所以,教师在课堂教学时不仅要重视想学生传授知识,培养其素养,更应重视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形成适合自己的学习策略,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学会学习,培养能力;在教学内容上,要注意不仅仅是进行单纯的语言教学,更要在进行语言学习的同时又学习到文化知识或者科技知识;在学科教学方法上,不仅要研究自身的教法,还要对学生的学习方法有所研究,才能有助于实现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目的。
三、课堂教学创新的方法
1.营造宽松的教育环境
宽松的教育环境才能使学生放松神经,放开思维,大胆假设,因此,课堂教学创新在方法上要注意营造宽松和谐的课堂学习氛围,为学生思维创新创造条件,提供土壤。正如著名的教育教陶行知先生所言:“你的教鞭下有瓦特,你的冷眼里有牛顿,你的讥笑中有爱迪生。”教师认识到这一点,具有对学生无比的期望意识,才是营造宽松教育教学环境的前提。在民主、和谐和宽松的教育环境下,学生的自信心才能得以增强,其创造能力和潜能才能得以激发。在面对学生的质疑或问难时、在学生回答问题出错时、或者是在学生调皮捣蛋时,老师不是责怪而是用微笑的神情、鼓励的眼生或者是亲切的语言,给予学生适当的鼓励、适时的点拨和提醒,尽量缩短师生间的心理距离,让学生在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中打开思维,或者积极假设或者冷静思考,从而不断提高,不断超越自己。
有一位教师曾记录了这样一件课堂教学小故事:当他刚开始担任初中一年级某班级的教师时,在一次课上,班里的一名平时被同学们称为“弱智生”的同学,竟举手想回答老师的问题,这位老师微笑着亲切地让他作答,开始他回答问题的声音很低,但这位老师又用鼓励的眼神微笑着让他大声一点。当他大声回答了问题时,同学们都不约而同地为他鼓掌,这位老师也借机对他进行表扬。此时,这位曾经的“弱智生”脸上出现了自豪的表情。这个小故事说明,学生的积极性是在宽松的课题氛围里逐渐养成的,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是在一次次的成功体验中慢慢获得的。
因此,教师进行学科教学时,要尽可能地为学生营造和谐宽松的课堂氛围,让学生获得成功体验,宽松的教育环境能使师生间的感情更融洽,心理距离更近,更容易沟通,学生才会更积极地学习、思考并愉快地投人到学习活动中来。这样和谐宽松的教育环境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积极性,从而激发其创造欲望、发挥其创造潜能的有利条件。
2.鼓励学生大胆质疑
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打破学生的定势思维,首先教师就需要打破自身教学上的固定模式,鼓励学生多提问、多思考。疑问是创造性思维的前提,也是刺激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内驱力。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对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养成非常重要。爱因斯坦曾曾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另外,我国北宋的哲学家张载也曾说:“在可疑而不疑者,不曾学,学则须疑。”
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鼓励学生大胆假设、鼓励学生有怀疑意识,大胆质疑。多向学生问几个为什么,激发学生的思维火花,并及时发现和赏识学生的创造意识,鼓励学生不迷信老师、不迷信教材,鼓励他们对一些已有的理论和传统的观点从不同的角度大胆质疑,探索求异,从而逐渐培养起学生们的创新意识。老师不应即刻对其进行否认批评,而是鼓励其大胆地说出理由,如果理由正当合理,还可以对其创新思维进行表扬。学生提出的符合逻辑的独特见解,其实就是一种创新能力。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应当鼓励学生大胆质疑,鼓励学生的创新意识和积极性,这样才能有效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3.开展信息化的课堂教学活动
随着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信息化已成为现代社会的重要特征。信息技术改变着人们的工作、生活和学习等方式。因此,教育信息化是社会发展的要求也是适应时展的必然选择,。在网络信息化的时代大环境下,学生的阅读和写作方式都在发生着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也应该有所改变。教师在课堂上要应用适应信息化环境的教学模式,认识并熟悉网络环境,充分利用网络教学资源,利用网络教学同步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和素养,教会学生学会寻找有用的信息,更为高效地学习。
目前,我国一些教师适应信息化发展的能力还不太强,习惯于传统的教学方法,充分利用网络资源推进课程教育存在比较大的困难。课堂教学创新需要开展信息化。因此,教师们需要树立信息化的意识,逐渐转变观念,积极探索基于网络环境下的新型教学模式,在课堂教学中大力推进信息技术教学方式,促进学生创新意识的形成。
四、结语
总之,教师在课堂创新教学过程中,要转变观念,充分发挥学科的优势,尽可能地为学生创造发展创造性思维的机会,营造宽松的课堂教学氛围,鼓励学生敢于大胆质疑并推行信息化的教学方式,这样才有助于培养出创新型人才。
参考文献:
[1]许伟胤.教学创新方法初探[J].科技信息,2007,(33).
1 激情导入,创设情景,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新颖独特的教学往往会使学生感到兴趣盎然。在每节课的开始,恰当地提出问题,创设情景,不仅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诱发学习动机,而且能在趣味横生的情景中,形成“好学”“乐学”的学习气氛。在以往的教学中,教师满堂灌输,把学生当作被动接受知识的容器,久而久之,但使学生失去了对学习的兴趣。而且影响了学生的思维活动,阻碍了学生的智力发展,更是扼杀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采用各种有趣的导入方法,创建生动的情景,以趣激学,以趣导学,形成良好的学习气氛,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主动性,为学习新知识打下良好的心理基础。教学中,可以采用多种多样生动有趣的导入方法,以适当的问题的实例导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例如:游戏导入法,故事感染法,动手操作法,形象直^法、新奇引趣法等,既适合学生的心理,又能充分发挥学生的能动性,使学生在玩中学,在学中玩。对于学生来说,这无疑是创造思维的过程,能使学生在不知不觉的学习过程中,尝试知识形成过程,掌握知识,从而培养创造能力。
2 以趣励学,激发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质疑问难不仅仅是让学生提出几个问题,更重要的是活跃学生思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养成深入思考,敢于发问。深入钻研的习惯。传统的教学模式,老师讲授,学生被动接受,根本无所激发学生的创新的意识,这样,既要影响学生独特的思维,又会影响学生对科学的审美理念。因此,在课堂教学中,应体现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训练为主线的要求和精神,建立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着力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在课堂上,可以设计有层次的教学目标,努力探索符合学生个性和特长的教学方法,积极挖掘教材本身的快乐因素,让学生大胆想象,畅所欲言,把单一讲解法探究为体现学科特点和个人爱好的学习方法的优化组合,用他们喜欢的乐于接受的手段与方法,开启他们的思维之源,寻找他们的创新之处。另外,还要给学生创造定的条件,教师启,要启在关键处;讲要在重点处,变学生被动接受为独立思考,变老师注入式讲授为师生共同参与,使学生从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并且在这一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发展学生的创造思维,挖掘学生的创新潜能,提高学生的自学水平。
3 师生共处,营造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促进学生愉快学习的气氛源于教师,这种气氛是真诚关心和理解的倾听,是师与生之间愉快,和谐的合作,它是激发学生学习的先决因素,是发掘学生潜在智能的最件环境。因此,课堂教学中,要努力营造出生动,活泼的良好氛围,让学生对所学学科产生浓厚的兴趣,学生一旦对某问题产生兴趣,就会愉快地、积极主动地去学习。
4 独立探索,大胆求异,提高学生的创造能力
课堂上要鼓励学生从多方面寻找一个问题的答案,也就是我们所说明的发散思维,它是创造思维的前提和核心。在教学中,教师应鼓励学生大胆求异,提倡学生逆向思维,求异思维,发散思维,让他们用不同的方法和新颖的思路去解决问题,培养思维的灵活性。对于某问题,如果一味地按常规的思维模式去分析和解决问题,有时候会阻碍学生的认识和分析过程。所以,教师应该在愉快的学习气氛中,鼓励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寻找答案,这样不仅活跃了课堂气氛,而且能够激发学生的强烈的求知欲。
5 整改课堂,优化手段,培养学生的学习技能
关键词:初中语文;课堂教学;新方法
在当今初中语文教育中,过去单一、死板、封闭的教学模式应该摒弃,取而代之的应该是多维的、灵活的、开放的新式教学模式,这更能够满足时代的需要与学生的需要。教师可以从转变自身角色,通过了解学生进一步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从而培养好学生此学科的综合能力。
作为一位语文教师,应该如何来应对此次教学改革呢?
一、教师转变角色,以学生为主体
教师要改变以往的“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方式,在教学中树立学生是教学主体的思想,学习“中国画”的“留白”艺术,课不能备得太满。要给学生留有空间,要对各种情况做出预测。在课堂中,教师首先是参与者,与学生平等交流,其次才是组织者、引导者、促进者。在对话的过程中,师生不仅是平等的,而且应凸现学生主体的地位。课堂是学生主动学习的场所,学生应畅所欲言,自主互动,让学生充分地说出他们的所恩、所想、所感、所悟、所疑、所惑,让学生享受到学习的乐趣,获得成功的喜悦。
二、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随着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教师应该引导学生掌握探究求索的思想和方法,鼓励学生用自己的方法来思考和解决问题。鼓励学生敢于提问、善于提问。给学生提供更多的提问时间,在每堂课前、课后,都留一定的时间让学生自主提问,并实行学生无错原则,解放学生,大胆提问,课外也尽可能给学生问“问题”的机会。孔子在《学记》中说:“善问者如攻坚术,先易者而后其节目:及其久也,相说以解”,意思是说提问要由易到难,同样问题要先提容易解答的,通过对容易问题的解决。取得经验,树立信心,难题也会得到解决。
三、创建良好的课堂气氛
在课堂教学中,学生创造力的培养来源于想像力,而一个人的自主性、想像力、创造力要得到最大限度的释放和发挥,一个安全、宽松的教育环境是最基本的前提。这一点在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体系中是非常重要的。
课堂上如果不给学生一种安全的感觉,没有营造一种自然的气氛,就会逼得学生害怕别人发现自己的“不好”,害怕真实地暴露和面对自己的过失,甚至为此说谎、编造成绩等。另一方面,更有很多学生因为评价暴露了自己的过失而失去尊严,受到惩罚,甚至就此失去信心。
适宜的课堂气氛能使学生情绪高昂,智力活动呈最佳状态,提高学生们学习的积极性。教师可以结合课文内容,以趣开头,精心设计导入语,引导学生去思考、去理解,使得学生对教学内容感兴趣,兴味盎然地投入到学习中。此外。教师应巧妙、适时地提问问题。使学生带着问题认真读课文,认真思考,踊跃发言,从而活跃课堂气氛,使学生学得轻松。学得愉快,在此过程中,教师可以及时表扬学生,以激起他们的学习兴趣。
这样就连起码的教育教学都不能及,更不能提到是要以学生为主体的学习了。因此,一个安全的氛围是保证教学更具客观性、真实性,保证教师能真正了解学生,获得真实的反馈信息,从而改进教学,提高质量的一个前提。
四、注重课堂情景表演
在教学中,教师要运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创设富有感染性的教学情景启发学生展开联想和想象,把学生引入文章所描述的情景当中,使学生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产生情感上的共鸣,由此来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
课堂情景表演兼顾了教学目标中认知领域、情意领域和身体运动与课堂提问领域三个方面,有很强的综合性,因此,它是推进语文素质教育,强化学生主体活动,培养创造能力的重要教学形式。在阅读教学中,在初步理解课文的基础上,可以通过个人表演、小组合作、综合表演等形式让学生即兴表演课文(或只是其中的词句、片断),把抽象的语言文字符号转化为形象的表情身姿运动,不仅可以提高学生们对课文的理解程度,还可以提高学生整体的语文素质,使学生在体悟中不断创新。因此,在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必须做到把课堂还给学生,开放学生的情感,为学生创设民主、宽松的课堂教学情景,给学生学习活动较大的自由空间,教师要通过不断的设疑激趣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调动学生的主动学习意识。让学生积极的参与,主动的选择,从而使学生产生创新的欲望。师生之间和生生之间的情感调动是形成良好教学情景、学生积极参与学习的动力之源。如教《背影》一课时,教师要抓住课题及时设悬提问题。谁的背影?是静态的还是动态的背影?文中对背影的描述是一次大特写,还是几组背影?孰详孰略?这些问题是学生们最想了解的,于是学生在听到教师提出的这些问题之后,很快就能表现出强烈的求知欲望和主动参与学习的愿望。
五、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
语文教学在培养学生理解和运用语言文字能力同时,必须重视发展学生的思维,把发展学生的语言和思维统一起来。这样才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发展他们的智力,促进学生素质的提高。教师在对教材内容的理解和教学方法的设计上,应适合学生的认识水平,尽可能使学生感兴趣,而使学生将思维的触角伸向教材的重点和知识的深处,使语文教学在学生兴致盎然、积极思维的状态中进行。例如:教师在具体教学时,要为学生提供丰富多彩、生动活泼的发展思维的天地,引导他们学会多向思维,使他们的思维触角伸向更广阔的领域。
六、培养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