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6-04 09:37:57
序论:在您撰写新农村如何建设时,参考他人的优秀作品可以开阔视野,小编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这些建议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热情,引导您走向新的创作高度。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强调,新农村建设必须尊重农民意愿,不能搞形式主义。“很显然,推进新农村建设,问题的关键不是政府给农民什么,而是农民需要什么。”中国社会学研究会会长陆学艺说。
政府部门的统计数据折射出农民期盼的程度。目前全国一半的行政村没有通自来水,60%以上的农户还没有用上卫生厕所。全国农业主灌区骨干建筑物的完好率不足40%,工程配套率不足70%,中低产田占全国耕地面积的65%左右。
硬设施发展失衡,软设施的发展同样令人忧心。目前城乡社会保障覆盖率之比高达22∶1。占全国总人口近60%的农村居民仅享用着20%左右的医疗卫生资源,九成左右农民是无保障的自费医疗群体;农村中学生是城市中学生的4倍,而享受到的国家中学教育经费仅占38%。
山东临沂市砚台岭村支部书记蒋相忠认为,“搞新农村建设,农民有三盼:一盼收入增加,二盼环境改善,三盼民主管理。同时农民也有三怕:一怕敛钱,二怕强迫,三怕折腾。”
新农村是农民自己的家园。农民期盼什么,钱就应投到哪里。要尊重农民意愿,发挥农民的自主性,这是新农村建设成功的一个重要前提。
钱从哪里来?――“输血”和“造血”并重
经专家测算,仅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包括通自来水、建沼气池、道路硬化等,全国都搞起来,大概需要4万亿元。
权威人士认为,不能苛求中央财政包办农村基础设施所有资金的投入,地方财政同样应负起责任。同时要调动企业和社会力量投资农村公共设施建设的积极性,并适当引导农民自主投工投劳。这样合力建设,数亿农民才能过上“现代化生活”。
农业部部长杜青林最近说,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必须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以生产发展为首要任务,以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为建设重点之一,否则新农村建设就成了无源之水。
机制如何创新?――突破农村改革“深水区”
一些干部和专家呼吁,各地以GDP论英雄、以招商引资论政绩的领导干部考核体系急需改革,以使基层县乡干部真正投入“新农村”建设的实践中。同时,农村综合改革应重点突出两大目标:一是建立农村公共财政体系;二是改革与完善乡村治理结构,在乡村建立起有效的、真正由农民群众参与的制衡机制。这是“后农业税时期”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两个基本点。
陆学艺表示,要实现“新农村”建设的战略目标,还必须跟进户口制度和社会保障制度的改革,尽快解决城乡分离的体制性矛盾。
“十一五”期间是“新农村”建设破题的关键时期,规划建议明确表示将“基本完成乡镇机构、农村义务教育和县乡财政管理体制等改革任务”。人们相信,突破了一些体制和机制障碍的“十一五”,将使 “新农村”建设的目标变得更加鲜活。(摘自2005年12月11日大众网)
相关链 接
为什么要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论文摘要:随着社会主义的现代化进程不断向前迈步,农村人民对精神文化的需求也不断增加,如何开发和建设农村文化成为一个很重要的问题。由于现在农村文化的建设比较落后,文化形式单一以及缺乏专业的文化建设人才等等问题,开发和建设新农村势在必行。本文就如何开发和建设新农村提出了自己的一些观点。
农村文化是新农村建设的无形的动力,不能被其他要素所取代。积极的开发农村文化,满足人民群众不断增加的文化需求在新农村建设过程中据有很重要的意义,它是推进新农村建设的原动力,是促进文化发展的最基本要求。
一、开发农村文化的战略背景
1、农村文化建设的现状
农村文化的建设的现状令人很不满意,使得农村消极文化不断滋长,并给其提供了发展的空间。随着社会的发展,那些现代化和城镇化的都市文化理念正在逐步取代农村文化。
(1)新农村文化建设落后
文化建设不想经济建设一样可以给人看到实质性的东西,也不能给人们带来直观的经济收入,所以,政府大多把重点放在经济建设上,而忽略了文化建设的重要性。
(2)文化活动形式单一
农民由于平时忙于劳作,很少有时间参与文化活动,最多也只是闲暇时看看电视什么的,基本没有其他的文化活动,文化生活较单调。随着一些消极文化和低俗文化的涌入,使得积极地传统文化被侵蚀,农村文化处于较危险的境地。随着一些消极文化的流入,农民容易被这些消极文化所毒化,尤其是一些迷信思想,严重影响了个人和和社会的安定。此外,落后的农村文化,会使得农民的价值观发生扭曲。
(3)文化建设队伍人才缺乏
因为一些历史原因和现实状况的限制,文化系统的人员整体素质较低,缺乏一些专业的文化建设人才,文化队伍的建设很不稳定。
(4)文化产业发展滞后
好多地方对文化产业的保护力度不够,尤其是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方面,还停留在较古老的保护层面上。
2、缺乏农村文化可持续发展的动力
农业弱势地位越来越严重,农村发展缓慢,农民增收乏力,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缺乏动力。除了这些较多因素的复杂问题外,农村文化的发展与农村经济的发展相抵触也是一个很重要的问题。随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任务越来越艰巨,要完成这些任务,最关键的就是要提高农民的文化修养和素质。所以,要想让经济得以发展,首先要提高农民的修养和素质,这就要求将农村文化建设提升到重要的位置。
3、文化是经济竞争的软实力
文化是经济竞争的软实力,越来越多的被人们所重视,他将成为一些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很多企业能够取得竞争优势,大多是依靠自身的企业文化。虽然我国有5000多年的历史,文化底蕴相当的丰厚,但是随着日趋加快的社会发展步伐,文化竞争越来越激烈,我们拥有的一些文化资源跟不上飞速发展的步伐,来不及转化为文化竞争力。作为弱势产业的农业,是发展的阻碍力量,同时又是发展的希望和前景,是国家经济发展的后方力量。农村文化是我国民族文化的根本所在,农村要在稳定中找寻发展的机会,开发出具有我国民族特色的农村文化,提升我国农村文化的实力,增加国家的竞争力。
二、开发和建设农村文化
1、加强政府的作用
开发和建设农村文化是各级政府必须承担的责任,也是建设社会不易新农村的必经之路。要加强政府的作用,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观点出发,对农村文化建设需高度重视。把农村文化建设作为政府的重要日程,将其融入到经济发展的规划中,将其考虑到财政预算中,将其作为干部升迁的考核指标。到文化工作出现倒退的地区,要采取责问制度。
(1)加大文化开发建设力度
政府根据社会主义新农村文化建设的整体布局,进行专项拨款用于公共文化设施的建设。此外,还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融资,通过融资的形式实现文化建设多元投入机制。同时还规划好新建文化设施以及现有文化设施的工作,使得文化设施发挥最大的功能。
(2)加强政府的管理工作
政府部门要根据农村的具体情况制定相应的工作计划,抓好农村文化活动,发挥文艺工作者的作用,将健康积极的文化活动呈献给农民,此外,还要充分挖掘专业的人员,并对一些有潜力的人员进行培养,是他们成为文化活动建设的支柱,让他们进入农村对农村文化活动进行相关的指导工作。 同时,还要鼓励人们开展一些有意义的活动,加大群众的参与力度,有效地抑制恶俗文化的传播,开发健康的农村文化活动。另外,公安部门要严厉打击一些低俗的消极的行为,比如对一些赌博参与者进行处罚。
(3)提升文化工作者的素质
首先要规划和正对农村文化队伍,要根据不同的岗位选取相应的人才,同时要鼓励一些高校毕业生进入到基层进行文化方面的工作。其次,通过公开招聘的方式,西区一部分高素质的人才,对一些有技能的艺人或文化,可以采取破格录用的方式。对现有的人员进行培训,确定各自的工作职责。
(4)发展特色产业
政府可以培育和法阵一些特色产业,同时要讲一些特有文化和现代文化结合在一起,使得特色文化产业得以发展。
(5)加强文化遗产的保护
由各级政府和文化部门进行对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特别是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要重视对其的保护和开发,并对其投入一定的资金,对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传人的培养。
总的来说,经济的发展必然伴随着文化的发展,随着经济的快速进步,发展农村文化已是必然需求。
2、加强农村文化设施建设
我们要坚持政府的主导地位,将农村文化建设作为重点,加强农村文化设施和文化场所的建设,使得农村文化服务的网络得以全面构建。
3、改革文化管理体制
对文化管理体制进行改革,能够有效地提高文化服务的能力,政府需要积极地探索对现行文化管理体制进行改革的措施,激发文化设施的发展潜能,使得文化设施更具活力。此外,政府应该引入一些经济投入来参与文化设施的建设工作。同时,为文化设施引入市场化运作的功能,对一些管理体制进行改革和创新。文化部门要紧抓新农村建设的要求,结合农村实际情况,采用多彩的文化活动,丰富农民的生活,满足他们的精神需求。
4、加强农村文化队伍建设
我们要加强农村文化队伍的建设,并制定一些文化事业发展的保障措施,选择有效的方式,发展一批专业的农村文化队伍,并通过一定的培训使得队伍的整体素质有所提高。对文化队伍中的人员进行专业的培训,并坚持持证上岗的政策。一方面鼓励一些相关艺术专业的毕业生来从事农村文化建设,一方面面向社会招聘,招收一批专业的人才。此外,还要大力的培养文化骨干,将活跃农村文化和传承民间文化的作用发挥到最大,使得群众基础更加稳固。对工作优秀或作出贡献的农村文化工作者采取一定的奖励措施,使得农村文化的发展建设保持在一个良好的氛围之中。
5、融入社会力量
我们可以鼓励社会力量来支持农村文化的建设,开展一些与农村文化相关的活动,把农村文化建设融入扶贫机制,建立和完善一些相关的文化援助活动。积极地引导社会力量对农村文化事业进行捐助,以保证一些文化设施的建设。
三、总结
总的来说,发展健康有益的农村文化,及时农民的愿望,又是时展的需求。大家要在政府的引导下,共同致力于农村文化的开发和建设。农民需要文化的熏陶同时文化也需要农民,农村文化是原生态的文化,更具有民族性。加强农村文化的建设,要根据先进文化的发展方向,把社会的要求和群众的需求联系在一起,切实把农民有需求的以及政府能够创造条件做到的事做好。
参考文献:
农村文化是新农村建设的无形的动力,不能被其他要素所取代。积极的开发农村文化,满足人民群众不断增加的文化需求在新农村建设过程中据有很重要的意义,它是推进新农村建设的原动力,是促进文化发展的最基本要求。
一、开发农村文化的战略背景
1、农村文化建设的现状
农村文化的建设的现状令人很不满意,使得农村消极文化不断滋长,并给其提供了发展的空间。随着社会的发展,那些现代化和城镇化的都市文化理念正在逐步取代农村文化。
(1)新农村文化建设落后
文化建设不想经济建设一样可以给人看到实质性的东西,也不能给人们带来直观的经济收入,所以,政府大多把重点放在经济建设上,而忽略了文化建设的重要性。
(2)文化活动形式单一
农民由于平时忙于劳作,很少有时间参与文化活动,最多也只是闲暇时看看电视什么的,基本没有其他的文化活动,文化生活较单调。随着一些消极文化和低俗文化的涌入,使得积极地传统文化被侵蚀,农村文化处于较危险的境地。随着一些消极文化的流入,农民容易被这些消极文化所毒化,尤其是一些迷信思想,严重影响了个人和和社会的安定。此外,落后的农村文化,会使得农民的价值观发生扭曲。
(3)文化建设队伍人才缺乏
因为一些历史原因和现实状况的限制,文化系统的人员整体素质较低,缺乏一些专业的文化建设人才,文化队伍的建设很不稳定。
(4)文化产业发展滞后
好多地方对文化产业的保护力度不够,尤其是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方面,还停留在较古老的保护层面上。
2、缺乏农村文化可持续发展的动力
农业弱势地位越来越严重,农村发展缓慢,农民增收乏力,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缺乏动力。除了这些较多因素的复杂问题外,农村文化的发展与农村经济的发展相抵触也是一个很重要的问题。随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任务越来越艰巨,要完成这些任务,最关键的就是要提高农民的文化修养和素质。所以,要想让经济得以发展,首先要提高农民的修养和素质,这就要求将农村文化建设提升到重要的位置。
3、文化是经济竞争的软实力
文化是经济竞争的软实力,越来越多的被人们所重视,他将成为一些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很多企业能够取得竞争优势,大多是依靠自身的企业文化。虽然我国有5000多年的历史,文化底蕴相当的丰厚,但是随着日趋加快的社会发展步伐,文化竞争越来越激烈,我们拥有的一些文化资源跟不上飞速发展的步伐,来不及转化为文化竞争力。作为弱势产业的农业,是发展的阻碍力量,同时又是发展的希望和前景,是国家经济发展的后方力量。农村文化是我国民族文化的根本所在,农村要在稳定中找寻发展的机会,开发出具有我国民族特色的农村文化,提升我国农村文化的实力,增加国家的竞争力。
二、开发和建设农村文化
1、加强政府的作用
开发和建设农村文化是各级政府必须承担的责任,也是建设社会不易新农村的必经之路。要加强政府的作用,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观点出发,对农村文化建设需高度重视。把农村文化建设作为政府的重要日程,将其融入到经济发展的规划中,将其考虑到财政预算中,将其作为干部升迁的考核指标。到文化工作出现倒退的地区,要采取责问制度。
(1)加大文化开发建设力度
政府根据社会主义新农村文化建设的整体布局,进行专项拨款用于公共文化设施的建设。此外,还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融资,通过融资的形式实现文化建设多元投入机制。同时还规划好新建文化设施以及现有文化设施的工作,使得文化设施发挥最大的功能。
(2)加强政府的管理工作
政府部门要根据农村的具体情况制定相应的工作计划,抓好农村文化活动,发挥文艺工作者的作用,将健康积极的文化活动呈献给农民,此外,还要充分挖掘专业的人员,并对一些有潜力的人员进行培养,是他们成为文化活动建设的支柱,让他们进入农村对农村文化活动进行相关的指导工作。 同时,还要鼓励人们开展一些有意义的活动,加大群众的参与力度,有效地抑制恶俗文化的传播,开发健康的农村文化活动。另外,公安部门要严厉打击一些低俗的消极的行为,比如对一些赌博参与者进行处罚。
(3)提升文化工作者的素质
首先要规划和正对农村文化队伍,要根据不同的岗位选取相应的人才,同时要鼓励一些高校毕业生进入到基层进行文化方面的工作。其次,通过公开招聘的方式,西区一部分高素质的人才,对一些有技能的艺人或文化,可以采取破格录用的方式。对现有的人员进行培训,确定各自的工作职责。
(4)发展特色产业
政府可以培育和法阵一些特色产业,同时要讲一些特有文化和现代文化结合在一起,使得特色文化产业得以发展。
(5)加强文化遗产的保护
由各级政府和文化部门进行对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特别是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要重视对其的保护和开发,并对其投入一定的资金,对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传人的培养。
总的来说,经济的发展必然伴随着文化的发展,随着经济的快速进步,发展农村文化已是必然需求。
2、加强农村文化设施建设
我们要坚持政府的主导地位,将农村文化建设作为重点,加强农村文化设施和文化场所的建设,使得农村文化服务的网络得以全面构建。
3、改革文化管理体制
对文化管理体制进行改革,能够有效地提高文化服务的能力,政府需要积极地探索对现行文化管理体制进行改革的措施,激发文化设施的发展潜能,使得文化设施更具活力。此外,政府应该引入一些经济投入来参与文化设施的建设工作。同时,为文化设施引入市场化运作的功能,对一些管理体制进行改革和创新。文化部门要紧抓新农村建设的要求,结合农村实际情况,采用多彩的文化活动,丰富农民的生活,满足他们的精神需求。
4、加强农村文化队伍建设
我们要加强农村文化队伍的建设,并制定一些文化事业发展的保障措施,选择有效的方式,发展一批专业的农村文化队伍,并通过一定的培训使得队伍的整体素质有所提高。对文化队伍中的人员进行专业的培训,并坚持持证上岗的政策。一方面鼓励一些相关艺术专业的毕业生来从事农村文化建设,一方面面向社会招聘,招收一批专业的人才。此外,还要大力的培养文化骨干,将活跃农村文化和传承民间文化的作用发挥到最大,使得群众基础更加稳固。对工作优秀或作出贡献的农村文化工作者采取一定的奖励措施,使得农村文化的发展建设保持在一个良好的氛围之中。
5、融入社会力量
我们可以鼓励社会力量来支持农村文化的建设,开展一些与农村文化相关的活动,把农村文化建设融入扶贫机制,建立和完善一些相关的文化援助活动。积极地引导社会力量对农村文化事业进行捐助,以保证一些文化设施的建设。
三、总结
总的来说,发展健康有益的农村文化,及时农民的愿望,又是时展的需求。大家要在政府的引导下,共同致力于农村文化的开发和建设。农民需要文化的熏陶同时文化也需要农民,农村文化是原生态的文化,更具有民族性。加强农村文化的建设,要根据先进文化的发展方向,把社会的要求和群众的需求联系在一起,切实把农民有需求的以及政府能够创造条件做到的事做好。
参考文献:
农村文化是新农村建设的尢彤的动力,不能被其他要素所取代。积极的开发农村文化,满足人民群众不断增加的文化需求在新农村建设过程中据有很重要的意义,它是推进新农村建设的原动力,是促进文化发展的最基本要求。
一、开发农村文化的战略背景
1、农村文化建没的现状
农村文化的建设的现状令人很不满意,使得农村消极文化不断滋长,并给其提供了发展的空间。随着社会的发展,那些现代化和城镇化的都市文化理念正在逐步取代农村文化。
(1)新农村文化建设落后
文化建设不像经济建设一样可以给人看到实质性的东西,也不能给人们带来直观的经济收入,所以,政府大多把重点放在经济建设上,而忽略了文化建设的重要性。
(2)文化活动形式单一
农民由于平时忙于劳作,很少有时间参与文化活动,最多也只足闲暇时看看电视什么的,基本没有其他的文化活动,文化生活较单调。随着一些消极文化和低俗文化的涌人,使得积极地传统文化被仪蚀,农村文化处于较危险的境地。随着一些消极文化的流入,农民容易被这些消极文化所毒化,尤其是一些迷信思想,严重影响了个人和社会的安定。此外,落后的农村文化,会使得农民的价值观发生扭曲。
(3)文化建设队伍人才缺乏
因为一些历史原因和现实状况的限制,文化系统的人员整体素质较低,缺乏一些专业的文化建没人才,文化队伍的建设很不稳定。
(4)文化产业发展滞后
好多地方对文化产业的保护力度不够,尤其是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方面,还停留在较古老的保护层面上。
2、缺乏农村文化可持续发展的动力
农业弱势地位越来越严重,农村发展缓慢,农民增收乏力,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缺乏动力。除了这些较多因索的复杂问题外,农村文化的发展与农村经济的发展相抵触也是一个很重要的问题。随着伞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任务越来越艰巨,要完成这些任务,最关键的就是要提高农民的文化修养和素质。所以,要想让经济得以发展,首先要提高农民的修养和素质,这就要求将农村文化建设提升到重要的位置。
3、文化是经济竞争的软实力
文化是经济竞争的软实力,越来越多的被人们所重视,他将成为一些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很多企业能够取得竞争优势,大多是依靠自身的企业文化。虽然我国有5000多年的历史,文化底蕴相当的主厚,但是随着日趋加快的社会发展步伐,文化竞争越来越激烈,我们拥有的一些文化资源跟不上飞速发展的步伐,来不及转化为义化竞争力。作为弱势产业的农业,是发展的阻碍力量,同时又是发展的希望和前景,是国家经济发展的后方力量。农村文化是我国民族文化的根本所在,农利’要在稳定中找寻发展的机会,开发出具有我国民族特色的农村文化,提升我国农村文化的实力,增加国家的竞争力。
二、开发和建设农村丈化
1、加强政府的作用
开发和建设农村文化是各级政府必须承担的责任,也是建没社会不易新农村的必经之路。要加强政府的作用,从全面建没小康社会的观点出发,对农村文化建设需高度重视。把农村文化建没作为政府的重要日程,将其融人到经济发展的规划中,将其考虑到财政预算中,将其作为干部升迁的考核指标。到文化工作出现倒退的地区,要采取责问制度。
(1)加大文化开发建设力度
政府根据社会主义新农村文化建设的整体布局,进行专项拨款用于公共文化设施的建设。此外,还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融资,通过融资的形式实现文化建设多元投入机制。同时还规划好新建文化设施以及现有文化设施的工作,使得文化设施发挥最大的功能。
(2)加强政府的管理工作
政府部门要根据农村的具体情况制定相应的工作计划,抓好农村文化活动,发挥文艺工作者的作用,将健康积极的文化活动呈献给农民,此外,还要充分挖掘专业的人员,并对一些有潜力的人员进行培养,是他们成为文化活动建设的支柱,让他们进入农村对农村文化活动进行相关的指导工作。同时,还要鼓励人们开展一些有意义的活动,加大群众的参与力度,有效地抑制恶俗文化的传播,开发健康的农村文化活动。另外,公安部门要严厉打击一些低俗的消极的行为,比如对一些赌博参与者进行处罚。
(3)提升文化工作者的素质
首先要规划和正确对待农村文化队伍,要根据不同的岗位选取相应的人才,同时要鼓励一些高校毕业生进入到基层进行文化方而的工作。其次,通过公开招聘的方式,两区一部分高索质的人才,对一些有技能的艺人或文化,可以采取破格录用的方式。对现有的人员进行培训,确定各自的工作职责。
2、加强农村文化没施建没
我们要坚持政府的主导地位,将农村文化建没作为重点,加强农村文化没施和文化场所的建设,使得农村文化服务的网络得以全面构建。
3、加强农村文化队伍建设
我们要加强农村文化队伍的建设,并制定一些文化事业发展的保障措施,选择有效的方式,发展一批专业的农村文化队仉,并通过一定的培训使得队伍的整体素质有所提高。对文化队伍中的人员进行专业的培训,并坚持持证卜岗的政策。一方面鼓励一些相关艺术专业的毕业生来从事农村文化建设,一方面面向丰_卜会招聘,招收一批专业的人才。此外,还要大力的培养文化骨十,将活跃农村文化和传承民间文化的作用发挥到最大,使得群众基础更加稳固。对工作优秀或作出贡献的农村文化工作者采取一定的奖励措施,使得农村文化的发展建设保持在一个良好的氛同之中。
4、融入社会力量
我们可以鼓励社会力量来支持农村文化的建设,开展一些与农村文化相关的活动,把农村文化建设融人扶贫机制,建立和完善一些相关的文化援助活动。积极地引导社会力量对农村文化事业进行捐助,以保证一些文化设施的建设。
从1970年初开始的15年内,韩国农民收入大幅度提高,有7年农民人均年纯收入超过城市居民。1980年以后,韩国农民的消费水平也超过了城市居民。现在韩国的农民减少到全国人口的6%左右,新村运动也升华为新国家运动。
新村运动开始,韩国政府向每个村无偿提供钢筋和300袭水泥,后来政府以惠农贷款、支农资金等方式提供,民间企业也提供了资金与物质支持。前15年总体上政府、民间、农民投入比例为57:32:11。进入1990年以后则主要由政府来提供支持。融资,主要得益于农民合作组织的建立。农协银行与农业银行合并,成立农协银行,为农民提供比商业银行低息的贷款,建立了比较完善的农村金融体系。
韩国新村运动一开始由政府主导,叫“官主导”,后来韩国学者们发现这样有很多弊端,没有真正调动广大农民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后来通过改进,逐步过渡到政府和民间共同主导,叫“官民一体”。再后来就变成“民主导”,完全由非政府组织和机构负责组织、协调、宣传和评价,这就是新村运动中央协议会。
韩国新村运动在初期存在着中央各部委不参与、不协调、不合作的问题。最终,韩国政府建立了中央各部委统一领导小组和工作协调机制,定期研究、监督和评价。此外,还设立了由学者广泛参与的咨询组织和咨询报告制度,各大学都先后成立了新村研究所。各媒体积极配合,每天重点报道农民和农村变化的真实情况。公务员也通过与农民一同培训,耳闻目睹了农民的困难,扭转了盛行的局面。
韩国新村运动的最重要的理念是“我们能做”,“干,就能成功”;农民靠自己的勤劳致富。始终以农民为主体的创造与建设运动,激发了全体国民参与。
教育是核心
对于韩国的新村运动,专家一直强调:新村运动的核心是新村教育。当年的农村修路、建房、提高农民收入和福利早已完成,如今仍在进行农民培训和新村教育。韩国新村运动中央协议会研修院每天车水马龙。其最具特色的是农民参与讨论的培训,也有专家、学者授课,还有牧师、和尚讲课。但最重要的还是农民自己上台讲述致富事例和亲身感受,并通过双向讨论共同取得进步。
马戎 北京大学社会学系主任、教授
王志刚 中国人民大学农业与农村发展学院教授
李周 中国社科院农村发展研究所副所长、研究员
建设新农村的背景与困难
记者:中央为什么在这个时候重新提出新农村建设呢?它的提出有什么重大的现实意义?
马戎:中央现在提出新农村建设,我认为主要是出于几个原因:一是农村的经济发展,特别是生产力水平和生产组织的管理水平明显滞后于城镇地区的发展,不利于城乡经济的整合和协调发展;二是农村地区的劳动力大量过剩,需要转移到城镇地区;三是由于收入过低、发展机会太少等原因,农村和小城镇地区的人才持续流失,使中国农村今后几十年的发展缺乏人才支持,没有后劲和可持续性。
王志刚:受城乡分割的二元结构影响,在制度安排和政策层面上,我国存在着重工业和城市,轻农业和农民,造成城乡社会资源占有差距扩大,农村公共服务长期靠农民自力更生进行建设,公共财政逐步将农村和农民边缘化,导致农业和农村发展远远滞后于工业和城市,农民生产条件和生活水平大大落后于城市居民,城乡发展差距扩大,城乡间没有形成良性互动的和谐局面。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对于城乡之间的和谐无疑具有重要的意义。
记者:与“三农”问题相比,新农村建设在解决农业与农村问题上,有什么重大突破?
王志刚:与之相比,现在我们谈新农村建设,主要从具体的任务和工作来谈,从适应时展的要求来谈。另外,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发展迅速,国家有实力有能力支援“三农”发展。因此,此次新农村建设是在国家重点投入的背景下展开的。
马戎:建设新农村,就是要通过对农村建设进行全面系统的分析,出台一系列切实可行的规划和措施,逐步改变不利于中国城乡社会全面、协调发展的现状,落实以人为本,贯彻科学发展观,而不仅仅是解决“农村太穷,农民太苦、农业太落后”的问题。
李周:我觉得新农村建设的重要性不在于突破了什么,而在于它所体现出来的要把事情做实的工作态度。也就是说,中央提出的“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目标,与过去提出的物质文明、精神文明相比,目标更具体了,更便于操作了,更便于度量了。这是最值得肯定的显著变化。
记者:建设新农村面临的困难和症结是什么,您认为最核心、最主要的问题是什么?
王志刚:农民收入提高不快,粮食生产积极性不高,乡村基本公共设施落后,教育收费现象严重,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没有确立,生态环境恶化。核心问题在于农民收入问题。
马戎:建设新农村的困难和症结,从长远看,我认为最重要的是农村学校教育质量太差、农村教育太落后。只有充分重视农村教育,才能培养出大量的人才,有了人才才可以发掘出当地各种资源和机会,推动当地社会与经济的发展,这样才能形成良性互动,从而推动农村真正的发展。
李周:中央的农村政策具有既一脉相承,又不断递进的特征,但相当一部分农村干部一心想着开创新局面,缺乏继承的心态。这种心态与自上而下的考核机制结合在一起,新农村建设就有可能成为并村、圈地、拆房的理由,就有可能采取做表面文章、在看得见的地方做文章的做法。为了有效地制止这类现象,应该尽快以自下而上的考核机制替代自上而下的考核机制。
建设新农村的区域阶梯政策
记者:中部、东部、西部在建设新农村政策方面有什么不同?它们的重心分别在哪里?
王志刚:我国中、东部和西部的经济发展水平不同,农村的生产、生活和生态条件不尽一致,其新农村建设的重点也应有所不同。对东部的新农村建设应该向发达国家看齐,尽可能地改善生态环境,促进生产、生活与生态环境和谐发展;中部要大力改善农村的生产和生活条件,提高农民收入,注重农村生态条件;西部重点应该放在生产和生活条件的改善方面,投资兴建农村公共基础设施,杜绝教育乱收费现象,建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等。总之,新农村建设的资金重点应向西部和中部地区倾斜,努力缩小这些地区的收入差距。
李周:我觉得中央政策必须一致,只有这样,才有理由加大对西部的扶持。由于发达地区的财政能力显著地高于欠发达地区,各个地区新农村建设的力度很可能有些不同。需要指出的是,这种格局过去存在,现在存在,将来也会存在。这是我们必须接受的事实。政策的目标并非消除发展差异,而是把差异控制在人们可接受的范围内。其实,以较高的紧张程度获得在较发达地区生活的机会和以较低的紧张程度生活在相对差一些的地区,实际上是不同偏好的人群做出不同决策的结果,诸如此类的内容并不是政策调控的对象和任务。
新农村离我们还有多远?
记者:您认为与国外发达国家的农村相比,我们的差距在哪里?
马戎:中国农村至今还是传统的小农耕作的模式,与西方国家的现代农业有着本质的差别,这主要是由于中国农民与日本、美国、加拿大农业劳动者在受教育水平、观念、技能等方面存在着巨大差距,在健康和社会保障等方面存在着巨大的差距,这些差距不是短期内可以赶上的,但是“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从农村教育改革入手,切实投入必要的资金和人力,加强管理,摸索经验,逐步发展,经过5―10年,是应当可以见到成效的。
记者:新农村建设如何才能把要求和措施具化到农村,落实到农村,如何才能有强有力的制度保障?
王志刚:新农村建设要坚持“多予少取放活”,加大各级政府对农业和农村增加投入的力度,扩大公共财政覆盖的范围,强化政府对农村的公共服务,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长效机制。同时要明确农民在新农村建设中的主体地位,充分发挥农民建设新农村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马戎:中国的现代化的基础之一是农业的现代化,农业生产力水平和技术水平要有一个质的提高,直接投入农业的劳动力规模要减少,为农业服务的其他行业(育种、防治病虫害、运输、灌溉、能源、农产品加工等)要有一个大发展,这些发展的基础是人才,是新型的中国农民。
另外要从根本上解决农村的医疗卫生问题,要建立农村医疗保险体系,改变农村医院自负盈亏的经营机制,国家要加大对农村保险体系的资金投入,使基层医院能够正常运行,真正保证绝大多数农民在生病时能够得到必要和合格的治疗。
李周:新农村建设关注的是农村发展。从理论上讲,发展包括经济增长、结构提升、政治改善、文化进步四个方面。发展的核心是人力资本提升、技术进步和体制、机制改进,这三个方面是把新农村建设落到实处的关键所在。
记者:您认为建设新农村最关键、最重要的是什么?
王志刚:提高农民收入、制度化和第三方监督机制。
李周:新农村建设最关键也是最重要的任务是加大对人力资本的开发,造就一代高素质的新型农民。有了这样的农民,农业技术进步的作用会充分发挥出来,政治改善和文化进步的作用也会充分发挥出来。这也是中央提出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的精髓所在。
记者:如何做到调动农民的积极性?让农民体会到新农村建设的实惠和好处?
王志刚:民主决策,建立多方参与的协议会制度。
李周:农民是中央提出的新农村建设的最大受益者,一定会积极参与。所以,这个问题更好的提法应该是如何有效制止各种挫伤农民积极性的行为。要做到这一点,一是政策规定必须非常明确;二是加强宣传,让所有农民都知道新农村建设做什么和怎么做;三是制定并实施自下而上的考核制度。
记者:新农村建设应避免进入哪些误区?
首先,小城镇是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平台。小城镇作为农村经济、文化中心,通过其辐射作用,可以实现农村向城市的自然延伸,并衔接城市和农村两个市场,促进农村二、三产业的发展。小城镇也是城镇文明的重要载体,对农村的影响最直接也最深刻,农民进入它的门槛也最低。因此,小城镇最容易实现城市文明向广大农村的渗透和传播,也会在改变农民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价值观念方面起到重要作用。
其次,小城镇是县域经济发展的重要增长极,能够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供重要基础。小城镇作为农村的区域中心,具有很强的集聚扩散效应,能够在一定范围内将各种生产要素聚集起来,实现农业的规模经营和农村现代化,实现经济结构的优化升级,并促进第二、第三产业集中连片发展。同时,小城镇中的产业集聚有利于规模经济的发展,也可起到节约土地、减少污染等作用,符合新型工业化的要求。我国东南沿海地区的农村城镇化就是“小城镇,大作用”的典型模式。
再次,小城镇是吸收农村剩余劳动力、提高农民收入的重要载体。发展小城镇,一方面有利于人口及经济活动由农村向城镇集聚,使城镇成为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蓄水池”和“转化器”;另一方面,伴随着小城镇基础设施、住宅、环保等建设,投资需求也会随之增长,一部分会转化为农民的工资报酬性收入,直接增加农民的劳务收入。同时,小城镇的发展能够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促进务农农民的收入有较快增长。尤为重要的是,发展小城镇,建立和完善科学技术、文化教育、体育卫生、商业服务等设施,有利于广大农民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的提高,从根本上解放和发展农村生产力。
发展小城镇的主要举措应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发展重点小城镇。要选择发展前景好、带动力强的部分小城镇作为重点加以支持,“以点带面”推动新农村建设。目前,应以建设部等六部委确定的1887个全国重点镇为抓手。这是小城镇衔接大中小城市、形成战略布局的重要节点,在各地经济社会发展中可以起到特殊的作用。在扶持上,要优先支持经济实力较强、具有较大发展潜力、有资源、有特色、有主导产业支撑的重点镇建设,努力达到“抓好一个点、带动一个面、影响一大片”的效果。
第二,适度倾斜对小城镇建设的投资力度。小城镇
建设作为新农村建设的有机组成部分,在项目安排和资金支持上要通盘考虑。综合目前我国的国情和新农村建设的实际情况,应把投资重点适度转向小城镇。建议设立“小城镇基础设施建设专项基金”,以改善新农村资源优化配置的外部环境。同时,本着“谁投资、谁受益”的原则,注意引导农民对直接受益的小城镇基础设施投资,吸引各种社会资金参与小城镇基础设施建设,建立政府引导、农民和集体投入为主体,社会力量多方支持,合理、稳定和有效的小城镇建设资金投入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