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优发表网

购物车(0)

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期刊投稿 出版社 公文范文 精品范文

高中历史问题范文

时间:2023-06-04 09:37:51

序论:在您撰写高中历史问题时,参考他人的优秀作品可以开阔视野,小编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这些建议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热情,引导您走向新的创作高度。

高中历史问题

第1篇

问题教学法源远流长,可以溯源至古希腊与古罗马时期的暗示教学和问答法。苏格拉底所使用的“产婆术”可以视为是问题教学法的雏形。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和教育家杜威所编著的《我们怎样思维》是最早阐述解决问题的心理过程的书籍。到了上个世纪八十年代,问题教学法已经得到教育领域的广泛使用。

二、在高中历史教学中运用问题教学法的意义

问题教学法具有丰厚的内涵,绝不仅仅是“教师问,学生答”的简单模式。高中历史教师根据历史课程标准的具体要求,围绕具体的教学内容为学生设计合适的历史问题来作为教学材料,以便促使学生根据这些问题进行充分思考。这种教学法从学生的历史视野和现实生活出发,引导学生在探究问题的过程中进行独立思考和自主学习,这样不仅可以帮助学生充分地吸收历史知识,同时还能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并能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对历史学科的强烈兴趣。

三、在高中历史教学中运用问题教学法的策略

1.布置预习任务

为了使高中历史教学顺利开展,教师要为学生布置适当的预习任务,让他们对将要学习的教学内容有一定了解,这是为问题教学法的实施做良好铺垫。另外,教师还要鼓励学生在预习过程中找出问题,以便在课堂教学中得到有效解决。

2.合理设置问题

问题设置是实施问题教学法的核心。在高中历史教学中,教师要为学生设置合理的问题,引导他们主动思考。

第一,问题设计要有导向性。

从某种角度而言,问题源于基础知识和基础技能,而解决问题的过程又能巩固“双基”,有鉴于此,教师在设计问题时要时刻围绕重点,让学生在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夯实“双基”,并意识到牢固掌握“双基”的重要性与必要性。比如在讲解《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中“西周的宗法制”内容时,教师可以设计一些比较浅显的问题,如宗法制的核心内容是什么?宗法制与什么有关?这种问题具有明确的导向性,会使学生的注意力高度集中,开启智慧思考问题。

第二,问题设计要有整体性。

所谓整体性,就是要根据教学目标考虑到问题设计的整体性和系统性,不能支离破碎,不着边际。教师可以将具有相似性的问题形成问题链,促进学生的知识迁移,同时也学会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能力。比如在讲解《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中“西周的分封制”内容时,教师可以让学生想象一下如果自己是周王,如何在交通不方便的情况下实现有效统治?如何分封土地?实行分封制有何隐患?这一系列问题具有联系性,可以层层推进学生对分封制的认知,使他们高效掌握相关知识。

第三,问题设计要有启发性。

前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经指出,在学生内心深处,有一种根深蒂固的强烈需求,就是希望自己的是一个探索者和研究者,所以教师在设计问题时要注意启发性,满足学生的这种心理需求。比如在讲解《》这节内容时,教师不应该直接向学生介绍中华民国的成立时间、成立地点等知识,这些问题无法激活学生的思维。教师可以提出这样的问题“南京临时政府是一个资产阶级革命政权,你同意这个观点嘛?为什么?这样的问题在书中无法找到直接的答案,可以激发学生积极思考,培养他们的思维品质。教师自己也要意识到,能够由学生自己解决的问题,教师不能包办,还学生以自,让他们成为教学的主体,彰显他们的主人翁地位。

3.进行课后小结

第2篇

新课程主张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育环境。那么,什么样的环境才能促进学生主动参与课堂呢?这首先是指宽松、和谐的教育氛围。学生只有在这样的氛围下,才敢于和乐于提出问题。因此,在问题式教学中,教师可以转换思路,以生问代替师问,突出学生主体,让课堂因学生的参与而变得精彩。例如,在学习高中历史的《两极世界的形成》这一课时,教师首先让学生自主学习,再提问。当学生自主学习完后,为了让学生主动提问,教师先结合教材,对世界格局、两极世界、冷战等概念进行讲解,再通过提问调动学生情绪:关于两极世界的形成你们有哪些问题想问?想不想让自己的问题成为课堂讨论的内容?此时,有学生举手提问“:为什么二战后初期会形成两极格局?”“为什么二战后美国要采用冷战的手段?”“冷战对当时的世界产生了怎样的影响?”等。学生提问之后,教师再结合教学内容和时间安排,引领学生就某一问题进行深入探讨。

二、巧设历史问题,引导探究学习

教学生学会学习是教师所追求的目标之一。教师可以结合历史教材内容,巧设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学习,让学生掌握知识的形成过程。在设计问题时,要思考问题对学生的价值,如是否具有启发性、是否有助于学生思维的发展、问题本身是否具有探究的价值等。例如,在学习高中历史《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这一课时,教师设计了探究题目,供学生合作交流、进行探究:假如你是当时改革的策划者,你认为经济体制改革应该先从农村还是城市开始,为什么?你认为经济体制改革应该围绕哪些方面展开?这些问题将学生置身于当时的社会情境之中,学生必须结合历史知识、本身认知等方面才能作答。由于问题本身具有一定的难度,需要学生采用合作探究方式全方位了解当时的背景,并结合当时的国际、国内形势共同进行分析。这一问题设计的巧妙之处在于有效牵引学生思维,学生只有联系时代背景,主动阅读学量的相关资料,才会分析得出答案。

三、设计开放问题,拓宽学生思路

在历史教学中,教师所提的问题不能过于呆板,以免让学生觉得乏味。教师可以在课堂上设计一些开放性问题,拓宽学生的思路。例如,在学习高中历史《大众传媒的变迁》这一课时,教师设计了一些开放性问题,活跃学生的思维。

1.有一条广告语是这样的:知讯者生存。请问你如何理解这句话?

2.我们可以通过哪些方式获取信息?

第3篇

【关键词】高中历史;问题式;教学法

中图分类号:G633.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6)36-0067-02

历史可以让我们引以为戒,作为一面镜子提醒我们不能犯同样的错误。高中阶段是学生形成正确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的黄金时期,高中历史教育对于学生有着重要的影响。因此,在进行高中历史教学时,不能再采用灌输或死记硬背的方式进行教学。学习高中历史知识不单是为了应付考试,更重要的是要引导学生学会思考历史问题,对问题进行讨论、探究,将来才能对社会政治时事提出自己独特的见解。实施问题式教学法,能让学生对历史知识有更加深刻的理解,而不是单单记住其中一些时间、事件、地点、人物等因素,通过对问题进行思考,领悟到该历史事件背后的深刻含义,吸取教训,积累相关经验,将来为国家的发展提供好的建议。

一、高中历史教学现状

当前,高中分成文科和理科。高中历史对于文科生来说是必修的科目,对于理科生来说只是选修的科目。因此,对于高中历史的学习,理科生并不重视,文科生则是为了应付高考。学生学习高中历史的最初目的都不是为了了解国家历史,也不懂得对历史问题进行分析,就直接接受历史的结果,把时间、地点、人物记住就可以在考试中取得较好的分数。但考试时需要分析的题目得分较低,很多学生对于自己从来没有见过的历史事件不知道如何分析,不知道该用什么样的历史知识点进行回答。由此可见,学生对于高中历史的问题分析能力是非常薄弱的。

比如,教学“君主专制政体的演变与强化”时,教学目标应该是让学生掌握有关中国古代君主专制体制的基本知识,了解中国古代从秦王朝到清王朝政治制度演变和史实,认识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以及培养学生汲取历史经验和应用于现代政治建设的能力。然而,学完这节内容,发现学生只是大概记住几个历史名词“法令出一”“君权与相权”及3种主要的选官制度:世官制、察举制、科举制,学生并没有真正掌握君主专制政体的相关知识。显然,这样的教学方法缺乏对学生思考问题、分析问题能力的培养,并没有将高中历史的教育意义体现出来。

二、高中历史问题教学法的意义

1. 为学生参与教学提供了机会

真正的课堂教学应是师生共同参与,实施问题教学法为学生提供了参与教学的机会。相对于老师讲、学生听的传统教学模式,问题教学法更能刺激学生的学习之心。比如,教学1929年~1933年世界性经济危机时,通过提问:“为什么经济危机会发生?对社会有什么样的影响?假如你是当时的美国总统,你应如何应对这场危机?德国是如何摆脱经济危机的?美国与德国在摆脱经济危机采用的措施上有什么不同之处?”这些问题的提出,让学生懂得主动去思考问题,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来,而不是坐等老师把整个事件的前因后果直接讲出来。

2. 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

高中是学生人格发展的重要时期,历史教学可以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因为在学习高中历史的过程中,除了要了解重要的历史事件,还会接触到很多伟大的历史人物。问题教学法可以让学生从这些优秀的历史人物身上W习优点,还能培养学生分析、评论历史人物的能力。对历史人物进行科学的评论是高中历史的教学重点之一,教师有义务引导和培养学生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理辩证地去看问题,减少偏激的行为和极端思想的产生。比如,某些历史人物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顺应历史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同时也由于一些因素带来了消极影响,在评论这样的历史人物时,不能只片面地看待他的功或过,要科学地分析。

3. 增强高中历史的教学效果

在传统的课堂教学中,教师对于高中历史知识的教授通常采用填鸭式、灌输式等方法,学生只能被动地接受知识,通过死记硬背的方式来应付考试。由于记得不清楚、不牢固,答题时不确定,导致考试成绩不佳,学习热情相当低下。这样的教学方式无法适应现代化教学的需求,教学效率不高,同时也阻碍了学生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发展。实施问题式教学法,教师可以通过设置一些有趣味性、启发性、探讨性的问题,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探究欲和创造欲。引导学生对问题进行积极思考、讨论,让讨论的声音响彻课堂,活跃课堂的气氛,让历史课堂变成学生的讨论尝试、思维迸发的场所。

三、高中历史问题教学法的实际应用

1. 课前预习有助于学生发现问题

在问题式教学法中,问题发起者没有规定必须是教师,也可以是学生。其实,让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比教师提出问题所获得的教学效果还要好。课前预习是学生发现问题的最好途径,教师可以指导学生进行课前预习,让学生在预习中发现问题。在传统的高中历史教学中,笔者也会让学生进行课前预习,学生只是大概看看主要的内容,看看历史件事的几个要素就完事,很少会对课本上的历史知识进行深层的思考和探究。教师则把教学重点放在教材结构、基本线索、重点难点的讲解上,很少会注重学生课前预习的效果,更不会采用任何的教学法来帮助学生进行课前预习。

采用问题教学法帮助学生进行课前预习,是高中历史教学中创新教学的一种尝试。其实,只要能帮助学生学好高中历史,不管是课前还是课后,都要给予重视。让学生带着问题去预习,精心设计的问题也能激发学生预习的欲望。比如,教学“‘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及其实践”时,是我国在国家管理上的壮举,这节课的内容既属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上的重大历史事件,也属于现代中国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进程中的重大政治问题,更是对学生进行爱国教育的最好教材。教师可让学生带着以下问题去预习课文:“港、澳、台问题的由来分别是什么?与港澳问题有何不同?解决为什么要采用‘一国两制’的方式?‘一国两制’构想的重要意义是什么?为什么政府能成功解决香港和澳门的问题?”除了教师设置的问题,还可以让学生把自己在预习中发现的问题或疑问记录下来,在课堂上积极提出来,师生共同探讨、解决。

2. 问题竞猜,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问题教学法还可以通过问题竞猜的方式实施,教师不能只是简单地提出课本上的问题,还要静下心来思考学生最喜爱的学习方式是什么,高中历史课堂教学最缺乏的是什么,等等。在思考过程中,很容易发现高中历史课堂教学需要增加一些趣味性的内容和问题,比如,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坦克首次投入了战场,它是由哪个国家的人发明的?孔子是中国历史上伟大的教育家,但他并非“不食人间烟火”,他也收学费,主要以收什么为学费呢?一位耳聋了二十多年的德国音乐家,在他生命最后的一刻,断断续续地说:“到了天堂,我就能听到了。”这位音乐家是谁?……这些问题充满了趣味性,不但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激发学生的竞争欲望。

当然,这些问题的提出,并不是为了让学生开心,更深层的用意是将其作为新课的导入,如“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坦克首次投入了战场,它是由哪个国家的人发明的”,可以通过这个问题来引入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相关教学内容,让学生去了解世界大战爆发的历史原因、过程、结果和影响,让学生意识到世界大战对社会的危害,战争就是经济发展的克星,所以要珍惜今天的和平,把促进世界的和平与发展作为自己未来的使命。引导学生去思考,当今如何遏制战争、消弭战争。因此,通过历史事件来反思当今的社会问题,正是高中历史的教学目的所在。

3. 开展有关历史问题的辩论赛,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学习历史的意义除了了解历史、吸取教训和总结经验,更重要的是能在历史事件中得到启发,有所创新。学习历史时,很多历史问题不能用片面的眼光去看待,需要从不同的角度去分析,不同的人对同一个历史问题有着不同的看法和评价。根据这个特点,可以通过开展辩论赛来对历史问题进行探讨,让学生通过听取其他同学的观点、体会他人思考问题的角度来帮助自己完善对于历史问题的分析。在辩论的过程中,学生的智慧火花进行碰撞,更加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在进行辩论赛的过程中,能培养学生自主收集资料、用证据来支持自己的观点的能力。

比如,近代史名人李章,他曾建立了江南制造局,促进了北洋水师的建设,签订《中英烟台条约》后,在英国公使宣战的要挟下巧妙利用国际法挽回了决裂之局,这些都是他的功绩。然而,他也曾在太平军的战斗中杀降,此举有过河拆桥之嫌,显得不仁不义;由于指挥失误导致北洋水军全军覆没,的失败,签订《中英烟台条约》后,允许英国人进入,损害了国家。有人评价他是外交高手、经济天才,有人评价他在外战中属于庸者,只是封建王朝的卫道士,并不是什么新时代的代表。对于这两种不同的看法,教师可以让学生分成两组来进行辩论,通过事例来证明自己的观点。辩论赛不仅锻炼了学生的语言组织能力和辩论思维能力,还加深了学生对于历史知识的印象。

总而言之,任何一种新的教学方法,都需要教师通过实践才能检验是否适合教学。问题教学法让学生学会了对历史问题进行思考和分析,不再盲目地死记硬背,不但增强了高中历史课堂教学效果,也让学生在学习历史知识的过程中有所收获。

参考文献:

[1] 何学平.高中历史教学怎样巧用“问题式教学法”[J].都市家教月刊,2012,(9):54.

[2] 郑国华.问题教学法在高中历史课堂教学中的运用[J].中学教学参考,2014,(34):94-96.

第4篇

关键词:问题设计;自主学习;探索

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建议》中说:“两套教学大纲,发展学生思维。在优秀的教师那里,学生学习的一个突出特点就是,他们对待学习的态度是研究态度。”教师让学生提出多种问题解释,然后让他们自己在实践探索中去对假设进行肯定或排除,在这种情况下,知识就不再是消极的掌握,带着问题探索,在探索中掌握。

一、问题的切入

1.课堂问题设计怎样才合理

教师在进行课堂教学时,师生之间不能没有互动,教师只是对教材做详细解释,学生只是专注地听,看似井然有序的课堂,其实对学生是没有多大帮助的,他们只是一味地听教师的标准答案,然后机械地做笔记、抄答案,在此过程中,他们只充当了知识的受体,却没有发散和运用知识的能力,所以,课堂上师生之间必须有互动,但是,互动太多,也会影响课堂质量,有的老师喜欢一问一答的形式,整个课堂可能都是以问答为主,这样做,导致的后果有两点:(1)影响课堂的进度,该传授的知识没有得到有效传授,而时间都浪费在这些无聊的问题上;(2)使学生产生厌烦心理,甚至使他们对教师产生惧怕感。

2.深挖教材,使问题更具探索性

教师在课堂上所有的发问都应该是经过精心设计的,问什么样的问题,问几个问题,教师在课前都是应该经过周密筹备的,历史问题的切入点可以有:引用材料发问。这是我们高中历史课堂上还有试卷上最常见的发问方式,引用史实材料进行分析,不仅能使学生打开思维,而且也能增加他们对历史的了解。

二、自主学习能力的养成

1.带着问题学习

学无止境,只要愿意去思考探索,总会有新的收获,在高中时期,学生的首要任务就是学好课本知识,但是学好课本知识只是死记硬背就可以了吗?不行。在新课改的大旗下,教师总是在寻求各种能够使学生把所学知识牢牢记住不忘的方法,为什么说“记住不忘”?经历过高中生涯的人都知道,学生的学业繁重,特别是文科生,要记要背的东西太多,他们几乎大部分时间都花在了背书上面,但是,这样死记硬背的效果并不是很好,这样死记硬背得来的都只是暂时性的,原因何在?那就是他们对所背内容的理解不够。怎样增强对知识的理解?那就是带着问题学习。在学习过程中,我们遇到懵懂的地方不要跳过,而是要对着自己发问,再去寻找答案,问题解决了,对学生的记忆也是长久性的。

2.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

问题设计同样有利于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学生能够自己给自己制造关卡、难题,并且自己去解决,这不仅是简单的善于提问的习惯的养成,而且对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的培养也起着很大作用。在高中,学生看似都在刻苦学习,但是他们当中大多数并不是在自我约束中学习,而是在教师和家长,甚至中国式教育的压迫下学习,如果他们在高中时期仅仅是机械地学习,那么,有朝一日,这批学生跨入大学门槛后再没有人来监督他们学习的情况下,他们呈现给世人的又是另一副模样。

三、探索中前进

没有最好,只有更好。在新课改的大旗下,“问题设计”的脚步并没有停滞,怎样使问题设计变得更加有效有力,专家学者们都还在进一步探讨,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结合教学内容,收集材料,创造直观、形象的情景,鼓励学生大胆提问,敢于质疑,以发展学生的潜力,训练学生的直觉思维能力。

综上所述,问题设计在教学中的作用已经不可小觑,通过问题设计,诱发学生的求知欲,点燃学生的思维探索能力,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性,学生通过发现问题、调查研究、动手操作、表达与交流等活动来获取知识,能够让学生的努力和智力都得到很好的发挥和展现,而对所学知识的印象也会加深,从而使所学知识得到巩固。新一轮的课程改革要求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研究学习,而这些学习的索引就是带着问题学习。所以,问题设计尤为重要。

第5篇

一、问题预设,课前做好调查研究

(一)进行教情调查

问题教学法不是预设整个历史课堂,而是通过问题预设让学生自己主动学习历史知识,通过合作讨论、探究的方式习得知识、提高运用历史思维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动态中生成历史教学课堂。那么,教师要使预设的问题对学生学习起到有效引导,就应先让这些问题激发起他们学习历史知识的愿望,在学习愿望的驱使下,才能调动他们学习的主动性,才会有高效的历史课堂。如在学习人教版必修一第一单元时我们发现,虽然阶段学习所要达到的目标不同,但学段之间知识上却互有渗透。本单元中“走向‘大一统’和秦汉政治”这一课与初中历史课程所讲的秦朝的郡县制和秦朝的疆域等知识就互有渗透,了解了这一教情,结合教材这一特点,在设计问题时,我们要把重点放在引导学生探讨哪些人物的主张和制度是符合历史发展趋势的,而不要再问一些最基本的概念,如什么是分封制、郡县制之类,这些在某些学段已经学过,如果再拿来提问,会使部分学生感到厌烦,因而挫伤他们学习本学科的积极性。

(二)进行学情调查

通过初中阶段对历史的学习,高中生已经有了一定的历史基础知识,在此基础上,应该根据他们的年龄特点,引领他们学会运用历史知识和历史思维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另外,历史学科是一个充满人文关怀的学科,在学习过程中要学生学为主,这就要求教师在设计问题时,要考虑到学生的个体差异,多设计一些问题,这些问题要有层次性,使每个层次的学生都能通过“跳一跳”就能解决该层次的问题。在进行问题预设时要考虑到每一层次的问题都要能够引起相关层次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调动他们学习的主动性。如在学习“君主专制政体的演进与强化”这一课时,有一目是讲“法令出一”的,对于其中秦朝的皇帝制,高中生在初中阶段已经有了基本的了解,可以让他们进行自主学习,对于该节重点应该设计一些促使他们对这一制度加深理解的问题,像“请结合司马迁在《史记?秦始皇本记》中有关皇帝制度的内容讲一讲皇帝制度的特征”,这样的问题就很容易形成探究的氛围,从而提高历史课堂的教与学的效率,从根本上转变了教与学的方式。

二、问题投放,精选教学展开时机

(一)优化问题展示方式

无论是教师向学生进行课堂提问还是设计有趣的课堂导入引出问题,都是问题教学法中将设计好的问题抛向课堂的方式。上述两种方式是传统课堂经典的提问方式,由于高一学生受历史知识少、历史思维能力有待提高的限制,他们有时无法对教师预设的问题展开自主?W习与探究。那么,如何走出这一困境呢?现代化的电教设备多媒体的出现为我们解决这一问题提供了契机,广大教师应该努力学会使用多媒体进行教学,并运用该手段服务于高中历史课程的教与学。如在学习人教版必修一与古代希腊的民主政治有关的专题时,为了帮助学生理解自然环境对文明的影响这一教学难点,我要求学生说说自己的认识。由于学生们对希腊的自然环境了解非常少,因此不知道从何说起,这说明我这样展示问题不太合适,给学生完成学习目标增加了难度,使他们产生了畏难情绪。这时,我利用多媒体播放了希腊的自然环境,以及一些与本主题相关的影视资料。多媒体电教设备走进课堂,不仅调动了学生的多种感官,而且使学生能更轻松地锁定相关资料,获取有用信息,为解决问题找到切入点。

(二)精选问题投放时机

第6篇

历史课堂的教学质量直接关系着学生对历史的掌握程度。本文在分析高中历史教学的现状基础上,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应用问题探究教学法等有效措施。

关键词:

高中历史;教学改革;有效性;问题探究

引言

如何学好高中历史,是大多数高中生较为困惑的问题。学生能够学好历史不仅与学生本身有关,还与历史教师在课堂中的教学方法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所以教师务必要在教学中提高课堂的有效性,以此帮助学生学好历史。

一、高中历史教学现状分析

据相关调查显示,高中历史是大多数高中生认为枯燥的学科之一。历史是对前人生活的一种叙述以及评价,学习历史可以让人们了解到前人的生活状况,以及社会发展过程的由来。多数学生认为,在历史的长河中,总会有各个社会阶段涌出的人物英雄事迹、受人唾弃的奸佞小人、神奇而又有趣的科学技术以及表达各个时期世态炎凉的著作等等。但是在我们的高中历史教材中,却一笔带过这些让学生感兴趣的地方,平淡无奇的语言总会让人觉得无趣。对于学生来说,学习的动力主要来源于学生对这门学科的兴趣。但是在历史课堂中,大多数教师仍然沿用传统的“满堂灌”教学方式,使学生逐渐对历史失去了兴趣,从而降低了学习的效率。

二、影响高中历史教学有效性因素

1.教学环境

教学环境是影响课堂有效教学的重要因素之一。教学环境包括教学时间、天气状况、噪音、空气质量、座位位置等自然环境以及学生之间的关系、师生关系、情感环境等人文环境。例如,如果将历史教学时间安排在上午的话,此时学生的思维较为活跃、记忆力较强,对教师在课堂上所讲的内容记得比较牢固;下雨天时,由于这样的天气会让人的心情变得忧郁,所以也不是学习历史的好环境。如果某位同学与历史教师的关系较好的话,有可能因此对历史内容感兴趣,提高学习的有效性。在历史课堂中,如果教室外面不断地传来噪音,学生会很难集中注意力听教师讲课,学习的效率也会大大降低。所以影响学生学习效率的因素众多,教师在安排课程中一定要多加注意,尽可能地提高学生在课堂中的学习效率。

2.教师素质

教师是学生在学习中的领路人,教师的素质将会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学习。如果历史教师自己本身对这门学科存在着排斥的心理,这种心理会或多或少的在课堂中表现出来,使学生也逐渐排斥历史这门学科,不利于学习。当然历史教师本身人格魅力直接关系着学生在课堂中学习兴趣,它可以充分调动课堂气氛,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去感受历史的乐趣,主动了解更多的知识。充分利用人格魅力来感染学生,更好的学好历史。

3.学生能力

有些学生因为在课外通过多种途径已经或多或少的了解了一些历史知识,有了一定的基础,在高中的历史学习中面对这些并不陌生的知识,可以很快的掌握。有些学生的理解能力较强,可以快速的消化教师在课堂中讲解的内容。对于基础与理解能力较差的同学,教师要提前了解学生的情况,根据实际情况制定出适当的教学方案,培养学生的理解能力。对于一些难以直接记忆的知识,历史教师应该编好记忆口诀,帮助学生更快更准确地学习。这些也为问题探究的实行提供了支持。

三、提高高中历史教学有效性的策略

1.合理设计教学目标

要求高中历史教师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基础,根据实际情况安排出适合学生学习的教学内容,并在课下及时掌握学生在课堂中的学习效率,或者安排教师与学生之间的谈话,让学生提出希望教师改进的地方,最后教师通过以上的这些方法合理的设计教学目标,尽量在满足学生需要的前提下,提高教学质量。

2.整合教学资源

由于高中历史教材会不时地更新,现阶段已将政治、经济、文化知识组合在内,这会对教师的教学带来很多的不便,让基础差的学生对历史的学习难度增加。针对这一现象,历史教师要将老教材与新教材内容相结合,将教学资源整合出适合学生学习的内容,而不改变其本质。新课改标准下的高中历史教材还设置了选修课,这样可以帮助学生全方面发展,但是也增加了学生的学习负担。教师可以根据这种情况将选修课与必修课进行整合,在轻松学习的同时帮助学生深入了解历史知识。

3.利用问题探究优化教学过程

利用多种教学手段来优化教学过程。在学生对历史教学内容不感兴趣时,历史教师可以适当的安排一些历史电影片段来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在观看过程中,教师可以根据电影中的故事情节向学生讲述历史;有时教师可以在课堂中展示一些图片来帮助学生学习,例如照片,通过这些图片向学生讲述历史知识,可以更好地激起学生的爱国精神。利用问题激发学生热情,师生在一起探究中将课堂推向。

四、结语

高中历史教师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扮演着极其重要的角色,是学生全面发展的指导者。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来制定出合理的教学方案,提高历史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激发学生对历史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坚持不懈的精神。在历史教学改革中,积极探讨,不断提高教学质量。

作者:齐廷博 王志刚 单位:淄博市般阳中学

参考文献:

[1]王国燕.提高高中历史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实践探索[J].教育科学,2012(1):27.

[2]王淑华.高中历史课堂有效教学的研究[D].湖南.湖南师范大学.2012(6).

[3]李炳芹.高中历史课堂有效性教学研究[D].山东.山东师范大学.2012(10).

第7篇

教学有法,但无定法,贵在得法。本文结合自身的教学实践,对自己在日常教学中尝试过的问题探究式教学作一粗浅的论述。开展问题探究式教学是新一轮课程改革的必然要求。

一、开展问题探究式教学的必要性

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强调在学科教学中开展探究式教学,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精神和探究学习的能力。而传统的课堂教学以知识传授为核心,强调学生掌握知识的数量和精确性,教师的教学方法以讲授、灌输为主,学生的学习成了以模仿、背诵和训练为主要特征的维持性学习,教师对学生具有权威性,学生对教师具有依赖性。学生的自主性、能动性、批判性和创造性被销蚀得越来越少,学生的探究精神和实践能力得不到培养,以致于素质教育难以落到实处。因而,改变传统的的教学方式势在必行。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提出问题或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带着问题去学习、探究,进而获得知识,并运用所获知识解决问题,甚至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生进一步发现新问题,提出新问题的教学方法。采用这种教学方法的目的在于尽量地发展学生认知的潜能,促使学生去思考、探究,变被动的接受式学习方式为主动的探究式的学习方式。很显然,这种方式能够充分发挥学生认知的积极性和主动精神,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成学生积极主动地去思考、探究。有助于提高学生问题探究和解决的能力;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质疑精神;有助于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二、问题探究式教学的实施

首先要求学生预习课文,感知教材,构建知识框架

具体要求是:通读课文;初步了解并识记重要历史事件,历史现象,历史人物等;列出一课的知识结构。为了将这些要求落实到学生的学习活动中去,可将要求变成简单、具体的问题或构建知识框架结构图,学生通过预习都能够回答,使学生在上课的起始阶段便获得成功的体验。这属于课文泛读阶段,有利于学生掌握一课的框架结构和知识体系,从宏观上把握住一课的主要学习内容,这是学生感知教材阶段。

其次,展示材料,创设问题情景,激发学生思疑、质疑

探究教学是以解决问题的形式出现的,教师可通过多媒体将学习的内容巧妙地转化为新颖的问题情景,以激发学生认知的冲动性和思维的活跃性。高中历史课堂教学要鼓励学生对学习材料进行自主探究,对历史问题进行独立思考。教师要善于选择教学材料,创设新颖的问题情景,激发学生质疑探究的欲望。要善于引导学生对学习材料质疑问难,帮助学生形成强烈的问题意识,频频撞击学生的创新思维意识阀门,不断激发学生探究学习的兴趣。惟有如此,学生才能在探究教学的过程中逐渐学会怎样思考问题,体验到质疑探究的乐趣,从而逐渐养成自主质疑的思维品质,最终实现学习方式的转变。

第三、营造融洽的探究氛围,鼓励学生深入探究

自由是创造的土壤,“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教师的责任不是答疑解难,而要引导、鼓励学生充分展开想象的翅膀,积极主动地思考问题,让学生自己自由驰骋在探究学习的广阔时空之中。教师所要做的就是营造一种民主和谐的课堂探究氛围,使学生能够放开手脚进行探究。

在探究式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树立课堂教学师生平等观,充分尊重学生的人格和自尊心,要充分信任学生,要树立学生个性差异发展观,注重开发学生不同的潜能,善于发现学生的闪光点,鼓励学生学有所长,教师要及时调整学生的情绪,只有这样才能使课堂教学始终围绕教学任务这个中心,才能使一堂课的教学目标顺利实现。

第四、适时点拨,将解疑的“钥匙”交给学生

对于一些较为深刻的问题教师必须注意点拨,启发诱导,必须指明解决问题的途径,把解疑的“钥匙”交给学生,重视思维过程和思维方法的训练,这样才有利于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此时学生也不是被动的,不能把学生的思维单纯定格在教师提出的问题上,而应该提倡学生质疑,允许学生提出问题,提出不同的见解。学生能够回答已提出的问题仅仅说明这个学生是“合格”而已,而能够质疑,善于发现问题,这个学生才算得上是“优秀”,才算是有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的学生。

三、问题探究式课堂教学应遵循的几个原则

1.整体性原则

一个班级的学生“在气质、性格、能力上都存在个别差异”,这就要求我们在设计问题时,要有层次,应因人而问,切不可“一刀切”。我们“必须承认学生的差异,注重学生个性的发展”,“提问时要因人而问,所提问题要因人而异”。这样,各个不同层次的学生均有收获,做到了既面向全体,又因材施教。

2.启发性原则

遵循这一原则,必须充分发扬教学民主。这就要求我们的课堂是民主的、宽松的、平等的,惟有如此,才能实现教学民主化,才能使课堂上形成和谐共进,教学相长的热烈气氛,否则就会出现“启而不发”的尴尬局面。

3.鼓励性原则

在教学过程中,学生通过探究得出的结论不完整、不准确甚至完全错误都属于正常现象。教师应帮助学生分析原因,而不应该求全责备。特别是当学生提问质疑时,应“认真倾听学生的意见,精心保护学生的奇思异想”,“这才有利于学生的创新意识的发展,萌发创新动机,有利于活跃学生的创新思维,激发他们的想象力”。

4.主体性原则

教学活动是一种师生双边交流的过程,相对来说问题探究式教学更能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学生是教学的主体,让学生参与是重要的教学策略。

5.适度性原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