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优发表网

购物车(0)

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期刊投稿 出版社 公文范文 精品范文

颈椎病病因及治疗范文

时间:2023-06-04 09:37:50

序论:在您撰写颈椎病病因及治疗时,参考他人的优秀作品可以开阔视野,小编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这些建议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热情,引导您走向新的创作高度。

颈椎病病因及治疗

第1篇

关键词:颈椎病病因;中西医结合

【中图分类号】R752.5+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3783(2012)09-0079-01

目前,颈椎病已经成为一种临床的常见病和多发病,并且严重的威胁着人们的身体健康,成为了严重降低人们生活质量的最严重的危险因素。由于颈椎病的症状比较复杂,病程也比较长,其症状表现为缠绵难愈的特点,已经严重的影响了人们的正常工作和生活。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发展,电脑越来越普及、生活学习压力的也越来越大,颈椎病的发病率逐年上升,并呈现出低龄化的趋势。

1 传统中医对颈椎病的认识

中国传统中医学古典医籍对颈椎病的有关论述,主要散见于“痹症”、“筋病”、“骨痹”、“颈肩痛”、“肩背痛”等条目之下。中国传统中医学对于本病因病机的认识主要有:

1.1 风寒湿邪侵袭《素问?至真要大论》说:“诸痉项强,皆属于湿”;“湿所胜……病冲头痛,目似脱,项似拔”。《素问?痹论》曰:“风寒湿邪流于筋骨,则疼痛难已”。《灵枢?大惑论》说:“故邪中于项,因逢其身之虚……入于脑则脑转。脑转则引目系急,目急则目眩以转矣”。《诸病源候论》提出“由体虚,腠理开,风邪在于筋故也”。由于颈部感受风寒湿邪,使局部气血循行受阻,不能荣养颈椎,可导致椎间盘变性,颈椎失稳,关节错缝,刺激神经根而引起颈椎病。

1.2 外伤蔺道人认为损伤可致“筋骨差爻,举动不能”。即颈部外伤后可遗留关节错位,椎体失稳,引发颈椎病。《医宗金鉴》指出“因挫闪及失枕而项强痛”,说明了颈肩痛是闪、挫所致的筋络、筋膜、韧带、肌肉等软组织损伤以及关节错位造成的症状。

1.3 劳损《证治准绳》云:“颈痛头晕非是风邪,即是气挫,亦有落枕而成痛者……由挫闪及久坐而致颈项不可转移者,皆由肾气不能生肝,肝虚无以养筋故机关不利”。认为诸如闪挫、久坐、失枕等慢性劳损因素均可引起颈椎退变失稳,阻遏气机,气停血瘀痰阻,导致颈项疼痛,清窍失养形成颈椎病。

1.4 颈部姿势不良《张氏医通》云:“有肾气不循故道,气逆夹脊而上,至头肩痛。或观书对弈久坐而致脊背痛”。指出长期低头伏案,颈部负荷过度可致颈椎病。

1.5 颈肌痉挛《证治准绳》说:“颈项强急之证,多由邪客三阳经也,寒搏则筋急,风搏则筋弛,左多属血,右多属痰”。认为颈部肌肉肌力不平衡,易导致椎力学失衡引起关节错位而发生颈椎病。

1.6 筋膜紧张《黄帝内经?经筋篇》云:“足太阳之筋……其病……上引缺盆,胸乳、颈维筋急”“手太阳之筋……其病……绕肩胛引颈而痛……颈筋急”“手阳明之筋……其病……肩不举,颈不可左右视”,认为筋膜紧张导致颈项强直引起颈椎病。

2 现代医学对颈椎病的认识

2.1 动静力平衡失调学说 不少学者[1-2]认为,正常人颈椎平衡通过两方面来维持:1)内源性稳定:包括椎体、附件、椎间盘及相连的韧带为静力性平衡;2)外源性稳定:包括肌肉的调节和控制,这是颈椎运动的原始动力,此为动力性平衡。上述任何一个环节遭受破坏,均可能引起或诱发颈椎正常结构及平衡功能的丧失,从而导致颈椎病的发生。

2.2 退行性变学说 人体颈椎在20~25岁便开始出现退变,学术界普遍认为[3-5],颈椎骨关节结构退行性病变可引起一系列病变:一是由于椎间盘退化髓核脱水、间隙狭窄-韧带松弛-椎体半滑脱。二是椎体缘、小关节、钩椎关节,由于外伤出血,形成骨赘。三是颈椎生理前凸消失或后径变窄,引起神经根及脊髓的压迫而产生症状。

2.3 桅杆假说(拉杆天线假说) 脊柱的骨性结构与骨间连接共同形成了帆船的桅杆,而脊柱周围附着的肌肉则好像稳定桅杆的缆绳,各方向相连在桅杆上的缆绳张力均衡,则桅杆稳定;反之则出现倾斜或断裂,在颈椎则表现为曲度的变化和某个方向的侧弯[6]。由于颈部不正确活动姿势(如长期低头),颈部肌肉韧带长期处于不平衡状态,引起肌肉防御性痉挛,椎体周围肌群因应力性疲劳损伤,任其进一步发展会加速其硬化、条索状改变的进程,从而使这些肌肉组织丧失其应有的功能作用,颈椎就失去了屏障的保护,加速加重了颈椎的退变[7-9]。

3 颈椎病的中西医结合治疗

目前中西医都认为颈椎病是难以根本治愈的,疗效标准主要考虑的是病者的症状和生活质量。中医和西医对颈椎病的认识有共同之处,也有不同之处,治疗机理有不同也有相同,但均有一定的疗效。西医针对发病机制,主要采用制动、消炎、镇静、镇痛、牵引等方法,取得一定的效果。西医的治疗特点,是重视椎间盘和骨质的改变,对于重症患者还可以手术进行治疗,这是中医所不及的。但由于西医在诊断标准上存在的问题,导致了治疗上的不足,治疗上较少考虑软组织因素,较少考虑局部与全身的综合治疗,因此,疗效也受到一定的影响。

中医的特点是注重辨证论治,既针对骨的治疗,也针对筋的治疗,这恰是西医的短处。中医在临床实践中,重视颈部软组织的问题。中医认为,颈椎病是内脏功能减退的表现,是筋骨的退化,筋就是软组织,包括了椎间盘与肌肉。颈椎骨的退化过程是缓慢的,而筋退化和损伤往往是较快和变化的。颈椎病的发病部分与骨质增生改变有关,但也可能无关,单纯软组织的改变,也可出现颈椎病的临床表现,而部分病者虽然有骨质的改变,但只对筋进行治疗,亦可取得良好的疗效。同时,中西医辨证论治注重内外的平衡,在内扶助体内的正气,在外调整颈部筋骨的平衡,内外兼治。针灸和按摩是治疗颈椎病中比较有中医特色的方法,两种方法均因有效和简便而得到广泛应用。按摩讲究治疗颈周的筋结,重视整脊手法使颈椎恢复平衡,常常有立竿见影的效果;针灸常从远处取穴,通过经络的传导,有针对性地对病变的颈椎部位发挥治疗作用。因此,中西医结合治疗颈椎病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 黄刚,陈博来,孔畅.腹针配合旋转手法治疗颈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观察.

[2] 郭元琦,陈丽仪,符文彬,等.腹针治疗颈型颈椎病63例观察[J].中医药学刊,2005,23(3):539-540

[3] 周金香,董华贞,陈文艺,等.小针刀配合手法治疗颈型颈椎病的临床研究[J].湖北中医杂志,2010,32(8):66-67

[4] 卢艳玲,汪萍.颈椎病物理因子治疗配合康复护理的疗效观察[J].湖北中医杂志,2010,32(11):11

[5] 彭全利.黄芪桂枝五物汤治疗颈椎病96例[J].当代医学,2010,16(25):151-152

[6] 董福慧.临床脊柱相关疾病[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9:69

[7] 刘长利,董华,徐炜明,等.从“大椎包”入手治疗颈型颈椎病理论探讨[J].中医药信息,2005,22(4):F003

第2篇

关键词:脊髓型颈椎病 病因病理 推拿

【中图分类号】R224.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8-1879(2012)08-0029-02

颈椎病又称颈椎综合征,是颈椎骨关节炎、增生性颈椎炎、颈神经根综合征、颈椎间盘脱出症的总称,是一种以退行性病理改变为基础的疾患。主要由于颈椎长期劳损、骨质增生,或椎间盘脱出、韧带增厚,致使颈椎脊髓、神经根或椎动脉受压,出现一系列功能障碍的临床综合征。表现为颈椎间盘退变本身及其继发性的一系列病理改变,如椎节失稳、松动;髓核突出或脱出;骨刺形成;韧带肥厚和继发的椎管狭窄等,刺激或压迫了邻近的神经根、脊髓、椎动脉及颈部交感神经等组织,并引起各种各样症状和体征的综合征。颈椎病共有5种分型,分别是神经根型,脊髓型,交感神经型,椎动脉型和颈型,若两种以上类型同时存在,称为“混合型”。而脊髓型颈椎病是以颈椎小关节及椎间盘退变为基本病理基础,继发形成椎体缘骨赘,并以此压迫脊髓或支配脊髓的血管,导致的颈脊髓受压或(和)脊髓血供障碍并引起与之相关的脊髓功能障碍的脊髓病。1952年Brain报道的大样本脊椎病并将其区分为脊髓型颈椎病和神经根型脊椎病[1]。由于脊髓受损易于致瘫而更受到人们的重视,本病多发于55岁以上的中老年人,为严重危害中老年人健康的最常见的颈椎疾患之一。本病发病隐匿,不易早期诊断、早期治疗。晚期则发生神经系统不可逆损伤,而致肢体功能障碍。

1 临床表现

本病一般发病缓慢,高发年龄段多在40-60岁,典型表现为:

1.1 眩晕、颈痛、头痛、颈部疲劳进而出现一侧或双侧下肢麻木、沉重感,随后逐渐出现行走困难,下肢各组肌肉发紧,抬步慢,不能快走,继而出现上楼梯时需借助扶手,患者双脚有踩棉花感。继之一侧或双侧上肢麻木、疼痛,手无力、不灵活,精细动作难以完成,持物易坠落。亦有症状先出现于上肢,后出现于下肢者。

1.2 躯干部感觉障碍,常在腹部或胸部有如皮带样捆绑感即“束带”感。

1.3 部分患者有括约肌功能改变,如排尿踌躇或尿潴留等排尿困难;大便秘结,减退。病情进一步发展,需借助他人搀扶才能行走,可发展至下肢痉挛,卧床不起,生活不能自理。

1.4 体格检查。颈部肌肉僵硬,颈椎生理弧度变直甚至呈反弓,项韧带变性,有结节感,棘突有不同程度的偏移,不在同一直线上。四肢肌力减低,肌张力增高,上、下肢呈痉挛性瘫痪,且上肢在病损节段水平可出现迟缓性麻痹。浅反射减弱或消失,深反射活跃或亢进,可有髌阵挛和踝阵挛阳性。病理反射如:Hoffmann征、Babinski征阳性等。颈后伸位Hoffmann征可提高检查的阳性率。

1.5 影像。X线片示:钩椎关节增生,侧位摄片显示颈椎曲度变直,椎间隙变窄,有骨质增生或韧带钙化,斜位摄片可见椎间孔变小.椎间隙狭窄,椎体后缘增生较严重并突入椎管。CT、MRI检查示:椎管变窄,黄韧带增厚,椎体后缘增生物或椎间盘膨出压迫脊髓。

1.6 脊髓型颈椎病与其他型颈椎病的鉴别诊断。颈椎病各型间的鉴别诊断主要依靠临床表现及影象检查,以下是颈椎病其他各型的临床诊断要点:

1.6.1 颈型。①主诉头颈肩疼痛等异常感觉并伴有相应的压痛点;②X线片上颈椎显示曲度改变或椎间关节不稳等表现;③应除外颈部其他疾患(落枕肩周炎风湿性肌纤维组织炎神经衰弱及其他非椎间盘退行性变所致的肩颈部疼痛)。

1.6.2 神经根型。①具有较典型的根性症状(麻木疼痛)且范围与颈脊神经所支配的区域相一致;②压头试验或臂丛牵拉试验阳性;③影象学所见与临床表现相符合;④痛点封闭无显效(诊断明确者可不作此试验);⑤除外颈椎外病变(胸廓出口综合征网球肘腕管综合征肘管综合征肩周炎肱二头肌腱鞘炎等)所致以上肢疼痛为主的疾患。

1.6.3 椎动脉型:①曾有猝倒发作并伴有颈性眩晕;②旋颈试验阳性;③X线片显示节段性不稳定或枢椎关节骨质增生;④多伴有交感症状;⑤除外眼源性耳源性眩晕;⑥除外椎动脉I段(进入颈6横突孔以前的椎动脉段)和椎动脉III段(出颈椎进入颅内以前的椎动脉段)受压所引起的基底动脉供血不全;⑦手术前需行椎动脉造影或数字减影椎动脉造影(DSA)。

1.6.4 交感神经型。临床表现为头晕眼花耳鸣手麻心动过速心前区疼痛等一系列交感神经症状X线片有失稳或退变,椎动脉造影阴性,但在条件许可时,借用一些其他辅助方法,可对确定病变的性质、部位及鉴别诊断有一定帮助,如奎根氏试验、脊髓造影、椎动脉造影、选择性脊髓动脉造影、颈椎静脉造影等。

奎根氏试验即通过腰4~5穿刺达椎管内珠网膜下腔而测定脑脊液的压力来断定有无梗阻。也可以从脑脊液生化检查中根据其蛋白量的升高来推断其梗阻程度,了解脊髓受压情况,从而有助于颈椎病的诊断和鉴别诊断。

脊髓造影,是向椎管内注入碘制剂或空气来进行脊髓造影。它有助于对椎管及椎管内各种疾患的诊断和鉴别诊断,还可以明确脊髓受压部位与范围。但由于椎管穿刺本身可引起一系列副作用,使用造影剂可出现各种反应,具有一定危险性,临床要从严掌握。

第3篇

方法:收集从2010年10月到2012年10月本院收治的120例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临床资料,将患者随机分为小重量组、中重量组、大重量组,各40例。患者每日行穴位注射治疗后,行牵引治疗法,每日两次,每次15分钟,20天为一疗程。结合相应的护理措施,最后观察三组患者的疗效。

结果:大重量组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中、小重量组,对比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

结论:角度牵引下大重量、短时间牵引,以及进行对症护理,有利于提高神经根型颈推病的治疗成功率,促进患者康复。

关键词:牵引 神经根型颈椎病 护理 牵引重量 牵引时间

【中图分类号】R47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8801(2013)06-0342-01

颈椎间盘突、椎间孔内骨赘形成会对脊神经根造成刺激,导致神经根型颈椎病的发生。患者的临床症状为颈肩部或臂手处于麻木状态,活动十分不方便,出现不同程度的运动障碍。颈椎牵引在神经根型颈椎病的临床治疗中得到广泛的应用[1]。不同牵引时间、牵引重量都会影响到治疗的效果。为患者提供优质的护理,有利于提高治疗效果。关于本院神经根型颈椎病的牵引治疗与护理方法,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收集从2010年10月到2012年10月本院收治的120例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临床资料,将患者随机分为小重量组、中重量组、大重量组,各40例。其中男患者50例、女患者70例。年龄在23岁到75岁之间,平均年龄为(45.83±5.94)岁。病程在30d到16年之间,平均病程为(10.84±2.02)年。三组患者均符合疾病纳入标准,性别、身高、年龄、病因等一般资料,对比无显著差异性(P>0.05),可以进行组间比较。

1.2 方法。

1.2.1 牵引治疗方法。患者每日行穴位注射治疗后,行牵引治疗法,每日两次,每次15分钟,20天为一疗程。

①牵引角度:指导患者采取坐位牵引方法,在治疗前保证患者全身处于轻松的状态,并观察患者的临床症状、神经根型颈椎病的病理变化,掌握具体的病变位置。在手术之前分析X线片的特征,以及结合结合人体生物力学原理,从而采取不同的角度行牵引治疗。如果患者的病变在C2到4之间,采取5到20度牵引;病变在C4到5之间,采取0度牵引;病变在C5到6之间、C6到7的情况下,颈椎曲度比较稳定的情况下,可以采取前屈10到20度牵引;颈椎曲度稍直,可以采取前屈5到10度角牵引,颈椎曲度消失,可以采取0到5度角牵引;针对颈椎反屈患者,可以进行垂直位牵引。②牵引重量:小重量组牵引重量在5到10%的范围内,时间为55min左右。中重量组牵引重量在15到20%的范围内,时间为30min左右。大重量组牵引重量在30%的范围内,时间为15min左右。

1.2.2 对症护理措施。①牵引前护理[2]:向患者充分讲解病情,耐心介绍牵引的目的、必要性以及可能取得的效果,同时向患者详细介绍牵引措施以及牵引前后的注意事项,使患者充分了解疾病康复与预防知识。向患者介绍近年来牵引治疗成功的经验,了解患者的心理变化,给予患者心理支持,有效消除患者的恐惧焦虑心理。②牵引时护理:在牵引的过程中,对患者的反应进行全方位的观察,并询问患者的疼痛程度,并不断调整牵引的角度、重量,提高患者的舒适感。③牵引后护理:在牵引的时候,会增大椎间隙,可以科学调整小关节错位和椎体滑脱,以促进软组织修复、炎症消退。在牵引后保证患者充足的休息时间,可以起到神经根的减压作用。另外防止风寒湿三邪侵入,并指导患者进行科学的功能锻炼,以缩短治疗的时间。

1.3 评价标准[3]。①治愈:患者临床症状消失,各项功能恢复正常,改善率大于90%;②显效:患者不良症状出现明显的改善,各项功能基本恢复正常,改善率大于70%;③有效:患者不良症状均有所改善,体征功能障碍改善率大于30%;④无效:患者不良症状均没有改变,体征没有好转,甚至出现加重的现象。

总有效率=(显效例数+有效例数)/总研究例数*100%。

1.4 统计学处理。本次所有研究资料均采用SPSS18.0统计学软件处理,计量资料采用均数加减标准差表示(X±S),计数资料采用t检验,组间对比采用X2检验,P

2 结果

大重量组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中重量组、小重量组,对比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根据患者的病理变化、相应的病变位置等,可以采取不同的角度牵引[4]。本文采取不同牵引时间与不同重量来治疗经根性颈椎病。大重量组患者的总有效率比较高,可见角度牵引下采用大重量、短时间牵引,符合组织的生物力学原理,降低椎间盘内压,缓解神经根所承受的压迫,减少不良反应等。

在牵引过程中密切关注患者的反应,不断调整牵引力度、角度等,防止因牵引过重过轻、角度偏离而加重病情。另一方面,优质的对症护理有利于巩固疗效,能够有效减轻患者的消极情绪,从而使消极情绪对患者机体内各个系统的负面影响降低,使患者内环境保持平衡的状态,有效提高牵引效果,降低并发症发生率,提高护理质量。

参考文献

[1] 何风.穴位注射结合循经远端取穴加行动法对神经根型颈椎病的临床观察[J].黑龙江中医药大学,2012.11(02):182-184

[2] 李艳丽.神经根型颈椎病牵引治疗护理[J].中国现代医生,2011,09(23):105-108

第4篇

关键词:颈椎病;神经根;牵引;舒筋;整脊

中图分类号:R681.5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007-2349(2013)08-0047-02

神经根型颈椎病主要是在颈椎间盘退变的病理基础上,继发相邻骨与软组织结构的退变,最终导致脊神经根的损伤而出现相应的临床症状。其发生率及程度随年龄增长而日益增多,并逐渐加重,40岁的人群更易患颈椎病,男女之比为1.4:1,以C5~C6,C6~C7两节最多见[1]。而神经根型颈椎病占各类型颈椎病发病率的60%~70%,是最为常见的颈椎病类型[2]。随着人们工作压力增大,生活方式转变导致的长时间伏案,不适当的体育锻炼,使该病的发病率增高并有年轻化的趋向,引起了社会关注,笔者近年来以牵引舒筋结合整脊为主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40例,取得一定疗效,报道如下。

1临床资料

1.1诊断标准符合《中医病症诊断疗效标准》中关于颈椎病的诊断,并且符合神经根型颈椎病的病理分型[3]。2组均依据患者的临床病史、症状、体征并结合颈椎影像学资料(X线片、CT、MRI)确诊。

1.2纳入标准符合《中医病症诊断疗效标准》中神经根型颈椎病的诊断标准[3],年龄在20~70岁间,自愿接受本疗法,治疗期间不进行其它影响疗效判定的治疗。

1.3排除标准1不符合上述纳入标准者;2 其它原因导致的颈椎疾患,如颈椎骨折、脱位、椎体结核、椎体肿瘤等;3有严重的精神、心理疾病;4严重的心脑血管系统疾病,妊娠期的患者;5依从性差,不能按时接受治疗及如期随访者;6 重度骨质疏松症者。

1.4一般资料将在2011年7月~2013年1月间就诊于新疆医科大学附属中医医院推拿科门诊,且符合纳入标准的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80例,以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各40例。治疗组男12例,女28例;年龄最小23岁,最大65岁;病程最短5 d,最长10 a。对照组男11例,女29例;年龄最小24岁,最大67岁;病程最短6 d,最长9 a。2组患者的性别、年龄和病程一般资料经统计学处理无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2方法

2.1治疗组采用牵引舒筋结合整脊疗法,对照组单纯行牵引舒筋治疗。

2.2舒筋治疗患者俯卧位,先用法,按揉法作用于斜方肌、大小菱形肌、冈上肌、冈下肌等处约3 min。再用一指禅推法分别作用于风府穴至大椎穴、天柱穴至颈根穴(大椎穴旁开一寸)约3 min。左侧卧位,用一指禅推法作用于风池穴至颈臂穴(缺盆穴内一寸)2 min,点按风府穴、风池穴、颈根穴、颈臂穴、肩井穴、肩外俞穴、天宗穴等穴位以患者感到酸胀为度。右侧卧位手法同左侧。放射至拇指根麻木者,取同侧C5~6椎间隙,用一指禅推法、按揉法治疗3~5 min;放射至拇、食、中指及环指桡侧半指麻木者,取同侧C6~7椎间隙,用一指禅推法、按揉法治疗3~5 min;放射至小指及环指尺侧半指着,取同侧C7~T1椎间隙,用一指禅推法、按揉法治疗3~5 min。平卧位,医者用食中指沿C7至C1向上点揉患者颈夹脊穴酸胀为度。

2.3整脊治疗颈部采用横突触诊检查时,可发现病变相应椎体滑脱、旋转、侧摆等错位改变,结合X片以印证,需要通过特定的正骨手法来纠正复位。方法如下:低头摇正法[4],用于C2~6颈椎后关节“旋转式错位”;侧头摇正法[4],用于C2~6钩椎关节“旋转式错位”;侧卧摇肩法[4],用于C2~7、T1~2“旋转式错位”;侧卧推正法:用于各颈椎前后滑脱式错位,尤其对颈轴反张者有效[4]。每做完一次整脊后,需要用两手触诊来检验颈椎整复的效果。

2.4牵引治疗选用Q-7型颈椎牵引椅,患者取坐位用颈椎枕颌吊带进行牵引,牵引重量为患者体重的20%~40%,每次牵引10~20 min。

上述疗法每日1次,10次为1个疗程,每个疗程间休息1~3天,治疗2个疗程后进行临床疗效评定。

2.5统计方法运用SPSS13.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统计,计数资料、等级资料采用卡方检验,以P

3疗效标准与治疗结果

3.1疗效标准参照《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3]。治愈:原有疼痛、麻木等各种不适症状消失,颈部及肢体各屈伸肌群肌力及功能恢复正常,可以正常工作和劳动。好转:原有疼痛、麻木等各种症状减轻,颈部及肢体功能较前改善。未愈:症状较治疗前无好转。

3.2治疗结果见表1。

4讨论

颈椎病是因颈椎间盘退变本身及其继发性改变刺激或压迫邻近组织,并引起各种症状和体征的颈椎退变性疾患[5]。1952年Brain等首次将颈椎病分为脊髓型和神经根型两种。许多研究阐述了根性病变和髓性病变的本质特点[1]。神经根型颈椎病是由劳损、退变、外伤等因素导致的颈椎间盘纤维环退变、破裂进而导致的向后外侧突出的髓核、增生或松动移位的后方小关节等使颈神经根受到压迫刺激,而引起的以脊神经根分布区相一致的感觉、运动及反射障碍[6]。

非手术治疗是治疗颈椎病的行之有效的方法,它不仅可使颈椎病患者的病情减轻或明显好转,在本病的早期阶段甚至可治愈,由于颈椎病的复杂性,不同类型、不同时期的颈椎病在治疗上也有不同要求,各种疗法均有其应用范围,疗效差异较大。牵引和推拿疗法是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的最基本、最常用的方法[7]。牵引通过对颈部的制动与固定使颈部肌肉松弛,恢复颈椎的内外平衡和正常列线,有利于突出物的还纳,增大椎间孔容积,减轻局部创伤反应[8]。舒筋手法作为推拿手法的一种,其操作简单易学,推拿医师通过特定的手法将患者颈、肩、胸、背部的肌肉做较大幅度的被动活动,以达到行气、活血化瘀的作用,局部血运的加快,利于局部渗出的炎性致痛物质代谢,减轻疼痛症状;另一方面还可使粘连的神经根得到部分松解,解除肌肉痉挛,可使患者感到舒适。整脊手法以“理筋,调曲,康复锻炼”治疗为原则。整脊医师基于患者的症状体征和影像学资料,使患者处在特定的,而使欲被复位的某节脊椎处于活动度最大的位置上,通过特定的手法在特定的方向和用力点上施加瞬间爆发力,将处于旋转、侧移等异常位置的脊椎调整回原位,恢复椎体间关节的稳定性,改善了颈椎的平衡状态。

脊柱形态结构与功能的统一协调性,决定了脊柱轮廓应力对脊柱的稳定性[9]。在脊柱轮廓应力的外四维中,以肌肉韧带的第一杠杆为动力和支撑力。因此整脊需要先理筋。另一方面,脊柱的不平衡,除外伤的外来暴力以及骨病自身破坏以外,常见的劳损病,均起源于肌肉韧带损伤而致轮廓应力不平衡后继发。所以,在治疗脊柱劳损病中,理筋为首要治疗大法。椎曲决定了椎间孔脊椎管的形态,也决定了脊神经及脊髓的自我定位。因此,脊柱劳损病几乎所有病理改变均为椎曲改变。所以,整脊治疗是以调整和恢复椎曲为主要目的。由此可见颈椎病的治疗需要筋骨并重,舒筋、整脊应有机结合,使颈椎达到应有的内外平衡。通过临床疗效对比发现,牵引舒筋结合整脊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疗效肯定,并优于单纯牵引舒筋疗法,值得临床推广。

参考文献:

[1]范清宇.临床骨科学[M].西安: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04:48.

[2]李争鸣.颈肩背功能训练对颈椎病的治疗作用[J].广西医学,2008,30(10):1572~1573.

[3]ZY/T001.1~001.9-94.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S].

[4]魏征.脊柱病因治疗学[M].北京:商务印刷出版社,1995:87.

[5]海涌.脊柱外科治疗原则[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11:256~257.

[6]陈燕坤.针刺加牵引治疗颈椎病120例[J].广西中医药,2003,26(4):36.

[7]熊爱民.牵引下正骨推拿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疗效观察[J].浙江中西医结合杂志,2006,16(1):63.

[8]陈启波.针刺结合颈椎牵引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75例[J].广西医学,2008,30(2):279~280.

第5篇

【关键词】中医按摩;颈椎病

【中图分类号】R68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6851(2017)06-0-01

按摩属于人类社会中较为历史悠久的艺术,按摩应当是源于古人本能的自我防护意识,在古时候人类所掌握的生产力水平低,在生产生活当中难免要经历伤痛和病患,他们会下意识的抚触感到不适的地方,在抚触减轻了患者的痛苦之后,较为聪明的古人会注意把经验积累起来,最后从本能活动转化为主动的医疗活动,经历了历代人的持续积累、总结、提高后变成了正规的医术,

一、按摩学的发展历程

早于1949年之前,按摩疗法只是在民间存在和发展,因为那个时期国家对于民众卫生并不重视,特别是操作类别的中医技术,因而按摩当时不得不零散的分布于民间,这样的存在形式受地地域的限制,从业者彼此欠缺技术上的交流。不过,也正因为这个原因,其散布于民间,又由于我国广阔的地域特性使各地的病症不尽相同,从而各地的按摩技术发展也自成流派各具特色,比如各地的推拿正骨术,江浙地区的“一指禅”推拿术,山东地区的小儿推拿术等。在近代史中因为西医进入中国,按摩同中医的许多学科一样受到极大的冲击,不过按摩技术却在西医的冲击当中汲取了西医的生理解刨学等有关内容,使得自身更加充实和完善。

二、关于颈椎病介绍

颈椎病也叫做颈椎综合症,属于一类基于退行性病理变化的病患。这种疾病的主要成因包括坐姿不正确、韧带变厚、颈椎间盘突出、颈椎长时间慢性劳损、肌肉长期疲劳、颈椎骨质增生等,导致脊神经根、颈椎或颈部动脉被压迫,或肌肉软组织过度劳损等,因而发生多种功能性困难的综合性临床特征,多数现象为失眠多梦、记忆力降低、头疼眩晕、呕吐恶心、肢体麻木、肩颈痛、肌肉萎缩,更为严重的后果会出现行走艰难或瘫痪等。

三、颈椎病的种类以及发生原因

按照病症表现不同以及涉及的部位差异,主要分划分成脊髓型、交感神经型、颈型、神经根型、椎动脉型以及混合型。

(一)颈椎病发病原因非常复杂,重点包括3种因素,首先是外力原因。主导因素是因为积累性损伤、外力伤害等因素,引起颈部骨关节失稳后,钩椎骨关节变位、松动而引起两旁上下的横突孔发生了侧向或轴向错位,导致压制或刺激到椎部动脉。其次是结构性原因,含盖颈椎间盘突出、颈椎增生、钩椎关节囊出现了创伤性反应等。第三是血管方面的原因,显现为血管动力出现异常、血管发生异变或是出现动脉硬化。

(二)在中医当中把颈椎病归于眩晕、肩颈痛、痹症等领域。而按摩疗法却有疏通筋骨、疏导粘连、排寒祛风、镇痛消炎、清瘀活血、舒经活络等作用,进行过按摩治疗之后,可以清除神经根和其附近软组织中发炎导致的水肿,可以调节颈椎部分的血液循环状况,能够延迟或降低颈椎骨关节韧带的骨化及钙化进程,使肌肉更富有弹性,使小关节的功效得到改良。

四、采用按摩疗法治疗颈椎病的原理

(一)改善按摩部位的血液循环,缩短炎症消除时间。颈椎在出现部分病变时,常常会导致关节部位的软骨发炎,或是引起滑膜积液或水肿,使神经出现刺激性病症,采用按摩治疗可以通畅周边的血气,减低疼痛感,缩短炎症消除时间,因而实现医治的功效。中医当中觉得引起颈椎病的原因包括,一是肝亏肾虚,血气亏空的内因,二是外力损伤,邪风湿气入体等所致。血气在颈部流通不通畅,脉络阻塞不通是发病的主要因素。按摩疗法可以舒经活络顺、通畅血气、除邪风祛湿寒,同当代医学主张的“改善一定范围内血液循环,促进炎症消除”相似。

(二)延缓部分软组织发生痉挛,清除部分粘连病变。颈椎附近的软组织受到伤害发生病变,会出现非正常压力,使得颈椎部分结构的平衡性遭到破坏,从而导致颈椎的骨关节发生失稳现象,这样会刺激或者压迫到交感神经或椎动脉,使得颈椎动脉输送血量降低。颈椎周围的肌肉以及软组织发生的异常现象,在颈椎病的病因当中同椎间盘及椎骨同样不可轻视。借助按摩疗法放松颈椎附近的肌肉,以及关节囊、韧带、肌腱等,将软组织出现的粘连进行分离,实现放松通畅的疗效。

(三)调整颈椎的间隙,清除小关节的紊乱病灶,抑制骨质增生,调整血管和神经等位置状态。

神经根颈椎病大多是因为椎间盘萎缩病变、关节囊松弛、椎间隙变窄、关节突出、颈椎或其软组织发生了病变、小关节错位、椎体滑脱或移位等引起颈椎孔变细,使相关的神经根受到压迫,并且因为伴有水肿渗出、慢性发炎、肌肉损伤等问题,最终变成了肿块、条絮、筋结等使附近血液无法流畅循环。

椎动脉颈椎病大多是因为外伤或慢性劳损等因素引起关节失稳后,钩椎关节松动、移位从而影响到两旁的上下横突孔,导致压迫或是刺激了椎部的动脉。对此,采用正骨按摩疗法可以准确有效的增加颈椎的骨关节间隙,增大颈椎孔,缓解骨刺刺激和压迫神经根的情况,加强对增生骨质的吸收和部分水肿渗液的吸纳,改良错位的关节,以此削弱或清除神经根被压迫或是动脉被压迫导致的病症。

五、结语

颈椎病作为较为常见骨关节病患,其发病对象早已不再局限于中老年人,正逐步呈现出年轻化的态势。更多的年轻人正遭受颈椎病引起的病痛,他们的生产生活受到了广泛的影响。不过,颈椎病只要采取科学的预防手段或是经过科学的医治,其同样可以获得有效控制甚至治愈。颈椎如果发生不良现象,不可讳疾忌医影响治疗,一定要对其做到早发现、早就诊、早医治。

参考文献

[1]u祥发;岳志琦;综合疗法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120例[J];实用中医药杂志;2016

第6篇

关键词 颈椎病 病因生物力学分析 推拿牵引治疗 伏案职业群体

1 病因生物力学分析

颈椎病就其本质来说就是其生物结构和功能的损伤问题,用生物力学原理和方法来进行分析,既有必要,又相当有效。

1.1 颈椎的静力性结构失衡与颈椎病类型 颈椎有七节,上接头颅,下连胸椎。颈椎既要支持和活动头部,又要负责向脑供血的椎动脉和中枢分配在颈、肩、臂的脊神经的通行。颈椎的这些重要生理功能顺利完成,必有赖于其复杂的静、动力结构的精巧平衡。这种平衡一旦因损伤而丧失,就会致使颈椎内的脊髓、神经、血管等组织受到压迫刺激而产生一系列酸痛、麻木、眩晕等症状。按生物力学观点,颈椎中自身不具备像肌肉那样动作能力的结构,均属静力性结构,包括椎体及其附件(椎弓、横突、钩椎关节、关节突小关节等)、椎间盘、椎管、脊髓、神经根、血管和相关韧带等。颈椎静力性结构失衡所涉及内容较多,概括起来主要有四种压迫刺激性失衡:

1.1.1 椎体附件和椎间盘与脊神经根之间的失衡:因各种急慢性损伤因素和机体急慢性退变性因素,致使椎体、椎弓、关节突、小关节骨质增生,椎间孔变窄,椎间盘突出而使脊颈丛和臂丛神经根受到压迫和刺激而水肿,发生无菌性炎症,就会把其所支配的颈、肩、臂等处的酸痛和麻木感觉传送到大脑。这是伏案群体患者中最常见的神经根型颈椎病。

1.1.2 椎体及附件与椎动脉之间的失衡:如果骨质增生致使颈椎横突孔变窄、上下关节突明显增生肥大以及钩椎增生向外突出,就会直接压迫和刺激椎动脉,并使之痉挛,从而造成大脑供血不足,产生晕眩、头痛、视物模糊、猝倒等症状(注:倒地平躺即恢复正常),这就是椎动脉型颈椎病。

1.1.3 椎体及附件与交感神经干之间的失衡:如果椎骨一系列骨质增生使得分布在颈脊神经根、脊膜、小关节囊上的交感神经干(由脑发出的)受到压迫或刺激,患者就会出现片头痛、头昏、恶心、呕吐、眼后部胀痛、耳鸣、发声障碍等症状,这就是交感神经型颈椎病。

1.1.4 由于椎弓内缘骨质增生,椎管内径变小,又因椎体间隙变窄,致使椎管内后衬的黄韧带打皱着褶、变性增厚:再加上管内前衬的后纵韧带劳损而骨化,均会使椎管腔狭窄,最终导致脊髓受挤压而损伤,从而引起下肢发麻、行走困难(脚就像踩在棉花上一样)等症状,这就是脊髓型颈椎病。

1.2 颈椎的动力性结构失衡与颈椎病类型 按生物力学观点:颈椎的动力性结构主要指附着在七节颈椎上且分布到头、颈、背、肩、胸等处的肌群和沿颈丛神经干、臂丛神经干分布的肌群以及相关的韧带和筋膜。伏案工作所产生的向前下方的合力,归根结底还是要靠颈椎背后及两侧的肌肉张力来平衡。因此头部长时间前屈给这些肌群以沉重负荷,于是给上述颈椎动力性结构造成劳损性失衡。低头伏案是目前职业劳动姿势的一大特征,而颈椎恰恰处在头颅与躯干之间,头的重量大,低头前屈就使得颈椎4、5、6节处受力负荷更大,由此可见,连续低头伏案工作时间越长,患颈椎病的机会就越大。

此外,颈椎静动力结构(椎体、椎间盘、韧带、肌肉)随年龄增长而衰老退变,特别是35-50岁退变速度呈加快趋势。往往在椎体各处发生骨质增生形成骨赘,致使颈椎的动静力性结构失衡,引起颈型颈椎病和颈椎间盘突出症。中医认为,气滞血瘀是促发颈椎病的重要因素。这是因为颈椎劳累一天之后,气血容易通过休息和睡眠很快得到濡养和恢复,而体质差的人往往是循着“气不通则麻”、“血不通则木”的规律,造成经络气血运行阻滞,日子一长,颈部的组织结构就会失去濡养,积累劳损,形成现代医学所说的退行性病变而患颈椎病。

2 推拿、牵引治疗各型颈椎病的体会

近五年来,我们采用推拿、牵引治疗各型颈椎病160例,获得了满意的临床疗效,现报道如下。

2.1 临床资料 本院就诊患者160例,男83例,女77例;年龄最小者21岁,最大者78岁;病程最短者2个月,最长者40年。其中有90例患者曾分别接受过中药、西药、针灸、封闭、理疗等多种单独治疗效果不佳。

2.2 疗法应用

2.2.1 器械牵引:在有牵引器的条件下,可以用枕颌式坐位牵引的方法,牵引重量男性一般为8~14kg,女性6~12kg,牵引时间一般为30分钟。

2.2.2 局部推拿:牵引后,病人坐于椅上,术者站于其后,双手扶其双肩,缓缓向后抬至一定角度,再缓慢向前推至垂直位,嘱病人双上肢随身体摆动而前后摆动,颈肌放松,约1-2分钟后进行推拿。推拿时,医者先在患者颈项部、肩背部及上肢做轻快的滚揉法5分钟,然后多指拿揉上述部位,拇指按揉颈和上胸椎两侧的压痛点,重点按压第六颈椎横突旁的神经刺激点和交感神经星状神经结(缺盆),各点按3分钟。

2.2.3 推正法:前后滑脱错位者,术者双拇指按于其后的棘突旁,左右旋转式错位者两拇指分别置于左、右偏向不同的两个棘突旁,当向前运动时,双拇指加力推正之。

2.2.4 摇正法:选用复位角度时先将病人向后拉至某一角度,以保持颈椎前屈角度,然后术者选好“定点”,进行摇头或摇肩手法复位。以颈C4、5错位为例,触诊横突C4偏右C5偏左,术者左拇指按C4右偏横突后侧,左手托其左颊摇向右方达最大角度时稍加“闪动力”而复正。再以右拇指按C5左偏横突后方,左手托其右颊摇向左方。亦可用摇肩法达一定角度作一闪动来复位。

2.2.5 侧按法:术者一手虎口扶于病人颈部错位椎旁隆起处“定点”,另一手握病人健侧手腕,徐徐用力向下推拉,使病人颈部侧屈约200°然后轻轻还原。重复上述动作3次。一般先作健侧,使交错的关节易于松解,然后作患侧复正较易成功。

2.2.6 点穴治疗法:同上。医者双拇指点按风池、天柱、大椎、肩中俞、肩外俞、腕骨、后溪、少泽等穴,每穴点按半分钟。

2.3 疗效标准 治愈:症状消除或基本消除;显效:颈痛、上肢放射性疼痛或头晕等症状明显减轻;颈部活动改善,牵拉压头试验阴性;感觉、运动、腱反射基本正常;好转:颈部活动好转,牵拉压头试验阳性;疼痛头晕等减轻,上、下肢感觉、运动及腱反射情况有所改进;无效:症状特征无变化。

2.4 治疗结果 本组颈椎病患者均以接受本法治

疗2个疗程为观察时限,每个疗程10次,即连续治疗20次后评定疗效。治愈52例,显效60例;好转40例,无效8例;有效率达95%。神经根型颈椎病45例,治愈17例,显效20例,好转8例;椎动脉颈椎病26例,治愈10例,显效5例,好转11例;交感神经型颈椎病8例,显效5例,好转3例;脊髓型颈椎病6例,好转2例,无效4例;混合型75例,治愈22例,显效33例,好转18例,无效2例。

3 讨论

颈椎病就其本质来说就是其生物结构和功能的损伤问题,用生物力学原理和方法来进行分析,既有必要,又相当有效。颈椎上接头颅,下连胸椎,既要支持和活动头部,又要负责向脑供血的椎动脉和中枢分配在颈、肩、臂的脊神经的通行。颈椎的这些重要生理功能顺利完成,必有赖于其复杂的静、动力结构的精巧平衡。按生物力学观点,颈椎中自身不具备像肌肉那样动作能力的结构,均属静力性结构,颈椎静力性结构失衡所涉及内容较多,概括起来主要有:椎体附件和椎间盘与脊神经根之间的失衡;椎体及附件与椎动脉之间的失衡;椎体及附件与交感神经干之间的失衡;椎管及管内纵韧带与脊髓之间的失衡。按生物力学观点:颈椎的动力性结构主要指附着在七节颈椎上且分布到头、颈、背、肩、胸等处的肌群和沿颈丛神经干、臂丛神经干分布的肌群以及相关的韧带和筋膜。伏案工作所产生的向前下方的合力,归根结底还是要靠颈椎背后及两侧的肌肉张力来平衡。因此头部长时间前屈给这些肌群以沉重负荷,于是给上述颈椎动力性结构造成劳损性失衡。

第7篇

颈椎病又称颈椎综合征,其发病机理很复杂,在颈椎因长期劳损以及年龄增长的生理性退变过程中,除表现有椎体前后缘及小关节的骨质增生外,其周围的关节束韧带也相应发生充血肿胀、纤维化、钙化或骨化等一系列的变化,从而刺激或压迫脊神经、脊髓、颈部交感神经、椎动脉或脊髓的营养血管等引起的临床表现,我本人自2006年9月至2009年9月采用推拿配合中药汤剂治疗颈椎病190例,并对其疗效进行观察,取得了满意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本组190例病人中,男88例,女102例;20~30岁9例,31~40岁43例,41-50岁76例,51~40岁50例,61岁以上12例;病史最短1周,最长15年。

2 治疗方法

2,1 颈椎牵引 使用枕颌布袋牵引法,牵引重量从4kg开始,根据患者耐受程度而决定牵引重量的多少。

2,2 推拿治疗 ①先在颈部用点、压、拿、捏、弹拨、滚法等舒筋活血、活络止痛手法放松颈部肌肉。②脉冲式指压法:患者取俯卧位,在颈椎两侧两椎体之间旁开1.5寸使用脉冲式指压法;方向:斜向下向里;力度:由轻到重;时间:每一位置施术1分钟。胸椎从第一胸椎至第四胸椎每两个相邻椎体之间旁开1.5寸,使用脉冲式指压法。方向:斜向下向里;力度:由轻到重;时间:每一位置施术1-2分钟。

2,3 中药煎汤口服 当归15g,桂枝12g,红花9g,路路通10g,川羌活15g,五加皮12g,丹参20g,川芎12g,黄芪30g,白芍15g,桃仁15g,乳香12g,没药12g,络石藤12g,细辛3g,水煎服,1日1剂,每日2次。

3 疗效判定标准

痊愈:症状、体征完全消失,颈椎功能正常;显效:症状、体征部分消失,功能基本恢复正常,能参加工作;好转:症状好转、体征未完全消失,功能未完全恢复;无效:症状、体征无变化。

4 治疗结果

本组190例病人,经治疗最少者6次,最多者14次;痊愈:男75例,占39.47%;女78例,占41.05%。显效:男6例,占3.16%;女16例,占8.42%。有效:男5例,占2.63%;女6例,占3.16%。无效:男2例,占1.05%;女2例,占1.05%。

从疗效结果分析:运用牵引推拿配合中药汤剂治疗颈椎病对颈型颈椎病,神经根型颈椎病、基底动脉型、交感神经型颈椎病疗效非常好,而对脊髓型疗效最差。

5 典型病例

病例1:霍某,女,56岁,工人,颈部疼痛伴有头昏、恶心、心悸、经多方治疗,效果不佳,经人介绍前来我科就诊,患者自诉初起以颈项部疼痛不适为主,易疲劳,未加以重视,之后逐渐出现头昏、恶心呕吐、右上肢麻木疼痛等症状。x光片提示:颈椎生理弧度变直,颈椎体后缘见有唇样骨质增生,椎间隙狭窄,椎间孔缩小,诊断为混合型颈椎病(神经根型颈椎病、交感神经型颈椎病)。经牵引推拿配合中药汤剂治疗10天痊愈,恢复工作,随访2年未发。

病例2:张某,45岁,干部,头昏,头痛伴有手指发麻2个月,加重1周。患者自诉有颈部外伤史,头昏头痛伴有手指发麻尤以低头劳作时以及转头时加重,夜不能寐,自服多种中西药物,无效,经人介绍前来我科,x光片示:C4-C6椎间隙变窄,生理弧度变浅,椎后缘骨质增生。CT示:C4、5C4、6椎间盘膨出,诊断为:颈椎间盘膨出症。经我用牵引推拿配合中药汤剂疗法治疗5次后症状明显改善,夜寐能卧,治疗10次后,头昏头痛颈痛消失,临床症状和体征基本消失,为巩固疗效,共治疗20次,随诊至今未发。

6 讨论

6,1 病因病理分析 颈椎病是复发性很强的一种疾病,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患颈椎综合征的人越来越多,40岁以上的人中颈椎病的发病率高达60%。

我认为造成颈椎病的原因很多,但主要是以下两个原因:(1)长期从事低头屈颈工作,高枕睡觉或颈部外伤致颈椎扭曲改变,使肌肉疲劳和劳损。(2)肝肾不足是颈椎病发作的内因(素问・上古天真论)说:七八肝气衰,筋不能动,肝主筋肾主骨,中老年人肝肾气血衰退,肝血肾精濡养筋骨的功能失常,导致疾病的发生。因此临床治疗颈椎病应补益肝肾为主、益气活血、祛风散寒治疗为辅。

以上几种引起颈椎病的原因无论是长期低头工作者还是颈部外伤或肝肾不足者均可以引起椎间盘萎缩变性,弹性减少向四周膨出,椎间隙变窄,继而出现椎体前后缘与钩椎关节的增生、小关节关系改变,椎体半脱位,椎间隙变窄,黄韧带肥厚,变性及颈韧带钙化等一系列改变。当此类劳损性改变影响到颈部神经根颈部脊髓或颈部主要血管时,即可发生一系列相关的症状和体征。

6,2 治疗和体会 通过颈椎牵引脉冲指压推拿、口服中药汤剂综合治疗可起到双重治疗效果,其机理:

(1)枕颌布袋颈椎牵引适用于各种颈椎病,对早期更为有效(但对病期较久的脊髓型颈椎病进行牵引,有时可使症状加重,故较少应用)。牵引机理:第一,限制颈椎活动,有利于组织充血水肿的消退。第二,解除肌肉痉挛,从而减少对椎间盘的压力。第三,加大椎间隙和椎间孔,使神经根所受的刺激和压迫得以缓和,神经根和周围组织的粘连也可能得以松解。第四,缓冲椎间盘组织向周围缘的压力,并有利于已经向外突出的纤维环组织消肿。第五,使扭曲于横突孔间的椎动脉得以伸张,第六,牵引颈椎关节可使嵌顿的滑膜复位。

(2)脉冲指压推拿治疗颈椎病机理:①疏通经脉止痛止麻。②加宽椎间隙,扩大椎间孔,整复椎体滑脱,解除神经压迫。③松解神经及组织粘连,缓解症状。④缓解肌肉紧张,恢复颈椎活动。⑤可以减轻肌肉萎缩防止关节僵直和关节畸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