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优发表网,期刊支持: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股权代码(211862)

购物车(0)

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期刊投稿 出版社 公文范文 精品范文

企业创新发展范文

时间:2023-06-04 09:37:48

序论:在您撰写企业创新发展时,参考他人的优秀作品可以开阔视野,小编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这些建议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热情,引导您走向新的创作高度。

企业创新发展

第1篇

杭汽轮集团共有全资和控股企业10余家,产业涉及工业制造、进出口贸易、服务业、房地产等领域,其中工业汽轮机的制造能力与产量已居世界第一位,水泥行业余热利用产品居国内第一位。

在国内工业驱动领域,杭汽轮集团历来是技术的先导者、市场的开拓者、产业的引领者,是目前国内唯一能按用户的特殊需要,非标设计制造工业汽轮机的厂家。企业主导产品工业汽轮机曾获国家产品质量金奖,“工”字牌工业汽轮机获国家名牌称号,2011年“工业汽轮机”项目荣获经国务院批准的“第二届中国工业大奖表彰奖”,2012年获全国质量标杆企业称号等。

近年来,在企业创新发展中,杭汽轮集团院士专家工作站为杭州汽轮动力集团有限公司做出了积极的贡献,也因此获得了2011~2012年浙江省“讲、比”活动的先进集体荣誉称号。

后盾力量支持,建设积极热情

杭汽轮集团院士专家工作站建于2009年9月,是杭州市首家院士专家工作站,2010年10月,又被认定为浙江省首批院士专家工作站。目前,工作站已引进进站院士5人,院士及其创新团队核心成员共30多人,配备兼职管理服务人员4人。企业以专家院士工作站为依托,与东北大学、浙江大学、清华大学、中国机械科学研究院等大院名校开展技术合作,拓展“讲、比”活动内涵,发挥科技引领作用。

领导重视。为确保院士专家工作站顺利开展工作,杭汽轮成立了由总经理牵头指导、副总经理挂帅的专家院士服务领导小组,并为院士专家工作站配套了办公场所及相应的办公用品和研发设备,指派专人处理院士专家们在杭汽轮的日常工作及生活,按院士的专业与本企业相对应的技术部门结成对子,对院士专家们的调研、技术交流、学术报告、意见和建议等及时整理和反馈,使院士工作站在杭汽轮科研发展中发挥积极作用。

制度支持。制订了《杭州汽轮动力集团院士专家工作站管理办法》,制定具体的工作指南,包括工作站年度工作计划、集团技术创新计划和集团技术成果需求等,同时出台技术奖励细则,营造“尊重人才,鼓励创新”的良好环境。

经费保障。杭汽轮集团专家院士工作站实行专款专用,财务实行单独核算。目前,杭汽轮院士专家工作站已投入研发经费800多万元。

积极引进软智力,占领技术制高点

杭汽轮建立院士工作站,不仅为企业确定了技术方向、设计技术路线、提升技术视野,更为企业“明天的技术”做了重要的战略储备。通过院士工作站这个平台,院士及其团队“进企驻点”、企业研发人员“进站留学”,合作培养人才、共同研发项目,为杭汽轮集团在“十二五”期间从装备制造型企业向现代装备制造服务型企业转变、提高创新力提供了技术与人才保障。

如与中科院院士钟万勰合作进行计算平台软件SiPESC.OPT集成软件平台的交流和合作,与中国机械科学研究院陈蕴博院士及其团队合作开发课题“高温耐磨阀杆表面强化关键技术开发”,结合蒋洪德院士主持的国家燃气轮机工程中心的研究,与清华大学热能工程系动力机械与工程研究所一起开发用于燃气轮机试验样机上使用的“1.5级单级跨音速轴流压缩机试验样机”等,既有目前产品制造过程中急需解决的设计、工艺难题,也有杭汽轮技术发展所需要储备的新技术。这些技术的开发成功,为杭州乃至浙江省的装备制造业提供了解决共性与关键技术的创新技术平台。

通过院士专家工作站这个科研平台,在杭汽轮相继创造的几十个“国内第一”的基础上,继续花大力气、大勇气突破百万等级乙烯装置、百万等级PTA装置、大型空分装置用工业汽轮机等国家重大技术装备领域的国产化的实现。近三年来,共申请专利52个,获得省、部级科技进步奖9个,在国家核心期刊上12篇。

完善企业创新体系,

加快创新人才培养

进一步明确了企业的技术发展方向,保证了正确的发展路径。如杭汽轮目前正在开发的“十万等级工业汽轮机系列关键技术”的研究,东北大学的闻邦椿院士及其团队提供了极其重要的技术研究支持。浙江大学谭建荣院士,不仅通过公司专家院士工作站与公司进行相关科研课题的共同研发,他还是杭州汽轮机股份有限公司的独立董事,凡公司的重大战略决策,他都参与其中。

提高了企业技术创新体系的高度,加强了企业创新能力。院士专家和专家团队是促进企业技术创新的第一层面,为公司一批重大项目提供了核心技术支撑。通过与实际产品相结合,解决了技术创新中的理论性问题,更为企业“明天的技术”做足重要的战略储备,进一步完善了企业创新体系,提升了企业的技术创新体系的高度,为杭汽轮参与全球市场竞争、成为世界工业汽轮机制造领域的一流企业提供必不可少的技术基础。如与以陈蕴博院士领头的材料研究团队共同开发的课题“中型燃气轮机关键技术研究”已列入“浙江省重大科技专项优先主题重大工业专项”。

加快了创新人才的培养,储备企业发展后劲。公司成立院士专家工作站后,以院士及其创新团队为学科带头人,采取双导师制联合培养硕士、博士、博士后等高层次人才,为杭汽轮集团培养紧缺型人才、复合型人才。通过院士专家工作站的建设,三年来培养出研究生和在职进修人员10人、博士后2人,培养高层次人才1人,主办“钱江特聘专家”学术报告会12次。同时,杭汽轮集团为院士及其团队所在的高等院校提供实习场所和便利条件,吸引工业汽轮机行业的优秀技术人才参与开展技术研发,努力实现自身价值和企业价值的双重丰收。

第2篇

1.1审计性质不十分明确内部审计是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基于加强经营管理的内在需要,也是内部审计赖以存在的客观基础。然而,我国现代内部审计的产生却是一个行政命令的产物,片面强调外向及作为国家审计基础(政府审计的延伸)而存在的内部审计模式。这种审计模式实际上导致了人们对内部审计在性质认定上的模糊,从而不利于甚至阻碍着内部审计理论与实务的发展。

1.2审计的范围有限内部审计是一种独立、客观的保证和咨询活动,其目的在于为组织增加价值并提高组织的运作效率。从内部审计的定义不难看出内部审计的两种职能,即“监督职能”和“服务职能”。然而,由于我国内部审计设立的特殊背景,一开始就被错误地视为国家审计职能的延伸,内部审计工作的重心便局限于财务收支的真实性和合规性审计。长期以来内部审计是以“警察”的身份出现,突出了“监督”职能,忽视了“服务”职能,内部审计不关注企业的经济效益和长远发展。

1.3内部审计的作用没有受到足够重视虽然审计工作在财务收支审计的基础上逐步向更广的范围和深层次发展,但认识水平、思想观念的束缚以及管理体制等诸多因素,影响和阻碍着内审作用的有效发挥。

1.3.1内部审计成立多年来,投入大量精力搞的财务收支审计未能解决会计信息失真的问题,而且花样翻新。究其原因,有会计人员知识水平、业务素质的因素,有企业因小团体利益漠视法律、法规、规章、制度的因素,也有监督不力、查处不严的因素。从监督的角度看,一是由于内审人员独立性、权威性不够,碍于情面,特别是一些审计人员还处于被领导的地位,因此,查处问题不深不透,只看表象,点到为止,不去深究。二是一些单位存在家丑不可外扬的观念,总觉得出现问题不是光彩的事,审计信息不公开,碍于情面不愿处罚,起不到查一儆百的作用,相反一定程度上还助长了违纪违规行为,审计的威慑作用没有有效发挥。

1.3.2中国企业特别是国有企业的管理体制在兼顾中国目前特定的社会环境的同时,逐步向国际先进的管理体制靠拢。纵向看,我国企业的管理体制有了质的飞跃;但横向看,我国与国际先进的管理特别是真正意义上的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还有一定差距。这些差距的原因之一是与现代企业制度相配套的领导干部任期经济责任审计的作用未落到实处。

1.3.3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进程不断加快,企业来自国内外的竞争也越来越激烈,企业经营风险不断加大。面对日趋激烈的竞争,各国内部审计领域有了新的拓展,内部审计由控制导向审计向风险导向转变;从微观的查错防弊向宏观的管理审计、效益审计转变;从经营审计向战略审计转变;由防护性的监督、保证职能向预测、咨询的价值增值和服务职能转变。这些先进的理念在我国理论界讨论较多,但在实务界有些企业,特别是基层企业未曾涉及或涉及甚浅,内部审计还处在查处错误阶段,对错误事项停留在调账、纠正错误上,尚不能多角度、深层次分析问题,更谈不上站在企业长远发展的高度分析问题,提出建设性的建议,相比国际先进的审计理念和实务,我国内部审计的作用还有待开发。

1.3.4审计人员对计算机知识缺乏,不适应电算化、信息化的快速发展。计算机的普及和应用给审计提出了新的课题,即对信息系统审计和利用计算机实施辅助审计。信息系统审计包括信息系统内部控制评估、信息系统建设效益评估、信息系统合规性检查等多种形式,需要审计人员既熟悉掌握硬件知识,又要对软件有足够的了解,就目前为止,多数审计人员不具备这样的知识,无法有效地评估信息系统的安全性和效益性。计算机审计软件由于开发标准不一,功能不完整,全面推广计算机辅助审计还有一定难度,审计人员的知识和审计手段滞后于信息化的发展。

2如何促进审计工作的发展

2.1明确审计的性质内部审计在企业经营管理中处于极其重要而又特殊的地位。企业所设定的目标是一个企业的各个组成部分努力的方向,而内部审计及内部控制组成要素则是为实现或达成该目标所必须的条件。要确保内部控制制度被切实地执行并收到良好的效果,并能够随时适应外部环境的变化,就必须加强对内部控制的有效监督和客观评价。内部审计既是企业内部控制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监督与评价内部控制其他部分的主要力量,因而其在强化内部控制方面应当发挥不可替代的积极作用。

2.2改进审计方法

2.2.1企业内部审计应围绕企业经营目标开展工作,且理当成为企业运行的“监控器”。企业借助内部审计来完善经营管理的“预警系统”,建立健全内部监督“保证体系”。为此,内部审计应突破单纯的事后审计,转移到事前、事中审计上来,从而对企业内部控制进行全过程、全方位的监督和评价。

2.2.2内部审计的目的是保证组织目标的实现,因此,赋予了审计的监督保证职能。从监督职能看,笔者认为审计目的不是查处人,而是教育人、服务人,是保护干部的有效手段。借鉴国家审计通报的做法,在企业内部实行年度审计通报制度,作为职代会的一项内容,同时实行内部审计结果与各单位考核挂钩的办法。透明是最好的反腐剂,公开是最有力的监督武器。这种警示作用对发挥内审作用,保证企业会计信息的真实性以及领导干部的政治安全性应是一种有效的做法。

2.2.3经济责任审计是选拔任用干部的有效监督形式,因此,应改变目前“先任后审”的局面。在用人制度上实行经济责任审计与人事制度的衔接,按照中央“两办”和“五部委”文件精神,实行“先审后任、先审后升”的经济责任审计和人事任免制度,使经济责任审计真正成为考核干部履行责任的手段,增强干部在岗在职的责任性和约束性。

2.2.4实行审计通报制度是一把双刃剑,既是对被审计单位的有效约束,同时也对审计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审计不能停留在肤浅的现象上,而应从管理的角度深层次、多角度地分析问题。审计不在数量多,关键是要出精品,最大限度地为组织提供有效的价值服务。

2.3加强审计人员的培训信息系统审计,是信息化发展到一定程度的必然结果。信息化环境下的审计,电子数据、信息系统、系统内部控制必须做到“三位一体”。在审计过程中,这三项不能少,否则就不能全面履行审计职责,这就给审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在专业人才上应尽快引进或培养具有计算机专业背景,且对信息系统审计经过深入的专业学习和钻研的人才。同时要加强现有审计人员信息系统知识的普及和培训,使审计不断适应信息化发展的需要。

第3篇

关键词:复杂性理论企业集群动力模型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经济运行方式的演进,创新日益呈现出明显的集群化发展趋势。企业集群创新问题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通过对相关文献的检索发现,研究者主要集中于研究企业集群创新的生成动力,缺少对促进企业集群创新持续发展的动力机制研究。随着环境的迅速变化,集群在发展过程中可能出现创新停滞甚至退化,使集群逐渐丧失竞争优势。因此,在经济全球化的激烈竞争中,如何加快企业集群创新发展速度,保持集群的持续健康发展,是摆在企业界和政府面前亟待思考的问题。本文以复杂性理论为视角,分析企业集群创新系统的复杂性特征,并以此为依据,将化学催化反应方程引入企业集群创新行为,构建企业集群创新发展的动力模型,分析促进企业集群持续发展的动力机制。

企业集群创新行为的复杂性分析

企业集群创新行为不仅涉及到集群内部企业各种资源要素的投入、群内企业之间的相互作用,而且还包括一系列广泛而复杂的社会资源,融合宏观与微观、纵向与横向、群内企业与外部环境的交互作用,彼此形成一个密切相关的、动态的、开放的有机整体(系统)。其复杂性系统特征体现在以下方面:

开放性。企业集群创新是一个向集群内外开放、主体间互动、整体创新不断发展的过程。集群竞争优势的获得,不仅有赖于集群内各行为主体之间的频繁互动、知识技术的交流、组织学习以及柔性制度的渗透来达到内部的有机整合,而且要求集群网络的各个节点不断与集群外的网络节点发生多方位、多层次的联结,寻找新的合作伙伴,以获取远距离的知识和互补性资源。

自适应。企业集群作为复杂适应系统的适应性体现在:一方面,系统中主体(集群内企业)之间的联系十分紧密。在知识发展越来越快,技术的复杂度越来越高的情况下,主体在新产品开发中,必须借助于其它企业优势,才能更好发挥自身的创新能力;另一方面,企业集群与外部环境之间也同样存在着相互适应。当外部环境(包括行业、技术、市场和制度等方面)发生变化时,集群企业能够及时响应环境中的变化,研究和掌握行业先进的核心技术,以更快的速度向市场推出满足顾客快速变化的需求产品。

非线性。企业集群创新是一个非线性的系统,这一系统的输出变量或状态的变化并不是与对它的输入变量或刺激强度成简单的线性关系。由于在企业集群和外部环境之间存在着反馈作用(包括正反馈和负反馈),此外还有集群内企业间的主动相互作用活动,这些都会导致集群创新过程呈现非线性特征。

涌现。涌现是复杂系统自组织过程中出现的新的、协同的结构、模式和性质,出现在系统的宏观层次上,是系统整体具有而部分不具有的、全新的现象。由于集群内企业不完全由系统内部条件决定和不可完全预测性而使他们行为具有显著的涌现性。涌现行为是复杂适应系统的集体智慧的充分体现。

复杂性理论视角下企业集群创新发展的动力模型

企业集群创新作为一个复杂适应性系统,其可持续发展涉及内外部环境要素的复杂的相互作用。从更全面的视角去研究系统要素组成、系统结构与系统外在表现的关系对我们更加深刻理解企业集群创新发展的机理十分重要。本文以复杂性理论为视角,将化学催化反应方程引入企业集群创新行为,构建企业集群创新的动力模型。

复杂性理论框架下选择催化反应模型的依据。首先,化学催化反应发生的前提是反应物分子之间必须相互碰撞,碰撞频率越高,反应速率越快。但不是每次碰撞都能发生反应,只有那些动能特别大的分子碰撞才是有效碰撞,进而产生化学反应,体现出自适应性。其次,分子之间的相互作用十分复杂,往往不遵循简单的线性规律。而且化学反应过程有时伴随自组织和混沌现象的出现,表现出非线性的复杂机理。最后,化学催化反应的速率要受到如浓度、压强、温度、催化剂等外部条件的影响。催化剂通过改变化学反应的途径,而提高或降低反应速度,呈现出开放性特征。本文认为该结论同样适应企业集群创新发展研究。

(一)化学催化反应方程

在化学催化反应中,催化剂的作用可以用反应式(1-1)来说明。

式(2-1)表示企业集群创新行为的投入产出的转换方程式。其中,M、F、……、R表示企业集群创新行为所需的各种资源投入,如原材料、知识、人才、技术;m、f、……、r表示参与集群创新的各种资源对创新行为的敏感程度,称之为“要素活度”;P.S.Λ.W表示企业集群创新的各种产出,如新产品、新材料、新工艺等;Structure表示对企业集群创新行为起重要作用的组织结构、社会文化、法制政策、地理环境等;N表示集群内企业数量;C表示企业集群创新行为受到的环境约束(如政府政策、法律法规、社会责任等)。

式(2-2)表示企业集群创新发展的速率方程式。其中D(t)表示t时刻企业集群创新的速度;f(t)表示t时刻企业集群创新的动力系数;CM、CF、ΛCR表示企业集群创新所需各种资源的投入比例;α、βΛλ表示各种资源投入对企业集群创新发展的贡献程度。

式(2-3)描述了影响企业集群创新发展的动力系数的各种制约因素及其相互关系。其中f0为指数前因子,定义为与集群的资源禀赋、区位优势有关的一个常量。E(t)表示t时刻企业集群为完成某个特定的目标,在激励、调动和整合内、外部要素时,所要耗费的资金、时间和感情数量。G(t)表示集群内企业的竞争程度。N(t)表示t时刻集群内企业数量。

(三)模型参数分析

1.m、f、……、r分析。m、f、……、r又称之为“要素活度”。

所谓“要素活度”,就是指参与集群创新行为的各种要素当前具有的效能与其潜在的最大效能的比值。如果资源净数量满足要求,但不能被很好的调动、组合利用,或是由于某些关键要素、关键环节不能正常运作导致内耗的产生,就会产生与预期相反的效果。在企业集群创过程中,“要素活度”主要取决于集群内企业本身的技术水平和管理能力以及企业之间的协调配合能力。

结论1:企业本身的技术水平和管理能力越高,企业之间的协调配合能力越强,企业集群创新效果越显著。

2.G(t)分析。G(t)反应集群内企业的竞争程度,E(t)、N(t)一定时,G(t)值越大,f(t)越大,从而企业集群创新发展速度越快。

结论2:集群内企业竞争越激烈,集群创新发展速度越快。

3.E(t)分析。当G(t)、N(t)一定时,E(t)与集群创新速度成反比。

结论3:降低创新过程中的协调费用,有助于提高企业集群创新速度。

4.N(t)分析。在大多数的化学催化反应中,反应速率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同时,催化剂也可以通过降低反应的活化能,使活化分子百分数增大从而增大反应速率。但酶是蛋白质,可随温度的升高而变性。在温度较低时,前一影响较大,反应速度随温度升高而加快。但温度超过一定数值后,酶受热变性的因素占优势,反应速度反而随温度上升而减缓,形成倒V形或倒U形曲线。因此,酶的催化作用存在一个最适温度。

在方程(2-3)中,我们可以这样来理解,当企业集群数量增加时,需要协调企业之间关系的资金、时间、情感等值也会随之增加,并且当集群内企业数量达到一定程度以后,N(t)的增加往往导致E(t)成倍的增加,进而导致集群创新发展速度减慢。这也说明了现实中的一个现象:当集群内企业数量达到一定程度以后,企业数量的增加反而会导致集群发展速度递减。

结论4:集群发展初期,集群创新速度会随着群内企业数量的增多而加快;但达到一定程度后,会因协调所带来的成本增加而导致集群创新发展速度减慢。

5.Structure分析。在方程(1-1)中catalyzer为催化剂。众所周知,催化剂在化学反应中主要是通过降低化学反应中的“活化能”Ea,从而提高反应速度。在方程式(3-1)中,structure代表对企业集群创新发展起促进作用的集群组织结构、社会文化、法制政策、管理机制、地理环境等,同催化剂的作用相同,structure通过减少协调费用,进而提高集群的创新速度。

结论5:合理的集群组织结构、良好的文化氛围、健全的法律法规、有效的管理机制、优良的地理环境等都会降低协调成本,从而促进企业集群创新速度的加快。

结论

本文以复杂适应理论为视角,运用化学催化反应方程构建了企业集群创新发展的动力模型,通过对模型要素的分析,得出影响企业集群创新发展速度的因素。从中我们可以看出企业集群创新速度不仅取决于创新投入要素,而且与集群组织内部条件与外部环境均密切相关。对这方面的深入研究可为企业集群加快创新,走持续健康发展的道路提供有益的思路。

参考文献:

1.霍兰德.隐秩序——适应性造就复杂性[M].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2000

2.张兵.基于CAS理论的企业可持续发展研究[D].河北工业大学,2004

3.胡恩华.企业集群创新行为的理论与实证研究——基于复杂适应系统理论的视角[M].科学出版社,2007

4.邱世明.复杂适应系统协同理论、方法与应用研究[D].天津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2.12

第4篇

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进入90年代以来,依靠劳动力、土地等资源优势以及灵活的经营,我国的中小企业以强大的生产力支撑起了“中国制造”。但是,这种要素导向型经济的弊端也正在日渐显现。由高消耗、高成本、高污染、低效益的生产模式引发的能源短缺和环境污染;由西方发达国家频繁发生的专门针对中国的高技术出口封锁,到国际产业界频繁发生的专门针对我国企业的专利费索取案例,林林总总,我国经济的可持续性和竞争力遭遇到了前所未有的阻力。很显然,告别传统的要素导向型经济的发展模式,推动中小企业向创新导向型经济转变,已经迫在眉睫。

目前,我国中小企业的数量已占据全国企业总数的99.6%,其创造的最终产品和服务占国内生产总值的59%,提供的出口占出口总额的68%,交纳的税收占全部税收收入的48%,并提供了75%以上的城镇就业机会。显然,中小企业已经成为我国经济发展、市场繁荣和就业扩大的重要基础,并以其灵活的运行机制和市场适应能力,成为发展生产力、促进经济体制改革、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推动力量。然而,鉴于科技创新的高投入、高风险,以及技术能力的内生性、累积性,以及我国广大中小企业长期形成的技术上的“路径依赖”等矛盾和问题,短期内简单、笼统倡导所有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也必须一概地在技术特别是核心技术上实施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赶超和创新战略,是既不太现实,也是很难有所作为的。因此,研究如何促使正处于产业技术链下游且还不具有开发自主知识产权能力的我国多数中小企业能够以最有效的方式直接掌握和运用当代科技创新发展的最新成果,策略性地选择那些最适合自身状况的关键技术领域及其创新路径与模式进行创新开发,在此过程中获取创新能力的积累与提升,进而缩短与发达国家的技术差距,最终实现自主创新水平的超常规赶超,无疑就是本文所试图要解决的问题。

二、现阶段我国中小企业创新发展的战略定位

自1912年美籍奥地利经济学家约瑟夫·熊彼特提出“创新”(innovation)这一概念至今,已经形成了比较完整和系统的创新理论体系,并在引领世界各国经济增长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在熊彼特看来,“创新”包括以下内容:(1)引入一个新产品或提供一种新的质量;(2)引进新技术,即新的生产方法;(3)开辟新的市场;(4)开拓并利用原材料新的供应来源;(5)实行一种新的企业组织形式,例如建立一种垄断地位。由此可见,熊彼特的创新概念包含的范围很广,涉及技术性的创新(如产品创新与工艺创新)及非技术性的创新(如服务创新、组织管理创新或制度创新)两大方面。

然而,目前对于创新的理解,无论是在产业界还是政府部门,甚至学术界,人们的首先反应往往就是原始创新、根本性创新。因此,基于创新的不可预测性或明显不可管理性以及大投入、高风险性,导致了我国的企业,特别是大量的中小企业,都视创新为可望不可及的事情。而实际上,创新并不意味着一切都要从零开始,这就好比做麻婆豆腐不必从种豆子开始一样。企业的创新能力,不仅在于能产生科研成果,更重要的是成果的转化、产业化应用和市场开拓。所以,我们必须要突破对于创新模式的狭隘理念与误区,拓宽视野,从一个更加广泛的维度来思考创新的模式。

诚然,现阶段条件下,对于我国广大的中小企业来说,在技术创新的战略定位上,总体而言无疑应当倡导、鼓励和支持其在核心技术领域里实施创新,开发并争取拥有自主知识产权。但与此同时,当前更要注意引导广大中小企业关注并及时跟踪核心技术的发展趋势,积极地同拥有核心技术的企业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争取比竞争对手更快、更优惠地取得核心技术的使用权。在此基础上,我们还应充分认识到,企业所谓的独特的竞争优势,它的产生往往具有形成的累积性、环境的匹配性和整体组合性,离开了企业特定的历史因素和环境条件,往往就产生不出其特有的效果,亦即别的企业所“偷不去、买不来、拆不开、带不走”的核心竞争力。因此,我们在强化企业的非核心技术创新的同时,还要特别提倡加强非技术方面的创新,诸如经营观念、营销手段、服务质量、管理模式等许多方面。国内外许多知名企业之所以成功,很多并不完全是其技术方面如何世界领先,而是在这后一方面内容的不断创新发展,有其独到之处。

三、现阶段我国中小企业创新发展的策略选择

1、准确的市场细分与定位

市场不败的秘诀在于是否选准了免予竞争的领域。从西方发达国家中小企业发展的实践看,中小企业的成功,依赖于它在特定市场领域中的科学定位,依赖于企业在市场中能否寻找到处于领先地位和免于竞争的“生存空间”。美国经营学家保罗·索尔曼曾提出,中小企业在市场竞争中取胜应寻求“生态空间”。因此,基于企业自身实际,科学的市场细分与准确定位就成为了中小企业寻找市场成长空间的重要方法。

对于我国众多的中小企业来说,提出并运用“生存空间”的创新理念,实际上就是要在大企业涉足的边缘地带、企业之间相互协作的生存空间、其他企业进入之外的自然生存空间、市场夹缝生成的空白地带、潜在的科技产品市场领域、传统技艺与现代科技的综合应用以及特殊资源的利用中,充分发挥自己的技术能力和专业化优势,争取在一些特殊产品市场和技术上成为佼佼者。

2、潜心掌握技术转化为商品和市场的手段与方法

技术是企业盈利的手段。然而,技术本身永远不应该是目的。追求技术的原动力是市场和竞争,但市场和竞争同时也可能成为追求技术进步的一个制约因素。企业在技术上的领先,并不一定就能够转化为现实的经济利益。因此,企业懂得如何开发技术固然重要,但如何应用这些技术,并把它和市场更好的结合,同样是一个重大挑战。

现阶段条件下,我国中小企业所面临的创新生存与发展的威胁,从某种程度上可以说,并不是我们技术创新能力的不足,而是技术商业化能力的严重缺失。中国科协《全国科技工作者状况调查报告(2003年)》所显示的数据对此现象给予了有力的佐证:我国科研成果转化为产品或者应用于生产的项目数,人均仅为0.78件;其中成果转换为产品或者应用于生产的项目数为零的高达74.5%。相比之下,日本等发达国家专利和科技成果转化率一般却高达70%至80%。因此,对于我国广大的中小企业而言,不仅要潜心于核心技术的研发,更要潜心于掌握把技术转化为商品的方法,尤其

是掌握如何有效地把技术转化为商品并推向市场的方法。这正是一个企业积累技术能力所必须经历的过程,也是一个企业走向成功所必须遵循的发展规律。3、重点寻求“know-who”而不是“know-how”

创新活动的结果具有高度的不确定性,尤其是在研发的早期阶段更是如此。目前我国广大中小企业的创新能力现状决定了我们的创新策略必须要实现从寻求“know-how”(技术诀窍)到寻求“know-who”(合作者)的转变。

如果说20世纪80年代和90年代早期,竞争能力的关键在于缩短从开发到实际投产的时间,以求快速响应客户的需求。那么,在技术和市场变化快速,产品寿命周期日渐缩短,研究开发项目越来越耗时耗资的今天,以至仅关注企业内部关键技术开发已不能再产生竞争优势。企业的竞争力已经更加取决于有效学习、取得和运用最新知识的能力以及将发明转变为突破性创新的能力。

日本是少数达到西方国家工业发达程度的东方国家。日本的崛起曾引起西方社会的极大震动。因为在过去的40多年中,日本恰恰在西方社会占统治地位的技术领域取得了极大的成功,并在许多领域打败了西方的大企业。而其中的成功秘诀之一就是,在西方公司非常强调本公司自己的发明创新(know-how)的时候,日本公司则十分清楚自身的弱项,通过大量的正式与非正式手段,寻求外部的知识支持,也就是说强调“know-who”的寻找。佳能、索尼和丰田三公司就通过技术突破的外源化,从大学、供应商和海外实验室补充专业技能等手段,竞相“寻求合作者”(know-who)而妥善地解决了技术和产品创新两方面日益增长的难题。日本企业这种通过向外部企业“借用”技术源的做法,应该成为我国企业学习的楷模。

4、战略性运用反向工程技术

学习竞争者创新的最有效方法之一就是对“反向工程”(reverseengineering,RE)技术的战略性运用。国外的历史和实践已经证明,在一定阶段,通过反向工程实现企业创新能力的积累和提升是一个国家创新战略实施过程中的一个不可逾越的阶段。一项针对500多家欧洲企业所做的调查研究表明,接近50%的企业认为,通过反向工程所积累的技术知识对企业自身的创新活动极其重要。日本的丰田公司就通过非直接的技术移植,或反向工程进行原创性产品开发的做法,获取成功。远在20世纪30年代早期,KiichiroToyoda就确信他能复制和兼容福特、雪弗莱和克莱斯勒各家之长。他发现这种做法能迅速、有力地加强他的工程师的适应力,即使在丰田的研究和开发能力坚实地壮大了的今天依然保持着这一传统。

目前,“反向工程”作为产品开发和技术创新的一种基本途径,在我国已经得到了较为广泛的应用。但“反向工程”作为一项系统工程,其往往不是单个企业就能够独立完成或有能力承受的。因为“反向工程”的费用通常也需要到原始开发成本的60%到70%,而且需要大约三年的时间才能够成功。因此,为了促使企业能够更快地通过“反向工程”的实施获取技术创新能力的跨越式发展,相关的政府部门应当对企业集成性“反向工程”系统的开发建设从政策和资金上给予支持。在此,日本和韩国已经为我们提供了可以借鉴的成功经验。当然,对于广大的中小企业来说,更重要的还在于通过“反向工程”学习、消化、吸收已有的先进技术,进而研制与开发出“青出于蓝胜于蓝”的新产品,同时通过专利保护手段的及时采用,摆脱对于技术创新的“路径依赖”,以最终实现“突破性创新”的真正跨越。

【参考文献】

[1]张雅:中小企业登上大舞台[N].经济日报,2006-9-14(13).

[2]计剑褐行∑笠凳亲罨钤镜拇葱禄騕N].文汇报,2005-01-06(5)

[3]张玉利:企业家型企业的创业与快速成长[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3:84

[4]PrakkeF.,TheManagementoftheR&DInterface,DoctoralDissertation,MIT,1974.

[5]吴贵生:技术创新管理[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2:10

[6]Teece,D:(1986)Profitingfromtechnologicalinnovation:implicationsforintegration,collaboration,licensingandpublicpolicy’,ResearchPolicy,15,285-305

[7]计红梅:成果转化究竟难在何处.[DB/OL]:

[8][瑞典]西格法德·哈里森(SigvaldHarryson).华宏慈、李鼎新、华宏勋译:日本的技术与创新管理:从寻求技术诀窍到寻求合作者[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

第5篇

关键词:企业;广告营销;应用及成效;挑战及应对

中图分类号:G2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122(2012)06-0061-02

进入新世纪以来,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获得极为迅猛的发展,使得当前的社会步入了全面的变革时期,企业要在这种变革及竞争的严酷环境中维持持续健康的运营,就必须应对时代的要求对本企业的营销方式进行一定的转变。而广告营销作为一种新型的传媒营销方式,在企业营销中的使用极为广泛,但是当今时代变化迅速,企业的广告营销受到了一系列的挑战。本文从企业营销中对于广告营销方式应用角度出发,通过分析广告营销在企业营销中的应用以及其应用成效,论述了广告营销在当前社会受到的挑战以及积极应对这些挑战的几点策略,希望有助于推动企业广告营销的创新发展。

一、广告营销在企业营销中的应用及其应用成效

当今时代,企业的生存步入了极为激烈的市场竞争浪潮中,稍有不慎即可能被残酷的市场摔得粉身碎骨,而广告营销作为一种有效的经营传播方式,便是其在市场中披荆斩棘抢占市场先机稳获成功的利器。广告营销是当今企业最为流行普遍的营销方式,主要应用于企业产品的销售、新产品的及推广、企业品牌形象的宣传等诸方面。

具体而言,广告营销在企业营销中的应用首先就是对企业产品价值的塑造以及企业形象的宣传。现代社会是一个品牌效应昌盛的时代,企业要获得健康持续的发展就必须将自己的形象及品牌打入到市场消费主体的心中,抓住消费者的循品牌而行的消费心理及消费欲望。而且当今时代的市场处于产品更新换代迅速的状况中,企业必须及时地将自己的新产品推广出去以抢占市场的先机。而广告营销作为一种快速及时的传媒,它具有传播性以及渗透性,是企业在此种情况下可以使用的一种利器。再者,广告营销还广泛应用于企业社会影响力的拓展工作中。优秀的广告设计可以为企业构筑一种品牌优势,使人们加深对企业的印象,从而扩大企业在社会中的影响力。当今时代,许多企业都使用广告营销来开展公益建设,通过公益广告的设计,将本企业的元素以及企业产品的特征置于广告中,公益广告易于被人们接受,而且还容易在人们心中形成一种比较温暖的影响,企业势必也会以这样一种形象介入人心。所以,当下,广告营销还在企业拓展自身影响力的工作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就广告营销对于企业营销的作用而言,广告营销作为一种及时、迅速、渗透性强、传播范围广泛的营销方式,对于企业的各个方面都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首先,广告营销可以通过向消费者介绍企业的产品信息,挖掘出消费者内在的消费需求,从而激发消费者的消费欲望,使消费者愿意在进行消费时选择自己掌握信息多的企业的产品。其次,广告营销通过传媒来进行传播,具有传播范围的广泛性,通过使更多的消费者了解到产品信息,可以极大地提高企业的产品销量。再者,广告营销还通过引导消费者了解产品信息以及企业文化,从而加深对于企业的印象,进而愿意自发的去宣传某种企业的某种产品,这样企业的市场竞争力就会得到极大的提升。

二、企业的广告营销在当今时代受到的挑战分析

企业采用广告营销的方式,可以使产品迅速地被消费者了解接受,并且为自身创设一种品牌效应。从各个方面来讲,广告营销策略都是极为有益的。时代不断发展变化,任何的事物都要在维持自身本质的基础上,随着时代一起进步,不然就会被抛弃在时代的潮流中,而广告营销作为企业的一种营销方式,在时代不断进步的过程中也势必要随着时代一起变革,不然就会反过来成为影响企业发展的事物。本文接下来分析一下企业的广告营销在当今时代受到的一些挑战,以便为企业广告营销的创新发展提供有效的变革建议。

首先,企业的广告营销在当今时代受到了消费者重聚现象的挑战。市场中的消费者会在消费需求及消费状况的指导下而不断与其他消费者产生区分,从而形成一个比较特别的存在,而且这些特别的存在消费过程中会与自己的同类消费者产生聚拢状况。当今时期,社会的市场经营分化越来越明显,消费阶层的重聚状况也随着不同的消费分化加快了重聚的进程。企业在采用广告营销进行营销的过程中,必须针对不同地区不同消费人群的消费聚合状况来开展传播,否则这种营销就会在某种程度上成为一种失效的营销方式。

其次,当今时期传播系统也加快了重构的进程,这对企业的广告营销产生了较大的影响。新时期新的媒体传播方式不断呈现,传统媒体在这种冲击下已经不再有往日的影响力,各种传播系统都在寻求新的方式来实现自己在数字化时代的生存,在这种状况的推动下,传播系统中的媒介资源不断丰富,而且各种媒介的融合程度也逐渐加强,消费者在多样化的媒介中开始形成一种流动性的消费轨迹。企业在实施广告营销的过程中,就必须应对这种难以琢磨的消费轨迹来实施传播,而将以往的广撒网的营销方式抛弃。

再者,当今时代是一个信息爆炸的时代,各种信息层出不穷,一起涌入到人们的信息视野中,从而使得人们的信息接收产生了疲劳混乱的状况,在这种环境下广告营销中的创意作用便开始凸显出来。随着各种广告传播信息的呈现,消费者对于广告信息的鉴赏能力以及对于广告的期望值都得到了极大的提升,广告传播必须通过巧妙的广告创意引起人们的注意,使自己在广告的海洋中脱颖而出。企业在使用广告营销的过程中也就受到这方面的广告创意的影响。

三、企业推动广告营销健康发展的相关创新途径

当今时代,企业要通过广告营销使自己在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就必须针对时代的挑战对于企业的广告营销策略进行创新,使企业广告营销的作用能够真正的发挥出来。本文接下来主要是就企业对广告营销策略实施创新改变的工作提出几点建议:

(一)拓展营销区域,转变营销主题

企业要推动广告营销在本企业的有效应用,可以从拓展营销区域以及改变营销主题的两个方面着手,使广告营销可以在正确的广告主题的指导下获得在适宜区域的有效传播。企业应当将企业的营销区域向三线和四线城市拓展,以应对中国日益发展的城镇化形成的新城市对于消费的需求。当今时代,中国的城市化建设不断提速,市场内的成产要素实现了大幅度的自由流动,而且公共资源的配置也不断获得均衡和完善,三四线城市的民众生活水平获得了极大程度的提升,他们的购买力增强而逐渐成为企业营销的另一个重点。因此,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要善于挖掘中小城市的消费需求,将广告营销的主要区域拓展到三四线城市,在广告相对不饱和的适宜区域加强本企业的营销。此外,企业在当今时代进行广告营销的过程中,还应当对广告的主题实施创新,使广告营销主题中凸显出其社会价值观念以及广告所在地区的文化理念,提高企业广告在营销目的之外的广告内涵,从而利用一种通行的价值观以及文化习俗观实现对于消费人群的吸引及拉动。

(二)改变营销模式,实现营销转型

企业在当今时代采用广告营销的营销模式,还应当在企业转型的过程中,实现对于广告营销模式的调整,使广告营销也获得转型。

首先,企业应当推动精准化以及互动化的理念在广告营销过程中的使用。企业要针对不同地区消费者的消费需求,建立消费者的消费数据库,通过分析消费者的消费特点以及消费需求等进行分析,锁定具体的消费趋势,使广告营销能够迎合不同消费人群的需求而有意识有目的的进行,实现广告投放的精准化。

其次,企业还要引导群众对于营销广告进行体验应用,实现营销广告与群众消费需求的互动,从而及时地发现广告中的不足之处,对营销广告实施调整。比如,企业可以通过网络等先进信息技术,来建立一个消费者进行体验及互动的信息平台,让消费者可以通过平台直观的感受营销广告带来的视觉及心理冲击,并且通过适度的奖励政策引导消费者提出对于营销广告的感受,使消费者针对广告积极地建言献策。企业通过这种方式进行营销可以有效地拉动与消费者的心理距离,使本企业的广告得到完善,也加强消费者对于企业的印象。

(三)实现广告策略、创意及冲击的兼备

当今时期,企业创新广告营销必须注重广告策略、创意以及冲击感的兼具,使广告成为一种艺术,比如康美制药的康美之恋广告,广告是一种营销的手段,同时对于消费者而言也是一种视觉和情感的审美,即使人们并不了解企业对企业产品没有需求,也会通过广告去主动的关注该企业。所以,企业的广告营销创新应该结合时代的元素,以及广告主营销区域的传统文化元素,对广告进行创意性的策划,使广告既符合大众的审美需求,又能够激发消费者内心的共鸣,给消费者眼前一亮的感觉,从而提高广告的视觉冲击感。

四、结 语

企业要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获得发展,就必须对企业的营销广告进行创新,加强广告的审美性、创意性及适用性,使营销广告对于企业的推动作用充分地发挥出来。

参考文献:

[1] 华磊阳.基于消费者行为分析的网络广告营销策略[J].现代营销(学苑版),2010(3).

[2] 张涛.繁华光环下的隐患——我国新媒体广告发展的冷思考[J].中国广告,2010(5).

[3] 杨旸.对企业广告传播策略中媒介选择的思考[J].中国外资,2011(10).

[4] 倪宁.绿色第一 健康为要以健康传媒浅析新媒体发展趋势[J].广告人,2008(6).

第6篇

关键词:大数据环境;内部审计;创新

引言

纵观党和国家改革发展大局,自2018年成立中央审计委员会以来,内部审计在国家治理结构中获得前所未有的重视,党和国家自上而下的内部审计体系不断完善、拓展、强化,在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的作用越来越大。内部审计在促进企业经济决策科学化、内部管理规范化、运行风险防控常态化中也发挥着重要作用。在世界范围内各个国家已经进入到一个快速发展的大数据背景之下,大数据也成为一种重要的战略发展资源,也对企业内部审计工作提出了崭新且更高的要求,并且大数据技术在企业内部审计工作中的应用之后,可以实现大量信息和数据的处理,从这一方面上来说,大数据与企业内部审计工作具有一定的契合性。

一、大数据背景之下企业内部审计创新改革的必要性

大数据,作为海量、高增长且多元化的信息资产,具有数据体量大、处理速度快、数据类型多、价值密度低的特点。在企业发展过程中,数据和信息占据着重要的位置、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大数据已经成为企业非常重要的战略资源。大数据理念和技术开始不断普及,业务被大量数据化,使得企业内部审计工作的内外环境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数据类型和数量的激增,使得传统的企业内部审计工作理念、方式方法等难以应对内外环境的转变,无法适应新时代企业发展的要求[1]。因此,在大数据背景下,企业内部审计工作必须要随着内外环境的改变进行改革创新,并且提升审计工作人员的理念认知和计算机、数据分析等综合能力水平,这样才能真正意义上的做到顺应时代的发展。再从另一个层面上来说,数据也是内部审计有效开展工作的重要基础,需要审计人员对各种类型的数据和信息进行处理和整合,内部审计工作的这一本质属性非常契合大数据环境。因此大数据环境下企业内部审计的创新发展对企业的健康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二、大数据环境下企业内部审计遇到的机遇和挑战

(一)大数据环境下企业内部审计遇到的机遇

首先,大数据环境下,使得数据的种类更加丰富,数据的采集、使用更加便利,大数据技术在企业内部审计工作中的应用,能够大大提升审计工作的效率、拓宽审计思路、降低审计风险,同时企业的管理层也能够根据大数据计算分析的结果,清晰看出企业的发展状态,为企业科学合理的发展决策提供重要依据,从这一点上来看,大数据技术对于内部审计工作及企业发展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2]。其次,传统的企业内部审计工作采用的是数据抽样分析法,主要依赖审计人员的工作经验和判断选取样本进行分析检查进而发现问题,这一工作方式主观性较强,而且最终得到的分析结果的准确度也不是很高。而在企业内部审计工作中应用大数据技术,内部审计更加充分,使得审计分析程序更加简单,审计内容更加全面,能够获得全方位的审计证据,并且计算分析结果的准确度也是相对比较高,大数据审计分析的洞察力、决策力都能充分有效地实现,并且可以进行良好的数据预测,这些都是传统的企业内部审计分析工作无法实现的。

(二)大数据环境下企业内部审计工作遇到的挑战

内部审计作为企业治理中的一支重要力量,在大数据环境下面临着严峻的挑战。首先,企业内部系统多样化,如ERP系统、CRM系统、OA系统等,在大数据环境之下,各个系统之间不能再是竖井式的架构,需要各系统间呈网状结构,通过大量的数据接口,实现数据的共享,但目前国内众多企业各个管理系统之间并未打通接口,难以实现企业管理系统数据的全面整合,对于实际审计工作效率和准确度的影响都是比较严重的[3]。其次,大数据环境下给予企业内部审计工作一定发展机遇的同时,也对内部审计工作人员的知识、技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除了要具备财务、审计方面的综合判断能力以及专业处理能力,还需要具备计算机、法律、大数据挖掘和处理等方面的知识,但是目前国内企业内部审计工作人员知识面相对较窄,缺乏计算机、经营管理和大数据处理等其他专业能力。再次,大数据环境下,内部审计工作需建立在审计系统以及审计模型等平台工具完善的基础上才能更有效发挥价值,但目前内部审计技术相对落后,多数企业在财务、业务方面使用信息系统管理较普遍,但使用审计系统的企业却很少,多数审计人员仍采用财务、业务系统取数后借助办公软件进行数据处理、分析等。最后,大数据环境下的企业内部审计工作也具有了新的风险,其中包括比较常见的信息安全风险和数据透明度风险等,轻则影响企业的发展,严重的情况下还会出现比较严重的经济损失,不利于企业的发展。

三、大数据环境下企业内部审计的创新发展有效路径

(一)推进审计理念的创新

进入数字化时代,数据被广泛应用于各种经济业务中,内部审计工作需要与时俱进、勇于创新,而审计理念的创新是审计工作创新的前提,内部审计人员应树立“以审计精神立身、以创新规范立业、以自身建设立信”的审计理念,打破原有的审计思维,将创新融入内部审计工作,运用大数据技术积极探索和创新审计方式、方法,丰富审计手段,提高审计工作质量和审计效率,更好地适应大数据时代的发展需求。

(二)完善内部审计制度

审计制度的创新是审计工作创新的保障。在大数据环境下,企业内部审计工作的环境发生了比较大的转变,审计工作的难度也增加很多,在这种情况下,企业自身需要重视内部审计制度的健全和完善,不断调整审计工作标准,使得审计人员在内部审计实践工作过程中具有良好的指导,工作目标清晰。例如,在完善企业内部审计工作制度的过程中,可以结合大数据的主要特点来进行,可以对大数据环境下企业内部审计工作起到指导作用。另外,在原有的企业内部审计工作制度之上进行完善和优化,促使审计工作得到有效的规范,审计工作也能够高效开展[4]。

(三)促进审计工作内容的创新

传统的审计工作内容侧重财务和内控制度方面的审计,且主要为事后审计,随着大数据技术的广泛应用,一方面原本无法实现的各层面数据资源已逐步被获取,另一方面企业的快速发展下传统的审计工作内容已无法满足企业内部管理的要求,内部审计工作必须拓展审计内容的广度和深度,全面覆盖、突出重点,大力推进有重点、有深度、有步骤、有成效的审计全覆盖,促进审计工作内容的创新,提升内部审计的价值。另外,借助大数据审计平台及审计模型,内部审计工作要从财务层面审计向风险导向审计转变,并且从事后审计向事前、事中审计逐步转型,进而及时发现企业针对性、苗头性的问题,提出合理化管理建议,充分发挥内部审计的监督和服务职能,加强企业的内部治理。

(四)强化审计工具和管理平台的创新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对于大数据环境下企业内部审计的创新发展工作来说也是一样,传统的企业内部审计工具及方法是难以进行“大数据”的整合处理,审计工具的创新和审计信息化建设变得十分紧迫,利用大数据平台开展审计工作也将成为新常态。首先,在企业目前的信息化建设基础之上,实施审计信息化系统管理,并打通与业务、财务等各个系统之间的数据接口,实现数据的流通共享[5],为审计工作获取内部数据提供必要条件,同时可以对企业的业务环节实施实时监控,对异常情况进行预警提示,及时发现问题并寻找到问题的根源,提高审计的工作质量。其次,构建审计管理平台,集中存储内部数据和外部数据,作为内部审计工作的数据库,内审人员可以及时运用大数据技术挖掘有用数据信息,进行全量数据分析,提高了审计工作的客观性、准确性、高效性。最后,传统的审计程序已不能满足大数据环境下企业审计工作的要求,审计人员需结合企业的实际情况,针对不同的审计项目,创新审计程序和方式,搭建不同的审计模型,作为内部审计工作的重要辅助工具,以达到提高企业内部审计工作水平和效率的目的。

(五)强化审计团结的建设

在大数据环境下,企业内部审计工作需要高素质、专业化的复合型审计人才,为了适应大数据环境下企业内部审计的创新发展需求,着力打造一支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都比较强的企业内部审计团队,这样才能使得工作效率和效果得到保障。首先,需要强化企业内部审计工作人员的专业知识和技能,通过多种渠道对内部审计人员进行计算机、业务、数据分析等方方面面的专题培训,使其深入掌握计算机及精炼的数据处理、分析能力,运用大数据分析快速地从海量数据中提取有效的信息,从中发现审计疑点,不仅提高审计效率、节约审计时间,更加保障审计结论的准确性和全面性。其次,还需要强化审计工作人员综合能力的培养,从经验审计,逐步向经验+数据审计转型,使得审计工作的质量和水平得到提升,为企业的持续健康发展提供保障。

结语

综上所述,世界在不停地变化,时代也在不停进步,在大数据环境下创新是审计工作发展的不竭动力,新时代审计人要理性认识内部审计工作面临的新要求、新挑战,从审计理念创新开始拓展审计思路,强化审计工具和管理平台的创新,推进审计工作全覆盖,也是内部审计履职增效与发展所需。在对大数据技术和理念进行应用的同时,强化企业内部审计团队的建设和复合型人才的培养,促进审计工作的高效开展,提升内部审计的价值。财

参考文献

[1]王桂兰.浅谈大数据环境下企业内部审计模式创新[J].知识经济,2018(08):94–95.

[2]郑敏.企业内部审计创新发展探讨[J].经营与管理,2020(04):45–47.

[3]程石.新时代下企业内部审计的创新发展探析[J].中国市场,2020(03):177–178.

[4]汤进锋.当前大数据环境下企业内部审计模式创新途径探讨[J].科技经济导刊,2019,27(31):222+130.

第7篇

[关键词] 赶超理论;企业赶超;创新发展;华为公司

[中图分类号] F273.1 [文献标识码] B

一、引言

中国和韩国,在企业创新发展的过程中,有着相似的内在逻辑,那就是励精图治,实现企业创新和经济赶超发展,中国和韩国近年来共同创造了东亚经济圈的奇迹,韩国一些著名企业,如三星集团、现代汽车、LG公司近年来取得了世界行业范围内骄人的成绩。韩国企业如何实现赶超发展,为了实现企业创新和经济赶超发展,在技术创新和经济赶超等方面存在哪些值得学习和借鉴的地方?本文将从分析赶超理论、赶超创新的模式、华为赶超创新发展案例等方面对企业赶超创新发展开展研究。

二、赶超理论

赶超理论是研究发展中国家如何能在经济发展中不断缩小与发达国家差距的理论。赶超理论有四个基本假设:一是一国的技术和知识水平与该国经济发展水平之间存在密切的关系;二是一国的经济增长率受到本国技术和知识水平的正面影响;三是一个经济处于低水平的国家,可以通过模仿、学习先进的技术知识,提高其经济增长率;四是一国利用“技术差距”的能力,取决于动员资源进行社会、制度和经济结构变革的能力。赶超理论认为经济过程是两种力量相互作用的均衡过程,这两种力量分别是:第一,创新,即知识的产生和使用,它致力于增加国与国之间的技术和经济差距;第二,模仿或扩散,即外来知识的获取和使用,它力图减少国与国之间的技术和经济差距,达到追赶的目的。

赶超理论也适用于企业发展的研究中,以韩国的三星集团为例,三星电子的战略目标不仅是做最成功的企业,而且要把三星打造成全球电子行业的领导品牌,为此,三星选择了一个强有力的竞争对手,发誓要努力赶超世界本领域排名第一的索尼。从1997年开始,三星电子投入重金建设强大的研发队伍,在技术上向索尼学习,并寻找索尼的软肋业务――手机产品为突破口,到2002年三星已经获得美国工业设计奖5项,与苹果公司并列第一,领先于IBM、NEC、索尼和富士通等公司。三星公司在技术研发上的大力投入为企业竞争赢得制胜关键。三星公司认为追求技术领先是远远不够的,更要在产品的工业设计、功能配置、满足消费者对时尚、品位、精神体验方面等需求方面,进行积极探索。三星公司自创立至今,其产品开发战略演变大致经历了“拷版战略”、“模仿战略”、“紧跟技术领先者战略”和“技术领先战略”四个阶段。

三、企业赶超创新发展途径

著名韩国经济学家Keun,Lee(2013)在研究韩国和台湾的企业赶超发展过程中,他提出了基于知识管理的经济赶超理论,认为赶超企业遵循以下规律将有利于实现企业赶超:第一,发展短循环周期的技术有利于实现企业赶超。比如韩国和台湾并没有在所有的行业都全面投入,而是先选择计算器、电视机、无线电话、移动电话、照相机、数字技术等,这些技术发展周期短、技术壁垒少的行业加以发展,因为短周期技术将有更多机遇进入新技术领域,新技术更新快,短期获得的市场回报高,有利于提升一个国家或地区的整体经济发展水平。第二,企业要追求销售份额的增长提升企业绩效,进行资金积累和研发投入,有利于企业实现弯道超车和跨越式发展。第三,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提高企业自身专利使用率。

(一)韩国和台湾赶超阶段的技术创新历程

张明喜(2012)认为,韩国和台湾的经济赶超主要有三个阶段:

赶超阶段的前期(20世纪60年代-70年代):在这个阶段,企业研发投入较少,致力于以政府主导的技术创新体系,也是对引进技术的模仿阶段。在这个阶段,技术以模仿为主,主要是消化吸收引进技术,20世纪60年代主要集中于发展在纺织品和消费类电子产品,20世纪70年代主要集中于发展汽车、钢铁、造船和机械等行业。韩国在此期间强化了国家队科技创新的宏观管理,颁布了《技术开发促进法》等一系列鼓励科技创新的政策,台湾也出台了《台湾科学技术发展计划》,除此之外还通过吸收外国贷款、聘请专家或派人外出考察,购买专利和机器设备等方式开展消化吸收。

赶超阶段中期(20世纪80年代-90年代):这个阶段主要是强化核心领域的技术创新,也是对引进技术的消化阶段,第一代汽车、造船和钢铁产品;80年代和90年代的动态存储器、CDMA、电视液晶显示器。在赶超的中期阶段,韩国政府对企业科研投资相对下降,而企业对技术创新投资高速增长,与此同时国家选择若干对韩国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要战略支撑的科技领域进行重点投入。与此同时,台湾也重点投入资讯科技、能源科技、材料科技、生物技术、光电技术、自动化技术、肝炎防治技术、食品科技等8个领域。

赶超阶段的后期(20世纪90年代中期至今):该阶段主要致力于促进基础科学研究和引进人才,提升国家的技术基础,该阶段也是企业创新阶段,主要聚焦于路径导航创新,20世纪初的系统芯片、掌上电脑、第4代手机、燃料电池、生物技术、纳米技术、光学和下一代汽车等领域的投入发展。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韩国政府加强了对基础研究的投入,特别增加了对大学研究开发投资,以及对人力资本的投资与开发。与此同时,台湾也增加了科技投资,保持基础研究、应用研究、技术开发协调发展,大力引进和培养人才,实行科技人才入股分红,为科技人才创造良好的生活和生活条件。

(二)企业赶超发展的管理特点

Keun,Lee(2013)认为韩国财阀集团是韩国实现经济赶超的重要原因,与美国的企业集团有一定差异:美国企业集团一般是上市公司,注重股市价值;而韩国的财阀集团注重企业盈利能力和市场份额;美国企业业务集中化,聚焦于某领域,在该领域占据领导地位,而韩国财阀采取多元化,利用强大的财团技术创新能力和雄厚的资金优势,实施相关多元化,成为支撑韩国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撑。

韩国财阀是被一个人或者他的家人所控制拥有的商业组织,由在许多商业领域中占优势的垄断公司组成。韩国财阀是在政府的极力支持下快速成长起来,经营高度多元化,分布多个产业,并在这些产业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财阀完全被家族控制和管理,资本和劳动力主要由内部市场提供。财阀的独特形成过程使该领域市场结构从自由竞争迅速进入寡头垄断,并且是卖方寡头垄断,买方垄断竞争市场,并具有强烈的政府导向作用。

张文佳(2007)认为,韩国财阀集团的寡头垄断市场与韩国实现赶超发展具有高度的契合性。首先,财阀集团有利于弥补市场失灵(资本市场的无效)并整合国内资源(人才和生产资料)等,其次,有利于促进科技进步带动经济全面发展。在韩国进行经济赶超的过程中,财阀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它的多元化和超强的经济实力正好与当时韩国那种人为的寡头垄断市场高度契合,为实现韩国的经济赶超创造了条件。但是,随着韩国加入欧洲经济合作组织(OECD),财阀集团的全球化精神得到迅速传播,外部要素市场也获得了长足的发展,人为形成的寡头垄断市场结构逐渐瓦解,尽管目前财阀依旧扮演着韩国经济发动机的角色,但其不变的扩张战略和组织形式,也使未来韩国经济潜伏着一定的危机,这也需要我国的企业引以为戒。

四、华为公司的赶超创新发展

华为公司选择处于经济短周期的通讯和数字技术的产业领域外,在创业初期通过扩大市场份额,积累了大量资金,投入技术创新与研发;华为公司技术创新过程与韩国和台湾经济赶超过程有比较多的相似之处,韩国和台湾经历了模仿阶段、消化阶段、创新阶段;而华为经历了模仿阶段、合作阶段、创新阶段(董洁林和李晶,2013)。

(一)华为的国际化

华为投资控股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华为”)1987年创立于深圳,华为国际化进程就是华为创新赶超的发展过程。

第一阶段(1996-2000年):这个阶段是华为国际市场的初探阶段。华为经过几年的发展之后,认真地研究了当时的“国际形势”,决定从亚、非两洲的第三世界国家入手走向国际市场,在亚、非第三世界国家取得一定的成功后,华为开始进入欧美的边缘市场。从1998年进入俄罗斯市场开始到获得第一单38美金的合同,华为人整整坚持了近3年的时间。

第二阶段(2001-2004年):这个阶段是华为国际市场全面拓展阶段。2001年,华为与俄罗斯国家电信部门签署了上千万美元的GSM设备供应合同,2003年,华为在独联体国家的销售额超过3亿美元,在独联体市场国际大型设备供应商中排名靠前。泰国、新加坡、马来西亚等东南亚市场以及中东、非洲等区域都有涉及。同时,华为在世界各地成立研发中心,充分利用各地区优势资源以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1999年,印度班加罗尔研发中心设立;2000年,瑞典首都斯德哥尔摩研发中心成立;2001年,华为在美国设立四个研发中心。这段时间,华为主要在市场环境相对不成熟的亚非拉欠发达地区,积极与各国运营商合作。

第三阶段(2005-2009年):这个阶段是华为突破欧洲市场阶段。华为相继打开了东欧、南欧市场,并开始挺进西欧、北美市场,同时把欧洲地区的中心设在法国巴黎。2005年11月21日,华为与全球最大的移动通信运营商英国沃达丰(Vodafone)正式签署全球采购框架协议,华为将参与沃达丰的移动网络建设。这标志着华为耗时2年终于跨入全球通讯设备商“富豪俱乐部”,成为继爱立信、诺基亚、西门子、朗讯之后,第五家跨入沃达丰门槛的通讯设备制造商。

第四阶段(2009年至今):这个阶段是华为深化转型阶段。2009年,全球金融危机使国际电信制造业业绩普遍下滑,而华为却创造了全年300亿美元的销售佳绩,一跃成为全球第二大移动设备制造商。2011年,华为将眼光投向了三大领域:终端、企业业务和电信管理服务,努力摆脱单一的电信设备制造商形象。今天的华为,围绕客户的需求持续创新,与合作伙伴开放合作,在电信网络、企业网络、消费者和云计算等领域构筑了端到端的解决方案优势;致力于为电信运营商、企业和消费者等提供有竞争力的ICT解决方案和服务,持续提升客户体验,为客户创造最大价值。

(二)华为的技术创新

第一阶段:模仿创新阶段。华为起步阶段的技术创新主要是以模仿创新为主要特点,市场集中在农村。从模仿低端企业级交换机开始,1990年推出阳春机型,主要面向中低档宾馆类的小用户的。由于当时的民营企业贷款相当困难,华为没有雄厚的资金支持,只能采取技术创新的模仿战略,正是通过使用跨国公司的付费技术,华为在模仿跟进的技术中才会有到更大的突破。技术创新的模仿跟随只能是初期对企业进入行业的一个引导,当企业逐步做大,再继续模仿创新就会阻碍企业发展创新的步伐。2003年,思科、华为知识产权纠纷案,使得华为有很多感触,虽然这场知识产权纠纷最后以和解而告终,但从那时起,华为决定完全摈弃技术创新的模仿跟随战略。

第二阶段:合作创新阶段。2003年后,华为的技术创新模式进入了合作创新模式,采取与技术实力雄厚的大公司合作的战略联盟。华为坚持开放式合作,在技术方面先后与摩托罗拉、英特尔、AGERE、ALTERA、SUN、微软、NEC等世界一流企业建立了联合实验室。与松下、NEC成立宇梦公司,与3COM成立华为3COM公司,建立3G开发实验室等,联合业界,带动产业价值链(苗青丽,2007)。

第三阶段:自主创新阶段。华为在研究开发过程中更向国际标准靠拢,越来越系统化,华为的技术创新模式进入了自主创新模式。同时,华为注重在研发上的投入,立志在通信行业做技术创新的领先者。企业每年将销售收入的10%以上投入研发,近10年共投入约250亿美元。仅2013年这一年,华为研发投入超过50亿美元,约占销售收入的12.8%。截至2013年底,华为全球雇员约15万人,其中45%是研发员工。2007年,华为提交PCT专利1365件,全球第四;2008年,1737件,全球首位;2009年,1847件,全球第二;2010年,1528件,全球第四;2011年,1831件,全球第三;2012年,1801件,全球第四;2013年,2094件,全球第三。截至2013年底,华为累计申请中国专利44168件,其他国家专利18791件,其中美国7848件、欧洲5944件,国际PCT14555件,共获得专利授权36511件。华为中国发明专利授权量已连续7年排名第一,欧洲、美国申请和授权量稳步进入前20名和50名。

(三)华为赶超发展

华为积极贯彻“绿色管道、绿色运营、绿色伙伴、绿色世界”的策略。将绿色ICT的理念融入所有产品的生命周期,持续创新提高产品效能,打造绿色通信网络,在本领域实现了赶超发展。

原料获取:华为注重减少原材料和使用可再生材料,尽量使用生物材料,并对原材料进行严格的有害物质管控,并进行减量化设计。华为所有新产品在生产前,都需要通过绿色产品认证,从而持续改善产品的环境性能,促进产品减少资源消耗、提高能效、降低生产和运行成本,减少产品整个生命周期对环境的影响。

生产运输:华为为了减少能源及资源消耗,通过可制造性设计、可运输性设计、绿色包装设计、轻量化设计等方法在提高产品能效、开发利用新能源方面不断创新,持续改进,开发并应用了多种节能产品、方案和措施,帮助客户减少能源消耗和碳排放。随着网络全IP时代的到来,路由器在网络中的数量日益增加,其节能降耗意义重大。华为引入精细化的设计理念,细分场景、定义挖掘设备降耗机会点。华为制定了绿色包装“6R1D”策略,即以适度包装(Right Packaging)为核心的合理设计(Right)、减量化(Reduce)、可反复周转(Returnable)、重复使用(Reuse)、材料循环再生(Recycle)、能量回收利用(Recovery)和可降解处置(Degradable)。

安装使用:华为重视能源及资源的效率,在耐用性、精细化节能设计、高校冷却、高效供电、新能源利用方面进行了大量的创新研发。华为不断优化全球网络布局和运输路线,改善供应模式和物流方案,实现降低物流成本,减少温室气体排放,降低对环境负面影响,实施绿色物流。

废弃处理:华为致力于能源的再利用和再循环,在易拆解、再利用质量保证等方面进行了大量开发。包装使用环保大豆油墨印刷,有良好的环保性、安全性、可再生性,且无VOCs挥发性物质,耐摩擦耐热,益于人体健康和设备维护;同时其印刷品脱油墨容易,易于包装材料回收利用。

由于华为注重研发投入,重视知识产权的保护,充分利用各国优势资源,不断提升企业自身核心竞争能力,通过不断研发新产品和功能升级,华为由初期依靠低成本优势承接工程项目的价值链低端企业,逐步攀升到价值链上游。2010年,华为终于实现了战略转型,将原有内部结构按照业务类型划分为设备、终端、软件服务,转型为面向运营商、面向企业和面向消费者进行全功能服务企业,成功赶超了爱立信等世界领先企业(刘立、庄妍,2013)。

五、管理启示

韩国和台湾赶超创新的成功之处在于,在引进技术的过程中,选择适合自身发展的短周期技术,引进的同时培育了自主创新能力;在利用外资的过程,也培育出了以本土资本为主、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公司,在接受国际产业转移过程中锻炼出了高素质的人才队伍,形成了产业集聚效应;但是韩国的财阀集团在不断扩张过程中,进入了许多不同领域进行多元化,也使企业存在一定的风险,与此同时,不变的组织形式也容易导致决策过程路径依赖和惯性思维模式。而华为公司在赶超发展过程中,除了具备技术周期选择、注重赢利能力、提升自主创新能力等因素外,华为处在市场经济逐渐完善的中国市场,处于中国改革开放的前沿阵地深圳,不断整合国际优势资源后,成功实现企业价值链升级和国际化市场发展;《华为基本法》的实施和不断完善,也使公司组织更加符合现代企业治理模式,克服了韩国财阀集团可能潜伏的危机,因此对于中国企业实现赶超发展,实现产业转型升级具有积极的借鉴价值。

[参 考 文 献]

[1]张文佳.财阀组织与韩国经济赶超[J].当代韩国,2007年夏季号:61-67

[2]张明喜.韩国、中国台湾赶超阶段科技投资的特征及其启示[J].科技与经济,2012(2):7-12

[3]Keun Lee. Schumpeterian Analysis of Economic Catch-up: Knowledge, Patch-Creation, and the Middle-Income Trap[M].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2013

[4]董洁林,李晶.企业技术创新模式的形成及演化――基于华为、思科和朗讯模式的跨案例研究[J].科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1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