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6-04 09:37:44
序论:在您撰写制造业的发展现状时,参考他人的优秀作品可以开阔视野,小编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这些建议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热情,引导您走向新的创作高度。
关键词:专利;装备制造业;知识产权
中图分类号:F273 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1)08-0039-02
在知识经济时代,专利不仅是一种法律手段,而且是一种市场策略。国外跨国公司通过制定专利战略,将专利与企业经营管理融为一体实施专利战略,把自己的科技优势转变为市场竞争优势,利用专利抢占市场制高点。近年来,我国装备制造企业逐渐认识到专利对于自身发展的重要性,并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加强专利工作。但是站在国际视角来看,我国装备制造企业的专利发展情况并不十分乐观,虽然有少数大规模集团公司将专利纳入企业生产经营计划,但绝大多数企业仍然缺乏专利意识,更未实施或计划实施专利战略[1]。
一、我国装备制造业专利发展现状
(一) 专利技术开发投入情况
R&D投入是衡量一国专利技术开发投入的重要指标,我国各类装备制造企业R&D人员数和R&D经费近三年来均呈持续上涨趋势。从总量上看,通用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的R&D人员数以及R&D经费投入最多,而金属制品业、仪器仪表及文化办公用机械制造业投入最少,前者是后者的10倍,甚至20倍。研发资金投入长期不足仍然是制约我国装备制造业自主研发的一个主要因素。与国外公司相比,我国企业的研发投入显得微乎其微,严重制约了新技术、新产品的研究开发。据统计,我国机械行业企业的全部研发费用,还不如国外大企业一家的科研经费多。例如,德国西门子公司的年研发费用约占其年销售收入的10%;日本日立制作所一年的研发费用就达10亿美元。
(二)专利保护意识和保护水平
专利申请数量和专利拥有量是衡量一国专利保护意识和保护水平的重要指标。从数量上看,通用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各年度发明专利申请量以及近年来发明专利拥有量均为最多,而金属制品业、仪器仪表及文化办公用机械制造业的发明专利申请量和拥有量均为最少,这与R&D人员投入以及R&D经费投入的多少不无关系。相对来说,通用设备制造业、专用设备制造业、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电子机械及器材制造业的R&D人员投入以及R&D经费投入比较多,但是,其发明专利申请量和拥有量却比较少,这在一定程度上说明在这些领域中,专利技术开发更加困难,创新技术专利化更具有复杂性。
从增长趋势来看,除通用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2008年发明专利申请数稍有回落外,其他装备制造业企业发明专利申请数均呈稳步增长趋势, 这说明我国装备制造企业知识产权意识正在增强。以往我国装备制造业的自主知识产权仍主要由科研院所拥有,在装备制造业技术创新体系中占据主体地位的装备制造企业,尚未真正成为拥有装备制造业自主知识产权的主力军,但是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国际竞争的愈演愈烈,我国装备制造企业也逐渐意识到申请、管理、运用和保护自主知识产权的重要性,纷纷加快了大力发展自主知识产权的步伐[2][3]。
二、装备制造业专利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一)存在的问题
一方面,我国装备制造业拥有的专利总量仍然较少,专利拥有量最多的通用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的专利数量不到两万,而欧美等装备制造业强国的一家大型装备制造企业的发明专利拥有量就达万余项。另一方面,我国装备制造业技术含量较高领域的自主知识产权数量持续增长,但核心技术、关键技术、重要产品的自主知识产权掌握不多。近年来,我国装备制造业的国内单位或个人发明专利授权总量和发明专利申请总量的增长率均高于实用新型专利总量的增长率,但是目前我们还不能完全掌握各领域的关键技术、核心技术和重要产品的自主知识产权,而且由于发达国家的技术封锁,一些关键技术、核心技术也无法得以引进,如核电站用的核级泵和阀门、重型燃气轮机设计制造技术等。
(二)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首先,以创新为导向的价值观尚未形成,创新的基础和政策环境有待改善。由于长期以来受计划经济的束缚,一直没有从思想上把创新与市场紧密联系起来,设计和研究开发机构独立于企业之外,造成研究开发、生产和市场脱节,而科研上的突出成就并不意味着在市场上就一定成功,这在知识产权市场经营过程中必然遭遇难题。其次,近年来,装备制造业虽然得到了各级政府的大力扶持,出台了不少鼓励企业自主创新的优惠扶持政策,但是装备制造企业研发经费依然紧张,与创新需求相差甚远。再次,专利保护意识淡薄,很多装备制造企业还没有充分认识到专利战略在企业长远发展中的重要作用,不重视对技术创新成果的保护,甚至认为专利战略就是拥有高新技术及高新产品,于是将巨大的人力、物力、财力资源用于高新技术及高新产品的开发研制上,对技术创新成果保护的投入严重不足。最后,装备制造企业在对技术成果进行市场运营方面也存在一定的问题,众多装备制造企业在技术与商品市场化的有效衔接上做得远远不够,以致专利技术投放市场并形成产业化的寥寥无几。拥有市场的企业才是好企业,如果专利不能转化为生产力,研究成果不能转化为产品并销售出去、赢得利润,结果只能是投入越大,浪费越大。
三、装备制造业专利发展出路
(一)自主研发与引进技术相结合
作为是一个发展中国家,我们的科技创新能力还相当有限,企业要想在国际市场中争得有利位置,就必须在提高自主研发能力的同时,合理引进技术。这就需要企业要加大研发投入,在优势领域加速自主创新,在劣势领域要在消化吸收的基础上有所创新并大量申请外围专利[2]。
为以合理支出引进所需技术,企业引进技术前首先要弄清该技术知识产权的法律状态,以免引进在中国已经失效的专利;其次要坚决抵制不合理的限制性竞争条款;最后要只向技术中有知识产权的部分支付知识产权使用费,该价格应反应知识产权的有效期、有效国家、保护范围、许可类型,且与前三者成正比与后一者成反比。引进技术后要随时观察该知识产权的动态,一旦有充分理由证明或第三方提出其无效,则考虑停止支付使用费并要回本不需支付的部分;若一项许可包括几项专利,当有专利到期时,应及时调整使用费的计算基数和使用费率。
为避免日后发生侵权纠纷,企业要弄清技术提供方是否拥有和掌握该知识产权的独占所有权, 或至少是否有权转让它或向受让方发使用许可证,以及该转让或许可活动是否牵涉第三方利益,并在合同中规定,一旦发生侵权时,由技术提供方与侵权请求者交涉[5][6]。
(二)重视横向和纵向的协同发展
横向协同发展要求装备制造企业要善于组建战略联盟。企业要善于与高校、科研单位、其他企业建立战略技术联盟,产学研之间按照“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原则展开合作,可以实现优势互补、协同配套、相互许可、权利共享;此外,还要与其他同类企业组建战略联盟。实践表明,一个组织有效、协调一致、参与广泛的企业联盟有利于增强寻求包括政府在内的各方面支持的力量,在遭遇专利纠纷时,被诉企业组成战略联盟不仅可以互相分担高昂的应诉成本,而且可以结合各自优势提供有利、充分的证据以取得更为有利的结果。纵向协同发展要求企业知识产权管理机构与其他部门协调运作。企业的发明创造主要是由研发部、设计制造部和工程技术部完成的,知识产权部门将其转化为知识产权,而该知识产权成果又是通过生产部门和市场部门进行转化的,因此,三者的合作和信息交流非常重要。
(三)培养和引进创新人才
提高装备制造业自主创新能力,人才是根本,是自主创新的第一资源。只有具备大量的创新人才,并充分发挥他们的聪明才智,为他们提供施展创造发明的舞台,才能使装备制造企业有较快的发展。因此,一方面,企业要加大装备制造业专利高层次人才的培养力度,造就一批包括各类专业人才和管理人才在内的规模宏大的专利人才队伍;另一方面,企业须高度重视人才引进,要建立统一的人才引进政府资助机制,积极引进各类创新人才,其中包括海外留学人员。在建立和完善引进人才机制的同时,搭建人才培养平台,重视培养各种急需、紧缺的专业后备人才和优秀科技人才,为持续开展创新活动提供人力资源保障。装备制造企业要在全行业形成尊重科学、尊重创新、敢于创新和宽容失败的良好氛围。对那些敢于创新、善于创新、勇于创新的科技人才要给予表彰、奖励和保护;要不断完善创新活动的硬件和软件条件,为创新人才和创业人才提供良好的生存环境和创新、创业环境[7]。
参考文献:
[1] 科技部办公厅调研室.自主知识产权:振兴装备制造业的关键[J].求是杂志,2007,(131):55-57.
[2] 王文斌,等.发展装备制造业自主知识产权的重要作用与经验总结[J].中国科技论坛,2007,(6):75-80 .
[3] 原毅军,耿殿贺.中国装备制造业技术研发效率的实证研究[J].中国软科学,2010,(3):51-58.
[4] Y. Wada. Recent developments in Japan‘s intellectual property industry[J]. World Patent Information, 2005,27(1): 31-35.
[5] 徐冠华.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加快国家高新区建设与发展[J].中国软科学,2006,(8):1-8.
关键词:焊机制造业 现状 未来发展
1、焊机制造业的发展重要性
焊接是制造业中最重要的工艺技术之一。它在机械制造、核工业、航空航天、能源交通、石油化工及建筑和电子等行业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焊接已从简单的构件连接方法和毛坯制造手段,发展成为制造业中一项基础工艺,一种生产尺寸精确的产品的生产手段。传统的手工焊接已不能满足现代高技术产品制造的质量、数量要求。因此,保证焊接产品质量的稳定性、提高生产率和改善劳动条件已成为现代焊接制造工艺发展亟待解决的问题。电子技术、计算机技术、数控及机器人技术的发展为焊接过程自动化提供了十分有利的技术基础,并已渗透到焊接各领域中。近20年来,在半自动焊、专机设备以及自动焊接技术方面已取得了许多研究和应用成果,表明焊接过程自动化已成为焊接技术新的生长点之一。从21世纪先进制造技术的发展要求看,焊接自动化生产已是必然趋势。焊接机器人的诞生是焊接自动化革命性的进步,它突破了焊接刚性自动化的传统方式,开拓了一种柔性自动化的生产方式,从而使中小批量的产品自动化焊接成为可。
焊接机器人已经广泛应用于汽车、工程机械、摩托车等行业,极大地提高了焊接生产的自动化水平,使焊接生产效率和生产质量产生了质的飞跃。同时改善了工人的劳动环境[2]。但是,现在焊接领域中自动化程度最高的手臂式机器人在使用时有两个局限性:一个是它的活动范围较小,因为它像一个手臂,手臂长1.5~2米,也就是其活动半径,所以焊接的工件不能太长,最大范围也不能超过2米。二是它必须用编程或示教进行工作,对不规则的焊缝,特别是在焊接过程中焊缝发生形变时,则很难适应。然而,许多大型工件体积非常庞大,而且必须在工地和现场进行焊接。例如:石化工业中的大型储油罐、球罐,造船业中的各种轮船,对这类产品的焊接,就很难实现自动化,许多建设工作仍然采用人工焊接[3]。因此,给焊接机器人加装各种传感器,使它们具有焊接路径自主获取、焊缝跟踪以及焊接参数在线调整等能力,具有很高的实用价值。机器人焊接过程的自主化和智能化已经成为科研工作者的一个研究重点。移动焊接机器人由于其良好的移动性、强的磁吸附力以及较高的智能,成为解决大型焊接结构件自动化焊接的有效方法[4]。尽管自主移动机器人的实用化研究还不够完善,但移动机器人是解决无轨道,无导向,无范围限制焊接的良好方案。
2国内外研究现状
自1962年美国推出世界上第一台Unimate型和Versatra型工业机器人以来,越来越多的工业机器人投入生产使用中。这其中大约有半数是焊接机器人。焊接机器人是在工业机器人上装备焊接系统,如送丝机、软管、焊枪、焊炬或焊钳,并配备相应的焊接电源的自动化焊接装备。
从20世纪60年代诞生和发展到现在,焊接机器人可大致分为三代:
第一代是指基于示教再现工作方式的焊接机器人,由于其具有操作简便、不需要环境模型、示教时可修正机械结构带来的误差等特点,在焊接生产中得到大量使用。
第二代是指基于一定传感器信息的离线编程焊接机器人,得益于焊接传感器技术和离线编程技术的不断改进,这类机器人现已进入应用研究的阶段。
第三代是指装有多种传感器,接收作业指令后能根据客观环境自行编程的高度适应性智能焊接机器人,由于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相对滞后,这一代机器人正处于试验研究
阶段。
随着计算机控制技术的不断进步,使焊接机器人由单一的示教再现型向多传感、智能化方向发展将成为科研人员追求的目标。
焊接机器人的技术水平在不断的进步,目前,焊接机器人几乎全部采用交流伺服电机驱动,这种电机因为没有电刷,故障率很低。控制器中普遍采用32位的计算机,除可以控制机器人本体的5-6个轴外,还可以使设备和机器人协调联动。例如,日本安川公司的新型焊接机器人控制器NX100技术中,一台控制器能同时控制四台机器人共36轴(每台机器人有本体6个轴,3个外部轴),并且能够使用软PLC对周围装置进行控制。与NX100配套的示教盒也采用了功能强大的Windows CE操作系统。而瑞士的ABB等其他公司也有类似的控制器产品,如ABB的第五代机器人控制器IRC5。
配套焊接系统也有很多新的进展,在1993年的埃森展览会上,日本松下公司把旋转电弧焊技术用于弧焊机器人。由于采用旋转电弧焊时,焊丝能够以50Hz以上的频率旋转,所以用这种技术进行焊缝跟踪时,其跟踪精度比机器人经常采用的摆动焊(摆动频率小于10Hz)要高得多。该公司还于1993年首先销售在控制柜中内藏焊机的机器人,依靠数字通讯技术实现了焊机和机器人的结合。并于2004年研制出了TAWERS机器人,实现了焊机和机器人的融合,即由机器人控制器直接控制焊接波形。其中焊机采用了频率为100kHz的逆变电源,体积小巧,控制精度高。焊机和机器人融合的优点主要有焊机和焊枪的动作能够实现同步的精确控制,便于实现缜密的焊接条件控制,并使焊接系统小型化。另外,该机器人把送丝机和机器人手臂做成一体,使送丝机能够配合焊枪的动作进行转动,以保证送丝始终顺畅。
焊接是工业机器人应用最重要的领域之一,随着国外对工业机器人在焊接方面的研究应用,基于生产实践的需要,我国也开始了焊接机器人的研究。20世纪50年以来我国在焊缝自动跟踪方面有了长足发展,技术水平不断提高,并取得了许多应用成果。
我国已发展了各种类型的传感器技术,控制坐标已从单坐标和双坐标发展到了多坐标。20世纪50~60年代多采用接触跟踪,西安交通大学和三桥机车车辆厂是中国从事接触跟踪和电磁跟踪研究较早的单位。60~70年代后期发展了电磁跟踪、光电跟踪、电弧跟踪、激光跟踪等非接触跟踪技术。华中科技大学与湖北造船厂合作研制成功全位置电磁跟踪气体保护焊机,跟踪精度达±1mm。华南理工大学与广州造船厂共同研制的电磁立焊缝自动跟踪焊机,用在万吨轮的焊接上。天水电气传动研究所和上海造船工艺研究所合作,研制的光电跟踪装置用于螺旋管焊接和船舶的焊接生产中。哈尔滨焊接研究所与辽阳钢厂合作研制的激光跟踪装置用于螺旋管焊接自动生产线等。20世纪80年代后期,微机跟踪和电视跟踪技术得到迅速发展,从而为传统焊接自动化向现代焊接自动化发展奠定了基础[9]。
从20世纪70年代末开始,清华大学潘际銮院士对电弧传感焊缝跟踪做了大量研究。80年代末,潘院士在电弧传感器结构及控制方面又进行了新的研究,研制出一种空心马达式高速旋转扫描电弧传感器,并成功地对一种无道轨的自动小车进行跟踪控制,获得了专利。
此外,哈尔滨工业大学研制成功了单片机控制高精度激光跟踪系统,西北工业大学研制成功微处理机控制熔化极脉冲窄间隙焊缝自动跟踪系统等,都获得了较好的自动控制效果。计算机图像法控制技术也在80年代研究成功,如水电部电力建设研究所研制成功DL-64固态图像传感器进行焊缝跟踪的装置。
总的说来,我国的焊接研究人员对各种焊缝跟踪方法进行了研究,并在某些特定的应用中获得了成功。但是,由于种种原因,我国的焊缝跟踪技术大都还停留在实验室中,在生产中应用的绝大部分还是针对特定焊接对象、工艺和焊接状况的焊缝跟踪系统,能够形成商业化的产品非常少见,而这正是我国在焊缝跟踪领域与发达国家的最大差距所在。
参考文献:
[1]潘际銮.现代弧焊控制[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0
关键词:游艇;制造业;现状;对策
Difficulties and Recommendations for Yacht Manufacturing
Enterprises in China
WANG Xiao
( Shanghai Vocational and Technical College of Agriculture and Forestry,Shanghai 201600 )
Abstract: In recent years, the development of yacht manufacturing industry in China is fast, but they are also facing many difficulties, such as international business competition, lack of private brands, professional talent shortages and financial inadequacy. In order to obtain better and faster development, yacht manufacturing enterprises should strengthen cooperation and communication, create private brands, carry out correct human resources strategy to attract professionals home and abroad and invite more investment.
Key words: Yacht, Manufacturing Enterprises, Difficulties, Recommendations
1发展历程和现状
我国游艇制造起步于上世纪50年代,经历了几十年缓慢的发展过程,直到本世纪初才出现游艇工业阔步发展的局面。最早的游艇制造是50年代至70年代生产供公园、人工湖及海边用的玻璃钢划桨艇、机动小艇和机动游览艇,玻璃钢建造技术的引进是那一阶段的主要标志,发展相对缓慢,还没有真正进入私家游艇领域。进入80年代,沿海和内陆一些游艇企业引进国外先进技术、来料加工与外商合资合作,以OEM(贴牌生产)为主要形式,开始生产各种不同规格、不同型号的游艇,包括豪华型游艇。90年代后期随着休闲经济的升温,大量世界游艇企业选择以独资、合资、合作的形式来华建立游艇制造企业,国内有实力的企业也看好游艇产业,进军游艇制造领域,在游艇生产能力、产品质量、产品类型方面都有了提升。2008年短暂的金融风暴对世界经济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游艇产业也未能幸免,国内的游艇制造业及时调整战略,转换思路,吸取经验,正向更快更好的方向迈进[1]。
中国船舶工业行业协会船艇分会的统计数据显示,我国现有玻璃钢复合材料船艇制造企业364家左右,按地域主要分布在南方广东与福建、海南岛珠三角地区,湖南、湖北、重庆等中西部的地区,大连、天津、威海、烟台等环渤海湾与北方地区,江浙沪的长三角地区。广州、深圳和常州是游艇制造企业最为密集的地区,其中广州、深圳地区有知名游艇生产厂近20 家,常州地区有知名企业30 多家。2007年年销售收入1 000万以上的企业就有28家,其中广东有12家。目前,广东的珠海、深圳和东莞,江苏的常州、无锡、苏州,福建的厦门,山东的青岛,以及上海等地已初步成为我国游艇工业的重要基地。
从近几年我国游艇产业的销售收入、出货值、出口额等指标来看,60%以上的游艇是直接出口的,由此可见,我国游艇产业同造船业一样也是外向型产业,其市场主要在国外。我国游艇出口到世界上100多个国家和地区,主要是北美洲、欧洲和亚洲地区,最主要的是美国、香港地区和澳大利亚,还有英国、挪威、法国、俄罗斯、荷兰、德国和日本等发达国家。近几年,中国游艇制造企业的出口以非常的速率在上升,2008年出口216万艘,即使在金融危机还在深度影响着世界经济的2009年仍然有177万艘的出口。出口金额也几乎以同样的比例在增长。
2面临的问题
2.1 国际企业的竞争
国内的游艇制造企业有的是大型国有企业开辟新领域投资建设,如上海红双喜游艇公司,有的是传统的造船企业转制,如厦门翰盛游艇公司、无锡江阴东方公司,更多的是民营企业,如佛山宝达,珠海江龙,青岛蓝波,威海竹内,上海珐伊等,大约占到我国游艇制造企业的一半,当然还有外商投资和合资企业。中国的游艇制造虽然在摸爬滚打中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相对世界400亿美金的贸易值,我们仅仅占了1/130,面对国际级的游艇制造企业,如美国水星、意大利法拉帝、英国圣斯克以及一些台湾企业,我们的整个游艇制造产业在竞争中显得还是相对弱小。
2.2自主品牌的欠缺
我国改革开放三十几年来的游艇制造业发展,很多国内游艇企业在从事为国外知名企业贴牌生产或来料加工的工作,仅有少数企业买断国外游艇品牌在中国的生产销售权而进行自主生产,拥有自主品牌的游艇生产企业更是凤毛麟角。结果,依靠中国廉价的劳动力资源,我们只能“蚕食”少得可怜的贴牌加工费,却要看着外方合作商“鲸吞”设计、科技和品牌所带来的巨大收益。远离游艇消费中心、缺乏自主研发设计等“先天不足”,并不是游艇制造业壮大的真正瓶颈,缺乏品牌才最为致命[2]。没有自主品牌使我们很难在国际企业的竞争之中立足。虽然从技术层面来讲,我们的制造技术完全可以驾轻就熟,但是品牌的建设涉及到整个行业、产品的质量、设计、市场推广等诸多方面,游艇企业小打小闹难有作为。
2.3专业人才的缺失
人才是支撑游艇产业未来持续良性发展的关键因素。游艇产业需要有掌握前沿技术的技工和熟练工人、有具有国际眼光的游艇外观和内装设计人员、有服务意识的维修维护人才。然而,目前专业人才相对匮乏,矛盾比较突出。长期招聘的技工数量少,导致企业之间相互“挖人”的恶性竞争,而针对一些特殊工艺,国内又没有技术精湛的技工,只能到海外借助外援。国外的游艇设计有专业机构,我国的游艇设计专业人才少,也没有形成一定的规模和影响力,国内企业只能聘请外籍人士,大部分从新加坡、美国、香港等地聘请。由于游艇产业发展的时间相对较短,国内有众多船舶、海运高等院校和职业教育院校,鲜有开设游艇专业和课程,导致我们的教育和培训体系建设严重滞后,特别是维修维护人才的培养,目前基本处于空白状态[3]。
2.4经济实力的不足
国内游艇制造企业特别是民营企业在进军国内外游艇市场方面表现出了积极开拓的精神,但是大多数企业依靠自有资本,融资渠道不畅。由于私家游艇此类商品不是公共消费品,市场需求有一定的限度,很容易受到宏观经济环境的影响,一旦经济下滑,消费收紧,很多企业销售不畅,订单受挫,资金链断裂,面临亏损和倒闭的风险。由于这种行业发展的特殊性,要吸引风险投资融资也相对困难。因此,如果没有足够的经济实力应对各种危机,游艇制造企业很难持续保持良好的增长势头。
3对策建议
3.1加强合作团结作战
游艇企业特别是中小型游艇制造企业,要想在竞争中生存,必须摒弃单打独斗各自为战的“自私”思想,借助于游艇发展的行业环境,和诸多游艇企业加强合作交流,“在竞争中合作,在合作中生存”。只有合作交流团结作战,才可能避免恶性竞争。只有整个行业做大做强,才会有企业的长足发展。
游艇企业可以通过协会这样的平台加强交流,实现资源信息共享,及时了解产业链的配套信息,参加国内外的各种游艇展览会,了解最新的市场发展趋势,寻找新的需求和发展空间,在联合采购谈判中争取主动权。同时,通过协会的力量,可以进一步争取国家和地方政府在科研、人才培养、招商引资、税收、法规法律方面的优惠政策,为整个产业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
3.2树立品牌战略意识
游艇是海外舶来品,以中国造船的思路制造世界级的豪华游艇,很难在世界市场上拥有立足之地。因此,作为中国游艇制造企业要拥有世界性的眼光,高瞻远瞩,紧跟世界潮流,研究世界市场,在对游艇和产业的认识上做到和世界同步。树立自主品牌,坚定不移地走品牌建设之路。
在国内,要狠抓内功,提升企业自我管理能力,推动产品结构的升级,尤其要在产品设计和质量上面做文章,用一丝不苟的态度和一流的产品品质赢得国内外消费者的信赖。在国外,通过各种销售渠道,开辟欧洲、美国和亚洲等消费市场,在获得市场关注后,建立起营销网络,对特定的客户群体进行品牌营销,逐步树立在消费者心目中的形象。
品牌的建设之路并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一个相对漫长的过程,短期的资金投入或是广告只能风光一时,因此,树立品牌的道路还应该步步为营,持之以恒。
3.3推行内外并蓄的人才政策
国内游艇企业应该以开放的人才政策吸引人才、接纳人才、发现和培养人才,尽快形成合理的人才机制,带动企业的持续发展。
大胆从国际上引进“外才”,涉及管理、技术、品牌和营销等各方面。通过“借脑”,加快提高国内游艇设计、制造和服务水平,提升企业人力资本质量。同时,企业也应为来自国外的设计、研发人员提供良好的生活和工作条件,逐步积累吸引人才、留住人才的软实力。
当然,解决人才瓶颈问题的根本,还在于立足本土“育脑”,构建游艇产业专业人才教育和培训体系。特别是专业的技能型人员,要加快本土人才的培养和储备工作,提升本土人才的研发能力和技术水平,不能一味靠引进海外技术和人才,而应该在学习和引进的基础上,培养新人,创造新技术,走自主研发的道路。
另外,可以尝试“订单培养”的模式,形成以产业人才需求为导向,政、校、企三方合作,产学研结合的联合办学机制,培养一批在生产、管理、服务第一线下得去、留得住、用得上的技能型人才,尽早解决游艇产业人才匮乏的问题[3]。
3.4 创造一切机会拓宽融资渠道
头顶中国“游艇第一股”光环的珠海太阳鸟游艇股份有限公司2010年9月28日在创业板正式挂牌上市,在发行市盈率高达96倍的情况下首日涨幅仍达到17.38%。严格意义上讲,游艇业受到资本市场关注,并不是始于太阳鸟的上市。在去年年中,以船舶设计为主业的创业板企业上海佳豪宣布成立游艇发展公司[4]。两创业板的收益令其他游艇企业颇感振奋,也为中小型游艇企业的融资指明了一条新的道路。
借用资本市场,走资本经营之路,企业才能更快的做大做强。拥有一定高新技术的游艇企业不妨创造条件在国内外证券市场上寻找机会,也可以在适当的阶段引进有实力的投资者或风险投资。当然,任何融资渠道都离不开政府的扶持,政府的税收政策、中小企业的贷款扶持、上市公司的审批等等都对企业的发展有着决定性的影响,游艇制造企业可以联合起来争取政府的大力支持。
参考文献
[1] 中国船舶工业行业协会船艇分会, 上海船舶工业行业协会. 2009 -2010年中国游艇产业发展综述报告[M].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 2010
[2] 甘丰录.游艇企业小打小闹难有作为[N].中国船舶报,2007,4,27
关键词:游艇 制造业 现状 对策
1发展历程和现状
我国游艇制造起步于上世纪50年代,经历了几十年缓慢的发展过程,直到本世纪初才出现游艇工业阔步发展的局面。最早的游艇制造是50年代至70年代生产供公园、人工湖及海边用的玻璃钢划桨艇、机动小艇和机动游览艇,玻璃钢建造技术的引进是那一阶段的主要标志,发展相对缓慢,还没有真正进入私家游艇领域。进入80年代,沿海和内陆一些游艇企业引进国外先进技术、来料加工与外商合资合作,以OEM(贴牌生产)为主要形式,开始生产各种不同规格、不同型号的游艇,包括豪华型游艇。90年代后期随着休闲经济的升温,大量世界游艇企业选择以独资、合资、合作的形式来华建立游艇制造企业,国内有实力的企业也看好游艇产业,进军游艇制造领域,在游艇生产能力、产品质量、产品类型方面都有了提升。2008年短暂的金融风暴对世界经济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游艇产业也未能幸免,国内的游艇制造业及时调整战略,转换思路,吸取经验,正向更快更好的方向迈进[1]。
中国船舶工业行业协会船艇分会的统计数据显示,我国现有玻璃钢复合材料船艇制造企业364家左右,按地域主要分布在南方广东与福建、海南岛珠三角地区,湖南、湖北、重庆等中西部的地区,大连、天津、威海、烟台等环渤海湾与北方地区,江浙沪的长三角地区。广州、深圳和常州是游艇制造企业最为密集的地区,其中广州、深圳地区有知名游艇生产厂近20 家,常州地区有知名企业30 多家。2007年年销售收入1 000万以上的企业就有28家,其中广东有12家。目前,广东的珠海、深圳和东莞,江苏的常州、无锡、苏州,福建的厦门,山东的青岛,以及上海等地已初步成为我国游艇工业的重要基地。
从近几年我国游艇产业的销售收入、出货值、出口额等指标来看,60%以上的游艇是直接出口的,由此可见,我国游艇产业同造船业一样也是外向型产业,其市场主要在国外。我国游艇出口到世界上100多个国家和地区,主要是北美洲、欧洲和亚洲地区,最主要的是美国、香港地区和澳大利亚,还有英国、挪威、法国、俄罗斯、荷兰、德国和日本等发达国家。近几年,中国游艇制造企业的出口以非常的速率在上升,2008年出口216万艘,即使在金融危机还在深度影响着世界经济的2009年仍然有177万艘的出口。出口金额也几乎以同样的比例在增长。
2面临的问题
2.1 国际企业的竞争
国内的游艇制造企业有的是大型国有企业开辟新领域投资建设,如上海红双喜游艇公司,有的是传统的造船企业转制,如厦门翰盛游艇公司、无锡江阴东方公司,更多的是民营企业,如佛山宝达,珠海江龙,青岛蓝波,威海竹内,上海珐伊等,大约占到我国游艇制造企业的一半,当然还有外商投资和合资企业。中国的游艇制造虽然在摸爬滚打中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相对世界400亿美金的贸易值,我们仅仅占了1/130,面对国际级的游艇制造企业,如美国水星、意大利法拉帝、英国圣斯克以及一些台湾企业,我们的整个游艇制造产业在竞争中显得还是相对弱小。
2.2自主品牌的欠缺
我国改革开放三十几年来的游艇制造业发展,很多国内游艇企业在从事为国外知名企业贴牌生产或来料加工的工作,仅有少数企业买断国外游艇品牌在中国的生产销售权而进行自主生产,拥有自主品牌的游艇生产企业更是凤毛麟角。结果,依靠中国廉价的劳动力资源,我们只能“蚕食”少得可怜的贴牌加工费,却要看着外方合作商“鲸吞”设计、科技和品牌所带来的巨大收益。远离游艇消费中心、缺乏自主研发设计等“先天不足”,并不是游艇制造业壮大的真正瓶颈,缺乏品牌才最为致命[2]。没有自主品牌使我们很难在国际企业的竞争之中立足。虽然从技术层面来讲,我们的制造技术完全可以驾轻就熟,但是品牌的建设涉及到整个行业、产品的质量、设计、市场推广等诸多方面,游艇企业小打小闹难有作为。
关键词:江门 先进制造业 发展
1 江门市先进制造业的发展现状
先进制造业是以高新技术为先导,高附加值产品为主体,传统优势产业为基础的产业形态。先进制造业主要包含三个类别,分别是装备制造业、钢铁冶炼及加工、石油及化工行业。众所周知,江门市是广东传统的工业大市,2009年1月,广东省《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颁布实施,赋予了江门先进制造业重点发展区的定位。先进制造业在江门市工业中占有较大比重,在未来我市经济发展中具有较高的战略地位。
1.1 江门市先进制造业的整体实力
有相关统计数据显示,截至2010年末,江门市有先进制造业企业共1109家,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3274家的33.87%。其中,装备制造业795家,占72%;石油及化工行业有230家,占21%;钢铁冶炼加工业84家,占7%。近一半企业集中分布在蓬江区和新会区,分别为274家和252家。开平市、江海区、台山市、鹤山市分别有152家、134家、130家、122家,恩平市45家。[1]2010年末先进制造业拥有资产697.24亿元,占规模以上总额的31.08%,比上年增长21.63%,增幅高出规模以上企业2.4个百分点,资产规模扩张较快。先进制造业户均资产为0.63亿元,略低于规模以上户均资产0.06亿元,表明我市先进制造业尚处成长阶段。
1.2 江门市先进制造业的优势行业
有数据显示,江门市有7种工业产品划归先进制造业品种。建筑涂料、民用钢质船舶和金属集装箱等工业产品在全省占有一定地位,其中建筑涂料占全省近三分之一,民用钢质船舶占五分之一强,金属集装箱占六分之一。从占全国的比重来看,集成电路的比重最大,为0.7%。从出口情况来看,我市先进制造业企业中有出口业务的有231家,占其总数的20.83%。2010年出货值224.74亿元,比上年增长34.6%,占先进制造业产值的比重为17.48%。
江门市拥有中国摩托车产业示范基地、国家电子信息产业基地、中国汽车零部件产业基地(江门)、中国五金不锈钢制品产业基地、中国五金卫浴生产基地、中国水龙头生产基地、中国麦克风行业产业基地等16个国家级产业基地和5个国家级产业园区。在《纲要》的推动下,我市战略性新兴产业蓬勃发展,新能源、新光源、新材料和装备制造业迅速兴起。
1.3 江门市先进制造业的短板
近年来,我市先进制造业发展迅猛,但从2010年及过去几年的发展情况看,我市先进制造业仍存在着以下几个发展短板。一是虽然这几年我市投资增长迅猛,但制造业投资总规模仍不够大,先进制造业的投资比重偏低(占全市工业投资三成左右),影响到产业规模的扩张。二是科研投入不足,创新能力不强。先进制造业的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投入只占主营业务收入的0.79%,低于全省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投入占主营业务收入0.84%的平均水平。三是高技术总量不高,产业优势不强。2010年,我市有高技术企业256家,仅占全省总数的5.57%。
2010年末我市先进制造业拥有资产697.24亿元,占规模以上总额的31.08%,比上年增长21.63%,增幅高出规模以上企业2.4个百分点,资产规模扩张较快。先进制造业户均资产为0.63亿元,略低于规模以上户均资产0.06亿元,表明我市先进制造业尚处成长阶段。[2]
2 江门市先进制造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2.1 江门市先进制造业遭遇人才瓶颈
先进制造业是长期以来支撑江门市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当前,在后金融危机的宏观经济大环境中,江门市的传统制造业正面临升级与发展困境,这也迫使企业要加快产业转型升级步伐,寻找发展机遇。但产业结构的调整必然涉及到人力资源结构的调整,而江门市的技能人才、特别是高技能人才数量,难以满足企业的升级转型、发展先进制造业和打造先进制造业重点发展区的需要。
据江门市人才市场相关负责人在一次江门民营企业人才招聘活动介绍,参加此次民营企业招聘活动的企业一共有147家,提供就业岗位3590个,其中产品设计师、电气工程师、设备工程师、电子工程师等高技术岗位需求旺盛,虽然数量之多是前所未有的,但企业与求职者能达成录用意向的却并不多。江门发展先进制造业需要大量的技术工人,特别是高技能人才,但这些人才在江门却很难招聘到。
2.2 经济增长模式仍属粗放式,真正的产业集群尚未形成
目前,江门市经济增长尚未摆脱高投入、高消耗、高排放、低效率的模式,经济增长依然在很大程度上靠粗放式扩大再生产来实现。随着高成本时代的到来,传统的依靠外资和外力以及低素质的人力资源发展低加工度、低附加值的低成本扩张模式已经遭遇了产出效益日益下降的问题,各种要素投入的获利空间将受到进一步挤压,发展空间越来越小,粗放式的发展模式已经走到了尽头。谋求新的发展模式成为江门市经济能否持续发展的关键。
江门产业集群内的企业存在“聚”而不“群”现象。企业仅仅是空间的集聚,而缺乏关联、配套与协同效应。虽然江门市形成了具有地区特色、有一定竞争力的产业集群,但是这些集群产业的规模都还不够大,辐射能力不强,金属制品、化纤纺织服装制造业总产值仅在300亿元左右。如果从专业镇的角度来看,江门的大部分企业集群年产值都在10-30亿元左右,规模都很有限。在产业集群内部的产业链前后联系不明显,纵向分工程度不高,尚未形成较为完整的产业链,主导产品集中于产业链某个阶段,上下游企业和配套企业衔接不紧密,产业配套不完善,如纺织、水暖卫浴、机电、电子等产业集群内企业之间业务关联性和技术关联不大,缺乏明确的产业分工和产业特色,产业结构趋同严重。
2.3 自主创新能力不强,品牌意识有待进一步提高
当前,江门市先进制造业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不强,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比例低,核心技术太少,缺乏自主知识产权,没有核心技术,江门市就难以完成从价值链低端向高端的跨越,也难以完成“江门市制造”向“江门市创造”的蜕变。从营销的角度看,名牌就是市场,名牌就是企业的生命力。现阶段,我市优势企业虽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和知名品牌,但与同类城市相比数量偏少。目前,我市已拥有14个中国名牌产品,有11个属于优势传统产业,占79%;有3个中国驰名商标,都属于优势传统产业;有 61个省名牌产品,属于优势传统产业有44个,占72%;有50个省著名商标,属于优势传统产业有38个,占76%。在这些品牌中,如造纸产业中的“维达”纸巾,机电产业的“豪爵”摩托车、“金羚”洗衣机,食品产业的“李锦记”、“味事达”酱油、“嘉士利”饼干,成为家喻户晓的优质产品。但是,江门市目前拥有的名牌产品比起珠三角其他兄弟城市来说还有较大差距。
3 江门市先进制造业促进对策
3.1 强化人才引进,推动校企联动,培养先进制造业急需人才
二十一世纪的竞争是人才的竞争,江门先进制造业发展的关键是人才。江门市政府相关部门制订人才发展战略,特别是围绕先进制造业发展的人才战略。
第一,要借鉴国外以及沿海其他省市人才环境建设的一般做法和有益经验,结合我市的实际,树立“人才是第一资源”的观念,加强人力资源开发工作,重视人才的培养、引进和使用,努力构筑各类人才脱颖而出的激励机制,营造有利于人才创新创业、施展才华的工作环境。
第二,制定鼓励企业参与人才培养的政策。江门市有五邑大学、职业技术学院、技工学校等高、中、低相配合的人才培养学校。广大先进制造企业也在部分领域内缺乏高科技人才。政府相关部门要促进企校建立联合培养人才的新机制,促进创新型、应用型、复合型和技能型人才的培养。
3.2 加强规划指导,建立现代产业体系
首先,产业规划要先行。要把江门建设珠三角一体化先进制造业重点发展区,应该制定一个总体的战略发展规划,要涵盖战略发展的思路、目标、重点以及主要战略发展措施等。一是要清楚分析制造业发展的现状,比如它的规模、结构布局等;二是结合实际,分析发展制造业的有利条件和制约因素;三是制定具体的发展目标,既要有总体的目标,也要有各个产业的目标;四是整个产业布局的优化。其次,要抓重点产业。要重点做大做强石化、船舶、装备制造、电子信息、造纸和现代物流业等产业,如银洲湖纸业基地到2012年,年产能将达到578万吨,实现工业总产值465亿元。2020年建成后可实现工业总产值2206亿元,利税502亿元。最后,培育优势产业集群,提升产业集群竞争力,是打造先进制造业基地的重要前提。一般可以从产业集群的广度、强度与外向度三个方面来衡量产业集群的竞争优势。在广度上,要协助大型企业就近延长产业链,集聚产业群,壮大先进制造业基地;从强度上看,要积极搭建企业之间的知识交流、互动学习的平台,在产业集群内共享创新平台、研发机构以及职业技术培训,提升产业集群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从外向度上看,本地集群要积极融入全球商品链,沿链条扩展移动。[3]
3.3 加大政策扶持力度,促进先进制造业发展
在先进制造业发展中,政府应积极发挥自身的主导作用。江门市政府应形成明确的政策导向和给予强有力的政策支持,应重点从财政、投融资、税收三个方面制订政策。
第一,在财政政策方面,要在整合原有工业发展等专项资金的基础上,通过增加预算安排或其他渠道筹集,设立先进制造业发展专项资金,主要用于引导社会投资流向先进制造业发展的关键领域和领头项目等;积极帮助支持重点企业向省申请每年安排10亿元的引导产业高端化的专项资金资助。
第二,在投融资方面,对国家指定的鼓励类项目以及我市先进制造业发展规划所规定的优先发展类项目,要优先立项,积极支持;要积极完善企业投资项目核准制,协调金融机构,在同等资信条件下,优先考虑对先进制造业项目的贷款;要运用专项资金贴息、担保等方式,引导各类商业金融机构支持先进制造业项目。
第三,在税收方面,凡是符合环保节能项目的经营收入应当给予一定的税收优惠。在政府服务上,必须进一步改进和完善,规范行政审批程序,加强一站式、一条龙服务方式,提高行政效能。同时,还应该建立积极的激励政策,健全并切实兑现招商引资奖励政策,并制定出发展先进制造业的评价、考核和奖励制度。落实技术改造项目进口设备免税、高新技术企业税前扣除等国家和省的税收优惠政策,企业开发新技术、新产品、新工艺产生的研究费用,按照有关规定进行税前扣除。[4]
参考文献:
[1]江门市统计局.江门市先进制造业2010年发展报告[R].
[2]蔡明奕.江门将全力打造三大先进制造业基地[N].江门日报,2011,7(27).
[3]伍安平.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进程、发展江门先进制造业[N/
OL].(200811-19)..
论文摘要:近几年,我国游艇制造产业发展形势良好,但也面临国际企业竞争、自主品牌缺失、专业人才短缺和经济实力不足等诸多问题,游艇企业应加强合作交流,坚定自主品牌之路,推行内外并蓄的人才战略,创造一切机会吸引投资拓宽融资渠道,才能在竞争中更好更快发展。
1发展历程和现状
我国游艇制造起步于上世纪50年代,经历了几十年缓慢的发展过程,直到本世纪初才出现游艇工业阔步发展的局面。最早的游艇制造是50年代至70年代生产供公园、人工湖及海边用的玻璃钢划桨艇、机动小艇和机动游览艇,玻璃钢建造技术的引进是那一阶段的主要标志,发展相对缓慢,还没有真正进入私家游艇领域。进入80年代,沿海和内陆一些游艇企业引进国外先进技术、来料加工与外商合资合作,以OEM(贴牌生产)为主要形式,开始生产各种不同规格、不同型号的游艇,包括豪华型游艇。90年代后期随着休闲经济的升温,大量世界游艇企业选择以独资、合资、合作的形式来华建立游艇制造企业,国内有实力的企业也看好游艇产业,进军游艇制造领域,在游艇生产能力、产品质量、产品类型方面都有了提升。2008年短暂的金融风暴对世界经济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游艇产业也未能幸免,国内的游艇制造业及时调整战略,转换思路,吸取经验,正向更快更好的方向迈进[1]。
中国船舶工业行业协会船艇分会的统计数据显示,我国现有玻璃钢复合材料船艇制造企业364家左右,按地域主要分布在南方广东与福建、海南岛珠三角地区,湖南、湖北、重庆等中西部的地区,大连、天津、威海、烟台等环渤海湾与北方地区,江浙沪的长三角地区。广州、深圳和常州是游艇制造企业最为密集的地区,其中广州、深圳地区有知名游艇生产厂近20 家,常州地区有知名企业30 多家。2007年年销售收入1 000万以上的企业就有28家,其中广东有12家。目前,广东的珠海、深圳和东莞,江苏的常州、无锡、苏州,福建的厦门,山东的青岛,以及上海等地已初步成为我国游艇工业的重要基地。
从近几年我国游艇产业的销售收入、出货值、出口额等指标来看,60%以上的游艇是直接出口的,由此可见,我国游艇产业同造船业一样也是外向型产业,其市场主要在国外。我国游艇出口到世界上100多个国家和地区,主要是北美洲、欧洲和亚洲地区,最主要的是美国、香港地区和澳大利亚,还有英国、挪威、法国、俄罗斯、荷兰、德国和日本等发达国家。近几年,中国游艇制造企业的出口以非常的速率在上升,2008年出口216万艘,即使在金融危机还在深度影响着世界经济的2009年仍然有177万艘的出口。出口金额也几乎以同样的比例在增长。
2面临的问题
2.1 国际企业的竞争
国内的游艇制造企业有的是大型国有企业开辟新领域投资建设,如上海红双喜游艇公司,有的是传统的造船企业转制,如厦门翰盛游艇公司、无锡江阴东方公司,更多的是民营企业,如佛山宝达,珠海江龙,青岛蓝波,威海竹内,上海珐伊等,大约占到我国游艇制造企业的一半,当然还有外商投资和合资企业。中国的游艇制造虽然在摸爬滚打中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相对世界400亿美金的贸易值,我们仅仅占了1/130,面对国际级的游艇制造企业,如美国水星、意大利法拉帝、英国圣斯克以及一些台湾企业,我们的整个游艇制造产业在竞争中显得还是相对弱小。
2.2自主品牌的欠缺
我国改革开放三十几年来的游艇制造业发展,很多国内游艇企业在从事为国外知名企业贴牌生产或来料加工的工作,仅有少数企业买断国外游艇品牌在中国的生产销售权而进行自主生产,拥有自主品牌的游艇生产企业更是凤毛麟角。结果,依靠中国廉价的劳动力资源,我们只能“蚕食”少得可怜的贴牌加工费,却要看着外方合作商“鲸吞”设计、科技和品牌所带来的巨大收益。远离游艇消费中心、缺乏自主研发设计等“先天不足”,并不是游艇制造业壮大的真正瓶颈,缺乏品牌才最为致命[2]。没有自主品牌使我们很难在国际企业的竞争之中立足。虽然从技术层面来讲,我们的制造技术完全可以驾轻就熟,但是品牌的建设涉及到整个行业、产品的质量、设计、市场推广等诸多方面,游艇企业小打小闹难有作为。
2.3专业人才的缺失
人才是支撑游艇产业未来持续良性发展的关键因素。游艇产业需要有掌握前沿技术的技工和熟练工人、有具有国际眼光的游艇外观和内装设计人员、有服务意识的维修维护人才。然而,目前专业人才相对匮乏,矛盾比较突出。长期招聘的技工数量少,导致企业之间相互“挖人”的恶性竞争,而针对一些特殊工艺,国内又没有技术精湛的技工,只能到海外借助外援。国外的游艇设计有专业机构,我国的游艇设计专业人才少,也没有形成一定的规模和影响力,国内企业只能聘请外籍人士,大部分从新加坡、美国、香港等地聘请。由于游艇产业发展的时间相对较短,国内有众多船舶、海运高等院校和职业教育院校,鲜有开设游艇专业和课程,导致我们的教育和培训体系建设严重滞后,特别是维修维护人才的培养,目前基本处于空白状态[3]。
2.4经济实力的不足
国内游艇制造企业特别是民营企业在进军国内外游艇市场方面表现出了积极开拓的精神,但是大多数企业依靠自有资本,融资渠道不畅。由于私家游艇此类商品不是公共消费品,市场需求有一定的限度,很容易受到宏观经济环境的影响,一旦经济下滑,消费收紧,很多企业销售不畅,订单受挫,资金链断裂,面临亏损和倒闭的风险。由于这种行业发展的特殊性,要吸引风险投资融资也相对困难。因此,如果没有足够的经济实力应对各种危机,游艇制造企业很难持续保持良好的增长势头。
3对策建议
3.1加强合作团结作战
游艇企业特别是中小型游艇制造企业,要想在竞争中生存,必须摒弃单打独斗各自为战的“自私”思想,借助于游艇发展的行业环境,和诸多游艇企业加强合作交流,“在竞争中合作,在合作中生存”。只有合作交流团结作战,才可能避免恶性竞争。只有整个行业做大做强,才会有企业的长足发展。
游艇企业可以通过协会这样的平台加强交流,实现资源信息共享,及时了解产业链的配套信息,参加国内外的各种游艇展览会,了解最新的市场发展趋势,寻找新的需求和发展空间,在联合采购谈判中争取主动权。同时,通过协会的力量,可以进一步争取国家和地方政府在科研、人才培养、招商引资、税收、法规法律方面的优惠政策,为整个产业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
3.2树立品牌战略意识
游艇是海外舶来品,以中国造船的思路制造世界级的豪华游艇,很难在世界市场上拥有立足之地。因此,作为中国游艇制造企业要拥有世界性的眼光,高瞻远瞩,紧跟世界潮流,研究世界市场,在对游艇和产业的认识上做到和世界同步。树立自主品牌,坚定不移地走品牌建设之路。
在国内,要狠抓内功,提升企业自我管理能力,推动产品结构的升级,尤其要在产品设计和质量上面做文章,用一丝不苟的态度和一流的产品品质赢得国内外消费者的信赖。在国外,通过各种销售渠道,开辟欧洲、美国和亚洲等消费市场,在获得市场关注后,建立起营销网络,对特定的客户群体进行品牌营销,逐步树立在消费者心目中的形象。
品牌的建设之路并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一个相对漫长的过程,短期的资金投入或是广告只能风光一时,因此,树立品牌的道路还应该步步为营,持之以恒。
3.3推行内外并蓄的人才政策
国内游艇企业应该以开放的人才政策吸引人才、接纳人才、发现和培养人才,尽快形成合理的人才机制,带动企业的持续发展。
大胆从国际上引进“外才”,涉及管理、技术、品牌和营销等各方面。通过“借脑”,加快提高国内游艇设计、制造和服务水平,提升企业人力资本质量。同时,企业也应为来自国外的设计、研发人员提供良好的生活和工作条件,逐步积累吸引人才、留住人才的软实力。
当然,解决人才瓶颈问题的根本,还在于立足本土“育脑”,构建游艇产业专业人才教育和培训体系。特别是专业的技能型人员,要加快本土人才的培养和储备工作,提升本土人才的研发能力和技术水平,不能一味靠引进海外技术和人才,而应该在学习和引进的基础上,培养新人,创造新技术,走自主研发的道路。
另外,可以尝试“订单培养”的模式,形成以产业人才需求为导向,政、校、企三方合作,产学研结合的联合办学机制,培养一批在生产、管理、服务第一线下得去、留得住、用得上的技能型人才,尽早解决游艇产业人才匮乏的问题[3]。
3.4 创造一切机会拓宽融资渠道
头顶中国“游艇第一股”光环的珠海太阳鸟游艇股份有限公司2010年9月28日在创业板正式挂牌上市,在发行市盈率高达96倍的情况下首日涨幅仍达到17.38%。严格意义上讲,游艇业受到资本市场关注,并不是始于太阳鸟的上市。在去年年中,以船舶设计为主业的创业板企业上海佳豪宣布成立游艇发展公司[4]。两创业板的收益令其他游艇企业颇感振奋,也为中小型游艇企业的融资指明了一条新的道路。
借用资本市场,走资本经营之路,企业才能更快的做大做强。拥有一定高新技术的游艇企业不妨创造条件在国内外证券市场上寻找机会,也可以在适当的阶段引进有实力的投资者或风险投资。当然,任何融资渠道都离不开政府的扶持,政府的税收政策、中小企业的贷款扶持、上市公司的审批等等都对企业的发展有着决定性的影响,游艇制造企业可以联合起来争取政府的大力支持。
参考文献
[1] 中国船舶工业行业协会船艇分会, 上海船舶工业行业协会. 2009 -2010年中国游艇产业发展综述报告[M].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 2010
[2] 甘丰录.游艇企业小打小闹难有作为[N].中国船舶报,2007,4,27
论文摘要:近几年,我国游艇制造产业发展形势良好,但也面临国际企业竞争、自主品牌缺失、专业人才短缺和经济实力不足等诸多问题,游艇企业应加强合作交流,坚定自主品牌之路,推行内外并蓄的人才战略,创造一切机会吸引投资拓宽融资渠道,才能在竞争中更好更快发展。
1发展历程和现状
我国游艇制造起步于上世纪50年代,经历了几十年缓慢的发展过程,直到本世纪初才出现游艇工业阔步发展的局面。最早的游艇制造是50年代至70年代生产供公园、人工湖及海边用的玻璃钢划桨艇、机动小艇和机动游览艇,玻璃钢建造技术的引进是那一阶段的主要标志,发展相对缓慢,还没有真正进入私家游艇领域。进入80年代,沿海和内陆一些游艇企业引进国外先进技术、来料加工与外商合资合作,以oem(贴牌生产)为主要形式,开始生产各种不同规格、不同型号的游艇,包括豪华型游艇。90年代后期随着休闲经济的升温,大量世界游艇企业选择以独资、合资、合作的形式来华建立游艇制造企业,国内有实力的企业也看好游艇产业,进军游艇制造领域,在游艇生产能力、产品质量、产品类型方面都有了提升。2008年短暂的金融风暴对世界经济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游艇产业也未能幸免,国内的游艇制造业及时调整战略,转换思路,吸取经验,正向更快更好的方向迈进[1]。
中国船舶工业行业协会船艇分会的统计数据显示,我国现有玻璃钢复合材料船艇制造企业364家左右,按地域主要分布在南方广东与福建、海南岛珠三角地区,湖南、湖北、重庆等中西部的地区,大连、天津、威海、烟台等环渤海湾与北方地区,江浙沪的长三角地区。广州、深圳和常州是游艇制造企业最为密集的地区,其中广州、深圳地区有知名游艇生产厂近20 家,常州地区有知名企业30 多家。2007年年销售收入1 000万以上的企业就有28家,其中广东有12家。目前,广东的珠海、深圳和东莞,江苏的常州、无锡、苏州,福建的厦门,山东的青岛,以及上海等地已初步成为我国游艇工业的重要基地。
从近几年我国游艇产业的销售收入、出货值、出口额等指标来看,60%以上的游艇是直接出口的,由此可见,我国游艇产业同造船业一样也是外向型产业,其市场主要在国外。我国游艇出口到世界上100多个国家和地区,主要是北美洲、欧洲和亚洲地区,最主要的是美国、香港地区和澳大利亚,还有英国、挪威、法国、俄罗斯、荷兰、德国和日本等发达国家。近几年,中国游艇制造企业的出口以非常的速率在上升,2008年出口216万艘,即使在金融危机还在深度影响着世界经济的2009年仍然有177万艘的出口。出口金额也几乎以同样的比例在增长。
2面临的问题
2.1 国际企业的竞争
国内的游艇制造企业有的是大型国有企业开辟新领域投资建设,如上海红双喜游艇公司,有的是传统的造船企业转制,如厦门翰盛游艇公司、无锡江阴东方公司,更多的是民营企业,如佛山宝达,珠海江龙,青岛蓝波,威海竹内,上海珐伊等,大约占到我国游艇制造企业的一半,当然还有外商投资和合资企业。中国的游艇制造虽然在摸爬滚打中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相对世界400亿美金的贸易值,我们仅仅占了1/130,面对国际级的游艇制造企业,如美国水星、意大利法拉帝、英国圣斯克以及一些台湾企业,我们的整个游艇制造产业在竞争中显得还是相对弱小。
2.2自主品牌的欠缺
我国改革开放三十几年来的游艇制造业发展,很多国内游艇企业在从事为国外知名企业贴牌生产或来料加工的工作,仅有少数企业买断国外游艇品牌在中国的生产销售权而进行自主生产,拥有自主品牌的游艇生产企业更是凤毛麟角。结果,依靠中国廉价的劳动力资源,我们只能“蚕食”少得可怜的贴牌加工费,却要看着外方合作商“鲸吞”设计、科技和品牌所带来的巨大收益。远离游艇消费中心、缺乏自主研发设计等“先天不足”,并不是游艇制造业壮大的真正瓶颈,缺乏品牌才最为致命[2]。没有自主品牌使我们很难在国际企业的竞争之中立足。虽然从技术层面来讲,我们的制造技术完全可以驾轻就熟,但是品牌的建设涉及到整个行业、产品的质量、设计、市场推广等诸多方面,游艇企业小打小闹难有作为。
2.3专业人才的缺失
人才是支撑游艇产业未来持续良性发展的关键因素。游艇产业需要有掌握前沿技术的技工和熟练工人、有具有国际眼光的游艇外观和内装设计人员、有服务意识的维修维护人才。然而,目前专业人才相对匮乏,矛盾比较突出。长期招聘的技工数量少,导致企业之间相互“挖人”的恶性竞争,而针对一些特殊工艺,国内又没有技术精湛的技工,只能到海外借助外援。国外的游艇设计有专业机构,我国的游艇设计专业人才少,也没有形成一定的规模和影响力,国内企业只能聘请外籍人士,大部分从新加坡、美国、香港等地聘请。由于游艇产业发展的时间相对较短,国内有众多船舶、海运高等院校和职业教育院校,鲜有开设游艇专业和课程,导致我们的教育和培训体系建设严重滞后,特别是维修维护人才的培养,目前基本处于空白状态[3]。
2.4经济实力的不足
国内游艇制造企业特别是民营企业在进军国内外游艇市场方面表现出了积极开拓的精神,但是大多数企业依靠自有资本,融资渠道不畅。由于私家游艇此类商品不是公共消费品,市场需求有一定的限度,很容易受到宏观经济环境的影响,一旦经济下滑,消费收紧,很多企业销售不畅,订单受挫,资金链断裂,面临亏损和倒闭的风险。由于这种行业发展的特殊性,要吸引风险投资融资也相对困难。因此,如果没有足够的经济实力应对各种危机,游艇制造企业很难持续保持良好的增长势头。
3对策建议
3.1加强合作团结作战
游艇企业特别是中小型游艇制造企业,要想在竞争中生存,必须摒弃单打独斗各自为战的“自私”思想,借助于游艇发展的行业环境,和诸多游艇企业加强合作交流,“在竞争中合作,在合作中生存”。只有合作交流团结作战,才可能避免恶性竞争。只有整个行业做大做强,才会有企业的长足发展。
游艇企业可以通过协会这样的平台加强交流,实现资源信息共享,及时了解产业链的配套信息,参加国内外的各种游艇展览会,了解最新的市场发展趋势,寻找新的需求和发展空间,在联合采购谈判中争取主动权。同时,通过协会的力量,可以进一步争取国家和地方政府在科研、人才培养、招商引资、税收、法规法律方面的优惠政策,为整个产业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
3.2树立品牌战略意识
游艇是海外舶来品,以中国造船的思路制造世界级的豪华游艇,很难在世界市场上拥有立足之地。因此,作为中国游艇制造企业要拥有世界性的眼光,高瞻远瞩,紧跟世界潮流,研究世界市场,在对游艇和产业的认识上做到和世界同步。树立自主品牌,坚定不移地走品牌建设之路。
在国内,要狠抓内功,提升企业自我管理能力,推动产品结构的升级,尤其要在产品设计和质量上面做文章,用一丝不苟的态度和一流的产品品质赢得国内外消费者的信赖。在国外,通过各种销售渠道,开辟欧洲、美国和亚洲等消费市场,在获得市场关注后,建立起营销网络,对特定的客户群体进行品牌营销,逐步树立在消费者心目中的形象。
品牌的建设之路并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一个相对漫长的过程,短期的资金投入或是广告只能风光一时,因此,树立品牌的道路还应该步步为营,持之以恒。
3.3推行内外并蓄的人才政策
国内游艇企业应该以开放的人才政策吸引人才、接纳人才、发现和培养人才,尽快形成合理的人才机制,带动企业的持续发展。
大胆从国际上引进“外才”,涉及管理、技术、品牌和营销等各方面。通过“借脑”,加快提高国内游艇设计、制造和服务水平,提升企业人力资本质量。同时,企业也应为来自国外的设计、研发人员提供良好的生活和工作条件,逐步积累吸引人才、留住人才的软实力。
当然,解决人才瓶颈问题的根本,还在于立足本土“育脑”,构建游艇产业专业人才教育和培训体系。特别是专业的技能型人员,要加快本土人才的培养和储备工作,提升本土人才的研发能力和技术水平,不能一味靠引进海外技术和人才,而应该在学习和引进的基础上,培养新人,创造新技术,走自主研发的道路。
另外,可以尝试“订单培养”的模式,形成以产业人才需求为导向,政、校、企三方合作,产学研结合的联合办学机制,培养一批在生产、管理、服务第一线下得去、留得住、用得上的技能型人才,尽早解决游艇产业人才匮乏的问题[3]。
3.4 创造一切机会拓宽融资渠道
头顶中国“游艇第一股”光环的珠海太阳鸟游艇股份有限公司2010年9月28日在创业板正式挂牌上市,在发行市盈率高达96倍的情况下首日涨幅仍达到17.38%。严格意义上讲,游艇业受到资本市场关注,并不是始于太阳鸟的上市。在去年年中,以船舶设计为主业的创业板企业上海佳豪宣布成立游艇发展公司[4]。两创业板的收益令其他游艇企业颇感振奋,也为中小型游艇企业的融资指明了一条新的道路。
借用资本市场,走资本经营之路,企业才能更快的做大做强。拥有一定高新技术的游艇企业不妨创造条件在国内外证券市场上寻找机会,也可以在适当的阶段引进有实力的投资者或风险投资。当然,任何融资渠道都离不开政府的扶持,政府的税收政策、中小企业的贷款扶持、上市公司的审批等等都对企业的发展有着决定性的影响,游艇制造企业可以联合起来争取政府的大力支持。
参考文献
[1] 中国船舶工业行业协会船艇分会, 上海船舶工业行业协会. 2009 -2010年中国游艇产业发展综述报告[m].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 2010
[2] 甘丰录.游艇企业小打小闹难有作为[n].中国船舶报,2007,4,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