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6-04 09:37:43
序论:在您撰写高技术创新能力时,参考他人的优秀作品可以开阔视野,小编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这些建议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热情,引导您走向新的创作高度。
【关键词】 主导性高技术创新型企业 AHP层级分析法
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
一、引言
目前,国内外关于企业评价的指标体系已有许多系统性的研究,并建立了许多评价指标体系。但对于主导性高技术创新型企业持续创新能力的评价指标体系,国内较少有系统的研究。
主导性高技术创新型企业是在持续技术创新、制度创新、管理创新、品牌创新、文化创新等方面有突出成效的企业。因此,评估一个企业是不是主导性高技术创新型企业,是否持续创新,不应该只看其在技术创新的层面,企业的技术创新仅仅是维持企业创新的一个方面,而企业持续创新需要有一套完整的持续创新发展机制来保障。
二、计算方法
主导性高技术创新型企业创新能力评价指标权重的计算主要有4个步骤:建立问题的递阶层次结构;构建两两比较判断矩阵;权重的计算与一致性检验;计算综合排序向量。
1、建立问题的递阶层次结构
层次分析法(AHP)的关键步骤是将问题条理化、层次化,构造出一个多层次的分析结构模型。这个模型一般包含目标层、准则层和指标层三个层次。目标层是对问题目标的描述。准则层是对目标层的具体描述与扩展,它包括了实现目标所涉及的中间环节。指标层是对准则的细化。
应用AHP作系统分析时,首先要把问题层次化。根据问题的性质和要达到的总目标,将问题分解为不同组成因素,并按照因素间的相互关联影响以及隶属关系将因素按不同层次聚集组合,形成一个多层次的分析结构模型。为了确定层次中各个因素的相对重要性,层次分析法(AHP)对各个因素采取了两两比较判断的方法,将比较判断定量化。层次分析法引入了1~9标度法,并写成判断矩阵形式。形成判断矩阵后,即可通过计算判断矩阵的最大特征根及其对应的特征向量,计算出某一层对于上一层次某一个元素的相对重要性权值。AHP把与决策有关的元素分解成目标层(最高层)、准则层(中间层)和指标层(措施层)等来进行定性与定量分析,从而为多目标、多准则或无结构特性的复杂决策问题提供了简便而有效的方法。
主导性高技术创新型企业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如表1所示,建立的主导性高技术创新型企业创新能力层次结构如图1所示。
图1中,D1为研发投入,D2为非研发投入,D3为技术改造投入,D4为研发团队投入,D5为其他技术人员比重,D6为研发成果转化能力,D7为自主创新产品率,D8为申请专利成功率,D9为生产设备水平,D10为生产工人技术水平,D11为生产工艺标准化水平,D12为资源利用率,D13为营销人员比重,D14为市场占有率,D15为品牌强度,D16为营销网络,D17为销售水平,D18为利润水平,D19为出口创税水平,D20为员工创新理念,D21为企业家创新理念,D22为创新战略管理能力,D23为知识产权管理能力,D24为信息管理能力,D25为财务管理能力,D26为协调能力,D27为产权制度,D28为激励制度。
2、构建两两比较判断矩阵
在建立递阶层次结构,确定了上下层次之间元素的隶属关系后,就必须确定各个指标的相对权重。AHP采用的是专家咨询法,即请专家对各个指标两两之间的相对重要性进行比较判断,确定隶属于同一个指标的两个子指标相对于父指标,哪个更重要,重要多少。为了对重要性判断进行定量化,采用1~9比例标度对重要性赋值,如表1所示。
根据主导性高技术创新型企业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的层次结构(如图1所示),按照从上到下的顺序,设计专家咨询表。专家只需要按1―9比例标度的含义给各个评价指标两两之间的相对重性赋值,便可形成一系列的判断矩阵。
3、权重的计算和一致性检验
根据A-B判断矩阵,计算出判断矩阵的特征向量W,然后进行归一化处理,使其满足即可得到判断矩阵各元素的相对重要程度(即权重)。所求单位特征向量各分量即为各评价因素重要性排序。
A-B判断矩阵的最大特征值对应的单位特征向量的计算方法如下:
(1)计算判断矩阵的每一行元素的积
(2)计算Mi的n次方根i=1,2,3,
(3)对wi进行归一化
其中W=[W1,W2,…..…Wn]为所求的特征向量。
一致性检验:在判断矩阵的构造中,不一定要求其具有传递性与一致性。即不要求满足公式Dij•Djk=Dik,但要求判断矩阵具有大体上的一致性。在计算出最大特征根后应该对判断矩阵进行一致性检验,具体计算步骤和方法是:计算一致性指标C.I.,C.I.=(λmax-n)/(n-1);根据平均随机一致性指标R.I数值表查找相应的R.I.值(见表2);计算一致性比例C.R.。C.R.=C.I./R.I.。当C.R.?芨0.1时,认为判断矩阵满足一致性。当C.R.>0.1时,认为判断矩阵的一致性偏差太大,应该对判断矩阵作适当修正。直到判断矩阵通过一致性检验为止。
4、权重综合排序向量的计算方法
由于不同的专家对创新能力的理解存在差异,因而给出的判断矩阵也不同。为此,根据每一位专家给出的判断矩阵,依次计算出每一个目标指标的权重向量后,对其进行综合处理,并计算出综合排序向量。笔者运用几何平均综合排序向量的方法,计算出权重的综合排序向量。其计算方法和步骤如下。
(1)计算群组综合权向量的几何平均值
设专家总数为Z,根据Z位专家给出的判断矩阵R4=(Dijk), k=1,2,3,…z,利用特征根法计算权向量,并进行一致性检验。得:
在这里,k=1,2,3,…,z (k为某位专家)。j=1,2,3,…,n(j为某个目标层的某个指标,n为某个目标层指标的总数)。
(2)计算Z位专家对某个目标层的第,1个指标赋予的权重值的几何平均值
(3)对向量WJ进行归一化处理
所得到的Wj,即为权重的综合排序向量。
(4)计算群组判断的标准差
在得到专家对目标层每个指标的群组判断后,必须对其进行一致性检验,即计算j指标优先级权重的总体标准差。
如果σj
三、主导性高技术创新型企业创新能力指标权重的确定
1、专家咨询表设计
按照主导性高技术创新型企业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的层次结构,从上到下分层次设计咨询表格,专家按照1―9比例标度的含义,并根据自己的判断为各评价指标两两之间的相对重性进行赋值,形成评价指标的两两比较判断矩阵。部份专家咨询如表3所示。
2、主导性高技术创新型企业创新能力评价指标权重的确定
为了使确定的主导性高技术创新型企业创新能力指标权重更具有科学性,笔者请5位相关专家对咨询表(判断矩阵)进行比较判断。通过计算5位专家给出的判断矩阵,得出了各层指标的权重和权重的综合排序向量,并通过了一致性检验。通过上述步骤最终确立了主导性高技术创新型企业创新能力评价指标的权重(见表4)。
四 评价结果分析
根据5位专家给出的判断矩阵,一级指标以管理制度创新能力(B4)0.447最高,二级指标以研发能力0.775最高,三级指标以激励制度(D28)0.132、产权制度(D27)0.088,及企业家创新理念(D21)0.077最高。因此,对主导性高技术创新型企业创新能力最有突破带动作用的是激励制度、产权制度及企业家创新理念。
此外,虽然笔者在对主导性高技术创新型企业创新能力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的基础上,利用层次分析法构建出主导性高技术创新型企业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但AHP本身是一种定量与定性相结合,是将人的主观判断用数量形式表达和处理的方法,因此难免存在一定的误差。同时,随着环境的变化和企业的发展,评价指标体系也必须进一步改进和完善。但从目前情况来看,该评价指标体系基本上能够反映出主导性高技术创新型企业的创新水平。
【参考文献】
[1] 王琦:实用模糊数学[M].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1992.
[2] 常玉、刘显东:层次分析、模糊评价在企业技术创新能力评估中的应用[J].科技进步与对策,2002(9).
[3] 刘耀:创新型企业发展模式及其实现持续创新机制研究[D].南昌大学,2009.
一、我国中小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现状
1、企业技术装备水平低。我国的中小型企业,大都是耗能高、浪费大的企业。其设备大部分很陈旧,全国中小企业1/4以上的设备超过了折旧期。目前,我国中小型企业的生产技术比国际水平落后5-10年,单位产品能耗普遍比国际先进水平高40%以上,资源利用率低20%,成本高30%,产品可靠性和寿命低20%。
2、技术开发与吸收能力不强。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体系尚处在起步阶段,还没有形成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体系。从技术创新的技术源来看,我国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的一个显著特点是企业技术创新方法主要来源于外部(约占70%),而不是内部(约占30%)的研究与开发,表明我国企业自主技术发展能力较弱,对外部技术依赖性强,这就使得企业缺乏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技术和技术储备,在市场竞争中难形成技术优势和技术特色。多数行业的关键技术与装备基本依赖国外,在引进的过程中,将主要资金用于生产设备的进口而忽视技术专利、专有技术的引进,缺乏对引进技术的集成、创新。
3、我国科技竞争力下降。自1979年起,总部设在瑞士日内瓦的世界经济论坛每年都要一份全球竞争力报告。其中能够表明一个国家技术创新能力的指标是技术指数。
已公布的《全球竞争力报告20__-20__》中,中国技术指数在参评的75个国家和地区排名第53位;《全球竞争力报告20__-20__》中,中国技术指数在参评的80个国家和地区排名第63位;《全球竞争力报告20__-20__》中,中国技术指数在参评的102个国家和地区排名第65位。以上是近三年的数据表明,我国的科技竞争力还比较弱,并且落后于同为发展中大国的巴西和印度。
二、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的制约因素分析
1、企业制度落后,现代企业制度尚未真正建立起来。现代企业制度的核心是公司治理结构,由于真正意义上的公司治理结构还没有建立或运作的不规范,致使企业仍然是产权不清,企业缺乏一套相对科学有效的激励--约束机制。其后果是使企业难以成为自主型的市场主体,也就难以成为技术创新的主体。
2、不健全的融资制度使技术创新资金不足。20__年由中国企业家系统进行的中国经营者成长与发展专题,对企业创新的调查显示技术创新资金主要来源于企业自有资金的投入和银行贷款,其次是政府专项资金的投入,同时针对妨碍企业技术创新的因素的调查结果显示,42.5%的经营者认为“创新资金引进渠道不畅”是妨碍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的比较关键因素,该因素排在第二位。可见我国的融资制度仍存在一些问题,具体表现在:国有商业银行存在某种程度上的“贷款歧视”,如对中小企业及民营企业的投资偏好较弱,程序繁琐的审批制度也不利于推进创新;资本市场发育滞后,限制了创新资金来源;风险投资机制尚未建立健全制约高技术产业的发展;诸因素共同作用使创新资金源渠道单一,很多中小企业难以从资本市场或金融机构获得技术创新所需要的资金,无法很快进入技术创新领域。
3、技术创新市场信息匾乏。新技术的研究与开发投资大、周期长,具有很大的风险。而企业作为向社会提品的部门,其生产活动必然要受到市场等外部环境的制约,要化解技术和产品蕴含着的风险因素,增加成功的百分比,就必须灵敏、准确地分析和预见企业外部环境的变化动态。但是我国企业在技术信息、市场信息、政策信息、制度信息等方面反应缓慢,缺乏足够的信息支持。据调查,缺乏信息或技术和市场信息不足是阻碍我国技术创新的三个最主要的因素之一。这造成企业在信息调查、收集、处理、预测、决策、反馈等方面的滞后。企业得不到相应的信息服务,而陷入“被动创新”,即“不创新死,创新找死”。究其原因在于企业既不知创新进展,也不知竞争对手的创新谋略,而处于盲目创新状态。
4、技术创新市场中介组织不完善。技术创新过程是一种高度社会化的活动,创新资源、创新行为主体协同关系形成之前,相互之间有一个搜寻、选择与被选择的过程。许多中小企业在技术创新过程中的某一环节或某些方面力不从心,或某类资源缺乏。这些均需要发挥中介机构综合、互动和集成的优势。
我国中介机构数量少、中介组织运作不规范、人员素质低、机构设置不合理、技术设备落后等使市场中介组织不能充分发挥在技术创新供给和需求方面的“桥梁”、“助手”作用。此外,中小企业之间协作联系薄弱,在发展过程中缺乏应有的技术、信息等方面的交流,没有建立起相应的专业化分工协作、技术与营销网络,中小企业间的交易费用高,增加了技术创新的成本。
三、提高中小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对策
(一)创造有利于企业技术创新的外部环境
1、建立促进技术创新的良好的政策体系。进一步建立健全科技开发贷款政策、技术开发经费成本化政策、科技人员奖励政策、减免税政策、产业政策以及融资等政策。金融机构要充分发挥信贷的支持作用,积极探索多种行之有效的途径,改进对中小企业的信贷品种,拓展担保方式,扩大科技信贷投入。解决企业技术创新的后顾之忧。
2、建立和完善技术市场、中介服务体系。国家应加快科技创新成果转化市场的培育、建设和规范,形成全国统一的科技市场,实现科技创新资源、成果的全国共享与转化,用现代科技手段促进技术创新成果的快速转化。同时,我国的中小企业中介服务机构也有待完善。在美国,政府就建立了小企业管理署专门为中小企业技术创新活动提供一系列全方位、优质的服务。我们应学习国外先进经验为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的发展提供切实有效的条件。
3、运用政府采购等政策行为,形成政府或国家层面的技术创新需求,或者运用“购买行为”来影响技术创新。根据国际经验,政府采购和出口是促进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的强大动力。政府部门的需求构成了一个大市场,通过政府购买自然有利于中小企业创新成果的问世。美国硅谷的许多高新技术中小企业成长壮大,都依赖于政府采购合同的支持。
(二)建立健全企业的技术创新机制和技术创新体系,使企业真正成为能开发并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主体
1、建立真正意义上的公司治理结构,构建科学有效的激励约束机制,使企业成为自主型的市场主体,增强创新的动力和压力。
2、加强企业 人力资源管理,建立起科学的人才创新激励机制,提高员工的创造性。培养具有创新意识的企业家,企业家是技术创新机会的发现者和技术创新的发动者。实践表明,高速成长的企业无不是在创新型企业家的推动下发展的。
3、完善企业的管理基础工作,从创新观念、创新组织、创新规划和创新决策上为企业技术创新提供良好的微观环境。
(三)要加强企业与高校、科研机构的产学研合作
积极推进企业与科研机构和高校的合作,科研机构、高校与企业在技术创新过程中,各有所长,不可替代。科研机构与高校偏重于基础理论与应用理论的研究,在涉及技术原理方面的创新具有明显优势,拥有更多科技发展动态信息,高校又是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企业擅长工程制造、工艺、生产管理、市场营销。它们之间的优势互补有助于加速技术创新,提高技术创新水平。
(四)加强技术创新市场信息的建设
市场信息不足是阻碍我国技术创新的最主要的因素之一。增强技术创新市场信息使得企业知道进行哪方面的技术创新,以及竞争对手的创新策略,不至于处于盲目的创新状态。中小企业要面向市场,建立完善的技术创新信息系统。
(五)大力培养技术创新人员
我国从事r&&d的人员的比重与发达国家相比要低许多,而且我国科技人才流失、人才断层、科学家健康状况不佳等使得企业技术创新缺乏相应的人力资源供给。因此要加快培养我国的技术创新人才。
(六)要增加技术创新的投入
关键词:高技术产业 技术创新能力 统计指标体系
关于高技术和高技术产业的定义在国际上一直存在较大争议。对于高技术产业而言,最主要的是技术创新,高技术企业要想在全球化的瞬息万变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就必须确立可持续发展战略,强化创新意识,提高开发新产品和开拓市场的创新能力。技术创新是以市场为导向,以提高产业竞争力为目标,将产业知识转化为新技术,使新技术转变为商品,在市场上得以销售,以实现其价值并获得经济效益的过程和行为。对企业而言,技术创新不仅指商业性地应用自主创新的技术,还可以创新地应用合法取得的他方开发的新技术或已进入公有领域的技术创造市场优势。本文从高技术产业技术创新投入、技术创新产出出发构建统计指标体系。
反映高技术产业技术创新能力统计指标体系的构建
(一)反映高技术产业技术创新投入指标的理论遴选
在技术创新过程中,需要人力、物力、财力的投入,尤其是R&D(研究和试验发展)活动的投入。R&D活动是在科学技术领域,为增加知识总量、利用这些知识去创造新的应用而进行的系统的、创造性的活动,是整个科技活动的核心。
R&D人员全时当量、研发机构人员是反映高技术产业技术创新能力人力资源投入的总量指标,根据《中国高技术产业统计年鉴》(2011)各省市自治区的指标数据计算,在0.01的显著性水平下,两者之间存在高度的、正的、显著性的相关关系,为了避免指标提供信息的大量重复,只需从中选取一项,在国际上,通常用R&D人员反映投入从事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研究开发活动的人力规模,为了与国际接轨,本文选择R&D人员全时当量。与此对应,指标体系中应包含R&D人员强度(用高技术产业R&D人员全时当量与高技术产业从业人员年平均数对比计算)这一相对指标。
科技经费筹集的目的是为了其支出,在技术创新投入指标中,可以不考虑科技经费筹集额。但为了反映政府对技术创新的支持力度,本文选择了政府资金占R&D经费内部支出的比重这一指标。
R&D经费内部支出、新产品开发经费支出、技术改造经费支出、技术引进经费支出、消化吸收经费支出、购买国内技术经费支出是反映高技术产业技术创新能力的资金投入指标。本文选择高技术产业R&D经费内部支出,相对指标选取R&D经费强度(用高技术产业R&D经费与高技术产业总产值之比计算)。R&D经费内部支出、技术改造经费支出为中度的相关关系,在指标体系中可保留技术改造经费支出,其相对指标为技术改造经费强度(用技术改造经费支出与高技术产业总产值对比计算)。R&D经费内部支出中仪器和设备支出是技术创新的设备投入指标,由于它是R&D经费内部支出中的一部分,只需选用其相对指标,即仪器和设备支出占R&D经费内部支出的比重。
(二)反映高技术产业技术创新产出指标的理论遴选
专利申请数是报告期内按照法律程序向专利行政部门提出专利申请并被受理的件数,是发明、实用新型、外观设计三种专利申请数的总和,是国际上公认的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技术创新产出水平的重要指标,其中发明专利最能体现一个地区的自主创新能力,对提升产业技术水平、形成高附加值的影响最大。拥有发明专利数是企业作为专利权人在报告年度拥有的、经国内专利行政部门授权且在有效期内的发明专利的件数,更能体现专利的市场价值以及对经济社会发展的促进作用。本文选择拥有发明专利数这一指标来反映企业科技创新的数量,为了突出反映发明专利的状况,也可以选择发明专利占专利申请数的比重这一相对指标。
新产品产值是企业创新能力在生产中的具体体现,为了反映高技术产业的创新状况,理应将此指标包含在内。新产品产值占高技术产业产值比重是反映企业创新能力的相对指标,其值越大,创新能力越强。新产品销售收入、新产品出口销售收入与新产品产值之间存在高度的、正的、显著性的相关关系,所以在指标体系中不再包括。而新产品出口销售率(用新产品出口销售收入与新产品销售收入对比计算)可以反映新产品的国际市场竞争能力。
经过上述分析和遴选,选择了13项指标构成理论指标体系。即8个反映技术创新投入指标:R&D人员全时当量、R&D人员强度、R&D经费内部支出、政府资金占R&D经费内部支出的比重、R&D经费强度、技术改造经费支出、技术改造经费强度、仪器和设备支出占R&D经费内部支出的比重。5项反映技术创新产出的指标:拥有发明专利数、发明专利占专利申请数的比重、新产品产值、新产品产值占高技术产业产值比重、新产品出口销售率。
(三)反映高技术产业技术创新能力统计指标的实证筛选
在统计学中,通常用标准差系数来描述指标鉴别能力的大小,标准差系数越大,该指标的鉴别能力越强。根据《中国高技术产业统计年鉴》(2011),搜集计算我国各个省市自治区的上述13个指标数值(、新疆、青海较多指标无数据,在分析计算时将其剔除),计算各指标的标准差系数,R&D人员强度的标准差系数最小,为46.54%,显然,这一最小值也能够区分各个地区高技术产业技术创新能力,因此将所选择的13个分析指标全部保留。
区域高技术产业技术创新能力的比较
【关键词】
高技术产业;技术创新能力;面板数据;协整检验
1.引言
在当今信息经济时代,高技术及其产业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一个国家的经济竞争力,国家科技创新能力强弱的具体体现。“十一五”时期,我国高技术产业得以快速发展,高技术产业生产总值年均增长达15%,2010年达到74708.9亿元的产值规模;同时,我国的科技研发投入力度在“十一五”时期不断加大,研发经费投入占GDP的比重从1.300%增长到1.800%,高技术产业授权量与其申请量总量之比高于84%,发明专利量与其授权量之比高于70%。然而与世界发达国家相比,我国高技术产业的创新能力和整体水平仍有明显的差距,以2009年高技术产业R&D强度(R&D经费与工业总产值之比)1.480%为例,该指标远低于日本2006年10.640%的水平,与美国2007年16.890%的水平差距更大。因此,有必要对高新技术产业技术创新能力与产业发展关系进行实证研究。
2.文献回顾
高技术产业作为创新型产业,技术创新是其发展的核心动力,而技术创新的主要载体是科技活动人员和科研经费开支。因此,关于科技活动人员和科研经费的投入与技术创新及高技术产业发展关系方面文献较多,取得成果也非常丰富。孙冰、林婷婷(2011)运用灰色关联分析方法计算了技术创新能力各指标对高技术产业竞争力综合指数的灰色关联度实证研究,发现专利申请及专利拥有等创新研发能力是影响高技术产业竞争力的重要因素。官建成(2009)的研究表明,中国高技术产业整体技术创新效率不高,而缺乏完善的科技管理体制、核心的自主创新技术及完善的创新模式被认为是最主要的原因。刘伟(2009)对高技术行业的技术创新影响因素进行了实证分析,R&D投入是高技术产业技术创新的主要影响因素;技术创新的融资结构对高技术产业技术创新能力有显著影响。邓利平(2009)运用脉冲响应函数和方差分解来考察中国高校R&D对高技术产业发展的长期影响效应。研究得出我国的高校R&D对高技术产业发展的促进作用比较显著,并且随着高校R&D能力的加强,高校R&D对高技术产业的发展有着持续的拉动作用。陶冶,许龙(2007)采用1991—2003年的全国各省市资料,建立了计量模型研究了我国的R&D投入与专利产出之间的关系,研究发现:R&D的人力和资金投入对专利产出存在滞后作用;专利产出存在地区差异的根本原因是经济发展水平的差距。最后提出了通过加强R&D投入增加专利产出的建议。顾穗珊(2004)运用灰色系统理论对我国高技术产业科技投入与产业发展间的关系进行了实证研究,发现R&D经费和人员投入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高技术产业的发展,且科技人员投入对产业发展的促进作用更明显。孙婷婷,唐五湘(2003)根据2002年我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3种专利申请量以及2001年各地区科研机构、高等院校、企业R&D支出等有关统计数据,建立回归模型,研究专利申请量与R&D支出之间的相关关系。得出结论:在科研机构、高等院校和企业这些科研主体中,只有企业的R&D支出对专利申请量具有显著影响,企业R&D支出越多,专利申请量就越大。然而,综合而言,目前大多研究是R&D经费支出和R&D人员与专利申请量的影响或技术创新能力对高技术产业竞争力的影响。本文利用对中国东中西部地区的面板数据协整、误差修正等检验证实了高技术产业技术创新能力与产业发展存在长期和短期作用关系,为我国有关部门和企业提高高技术产业技术创新能力方面的决策提供经验佐证。
3.计量方法、指标选取与数据说明
3.1 计量方法
面板数据是同时具有时间和截面性质的数据。是近20年来计量经济学最重要的发展领域之一。在很多经典的计量经济学模型中所利用的数据不是只利用了时间序列数据就是只利用了截面数据,而实际上,仅利用了时间序列数据或者截面数据对很多经济问题进行分析是远远不够的。此外,由于我国高技术产业发展年限较短、数据较少以及东、中、西部地区高技术产业发展不均衡,而采用面板数据会大幅度增加数据数量和考虑地区差异性。因此,本文采用东、中、西部地区面板数据研究高技术产业技术创新能力与产业发展的关系,具体分三个步骤进行实证分析:①对面板数据进行单位根检验;②运用面板协整检验方法,对两者进行长期均衡关系检验;③高技术产业技术创新能力与产业发展间若存在长期均衡关系,还将建立面板数据误差修正模型(ECM),以验证两者间长期均衡是否存在短期修正效应。此外,本文所用计量方法使用Eviews 6.0 软件。
3.1.1面板数据单位根检验
面板单位根检验主要是判定面板数据的稳定性。在时间序列中,如果非平稳时间序列对另一非平稳时间序列回归,在这种情形下,标准的T和F检验是无效的。面板数据同样存在类似问题。面板单位根检验主要有LLC、IPS、ADF 和PP检验的Fisher 方法等。
3.1.2面板的协整检验与长期均衡关系
协整检验的目的是决定一组非平稳序列的线性组合是否具有稳定的均衡关系,处理面板和时间序列数据的协整常用方法有两种:(1)著名的协整理论及方法--Engle和Granger法:虽然一些经济变量本身具有非平稳序列特征,但是它们的线性组合却可能是平稳序列,这种平稳的线性组合被称为协整方程,比较适合同阶单整两个变量模型;(2)Johansen和Juselius(1990)提出的Johansen协整检验。其基本思想在于:如果两个或多个时间序列变量是不平稳的,但它们的同阶差分是平稳的,则这些非平稳的时间序列变量存在长期的协整关系。在经济学意义上,这种协整关系的存在便可以通过一个变量的绝对值的变化影响另一个变量的绝对值的变化,若变量之间没有协整关系,则不存在一个变量来影响另一个变量的绝对值变化的基础。
3.1.3面板误差修正模型与短期修正效应
协整关系仅反映了变量间的长期均衡关系,为弥补长期静态模型的不足,可借助于短期动态模型来反映短期偏离长期均衡的修正机制,此外由于数据年限不长,仅由面板协整检验得出的结论无法令人信服。因此,在协整关系存在的情况下,有必要进行变量间的短期修正效应检验,这还有利于明确“高技术产业技术创新能力”与“高技术产业发展”长期均衡关系的稳定性。
3.2 指标选取指标
高技术产业技术创新能力:从文献回顾部分可知,产业技术创新能力主要载体科技活动人员和科研经费开支。技术创新是高科技产业发展的起点,而专利是某项创新到达技术层面的终点,即当知识和技术的积累达到一定程度并结合的时候某项技术创新只要符合现有知识产权框架下的界定即可获得该项技术专利授权。因此,从这个角度说,专利水平是一个地区或产业技术创新能力高低的一个终端表现,专利是科技人员科研活动的最终成果具备了一定的潜在商业价值是地区发展高科技产业的微观技术基础,而专利授权数是专利水平的具体体现。因此,本文选取选取高技术产业R&D活动人员(折合为全时当量,rdry,单位:人年)、高技术产业R&D经费支出(rdjf,单位:万元)及高技术产业专利授权数(gkzl,单位:件)作为分析指标。
高技术产业发展:产业发展的状况通常体现产业增加值或产值方面。鉴于数据来源和可获取性考虑,文中选取高技术产业当年价总产值(gkcz,单位:亿元)来度量中国高技术产业发展水平。
3.3数据说明
本文确定的样本区间为1998年-2010年。由于新疆、数据缺失太多,故该研究没有包括以上五个省区。上述指标原始数据来自于《中国高技术产业统计年鉴2003年-2011年》,该统计年鉴按地区分组东部地区包括:北京、天津、河北、辽宁、上海、江苏、浙江、福建、山东、广东、广西和海南;中部地区包括:山西、内蒙古、吉林、黑龙江、安徽、江西、河南、湖北和湖南;西部地区包括:重庆、四川、贵州、云南、、陕西、甘肃、青海、宁夏和新疆。
4.实证分析过程
4.1 面板数据的单位根检验
因以上几种面板单位根检验方法都有着较多的应用,但不同方法检验结果并不一致。本文为了在实证分析中为增强检验结果的稳健性,采用了LLC、IPS、ADF-Fisher 和PP-Fisher等方法分别对gkcz、gkzl、rdjf、rdry等变量的原序列和一、二阶差分序列进行面板数据单位根检验,以综合考量上述数据的平稳性。上述检验方法都表明gkcz、gkzl、rdjf、rdry的原序列和一阶差分序列存在单位根,而二阶差分序列则是平稳的,所以上述变量均是二阶单整的。
4.2 面板数据的协整检验
4.3 面板数据的协整回归过程
通过面板数据的协整检验可知,高技术产业技术创新能力与产业发展间存在协整关系,即存在长期稳定的均衡关系。接下来需要进一步明确两者间长期稳定关系的具体形式,即面板数据的协整回归过程。变量的协整方程具有很多优良的性质,如随着观测值的增加,会使的协整变量的传统最小二乘法估计值在长期收敛于真值。因此,本文采用OLS 估计法回归分析。面板数据回归方程如下:
其中N表示面板数据中含有N个个体(N=3),T表示时间序列的最大长度,如果固定t不变,则Yit(i=1,2,…,N)是横截面上的N个随机变量;如果固定i不变,则Yit(t=1,2,…,T)是纵向面上的一个时间序列(个体);k为解释变量个数,
常用的模型有如下三种:
4.3.1 模型类型的检验
由于固定效应模型会耗费很大的自由度,所以对于截面数目很大的面板数据,随机效应模型似乎更合适。而固定效应模型有一个独特的优势,无须做个体效应与其他解释变量不相关的假设,而在随机效应模型,这个假设是必须的,在模型的设定中如果遗漏了重要的变量,就会导致参数估计的非一致性。
因此在选择模型之前最好作模型类型的检验,看是固定效应模型还是随机效应模型。本文采用Redundant Fixed Effects-likelihood Ratio检验。检验结果表明(详见表4):该模型应该应该作个体固定效应模型或者时间个体固定效应模型,不适合做时间固定效应模型。
4.3.2 具体模型的选择与检验
一般是用豪斯曼(Hausman)检验或者协方差分析检验。本文采用协方差分析检验如下两个假设:
假设1:变量系数在不同横截面样本点和时间上都相同,但截距不相同。
假设2:变量系数和截距在不同横截面样本点和时间上都相同。
计算如下两个F统计量并进行检验:
其中N为个体数,T为时间数,K为解释变量个数,S1,S2,S3分别为常截距模型、变截距模型、变系数模型的残差平方和。取α=0.05。
综上所述,本文选择变截距个体固定效应模型,为了减弱异方差的影响,本文采用截面加权的广义最小二乘法。
由表5可知,R2为0.993797,拟合度很好,且F统计值为1057.389通过1%极显著水平检验,说明该方程能够很好解释高技术产业技术创新能力与产业发展之间的长期均衡关系。高技术产业R&D经费支出、产业专利授权数对高技术产业发展有着极显著影响,其中经费支出对产业发展有着显著的推动作用(面板回归系数为正,且p值小于1%);而产业专利授权数对产业发展有一定制约作用。高技术产业R&D人员对产业发展具有长期促进作用(回归系数为0.044405),但该影响在10%水平上显著(p值为0.0943),可能的原因在于:高技术产业的快速发展需要大量的R&D人员,这既可以保证产业发展获得持续的创新技术,缩小同发达国家的差距,也可以形成一定的规模效益,然而受制于我国R&D人员整体素质较低的现实,R&D人员还无法满足产业快速发展的需求。此外,在模型中,我国东、中、西部的高技术产业发展差距非常大(DB-C=131.0484,ZB-C=-680.323,XB-C=-2079.28),这也表明地区差异等其他因素对高技术产业发展有一定影响。
4.4 面板数据模型修正
通过高技术产业技术创新能力与产业发展的协整检验及OLS回归估计模型,可知我国东中西部高技术产业技术创新能力与产业发展之间的长期均衡关系,然而由于时间跨度较短,结果的稳定性如何?这要求以面板误差修正模型(ECM)来考察高技术产业技术创新能力与产业发展长期均衡的短期修正效应: ECM模型为:
由表6可知,R2为0.858790,ECM模型拟合较好;此外,模型的F 统计量下降到29.39456,但仍极显著;公式(2)中β0i、β1i、β2i、ei,t-1等系数的t统计量分别在5%、1%、10%、和1%的水平上显著,ECM模型残差序列的IPS、LLC、IPS、ADF-Fisher、PP-Fisher等方法的检验结果均表明残差序列是平稳的(详见表7)。因此误差修正模型整体效果一般,证实了高技术产业技术创新能力与产业发展的长期均衡存在短期修正效应。即ECM的误差修正项的回归系数为负且在1% 的水平上通过极显著性检验,说明反向误差修正机制存在,高技术产业技术创新能力的提高是产业发展的长期原因得到证实,从误差修正项系数绝对值来看,其均衡偏差在下一期有37.232% 的调整,高技术产业发展较为稳定。此外,产业专利授权数对产业发展的短期影响有限,而高技术产业R&D人员投入对产业发展的短期影响一般,而高技术产业R&D经费支出对产业发展的短期促进作用较大。此外,在ECM模型中,我国东、中、西部的高技术产业发展差距非常大(DB-C=1272.462,ZB-C=139.6043,XB-C=7.7388),这也表明地区差异等其他因素对高技术产业短期发展的有一定影响。
4.5 小结
面板协整检验证实了高技术产业技术创新能力与产业发展之间存在长期均衡关系,即产业R&D经费支出与高技术产业发展具有正向的长期均衡联系,产业专利授权数与高技术产业发展具有反向的长期均衡联系,因R&D人员变量的回归系数在10%水平上显著,故认定其与高技术产业发展也存在稳定的长期均衡关系;面板误差修正模型证实高技术产业技术创新能力与产业发展的长期均衡存在短期修正效应,即高技术产业R&D经费支出及R&D人员变量与产业发展长期均衡具有短期修正效应,鉴于产业专利授权数变量的回归系数在10%水平上未通过显著性检验,故在本文中认定该变量与高技术产业发展长期均衡不存在短期修正效应。
5.结论及其分析
高技术产业发展状况体现着一国科技创新的综合实力和国际竞争力,技术创新是其发展的核心动力。本文引入表征高技术产业技术创新能力的产业R&D经费、产业R&D人员、产业专利授权数等三个变量和表征高技术产业发展状况的产业总产值这一变量,然后根据中国1998年-2010年上述变量的面板数据,运用面板协整检验和OLS回归估计的实证分析方法,检验了高技术产业技术创新能力与产业发展之间的长期均衡关系,随后再利用面板误差修正模型考察了高技术产业技术创新能力与产业发展长期均衡是否存在短期修正效应,最后综合判定了高技术产业技术创新能力与产业发展间的长短期作用关系。本文主要结论如下:
(1)gkcz、gkzl、rdjf、rdry均为二阶单整;
(2)高技术产业技术创新能力与产业发展之间存在协整关系,即长期均衡关系,其中高技术产业R&D经费支出、R&D人员(在10%水平上通过检验)与产业发展之间存在正向的长期均衡关系,高技术产业专利授权数与产业发展则具有反向的长期均衡关系。对于专利授权数方面原因可能如下:一方面是我国高技术产业仍停留在重专利授权数量、轻专利授权质量的低水平发展阶段,且对专利成果等研发物力资源的商业转化缺乏足够关注;另一方面鉴于我国知识产权保护制度的不健全,致使产业专利等研发资源无法全面实现市场化,产业间技术成果共享收益不明显。上述原因最终导致专利申请授权在占用了产业较多的人力、物力、财力的情况下而未获得足够的产出,即专利授权数高技术产业的边际贡献体现为负值。对于R&D人员变量在在10%水平上通过检验,其与高技术产业发展存在稳定的长期均衡关系,可能的原因在于:我国R&D人员的整体素质水平与产业发展的要求不太相符,大量的R&D人员并未取得预期效果。
(3)ECM结果表明:误差修正项回归系数为负且通过了1%的显著性检验,说明反向误差修正机制存在,证实高技术产业技术创新能力与产业发展长期均衡具有短期修正效应,即高技术产业R&D经费支出及R&D人员变量与产业发展长期均衡具有短期修正效应,鉴于产业专利授权数变量的回归系数在10%水平上未通过显著性检验,故在本文中认定该变量与高技术产业发展长期均衡不存在短期修正效应。
(4)由长期均衡模型与ECM模型中C值:我国东中西部的高科技产业发展差距很大,这也表明地区差异等其他因素对高技术产业长短期发展均有一定影响。
6.对策
6.1 提高高技术产业R&D资金的投入及使用效率
鉴于我国实际情况,政府和高技术企业要注重提高科研资金的投入,要尽可能保证投入的高技术企业不低于经济增长或企业产值增长,同时,建立健全R&D资金使用监管机制,保证R&D资金用到实处,提高R&D资金的使用效率。此外,扩大高技术产业的影响范围,加快实现财政或社会资源向高技术产业的集聚。
6.2 加强国内创新型人才培养,采用多种机制引进国外优秀人才
自改革开发以来,我国的R&D人员整体数量和质量大幅度提高,但与发达国家相比,R&D人员整体数量和质量仍有很大差距,不满足高技术产业发展需求,R&D人员整体投入效率仍然较低,人力资本的集聚与规模效应发挥不充分。因此,鉴于R&D人员整体素质较弱和创新能力有限的现实情况,在未来相当长的时期内,国家有关部门应大力推进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完善创新人才评价激励机制,推动高技术产业发展与R&D人员资源增长形成良性互动联系。此外,作为辅助措施,也应建立多种激励机制,吸引国外优秀人才来工作,为我国高技术产业技术创新能力的提高扩宽R&D人力资源来源。
6.3 完善知识产权保护制度,提升专利商业转化率
政府要由重视专利授权数量向重视专利授权质量的方向转变,提高专利水平。政府和产业界要大力鼓励企业科研院所等开展研发工作,提高专利创造性水平,同时要着力完善知识产权保护的制度环境,加大对专利的保护力度积极营造开发活跃的知识产权转化市场氛围,加速推进高技术成果的市场化,充分发挥专利对高技术产业发展的促进作用。此外,坚持自主创新与引进并充分利用国外先进技术相结合的原则,相互间取长补短,逐步提升国家高技术产业的竞争力。
参考文献:
[1]孙冰,林婷婷.我国高技术产业竞争力与技术创新能力的关联分析基于20032008年省域面板数据的实证研究[J].科技与经济,2011(5):4852
[2]官建成,陈凯华.我国高技术产业技术创新效率的测度[J].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09(10):1933
[3]刘伟.中国技术创新影响因素的行业差异研究——以高技术产业为例[J].新疆财经大学学报,2009(4):2128
[4]邓利平.中国高校R&D对高技术产业发展影响的实证分析[D].2009
[5]陶冶,许龙.我国R&D投入与专利产出的关系研究[J].科技进步与对策,2007(03):2431
产学研合作,是指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所通过共同合作开发或直接采用高校、科研院所具有实用价值的科技成果,改进企业的技术、工艺和装备水平,形成新产品、新工艺或新材料的过程,以及通过共同合作提高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相关活动。
近几年,在市委、市府和有关部门的重视支持下,浙江省瑞安市积极实施科教兴市战略,充分发挥民营企业机制灵活的优势,产学研合作取得了初步成效。2003年市财政投入科技资金2752.2万元,占财政总支出2.7%,技改贴息资金2390.8万元,同比增长18.1%。科技投入的进一步加大,推动了产学研合作,加快了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全市建立了有高校、科研院所参加的省级企业技术中心4家、温州市级企业技术中心9家。27%的规模以上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所建立了长期合作关系。全市共有市级以上高新技术企业63家,高新技术总产值43亿元,同比增长30%,占全市工业总产值的11.6%。
开展产学研合作,加快了新产品开发步伐。2003年,瑞安市工业企业完成省级新产品开发106项,其中达到国际先进水平7项,达到国内领先水平77项;其中产学研合作开发的新产品占35%以上。如瑞安市长城换向器公司联合浙江大学开发具有纳米微结构的铜合金电机换向器,其硬度、强度、耐磨性均高于银铜合金,提高了电机使用寿命,技术上填补了国内空白,达到国际先进水平。2003年,全市规模以上企业新产品产值28.2亿元,同比增长45.7%,占温州全市新产品总量的四成,居温州各县(市、区)首位,新产品产值率达16.0%。
二、产学研合作存在的问题
瑞安市企业单体规模偏小,低水平重复建设现象严重,产品档次较低,企业主自身文化水平不高,企业进行技术创新积极性、主动性不强,技术开发费用投入不足,加上瑞安市本身没有高校和大的科研院所,这些都影响了产学研合作的开展。
许多企业到高校和科研院所寻求合作,仅着眼在找一些短平快的项目,缺乏如何提高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长远考虑。企业自身技术力量过于薄弱,难以适应高新技术生产要求,企业对国内外科技发展和市场情况认识不足,致使错失一些合作机遇。
产学研合作创新同其他技术创新活动一样,存在相当大的风险,面对高风险的压力,许多企业往往对高新技术成果望而却步。另外,科技中介服务机构无论从数量和功能上都还不能适应产学研合作创新的需要。
三、推进产学研合作的措施建议
1、加强对产学研工作的领导。进一步提高对产学研合作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的认识,将产学研合作工作纳入市经济发展规划,作为推进结构调整、实现产业升级、加快经济发展的重要举措。通过产学研合作,促进科技与经济结合,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提高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和市场竞争力。
2、为企业、院校牵线搭桥,促进产学研合作。通过各种信息会、成果汇编、技术洽谈会等形式,为企业、院校牵线搭桥,促进产学研合作。有选择地引进同产业关联度大的高校、科研院所,在瑞安市设立工作站,使其技术与人才为瑞安市科技进步服务。树立产学研合作典型,突出宣传一些产学研合作的成功经验,激发企业对产学研合作的兴趣。
3、支持创建各类产学研联合体。以机械、汽摩配、高分子材料等三大主导行业为重点,引导扶持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所在精密模具加工、表面处理、信息化制造工程、绿色生产等技术领域,共建技术开发机构,以解决制约行业发展的技术瓶颈问题。
4、建设产学研合作信息平台。由政府牵头,依托网上技术市场、技术创新服务机构,建设服务于产学研合作的信息平台。及时准确地提供有关高校、科研院所的研究领域和成果,以及有关企业技术和产品信息,促进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所科技项目的成功对接,使“信息化带动工业化”进一步落到实处。
5、加强产学研合作的科技中介服务机构建设。建立健全以科技评估、信息咨询、技术交易、创新孵化、知识产权、技术培训、法律服务为主要内容的科技中介服务机构,给予政策扶持。加强科技中介队伍建设,提高其整体素质,强化中介服务机构的规范管理,为产学研合作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我国电子工业近20年来的确取得了很大成绩。与1987年第一届电子百强相比,当年排榜首的企业的营业收入只有5亿多元,而2004年所有上榜企业都超过了10亿元,榜首企业的收入更是当年榜首收入的177倍。
但是,如果把我们的“百强”放到国际上比较,却并不值得骄傲。据信息产业部公布的资料,2004年中国百强企业的总营业收入为985.7亿美元,仅相当于IBM一家企业的收入水平,而榜首的海尔仅是IBM的1/8左右。因此,尽管我们看到海尔等龙头企业的规模每年在不断扩大,但与跨国公司比,依然瘦小。
尤其要看到的是,在看似繁荣的销售收入增长的背后,我国电子企业的盈利能力在不断削弱。今年上半年,我国电子工业累计实现利润总额仅336亿元,同比去年下降5.5%,而利润率只有3%左右,为1999年以来的最低水平。“电子百强”1~5月实现利润总额48亿元,同比下降53%,排名前10位的企业中有6家利润大幅下降,京东方、TCL集团等出现较大亏损。
不少人认为,我国电子企业近年来利润大幅下滑是由行业恶性竞争加剧、原材料涨价以及能源紧缺等原因造成的。比如海尔集团指出,恶性竞争导致家电产品的利润率越来低,厂家与家电大卖场都不惜牺牲利润以抢占市场份额;钢材等原材料价格上涨与电力、汽油等能源价格上涨,给企业增加了成本包袱。美的电器称,家电业的生存环境进一步恶化,市场竞争进一步白热化,行业非理性竞争行为时有发生。还有一些企业则将原因归结于国内制造能力出现总体过剩,内需不振,以及海外市场拓展难度和风险增大等等。
笔者对上述观点难以苟同。因为信息产业部公布的资料显示,今年上半年,也就是在我国电子企业的利润整体陷入大幅降低的同期,跨国公司如英特尔、三星电子、诺基亚等公司的利润率却仍在高速增长。比如三星电子尽管出于战略调整的原因增长速度有所放缓,但仍达到了12.7%,这个数字是中国电子百强平均增长速度的4倍。从2004年的情况来看,情况也是如此。2004年,我国“电子百强”企业的平均利润率仅为4.07%,“百强”中排名前十名的企业仅有2家的利润率超过5%,有4家企业的利润率甚至在2%以下。然而,也就是在同一时期,英特尔、三星电子、诺基亚、戴尔的利润率却分别达到了21.9%、18.8%、14.7%和8.8%。
笔者认为,我国电子企业盈利能力不断削弱的根本原因是我们的产品技术创新能力低下。以反映创新能力的发明专利为例,目前我国企业在国家申请的信息技术发明专利数量,只占全部信息技术发明专利总量的28%,而且主要集中在低端技术领域。在国际标准中,我国参与国际电工委员会标准制定的不到2%,在国际电联制定的4000多项标准中,中国仅有TD—SCDMA等3项被采纳。2004年,电子百强企业总投入为37.6亿美元,而IBM、诺基亚、三星等企业都超过50亿美元,差距之大可见一斑。
由于我国电子企业大多数从事的是技术门槛较低的行业,或者通过向跨国公司买专利技术做“代工”或做“准代工”,所以,始终只占据着国际制造业盈利最少的生产环节,销售的巨大盈利空间都掌握在跨国电子巨头手中。对此,可以用一句话来概括就是,我国电子企业在国际上扮演的只是一个“民工”的角色,“干的是最苦最累的活,挣的‘工分’却最少”。比如,我国是世界最大的冰箱、空调、彩电出口国,但2004年我国排名前十位的冰箱、空调、彩电生产企业的净利润,还没有三星电子一家的利润多。
因此,我国电子企业,尤其是代表本土龙头的百强企业,如果不尽快加强自己的技术创新能力,从根本上解决产品附加值低、仅靠规模取胜等传统短腿问题,必然会在市场竞争加剧的情况下,受到洋品牌的挤压和冲击。比如手机行业,过去跨国公司一般不在低端市场与本土企业竞争,因此给国内企业留下了发展空间,一度国产手机份额占到60%以上。而随着跨国公司战略转变,开始高中低端全线介入,国产手机市场份额就迅速下降,目前只有40%左右。
【摘 要】介绍了建设工程技术创新能力提升的重要性及影响因素,从政府层面、创新型人力资源、主体合作网络、转化体系、科技中介服务平台论述了建设工程管理中如何提高技术创新能力的措施,对建设工程管理水平的提高有一定的意义。
【关键词】技术创新能力;建设工程;工程管理
1引言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现代化进程的加快,建设工程的规模逐渐扩大,先进设计理念的不断提出,结构新颖、工艺复杂的建设产品不断涌现,其建设周期长、建筑规模大、环境动态多变、参与部门多、专业领域涉及广、技术的复杂程度极高,需要众多部门的协同创新攻克技术难关,这对建设工程的技术创新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现阶段,与其他行业相比建设工程的技术与经济并不匹配,加之在建设工程领域逐渐融入了生态绿色环保、和谐健康社会的理念,更注重绿色、低碳、环保、科技,从而减少对人的生活环境的影响,这都目标的实现需要工程项目技术创新能力的提升,我国建设行业的技术创新严重不能满足需求,为达到加快创新型国家建设步伐的国家战略要求,建设工程技术创新能力的提高也逐渐成为工程管理的重要部分。
c国外发法国家建设工程技术创新相比,我国建设工程技术创新能力相对较低,建设工程的技术创新,以项目为依托,而传统建设工程技术创新组织是一种临时性、松散性组织,往往项目结束即宣告解散,不利于对已有创新成果的共享与传承,也限制了建设工程项目技术创新能力的提升。建设工程的技术创新应该是一个整体的模块,因此,需要进行跨组织间各个要素的协同,建立长期有效的合作方式,这些对建设工程项目的技术创新提出了新的挑战,如何提升建设工程技术创新能力成为亟需坚决的难题。
2建设工程技术创新能力影响因素
基于文献研究,建设工程技术创新能力的影响因素主要有利益共享机制、激励机制、知识管理机制、组织管理模式、具有能力较强的核心组织者组织实施创新、关系网络、技术创新网络的运行情况、技术创新所需的各类人才等。其中工程技术创新的规划、工程技术创新资源的整合与积累、协同创新及良好的机制对建设工程技术创新能力的提升具有重要影响,这几个影响因素之间,很多是存在相关性和因果关系。也有学者通过探索性因子分析,找到影响建设工程技术创新能力影响的关键因素有内控机制、边界跨越、创新网络、资源整合、智力资本5个因素。国内实践界的观点是,建设工程的技术创新是一个多主体参与的过程,如何进行协同创新显得尤为重要,激励机制能够有效的催化工程技术创新的延续。国内学术界的观点,则是组织和知识管理是建设工程技术创新能力提升的重要影响因素[1]。
3建设工程管理中提升技术创新能力的措施
3.1从政府层面加强支持力度
政府的扶持对于科学研究、较大的技术创新项目资金的支持和社会资源方面的分配方面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应制定相应的政策进行调控、扶持,并加强市场监管、规范竞争[2]。
3.1.1加强技术创新体系基础设施建设,加强供水、供电、土地、运输、通信等一般性基础设施建设,为技术创新提供坚实的物质基础和保障。然后进步加强技术中心、重点实验室、信息服务网络等科技型基础设施的建设,为技术创新的开展提供良好的信息经济环境和科技基础保障。
3.1.2提供稳定的制度、法律,健全专利和知识产权等相关法规制度,提高建设工程技术创新参与方的积极性,避免因害怕技术创新外溢效应而阻碍技术创新的持续发展,充分利用创新资源和创新环境,鼓励技术创新模式升级,提高工程建设技术创新的绩效。
3.1.3加大资金及资源投入力度,资金及资源的是建设工程技术创新提升的重要保障,因此,相关部门应自上而下采取有力措施吸引资金资源的投入,从而保障技术创新能力系统可以有效运转。通过税收政策、财政投资、融资担保等方式给建设工程技术创新参与方直接或间接的鼓励,降低获取新技术的本金和风险。在研究和生产的过程中,应制定有效的创新激励政策促使重点院校、科学研究所、企业之间形成有效的合作。政府在银行与技术创新参与方间架起沟通桥梁,让银行充分了解企业的技术创新项目的潜在价值,鼓励银行对预期效益好的技术创新项目开展贷款业务,建立健全技术创新行业信贷、保险、风险投资体系,吸引国内外资金的投入。
3.2提升建设工程创新型人力资源的水平
社会行为及活动要受两大因素的影响:即内外因素的双重作用。单就建设工程技术创新而言,内因还是占据主导地位,外因只是为创新性思维的培养提供更为便利的条件。创新型人才资源是建设工程技术创新能力提升的第一资源,因此,积极引入创新型人才资源,建立创新型人才的激励机制,搭建技术创新组织,并通过与高校和科研机构建立合作关系,发挥高校和科研机构在技术创新和创新型人才培养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充分释放高校和科研院所的创新能量,最终实现创新型人才的发现、吸引、培养至保护。
3.3搭建建设工程技术创新主体合作网络
加强创新主体合作网络建设,建设工程的各直接参与方、高校、科研机构均掌握着创新系统的资源,从建设工程直接参与方来说,自主创新能力的提高,需要建立相应的技术创新中心,获取核心技术能力的途径有三个:通过内部培育、外部购买或者协作开发。高校、科研机构在工程技术创新能力提升上有新的思维、研讨开发新技术等优势,但是创新技术及成果是否满足市场需求,需要建设工程各直接参与方根据工程建设活动及内容的特点进行准确描述。因此,加强各类建设工程技术创新服务的合作网络建设,以工程建设技术创新主体合作网络为平台,将大学科技园、企业软件园、留学生创业园作为技术创新的依托,才能苑⒊鼍哂杏τ眉壑档墓丶性技术、新产品,并使技术最终流向市场方向、规模化、产业化[3]。
3.4加强建设工程技术创新转化体系完善
提高新技术的前期市场调查与预测能力,重视新技术的售后服务。新技术的市场调查与预测工作开展的越早、越有效,新技术就会更早的占领市场,获取更大的市场份额,得到更高的创新投入。随着市场体系完善,需完善新技术售后服务平台,不仅仅通过技术创新解决工程问题,还要实现后期的维护、升级,提升消费者主动消费意识的,形成工程技术创新的持续转化机制,畅通技术、资本、人才等技术创新要素的对接渠道,推动建设工程技术源源不断的创新转化。
3.5完善建设工程技术创新体系的科技中介服务平台建立
科技中介服务在促进建设工程技术创新成果转化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加快科技中介服务平台的建设可以有效降低建设工程技术创新成本,化解创新风险,提高创新效率,是建设工程技术创新成果转化的催化剂。中介服务平台提供的市场调查、技术与信息交流、人才交流与培训、项目咨询、无形资产评估等服务,建设工程技术创新成果才能快速的转化为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从而推动工程技术创新能力的不断提高[4]。
4结语
随着加快创新型国家建设步伐战略要求的提出,以及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建设工程领域中技术创新能力提升做为工程管理的一个组成部分,日渐受到各界的关注,它是建设经济效益高效实现的关键因素,也是行业竞争加剧下不得不重视的内容。在政府、参与方、产业等各个方面的推进与参与下,通过搭建的建设工程技术创新主体合作网络、体系的完善、科技中介服务平台的建立等措施,不断提高建设工程技术创新能力,才能在市场竞争中获取更多的优势,带来更多的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
参考文献:
[1]郭吉.大型复杂工程技术创新能力提升机理及对策研究[M].四川,西南石油大型,2015.
[2]梁宁.黑龙江巧技术创新体系x究[D].哈尔滨:哈尔滨工程火学,2012.
[3]陈杰.我国新能源储能技术创新能力提升研究[D].长沙:中南火学,2013.
[4]张召珍.基于复杂系统的企业技术创新模式演化研究[D].长养:吉林火学,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