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优发表网,期刊支持: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股权代码(211862)

购物车(0)

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期刊投稿 出版社 公文范文 精品范文

艺术创作范文

时间:2022-06-27 19:16:16

序论:在您撰写艺术创作时,参考他人的优秀作品可以开阔视野,小编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这些建议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热情,引导您走向新的创作高度。

艺术创作

第1篇

关键词 艺术创作 审美

中图分类号:J292.1 文献标识码:A

1何为艺术

首先,“美”是艺术的核心,艺术的本质是崇尚美、感受美及追求美。在笔者看来,艺术源于生活,艺术之美源于生活之美。艺术是社会生活的反映,是模仿现实社会的一种特殊的社会意识形态。艺术家用自己的头脑和四肢对生活、自然中认为美的部分加以处理、修饰,以达到再生之美。

其次,艺术是情感的载体。情感分为理智和感情,前者是经头脑的理性的,它能在前期帮你排除一些干扰和阻碍,提供艺术持续生长所需要的养分和空间,后者是随意的感性的,但同时也是最触及内心的。两者恰到好处的结合互通,才能真正理解美的光辉、艺术的精神。正如庄子所说,“艺即是道,道即是艺”,灿烂的“艺”赋予“道”形象和生命。“道”回予“艺”深度和灵魂。

2创作的定义

创作,与创造不同,创造即是“无中生有”而创作是“有中生新”。余秋雨曾说过一句话:“创作,是一种对适应的打破,改变和谐而又停滞的黏合作用,把动态过程往前推进。”在笔者看来,创作不是对现实的模仿或是再现,也不是在同一系统之内做单纯数量上的加添,而是根据自己的直觉和信仰,加以外界条件,因内附外地对现实中人们已经习惯了的审美感知一步一步地做挑战。

3艺术创作的最初原因

前苏联的维戈茨基曾用游泳来比喻艺术创作,他认为:“泅水的路线,同作家创作一样,总是两种力――泅水者个人用力和水流冲力的合力作用”。艺术创作是受艺术家个人的因素与文化环境等多方面的因素共同作用的。那么对于艺术家个人来说,应充分发挥个人潜能而奋力向前的基础上,利用水流的冲力,寻找到自己的个性发挥与文化、道德环境等之间的最佳契合点,有效地方式激发创作热情,推动创作进程。那么,哪些原因能激发艺术家的创作呢?

3.1自身审美原因

任何艺术的形成都应源于审美的创造。所以,在艺术创作中,审美必定是创作的一个不可或缺的重要原因。

3.1.1审美直觉的触动

审美直觉几乎贯穿着艺术创作的全过程,但对于创作的最初原因有着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一些偶然的存在如某个形象、某个场景会通过艺术家的直觉选择而长时间浮于脑中,历时不忘。艺术家会不自觉的借助他的审美直觉来开启和艺术创作欲望。

3.1.2审美期待的导引

艺术家除了受自身审美直觉的触动外,还受到审美期待的影响。审美期待是一种动态的过程,源于审美直觉的欲望,他在审美欲望下所形成的一种期待和向往的心态想要去表达。强烈的审美期待甚至可能介入到艺术创作过程中。

3.2文化原因

艺术创作并非只是艺术家个体一个孤独的凝神积虑的过程,而是在艺术家在倾临创作之际表现出一系列复杂的心里构思与符号表达的过程;艺术创作不仅关涉到艺术家的身心结构,还关涉到艺术家作为特定的社会成员的文化、宗教结构。艺术家总是自觉不自觉的在特定的文化情境下激起自己的创作动机,在具体的文化氛围中感受、体验、把握其对象和材料,从而,艺术创作也就必然与艺术家所处的时代社会和文化精神息息相关。在艺术史上,一个社会气息、文化氛围强的时代,艺术家们的创作灵感和情感异常丰富,创作作品也会加倍,如中国的唐宋时期和国外的文艺复兴时期,生活富足、文化气息繁荣导致艺术的高度繁荣。同样,在经济衰落的情况下,文化氛围也是极其强烈的。魏晋六朝是中国政治上最混乱的时代,但文化上、思想上是极其自由的。在这个时代里顾恺之和陆探微的画,曹植的文章等同样展现艺术的风采。其次,生活不得意而求之于艺术创作的人是屡见不鲜的。这不仅是因为他的生活境遇的窘迫强化了他的生存体验,文化的种种迫力也使它只能寻找到借助于艺术来发愤抒情的途径。

3.3道德原因

“位我上者,灿烂的星空;道德律令在我心中”,在艺术创造中,特别是古代时期的艺术创作,艺术创作的道德原则的确立不仅是可能的,而且是必须的。换句话说,艺术创作都不可避免地承受着社会道德的规范和约定。正如我国长期的封建社会中,文学、音乐、绘画艺术一直宣扬忠、孝、节、义的封建观念来维护封建秩序,巩固封建社会地位。所以说,艺术家们在创作时既是以审美为内核,而又某种道德性的指向,艺术创造并非是以对美的追求为唯一标准,艺术创造往往还需要在一个更高的层次上,引领这人们走向美好的精神世界。在这种情况下,道德的力量和审美的力量获得了意义上的相互切合。虽然我们看到的作品中有歌颂道德的顺向创作,也有抨击旧道德,但无论以什么样的形式创作,我们都可以理解为是艺术家笔下所希望呈现的“理想之美”,其实在一定程度上为道德精神的最好体现。

4艺术创作的条件

艺术创作能体现一个艺术家全部的智慧、修养和能力。在前期整理资料时很多书籍资料上有讲到艺术家的个人修养包括艺术家的世界观、文化素养、生活经验等在艺术的创作条件中占有很大一部分原因,在这里我不再探讨。在笔者看来,艺术创作中艺术家必须具备以下几个条件:

4.1艺术直觉的把握

艺术区别于其他社会事物最根本的性质是审美性。所以艺术直觉也可称为审美直觉,它作为艺术创作的一个十分重要的条件排列于所有条件之前,因为就艺术的一个角度来看,艺术是以感性直觉为基础加以有效的理性直觉的一门学科。艺术直觉置身于每个艺术家的内部。对于每个艺术家来说,他们每个人对艺术的直觉都是独一无二、不可传言的。而艺术的直觉又能使他们抓住智力所不能提供的东西而进行更好的艺术创作。拿导演创作来说,当作家创作出来的作品让不同的导演进行二度创作,其拍出来的影片不可能是完全一样的,因为每个导演的艺术直觉是不相同的,但是几乎每个导演会首先以直觉来接纳作品,并且绝大多数导演会以直觉而不是用理论上的条条框框来裁定影片的总体风格。这说明艺术直觉对艺术家的创作是相对重要的。

4.2未知的深层探索

虽然说,新的艺术作品或是艺术理论、道理的出现,或多或少会对原有艺术品及艺术理论产生“挑衅或不敬”,因为一种新的作品或理论如果没有进行深度上的挖掘或是方向上的探究,那严格来说就不能算是“有中生新”的创作。但这样并不会影响艺术的发展,相反,艺术家深思后的作品更具有审美等价值。所以,艺术家们应该向未知的领域进行深层的探索,这种探索可能有结果,也可能没有结果。但不管怎样,在探索未知的过程中,艺术家们会获得意想不到的惊喜,同样作为深刻探索出来的作品,在展现时都会有一种诱人的气氛,吸引着欣赏者,给欣赏者以深刻印象。

4.3艺术符号的合理运用

黑格尔曾说过:“艺术家创作所依靠的是生活的富裕,而不是抽象的广泛观念的富裕。在艺术里不像在哲学里,创造的材料不是思想而是现实的外在景象。”所以说,艺术创作的最终目的还是需要呈现出形式化的艺术作品,同欣赏者与之共鸣。当前二者都已具备时,接下来就是关于形式的问题了。在艺术的领域里,直觉是需要被整理、被提炼出来的,同样艺术家们在创作中给予作品的艺术符号也能是作品变得独特,从而提高艺术家和欣赏者的审美。比如符号的抽象性使可以让创作者和欣赏者获得一种自由感;符号的跳跃感能让人感到由此及彼的思考,联接的自由;而符号的通用性带来了审美的同步性,因而是创造者和欣赏者一起产生一种隐性的社会认同感。除此之外,气氛的烘托,画面背后的寓意和精神这些模糊不定的东西更是值得艺术家们在创作时好好思考。总而言之,一个艺术家能否擅长运用艺术符号,能一定程度能标志这它艺术本能的强弱。更进一步来说,真正的有实力的艺术家不仅仅是擅长运用艺术符号,更应该创造独有的艺术符号。

5艺术创作的过程

创作的定义我在前文上已提过,所谓创作就是根据自己的直觉和信仰,加以外界条件,因内附外地对现在的现状进行挑战。在艺术创作的过程中,荣格认为艺术家的创作能量就如同一颗大树吸收养分一样,完全可以看成植根于人的心灵中的一种活生生的植物。”艺术家不仅需要从自己的内在需求中吸取自身直觉所散发出来的东西,还必须从对现实的感悟中,从它熟练的形式技巧中,乃至从其目标受众的趣味和期待中吸取艺术创作的精神能量。

那么,在这个基础上,艺术创作的过程分为两个部分――孕育内和形于外。

“孕于内”是艺术创作过程中的前期部分。艺术家在这个阶段一方面受到外物触发,如一个人物、一件事迹、一片风景、一段旋律;另一方面根植于内心深处的生理本能需要即内心的审美需求而产生了各种创作情绪,这种强烈的情绪十分有张力,但又尚未定型,在这种欲望的萌芽刺激下,艺术家只能根据零星的印象、朦胧的感觉和飘忽不定的情绪上慢慢感受和体会,逐渐地向着明朗的方向活跃起来。这两个方面的结合,使艺术家从无意识领域得到突破得到灵感,最终形成一个明晰的审美意象和艺术创作动机。

“形于外”是艺术创作的另一部分也是后期部分。苏珊・朗格曾说过:“艺术品是将人的情感呈现出来让人观赏的,是由情感转化成的可见或可听的形式”这就说明在创作过程中的关键就是将艺术家的主观情感客观化。那怎么样才能使他们转化为客观化呢?这得通过某些具体的艺术形式和审美符号,把存在于艺术家们心中的审美意象固定下来,使其获得一种独立的、能够为大众所感知接受的“有意味的形式”。这个部分十分关键,因为艺术品最终呈现的完美度与艺术创作中艺术家对于形式和符号的驾驭是密切相关的。

6艺术创作的展望

经过一步步的论述,我们始终离不开创造这个话题。所谓艺术创作,它是根据艺术家自己的直觉和信仰,加以外界条件,因内附外地对现实中人们已经习惯了的审美感知做适应并进一步一步地做挑战。在当代的社会,作为艺术家,更应该结合创作的过程好好体验、体会并体味艺术创作的奇妙之处,因为在创作的具体过程中灵感会不断地被激发出来,在通过具体的艺术创作实践上,艺术创作才会现实出其具体的价值与意义;也只有在与具体艺术实践想结合时,艺术创作才会得到最完美的诠释。同时,在当今艺术大舞台下,艺术的创作范围更为广泛,类型都更为丰富,艺术家和欣赏者应该容纳“异端”,鼓励艺术家有所执持,甚至有所偏激。因为,艺术创作是美好的,艺术创作是无限的。

(通讯作者:李正,男,苏州大学艺术学院教授)

参考文献

[1] 徐俊东.艺之为道[M].冶金工业出版社,2008.

[2] 余秋雨.艺术创造论[M] .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5.

[3] 维戈茨基.艺术心理学[M].周新,译.上海文艺出版社,1985.

[4] 康德.判断力与批判・上卷[M].上午印书馆,1964.

[5] 黑格尔.美学(第一卷)[M].商务印书馆,1979.

第2篇

正如刘勰所说:“时运交移,质文代变”,“歌谣文理,与世推移”,格诸方面都会发生相应的变化。在欧洲中世纪绘画艺术最有代表性的,像达·芬奇、拉斐尔、米开朗琪罗等著名的画家,他们的绘画作品是那个时代精神体现得最为集中和鲜明的艺术形式。从写实到抽象或变异及后来各种现代艺术流派的艺术作品风格演变中,我们都可以看出时代演变的轨迹。艺术随时代而嬗变,“书画未必尽师古,文章贵在能通今”就是说明了这个道理。所以我们在绘画创作当中要不断创新,其内容和形式都应当反映当今时代的思想、文化和社会背景。要标新立异,不能重复古人,更不能重复自己,“重复代表生命的完结”,画家毕加索之说以被称为“世界上最年轻的艺术家”就是他有从来不重复别人,也不重复自己的艺术个性。因此,我们只有在继承中去革新创造,才能真正地拥有自己的一片艺术蓝天。

2绘画艺术创作中的素材、灵感与构思

素材是社会和大自然中人或事物的具体形象,是作者进行创作的源泉;而灵感则是艺术生命的闪光点,是一种独特的思维活动,是一种直觉的顿悟,是一种突然发现的心灵奇迹。素材和灵感在绘画创作中缺一不可。例如,山水画是表现画家对山水的气象、色彩、光影等具有特殊的敏感,从而引发起特定的情感而在头脑中形成色彩斑斓的图画。如果画家不到大自然中搜集素材,不了解山水的结构和气势,不被大自然中山水所呈现出的一幅幅或壮观或秀美,或雄浑,或恬淡的景色给打动,又怎么会有在头脑中形成色彩斑斓的图画这种创作灵感呢?山水画是这样,其他人物画、花鸟画也是如此。我们要创作出绘画精品就要到大自然中和社会各阶层中,去搜集素材,寻找灵感。现代知名画家贾又福不就是为此,十年登十九次太行山吗?在家闭门造车,有什么灵感可言,更谈不上有什么好的创作。在有了素材和灵感的基础上进行绘画创作,还要求创作者有一个好的构思,才能创造出一幅完美的作品。构思,顾名思义就是创造者对将要进行的绘画作品中要表达什么意念、思想情感或趣味而在头脑中形成的一种中心思想。也就是说当我们拿起画笔进行绘画之前,首先要考虑到的是这幅画作品的题材,表达什么样的内容和形式,要对其造型特点、色彩关系、意趣与结构的关系,还有构图等一系列的问题都要做到胸有成竹。创作一幅作品,思想上、艺术上的构思正确与否是决定一切的。构思是个纲、纲举目张。形神兼备的艺术形象,成型与构思,展现于笔端,这是关键的一步。构思艺术形象要善于表“情”达“意”展现事物的“内心世界”。例如,人物画是直接表达人物的各种形态,体现人物的内心世界。花鸟画、山水画等,是靠赋“形”写“意”、借“体”发挥,以它形之体,藏人心之魂,婉转地反映社会生活和创作者对于社会生活的态度,这是绘画艺术构思的要领。也就是说创作者通过精巧的艺术构思而赋予绘画作品之精髓、生命、风采、感情,这就如同展现人物的表情和内心一样来展现出作者的思想境界,理想追求,文化素养,从而折射出大千世界社会文化的多彩多姿。

3创作中的艺术欣赏与审美体验

第3篇

许多情节让我印象深刻。

故事里人和机器人的冲突,人类对于机器人的歧视,其实就取材于现实当中人类的种族歧视吧。

那个听说了机器人法案通过,立刻带着机器人出门的人,就在他自语着说还有不平等存在的时候,抗议的人群用炸弹夺去了他的生命。

而天马对于阿童木的复杂感情,也像极了那些为了孩子“优秀”毫不吝惜,却不顾及孩子感情的父母。

其实这些都是我们生活当中经常遇到的事情,甚至司空见惯。但是手冢治虫却可以巧妙地化用这些事件,和科幻故事的情节融合在一起,没有丝毫的违和感。

这就是大师的艺术创作,是真正的来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

第4篇

美术作品的创作是一种复杂的精神活动和生产制作活动,是现实生活在画家头脑里的反映的产物。艺术美是真善美的高度统一,它是一切艺术创作必须设定的自觉的目的。每个艺术家都应该在其作品中显现出他对于美的独特感受和理解。现实美和现实丑都是美术创作的源泉。通常被看作内容的东西,只是艺术借以表现自身的真正形式,而通常认为只是形式的东西,恰恰构成了一件艺术品的真正内容。美术作品是通过形象和技法手段传达作者感情思想以及审美理想的载体。

关键词:艺术创作艺术美现实美现实丑内容形式

美术作品的创作,是一种复杂的精神活动和生产制作活动。它包括两个相互衣存、互为表里的方面:一是对社会生活的观察、体验和审美认识;二是运用物质媒介材料和技艺手段将这种审美认识表现出来,使其物化。这样,一幅油画作品在成为艺术品之前,则要经历两个大的阶段,前者是创作的构思活动阶段,后者是美术创作的传达活动阶段。这种创作活动是一种追求艺术美的过程。

那么,怎样的作品才是真正的艺术作品呢?或者说什么样的作品才具有艺术价值?

苏珊-朗格说:“艺术是人类情感的符号形式的创造,一切艺术都是创造出来的表现人类情感的知觉形式,这种创造出来的形式是供我们的感官去知觉或供我们想象的,而它所表现的东西就是人类情感。”

在希腊语中,艺术一词兼有两种涵义:一是指美的作品;二是指创造、技巧、技艺。艺术品就是具有审美价值的人工技术制品。由此,我们又可得出一点启示,当我们称赞一部艺术品优美时,往往是蕴涵着两层意义:一是指这件作品的表现形态非常优美,二是指这件作品的制作技艺非常优美。这两种不同的评价,前者对物、对作品。后者对人、对艺术家。

一件真正的艺术作品,必须满足两个基本条件:一是它必须是人类劳动和智慧的创造物,二是它必须能给人以精神上的愉受,即具有审美价值。

这两点,可以说是艺术品与伪艺术品相区别的根本特征。首先我们应当排除一种错觉。有人认为,凡是优美的事物,就都属于艺术。这种看法没有区分优美中的自然美与艺术美。而自然美尽管可以是艺术的对象,却绝不是真正的艺术本身。

油画创作表现的是自然美,是对现实美的再创造。但艺术美不等于自然美,它高于自然美。油画作品反映的是现实美,现实中美的事物或事物的美,是油画创作的有力根据或根源。

比如,这样一幅生活情景:在暮色苍茫的天空下,有一对衣着朴素,身体健康的农民夫妇,在田野斜斜相对而言地站着,都低了头,把手放在胸前,身边倒着一辆手推车和一个盛满马铃薯的篮子。他们在辛勤劳动了一天正要回家的时候,远处传来了教堂的钟声,于是他们脸上现出虔诚肃穆的神色,双双心情平和地做起了晚祷。这不是法国19世纪农村典型的生活景象吗?在这幅生活景象中,我们看到的不正是劳动人民那种纯朴善良的性格美和人与人之间和谐诚挚的关系美吗?是的。但是,这种现实生活中的景色和美,是法国农民画家米勒在他的名作《晚钟》里为我们描绘出来的。

现实的生活是丰富多彩的,美术正是以这种在一定历史条件下多彩的现实生活为源泉而创造的。现实中无论人、自然事物或社会事物,只要与人类的社会生活相关,都可以成为美术创作的源泉。假若没有丰富多彩的现实生活,也就不会有所谓的美术。当然,现实中有些不美或丑的事物,也可以成为美术创作的根据,反映到美术中来,经画家审美意识的加工改造而成为美术作品的艺术美。

实际上,人们对艺术与美有许多误解。人们总是以为艺术就是美的;凡是不美的就不是艺术,丑是对艺术的否定。事实上,艺术并不一定都是美的。即是说美术既能根据美的现实而创造现实美,也能根据丑的现实反映现实丑,并且通过审美创造使现实丑转化为艺术美。

为什么美的艺术可以表现丑恶?对于艺术家来说,问题并不在于表现对象的丑恶,而在于必须对丑恶作出卓越的表现。

例如,在罗丹的雕刻名作《美丽的欧米哀尔》(又名《老妓》)中,现实的丑神奇地转化成了艺术的美。罗丹自己解释说:“平实的人总以凡是在现实中认为丑的,就不是艺术的材料——他们想禁止我们表现自然中使他们感到不愉快的和触犯他们的东西。这是他们的错误。在自然中一般人所谓“丑”,在艺术中能变成非常美、、、、、、委拉斯贵支画菲力浦四世的侏儒赛巴斯提恩时,他给他如此感人的眼光,使我们看了,立刻明白这个残废者内心的苦难——为了生存,不得不出卖他作为一个人的尊严,而变成一个,一个活傀儡、、、、、、这个畸形的人,内心的苦越是强烈,艺术家的作品就越显得美,米勒表现一个可怜的农夫,一个被疲劳所摧残的、被太阳所炙晒的穷人,像一头遍体鳞伤的牲口似的呆钝,扶在锹柄上喘息时,只要在这受奴役者的脸上,刻画出他任凭“命运”的安排,便能使这个噩梦中的人物,变成全人类最好的象征。在作品中,现实丑的本质范畴转化了,其现实性削弱了,艺术性加强了。作品中的形象已经不是原来的现实中的丑的事物或人物,已经渗透了创作主体的认识、情感和评价等主观精神因素,从而成为一个典型形象。它从反面揭示出社会生活的本质真理,是形象的真理,亦即艺术的美。对丑的深刻剖析和否定,就是对美的肯定。罗丹的《老妓》是这样,委拉斯贵支的《赛巴斯提恩—莫拉》和米勒的《扶锄人》,朱耷的“白眼向人”的《荷花水鸟图》等都是这样。在国内外美术史上,有许多这样把现实丑转化为艺术美的成功之作。

事实上,丑恶只是题材的丑恶,它只构成艺术作品的表现形式;而优美却来自艺术家的智慧和表现力的超绝,它形成了艺术作品的深层结构。由此可见,美的价值具有超越性。在自然美中,它超越自然,而达到仿佛拟人化的理性结构。而在人类的艺术中,它又超越了人类,仿佛回到了本色的自然,返噗归真。

在油画作品中,通常被看作内容的东西,其实只是艺术借以表现自身的真正形式。而通常认为只是形式的东西,即艺术家对美的表现能力和技巧,恰恰构成了一件艺术作品的真正内容。人们对一件作品的估价,正是根据这种内容来确定的。

拉斐尔的《圣母》像就是这样。在一个早以被表现过千百遍的旧题材中,他以自己的精湛造诣为之赋予了崭新的艺术内容。从而使这个已死的形式获得了新的灵魂和生命。他的这种艺术表现是如此深刻,正如黑格尔赞叹:“我们确实可以说,凡是妇女都可以有这样的情感,但却绝不是每一个妇女的面貌都可以完全表现出这样深刻的灵魂。”

一个事物,只有当它以其现象的真实充分地体现出其本质的真理,以其具体的形式充分地表现出其内容的必然性,以其形象的个别性充分地显现出其种类的普遍性,而且这现象,这形式,这形象又必须是非常的突出,鲜明生动,那它才是美的。这就是美的规律。

凡是美术作品都离不开形象,离不开生动的视觉形式;凡是优秀的美术作品都离不开创造高度真实、高度概括的视觉形象,离不开创造艺术典型;而创造了艺术典型的美术作品,都必定以其鲜明生动的视觉形式充分的表现出社会生活的真理,同时又都突出地体现出创作主体真挚的思想情感和个性的善。而这感情和善,作为审美价值,却体现了艺术在文化中内在的价值品格和价值理想。这就是艺术的美。

在这个意义上,美术作品的艺术美,是真、善、美三位一体,高度统一的,在艺术审美经验中得到了融合。

在油画创作中,艺术美是必然的。因为美,是一切艺术创作必须设定的自觉目的。每个艺术家,都应该在作品中显现他对于美的独特感受和理解。

艺术理想的本质在于这样使外在的事物还原到具有心灵性的事物,因而使外在的现象符合心灵,成为心灵的表现。(黑格尔)

而在现代社会,有些想借艺术平步青云的人,总是在思考着画什么,什么样的画才可以出名的问题。这种画缺少对艺术的真诚,缺乏那种能打动人的真实情感。这种人实际是在究研成功之路,而非研究艺术本身。画油画重要的不在于你画什么样的内容,内容只是作为一种载体来表达你对生活的种种感悟,对生活的态度。社会在不断发展,我们的认识也在不断变化。绘画就是在记录这种变化,就像写日记一样,记录着对生活的理解,自己的感受,画自己感兴趣的,最激动人心的。其实可画的内容很多,关键在于能真实的反映生活,反映自己的真情实感。

画画,最痛苦的莫过于心中有了灵感的火花,却无法把这种感动表现出来。黑格尔有名话很形象:“艺术家常遇到这种情形,他感到苦闷,但是由于把苦闷表现为形象,他的情绪的强度就缓和了,减弱了。甚至在眼泪里也藏着一种安慰。”绘画有时是一种情感的宣泄。

绘画是一种视觉艺术,是现实生活在画家头脑里的反映的产物。这种反映不是机械被动地照搬生活,而是一种高于生活的再创造。绘画创作是具有强烈个性和情感色彩的精神劳动,是生活与心灵碰撞之后激发出来的情感流露,,绘画作品是通过形象和技法手段传达作者感情思想以及审美理想的载体。

吴冠中说过:艺术家是最憧憬美的一群人。艺术家的天职就是要将自己血液中携带的,对人类的命运,前途那一缕淡淡的哀愁表现出来,感染他人引发思考。

而我描绘生活在城市边缘人的印象,通过自己的视角观察体验时代的发展变化,用形象揭示人性中最善良,最质朴,最美好的一面。我深刻地感到他们有一种贴近我的心灵,伴随着我的呼吸的东西。具体说不清是什么,也许是一种感动吧!但他永远吸引着我,打动着我内心深处。

参考文献:

[1]《艺术的真谛》[英]赫伯特.里德著王柯平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美术社会观――当代美术与公共文化》邹文著,人民大学出版社

[3]《历代名画记》研究袁有根著,北京图书馆出版社

[4]《艺术分析与美学思辩》何新著,时事出版社。

[5]《美术概论》高等教育出版社

[6]《吴冠中速写意境》广东人民出版社

第5篇

创作动机是艺术理论中的重要新问题,古今中外的艺术家、文艺理论家、哲学家、美学家纷纷从不同的侧面、不同的角度探究了这个新问题,他们的探究极大地丰富了作家创作的理论。但是,由于历史条件的局限,这个新问题至今仍然困扰着艺术家和理论家,因此,探究还在继续,成果也在不断推出。有关创作动机的探究,分歧最大的是摘要:究竟什么是艺术家创作的真正动机?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中提到的“创伤”为我们熟悉创作动机的起因提供了极有价值的思路。

一、创作动机的含义及形态

有关创作动机的含义,学界没有太大的争论,基本上都认为它是一种促使艺术家从事艺术活动、创造艺术形象(或建构艺术世界)的心理动力。在中国学界,童庆炳先生的概括最有代表性,他认为,所谓创作动机,“就是驱使作家投入文学生产的一股内在动力,它的动态轨迹则是需要产生的,在心理失衡的情况下形成易感点,遇有外部刺激的触动,于是产生了带有极强烈行动力量并对整个创作过程起支配功能的或隐或现的意图或意念。”这个定义表明,创作动机源于需要,非凡是源于缺失性需要(由于缺失而导致心理失衡),当这种需要碰到外部刺激的适当时机时,艺术家的创作动机就形成了,所以,创作动机是内心需要和外部刺激的合力催生萌发的。

童庆炳先生的看法实际上可以称之为“内在需要说”。其实,由于人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所以,促使艺术家从事艺术活动的动机可能是多种多样的,其表现形态也多种多样。假如从引发艺术家产生创作动机的角度看,可以分为“外部动机”和“内在动机”两种。

1外部动机。

外部动机指的是作家完全是在一种外部力量的牵引下不自觉地产生从事艺术活动的心理动力。柏拉图的“神附说”和荣格的“集体无意识说”是典型的代表理论。

外部动机只看到了诱发艺术家进行创作的外在因素,而没有看到内在因素在“内化”外在因素的过程中所起的功能,因此是一种忽视艺术家主体功能的、片面的观点。

2内在动机。

内在动机主要是指源于艺术家内心的要求,从而促使艺术家自觉地进行创作的内驱力。持内在动机说的有弗洛伊德的“升华说”、厨川白村的“苦闷说”、马斯洛的“需要层次说”、阿德勒的“自卑补偿说”、萨特的“自我完善说”以及我国学者提出的“成就动机说”和“赞许动机说”都属于这一类。

以上几种动机理论对我国当代艺术理论的影响都很深刻。但我们认为,以上说法也存在着普遍的缺陷摘要:一是其探究方法上存在缺陷,把动机看成是静态的,没有看到人的动机是随着实践的发展而不断发生变化的事实;二是把人的某一方面的愿望看成是创作的唯一动机,没有看到人的动机是受其复杂的需要系统共同功能的结果,因此,他们实际上是脱离了人的社会属性来谈创作的动机。针对这种不足,我国有学者认为,“推动文艺家创作的,还有成就动机和赞许动机。”梁平安先生认为,成就动机是推动文艺家在毕生的创作中坚持不懈地为实现自己的奋斗目标的动力,赞许动机则是艺术家在创作获得初步成功的基础上期待获得更多的赞誉的心理动力。这两种动机和其他动机一起促使艺术家以极大的热情投入创作活动中。成就动机和赞许动机的合理之处在于把个人的动机和社会的需要结合起来考虑,社会对个人动机具有深刻的影响,而个人动机则通过“内化”社会的要求而产生强烈的创作冲动,因此,这是比较合理的解释。

二、弗洛伊德的“创伤”理论和创作动机

“创伤”是弗洛伊德在精神分析中一个很重要的概念,被弗洛伊德看成是神经病的一种重要原因之一。他对“创伤”是这样解释的摘要:“一种经验假如在一个很短暂的时期内,使心灵受一种最高度的刺激,以致不能用正常的方法谋求适应,从而使心灵的有效能力的分配受到永久的扰乱,我们便称这种经验为创伤的。”弗洛伊德认为,“我们也就把神经病执著的经验称之为‘创伤的’。因此,我们乃为神经病提供了一个简单的条件;就是说,一个人假如不能应付一个强烈的情绪经验,结果便造成了神经病,所以,神经病的成因约略类似于创伤病。”可见,神经病之所以发生,需要这样的条件摘要:第一,在一个短暂的时期内心灵受到最高度的刺激。第二,受到刺激的人无法用正常的方法谋求适应。第三,受刺激的人长期执著于创伤经验之中而无法摆脱。因此,受创伤只是神经病发生的一个基本条件,有一些人因为或者能经受起打击,或者能通过其他方式转移,他就不会患神经病。“一个人生活的整个结构,假如因有创伤的经验而根本动摇,却也可以丧失生气,对现在和将来都不发生喜好,而永远沉迷于回忆之中,但是这种不幸的人不一定成为神经病。”在“创伤”的原因中,按弗洛伊德的观点,是由于追求满足的过程中受到挫折,要从挫折的阴影中走出,就需要有合适的通道,假如这个通道找不到,或者是通道阻塞,那么,神经病就形成了。弗洛伊德认为,有部分人可以通过“移置功能”(displacenlent),或是通过“升华功能”(Sublirnation)的方式来实现替代性的满足。所谓移置功能,就是能量从一个对象改道注入另一个对象的过程,即改变本我的冲动的方向,以将它转移到另一个替代目标上去。弗洛伊德认为,假如被移置替代的对象是社会化领域中较高尚的目标,这样的移置就是一种升华功能,它表现为人的本能冲动被转移到追求知识、从事慈善事业和文化艺术等方面的活动中去。人类文明之所以不断发展,就在于人能将那些不能直接发泄出来的能量转移向高尚的社会或文化活动中去,实现了某种升华。弗洛伊德认为摘要:“凡是艺术家,都是被过分的需要所驱使的人。”所以,弗洛伊德就认为,艺术创作就是为了满足需要。所以,“创伤”也是激发艺术家的创作动机的一个契机。当然,并不是所有受到“创伤”的人都能把伴随“创伤”而来的压力变成艺术创作的动力,这也是弗洛伊德所看到的。

但是,弗洛伊德把“创伤”过于狭窄化了,这是不符合人的心理实际的,实际上,除了“性挫折”给人以“创伤”外,其他事情同样也能给人予以“创伤”,动机心理学的探究就表明,凡是不能给人的动机予以满足的事件都可能使人处于不平衡的状态,即“创伤”状态。因此,我们应该对“创伤”做更为广义的解释。

三、“创伤”对艺术创作的意义

“创伤”实际上是人在现实生活中感觉到的挫折感,也就因为心理要求或愿望得不到意料中的满足而产生的失衡感。那么,“创伤”对艺术创作有什么意义呢?

1“创伤”是促使艺术家创作动机产生的催化剂。

据心理学探究表明,平衡感是人类的一种心理要求。阿恩海姆在其闻名的《艺术和视知觉》中,曾对人追求平衡的原因进行过探索,他说摘要:“对平衡所进行的最为普遍的解释是摘要:艺术家之所以追求平衡,乃是因为平衡本身是人所需要的东西。那么,人究竟为什么需要平衡呢?回答是摘要:因为它能使人称心和愉快’。”而根据动机心理学的理论,人也需要达到一种心态的平衡。阿恩海姆指出摘要:“格式塔心理学家们也得出一个相似的结论摘要:每一个心理活动领域都趋向于一种最简单、最平衡和最规则的状态。”他还客观地指出摘要:在人类活动中,平衡只能部分地或暂时地获得。即使如此,一个不断地从事于追求和运动的人,总是要设法把构成他生命状态的那些相互冲突的力量组织起来,尽可能使它们达到一种最佳的平衡状态。在生活中,需要和义务,总是各持一端,互不相让,这就有必要将二者协调起来。因此,他必须不断地和他一起生活的人进行周旋和调解,以便使背离和摩擦减少到最小的程度。

也就是说,人在大多数情况下都处在不平衡状态,因此,人生的过程其实就是不断追求平衡的过程。弗洛伊德在解释自己提出的“愉快原则”时也曾说过,他坚信一个心理事件的发动是由一种不愉快的张力刺激起来的。这个心理事件一旦开始之后,便向着能够减少这种不愉快的张力的方向发展。动机心理学家就把人类的动机解释为“由有机体内的不平衡引起的恢复状态的活动”。

前面已经提到,弗洛伊德认为,艺术家的创作就是“的升华”,也即是艺术家通过艺术创作来平衡因“创伤”而产生的“失衡”。他说摘要:“性的冲动,对人类心灵最高文化的、艺术的和社会的成就作出了最大的贡献。”性冲动因为“升华功能”而成为艺术活动。他说摘要:“我们相信人类在生存竞争的压力之下,曾经竭力放弃原始冲动的满足,将文化创造起来,而文化之所以不断地创造,也由于历代加入社会生活的个人,继续地为公共利益而牺牲其本能的享受。而其所利用的本能冲动,尤以性的本能为最重要。因此性的精力被升华了,就是说,它舍却性的目标,而转向它种较高尚的社会目标。”可见,艺术是人的的升华,是人的性本能的替代对象,然而人们从事艺术活动的目的从根本上说是为了缓解得不到满足的愿望,实际上是以艺术来疗救“创伤”,因此,艺术又是人摆脱痛苦的一条途径。正是在艺术活动中,那被压抑在无意识领域中的本能获得了释放,人的心理于是实现了新的平衡。所以,在弗洛伊德看来,人的本能既构成了艺术创作的根本动因,又构成了艺术创作的最终目的。

2“创伤”是促使艺术家进行创新的牵引力。

第6篇

编者按:2012年3月21日,美国著名艺术家杰夫·昆斯讲座《1978年以来的艺术创作》在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学术报告厅举行。作为波普艺术家,杰夫·昆斯的不锈钢雕塑作品《悬挂的心》曾在纽约拍出2600多万美元的高价,创下了在世艺术家的成交价新纪录,他也成为拍卖场上作品最值钱的在世艺术家。杰夫·昆斯是一个饱受争议的艺术家,不少人在听完讲座后表达了对他的尊敬,甚至是崇拜的心情。也有不少人在思考,杰夫·昆斯的中国之行给我们带来了什么?杰夫·昆斯给中国当代艺术最大的启示是,一个艺术家的成功在当代的消费时代需要艺术和商业两只脚并行,二者维持一个平衡的状态,缺一不可。杰夫·昆斯是当下消费时代,大众文化消费心理和商业之间磨合的很为成功的典型案例。

一、杰夫·昆斯自述

能够来到中央美术学院是一个非常大的荣幸,能够和年轻的同学和艺术家们接触,我感到非常兴奋,当我和年轻的艺术家在一起的时候,会感到一种青春的活力在我的身心之中涌动。那么,在今天的第一部分我就简单地回顾一下我的创作历程,我试图将我的创作历程转化为一种可以用语言来进行表述的东西。首先我讲一下我的生平,我于1955年出生于美国的宾州,我有一个姐姐,她几乎在各个方面都比我有能力,直到我三岁的某一天,我的父母对我说:“杰夫,这是你画的么?”这时我终于发现我有一件事情可以做的比我姐姐好了,我在这个家庭中找到了自我的位置。艺术总是能不断地让我找到自我,直到今天仍然如此,因此,我便一直不断地进行创作,因为我会不断地从中感受到自我的存在,之后我便在两个不同的地方学习了艺术,先在马里兰美术学院,后来在芝加哥美术学院学习。当我正式地进入艺术高校学习的时候,我们就先到了当地的博物馆去学习艺术,当我进入到博物馆去欣赏收藏品的时候,我才意识到我对艺术实在是知之甚少,虽然我也了解一些艺术,我知道毕加索和达利,但是我连马蒂斯和布拉克都不知道,对于艺术,我还有太多不知道的地方。我觉得当我进入到博物馆去欣赏收藏品的时候,这件事是对我的生命有决定意义的,经历了这样一个时刻,我存活下来了,面对这样的艺术收藏,我意识到我完全没有准备好,所知甚少,但是我也接受了自己过去的状态,接受了我的水平,因此我可以继续发展。我之后就开始在艺术学院中学习正规的艺术史课程,通过课程的学习,我了解了法国伟大的画家马奈,通过对马奈的学习,我认识到在艺术创作中可以同时存在许多不同的维度,可以从哲学的路径前进,也可以从社会学或者心理学等多个不同的路径同时前进,因此我忽然意识到自己简直就是最幸运的一个人,通过这样一个认知方式的渐进,我终止了一个之前的认知方式,就是埋头去学习更多的语汇,去操纵媒材,而是转向于这样一个方式,就是跨越所有的学科,可以跨越人类生活的方方面面来进行创造。

在我成长的过程中,我一直被超现实主义所吸引,我在很小的时候就知道达利,我也喜欢沃霍尔,我之所以被超现实主义所吸引,因为我觉得它是一种对人类内在自我的探知。所以,我想成为这样的一个艺术家,就是能够演化出许多非常明确的识别性很强的个人意识,从而产生巨大的影响力。后来我就去了芝加哥,到这个阶段为止,我一直专注于绘画,一直专注于超现实主义,一直沉浸于人对内在自我的探知。到了第二个阶段,我又经历了新的跨越,当初我和你们是差不多的年龄,我希望我的生活有一个更大的维度,能够让它们出现在我的生活中,我希望我能成为我们这一代人的代言人。我对于更广阔的人生和世界的向往,让我的兴趣点开始转移,我更多地被一些客观的对象所吸引,在芝加哥的时候我常常听潘杰·史密斯的音乐,而且我了解到在纽约的和我同时代的年轻人,他们十分着迷于诗歌创作,很狂热地来推动新浪潮音乐。所以,我想加入到他们之中,因此我在芝加哥美院毕业之后,很快就来到了纽约,然后做出了这样的作品。那么从这个时期开始,我终止了之前一直没断过的绘画创作,开始拿来一些现成品,刚才那一张我把它称为《初期的兔子和初期的花朵》,因为我父亲是做装饰品生意的,所以,我从他那里拿来了一些原样的装饰品,然后就让它们保持原来的样子,不加修饰和改变。那张《初期的兔子和初期的花朵》,虽然我对它们没有做任何的改动,但是在那时我却感到它仍然过于主观,仍然觉得它过多地投射了自我,我已经不再像之前那么迷恋对于内在自我的探索,而对外在的客观世界的对象产生了更多的兴趣。因此,我开始做了一个新的系列,这个系列的名字叫做《新》。那么之所以把这个系列的名字叫做《新》,因为作品中运用的现成品都是新的。这是吸尘器,它意味着干净清洁,然后我把它放在一个小环境里面,它意味着完全没有外在的介入,它就是它的本来面目,它是客观的。在这一阶段我接触了很多的清洁用具,作品底下是吸尘器,上面也是一个清洁的机器,在这个清洁器的操作说明上有许多干湿的选择,但是它的目的是达到一种清洁的完全毫无一物的效果。所以我运用的这些清洁器本身就有很强的符号感,它也传达出一种持久性的感觉,因为它本身是自足的,在这里面,没有留出人类介入的空间,所以也是对人类的一种挑战,人类似乎永远要介入一个客观对象来打破它的完整性,可是这里面没有人类的参与,刚才名为《新》的吸尘器系列作品是我在上世纪80年代早期制作的,我试图想呈现一种客观物体自带的状态。

但是这样一种状态没有能持续多久,因为在这个时期女性主义和波普文化逐渐兴起。因此新的系列作品的名字《平衡》产生了,我把一个篮球放在一个水箱里面,在一个水箱里面的篮球它在各个方向受到的力都是相等的,所以它可以平衡地漂浮在这个水中,当然如果受到灯光或者震动的影响,它的位置可能有所变动,但是它总是要处于一个平衡的状态。所以对我来说它是一个自在的状态,这个状态是在出生之前,死亡之后,它不是形而上的自在意义,它是社会学的自在。请看这是我的第一件作品,它是在银行展出的,是一个水肺,由于女权主义的影响,我希望将篮球还有水肺这样的符号更多地传达出一种雄性的原素,因为水肺是潜水时用的器具,它是背在身上的呼吸。因为一个人要潜水就要用水肺这个工具,它只有利用水肺潜到水中,才有可能进到水的深层,并且像篮球那样来达到一个自在的平衡,但我要真正传达的意思是,像这样的平衡,它最终是不可能达到的。在刚才的平衡系列之后,我开始做了豪华系列,我用不锈钢进行创作,然后进行了抛光,以此来达到豪华的效果。但是这件作品就是直接从现成品上来的,这件火车的材质是塑料和陶瓷,它是抛光的,因此,随着作品的移动,其上的抛光也在随着移动,现成品的原来状态是一个酒业公司的产品,是由陶瓷和塑料制成的,这件现成品最原本的核心组成是充满了酒的,后来我发现了这个东西,感觉它不错,我可以把它做成不锈钢的作品,但是我将它做成不锈钢作品的话就会失去里面储存的酒,因此我和这个公司联系,达成共识。就是我要把它们做成不锈钢材质的作品,但是其中依然装有酒,我做的这件火车上的每一个不锈钢酒罐子里,都有一个小塞子,我希望观者能够通过这件作品感受到一种欲望,那是火车中的酒所传达出的一种很抽象的欲望。一旦观者试图接触这种欲望,他们打开塞子,当酒的气息挥发出来的时候,那么这个火车里面的灵魂,也就是酒也就随之消失了。在我的以豪华与装饰为主题的展览上,还包含了一些现成品绘画,主题是依据美国的不同经济阶层而创作的绘画,依据美国的数据调查公司调查的数据,美国的最高收入阶层是和广告业有关系,那么我就原样复制了广告公司的这件海报,这是关于高收入阶层的一张画。我以奢侈品和豪华为主题,是想表达奢侈品和诱惑是会直接影响到观者的,这样的诱惑又会使人走向堕落。堕落的过程就是一个人丧失自我的过程,也是一个人丧失它自己的政治经济权利的过程。

第7篇

古语说“玉不琢不成器”。任何一块好的玉石,经过人工雕琢,才赋予其新的价值和魅力。

玉雕艺术发展至今已走过了数千年的历程,每个时期都有其鲜明的时代特征和地域特色,它们是几千年华夏文明的写照。通过一件件玉雕作品,我们往往能真切感受到作品所折射出的当时的历史、文化、艺术以及生活习俗等情境。

辽宁岫岩是我国目前最大的玉石产地,岫岩素有“玉都”之称。据有关的统计数据显示,目前我国每年的出产的玉石原料中,岫玉产量占到了60%――70%。除了产量大以外,岫玉还以经常发现巨大的玉石矿体著称。

岫岩玉,简称岫玉,以产于辽宁岫岩县而得名,为中国历史上的名玉之一。岫岩玉雕是以辽宁省岫岩地区为中心而发展起来的一项民间玉石雕刻工艺。特有的自然环境和复杂的地质构造,孕育了丰饶的玉石资源和其他资源,勤劳智慧的人民,创造了以玉雕为代表的美妙艺术,古老的传统和悠久的历史,形成了极富地域特点的岫玉文化。

岫岩玉作为中国传统名玉,也是当代国内主要玉材,按矿物组成分有透闪石软玉和蛇纹石两大种类,岫岩软玉属于最珍稀的玉种之一,俗称“老玉”、“磨和玉”的岫岩蛇纹石玉通称岫玉,其质量和储量均居同类玉种之首。

岫岩玉种类,如按颜色分有碧玉、青玉、黄玉、白玉、墨玉、花玉、湖玉、湖水绿、苹果绿、绿白等;按发现和开采时间先后分有老玉、新山玉;按玉石产出类型分有井玉、坑玉、石包玉、河磨玉。

岫岩玉与其它玉种不同的是,它富含多种元素离子,由多种矿物组分,其色彩丰富异常,在绿、白、蓝、红、紫、黄、青、黑等基本色的基础上,混合色、过渡色可达数十种以上。岫岩玉鲜艳纯正,浓淡兼备,凝腻柔嫩,如青春美少女一般,娇妍妩媚而不失端庄大方。它白如羊脂,洁亮如雪,通透似水;蓝如晴空,海疆无垠;绿如翠羽,晶莹欲滴;红似云霞,光彩照人;黑似泼墨,明亮如漆,堪为玉石中的美妍娇娃。加之岫岩玉质地坚韧致密,硬度适中,光泽斑斓多变,和润无比,颇具君子之风,构成了岫岩玉所特有的色彩之美。

尤其是多色岫岩玉的俏色作品,常选花卉题材,表现了独特的美学价值。设计过程中巧妙利用玉料丰富多样的色彩,绿的做叶子,白色、红色做花朵,黑色做山石,绛紫做成鸟雀昆虫等,色彩明快艳丽,画面繁花似锦,既表现了玉质美,又展示出圆雕、透雕、镂雕、浮雕的精美绝技,成为岫岩玉工艺雕刻的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岫岩玉本身的特质就充满着自然力量,它具有多色的特点,赤橙黄绿青蓝紫等,七彩斑斓,透过岫岩玉的原石,我们看到的是欢乐与亲切、自由与张扬,它带给我们美丽享受的同时,更增加了我们对于自由精神的无限向往与追求。因此,岫岩玉本身就能使创造主体在不自觉中与之产生共鸣和情感对照。

岫岩玉雕作品以其自然的艺术风格顺应了时代的潮流及人们的情感需求。在当代社会中,科技的飞速发展使人们愈加远离自然,更容易使人不自觉中就深陷迷惘。设计过程中抒发心灵的感触,通过作品使人类的情感从纯科学技术的理念中摆脱出来,产生返璞归真、回归自然的归属感。

在岫岩玉雕作品设计中,常常再现现实生活中许多为人们所喜爱的动植物等的运动状态,使之成为动感意象。赋予作品以生命的形态象征或节奏使作品具有生命活力和精神。岫岩玉雕设计创新的魅力有时可能会远远超出我们的想象。而夸张是突出对象中的某个特点或某一部分以使对象更好地传达一定的意义的创作方法。夸张是从生活原型走向艺术形象的重要步骤,又是艺术形象与生活本身拉开距离的必经之途。

在玉雕艺术创作上,从来没有捷径可走,需要我们拿出“读书破万卷”的勇气和持之以恒的毅力,不断积淀,厚积薄发。

当代玉雕艺术创作主要表现三个视觉美感:

一、原材料的质地美

自然产生的事物具有美的特性,玉石材料本身的物理属性、材料的质地美,构成了天然的美感,这也是玉雕得天独厚的优越条件。汉代说文解字中有“玉,石之美者,色晶莹,璀璨、坚实、扣之有声,触之温润”的记载。一件成功的玉雕作品就是充分利用并发挥原材料的质地美。这涉及到玉雕设计制作上的一些技术问题。其基本要点就是挖脏去绺,突出玉石之美,反璞归真。在设计创作法则上就是量料取材,因材施艺。

二、影像形式美

“影像”就是整个外形构成的形象。玉石透明度、光洁度较强,细节刻画不大显眼,这就应该在外形上下工夫。以充分暴露的外型来刺激视觉,打动心灵。同时还应注意繁简、疏密、虚实、动静的对比关系,从而达到完美的效果。

三、结构形式美

在玉雕制作中,在形象刻画上都要求结构明确、肯定具体、细致以及来龙去脉交待清楚,要注意一叶一鳞、一羽的细节刻画。对于代表性、关键性的细节和转折关系更是明确、具体。比如:人物的衣领、衣袖、飘带,花卉的花头、叶子,无论怎样概括、夸张、变形或简化取舍,但对基本的结构关系,动态关系、生长规律、起伏变化都应交待的十分明确、肯定。

玉雕和艺术是两个层面的概念,玉雕,严格意义上只能算是一种技艺,它要求的是你的动手能力,俗话说的“熟能生巧”便是这一概念,它可以通过长期的玉雕实践达到。而艺术则上升到文化的层面,它需要审美,需要创意,需要灵光一闪和才情迸发。在中国几千年的玉雕传承中,玉雕技艺可谓精益求精,不断突破创新,已经蔚为大观,但玉雕始终未能完全脱离一种“匠”的性质,我以为这是值得我们当代玉雕家们思考的问题。玉雕它不仅是一门技艺,它更是一门艺术。因为玉本身有一种精光内敛之质,如果雕刻者本身没有一定的艺术涵养,玉雕作品自然也不会出彩。玉是有文化内涵的,它需要的不仅是传承,更是创新。在创新中,推动玉文化的一脉相承、源远流长。

这对当代的玉雕工作者来说则是一个更高的要求,也是我们应该承担的历史使命。这里不仅需要我们的技艺,更需要我们的文化涵养和道德品行。我们应该脱离属于匠人的匠气,而把自己升华为文化的传承人,腹郁诗书,妙手丹心,在艺术领域轻轻点染,在文化领域静静徜徉。可以说,玉雕艺术所包含的传统文化尤为广博,其涉及诗、书、画、印,囊括古典神话、传说、历史、典故,包含传统精神、审美、气节,博大精深、蔚为壮观。如此厚重,如果没有深厚的文化内涵,我们无法传承,更何谈发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