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6-04 09:37:33
序论:在您撰写甲型流感预防措施时,参考他人的优秀作品可以开阔视野,小编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这些建议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热情,引导您走向新的创作高度。
中图分类号:R21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7-2349(2010)11-0085-01
标准预防的观点认为,所有患者的血液、体液、排泄物、分泌物均具有传染性。不论其是否有明的血迹污染或是否接触非完整性的皮肤与黏膜,均需进行隔离。甲型H1N1流感自2009年3~2009年4月在墨西哥等地暴发以来,以较快的速度传入我国,并在我国迅速蔓延,在我县境内没有确诊病例之时,本院收治1例邻县送来的疑似甲型H1N1流感患者,后经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对患者咽试子进行病毒核酸检测,确诊为甲型H1N1流感。本院对所治患者在医院的诊疗活动中均实施标准预防措施,包括洗手、穿隔离衣、戴帽子、口罩,诊疗活动中标准防护后没有发生院内感染,取得良好效果,特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本院是一所中医专科二级甲等医院,现有病床300余张,年门诊20余万人次,年收治住院患者1.3万人次,年报告各种法定传染病100余例,常见的是伤寒与副伤寒、细菌性痢疾、甲型肝炎、乙型肝炎、肺结核、HIV感染病例。2009年12月15日17时,患者黎某,男,17岁,云南富源某乡镇人,身高1.56m,体重46kg,以头痛和腿痛、发热人院外科,入院2h后疑似甲型H1N1流感转入内科隔离治疗,2009年12月17日上午6时30分死亡,患者在院时间37h,其中在隔离病房27h,普通病房10h。一对甲型H1N1流感为医院首次报告。也是2009年县境内唯一1例确诊患者。
1.2 方法对确诊患者在医院整个诊疗活动中所接触的医务人员和其他后勤保障人员均发放“甲型流感密切接触人员健康告知书”,由本人填写基础信息和健康观察内容,包含体温、咽痛、咳嗽、痰、胸闷胸痛、呼吸困难、头痛、呕吐、腹泻等以及检查结果和其他症状体征,观察期自接触之日起满7d后交由防保科统计。
2 结果
接触人员28名,在实施整个医疗救护过程中均按照标准防护穿戴工作衣帽、医用防护口罩,按照手卫生进行洗手。其中救护车驾乘人员4名、放射科检验人员2名、临床科室医生5名、护理人员10名、参加会诊医生7名(疾控2名戴N95型口罩),经过7d观察后统计,接触人员中,年龄最大53岁,最小20岁,以青壮年居多;男性12名,女性16名男女之比1:1.16,无明显差异。体重超过80kg以上有5人,占总人数17%,无孕妇及其他高危因素人员。
在7d观察期内,体温有4人超过36.5℃,但在37.1℃以下波动,其他24人体温在正常范围;有3人有轻度咽痛1d,1人自述有胸痛和咳嗽,肺部无阳性体征,其它人员一切正常。
关键词: 甲型H1N1流感流行 预防病原学
中图分类号:R5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2)04-0217-03
甲型流感病毒,包括上百种不同亚型的流感病毒。对于这些亚型的不同命名,来自于H和N的不同。所谓H和N,是指甲型流感病毒表面的两大类蛋白质。H是红细胞凝集素,其作用像一把钥匙,帮助病毒打开宿主细胞的大门;N是神经氨酸苷酶,能够破坏细胞的受体,使病毒在宿主体内自由传播。根据H和N的形态,甲型流感病毒可由15种H型和9种N型进行排列组合,比如H1N1和H5N1等。即使是同一种甲型的流感病毒,也可能因为基因序列的变化,在病毒的传播性、致死率等方面出现很大差异。1918年西班牙大流感的就是一种H1N1病毒造成的。1918年以后,H1N1在人群与猪群中分别进化,可分别称之为人H1N1和猪H1N1。而此次新型的甲型H1N1流感病毒与猪H1N1病毒的关系最为密切。流感病毒的最大特点是易于发生变异,最常见于甲型。
1 医院门、急诊特点
基层医院由于条件所限,诊室少,医务人员少,很难区分清洁区、半污染区、污染区,而且门诊、急诊是医院人员流动最多的区域,是健康人群与不同疾病患者之间接触最多、最集中的场所,大量的工作量是医院感染的危险因素。
2 甲型H1N1流感的传播、预防
2.1 传播途径
主要通过飞沫或气溶胶经呼吸道传播,也可通过口腔、鼻腔、眼睛等处黏膜直接或间接接触传播。接触患者的呼吸道分泌物、体液和被病毒污染的物品亦可能造成传播。人群普遍易感,妊娠期孕妇、伴有慢性疾病、老人和儿童患有甲型H1N1流感症状者极易发展为重症病例。
2.2 预 防
控制传染源:开展人间和猪类流感疫情监测。一旦发现猪类或其他动物感染猪流感病毒,应按照《动物检疫法》有关规定,对疫源地进行彻底消毒,对患者及疑似患者进行隔离,积极治疗,并及时将疫情上报上级防疫机构。
切断传播途经:对发现有病猪的养殖场、曾销售病猪肉的摊档、患者所在单位、家庭等进行消毒,对病死猪等废弃物应立即就地销毁或深埋;收治患者的门诊和病房按禽流感、SARS标准做好隔离消毒;标本按照不明原因肺炎病例要求进行运送和处理。
保护健康人群:养成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充足睡眠、勤于锻炼、减少压力、足够营养;避免接触流感样症状(发热,咳嗽,流涕等)或肺炎等呼吸道患者;注意个人卫生,经常使用肥皂和清水洗手,尤其在咳嗽或打喷嚏后;避免接触生猪或前往有猪的场所;避免前往人群拥挤场所;咳嗽或打喷嚏时用纸巾遮住口鼻,然后将纸巾丢进垃圾桶;如在境外出现流感样症状(发热,咳嗽,流涕等),应立即就医(就医时应戴口罩),并向当地公共卫生机构和检验检疫部门说明[1]。
加强院感控制措施:对于疑似患者或确诊患者进行隔离并佩戴外科口罩;医务人员要做好个人防护,加强手卫生,使用快速手消毒剂进行手消毒;发热门诊和感染性疾病科等重点部门的医务人员应佩戴外科口罩,必要时佩戴护目镜或防护口罩;对发热门诊和感染性疾病科等重点部门应当加强室内通风[2]。
3防控工作进展
强化监测工作。密切关注流感样病例、甲型H1N1流感病例的变化趋势以及病毒耐药性和变异等情况,继续跟踪全球甲型H1N1流感疫情发展,及时组织专家开展疫情形势分析研判[3]。
继续推进疫苗生产和接种工作。截至2010年3月30日,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累计受理甲型H1N1流感疫苗签批发近1.6亿人份;全国累计签收疫苗近1.2亿人份;累计完成接种9570万人[4]。
加强重症病例的救治工作。组织专家总结分析前期甲型H1N1流感重症病例医疗救治经验,完善甲流感诊疗方案[5]。
深入研究病毒的流行规律。2010年Cowling博士研究显示,在随访期感染过季节性流感病毒的人群中甲型H1N1流感病毒的感染率为8%,而在随访期内未患过季节性流感的人群中甲型H1N1流感病毒的感染率为20%[6]。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在研究期间感染过甲型季节性流感病毒的人群经过实验室确认感染甲型H1N1流感病毒的风险较低(校正后的比值比为0.35)。感染季节性流感能对甲型H1N1流感感染起到交叉预防保护的作用这可能是由于某些机制的作用导致的,比如细胞介导免疫机制,而不是由于抗体的交叉反应引起的,并且他们提示灭活的疫苗不能诱导CD8+T淋巴细胞产生有效的细胞免疫反应[7]。所以,健康的儿童和成人都应该选择接种减毒活流感疫苗,当流感在社区中流行时尤其应该如此。
参考文献
[1] 卫生部医院感染控制标准专业委员会.医务人员手卫生规范[J].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行业标准,2009,313.
[2] 李 洁.长期住院病区和急诊病区预防与控制流行性感冒传播的措施[J].中国感染控制杂志,2008,5(4):380.
[3] 戴德银,刘英,彭志红,等.甲型H1N1流感防控对策[J].现代临床医学,2009,35(3):233~235.
[4] 张顺祥.甲型(H1N1)流感现场流行病学的几点思考[J].中华流行病学杂志,2009,30(5):431~434.
[5] 陈兴保.病原生物学与免疫学[M].第5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150.
1 医院门、急诊特点
基层医院由于条件所限,诊室少,医务人员少,很难区分清洁区、半污染区、污染区,而且门诊、急诊是医院人员流动最多的区域,是健康人群与不同疾病患者之间接触最多、最集中的场所,大量的工作量是医院感染的危险因素。
2 甲型H1N1流感的传播、预防
2.1 传播途径
主要通过飞沫或气溶胶经呼吸道传播,也可通过口腔、鼻腔、眼睛等处黏膜直接或间接接触传播。接触患者的呼吸道分泌物、体液和被病毒污染的物品亦可能造成传播。人群普遍易感,妊娠期孕妇、伴有慢性疾病、老人和儿童患有甲型H1N1流感症状者极易发展为重症病例。
2.2 预 防
控制传染源:开展人间和猪类流感疫情监测。一旦发现猪类或其他动物感染猪流感病毒,应按照《动物检疫法》有关规定,对疫源地进行彻底消毒,对患者及疑似患者进行隔离,积极治疗,并及时将疫情上报上级防疫机构。
切断传播途经:对发现有病猪的养殖场、曾销售病猪肉的摊档、患者所在单位、家庭等进行消毒,对病死猪等废弃物应立即就地销毁或深埋;收治患者的门诊和病房按禽流感、SARS标准做好隔离消毒;标本按照不明原因肺炎病例要求进行运送和处理。
保护健康人群:养成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充足睡眠、勤于锻炼、减少压力、足够营养;避免接触流感样症状(发热,咳嗽,流涕等)或肺炎等呼吸道患者;注意个人卫生,经常使用肥皂和清水洗手,尤其在咳嗽或打喷嚏后;避免接触生猪或前往有猪的场所;避免前往人群拥挤场所;咳嗽或打喷嚏时用纸巾遮住口鼻,然后将纸巾丢进垃圾桶;如在境外出现流感样症状(发热,咳嗽,流涕等),应立即就医(就医时应戴口罩),并向当地公共卫生机构和检验检疫部门说明[1]。
加强院感控制措施:对于疑似患者或确诊患者进行隔离并佩戴外科口罩;医务人员要做好个人防护,加强手卫生,使用快速手消毒剂进行手消毒;发热门诊和感染性疾病科等重点部门的医务人员应佩戴外科口罩,必要时佩戴护目镜或防护口罩;对发热门诊和感染性疾病科等重点部门应当加强室内通风[2]。
3防控工作进展
强化监测工作。密切关注流感样病例、甲型H1N1流感病例的变化趋势以及病毒耐药性和变异等情况,继续跟踪全球甲型H1N1流感疫情发展,及时组织专家开展疫情形势分析研判[3]。
继续推进疫苗生产和接种工作。截至2010年3月30日,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累计受理甲型H1N1流感疫苗签批发近1.6亿人份;全国累计签收疫苗近1.2亿人份;累计完成接种9570万人[4]。
【关键词】甲型HlNl流感 中医药治疗方案 比较分析
【中图分类号】R47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2)13-0028-02
随着甲型HlNl流感疫情的蔓延及奥司他韦储备量的减少和耐药的出现[1,2],中医药作为一种替代治疗方法已逐渐得到承认并广泛应用[3]。2009年5月8日后卫生部相继颁布了三版甲型HlNl流感的诊疗方案及中医药防治方案[4]。我单位中医专家联合多位名老中医制定了适合我市气候特点的甲型H1N1流感的治疗方案。甲型HINl流感治疗方案疗效与卫生部方案相比有无差异?我们进行了研究,现将结果总结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1 例数与分组 共115例,随机分为四组:麻杏石甘汤组(3l例),麻杏石甘汤联合奥司他韦组(28例),中药组(3l例)及联合组(25例)。
1.2 纳入标准 符合卫生部的甲型HlNl流感诊疗方案(2009年试行版第二版) [5]的实验室确诊病例诊断标准者;年龄14~70岁者;病程≤3天者;体温≥37.5℃伴有流感样症状者;签署知情同意书者。
1.3 排除标准 (1)无发热和流感样症状者;(2)有肾、心、肺、血管、神经系统等严重基础疾病,代谢性疾病(糖尿病、甲状腺疾病、肾上腺疾病),免疫缺陷疾病,肿瘤,肝炎或肝硬化者;(3)妊娠或哺乳期妇女;(4)全身使用类固醇或其他免疫抑
制治疗者;(5)不愿参加此研究者。
1.4 终止试验标准 (1)药物过敏者;(2)依从性差者;(3)有重症倾向或达到重症诊断标准者[5]。
1.5 治疗方法
1.5.1 中药组 采用中医辨证及安慰剂治疗。邪在卫分证:清热解毒散 (太子参10g,苏叶6g,黄芩10g,大青叶5g,紫草5g,银花10g,连翘10g,桔梗12g,牛蒡子12g,薄荷9g,荆芥10g,芦根10g,枇杷叶9g,玄参10g,生甘草6g),水煎服(200ml,tid)口服5天;邪入气分、热毒壅盛证:清热宣肺饮 (桑叶10g,白茅根15g,金银花12g,连翘10g,桔梗15g,板蓝根10g,玄参10g,柴胡15g,薄荷15g,牛蒡子15g,马勃15g,黄芩15g,生甘草6g,生升麻12g),水煎服(200ml,tid)口服5天;温热挟湿证:化湿消滞汤 (苏叶10g,佩兰10g,藿香15g,厚朴15g,法半夏15g,茯苓15g,苡仁15g,扁豆10g,白蔻仁15g,苍术10g,陈皮15g,黄连15g,焦山楂10g,甘草6g,苦杏仁10g,建曲10g),水煎服(200ml,tid),口服5天。
服用上述中药同时服用安慰剂胶囊l粒/次,1日2次,连用5天。
中药统一用北京东华原医疗设备有限责任公司的煎药机(型号:YFY2UB)煎熬,每剂加水1000 ml,浸泡0.5小时,加压1.2~1.5MPa,煎煮20min,留取600ml。
1.5.2 联合组 中医治疗同中药组;同时加用磷酸奥司他韦75mg,每日2次,疗程5天。
1.5.3 麻杏石甘汤组 采用麻杏石甘汤加减[4],及安慰剂治疗。麻杏石甘汤加减(炙麻黄6g,知母l0g,青蒿15g,石膏30g,金银花15g,黄芩15g,炒杏仁15g,连翘15g,薄荷6g,炙贝母10g,炒牛蒡子15g,甘草l0g),水煎服200 ml/次),1日4次,共5天;安慰剂l粒/次,1日2次,共5天。
l.5.4 麻杏石甘汤联合奥司他韦组 麻杏石甘汤200mL/次,1日4次,共5天;同时加用磷酸奥司他韦75mg,每日2次,疗程5天。
1.5.5 其他治疗 所有患者如症状明显者可对症治疗,合并细菌感染者加用抗生素治疗。
1.6 统计学方法 使用SPSSl3.0软件对研究对象资料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用均值±标准差表示。多组间的比较采用One-Way ANOVA方差分析,两组间比较用t检验。计数资料比较采用x2检验。P
2 结果
2.1 各组基线情况比较 见表1。另外,各组间患者基础疾病、流行病学、各化验指标异常情况均无明显差异。
2.5 中医证候评分及疗效比较 见表2,3 从表5、表6可见,各组治疗后中医证候评分明显低于治疗前,有统计学差异(P0.05)。各组间中医疗效比较无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
2.6不良反应 中药组1例(1/31)出现轻微的腹泻,联合组中1例(1/25)出现皮疹而中止治疗,麻杏石甘汤组及麻杏石甘汤联合奥司他韦组未见明显不良反应出现,组间比较无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
2.7并发症 中药组3l例患者中2例(2/31)、联合组25例中2倒(2/25)、麻杏石甘汤组3例(3/31)及麻杏石甘汤联合奥司他韦组2例(2/28)出现肺部湿呜,白细胞总数及中陆分类不高,各组发生率比较无明显统计学差异(P>0. 05)。
3 讨论
本组资料显示,轻症甲型H1N1流感临床症状轻,主要表现为发热、咽痛、咳嗽,部份患者有鼻塞、流涕、头痛,极少数患者尚有乏力、全身酸痛、腹泻(2.0%)。体征主要是咽部充血,约l/4的患者有不同程度的扁桃体肿大,与国内文献报道类似。我单位中医专家联合多名名老中医制定了轻症甲型H1N1流感治疗方案,辨为五种证型用药,分别为:风温邪在卫分证用清热解毒散;湿温证用清热宣肺汤:邪入气分、热毒壅盛证用化湿消滞汤;余热未尽、气阴两虚证用桑菊饮;表邪未解、邪热壅肺证用麻杏石甘汤。我们总结出甲流轻症患者常见的三种证型,定下了相应的中医常规治疗方案(同前述)。
我们制定的轻症甲型H1N1流感方案与卫生部方案比较有地方特色,表现在:卫生部方案[4]将甲流轻症分为风热犯卫、热毒袭肺两种证型,风热犯卫证治以疏风清热,选用银翘散加减(银花、连翘、桑叶、杭、桔梗、牛蒡子、竹叶、芦根、薄荷、生甘草);热毒袭肺证治以清肺解毒,选用麻杏石甘汤加味(炙麻黄、杏仁、生甘草、生石膏、知母、浙贝母、桔梗、黄芩、柴胡),清热力量较强。
我们在临床实践中发现卫生部方案与本地区甲流患者的证候特征并不十分吻合。人体素有内湿,暑天感邪之后又多夹外湿,故有内外合邪的表现;轻症患者的热象很少达到热入气分的程度,邪仍在表,临床诊视患者也证实了这一特点(舌苔腻、脉滑、少数有腹泻,鲜见身壮热、大烦渴等气分症状),故治疗不仅仅疏风解表清热,更注重加用芳香化湿、淡渗利湿等药物,而很少使用麻杏石甘汤等清气分热的处方,体现了地方特色,临床也取得了较好的疗效。服用中药的注意事项:老人应在医师的指导下适当调整用量服用;慢性疾病患者及孕妇慎用;预防感冒的中药不宜长期服用,一般服用3-5天;服用期间或服用后感觉不适者,应立即停止服药并及时咨询医师;对上述药物有过敏史者禁用,过敏体质慎用;不要轻信所谓的秘方、偏方和验方。
参考文献
[1]M sc.Ync Abcd,Ph,D JePapLmrg,M D,ef aI. Eme ce 0f 08dtivIie8nallt PmH1N1 VI…g Propaxlg[J]N EgIJ Med,2009;361(23):2296-2297
[2] Anne Mosclla.M, aobnI TmTIs rTlission 0f ivIrResis cant hmu㈣[J]H En商J M甜.2009,360(10):953-956
[3] 王玉光.王晓静,杜宏渡,等.6例甲型IIlNl流感确诊病侧。中西医证治报告[J].北京中医药,2009,28(6):403-406
[4] 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甲型H1Nl流感诊疗方案(第一版)[J]中国呼吸与临护杂志,2009,8(3):209-211
【关键词】甲型流感;传染病;预防控制
为了提高对甲型HIN1流感的防控水平和应对能力,笔者就该病的预防控制措施探讨如下。
1 普及甲型HIN1流感知识,建立相关规章制度
通过电视、广播、网络等媒体广泛宣传甲型HIN1流感的传染特点、传播途径、易感人群及个人防护等有关知识。卫生行政部门要根据我国《传染病防治法》及时制定医院分诊预检流程、收治流程、上报流程、医院感染防控应急预案,下发到各级医院门诊、急诊、呼吸科、感染科,医务工作者要求认真学习和掌握该病的诊治预防措施。
2 应急监测
各级各类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和医疗机构及其执行职务的人员发现符合病例定义的疑似病例和确诊病例后,于2小时内进行网络直报。不具备网络直报条件的单位,应于2小时内以最快的通讯方式向当地县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报告,并于2小时内寄送出传染病报告卡。
3 公众的个人防护措施
(1)避免接触流感样症状(发热、咳嗽、流涕等)或肺炎等呼吸道病人。(2)注意个人卫生,经常使用洗手液(肥皂)和清水洗手,尤其在咳嗽或打喷嚏后。(3)避免接触生猪或前往有猪的场所。(4)避免前往人群拥挤场所。(5)咳嗽或打喷嚏时用纸巾遮住口鼻,然后将纸巾丢进垃圾桶。(6)如果发病,应留在家中,并减少与其他人接触,避免感染他人。(7)尽量避免触摸自己的眼、鼻或嘴,因为病毒可以通过这些途径进行传播。
4 病例管理
对于疑似病例,安排单问病室隔离观察,不可多人同室,同时进行甲型HlN1流感病毒特异性检查。感染甲型H1NI流感病毒的人在病发后7 d内被视为具有潜在传染性。病发7 d以后仍继续患病的患者直至症状消失之前,应视为具有潜在传染性。儿童、尤其是幼儿,可能在较长时问里仍具有潜在传染性[1]。对于确诊病例,由定点医院收治。
5 消毒
(1)出现甲型H1N1流感病例后,应及时对可能污染场所的环境和物品进行严格消毒处理。现场消毒的范围和对象应包括被传染源排出的病原体污染的物品和环境,以及病人尸体等。消毒方法应首选物理消毒法,采用化学消毒的方法时,要注意选择合格的消毒剂。对污染的物品和场所要及时进行消毒处理。医疗机构的甲型H1N1流感专门病区、留观病房、隔离病房、发热门诊、感染科门诊及可能被污染的各种场所应做好随时消毒。诊疗场所可采取通风(包括自然通风和机械通风),也可采用循环风式空气消毒机进行空气消毒,无人条件下还可用紫外线对空气消毒,不必常规采用喷洒消毒剂的方法对室内空气进行消毒。当病人和隐性感染者离开有关场所后进行终末消毒处理,应确保终末消毒后的场所及其中的各种物品不再有病原体的存在。终末消毒特别要注意病家、发生疫情的公共场所和学校、乘载病人的交通运输工具和病房的消毒。根据消毒对象及其污染情况,选择适宜的消毒方法。(2)在没有病例发生的情况下,可进行预防性消毒。在甲型H1Nl流感流行期间,无病人的家庭,应注意家庭成员个人卫生和环境卫生。个人卫生应注意勤洗手、洗澡,勤换洗衣物,勤晾晒被褥。每天开窗通风2~3次,每次不少于30 min。无明确病例发生的公共场所和学校应以清洁为主。
6 院内感染控制
疑似和确诊病例应送至定点医院进行隔离治疗。医院应严格进行院内感染控制,合理布局,设置污染区、半污染区和清洁区,规范处理医疗废物,同时应对病人污染或可能污染的区域进行消毒处理。有条件的医院应启用负压病房,将疑似和确诊病例分病房管理。医务人员应按三级防护标准做好个人防护措施。
甲型病毒性肝炎(简称甲型肝炎)主要由粪-口(或肛-口),通过消化道传播的甲型肝炎病毒(简称甲肝病毒)而致病。人类感染甲肝病毒后,首先在消化道中增殖,在短暂的病毒血症中,病毒又可继续在血液白细胞中增殖,然后进入肝脏,在肝细胞内复制繁殖。于起病前1~2周,甲肝病毒由肝细胞的高尔基体然向毛细胆管,再通过胆管进人肠腔,从大便排出。在甲型肝炎潜伏末期和黄疽出现前数日是病毒排泄高峰。处在这个时期的患者,尤其是无症状的亚临床感染者,是最危险的传染源。他们的粪便、尿液、呕吐物中的甲肝病毒,如果未经过很好消毒处理,就污染周围环境、食物、水源或健康人的手;另外患病者的手(如潜伏期的炊事员)及带病毒的苍蝇,也能污染食物、饮水和用具。一旦易感者吃了含有甲肝病毒的食品和未经煮沸或煮熟的污染饮水和食物,或生食用粪便浇灌过的蔬菜、草莓、瓜果等均可患甲型肝炎,引起暴发或散发感染。个人卫生习惯不良,居住拥挤,人口稠密卫生差的学校、工厂、农村、托幼机构或家庭中,更容易发生甲型肝炎的感染和高度局限性流行;一旦水源污染可引起暴发流行。1950年瑞典及1978年我国均因食用泥蚶引起甲型肝炎流行,1979年上海食用醉蟹引起过暴发,1988年因食用甲肝病毒污染的毛蚶引起大暴发,均是粪-口途径传播的实例。近年国外陆续报道,滥用药物注射及同性恋群体中,甲肝病毒抗体水平和查出率很高,在这些人群中甲肝病毒的传播途径主要通过肛-口或被污染的注射用具。
2001年甲肝是由学生在校园外就餐感染带回学校,在短短两周内引起13个学生爆发传染,因为当时没有疾病报告制度,医务室对传染性疾病宣传不够到位,使老师和学生对疾病认识不够全面,第一个学生感染后自己去医院检查,确诊以后,没有马上请假回家治疗,而是几天以后才回家治疗,请假也未报学校医务室,由于班主任和校行政人员对疾病没有正确的了解,失去第一时间对患者进行隔离,对校园环境,学生教室,寝室都没有及时进行全面消毒处理导致。后经过全校园宣传教育,提高学生整体意识,积极参与校园卫生消毒,培养良好卫生习惯,按要求到有卫生许可证的食堂吃饭等等处理措施,才得到控制不在出现新病员感染。
2009年第二次甲肝感染,是学生回家返校以后发病,让班主任知道后即时报告校学生科和医务室,学生科配合医务室做好预防宣教、隔离、消毒措施,感染两个学生以后就没有出现新病例。
预防措施:
1.平时做好疾病预防卫生宣教,制订学校疾病登记制度,有病必须先到医务室看病检查,请病假的学生必须到医务室登记疾病表现,诊断结果,确认是否传染病,使学生发生疾病能够在第一时间让医务室知道,对疾病控制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以便采取相应的措施防止疾病扩散。
2.感染的学生必须离校回家,在家庭休息隔离治疗,告知家长应该注意的事项,避免家庭内部传染。治疗痊愈以后,必须有医院疾病好转证明才能返校上课。
3.注意饮食卫生;餐前便后要洗手,坚持自助餐,禁止会餐饮食,避免交叉感染。严格监督学生食堂卫生,蒸汽消毒餐具,食物以熟食为主,切菜板生熟要分开,要消灭苍蝇。要求食堂工作人员,勤洗手、勤换洗工作服,必须做体格检查,禁止肝炎患者在食堂工作。
4.离校学生患病时期所有物品进行消毒处理,病人用过的食具要煮沸20分钟后再洗涤,生活用品用5%“84”消毒液水浸泡30分钟清洗,被单、衣物等如不能用开水煮的要在日光下多次曝晒;
5.同寝室学生所有洗漱用品、生活用品全部用5%“84”消毒液进行浸泡30分钟后用流动水清洗,毛巾开水浸泡20分钟以后在日光下暴晒。寝室床、桌子、板凳,教室桌子、板凳,用5%“84”消毒液擦拭,剩下的消毒液进行地面拖擦清洁消毒。
6.管理好病人的粪便和排泄物、垃圾等污物,用漂白粉进行消毒处理。
关键词:甲肝;传染病;流行病学;HAV疫苗
【中图分类号】R18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783(2012)10-0085-01
1前言
甲型肝炎病毒(HAV)简称“甲肝”,是一种传染性疾病,HAV主要是经胆汁随从患者的粪便排出,然后通过污染环境、水源、食物或者通过接吻、唾沫接触等由口传入,即由粪――口途经进行传播[1]。该病发病率高,2002年世界卫生组织数据统计显示,全球每年约增加甲肝病患150万;美国的疾病控制中心也保守估计,每年甲肝的发病人数大约在8~9万,其中死亡率大约为0.5%[2]。甲肝病发时症状严重、病程较长、难治愈、发病人群集中且传染范围广,给家庭和社会造成较大的经济负担与心理压力。2008年8月~2011年12月,我院共收治本县中小学罹患甲肝学生185例,现简要分析校园甲肝流行病学特点,报告如下。
2资料与方法
2.1一般资料:选择2008年8月~2011年12月我院共收治的185例本县中小学甲肝病患为观察对象。男性116例,占62.7%,女性112例,37.3%;年龄7~19岁,其中15岁以下107例。主要分析调查甲肝疫情资料、人口数资料以及正常人群血清抗体调查资料等。
2.2方法:使用总体统计法与年代统计法对病患资料进行统计分析。
3讨论
3.1校园甲肝流行的特点
3.1.1流行季节特点:经查证,我县中小学历年的甲肝流行集中时间段,发病高峰为9~12月份。从1994~2007年的甲肝月别的资料来看,注射甲肝疫苗的前13年与用后的7年,二者的流行高峰季节出现了明显改变,秋冬两季的发病高峰显著减弱,春、夏两季基本处于相同或者以春峰为主的状态。
3.1.2地区分布特点:农村学校与城镇学校的发病率相当。据统计,在1995年之前,本县农村学校甲肝的发病率为63.8%,城市学校为36.2%,农村学校的比重明显高于城镇学校。最近10年,农村经济发展迅速,环境得到极大改善,尤其是农村卫生间、自来水的推广普以及,降低了粪便的环境污染和水的污染,农村地区感染甲肝的病例有所减少;而目前,城镇中,学生食用街头烧烤与海鲜等食物机会增多,不卫生的饮食会增加患甲肝的风险,因此,现阶段农村学校与城镇学校的甲肝发病率无显著差异[3]。
3.1.3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发病率的比较:根据世界流行病学调查结果显示,大部分发达国家甲肝的发病率逐年下降,而且发达国家甲肝的高发人群集中在成人,而发展中国家的甲肝发病率相对较高,高发人群集中在15岁以下的儿童[4]。本组研究中,15岁以下的学生甲肝患者有107例,这个结果与流行病学的调查相符。我国是发展中国家,学生是甲肝疾病比较集中的人群之一,而成人的发病率相对较低,这是由于大部分的成人都通过注射甲肝疫苗或者免疫。
3.1.4通过血液或者传播:研究证明,甲肝病毒可以通过血液进行传播,母婴传播的可能性较小,但是目前也有研究证明血液可导致HAV传播;另一种甲肝传播的新媒介是,通过静脉注射的吸毒者也证实会患上甲肝,这种方式逐渐成为HAV传播的新特点。
3.2甲肝的预防措施
3.2.1注射甲肝疫苗获得免疫。目前,最常用的甲肝预防手段是注射甲肝疫苗,这也是最直接和最有效的预防手段[5]。目前甲肝疫苗已经成为我国儿童接种的主要疫苗之一,2008年5月起,该疫苗被列入扩大免疫疫苗之一,部分省市已经提供免费甲肝疫苗接种。扩大甲肝免疫的覆盖面,非常有利于降低甲肝的病发率。
3.2.2改善公共卫生状况。发达国家的甲肝病发率之所以下降,最主要的原因是公共卫生环境得以极大改善。在发展中国家,也要对环境、食物以及水源等各方面进行改良整顿,促进个人卫生状况好转,可以有效地阻断粪――口传播的途径,这在很大程度上降低HAV的感染率。
3.2.3改变个人生活习惯和不良的饮食习惯:目前,仍有部分偏远地区的学校生活环境较差,采用传统的粪坑厕所,环境及部分水源受到污染,这种状态需要尽快做出改善,例如地方政府进行“改水”、“改厕”工程,对农村的环境卫生和饮水卫生状况进行大整顿,改良居住条件的同时,也提高了人们的生活水平;此外,居民预防甲肝的意识差,儿童注射甲肝疫苗的普及率不高,这一方面是源于地方防病健康宣传做不到位,另一方面是受家庭经济收入的限制,无法接种疫苗。对于此种情况,各级卫生部门首先要重视,加强预防甲肝的知识健康教育宣传,通过广播、电视、传单以及走访等形式教化群众,告知其甲肝危害,增强其危机感,并辅导期培养良好的生活习惯、行为习惯,提高自我防御和自我保健意识。
参考文献
[1]石在昌,韩悦,马环,等.近年辽宁省沿海地区甲型肝炎流行特征分析[J].中国公共卫生杂志,2001,17(3):228
[2]石有昌,韩悦.辽宁省甲型病毒性肝炎流行特征及防治措施研究[J].中国医学理论与实践杂志,2001,3:268
[3]李路明.加强生活饮用水的预防性卫生监督[J].中国公共卫生杂志,2002,18(9):10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