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优发表网,期刊支持: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股权代码(211862)

购物车(0)

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期刊投稿 出版社 公文范文 精品范文

简述教师心理健康的标准范文

时间:2023-06-02 15:20:25

序论:在您撰写简述教师心理健康的标准时,参考他人的优秀作品可以开阔视野,小编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这些建议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热情,引导您走向新的创作高度。

简述教师心理健康的标准

第1篇

一、心理健康简述

在现代社会生活中,什么是真正意义上的健康呢?世界卫生组织制定的健康定义中提出了全面健康的三要素:无躯体残疾;无生理疾病;具有社会适应能力,这一定义促使人民树立健康的新观念:健康不仅仅是躯体没有疾病,而且还具备心理健康、社会适应良好和道德健康,只有具备了上述四个方面的良好状态,才能达到真正意义上的健康。

那么,人们的心理怎样才算健康,心理健康的标准又是什么呢?这是个十分有意义也十分复杂的问题,因为心理健康与不健康之间,没有明确绝对的界限,而且各心理学家从各自研究的领域出发,所提示的标准也不统一,但我们从各种论述中可以得到不少启迪,我们有理由认为中学生心理健康的标准是:能进行正常的学习、工作和生活,并保持在一定的能力水平之上;能与老师、同学和他人保持良好的人际关系,与人为善,团结互助;情绪基本稳定,对事物反应敏捷,心境保持持久的轻松和愉快状态;行为符合社会群体的要求,与自己的身份、角色相称;人格完整,能客观地评价个人及外界,意志坚强,言行一致;与大多数人的心理意向一致,热爱集体,有浓厚的社会交往欲望;有良好的适应能力及对紧急事件的应变能力;有一定的安全感、自信心和自主感,而不是逆反状态;心理符合其年龄水平,自主及定位能力强,个人理想与现实可能性之间的距离是可望可及的;能适应快节奏的时代变化,学习效率高,质量好,精力充沛,自我感觉良好。

二、在体育教学中发挥心理健康教育的原则

本人在具体教学过程别强调以下原则:

1、教学方法和组织的运用要为学生提供主动参与的时间和空间,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参与体育教学,为每个学生提供自我表现的机会、创造的机会,并获得成功的体验;

2、尊重学生的人格,建立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生生关系。运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和组织形式,为学生提供一个宽松、和谐、民主的学习环境,使学生在身体练习和“竞争、合作、走向成功”中相互接纳、相互理解。从而培养学生团结互助和良好的行为规范,提高自我教育的水平;

3、尊重学生个体差异,坚持因材施教、区别对待,促进学生个性发展。承认学生发展中存在着差异,不去追求达到统一标准,实施分层教学,让每个学生经过自己的努力都能在原有的基础上最好的发展,每个学生都有他的闪光点,要鼓励不同层次的学生创造适合自己的锻炼方法;

4、促进学生体验成功的乐趣,让每个处于不同水平、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体验到运动的乐趣和获得成就感。尤其是对一些挫折多于成功、沮丧多于快乐的学生,对那些在平常文化课中受到训斥和被群体冷落的学生,更要为他们提供体验成功的机会和条件,从而使他们相信自己具备成功的实力,增强自信心;

5、充分挖掘教材的兴趣点,教材有相对枯燥和相对趣味之分,相对枯燥教材教学时,要挖掘教材中那些能使学生感兴趣的东西,运用新颖的方法使学生情绪不断变化,吸引学生对该教材的特殊兴趣;

6、重视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利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让教学电视、计算机进入体育课堂。采用生动的形象图形、多媒体动画、声光技术来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刺激,让学生领略人体运动的力与美。使学生产生锻炼的欲望,激发学生对体育运动的强烈兴趣;

7、不失时机地运用振奋民族精神的体育成就和优秀运动员的感人事迹,加深学生对体育和奥林匹克精神的理解,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顽强的拚搏精神。

三、在体育教学中对“心理健康教育”的感受

1、体育活动对改善人的情绪、保持积极的心境状态有积极意义,大量研究表明参加一定强度的体育锻炼可以降低中度抑郁和焦虑;

2、体育教学可以兼顾学生的身心,能让学生乐于同他人交往,融于集体中,在社会生活中有较强的适应能力,能做到人际关系和谐。

四、在体育教学中充分发挥心理健康教育建议

1、要在体育教学中促进学生心理健康,首先体育教师心理必须健康,其次要有一定的心理学知识和心理健康知识。因此,提高体育教师的心理学知识和心理健康素养已迫在眉睫。

2、体育教师要改变对体育差生的态度以及教学方法和方式。防止用剥夺、疏远、贬抑和随意支配等方式伤害学生,使学生的自我评价标准受到影响。

3、体育教师要注意过分重视体育尖子生会对他们的心理健康产生不良的影响,例如在教师的过分重视下,学生失去了自由选择的权利,其个人的发展轨迹被扭曲和涂改,教师期望过高会使学生产生焦虑、恐惧等。

4、体育教师只有树立全面的健康观,摆正健身与增进心理健康的关系,并在体育课的设计、组织教学与教法等方面体现心理健康教育,才能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全面完成各项教学任务。

第2篇

关键词: 环境 潜课程 心理

一、背景简述

学校环境是学生赖以成长和发展,并不断走向社会化的重要土壤,它是指学校中能够对学生的身心发展产生实际影响的全部条件。如学校中的学科设置和教学、学校的常规管理以及学校和班级的风气、教师的人格特点、教师的教育方法等等。其中校风、班风及教师人格特点等乃是一种以潜移默化方式对学生进行影响的潜课程,它对学生的身心发展产生的影响可能是积极的,也可能是消极的,而其消极影响的最直接后果是危害学生的心理健康,甚至导致学生产生各种心理障碍。

二、环境潜课程的特点

(一)内涵和标准的模糊性。

环境潜课程概括地说主要包括四大方面,即学校和班级的风气;教师的教育方法;教师的人格特点和心理健康状况;每个大的方面里又包含若干个要素。从大的原则上来看,这几大方面的内容以及其中各要素的内涵都不难理解和把握,如我们崇尚什么样的校风、班风,好的教育方法有哪些特点,教师应该具备哪些优良的个性品质等等,这些问题在一些相关的教育理论中都有比较明确的阐述,凡是接受过较为系统的职业培训的教师头脑中并不缺乏这些基本概念和原理。但是,在实际的教育中,在将这些理论转化为具体的教育行为时,各要素的内涵和标准就不那么容易把握了,大多数情况下需依具体情境而灵活掌握。比如,“自由”和“纪律”,什么时候应该让学生享有充分的自由,什么时候又必须要求学生严格地遵守纪律,这必须依具体事件、具体场合,甚至具体的每一个学生而有所不同,因此,理论中的所谓“民主”,在实际的教育中,只是一个“弹性原则”而不是“硬性标准”。

(二)理解和控制的差异性。

正因为潜课程中各要素的内涵和操作标准是模糊的,实际上只是一个一般性指导原则,所以,在具体的教育实践当中,由于每位教师本身所持的儿童观、教育观各不相同,因此,他们对潜课程中各要素内涵的理解有很大差异,而教师对各要素内涵理解上的不同,必然导致实际教育控制中分寸和尺度把握上的差异。例如,以人为本的教育别强调要尊重学生的人格,认为这是实施有效教育的重要前提,也是塑造学生优良个性品质和促进学生心理健康的关键。但是,究竟什么是尊重,怎样做才是真正的尊重,每位教师的理解各不相同,每位教师对它的重视程度也不相同,体现在具体教育手段和方法中的教育行为就更不相同了。

(三)影响和作用的渗透性。

环境潜课程的存在更多的时候就象空气一样,虽然非常重要,但却时常被人们忽视,它对学生的影响也象空气一样,时刻相伴,但却是在不知不觉中慢慢渗透,可以说教师组织下的每一个教育环节,教师对学校中发生的每一个事件的处理过程,教师无意识下的一言一行,甚至一个眼神,都构成一种环境,它潜移默化,日积月累,对学生的身心发展产生着深远的影响。

三、环境潜课程对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

(一)对学生自我认识形成的影响。

自我认识是人类自我意识的重要组成部分,概括地说它主要包括两个方面,即自我观念和自我评价。正确的自我认识是心理健康的重要标志,也是儿童个性全面发展和优良个性品质形成的前提条件。学生正确的自我认识是在良好的教育、教学条件下逐渐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在这一过程中由教师调节和控制的潜课程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特别是由于各年龄阶段学生心理发展的不成熟性和认识水平低的局限,而使他们表现出对来自教师的评价较为敏感,对自己在同龄伙伴中的地位较为关注,对学习中成败的体验较为深刻等特点,这就更使他们对学校环境的影响有着很强的易感性。所以,教师对每个学生所持的态度、所做的评价和所采取的教育手段和方法,都会直接影响学生对自己的评价和认识,最终影响学生正确自我认识的形成。

(二)对学生人际关系建立的影响。

人际关系和谐是心理健康的一个重要标志,也是对心理健康的一种强有力的促进。学生能否在学校里和老师、同学建立起和谐的人际关系,对他们心理的健康发展有着极为深远的影响。研究表明,学生中出现的各种心理问题以至于较为严重的心理障碍,很多都和学校中不良的师生关系、不和谐的同学关系密切相关,所以,帮助学生建立良好的学校人际关系是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重要途径。教师是学校中人际关系的核心,是学校中各种人际关系的主要协调者,教师的人格特点,教师的心理健康状况,教师的教育方法和手段,以及教师所倡导和培育的班风,无不对学校中的各种人际关系产生深刻影响,所以,创设良好的学校环境是建立和谐人际关系的重要前提。

(三)对学生情绪变化的影响。

人的任何心理活动都伴有相应的情绪体验,所以,情绪是否健康,能比较明显地反映出一个人的心理健康状况。环境潜课程中的许多要素都能够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学生的情绪,使学生产生积极或消极的情绪反应,也就是说,在这种由教师营造的心理氛围和环境中,学生既可能形成满意、愉快、乐观、开朗的良好情绪状态,也可能产生压抑、忧虑、恐惧等不良情绪反应。所以,每一位教师都应该关注与学生的情绪生活息息相关的环境潜课程,帮助学生营造健康的情绪生活,让积极向上的乐观情绪成为学生社会生活的主导情绪。

四、环境潜课程的建设措施

(一)加强理论学习,提高教师的理论素养。

教师的理论素养和水平是他们在教育实际中能否很好地把握环境潜课程的重要前提,而且教育理论在社会不断进步的新形势下也在不断发展,随着教育科学研究水平的不断提高,新的研究成果层出不穷,新的教育方针、政策时有出台,教师一旦忽略了理论学习,其思想和观念就会落伍,甚至和时代的发展背道而驰,所以,加强理论学习,提高教师的理论素养和水平,并在此基础上形成正确的“儿童观”和“教育观”,应该成为贯穿每个教师整个职业生涯的基本任务。

(二)在教师中普及心理卫生知识。

关心并自觉维护学生的心理健康,做学生的心理保健医生,这是时代赋予教师的新的使命,也是社会发展对教师提出的更高的要求。为了完成这一使命,培养具有良好心理素质和健康心理状态的跨世纪人才,就必须面向教师普及心理卫生方面的知识,以引起广大教师对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高度重视和对环境潜课程的广泛关注。只有教师思想上重视了,并掌握了这方面的初步知识,他们才能够自觉营造有利于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学校环境,及时发现、控制学生身上可能出现的心理方面的问题,并对个别已经出现心理问题的学生给予必要的帮助。

(三)开展针对于教师的心理咨询活动。

教师的心理健康状况作为学校环境潜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有着深远的影响。心理健康的教师,可以通过自身的言行为学生塑造一个借以模仿的对象,使学生在其潜移默化下向健康的方向发展;心理健康的教师,能在学生中间创造一种和谐温馨的气氛,使学生如沐春风,轻松愉快。相反,教师心理不健康,会直接危害学生的心理健康,如教师对学生怀有敌意、态度专横,学生创造性、独立性的发展就会受到抑制。另外,教师工作的辛苦、繁琐和压力,极易使他们滋生各种不良情绪,或产生一些其它方面的心理问题,这些心理问题如果不能得到及时疏导,就会直接感染到学生。所以,在学校中开展针对于教师的心理咨询活动,使每个教师都有一个健康的心理状态,是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不可忽视的一个重要环节。

(四)重视优良校风和班风的建设。

优良的校风和班风是环境潜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教师和学生保持健康心理状态所必须的重要土壤,学校和教师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加强这方面的建设:

1.营造民主平等的心理氛围

所谓心理氛围,概括地说就是对人的心理发展有实际影响的气氛和环境。学校和教师应努力创造一个民主平等的心理氛围,只有在这样的氛围熏陶中,教师、学生的身心才能和谐健康地成长。因此,一所现代化学校所追求的目标正应是“民主平等,尊师爱生,情感交融,协力合作”。

2.倡导团结合作互助精神

学校在教师之间、学生之间倡导互助合作的精神,鼓励和指导教师与学生互相尊重,互相爱护,培养起学业上互相切磋,工作上互相配合,生活上互相关心的良好风气。

3.培养遵章守纪的良好习惯

学校和任何社会群体一样,既要有民主,也要有集中,既要有自由,又要有纪律,既要培养学生敢想、敢说、敢做的精神,又要养成接受行为规范、遵章守纪的良好习惯。为此,学校和教师应坚持对学校制定的各种规章制度进行督促和检查,适时而合理地进行奖惩,形成凡事有章可循、有章必依、遵章守纪的良好风气。

五、后记

工作中,我痛心地发现学生的不少心理问题正是来自于学校不良环境的影响,环境不变,学生的问题就无法得到根本解决。试想,如果能将作为阻力的环境影响变为动力,那局面将会有怎样的改观!由此,环境潜课程的关注和开发对于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来说意义重大。

参考文献:

[1]毕淑芝,王义高主编.当代外国教育思想研究.人民教育出版社,2002.

[2]胡宏文,李让恒,倪正松,曾桂林.“以德治校”的成功实践.人民教育,2001.

第3篇

随着社会的发展,学生受教育途径变得多样化,在促进他们发展的同时,各方面的竞争和心理压力也随之而来。不同环境成长下的学生心理健康程度是各有差异的。

心理健康是指个体的心理活动与现实和谐一致,心理内容与现实相统一,人格相对较稳定的心理状态。

良好心理状态的特征:有积极的人生态度、客观与开放、自爱与爱他、欣赏和审美、以责任感为基础的和谐、幽默感、人格内在和谐[1]

二、影响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因素:

(一)自然环境

自然环境是不同于社会环境的另一个概念,自然环境是围绕在人们周围的各种自然因素的总和,“一方水土养一方人”,由于气候与地理环境差异,人们的性格也不相同,例如,北方人的粗犷、简朴,南方人的精致、细腻;南方人说话比较婉转,北方人说话比较直率。

(二)家庭环境

家庭环境狭义上是指家庭的氛围,包括家庭的生活条件、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也包括物质环境和人际环境。家庭氛围的好坏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有直接的影响。[2]

父母是学生成长中的第一任教师。父母的学历,性格,价值观,教育方式和家庭的富裕程度对学生心理健康都有大的影响。父母有“威信型”“专制型”“宽容型”等类型,威信型父母为孩子制定的规范,合情合理,父母也会以身作则,对孩子行为规范的要求、对价值标准的解释,前后一致。[3]专制型父母的特征是:子女的一切活动都由父母安排决定。宽容型父母的教育方式的特征是:既不放任孩子也不过分要求孩子,让孩子随其自由和个性自由发展。

有这样一个真实的例子,一名叫做周婷婷的双耳全聋的女孩,在其父周弘的教育下16岁就成为大学生,并被加德特大学录取为研究生―第一个中国聋人研究生,周弘还提出了全新的“赏识教育”理论。周婷婷在良好的家庭教育下不仅成绩优秀而且心理健康。

这个例子告诉我们:家庭环境对学生性格的形成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良好的家庭环境有利于健康的性格形成,反之亦然。

(三)学校环境

学校是学生人生的关键场所,良好的学校环境学生会受益终身。学校对学生影响非常大,教师的素质,班级的氛围都对学生至关重要。每个学校的文化都不同,就像每个学校都有不同的校章和校训一样。因此,学生在不同的学校学习,影响也不同。教师的素养和学生的榜样作用,学校的制度文化对学生有很大的影响作用。

“教师的角色行为影响学生的心理健康,教师的心理品质与行为影响学生个性的形成。[4]教师的个人的教学风格对学生学习的状态影响很大。这就是“亲其师,信其道”的妙处。

师生间积极的情感体验会对教师和学生的发展起到很大的推动作用,对构建生态型师生关系起到重要的促进作用。

有一个高中班,有一位只看重学生学习成绩的老师,他总是给学习差的同学轻蔑的眼神,即便有些差生们很努力也会受到如此待遇,这些学生中有的很在乎老师的看法,他总问自己为什么老师要那样看他,后来这个学生得了忧郁症,最后退学了。如果当初老师给他一点肯定,教他一些学习方法,也许会有很好的效果。相反,我们听到的另一个故事是一位不太聪慧的学生得到鼓励后一步步努力最终走向清华的故事。

(四)社会文化环境

社会文化与人们社会生活相联系,包括社会主流价值观、大众媒体等。社会整体的价值观,社会舆论氛围都对学生产生很大的影响。

互联网的诞生和发展使人们的交流更加紧密,我们浏览网页了解最新动态,出现了一些流行词语,如“MM”代表美女,“恐龙”代表丑女,还有“给力”,“表情包”等,这些年,很多网络现象得到了广大网民的关注,一些社会现象和明星事件也会调动广大网民的评论热情,有的也会出现在电视节目上,比如我们看的《金星秀》中的有话问金姐的环节,这些问题大多是一些社会现象,把这些问题拿出来进行评论这恰恰说明了社会主流价值观对人们的影响。

国外有很多国家非常注重学生的隐私。比如,美国学生的成绩是隐私的,他们也有办法知道自己是否通过或者进步了没有。因为美国与中国公示成绩方式不一样。在中国,自古以来,我们的前辈们就看告示来确定是否金榜题名,现在我们学校大多以学生成绩的高低排名。如果美国家长咨询孩子的成绩,老师会告诉他们。但是,不会把在班里的名次告诉他们。美国的家长们也不会过问自己的孩子的名次,因为每一位家长都会认为自己的孩子是最棒的。

三、建设各种健康环境的措施

针对上述影响学生心理的环境因素,我们要制定具体措施,为学生创造良好的环境,让他们健康发展。

(一)创建一个积极向上的家庭环境

父母要以身作则,以良好的习惯影响孩子。家庭中应该洋溢积极向上的气氛,父母最好不要把工作中的不良情绪带到家中。父母关系要好,尽量不要争吵、离婚,给孩子一个完整的家。父母应多与孩子交流,定期带孩子去旅游或去郊外做一些集体活动;创造健康的家庭环境对学生的身心健康和学习都有重要意义。

(二)学校应开展有益于身心健康的课程

学校应聘请给学生做心理疏导的教师,根据学生心理发展特点,开展一些丰富多彩、学生感兴趣的团体活动。学科教师可以适当地把心理健康教育渗透在教学中,开发学生的智力和情感因素。开设心理咨询室,定期让学生做一些心理问卷,及时发现学生的问题并采取解决措施。

(三)社区、大众媒体应开展一些有益于学生心理健康的活动

社区可以在过节时开设一些亲子节目,要求父母与孩子一起参加。一年中至少要有两次聘请一些知名的教育或心理专家为全社区的家长和孩子们讲授一些有益于学生身心健康的内容。媒体应该拍摄一些有益于学生心理健康的公益广告在黄金时间播出,让学生和家长在潜移默化中受到心理健康教育。

(四)家长、学校和社会相互配合做好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建立家长课堂,向学生家长普及教育心理知识,加强学生家长对这方面知识的认识。呼吁全社会对学生心理方面的重视,国家应加大相关方面的投资,确保各项工作能顺利进行。

第4篇

一、填空题(合计

23

题)

1.

良好班集体中蕴含的心理教育功能有激励功能、

情感功能、

培育功能。

2.

教师的归因偏差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一是教师自我的归因偏差,

二是教师对学生的归因偏差。

3.

家庭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是:

发展性目标、

防治性目标。

4.

根据讲授的内容和学生年龄特点的不同,

讲授知识法可以分为讲解、

讲述、讲读、

讲演四种方式。

5.

心理健康活动课堂活动形式有:

角色活动、

表演活动、

游戏活动等。

6.

学习辅导应包含的两个方面的涵义是:

开发学生自身的学习潜能和解决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出现的心理上的困惑。

7.

学生心理健康测评标准有描述性标准和解释性标准。

8.

一个完整的心理咨询过程可大致分为判定问题、

探索问题、

解决问题、

反馈跟进四个不同阶段。

9.

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认为人的需要由最低层次到最高层次依次为:

生理需要、

安全需要、

爱和归属需要、

尊重需要、

自我实现需要。

10.

学校心理健康测评的功能包括:

指导功能、

发展功能、

诊断功能、

咨询和治疗功能。

11.

校长对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及其成员的管理包括决策、

计划、

实施、

监督和评价等要素。

12.

学校心理健康活动课程的目标是提高人的心理素质。

13.

Guilford

认为创造性思维的特点有:

流畅性、

变通性、

独创性、

精密性。

14.

心理健康教育室的组成结构包括:

心理咨询室、

心理测量室、

团体健康教育室、

心理阅览室、

心理松弛室、

办公兼接待室。

15.

班主任常用的心理咨询方式主要有:

个别咨询和__团体咨询。

16.

心理健康活动课程的形式是以学生的活动为主要形式,

而且是以学生为中心的形式组织活动。

17.

学习辅导主要包括:

学习动机辅导、

学习情绪辅导、

学习能力辅导、

学习行为辅导。

18.

创造性思维特点有:

流畅性、

变通性、

独创性、

精密性。

19.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具体目标是:

形成、

维护、

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

从而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提供良好基础。

20.

心理教育活动课的基本活动途径有:

认知式、

情境式、

行为训练式。

21.

对心理辅导活动课程的评估主要是对课程设置、

心理辅导课专职教师、

课程效果的评估。

22.

一项完整的测评工作由测量和评价两部分组成。

23.

家庭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主要有:

教育、

引导、

辅导。

二、名词解释(合计

13

题)

1.

创造性是指根据一定的目的,

运用一切已知信息,

产生出某种新颖、

独特、有社会意义或个人意义的产品的智力品质。

2.

访谈法是指研究者与被调查者面对面以口头交谈的方式,

直接收集资料的一种调查方法。

3.

心理评估是以心理学的方法和工具,

对个体或群体的心理状态,

行为偏移或障碍进行描述、

分类、

鉴别与诊断的过程。

4.

教育机智是指教师对学生活动的敏感性及能根据新的、

意外的情况迅速地做出反应,

果断地采取恰当教育教学措施的一种独特的心理素质。

5.

自我表露是指教师通过与学生分享其个人成长过程中的成功与失败经历来

推动学生认识自我、

发展自我。

6.

心理测验是采用某种可以将心理现象量化或划分范畴的测验或量表来取样,然后对所测查的对象进行描述。

7.

课堂心理氛围是指班集体在课堂上的情绪、

情感状态。

8.

归因是指根据有关信息、

线索对人的内在状态或依据外在行为表现推测行为原因的过程,

也就是把他人的行为或自己的行为原因加以解释和推测。

9.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是根据学生生理、

心理发展特点,

运用有关心理教育方法和手段,

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

促进学生身心和谐发展和素质全面提高的教育活动。

10.

行为矫正法是对学生自我改善、

自我改变的努力给与奖励与惩罚,

目的是帮助学生消除成长中的不良意向、不妥行为,

帮助其形成有助于个人成长的行为,树立良好的形象。

11.

面质是指心理咨询教师对学生的认知方式及思维习惯提出挑战与异议的过程。

12.

教师心理健康教育能力是指教师能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心理素质、

提高学生的心理机能、

发挥学生的心理潜能、

引导学生全面发展的能力。

13.

自我效能是班杜拉提出的一个概念,

用以阐述人的动机行为不仅受到行为结果的影响,

而且受人对结果的期望

这一认知因素的影响。

三、简答题(合计

16

题)

1.

建立学生心理档案的原则是什么?

答:

科学性原则;

客观性原则;

系统性原则;

发展性原则;

教育性原则;

经济实用性原则;

保密性原则。

2.

学生心理档案使用的注意事项有哪些?

(1)

使用心理档案要严格保密,

不能对学生产生任何负面影响。

(2)

心理档案资料不能作为评定学生操行的依据,

也不能存入学生的人事档

案中。

(3)

一般情况下也不宜向学生本人公开和随便查阅。

(4)

某些测验结果如果解释不当,

也会对学生产生较大的不利影响。

(5)

建立档案的最终目的,

应与心理卫生教育、

咨询、

教育科研工作配套使用。

(6)

档案资料仅具有参考价值,

并非百分百之可靠。

3.

如何在学科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情感?

答:

(1)

精心设计场景,

创设参与情境;

(2)

整合教学目标;

(3)

注重行为指导;

(4)

让学生学会自我教育;

(5)

营造良好的课堂心理氛围。

4.

心理健康活动课程的课堂教学方法主要有哪些?

答:

心理健康活动课程的课堂教学方法主要有:

(1)

讲授法(1.5

分)

(2)

讨论法(1.5

分)

(3)

自我反省法(1.5

分)

(4)

角色扮演法(1.5

分)

(5)

训练法(1.5

分)

(6)

实践活动(1.5

分)

(7)

测验法(1.5

分)

(8)

作业法(1.5

分)

5.

对心理测验分数的解释需要注意哪些问题?

答:

需要注意以下问题:

(1)

一个人的任何一个测验中的分数,

都是他的遗传特征、

测验前的学习与经验,

以及测验情景等方面影响的结果;

(3

分)

(2)

确切解释应根据常模及信效度资料;

(3

分)

(3)

应把测验分数看成一个范围,

而不是一个确切的点;

(3

分)

(4)

对来自不同测验的得分不能直接加以比较。

(3

分)

6.

心理健康测评原则有哪些?

答:

(1)

客观性原则(2

分)

(2)

科学性原则(2

分)

(3)

系统性原则(2

分)

(4)

发展性原则(2

分)

(5)

教育性原则(2

分)

(6)

综合性原则(1

分)

(7)

伦理性原则(1

分)

7.

班主任怎样营造良好的心理健康环境呢?

答:

(1)

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

(3

分)

这种和谐关系的建立,

需要在以下方面努力:

真诚、

接纳、

尊重、

理解、

倾听、探讨、

分享。

(3

分)

(2)

营造健康的心理物质环境。

(6

分)

8.

心理健康教师需要具备的人格特点有哪些?

答:

教师需要具备的人格特点有:

(1)

正确的价值观(3

分)

(2)

合理的职业动机和浓厚的职业兴趣(3

分)

(3)

个性和志趣方面(3

分)

如成熟、

敏感性等。

(4)

较高的心理健康水平(3

分)

主要表现在有诚挚的同情心,

乐观的主导心境;

稳定的情绪、

坚强的意志;

正确对付应激;

自信、

自制、

宽容;

谦虚、

好学、

不断进取等。

9.

目前采用的学生自杀预防策略的方法主要有哪些?

答:

(1)

自杀倾向的早期发现(2

分)

(2)

广泛开展心理健康教育(2

分)

(3)

建立自杀预防热线(2

分)

(4)

开设自杀预防讲座及课程(3

分)

(5)

建立危机预警系统(3

分)

10.

班主任教师的心理健康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

10.

答:

(1)

认知正常,

胜任工作;

(2)

坚定的职业理想或职业信念;

(3)

良好的职业道德;

(4)

良好的职业兴趣;

(5)

良好的人格特征;

(6)

正确的工作动机;

(7)

坚强的意志;

(8)

稳定的情绪和理智的态度。

以上每点

1

分,

都回答出来加

4

分。

11.

简要说明心理健康活动课程的设计过程?

答:

(1)

确定目标及其意图;

(2)

确定活动内容;

(3)

确定活动方式。

以上每点

3

分,

三点都答出加

3

分。

12.

简述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主要有:

(1)

全面渗透、

多渠道全方位推进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2

分)

(2)

创设良好心理发展环境的方法(优化环境法)(2

分)

(3)

发展优先,

防重于治的方法(2

分)

(4)

心理辅导的方法(2

分)

(5)

心理咨询的方法(2

分)

(6)

心理评估的方法(2

分)

13.

如何正确对待和使用心理测验?

答:

对心理测验的正确态度有:

(1)

心理测验是研究儿童心理行为保健和疾病防治中的一个重要方法和工具。

(3

分)

(2)

心理测验作为一种研究或测量工具尚不完善,

主要是缺乏坚实的理论基础。

(3

分)

(3)

每一种心理测验都有明显的局限性,

主要取决于测验的编制理论、

目的、方法和时间。

(3

分)

(4)

心理测验只能从某些角度,

在一定条件程序上反映问题,

不可过于迷信,更不可把测验结果看成绝对真理。

(3

分)

14.

自我认识辅导如何实施?

答:

(1)

提高学生的自我认识水平(3

分)

(2)

如何认识自己帮助学生了解达到正确认知自我和把握自我的途径(3分)

(3)

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自我概念(3

分)

(4)

指导学生依据自己的特点管理自己的生活和学习(3

分)

15.

青春期常见的心理和行为问题主要有哪些?

答:

(1)

过度关注自我;

(2)

情绪的两极化;

(3)

性别角色混乱;

(4)

人格冲突;

(5)

人际关系冲突;

(6)

性心理问题。

以上每点

2

分。

16.

简述学校心理健康活动课程的设计过程?

答:

(1)

确定目的及其意图;

(4

分)

(2)

确定活动内容;

(4

分)

(3)

确定活动方式。

(4

分)

四、论述题(合计

4

题)

1.

结合实际说明,

教师应具备哪些自我心理保健能力?

1.

积极认知的能力;

2.

情绪的自我调控能力;

3.

心理训练和放松能力;

4.

形成良好、

稳定的教育心境;

5.

勇于改变、

自我成长的能力;

6.

建立有效的心理支持系统。

2.

结合实际说明,

如何建立学生心理档案。

建立学生心理档案的程序是:

1.确定心理档案的内容。

(6

分)

学生心理档案的内容应包括两大方面:

一是影响学生心理发展的资料;

二是反映个体心理状态和心理特点的资料。

具体来说,

主要有:

基本情况、

心理测评资料及建议、

心理咨询活动记录、

心理档案的记录形式等。

2.选择合适的测评工具进行施测。

(6

分)

一般通过几种途径来获取准确信息,

一是通过标准化的测验,

二是自编问卷调

查,

三是非测验法

3.对结果进行整理、

分析、

解释和记录等。

(6

分)

主要包括对结果的统计与解释,

提出教育培养建议,

撰写测评报给,

建立心理健康教育档案。

结合实际,

酌情加

1-6

分。

3.

论述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的联系和区别?

1.联系:

(1)

心理品质教育是德育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

(4

分)

(2)

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的有些渠道是共同的;

(4

分)

(3)

心理健康教育也是德育的重要基础。

(4

分)

2.区别:

(1)

理论基础有区别;

(3

分)

(2)

具体目标有区别;

(3

分)

(3)

教育内容有区别;

(3

分)

(4)

方法上有区别。

(3

分)

4.

试述合格家长应该具备的品格和素质。

(1)

树立高尚的品德,

培养良好的行为举止;

(2)

培养热爱生活、

豁达开朗的态度;

(3)

营造良好的家庭环境;

(4)

转变教育观念;

(5)

了解孩子,

正确对待孩子的发展;

(6)

要信任自己的孩子;

(7)

扮演好自己的角色;

第5篇

姓名:王燕

专业:小学教育

学号:191201903021277

学习中心:江苏太仓电大奥鹏学习中心

$

成绩:

一、单项选择题(

共10题,每题1分,共10分)

1.个体的(

D

)便成为个体心理健康状态的最终的规定性。

A.生存状况

B.健康状况

C.经济状况

D.适应状况

2.(

D

)指主体通过外部或内部的活动,在机能上(而不是物质方面)把客体整合到自己的活动格式中来。

A.适应

B.平衡

C.顺应

D.同化

3.(

D

)的自动调节机制失效,从而造成心理失调或失控状态。

A.心理疾病

B.心理障碍

C.心理不健康

D.神经衰弱

4.目前大多数中小学设置了心理健康教育的场所,其中最常见,也较专业可行的称呼为(

C

)。

A.心理辅导室

B.阳光心理室

C.心理咨询室

D.知心朋友屋

5.(

D

)是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承担者。

A.教师

B.学生

C.家长

D.心理健康老师

6.(

B

)是教育的出发点和最终归宿。

A.培养学习成绩好的学生

B.促进学生的多方面的发展

C.提高学生的人际交往的水平

D.促进学生生动活泼的发展

7.(

B

)反映青少年在不同阶段的心理健康发展的不同任务。

A.中间目标

B.总目标

C.初始目标

D.工作目标

8.结合发展心理学的原理和学校教育的实际,小学阶段的心理健康教育目标应着重于(

B

)。

A.培养小学生的交际能力

B.小学生对校园生活的适应力

C.提高小学生的沟通能力

D.提高小学生的抗压能力

9.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D

)。

A.实施素质教育需要具备有与素质教育相适应的教育环境

B.创新教育的重要任务之一,就是营造适宜学生创新精神成长与发展的心理环境

C.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目标的达成必须通过各种教育途径的协同配合

D.学校日常的教育教学工作本身不含有心理健康教育资源

10.学科教学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的活动,其目的性和计划性主要体现在(

B

)上。

A.教学模式

B.教学目标

C.教学动力

D.教学环境

二、多项选择题(

共5题,每题3分,共15分)

1.心理健康是“个体心理在本身及环境条件许可范围内”所能达到的最佳适应状态,它具有(

ABCD

)。

A.动态性

B.时代性

C.个体差异性

D.年龄差异性

E.文化相对性

2.心理健康教育具有(

ABC

)策略。

A.全员性

B.全面性

C.渗透性

D.个体性

3.“全面渗透”作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结伴途径,是因为其最能体现学校心理健康教育(

ABDE

)的思想。

A.全员参与

B.全体受教

C.全面铺开

D.全程实施

E.全面发展

4.学科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设定需要注意的基本要求有(

ABCDE

)。

A.开放

B.科学

C.统一

D.合理

E.全面

5.从“动态层面”也即操作层面上看,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程的特征主要有(

ACE

)。

A.奖励与惩罚相结合

B.问题与经验相结合

C.活动与体验相结合

D.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相结合

E.校内与校外相结合

三、判断题(打“√”或“×”,

共5题,每题3分,共15分)

1.

理性情绪疗法大抵通过“教导”、“驳斥”两类技术来完成具体的咨询与治疗操作。(×)

2.

虽然所有的心理咨询模式几乎都强调了某些方面而忽视了另一些方面,但这些理论具有普适性。(×)

3.

一定意义上,教育的本质即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本质。(×)

4.

教育的本质决定教育者的基本素养,心理健康教育的本质决定教师必须具有健康的心理。(×)

5.

学校可以邀请非专业的教育理论工作者和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为这些家长进行不定期的理论辅导和专题讲座。(×)

四、名词解释(共5题,每题3分,共15分)

1.青少年时期

答:青少年期是指青春期的年龄。青春期是指由儿童逐渐发育成为成年人的过渡时期。青春期是人体迅速生长发育的关键时期,也是继婴儿期后,人生第二生长发育的高峰。

2.亲子依恋

答:依恋就是婴幼儿跟他的抚养者通过长时间广泛的接触和互动形成的一种特殊的亲密的感情连接。由于婴幼儿的抚养者大部分都是父母,尤其是母亲更多。所以,我们又称之为亲子依恋。这一理念是由英国精神分析师鲍尔比提出。

3.生涯

答:是一个人一生所有与职业相连的行为与活动以及相关的态度、价值观愿望等连续性经历的过程,也是一个人一生中职业、职位的变迁及职业目标的实现过程。

4.教师心理健康本体价值

答:与其他心理学研究的关系及其在整个心理学研究和心理健康研究中的地位和价值问题。

5.教学评价

答:是依据教学目标对教学过程及结果进行价值判断并为教学决策服务的活动,是对教学活动现实的或澘在的价值做出判断的过程。

五、简答题(共5题,每题5分,共25分)

1.心理健康的功能发挥受什么制约?

答:一、内部因素:生物遗传;心理状态;二、外部因素:家庭因素、社会因素;学校因素

2.

适应的内涵及本质?

答:生物的适应是指生物的形态结构和生理机能与其赖以生存的一定环境条件相

适应的现象。适应一方面指生物各层次的结构都与功能相适应,另一方面,这种

结构与功能的与相关的功能,适合于该生物在一定环境条件下的生存和延续,包

括行为习性等。

3.

请简述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内容。

答: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是根据中小学生生理,心理发展特点,运用有关心理

教育方法和手段,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和谐发展和素质

全面提高的教育活动,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落实跨世纪素质教育工程

培养跨世纪高质量人才的重要环节。

4.

简要回答学科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设定的科学性与合理性主要应体现在哪些方面。

答:科学性与合理性主要应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心里健康教育目标是刺

激目标或者副目标服务目标,第二,符合学科及其教材的内在规定性,第三,目

标设定应符合学生的心理状況,具有客观针对性,第四,目标设定应尽量避免过

于线性化。

5.简要回答学校开设专门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必要性。

答:符合现代课程改革方向,有利于促进学生心理的健康成长,有利于提高心理健康教育的成效,符合国际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方向。

六、论述题(共2题,每题10分,共20分)

1.谈谈你对心理健康标准“二维适应论”的认识。

答:第一,适应是心理健康的本质,而由心理适应社会适应生存适应发展适应所

形成的四种不同类型和层次的适应,基本上涵盖并代表了个体适应的主要形式,

也较为完整地体现了个体心理健康的功能状态或过程。

第二,作为心理健康的标准,个体适应正常或良好是一个极富概括性的,就实际

生活中的具体情况来看,人群中不同个体的心理健康表现是多样性的,也是多层

次化的

第三,以个体适应正常或良好来衡量心理健康技能,客观永恒,全面概括地保持

其内涵,也能包容个体的成长,时代的变迁,同时也整合了各家各派对心理健康

及其标准的认识和理解。

2.

试论述当代教师心理健康研究存在的问题、从后现代心理学思想中得到的启示以及对未来的展望。

答:当代教师心理健康研究存在的问题,情绪不稳定人际关系紧张心理失衡给我

们带来的启示,第一,后现代心理学思想旨在讨论个人与社会的关系,以及人如

何在高速变化的后工业社会中找到自己的合适的位置,凸显自己的人生价值和意

第6篇

关键词:学校;健康教育;探讨

【中图分类号】G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83(2012)05-0071-01

体育活动能增强学生的体质并形成更好行为习惯,在体育教育中融入心理健康教育,把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教育结合起来,在坚持塑造完美身形和身体素质的同时,形成陶冶情操、意志坚韧、性格积极向上、理想信仰饱满等一些积极乐观的心理素质,实现内外兼美的全面发展。

1 简述健康教育在学校课程运用中的重要性

1.1 身心健康发展的需要。在健康教育中,更好地与身心健康结合在一起,开展班级篮球、排球、接力赛等比赛,形成学生之间非语言的间接交流和沟通,借助体育竞赛的形式,卸脱平日过重的心理负担,平衡心态,促进人际交流[1]。形成集体荣誉的感觉,学会保护,形成责任意识,在比赛的过程中,学会呐喊、鼓掌、感动,养成良好心理素质。

1.2 积极投入学习的现实需求。在全面加强学校健康教育的基础上,学生形成良好的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在学习上有大的积极性和兴趣。因此,全面加强学校健康教育是提升学生学习能力,形成自我学习的动力源泉,通过多种渠道进行心理卫生知识宣传和普及,如利用墙报、黑板报及 报刊、广播电视等宣传工具,提高学生心理保健意识和知识,以更加饱满的精神状态投入到学习之中去。

2 概述健康教育知识宣传的内容及作用分析

2.1 营造健康教育宣传知识全覆盖的氛围。在健康知识的内容把握上,可以从各方面进行宣传,围绕当前的主要健康知识点,采取灵活多样的宣传方式,围绕身体健康、心理健康、道德健康和社会适应健康四个层次的知识,分析影响健康的各种因素,譬如紧张、滥用药物、暴食、过度运动或缺少运动、不注意身体的警告、吸烟、酗酒等,同时注意对健康营养的普及,例如蛋白质、维生素、无机盐、水、纤维素等的营养指导,加强对学生各种健康教育内容的全面覆盖,从校内外活动安全、消防安全、卫生防病,饮食家居安全、防震减灾安全等一些健康指数进行宣扬,形成良好的宣传氛围,在学生心理形成对健康知识的基本了解。

2.2 发挥健康教育知识宣传的最佳作用。在全面宣传的引导下,可以让学生形成良好的健康习惯,无论是心理健康还是身体健康都能起到良好的作用。能有效传播健康相关知识,提高学生健康素质;改变个体和群体不健康、不文明的行为,促进整体上的健康发展。可以有效剔除学生吸烟、酗酒、不良饮食习惯、缺乏体育锻炼、心胸狭窄等不良健康现象,学生根据自己的性格和心情,选择幽静清新的环境或人多喧闹有趣的公共场所,转移自己的注意力,忘掉那些让人心烦的事情,实现健康心理的养成。

3 探讨加强学校健康教育的方式应用

3.1 结合体育项目特点进行心理引导。在学校健康教学中,可以结合体育项目的特点引导学生心理健康发育。经常开展一些篮球、排球、足球等集体项目的体育锻炼,形成对抗赛的形式,加强学生团队合作和自我竞争意识的形成,学会帮助别人,友善互助等。还可以开展单双杠、跳马等项目的运动,使学生在运动中不断地克服害怕摔倒等胆怯心理,以勇敢无畏的精神去战胜困难,越过障碍,消除腼腆、胆怯和自卑的心理障碍,形成积极乐观、果断、坚韧的心理素质[3]。

3.2 管理上的科学合理。学校对教师健康教育活动实施过程进行评价研究,形成学校、家庭和社会立体化网络,推进全民健身运动的四个研究体系,通过这四个研究体系的全面完成,而这些研究体系的实施是完全具有可行性的[4]。创设学校体育、社会外部环境、家庭的三者研究体系,通过调查研究制定具体可行的方案,定期向家长介绍一些孩子锻炼的方法,组织家长观看优秀心理健康引导方面的电影,譬如《变形记》、《唐山大地震》等,并邀请家长参与学校举行的体育亲子活动,同时邀请社会专家来学校围绕法制观念形成、社会责任意识、人生信仰等进行培训或者专题讲座,提升学生健康教育的思想意识。

3.3 加强活动载体的广泛性应用。在健康教育方面,学校建立长效机制,形成长期抓、层层抓的良好局面,在活动载体的应用上,采取广泛的活动形式,在开展各种各样的体育活动的同时,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引导,将知识讲座、演讲比赛、趣味教学、生活化感染、历史故事、征文比赛等多种活动载体,形成浓厚的健康教育氛围,学校设立专门的健康教育课程,围绕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的相关知识形成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在教师的健康教育手段上开展技能比赛,对学生的健康教育效果,采取道德考核、身体素质考核等多种方式,细化标准,形成学校健康教育的良好氛围。

4 总结

全面加强学校健康,是新时期素质教育的重点,也是对学生主体负责的教育教学课程,容不得半点的疏忽,在具体的教育过程中,将身体健康教育与心理健康引导相结合,形成学生良好的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推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优势局面。

参考文献

[1] 孙雅萍.加强学校建设.关于心理健康教育进家庭的探讨.文教资料,2007,第24期

[2] 高战儒.初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几点认识.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1,第18期

第7篇

【关键词】 高年级小学生;心理健康;现状;对策

一、前言

近年来,随着社会发展和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学生的心理问题受到了一定程度的重视,小学阶段是人生发展过程中一个非常重要的阶段,与小学生学习、生活良好习惯的养成以及身心健康的发展有着密切的联系。根据研究者对小学生心理健康的调查显示:小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不容乐观。其中小学高年级学生的心理问题较为突出。高年级小学生处于身心迅速成长和发展的关键时期,他们的发展具有一些显著特点。他们在学习、人际交往和社会适应等方面可能遇到各种各样的心理压力,如果这些压力超过他们所能承担的范围,则会引起心理困扰,从而导致心理问题的发生。良好的心理素质是人的全面素质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所以,小学生不仅要掌握丰富的科学文化知识,更要具备健康的人格和良好的心理素质。

二、相关概念的界定

1、小学高年级

目前,我国小学阶段以六年制为主。小学生的年龄一般在6、7岁到11、12岁之间,在本研究中,将4-6年级称为小学高年级,这一阶段的学生年龄大约在9-12岁之间。

2、心理健康

虽然科学家对心理健康的关注和研究已有半个多世纪,但始终没有对心理健康总结出一个公认的定义。

日本学者认为:“所谓心理健康,是指人对内部环境具有安定感,对外部环境能以社会认可的形式适应这样一种心理状态。”而我国某些研究者认为:“心理健康指的是一种持续的心理状态,在该状态下,个人具有生命的活力、积极的内心体验、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够有效地发挥个人的身心潜力与积极的社会功能。”尽管研究者们对心理健康有着不同的解释,但实质上都说明心理健康不仅是健康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也是一种良好的心理状态。

3、高年级小学生心理健康标准

关于心理健康的标准,不同的研究者根据不同的理论及标准有不同的观点。通过调查,我们将高年级小学生心理健康的标准归纳如下几点:

(1)智力正常,具备一定的抽象逻辑思维。

(2)意志健全,能够长时间坚持做某一件事情。

(3)情绪健康,能够自我调节不良情,乐观对待学习与生活。

(4)行为协调,在学习生活中能自我控制不好的行为。

(5)反应能力适度,不死气沉沉,较为活泼。

(6)人际关系良好, 能换位思考他人的感受,和谐的解决人际关系问题。

(7)心理特点符合实际年龄特点,对第二性特征的出现不感到突兀。

三、高年级小学生心理健康相关研究

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高年级小学生的心理健康越来越受到国内外心理学家的关注,笔者通过采用调查问卷、量表测试等方式,就高年级小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影响因素以及解决策略简述如下:

1、高年级小学生目前存在的心理健康问题研究

(1)学习障碍。根据对高年级小学生的调查研究显示,有30%的高年级小学生存在厌学现象,具体体现在学习成绩不良、课上注意力不集中、课下不能按时完成作业、以各种理由逃学等方面。

(2)性格缺陷。高年级小学生处于习俗水平阶段,处于该阶段的学生总是想谋求大家的认可和赞赏。由于教育问题以及家庭条件的限制,部分高年级小学生始终认为自己“不够优秀”、“不如他人”,从而导致他们产生自卑、嫉妒、胆怯的不健康心理。

(3)情绪障碍。小学生的心理承受能力差,不能正确对待委屈、困难与批评,常常会表现出任性、烦躁、恐惧、敌对等心理,甚至会出现攻击 。根据调查显示,有27%的学生存在报复行为,包括语言和动作。

2、高年级小学生心理健康影响因素分析

针对高年级小学生心理健康影响因素的研究,本文主要从家庭、学校、社会以及个人的因素进行分析。

(1)家庭因素方面。经调查发现,影响高年级小学生心理健康家庭因素方面主要有家庭教育方式、家庭关系、家庭经济地位等等。现在小学生大部分是独生子女,许多父母把自己未实现的梦想寄托在孩子身上。大部分父母在没有与子女沟通交流的前提下,给子女报各种辅导班。父母过高的期望以及不科学的家庭教育方式让高年级小学生快乐的童年增添了许多沉重的学习负担。少数学生的父母离异,家庭氛围不和谐,使孩子的心灵受到深深的伤害,这是造成部分高年级小学生出现心理问题的直接原因。

(2)学校因素方面。学校是学生学习和生活的主要场所,学生大部分时间是在学校度过的。所以,学校环境、教师素质、教师教学的方式方法以及师生关系对高年级小学生心理健康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教师自身素质不高,责任心不强,没有科学合理的教育教学方法,使得学生对学习产生恐惧,厌学、逃学、冷漠等心理现象,进一步导致他们出现学业、人际关系方面的问题。不良的校风班风也会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

(3)社会因素方面。小学阶段,学生辨别是非能力差,没有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目前,社会上一些不良的社会风气,消极的人生观、价值观等现象很容易使高年级小学生的心理受到扭曲,进一步导致他们产生懒惰、说谎、焦虑等心理问题。

(4) 个体因素方面。通过对部分地区高年级小学生的研究发现,当高年级小学生生理发展与自我意识及心理发展不平衡、不同步时会导致他们心理上产生烦恼和忧虑。另外,小学生自身的意志力薄弱和长时间的不良情绪体验也会影响他们的心理健康发展。

3、高年级小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对策

根据高年级小学生心理健康存在的问题以及影响因素,提出了一些关于解决其心理健康问题的对策。

(1)在家庭方面:父母应该积极配合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应该树立正确的教育观、价值观,对子女进行科学的家庭教育和指导,提出符合实际情况的成长期望并营造一个良好的家庭教育环境。俗语说:言传大于身教 ,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师。所以,父母也需要接受家庭心理健康教育,提高家庭道德观念,用自己的言行举止以身作则,潜移默化的影响子女。

(2)在学校方面:学校要做好学生心理教育工作。要开展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建立有针对性的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要营造良好的校园环境,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另外还要畅通学校和家庭的联系通道,构建心理健康教育立体化网络。

(3)在社会方面:学生是祖国的未来,社会要给学生创建良好的社会环境,形成优良的和谐的安定的社会风气。网吧、ktv等娱乐场所应该坚决执行国家规定,严禁未成年人进入。对留守儿童,周围邻居以及相关工作人员要关心爱护他们,帮助他们健康快乐的成长。

(4)在自身方面:学生是自己的主人,应该积极参加集体活动,不断完善自己。学习简单的自我心理调适方法,如自我放松,写日记或者周记等等。也可以主动的寻找老师、亲人或者朋友的帮助。

【参考文献】

[1] 殷炳江.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M].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2] 全国22个城市协作调查组.儿童行为问题影响因素分析:22城市协作调查24013名儿童少年报告[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1993(1)13-15.

[3] 张越,王淑清,刘淑贤.4-16岁儿童心理行为问题的流行病学调查[J].中国妇幼保健,2007(22)1829-18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