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优发表网,期刊支持: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股权代码(211862)

购物车(0)

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期刊投稿 出版社 公文范文 精品范文

科研项目预算管理范文

时间:2023-06-02 15:20:04

序论:在您撰写科研项目预算管理时,参考他人的优秀作品可以开阔视野,小编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这些建议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热情,引导您走向新的创作高度。

科研项目预算管理

第1篇

科研项目预算管理是科研机构、企业在其战略目标的引导下,对未来一定时期内企业从事研发活动过程中可以支配的资源做出总体规划,通过事前编制预算、事中过程控制、事后业绩评价等一系列财务管理行为,对科研项目预算从编制、执行到最终考评全过程进行筹划和监督控制,最终实现研发目的一种管理方法。科研项目预算管理水平的高低对企业最终战略目标的实现起着重要作用。研发项目以高新技术企业或科研机构的研发活动为对象,其预算管理必须与研发活动自身特点相联系。较传统预算管理而言,研发项目预算管理呈现出系统性、动态性和复杂性的特点。首先,全面的预算管理是从企业的战略规划和经营目标出发,将预算的编制、执行、控制及分析、评价等一系列环节联系在一起,构成一个完整的闭环。其次,研发活动本身是针对未知领域、未解决问题进行的创造性探索活动,整个研发过程充满了创造性与不确定性,对其预算管理必须是动态性的,将分析、调整和控制活动贯穿于整个管理过程中,以增强对其不确定性的适应。再次,研发活动比生产活动更难于掌握,其特有的技术复杂性、管理复杂性及环境复杂性决定了对研发项目的预算管理也相对复杂。

二、科研项目预算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参与科研项目预算管理的部门间缺乏有效沟通,全员参与意识尚未有效建立。科研单位对项目预算管理的重要性认识不充分,主要体现在项目承担部门在从事预算编制时缺乏对科研项目整体性的把握,存在没有严格按照项目研究的目的安排预算支出的现象。很多科研单位的项目预算编制与管理尚未建成全员参与的意识和机制,项目承担部门与财务、物资、发展等相关部门的交流沟通不充分,项目承担部门在不了解国家科研经费管理与预算编制要求、不熟悉招标、采购、合同签订方式的前提下,盲目编制预算,导致预算的执行在各部门之间不能很好衔接。这样编制出的预算相对片面,往往不具有可行性,这也是导致今后预算执行难度大的主要原因。同时,项目承担部门在预算编制的内容上缺乏对资本性和成本性支出的合理分类,执行过程中往往对财务入账造成困难,影响项目验收通过。科研项目预算管理制度建设不健全,监督考核机制不尽完善。科研项目预算编制是一个严谨、认真的过程,编制的预算要科学、合理、有理有据,充分考虑到项目实施过程中发生的各类支出,这就需要企业内部建立一个系统的、科学的制度体系加以规范保证。许多科研单位往往只有预算管理制度,却没有制定与之配套的监督机制,或者虽然建立了监督管理制度,但不同部门间管理界面不够清晰,导致出现无法落实具体责任的尴尬局面。在预算的编制、执行、监督各个环节,缺乏明确的进度安排及有效的监控措施,导致科研项目的预算管理流于形式,预算的实际执行进度未能与时间进度相匹配,没有发挥出各部门间的协同监督作用,预算管理在科研项目管理中不能起到应有的统筹作用。研发项目预算执行过程不严肃,监管控制不到位。预算执行不到位、控制不力是目前科研项目预算管理中存在的最普遍问题。“重编制,轻执行”“严编制,宽执行”的现象屡见不鲜,导致实际项目预算执行结果与下达预算严重脱节。验收环节财务账目的大量调整、冲销使得预算管理的严肃性大打折扣,给项目的财务验收带来许多困难。部分科研单位由于没有建立严格的预算管理组织机构,缺乏对日常预算执行情况的跟踪分析和监督,使得预算执行起来随意性较大,加上预算调整的审批管理也没有建立相应的制衡机制,预算调整的管理权限宽松,导致超预算和无预算的支出现象频繁发生,最终削弱了预算的控制作用。

三、提升科研项目预算管理的相关建议

第2篇

1.1项目经费预算所含会计信息的导向作用不突出

在经济活动中,财务管理处于一种导向作用,已不仅是数据的统计,而是通过对大量数据的分析,为科研项目提供全面、行之有效的财务方案,为项目管理者做出正确、理性的决策奠定基础。随着经济环境的变化、研究领域的拓展、项目类型的增长,科研单位的财务不再是简单的预算支出问题,管理办法更趋于个性化、专项化。伴随财务信息系统的推进和完善,实现了由管理资金到资金管理的重大转变,财务管理的统一性、信息的时效性及信息服务的规范性使项目管理与财务结算的无缝对接,相关职能部门(科研管理部门、财务部门、法规部门、物资采购部门)与科研项目以系统为纽带,形成了一个完整的经济业务流程,加大了会计信息的导向意义,项目预算对不同类型的科研项目指引作用在需求上更加突显。而在实际操作中,项目预算和项目研究相关性不强,研究和花钱常常是分离的,经费的支出也没有按照项目进度匹配,基本上无法从项目经费的支出和构成比例中分析项目研究的特点,成本控制也仅仅是单纯的压缩控制成本费用,现有的成本分析与成本控制系统同科学合理的要求尚有相当大的差距,这样就可能给项目拓展带来不利的因素,弱化了项目预算的执行和实施,强化了个别类型的成本控制,未能从财务角度给予项目足够的决策支持。

1.2资产的开发共享缺乏实质性的管理办法

研究领域的拓展,项目类型的增加,项目与项目之间相关性更加密切,资产的开放与共享的优劣是评价一个研究单位的资产管理水平和项目应用能力高低的重要指标。资产的及时调拨、调配,多项目共享、多单位共用,是提高资产使用效率的重点。而目前,项目预算中资产的预算都缺乏相应的评估机制,研究方向趋同的项目,设备重复购置的现象时有发生,没有形成统一的管理体系和方法,各二级单位自行管理,缺乏相互的信息共享,调拨、调配机制不强,这是造成资产管理效率较低的主要原因。

1.3预算的约束力不够,没有建立预算管理的预警机制

科研项目管理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成本核算过程,而是一个全成本、全方位、全生命周期的过程。因此,全面预算管理的实施,充分发挥预算的导向作用,不断推进预算的精细化管理,将事前预测、事中控制和事后分析相结合,将科研项目的整体目标按照项目要求有规划地进行分解,来实现科研项目全过程的管理和对项目经费的高效实时分析,以提高科研项目的经济效益,最终实现科研项目的运作目标,实现预算的约束作用。可是,不管是从国家层面还是企业层面的相关检查、审计中可见,项目的控制和监督力度远远不够,没有进行科研项目的事前、事中、事后全过程管理,缺乏有效地约束和管控。一种现象是:有的科研人员为了对付不可预见因素,就可能将经费预算打得富余一些,项目结束时造成了部分经费的结余。更有甚者凭借手中项目经费的支配权,将大量不符合财务要求的发票和不在经费业务范围内的开支都在科研项目经费中列支,加上财务科目和经费科目的差异,致使财务管理部门对科研项目经费支出的监督无从下手,财务监管失控影响了经费使用的合理性与科学性。另一种现象:科研项目预算执行中缺乏有效的预警机制,项目验收时,有的科目超支了,有的科目未有支出。固然科学研究本身存在着很多的不确定因素和变数,但相应的配套调整机制在形式上还是完善的,仅仅是没有人进行实时关注、分析和调整。没有建立一套完整的控制机制,依托有效的科研项目经费预算管理系统,达到源头控制,实时监督、执行有力。因此,很难保证项目按预算执行,预算的可控性较弱,对项目的验收与审计带来不利因素,严重影响了科研项目的成果及验收情况,同时降低了项目经费的使用效率。经费预算的预警机制则有助于科研项目控制经费的使用,减少不必要的资源浪费,提高效率。

1.4缺乏对预算经费中在途资金的风险管控

在项目预算管理中,往来款项、在途资金很少被项目管理人员关注,但在项目验收、审计中在途资金往往是影响项目验收质量的一个重要因素。原因一:大额的在途资金会影响项目成本的构成,支出统计的不完整;原因二:周期长的在途款项,会影响项目研究周期,使项目验收时间滞后。所以,在途资金的有效管理,往来款项的风险控制,不仅仅有利于降低坏账出现几率,也有利于项目预算执行力的增加。然而多数科研院所缺乏这方面的风险管理,往来交易中出现的款项未能及时到账的现象时有发生,极大地影响了科研项目的172正常运行,对在途资金的风险管理的缺失是这一问题的根源。

2完善科研项目经费预算管理的对策与建议

2.1基于执行,编制科学合理的预算,兼顾项目、承担单位双方需求

科研活动虽然属于创新,课题研究的对象各有不同,但是在一个专业的科研单位,会有一些近似研究路线的项目,可以对这些历史的信息数据进行分析、借鉴,让经费预算编制尽可能接近实际,同时还要兼顾承担单位的管理需要、管理核算要求。①首先把项目经费中属于承担单位管理、核算的部分(如:人员经费、科研院所运行费、管理费)进行单独列示,并考虑不同类型的科研项目要求(如:国家项目不能列示人员经费、企业重大专项管理费不能超过5%、国家间接经费的比例要求等等)统筹核算,以近3a支出比例为基准,参照编制。②其次,关注重点科目的预算,主要是设备购置、大宗材料的采购、实验分析费等主要成本,考虑项目研究的业务相关性、经济合理性,列示明细,逐项编制。③在实施过程中一定要注重实际进度与指标管理,保证项目预算中各科目预算的执行,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益,保证各科研项目的顺利实施。④科研课题项目经费预算的执行,除了课题组、科研管理和财务部门外,也会涉及人事、后勤、物资供应等多个部门。因此,在经费编制预算时,相关部门不仅要提供一些所需数据,经费预算上报前也要将初定预算方案与这些部门进行沟通,听取意见后,有利于编出一份切实可行的科研课题项目经费预算。⑤在整个预算实施过程中,财务人员不仅是提供数据、进行业务核算的操作员,更是对预算执行情况进行控制、反馈的管理者。对科研项目经费进行实时跟踪,以完善的配套政策环境为保障,做到精细化控制、精细化核算、精细化分析,把精细化财务管理渗透到业务的每个细节,确保精细化财务管理的落实,合理配置企业现有的资源,稳步推进内控体系建设,增强风险管控能力,将项目管理平台、项目预算控制、科研经费管理系统融合使用,保障科研项目经费全方位、全周期、全过程地可控运行。

2.2加强项目全过程的科研经费管理与监督

加强财务管理与监督是做好科研经费管理的保证。为确保科研经费的有效使用,财务管理与监督应贯穿项目管理的始终,从项目申报、审批、管理与验收的全过程都必须有专业的财务人员参与,变财务管理由事后管理为科研进行中的事前、事中、事后全过程跟踪管理,科研行政管理部门会同财政部门对科研项目经费的使用进行定期监督检查和跟踪了解,及时掌握项目执行情况及科研项目经费的使用情况,保证经费合理使用,并根据存在的问题,不断完善经费的管理,建立起适合的科研资金管理新机制。加大项目预算的数据的分析,对于类似的科研项目预算数据进行总结分类,建立相应的数据档案,为今后相似的科研项目的预算提供支持。建立一套对项目研究成果完成情况、经费使用情况的评估考核体系,制定符合特定科研院所实际情况的评估指标体系,明确评估方法,并将评估指标体系及评估方法做成动态管理系统的功能模块。对每个项目开展预算、中期、结题评估工作,使评估结果与后续项目的申报工作挂钩。预算评估结果作为指导经费使用的指导材料;中期评估结果引导项目组在余下的时间充分使用经费,并针对存在的问题在后续工作中逐步改正;结题评估结果作为指导后续项目申报过程中预算编制工作,提高院所、财务部门对科研项目的监督程度,增强预算编制的科学性和合理性。

2.3增强项目预算中固定资产的开放共享性

研究领域的拓展,项目类型的增加,项目与项目之间相关性更加密切,资产的开放与共享是评价一个研究单位的资产管理水平和项目应用能力的标志。资产的及时调拨、调配,多项目共享、多单位共用,是提高资产使用效率的重点。资产管理系统,对实时掌握资产管理提供了有效的支持,但管理责任和使用现状、在用价值,对技术含量高、价值较高的资产进行单个固定资产的精细化管理,则是项目预算编制的一个重心,具体表现如下:①会计人员按照相关规定,严格履行固定资产运作的各个环节。从购置论证到预算审批;从资产转移到报废处置,对投入使用的资产按要求进行全周期监管、全动态管理,完善过程控制。②会计人员在日常资产管理中,规范资产的调剂、调配,从源头提升资产质量,防范风险,对于闲置的资产进行最合理、最有效地调配,刷新管理意识和管理观念,最大限度地发挥资产的潜在价值,提高资产的合理利用率,从根本上保证固定资产管理的高效和科学。③项目预算中资产共享性编制,从年度预算到项目预算整体考虑,能开放使用的尽量开放,能共享应用的尽量共享,预算的统筹编制,就能大幅度减少资产重复购置,资产的使用效率得到提高。这些都体现出会计人员的管理职能,对固定资产重点在于控制,而非核算,不是单纯的记录购置、报废资产,而是重在管理,重在如何及时有效地掌控资产信息,迅速反馈;重在如何运用有限的资产实现利益的最大化,减少资产的重复购置和闲置现象,提高资产的使用率,会计的管理职能得到发展。

2.4建立项目经费预算预警及变更机制

针对不同的项目经费预算制定每一期间的预警标准,经费支出达到预警标准需对相关项目课题负责人发出信息,并对预警后的项目经费支出严格管控。项目预算变更机制能使频繁的预算变更机制变得有法可依,能起到有效控制项目经费的预算管理作用。但是必须严格划分项目预算变更的范围,进行项目预算的变更的权限控制,同时预算项目变更的申请、上报、审批、下达等流程应与预算编制的流程相同,在变更预算时,应当由预算执行单位逐级向预算委员会提出书面报告,阐述预算执行的具体情况。各单位的主管部门可根据预算中未规定的事项、超过预算限额的事项以及执行预算差异较大的事项和客观因素变化情况及其对预算执行造成的影响程度等情况,对提出的申请进行审议并提出预算的调整幅度。预算委员会应当对经过审议后的预算执行单位提交的预算变更报告进行审核分析,集中编制单位年度预算调整方案,提交单位最高决策机构审议批准,然后下达执行。在预算的变更批准之前,应当按原预算行事。预算的日常管理部门应当及时和各部门保持实时的信息沟通,对各部门完成预算情况进行动态跟踪监控,不断调整偏差,确保预算目标的实现。只有对变更原则、变更范围、变更权限、变更程序以及日常控制等进行了严格规范,才能建立有效的项目预算变更机制。这样,才能在出现难以预料的新情况时,使预算变更有序进行;变更才不会削弱预算控制的力度,从而促使各执行单位认真负责地执行预算。(本文来自于《能源技术与管理》杂志。《能源技术与管理》杂志简介详见。)

2.5抓好项目经费中在途资金的风险管控工作

第3篇

在市场经济体制下,高校的科研和社会结合地愈来愈紧密,高校的发展目标不同对纵向项目和横向项目管理和考核也就不同。如果一所高校把自己定位为研究型的大学,那么它就会更为重视纵向项目的研究,因为纵向项目基本上偏重于基础理论研究或者探索性质的问题。借鉴西方国家在科研项目管理方面的经验看,科研项目管理的有效手段就是预算管理。高校科研项目预算管理主要是针对于纵向项目。高校科研管理是学校管理的一项重要内容,而科研项目预算管理又直接制约着科研管理水平。目前,高校科研项目的预算管理刚刚起步,还存在随意性、非科学性等问题。如何通过有效的预算管理来提高院校科研管理水平,是高校财务管理和科研管理面临的一个日益重要和紧迫的问题。本文研究高等院校科研项目预算管理问题,旨在通过从预算的编制、审核,到监控、调整直至评价的过程中,探索出确实可行的方法,以提高目前高校科研预算管理水平。

一、科研项目预算编制原则

科研项目预算应该依据批复的项目概算进行编制,同时结合项目研究开发任务的实际需要,坚持三项原则:

其一,目标相关性原则。项目预算应以项目任务目标为依据,项目预算的总量、强度与结构符合项目任务的规律和特点,项目内各任务或各方向之间经费分配合理,符合各项任务的性质、工作量等特点,有利于项目内部资源共享与任务协调,有利于项目总体目标的完成。

其二,政策相符性原则。项目预算应符合国家财务政策和各计划经费管理制度的相关规定,项目任务符合计划定位和计划专项经费支持方向,项目各项支出符合有关财经政策。

其三,经济合理性原则。参照国内外同类研究开发活动的状况以及我国的国情,项目预算应与同类科研活动的支出水平相匹配,在考虑创新风险和不影响项目任务的前提下,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率。

二、科研项目预算具体编报

首先,科研项目在批准立项后,项目负责人必须与项目依托单位一起按科研项目管理要求,共同编制项目全额预算,即把项目研究过程中所要发生的来源、费用全部纳入预算。预算的编制是预算管理的核心和起点,同时是项目预算管理全成本控制的依据。

在科研项目的预算编制上,尤其是纵向项目往往是不尽相同的,所需编制的预算内容各具特色。编报预算说明书是课题经费预算申报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编报中应首先注意必须按照规定的格式、内容等要求详细编写。例如863计划、973计划项目一般包含十一项预算项目,包括设备费、材料费、测试化验加工费、燃料动力费、差旅费、会议费、国际合作交流费、出版/文献/信息转播/知识产权事务费、劳务费、专家咨询费、管理费;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一般包含四项预算项目,包括研究经费(科研业务费、实验材料费、仪器设备费、实验室改装费、协作费)、国际合作交流费、劳务费、管理费等。这意味着科研项目在研究过程中发生的事项在不同的项目预算表中所列示的栏目不同,这就需要项目负责人或项目组在编制预算时一定详尽了解项目预算表中每一栏目细项所囊括的具体内容,必要时可由财务人员参与指导,以便日后在项目研究进程发生的一系列事项能得以顺利归集,保证预算编制的合理性、科学性、适时性。

其次,预算说明书中各科目测算依据应详尽准确,预算理由应充分合理,要有相应测算数据的支撑。例如863、973项目的劳务费开支不得超过项目总额的5%,管理费开支不得超过项目总额的5%;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社会科学基金等项目的劳务费开支不得超过项目总额的10%等。再比如某项目的预算中申报人员经费50万元,而高校是有事业拨款的单位,项目组人员工资由单位统一发放,不能在预算中编制人员工资性支出,该项目预算编制缺乏合理性。

三、实行项目额度控制管理

在财务管理系统中,通过账务管理系统与辅助账管理系统的联系,对国家级重大项目以及结题时需办理项目审计的项目,在办理完项目立项后,将每个课题项目作为独立核算元,根据提供的该项目预算书在辅助账管理系统的额度设置中按每个核算元分门别类的建立项目额度,在日常核算中实施项目预算监控。

项目额度建立一般可采有两种情况:一是按项目预算书及项目总额为基数建立额度,二是按每次实际到款为基数累计建立额度。第一种情况从一开始在总额上控制,第二种情况是根据项目进程设立额度。后一种情况从理论上讲,显得比较科学合理,在实际操作中却容易产生统得过死、不够灵活等局限性,而且管理上比较繁琐,笔者认为不易采纳。相比之下,第一种情况不仅便于操作,更重要的是在预算管理上兼顾了控制性和灵活性,宽严结合,很好地起到了预算监控的作用,一般实际工作也是运用这种方法。

具体实施项目额度控制的财务流程图见图1:

建立项目额度控制,可以非常直接地掌控课题经费的日常开支,为课题负责人或课题组以及科研管理部门在项目预算管理上提供最为有力的帮助,从而在根本上保证项目预算的有效执行。

四、加强课题负责人合规性教育

在高校主持和参与科学研究,尤其是纵向项目科学研究的,基本上是专家、学者、教授。高校科研课题经费实行的是课题负责制,“课题负责人在批准的计划任务和预算范围内享有充分的自”,科研项目预算管理中,课题负责人启到核心的作用,同时,也为课题负责人滥用权力埋下隐患。提高课题负责人的法律、法规意识,增强学术道德,是搞好科研项目预算管理的关键所在。

科研管理部门和财务、审计部门不定期地组织一些相关的培训、讲座,介绍经验、教训,多例举一些反面的实际案例,提高认识。课题负责人长期以来致力于研究工作,在法律、法规意识上相对比较薄弱。目前,在课题经费管理规定中,有类似表述:课题负责人必须遵守拨款单位和管理单位的相关规定,不得超支,不得将经费挪作他用。有些课题负责人擅自将经费转到某处,从事着与课题项目研究不相关的业务。在预算执行过程中出现某些违纪违法行为的,按有关规定,可视情节轻重,采取限期整改、通报批评、不通过财务验收、终止项目、追回已拨经费、限期内取消项目申报资格等措施,触犯财经纪律的,移交监察机关,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有些课题负责人在预算管理上存在随意性,存在自行增减预算、更改预算内容的现象。根据各计划的课题经费管理办法规定,课题承担单位应当严格按照课题预算执行,一般不予调整预算。若确需调整的,要按照规定的要求,自下而上、自上而下的程序报批后方可。

另外,一些课题负责人认为课题经费是自己争取的,经费的所有权、使用权均归个人或课题项目组所有,甚至有些变相地认为是个人的银行存折,学校无须干涉,从而造成了科研管理的一个误区。这给科研项目预算管理形成很大的障碍。正是由于学校财务和科研管理部门对课题项目进行控制、把关,才使得课题顺利结题、通过验收,才能保证未来课题研究项目的正常申报。

五、建立健全预算考核评价体系

为了跟踪、正确考核评价课题项目预算执行情况,建立健全预算考核评价体系是非常需要的。在阶段上,可包括期间和期终考核。期间考核可有年度考核和期中考核,主要是在课题的执行过程中,实施跟踪、监控,尽早发现问题、预防预算偏离。期终考核是在课题预算期终了,对比实际支出与预算数,揭示超支和节约,据以了解课题整个预算期的预算目标的完成情况。

在组织上,应有科研管理部门、审计监察、财务和预算执行单位共同参与。为了加强项目预算控制,高校需将预算管理与内部审计有机地相结合,并使之成为预算考核评价体系中的主要组成部分。高校充分利用内部审计(目前高校都有审计部门)的审查作用,在分析上一年度预算执行情况的基础上,找出产生差异的原因,督促预算执行单位加以改进,降低预算偏差,提高科研资金使用效益。

在制定考核评价指标上,尽量选择具有可控性和可量化的指标,在考核评价过程中以可控范围为基本,选择可量化的因素,避免人为主观的影响。同时兼顾财务性与非财务性指标,为保证考核评价的全面性,除了注重可以用货币单位计量的财务性指标,也应重视非财务性指标,如科研成果的应用性、可转化性、适时性等。

六、高校科研项目预算管理中有待规范的问题

如何将日常的业务合理的归并到项目额度中?通过会计核算管理系统建立了项目额度控制,在科研项目预算管理上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但是,众所周知,会计核算支出科目分类与项目预算表中支出明细是不吻合的,存在脱节的现象。如何将二者之间合理地衔接起来,是实施会计监控的根本所在。否则,会计监控过于死板会影响课题研究工作的正常开展。目前并没有相应的标准或规范,各高校之间有着不同的做法,也都有各自的理解,尚不能统一。

项目办理决算时,如何将发生的一些列具体业务合理、合情的归类到项目决算表相应的栏目中?总之,高校科研项目预算管理仍处在摸索阶段,需要课题负责人以及相关管理职能部门共同努力探究,既需要坚持原则,也要有一定的灵活性。目前,有关的管理的法律法规上,多限于粗放型,无法细化到日常管理活动中。也正是由于这些粗放型的法律法规,不仅造成科研管理过于宽泛,同时也给违规操作提供了空间。期待科研经费拨款单位和科研管理部门能在不断地实践中总结制定出一系列管理科学、制约合理、切实可行的制度,从宏观上对项目预算管理起到指导作用,在具体的执行过程也可作为有力的依据。

参考文献:

[1]申金波、曲伟:《对高校科研管理中横向项目管理的几点思考》,《消费导刊》2009年第3期。

[2]林婷婷:《基于作业的高校科研项目全面预算管理研究》,哈尔滨工程大学硕士论文。

第4篇

关键词:农业科研项目;预算管理;预算编制;预算执行;绩效管理

中图分类号:F230;G3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39-8114(2016)22-5987-05

DOI:10.14088/ki.issn0439-8114.2016.22.064

Thinking on Budget Management of Agricultural Science Programs

WANG Gui-chun1a,CHEN Wei1b,GAO Yu-qing2

(1a. Institute of Agricultural Economics & Information; 1b. Institute of Food Crops, Hubei Academy of Agricultural Sciences,Wuhan 430064,China; 2. Xiangyang Vacational and Technical College, Xiangyang 441021,Hubei,China)

Abstract: Through analyzing the existing problems during enforcement of agricultural science programs, and combined with the characteristics of scientific research, the necessity of agricultural research institutes for strengthening program budget management was proposed, and some operational and referential suggestions for implementation were put forward.

Key words: agricultural science programs;budget management;budget planning;budget enforcement;performance management

科研项目预算管理是项目围绕预算目标而展开的一系列内部管理活动,主要包括预算管理的指导思想、编制,以及对预算进行审核,审核后的预算调整,预算制定完成后的执行、分析和评价等[1]。实行科研项目预算管理的目的在于合理安排资源,降低项目风险,为完成科研项目的目标创造条件。科研项目的预算管理可分为3个环节,即预算编制、预算执行和预算监督。项目经费管理贯穿预算管理的全过程,是规范农业科研项目预算管理的重要依据。如今,国家对项目预算管理愈来愈规范,随意编制预算或预算编制不准确会对以后的科研活动经费开支产生较大的影响,而且项目审计时也会存在预算不准确、超预算、超范围开支等财务风险。编制好项目预算、严格执行经费预算、建立预算考核评价体系不但可以确保科研活动的各项经费开支需求,而且对科研活动的开展也会起到很好的促进作用。

1 农业科研项目预算管理存在的问题

中国于2003年首次提出财政体制改革要“深化部门预算、国库集中收付、政府采购和收支两条线”,这对规范农业科研事业单位的项目管理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但由于农业科研兼具农业、科研、事业单位三种管理类型的特点,其项目预算管理仍存在诸如预算经费执行进度缓慢、预算支出与实际支出结构不符、预算执行过程缺乏全面监控等问题。

1.1 预算经费执行进度缓慢

一方面国家对农业科研的财政投入逐年增加,另一方面农业科研机构财政结余资金有增无减,造成国家投入的大量财政资金沉淀,不能及时发挥效益,浪费了宝贵的资源。以湖北省农业科学院某作物研究所为例,2010年财政资金预算执行进度为75%,未达到湖北财政平均预算执行进度。财政项目预算资金执行进度低的原因主要有客观和主观两个方面。客观因素:财政预算资金不能及时到位,致使科研项目无法按预算进度执行。2011年全所科研专项收入为2 427万元,年初部门预算项目财政资金仅为421万元,财政通过预算追加形式下达的资金高达562万元,占全年项目财政拨款金额的57%。如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点实验室专项经费、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专项资金、农业部资源观测站经费等国家财政对农业科研机构的专项投入,年初未列入项目承担单位部门预算,而是以预算变动或者追加预算的形式下达,财政指标先通过国库支付网拨付到湖北省财政厅,再由财政厅拨付到预算执行单位,财政指标挂网时间一般为第三季度的7-8月,使得年末专项资金大量结余,预算执行效率大打折扣。主观因素:有些单位的项目具体执行人在观念上轻视了项目执行、项目效率的重要性,并在规范意识上也存在一定的误区[2]。有些单位各部门主动参与预算管理的积极性不高,片面地认为这只是财务部门的工作。预算执行过程中,支出审批不严,随意增加或者改变资金用途,这在基建项目和科研项目中比较普遍,从而导致项目无法按预算执行,造成财政资金浪费或闲置。

1.2 预算编制与实际支出不相符

编制的预算不能真实反映科研项目的实施成本,很多科研人员对项目所需的资金并没有做出合理的预估,导致项目在任务完成后,资金有大量结余,或项目后期阶段的资金短缺,违规挤占其他项目经费。通常情况下在项目执行过程中发生的与科研活动直接相关的费用,例如设备费、材料费、燃油动力费等科目是清晰可的;但与此同时,为保障科研项目顺利进行,还有一部分间接费用发挥着重要作用,比如项目承担单位提供了仪器设备及房屋,消耗了水电、公用耕地等资源,以及对流动工作人员的补助支出等科目,很多项目负责人都没有纳入预算支出。所以,当实际费用发生时,有的项目负责人将费用列支到其他项目开支,有的项目负责人将费用列支到本项目的其他科目开支,还有的项目负责人开支根本不受预算约束,为了完成目标不计成本。

值得注意的是有些项目负责人反映,由于农业科研的特殊性,科研经费预算中使用的科目与科研支出采用的会计核算科目存在一定的差异,也就是说科研项目预算明细科目与会计核算明细科目无法完全地匹配,在一定程度上也影响了预算的编制和经费的使用。

1.3 预算执行缺乏全面监控

目前,农业科技研究方面的资金一般都分为横向和纵向两个渠道。纵向项目科研经费是指国家农业主管部门及湖北省级行业机构向科研团队提供的资金以及一些相关的设备,还有自己所在科研所提供的资金支持。如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公益性行业(农业)科研专项、农业科技重大专项、国家科技支撑计划等科研项目经费。横向项目科研经费是指农业科研单位与社会其他部门及企业之间进行科研合作、科研咨询或科研成果转让所获得的科研经费。对于纵向科研经费,国家主管部门、湖北省级主管部门根据资助的类别,分别制定了各自的科研项目经费管理办法,对科研经费的开支范围、预算编制审批、预算执行、监督检查等方面做出了明确规定,并且项目实施单位必须通过项目验收和项目审计这一关。而横向科研项目经费的管理相对而言则比较粗放,没有具体的管理办法,支出的合理性难以界定,这就造成了纵向、横向项目科研经费之间的相互挤占、挪用现象的发生,导致项目的管理者不能及时掌握项目的进程,更加无法获取科研资金的收入跟支出的方向[3]。

2 预算管理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2.1 制度原因

2.1.1 管理制度“滞后” 预算管理是科研项目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科研项目管理中执行的各种经费管理办法,大部分都是几年前针对传统科研管理模式制定的,办法过于笼统,相关制度协调性不够,在执行过程中可操作性不强,遇到特殊情况不能妥善解决,科研工作易被延误。由于各种农作物生产受自然条件影响较大,有季节性强、生产周期长等特点,且具有不确定性,导致农业抗风险能力比较弱。农业科研过程中的不确定性、风险性和其他领域相比偏高。所以,在对农业科技的研究方面,要重新考虑对实验场所、方法、规模等的控制,需要在真实情况的基础上选取最有利于研究的方案,尤其在资金预算的方面要考虑到位,根据实际情况作出合理的改进。但项目预算的调整是一个漫长的过程,需要经过申报调整的单位向上级主管部门申请,再由上级主管部门向省级财政部门申报,省级财政部门经过讨论研究才能批复,这期间所需要的时间之长、流程之复杂,远远超出农业科研所能承受的范围。

2.1.2 科研管理职能划分缺乏沟通交流 一般来说,科研经费只要被确定或者资金已经到位之后,就不能随意地改变使用的方向。但就目前的很多项目来说,并不能达到这样的效果,很多科技管理人员都没有对经费做合理的规划,甚至有些闭门造车,不与财务部门沟通,随意支配经费,最终导致出现经费使用与预算不符的问题。要解决此类问题的发生,相关的科研部门就要与财务部门协调好,将自己的预算和详细的收支所需全部交由财务部门进行统筹。这样可以避免在项目执行的过程中或者完成之后产生矛盾,影响最终的汇总。

2.1.3 经费预算编制与项目管理之间脱节 计划的支出不合理,项目的款项没有明确到位,相关人员缺乏专业的知识或没有详细的调查预测等导致预算的构成相当的混乱。

一般来说,项目审批部门对于科研机构申请的项目是否有配套资金没有硬性规定,因此申请资格的队伍是否可以获得支持,跟它本身有无配套资金联系不大,经常会出现各种资金混在一起使用的状况,给项目的推进带来了极大的不便,甚至会给科研院所或团队留下污点,失去专家的信任,对未来的发展不利。

2.2 人为因素

2.2.1 科研人员因素 从农业科研项目的申报到项目的执行,再到项目的验收,科研人员扮演着极其重要的角色。在项目预算的编制阶段,大多数的科研人员都没有财务方面的专业知识,且对这部分的知识接触较少,因此如果仅仅由他们编制科研经费的预算,就会出现很多的问题,不能够有效地将科研跟财务联系在一起。在预算编制过程中没有严谨的理论知识作为保障,对经费的划分不合理,或者不愿意在Y金匮乏的状况下寻求多方面的合作与帮助,导致在执行的过程中会出现经费不足、账目混乱的情况,极大地影响科研项目的执行[4]。

在进行预算统计时,需要说明各种费用的用途以及测算理由。但就目前的情况来看,科研人员几乎不能在计划的文字阐释方面给出详细的报告,并且投入的精力较少,有很多的科研人员觉得模糊的依据可以获得更多资金,这种侥幸心理是有极大危害的,在评定一个项目的时候,专家对预算的统计往往非常重视,不重视预算编制的后果会直接影响科研工作的产出和效益的评定,同时也可能难以获得资金支持。

2.2.2 财务人员因素 目前,农业科研项目预算内容和要求不断细化,对项目预算编制专业化提出了更高要求,仅靠科研人员编制高质量的项目预算越来越难,现有财务人员的专业素质跟不上项目预算执行的要求。因此,财务人员要主动地将农业科研项目经费的财务管理延伸到申报的项目之中,这会对之后的项目执行有较大的帮助。但现在科研单位普遍存在财务管理队伍力量不足现象,在限制了财务人员主动参与的积极性的同时,也严重制约了科研项目的执行、发展。以湖北省农业科学院某研究所为例,2011-2013年,每年执行的专项在10项以上,加上其他的项目经费,每年的项目经费达2 000多万元,科研团队近十个,而财务人员只有3人,要统管全所事业费及专项经费的核算及管理,因此财务人员较少地参与每个农业科研项目预算编制的实质性工作。他们在项目中扮演的角色主要是掌握资金的合理性和有效性,相反地,科研人员关注的是怎样获得更多的资金支持以完成科研项目,财务人员和科研人员对预算编制的关注点不完全一致,所以前期的编制过程需要两者之间进行协调。

3 提高湖北省农业科研项目预算管理水平的措施

3.1 完善科研项目预算管理制度

目前,湖北省农业科研单位执行的预算管理制度大多数形成于20世纪初期,比如《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经费管理办法》是2002年的,科研项目经费的开支标准是符合当时管理需求的。而近几年来,科学研究事业突飞猛进,科研经费数量也已大幅上升,但科研经费的管理制度仍然执行多年之前的标准,已经严重脱离实际,难以适应快速发展的科研事业要求。科学研究是一个不断探索发现的过程,不断出现新的内容和新的支出项目时,科研预算管理制度也应该随之发展,预算执行也应该随着科学研究的不断深入而提高水平,相应的法律法规也需要随之不断完善。

另外,在预算编制、预算执行及预算监管等方面都需要做相应的调整:①为了加强预算外资金管理,关注项目的预期支出,实行全口径预算,应将财政拨款收入、预算外收入全部纳入预算管理,使预算能全面反映所属单位预算内外收支状况[5],进一步加强对财政支出的监管力度;②细化预算编制流程,强调预算编制的审议和批准。科研项目预算的编制应由项目负责人牵头,汇集科研、财务、科技管理人员,分析往年类似科研项目执行情况,按照国家政策对科研项目预算编制的有关要求,共同完成项目预算编制;③制定科学合理、符合实际的项目支出定额标准。提高预算管理的精细化水平,尽量将预算控制在合理的范围之类,将支出限制在一定条件之下,将监督和管理控制在具体条例之上;④针对某些特殊情形,如自然灾害、疫情等,采用灵活的管理方式,可由科研人员申请资金垫付,以确保项目研究能正常进行。与其他行业科研活动有所不同,农业科学研究工作具有季节性强、周期长、抗风险能力低等特点,就目前农业科研项目出现的进度与资金严重脱节的难题,需要及时向相关部门反映以得到解决。由于目前项目立项审批工作流程较长,最好尽早申请科研项目的资金申报材料,以防止出现难以预料的状况而影响到科研活动的开展。同时,根据科研经费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出现的问题,需要对农业科研项目的多变性和规律性进行分析,根据以往经验提前预测和规划,为项目预算和支出留出充分的变通空间,使得农业科研工作能够顺利完成[6]。

3.2 注重项目预算的执行和管理

在农业科研项目的实施过程中,一定要按照批准的预算和相关规定,安排项目的具体事项。①根据项目需要熟悉掌握职能分布,提高人的工作能力,有选择性地筛选一些有能力的工作人员掌握项目的进程,安排具体事宜,同时对科研人员进行专门的指导,确保每一个参与人员都了解项目的实施状况,明白自己的工作要求和预期效果,从宏观上认清项目的实质。预算资金的管理主要表现在项目资金的流动和应用上,可分为资金核查和专款专用两种,制定明晰的规章制度对项目之间的资金相互挤占进行区分,避免互相干预。②在政府审计、社会审计和单位内部审计的多重审计模式下,重视项目执行中期检查,分析存在的问题,并及时处理。项目开支不能超过项目的前期预算,需要遵循前期的预算内容,不能够超出或者产生预算列表中不存在的项目。③增强各部门之间的交流,根据具体安排,向有关人员询问,保证农业科研项目进展得更加顺利,财务状况透明、公开。④完善财务报表及相关资料的管理。项目实施过程中记录的账目支出对今后的项目审核和参考具有重要意义。它直接表现出农业科研项目进展的大致过程和总体的质量水平。因而,需要在项目开展之前重点关注基础项目,不断充实和完善财务数据,确保财务数据的准确、真实、全面,并主动向审计部门提供财务数据。

要求对财政预算资金安排项目的执行过程实施追踪问效,将各类目标细化,在年中进行项目跟进,项目结束后对实现的成果进行最终的审核和评价工作。项目执行的好坏与项目预算的组织管理密切相关,如果组织管理得当,预算执行就能事半功倍,若组织管理混乱,预算执行效果会打折扣,所以它在项目管理中起着关乎全局的作用[7]。做好项目预算的实施管理工作的重点是划分部门工作职责,设立专项项目小组。业务部门的职责是执行并监督项目进展状况,在项目实施之前提出制定项目实施计划;辅助编制项目预算;安排项目实施步骤和具体工作内容,主持项目验收等。财务部门负责科研项目预算和资金监管,搭建和管理项目库,提出项目申报建议;根据相关资金管理准则办理项目资金申请和核算,对项目资金使用情况进行监督等。预算项目执行按照统一领导、分级管理、各司其职的管理模式,由各部门分工协作,分别实施管理。

3.3 提高项目预算的资金管理水平

①掌握科研项目预算的使用状况。全面规划资金使用状况,制定具体的资金流动和支出的计划,切实贯彻下去并严格执行,保证资金的使用价值,动态管理资金流动,涉及部分执行度不够、进度缓慢的农业科研项目,分析影响因素,适时调整。②运用专门的软件管理预算经费。对每个农业科研项目经费实行全程跟踪管理,从项目申报到立项、项目执行,再到项目结题,科研人员和财务人员可以通过软件随时查看经费使用状况,了解经费去向,有利于项目各个阶段的目标实现[8]。③改革科研项目结余资金监管机制,严格控制资金流动。在编制项目预算时首先考虑的因素是结余资金,应考虑如何提高结余资金的利用率,细化结余资金的使用条款,控制结余资金的使用领域、投入方向、基本条件以及具体程序,实现结余资金的有效性、真实性和规范性[9]。制定科研项目结余资金监管的激励模式,在不影响调研项目实施的质量下,通过将结余资金部分奖励给课题小组的负责人和工作优秀的科研工作者的方式,来提高他们工作的积极性,促进整个项目快速有效地完成[10]。同时,规范科研人员的行为,树立节约意识,杜绝出现浪费资金的状况。当预算资金与实际支出存在矛盾时,应该将结余资金全部投入课题组,鼓励科研人员在向有关部门申请资金的同时控制资金的支出,最大化地发挥项目资金的作用。

3.4 提高人员素质,强化预算管理理念

科研人员的自身素质对科研项目的执行有着重要影响。农业科研人员需树立全局观念,要认识到预算不是最终目的,而是实现对资源的合理配置。同时科研人员应具有科学规划的意识和财务管理观念,在进行科学研究的同时也应该了解和学习基本的财务知识,便于与财务人员共同编制预算。科研人员应主动向财务人员和科技管理人员提供科研项目的实施计划,征求他们的对项目管理的意见和建议。除此之外,还应该强化资金规划和管理的意识,按照具体规章执行资金报销流程。报销不仅需要项目负责人签字,还需要项目依托单位财务负责人签字,规范报销手续,加强内部控制。项目负责人应该时刻提醒自己,项目实施时需要把握自由性和限制性的关系,在法律法规的范围之内充分利用项目实施的自主性,严格控制经费支出和记录。

财务人员除了要进一步规范会计基础工作,也需要了解科研项目的内容,主动参与到科研项目预算的编制中,财务人员与项目负责人、科技管理人员应共同参加项目预算编制,建立一个资源共享平台;在项目执行过程中,对于出现的问题及时反馈给项目执行人员,提出合理化建议,这样既符合预算管理制度的要求,又符合研究工作实际。

3.5 实行项目预算绩效评价制度

对项目进行绩效评价是为了评估项目经费使用的有效性,绩效包括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是对预算目标实现效果的评价,也是科研单位获得下一年度预算的主要参考依据。预算绩效评价是事前、事中、事后相结合的评价体系,预算的编制时期与未来活动的预计开支等有着密切关系,需要考虑多方面因素进行综合分析,预算的实施过程必须严格控制实际与计划工作之间的差距,宏观掌控项目的进展,这样才能使得效率提升并达到理想效果,从实施过程中可以看出整个项目的进展状况和预算使用状况;项目验收过程一般为对预算工作的总结和评价,可将结论作为下一轮决策的基础[11]。

为此提出以下建议:①将预算绩效评价与中国预算管理改革紧密结合,有利于提高预算编制的质量和执行力度,更利于项目完成目标。突出政支出效率,对科研项目管理的思路和方式进行重新设计,改变传统的强调过程管理、辅之以绩效考评的方式,转变为以绩效目标考核和验收为重点,辅之以过程管理的模式,将更为科学和人性化。②在农业科研项目中实施预算管理,对科研人员和财务人员提出更高的要求。首先,科研人员应该具备一定的财务理论知识,与财务人员合作,能在编制预算时以项目绩效为依据,把资金使用和项目研究取得的成果联系起来;其次,在项目执行过程中,科研人员与财务人员保持良好的沟通,让财务人员能清楚地掌握项目的执行进度和经费使用情况。③对项目的管理模式进行改革,采用更灵活的方式来应对可能存在的突发状况。例如对各类支出不再对照预算的固化管理,应根据业务实际需要和科研项目周期,在可控范围内授权项目负责人自主调控。

参考文献:

[1] 李智敏.高校科研项目预算管理的研究与探索[J].教育财会研究,2009(2):24-25.

[2] 张海鹏,康 建.加快农业事业单位预算执行进度初探[J].中国农业会计,2012(3):6-7.

[3] 杨娅莉.全面预算管理在科研院(所)的应用研究[D].成都:电子科技大学,2007.

[4] 江凤姣.行政事业单位财务预算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中国检验检疫,2004(4):36-37.

[5] 段 蕾.行政事业单位财务预算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完善措施[J].行政事业资产与财务,2012(8):76-77.

[6] 王巧燕.加强农业科研项目资金预算管理的几点做法[J].商业会计,2010(11):65.

[7] 罗 红.加强科学研究单位课题经费的管理和监督[J].中国外资,2011(14):65-66.

[8] 孙宇韬.浅议预算管理在事业单位财务管理中的作用[J].中国农业会计,2011(12):22-23.

[9] 蒋 薇.科研单位科研经费管理现状及对策分析[J].丽水学院学报,2011(4):18-19.

第5篇

【关键词】 科研项目; 预算专职管理; 绩效考核

中图分类号:F81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5937(2014)26-0034-02

科研项目预算管理是科研机构管理工作的核心内容,是促进科研机构内部控制不断完善与规范的重要手段。近几年随着国家经济体制和科技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我国科技发展迅速,科研经费来源也从单一的财政拨款逐步发展到以国家财政拨款为主,多渠道、多形式筹集科研经费的格局。那么如何合理、规范地实现科研项目预算管理,尽可能地提高资金使用效益,对科研机构当前的预算管理工作亦提出了新的要求。

一、科研项目预算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一)管理意识淡薄,欠缺专业化规范化管理

长期以来大多数科研机构都把工作重点放在争取科研经费上,普遍存在着忽视科研项目预算管理的问题,管理意识淡薄。同时大多数科研机构一般由科技、财务等职能部门负责科研项目预算管理,然而由于科研项目专业性强、复杂程度高、研发周期长的特点,经费支出又涵盖了光、机、电、算等多个领域,这些都超出了职能管理人员的专业范畴,再加上时间和人员的限制,管理人员也不可能深入地对预算管理的细节进行过程管理,致使科研项目预算很难实现专业化的规范管理。

(二)预算编制不科学,预算执行很随意,预决算不一致

科研项目预算管理是一个涉及面广、跨越周期长、琐碎繁杂的工作,再受到管理专业水平及政策领悟能力的限制,必然很难兼顾科研项目预算编制、执行、决算的全过程。在预算编制阶段,意识不到经费预算的重要性和严肃性,编制预算缺乏科学性和合理性。在预算执行阶段,未能严格按照批复管理与控制预算,随意增加和调整预算,改变资金用途。在财务决算阶段,由于预算编制、预算执行过程中产生的一系列疏忽,致使实际支出与批复预算不一致,不利于科研经费的财务决算。

(三)内控制度不完善,协调沟通不畅

目前大多数科研机构科研项目预算管理普遍存在内部控制制度不健全、不科学等现象,有些科研机构虽然建立了一些内控制度,但不够科学严谨,只是根据国家相关法规作些原则性的要求,对预算管理中的一些重要事项及操作流程未作明确规定,不具有可操作性。同时,在科研机构内部,科研项目预算管理主要由科研管理部门、财务管理部门、技术研发部门负责,由于各部门之间的专业限制,致使相互之间协调沟通不畅。正是基于此,在科研项目预算管理中,经常出现审批手续不全、报销凭证资料短缺、报销科目混淆等现象,这不仅不能积极推进技术研发工作,而且在一定程度上还制约了科研工作的有效开展。

(四)预算管理激励机制和绩效考核制度缺失

长期以来,科研人员把更多的精力集中在申请科研项目与技术研发工作中,很多科研机构疏于科研项目预算管理过程控制,预算管理绩效考核和绩效评价更是无从谈起。由于在预算管理工作中,既没有及时建立相应的考核和评价机制,也没有建立预算管理成效监督和奖惩制度,以致科研机构不能及时准确掌控科研项目预算执行进度,更做不到预算管理风险预警,很大程度上阻滞了科研工作的进展。

二、加强科研项目预算管理的措施

(一)重视科研项目预算管理,设置预算专职管理人员

科研项目预算管理不仅仅是某个部门的工作,而是需要技术研究部门与各职能部门共同参与,从单位领导到一线科研人员都要重视和加强科研项目预算管理,并在工作中不断培养和增强每一位科研人员的责任意识。

一方面,科研机构要统一领导预算管理工作,制定科研项目专项经费管理办法,实行以职能管理为主,科研配合为辅,分工明确、协调配合的工作机制,明确科研管理人员、财务管理人员、技术研发人员在预算管理中的职责和权限,把预算管理列入科研机构年度工作目标,切实加强科研项目预算管理;另一方面,要加强预算管理队伍建设,设置预算专职管理人员,积极跟进技术研发工作,做好过程控制,并加强预算管理人员的素质培养与培训教育,为进一步提高科研机构的预算管理规范化、专业化管理水平奠定基础。

(二)细化预算编制,硬化预算执行,强化决算管理

科研机构应从预算编制、预算执行、结题决算的各个环节对科研项目预算进行全程管理。

在预算编制中,预算专职管理人员协助技术人员,遵循目标相关性、政策相符性、经济合理性的原则,依据国家相关的政策法规,围绕研究任务目标,结合现阶段的市场行情和未来的发展趋势,编制科学合理的项目预算。

在预算执行中,预算专职管理人员要定期追踪、检查和分析并调整预算,及时掌握预算支出情况。一要审核预算支出情况,保障按照批复预算、财经纪律、财务制度合理合规支出各项费用;二要加强预算分析,对预算执行效果、差异进行分析,找出存在的问题,提出改进措施。

在结题决算中,预算专职管理人员要做好资料整理分类工作,对项目有一个整体的把控。一要归类整理项目资料,包括立项阶段申请书、立项批复、任务合同书、预算书等,研究阶段实验记录、影音文件、阶段总结等,结题阶段项目总结、成果报告、实物照片、论文专利等;二要自查自审财务相关资料,检查设备、材料等凭证是否完备,提供经费支出各项原始依据。

(三)完善内控制度建设,建立统一的沟通协调机制

健全的内控制度可以确保科研项目预算管理目标的实现,科研机构应依据国家相关的法规政策,结合自身实际,建立并不断完善预算管理内部控制制度。特别要加强科研经费审批管理流程,对科研项目经费的开支范围、开支标准、审核报销等进行明确规范,使科研人员能够合理、规范地使用经费,更好地促进科学研发工作。

良好的沟通与协调有利于科研项目预算管理工作的稳定发展,科研机构在预算管理工作中,应加强科研管理部门、财务管理部门、技术研发部门彼此之间的沟通与协调,达到相互交流、不断完善和相互认同的目的。要明确三者的职责,科研管理部门负责对科研项目预算经费的宏观管理,协同财务管理部门掌握经费来源及其特点,对不同来源渠道、不同性质的科研经费应采取不同的管理策略;财务管理部门负责科研经费的财务管理和会计核算,坚持既要方便科研工作,又要严肃财经纪律的原则,监督和控制大额支出的规范性、合理性;技术研发人员应及时提供有关科研计划、科研进展等资料,并要严格按预算合理使用经费,积极接受管理部门的监督和管理,促进科研项目的顺利完成。同时,当相互之间的意见不一致时,各方应在相互谅解的基础上进行协商,形成有机统一的协调沟通机制。

(四)建立预算管理绩效考核体系,发挥预算专职管理作用

科研项目预算管理的最终目的是最大限度地满足科研工作的需要,那么建立科研项目预算管理绩效考核体系,发挥预算专职管理人员的主观能动性将是提高科研项目预算管理水平的最主要的途径。

首先,加强预算管理指标控制,在细化预算编制和加强预算执行的基础上,对编制预算评审核减比例、项目执行实施情况和结题决算认定比例三方面进行综合评价,确保预算指标控制的有效性。

其次,建立预算管理绩效评价体系。预算专职管理人员对于推动科研项目预算管理工作起着至关重要的支撑作用,科研机构应将其工作业绩与年度考核、奖惩、职称评定等挂钩,调动预算专职管理人员的工作积极性。

最后,强化预算管理分析。预算分析是预算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对预算管理各项工作的总结和评价。通过科研项目预算分析,可以发现预算管理中的可取之处和存在的不足,不断总结经验,推进科研机构后续项目预算管理工作的开展。

三、结束语

做好科研项目预算管理工作是提高科研机构可持续发展的根本动力,只有不断完善预算管理内控制度,设置预算专职管理人员,从预算编制的“源头”开始,制定科学合理的科研项目预算管理体系,不断加强事前预防、事中控制的动态预算过程管理,才能有效提高科研机构科研项目预算管理水平,最大程度地发挥科研经费的效益。

【参考文献】

第6篇

(一)预算管理意识薄弱

从对企业内部调研结果来看,部分被访者被问及有关其对预算工作的态度以及预算的重要性问题时,被访者反馈意见主要为预算工作形式化较严重,发挥的实际作用不强等。由此可见,在电力企业内部的特殊企业文化熏陶下,科研人员逐渐形成了“重科研,轻管理”的思想观念,部分人员和部门对待科研项目的预算编制工作任务化思想较重,对编制预算不是十分重视,对预算管理工作错误的认为只是“形式”工作,缺乏从科研项目实际需要出发,充分合理细致的进行项目预算的工作态度,导致预算流于形式,执行不到位,预决算偏差过大,使得预算管理相应的战略指导作用发挥欠佳。同时,在企业内部,对预算编制水平的衡量缺乏量化标准,预算编制考核缺乏有效依据,预算管理制约性较低,也是导致预算编制人员预算管理意识薄弱的原因之一。

(二)预算管理机构不健全

预算管理作用的有效发挥,依赖于健全而有效的管理机构。然而,在电力企业内部,目前尚未建立完善的预算管理机构。在集体访谈中,被访者被问及关于预算管理的主要部门相关问题时,其主要反馈意见是企业内部目前还未设置具体的预算管理部门,预算编制和执行主要由项目承担部门负责。预算的主要工作被分散到其他部门,使得预算管理效率低下。同时由于预算工作缺乏统一的管理机构,导致预算编制的科学性和可行性水平较低,预算质量水平不高,不利于后期科研项目工作的开展。

(三)预算监督力度较弱

科研项目预算执行需要确实有效地监督措施。在电力企业,预算的具体实施主要由项目承担部门负责,科研项目实行项目负责人制。从项目预算编制,预算执行等工作主要由一个部门承担,没有设置相应监管部门,容易导致项目实施出现偏离预算,项目实施不到位等情况,弱化预算的指导约束作用,使得企业面临项目管理整体风险。

(四)缺乏对预算的“精细化”管理

首先,电力企业目前科研项目预算编制缺乏精准度。目前电力企业的预算编制工作由项目承担部门负责,财务部门基本不参与编制工作,导致预算编制缺乏准确的专业财务分析。此外,目前预算编制方法主要采用增量预算法,该预算编制方法和业务活动不对应,导致预算编制准确度较低,预算的指导作用未能充分发挥。其次,目前电力企业的财务管理系统欠缺预算管理模块,未将预算编制流程固化,使得科研项目的预算编制流程标准化程度较低,存在较大随意性。

(五)预算考核机制尚待完善

预算考核评价是预算管理的重要环节,它是预算责任和效率的体现。然而,在电力企业的预算管理实际工作中,尚未形成完善的预算考核体系。通过访谈调研所得的一手资料可知,目前,企业内部对预算考核的重视程度还较低,考核评价模式相对简单,未建立细致的预算考核指标体系,也缺乏具体可操作的考核奖惩措施,考核的科学性、针对性、导向性不足。

二、电力企业科研项目预算管理优化改进措施

(一)优化预算环境

1.增强预算管理意识,实现预算全员化。预算管理内容多,涉及面广,要把预算管理工作落到实处,需要各部门转变预算管理观念,统一协调,紧密配合。首先,企业内部领导层要明确预算管理的重要性,表明做好预算管理工作的决心,从实际工作上支持预算管理工作。其次,做好科研项目预算管理的宣传培训工作,提高项目预算的透明度,使每个部门和人员都能成为预算管理的主体,真正实现预算管理的全员化。最后,各部门负责人和科研人员需要加强预算管理知识的学习,提高自身业务素质和技能。

2.完善预算管理机构,实现预算规范化。高效的预算管理,需要健全的管理机构来实现。在电力企业内部,需要建立科研项目预算管理组织机构体系。一般而言,应当由三部分组成,即预算管理决策机构、预算管理工作机构和预算管理执行机构。电力企业应建立由主要科研院领导、科技管理部门主要负责人和财务部总会计师组成预算管理委员会,即决策机构。同时由决策机构中的部分成员成立预算管理办公室,即工作机构,具体负责预算管理的各项工作。由项目承担部门等形成具体的预算管理执行机构。完善的预算管理机构,有助于为管理工作的有序开展营造良好的基础环境。

(二)完善预算编制

1.优化预算编制方法,提高预算编制的准确度。根据具体内容的不同,电力企业可釆用多种预算编制方法,如零基预算法、增量预算法、滚动预算法等。由于科研项目具有不确定性、不可测性和多变性等特点,对科研经费的预算因项目性质的不同而不同,定额的科研经费指导项目经费预算的编制,对项目顺利实施的限制增多,以至于产生项目超预算执行等情况。基于以上情况考虑,电力企业可根据科研项目的特殊性,采用滚动预算编制方法。滚动预算编制的时间是不断延伸的,预算的内容可以不断更新,提高项目预算管理的精准性,便于部门加强预算管理。滚动预算从一定程度上避免预算编制上的盲目性,避免出现项目预算编制与实际情况脱节的情况,从而降低预决算偏差过大发生的概率。

2.完善预算编制流程,实现预算编制的标准化。对于科研项目预算编制,需要各部门协同完成,同时需要上级主管单位的检查审批,以保证预算编制工作合理有效。项目预算编制,需要遵循一定的流程,标准化流程能在一定程度上提高预算编制的效率。通过高效细致的标准化流程,能一定程度上降低内部控制风险。电力企业科研项目预算编制需要根据总部公司的投资资金计划进行,相关科技管理部门对资金计划核对后下发至各项目承担部门(以下简称承担部门)。承担部门内部组织具体人员编制预算,同时财务部门人员进行协助编制,以保证预算编制上的财务可行性。在部门负责人审核,科技管理部门审核以及主管领导审核通过后,预算编制可予以公开。预算编制流程的标准化,统一化,可实现预算编制的高效合理,实现资源节约。

(三)加强预算执行与控制

1.建立项目预算额度控制管理。为加强对预算管理的实时控制,可在立项完成后,在财务管理系统中对每一个科研项目,将其在管理系统中作为独立的核算单元。根据在项目立项阶段提供的预算编制表以及预算编制说明,在系统中按每一个不同的核算单元设定项目额度,以实现在日常核算中的项目预算监控。项目额度的设定可以按照项目总额来建立,以总额为基数,可以确保项目在总体上能在预算内执行。同时也可以根据情况对相关费用明细确定一定的额度,来实现控制。如:人工费开支控制在项目总额的10%以内,间接费不得超过项目总额的10%等。具体的项目预算额度控制管理流程图如图2所示。

2.实现预算执行分析机制。为保证预算在科研项目全过程的管理,应该将预算管理纳入信息系统中,建立具体的预算管理模块,将预算管理固化,提高对其刚性控制。信息系统能对每个科研项目的具体预算数额进行存储和整合。同时对预算实际执行情况的数据进行对比分析,从而对项目实施差异度分析,进而实现有效监督和控制。当项目实际执行情况偏离预算的程度超过一定范围时,需要及时向科技部门和总部公司汇报,以及时采取相应的措施,提高对预算执行的控制力。

(四)适度预算调整

在电力企业中,项目管理需要符合公司总体要求。一般而言,项目预算一经确定,不得随意变更,各项目承担部门要按照已经确定的开支范围和标准严格执行。但因项目进度或当年工作变更等因素确需调整的(如重大项目政策变更),经科研项目相关主管领导批准后可以进行一定范围内的调整,可计划在每年的固定月份,由科研项目归口管理部门组织召开项目预算调整会议,对项目预算不符合实际需求的方面进行调整,预算调整需要严格遵循分析、申请、审议、批准等环节,不符合预算调整程序的项目不予以调整。

(五)加强预算考评

第7篇

关键词:科研项目;预算;管理制度

随着国家科技的进步以及高等教育事业的蓬勃发展,国家财政对科研经费的投入比例持续上升,高校作为开展科学研究的重要阵地,科研活动主要以各类科研项目的形式展开。由于科研项目经费来源渠道多、管理方式复杂、经费的支出情况多变,目前各大高校普遍存在经费管理和使用不合理的现象[1]。合理安排和管理科研项目的预算逐渐成为新常态下科研领域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也是高校科研工作健康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

一、高校科研项目预算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

1.科研项目预算编制的不合理性

由于高校考核制度的导向作用,高校科研工作者普遍只重视立项,忽视项目申请书中的预算编制,项目负责人往往没有意识到预算编制的严肃性,只要能申请到经费就可以,项目组其他成员也没有参与到申请书的预算编制中来,大部分的项目申请书中的预算是由项目负责人一人完成,这样的项目预算没有进行科学合理的评估、预测,只是项目负责人凭经验估计填写。另外,科研管理人员和财务管理人员也没有把项目的预算编制作为工作的重点,导致项目立项实施的时候,经费支出与预算明显不同,项目组频繁要求调整变更。

2.科研项目经费开支的不可预见性

科研项目作为一项创新活动,开展期限普遍在2~3年,有的甚至5年,科学研究周期长,不可预见的因素多,更何况在市场经济的今天,商品和服务的价格日新月异,但是现行相关的科研项目经费制度要求严格,有些甚至于精确到商品名称、具体价格和数量[2]。项目实施过程中经费支出具有很大程度的不确定性,再加上项目主管单位复杂的编制和调整流程,科研人员很难合理地编制和调整项目预算,这给项目的实施过程增加了难度,影响项目进展。同时这也是项目组粗略编制预算、不合理使用经费的因素之一。

3.科研项目管理的复杂性

(1) 项目主管单位的管理不合理。科学研究是高校综合实力重要指标之一,许多高校为了提升科研水平,一味地追求科研项目的立项数量、级别以及到校科研经费,鼓励科研工作者通过不同渠道获得科研经费。高校的奖励制度、职称评选和晋升制度也大多与科研项目经费挂钩,这一系列项目主管单位的“绿灯”措施,使科研项目经费管理上存在很大的漏洞[3]。

例如,科研管理部门对项目申请书审查不严,只要有利于项目立项的申请,即使经费编制不合理,也容易被忽略,财务部门对科研项目经费的监管也基本上只停留在对票据合法性的审查上。项目的成果质量、经费使用的科学性和项目是否带来经济效益都往往不在审查范围。

(2)科研项目来源部门的审查不合理。项目来源部门对上报的申请书主要是对项目的论证报告、可行性分析甚至是否具有创新性等方面进行评审,项目的经费预算通常不作为能否立项的评判依据,这使得许多经费预算编制不合理甚至明显有误的项目申请书也能立项。因此被批准下来的项目无法照原预算执行,但是审计部门审查时又要求按照批准立项的预算执行,使项目经费的开支处于矛盾之中,这不仅影响科研项目的开支,也使项目管理工作更加被动、复杂。

4.各级各类项目经费管理制度差异性大

随着高校科研能力的提升,项目来源渠道也越来越多,比如纵向课题就包括: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研究项目、教育部课题、省级项目、教育厅项目还有各级专项课题等。项目的来源部门都有各自的项目经费管理办法,每个管理办法对科研项目经费允许列支的范围和额度各不相同,主要包括设备费、材料费、测试加工费、燃料动力费、差旅费、出版/文献事务费、会议费、咨询费、劳动费等,比如各级各类纵向科研项目经费管理办法的管理费提取比例就各不相同如下表。

各级各类项目来源部门各自为政, 没有进行信息共享与沟通。高校科研人员为了获取更多的科研项目与经费,只要申报条件允许都积极申报课题,导致课题资源往往集中在少数人的手中,甚至出现一题多报的现象[4]。这不仅限制了国家科研资源的优化配置,也使得科研经费的分配难以根据科研活动的实际开展支出。

5.科研绩效奖励机制不合理

科研活动是一项需要大量时间、精力的创造性活动,科研工作者的基本工资水平并不高,然而在耗费心血的科研工作当中,科研经费预算中并没有体现出科研人员的劳动报酬,经费管理办法中劳务费也只是用于没有财政收入和临时聘用人员的劳务性费用。科研工作者的长期的智力、体力劳动没有得到相应的经济认可,再加上在当今社会下科研工作者的各方面经济压力,有些科研工作者就铤而走险,利用不恰当的方式套取项目经费。

二、改善高校科研项目预算管理的措施

1.成立相关的科研经费管理岗位

由于科研项目来源渠道多,各级各类的经费管理办法也不尽相同,科研经费数额大,高校迫切需要成立一个专门管理经费的岗位,这样的科研经费管理岗位通过综合科研管理部门、财务部门的作用,不仅可以指导科研人员在项目申报时进行科学、合理的预算编制,还可以在项目执行过程中发挥专业优势及时答疑解惑,对项目立项后的实时经费支出、中期检查、预算变更、结题验收全过程进行监督指导。这样既帮助了科研工作者指导预算,监督经费开支,又缓解了科研管理部门和财务部门的压力。

2.建立健全内部管理制度

科研项目经费和项目组、科研管理部门、财务部门密切相关,建立健全内部管理制度,对经费的开支范围、报销程序进行明确规范,不仅有利于科研工作者更方便快捷地办理相关业务,又能规范科研经费的使用,减少工作的重复性,提高工作效率。

健全的内部管理制度需要明确各部门的工作,责任到人,促进部门之间的沟通协调,达到服务于科研的目的,又能够符合审计的要求。

3.优化经费管理办法

现存的各级各类科研经费管理办法因其差异性很容易被混淆,各高校又有其自身的经费管理办法,种类繁多的规章制度给科研管理人员和科研工作者带来了一定的麻烦。

一方面,广大的科研工作者迫切需要一个国家层面统一标准的经费管理办法,而且应具备操作性强、普遍性、约束性等特点;另一方面,也需要能促进科研项目来源部门优化科研经费配置的管理办法,使优势资源能集中配置给真正需要的高新技术项目;同时,还需要根据广大科研人员的实际情况合理性地调节预算范围,增加科研工作者的劳动报酬,让科研工作者的科研能力得到一定的经济补偿,增加科研人员的积极性,杜绝科研经费的违规使用[5]。

4.构建科研经费网络信息平台

与日俱增的科研项目及经费给科研管理部门和财务部门造成了巨大的压力,传统的科研管理方法已经不适应科研发展了。越来越多的高校通过引进网络信息平台改善科研管理,通过构建网络信息平台,让财务信息和科研管理部门信息共享,科研管理部门能及时了解项目经费到账情况,财务部门也可以通过信息平台了解立项项目的性质、来源部门,准确对项目经费进行划拨,简化科研管理部门、财务部门的对接程序。

参考文献:

[1]吴晓莉.新形势下我国高校科研经费管理的问题及对策[J].武汉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05).

[2][4]付 晔,杨 军.论高校科研经费使用问题产生的根源与治理[J].研究与发展管理,2014(04).

[3]余永恒.高校科研专项经费管理中的问题与对策[J].河南财政税务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3(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