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6-02 15:20:00
序论:在您撰写产业规划原则时,参考他人的优秀作品可以开阔视野,小编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这些建议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热情,引导您走向新的创作高度。
自十六大提出“积极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战略决策以来,我国文化产业进入了快速发展阶段。随后出台的《文化产业振兴规划》、《“十二五”规划纲要》,首次将文化产业提升到经济发展的战略地位。2011年10月召开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则再次从维护国家文化安全、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的高度,对文化产业大发展大繁荣做出新的部署,将文化产业发展推向新一轮。
当前,发展文化产业已经成为从政府到民間的共识,将文化产业发展纳入到经济、社会发展规,划里来。在县域,各种文化产业的开展热火朝天,纷纷制定文化发展战略、建设文化产业园区、吸引文化产业人才。一些发展较早的区县在区域文化产业发展的探索中已经小有成就,如浙江横店影视基地、北京的宋庄、深圳的大芬油画村,以及河北的魏县剪纸之乡等等,在国内外都小有名气。
但我们应看到,大部分区县的文化产业还处于起步阶段,对文化产业发展的定位还不是十分明确。据统计,上世纪80年代以来有近2万个人造景观、3000多亿投资灰飞烟灭。大型主题公园项目在2011年被叫停说明文化产业也存在同实体经济同样的一哄而上重复建设的情况。文化资源并不一定能成为文化产品,“无中生有”的文化创意产业绝不是异想天开。
县域文化产业不同于城市文化产业。城市人才集中,资金充足,有条件发展高端的文化产业,而县一级由于在资金、技术、人才等方面的相对匮乏,在与城市文化产业的竞争中无优势可言。目前,许多县域文化产业发展规划表现出发展思路单一、产业结构雷同的问题,区域特色不够明显,盲目跟风发展的一些文化产业,超出了自身的技术和人力资源条件。能否实事求是、因地制宜地制定差别化的区域发展战略成为下一步发展的关键。
二、我国县域文化产业发展特点
县域文化产业发展与城市相比表示出不同的特点,同时,由于我国东西部经济发展程度不同,也分别形成了东部模式和西部模式。
1 东西部文化产业发展呈两种不同模式
受文化资源禀赋、经济发展水平、消费力、科技水平、人才等诸多因素影响,我国东西部地区文化产业发展呈现两种不同模式。总体上,东部沿海城市的文化产业发展是“市场主导模式”,内容以创意型文化产业为主,科技含量相对较高,附加值较大;中西部则是“政府主导模式”,内容以资源型文化产业为主,多与旅游业形成互动。
(1)与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
东部地区地处沿海,市场经济较为活跃,市场体系较为完善,投融资渠道较多,加之信息资源畅通,消费能力较强,这些有利条件直接决定了东部沿海城市的“市场主导模式”,即通过市场机制来推进文化产业的发展。相比较而言,我国中西部地处经济欠发达地区,受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基础设施、资金、人才和科技实力等条件的限制,文化产业发展更加注重政府的作用,从资金、政策到市场等,政府都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形成文化产业发展上的“政府主导模式”。因为在市场机制还不充分完备的条件下,政府主导作用的发挥,对发展文化产业来说显得非常重要,也是必不可少的外部因素。
(2)与文化资源禀赋相适应
一般来说,中西部更加注重利用本地区丰富多彩的历史文化资源和民族文化资源来发展文化产业,并且与旅游业形成互动。这种文化产业模式属于资源型文化产业。
相比较而言,东部沿海城市在历史上大都属于远离中原的边远地区,历史文化资源的积淀明显不如中西部地区丰富多彩,更缺少独特的少数民族文化资源。所以,东部沿海城市利用东部地区特有的区位优势和条件,注重发展文化创意产业,属于创意型文化产业模式。
(3)与科技、资本、人才等因素相适应
从城市资源来看,东部沿海城市更适合于发展高科技含量的文化产业门类。东部沿海城市拥有中西部城市无可比拟的城市资源优势,尤其是智力资源、市场资源和科技资源,为文化产业提供了更大的发展空間。
在文化资本方面,东部沿海城市显得更加多元化,尤其是民营资本发挥了很大作用,有效地加速了资本向文化产业的集聚。浙江横店集团发展影视产业,正是依赖于其强大的民营资本的背景,有效地化解了经营风险,避免了其它企业在发展影视产业中所经常发生的资金链断裂的现象。一般而言,我国东部沿海城市民营资本非常活跃,实力也非常雄厚,这是东部城市发展文化产业比中西部城市更具优势的地方。
2 县域主要发展资源型文化创意产业
近几年,县域文化产业进入一个迅速发展的时期,无论是市场经营规模,还是利润增长规模都取得了骄人的成绩。受县域经济所具有的地域特色影响,包括地理区位、历史人文、特定资源等,当前县域文化产业发展具有以下特点:
(1)县域文化产业的主营业务主要集中在文化旅游及演艺、工艺美术品、健康体验、特色农业、及大城市文化产业配套等领域。这是由县域的资源禀赋特点决定的,目前的县域文化产业项目主要有民族风俗、文化遗址、古代建筑、宗教道场、名人故居、革命遗址、主题公园等。
(2)县域地区的文化产业是藏富于民的产业,能把当地一家一户的老百姓动员起来。这种文化的传播力量和藏富于民的力量,已经远远大于带动GDP的力量。也正因如此,政府高度重视,以各种方式积极地介人县域文化产业,极大的推动了文化产业的发展。
(3)文化产业集群度低,规模效益不明显。在县域文化产业发展的过程中,普遍因为无法形成产业集群从而缺乏规模效益。县域发展文化产业不宜过多,发展的方向多了,资源集中度自然下降。只要立足自身资源、凸显特色,集中发展具有核心竞争力一到两种文化产业。比如,浙江横店基于民間资本优势发展成“东方好莱坞”、河北蔚县做大“中国剪纸艺术之乡”、“中国蔬菜出口第一县(市)”的山东安丘大力发展特色农业、西安曲江新区重现盛唐文化。
(4)文化产品档次不高,创意含量低。目前,县域内还没有形成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文化市场,文化产品交易基本处于分散状态。一是文化市场粗放,经营分散,交易总量不大,发展后劲不足;二是文化中介机构少,对文化产品策划、推广和市场运作乏力;三是文化产业发展不平衡,产业规模小,产业間缺乏联系,没有形成文化产业链或产业群;四是文化产业结构不尽合理,产品结构单一,科技含量低,名牌产品不多,消费渠道狭窄;五是文化资源市场化程度不高、闲置和浪费现象比较普遍,市场垄断仍在一定范围内存在。
(5)启动和发展具体项目的投融资问题相当突出。从总体上来看,县域信贷支持量不足,县域资金外流比较严重,缺少现代市场经济投融资体制。
三、县域文化产业战略规划原则
实事求是、因地制宜地制定差别化的区域发展战略是发展的关键。新华咨询一部在为县域制定文化产业发展规划中,总结出以下四个方面原则:
1 立足优势,准确定位。县域文化产业,是最具地域性、原创性的特色产业。发展特色文化产业,要坚持从本地区比较优势出发,根据本地区在某一阶段的要素禀赋结构,即文化资源、人才和资本的相对份额,在文化产业上构建经济增长极,形成县域主导产业。县域文化产业在多方竞争的情况下,要抓住重点,经营强项,发挥优势。
2 整合资源,产业突破是关键。文化产业是个开放的产业。实现文化产业的规模化发展和集约化经营,整合文化资源是必由之路,即文化产业与其他产业間的融合。文化产业的发展,越来越明显地表现出产业融合的特征,如文化产业与旅游、体育、餐饮业、基础设施建设、信息服务业之間的融合等。文化产业作为新兴产业,其巨大生命力就在于与其他产业嫁接和融合,不断创造出新的产业形态。
3 创意是灵魂,必须超越对传统文化的依赖。以旅游业为例,传统旅游业在发展的过程中,出现了景区开发雷同、文化内涵不高的现象。随着竞争的加剧,人们逐步意识到旅游景区的成功因素并不仅仅是资金、设备、区位的选择,要想使景区具有长足的发展和强大的生命力,独创性和文化性非常重要,即要实现从景观旅游到体验旅游的升级。由此,一个新兴的产业——文化创意旅游产业便应运而生。英国将文化创意产业分为7大类13小类,进一步将这13小类分别与旅游产品进行联系,得到各类衍生产品,如下表。
一、县域农业生态经济规划的编制方法
县域农业生态经济系统是一个复杂的巨系统,关于其规划的编制方法很多,本文分传统方法和现代方法两类加以阐述.1、传统方法传统方法是以经验的、直接的主观判断为主,以运用初等数学为辅,通过人与人直接对话的方式来编制规划的方法,它主要包括综合平衡法、调查研究法和指标测算法。①综合平衡法。综合平衡法是县域农业生态经济规划的基本方法。综合平衡就是要使一个县农业再生产的各方面、各部门、各环节、各区域之间保持适当的比例,以求得需要和可能相平衡,进行反复的平衡核算,最终将规划方案确定下来.规划中运用综合平衡法,常用的形式是编制一系列平衡表,如土地利用平衡表,农业人口、劳动力平衡表,农副产品平衡表,农用资金收支平衡表等。②调查研究法。通过各种调查可以获取大量的第一手材料和活信息,以便摸清县域农业实情,从而更好地为进行规划服务。调查研究的具体方法很多,如函件调查、电信调查、综合性调查、专题性调查、全面调查、重点调查、典型调查、抽样调查、报表调查等。③指标测算法。县域农业生态经济规划是一个县未来农业生态经济发展的蓝图,是对未来日标的规划设计。规划口标研究的传统方法有:定额法、比例法、比较法、系数法、动态趋势法、典型推算法、因素分析法、主要产品产量法、口标推算法等等。2、现代方法现代方法是运用高等数学和电子计算机工具,通过人与机对话的方式来编制规划的方法,它主要包括系统方法和模型方法。(l)系统方法系统方法是指在系统理论提供的整休性原则、层次性原则、结构化原则、功能化原则、开放性原则、协调性原则、中心化原则和最优化原则等的指导下,对确定客休(作为系统)进行分析和研究的方式的程序的一种明确表示。县域农业生态经济规划研究中的系统分析方法,是运用系统科学的原理对农业系统与环境之间的关系,农业系统内部各子系统及组成要素之问的关系进行调查和研究。以求得合理的农业生产结构,其口的在于建立高效的农业生态经济系统,以最少的投人,最大限度地利用资源,获得最佳的生态经济效益。’(2)模型方法县域农业生态经济规划中常用的理论模型有三类:①数学模型.运用较多的是经济数学模型.经济数学模型是反映经济内容的数学公式或公式体系(用数学符号表示的函数式,方程组),是对客观经济过程中数量依存关系的数学描述。经济系统中的数量关系是复杂的,因而经济数学模型也必须是多种多样的。县域农业生态经济规划中常用到的经济数学模型有:投人产出模型体系。另外,还有运用系统控制理论而建立的系统动力学模型等等。②图解模型。常用的图解模型有框图、直方图、结构图和流程图。
二、县域农业生态经济规划的方法论原则
县域农业生态经济规划工作,是一项庞大而又复杂的系统工程,运用的方法特别多,基木的方法沦原则有:(l)实体分析与模型分析相结合。模型分析是通过用适当的数学方程、图象甚至物理形式来简明地反映县域农业生态经济实体系统的一种方法。模型分析已成为县域农业生态经济规划研究必不可少的一种方法。但是,模型本身毕竟不是实体系统,它是客观实体系统的反映象。由于客观实体系统的复杂性和人们认识的局限性,人们所构建的模型总是不太科学或不太令人满意;即使所构建的模型相当科学或相当令人满意,也会由于客观实体系统的变动性,而使原来的模型与变动了的实休系统不相符.因此,还要不断地进行实体分析,取得真实可靠的数据,来修改和完善模型.实体分析是模型分析的基础和补充,模型分析是实体分析的提高和抽象,所以,在研究县域农业生态经济规划时,要坚持实体分析与模型分析相结合的原则.(2)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定性分析是对县域农业生态经济系统各组成要素的基本特征和发展方向的分析。定量分析是对县域农业生态经济系统各组成因素的分布范围、数量和比例关系的分析。县域农业生态经济系统是性质和数量的辩证统一体。仅有定性分析,就会缺乏精确性和深刻性;仅有定量分析,就会缺乏必要的前提和基础。因此,只有将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紧密结合,才能得出正确结论。(3)规范分析与实证分析相结合。实证分析是研究县域农业生态经济系统是怎样的问题。规范分析是研究应该怎样行动的问题。作为县域农业生态经济规划方案的编制,不仅要描述、解释已经观察到的县域农业生态经济现象,并据以预测未来可能发生的情况,而且要为县级人民政府提供为实现其规划目标所应采取的切实可行的行动方针和政策措施.缺乏实证分析,规划只会是“纸上画画”;缺乏规范分析,规划只能是“墙上挂挂’.只有两者紧密结合,才会使县域农业生态经济规划得到实施运行.(4)宏观分析与微观分析相结合.宏观分析是对县域农业生态经济系统总体的结构、功能和效益进行分析,带有整体性,全面性和抽象性.微观分析是对县域内一个具体的农业生态经济系统个体进行深人细致的分析,带有局部性、典型性和具体性.宏观分析的对象一整体,是由微观分析的对象一个体有机构成的,宏观分析离不开微观分析;所以,只有两者密切结合,才会全面地、准确地反映县域农业生态经济发展的规律。(5)静态分析与动态分析相结合.静态分析是对县域农业生态经济系统处于特定时点上的结构、功能和效益水平的分析。它反映系统生产能力的高低,并可与外县农业系统进行横向比较分析。动态分析是对县域农业生产经济系统随时间变化而变化的情况的分析。动态分析可以研究过去某一时期内系统运行的情况和演替;也可以研究未来某一个时期内系统运行的发展趋势。它反映了系统的稳定性和运行规律。只有把横向可比性弧的静态分析方法与纵向可比性强的动态分析方法很好地结合起来,才能完整地、正确地反映出县域农业生态经济系统的状态和过程。静态分析与动态分析相结合要求把现状与历史、当前与长远有机结合起来,加以分析。(6)单项分析与综合分析相结合。单项分析是对县域农业生态经济系统的某个组成因素、某个方面或某个专题等进行研究。综合分析是把各个因素、各个方面和各个专题等放在县域农业生态经济系统整体中去研究,找出它们之间内在的本质的联系。单项分析和综合分析相结合,以综合分析为主。(7)主导因素分析与非主导因素分析相结合。主导因素分析是对组成县域农业生态经济系统的诸多因素中,能反映其基木特征,并将起决定性作用的因素的分析。非主导因素分析是对系统发展不起决定性作用的因素的分析.主导因素和非主导因素是相比较而言的,在一定的条件下,它们可以相互转化.在进行主导因素分析时,不要忽视对非主导因素的分析,但又不要面面俱到地分析一切非主导因素.因此,在进行县域农业生态经济规划研究时,要坚持以主导因素分析为主的主导因素分析与非主导因素分析相结合的原则.(8)结构分析与功能分析相结合.结构和功能是系统中相互依存、相互制约而不可分割的一对范畴.如果只对具体系统进行结构分析,那么就难以理解“同构异功”的现象。因此,只有把功能分析与结构分析相结合,才能真正揭示结构与功能的复杂关系(同构同功,同构异功,异构同功,异构异功),从而揭示系统的本质特征.(9)系统分析与环境分析相结合。这里的系统分析是指对县域农业生态经济系统的结构、功能和效益进行分析。环境分析是指对县域农业生态经济系统外的、而对该系统发生较大作用的环境因素进行分析.县域农业生态经济系统是一个开放系统,该系统与其环境之间相互渗透、相互联系,不断进行物质、能量与信息的交换.如果不进行环境分析,而一味编制县域农业生态经济系统规划,结果会使系统与环境格格不人,农业经济难以持续发展.(10)传统方法与现代方法相结合.传统方法的严密性、规范性和科学性较差,不能胜任复杂因素的分析,但它灵活性较强,并易于掌握,所以,在规划工作中仍被广泛使用。现代方法科学性强,可以弥补传统方法之不足,但要人们普遍掌握这些方法,却需要很长时间.因此,要将传统方法与现代方法结合起来使用,互相取长补短.
一、加快推进产业集聚区规划建设的重要意义
搞好产业集聚区规划建设,事关城市的长远发展,事关全市经济的长远发展,意义重大,影响深远。加快推进产业集聚区规划建设是推进经济跨越式发展的重要基础。是欠发达市,发展后劲不足,实现跨越式发展面临很大困难和很多问题。通过产业集聚区的规划建设,相关企业和项目入区,优化产业布局,积聚生产要素,培育形成产业集群,做大做强冶金机械、矿产开发、化工、物流、食品加工等主导产业,从而打造新的竞争优势、推进全市经济的跨越式发展。加快推进产业集聚区规划建设是落实“全党抓经济,重点抓项目”的具体体现。通过产业集聚区的规划建设,可以充分利用区内未利用地多的优势,进行技改扩模或建设新的项目,有效突破土地“瓶颈”制约。同时,可以利用财政、税收上的支持政策,搭建平台,吸引一批效益好、带动能力强的项目。从而落实市委九届二次全会确定的“全党抓经济,重点抓项目”主基调。加快推进产业集聚区规划建设是调整工业布局、加快推进工业化的必然选择。通过产业集聚区的规划建设,加快工业布局战略性调整,形成新的专业化分工体系,实现由传统工业向市场经济意义上的产业集聚的转变,加快推进工业化进程。加快推进产业集聚区规划建设是拓展发展空间、加快推进城市化的现实需要。通过规划建设产业集聚区,“扩城上山、工业外迁”,各类工业产业和项目向产业集聚区集中,中心城区定位在居住、商务、餐饮、金融、文化、科技、教育方面,从而拓展城市发展空间,优化城市功能布局,为建设生态宜居城市、推进城市化进程创造条件。
二、需要把握的原则
加快推进产业集聚区规划建设,应把握以下五条基本原则:
一要坚持高标准规划、高起点起步的原则。要按照“布局集中、用地集约、产业集聚、经济循环”的要求,高标准、高起点编制产业集聚区规划。并按照产业布局、产业发展规划,由市里统一制订项目准入条件,按统一规划、统一政策、完善功能、分步实施的原则,确保每一个入驻项目顺利入驻、建设和发展。
二要坚持工业进区、集中发展的原则。今后,除产业集聚区以外,在城市规划区内原则上不再摆放新的工业项目;中心城区内所有老企业的技术改造项目,原则上放到产业集聚区内去建设,争取尽快把产业集聚区建成全市经济的增长极。
三要坚持平台共用、利益分享的原则。这次规划建设产业集聚区,突破了行政区划,打破了区域限制,为全市招商引资和项目建设提供了平台。今后,各县区、各有关单位的招商引资项目和技术改造项目以及其它新上项目,凡符合统一准入条件的,均可入驻,并按照谁引进谁受益的原则实行利益分享。
四要坚持市场化运作、区域性经营的原则。对规划建设的产业集聚区,由有关县按照重要基础设施配套的要求进行开发,由市有关部门解决水、电等设施及路网建设问题,由产业集聚区管理机构对外招商。三个产业集聚区的运营将按照属地管理、独立经营的原则,实施经营管理和服务。
五要坚持科学审视、严谨论证的原则。产业集聚区的规划是委托专业规划设计院规划设计和专家反复勘查论证后确定的,规划总体思路和原则符合的实际。在产业集聚区进一步的规划和建设中,一定要科学审视、严谨论证。
三、总体规划和起步区规划
市产业集聚区总规划面积达到平方公里,其中起步区面积平方公里,起步区一期工程面积平方公里。分为产业集聚区、产业集聚区、产业集聚区。
(一)产业集聚区总体规划和起步区规划。在城区西边靠近中心区区域,国道以东,市区以西,桥以南,铁路以北,利用大量的荒山、荒坡及未利用地,规划远期可控制面积平方公里(万亩)的西部产业集聚区。这一产业集聚区起步区控制面积平方公里(万亩),东至桥西界,南至铁路路北,西至国道,北至线两侧。其中一期工程平方公里(亩),二期工程平方公里(万亩)。由于这一区域位于腰占堡水源地准保护区边缘,属的上风区和上水区,区内主要发展机械装备加工、食品深加工、物流等低污染、低耗水的产业。
(二)产业集聚区总体规划和起步区规划。在县的东北部和县的西部,东至县村、台村,南至镇村,西至镇河,北至公路,规划远期可控制面积平方公里(万亩)的产业集聚区。这一产业集聚区起步区控制面积平方公里(亩),东至县村,南至 镇村,西至镇河,北至公路。其中一期工程平方公里(亩),二期工程平方公里(亩)。由于这一区域荒地、荒坡多,又远离村庄,区内主要发展精细化工为主的产业。
(三)产业集聚区总体规划和起步区规划。在县镇村东和村东以及区的寺村周边,规划了远期可控制面积平方公里(万亩)的南部产业集聚区。这一产业集聚区起步区面积平方公里(亩),东至山脚,南至国际公司市发电总厂,西至高压走廊,北至区寺村南。其中一期工程平方公里(亩),二期工程平方公里(亩)。区内主要发展技术、生物制药等产业。
四、规划建设时间安排
产业集聚区(起步区)各项规划建设工作按以下时限要求推进:
(一)前期准备阶段。月底前,完成组建机构、起步区规划、土地详查等工作,完成起步区论证及定位。
(二)启动建设阶段。月上旬,开始产业集聚区建设的组织实施工作。
1、各县在征地、拆迁的同时,组织施工队伍入区进行土地平整,月底前完成产业集聚区起步区一期工程的土地平整。
2、市交通局在县里平整土地的同时,进行主干线道路的规划、设计和建设及产业集聚区内主路网的建设,年底前完成产业集聚区起步区一期工程主干线道路和主路网的建设。
3、市供电公司进行产业集聚区的电力设施立项、设计及建设,年底前完成产业集聚区起步区一期工程的电力设施建设。
4、水务局开始集聚区水源点的确定,搞好水源点的设计和建设,年底前具备向产业集聚区起步区一期工程内供水的条件。
5、市公用事业管理局负责产业集聚区煤气、天然气气源的确定和管网的规划、设计及建设,年底前完成规划工作。
6、市财政局负责启动资金及资金安排调度,确保市安排产业集聚区建设资金落实到位。
7、市国土局负责土地调整的报批,确保土地工作不出问题。
8、市发改委、车务段负责铁路专用线的规划和报批,年底前完成。
(三)竣工验收阶段。今年年底前完成起步区一期工程的“三通一平”(通上水、通电、通路),具备企业入区建设条件,搞好管网的设计和预留。明年初开始起步区二期工程建设,明年九月底前完成起步区的全部建设工程,逐步达到“七通一平”(通上水、通下水、通电、通路、通讯、通暖气、通天然气或煤气、平整土地)标准,满足企业生产需求。各县对施工队伍工程进度和工程质量进行检查验收,工程竣工后,市统一组织对三个产业集聚区工程进行检查验收。
五、相关配套政策
为调动方方面面的积极性,推动项目和企业进区,促进产业集聚区发展,有关部门要研究制定产业集聚区发展的相关配套政策,月日前,拿出初步意见,报市政府。
一是异地投资鼓励政策(市财政局负责)。鼓励城区内的企业进入产业集聚区,企业进入产业集聚区后,地方税收基数部分仍由企业原所在区收取,超收部分由企业原所在区和产业集聚区所在县共同分成;鼓励县区引进项目入驻产业集聚区,地方税收由引进县区和产业集聚区所在县分成。
二是项目入区优惠政策(市发改委会同市商务局、市财政局、市国土局负责)。鼓励新上项目进入产业集聚区,新上项目进入产业集聚区后,在税费收取、土地使用方面给予政策倾斜,扶持企业发展。
三是招商引资奖励政策(市商务局负责)。主要是鼓励各单位及个人招商,招商项目入驻产业集聚区后,对引进单位和个人给予一次性奖励。
四是项目准入政策(市发改委工业发展运行局会同产业集聚区所在县负责)。研究制定产业集聚区的项目准入政策,鼓励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的企业和项目入区,限制和淘汰高耗能、高耗水、占地多、低效率、污染重和不符合安全生产条件的企业和项目。
五是产业集聚区的管理体制(市发改委工业发展运行局会同产业集聚区所在县负责)。根据政府主导、市场化运营和属地管理、独立经营的原则,研究制定产业集聚区的管理体制。
六、推进措施
要切实落实各项保障措施,倾全市之力推动产业集聚区规划建设。
一要加强组织领导,推进工作开展。为加强对产业集聚区规划建设的领导,市县都成立了组织机构。各机构人员要迅速到位,集中时间、集中力量、集中精力开展工作。要倾全市之力推动这一工作,各级、各部门要创造性开展工作,全力支持产业集聚区规划建设,确保产业集聚区规划建设各项工作顺利有序推进。
二要明确目标任务,落实工作责任。为落实责任,市政府已经层层明确了责任目标。各级、各部门要紧紧围绕确定的工作目标,落实各级职责,雷厉风行,一抓到底,努力形成目标任务明确、责任层级清晰、齐抓共管的工作格局。同时,各单位要将工作目标任务细化分解,落实到操作层面的各个具体环节,明确具体的责任领导、责任人员和完成时限,切实做到时限明确、标准严格、责任到人。
一、引言
生态旅游是绿色旅游,以保护自然环境和生物的多样性、维持资源利用的可持续发展为目标。它是指在旅游过程中欣赏美丽的景色,更强调的是一种行为和思维方式,即保护性的旅游。不破坏生态、认识生态、保护生态、达到永久的和谐,是一种层次性的渐进行为。生态旅游的产生和发展归因于全球日益恶化的环境问题和对大众旅游的不满,人们回归自然需求的日益增加,向往清新的空气,清幽雅致的环境,生态的人居。同时也希望能品尝到绿色无污染的绿色食物,让身心在大自然环境中受到洗礼和净化。
党的十提出:“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这是美丽中国首次作为执政理念提出,也是中国建设五位一体格局形成的重要依据。“生态产品”是十报告提出的新概念,是生态文明建设的一个核心理念。
因此,对生态旅游产业规划的研究显得十分必要,本文以玉林市仁厚镇生态旅游产业规划为例,将对规划的相关内容进行详细解读。本次规划以大自然为场所,把资源开发利用与环境保护结合在一起的理念融入的规划布局、产业定位、功能分区和服务设施配套,以旅游促进生态保护,以生态保护促进旅游,使当地从保护自然资源中得到经济收益。以期为同类规划提供相应的经验借鉴。
二、规划区概况
仁厚镇地处广西玉林市玉州区西北部,距玉林火车站15公里,国道玉石一级公路从境内贯穿而过。目前村村通公路,交通十分便利。规划区现状包括耕地、水域、防护绿地、绿地、村庄、道路等各类用地,以农田耕地为主。仁厚镇资源以农业类为主,土地肥沃,农业产品丰富,是玉林市重要的商品粮、蔬菜、禽、蛋、淡水鱼的生产基地之一。最大的特色资源是中医药健康产业园――融科技、信息、技术、培训、销售的市场大平台。这为仁厚镇生态旅游提供了扎实的生态基底。
三、规划解读
(一)规划设计的定义
在对旅游资源评价和生态旅游者市场需求调查分析的基础上,将生态学的相关理论与一般旅游规划理论相结合,进行的生态旅游资源与市场对的优化配置以及旅游活动在空间上的合理布局,为生态旅游制定发展目标和相应的实施方案。
(二)规划设计的重点
规划设计以生态旅游资源为基础,保护为前提,市场需求为动力,旅游项目设计为重点,对生态旅游区的功能布局、建筑风格、旅游设施和生态旅游活动做出符合生态学原理的规划设计,最大限度的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
(三)规划设计定位
做成面向国内领先的健康产业园实验体验交流基地;辐射广西区内的特色生态旅游城镇与生态文明和经济建设和谐发展的示范基地;从而推动玉林市农业产业的升级和生态旅游的发展。
(四)规划设计的原则
1.协调与可持续发展原则
生态旅游规划应该在可持续发展思想的指导下,协调好生态旅游业与该地区其他产业的关系,以及生态旅游业内部各个子系统之间的关系,协调好生态旅游建设项目和服务设施与生态旅游资源的关系
2.保护优先与稳步发展的原则
生态旅游开发必须以保护为前提,这是生态旅游区别于大众旅游的核心所在。生态旅游资源的保护与生态旅游的发展相辅相成,要遵循保护优先,稳步发展的原则。
3.生态与文化真实性的原则
生态旅游规划设计要尽量保持生态旅游资源的原始性和真实性。不仅要保护自然的原始韵味,而且要注意对当地传统文化的传承与保护,避免旅游带来的文化冲突和文化污染。在生态旅游项目和产品规划设计上应该体现原汁原味,避免与生态旅游方向不一致的旅游活动。
4.多方参与和利益共享原则
在生态旅游规划设计过程中,普遍征求利益相关者的意见,使他们真正参与到规划中来,并接受他们的合理建议,才能使生态旅游在取得良好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同时获得各方满意的经济效益。
5.资源节约与清洁生产原则
在生态旅游项目与相关设施的规划设计上,尽可能实现“最小化”原则,能源和材料消耗、投资和服务设施建设都体现资源节约和再循环的原则,尽可能的多使用清洁能源,充分利用高科技手段有效保护旅游区生态环境,实现资源节约与清洁生产。
6.环境教育与科学教育原则
科学教育与环境教育二者相辅相成,共同发挥着通过生态旅游活动提高全民族科学素养和生态环境保护意识的重任,以实现保护生态旅游资源及其依托的环境十分重要。
(五)规划设计的思路
以玉林市仁厚镇经济社会发展和城市建设现状为基础,通过现状综合分析和评价,在自然景观、生态环境保护的基础上,以经济社会发展建设为背景,结合自然景观资源、产业资源、社会旅游景观价值取向、旅游城镇建设与生态建设协调发展。
围绕一园区(健康产业园),两产业(工业产业、生态休闲旅游产业),以产业化龙头企业带动,优先发展现代农业,并以现代农业和自然风光为依托发展农村生态休闲旅游业,以点带线,连线成网,形成人气后再进行小城镇建设开发和旅游地产的开发,以小旅游发展大文化大旅游,以大文化大旅游为引领,推动城市转型、环境升级。一、二、三产业有机融合,循环发展,就会给企业带来稳定的市场回报,确保了项目持久发展的动力。
(六)规划结构与分区
通过发展用地条件以及产业布局的分析,规划区未来的发展形态结构规划为“三轴五区、九园百庄”的空间形态。
1.“三轴”指:一条生态旅游南北向发展主轴、两条东西向发展次轴
2.“五区”指:教育科技主题区、农场体验主题区、养生养老度假主题区、健康游憩主题区和温泉商务度假主题区五个功能区
3.“九园”指:一个特色旅游集镇、一个竹博园、一个药用植物科普体验种植园、三个有机农场、一个水产养殖渔家乐、一个石斛养生农家乐、一个温泉养生农庄九个示范园
4.“百庄”指:百个生态农家乐
(七)产业规划
1.主导产业:中草药种植、有机果蔬种植、禽类养殖、水产养殖等。其中,中医药产业为龙头,是核心产业。
2.关联产业:根据主导产业,关联的产业包括:中草药加工、有机食品加工、商贸物流等,其中,商贸物流业是通用的配套产业。
3.第三产业:中医药养生体验、农事活动体验、商务会议服务、餐饮住宿服务、茶艺展示、农家乐从业培训基地、生态环保教育基地等产业。
四、结语
农业主导产业是指一个地区或区域内在因地制宜、充分发挥农业资源优势的基础上,在一定时期产业体系内技术先进,生产规模大、商品率高、经济效益显著,能够较大幅度地增加农民收人和地方财政收人,并在产业结构中占有较大比重,对相关产业具有强烈拉动作用的产业。运用合理的产业政策对主导产业进行培育与扶持,促进其健康快速的发展,并通过它的带动作用,促进上游产业和后续产业的发展,从而可以推动整个经济的腾飞。选择主导产业一般应遵循以下原则:
1.1市场导向原则
主导产业必须是在今后一定时期、一定地域范围内产品具有较好的市场前景,其中大部分能够直接或通过加工而成为商品销售,且市场占有率较高的产业。
1.2资源适宜性原则
主导产业必须是该地区资源条件最适宜产业之一,且可开发资源量广质优,区域分布相对集中,开发利用后仍可持续发展。
1.3比较效益原则
主导产业必须选择在当前和今后一定时期内,在本地区适宜发展产业中比较效益最好的产业。
1.4开发主体意愿原则
选择主导产业必须尊重开发主体对开发项目(品种)的选择和尊重历史传统产业习惯,同等条件下群众愿意发展的传统产业优先选择。
1.5产业政策原则
选择发展主导产业要符合本级政府或上级政府已出台的产业政策的要求。
2必须确定主导产业的最适宜发展规模和方式
主导产业确定后,如何加快主导产业的发展显得非常重要。主导产业的发展,必须以资源的可持续利用,资源到产品的转化率和产品到商品的转化程序最高为原则。也就是说,主导产业的发展不但资源和投人要可持续发展,而且投人产出比例要最高。根据这一要求,首先要根据对一定时期内、一定的地域范围内的交通、人口、居民生活水平、经济发展水平等因子的预测,并以此预测某一主导产业在该地域范围内的市场前景,进而提出这一主导产业在这时期内的最佳发展规模其次是要对各主导产业所依赖的资源条件进行承载力分析,探讨在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前提卜的资源最佳开发程度和与此相应的主导产业最适宜发展规模。第三是要分析主导产业的投人产出情况.尤其是分析主导产业与其它产业的效益情况比较,找出决定主导产业效益的关键限制因子,分析其发展的后劲,提出主导产业发展的最佳时限和替换产业选择对象等。最后,综合分析上述三个主导产业发展的限制因子,提出最适宜的发展规模和模式,并以此为依据搞好主导产业的基地发展规划。
3必须科学规划农产品加工、销售龙头企业的发展
农产品加工、销售龙头企业上联市场下联农户(基地)的特殊地位决定了它在农业产业化发展中具有不可忽缺的作用,因此搞好龙头企业的发展规划是农业产业化发展规划的核心。要对龙头企业的发展有一个科学合理的规划,首先必须对该企业的发展潜力等作一科学分析.然后根据加工能力、原材料供应、市场销售能力、产品科学含量等情况的综合分析,提出企业在某一特定时期的发展规划。
农业主导产业是指一个地区或区域内在因地制宜、充分发挥农业资源优势的基础上,在一定时期产业体系内技术先进,生产规模大、商品率高、经济效益显著,能够较大幅度地增加农民收人和地方财政收人,并在产业结构中占有较大比重,对相关产业具有强烈拉动作用的产业。运用合理的产业政策对主导产业进行培育与扶持,促进其健康快速的发展,并通过它的带动作用,促进上游产业和后续产业的发展,从而可以推动整个经济的腾飞。选择主导产业一般应遵循以下原则:
1.1市场导向原则
主导产业必须是在今后一定时期、一定地域范围内产品具有较好的市场前景,其中大部分能够直接或通过加工而成为商品销售,且市场占有率较高的产业。
1.2资源适宜性原则
主导产业必须是该地区资源条件最适宜产业之一,且可开发资源量广质优,区域分布相对集中,开发利用后仍可持续发展。
1.3比较效益原则
主导产业必须选择在当前和今后一定时期内,在本地区适宜发展产业中比较效益最好的产业。
1.4开发主体意愿原则
选择主导产业必须尊重开发主体对开发项目(品种)的选择和尊重历史传统产业习惯,同等条件下群众愿意发展的传统产业优先选择。
1.5产业政策原则
选择发展主导产业要符合本级政府或上级政府已出台的产业政策的要求。
2必须确定主导产业的最适宜发展规模和方式
主导产业确定后,如何加快主导产业的发展显得非常重要。主导产业的发展,必须以资源的可持续利用,资源到产品的转化率和产品到商品的转化程序最高为原则。也就是说,主导产业的发展不但资源和投人要可持续发展,而且投人产出比例要最高。
根据这一要求,首先要根据对一定时期内、一定的地域范围内的交通、人口、居民生活水平、经济发展水平等因子的预测,并以此预测某一主导产业在该地域范围内的市场前景,进而提出这一主导产业在这时期内的最佳发展规模其次是要对各主导产业所依赖的资源条件进行承载力分析,探讨在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前提卜的资源最佳开发程度和与此相应的主导产业最适宜发展规模。第三是要分析主导产业的投人产出情况.尤其是分析主导产业与其它产业的效益情况比较,找出决定主导产业效益的关键限制因子,分析其发展的后劲,提出主导产业发展的最佳时限和替换产业选择对象等。最后,综合分析上述三个主导产业发展的限制因子,提出最适宜的发展规模和模式,并以此为依据搞好主导产业的基地发展规划。
3必须科学规划农产品加工、销售龙头企业的发展
农产品加工、销售龙头企业上联市场下联农户(基地)的特殊地位决定了它在农业产业化发展中具有不可忽缺的作用,因此搞好龙头企业的发展规划是农业产业化发展规划的核心。要对龙头企业的发展有一个科学合理的规划,首先必须对该企业的发展潜力等作一科学分析.然后根据加工能力、原材料供应、市场销售能力、产品科学含量等情况的综合分析,提出企业在某一特定时期的发展规划。
4制定切实可行的政策和措施是农业产业化发展的保证
农业产业化发展,规划是基础,实施是关键规划只有付诸实施才能成为现实生产力因此,为确保产业化发展规划的科学性和严肃性,必须制定切实科学的政策和措施。首先要确保规划的科学性和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规划必须实事求是.尊重科学,认真仔细地做好调查论证工作,减少行政干预,严格按照资源条件和市场经济规律进行规划。
沪府办发〔20*〕37号文提出的8条意见,主要是针对工业项目用地,通过政策激励,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提高土地利用效率。政策的适用范围主要为旧工业厂房及仓储用地,老大楼及次新大楼用地。
二、政策的适用原则
(一)产业导向原则
政策的适用首先应遵循规划和产业导向原则,政策的效应要向政府鼓励扶持的现代服务业、创意产业聚焦,通过产业引导,推进产业结构升级。
(二)节约集约原则
对符合产业导向的项目,在满足规划的条件下,要进一步提高土地的节约集约利用水平,充分利用政策,提高土地的单位产出效益。
(三)两个不变原则
在政策的适用上,要坚持土地使用权人和土地用途两个保持不变的原则,在此基础上鼓励企业进行结构调整,发展现代服务业。
(四)因地制宜原则
在产业发展上,要根据项目的实际情况,因地制宜,通过结构调整,发展与区域功能定位相符的现代服务业或创意产业等。
三、具体操作意见
(一)建立会审机制,提高工作效率
由于沪府办发〔20*〕37号文有关政策的实施涉及产业认定、规划审批等多个环节,为提高工作效率,方便企业,成立由区经委、建委、房地局、规划局、环保局、工商分局、税务分局等部门组成的联审工作小组。对企业申请的项目,由联审单位先进行联合会审,对项目的产业、规划情况、周边基础设施情况等进行评估,并出具会审意见。会审意见作为项目后续核准、备案等手续办理的重要依据。
(二)加强规划控制,符合产业导向
对于利用旧厂房兴办信息服务、研发设计、创意产业等现代服务业的用地单位,首先由区规划局、发展改革委等部门按照控制性详细规划和区域功能定位进行审核把关,然后由区经委等产业部门对具体发展产业和行业进行导向认定,对符合上述条件的项目,向区房地部门进行备案。
(三)实施结构调整,积极盘活存量
对于老大楼、次新大楼等存量土地项目,鼓励结构调整,通过收购置换或长期租赁的方式,在不改变使用权人、土地用途条件下,经区房地部门备案后,支持发展现代服务业,降低开发成本,暂缓办理补地价手续。
(四)鼓励“土地储备”,集约利用土地资源
对于近期无动迁可能的、位于规划旧区改造范围内的旧厂房,因企业经营需要要求转让的,由区土地储备中心统一收购储备并予合理利用。
(五)加大闲置地块处置力度,促进土地及项目开发
对于闲置的商务楼宇地块,加大处置力度,通过闲置土地认定、征收土地闲置费等方式,督促用地单位尽快开工建设。对条件相对成熟,企业无力自行开发的地块,由政府收回实施土地储备后公开上市出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