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优发表网,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股权代码(211862)

购物车(0)

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期刊投稿 出版社 公文范文 精品范文

科技强国战略的基本举措范文

时间:2023-06-02 15:19:57
科技强国战略的基本举措

第1篇

“技术创新红利”何其大

讲“技术创新红利”,不能不讲到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美国经济学家卢卡斯(Lucas)。上世纪80年代,卢卡斯等将知识作为“内生变量”放入生产函数中,从而在理论上揭示了知识对经济发展的作用,因此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

何谓“技术创新”?笔者认为技术创新作为一种新的生产方式的引入,具体指从投入品到产出品的整个物质生产过程所发生的“革命性”变化或称突变。进入21世纪以来,科技进步的作用比20世纪更为显著。信息技术已成为诸多生产要素中的第一要素,统领资本、土地和劳动力等生产要素,为经济增长作贡献。

同时新技术革命的发展对人的发展产生影响,产生了一些新人。笔者在《人本体制论》指出,这些新人既是技术专家,也是商人,同时也是艺术家;他们不喜欢传统观念,不喜欢等级制度。在乔布斯和马云们的身上,我们已经看到这种迹象。

由上可见,一国要建成“人本导向的国家”并获得持久的竞争力,不能仅仅依靠资源禀赋和要素成本的红利,还必须着力挖掘新的红利,其关键的一招是寻求创新驱动的红利。

中国“技术创新红利”挖掘出来没有

对于“中国技术创新的红利挖掘出来没有”这一命题,世界经济论坛(WEF)的《2011-2012年全球竞争力报告》中依据全球竞争力指数(GCI)对全球142个经济体进行评测。 GCI由基础条件、效率提升、创新与成熟度三大类共12个项目决定。在2011-2012年度竞争力排名中,瑞士、新加坡和瑞典位列前三位,这三国共同点是在创新方面有较强的实力。以瑞士为例,其在12个大项中表现均很强劲,其中最强的三项为创新、技术设备、劳动力市场效率。

再看中国在12个分项的排名:制度第48名,基础设施第44名,宏观经济稳定性第10名,健康与初等教育第32名,高等教育与培训第58名,商品市场效率第45名,劳动市场效率第36名,金融市场发展第48名,技术设备第77名,市场规模第2名,商务成熟度第37名,创新第29名。由此可见,尽管中国在市场规模、宏观经济稳定性方面优势明显,但在创新方面的表现却差强人意,特别是在技术设备、高等教育与培训等方面亟待提高。

2011年7月,“信息技术和创新基金会”(ITIF)发表的题为《大西洋世纪》的研究报告也传达出类似的信息。该报告对全球40个国家和若干国际经济体的“全球创新型竞争力”(Innovation-based Global Competitiveness)进行评估。中国在40个经济体总排名中,位列第34名,而另外两个东亚国家——韩国和日本则分别位列第5位和第11位。这也反映出中国与世界发达国家在“创新型竞争力”方面的明显差距。

总之,当今世界新技术革命在迅速崛起,逼迫我们奋起直追,如中共十提出的那样,“推动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促进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通过实施“创新立国”战略,释放中国“技术创新红利”。

释放中国“技术创新红利”要有战略思维

如何释放中国“技术创新红利”?从战略思维的角度,有三条必须把握:

把握先进生产力发展的规律性趋势。2001年笔者在《关于先进生产力的内涵、特征及发展规律性研究》中,提出了五条规律性认识:一是科学发明——技术创新——产业化推进的基本路径;二是量变——部分质变——根本质变的运行方式;三是开拓新产业和改造传统产业的两条主要战线;四是局部发达地区创造——向国内更大范围扩散——向不发达国家和地区转移的空间运动规律;五是利用后发优势促进某一产业乃至社会生产力的跨越式发展。在这五条中,科学发明、技术创新是基础性的东西。

把创新列为第三波转型即整体转型的重点。当前,“中国正面临第三波历史大转型”。这是从民族复兴角度提出的整体转型战略。在 “人本、绿色、创新、协调”的八字方略中,创新发展战略与人本导向战略、绿色发展战略、协调(内外、产业、区域、城乡)发展战略属于同一战略层级。

制定中国自己的创新立国战略。笔者在《创新立国战略》一书中指出,作为国家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强调的是战略性、宏观性和思想性,而不是战术性、微观性和技术性。创新立国战略是一个涵盖国家、产业、企业三个层面在内的创新体系。它不仅涉及“技术自主创新”,更涉及“制度创新”问题。

释放中国“技术创新红利”要有切实举措

第一个举措是国家层面创新。这是释放中国“技术创新红利”的制高点。释放中国“技术创新红利”,首先应推动国家层面的创新。

第二个举措是产业层面创新。这是释放中国“技术创新红利”的栋梁。针对“加工大国”的现状,应就如何改造提升传统产业,以及如何培育发展节能环保、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制造、生物、新能源、新材料、新能源汽车等战略性新兴产业进行分析。

第三个举措是企业层面创新。这是释放中国“技术创新红利”的主体。新时期企业创新应遵循的四大要点,即自主创新为基础、应用创新为核心、实施企业差异化战略、打造企业主导的产学研一体化体制。

第四个举措是创新型科技人才。这是释放中国“技术创新红利”的基础。要界定清楚“人才”、“创新型人才”、“创新型科技人才”的内涵与特征,构建一套科技人才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并对中外科技人才创新能力进行比较分析,提出相匹配的实施方略。

第五个举措是创新型教育。这是释放中国“技术创新红利”所需创新型人才的摇篮。寻找解决高校包括“行政化”在内的根深蒂固的制度性缺陷,对高等教育制度进行重大改革。

第六个举措是知识产权保护。这是释放中国“技术创新红利”的法制保障。应从中国知识产权战略、中国知识产权的创造、中国知识产权管理及运用,特别是法律保护等方面着手。

第七个举措是配套型经济体制。这是释放中国“技术创新红利”的体制支撑。应着力推进财税体制、金融体制、市场体制、产权激励机制、政府管理体制等一系列体制机制创新。唯有此,才能释放更多的“技术创新红利”。

第2篇

调研主要围绕4个方面、18个专题开展。

一是国内能源发展战略若干重大事项调研。主要包括:国内能源需求预测和供应潜力分析;能源战略基地与战略通道组织实施等重大问题对策措施研究;煤炭安全绿色开发战略措施研究;国内油气资源开发利用对策措施研究;核电发展重大举措研究;水电发展战略举措调研;可再生能源发展战略举措调研;煤电基地及通道建设、节能减排对策措施调研等。

二是国际能源合作发展战略调研。主要包括:国外油气资源合作开发战略措施研究;国外煤炭资源合作开发战略措施研究等。

三是能源科技创新重大任务调研。主要包括:能源科技创新总体战略措施研究:化石能源开发利用科技创新战略措施研究;新能源科技创新战略措施研究;非常规油气开发科技创新战略措施研究:电力储能与能源系统智能化重大技术创新调研等。

四是能源市场化改革和监管重大事项调研。主要包括:完善能源法律法规体系重大对策研究:健全能源监管体系研究;能源体制专项改革措施研究等。

农业部要求加快推进农业信息化

据中国证券报,农业部《关于加快推进农业农村信息化的意见》。意见提出,力争用五年时间,农业信息化基础设施进一步夯实,信息技术与现代农业融合、与农民生产生活融合更加深入,农业部门行政效能明显提升,“三农”综合信息服务体系更加健全,农民获取信息能力显著增强。

第3篇

当前,在全球竞争日益激烈的背景下,发达国家政府不断调整与完善其科技创新战略和政策,加强重点领域的研发并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以便在全球竞争中占据有利地位。从各国的政策和举措看,它们重点培育的战略性新兴产业主要包括低碳产业、生物能源、信息技术产业以及纳米新材料产业等。

一、发达国家支持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具体举措

(一)低碳产业

近年来,伴随着全球气候变暖趋势的加剧,发达国家纷纷对产业、技术、贸易、人才等政策进行了诸多重大调整,大力发展低碳技术,兴起了以高能效、低排放为核心的“低碳革命”。

美国:在所有的新兴产业中,奥巴马政府高度重视发展清洁能源和低碳技术,主张依靠科学技术开辟能源独立的新路径,在18年内把能源经济标准提高1倍,在2030年之前将石油消费降低35%。具体措施包括:加大清洁能源技术开发示范力度,在未来10年内投入1500亿美元开发下一代生物燃料技术及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促进可再生能源的商业化,建设低排放煤电厂,建设新数字化电网等;推进风能、太阳能、地热等可再生能源的利用,到2010年实现10%的电力来自可再生能源,到2025年提高到35%;设立清洁技术发展风险投资基金,未来5年每年投资100亿美元推动新技术从实验室向商业化应用;通过对本土汽车厂提供贷款担保等方式,鼓励生产节能汽车,使汽车的平均燃油经济性指标每年提高4%;推行“碳限排-交易”体系,对限排额度实行100%拍卖,并从每年的拍卖收益中拿出150亿美元开发替代能源;建立国家建筑节能目标,使新建建筑物能效提高50%,旧建筑物能效提高25%;积极应对气候变化,以1990年为基数,到2020年使碳排放减少10%,到2050年减少80%。

欧盟:欧盟在全球应对气候变化行动中充当急先锋,并试图担当领袖角色,称低碳经济是“新的工业革命”,采取了强有力的措施推进低碳产业发展,带动欧盟经济向高能效、低排放的方向转型。具体措施包括:2008年2月,欧盟运输、通信和能源部长理事会在布鲁塞尔通过了欧盟委员会提出的《欧盟能源技术战略计划》;2008年12月,欧盟各国最终敲定气候变化妥协方案,要求欧盟到2020年将其温室气体排放量在1990年水平的基础上减少20%;2008年12月,欧盟各成员国一致同意,发起了“欧洲经济复苏计划”,50亿欧元中的一半将用来资助低碳项目:10.5亿用于七个碳捕获和储存项目,9.1亿用于电力联网(协助可再生能源联入欧洲电网),还有5.65亿用于北海和波罗的海的海上风能项目;2009年7月,欧盟委员宣布在2013年之前将通过公私合作方式投资32亿欧元,用于创新型制造技术、新型低能耗建筑与建筑材料、环保汽车及智能化交通系统等三个领域的科技研发。

(二)生物能源

进入21世纪,以基因工程、细胞工程、酶工程、发酵工程等为代表的现代生物技术发展迅猛,为解决粮食、医疗、能源和环境等领域的重大问题奠定了基础,并为现代生物产业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已经成为全球经济新的增长点。

日本:日本政府高度重视生命科学的相关研究,其第三期科技基础计划的目标之一就是国民终生健康。具体措施包括:2009年4月,政府出台《未来开拓战略》,提出要大力加强世界最先进的卫生保健技术的研发并形成新兴产业,尤其是要将癌症等重点疾病领域的药品、医疗器械、可再生医疗等的研发列为国家战略项目;要加速干细胞、脑科学等先进医疗技术开发;要大幅缩短疫苗研制生产周期等。

巴西:巴西不仅是世界上少数几个具备发展能源农业条件的国家之一,具有为生物能源提供原料保障的潜在优势,包括生物多样性,土地资源丰富等。在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下,巴西政府因地制宜,大力推进生物能源产业的发展。具体措施包括:2008年4月,巴西总统卢拉宣布,将在今后两年内增加大约5.65亿美元资金用于农业科研,以加强巴西农业的竞争力,推动乙醇燃料和生物柴油的生产及推广;2008年,巴西科技部技术开发和创新秘书处与巴西国家科技发展委员会共5项有关加强生物柴油研究、开发、生产的法令,共投入2600万雷亚尔用于生物柴油项目开发。

(三)信息技术产业

近年来,物联网、云计算、智慧的地球等概念及其应用在信息产业内发展的如火如荼,继计算机、互联网之后掀起了第三次信息化浪潮,可以预见信息技术创新和应用在未来10年仍将是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

英国:英国政府主张充分利用其科技创新的基础优势,着力部署新的战略产业和新兴产业,尤其是将信息技术产业作为重中之重。具体措施包括:2009年6月,英国《数字英国》白皮书,目标之一在于将英国的信息技术产业发展成为英国未来新的支柱产业。 数字英国战略的主要内容包括数字基础设施建设、创意产业、公共服务、研究和教育、数字安全以及政府数字化等方面。

韩国:韩国政府高度重视信息技术的发展。具体措施包括:韩国信息通信产业部在2004年成立了u-Korea策略规划小组,并在2006年确立了相关政策方针。2009年10月,韩国通过了物联网基础设施构建基本规划,将物联网市场确定为新增增长动力,据估算至2013年物联网产业规模将达50万亿韩元。韩国通信委员会已经树立了到2012年“通过构建世界最先进的物联网基础实施,打造未来广播通信融合领域超一流ICT强国”的目标,并为实现这一目标,确定了构建物联网基础设施、发展物联网服务、研发物联网技术、营造物联网扩散环境等4大领域、12项详细课题。

(四)纳米新材料产业

纳米技术具有很强的带动性和渗透性,目前已成功拓展到了信息、生物、医药、能源、资源、环境、空间等诸多领域,形成了一个规模庞大的产业。纳米产业蕴含着巨大的市场潜力,进入高速发展时期。

德国:2008年是德国实施高科技战略的第三年,德国的创新投入不断增加,创新能力保持领先,科技和经济的结合更为紧密,创新机制和氛围也不断改善。德国为了推动纳米新材料产业的发展,也出台了各项政策和举措。具体措施包括:2009年,德国联邦政府在纳米技术领域的公共研发经费投入为4.4亿欧元,目前投入生产应用的纳米技术成果已经覆盖了化工产业、电子电器产业、生物制药产业、汽车制造产业及资源环境产业等等。

俄罗斯:俄罗斯政府重视纳米新材料产业的发展,并宣称纳米技术正在成为现代工业和科技发展的关键。具体措施包括:2009年10月,俄总统梅德韦杰夫在莫斯科国际纳米技术展览会开幕式上说“俄罗斯将采取多种措施,大力发展纳米技术,促使纳米产业成为俄经济的主导产业之一,俄罗斯有发展纳米技术的强烈愿望,正在实施世界上最庞大的纳米创新计划,到2015年国家将投入3180亿卢布(约合106亿美元)用于纳米技术研发和产业化,届时俄纳米创新产品的销售额将达到9000亿卢布(约合300亿美元),占国际纳米市场份额3%左右,四分之一产品用于出口。”

二、发达国家支持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措施的特点总结

综上可见,诸多发达国家都已充分认识到了战略性新兴产业在创造经济财富、创造就业岗位方面的巨大潜力,将其提到了前所未有的战略高度。从各国支持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政策和举措来看,主要呈现出以下一些特点:

(一)重视政府宏观财政政策的作用

很多国家采取了税收补贴、公共采购政策等措施重点支持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如,美国对这些具有国家战略价值的新兴产业投入了巨资,希望借助于税收补贴等手段,利用杠杆效应撬动社会资本在这些领域的投资。以可再生能源及节能项目为例,在199亿美元投资中,131亿元用于对再生能源生产的税收抵减,其杠杆效应有望最终带动660亿美元投资于可再生能源领域的相关技术,从而促进风能、太阳能光伏等可再生能源技术的研究。

(二)重视产学研合作的作用

各国在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的过程中,尤其注重政府、产业界和大学之间的合作与交流,这对于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如,德国政府通过财政资金资助创新联盟的研发工作,动员和带动了大量的企业和社会资金投入。同时,由于创新联盟的设立也确保了科研成果的应用前景和资金投入,大大提高了中小企业的投资安全感,保护了它们的研发投入积极性。

(三)重视科技研发的引领作用

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离不开科技的引领作用。一般来讲,科学革命导致技术革命,然后才出现产业革命。在金融危机的背景下,有不少国家将科技创新作为“救市”的主要措施,不仅没有减少研发的投入,反而有所增加。例如,美国国会批准了奥巴马政府2010年财政预算,使2009年和2010年联邦科技投入比2008年财政实际增长8.91%,为美国历史上最大的科技投入;欧盟2009年财政预算加大了对科技创新、就业和区域发展的支持力度;2009年,日本的科技投入基本保持了稳定,核心经费和重点领域的投入有所增加。

(四)重视国际科技合作的作用

尽管世界经济陷入几十年不遇的危机,但科技创新资源在全球范围内流动和重组的速度却没有放缓。当前,技术创新已经进入全球联合创新时代,创新将跨越国界,谁能够在全球范围内最大化地利用和整合国际科技与人才资源,谁就有可能拥有更多的创新力。对于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尤其要重视国际科技合作的作用。如,在低碳产业领域,欧盟已与众多国家开展能源与气候、环境合作, 2006年10月与美国达成合作协议,共同促进技术发展,以捕捉和埋藏由燃煤导致的温室气体,设定共同的生化燃料标准等;2007年2月与中国联合发起关于碳捕获与储藏的合作行动,等等。

(五)重视政策配套措施的综合作用

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需要政府给予全方位的支持外,还需要各项政策措施之间互相配合和协调,以形成一个完整的支撑体系。例如,美国对这些具有国家战略价值的新兴产业投入巨资,除了政府财政直接投资,还鼓励民间的科技计划;欧盟和日本在发展低碳产业的时候,不仅重视科研计划的制定,还注重机制、法律等的保障作用;巴西政府在把生物能源开发确定为国家发展战略后,也是综合运用金融、法律、经济、科技等多种手段,在每个环节上扎实推进,形成了国家发展战略――科技研发――市场应用的完整链条,从而实现了预期目标。

第4篇

一、“四个全面”对促进高职教育理论和实践创新发展的重大意义

1.指明了高职教育理论和实践创新发展的正确方向

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是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的具体行动,更加详细规划了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党的建设这六幅宏伟蓝图,拓展了建设教育大国、教育强国的主航道,点亮了引导高等教育事业乘风破浪、勇往直前的航标灯,拉响了促进高职教育理论和实践创新发展的启航笛。高职教育工作者只有深入贯彻“四个全面”战略布局,自觉地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全局中思考谋划理论研究问题、应对解决社会实践问题,才能确保高等职业教育事业始终沿着党指引的方向前进,才能使高职院校发挥人才培养、学生创业、科学研究、技术发明、工艺创新、产业助推、社会服务、文化传承等职能作用。

2.提出了高职教育理论和实践创新发展的时代课题

要求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明确了国家由大向强加快发展的指导原则,确立了加快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行动纲领,对高职教育理论和实践创新发展提出了新标准、新要求。高职教育工作者应深入研究《高等教育法》《职业教育法》实施情况,总结经验、巩固成绩找出问题、完善整改;进一步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认真研究并如期完成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目标重点和主要任务,以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增强高职教育活力为目标,以资源配置方式、人才培养模式和管理体制改革为重点,扎实有效推进高职教育改革,建立完善的适合高职教育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

3.提供了高职教育理论和实践创新发展的思想

方法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为研究高职教育理论问题、解决高职教育实践问题提供了科学的思想方法。它彰显出系统性、整体性、关联性、协同性相统一的辩证逻辑,要求高职教育工作者在理论教学和实践指导工作中做到科学统筹、整体推进。它体现出鲜明的问题导向,要求高职教育工作者在理论教学和实践指导工作中做到迎难而上、直面问题,想出应对问题的清晰思路和具体举措,攻坚克难、解决问题。它呈现出抓住主要矛盾、坚持重点突破的思维方式,要求高职教育工作者在理论教学和实践指导工作中做到牵住“牛鼻子”、勒住“马缰绳”,以重点领域和关键内容的有效突破,推动中国特色高职教育整体水平的均衡提升。

二、以“四个全面”促进高职教育理论和实践创新发展是时代的重任

1.研究破解高职教育当前面临的矛盾问题

当前,我国职业教育改革已进入“深水区”,一些老问题尚未解决,新矛盾频频涌现。如招生模式改革、课程体系衔接、教学方式创新、办学机制创新、校园文化建设等老问题;职业教育理念的推陈出新、系统培养人才的机制构建、各层次职业教育的衔接、高职教育与新兴产业的吻合对接、职教标准体系的建立完善等新问题。2015年6月17日,考察了贵州省机械工业学校,他指出“职业教育是我国教育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基础工程,要上下共同努力进一步办好。”高职教育工作者应认真学习、深刻领会这一重要指示,并将其贯彻落实到理论教学和实践指导工作中,把研究面临的诸多矛盾、亟待破解的突出问题置于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之中,作为首要任务去完成。

2.研究把握高职教育发展演变的特点规律

在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进程中,高职教育工作者应注重强化主观思维的时空观念,回眸过去、看清现在、望眼未来。分析研究当今国内职业教育的现状和特点,判断把握世界各国现代高等职业教育的演变规律和发展趋势。应把进一步深化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改革放在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中准确定位、精心谋划、稳健实施;应有针对性地实施各项改革举措,有些改革措施必须同时展开、齐头并进,有些改革措施只能先后进行、分步实施。唯此,高职教育工作者才能做到头脑清醒、思路清晰、理念清新、条理清楚,确保高职院校优质高效地全面完成《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涉及的各项任务。

3.研究改善高职教育所处环境的对策措施

近年来,高职教育快速发展,但尚未完全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表现为结构不尽合理,质量有待提高,办学条件薄弱,体制机制不畅。对此,高职教育工作者必须在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进程中,动脑筋想办法、勤思考提建议。经济环境方面,研究改善高职学院的资金资产来源对策措施,主要涉及政府财政资金投入、企业职工教育培训经费拨付、民间个人及公益性社会团体捐资捐赠、中外合作办学资金分担,等等。政治环境方面,研究改善高职学院的法制建设对策措施,主要涉及《职业教育法》的实施细则、《职业教育法》的相关配套行政法规和规章,等等。文化环境方面,研究改善高职学院的校园文化建设对策措施,主要涉及反映师生学习、工作和生活的文学作品、音乐作品、话剧作品、影视作品,等等。社会环境方面,研究改善高职学院的办学载体对策措施,主要涉及学校搬迁、校园选址、规划建设、配套设施、校园绿化,等等。

三、以“四个全面”促进高职教育理论和实践创新发展的根本要求

1.增强科学思维能力

由一个战略目标和三个战略举措组成的“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本身就是一种科学方法,其中既蕴含着马克思主义世界观,也体现着科学方法论。在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进程中,高职教育工作者应把增强科学思维能力作为一门必修课对待,并将其付诸实施、自觉践行、养成习惯,以此促进理论教学和实践指导工作。力求做到善于观察世界、细心发现问题,勇于探索未知、理性处理问题,勤于分析事物、正确解决问题。在高职教育领域内,妥善协调人才培养、学生创业、科学研究、技术发明、工艺创新、产业助推、社会服务、文化传承这八项职能作用之间的平衡关系,做到既要统筹兼顾、同步推进,也要重点突出、有所侧重。对高职教育领域外,同等看待基础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成人教育等教育层次及教育类型,做到既要同心同德、同向同行,彼此尊重、互相支持,也要增强自身实力、办出专业特色。

2.担负时代使命任务

在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进程中,高职教育工作者应把党在新形势下的强国强教目标作为自己的光荣任务和神圣使命。2015年5月8日,国务院印发《中国制造2025》明确指出,制造业是国民经济的主体,是立国之本、兴国之器、强国之基。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制造业,是当今中国提升综合国力、保障国家安全、建设世界强国的必由之路。《中国制造2025》是当今中国实施制造强国战略的行动纲领,也是实现强国强教目标的行动指南,高职教育工作者在理论教学和实践指导工作中必须紧跟时代步伐、转变思想观念,以《中国制造2025》促进高职学院的专业调整和课程改革,围绕制造业十大重点领域即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高档数控机床和机器人、航空航天装备、海洋工程装备及高技术船舶、先进轨道交通装备、节能与新能源汽车、电力装备、农机装备、新材料、生物医药及高性能医疗器械,设置新专业、开设新课程,为制造业培养应用型、复合型的技术技能人才。

3.提增创新质量效益

第5篇

规划纲要是中科院落实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的重要举措,是指导中科院今后发展的战略性、综合性和纲领性的规划,是中科院未来发展的宏伟蓝图,同时也是中科院履行国家科研团体职能的重要依据。

规划纲要从发展环境、发展远景与战略。科技战略重点,科技布局与学科发展。学部工作、队伍建设,重大改革举措,事业发展等方面,确定了中科院院今后5至15年的发展目标.明确了新时期的战略重点,提出了改革发展的主要任务与重大举措。全文共分8个部分。

发展环境。分析未来5至15年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建设创新型国家对科技的需求,分析未来5至15年世界科学技术发展的趋势与特点,分析未来5至15年我国实施中长期科学技术发展规划和加快建设国家创新体系的发展环境。

发展远景与战略。提出了中科院未来发展必须坚持的指导思想,提出了建设“三个基地”,创造“四个一流”的发展远景,提出了未来5至15年的发展目标,提出了把新时期发展战略的实施推进到以科技创新能力建设为重点的新阶段。

科技战略重点。提出发挥综合优势,加强系统集成,集中力量,分期分批重点支持40个重大科技创新研究。

科技布局与学科发展。提出科技发展的优先领域和重要方向,以及学科重点和领域前沿部署。

学部工作。提出中科院学部的发展目标和主要任务。

队伍建设。提出构建人才竞争发展良好环境,发挥人才专项计划引导作用,完善现代科技创新队伍结构,完善科教紧密结合育人模式等队伍建设和人才培养的关键举措。据介绍,未来5年,中科院将培养500名德才兼备.国际一流的科技尖子人才和科技领军人物,努力造就科技与教育大师级人才,将向社会输送约6万名硕士以上科技人才,在研究所兼职的大学教授及其他高级专家达到2000人次,研修的企业科技人员1000人次,派遣1000人次以上的科技与管理人员到地方、企业及大学任职任教。

重大改革举措。提出改革宏观管理体制、改革研究所管理、改革重大科技创新活动管理、改革资源配置,改革院地合作机制等的主要任务和工作重点。

事业发展。提出中科院院属机构,资源发展、对外合作。文化建设等各项事业发展目标、主要任务和政策措施。

北景知识

“三个基地”

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科研基地以追赶世界先进水平谋划科学创新,以提高国际竞争能力推进技术创新,有效组织实施重大科技创新活动,集中力量做大事、做大贡献,使中科院成为面向全国开放的、在国际科技界有重要影响的国家研究平台。

培养造就高级科技人才基地坚持科技创新,人才为本;竖持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坚持德才兼备,以德为先;坚持引进与培养相结合,立足培养,把中科院办成科技工作者向往的科研团体、培养高级科技创新与创业人才的大学校。

促进中国高技术产业发展基地为中国产业结构调整、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提升与高技术产业发展不断提供知识和技术源泉。建立有利于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和规模产业化的机制体制,不断孕育孵化高技术企业。加强产学研合作,与社会创新单元携手共建中国特色国家创新体系。

“四个一流”

一流成泉:基础研究领域做出经得起历史检验的原始性和系统性科学创新;战略高技术领域做出事关现代化全局的关键技术创新和系统集成创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相关研究领域,做出事关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重大创新贡献。

一流效益:科技产出得到科技界高度评价和社会公众的广泛认同,取得重大社会效益,还包括重大社会经济效益、生态环境效益、科学人文效益和研究机构良好运行效益。

一流管理:建立符合不同性质科技创新活动规律的管理机制,主要有科学化民主化决策机制、科学的绩效管理体系、科学配置科技创新资源管理平台,以及吸引、培养、造就人才和队伍动态优化机制等。

第6篇

重大航天发射扬国威 振民心

2012年12月19日,随着长征2号丁运载火箭在酒泉发射中心成功将土耳其GK-2卫星送入预定轨道,航天科技以当年成功完成19箭28星(船)的航天发射任务,圆满收官。在“多型号并举、高强度研制和高密度发射”已成为中国航天科技发展常态的情况下,要保证每一次成功,确属不易。回首那一次次辉煌成功,扬国威、振民心,为建设航天强国坚定了信心。

神舟九号成功实现载人交会对接,历时13天后成功返回,创下了我国航天史上“手控交会对接”、“访问在轨飞行器”、“女航天员飞上太空”、“ 十多天载人飞行”四个第一次,标志着我国已具备建设空间站的基本能力。

月球探测开启新征程。2012年8月25日23时27分,嫦娥二号经过77天飞行后,在世界上首次实现从月球出发,准确进入距地球约150万公里远的拉格朗日L2点的环绕轨道。在700万公里远的深空,与战神图塔帝斯小行星擦身而过,完成了国际上对该小行星首次近距离探测,并成功拍摄了一组效果最好的照片,使我国成为世界上第四个有能力探测小行星的国家。

北斗卫星区域导航系统全面建成。2012年10月25日23时33分,我国第16颗北斗导航卫星在西昌升空。航天科技以全年4箭6星一气呵成的气势,完成了北斗区域卫星导航系统的建成,一张覆盖亚太地区的导航网络已在太空中成功铺开。

民用卫星空间基础设施日趋完善。2012年我国成功发射了14颗民用卫星,进一步丰富了我国气象、资源、海洋、环境减灾卫星体系。其中风云三号实现了升级换代;资源三号和海洋二号填补了我国民用卫星测绘和海洋动力环境卫星监测领域空白;环境一号三星组网,建成我国首个环境减灾卫星星座,形成了我国民用空间基础设施的初步框架。

整体发展实力新突破 齐提升

建设航天强国,是一个自我挑战和全面推动。不仅要瞄准世界航天强国推动建设,而且要把握发展趋势,勇于走在发展前沿;不仅要确保以重大航天型号为代表的型号发射不断成功,而且要在基础能力、软硬实力各方面全面增强。

坚持自主创新,科技领先已成重要基点。2012年,坚持技术创新、前沿探索和航天工业体系建设,取得实质性突破。航天技术创新体系和协同创新平台进一步完善;航天核心技术攻关、新兴领域开拓、基础研究和前沿技术探索取得重大突破;航天工业体系和军工核心能力建设迈上新台阶。

坚持军民融合,应用与服务已成为发展能力。航天科技涉及的“航天宇航、导弹武器系统、航天技术应用和航天服务”四大主业能力大幅提升,进入了国民经济的主战场,新能源、新材料和航天信息产业发展稳步推进,航天应用和航天服务产业化、规模化发展取得明显成效。

坚持管理提升,质量效益已成为中心支撑。在推进航天战略发展中,努力建设航天科技工业新体系,组织结构的优化调整取得实质性进展;全面实施了总体能力提升、产品化工程、精细化质量管理等基础工程;深入推进了预算管理、风险管理、经营监督管理等专项工作以质量和效益为中心的科研经营管理水平明显提升,经济规模和运行质量保持了稳定增长态势。

坚持人才强企,高端人才已成为实力特征。2012年航天科技的人才队伍建设迈出新步伐:由获国家最高科技奖的孙家栋院士和一批国家两院院士为领衔的航天高素质人才队伍在重大试验中充分体现能力水平,不断成长成熟;新一批有志青年加盟航天,增添了新鲜活力;涌现了以交会对接团队、北斗团队为代表的航天先进团队典型。航天人才队伍已经成为建设航天强国的根本保障。

坚持文化建设,航天文化已成为不竭动力。围绕富国强军的神圣使命和军民融合发展战略,以航天“三大精神”为灵魂,以航天共同价值观为核心,深入推进航天文化建设,构建符合经济全球化发展要求、具有航天特色的开放型的航天文化体系,产生了强大的凝聚力和社会影响力。

坚持走向世界,国际化已成为举措方针。以走向世界,建国际一流大型航天企业集团为奋斗目标,航天科技的国际竞争力和影响力显著增强。实施国际化战略,整星出口圆满完成,国际航天合作和航天交流进一步加强,一批具有国际信誉度的中国航天品牌和有国际知名度的领军人才正不断培育凸显,在国际航天组织中越来越有话语权。

贯彻十精神责任强 措施实

党的十胜利召开以来,航天科技积极谋划建设航天强国的举措和方针,提出了《行动纲领》,向建设航天强国的宏伟目标发起了进军。

进一步强化航天强国的使命感、责任感。航天科技提出“建成航天强国”奋斗目标,是科学态度加使命感、责任感的充分体现。通过全面满足国家战略需求,拓展核心利益的新任务,必将推动自主创新,形成引领航天技术发展的国际竞争的新突破;必将推动中国航天融入经济社会发展,形成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力量;必将推动培养航天高端人才,形成航天优秀人才荟萃的新优势。

进一步明确建成航天强国的内涵特征。航天科技在《行动纲领》中首次从“创新能力、技术产品、工业基础、国际竞争力、产业发展”等指标上,从增强航天产品与系统性能的先进性,自主创新能力和基础制造实力的发展自主性,对科学技术进步和国民经济建设的牵引带动性,以及在国际航天领域的话语权和主导性等方面,对“航天强国”的重要标志性特征做出了具体、可靠的概括和描述。

进一步明确建成航天强国的任务举措。航天科技以“加快推进战略转型和全面提升核心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为基本途径,按照“有质量、有活力、有特色”的发展思路,系统谋划了“高端人才培养、创新能力提升、核心基础能力增强、航天产业化转型、航天应用和航天服务业聚焦发展、航天产融结合、航天国际拓展、航天管理创新、党建政治保障”等九方面举措,实现“在经济上,力争规模和效益在2010年的基础上翻两番;在组织架构上,形成若干规模过500亿元的核心产业集团和过100亿元的大型专业公司;在产业发展上,要把战略性新兴产业作为主攻方向,把提升国际竞争力作为重要衡量指标”等重要建设目标。这一系列系统规划和举措,使航天强国建设任务落到了实处。

第7篇

美国:“再工业化”和

“新能源”战略

金融危机发生后,美国实行了短期经济刺激政策和长期经济促进政策相结合的经济战略。短期经济刺激政策的主要手段是财政援助和减税,目的在于拯救危机中的美国经济和创造社会就业。与此同时,美国政府还同步实行了长期经济发展战略,该战略可以归纳为两个方面:一是“再工业化”战略,另一个是“新能源”发展战略。

“再工业化”是奥巴马政府促进产业发展的主要战略方向,主张重新加强对国内工业尤其是制造业发展的重视,通过促进制造业高速增长,让美国回归实体经济,并力图转向出口推动型经济发展方式。

发展“新能源”是奥巴马政府近期经济发展战略的重点之一,投资发展气候友好型能源(Climate-friendly Energy)是其核心。具体来说,美国政府的“新能源”扶持政策的要义可以归纳为以下五个方面:第一,在短期内(2010~2013年),通过对“新能源”电力企业提供信贷担保等资助,使美国国内新能源供应量增加一倍。第二,通过对使用“新能源”的个人、单位和地方政府实施补助,促进“清洁能源”的使用和能源效率的提高。第三,长期内,美国政府将重点扶持清洁能源领域的创新活动,并决定在10年内投巨资支持发展下一代新燃料和燃料基础设施。第四,通过实施总量控制与排放交易项目(Cap-and-trade Program)限制化石能源使用,减少温室气体排放,鼓励和促进可再生能源技术发展。第五,启动“重塑美国能源科学与工程学优势”教育计划,通过提供奖学金、设立跨学科研究生课程,以及促进学术机构和创新公司结成伙伴关系等措施,鼓励学生从事清洁能源领域的工作。

欧盟:“2020战略”

制定于2000年的里斯本战略(Lisbon Strategy)是欧盟在2000~2010年实行的基本经济发展战略。该战略旨在通过提高就业和创新水平,使欧盟在2010年前成为全球最具竞争力的经济体。2001年6月,在哥德堡举行的欧盟理事会为里斯本战略增加了另一个重要内容――环境问题,由此构成了以经济、社会和环境为三个支柱的里斯本战略。

由于“里斯本战略”实施初期效果不佳,2005年欧盟对其进行了调整,以经济增长和就业为优先目标重新启动,并成为引领欧盟改革的政策框架。2008年3月,根据全球金融危机发生的新情况,欧盟审议通过了里斯本战略的第二个三年实施规划(2008~2010年),重点在知识创新、商业环境改善、劳动力市场改革以及能源和气候变化四大领域推动成员国深化改革,同时加强里斯本战略的对外开放,在全球化竞争中积极寻求与别国市场的对接和开放。

2010年3月,通过系统评价里斯本战略实施效果,并判断后危机时代世界经济的特征,欧盟委员会了欧盟2020战略(EU 2020 Strategy)的正式文本,作为里斯本战略的接续,描述了未来10年欧盟的经济发展战略。

该战略文本认为,后危机时代欧盟的经济发展战略目标是,通过高效使用资源和鼓励自主创新,实现经济更加健康和更为“绿色”地发展,而增加知识投入是实现这一目标的关键。

欧盟未来经济战略的主要举措可以归为四个方面:一是发展世界一流高等教育,依靠知识和创新增强发展数字经济的潜力,通过知识增长创造产业附加值。二是提高就业能力,加快创造新的工作岗位,减少失业率,加强工作转换和就业培训,并形成鼓励企业家成长的环境。三是建设具有绿色竞争力的经济,通过更有效地使用资源和能源、推进新技术的应用以刺激经济增长,创造新的就业和服务,实现欧盟确定的环境和气候目标。四是建设流动欧洲(Flowing EU),加强泛欧社会保障体系建设,以鼓励成员国公民特别是年轻人自由流动,并通过在线服务和高速互联网将欧洲连为一体。

日本:转向“需求引导型

增长”模式

早在2006年,日本就制定了“新经济增长战略”。随着金融危机的来临和国际经济形势的变化,日本政府在2008年9月对这一战略进行了调整。调整方向有两个:一是对2006年设定的2015年各项经济指标进行适时微调。二是重新设计了经济发展战略,调整后的新经济增长战略可以概括为“两个战略,三个支撑”。

两个战略是:通过加强投资的集中度以改善国家资源利用效率,在“资源要素高价格时代”树立全球低碳经济的典范;建立健全自主创新机制,提升产品和服务的附加值,并实行全球化战略,以获取更大的国际市场。

为了实现这两个战略,日本政府制定了三项支撑政策:一是调整经济结构,重构产业结构。二是重塑全球战略,深度获取全球市场,寻求经济持续发展动力。三是以“面向未来”为导向,着重促进地方经济、中小企业、农业和服务业发展。

2009年,随着全球金融危机的逐步消退,在此前新经济增长战略基础上,2009年12月,日本政府抛出了旨在确立危机后日本长期经济发展方向的“新增长战略”(New Growth Strategy)。它将成为日本未来10年经济发展战略的主要实施框架。

“新增长战略”认为,后危机时代是日本经济彻底摆脱“失去的十年”的绝佳机会,日本经济增长模式要从过去依靠公共投资和遵从“市场原教旨主义”,转向“需求引导型增长”模式。为此,日本政府将从利用国内要素和扩大对外开放两个方面寻求经济增长动力。

韩国:“绿色增长”战略

2009年7月,韩国公布了《绿色增长国家战略及五年行动计划》(Green Growth National Strategy and Five-year Action Plan),提出“绿色增长”的经济振兴战略,指出要发展绿色环保技术和可再生能源技术,以实现节能减排、增加就业、创造经济发展新动力三大目标。

《绿色增长国家战略》提出,要在2020年前将韩国建设成为世界第七大绿色经济大国,2050年成为第五大绿色经济大国。为了达到这个目标,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内,韩国的经济发展战略将遵从以下三个主题:一是防范气候变化,减少能源依赖。二是发展绿色经济,寻找新的经济增长引擎。三是改善国民生活水平,提升国家经济地位。

在三大主题下,从2010年开始实施的《绿色增长五年计划》(以下简称《计划》)提出了十大经济举措。

针对第一个主题,《计划》提出要从有效控制和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减少化石能源使用和增强能源自给能力以及提高产业应对气候变化能力三个方面入手进行战略部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