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优发表网

购物车(0)

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期刊投稿 出版社 公文范文 精品范文

创新思维与技术范文

时间:2023-06-02 15:19:52

序论:在您撰写创新思维与技术时,参考他人的优秀作品可以开阔视野,小编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这些建议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热情,引导您走向新的创作高度。

创新思维与技术

第1篇

关键词:程序设计;课程;教育技术;本科生;创新思维;研究;实践

一、引言

随着社会对新型复合人才需求的不断提高和教育信息化建设的不断推进,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目前已成为一个全球性的问题。创新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的核心目标,是先进的教育理念的代表,创新思维能力培养是创新教育的关键所在。[1]所谓创新思维,从心理学的角度一般认为是一种高级的问题解决活动。这种问题解决的活动在学习者认知能力方面则更多地体现在对解决问题的策略应用上。因此,努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就是发展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并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习知识、获得各种思维技能,是教学的一个重要目标。普通高校师范类教育技术学专业作为新时期教育教学信息化改革的主力军,对于未来教育理念革新、教学方法升级肩负着重要的任务。何克抗认为,教育技术学的逻辑起点应当定义为“借助技术的教育”。[2]显然,这一专业定位对专业人才的要求就更加明确:学生必须掌握优化的问题解决策略,具备创新思维。目前,在现有的教育技术本科生培养体系中,程序设计类课程在引导学生思维、启发学生灵感方面具有独特的作用。因为程序设计本身就是运用特定的计算机编程语言,根据设计者构思搭建的逻辑来实现既定目标的思维过程,是一种问题求解过程。即人们通过使用问题领域知识来理解和定义问题,并凭借自身的经验和知识去选择和使用适当的问题求解策略、技术和工具,将一个问题描述转换成问题解的过程。从本质上讲,就是算法的综合体现。如图1 所示。美国计算机科学家克努特(D.E.Knuth)指出,“一个受过良好的计算机科学知识训练的人知道如何处理算法。算法知识是一种具有一般意义的智能工具,必定有助于对其他学科的理解,不论化学、语言学或者音乐。”[3]显然,对于教育技术学这一多学科交叉专业,引导学生学习算法并以此培养他们问题解决的创新思维是必要的。必须指出的是,在教育技术本科人才培养体系中,多媒体教学软件设计与开发是一门以ActionScript3.0 为主体内容,培养学生开发交互型教学软件的专业主干课。对于引导学生的创新思维方法,提升问题解决能力具有重要作用。[4]笔者从事多年该课程的教学,也不断探索其对学生创新思维培养的经验和实践模式。本文将基于此,对教育技术本科生创新思维的培养做探讨。

二、培养创新思维的理论基础及要素分析

1.陈龙安的ATDE理论模型关于创新思维的培养,学界有很多不同的理论视角。对于学科课堂教学角度的创新思维培养,陈龙安先生提出的ATDE理论对于学生的创新思维教育做出了更多详尽的阐述,对于教学中的实践也给出了强有力的理论指导。台北实践大学教授陈龙安先生认为,所谓创造性是学生在原有知识及经验的基础上,在宽松的环境下,通过创造性思维而产生“不同而更好的想法”的一种能力,可以透过教学加以提升与培养。[5]他认为创造性教学是教师在支持性的环境下,运用启发创造思考的“问(asking)、想(thinking)、做(doing)和评(evaluation)”四组教学策略增进学生创造性一种教学模式。简称ATDE,谐音“爱的”,所以又称为“爱的”教学模式。其基本内涵如下:问―――问题,教师设计或安排问题的情境,提出创造性问题,以供学生思考。当然,问也是双向的。即学生也可以向教师提出自己的疑问或猜想;想―――思考,有效的思考决定于思而有所得。也就是学生自由联想,并给予学生思考的实践,以寻求创意;做―――活动,教师利用各种活动方式,让学生做中学,从实际活动中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评―――评价,师生共同拟定评价标准,选取最适当的答案,使创造思考由萌芽进入实用的阶段。陈龙安先生从学校教育的实践出发,综合了多种创造性教育理论,所提出的ATDE模式具有很好的启发性和实用性。尤其是他倡导要构建和谐开放的学习环境,通过问、想、做、评四个环节,为学生多渠道获取知识、并将学到的知识加以综合应用,有利于促进学生形成自主学习的习惯和良好的学习策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2.程序设计类课程中ATDE模型的教学要素分析结合对陈龙安先生的创新思维培养模型各要素内涵,我们对在教学实际中应用该模型的各部分要素作出进一步阐述。首先,“问”在ATDE模型中被安排在首位,究其本质,问题是给定信息与要实现的目标之间有某些障碍需要加以克服的情境。它是创新思维培养的导向,也是学习在认知层面的终极目标。问题是在对学生开展创新思维培养过程中的引擎。一方面,由教师提出的问题,不仅需要向学生阐明必要的给定信息,问题结果的状态描述,而且还要明确在解决过程中种种需要解决的因素。教师通过向学生提问,特别是提出创造性的问题,就是在激发学生开启创新的灵感;另一方面,学生提出的问题则可以是个人的疑惑,也可以是对问题的进一步猜想;同时,学生也被鼓励向教师提出个人的疑问,这不仅期待教师给予解答,而且在全班也会引起思维共鸣。在师生问答互动过程中,学生的创新思维逐步得到启迪。其次,在这个模型中,“想”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这是训练学生形成创新思维的助推器。在实际教学中初始阶段,教师通过安排合适的案例,给学生预留足够的思维空间,已经是对创新思维的引导。同时,在课程进行到后一阶段,教师又根据既有解决方案向学生再度提出尝试其他解决办法的教学要求,无疑对学生的发散思维是一次强化。需要注意的是,这一环节需要教师既要充分体现教学主导性,又要把握好操作性的度的控制。对于教学中的结构不良的问题往往需要教师积极运用启发手段,及时给出必要的指导。而对于结构良好的问题,则要给学生留出充足的思维空间。再次,虽然“问”和“想”是整个模型的前导,但“做”则是具体的落实和检验。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根据学生的学习进度和表现安排各种活动,让学生把课堂所学的内容及时加以应用,寓教于乐。例如,教师可以根据学生分组,安排课内的“项目招标”,让提供最优解决方案的学生小组“中标”。这不仅锻炼了他们的小组合作意识,而且在整个活动中更能激发他们启动“头脑风暴”,竞相提出优秀的问题解决方案。同时,学生也应积极参与,让他们对问题的整体构思与解决方案进行大胆尝试。树立不怕失败的信心和百折不挠的意志。通过不断地实践训练逐步形成创新思维。在教学中,我们充分利用课堂实践环节,组织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活动,努力让每位学生获得做中学的综合体验。最后,“评”作为该模型的最后一个要素,也是一般教学设计的末期工作,对于培养学生创新思维也不可忽视。在ATDE模型中,评价不是教师单方面的操作,而是由学生积极参与的共同工作。师生双方对于学生完成的项目作品共同评价,让学生的创新思维得到训练和培养。例如,让学生找出个人作品在整个设计中的思维过程和整个作品的设计缺陷。同时,组织其他同学提出更加优化的解决方案。当然,在这个环节,教师也可以积极发表意见,供学生参考。把“评”变成激发学生生成创新思维的转折点,促使他们在发散思维与聚合思维的灵活转换。总之,ATDE中的四个要素相互关联,相互依存,对培养学生创新思维意识和能力具有重要意义。在此四要素中,“问”是创新思维产生的催化剂,对随之展开的“想”起到了激励和引导的作用;而对于学生业已产生的好办法、新主意予以实施的,则体现在“做”的环节。这不仅为学生实施个人创新思维提供了实践平台,也同时获得了检验创新思维可行性、正确性和高效性的机会。一旦他们的创新思维获得实践肯定,将得到教师和同学们的好“评”,从而进一步得到强化。同时,这种强化也为后续的创新思维成长酝酿着新的力量。

三、培养创新思维的教学实践

根据我校教育技术学本科专业2019 版人才培养方案,程序设计类课程主要以面向对象程序设计、多媒体教学软件设计与开发为代表。这两门课程对于训练学生逻辑思维、激发创新思维具有难以替代的作用。为进一步探讨ATDE创新思维培养模型,我们以开设近十年的多媒体教学软件设计与开发为例。通过教学案例的方式予以论证。这门课程计划开设在第五学期,是个性教育模块中教学资源开发方向的重点课程。根据既定的教学大纲,本课程在于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教学系统设计思想与方法的基础上,熟练运用AS3.0 开发交互型教学软件。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不仅应具备独立设计、开发交互型教学软件的能力,而且还应初步具备创新思维解决问题的学科素养。本文列举两个整合ATDE创新教育思想的课程实例,用以简要说明ATDE的具体教学应用过程。案例一:图片浏览器[6]1 )问题简介:图片浏览器是常用的图片浏览工具,但是如何通过程序将其实现,对学生既有兴趣又有挑战。2 )问题分析:在教学中,我们已经给学生讲解过显示对象类(DisplayObject)对显示对象各种控制方法。但是,图片浏览器从程序实现的机理上则是对于不同层次显示对象的显示优先级别的控制。需要注意的是,显示对象类采用了一种层次化的结构,该结构更易于创建显示对象子类、方便深度管理。3 )ATDE创新训练:鉴于显示对象类的工作特点,本例中教师向学生提问本例需要解决的关键问题。即如何控制不同深度下子类对象的显示。这是ATDE模型中“问”的重要体现之一。除此之外,还要向学生提出如何处理显示对象和舞台(Stage)的关系。这两个问题是学生必须面对的,同时也是ATDE模型中执行“想”的重要环节,即通过何种方法可以解决各图层显示对象的优先级自由调用。当然,学生的思考并非是孤立的学习环节,而是与教师已经设定的教学活动共同展开的。学生按照分配好的学习小组,积极考虑解决问题的方案。同时,为配合这种创新教学训练,教师在教学管理方面也给予学生较大力度的奖励性加分。这样可以较好地鼓励他们积极投入到学习和思考中来。本例中,只有关联好“问”和“想”,才能帮助学生真正落实“做”。毕竟,将形成的思维落实到程序代码中才是关键。经过学生小组间展开的“头脑风暴”明确了通过语句实现各层次图片元件显示优先级的控制与调用;在随后的教学环节中,学生在机房环境中,每人一机,独立构思,在前期一系列的创新思维训练后完成最终的程序设计。这让他们的效能感和自信心得到极大提高,进一步增强了他们运用创新思维的意识。必须指出的,教师与各小组代表对给出的解决方案共同予以评价,并由教师做统一总结。这些教学环节对于学生灵活运用课堂所学具有积极意义,有助于帮助他们学会举一反三。例如,在教育游戏开发中,智力拼图、华容道等任务的实现都离不开对图形显示对象的运用。4 )案例小结:本案例在实施ATDE创新模型时,充分衔接了ATDE的四个要素,加强了各自之间的关联。学生的创新思维由“问”而起,由“想”而生,由“做”而验,由“评”而固。充分考虑了学生的认知水平,拓展了他们的思维。这里要注意三方面内容:第一,推陈出新,即在学生原有的知识基础上实施各个教学环节的活动安排;第二,必要的宽容与鼓励,即教师要能在最大程度上接受学生为解决问题提出的各种思路。即便有些思路“不切实际”,也要给学生大胆思考的空间和自由。同时,要提供轻松和谐的教学氛围。第三,灵活掌握,即在问、想、做、评四个环节中依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及时作出调整。具体的,可以“问-想-做-评”,亦可以“问-想-做-问-想-做”等。案例二:形状绘制的创新应用[7]在课程教学内容中,绘制形状是一个重要且颇有实践价值的知识模块。虽然在AS3.0 的语言体系中具备预定义功能模块函数,但是能够灵活运用这部分知识也是教学中创新思维培养的重要模块。1 )知识描述:在AS3.0 中,使用drawRect()方法可以绘制矩形,其语法结构表示为:drawRect(x:Number,y:Number,width:Number,height:Numer)2 )问题分析:实际上,drawRect()方法的功能就是绘制矩形,该模块在主流操作系统Windows和相关绘图软件中最为普遍。但是,现实世界中呈现矩形的事物却有很多。如何应用该方法实现程序效果,这对学生而言就是一个结构不良的问题,更适合为学生打开想象的空间。我们在教学中更重要的任务就是让学生展开联想,扩充他们的思维空间储备。3 )ATDE创新训练:与案例一的实践方法类似,这里如何应用drawRect()方法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空间,我们在教学中设定了一个让他们感兴趣的案例―――绘制国际象棋棋盘。本例的国际象棋棋盘是由8 ×8 黑白相间的正方形格子组成,还要处理好黑色填充和每行(列)小正方形格子的绘制。这里,仍然需要学生遵循“问”和“想”的联动,即如何处理填充小方格的黑色填充以及小方格的绘制。学生通过回忆已经学过的beginFill()方法会比较轻松地完成黑色填充,但是对于小方格循环绘制,又该怎样处理?教师在课堂中再次发问,如何完成重复且有特定规律的任务的处理?学生经过讨论和思考,明确了使用循环控制语句是最佳选择。这样,在教师带有启发的引导教学中,学生很快确定了解决该问题的思维框架。而后,经过“做”与“评”的整合,学生互学互鉴,总结在实现最终效果后的心得与感受。不仅训练了个人的创新思维,而且还增进了同学间的合作意识。然而,在完成上述一系列教学安排之后,教师布置了课后作业:如何绘制中国象棋的棋盘?(中国象棋的棋盘包含楚河汉界,而非连续的棋盘线条)这对于已经掌握使用drawRect()方法的学生再次提出挑战,对学生的创新思维训练再次提出更高的要求。4 )案例小结:本案例的创新教育在实施过程中,紧密联系学生的学习基础和兴趣爱好。通过引入易于激发他们学习兴趣的问题,调动他们的学习动机处于较高水平。而后,推波助澜,进一步引导他们开启创新思维。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因势利导,积极推进;学生紧密配合,大胆想象。最后,师生互动,再做设问。就此,把对学生的创新思维情志和创造水平推向更高的阶段。本例的教学节奏环环相扣,思维连绵不断。学生个人不但解决了教学问题,还获得了创新思维的再次训练。这也让他们通过本课学习再次体验开发创新思维过程中的快乐。

四、创新思维培养指导策略

参照给出的教学案例和分析,本文对基于程序设计类课程运用ATDE模型开展教育技术本科生创新思维培养提出相关的指导策略。一方面,在课堂教学中实施ATDE需要开展必要的热身、主题及结束三类活动。热身活动的目的在于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习氛围更加轻松友好。主题活动是课堂教学的基本内容,包括问、想、说、评四个部分。“问”就是要提出问题。教师充分运用提问的技巧,以激发学生的创造性。问题可以分为“开放性问题”和“封闭性问题”两种,前者奠定学生的知识基础,后者激发学生的想象空间和发散思维。对于“想”,教师要保持沉默,留给学生酝酿的时间,鼓励学生发散思维、自由想象。最后,“说”和“评”就是让学生运用个体或团队头脑风暴予以充分表达,并对他人的发言加以归纳整理,选择他们认为最好的方案进行实际的操作。另一方面,ATDE创新模型要求教师是知识的引导者,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体。教师要善于发现学生的闪光点,置疑设问,并给学生留出更多思考的时间和空间。以此鼓励学生大胆提出不同的见解。教师应当“放”,即放开学生思考的桎梏,让学生去探究、去思考。同时,在适当的时候给予必要的建议。教师及时发现、挖掘学生的闪光点,不仅可以使课堂更加生动,而且有助于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及信心,让师生间有更多的互动,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发散思维,能更好地培养学生自主获取并应用知识的能力,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五、结束语“如何培养核心素养”是教育变革中面临的重要问题。[8]创新思维的培养是对受教育人形成问题解决能力的系统工程,这就注定需要教育者更多的投入,更多的思考和更深的探索。“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正如加涅指出的,教育课程的最终目标就是教学生解决问题―――数学和物理问题、健康问题、社会问题以及个人适应性问题。反观我们的学校教育,不论开设多少课程,其最终的指向还是聚焦教会学生如何运用多种手段解决问题。多媒体教学软件设计与开发作为专业内的一门程序设计类课程,为学生创设了学习灵活解决问题的内容平台。本文总结基于这门课程对学生展开创新思维培养的若干经验,以期对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做出有益的探索。

参考文献

[1]李禾.现代教育技术在大学生创新思维能力培养中的作用[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4,(06):127-129.

[2]何克抗,李文光.教育技术学[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3]陈慧南.算法设计与分析[M].电子工业出版社,2018.

[4]张鹏.课程资源视角下的“多媒体教学软件设计与开发”课程建设初探[J].兵团教育学院学报,2019,29(02):63-66.

[5]孙汉银.创造性心理学[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6.

第2篇

【关键词】信息技术 课程整合 创新思维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引起了课堂教学的深刻革命,它不仅改变了传统的教学模式,更引起学习目标、学习方法深刻变革。然而对于教师和教育研究者而言,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还是一个较新的概念和领域。《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指出:“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普遍应用,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逐步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和有力的学习工具。”这就对每一位教师实施新课程提出了新的要求,创新地运用信息技术成为教师实施新课程的重要素养之一。

一、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创新的前提和基础

关于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有两种观点,一是认为要将信息技术融入到课程的整体中去,改变课程内容和结构,变革整个课程体系。黄甫全认为,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是指通过基于信息技术的课程研制,创立信息化课程文化。它针对教育领域中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存在的割裂和对立问题,通过信息技术与课程的互动性双向整合,促进师生民主合作的课程与教学组织方式的实现和以人的学习为本的新型课程与教学活动方式的发展,建构起整合型的信息化课程结构、课程内容、课程资源以及课程实施等,从而对课程的各个层面和维度都产生变革作用,促进课程整体的变革。

另一种观点则将课程等同于教学。这种观点将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等同于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信息技术主要作为一种工具、媒介和方法融入到教学的各个层面中,包括教学准备、课堂教学过程和教学评价等。这种观点是目前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实践中的主流观点。

二、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创新的方式和措施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创新首先要善于创设问题情境,日趋活跃的现代教育技术是近年来教学改革的亮点,在轻松愉悦的教学情境中,直观形象的视、听、感知总能紧紧吸引学生的注意力。结合具体内容编制软件,配合师生教于学而融声音、图画、文字于一体的认识环境的和教师根据自身课程安排和多种软件平台制作出的课件,受到了学生们的青睐,通过媒体获得信息,进行思考活动,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在语文课创设问题情境,例如分析人物形象教学中,教师不仅插入一些动感图片,而且剪接一些视频,让学生清楚的看到人物语言、行动以及神态的变化,加强了学生对这个人物的直观了解,从而轻而易举的总结归纳出了人物的性格特征,这样教学就达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创新还要充分运用现代媒体、激发学生兴趣。随着计算机多媒体技术的飞速发展,计算机多媒体技术对多种信息具有数据处理、编辑、存储、播放等功能,成为课堂教学信息呈现的重要手段。充分利用计算机多媒体技术集各种功能于一身的特点,使多媒体课件承载多种信息,充分利用多媒体具有处理文字、图形、图像、动画、音频、视频、三维动画的综合能力,集中幻灯、投影、电影、电视、录音、录像、立体模型等教学媒体的优点,充分把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整合起来,使其具有人机交互的独到之处。切实提高教学媒体的展示力和交互性,极大地丰富了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最大限度的激发学生兴趣。在教师实施课程教学的过程中,创新地运用电教媒体、计算机多媒体技术、网络技术,以绘声绘色、栩栩如生的形象反映客观事物,图、文、声并茂的三维方式呈现教学内容,能极大地满足学生视听感官的需求,充分刺激学生的听觉和视觉,激励学生的学习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让学生获得良好的心理体验才会产生心向往之的情感,以饱满的热情全身心地投入学习,实现学生主动学习。

三、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创新对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创新对学生来说还在于创造思维空间,帮助学生主动发展。素质教育提倡“教为主导,学为主体”的教学思想,还学生主动思维的空间,让学生主动发展。把信息技术整合到学科教学当中,培养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思维意识,是主体参与式教学模式的主旨。教育技术学博导、北京师范大学知名专家何克抗教授最为强调的是:“在信息时代,我们更需要在实践中培养创新精神,摆脱迷信书本、迷信权威的思维定势与禁锢,让教师和学生的思想在信息技术环境下得到更大范围的拓展与张扬。我们必须不断探求新知识和新理论,要有破旧立新,敢于向传统教育思想观念挑战的勇气和精神……”没有创新,我们的素质教育无从谈起;没有新的思想观念与挑战传统的勇气,我们将无法超越现有的教学模式。实践是以理论为指导的,而理论之花需要新的思想和新的观念来浇灌。

培养创新思维。还要设疑启思。营造“疑”与“思”的良好情境,是培养创新思维的重要方法。要改变教师“一言堂”唱“独角戏”的老方法,给学生更多自我学习和钻研的空间,鼓励学生敢于标新立异,敢于质疑发问,敢于打破常规。要遵循教育教学的规律设计出针对性、启发性较强的问题,以此点燃学生求异思维的火花。

培养创新思维,更要联系实际。鼓励、指导学生大胆、灵活地运用已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有效方法之一。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可组织学生进行竞赛、自由辩论、互相交流等多种活动,以实现解决实际问题与培养创新思维的有机统一。促进学生形象思维和逻辑思维的协调发展,从而固教学内容,提高教学效果。在教学中,可一方面指导学生练习基本功,熟练掌握计算机的操作技能;另一方面,引进一些音乐、游戏软件及辅助教学的课件,鼓励学生动手动脑。

第3篇

关键词 教学改革 设计能力 表现能力 创新能力 创造机遇

“学中做,做中学”是长江职业学院装潢艺术设计专业的教学改革方式,为充分体现高职高专学校平面设计专业的特色,今年我院加大改革步伐,我们大三年级学生全部到了工作岗位实训、实践。收获是明显的,最大的进步是专业技术动手能力的提高和创新思维的养成。

一、字体与版式设计能力得到加强

学生从事网页设计岗位,文字、图形、色彩是三个最关键的元素,相辅相成,很多学生能够用不同风格的字体设计表现出网络产品的不同特点,能够针对不同的产品特点,针对不同性别、年龄的人群在不同的网页区设计出特色来,能让搜索更有特色。

1、完成商业网售的需求。设计出艺术性较高的及最切合客户特点的字体,发挥出网络优秀的表现力,使产品好卖的同时,也植入了艺术的表现力。

2、字体设计与版式设计与时俱进。网页的诞生是近十年的事情,字体与版式服务于网页是移植过来的,随着时代的进步,把一般版式的规律加上时代特色是完善设计的过程。

优秀的网页设计要求愈加细节化。版式和字体设计在不断地快速创新,需求是遥无止境的,同时也有网页的规律,在网页设计个性得到了空前的舒展和自由的发挥,平面设计只有熟悉这个特殊的平台,才能更好地掌握字体与版式设计的新特点。

二、用图片和字体表现能力得到提高

中文与英文字体的组合,配上时尚的图片表现出时尚的服装、家居产品是产品好卖的要素,学会运用字体设计中的洋气与时尚图片组合会取得良好的效果,保持鲜明的修改特征,能取得良好的整体的感受。

每个网页要有其独特的构思,以风格鲜明取胜,如:妖精的口袋和七格格,以图片和字体配合独特氛围的形成,设计者应熟悉产品的核心效力和客户群的要求,配合营造页面表达主题诉求,增强版式的整体视觉效果,设计出更符合网络页面的“网页语言”。

三、点、线、面整体运用能力得到强化

学生在岗位做网页设计中,整体处理点、线、面能力得到加强,网络承载了物质文明和高度发达,无数的产品图片呈现在网页上,有规律的展现产品是很重要的,平面设计规则中点、线、面的运用就十分有用,优秀的网页设计在点、线、面的组织安排就很好。点的节奏美、线的韵律美、面的力度和控制运用得好的页面就十分和谐统一。点、线、面具有无穷尽的艺术表现力和感染力。网页整体艺术表现力和感染力是无穷的,随着点、线、面在页面的流动、起伏形成网页的整体美。

四、软件运用、操作能力得到提高

从事网页设计的岗位,图片的拍摄、后期处理能力都非常重要,而在学校由于压力小,不用赶时间养成拖拉的习惯,软件的运用和熟练程度不够,到了企业,任务重时间紧,学生必须苦练操作水平,学习新的软件知识和技巧运用,操作能力大为提升,除了常用的

photoshop,还学习了光影魔术师等软件。摄影水平也大为提高,包括与摄影相关的知识,如灯光、布景、模特的姿态与产品的再现、环境的选择等,都有明显进步。

五、创造机遇、创新思维能力初步养成

1、积极争取,创造机遇

对学生来说,在工作岗位积极争取创造机遇很重要,有的学生从网页美工很快就进入了运营岗位,说明能够积极争取积极推销自我的人更容易脱颖而出。

在公司里得到晋升机会的人,大多是能够积极推销和表达自己,有进取心的人,学生进入岗位一般都是从基层做起,要主动协助其他人尽快完成工作,帮助公司制定和安排工作计划,常常能鼓励自己和同伴,提高整个队伍的士气。这些同学是以事为本,以事为先又能自我推销,好的自我推销者会主动寻找每一个机会,在工作中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努力提高自己的业绩,同时具有团队合作精神。多做尝试,邂逅机遇。一开始的岗位并不是最好的岗位,有机会尝试多能为创新、创业打下良好基础。

2、充分准备,把握机遇,加上创新思维的养成就能达到“学中做、做中学”的最终目标。

在机遇还没有来临时,就应事事用心,事事尽心,掌握足够信息,“创意”的核心意义在于思考如何让人们生活得更舒适、更便捷且低耗环保又富于美感。每个学生都具有潜在的创造力,在岗位压力下还应保持创新意识和能力。这对学生要求是有点高,但我们要求学生不能忘记自己追求创新的目标。

3、“学中做、做中学”能摆脱固有思维方式,适应新的岗位,追求创新。

在学校学生多习惯于依赖、依照、模仿和缺乏创造性,到了岗位,工作的要求,广泛接触不同产品。我们要求学生能在工作中深刻领会工作环节的特点,能够灵活地、敏捷地完成任务,而不是抵触工作任务,有时也可带批判性的思维和打破常规,开拓思维创新来完成任务,在不被常人注意的地方引发创新思考,遇到问题能从多角度、多侧面、多层次去思考,不受现有知识的限制,也不受传统方法的束缚,解决问题的方案是多种途径的,这也是“做中学”而得到的收获。

总之,专业技术动手能力的都得到相应提高。在工作中协助学生主动发挥自己的主动能力,有意识地在工作好的前提下进行创造性思维分析,培养学生的岗位创新能力,培养出创新型人才。

(作者单位:石英中国石化珠海培训中心;裴兵长江职业学院艺术学院)

参考文摘:

[1]王雪.平面构成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M].美术大观.辽宁美术出版社,2010(1).

第4篇

关键词:思维培养;信息技术;应用

21世纪是信息和知识经济时代,高等教育的任务是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能力的高素质人才,培养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必须从小抓起,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开发其创造力。因此一切有利于创新能力培养的现代教育技术都得到了快速充分的利用。同时,现代信息技术和现代教育技术的迅猛发展,也给我们的教育观念、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带来了深远的影响。因此,把多媒体技术引入科学课堂教学,如何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的优势来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提高学生的素质,塑造创造性人格,是当今课堂教学改革的主要研究课题之一。

一、创设情境――创设最佳环境

1.创设学习情境

在科学课堂教学中创设良好的学习氛围,使学生一进入课堂就有学习的欲望。如教学 《水的浮力》时,课一开始从阿基米德的洗澡故事动画情境说起,使学生的好奇心一下子就被调动起来,在好奇心的驱使下就乐于学习新知识。所以适当地讲一些与教学内容有关的故事,可以使课堂切入更快捷、更高效。

2.创设问题情境

多媒体技术集音、像、动画于一体,生动形象,在吸引学生的注意与创设教学情境方面,具有其他教学手段所不可比拟的优势。运用多媒体信息技术辅助教学,可以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开发潜力,培养创新意识。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能够从不同方面去进行思考,去寻找不同的解法。

3.创设应用情境

创新教育理论认为:教师要引导学生走进自然、走向社会,激发创新欲望。在科学课堂教学中,由于时空限制,很多生活情境难以在课堂上再现,运用多媒体信息技术可以很好地解决这一问题。

计算机创设应用情境主要有两种形式:一种是“先设情境”;一种是“后设情境”。先设情境是先创设一个虚拟的现实生活情境,再引导学生对需要解决的问题展开思考,采取对策,确定方法,产生“身临其境”的效果。当学生解决有困难时,利用电脑进行flas “情境仿真”,通过直观的画面引导学生思考,最终获得解决此类问题的方法与策略。如上述所说的:学习凸透镜成像规律时进行仿真练习。并且由于计算机演示具有“复原”功能,因而这种练习可不断重复,使练习效果不断强化。后设情境是先出示问题,引发学生思考,激起学生的疑惑,产生解决问题的困难,再创设情境,进行验证与说明,达到“豁然开朗”的效果。这样运用多媒体创设情境,帮助学生运用学到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学生身临其境,感受真切,情趣盎然。他们在实践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也得到了提高,自身的创新思维也得到生动活泼、积极主动地发展。

二、动态显示――提高认知技能

1.突破教学难点

力学知识比较抽象、枯燥,有的知识点在理解上也存在一定的难度,而运用多媒体信息技术教学,可以将静态的知识动态化,动态的过程静态化,抽象的知识形象化。这样,让学生观察事物动态的变化过程,掌握事物发展变化的规律,为创新思维的培养创造条件。

比如在教学“速度问题”的应用题时,学生一直对“速度”的理解比较困难,如果用实物或图片进行直观演示,由于时空限制,很难引导学生观察和思考。而运用多媒体模拟运动过程,学生就很容易总结出求“距离等于速度乘以时间”的这一规律。

2.渗透思想方法

笛卡尔说过:“最有价值的知识是方法的知识。”在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过程中,要特别重视科学思想方法的渗透。在教学“地球公转“时,直接讲学生较难理解。而在现代信息技术教学中,可以将一年中的四个主要节气(春分、夏至、秋分、冬至)时地球的位置和转动情况以动态形势显示出来,让学生学会变通,体会到科学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掌握科学研究的方法,提高认知技能,为创新思维打下基础。

三 、激发探究――训练思维方法

1.鼓励求异法

求异是创造思维的核心。它凭借学生智慧、能力,积极独立地思考问题,主动探索知识、多方向、多角度、创造性地解决问题。多媒体灵活性强,易体现学生的思维过程,可以解决学生难以表达的困难,节省教学时间,也能把复杂的内容形象化、简单化,使学生一目了然,学生借助于形象,容易打开思路,寻找到最简捷的解题途径,促进思维的敏捷灵活。

比如:比较近视眼和远视眼的形成成因,通过多媒体、有关图片或动画等方法形象具体地再现出来,有利于学生掌握思考方法,提高思维的灵活性。

(注:近视眼――远处看不清楚;远视眼――近处看不清楚。)

求异解析:近视眼所成像在视网膜的前面,可用凹透镜矫正;远视眼所成像在视网膜的后面,可用凸透镜矫正。

2.诱导想象法

想象是思维的体操,是拓展思维空间的内驱力,是人们对头脑的记忆表象进行加工改造而建立新形象的心理过程。丰富的想象是创造的翅膀,这对学生创造思维,进行创造性学习都是非常重要的。

比如学习“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时,为了更直接形象的理解和解决这问题,读图以及进行地球仪演示实验,同时结合多媒体信息技术引导学生展开思维空间想象,由电脑分析杆影变化的规律,发现正午太阳高度变化规律,使问题由难变易,由浅入深,从而理解正午太阳高度的季节变化和纬度分布是地球运动产生的综合效应。

实践表明,应用多媒体信息技术辅助科学学教学是一种高效率的现代化教学手段,它让学生在学习中始终保持兴奋、愉悦,渴求上进的心理状态,它对学生主体性的发挥,创新思维的培养起着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1] 张崇善.《探究式:课堂教学改革之理想选择》[M]人民教育出版社

[2] 白 平.《现代化与课程改革》[M]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

[3] 徐红梅.《运用现代信息技术,丰富课堂学习资源的研究》

[4]章剑卫.《基于课程整合的新型信息技术课程模式》 浙江教学研究

第5篇

【关键词】 信息技术课程;思维;创造力;创造性思维

一般认为,创造性思维的本质是发现新关系,形成新组合,是大脑内部信息加工活动产生的新关系引起的质变。研究表明,通过创造性思维策略的训练可以培养提高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但是,人们往往忽略了另外一个更重要的因素,那就是教师自身。对于教育教学而言,教师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当然,要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也必须从教师入手,尤其是对于信息技术这门特殊的课程而言,教师的作用更为突出。

那么,教师要如何做才能更好的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呢,首先必须从完善自身的教学能力、提高自身的素质出发。如何提高呢?我们认为信息技术教师可以从以下一些方面来考虑。

一、增强教学设计能力

对于信息技术教师来说,每次授课就是一个设计。如何把内容巧妙地融入课程设计中,如何创意性地设计好课程,吸引学生的注意和兴趣,把教学内容高效地传递给学生,这些都是教学设计所要考虑的内容,好的教学设计能创设出良好的教学情境从而利于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如何提高自身的课程设计能力呢,我们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做出努力:

1.勤于交流,深入了解学生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赢得了学生的兴趣是达到良好教学效果的金钥匙。新颖巧妙、贴近学生生活的教学设计往往能引起学生的兴趣。学生作为新生的一代,想法很新奇,他们的兴趣并不一定和我们想像中的一样;如果不和学生深入交流是无法得到的,但这也恰恰是我们的信息技术教学设计需要关注的。甚至学生对某些名星的喜爱也可以作为教学的切入点和学生的兴趣点。例如,把制作一张既逼真又漂亮的自己与喜爱的明星合影作为学习任务,引导学生学习图像处理,自然会取得更好的学习效果。

2.勤于动笔,养成记录的好习惯

随身带着个笔记本,当看到非常棒的设计时(不管是生活中的设计如巧妙的杯子、花瓶,还是其他优秀教师的教学设计),就顺手把它记下来。养成随时随地记录的习惯,当记录身边的设计成为自然,自身的课堂设计能力也在潜移默化中不断提升了。

3. 运用信息技术创设情境

通过创设情境,更能激发学生在情境中创造的兴趣。我们说创造性思维培养的一个策略就是还原。先分析取出非本质的东西,找出系统的核心或关键问题,然后在此基础上重新构造新系统或寻找问题解决的方法。创设情境就是重构问题的过程,学生在解决问题的同时寻求多种多样的方法,这本身就是一个创新的过程。例如,在教Word时,教师可以先制作一份电子小报,然后告诉学生,这份小报里还存在一些不足,让学生充当一下老师,把小报改得更加完整和完美。这其实就是一个创设情境的过程,在这个过程里,学生要根据情境对老师讲过的内容进行重构,在重构的过程中,通过类比,还原和联想发展自己的创新思维。

二、增强知识传播能力

创造源于渊博的知识。要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是必须以一定的专业知识积累为前提的。然而信息技术课程内容有很大部分是事实性的知识,需要学生了解、记忆,如计算机发展历史等。同时信息技术课程不在升学考试科目之列,课程内容本身的性质和学生主观上重视程度不够,这些知识更加难以进入学生的长时记忆。所以,要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必须增强教师的知识传播能力。可从两方面入手:

1.广泛阅读,培养讲故事的能力

故事感并不是天生的,可以通过阅读、练习来培养和提高。即使是读迷你故事也有帮助。多阅读并试着自己编故事,再将其延伸到信息技术教育的课堂。如介绍图灵在计算机发明上的贡献时,不以“计算机科学之父”一句话了之,而编成一个关于图灵的科学故事,一个“神童”、“怪才”的故事。这样学生肯定不会把计算机科学之父与其他人混淆在一起。

2.善用比喻,将抽象的东西具体化

比喻往往能化繁为简,化抽象为具体,使深奥的理论变得通俗易懂。在信息技术课程教学中,也要灵活运用生活中的实例和形象比喻。例如,学生在学习使用flash制作引导层动画时,总会犯下面两种错误:一是将引导线画在了被引导层,二是终止帧没有吸附在引导线上。这时我们可以举个例子帮助学生理解:我去圆明园玩,特别急切地想到大水法前留张影,可遗憾的是找了一大圈也没找到,我想要是有个导游就好了。现在我就是舞台上那只小精灵,引导层是什么?是导游。引导线是什么?是行走路线。引导线是导游走的路线,所以应该放在引导层,并且只有我们跟着导游走才能找到大水法,所以起始帧和终止帧都必须吸附在引导线上。

三、增强综合能力

创造源于良好的知识组织与链接。所以,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学生自身尤其教师的综合能力。因为拥有较强的综合能力的教师更能在课程内容与各个学科之间找到更好的契合点,更能融会贯通,给学生创造更好的创造性条件。且信息技术课程的工具性、实用性和操作性很强,课程本身各内容之间,本课程与其他学科之间都相互联系。所以,对于信息技术教师而言,不断增强自身的综合能力,尤其关键。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注重归纳总结,融会贯通

用“知识爆炸”、“信息风暴”已经不能形容现代社会知识的增长速度,尤其是在信息技术领域,新的知识和软件层出不穷,不断翻新。因此,信息技术的教学不能仅仅只“就事论事”,而要对知识进行相互的比较分析,实时归纳总结,举一反三。例如Word的许多操作与PPT、Frontpage的许多操作是类似的,而各种计算机程序语言也有许多的共性,这些知识往往能够迁移、类推的。作为教师应该有意识地给学生树立独立归纳总结、融会贯通的典范。

2.整合其他学科知识,加强知识的横向联系

整合其他学科知识,使信息技术与其他学科渗透融合。信息技术课程对学生的意义远不在于信息技术能力的提高,对学生学习能力、思维方式、综合素质培养也可发挥重要作用。应该追求信息技术课程与其他学科的知识和方法的共享。信息技术课的内容、素材可以而且应该在其他学科中寻找,同时信息技术课程的学习方法也同样可以和其他学科共享。

四、增强共情能力(Empathy)融洽师生关系

良好的师生关系是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情感基础。因此,教师必须从自身出发,融洽师生关系。尤其是作为信息技术教师而言,与学生见面交流的机会相对更少,融洽师生关系更为重要。

具有共情能力的人,能够理解身边的人们行为的动机,善于创造良好的人际关系,并且照顾别人的感受,因而能够取得很大的成功。信息技术教师提高自己的共情能力,作一个感性的老师,才能成为学生真正的良师益友,才能更好的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具体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用“心”去体会学生

要做一为感性的、具有良好共情能力的教师仅仅只是坚持“民主平等”还不够,得用“心”去体会学生。把每一位学生的特点记在心间,而且付诸于行动,,让每一位学生都感觉到老师对他们的体贴和关爱。多换位思考,多站在学生的角度思考问题,尊重学生的兴趣爱好,尽量地为学生减轻负担。

2.要用 “情”去关心学生

赞可夫说:“对一个有观察力的教师来说,学生的欢乐、惊奇、疑惑、恐惧、受窘和内心活动最细致的表现都逃不过他的眼睛。一个教师如果对这些现象熟视无睹,也很难成为良师益友。”感受学生的喜乐做一名情绪富足的教师,这种富足的情绪不是敷衍、表演,而是发自内心的真情。

五、寓教于乐

大量的证据显示,大笑、心情愉快和幽默有益于身体和心理健康。轻松愉悦的学习氛围有利于达到更好的学习效果,也有利于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也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由于信息技术课本身的特殊性,教学内容和教学形式相对于其它课程有更大的弹性,教师有更多的选择空间。信息技术课堂可以而且应该成为一个让学生感到轻松、愉快的课堂。从而利于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具体可以从如下几个方面考虑:

1.开展趣味性学习活动

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开展各种趣味性学习活动,是寓教于乐的最有效的方式。例如,在节日的时候,自己制作精美的贺卡;利用VB等简单语言,发挥自己的想象力编写简单容易实现的小游戏;在学习了网络信息搜索后,让学生登陆因特网进行某一主题的信息查询,然后让全班同学进行比赛,看谁的速度最快,找到的信息最多最好等等。这些都能给学习带来无穷乐趣,利于培养创造性思维。

2.成立兴趣学习小组

成立兴趣学习小组,开展小组研究性学习,以小组为单位协作完成课题任务。学生可以和要好的朋友组成一个小组,选择感兴趣的主题(如图像处理、动画制作等等),一起学习,建立小组的作品“百宝箱”。教师只是实时的提供知识、技术指导。

3.利用信息技术作为创新思维训练的平台

信息技术课不同于其它课程的一个方面就是学生差不多人手一台计算机或者两三个人一台,这样就给了学生充分的自由运用计算机创造自己的东西。因此,科学的使用信息技术来为学生营造创新思维的平台与环境,是每个信息技术教师的职责。

六、小结

创新性思维的培养不管是对学生自身发展还是对社会未来的发展都有很重要的作用。信息技术老师应该利用信息技术课程的特殊性,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从自身出发,不断提升自我素质与能力,为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培养创造各个方面的条件,更好的推动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培养。

参考文献

1 陈梅,李龙.关于信息技术教师能力培养的思考[J].中国电化教育,2009,(267):91-94.

2 靳瑞霞,徐久成.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师能力发展研究[J].教学与管理2008,(6):36-37.

3 郑珠,侯友.浅议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师能力要求[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2007,(6):153~157.

第6篇

数据库备份恢复的六大需求

我们不妨试着从数据库管理人员的需求角度入手,探讨一下什么样的备份解决方案才是企业真正需要的。

1. 备份操作不能影响数据库主机的日常运行。

2. 数据恢复时间更短,数据损失(RPO)更少。

3. 系统可用性更高,业务中断后的恢复时间(RTO)不能太久。

4. 备份的数据可以随时验证,恢复的数据保证正确无误。

5. 本地备份还不够,希望将对数据的保护延伸到远程。

6. 操作程序越简单越好,手动操作越少越好。

过去,在传统备份架构下,若想同时满足上述六项需求,至少要采用下列几种解决方案:搭建以存储区域网络(SAN)为基础的LAN-free、Server-less Backup,降低备份操作对日常运行的冲击;部署Disk-to-Disk-to-Tape(D2D2T)的阶梯式存储或使用虚拟磁带库(Virtual Tape Library),以此缩短备份/恢复时间;搭建高可用性(HA)或集群(Cluster)环境,确保数据库服务不中断;采用异地容灾方案,将数据存储在远程的灾备站点。试想一下,采用这些方案一共要花多少钱?

第7篇

关键词:信息技术 创新思维 语文学习 想象

所谓创新思维是指在客观需要的推动下,以获得的新信息和已储存的知识为基础,综合运用各种思维形式,创造出新理论、新观点、新方法、新形象,从而使认识和实践取得突破性进展的思维活动。

今天,我就以《天鹅的故事》为例,谈谈语文教学与信息技术整合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一、 运用信息技术,营造良好的氛围,诱发创新思维

信息技术的运用能全方位、多角度、跨时空地展示生动逼真的教学情境,丰富多彩的图片、音效、视频等资源,使学生眼、耳、口、手等多种感官同时接受刺激,在受到视、听觉的强烈冲击后,他们很快就能进入情境,学习起来兴趣盎然,思维也呈活跃状态。

上课伊始,在圣桑的名曲《天鹅》那悠扬的旋律中,学生欣赏着一幅幅表现天鹅迷人身姿的画面:有的调皮地啄理着羽毛,有的两两追逐嬉戏,有的恬静地沐浴着阳光……随着画面的转换,展示在学生视野中的天鹅形象多变,一下子就打开了孩子们的思维,他们用“高贵优雅、悠然自得、洁白无瑕、似雪如玉、爱吃鱼虾、惹人喜爱”等美丽的字眼形容这作为善良化身的鸟儿,可见一束束创新思维的火焰在跳动,而对天鹅的喜爱之情也油然而生。

学生有了的表达欲望和情感的初步体验,就等于是创新思维迈出了的第一步。

二、 运用信息技术,突破教学重难点,激活创新思维

信息技术的运用是教师能针对教材的重点、难点和关键,化抽象为具体,变静态为动态,深入浅出,循序渐进,完成教学任务的一种手段。更重要的是它能缩短学生认识上与客观事物的距离,通过文字、声音、图象、动画等多种媒体相结合的演示,让学生的脑海里浮现出鲜明的形象,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产生强烈的真实感,降低理解的难度并产生感情的共鸣,迸射出思维的火花,实现思维创新。在有限的时间里,全方位感知更多的信息,提高教学效率,激活学习的内因。

分析是理解和思维的基础,比较是促进分析的重要手段。老天鹅扑冰的场景是课文的难点。而在“拍打”和“扑打”的词语比较中,老师利用视频,从视觉上引领学生认真观看老天鹅一次又一次用胸脯和翅膀扑打冰面的画面,从听觉上引领学生仔细聆听那老天鹅反复撞击冰面时发出的“咚咚”的声音,学生的心灵受到震撼,思维进行了激烈的撞击,他们完全体会到了“扑打”比 “拍打”更有力,更全力以赴,老天鹅的勇敢拼搏的精神深深地烙在他们心灵的深处。

信息技术在此化静为动,化抽象为具体,为释疑解难创设巧妙的突破口,让学生在品味词句的过程中,通过比较感悟,激活思维,也为接下来的感情朗读奠定了情感基础。

三、 运用信息技术,促进感悟式朗读,发展创新思维

利用信息技术音频、视频并茂的特点,可以为朗读教学创造一个良好的主动学习的环境,也可从一个或多个角度激发起学生朗读的兴趣,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在具有创新的模式下进而提高学生的朗读水平和能力。

在课堂中,我演示了老天鹅撞击冰面的flas片段,学生看着坚硬无比的冰面,听着耳际传来的“呼呼”的寒风声,伴着录音中老师娓娓道来的朗读,那老天鹅用血肉之躯撞击冰面时“咚咚”的声音,反复撞击着学生的心灵。朗读反馈中有的学生抓住“像石头似的、重重地”等重点词语的模仿朗读,深情演绎了老天鹅的聪明与勇敢。也有的同学创造性地抓住“腾空而起”一次大做文章,因为他知道只有腾空越高,才能获得更大的“下落的冲力”;更有同学抓住了“接着,又是第二次,第三次……”一句,深入研究省略号背后的深层含义,思维的火花再次迸发……无论哪一种,都是学生们极具个性的朗读体验。

四、 运用信息技术,创设想象的情境,深化创新思维

学生的观察力、想象力、思维力是创新能力的基础。信息技术能动能静的特点,优美画面,配上音乐,配上朗读,再现的情境让学生如临其境,情感被唤醒,思维被击活,灵感被激发,创新思维的翅膀——想象也如出闸之水奔腾而来。所以,将信息技术恰当地用于语文课堂教学将有助于推进学生的创新思维发展。

《天鹅的故事》一文中出现了三次天鹅的啼叫声,老师先播放了第一段音频,无助的叫声伴着寒风呼啸的背景音乐,天鹅失望地叫着,学生们急天鹅所急,冰封湖面,没有吃的,怎么办?受到老天鹅壮举的鼓舞,天鹅们又整齐的叫声伴着《劳动号子》响彻天空,学生和天鹅们一起加油助威。他们干得齐心,干得欢快,小小的冰窟窿变成了一片很大的水面,这时,湖面上欢畅淋漓的叫声传递着胜利的喜悦:“克鲁——克里——克里”。当天鹅们沉醉于破冰成功后的欢乐氛围时,学生们伴着《欢乐颂》尽情地朗读课文最后一小节。音频媒体带来的听觉体验,学生情感得到了共鸣。

五、 运用信息技术,实现阅读的延伸,推进创新思维

可以说,语文的听、说、读、写的能力培养最终都是为了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和增加阅读量的,利用信息技术可大大扩充课堂信息量,实现课内外沟通、思维发散、能力迁移。教师应该利用多媒体的诸多优势来丰富学生的阅读感受,引导学生对阅读文本从不同角度进行阐发、评价和质疑,鼓励标新立异,使学生在创新中发展、在发展中创新。

在课的最后教师讲述了斯杰潘老人亲眼目睹的这个真实故事的经过,学生知道老人从此再也没有拿起过猎枪后都流露出了惊讶、不可思议的表情,这时教师适时地推出了拓展性作业《与自然和谐相处》学习包,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的阅读兴趣,让学生阅读文本语言的同时,还能观看有关图像资料,将抽象思维与形象思维相结合,多渠道地充实学生的阅读感受,增加学生的阅读量,为创新教育的实施创造条件。

信息技术具备大量储存信息的优势,为学生提供了大量丰富的学习材料,能使教学内容跨越时间和空间的界限,形象生动地呈现在学生的面前。如果说网上大量的相关信息资源是一匹匹缤纷绚丽的绸缎的话,那么我们老师就应该做一个巧手裁缝,根据教材内容、学生认知的特点选择恰当的音频、视频片段,整合成能推进学生创新思维能力发展的资源,让学生创新思维的火把被现代信息技术一次次点燃,发出绚丽的火光,也让培养创新个性成为实施素质教育的核心。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