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6-02 15:19:47
序论:在您撰写科技中小企业创新时,参考他人的优秀作品可以开阔视野,小编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这些建议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热情,引导您走向新的创作高度。
思想意识决定前进的方向。在这种意识推动下,近年来,晋江市的科技工作紧紧围绕着“深化科技服务,强化技术创新,促进转型升级”的总体目标,以支撑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培育高新技术产业为重点,加强产学研合作,聚集创新创业人才,推进科技创新平台和服务体系建设,助推民营企业“二次创业”。在市政府的带领下,中小企业的管理者端正了企业科技创新活动的态度,强化了自身的科技创新意识,从本质上认识到社会、市场发展的趋势,结合自身发展的现状,积极探索企业发展中的不足和缺陷,把科技创新作为企业的发展战略。例如优兰发集团不断增强自身的拿来意识、自主意识以及机遇意识,始终坚持科技创新,从最初的瓦楞纸到高端复印纸,再到薄页,企业不断创新和自我突破,并且取得了很好的经济效益。
2加强产学研究、合作,提高科技创新水平
目前各院校都是以信息技术发展所需求的人才为依据进行教育教学课程设置的。而科技创新活动是中小企业在激烈竞争环境中生存与发展的重要项目,所以中小企业要加强与高等院校的合作。通过合作能够为企业培养出更多的高素质的科技创新人才,能够帮助企业解决技术难关,缓解企业科技创新的压力,从而推动企业和社会经济的持续发展。例如,晋江企业在市政府的带领下,与东华大学合作,就探讨人才培养和技术研发战略合作协议,探讨落实校市合作、校企合作、工业设计大赛、互派挂职、共建产学研用基地等问题,这些合作取得了非常不错的成绩。因此,我们要充分发挥研究所、高校拥有先进的研究设备和有较强的科研优势,尽可能帮助企业解决发展中的技术难题。
3弘扬创新文化,营造良好创新氛围
市政府也正努力学习和宣传这次会议的精神,通过多种形式的报道激发全社会创新创造活力,让创新创业者成为受人尊重的公众人物,努力营造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良好氛围。中小企业也要营造良好的科技创新氛围,运用各种激励机制鼓励员工不怕挑战和困难,敢于创新,勇于创新。对于中小企业良好文化氛围的创造,企业的管理者要给予足够重视,大力宣传先进工作者的事迹,给广大员工提供一种鲜活的类比和模范的引领,用舆论的力量推动企业的科技创新,激发员工的积极性,集思广益,为企业的技术创新出谋划策,解决难关,促进企业的发展。
4建设科研创新基地,加强科技创新基础研究
只有通过科技创新才能提高中小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当前信息技术发展飞速,为了能够在日益激烈的竞争中取得胜利,企业就必须把科技创新作为发展战略目标来抓。因此,政府应协同中小企业一起建设科研创新基地,加强科技创新基础研究,以大幅提升企业的创新能力,进一步推进创新成果转化与扩散,促进科技与经济紧密结合。同时,政府还要不断完善科技管理体制,转变政府管理职能,建立科学合理的宏观管理、治理结构及评价制度,统筹配置科研设施、人才团队等创新资源,不断提高企业的科技竞争力。
5大力发展中介服务机构,建立信息共享平台
企业在进行科学研究,在进行创新发展的过程中,中介机构能够起到很好的桥梁和传播作用。国家和地方政策要鼓励相关的科研机构转变为科技创新的中介结构,大力发扬创业服务机构、科学技术发展中心等服务机构,为中小企业的人才、信息和技术等方面提供相关的支持和援助。在这个信息技术高度发达的时代中,及时了解和掌握相关的信息对企业来说也是至关重要的,因此市政府要起牵头作用,尽快建立和完善科技信息共享平台。在政府机构、中小企业、各科研单位和各大学之间建立起科研技术平台以及信息共享平台,优化资源配置,使人力资源和技术资源得到合理配置和利用,进而最大程度地帮助中小企业走出科技创新的困境,促进企业的创新与发展。
6结语
【关键词】 科技型中小企业 创新 绩效评价 因子分析法
一、研究背景与方法
科技型中小企业作为我国国民经济发展的新势力,在现代社会经济发展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新三板上市公司是科技型中小企业的重要代表,对其创新绩效进行研究有利于促进科技型中小企业的整体成长。2013年12月14日国务院《关于全国中小企业股份转让系统有关问题的决定》,这意味着新三板正式扩容至全国,也进一步凸显了研究科技型中小企业上市公司创新绩效的重要性。因此,科学、合理地分析科技型中小企业上市公司的创新绩效对于促进国民经济的发展有着重大的意义。
创新绩效的评价方法有很多种,比如层次分析法(AHP)、灰色关联度评价法、模糊综合分析法等,它们都有各自的优点,但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本文根据数据收集特征,采用SPSS统计软件,运用因子分析法,对其进行客观的分析评价。
二、样本选择与数据来源
本文将以湖北省为例,从新三板上46家湖北省科技型中小企业上市公司中挑选出26家符合数据要求条件的科技型中小企业作为研究样本(见表1)。
三、评价指标的选取
本着绩效指标的系统性、全面性、可比性、可操作性、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原则,本文分别从创新能力、创新环境、创新产出等方面选择相应的11个评价指标:年总销售收入(X1)、科研人员素质比例(X2)、研发人员投入情况(X3)、研发资金投入强度(X4)、销售人员比重(X5)、营销渠道建设情况(X6)、销售力度(X7)、政府支持力度(X8)、年利润总额(X9)、专利开发数(X10)、与外部组织合作程度(X11)。
四、实证分析
1、因子分析可行性检验
运用SPSS得出相关矩阵后,进行KMO和Bartlett的检验,结果如表2所示。其中,KMO值为0.532,根据统计学家给出的分析,基本适合因子分析;Bartlett检验表明:Bartlett值=0.000,小于显著水平0.05,因此,拒绝其零假设,认为适合于因子分析。
2、因子提取
用主成分法提取公因子。该方法假设变量是因子的纯线性组合,第一成分有最大的方差,后续成分可解释的方差逐渐递减,计算出主成分特征根及其贡献率见表3。选前4个因子作为公共因子,这4个因子的特征值分别为2.981,2.414,1.927,1.350,贡献率分别为27.102%,21.945%,
17.515%,12.268%,累计贡献率达到78.831%。
提取了4个主因子后,各因子分析的初始解见表4。从表4可以看到,大部分的变量共同度都在80%~90%以上,说明提取的因子已经包含了原始变量的大部分信息,因子提取的效果比较理想。
3、建立因子模型
由于后两个公因子在标准化的原始变量上的载荷值不太好解释,所以就进一步进行因子旋转,选用方差最大化正交旋转,使每个因子上的具有最高载荷的变量数最小以简化对因子的解释,得到表5。
表5显示了因子载荷矩阵,通过分析相应旋转后的因子负荷矩阵,我们用4个公因子来代替其反映的创新能力。公因子F1替代了科研人员素质比例(X2)、研发人员投入情况(X3)、研发资金投入强度(X4),可以作为企业研发能力的体现;F2替代了销售人员比重(X5)、营销渠道建设情况(X6)、销售力度(X7),可以作为企业销售能力的体现;F3替代了年总销售收入(X1)、年利润总额(X9)、专利开发数(X10),可以作为企业创新产出能力的体现;F4替代了政府支持力度(X8)和与外部组织合作程度(X11),可以作为创新环境的体现。
4、企业财务绩效综合得分及排名
根据因子得分系数阵,求出各上市公司的因子得分,从而对科技型中小企业总体的创新能力进行综合评价。基于企业各项因子的得分,以各因子的方差贡献率占4个因子总方差贡献率的比重作为权重进行加权汇总,进一步计算企业各因子的得分(见表6),公式如下:
F=(27.102F1+21.945F2+17.515F3+12.268F4)/78.831
5、因子分析结果解释
对26家科技型中小企业上市公司各主成分得分和综合得分情况进行因子分析,其分析结果表明:时代地智、亿通文教创新绩效明显高于其他公司,其综合得分分别是1.13、1.01,具有很好的发展潜力。在统计初始数据时,时代地智在研发资金投入上明显高于其他公司,亿通文教的专利开发数明显高于其他公司,两者在政府支持力度系数上都非常低,说明在研发投入上其非常主动,没有像其他公司那样比较依赖政府补贴,因此综合得分也高。
五、结语
科技型中小企业创新绩效评价一直是企业管理者和投资者关注的热门问题,其盈利能力和发展潜力与其创新绩效紧密相关,只有在研发上把握主动,更积极地投入研发资金,并创造好的研发环境、高效的营销体制,企业才能在未来走得更好更远。因子分析法从侧面客观地分析了企业的创新绩效,是一种行之有效的分析方法,它可以通过因子得分揭示出每个企业的薄弱环节,从而促使企业对症下药,加以改正提升。但在运用因子分析方法对上市公司进行创新绩效评价时,也存在一定局限性。这些局限性体现在评价指标大多来自企业公布的信息,可能存在一定的失真现象,这就对利用数据进行分析产生了一定干扰。此外,定性评价指标在进行打分时存在一定的主观性,也给比较结果带来了一定的影响。
(注:基金项目:1、2013年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湖北省科技型中小企业创新绩效评价研究”(项目编号:2013012);2、2012年湖北省软科学项目“湖北省科技型中小企业创新绩效评价研究”(项目编号:2012GDA01802)。)
【参考文献】
[1] 裴潇:上市商业银行经营业绩实证分析[J].财会通讯,2010(5).
面对激烈的国际科技与经济竞争,发达国家都已将建设一流的科技创新平台作为支撑创新活动的优先选择和实现跨越式发展的战略举措。而我国已成立技术创新服务平台(中心)40多家、生产力促进中心500多家、高科技孵化器100多家。但总的来讲,目前我国科技园管理水平还较低,基本停留在科技园基础设施服务方面。
而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如互联网、移动互联网、物联网、云服务、大数据与Web2.0等,将有助于科技园管理的信息化和智能化,提高科技园的科技管理和科技服务水平。本文将对此进行研究。
创新服务方法
面向科技园中科技型中小企业的创新服务方法是在需求驱动和技术拉动的背景下提出的。首先是科技园中科技型中小企业创新能力弱、人手少、许多与创新项目相关的工作不熟悉,如果事事都要自己亲力亲为,不仅没有这方面的精力,效果和效率也不好。因此,迫切需要来自外部的服务。而新一代信息技术为创新服务方法开辟了新的途径。
面向科技园中科技型中小企业的创新服务方法主要是:
主动式科技服务方法
科技型中小企业常常不知道需要哪些服务有助于提高其创新的成功率,提不出服务需求,也不知道到哪里去寻找服务。例如,产品开发前需要进行专利查询和分析,确定有否“专利陷阱”;产品开发后,需要进行专利布局,防止竞争对手进行“专利包围”,使研发成果难以市场化。
主动式科技服务能有效地帮助解决这一问题,如图1所示,其特点是:科技服务机构利用服务平台所提供的企业信息,及时发现企业需求,发出有针对性的主动服务询单;科技型中小企业根据科技服务机构的主动服务询单,进行比较,选择最合适的服务和服务机构;科技园的有关科技型中小企业的各种数据库是主动式科技服务的基础。Web2.0、大数据等技术为主动式科技服务提供了很好的技术支持。
面向项目全生命周期的一站式科技服务方法
许多科技型中小企业对于科技项目生命周期全过程的规范管理比较陌生。零散、碎片化的服务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企业急需,但带来的问题是这种服务往往没有顾及项目的总体需求,视野比较狭窄,会有顾此失彼的问题。
面向项目全生命周期的一站式科技服务面向科技项目从申请准备到验收后的推广的全过程,提供的是面向项目全生命周期的、全程跟踪的、连续不断的、环环相扣的一站式服务,能够取得整体最佳效果,如图2所示。其特点是:围绕科研项目提供整体服务,提高服务效率;通过专业化服务,提高科研项目申请概率、项目完成质量;通过服务,使企业的科技人员在实战中学习和掌握科研项目全生命周期的开展方法。
面向项目全生命周期的一站式科技服务需要众多科技服务机构参与,因此,需要对科技服务机构进行评价、选择和组合。Web2.0、大数据等技术为面向项目全生命周期的一站式科技服务提供了很好的技术支持。
伴随企业成长过程的科技服务方法
伴随企业成长过程的科技服务方法是科技服务机构将科技型中小企业作为自己长期、全面服务的对象,科技服务机构的服务收入与服务对象未来成长的收益关联。科技服务机构随着服务的深入,不断帮助企业发现其未知的需求,解决企业前进中存在的各种问题,帮助企业制定长远发展战略,并逐步实现。企业成长过程如图3所示。
伴随企业成长过程的科技服务方法是一种深度全面的服务,其特点是:科技服务机构更能提供着眼于企业长期发展的贴心服务;将企业的服务效益与企业的成长效益结合起来,更能体现科技服务的长期效益的特征;有助于解决企业长期发展的问题。Web2.0、大数据等技术为“大众为大众”的科技服务提供了很好的技术支持。
“大众为大众”的科技服务方法
面对成百上千家科技型中小企业,面对企业从项目申请到知识产权保护,从财务分析到技术咨询等各种科技服务,一家服务机构的力量是微不足道的,需要联合许多服务机构一起为企业服务,这就形成“大众为大众”的服务模式。该方法的关键是服务机构质量的评价、服务机构与企业服务需求的匹配、多家服务机构的服务组合等。Web2.0、大数据等技术为“大众为大众”的科技服务提供了很好的技术支持。
“大众为大众”的科技服务方法的主要特点是:科技服务机构通过专业化分工协同,提高服务的专业化水平,提高服务效率和质量;通过基于服务平台的用户评价,对服务机构质量进行监督;提高服务质量;通过大数据分析,实现服务机构与企业服务需求的匹配,使企业得到高度专业化和个性化的服务;利用任务众包协作方式进行科技服务和创新。这里的科技服务机构还可以是科技园中的科技型中小企业。
“大众为大众”的科技服务还包括科技园中的科技型中小企业之间的相互服务。
创新服务平台
上述各种科技型中小企业创新服务方法需要基于互联网、移动互联网、物联网、云服务、大数据与Web2.0等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创新服务平台的支持。
面向科技园中科技型中小企业的创新服务平台的服务内容
面向科技园中科技型中小企业的创新服务平台包括三大部分:科技园基础设施服务子平台、科技园企业运营服务子平台、科技园企业创新服务子平台。
面向科技园中科技型中小企业的创新服务的技术路线
通过科技园基础设施服务,在保障企业基本需求的同时,可以了解科技园中科技型中小企业的活力,如是否经常租赁会议室、能耗和水耗高否,进出是否很频繁等,还可以通过停车管理等了解企业与外部的协作情况等。
通过科技园企业运营服务,在保障企业运营需求的同时,可以了解科技园中科技型中小企业的运营情况,如仓储与物流、采购、融资等情况,并可对企业能力进行评价。
通过科技园企业创新服务,在满足企业创新需求的同时,可以了解科技园中科技型中小企业的创新情况,如专利申请、知识产权保护等情况,并可对创新服务机构的服务质量和信用进行评价。
关键词: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创新模式
一、科技型中小企业的概念
科技型中小企业是指以科技人员为主体,由科技人员创办,主要从事高新技术产品的研制、生产、销售,以科技成果转化及技术开发、技术服务、技术咨询和高新产品为主要内容,以市场为导向的知识密集型经济实体。简而言之,科技型中小企业是以创新为使命的企业。
二、科技型中小企业的特征
科技型中小企业实行“自主经营、自愿组合、自负盈亏”的组织原则,具有较强的决策能力和适应能力,它们除具有一般企业的特点外,还有明显区别于其他类型企业的特征:1.规模小与大型企业相比,科技型中小企业规模小、经营决策权高度集中,实行所有权与经营治理权合一,既可以节约所有者的监督成本,又有利于企业快速做出决策。2.专业化科技型中小企业由于自身规模小,人、财、物等资源相对有限,往往将有限的人力、财力和物力专注于某一细小产品的经营上来不断改进产品质量,提高生产效率,以求在市场竞争中站稳脚跟,进而获得更大的发展。3.高风险科技型中小企业研发生产的大多是高科技产品,其技术创新活动具有单一性,很少进行多种途径的代替研发,在成长过程中,技术、市场、财务、环境等方面面临巨大的不确定性。
三、技术创新模式与选择
技术创新是一种技术经济活动,是新技术在生产中的运用,是技术与经济的有效结合。基于科技型中小企业的自身特点和优势,是最有能力、最有条件成为技术创新主体的群体。同时,技术创新是中小企业发展的立身之命,是企业活力的增长点,因此技术创新模式是科技型中小企业经营模式的重要组成。技术创新模式主要有:自主创新、模仿创新和协同创新,其中自主创新要求企业必须拥有雄厚的资金和技术能力,这不利于中小企业内在优势发挥,因此不适合中小企业选用;后两种模式对于资金短缺、技术实力薄弱的中小企业来说是比较理想的选择,尤其是协同创新比较适用于新兴技术和高新技术中小企业的技术创新。三种创新模式在研发能力、创新效益等评价指标方面各有优劣。见表1和外部环境,可以选择其中某一种技术创新模式,也可以采取两种或者多种创新模式的组合。
四、促进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的对策
技术创新是企业发展的核心,是企业获得经济效益的前提。以下将从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的内外部环境两方面进行探讨。1.政府应为技术创新提供良好的外部环境(1)完善科技型中小企业政策,鼓励技术创新活动。健全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活动的法律法规体系,创造公平竞争的外部环境。通过立法,维护企业技术创新的合法权益,促进科技型中小企业健康发展。同时政府应该制定和实施技术创新计划,大力鼓励产学研结合,使大学和科研院所成为企业技术创新的重要源泉。(2)完善金融扶持政策,完善融资手段,拓宽融资渠道。国家要健全信用担保体系,设立专门的担保机构,降低商业银行向科技型中小企业提供贷款的成本和风险。同时,完善中小企业科技成果转化及技术创新基金等相关政策。(3)健全科技型中小企业孵化体系。国家要大力发展创新集群,包括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新兴产业基地等,加强公共技术服务平台建设,促进科技资源共享。2.企业自身营造良好的技术创新内部环境(1)建立促进创新的激励制度。企业应建立科学合理的技术创新评价系统,采用多种激励机制,针对不同类型、不同层次的创新建立奖励制度,充分调动知识型员工积极性,有效地激励员工为企业创造最大的价值。(2)建设良好的企业文化并切实遵循。企业应根据自己所处的发展阶段、生存环境等,培养全员创新的企业文化,建立学习型组织,营造激发科技人员创造力的工作环境,努力打造协作创新的工作氛围。(3)完善企业技术创新的知识管理系统。科技型中小企业是知识密集型组织,对快速响应能力、信息利用能力和运作效率等与知识管理相关的指标有较高要求。所以企业应选择合理的知识管理系统,提高企业运作效率。同时要加强知识管理信息组织建设,做好企业内部知识管理支撑,提供功能强大的搜索工具,便于对现有知识进行深度挖掘,实现知识共享。科技型中小企业是最具活力、最具潜力、最具成长性的创新群体,在创新发展中具有重要的带动作用。重视科技型中小企业,就是重视科技和经济发展的未来。科技型中小企业是推动科技创新的重要主体。在目前的激烈竞争环境中,科技型中小企业只有不断进行技术创新,才能适应市场变化,在国内外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作者:李姗 单位:河北工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参考文献:
[1]粟进,宋正刚.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的关键驱动因素研究[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14(05):156-163.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企业的生产能力和产业规模得到了空前的发展,但在技术和创新能力上与发达国家相比仍有一定的差距。美国作为世界上的经济和科技强国,中小企业是其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最具活力和创新能力的一部分,在推动科技创新和技术进步上凸显了一定的优势,其经验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
二中美中小企业科技创新能力对比
发明专利作为企业创新能力的重要体现和研发活动的主要成果,对企业的生存和发展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因此,本文选择将发明专利数量作为创新能力的对比指标。
1.专利申请和拥有量对比。
根据美国专利商标局的统计,1963年美国当年的专利授权数为48971件,到1985年年度专利授权量为77245件,而根据中国知识产权局的统计,同期中国的专利授权量仅为138件。2004年时,美国当年专利授权量为181299件,中国为190238件,中国年度专利授权量首次超过美国。根据2012年最新的统计数据,美国当年的专利授权量为276788件,中国的为1255138件,其中有效专利为768655件。由此可见,中美两国年度专利授权量均在不断增长,但中国的增长速度要明显快于美国,但在专利总数方面与美国相比仍有较大的差距。
2.技术成果转化对比。
技术成果转化主要通过专利技术成果对国民经济的促进来衡量,即通过专利密集型产业对国民经济的贡献来测量。所以中美技术成果转化的对比主要是两国知识产权密集型产业对经济贡献的对比。美国商务部的《聚焦知识产权和美国经济产业》报告显示,2010年美国知识产权密集行业对美国经济贡献了50600亿美元,占美国GDP的34.8%;为美国社会提供了将近4千万的就业岗位,占所有岗位的27.7%;商品输出7750亿美元,占美国商品输出的60.7%。而根据中国区域专利密度统计报告的数据,2012年中国密集型产业对GDP的贡献为26%,截至2012年专利密集型产业对经济的贡献为13.7万亿;创造了3488.66万个就业岗位,占所有岗位的26.11%;商品输出值占中国出口总值的29.85%。通过以上对比可以发现我国企业科技创新能力增长速度较快,科技创新对国民经济的贡献率、就业促进率、商品输出率的贡献较大,但与美国相比无论是专利申请和拥有量还是科技成果转化方面都仍有较大的差距。需要我们学习借鉴美国的政策措施,大力促进我国企业创新能力的发展。
三美国支持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的政策措施
美国先进的技术创新能力和其完善的政策支撑体系是分不开的。美国政府通过制定相关的法律法规、财税政策以及建立创新服务体系,大力促进中小企业的科技创新能力,使其成为美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量。
1.建立完善的法律体系。
为了促进中小企业科技创新的发展,美国政府制订了专门的法律和法规,并形成了针对中小企业科技创新的完善法律体系。该体系以《小企业创新发展法》为核心,并以一系列鼓励科技创新和促进科技成果转化的法律为支撑,为中小企业创新提供了全方位的法律保障。如1890年,美国政府颁布了《谢尔曼法》,为中小企业对抗大型垄断组织提供了法律基础和保障。其后又先后颁布了《联邦贸易委员会法》《克莱顿法》和《米勒—泰丁法》,进一步完善了美国的反垄断法律体系,为中小企业的创新营造了一个自由竞争的环境。
2.建立完善的创新融资体系。
为了促进中小企业的创新活动,激励其科技投入的增加,美国政府对中小企业的创新活动给予了多种税收优惠政策。美国税法将研发机构都定性为“非营利机构”,使其不用纳税。根据美国1986年指定的《国内税收法》的规定,研发经费较上年增加的公司和机构,可以获得增加额20%的退税。美国税法对中小企业的科技创新活动实行特别税收优惠,规定企业为了进行科研而新建的房屋或添置的设备,可以享受税收减免。这些税收扶持政策极大地加强了美国中小企业的创新活动,有效地促进了中小企业的发展。3.建立创新服务体系。美国在促进中小企业创新的过程中,建立了一系列的创新服务机构。如由政府职能部门、政府服务机构、民间机构和行业协会组成的中小企业创新服务体系,通过实施一系列的科技计划,有效地促进了创新技术向中小企业的转移,并为中小企业的技术创新营造了良好的环境。
四我国发展中小企业创新能力的建议
1.建立完善的中小企业科技创新法律支撑体系。
完善的法律支撑体系是中小企业技术创新持续发展的前提和保障。借鉴美国的经验,我国当前缺少一个针对中小企业科技创新的法律支撑体系,使科技创新活动的开展和实施有法可依、有章可循,充分保障中小企业的利益。因此,政府要以现有的《中小企业法》为指导,以《中小企业技术创新法》为基础,以税法、知识产权保护法、公平竞争管理法和信贷担保法等法律为辅,建立一系列促进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的法律体系,使中国小企业的技术创新活动有法可依,营造一个良好的公平竞争环境。
2.改善中小企业科技创新的融资机制。
借鉴美国经验,政府应从以下几方面入手。首先,提高国家的研发经费投入,加大对基础研究的投入比例,针对不同规模和发展阶段的中小企业,制定不同的财税政策和基金支持。其次,运用政府的财政手段,构建中小企业创新融资保障体系。利用政府财政的担保作用,分散中小企业的融资风险,引导社会资本进入中小企业的技术创新过程。
3.健全中小企业科技创新的服务支撑体系。
关键词: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创新模式
一、科技型中小企业的概念
科技型中小企业是指以科技人员为主体,由科技人员创办,主要从事高新技术产品的研制、生产、销售,以科技成果转化及技术开发、技术服务、技术咨询和高新产品为主要内容,以市场为导向的知识密集型经济实体。简而言之,科技型中小企业是以创新为使命的企业。
二、科技型中小企业的特征
科技型中小企业实行“自主经营、自愿组合、自负盈亏”的组织原则,具有较强的决策能力和适应能力,它们除具有一般企业的特点外,还有明显区别于其他类型企业的特征:
1.规模小
与大型企业相比,科技型中小企业规模小、经营决策权高度集中,实行所有嘤刖营治理权合一,既可以节约所有者的监督成本,又有利于企业快速做出决策。
2.专业化
科技型中小企业由于自身规模小,人、财、物等资源相对有限,往往将有限的人力、财力和物力专注于某一细小产品的经营上来不断改进产品质量,提高生产效率,以求在市场竞争中站稳脚跟,进而获得更大的发展。
3.高风险
科技型中小企业研发生产的大多是高科技产品,其技术创新活动具有单一性,很少进行多种途径的代替研发,在成长过程中,技术、市场、财务、环境等方面面临巨大的不确定性。
三、技术创新模式与选择
技术创新是一种技术经济活动,是新技术在生产中的运用,是技术与经济的有效结合。基于科技型中小企业的自身特点和优势,是最有能力、最有条件成为技术创新主体的群体。同时,技术创新是中小企业发展的立身之命,是企业活力的增长点,因此技术创新模式是科技型中小企业经营模式的重要组成。
技术创新模式主要有:自主创新、模仿创新和协同创新,其中自主创新要求企业必须拥有雄厚的资金和技术能力,这不利于中小企业内在优势发挥,因此不适合中小企业选用;后两种模式对于资金短缺、技术实力薄弱的中小企业来说是比较理想的选择,尤其是协同创新比较适用于新兴技术和高新技术中小企业的技术创新。三种创新模式在研发能力、创新效益等评价指标方面各有优劣。见表1
评价指标 创新模式\&自主创新\&模仿创新\&协同创新\& 投入资源\& 多\& 少\& 中等\& 研发能力\& 强\& 弱\& 较强\& 创新效益\& 好\& 中等\& 差\& 创新成本\& 高\& 较低\& 较高\& 发展前景\& 大\& 小\& 中等\& 收益期限\& 长\& 短\& 中等\&]
科技型中小企业选择哪种技术创新模式取决于自身环境和外部环境,可以选择其中某一种技术创新模式,也可以采取两种或者多种创新模式的组合。
四、促进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的对策
技术创新是企业发展的核心,是企业获得经济效益的前提。以下将从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的内外部环境两方面进行探讨。
1.政府应为技术创新提供良好的外部环境
(1)完善科技型中小企业政策,鼓励技术创新活动。健全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活动的法律法规体系,创造公平竞争的外部环境。通过立法,维护企业技术创新的合法权益,促进科技型中小企业健康发展。同时政府应该制定和实施技术创新计划,大力鼓励产学研结合,使大学和科研院所成为企业技术创新的重要源泉。(2)完善金融扶持政策,完善融资手段,拓宽融资渠道。国家要健全信用担保体系,设立专门的担保机构,降低商业银行向科技型中小企业提供贷款的成本和风险。同时,完善中小企业科技成果转化及技术创新基金等相关政策。(3)健全科技型中小企业孵化体系。国家要大力发展创新集群,包括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新兴产业基地等,加强公共技术服务平台建设,促进科技资源共享。
2.企业自身营造良好的技术创新内部环境
(1)建立促进创新的激励制度。企业应建立科学合理的技术创新评价系统,采用多种激励机制,针对不同类型、不同层次的创新建立奖励制度,充分调动知识型员工积极性,有效地激励员工为企业创造最大的价值。(2)建设良好的企业文化并切实遵循。企业应根据自己所处的发展阶段、生存环境等,培养全员创新的企业文化,建立学习型组织,营造激发科技人员创造力的工作环境,努力打造协作创新的工作氛围。(3)完善企业技术创新的知识管理系统。科技型中小企业是知识密集型组织,对快速响应能力、信息利用能力和运作效率等与知识管理相关的指标有较高要求。所以企业应选择合理的知识管理系统,提高企业运作效率。同时要加强知识管理信息组织建设,做好企业内部知识管理支撑,提供功能强大的搜索工具,便于对现有知识进行深度挖掘,实现知识共享。
科技型中小企业是最具活力、最具潜力、最具成长性的创新群体,在创新发展中具有重要的带动作用。重视科技型中小企业,就是重视科技和经济发展的未来。科技型中小企业是推动科技创新的重要主体。在目前的激烈竞争环境中,科技型中小企业只有不断进行技术创新,才能适应市场变化,在国内外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参考文献:
[1]粟进,宋正刚.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的关键驱动因素研究[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14(05):156-163.
[2]彭文玉,孙英隽.科技型中小企业融资的“哥德巴赫猜想”[J].科技与管理,2013(02)
[3]李萌.基于因子分析法构建大中型工业企业技术创新能力评价模型[J].宁连举,科研管理,2011(03)
【关键词】科技型中小企业 企业集群 技术创新 创新优势 策略
自20世纪80年代开始,以高新技术为基础的科技型中小企业的发展一直是各国政府和理论界关注的重点。特别是美国硅谷大量高新技术小公司的成功实践以及由此带来的高技术产业的迅速发展,更是引起了人们对科技型中小企业的强烈兴趣。也因“硅谷”成功企业集群的示范效应,企业集群现象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与此同时,理论界提出企业集群的自主创新能力才是提升其竞争力的重要动力。科技型中小企业本身就具有天然的、不可替代的技术创新优势,从而可以带动整个企业集群的自主创新,以此成为国家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建立国家创新体系的重要主体,而且还成为推动产业升级、提高经济综合竞争力的基本力量。
一、科技型中小企业概念及特征
1、概念
科技型中小企业是以高新技术及产品的研制开发、生产转化和销售经营为主体业务的中小企业,但对科技型中小企业的具体界定,各个国家有很大区别。1999年5月21日国务院办公厅转发的《关于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基金的暂行规定的通知》对科技型中小企业做出明确界定:一是企业已在所在地工商行政管理机关依法登记注册,具备企业法人资格,具有健全的财务管理制度;职工人数原则上不超过500人,其中具有大专以上学历的科技人员占职工总数的比例不低于30%;二是企业应当主要从事高新技术产品的研制、开发、生产和服务业务;企业负责人应当具有较强的创新意思、较高的市场开拓能力和经营管理水平;企业每年用于高新技术产品研究开发的经费不低于销售额的3%,直接从事研究开发的科技人员应占职工总数的10%以上。因此,科技型中小企业可以概括为:由有科技人员领办或创办,实行“自筹资金、自愿组合、自主经营、自负盈亏”,主要从事高新技术产品的研制、开发、生产,科技成果产业化以及技术开发、技术转让、技术咨询、技术服务活动的企业。
2、特征
(1)从事的行业及领域的特殊性
科技型中小企业以高新技术及产品的研制、开发、生产、销售和服务为己任。其技术领域主要有电子信息、先进制造技术、新材料、生物工程、新能源、环保技术等。例如,中关村科技型企业产业结构的比重为:电子信息占63.3%;光机电一体化占12%;新材料、新能源及环境科学占10.6%;新药物、生命科学及生物工程占10.7%;其他3.4%。
(2)从业人员的特殊性
科技型中小企业是由科技人员自主创办或领办,并以科技人员为主体实行运作的。其中具有大专以上学历的科技人员占职工总数比例超过30%,在一些知识密集、技术密集地区,科技人员超过50%。据对北京11000家科技型中小企业的统计,从业人员21万人,其中科技人员13万,占61.5%。
(3)规模一般趋向小型化
科技型中小企业的从业人员少则几人或几十人就可以经营运作,但大多数在100人左右,规模较大的也在500人以下,这也使科技兴中小企业在经营管理上具有相当的灵活性,更好地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
(4)拥有较强的创新意识
科技型中小企业没有规模经济和资金雄厚的优势,较弱的自身实力和激烈竞争的市场决定了它们必须不断通过各种方式经行创新,并及时将这些创新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以维持其生存和发展。事实证明,科技型中小企业在技术创新机制和创新效率方面有着其他企业无可比拟的优势,因而已成为我国科研成果转换和科技创新实现的主要载体。
(5)特有的机制特征
在发展实践中形成了别具特色的运行机制体系:创造物质财富、讲求精神文明的动力机制;坚持自主开发、把科技成果转化为生产力的技术创新机制;政企分开、独立自主的决策机制;技工贸相结合、以市场为导向的经营机制;同效益效率挂钩、按贡献大小分配的分配制度;自我积累、自我约束的行为机制;以人为本的企业文化等。
二、企业集群理论发展概述及其积极作用
最初的产业集群经济的思想可以追溯到亚当・斯密,他以分工的角度给中小企业集群下的定义,即中小企业集群是由一群具有分工性质的中小企业为了完成某种产品的生产联合而形成的群体。马歇尔从“外部经济”的角度对中小企业集群问题进行了探讨,他通过对英国一些传统工业的企业集群现象的考察,发现了外部规模经济与企业集群之间的密切关系,得出企业集群是基于外部规模经济而形成的这一理论。区域经济学家韦伯把集聚因素引入中小企业集群的定义。他在《工业区位论》一书中把区位因素同为区域因素和集聚因素。在高级集聚阶段,各个企业通过相互联系的组织而形成的地方工业化就是企业集群。威廉姆森从生产组织形式的角度给中小企业集群做了如下定义:中小企业集群是基于专业化分工和协作的众多中小企业集合起来的组织,这种组织机构是介于纯市场和科层组织之间的中间性组织。它比市场稳定,比科层组织灵活。以波特为代表的战略管理学派对企业集群的研究和应用做出了很大贡献。他在《国家竞争优势》中对企业集群做了以下定义:即在某一特定区域下的一个特别领域,存在着一群相互关联的供应商、关联产业和专门化的制度和协会。按波特的观点,产业集群是产业发达国家的核心特征。它不仅包括对竞争起重要作用的、相互联系的产业和其他实体,而且还经常向下延伸到销售渠道和客户,以及一些辅机构、职业培训机构,当然也包括政府及相关联机构提供的一些基础性设施。
我国企业集群的实践先于理论探讨。到20世纪90年代,在我国东南沿海地区(包括江浙、福建和广东)出现了大量的中小企业集群。针对这些企业集群现象,国内经济学者结合我国的实际,分别从区域经济发展、非正式制度、制度变迁、企业和企业家网络、企业创新、历史传统以及政府政策等视角切入,较为深入地进行了企业集群生成、发展和演变的理论研究和实证分析。其中,仇保兴对中小企业集群给出了较为全面和具体的定义:由一群彼此独立但相互之间又存在着专业化分工和协作这么一种特定关系的中小企业组成;这些中小企业在地域上的结合可以有效地获取外部资源、销售产品和劳务、促进知识和技术的尽快积累,同时为了谋求企业间的关系能长期维持而及时解决成员间的不一致和环境的不确定性而相互适应;集群中存在企业间的互补与竞争关系;中小企业间以“信任和承诺”等人文因素来维持集群的运行,并使其在面对外来竞争者时,拥有其独特的竞争优势。中小企业的发展在世界各地方兴未艾,集群化发展成为世界各国的共同特征,集群化对中小企业发展起着重要的积极作用。
第一,众多企业集中于特定的区域使得企业之间实现了资源共享。企业集群内单个企业的资金、人才和技术等创新资源极为有限,难于取得技术突破,即使有所进展也往往在开拓市场方面受到自身能力和资源的限制。但从集群整体看,各个企业拥有的资源具有一定的互补性,通过创新网络形成专业分工,无异于将其他企业的技术专长嫁接到自己的核心能力上,集中精力发展自己的核心专长。
第二,聚集可以产生广泛的市场化,批量购买和销售降低了成本,提高了效率。集群内各个企业基于相同的产业结合一起,促使他们以整个集群为单位对原材料供应商形成影响,同时也可以集中开发市场。
第三,信息的溢出可以聚集企业的生产效率高于单个的分散的企业,特别是通过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促进知识在该地区的溢出。在集群中,用户、供应商、竞争对手和其他配套的相关企业相互靠近,很容易获得有关上游供应商、同行竞争对手、下游客户的相关信息,可以更好的洞察市场需求、产业发展趋势、新市场开拓情况以及技术演变和革新的信息等。
第四,集群内企业间合作竞争的协同性提高了企业、集群的技术创新能力和竞争力。企业集群强化了企业间的关联性,关联性的强化会产生二重放大效应,一方面会加剧企业之间的竞争,另一方面也增强企业间的合作,使同行业之间形成是对手又是朋友的局面。
三、集聚化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的特征分析
近年来,在中小企业集群中的科技型中小企业发展很快,这些科技型中小企业的发展,在技术创新和发明创造上呈现处独特的优势,为中小企业集群的成长和发展起到了独特的推动作用。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特征具体表现为:科技型中小企业依靠相对规模小、专业化程度高和组织结构简单使研发及自主创新产品或技术能在短时间内形成较强的竞争力,以及它涉足的技术领域很广从而体现了创新的广泛性;科技型中小企业可以较快适应市场及用户需求变化,以较高的效率根据市场需求进行研发,并提品或服务;科技型中小企业的研发及自主创新往往更多地采取合作和模仿模式,具有较大的外生性;科技型中小企业十分重视研发及自主创新活动,以增强其竞争优势,本身既是研发及自主创新成果的创造者,又是需求者。那么,相对于单个科技型中小企业,集聚化的科技型中小企业的技术创新优势通常表现为以下方面。
第一,有利于形成区域创新网络。依靠单一企业难以形成强大的创新力量,而科技型中小企业集群中聚集着若干高技术企业及相关配套企业、大学和科研院所、政府机构、中介服务组织等各种组织。这些组织彼此间相互依赖、相互合作、互通有无、同舟共济,就形成了一个跨组织合作创新网络。如硅谷的成功就是依赖于群内各种组织就技术创新活动展开相互学习与合作而形成的具有旺盛生命力的区域技术创新网络。
第二,容易获得创新资源。如果企业能够比竞争对手较快地获得创新资源,就能够取得竞争优势。创新资源包括人才、资金、技术和信息等方面。科技型中小企业集群聚集了大量相互补充的各种人才,企业很容易就近找到所需人才,而不需要花费很大的精力和时间。群内企业间建立了长期信任和合作的关系,这种氛围也有利于企业间筹措资金。而且人员之间、组织之间的广泛经常的接触还有利于企业获得有关产品市场、销售渠道、技术活动等方面的信息。
第三,组织之间相互协作、共享成果。集群经济条件下企业技术创新通常不是由某一企业单打独斗来完成的,而是依靠多方参与、群体攻关、资源整合完成的。这不仅包括集群内的企业,也包括高校、科研机构和风险投资机构等非生产部门和单位。集群技术创新的动力来自集群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共同需要,创新成果受益于参与的各方,因而具有多赢共享性。因此,集群成员的利益趋于一致,使集群区的企业和各种非企业组织产生一种社区共荣意识。
第四,群内组织之间的竞合相携性。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之间的竞争变得越来越激烈,在激烈的竞争面前,能否取得优势,避免淘汰出局,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企业能否正确处理竞争和合作的关系。竞争能够产生创新的动力,合作同样是创新不可缺少的因素,合作能力越强,创新的机会也就越多,创新成功的几率就越大。
四、集聚化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的发展策略
1、政府加以正确引导和扶持,创造一个良好的创新环境
政府通过制定一系列的税收、金融等政策或法律,构造一个有效的持久的创新激励环境,矫正市场在企业创新过程中的缺陷,使创新者能更公平地享有创新收益;选择一些机制灵活、产品附加值高、有发展后劲的企业重点扶持,促使其成为有较强创新实力的企业。
2、建立完善的“产学研”相结合机制
美国硅谷信息产业集群就是以斯坦福大学为创新源,并且在发展过程中始终得到斯坦福大学在技术人才上的支持,从而使硅谷成为美国经济最活跃、创新最积极的地区。为此,我国政府应鼓励大学和科研院所的科技人员以各种形式直接参与集群创新活动,鼓励大学教师、研究生到公司兼职,有名的教授兼任公司顾问或者董事会成员,鼓励这些人才积极创业并予以资金、技术等各方面的支持和优惠。
3、完善集群内服务体系
科技型中小企业集群不是孤立地发展的,必须有一个完善的服务体系。一个完善的服务体系主要包括各种规范的咨询和中介服务机构、创业服务中心和教育培训体系。这些服务机构为群内中小企业的成长和发展提供技术、人才、资金、信息等各方面的支持和帮助。因此,创造一个良好的服务体系对科技型中小企业的技术创新更具有迫切性和现实性。
4、完善融资手段,拓宽融资渠道
建立为科技型中小企业服务的政策性金融机构,使那些有广阔市场前景的、产品经济附加值高且符合国家产业发展政策的企业,可以以较低的筹资成本获取创新资金。在融资渠道上,还应积极拓展中小企业的融资形式,如提供融资租赁、放宽科技型中小企业上市条件促使其上市以及降低债券发行额度使一些优秀的科技型中小企业可以发行企业债券。
5、加强集群内部与外部的联系
科技型中小企业集群的技术创新不仅需要群内企业间就技术创新和新产品发展进行相互沟通、交流和联系,而且还需要与集群外部的组织或群体加强联系,从而吸收外部的新知识和新技能。如果集群只在内部相互联系,由于这种经常的交往和合作,就会形成企业间的强联系,而这种强联系会形成“技术锁定”,阻碍技术创新,排斥新知识和新技能的学习和开发。
【参考文献】
[1] 邵继勇:中小企业集群与经济发展[M].科学出版社,2007.
[2] 李亦亮:企业集群发展的框架分析[M].中国经济出版社,2006.
[3] 陈雪梅:中小企业集群的理论与实践[M].经济科学出版社,2003.
[4] 惠宁:产业集群理论的研究现状及其新发展[J].管理世界,2005(11).
[5] 朱杏珍:论市场型企业集群创新网络的构建[J].商业时代,2007(25).
[6] 习名:科技型中小企业集群创新的优势及实现机制[J].科技创新与导报,2007(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