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6-01 15:44:50
序论:在您撰写公司宏观经济分析时,参考他人的优秀作品可以开阔视野,小编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这些建议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热情,引导您走向新的创作高度。
[关键词] 投资战略 现金流 宏观经济
一、问题的提出
公司投资战略是指将公司依据其整体战略,在对环境与资源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权衡风险与收益,将其拥有或实际控制的经济资源(现金流)有效地投放与收回,以获得未来的经济利益和竞争优势。投资战略是公司财务战略的核心内容,是公司合理配置资源,实现公司战略的关键。宏观经济环境变化对公司的投资战略将会产生重大影响。首先宏观经济因素将对商业周期产生影响;其次政府在商业周期不同阶段的经济政策将会对公司的投融资环境产生影响。这些影响将给到公司的现金流带来不确定性。因此,有必要在宏观经济环境变动对对公司投资战略的影响进行分析,以确保公司战略的制定与实施。
二、基于现金流的投资战略
公司的投资战略主要涉及公司的长期资产,按照是否参与投资的运行,投资战略可以分为直接投资战略和间接投资战略。直接投资战略是指投资者将货币资金直接投入投资项目,形成实物资产、无形资产或者购买已有企业的投资战略。通过直接投资战略,投资者可以拥有一定数量的企业资产及相应的所有权,直接进行或参与投资项目的经营管理。间接投资战略是指投资者以其资本购买除现金等价物以外的债券或股票等有价证券,以获取一定收益的投资战略。
以往有关投资的研究主要是从会计指标的角度将当期公司的固定资产等长期资产项目的变动作为公司当期的投资。这样处理一方面没有考虑到公司实际投放于长期投资的现金流转情况,另一方面忽略了公司战略投资行为的另一面,即公司投资战略的调整所导致的长期投资的收回。而从现金流角度分析公司的投资战略则克服了以上缺陷。
在公司环境剧烈变化的市场经济条件下,现金流对于一个企业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现金流是公司财富的载体,并作为一种有效的管理工具,日渐渗透到企业的经营过程及其分析管理之中,与企业的战略规划、财务决策、运营模式紧密结合起来。现金流体现着公司财务资源和经营能力,揭示了公司的经营风险和财务风险。此外,现金流还在业绩评价等方面具有会计指标无法比拟的优点。可以说,公司对现金流的管理体现了公司财务战略的意图,公司现金流的特征揭示了公司财务战略实施的结果。
从公司现金流转的角度,公司的投资战略应当包括两个方面,资金的投放和资金的收回。资金的投放是公司实施规模扩张战略的体现,而资金的收回则体现了公司战略收缩或战略重点转移,二者均反映了公司战略的实施。
三、宏观经济环境对投资战略的影响分析
对公司的投资战略现金流主要体现在经济周期和宏观经济因素波动两个方面。
1.经济周期。经济周期是经济运行中周期性出现的经济扩张与经济紧缩交替更迭、循环往复的一种现象,一般分为繁荣、衰退、萧条和复苏四个阶段。经济的周期性波动对公司投资战略的制定和实施产生重大影响。经济周期的不同阶段表现出不同的经济特征,这就客观上要求公司采取不同的投资战略。因此,公司在投资现金流上也表现出较大差异的特征。
繁荣阶段,由于可以较为容易地筹集资金,且对未来的经营状况具有较好地预期,因此会采取扩张的投资战略,如扩建厂房、增加设备等。这一扩张性的投资战略将导致公司的直接投资现金流维持在较高的水平,而间接投资现金流则表现为相对较小的规模。
衰退阶段,企业由于对未来前景的看淡,筹集资金成本较高,则会采取收缩的投资战略,可以出售多余设备,转产、停产,此时公司会减少直接投资现金流出,直接投资现金流入增加。
萧条阶段,企业一般维持现有规模,并适当考虑一些低风险的投资机会,如出于提高公司现金收益的目的,将现金资产投资于债券股票等长期投资,间接投资现金流增加。
复苏阶段,公司需要在市场中新的投资机会进行分析,确定未来的投资战略。此时出于未来不确定性的考虑,公司将转化已有的间接投资,为未来的投资战略筹集必要的资金。因此,公司间接投资现金流水平逐渐增加。
2.宏观经济因素波动。除了周期性变动之外,一些宏观经济不确定性因素,如通货膨胀、货币供应量以及利率等宏观经济变量的非预期波动,给公司带来较大的不确定性,从而影响公司投资战略的制定和实施。宏观经济不确定性加大了公司的经营风险和财务风险。出于控制公司总体风险的考虑,公司会在未来采取措施降低公司面临的经营风险和财务风险,并使公司保持较高的财务灵活性。因此,公司将会减少退出成本高的投资,如专用性较强的固定资产以及无形资产的投入,表现出较低水平的直接投资现金流水平。同时,为了减少公司持有现金资产所带来的机会成本,公司将资金投向于风险较小的,且退出成本较小的间接投资。因此,在宏观经济不确定性较高的时期,公司投资战略现金流的特征表现为直接投资现金流下降,而间接投资现金流上升。
宏观经济不确定性因素较小的时期,由于公司面临的宏观经济风险较小,公司管理者将会减少对间接投资水平,而充分发挥自己的创造性,根据公司的自身特征,提高直接投资现金流。此时,各公司的投资战略现金流特征表现为直接投资现金流出水平较高,且公司之间的差异也较大,而间接投资现金流出水平较低。
参考文献:
关键词:HC公司 外部环境分析 发展战略设想
HC公司经营的产品有速冻水饺、速冻汤圆、速冻小笼包、速冻煎饺、速冻粤式点心、速冻蔬菜、保鲜拉面、保鲜泡菜等,产品来自中国内地。公司独家国内知名速冻水饺品牌“SY”产品,负责该品牌在香港地区的销售,公司服务的客户包括香港的各大商超和部分餐饮酒楼,也通过内地的食品企业为香港超市的自有品牌提供OEM代加工。目前OEM产品的业务量逐步上升,已经成为公司重要的订单和利润来源。
1.宏观环境分析
1.1地理和政治环境分析
香港地域狭小而人口众多,是国际金融中心之一。由于地方有限,香港农产品主要依赖内地进口,虽然也有少量香港本地农作,但自身的农业占整体经济比重几乎为零。食品主要依赖进口,而内地是其食品主要供应地区。改革开放以来,国内的经济经历了长时间持续性的高增长,经济环境有了很大的改善。同时一些香港企业考虑到成本因素,已经将原来设在本港的加工厂北移,这些都使得内地对港出口食品量逐年增加。目前香港经营内地食品的贸易公司数量众多,竞争异常激烈。但随着近年来人民币汇率的不断提升,国内劳动力成本的逐渐增加,通货膨胀所带来的农副产品价格的全面上涨,这些都促使了内地出口食品的价格的持续走高,一些以入口内地食品为主要业务的香港中小食品贸易公司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压力。
香港是一个没有贸易障碍的免税港,政府在经济方面干预很少,并且一直坚持维持低税率的政策,以鼓励贸易和生产。资金流动障碍极少、同时政府很少干预薪酬与价格、产权观念牢固、维持了低程度的规管,连续第16年被美国传统基金会经济自由度指数获评为“世界最自由的经济体系”,香港的政治环境非常有利于中小企业在港的发展。
1.2 经济环境分析
食品行业属于非周期性行业,所以对于整个行业来说受到周边大的经济环境的影响不是很大。但速冻食品行业,由于其特殊的加工工艺,产品从生产储存运输销售,必须全程采取零下18度的冷链控制,因此在生产和流通环节对环境和设备的条件要求相对较高。也是受到这些条件所限,速冻食品的销售环节需要依赖超市等拥有冷冻储存和陈列的地方来完成。这些就决定了,经常去超市购物的消费者是该类产品最主要的购买群体。据以往经验,香港经济好时,超市新鲜食品的销售额将会提升,速冻食品的销售也会随之增加。相反,经济较差时,相当一部分人会选择去街市等比较平价的菜市场消费,而主要依托超市销售的速冻食品的销售也会受到影响,转而下降。
经历了之前的次贷危机,目前香港的经济已经开始复苏。根据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2010年8月13日的《二零一零年半年经济报告》显示,2010年上半年,香港本地生产总值按年实际增长7.2%,其中批发及零售业在2010年第一季度较去年同期增长了17.2%。该组数据说明香港经济的回暖已经使得市民逐渐走出金融危机的阴影,并且开始增加消费,经济环境对HC公司今后的发展有利。
香港是比较开放的国际化都市,世界各地的食品可以自由进入,对于特定地区的产品,在一定时间内由于各种经济因素的改变而使产品成本增加,竞争力减弱的情况还是有机会出现的。就HC公司而言,由于产品完全依赖内地工厂生产,所以国内经济环境的变化对产品成本将产生直接的影响。目前由于人民币升值、国内劳工成本的增加和通货膨胀造成原材料涨价都直接导致HC公司产品成本大幅提升。
目前香港进口内地食品的成本正逐年升高。HC公司成立至今,人民币兑港币已经累计升值将近20%,仅汇率方面的影响已经使公司的产品成本增加了五分之一。同时,速冻食品行业又属于劳动密集型企业,劳动力成本占企业总成本比例较高。中国拥有着庞大的劳动力规模,并且长期维持世界最低工资的成本优势,这些使得中国制造在国际竞争中处于极为有利的地位。但近年来,随着国内的劳动力成本不断上升,速冻食品等劳动密集型企业都受到了劳动力成本增加带来的压力越来越大。加上国内通胀压力较大,农副产品的价格不断的上升,这些因素都直接导致了HC公司的进货成本不断增加。
国内经济的持续增长也带动了国内内需市场的启动,目前国内消费市场的逐渐成熟,消费能力的提高,和对产品品质的注重,已经开始吸引部分原来依靠出口为目标的厂家开始注重国内市场的销售,这样必然会影响其对出口的重视。对于HC公司来讲,如果能抓住国内市场目前的机遇,以香港为基础,选择进口高品质的产品去内地销售,将有可能成为公司将来的另一个利润和销量的增长点。
1.3社会环境分析
香港受到英国100年的殖民统治,但社会上仍然保留了相当浓厚的岭南文化,市民的饮食习惯也以粤试传统食品为主。HC公司销售的主要是中式食品,从饮食习惯上,比较容易被香港市民接受。同时由于人们的生活节奏越来越快,收入越来越高,速冻食品等快速消费品开始越来越多地受到销售者的接收和青睐。
由于整体生活质量相对内地较高,所以香港市民比内地人较注重食品安全和健康。从长远来看,食品消费量巨大,同时要考虑到运输、保鲜、稳定供应等诸多因素,因此中国内地将仍然是香港的主要食品供应地。而现阶段如何在香港市民心中树立产品健康安全的良好形象,是经营国内品牌食品企业所面临的主要社会问题。
1.4技术环境分析
HC公司主要从事食品贸易,食品行业目前已经开始越来越多的运用到先进的生产技术。HC公司的上游供应商对食品的加工技术的运用,可以对某个产品的前景造成较大的影响,例如速冻汤圆生产技术的出现,其方便食用,味道更加香糯,使得北方传统的元宵产品几乎完全退出市场。制冷技术的提高和冷藏技术和产品的普及,使得速冻食品行业在90年代开始得到了迅速的发展。而目前微波技术已经开始逐步运用到快速消费食品行业,相信通过技术改良和成本的降低,微波的冷冻食品将来可以在食品行业大有作为。
1.5竞争环境分析
HC公司最初是通过国内产品发展起来的,在HC公司创立之初,香港速冻食品主要由香港本地几个知名品牌主导,内地品牌产品在香港速冻食品市场份额相对较少。2002年之前以上品牌在香港市场占有率和消费群体都比较稳定。由于各品牌主要在香港经营,都投放有大量的媒体广告,工厂也都基本集中在广东沿海地区,因此以上这些品牌生产成本和经营成本都相对内地较高,产品市场零售价格也高于内地同类产品,而且差距相当明显。当时“SY”品牌虽然在内地已经是速冻行业的名牌产品,但凭借着其生产规模大,内地原材料及人工成本较低等优势,其售价上远远低于以上香港品牌的产品。HC公司就是看准这一时机,认识到速冻水饺等这一类传统中国食品的市场需求正在不断地增加,如果引入国内品牌产品,以低廉的价格进入香港市场,将会有一定的发展空间。经过洽谈,HC公司取得了“SY”品牌速冻食品在香港的经销权。HC公司凭借着“SY”水饺、汤圆产品的价格优势,以低于市场价格20%的促销价格迅速的抢占了部分速冻水饺和速冻汤圆的市场,并很快成为了香港水饺和汤圆市场的第二大供应商,其水饺和汤圆的销售量仅仅低于市场原主导品牌“湾仔码头”和“利川汤圆”。随着经营的发展,公司又逐步增加了“速冻蔬菜”、“保鲜拉面”、“保鲜泡菜”。为了适应香港市场的需要,也推出了部分虾饺、烧卖等“粤式点心”产品。伴随着HC公司业务的开展,香港市场的竞争也开始变得更加激烈,各品牌纷纷展开低价促销策略,加上近年来人民币升值,和劳动力待遇的提高,使得HC公司原有的优势正在逐步消失,市场增长在最近两年开始放缓。
通过对国内品牌产品的,使得HC公司对国内生产企业有了一定的了解,同时在和超市的合作过程中,HC公司逐步开始帮助超市为其自有品牌提供OEM产品。OEM合作方面,HC公司主要负责按照超市的产品要求寻找合适的国内厂家,谈妥生产条件和价格后,由HC公司负责采购,然后将产品配送给香港的超市。在OEM产品方面,HC公司面对的竞争相对较小。这里面主要原因是,香港本地的各大品牌厂家都比较注重经营本品牌的产品,对超市的OEM还不太重视;同时各知名厂家也担心贴牌产品的销售会影响本品牌产品在香港市场原有的市场占有率。但HC公司通过调查发现,国内存在大量愿意为国外企业提供贴牌加工的食品生产厂家,香港品牌的冷淡和国内工厂的重视,为HC公司帮超市寻找工厂OEM创造了机会。OEM产品销售一直以来都比较稳定,一方面是因为超市比较重视自己的品牌,会主动推广自身品牌产品;另一方面由于超市本身在香港具有较高的知名度,所以虽然都是内地产品,但打着超市品牌旗号的OEM产品就比较容易被消费者接受。
2.计划实施HC公司的发展战略
2.1对目前增长快、利润高但销售量占公司销售比重较小的拉面、泡菜等产品,扩大销售面,增加商场的铺货率。
2.2加强与超市在OEM产品方面的合作。
2.3对销售量大市场占有率高的产品如速冻煎饺、速冻水饺可以考虑和国内品牌知名度不太高,但是又具有一定生产规模的速冻食品生产厂家合作,由其贴牌推出HC公司自己的品牌产品。
2.4大力发展休闲食品等利润较高的产品,以增强企业的竞争力。HC公司通过对市场的考察和对超市销售产品的调查研究,发现花生类产品香港销售量较大,但是市场上产品主要是产自印尼的“万里望”和产自成都的“天府花生”,而中国主要优良花生产地山东花生却少有销售。针对这一市场情况,公司决定同国内花生厂携手推出HC公司自有品牌的花生产品,目前产品设计已经完成,同超市也已签订销售计划。
2.5开发海外市场,由于中东地区对速冻蔬菜需求量较大,可以香港作为发展转口贸易的基础,然后同内地生产企业一起增加出口产品的业务。
2.6内地市场发展潜力巨大,消费能力逐渐增高,HC公司可以利用身处香港的有利条件,挑选国外品质较高的食品进入内地销售。
在新常态下,我国经济面临的形势和任务更加复杂艰巨,政府宏观决策对宏观经济分析的准确性和时效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随着大数据时代的到来,借助大规模数据生产、分享和利用,以崭新的思维和技术去分析,将揭示海量数据背后所隐藏的宏观经济运行模式。
大数据方法和技术不仅可以被深度地应用在微观分析、行业研究领域,也可以运用在宏观决策之中。未来,大数据既是企业占领市场、赢得机遇的利器,也是政府进行宏观调控、国家治理、社会管理的信息基础。而大数据时代对数据的挖掘、处理和分析的方式,对于传统的宏观经济分析,无疑是一次大的革新。
大数据应用于宏观经济分析的趋势
传统的宏观经济分析通常是通过对比主要宏观经济指标、建立宏观经济计量模型、仿真宏观经济动力系统,对宏观经济形势及未来发展趋势进行判断与预测。
在当前的大数据时代,越来越多的宏观经济政策制定者和相关专家学者都已经意识到,大数据对宏观经济分析有着革命性的影响。目前,在宏观经济分析及预测中运用大数据方面,无论是国外还是国内,从新型宏观经济指数构建,到建立新型大数据宏观经济预测模型,各方面都取得了一定的进展。
早期大数据在宏观经济分析领域的应用,主要集中在建立新的宏观经济指数,以便更加准确的反应宏观经济运行状况。这方面的工作主要基于个人的交易记录,包括像一些欧洲国家将销售点扫描数据纳入CPI指数编制。
特别引起关注的是麻省理工学院的经济学家利用网上购物交易数据创建的BBP项目 (Billion Prices Project),基于不断变化的一篮子商品所计算的日度通胀指数。这种实时的通货膨胀指数能够比相应的官方数据更好地反映实际经济运行的情况。当年,在雷曼兄弟公司倒闭后,BPP 的数据显示,大部分美国企业几乎立刻开始削减价格,这就表明总需求已经减弱。而相比之下,官方通胀机构公布的数据直到当年11月,即在10月CPI数据公布后,才对通货紧缩有所反应。
“企业发展工商指数”是宏观经济分析领域中典型的大数据应用案例,也是我国政府在大数据挖掘领域的首创成果。该指数包括10 个对宏观经济具有显著先行性的指标,可以提前1~2 个季度预测宏观经济发展趋势。它改变了传统的抽样统计方式,利用大数据挖掘技术,对工商全量、动态的全国企业登记数据进行分析,发掘大数据价值,并采用合成企业发展工商指数,以判断宏观经济走势。
除了宏观经济分析与预测方面相关指数的建构,从宏观经济分析与预测研究的国际趋势看,使用大数据集,建构监测预测的模型,进行经济预测越来越广泛,逐渐成为很多国家央行进行经济预测的新方法和新工具。
在应用互联网大数据进行经济分析及预测中,使用网络搜索引擎或网络社交媒体记录的关键词,会有数据获取及时、样本统计意义明显等优势,预测精度较高。
Google Trends每天都在产生大量与经济发展相关的查询结果,且这些查询结果与当下的经济活动之间必然存在着不容忽视的关系,或许可以对预测当下的经济活动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并且,在此基础上,Choi H. &. Varian H.(2016)举例说明了如何利用Google Trends预测美国零售业、汽车、住房和旅游的销售情况。
还有相关机构引用专业数据分析软件公司SAS的研究数据,以社交网络活跃度增长作为失业率上升的早期征兆,帮助政府判断就业形势和经济状况,以更好地制定经济政策。在社交网络上,网民们更多地谈论“我的车放在车库已经快两周了”、“我这周只去了一次超市”这些话题时,显示网民可能面临巨大的失业压力;当网民开始讨论“我要出租房屋”、“我准备取消度假”这些话题时,显示出这些网民可能已经失业,面临巨大的生存压力,这些指标是失业后的滞后标志性指标。
样本统计转为总体普查
大数据的发展对于宏观经济分析最为显著的积极影响,莫过于使宏观经济分析从样本统计时代走向总体普查时代。大数据时代的宏观经济分析中,传统的样本假设方式被抛弃,转而以真实的海量数据来进行计算机的自动分析。
我们知道,传统的经济分析包括经济计量分析是建立在抽样统计基础之上的,在传统的抽样统计分析中,往往以假设检验为基本模式,依靠的数据主要是样本,将样本假设为整体,然而,这种分析往往与事实存在或多或少的出入。
与传统宏观经济分析总是局限于小规模样本数据有所不同,在大数据时代,随着信息覆盖范围和数据量迅速提升,数据样本的体量会极大地提高,甚至可以达到样本即总体的程度。例如,就物价而言,每一笔在电子商务网站成交的交易信息都能记录在案。这样的情况下,宏观经济分析的可靠性必然大大加强。
同时,随着信息量的极大拓展和处理信息能力的极大提高,使得宏观经济的分析不再局限于传统的统计分析模式,而是将抽样分析转变为总体分析。这一点对宏观经济分析意义重大,因为宏观经济系统纷繁复杂,如果能将对整体宏观经济变量的分析建立在尽可能多的关于经济主体行为的信息以及其他诸多经济变量的信息的基础上,无疑将会极大地提高宏观经济分析的准确性。
基于推特(Twitter)平台表达的公共情绪用来预测股市变动,是很典型的例子。2008年3月到12月长达九个月间,270万Twitter用户推送的多达970万条的消息,经过情绪评估工具――Opinion Finder 和GPOMS 被分别赋值并评估为“积极”与“消极”两种情绪和“calm(冷静)”、“alert(警觉)”、“ sure(确信)”、“vital(活泼)”、“kind(美好)”、“happy(高兴)”六种情绪。结果发现,在道琼斯工业平均指数和GPOMS中的“calm(冷静)”情绪之间存在相关性。进一步研究发现,“calm(冷静)”情绪可以很好地预测道琼斯工业平均指数在未来2到6天的涨跌情况,而且这种每日预测的准确率高达到87.6%。
大数据时代,可获得大而全的可得数据,甚至可抛弃原有的假设检验的模式,这些优势是传统经济分析方法无法想象和实现的,无疑将会极大地提高宏观经济分析的准确性和可信度,不仅可以更加准确了解宏观经济形势,还有利于正确做出宏观经济发展的预测,从而更加合理地制定宏观经济政策。
变量个数无限增多
在当前大数据时代,数据的可得性和多样性导致样本量无限增大,同时变量个数无限增多,这有利于应用大量模型进行研究,并应用完备的数据信息,提高预测的准确性。
经济预测模型可以分为两类:一是传统的小模型预测,这类模型往往通过建立时间序列、横截面或面板方程来进行经济分析。传统的小模型预测的特点是仅使用较少的变量,像VAR模型的变量个数通常小于10个。二是大模型预测,这类模型往往使用成百上千个变量,因而大模型预测利用的信息非常丰富。
小模型预测理论比较成熟、方法相对简单。但是,小模型预测有天然的缺陷,那就是变量的完整通常是不可能的,而预测的效果受限于其所使用的变量。
使用小模型进行预测时必须仔细挑选预测变量,然而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无论是根据理论还是根据经验进行变量的选择,其过程必然会存在差异,其结果也更是可想而知,而且甚至会产生一些争议。比如,基于菲利普斯曲线预测通胀时,有的研究使用失业率作为预测变量,也有研究使用GDP缺口或者产能利用率。
清华大学经济学研究所所长刘涛雄教授就指出,由于模型变量选择、参数设置、估计方法以及滞后期选择等的不同,预测结果会产生很大的偏差。
小模型预测方法这一天然的局限是很难调和的,主要是因为数据样本有限而导致增加很多变量不可行。这使小模型预测的结论往往和经济现实严重脱节。我们很难想象中央银行会仅仅根据少数几个变量进行宏观预测,并据此做出决策。即便是一家企业也不会如此草率。
通过大数据挖掘,可以使得变量大大增加。这就为经济预测从小模型预测转变为大模型预测创造了条件,应用大量模型进行分析及预测,可以应用完备的数据信息,从而提高预测的准确性。
在美国,银行通常依靠FICO得分做出贷款与否的决定,FICO分大概有15-20个变量,诸如信用卡的使用比率、有无未还款的记录等。而一家名为ZestCash的金融机构,在决定是否向客户放贷的时,分析的却是数千个信息线索。ZestCash正是依靠其强大的对于大数据的处理和分析能力,形成了其独特的核心竞争力。
未必因果关系 而是相关关系
传统的经济计量分析以寻找相关事物(变量)的因果关系为核心,而大数据条件下的经济分析通常则着眼于挖掘相关事物(变量)的相关关系。
在复杂的宏观经济系统中,许多经济变量的因果关系往往难以准确检验,或者因果结论经常广受质疑。然而,在如今的大数据时代,更加重视可靠相关关系的发掘,并且充分利用相关关系对于经济预测、经济政策制定与评估的作用,则无疑为宏观经济分析打开了另一片广阔的空间。
在“小数据”时代,宏观经济中的因果关系分析其实并不容易,耗费的精力大、时间多。特别是,要从建立假设开始,进而不断地进行一系列假设的实验,而一个个假设要么被证实,要么被。不过,无论被证实还是被,由于二者都始于假设,这些分析就都有受偏见的可能,所以极易导致错误。
同时,由于计算机能力的不足,在小数据时代,大部分相关事物(变量)关系的分析局限于寻求线性关系。然而,实际上的情况要复杂得多,在现实宏观经济中,总能够发现的是相关事物(变量)的“非线性关系”。
当然,在小数据世界的宏观经济分析中,相关关系也是存在并有价值的;不过,在大数据时代的宏观经济分析中,相关关系才将大放异彩。维克托・迈尔-舍恩伯格与肯尼思・库克耶(Victor?Mayer-Schonberger &. Kenneth?Cukier)认为,建立在相关关系分析基础上的预测是大数据的核心。通过应用相关关系,可以比之前更容易、更快捷、更清楚地分析事物(变量)。
英国华威商学院为预测股市的涨跌,使用谷歌趋势(Google Trends)共计追踪了98个搜索关键词。这中包括“债务”、“股票”、“投资组合”、“失业”、“市场”等与投资行为相关的词,也包括“生活方式”、“艺术”、“快乐”、“战争”、“冲突”、“政治”等与投资无关的关键词。结果发现有些词条,诸如“债务”,成为预测股市的主要关键词。
“谷歌流感趋势”为预测季节性流感的暴发,对2003年和2008年间的5000万最常搜索的词条进行大数据“训练”,试图发现某些搜索词条的地理位置是否与美国流感疾病预防和控制中心的数据相关。
谷歌并没有直接推断哪些查询词条是最好的指标,相反,为了测试这些检索词条,谷歌总共处理了4.5亿个不同的数字模型。将得出的预测与2007年和2008年美国疾控中心记录的实际流感病例进行对比后,谷歌公司发现,它们的大数据处理结果发现了45条检索词条的组合,将它们用于特定的数学模型,预测结果与官方数据的相关性高达97%。
在大数据时代来临之前,尽管相关关系已被充分证明大有用途,可是相关关系的应用很少。这是因为用来做相关关系分析的数据同用来做因果关系分析的数据一样,也很少,也不容易得到,并且收集有关的数据,在过去相对来说,也费时费力,也会耗资巨大。不过现如今,可用的数据如此之多,也就不存在这样的难题了。特别是现在,有关专家们正在研发能发现并对比分析“非线性关系”的必要工具。总之,一系列飞速发展的新技术和新软件从多方面提高了有关分析工具发现宏观经济变量相关关系的能力,这就好比立体画法可同时从多个角度来表现人物或事物。
在大数据时代,这些新的分析工具和思路为我们提供了一系列新的视野和有用的预测,使我们看到了很多以前不曾注意到的宏观经济中的联系,掌握了以前无法理解的复杂的国民经济动态。
时滞变即期
目前对宏观经济的分析研究所采用的资料,主要依赖于各种统计调查系统的统计数据,但面临的最明显的缺陷之一便在于关于宏观经济统计的数据具有很强的时滞性。而大数据经济模型可以充分利用数据的实时性,提高分析或预测的时效性,为经济预警和政策制定提供最快速的资料和依据。
一般来说,依赖统计部门的宏观经济数据的都存在时间滞后的问题。由于不能及时获取宏观经济发展的数据信息,也就不能对当下的宏观经济形势作出准确判断。例如,政府公布的季度GDP 往往会有1个月的滞后期,而反映全面经济社会状况的统计年鉴的滞后期会达到3个月左右,这对及时了解宏观经济形势、预测与预警都是非常不利的,基于此统计进行的预测甚至被认为助长了宏观经济波动。
在互联网技术的辅助下相关宏观经济的分析部门能够快速地收集到主要宏观经济发展数据,如全社会的用电量、全社会的商品销售总额以及商品房的购买量等。这些大数据的获取时间较短,有的数据甚至是立即可以获得。
而随着互联网尤其是移动互联网的发展,产生了大量的即时传播数据,如企业通过微博、微信第一时间产品、人事等重要信息; 普通用户实时针对特定事件或对象发表见解和态度,等等。
这些即时传播的非结构化数据对宏观经济的走势也产生了重要影响。通过大数据软件处理平台,可以实时追踪和搜集这些即时数据,并快速对数据进行分析和处理,从而提高宏观经济的时效性,为经济活动参与者赢得决策时间。
在日本北九州市八幡东区东田地区实行的“八幡东区绿色乡村构想”中,日本IBM公司除了设立城市整体能源管理系统、综合性移动管理系统外,还参与了控制整个城市的城市指挥中心建设。得益于该公司处理和分析大数据的高效工作,当地行政机关可以实时掌握城市能源的情况,并将分析的结果同气象信息结合,详细预测48小时之后电力等能源的供需状况。如果发现将有电力不足的情况发生,行政部门可直接采取抑制电力消费或让电动汽车释放电能等措施,提前进行预防。
宏观经济因素是影响证券市场长期走势的唯一因素,一些非经济因素虽然可以暂时改变证券市场的中期和短期走势,但改变不了其长期走势。宏观经济运行对证券市场的影响通常通过以下途径而起作用。
(一)公司经营效益
宏观经济环境是影响公司生存、发展的基础。公司的经营效益会随着宏观经济运行周期、市场环境、宏观经济政策等因素而变动。如当公司经营随宏观经济的趋好而改善,盈利水平提高,股价自然上涨。
(二)居民收入水平
居民收入水平的变化,直接影响证券市场的需求,进而影响证券市场价格的变化。例如,居民收入水平提高,不仅促进消费,改善企业经营环境,而且还会增加证券市场的需求,促进证券价格上涨。
(三)投资者对股价的预期
投资者对股价的预期,是宏观经济影响证券市场走势的重要途径。当宏观经济趋好时,投资者预期公司的效益和自身的收入水平会上升,投资的信心增加,证券市场自然人气旺盛,从而推动证券价格上扬。
(四)资金成本
当宏观经济政策发生变化,如利率、消费信贷政策、利息税等政策发生变化时,居民、单位的资金持有成本随之变化,促使资金流向改变,影响证券市场的需求,从而影响证券市场的走向。
二、宏观经济变动与证券市场波动的关系
(一)经济增长
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社会经济是否能持续稳定地保持一定发展速度,是影响证券市场股票价格能否稳定上升的重要因素。国内生产总值可以反映一国的经济增长情况。当国内生产总值指标保持一定的发展速度时,表示经济运行态势良好,此时,企业的经营状况一般也较好,证券市场上的股票价格将上升,反之,股票价格会下降。但不能简单地认为GDP增长,证券市场就必将伴之以上升的走势,不同时期不同原因引起的不同类型的GDP的增长对证券市场的影响是不一样的。
(二)经济周期变动
经济周期循环会经过高涨、衰退、萧条、复苏四个阶段,其对股票市场的影响非常显著,从某种程度上说,是景气变动从根本上决定了股票价格的长期变动走势。通常,经济周期变动与股价变动的关系是:复苏阶段,股价回升;高涨阶段,股价上涨;危机阶段,股价下跌;萧条阶段,股价低迷。且股价总是伴随经济周期相应的波动,股票价格的变动通常比实际经济的繁荣或衰退领先一步,即在经济后期股价已率先下跌,在经济尚未全面复苏之际,股价已先行上涨。因此,投资者应把握国民经济运行情况,认清当前经济发展处于经济周期的哪个阶段,以便对发展趋势做出准确的判断。
(三)通货变动
通货变动包括通货膨胀和通货紧缩。通常情况下,通货紧缩会抑制消费和投资的热情,造成经济衰退和经济萧条,总需求减少,物价下跌,最终导致经济恶性循环,这时,证券市场上的股价将会大幅走低。由此可见,因通货紧缩引起的经济衰退,将导致股票债券等资产价格下降,影响投资者和消费者的信心。通货膨胀对证券市场特别是个别股票有可能在同一时间产生截然相反的影响。首先,不同程度的通货膨胀对证券市场的影响是不同的,在经济可容忍范围之内的温和的通货膨胀,通常会促进经济增长,股价上升,但是通货膨胀提高了债券的必要收益率,所以债券价格将下降;而恶性通货膨胀将导致货币贬值,人们将通过购买房地产等方式对资金进行保值,从而引起股价和债券价格下跌。其次,即使是同一类型的通货膨胀对股票价格的影响也是不同的,通货膨胀实质上引起的相对价格变化将导致财富和收入的再分配,有的公司可能因此获利,而有的公司则可能损失惨重,甚至倒闭。相应地,获利公司的股价上涨,而蒙受损失的公司股票价格下跌。最后,政府必然会运用某些宏观经济政策工具遏制通货膨胀(通货紧缩)的长期存在,例如,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
三、宏观经济分析的意义
(一)有利于把握证券市场的总体变动趋势
证券市场是宏观经济的晴雨表。也就是说,证券市场的总体变动趋势,取决于宏观经济的发展趋势。正确把握宏观经济发展方向有利于把握证券市场的总体变动趋势,时刻关注宏观经济因素的变化有利于抓住证券投资的市场时机。
(二)有利于判断证券市场的投资可行性
证券市场的投资可行性是指整个证券市场是否具有投资价值。国民经济整体水平及其结构变动对其具有重要影响。国民经济的增长质量与速度反映了整个证券市场的投资价值,宏观经济分析就是正确判断整个证券市场是否具有投资可行性的关键。
(三)正确把握宏观经济政策对证券市场的影响程度与方向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是国家进行宏观经济调控的两种主要手段,这些政策不仅对经济增长速度和企业经济效益影响匪浅,而且将进一步影响证券市场的交易运行。由此可见,通过分析宏观经济政策,把握其对证券市场的影响程度与方向,是把握整个证券市场的运动趋势和各种证券投资价值的重要一环。
在证券投资领域,宏观经济分析至关重要。正确进行宏观经济分析是准确判断证券市场趋势和投资价格的前提,证券市场的总体变化趋势取决于宏观经济的发展变化,要想抓住证券投资的市场时机,作出正确的长期投资决策,就必须把握经济发展的大方向。
参考文献
[1]霍文文.证券投资[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
当下,有许多专业人士热衷于通过研究经济形势来预测和判断股市的发展方向,在这种看似科学的研究方法已经上升为指导诸多机构投资者的主流方法论之时,我们依然会不合时宜的提出疑问,这种宏观经济方法论是否真的能够有效的指导实际投资?
传统证券分析理论认为,宏观经济的走向对行业及证券价格的影响较大,通过分析及预测宏观经济走向可以找到各行业未来发展的动向及公司股价变动的规律,这样的分析逻辑由于来自于西方纯理论学派的多年积累和总结,其在认识上对广泛的投资群体造成了日久弥深的影响力。但由于宏观经济的有效性仍基于一个重要的前提,那就是宏观经济的运行结果会通过上市公司的业绩来反映,从而迟早会体现在上市公司的股价上。然而,由于上市公司的基本面变化往往并非一个短期经济数据所能预测,因此,研究周期往往较长,在对短期市场走势的判断上,宏观分析指导作用并不强。或者可以这样说,过于依赖或关注短期经济指标的变动,往往让投资者在判断市场短期波动方向中误入歧途。
通过从实证分析的角度来验证宏观经济走势是否能对股市的波动构成参考指标,这是一件颇有价值的事情。一方面,如果我们得出了宏观经济并非影响市场走势、尤其是短期市场走势的主要因素的结论,那么可以就此判断,“通过分析宏观经济可以预测股票市场走向”这一结论是伪命题。另一方面,如果我们无法通过宏观经济分析来判断市场走势的话,那么是否有更好的研究方法能够有助于对中短期股市的走向做出合理的判断。要回答以上两个问题,首先要从对“宏观经济分析可以预测股市”这一命题的真假检验开始。
通过对中国、美国乃至西方各国证券市场历史与宏观经济增长的历史数据的回归分析,我们可以证明宏观经济走向与股市走势之间是否存在强相关性。
首先,如果将宏观经济形势以GDP的增长规模来替代,恐怕没有多大的分歧。借鉴美国股市的发展历史,我们可以清楚的看到(图一),在美国1962年创下1001.10最高点,而在随后的20年里,道琼斯平均工业指数基本在1000点之下运行,直到1982年11月份才突破前期高点,上升到了1200点。而与此同时,美国经济在1962年到1982期间实现了高速增长,名义GDP规模从1962年的5933亿美元增加到1982年的33144亿美元,年平均增长达到9%。可以这样说,尽管美国经济在1962年至1982年期间保持了高速增长,但美国股市却丝毫没有受到经济增长的刺激而带来的股市上升。尽管其中原因我们并没有细究,但通过定量分析已证明股市与宏观经济在20年的过程中没有正相关关系(如果将时间段放在1959至1989年的30年之中,GDP与股市的相关性很强)。
其次,我们可以同样对中国股市与GDP的增长之间的关系进行回归分析及假设检验,看看两者之间是否存在正相关关系。
通过实证分析A股与GDP之间在1990年至2006年17年的运行特征来看,我国GDP增长均在7%以上,宏观经济发展总体上呈现高速增长态势,但上证指数与GDP增长曾经出现2次背离(图二)。一次是在1993年至1995年期间,另一次是在2001年至2005年期间,很明显,A股与GDP增长之间在上述两个时间段并不存在正相关性(当然,从10年以上的长周期比较来看,两者存在强相关性)。另外,考察德国及日本的历史经验,我们得到的结论也是一样。
那么应该如何理解股市与经济增长之间的背离走势呢?我们认为,由于影响市场走势的因素太多,而且经济增长因素又并非影响短期市场的主导因素,因此,尽管从长期来看,经济运行与股市上升趋势之间存在强相关性。但就阶段性而言,分析宏观经济的走向对把握短期市场运行,其参考意义不大。或者我们可以这样说,与其从宏观经济分析出发,不如从市场短期供求乃至市场参与各方的预期等多方面关系对股市的中短期走向做前瞻式分析。
格雷厄姆和巴菲特都在不同场合多次谈到――“从短期来看,市场是投票机,而长期来看,市场是称重机”。罗杰斯也认为,供求就是价格,投资的铁律就是正确认识供求关系。安德烈・科斯托拉尼也认为影响股价的因素,短期而言是看资金的供求关系,中期而言是资金和信心,而长期而言是基本面。对于大师们留下的投资精髓,当然也可以这样理解,股票价格上涨,长期来看由公司内在价值及基本面决定;而从短期看,股票的价格由市场参与者的行为决定,购买股票的人数越多,资金累计效应越大,股票价格短期上涨的可能性也就越大。因此,短期股价的涨跌与否与投资者的认同度非常有关,而股价能否获得投资者追捧主要由投资者的心理预期及对市场的信心乃至可调动的资金规模决定。
一方面,资金供给的多少既需要从投资者行为乃至心理变化来考虑,也需要考虑整个市场资金供给的状况。简单的看,影响股市波动的直接因素是投资者买卖行为造成的。而影响投资者行为的主要是投资者心理预期,而影响投资者心理预期的因素颇多,包括上市公司基本面、宏观经济因素及政策因素等等。
市场资金的整体状况主要围绕货币供应量考察。首先,从市场基准利率来看,利率代表市场的资金成本与市场资金供求关系的状况。当基准利率开始下行,意味着市场资金供过于求,导致资金成本下降;其次,货币当局对货币供应量的调控也会影响市场整体资金的供求关系;而贷款余额增速的大小也将影响货币乘数,从而影响整个市场的货币供应量规模。
但货币供应量只能看作是股票市场资金供给的外生性变量,同时,我们也不能忽略市场资金内生性的增加流动性的可能,这也属于资金供给的主要方面。市场内生性流动性的增加可能来自于两个方面,一是企业对实体经济走向的看淡,导致投资需求的下降,从而将手头囤积的大量货币资金转向虚拟经济的投资,包括投向股票、债券乃至房地产等泛金融类资产。二是受经济下滑的影响,投资者对未来收入增长的预期下降,从而降低了消费,因此,在个人账户上的存款上,投向证券市场的资金比例必然增加。但上述情况恰恰与经济走强导致股市走好的逻辑相反。
另一方面,股票供给方主要来自于上市公司的融资需求,一旦宏观层面好转,反而激发更多的企业投资扩张,融资需求必然增加,股票增发及新股上市的机会也更多,从而导致股票供给放大。因此,从短期市场走势而言,宏观经济的走好反而会增加市场供给压力,导致股票价格出现调整可能。
N.Gregory Mankiw在他的畅销著作《经济学原理》中提到――个关于HazyTruman的典故,这位美国前总统在任时曾经“苦恼”地表示,需要找一位独臂经济学家,因为当他请经济学家们提出建议时,他们总是回答:“一方面……另一方面……”(Ontheonehand……On theother hand……)。由于大多数决策都涉及到个人或社会的权衡取舍,因此轻而易举就得出结论的经济学家并不被认为是可信的。他们从不轻易做出判断,并且总是对不同的判断均使用相对谨慎的措辞,哪怕是被问到如何认识他们本人。高善文就这样描述自己:“如果从工作角度来说呢,第一,宏观经济分析员工作本身的很多内容本人是感兴趣的:第二,我对工作的态度应该还算是比较认真的。”他语气舒缓地说,“基本就是这两句话。”
而在2005年《新财富》“最佳分析师”评选中,200多位基金经理对这位经济学家的评价却不约而同地使用了另外一些词汇:“对宏观经济方向把握准确;具有可操作性、前瞻性、及时性;自成体系,有独立观点,深入浅出……”。如果是在另外一些场合,你甚至可以说这样的评价充斥着誉美之辞。
对于在过去一年问于漫漫“熊市”中摸索的机构投资者来说,众所期待的无疑是能够廓清一个大致明确的经济趋势和市场方向,所以,当他们得以静下心来回想过去一年经过耳边的经济学家“语录”,相信留下的,总会是那些最助于他们理解这个方向的声音。怀疑这些“主观”的评价,并没有充分的理由。
其实,这已不是这位经济学家第一次得到类似的评价,在《新财富》2004年“最佳分析师”评选中,高善文就荣膺“宏观经济研究”第一名,紧随其后的是当时已处于半“退隐”状态的中金公司首席经济学家许小年。其时,高善文进入证券行业只有一年左右的时间。
对于一位进入证券行业仅两年多时间,资历仍浅的人来说,这些赞誉似乎来得太轻而易举,因此,这位出生于1971年的年轻经济学家赢得这些赞誉的资本,足够令人好奇。很多人喜欢打探这种人物的“出身”或者所谓“背景”,并试图从类似的“出身”与当下的“影响”之间寻找出某种关联,我们也不例外。
我们不厌其烦,并努力为读者勾勒出一份关于高善文学历、资历等“出身”的清晰面目:
1971-1988年,成长于晋南临汾;1988-1992年,求学于北京大学电子学系,专业电子学与信息系统,获颁理学学士;1992-1995年,就读北京大学经济学院经济管理系(光华管理学院前身),专业宏观经济分析,获经济学硕士;1995.7-2000.9,就职于人民银行总行办公厅;2000.10-2001年底,受人民银行总行派遣,就读于日本国立政策研究大学院,获公共政策修士硕士;2001年底―2002年底,进入亚洲开发银行研究所实习;2003年初,回国,2003年下半年,在职业生涯的安排中,恰逢光大证券研究所改组,获邀并由此进入证券分析行业;另外,高善文1999年开始在人民银行研究生部读取经济学博士,2005年9月正式毕业,导师周小川。
“所有过去的学习、生活和工作经历都跟目前的工作有很大关系,”高善文说,自己在研究生期间专业相对比较侧重宏观经济分析;人民银行的工作在专业内容上与宏观经济的观察分析判断也有一定联系,而且在此期间,还去国外中央银行接受短期培训,了解了中央银行在如何制定货币政策、如何分析宏观经济领域一些比较新的实践。高善文表示,师从周小川的经历,让自己可以站在一个更高的高度去理解经济形势、经济分析和政策制定过程的一些思路,但由于自己商业研究的对象一定程度上包括中央银行和中央银行的货币政策,所以,他会刻意地回避和人民银行有关领导有太多过于密切的接触。
高善文说,“另外一个非常关键的因素是,本人对这个专业(宏观经济分析)也抱有一定的兴趣和热情,”大学生活使他慢慢认识到自己对偏工程性、动手性的专业科目实际上比较缺乏兴趣,而经济分析涉及到很多思考和推理性的东西,动手和实验性的东西相对很少,这成为高善文此后专业研究的主要兴趣和方向。
注重数据和经典而简单的分析框架
相比于“首席经济学家”的称谓,高善文更喜欢自称为“宏观经济分析员”。“我们从事的是商业研究,学术方面的含金量实际上是很低的。”这样的说辞也许仅仅是一种自谦,也许还包含着对职业理解的“自省”。高善文说,“我们不是研究纯粹的理论,我们是商业研究,我们要服务于分析和预测的需要,服务于理解的需要,所以,没有经验数据,没有对经验数据扎实可靠的分析,就不要谈问题。”
对数据和经验事实的强调,高善文称之为是约束自己分析过程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前提条件。“每说一句话,每做一个结论,我都努力有数据方面的支持,而且必须是相对比较扎实可靠的数据和经验证据方面的支持。如果你有一个非常好的理论,包括你对现实的很多问题有一些非常好的灵感和思考,但是这些思考如果不能得到经验数据方面比较扎实的支撑的话,我宁肯割舍。”
宏观经济分析,仅有数据当然远远不够,恰当的分析框架同样是立论的基础。现代宏观经济学还不是一个非常成熟的学科,过去几十年间,不同的学派为着不同的理论争论不休。虽然在宏观经济分析的基本框架方面,学术界形成了一些重要的共识,但如何应用这些共识,不同的经济学家仍经常会作出迥异的抉择。“我还是倾向于相信现代经济分析框架和逻辑本身具有一般性,并努力尝试将这些相对比较标准和规范的宏观经济分析框架运用到解释中国经济数据的具体分析过程之中。”这是高善文的选择。
“现代经济学很多标准的分析框架,标准的分析逻辑,在中国市场具有一般性和惊人的适应性,但是它的提出是基于成熟经济的实际情况,需要对其具体的应用过程(包括很多基本概念、重要的指标和假定)进行一定的调整,才能更好地适合中国经济的现实情况和现实的数据体系。”
高善文举出一个比较典型的例子――如何应用产出缺口。产出缺口在宏观经济分析和政策制定过程中是――个比较重要的概念,如何定义和测量产出缺口,在成熟经济中也存在很多争议。
产出缺口一定意义上同成熟经济里所谓的自然失业率存在着比较密切的联系,但直接把这样―个概念应用到中国经济数据的实际分析过程中,会存在很多的困难:衡量中国经济中的失业率在数据方面非常困难,更不要说去寻找一个恰当的自然失业率;更重要的是在理论层面,对中国经济的历次波动、对通货膨胀的决定过程来讲,劳动力市场的紧张是不是在其中扮演了非常核心的作用,这一点本身也令人怀疑。虽然文献上还有一些基于总量数据来直接对产出缺口做一些数学上的估算,但是完全基于总量数据以及其它一些比较粗略的数据去估算产出缺口,本身可靠性以及它的理论基础和经验基础,都不是非常完善。
“这迫使我思考产出缺口这样一个概念应用到中国经济实践应该用怎样恰当的方式去衡量?”尝试过上述各种方法的高善文最后找到了一个他称之为理论上更接近于产出缺口本原含义的概念,“产出缺口在理论上的另外一个定义方法是比较两种情况:一种情况是一个经济体所有东西的价格具有高度弹性的时候所表现出的产出水平;另一种情况是一部分重要商品甚至大部分商品的价格存在着粘性(这意味着市场不能随时出清,不能随时灵活调整)的时候所表现的产出,这两种产出的差就被定义为产出缺口。”
使用这个在理论上更接近于产出缺口本原含义的概念,分析中国经济的实际数据,可以观测到中国的贸易顺差在一定程度上同这样一个概念的产出缺口之间存在着很强的联系。而且使用这样一个类似产出缺口度量的概念去解读很多重要的经济现象,包括解释通货膨胀的方向、解释劳动力市场的紧张、解释社会消费品零售的增长、解释企业利润的变化等等,高善文的感受是,“因为它的分析过程变得更简单.同时它的解释能力变得更具一般性,解释能力就比较强,而且很可能它的预测能力也是比较强的。”
一个关子中国经济的“故事”
我们希望可以看到――个关于最近两年中国经济发展脉络简单但足够清晰的描述,高善文说,可以用一个故事把这个说得很清楚。期待戏剧性结局的读者可能会失望,故事是这样开始的:
“经济是处在某一个状态,不管是偏凉或者偏热。比如2002年下半年,当时经济总体上处于偏凉的状态。这在一定程度上意味着经济之中有一部分资源没有被充分利用,除了当时劳动力市场存在大量闲置;另外很重要的是,在全部经济的资本存量方面也可能存在着很多的闲置,比如说,电力、铁路运输等等。在这个背景下,由于内外原因,经济需求突然加速。需求突然加速的原因可能包括:政府换届,人民币升值预期带来的热钱流入和货币供应的高速增长等等,实体经济部门的盈利2002年的时候实际上也已经恢复到一个比较健康的状态。
“在需求突然加速的背景下,我们观察到劳动力市场还没有出现同样的紧张的时候,资本存量方面的资源已经被耗竭了,这表现为:铁路运输紧张、电力供应紧张、煤炭供应紧张、港口、远洋运输紧张等等。资本存量紧张,那么资本的报酬率就快速地提高,大家就去投资,所以固定资产投资就高速增长;在固定资产投资高速增长和利润高速增长条件下,经济的需求就进一步加速。资本存量紧张在宏观层面会看到总体价格水平的快速上升,但是看价格快速上升的构成,并不是劳动力价格和服务业价格的快速上升,而恰恰是自然资源品。这是经济波动过程的第一个阶段。在新的固定资产投资形成新的生产能力之前,这样一个紧张状况始终维持,甚至在进一步强化。
“一旦第一个阶段大量的固定资产投资形成生产能力释放出来,经济会表现出很多新的特点。
“第一,如果供应能力的增长非常高并超过了需求的增长,那么我们能够看到各种总体价格指数的全面回落,包括GDP平减指数、PPI和各种商品价格指数的全面回落;第二,在供应能力的增长很快超过了需求的条件下,有一部分过剩供给就会被转移到国际市场上,就会表现为贸易顺差的大幅度增长;第三,供应能力增长一旦超过需求的增长,意味着资本存量相对已经过剩,资本的盈利就会下降,利润增长率就会大幅度下滑。
“还有一个重要特点是,供给能力快速释放的过程需要扩大劳动力的雇佣,在这个过程会观察到劳动力市场的紧张,这种紧张一是表现在整体就业在扩大,甚至还可能带来劳动力工资的加速上升(劳动力工资的上升速度取决于整个经济中多余的劳动力有多少);另一个是,从劳动力的角度来讲,一方面收入在改善,一方面就业安全感在改善,反过来会带来零售的加速。这个时候,我们就能看到消费的加速增长。”
这里仅仅是一些推导过程和由此推导出的经济或许可能出现的种种现象。然而故事的精髓也许就存在于这个并不复杂的逻辑推导过程里。与推导本身相比,比照现实状况的经验数据,像是一个只是事先给出答案的“悬念”。
“拿这个推导观测中国经济从2004年四季度到现在的实际状况,我们看到了各种价格指数的全面下跌,看到了贸易顺差的大幅度增长,看到了零售的加速,看到了企业利润的大幅减速,看到了登记失业率的降低,看到了劳动力工资的加速上升。
“同样拿这样一个框架去看2002年下半年到2004年三季度这段时间,或者回过头来去分析1992-2002年或1992-1998年这轮经济周期,理论推导结果与经验数据很一致。在这个简单的分析框架下,众多纷繁复杂的经济现象变得非常容易理解。”
一份印象深刻的预测报告
“既然用这样一个框架可以解释这段或那段时期,那么我们就可以使用它去预测下一个时期,”高善文说,“由于它在理论上并不是那么复杂,但它对现实数据的解释能力应该还是比较强,预测下一个时期就会变得非常的简单。”
平均每个季度都会就市场重点关注的问题推出一份主题报告的高善文,在2004年7、8月份推出了一份分析企业利润的报告,并在报告中提出一个基本预测未来两年,至少对2005年、2006年来讲,企业利润的增长率会持续大幅度下滑,2005年至少会下滑一半,2006年会进一步回到1位数的水平。”当时很多人可能会觉得结论太极端,并且难以接受。高善文仔细检查了自己的推理过程,包括数据分析过程后,仍然倾向于认为这个结论不会有太大的问题。从2005年的情况来看,预测与现实在趋势、甚至程度上都比较接近。
这个报告在2004年中就对2006年的利润趋势做出了一些预测,当时认同这个预测的分析员不多,而现在,很多分析员预测,明年企业利润增长率会继续下滑。
即便是这些已具有相当解释能力的分析框架,高善文仍有所保留,他说:“在未来进一步的追踪和分析过程中,也许能找到其它更好的度量方法,这个一方面依赖于数据的改进,一方面依赖于测量技术的改进,一方面可能也依赖于思考的改进。”
喜欢阅读“冥想性”的内容
商业需求和商业竞争压力,常常迫使证券分析师对许多经济现象及其趋势必须做出非A即B的回答。在一贯温和沉稳的叙述中,高善文除了谨慎地选择恰当的词句,还总会不厌其烦地为那些无法准确达意的表述补充合适的定语、状语或其他修饰,以使之契合或接近其所描述的定义或现象的本原面目。
这位习惯于严谨叙述的经济学家面对着更多试图探究他本人意图的对话者,几乎从不轻易使用任何带有结论性的语言,这一句可能是惟一的例外:“如果不是特别谦虚的话,我感觉我的口语表达能力和感染能力还不算差,”他这样说。
上述那个关于中国经济的“故事”也许在习惯于戏剧方式的聆听者看来不见精彩,但由此认定这位商业研究者总有着学术化或商业化的表达并不准确。实际上,即便是非常专业和严肃的经济话题,在他的叙述中都有可能辅之以历史或人文方面的佐证。高善文说,“我自己花在阅读上的时间比较多。”如果在最近的对话中,听到他谈及科技和汉语这些看上去与经济风马牛不相及的话题,应该也可以想像,高善文称,自己正在读一些科技专栏并在重点研究汉语。
[关键词]创业板 内在价值 基本分析
创业板自2009年10月30日正式开市交易以来,一直备受关注。投资者如何在创业板中寻找到具有投资价值的上市公司,更成为广大投资者关注的话题。基本分析和技术分析是投资者进行证券投资的两类基本方法。对于中长期投资,充分发现上市公司的内在价值,基本分析方法受到更多学者和投资机构的认可。由于创业板具有低门槛、高成长、高风险的特性,采用基本分析方法,并结合创业板的特点,确定具有投资价值的上市公司,可以为投资者提供决策的依据。
基本分析,又称基本面分析,它是以证券的内在价值为依据,着重于对影响证券价格及其走势的各项因素的分析,以此决定投资购买何种证券及何时购买。基本分析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宏观经济分析、行业分析和公司分析。
一、宏观经济分析
宏观经济分析主要探讨各经济指标和经济政策对证券价格的影响。2011上半年中国经济处于输入型通货膨胀,大宗商品高位运行。6月CPI同比上涨6.4%,同时上半年中国GDP同比增长9.6%,二季度增长9.5%,经济运行总体良好。当前经济增速放缓相对温和,通胀却处于高位,加息成为必然。
2011年5月18日,中国人民银行年内第五次上调存款准备金率0.5个百分点,至此,大型商业银行存款准备金率升至21%的历史高位。2011年7月7日,年内第三次上调金融机构人民币存贷款基准利率。金融机构一年期存贷款基准利率分别上调0.25个百分点,此次调整之后,一年期存贷款基准利率分别上调至3.5%和6.56%。
准备金率作为调控工具,其直接影响的将是贷款的变化,由于央行回笼资金巨大,这使银行借贷资金急剧减少,体制内,资金紧张。市场认为,高频率上调准备金率,很可能意味着近期外汇流入的压力依旧不减。体制外,资金汹涌,通过上调存款准备金率,货币被赶入笼中,但存量货币不会凭空蒸发,一有机会就会兴风作浪。
尽管加息有引起经济减速、吸引热钱等负面影响,但是一方面,加息有利于管理通胀预期;另一方面可发挥利率的杠杆作用,挤出资金占用多、回报率低的项目,从而挪出更多资金进入中小企业。
因此,宏观经济对于证券市场的影响为正面,投资者预期良好。
二、行业分析
目前创业板上市的242家公司,分布在农林牧渔、采掘业、制造业、建筑业、运输仓储、信息技术等9个行业,制造业上市公司占总量的66.1%,排名第一,其中机械设备和电子所占比重较高,其次为信息技术占18.6%。
结合国家“十二五规划”重点培育和发展的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节能环保、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新材料、新能源汽车,在创业板市场中选择出相应的行业。在所选择的行业中,再进行公司的选择。需要注意的是对公司的选择,前提条件是公司需处在生命周期的成长阶段,因为在创业板中有的公司已经成熟,不具备创业精神了。
三、公司分析
公司分析就是通过对公司经营状况的分析,对其所发行证券的投资价值及市场走势作出客观的评价和判断。分析的主要因素包括:公司的财务状况、公司的成长性及公司在行业内的竞争力等。
对公司于财务状况的分析,通常包括营运能力、偿债能力和盈利能力三个方面的分析。反映营运能力的财务指标有总资产周转率、流动资产周转率、应收账款周转率、存货周转率等;反映偿债能力的财务指标包括流动比率、速动比率、资产负债率等;反映盈利能力的财务指标包括每股收益、净资产收益率、市盈率等。
对公司成长性分析,一是可以用反映成长能力的财务指标,如主营业务收入增长率、净利润增长率、资产增长率等;二是可以通过影响公司成长性的指标体系的构建,来对成长性进行评价,关键是如何将影响公司成长性的因素用合理的指标体系反映出来,如公司的经营战略、科技创新能力等。
因此,在对已选择的上市公司进行公司分析可以从两个方面入手:
一是收集财务数据,从财务指标入手,采用因子分析方法将所选取的财务指标简化降维,综合为数量较少的几个因子,用少数因子代替所有变量来分析问题,进而得到上市公司的综合排名,以便进行优劣的筛选。同样,也可以采用其他方法,如层次分析法对各项财务指标的权重给予赋值,结合上市公司的财务数据,进而得到上市公司财务状况的综合评价,以便投资者进行判断。
二是收集影响公司未来成长性的因素,构建合理的评价指标体系,这些指标与财务指标无关,而是与公司的经营战略、科技创新等方面相联系。比如经营战略可以考察投资项目、管理层变动、公司规模扩张等因素,科技创新可以考察研发费用投入、研发人员投入、新产品产出等因素。通过构建的评价指标体系就可以得到上市公司的成长性的综合评价。
最后,还需要对上市公司的内在价值进行分析,将内在价值与上市公司的市场价值进行比较,以便投资者进行投资决策。内在价值的分析采用现金流量贴现模型,通过预测公司未来五年的净现金流量,以及五年后的走势,将其折现即可得到上市公司的内在价值。而对于未来净现金流量的预测,还需要结合公司成长性分析的评价结论,以充分体现创业板上市公司的高成长性。
综上所述,在当前经济运行总体良好的情况下,投资者对证券市场预期良好,然后针对国家“十二五规划”重点培育和发展的产业,选择具有高成长性的上市公司进行财务状况、成长性和内在价值分析,为投资者提供决策的依据。
参考文献:
[1] 谢赞春. 创业板上市公司财务状况综合评价-基于因子分析法[J].财会研究,2011(2)
[2] 宋光辉,许林,师渊. 创业板与中小企业板上市公司财务状况比较研究-基于中小企业融资的视角[J].软科学,20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