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优发表网,期刊支持: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股权代码(211862)

购物车(0)

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期刊投稿 出版社 公文范文 精品范文

新农村战略范文

时间:2023-06-01 15:44:48

序论:在您撰写新农村战略时,参考他人的优秀作品可以开阔视野,小编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这些建议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热情,引导您走向新的创作高度。

新农村战略

第1篇

在家电下乡活动中,创维占据很大优势。这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创维很重视液晶产品的差异化。在家电下乡中,创维是液晶电视产品中标最多的企业。家电下乡液晶产品尺寸包括 19寸到 26寸等各大系列的产品。 2009年度,创维为农村市场特别推出省电液晶系列。

除了产品优势,创维进一步优化三四级渠道。这一渠道主要集中在家电商场、百货超市和品牌专卖店。其中家电商场的比重最高,百货超市和品牌专卖店的比重大致相当。 2008年我们通过样机买断政策以及终端平板墙改造推动液晶产品在农村市场的普及。2009年,我们通过终端支持、合理配置库存、门店品牌建设等方式对重点区域的经销商进行逐一培养。

在品牌建设上,创维运作了多种促销活动,比如健康光明行、新农村影院工程、栋创维将开展大规模的促销运动,比如、金牛行动等。为了配合家电下乡,创维将举行“产品下乡”、“服务下乡 ”、“文化下乡”的三下乡活动,通过广告、活动、推广和公益等手段,提升自己的品牌。

据中国电子视像行业协会旗下机构、权威数据公司奥维营销咨询( AVC)最新统计数据显示,在今年三月份家电下乡中标产品销售中,创维液晶电视销售额以 19.78%的占比排名全国第一。 2009年中国家电下乡月度分析报告(彩电)中数据显示,创维家电下乡 3月份销售金额占据整个家电下乡市场份额的35.65%。

创维在推进家电下乡的过程中还存在一些顾虑。厂家遭遇了“诚信门”,一些企业32寸液晶中标后无货,蒙了政府,蒙了消费者。作为厂家既然勇于中标,就该承担责任。

还有山寨产品“傍名牌”,假“家电下乡”产品肆意销售现象。据中央电视台报道,在家电下乡项目中,已经发现部分公司冒充中标企业,或者“傍名牌”,采用貌似著名品牌的产品销售,电视机机身的标识与正品的很相似,一不小心看走眼,很容易被“忽悠”。这些下乡的“假家电”,几乎都是“山寨机”,也就是冒牌或者翻新的家电产品。这些产品不仅没有质量保障,没有“三包”,更重要的是抹黑了“家电下乡”的形象。

除此之外,还要当心家电下乡的“李鬼”经销商。有些小经销商没有获得家电下乡的资质,便伙同一些厂家非法牟利。按照“家电下乡”政策规定,销售家电下乡中标产品的商店必须是国家指定店,有醒目的标识。但是部分商店在没有取得授权的情况下,宣称自己为合法的销售店,擅自销售家电下乡中标产品。另外,某些经销商嫌手续麻烦,不愿意给消费者办理补贴所需要的手续,而采用欺骗销售的形式。在这一点上,创维将进行严格的售点监察制度,保证经销商的规范化经营。

“下乡”关键词:

下乡产品:主推液晶电视。

选择渠道:家电商场、百货超市和品牌专卖店等。

促销方式:“产品下乡”、“服务下乡”、“文化下乡”等。

第2篇

8月24日,联想集团与广东省信息产业厅签署《广东省农村信息化建设合作框架协议》,以广东省为切入点正式启动其新农村战略,首批建立500家村级销售点,随后将在全国铺开。这是电脑销售商首次在我国将销售网络建立到村一级。

联想此举引起了世人的关注,毕竟广东的农村经济相对比较发达,而机型配置能够适应农民的需求,战略能否在全国广大农村普及?都是亟待解答的未知数。

简约配置

早在2004年8月2日,联想了名为“圆梦计划”的四六级市场战略,推出2999元电脑。但当时战略目标直指的市场属于镇一级,没有深入到村一级。

与2004年不同,联想此次计划推出价格1499元到2999元的多款农村电脑,1499机型采用了AMD LX800处理器、256M内存、2G容量CF卡,没有配显示器与光驱,可以接电视机当显示器,配15寸CRT显示器价格为1999元。

2499元机型采用了AMD S64 3200+处理器、256M内存、80G硬盘、DVD光驱以及15寸CRT显示器,如内存升级为512M、采用17寸CRT显示器,价格为2999元。

相比低价家用PC而言,联想农村PC的价格的确不高,但对于人均收入低下的中国农民,1499/1999元的价格仍显得略高。

此外,低价机型的简约配置,对于老百姓来说也不太实际。赛迪顾问研究总监张涛在接受记者采访时也表示:“虽然四六级用户的支付能力较低,但是他们对于机器的用途要求未必很低。”没有键盘,只有手写方式,而界面也是简化的独立开发界面,如果切换到Windows操作系统,农民还要重新学习。

由于简约配置,几乎不能做太多的事情,农村广泛使用的CRT电视机是否支持简约配置电脑,能否支持电脑所需要的分辨率等等许多问题有待商榷。联想在低价电脑的设计上已然存在着某种不足。

易观国际IT行业资深分析师李憧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联想此举只是想起到一个跑马圈地的效果,并不是为了获得多少利润。毕竟农村是一个非常庞大的市场,先让老百姓认知自己的品牌,而后再有所作为。”

张涛对此观点也表示赞同,“联想在四五级市场的占有率是其他任何企业都没法企及的,此番率先进入六级市场,无疑是其策略上的又一次胜利”。

前途不明

1499元不带显示器的天福电脑让人们再次认识了联想,作为中国品牌电脑的旗手一直领跑全国电脑市场,而“希望三年内,能够把联想的信息科技产品带进中国10万个行政村、影响和带动30万个行政村”的目标多少让人觉得有些不切实际。

对此,张涛表示:“联想完全有能力实现这一目标,它在目前中国市场的地位是难以企及的,它的发展力量也是不可估量的。”

他向记者介绍说,在一些四六级市场,提起电脑,人们只会想到联想,无论是联想在收购IBM PC之前还是之后,联想在这一人群当中的强势地位已经形成。

李憧也表示,联想集团会在3年之内不断适时调整自己的策略,使新农村战略一步一步切合实际,逐渐符合老百姓的需求。

据了解,英德市是广东省首批山区信息化试点县市,作为联想的经销商,金马电脑科技开发有限公司将位于英德市最核心的店面改造成了信息化体验中心。向农户提供信息化培训、各类农村信息服务,还将提供电脑产品的销售及售后服务。

第3篇

关键词:新农村;建设;土地;利用;问题

中图分类号:F301 文献标识码:A DOI编号:10.14025/ki.jlny.2016.02.020

近年来我国的经济发展速度很快,这与我国的各项产业的进步分不开,同时也是城乡发展,相互促进的结果体现。因此,要求城市建设发展的同时,农村建设和发展也需要提高到一个新的层面,而从农村的发展程度和发展趋势来看,土地利用的是否合理、是否科学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工作中最为引人注目的焦点。此文以吉林省的新农村建设为例,对土地利用问题进行剖析。

1新农村建设中土地利用的问题

1.1政策引用方面的失误

吉林省作为我国粮食主产区,在农产品、粮食的生产方面担当着重要角色,然而吉林省的一些农村土地并没有做到以人为本、科学协调、统筹规划的发展理念,使得农村土地的利用出现了浪费现象。仅仅追求GDP增长,对于土地本身的利用缺乏科学性和全面性。

1.2土地投入减少

部分农民因过度使用化肥使得土地养分降低,为追求高产重度利用而轻于养护,导致土壤的质量逐年下降,耕地中的氮、磷、钾等元素含量非常不平衡。

1.3耕地非农化严重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进步,农村兴建各类产业。虽然国家会征用耕地占用税,但是并不指对非农化产业对农用耕地起到相应的利益负担,进而造成了不少耕地转型成非农产业,再加上农村干部不具备长远的思维,造成农村耕地减少。

1.4土地利用的违法现象

在部分农村出现未批先用,少批多用及农村宅基地扩建等现象,虽然国家各部门共同配合,齐心整治,但是效果并不明显,而且诸多用地是在出现问题后进行补办手续来逃避问题的,这也反映出土地管理部门中存在一些工作疏漏问题。

2针对农村土地利用问题的对策

2.1加强耕地的保护工作

一方面要求在农村耕地方面实行最严格的保护制度,从而确保耕地总量不会减少,耕地质量不下降,进而保护农民对于土地的经营权和承包权。对于耕地的水利设施进行改造,由大改小,保证田地的水供应同时提高耕地的防灾减灾能力。实施科学积极的农业标准,使得在节约土地、节约水源、节约肥料、节约药物、节约种子方面做到最优,实现节约型农业;对于化肥的使用能够做到科学合理,一方面推广测土配方施肥,对于土壤的养分进行科学调动;另一方面从生物学角度进行病虫害的防治。从节约土地资源的角度对农村的建设进行规划和管理,从节约、经济的角度为农户提供科学合理的住宅设计图样,引导农民合理建设家园。另外,从现有住房的基础上进行设施和房屋的改造,从而在节约成本的基础上保证农村建设的需要及农民生活提高的需求。对于农村产业用地尽量设在荒地、山坡地带,尽量减少此类用地对于耕地的占用。

2.2推动土地制度改革在农村的进度

农村土地市场化是通过市场作用达成土地资源合理配置的手段,推动土地制度改革能够使农村闲置土地及其他类型土地更好的得到利用,结合土地承包制度及土地承包永久化以推动土地使用权的自由转移买卖,对于新农村建设过程中的土地问题能够起到积极的效应。同时也能够稳固和完善家庭承包经营的各个方面,对于吉林省的发展现状而言,这样的方式对于诸多出外务工而家中闲置的土地来讲就有了更多提供他人利用和改变的机会,进而对于推动新农村建设带来利好效果。

2.3加强农村土地整理

新农村建设的土地利用需要对农村土地进行规划和整理,对于一些零星的散地、道路、田地、沟塘等进行重新整理和布局,以使得农村的整体布局和规划更加分明,农村的土地利用率也就更高,吉林省农村大多在冬季有大量的闲置未用土地,也存在多种土地浪费的现象,再如铁路栅栏圈掉原为耕种土地的现象,从这个层面能够发现,土地整理问题势在必行,而且也需要各个部门的协调配合,从而有效解决新农村建设的土地利用问题。

2.4建立农用地质量评估体系

新农村建设的土地利用存在多重问题,其中重要的原因就在于没有一个合理科学的土地质量评估体系,农用地质量评估体系不单纯的只是土地的养分及矿物质含量评估,同时也包括土地的使用质量,利用一套科学合理的农用地质量评估方案制约农村用地的弊病和缺陷,从而实现农村用地在未来的发展过程中的可用性和科学性,为完善我国经济发展提前做好规范化准备。同时结合质量评估体系对于农用地的各类补偿和处罚也有了明确的章程,才能真正的落实政策,实现新农村建设的战略布局。

2.5优化农用地结构,提高农业土地综合效益

在完善土地划分和布局的情况下,结合农村农业发展的不同情况对地块地势能够有效利用,结合土地投入的大小顺序对空间进行合理的布局,从专业化的角度和方向带动农业产业化进程,实现土地利用的最优。

3结语

结合吉林省部分农村的土地利用问题进行总结和分析,我们能够发现,农村的土地利用情况仍存在各类问题,这也要求相关部门和人员通过不断的调查和总结对于农村土地的利用情况作出实际的考量并采取相应的措施,从而实现新农村建设的目标。结合以上建议和对策,希望对我国新农村建设工作的开展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从而使得新农村建设在土地利用方面能够取得良好的效果,以推动我国新农村建设的整体进程。

参考文献

[1]张玉华,刘东生.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几点思考———韩国新村运动的启示[A];循环农业与新农村建设———2006年中国农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6年.

第4篇

新农村建设是一项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

新农村建设作为我国在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不仅是在新形势下治理“三农问题”的根本途径,而且是支农惠农政策的深化,是一项全社会的事业,需要社会各方面的广泛参与。因而,新农村建设不仅仅是农村工作—农村干部的事、农民自己的事及农业部门的事。事实上,农村工作只是社会大系统的部分工作,农村和城市是相辅相成的。因此,社会的各行各业都要积极地加入到新农村建设的伟大实践洪流之中,“服务农民、支持农业、发展农村”—既要发挥农民的主体性,又要发挥政府的引导作用,激发各行各业支持新农村建设的热情;既要大力发展农村经济,又要促使城市经济的有效发展,以充分发挥城市对农村的辐射带动作用。

新农村建设的目的是促进城乡协调互动发展

新农村建设战略提出的现实背景之一就是城乡差距扩大,农村在现代化进程中被边缘化,农村城市社会发展失调。因而,新农村建设是基于农业生产综合能力的提高来强化农业的基础地位,夯实城乡协调发展的物质基础。城市与农村是人类社会的不同表现形态,二者互为市场,相辅相成—农村发展好了,不仅可以为城市发展提供基本生活资料和原辅资料,为城市发展输送更多的建设者(如农民工等),而且可以成为城市工业产品的重要市场;城市得到了有效发展不仅可以为农村发展提供更好的各种服务,而且将会吸纳更多的农村剩余劳动力。因此,新农村建设战略的实施不仅仅是促进农村社会的进步,而且是实现城乡社会协调互动发展的重要途径和理性选择。

新农村建设要正确处理好经济发展与生态建设的关系

生态建设与农业经济发展是一种相辅相成、互为因果、协同发展的共生关系,农村地区在推进新农村建设时就应从宏观、中观、微观三个层面来正确处理二者之间的关系—基于生态建设与经济发展相统一的原则,把生态环境及其建设放在基础地位,把经济发展作为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的必然要求和最终体现,促进生态建设与经济发展的良性结合,实现生态平衡与经济平衡相一致的目标,使经济发展与自然资源的承载能力相协调,从而实现生态与经济的动态平衡与良性循环,这是推进新农村建设的重要环节和根本目标。

新农村建设没有统一模式

基于农村地区的地理、气候、交通等自然条件及社会状况的差异,各农村地区在具体实施新农村建设时就应在有效把握新农村建设内涵的基础上“科学规划、分类指导、因地(时)制宜、统筹兼顾”,从而突出地方“特色”,做到“同中求异”。因此,各农村地区在进行新农村建设时,其不同地方和区域要根据自身的特征和现实状况(自然条件和社会条件),积极探索并实践符合当地客观状况和农民意愿的新农村建设模式,允许农村地区各地的新农村建设要基于其“起点差异、进程快慢、水平高低、方式各异、模式不同”而呈现出“百花齐放”的良好格局。

农村经济不能简单等同于农业经济

调查表明,一些地区在推进新农村建设时,把大力发展农村经济摆在首要地位,不仅通过大力发展现代农业以实现农民增收,合理引导城乡产业布局及其发展,这本是新农村建设的题中之义,但却误把农村经济等同于农业经济,从而不利于新农村建设的进一步顺利开展。事实上,农村作为一种特殊的社会形态,农村经济除了第一产业的农业外,第二、第三产业也应涵盖其中,只是从整体上讲“工业经济、服务经济等”在农村经济中所占的比重低。因此,少数民族地区要大力发展农村经济,不仅要通过对传统农业的改造来建立现代农业,而且要大力发展第二、第三产业(如农产品加工、服务业、劳务输出等),以实现农村社会的健康、快速、和谐发展。

大力发展农村教育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要使农村地区的新农村建设得到有效持续发展,大力发展与新农村相适应的农村教育就显得甚为必要和迫切,这不仅是农村社会得到有效发展的基础性条件,而且是加快农村实现现代化和小康的重要保障,关系到新农村建设及和谐社会构建的全局。需要指出的是,农村教育不仅仅是指农村义务教育,如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技能培训)在目前显得更加突出;同时,基于职业教育内容(农业使用技能及第二、三产业技能),农村教育要“三教”有机结合,以实现“三教的有机统一”,这是农村教育的必然选择和趋势,从而造就“有文化、有技术、会经营、善管理”的新型农民。当然,成人教育不仅仅是单指农民自身,还应包括广大农村工作干部及技术人员,农村干部素质的提高也是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

构建农村社会化服务体系并完善公共产品供给机制

新农村建设作为实现农村现代化的一种战略决策,给“三农问题”的治理提供了良好的契机,可以说新农村建设与“三农问题”的治理在本质上是一致的。调查表明:目前的三农问题“不只是农业经济和农民负担问题,还是与集体经济联系在一起的农村社会组织的解体”(周建明,《建立发展的社会纬度》,2007),这一点还未被人们所充分认识。因此,建立并完善与集体经济相应功能相对应的农村社会化服务体系(农村义务教育、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农村社会保障、农村中介组织、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等)势在必行。同时,政府应“有所为,有所不为”,大力发展农村社会事业,完善公共产品的供给机制,从而为新农村建设提供丰富的、足够的、适合的公共产品,提高公共服务质量。

加强制度的改革与创新

新农村建设伟大战略的提出标志着我国农村社会处于一个新的转型时期,其现实依据是“现代化、全球化、市场化”不断深化和现代科技及社会不断进步的客观事实。生存环境一旦变化,与此相应的一切文化都要发生变迁和调适,这是的一个基本观点。因此,“要实现新农村建设及其发展目标,需要构建相应的制度框架,才能更好地适应这种复杂的大环境”(陆益龙,《新农村建设的制度需求与供给》,2007),这是新农村建设得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村的经济、政治、文体等领域已发生了较明显的制度创新及其变迁。就目前农村地区实践新农村建设的现状来看,新农村建设迫切需要以下几种制度的改革及创新:农村户籍制度;农村土地产权及流转制度;公共财政制度;不合理的农业价格政策;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等。当然,基于新农村建设的整体性、长期性和复杂性,这些制度的改革和创新不仅是一个长期的渐进过程,而且要“因地(时)制宜、以点带面、突出重点”。

值得注意的是,该研究虽然是以恩施州民族地区新农村建设为个案提炼的,也许会有一些认识上的局限性,但仍然带有一定的普遍性。所以,我国农村地区在具体推进新农村建设时,要基于战略的高度把上述几个方面有机结合起来,不可偏废任何一方;同时,还应结合当地“三农问题”自身特征和实际状况进行深入调查和研究。惟其如此,我国农村社会才能在新形势下按照“新方法、新思路、新机制”把新农村建设真正落在实处,让人民满意。

第5篇

近年来我国的经济发展速度很快,这与我国的各项产业的进步分不开,同时也是城乡发展,相互促进的结果体现。因此,要求城市建设发展的同时,农村建设和发展也需要提高到一个新的层面,而从农村的发展程度和发展趋势来看,土地利用的是否合理、是否科学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工作中最为引人注目的焦点。此文以吉林省的新农村建设为例,对土地利用问题进行剖析。

1 新农村建设中土地利用的问题

1.1 政策引用方面的失误

吉林省作为我国粮食主产区,在农产品、粮食的生产方面担当着重要角色,然而吉林省的一些农村土地并没有做到以人为本、科学协调、统筹规划的发展理念,使得农村土地的利用出现了浪费现象。仅仅追求GDP增长,对于土地本身的利用缺乏科学性和全面性。

1.2 土地投入减少

部分农民因过度使用化肥使得土地养分降低,为追求高产重度利用而轻于养护,导致土壤的质量逐年下降,耕地中的氮、磷、钾等元素含量非常不平衡。

1.3 耕地非农化严重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进步,农村兴建各类产业。虽然国家会征用耕地占用税,但是并不指对非农化产业对农用耕地起到相应的利益负担,进而造成了不少耕地转型成非农产业,再加上农村干部不具备长远的思维,造成农村耕地减少。

1.4 土地利用的违法现象

在部分农村出现未批先用,少批多用及农村宅基地扩建等现象,虽然国家各部门共同配合,齐心整治,但是效果并不明显,而且诸多用地是在出现问题后进行补办手续来逃避问题的,这也反映出土地管理部门中存在一些工作疏漏问题。

2 针对农村土地利用问题的对策

2.1 加强耕地的保护工作

一方面要求在农村耕地方面实行最严格的保护制度,从而确保耕地总量不会减少,耕地质量不下降,进而保护农民对于土地的经营权和承包权。对于耕地的水利设施进行改造,由大改小,保证田地的水供应同时提高耕地的防灾减灾能力。实施科学积极的农业标准,使得在节约土地、节约水源、节约肥料、节约药物、节约种子方面做到最优,实现节约型农业;对于化肥的使用能够做到科学合理,一方面推广测土配方施肥,对于土壤的养分进行科学调动;另一方面从生物学角度进行病虫害的防治。从节约土地资源的角度对农村的建设进行规划和管理,从节约、经济的角度为农户提供科学合理的住宅设计图样,引导农民合理建设家园。另外,从现有住房的基础上进行设施和房屋的改造,从而在节约成本的基础上保证农村建设的需要及农民生活提高的需求。对于农村产业用地尽量设在荒地、山坡地带,尽量减少此类用地对于耕地的占用。

2.2 推动土地制度改革在农村的进度

农村土地市场化是通过市场作用达成土地资源合理配置的手段,推动土地制度改革能够使农村闲置土地及其他类型土地更好的得到利用,结合土地承包制度及土地承包永久化以推动土地使用权的自由转移买卖,对于新农村建设过程中的土地问题能够起到积极的效应。同时也能够稳固和完善家庭承包经营的各个方面,对于吉林省的发展现状而言,这样的方式对于诸多出外务工而家中闲置的土地来讲就有了更多提供他人利用和改变的机会,进而对于推动新农村建设带来利好效果。

2.3 加强农村土地整理

新农村建设的土地利用需要对农村土地进行规划和整理,对于一些零星的散地、道路、田地、沟塘等进行重新整理和布局,以使得农村的整体布局和规划更加分明,农村的土地利用率也就更高,吉林省农村大多在冬季有大量的闲置未用土地,也存在多种土地浪费的现象,再如铁路栅栏圈掉原为耕种土地的现象,从这个层面能够发现,土地整理问题势在必行,而且也需要各个部门的协调配合,从而有效解决新农村建设的土地利用问题。

2.4 建立农用地质量评估体系

新农村建设的土地利用存在多重问题,其中重要的原因就在于没有一个合理科学的土地质量评估体系,农用地质量评估体系不单纯的只是土地的养分及矿物质含量评估,同时也包括土地的使用质量,利用一套科学合理的农用地质量评估方案制约农村用地的弊病和缺陷,从而实现农村用地在未来的发展过程中的可用性和科学性,为完善我国经济发展提前做好规范化准备。同时结合质量评估体系对于农用地的各类补偿和处罚也有了明确的章程,才能真正的落实政策,实现新农村建设的战略布局。

2.5 优化农用地结构,提高农业土地综合效益

在完善土地划分和布局的情况下,结合农村农业发展的不同情况对地块地势能够有效利用,结合土地投入的大小顺序对空间进行合理的布局,从专业化的角度和方向带动农业产业化进程,实现土地利用的最优。

第6篇

一、发挥优势、保持强势、转化弱势,为新农村、新牧区建设奠定雄厚的物质基础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新牧区一定要从我区的实际出发,以非均衡的发展战略去实现经济、社会和谐发展的目标。发挥优势,保持强势,转化弱势是建设内蒙古新农村、新牧区正确的方略选择。

发挥优势就是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新牧区过程中对我区的资源优势、区位优势和多重政策优势加以充分利用,通过全区整体经济实力的进一步加强,为新农村、新牧区的建设奠定日益坚实的基础。

保持强势就是保持内蒙古在“十五”期间取得的经济、社会加速发展的良好态势。“十五”期间,全区经济在能源、化工、冶金、装备制造、农畜产品加工等优势产业拉动下实现了高速增长,生产总值翻1番,年均速度16.6%,人均生产总值突破1900美元,超过全国平均水平;工业化进程明显加快,第二产业提升10个百分点;城镇化速度不断提升,全区城镇化率47.2%,比全国高出4.2个百分点;城乡居民收入分别增长78.1%和46.7%。这样的成绩来之不易,但毕竟是较低水平上的跃进。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主体经济如果能以“十一五”规划确定的13%的增长速度快速发展,无疑将为自治区新农村、新牧区建设中以工补农、以城带乡发展战略的顺利实施提供可靠的物质保障。

转化弱势就是面对内蒙古诸如生态环境脆弱、农村牧区基础设施建设滞后;生产力欠发达、经济外向度差;经济结构不合理、产业层次较低;自主创新能力弱、增长方式较粗放;城乡区域发展不平衡、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大等弱势,在发挥优势,保持强势的前提下采取积极的态度将不利因素的负面影响降到最低,对可能产生正面效应的因素给予政策上的引导以使其积极作用能够发挥到极致。如既有生态因素又有经济因素,应取生态为发展方向,生态成为优势的同时实现了人口转移;同产业中低层次逐步向高层次的方向靠拢,缩减低收入群体的同时优化了产业结构。如此举措坚持下去,弱势将会逐渐减弱,强势必将更强,随之诸如区域发展不平衡、城乡收入差距大等因果性的现状将有明显的改变。

二、抓主要矛盾,持之以恒地构筑新农村新牧区建设的产业支撑

社会主义新农村、新牧区建设涉及到经济社会的方方面面,既有物质文明建设,也有精神文明建设。在百业待兴的情况下,如果一味追求面面俱到、齐头并进就难免流于形式。新农村、新牧区建设的过程中存在着诸多矛盾,这些矛盾中最主要的是城乡差别,其核心就是城乡居民的收入差距。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实质就是要破除长期存在的城乡二元结构,缩小城乡差别,建立起一个富裕、文明的和谐社会。2005年内蒙古城市居民生活费支出6939元,是农牧民收入的2.32倍,意味着农民1年的收入只能支持少半年的城镇居民生活支出。“十一五”规划中确定内蒙古农牧民收入应达到4400元,这一目标如实现,将比2005年增长47.2%,但即便城镇居民生活费不再增加,即便国家的投入、社会的参与完成了新农村、新牧区的硬件建设,即便消费物价指数不再提高,那时的农牧民收入也只能承负目前城镇消费水平的63%。况且在实际的建设过程中,城镇居民生活水平还要逐步提高,农牧民还要有必要的投入,物价也要有所变化。可见,增加农牧民收入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新牧区中非常严峻的限制因素。

目前,在农牧民增收问题上,政策、价格的利用空间已经不大,依然要从我区的实际出发,通过发挥优势,放大强势,着力寻求提高农牧民收入的途径。要立足我区的资源条件,借助近年来具有良好市场效应的农畜产品加工业的发展势头,将农牧业产业化作为农牧民增收的主要渠道去扩展。近年农牧业产业化中参与的农户达40%,为农牧民收入曾加做出了34%的贡献,这是一条切合内蒙古实际的增收路径。因此我区在农牧业产业化方面应有更明确更倾斜的政策,将其作为新农村、新牧区的产业支撑。这样做,农牧民收入的增加就有比较可靠的源头。经济的整体推进增一块,部分劳动力转移后由于人均资源量的提高而增一块,结构调整增一块,农牧业产业规模扩大再增一大块,农牧民收入多元化的局面就可能出现。持之以恒发展下去,农牧民收入水平达到新农村、新牧区的基本要求是极有希望的。

三、把握建设中的时和度,实现资源与劳动的最大效能

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新牧区过程中,所要做的事情千头万绪,如果没有科学的计划安排,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非但难以见到实效,甚至还会导致资源和劳动的巨大浪费。所以必须运用正确的时空观,适时把握发展方向和各类建设的轻重缓急,力争取得最佳的建设效果。

新农村、新牧区建设的每个步骤每个方面都很重要,但先期的谋划是否合理直接关系到事后的效果。新农村、新牧区建设具有历史性,必须采取积极而慎重的态度。产业支撑,规划先行,夯实基础,有序推进作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新牧区的运作规程是较为稳妥的。它的实际意义是:在主体经济快速发展的前提下,把农牧业产业化做强做大,这是新农村、新牧区建设过程中恒定的主题。规划是新农村、新牧区建设的关键环节。一定要先行并力求体现系统、可行性。根据我区地广人稀的特点,产业发展规划和城镇建设规划的重点应分别放到大中城市和县级镇,这样便于产业的集中和人口的聚集。并能有效地发挥辐射和带动作用。县级镇已具备一定的条件,在城镇化过程中通过扩充功能、提升层级,为后续建设提供坚实的基础。

四、整合力量,重点突破,保证各项建设成效的最大化

目前我国虽已进人工业化的中期,有条件进行以工补农、以城带乡,但这种能力毕竟还是有限的。2006年国家拿出了3397亿元的支农资金,看来是很大的数目,但分摊到基层,钱、事相比就极不对称了。因此,在对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投入时切忌雨打沙滩万点坑,劳民伤财无效益。一定要采取集中优势兵力打歼灭战的战术,不唯大、不唯全、不唯快,只唯成,保证各项建设成效的最大化。

内蒙古经济欠发达,财力更有限,社会主义新农村、新牧区建设绝不可四面出击,要整合力量,重点突破,争取有限的资金发挥最大的效益。在建设过程的各个环节、各个阶段、各个方面都要采取整合政策措施、整合资源配置、整合工作载体的方法去卓有成效地解决问题。

第7篇

关键词:城乡一体化战略;新农村;规划建设

引言

长期以来,由城乡分割体制和政策形成的城乡体制、机制及发展水平等方面的巨大差距,是制约我国经济持续增长的一系列矛盾的根本原因之一。无论推行刺激需求的短期政策,还是确保经济增长的长期战略方针,都必须立足于调整城乡关系、消除二元经济社会结构的基础上,逐步实现农村城市化、市场化、工业化,彻底解决“三农”问题,矫正带有城市偏向的政策体制,构建城乡行统一大市场,实施城乡一体化战略。

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战略,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发展区县经济,促进农村繁荣、农业富强、农民富裕的必然道路,2010年以来,方城县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依照新农村建设20字方针要求,切实以加快新农村建设、推进城乡一体化的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科学规划、扎实运作、强力推进,投入各类资金1.8亿元,启动新型农村社区建设21个,共有1600户农民进行社区建房,建筑面积达32万平方米,可实现500户农民入住。与全县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相关的城乡一体化战略的新农村建设,对于统筹区域协调发展、推进本县城镇、农村的联动发展,实现社会的和谐发展和科学进步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 城乡一体化战略对于新农村建设的意义

1.1将乡村规划建设同城镇规划建设有机结合起来,使城市基础公共设施和服务延伸至农村,有利于实施统筹城乡发展方略,形成城乡互动协调发展机制。

1.2新农村建设改善了农村生产、生活条件,改变了农村传统陋习和封建迷信,有利于促进农村社会的文明进步和农民素质的综合提高。

1.3有利于改善农村基础公共设施条件,营造农村发展新环境,通过改路、改房、改水、改厕、改灶等新农村建设,解决农民出行难、饮水难、读书难等实际问题,也是进行农村生态环境保护和持续发展的良好前提。

2实施城乡一体化战略推进新农村建设的主要措施

2.1 理清建设思路,科学决策部署

为推动新农村规划建设向更高层次发展,要不断理清建设思路,进行科学决策部署,以建设社区化构想为方向积极探索建设新农村、加快城镇新路子。立足方城县经济发展水平和农民建房需求,以新型农村社区建设为统筹城乡型发展的重大决策,实施惠及全县农民、关系长远发展的战略举措,统一规划,示范带动,逐步推进,力争不搞行政强迫命令和大拆大建,不做无实际效益、劳民伤财的形象工程,不增加乡村债务和农民负担,确保农村建设社区化扎实稳步向前推进。我县计划在5~10年把全县557个行政村、3338个自然村规划后整合为270个中心社区,保留410个基层村,使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初具规模。

2.2 以人为本,科学规划

坚持“着眼长远、统筹规划、节约土地、以人为本”的新型农村社区规划建设重要原则,以规划统领和指导新农村建设科学推进。着眼于长远,立足于乡村本色,对每个社区进行认真、科学定位,保证适应农村长远发展需求,拟定平原区每一社区居住规模为3000~5000人、山区每一社区居住规模为2500人以上;并依靠区位优势和地方特色,进行统一设计建筑样式和风格,以城镇化标准,高起点、高水平的做好社区规划。在社区选址时,限定耕作半径不超过3km,便于农民劳作;在充分考虑农民承受能力的前提下,规划设计不同造价的户型供群众选择,允许条件较好或急需建房的群众先入为住。据统计,方城县为数270个社区的编制规划已全面启动,至2010年底完成了全部规划编制任务。

2.3 示范带动,以点带面

从实际出发,通过政策引导、典型引路,逐步形成政府引领、群众自愿的新农村建设工作推进局面。在政策允许范围内,合理整合各类支农资源,进行农业、林业、交通、卫生、教育等项目资金捆绑使用,集中倾向于农村社区道路、绿化、卫生、文化、便民超市等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充分发挥各类资金资源的综合利用。我县财政首次投入启动资金450万,主要用于7个新型示范社区的先期开工建设,规划总户数11,000户,共37,000人,随着各路资金的到位,示范社区已投入资金9,800万元,完成了150户住宅主体工程建设,硬化区内道路6.5km,游园、文化广场6,500m²等。

2.4 强化政策领导,激发建设热情

强化“收集民意、征集民意、集中民生、维护民利”的规划工作理念,激发蕴藏在农民群众中的建设热情,调动群众主动性,共建美好家园。在社区规划中,严格执行“增减挂钩、零拆整建、占补平衡、一户一宅、建新拆旧”原则,引导农民向社区集中,保障和节约土地面积。新农村建设工作过程中,由县乡两级主要领导亲自上阵加强督促检查,保障项目落实情况和工程进展的顺利进行。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