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6-01 15:44:37
序论:在您撰写农村种植扶贫项目时,参考他人的优秀作品可以开阔视野,小编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这些建议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热情,引导您走向新的创作高度。
指导思想和目的
通过发动广大民营企业家参与“海西春雨光彩扶贫活动”,引导先富起来的民营企业家为农村贫困群众献上一份爱心,送上一份温暖,做一份贡献。以实际行动参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为贫困农民提供资金和其他支持,实现共同富裕,为改变农村落后面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做出新贡献。同时在参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不断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的责任感和光荣感,进而锻炼和培养一支坚定跟党走的积极分子队伍。
帮夫地点和对象。
帮扶的地点:武平县中堡镇罗助村、互助村、朱坊村等共帮扶100个贫困户,通过劳动,种植红豆杉脱贫致富。
帮扶的对象:1、首先是贫困户,急需各级党委、政府和社会各界给予支持;2、有劳动能力,但缺资金、技术和项目而无法脱贫;3、比较勤劳,有通过劳动脱贫的强烈愿望。
帮扶的方法和措施。
通过提供资金、项目扶持和技术指导等方法,使贫困户通过劳动,发展生产,增加收入,不断滚动,摆脱贫困。帮扶的重要措施是:给每个贫困户提供3000元的资金扶持,其中省光彩会负责三分之二资金,县负责配套三分之一资金。镇党委、政府成立领导小组和确定红豆杉项目,指导、帮助贫困户种植红豆杉,切实把资金用出成效,达到预期目的。
几项具体要求:
1、切实加强对扶贫活动的组织领导。本次活动是“海西春雨光彩扶贫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具有重要意义。镇成立以钟日朝镇长为组长的领导机构,落实到具体人员,并实行工作责任制,以保证活动切实抓出成效来。
2、切实做好帮扶对象的调查摸底和确认工作。项目所在村要掌握贫困户的第一手资料并以村为单位进行帮扶对象公示,真正把符合条件、最困难、最有可能通过帮扶实现脱贫的农户列为对象,同时建立健全帮扶对象档案资料,以便今后跟踪反馈。
3、实施红豆杉项目扶贫。坚持以经济效益为中心,重点发展红豆杉产业。支持鼓励帮扶对象运用扶贫资金或以股份合作的形式建立连片红豆杉种植基地,每块基地要求8户以上连片种植,每户必须种植2亩以上,并进行大田规范化种植,最大限度地发挥扶贫资金的示范效应。
一、整合资源,充分发挥财政资金的聚合效应
该市在推进城区农村开发过程中,坚持按照《规划》要求,把专项扶贫政策与部门政策、政府力量与社会力量有机结合起来,整合各类资金,调动各方力量,形成“各炒一盘菜、共办一桌席”的资金整合格局,使各类资金向片区集中倾斜,充分发挥资金的聚合效应,有效地保证了片区开发的资金需求。一是市级财政每年预算安排扶贫资金1000万元,区级财政按比例进行配套,专项用于城区农村扶贫开发,通过以奖代补、先建后补、贴息补助等方式,充分发挥财政资金“四两拨千斤”的杠杆作用,运用市场手段扩展社会融资渠道,引导社会资金投入;二是把涉农部门项目与扶贫开发有机整合,坚持由区级政府在申报项目时对下一年度项目统一把关,明确要求以区级政府总牵头,区直各部门围绕片区开发申报项目,落实各部门项目计划,把水、电、路、广播电视、卫生、种植养殖业及生态建设项目通盘考虑,实现先期捆绑后一并申报;三是严把资金整合关,责任落实到位。按照“渠道不乱、用途不变、统筹安排、各记其功”的原则,将国家、省、市安排的扶贫资金与其他部门资金“打捆”下达、“捆绑”使用。要求以区级为单位,各部门的项目围绕扶贫开发统一规划去实施,使项目跟着规划走、资金跟着项目走,只要扶贫开发的重点定在哪里,部门的专项资金就跟着投向哪里。通过资金的有效整合,基本解决了过去资金分散,整体效果差的问题,充分发挥了资金使用的叠加放大效应,取得了政府、部门和农民三满意的良好效果。2010年以来,全市累计投入28522.1万元用于城区农村扶贫开发,其中市本级财政专项投入3000万元,两区财政配套投入698.5万元,部门专项投入9925.7万元,群众自筹14897.9万元。张湾区在城区专项扶贫资金投入449万元的基础上,整合各类资金8754万元用于西沟片区建设,连片开发的投入总量相当于过去五年的总和,使西沟乡的贫困面貌得到明显改善。
二、理顺思路,坚持把农民增收作为扶贫开发的首要目标
该市经过第一期城区农村扶贫开发规划的实施,城区农村基础设施薄弱的现象得到明显改善,过去以项目建设为主要方式,通过项目建设查缺补漏、填补城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欠账的方式已明显不适应城区农村扶贫开发的新形势。对此通过认真调研,在制定第二期城区农村扶贫开发规划时,明确提出把连片开发作为城区新一轮扶贫开发的首要任务,通过连片开发,整体解决片区贫困群众生活遇到的突出问题,提高规模效益和建设水平,为实现“城乡通开、城乡统筹、城乡一体化”创造条件、打牢基础。通过新一轮城区农村扶贫开发,农民收入稳步增加,贫困人口不断减少。截至到2011年,城区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4631元,比2009年增加1013元,累计解决城区农村贫困人口5200人,城区农村基础设施进一步加强。三年来,通过扶贫片区和重点村建设,引导部门专项资金投入城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城区农村基本实现了“村通水泥路、组通砂石路、户饮洁净水”的目标;社会事业稳步推进,城区农村收视难、通信难、就医难、入学难等问题基本得到解决,村村通电视、电话,电视入户率达到85.8%;村村有卫生室,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率达到99%。基层组织建设得到加强,农民精神文化生活全面提升。
三、明确重点,坚持把连片开发作为产业扶贫的重要途径
扶贫连片开发,连在哪里?该市通过反复调研,认为扶贫连片开发最关键的是要连在产业上,通过连片发展特色产业,形成规模相对集中的特色产业集群,实现发展效益的最大化。在推进扶贫连片开发时,该市明确了城区农村以菜、茶、药、果四大产业为主的发展格局,根据各片区实际,合理确定扶持项目和扶持标准。一是做大做强产业基础。茅箭区大川片区把发展中药材作为片区主导产业,2011年以来,新发展金银花1600亩,总面积达到2500亩,并依托该市武当生物药业公司开展金银花加工,发展金银花茶、金银花露等,卡子村、唐家村成为金银花种植专业村。二是立足城区实际,大力扶持专业合作社。城区农村土地稀少,人均耕地不足0.4亩,缺乏龙头企业带动产业发展。在此情况下,该市提出把专业合作社当作龙头企业,走一村一品专业化发展的路子,先后扶持了白马山财神有机茶叶专业合作社、斤坪蔬菜专业合作社、停舟山果品专业合作社等一批专业合作社,成为连结农民和市场的纽带,取得显著成效。张湾区白马山村全村169户665人,耕地只有197亩,是个典型的贫困村。实施片区开发以来,在财政、扶贫部门的扶持下,白马山村在过去产业发展基础上,大力发展茶叶种植,全村茶叶种植面积达到1200亩,户均达到6亩,并成立了白马山财神有机茶叶专业合作社,全村所有农户都成为合作社员,由合作社引导农民统一种植、加工、销售,全村茶叶总产值达到200万元以上,农民人均纯收入超过4000元。以白马山、凤凰山为龙头,一条由柏林镇扩展到西沟乡的万亩茶叶带初见雏形。通过扶贫连片开发的推进,该市城区农村产业扶贫初见成效。三年来,城区农村共新建和改造以茶叶、蔬菜、干鲜果为主的特色产业基地13750亩,其中新建茶园面积8500亩,蔬菜2500亩;新发展特色养殖山羊24200只、牛2360头;新培植特色农家乐92家,以张湾区白马山村、斤坪村、水堤沟村、茅箭区廖家村、大沟村、唐家村为代表的一批特色产业专业村逐步形成。
四、严格管理,确保扶贫资金的安全有效运行
(二)主要工作措施。
1、围绕工作重点,抓好千村扶贫开发百村整体推进工作。按照中央、省、州的要求,坚持以贫困户为基础,以贫困村为单元,切实搞好千村扶贫开发百村整体推进工作。一集中财力,加大投入力度。加强对扶贫资金的整合,保证重点,提高资金使用效益,使贫困群众长期受益,贫困村稳定脱贫。二是围绕“866”建设目标,项目到村,扶持到户。坚持建设项目直接安排到自然村或村民小组,扶持资金进村入户,扶持项目本着缺什么补什么,需要什么建设什么的原则,扶持资金优先保证安居房、人畜饮水、入户通电、沼气池、节能灶、卫生厕、卫生厩、基本农田地及水利设施、产业发展等关系改善群众生产生活基本条件的建设项目。三是依靠群众,民主决策,形成合力。农民群众是受益主体,同时也是参与建设的主体,充分发挥群众自力更生建设家园的作用,在确定扶持对象、扶持内容、项目实施及后续管理等方面,发动农户主动参与,重大事项由村民自主决策;项目、资金的管理、使用向社会公告、公示,项目确定后,充分发动和依靠群众,通过投工投劳等方式搞好建设。四是及早部署,及早掀起“866”建设。计划早下达,资金早安排、项目早实施,抓住农闲时节,掀起“866”建设,2010年5月30日前完成农户8个有建设项目,2010年11月30日前全面完成“866”项目建设任务。
2、推进产业化扶贫,拓宽贫困农民增收渠道。从特色经济林果着手,大力发展核桃、冬桃、花椒、优质石榴、茶叶等经济林果,努力形成“引龙头、建基地、带农户、城乡联动”的产业化扶贫之路,有效拓宽贫困地区农民增收渠道,促进新农村建设。抓实财政扶贫资金产业发展项目:一是积极向上级争取财政资金扶持,按照各乡镇的自然条件和资源优势,因地制宜,合理布局,整体协调,推进产业发展。二是扶持种植大户规模化种植,发挥示范辐射作用,带动周围农户发展特色经济林果,逐步建立起具有规模的特色经济林果种植生产基地。三是抓好实用技术培训。一方面依托科技部门技术人员深入乡村、农户、田间地头搞好培训,做好服务;另一方面培养一批熟练掌握种植和管理技术的大户,以点带面,带动特色经济林果规模化发展。四是引进和扶持龙头企业,为种植户提供配套服务。一方面通过龙头企业规模大、实力强,研究市场,分析市场信息,将准确的市场信息传递给农户,并按市场需求来组织生产、加工、销售产品,并提供技术、物资、设备等配套服务,推动种植业逐步向产业化方向发展;另一方面加大对龙头企业的扶持力度,重点是信贷资金贴息扶持,力争每年都有两三个企业享受到财政贴息贷款扶持。
3、培训新型农民,加大贫困乡村劳务输出力度。积极稳妥地扩大贫困地区劳务输出,不仅是目前增加农民收入的一条现实而有效的途径,也是促进贫困地区群众接受新的思想观念、提高劳动技能、增强自我发展能力的重要措施。2010年新型农民培训主要抓两个方面的工作:一加强对劳动者素质的培训,加强对农村富余劳动力职业技能、法律法规、安全知识和公民道德规范培训。二积极探索劳务输出的新途径。坚持就近转移与跨区域转移相结合,常年转移与季节性转移相结合,走政府引导,市场调节,自愿输出的路子,加强劳动力市场的培育,广开就业渠道,组织和引导农村富余劳动力在城乡、地区间合理有序流动。
4、推进小额信贷扶贫,拓宽资金使用覆盖面。进一步总结经验,完善管理办法,确保小额信贷资金安全运行,取得效益。对小额信贷还款率低的地方,及时采取有效措施找准问题加以解决。积极探索小额信贷扶贫支持龙头企业、促进农业产业化进程的新模式,积极探索小额信贷扶贫促进贫困地区劳务输出的新方法,努力拓展资金使用的覆盖面,使小额信贷扶贫在新时期的扶贫开发中发挥更重要的作用。
一、农业产业化扶贫是贫困落后地区农民脱贫的关键
我市是贫困地区,农业生产水平比较低,但是农业资源不是最贫乏的,德保、那坡、田林、隆林都有不错的资源,可以种植大面积的耐旱粮食、饲草和耐旱的中草药,既保护土地植被又可以产生很大的经济收入。现在一些被认为贫困的地区其实并不完全是资源贫困,而是这些资源没有得到充分的利用,是生产水平低生产力水平低造成了这些地区的经济落后。所以产业扶贫是十分重要的。
目前国家的扶贫投资主要通过国家各级政府的扶贫机构,把扶贫资金投入到到贫困地区的家庭或企业中。从我们目前的情况看,分散使用国家扶贫资金的结果是贫困地区依然贫困,经济落后地区依然落后。许多具有市场潜力、具有市场效益的农业项目,没有得到规模化发展、推动农民增收所需要的资本金,没有得到国家产业化扶贫投资的有力扶持。
农业产业化扶贫投资是脱贫的关键。农业产业化扶贫投资就是要解决贫困地区农业产业链中缺口所需要的资本金问题,对现行农业扶贫投资模式进行调整,可以改变当前只有单一部门投入的劣势,可以整合农业、畜牧等部门的资源优势,让扶贫资金可以发挥更大优势,符合市场竞争规律,是在国家政策指导下的财政政策,是可以提高农业生产力的重要举措。
二、农业部门在农业产业化扶贫工作中做了有益的尝试阿
1、以"农家课堂"为主的人力资源开发,扶优扶贫。"农家课堂"是开展农村主体的精英培训,通过"以一传
十、以十传百"的培训,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通过宣传、培训交流和效益吸引等手段,促进集群技术模式的普及和推广,发挥规模效益,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特别是通过各土专家演示与农艺师现场解说结合,并充分利用现场不同生长期作物资源及学员的现场培训操作,作为一个新型农民培训的亮点,体现在"多、快、好、省、土、灵、特"几个优势(一是"多",师资来源多样,有效解决定点"农家课堂"的教学资源不足、教学面狭窄等问题;二是"快",巡回教学快速便捷高效,同样的授课内容相对以往形式可大量减少授课时间;三是"好",直接到农户家中、田间现场授课,减少环节,效果更好;四是"省",有效降低了农民学习成本;五是"土",授课老师主要是土专家、土洋结合教,授课语言主要是本地土话方言,群众感觉亲切易学,授课教材多是经过专家充实过的"土经验"、"土教材",更适合当地生产生活实际;六是"灵",可以根据不同地方、不同品种、不同生产时期和当地农民朋友的不同需求灵活安排授课,真正实现"地头有问题地头解决";七是"特",充分体现农业种植业培训在农村培训中的重要特殊地位,进一步转变农业干部作风,增强为"三农"服务责任感)。能在极短的时间内培养大批技术型农村人才,引导大批科技素质较高的人才到农村与农民群众相结合,实现传统农业基础与现代农业接轨,促进科技型、开发型高效农业的发展,有利于建基地、兴龙头、拓市场,全面推进农业产业化。
2、在推广实用农业技术中,强化科技扶贫。在当前形势下,以科技为动力、为切入点,是实现先进生产力作用、先进文化带动作用,落实广大人民利益的有效方式。通过科技发挥作用,使农村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逐渐转变,是农村实现产业结构战略性调整的一个重要方面。近几年来,我农业部门综合"优粮优经""沃土工程""植保工程"等先进适用技术进行配套试验示范,推广生态富民"百千万"工程、小蚕共育、应急粮食试验示范、烟稻轮作、油菜+中稻、猪+沼+果+灯+鱼,茶叶综合化工开发、特色立体农业种养、农作物"三避"技术应用示范推广、水稻、玉米、马铃薯免耕技术、中草药gap技术应用与推广、高山玉米高产示范栽培等农业实用综合技术,优先解决提高品质、降低成本、延伸产业链等关键技术问题,结合实施"十个百万亩工程",并围绕关键技术进行配套集成,形成简便易行的标准化的成套实用技术,以优势区域为基地开展技术组装、示范和推广,推动科技资源向优势区域集中,为右江河谷和**山区农业产业调整及农民增产增收打下坚实的技术基础。
3、在发展中不断改进**农业产业化开发建设思路。从**年起,**将全力抓好"123456",即重点"构建一轴**特色农业产业带,研究好三条发展路子,优化四业并举,深入建设五个基地,提升六大龙头",不断强化农业支撑保障能力,促进农业稳定发展、农民持续增收,努力实现农业农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此工作思路不仅着眼于面上的产业化发展,还将继续紧跟产业扶贫的思路,捉紧壮大和发展,以面上的发展带动整村推进式扶贫的发展。
三、农业部门在扶贫工作中不可替代作用
1、农业的基础地位不可能改变,拓展扶贫空间必须加强农业。
**农村人口众多,占总人口94%左右,农户收入仍然是"四为主"的格局,即农户收入仍然以家庭经营为主,占全年总收入的67%;家庭经营收入仍然以农业收入为主,占家庭经营收入的65%;农业收入仍然以种植业为主,占农业收入的78%;种植业收入仍然以粮食为主,占种植业的70%。滞留在农村的农村人口仍以农业的主,因此,农业种植业的基础地位不可能改变,农村扶贫工作中,农业产业发展仍是基础。
从**市的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现状来看,目前仍处于传统农业向现代市场型、科技型农业转化的阶段,处于非持续发展向可持续发展转变的阶段。在实现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粗放型农业向现代型农业转变中的一系列矛盾和问题中,最根本、最核心的解决办法是不断提高农业科技水平。提高农业科技水平需要通过制度和机制的创新,把当前分散的扶贫项目、个别行为转化为依托农村科技大户和农村行业协会,通过农业部门的技术引导盘活现有农村资源,并兴办农村龙头基地、协会、企业等,激发农村经济发展的潜能,具有较大的可行性。
2、种植业仍然是农民增收的主要渠道。
通过深入实施"十个百万亩工程"推动全市农业优势产业发展,全市**年将新增水果15万亩、甘蔗10万亩、茶叶2万亩、桑蚕5万亩、剑麻达到20万亩、木薯达到10万亩,优势产业调整优化面积35万亩,新增产值3.9亿元。另外,大力推广良种及测土配方施肥等农业先进适用技术节本增收0.42亿元。两项预计促农人均增收140元,超过**年预计农民人均增收的42%。而且,农业部门集中了大量的技术基础,一大批长期在一线工作的农艺师是农村最信任的技术致富带头人,他们与农村群众关系密切,其中不少人是扶贫开发工作的先头部队,是扶贫战线上的中坚力量。因此,农业种植业还将是产业扶贫的重要组成部分,仍需要上级部门的资金支持。
在扶贫调研座谈工作会议上的发言
**是后发展地区,农业发展不平衡,特别是两翼山区,是扶贫的重点地区。近几年来扶贫工作在推动我市农业发展方面,影响极大,是促进我市农业产业调整不可低估的力量。借助这股强风,本人就农业产业扶贫方面提出几点建议,旨在促进扶贫与农业的和谐共进,为解决**"三农"问题探索一条具有当地特色的发展途径。
一、农业产业化扶贫是贫困落后地区农民脱贫的关键
我市是贫困地区,农业生产水平比较低,但是农业资源不是最贫乏的,德保、那坡、田林、隆林都有不错的资源,可以种植大面积的耐旱粮食、饲草和耐旱的中草药,既保护土地植被又可以产生很大的经济收入。现在一些被认为贫困的地区其实并不完全是资源贫困,而是这些资源没有得到充分的利用,是生产水平低生产力水平低造成了这些地区的经济落后。所以产业扶贫是十分重要的。
目前国家的扶贫投资主要通过国家各级政府的扶贫机构,把扶贫资金投入到到贫困地区的家庭或企业中。从我们目前的情况看,分散使用国家扶贫资金的结果是贫困地区依然贫困,经济落后地区依然落后。许多具有市场潜力、具有市场效益的农业项目,没有得到规模化发展、推动农民增收所需要的资本金,没有得到国家产业化扶贫投资的有力扶持。
农业产业化扶贫投资是脱贫的关键。农业产业化扶贫投资就是要解决贫困地区农业产业链中缺口所需要的资本金问题,对现行农业扶贫投资模式进行调整,可以改变当前只有单一部门投入的劣势,可以整合农业、畜牧等部门的资源优势,让扶贫资金可以发挥更大优势,符合市场竞争规律,是在国家政策指导下的财政政策,是可以提高农业生产力的重要举措。
二、农业部门在农业产业化扶贫工作中做了有益的尝试
1、以"农家课堂"为主的人力资源开发,扶优扶贫。"农家课堂"是开展农村主体的精英培训,通过"以一传十、以十传百"的培训,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通过宣传、培训交流和效益吸引等手段,促进集群技术模式的普及和推广,发挥规模效益,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特别是通过各土专家演示与农艺师现场解说结合,并充分利用现场不同生长期作物资源及学员的现场培训操作,作为一个新型农民培训的亮点,体现在"多、快、好、省、土、灵、特"几个优势(一是"多",师资来源多样,有效解决定点"农家课堂"的教学资源不足、教学面狭窄等问题;二是"快",巡回教学快速便捷高效,同样的授课内容相对以往形式可大量减少授课时间;三是"好",直接到农户家中、田间现场授课,减少环节,效果更好;四是"省",有效降低了农民学习成本;五是"土",授课老师主要是土专家、土洋结合教,授课语言主要是本地土话方言,群众感觉亲切易学,授课教材多是经过专家充实过的"土经验"、"土教材",更适合当地生产生活实际;六是"灵",可以根据不同地方、不同品种、不同生产时期和当地农民朋友的不同需求灵活安排授课,真正实现"地头有问题地头解决";七是"特",充分体现农业种植业培训在农村培训中的重要特殊地位,进一步转变农业干部作风,增强为"三农"服务责任感)。能在极短的时间内培养大批技术型农村人才,引导大批科技素质较高的人才到农村与农民群众相结合,实现传统农业基础与现代农业接轨,促进科技型、开发型高效农业的发展,有利于建基地、兴龙头、拓市场,全面推进农业产业化。
2、在推广实用农业技术中,强化科技扶贫。在当前形势下,以科技为动力、为切入点,是实现先进生产力作用、先进文化带动作用,落实广大人民利益的有效方式。通过科技发挥作用,使农村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逐渐转变,是农村实现产业结构战略性调整的一个重要方面。近几年来,我农业部门综合"优粮优经""沃土工程""植保工程"等先进适用技术进行配套试验示范,推广生态富民"百千万"工程、小蚕共育、应急粮食试验示范、烟稻轮作、油菜+中稻、猪+沼+果+灯+鱼,茶叶综合化工开发、特色立体农业种养、农作物"三避"技术应用示范推广、水稻、玉米、马铃薯免耕技术、中草药gap技术应用与推广、高山玉米高产示范栽培等农业实用综合技术,优先解决提高品质、降低成本、延伸产业链等关键技术问题,结合实施"十个百万亩工程",并围绕关键技术进行配套集成,形成简便易行的标准化的成套实用技术,以优势区域为基地开展技术组装、示范和推广,推动科技资源向优势区域集中,为右江河谷和两翼山区农业产业调整及农民增产增收打下坚实的技术基础。
3、在发展中不断改进**农业产业化开发建设思路。从20xx年起,**将全力抓好"123456",即重点"构建一轴两翼特色农业产业带,研究好三条发展路子,优化四业并举,深入建设五个基地,提升六大龙头",不断强化农业支撑保障能力,促进农业稳定发展、农民持续增收,努力实现农业农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此工作思路不仅着眼于面上的 产业化发展,还将继续紧跟产业扶贫的思路,捉紧壮大和发展,以面上的发展带动整村推进式扶贫的发展。
三、农业部门在扶贫工作中不可替代作用
1、农业的基础地位不可能改变,拓展扶贫空间必须加强农业。
**农村人口众多,占总人口94%左右,农户收入仍然是"四为主"的格局,即农户收入仍然以家庭经营为主,占全年总收入的67%;家庭经营收入仍然以农业收入为主,占家庭经营收入的65%;农业收入仍然以种植业为主,占农业收入的78%;种植业收入仍然以粮食为主,占种植业的70%。滞留在农村的农村人口仍以农业的主,因此,农业种植业的基础地位不可能改变,农村扶贫工作中,农业产业发展仍是基础。
从**市的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现状来看,目前仍处于传统农业向现代市场型、科技型农业转化的阶段,处于非持续发展向可持续发展转变的阶段。在实现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粗放型农业向现代型农业转变中的一系列矛盾和问题中,最根本、最核心的解决办法是不断提高农业科技水平。提高农业科技水平需要通过制度和机制的创新,把当前分散的扶贫项目、个别行为转化为依托农村科技大户和农村行业协会,通过农业部门的技术引导盘活现有农村资源,并兴办农村龙头基地、协会、企业等,激发农村经济发展的潜能,具有较大的可行性。
2、种植业仍然是农民增收的主要渠道。
通过深入实施"十个百万亩工程"推动全市农业优势产业发展,全市20xx年将新增水果15万亩、甘蔗10万亩、茶叶2万亩、桑蚕5万亩、剑麻达到20万亩、木薯达到10万亩,优势产业调整优化面积35万亩,新增产值3.9亿元。另外,大力推广良种及测土配方施肥等农业先进适用技术节本增收0.42亿元。两项预计促农人均增收140元,超过20xx年预计农民人均增收的42%。而且,农业部门集中了大量的技术基础,一大批长期在一线工作的农艺师是农村最信任的技术致富带头人,他们与农村群众关系密切,其中不少人是扶贫开发工作的先头部队,是扶贫战线上的中坚力量。因此,农业种植业还将是产业扶贫的重要组成部分,仍需要上级部门的资金支持。
四、下步工作建议
一、农业产业化扶贫是贫困落后地区农民脱贫的关键
我市是贫困地区,农业生产水平比较低,但是农业资源不是最贫乏的,德保、那坡、田林、隆林都有不错的资源,可以种植大面积的耐旱粮食、饲草和耐旱的中草药,既保护土地植被又可以产生很大的经济收入。现在一些被认为贫困的地区其实并不完全是资源贫困,而是这些资源没有得到充分的利用,是生产水平低生产力水平低造成了这些地区的经济落后。所以产业扶贫是十分重要的。
目前国家的扶贫投资主要通过国家各级政府的扶贫机构,把扶贫资金投入到到贫困地区的家庭或企业中。从我们目前的情况看,分散使用国家扶贫资金的结果是贫困地区依然贫困,经济落后地区依然落后。许多具有市场潜力、具有市场效益的农业项目,没有得到规模化发展、推动农民增收所需要的资本金,没有得到国家产业化扶贫投资的有力扶持。
农业产业化扶贫投资是脱贫的关键。农业产业化扶贫投资就是要解决贫困地区农业产业链中缺口所需要的资本金问题,对现行农业扶贫投资模式进行调整,可以改变当前只有单一部门投入的劣势,可以整合农业、畜牧等部门的资源优势,让扶贫资金可以发挥更大优势,符合市场竞争规律,是在国家政策指导下的财政政策,是可以提高农业生产力的重要举措。
二、农业部门在农业产业化扶贫工作中做了有益的尝试
1、以"农家课堂"为主的人力资源开发,扶优扶贫。"农家课堂"是开展农村主体的精英培训,通过"以一传十、以十传百"的培训,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通过宣传、培训交流和效益吸引等手段,促进集群技术模式的普及和推广,发挥规模效益,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特别是通过各土专家演示与农艺师现场解说结合,并充分利用现场不同生长期作物资源及学员的现场培训操作,作为一个新型农民培训的亮点,体现在"多、快、好、省、土、灵、特"几个优势(一是"多",师资来源多样,有效解决定点"农家课堂"的教学资源不足、教学面狭窄等问题;二是"快",巡回教学快速便捷高效,同样的授课内容相对以往形式可大量减少授课时间;三是"好",直接到农户家中、田间现场授课,减少环节,效果更好;四是"省",有效降低了农民学习成本;五是"土",授课老师主要是土专家、土洋结合教,授课语言主要是本地土话方言,群众感觉亲切易学,授课教材多是经过专家充实过的"土经验"、"土教材",更适合当地生产生活实际;六是"灵",可以根据不同地方、不同品种、不同生产时期和当地农民朋友的不同需求灵活安排授课,真正实现"地头有问题地头解决";七是"特",充分体现农业种植业培训在农村培训中的重要特殊地位,进一步转变农业干部作风,增强为"三农"服务责任感)。能在极短的时间内培养大批技术型农村人才,引导大批科技素质较高的人才到农村与农民群众相结合,实现传统农业基础与现代农业接轨,促进科技型、开发型高效农业的发展,有利于建基地、兴龙头、拓市场,全面推进农业产业化。
2、在推广实用农业技术中,强化科技扶贫。在当前形势下,以科技为动力、为切入点,是实现先进生产力作用、先进文化带动作用,落实广大人民利益的有效方式。通过科技发挥作用,使农村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逐渐转变,是农村实现产业结构战略性调整的一个重要方面。近几年来,我农业部门综合"优粮优经""沃土工程""植保工程"等先进适用技术进行配套试验示范,推广生态富民"百千万"工程、小蚕共育、应急粮食试验示范、烟稻轮作、油菜+中稻、猪+沼+果+灯+鱼,茶叶综合化工开发、特色立体农业种养、农作物"三避"技术应用示范推广、水稻、玉米、马铃薯免耕技术、中草药gap技术应用与推广、高山玉米高产示范栽培等农业实用综合技术,优先解决提高品质、降低成本、延伸产业链等关键技术问题,结合实施"十个百万亩工程",并围绕关键技术进行配套集成,形成简便易行的标准化的成套实用技术,以优势区域为基地开展技术组装、示范和推广,推动科技资源向优势区域集中,为右江河谷和两翼山区农业产业调整及农民增产增收打下坚实的技术基础。
3、在发展中不断改进**农业产业化开发建设思路。从2008年起,**将全力抓好"123456",即重点"构建一轴两翼特色农业产业带,研究好三条发展路子,优化四业并举,深入建设五个基地,提升六大龙头",不断强化农业支撑保障能力,促进农业稳定发展、农民持续增收,努力实现农业农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此工作思路不仅着眼于面上的产业化发展,还将继续紧跟产业扶贫的思路,捉紧壮大和发展,以面上的发展带动整村推进式扶贫的发展。
三、农业部门在扶贫工作中不可替代作用
1、农业的基础地位不可能改变,拓展扶贫空间必须加强农业。
**农村人口众多,占总人口94%左右,农户收入仍然是"四为主"的格局,即农户收入仍然以家庭经营为主,占全年总收入的67%;家庭经营收入仍然以农业收入为主,占家庭经营收入的65%;农业收入仍然以种植业为主,占农业收入的78%;种植业收入仍然以粮食为主,占种植业的70%。滞留在农村的农村人口仍以农业的主,因此,农业种植业的基础地位不可能改变,农村扶贫工作中,农业产业发展仍是基础。
从**市的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现状来看,目前仍处于传统农业向现代市场型、科技型农业转化的阶段,处于非持续发展向可持续发展转变的阶段。在实现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粗放型农业向现代型农业转变中的一系列矛盾和问题中,最根本、最核心的解决办法是不断提高农业科技水平。提高农业科技水平需要通过制度和机制的创新,把当前分散的扶贫项目、个别行为转化为依托农村科技大户和农村行业协会,通过农业部门的技术引导盘活现有农村资源,并兴办农村龙头基地、协会、企业等,激发农村经济发展的潜能,具有较大的可行性。
2、种植业仍然是农民增收的主要渠道。
通过深入实施"十个百万亩工程"推动全市农业优势产业发展,全市2008年将新增水果15万亩、甘蔗10万亩、茶叶2万亩、桑蚕5万亩、剑麻达到20万亩、木薯达到10万亩,优势产业调整优化面积35万亩,新增产值3.9亿元。另外,大力推广良种及测土配方施肥等农业先进适用技术节本增收0.42亿元。两项预计促农人均增收140元,超过2008年预计农民人均增收的42%。而且,农业部门集中了大量的技术基础,一大批长期在一线工作的农艺师是农村最信任的技术致富带头人,他们与农村群众关系密切,其中不少人是扶贫开发工作的先头部队,是扶贫战线上的中坚力量。因此,农业种植业还将是产业扶贫的重要组成部分,仍需要上级部门的资金支持。
一、农业产业化扶贫是贫困落后地区农民脱贫的关键
我市是贫困地区,农业生产水平比较低,但是农业资源不是最贫乏的,都有不错的资源,可以种植大面积的耐旱粮食、饲草和耐旱的中草药,既保护土地植被又可以产生很大的经济收入。现在一些被认为贫困的地区其实并不完全是资源贫困,而是这些资源没有得到充分的利用,是生产水平低生产力水平低造成了这些地区的经济落后。所以产业扶贫是十分重要的。
目前国家的扶贫投资主要通过国家各级政府的扶贫机构,把扶贫资金投入到到贫困地区的家庭或企业中。从我们目前的情况看,分散使用国家扶贫资金的结果是贫困地区依然贫困,经济落后地区依然落后。许多具有市场潜力、具有市场效益的农业项目,没有得到规模化发展、推动农民增收所需要的资本金,没有得到国家产业化扶贫投资的有力扶持。
农业产业化扶贫投资是脱贫的关键。农业产业化扶贫投资就是要解决贫困地区农业产业链中缺口所需要的资本金问题,对现行农业扶贫投资模式进行调整,可以改变当前只有单一部门投入的劣势,可以整合农业、畜牧等部门的资源优势,让扶贫资金可以发挥更大优势,符合市场竞争规律,是在国家政策指导下的财政政策,是可以提高农业生产力的重要举措。
二、农业部门在农业产业化扶贫工作中做了有益的尝试
1、以"农家课堂"为主的人力资源开发,扶优扶贫。"农家课堂"是开展农村主体的精英培训,通过"以一传十、以十传百"的培训,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通过宣传、培训交流和效益吸引等手段,促进集群技术模式的普及和推广,发挥规模效益,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特别是通过各土专家演示与农艺师现场解说结合,并充分利用现场不同生长期作物资源及学员的现场培训操作,作为一个新型农民培训的亮点,体现在"多、快、好、省、土、灵、特"几个优势(一是"多",师资来源多样,有效解决定点"农家课堂"的教学资源不足、教学面狭窄等问题;二是"快",巡回教学快速便捷高效,同样的授课内容相对以往形式可大量减少授课时间;三是"好",直接到农户家中、田间现场授课,减少环节,效果更好;四是"省",有效降低了农民学习成本;五是"土",授课老师主要是土专家、土洋结合教,授课语言主要是本地土话方言,群众感觉亲切易学,授课教材多是经过专家充实过的"土经验"、"土教材",更适合当地生产生活实际;六是"灵",可以根据不同地方、不同品种、不同生产时期和当地农民朋友的不同需求灵活安排授课,真正实现"地头有问题地头解决";七是"特",充分体现农业种植业培训在农村培训中的重要特殊地位,进一步转变农业干部作风,增强为"三农"服务责任感)。能在极短的时间内培养大批技术型农村人才,引导大批科技素质较高的人才到农村与农民群众相结合,实现传统农业基础与现代农业接轨,促进科技型、开发型高效农业的发展,有利于建基地、兴龙头、拓市场,全面推进农业产业化。
2、在推广实用农业技术中,强化科技扶贫。在当前形势下,以科技为动力、为切入点,是实现先进生产力作用、先进文化带动作用,落实广大人民利益的有效方式。通过科技发挥作用,使农村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逐渐转变,是农村实现产业结构战略性调整的一个重要方面。近几年来,我农业部门综合"优粮优经""沃土工程""植保工程"等先进适用技术进行配套试验示范,推广生态富民"百千万"工程、小蚕共育、应急粮食试验示范、烟稻轮作、油菜+中稻、猪+沼+果+灯+鱼,茶叶综合化工开发、特色立体农业种养、农作物"三避"技术应用示范推广、水稻、玉米、马铃薯免耕技术、中草药gap技术应用与推广、高山玉米高产示范栽培等农业实用综合技术,优先解决提高品质、降低成本、延伸产业链等关键技术问题,结合实施"十个百万亩工程",并围绕关键技术进行配套集成,形成简便易行的标准化的成套实用技术,以优势区域为基地开展技术组装、示范和推广,推动科技资源向优势区域集中,为右江河谷和两翼山区农业产业调整及农民增产增收打下坚实的技术基础。
3、在发展中不断改进农业产业化开发建设思路。从年起,将全力抓好"123456",即重点"构建一轴两翼特色农业产业带,研究好三条发展路子,优化四业并举,深入建设五个基地,提升六大龙头",不断强化农业支撑保障能力,促进农业稳定发展、农民持续增收,努力实现农业农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此工作思路不仅着眼于面上的产业化发展,还将继续紧跟产业扶贫的思路,捉紧壮大和发展,以面上的发展带动整村推进式扶贫的发展。
三、农业部门在扶贫工作中不可替代作用
1、农业的基础地位不可能改变,拓展扶贫空间必须加强农业。
农村人口众多,占总人口94%左右,农户收入仍然是"四为主"的格局,即农户收入仍然以家庭经营为主,占全年总收入的67%;家庭经营收入仍然以农业收入为主,占家庭经营收入的65%;农业收入仍然以种植业为主,占农业收入的78%;种植业收入仍然以粮食为主,占种植业的70%。滞留在农村的农村人口仍以农业的主,因此,农业种植业的基础地位不可能改变,农村扶贫工作中,农业产业发展仍是基础。
从市的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现状来看,目前仍处于传统农业向现代市场型、科技型农业转化的阶段,处于非持续发展向可持续发展转变的阶段。在实现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粗放型农业向现代型农业转变中的一系列矛盾和问题中,最根本、最核心的解决办法是不断提高农业科技水平。提高农业科技水平需要通过制度和机制的创新,把当前分散的扶贫项目、个别行为转化为依托农村科技大户和农村行业协会,通过农业部门的技术引导盘活现有农村资源,并兴办农村龙头基地、协会、企业等,激发农村经济发展的潜能,具有较大的可行性。
2、种植业仍然是农民增收的主要渠道。
通过深入实施"十个百万亩工程"推动全市农业优势产业发展,全市年将新增水果15万亩、甘蔗10万亩、茶叶2万亩、桑蚕5万亩、剑麻达到20万亩、木薯达到10万亩,优势产业调整优化面积35万亩,新增产值3.9亿元。另外,大力推广良种及测土配方施肥等农业先进适用技术节本增收0.42亿元。两项预计促农人均增收140元,超过年预计农民人均增收的42%。而且,农业部门集中了大量的技术基础,一大批长期在一线工作的农艺师是农村最信任的技术致富带头人,他们与农村群众关系密切,其中不少人是扶贫开发工作的先头部队,是扶贫战线上的中坚力量。因此,农业种植业还将是产业扶贫的重要组成部分,仍需要上级部门的资金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