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6-01 15:44:37
序论:在您撰写学校数字教育时,参考他人的优秀作品可以开阔视野,小编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这些建议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热情,引导您走向新的创作高度。
关键词互联网+教育;教育信息化;数字教育资源;均衡发展
信息技术的全面渗透以及在国家所倡导的“互联网+”社会发展前提之下,“互联网+教育”必然成为当前社会教育信息化发展的主旋律。而且在这种社会背景和教育背景之下,数字资源的广泛使用和各种学习媒体的大众化,必将深刻地影响教育的发展,引起教育理念、教学模式和教学组织形式的改变,甚至不久的将来会在教育界引起一场革命[1]。目前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非常时期,今后一个时期,特别是“十三五”建设时期,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时期,是实现“中国梦”的关键期,这对我国各级各类教育信息化的快速发展和数字资源的有效利用及快速推进等方面来讲既是机遇也是挑战,因此,这也是继续深化数字教育资源在农村小规模学校建设的关键期。面对农村小规模学校在我国基础教育发展中的重要价值和发展问题,利用数字教育资源项目的建设来提高农村小规模学校的教育质量,解决城乡数字教育鸿沟,促进义务教育以及农村教育的均衡发展是一个新的突破口[2]。因此,继续深化农村小规模教学点数字教育资源全覆盖项目的建设不容懈怠。
一、农村小规模学校数字教育资源建设的现状
自从《关于全面启动实施“教学点数字教育资源全覆盖”项目的通知》颁布之后,全国28个项目省份开始响应,各地积极主动、充分利用多媒体设备和数字教育资源进行教育教学。首先,开齐了国家规定的课程;其次,打破了传统的教学模式,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动机;最后,丰富了学生的课外知识、开拓了视野,促进了学生的全面发展。安徽和湖北等地探索了同步课堂、传递课堂等针对教学点的教学组织模式,中心学校或县镇学校教师通过视频互动方式为教学点学生开设过去无法开设的国家规定课程[3];贵州印发文件指导全省教学点开展资源应用;海南组织全省教学点应用现场观摩活动;福建、宁夏等地开展了送教下乡活动向教学点无偿发放优质资源;河南建立了“教学点数字教育资源全覆盖项目支撑平台”提供适用本地教学需求的配套资源;甘肃、宁夏举办了送教下乡的活动,对农村小规模学校数字教育资源的建设和投入使用进行思想指导和技术扶持;四川万源市在探索实践中形成了“人停机不停,师生堂堂用”的局面。各地自创模式、普及应用,对促进“教学点数字教育资源全覆盖”项目全面实施做出积极努力。尽管数字教育资源的使用在农村小规模学校初见成效,但是教育信息化在教育技术领域内作为一项刚起步的新生事物,在建设和发展运用过程中难免会出现一些难题,但是要实现数字教育教学在农村小规模学校健康、科学、持续的发展,必须解决好当前数字教育资源在实践发展中遇到的问题。
1.教学点数字教育设施配置不理想,经费问题受到限制
首先,各个教学点配置好所需的信息化多媒体设备是进行数字化教育的基础,其核心问题在于网络是否畅通无阻,如若不是,则优质教育资源就不可能达到共享的效果。但我们发现这些处于偏远地区学校的多媒体设备五花八门、来源不齐,而且使用问题也比较大;同时宽带也没有完全开通,有些开通了宽带的地区网速也比较慢,基本无法进行教育教学。还有一些交通不便的地区因为开通宽带需要学校独自承担铺设线路和维护费用,因而也没有开通,这些问题都严重阻碍了数字教育资源的建设。其次,在一些学校多媒体设备安装良好、网络畅通的情况下,是否能够充分利用网络优质教育资源也面临一些问题,比如教师在使用示范课程时发现,示范课程既无法在线看也无法下载,必须进行注册,更有甚者都不知如何使用。由此可看出,优质教育新资源并没有得到合理的应用[4]。最后,就是关于经费的问题。由于各个学校多媒体使用的电费、网费都要学校自己承担,为此有些学校的信息化教育流于形式,有名无实,这也是一些教学点无法安装宽带的一个重要因素。这些问题都严重阻碍了数字教育资源的建设。
2.教学点数字教育资源全覆盖项目教师培训缺乏实际操作方面的内容
教学点数字教育资源全覆盖项目教师的信息化培训是决定教学点数字教育资源能否充分有效利用的决定性因素。但是在进行教师信息化培训过程中,由于数字教育资源在农村小规模学校建设中缺乏经验,没能把握住教师信息化培训内容的侧重点,进而使得农村教师的信息化培训流于形式,没有达到应有的目的。其主要问题在于对教师进行信息化教育教学的培训过程中过于注重理论和指导思想方面的培训,而忽视了实际操作方面的内容,进而使得教师的信息化培训脱离了实际操作。其结果便是教师在培训之后并没有真正学会对多媒体设备的使用,反倒感觉使用多媒体进行教育教学难度太大、对教学没有太大的帮助[5]。由于教师信息化培训没有真正落实而流于形式,致使一些本来就不愿意使用多媒体授课的教师严重丧失了对多媒体设备的使用热情,从一定程度上减弱了数字教育资源的使用频率,造成了优质教育资源的浪费。
3.教学点教师对使用数字教育资源缺乏兴趣,数字教育资源应用能力低
由于地理环境的局限性,偏远地区教学点条件艰苦,缺乏优秀教师,师资问题比较多:如老龄化问题、兴趣问题、低学历问题、配置不合理问题、信息素养低等问题,这些都严重阻碍了教学点数字教育资源有效、合理、充分的利用。首先,教学点师资问题的薄弱性是农村教育质量低下的重要原因。再加之许多客观原因,山区教学点极其缺乏优秀的年轻教师,主要还是由代课教师、转正教师以及大专毕业生构成。因此他们与正规的师范类本科毕业生具有本质上的差别,他们缺乏基本的信息技术能力以及能够满足与信息化教学相对应的学科基础。同时对信息化教学缺乏热情与兴趣,面对新生事物不够积极、不愿意去学习,在教学方面更加注重讲授。其次,教学点教师的数字教育资源应用能力低,这主要是由于其教学点教师配置不合理所引起的[6]。其不合理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缺乏正规院校毕业的年轻教师,他们的专业知识、信息化教育教学的技能都比较全面,可以给教学点带来新的理念,促进教学点数字教育资源的发展;二是教学点教师学科结构不合理,语文和数学教师比较多,而英语、音乐、美术、信息技术等学科的教师则严重缺乏。
4.教学点信息化教学设备缺乏专业维修的技术管理人员和指导人员
从目前农村教学点数字教育资源项目的建设来看,其共同的不足之处是每个学校几乎都没有专业的多媒体设备维修人员。所以每当教学点遇到多媒体设备的维修问题时,学校便只能上报教育局委派相关的技术人员进行处理,或者停用。根据案例中农村教学点多媒体的使用情况来看,各教学点的信息化教育设备都缺乏这类人才的引用,不能保障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及时、有效、充分地利用数字教育资源进行教育教学。
二、农村小规模学校数字教育资源建设的改进策略
以目前教学点数字教育资源建设中所出现的问题为研究对象,有目的、有计划、有针对地分析、讨论,从而研究出相应的改进策略,是当前深化和持续发展数字教育资源建设项目的必要举措。面对基础教育数字教育资源在建设中存在的若干问题,我们不仅要严格按照国家项目的实施要求,同时也不能忽视在利用数字教育资源进行教育教学的过程中结合有效的教育教学理论为指导思想的重要性。有效结合数字教育资源在农村小规模学校建设和使用过程中的政策依据与理论依据,联系实际,把教学点数字教育资源在建设中所出现的问题作为下一阶段的发展目标,持续深化数字教育资源项目的建设,在实践中总结经验,从而研究出相应的改进策略。
1.加强农村各教学点教师使用数字教育资源的思想观念
加强教师积极使用数字教育资源进行教育教学的思想观念是数字教育资源充分发挥作用的必要条件[7]。特别是对于那些年龄比较大的教师,他们对多媒体教学缺乏兴趣,也不主动去尝试,甚至都不愿意去学习多媒体的使用。还有些教师只在公开课或者评优课的时候才迫不得已去使用,主动性不够。这一切教师的问题基本都可以归结为他们对于利用多媒体教学的思想观念不够积极,总觉得利用多媒体进行教育教学耗时耗力,容易让学生分心。因此,我们必须打破这种落后的思想局面,力促农村教师积极使用数字教育资源。
2.选择性能良好、操作简便一致的教育信息化设备
对于数字教育资源的设备问题,建议选择其工作性能良好、操作比较简便而且统一的信息化设备。尤其对于农村小规模教学点而言,尽可能配置新的一致的多媒体设备。统一的数字教育资源设备有利于教师之间进行使用经验的交流,促进教师对教育信息化技术的掌握。操作简单的设备可以提高教师使用数字教育资源进行教育教学的积极性,同时操作简单的设备也有利于信息技术比较薄弱的教师进行教学。尤其是在教师老龄化严重的农村学校,教师的信息素养不高,学习新技术的能力相对落后,因此操作简便的多媒体设备也有利于这些年龄较大的教师学习和使用。
3.进行信息技术扶持,加强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针对教学点数字教育资源全覆盖项目教师培训缺乏实质性内容的问题,建议当地教育局加强实践方面的培训,只注重理论与指导思想的培训是明显不够的,甚至可以说是肤浅的。数字教育资源建设项目的核心问题就是有效充分地利用比较前沿的信息资源,因此加强教师的信息化技术就明显重要于其理论的学习。通过理论的学习,在实际的操作中掌握多媒体设备的使用[8]。对于这种操作技术比较强的培训,应该力促一些专业人员到学校进行现场指导,开展实地操作演练。比如,近些年兴起的送教下乡,在一线教师队伍中帮助教师进行学习。
4.充分调动教师和学生使用数字教育资源的积极性
充分调动起教师和学生使用数字教育资源的积极性才能进一步保证数字教育资源建设项目的真正落实,否则光有设备而无人使用,数字教育资源的建设也就流于形式,多媒体设备和优质教育资源也就造成浪费。鼓励教师使用数字教育资源进行教育教学,逐渐让他们感受到使用数字教育资源所带来的便捷和高效,从而充分利用数字教育资源进行教育教学工作,大力发展农村小规模学校在“互联网+”背景之下的教育信息化强度,促进农村学生更好地掌握信息技术,以便在长期的数字资源教育工作中可以与教师相互探讨,在一定程度上达到教学相长。同时,数字教育资源的大众化也对于农村学生更好地适应这个时代的发展变化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5.实行对口管理原则,加强多媒体设备的维修和看管力度
对于多媒体设备的维修和看管方面,必须加大培养力度。目前各教学点都缺乏相关人员,各地方教育局应该对多媒体设备实行对口管理原则,引进这方面的骨干教师和技术人员负责日常教学工作中多媒体设备的正常运行,以保证每一位教师在使用多媒体设备进行教育教学时不受技术的限制。实行对口管理的另一个好处是在引进相关技术人员的同时,也引进了信息技术教师,他们不仅可以进行技术方面的扶持,而且还可以负责学生基本的信息技术教学工作。如此一来,也就培养了一支促进教育信息化可持续发展所需要的教师队伍。
参考文献
[1]顾明远.教育大辞典(第一卷)[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0.
[2]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0-2020年)[EB/OL].
[3]李英伦.教育信息化发展的机遇与挑战[J].科学经济导刊,2016(19).
[4]刘鲜,王瑛,晓晓东.教育信息化进程中基础设施的发展战略研究[J].远程教育杂志,2014(5).
[5]张文波.中小学教育信息化发展新阶段问题的现状及对策研究[J].中国电化教育,2014(5).
[6]郭涛,王亮.我国农村中小学教育信息化现状和对策[J].继续教育研究,2012(2).
[7]肖雯.我国中小学教育信息化现状分析[J].求实,2006(S1).
关键词:学校;安全教育;数字化设计
中图分类号:D648.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122(2012)07-0149-02
一、学校安全教育的必要性
历数近三年来国内所发生的灾难中,少年儿童都是受到伤害最严重的社会群体;据有关部门统计,目前每年约有16万0~14岁的儿童死于意外伤害,约有64万儿童因伤致残,平均每天约有44名学生死于各种伤害事故,相当于每天有一个教学班“集体死亡”,约80%的非正常死亡本来可以通过预防措施和应急处理得到避免。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变化,我国已进入突发公共事件高危期,对少年儿童构成的潜在威胁呈现新的形态和特点,关注儿童少年健康、保护儿童少年成长刻不容缓,如何对中小学生开展尊重生命的教育已迫在眉睫。
没有生命,无从谈起教育,生命安全教育应该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安全教育知识的主动普及和良好的普及效果,将大大减少伤害的发生率。对学生开展生命教育,应包含在整个教育过程之中,需要全社会的关心和重视。
二、学校安全教育工作现状
(一)国内外相关研究工作取得的进展
1.大型公益电视节目《开学第一课》;《开学第一课》电视节目可以视为推进生命教育的积极尝试。2008年,教育部与中央电视合制作了大型公益电视节目《开学第一课》“知识守护生命”,它以生命意识教育为主题,倡议全国的中小学学生每年每学期都进行应急避险教育;9月1日,全国各地学校组织学生和家长约2.2亿人收看了该节目。
2.安康计划安全应急教育工程安全应急教育工程专项基金。为积极响应党和政府关于加强全社会灾害防范教育、完善应急机制的号召,体现儿童少年权利保护的完整性和时代性,中国儿童少年基金会倡议发起并实施了专项大型公益项目——“安康计划安全应急教育工程”,同时设立了“安全应急教育工程专项基金”;“安康计划安全应急教育工程”的推出和实施,旨在凝聚社会爱心力量,唤起全社会对安全应急教育的关注和重视,通过开展系列宣传普及、教育培训活动,改善有关设施,培养儿童树立安全防范意识,强化对意外伤害应急技能的训练,全面提升安全应急综合素质,提高广大儿童少年安全应急技能和相关场所的安全管理水平,从而更好的促进少年儿童的安全健康成长,让孩子们在灾难和突发事件发生时能多一些镇定、少一些伤害,多一些经验、少一些意外,使广大中小学生真正远离伤害、远离事故、远离犯罪、更加安全健康地成长。
3.中国安全教育网;中国教育学会、中国少年儿童基金会主办省略/。
(二)安全教育的实施模式
总体来说,加强儿童少年的应急教育、培养他们的自救技能,着重从教育的力度和效果即教育的有效性上来考虑未来安全教育的研究方重点。
1.传统教育模式。目前学生生命安全教育以学校老师灌输式为主,学生对安全事件的应对能力极差。从现状来看,由于多方面因素的影响与制约,我国中小学还普遍存在着应急教育师资力量薄弱、教材缺乏、教育教学手段单一等诸多问题。很多学校一个学期甚至一个学年仅有一次相关课程,课程内容陈旧,无法与现在社会生活有效对接;课程设置单一,缺乏针对性;教育形态多以大课堂宣讲为主,单向灌输,不利于少年儿童的理解和接受,互动交流性差;缺乏实际演练,即使有演练,也是走过场,直接导致学生对各种潜在危险和灾害没有引起足够重视,缺乏学习兴趣,对讲授的内容不理解;安全教育的定义相对狭隘单一,没有从多层面、多角度关注少年儿童的安全问题。
要解决这些困境,在传统模式下则需要投入更多的财力和人力,教育成本大大提高:教育人员需要接受专业培训,相关配套设施需要跟进,学生需要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来理解、接受安全教育知识。教育的可行性和普及度也因此受限。
2.数字化教育模式。在现代高科技技术的快速发展和普及的背景下,借助数字技术讲解安全知识、推广安全理念,可以大大降低投入成本并实现更好的教育效果。“安全教育”的渠道和形态在现代数码技术的支持下,教育对象和教学内容均将大为扩展。以安全教育电子出版物为例,其设计制作完成后,可推出光盘与网络两种版本,小学、中学、大学三种版本,并就东部与西部、南方与北方、城市与乡村不同设计制作不同的教学版块,推广到国内城乡学校。数字技术的介入使安全教育的实施具有更为现实的针对性、可行性和有效性。
三、现代媒体均可作为安全教育的载体
现代媒体的受众面广,不仅针对学生,而且将通过学生,带动家长、带动全社会学会真正敬畏生命、珍爱生命、守护生命,构筑起全民安全防范教育体系。
(一)安全教育数字化的意义
1.用数码技术,以形象的、动态的、交互的方式讲解安全知识,寓教于乐。让学生在体验和演练的过程中树立“生命高于一切”的观念,尊重生命。在培养生存能力和训练应急避险技能的互动过程中直观、感性的学习和接受安全教育的内容,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在实际生活中,遇到相关问题能运用正确的方法规避和解决,并能将知识举一反三,提高生存技能。充分利用计算机、网络、多媒体触摸屏、LED展示屏等现代多媒体传播手段,通过生动、形象、丰富、多样的多媒体教育教学方式,对学生进行直观的“避险自救”知识普及教育,教学生掌握避灾的常识和技巧。以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开展宣传教育活动,这将使少年儿童有兴趣学习如何“用知识守护生命”。
以电子出版物为例,分为可以观看的动画视频和互动性的动画游戏两个部分。动画视频以演示、讲述为主。电子出版物拟设计虚拟人物形象,如生命守护小精灵、生命守护神爷爷、小朋友平平、安安等,将一些抗灾避险知识以生动的语言、形象的画面表现出来。学生通过观看动画视频了解各种交通、自然灾害、溺水等事件发生的原因、学习急避险技能。在掌握一定常识后,学生可以通过电脑或触摸屏参与互动性动画游戏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例如在选择题中,选择一种选项后,即有相对应的动画形象显示出选择的结果:选择答案错误即会看到非常严重的后果,选择正确答案则会得到数码的精神奖励。电子出版物经过悉心策划,将丰富的内容融入生动有趣的故事中,动画角色设计活泼可爱,语言自然,不生硬说教。画面制作使用painter、illustrator、photoshop等平面设计软件与flash等交互设计软件,并配合AE软件制作效果,三维软件制作场景。形式生动,交互性强,寓教于乐,注重应用是电子出版物的特点。使各年龄阶段的学生在有限的课堂以及课余时间娱乐中学习到有用的紧急避险、防患于未然的知识与技能。电子出版物通过生动、形象、丰富、多样的多媒体教育教学方式,对学生进行“避险自救”知识普及教育,培养学生生存能力和训练应急避险技能,以有限的投入满足广大师生、家长的需要,最大可能避免学生安全事故的发生,进而将构筑起全民安全防范教育体系。
2.数字载体和呈现方式还有利于安全教育内容的时效性和跟动性。伴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安全教育已经不再囿于过去简单的形态和内容,少年儿童所面临的安全隐患类型多、形态新,数字技术构架下的安全教育平台和载体可以随时更新,突出新情况下的高发问题及解决方案。可以针对不同地区、不同群体、不同季节和不同问题分别解决。这扩大了安全教育的范畴和概念,同时,也扩大了受教育的人群,有利于不同群体的少年儿童找到自身所面临的困境并得到及时的帮助。
3.数字化还有助于构建复合型安全教育公共平台。安全教育公共平台除了有传播安全知识的作用,还将发挥“构架少年儿童和社会之间交流的桥梁”等功能。少年儿童作为国家的未来,需要社会的关注。其中,离异儿童、遭受暴力创伤的儿童、留守儿童、孤儿、残疾儿童、艾滋儿童等弱势群体需要更多的关爱。网络的优势在于它可以让更多的人聚焦在少年儿童的身心健康发展问题上,给予物资和精神上的救助;网络还可以针对少年儿童问题的焦点,引发公众的反思,并有利于相关部门采取措施,改善症结,消除弊病。充分考虑少年儿童的心理健康,从身体和心理方面对学生加以引导和辅导,使少年儿童得到全面发展。
(二)期 望
孩子是家庭的希望、祖国的未来。关心他们的健康成长,特别是保护他们的身心健康是包括学校家长在内的全社会的责任。少年儿童安全教育的数字化设计研究,有助于孩子的成长,有利于家庭的幸福,有益于社会的进步。《关于教育问题的谈话》中曾指出:“加强和改进教育工作,不只是学校和教育部门的事,家庭、社会各个方面都要一起来关心和支持。只有加强综合管理,多管齐下,形成一种有利于青少年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社会环境,年轻一代才能茁壮成长起来。”
四、小 结
数字技术使安全教育以全新的面貌和内容将更多的群体、单位纳入到安全教育的建设体系中,这将是家庭、学校和社会紧密结合、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一个系统工程。这在显示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提高全民素质、提升社会整体精神文明的发展上均具有积极意义。
参考文献:
[1] 黄先蓉,罗紫初.数字出版与出版教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
一、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以学生为本,以教师为主体,以提高学校管理效率和教育教学质量为目的,以开放、系统、共享、多元、安全、高效的网络思想为指针,根据国家、省、市教育信息化发展“十二五”规划的部署,按照高起点、高标准、高水平的要求,进一步推进我区教育信息化新发展。
二、基本原则
1.统筹规划。组织实施过程中,要结合现代化学校建设和教育信息化创建达标工作,统筹规划,统一标准,防止重复建设,避免浪费,提高整体效益。
2.注重实效。各校要加强对数字化校园建设工作的组织和领导,制定年度推进计划和具体实施措施,以服务为导向,加强应用建设,优化资源配置,促进资源共享,为学校发展和人才培养提供技术支撑。
3.示范引领。要重视创建过程,充分调动创建积极性。要从学校实际出发,有效引进新技术,整合应用系统和优质资源,建设具有校本特色的学校数字化综合应用平台,充分发挥学校的示范引领作用。
三、主要目标
1.校园环境数字化:完善组织机构,健全管理制度;提升教育装备水平,中小学生机比达到5:1,师机比达到1:1;完善校园网络基础设备建设,实现校园网络千兆快速交换和校园安全无线漫游,完成网络中心标准化改造工作,建成具有技术先进、高扩展性、高安全性和覆盖全校的校园数字化环境。
2.教学资源数字化:加快校园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加强校园门户网站和特色专题网站建设,建立内容丰富的学科教学资源平台,打造教育影院品牌,实现教学、教研和学习模式的转变,进一步增强教师共建共享意识,充分发挥优质教育资源辐射作用。
3.教育管理数字化:在现在基础上,建立和完善全区教育OA系统建设,实现校园OA无纸化办公;进一步加强教育管理综合系统建设,建成区域监控安保系统,学籍管理系统,教师信息管理系统,采用单点登陆方式,基本实现教育管理数字化应用全覆盖。
4.教学应用数字化:加强教学应用综合平台建设,实现教务、教科研、网络备课、教学等功能;加快德育、体卫艺、实验室和图书馆数字化管理系统建设;定期开展师生信息技术专题培训和创新大赛活动,全面开展教师教育技术能力专题培训。
到2015年,创建不少于25所区级数字化校园示范校,10所市级数字化校园示范校,基本建成覆盖全区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各级各类学校的数字化教育服务体系,基本实现教育管理、教育内容、教学组织与手段的现代化,使教育信息化各项指标和应用水平位居全市前列。
四、重点工作
1.教育信息化基础设施提升行动
加强教育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按要求配足配齐电脑,教师实现人手一机标准,学生用机比达到5:1;进一步完成网络设施布局建设,实现信息点校园全覆盖,采用裸光纤组网技术,主干速率达千兆及以上,千兆到桌面,带宽利用高。学校建成无线网络,实现校园无线漫游,方便师生各种教学和管理应用。
2.网络中心机房建设提升行动
学校网络中心机房建设应符合《区中小学网络中心机房建设标准(暂行)》,用五年时间,全面完成学校网络中心机房标准化建设工作。建有上网行为管理系统和防病毒系统(独立互联网出口学校还应建有防火墙系统、入侵防护系统、网络监控系统)等组成的网络安全体系,拥有满足各类应用服务、核心数据实时备份的服务器群和高性能存储阵列,全方位保证数据安全。
3.教育信息化建设达标提升行动
进一步加强我区中小学教育信息化建设达标创建工作,到2012年,全区中小学全部通过“市中小学教育信息化达标创建评估”一、二类标准,其中一类学校通过率不低于50%,位居全市前列。通过达标创建工作,进一步提升中小学信息化应用水平,真正起到“以评促用”的目的。
4.校园公共服务体系建设提升行动。
进一步加强校园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制定“区中小学门户网站建设标准”,完善校园门户网站的各项功能,集成学校各种信息资源,及时、有效地提供各类信息服务。并以学校门户网站为主要载体,实现校务公开,融合信息、资源、研修、博客等分类应用,成为学校对外宣传的主要窗口。
5.教育教学资源建设提升行动。
积极开展教育教学资源建设工作,围绕教师研修网和瑞博数字化平台开展教育教学资源建设工作,不断完善学科教学基础资源,满足不同层次的教学需求。通过采购、交换和录制等多种办法收集优秀的资源,打造“教育影院”品牌资源库,鼓励学校和个人筹建校园资源网站和学科专题资源网站,积极做好省市各类教育资源网宣传和应用工作,增强教师共建共享意识,充分发挥优质资源的辐射作用。
6.学校OA系统应用提升行动
不断完善区教育局OA系统的各项功能,全面实施校园OA办公系统建设工作,实现校园OA与教育局OA系统无缝对接,并通过OA系统实现不同系统的单点登陆,整合短信平台的短信提醒功能,提高办公效率,实现校园低碳无纸办公。
7.教育综合管理系统建设提升行动
进一步加强教育管理系统建设,不断满足教育管理的各项需求,逐步建立独立的校园智能广播系统、校园安全监控安保系统、教师信息人事系统、教科研管理系统、学生学籍管理系统、图书馆数字化管理系统、资产管理等应用系统,基本实现教育管理数字化应用全覆盖。
8.教师网络研修平台应用提升行动
以教师研修网为主要平台,以学科组为载体,有组织的开展网络研修活动;以协作组为活动单元,鼓励教师自主交流、自主研修;以名师名校长为骨干,建立名师网,整合各名师工作室的研修活动,进一步提升网络研修的质量和水平,充分发挥优势资源网络辐射作用。
9.教学应用平台建设提升行动
加强教学应用综合平台建设,实现网上排课、学生选课、网络备课等多种功能,并以瑞博数字化平台为载体,开展网络教学,实现网上授课、网上辅导答疑和网上批改作业等功能,为学生个性化学习和教师分层教学创造条件。
10.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提升行动
定期开展师生信息技术专题培训和创新大赛活动,全面开展教师教育技术能力达标培训工作,全方位提升教师数字技术运用的能力、教学软件选择与制作的能力、数字环境下驾驭课堂的能力、利用数字技术进行课外交流与指导的能力,到2015年,要求80%的教师达到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标准。
五、具体措施
1.加强组织领导
进一步完善教育信息化组织机构建设,明确分工和职责。学校要成立以校长为组长的数字化校园建设领导小组,所有中学和24个班级以上的小学要单独设立“教育信息技术处”中层机构,配足配齐专业技术管理人员,建立专业技术人员有效工作机制,制定各类信息化管理制度,为数字化校园建设和管理提供制度和组织保障。
2.加大经费投入
进一步加强数字化校园建设经费投入,坚持财政投入为主,多渠道筹措经费。区教育局将设立数字化校园建设专项经费,每年投入不少于1000万元,各中小学也要建立数字化建设配套经费,确保数字化校园建设顺利进行。
3.建全服务体系
建立健全教育信息化服务体系,吸收符合资质要求的企业加入服务平台,建立区、校和企业多层次的支撑服务体系,为全区教育信息化提供及时、快速、高效的服务,全面做好教育信息化设备的管理、维护工作,进一步提高设备的使用率。
4.加强考核督查
要结合各类达标创建及评先工作,加大对数字化校园创建学校的考核督查力度,把数字化校园建设作为现代化学校、示范学校、办学水平督导评估内容之一,并纳入对学校和校长的年度考核之中。
我校位于房山区良乡卫星城轻轨脚下,2012年被确定为北京市数字校园第二批实验校。随着数字校园的建设与投入使用,如何让数字校园助力学校管理以及教育教学工作,变革传统的教与学方式,成为我们不能回避的一个崭新课题。
为此,我校制定了学校信息化建设发展规划,将打造一流的数字校园环境和管理体系作为长期目标。以数字校园的建设与应用为载体,在应用中不断更新教师观念,推进我校信息化建设,促进教育质量不断提升。
数字校园办公平台让管理更便捷、高效
新建的数字校园办公平台无疑是学校管理的指挥中心,给学校的管理和教研等日常工作提供了极大的便利,也使我校的信息化建设工作有了明确的思路和方向。
例如,我们利用办公平台的“信息公告”和“信件中心”各类通知公告。教师在校内即时通信系统――小乐通讯的提示下,第一时间就能查看这些信息。这有效避免了办公室逐个完小、逐个教研组打电话通知的烦琐劳动。学校重大信息则直接推送到门户网站,便于上级主管部门、学生以及家长第一时间了解学校的各项工作。其中,日程协同系统便于本部门管理人员做好工作规划和日程安排,促进相互之间的协调与配合。此外,我校还利用平台中的校园电视对学校重大活动进行视频转播,学生在教室、家里都可以同步观看学校主会场的活动全程,受到师生和家长好评。
利用小乐通讯还能建立班主任、数学核心组、学校管理等研究群组,开展中心小学与完小、教研组与教研组间的网上交流与研讨。在这里,大家不仅可以开心地敲击键盘进行文字交流,还可以使用音频直接探讨教学中的问题。这种沟通更方便、快捷,减轻了教师们在学校之间来回奔波之苦,提高了教研的效率。
实现教学工作的数字化管理
作为北京市数字校园第二批实验校,我们在制订、修改、完善数字校园建设方案的过程中,关注了教学管理平台的建设,尤其是其中协同备课、协同评课的环节,有效弥补了原有平台的不足,实现了教学工作的数字化管理。
学期初,由教研组长率先将本年级、本学科的教案上传至协同备课平台的主备模板。同一年级的其他教师则在主备模板中对教案进行复备。教学管理平台也允许教师上传自己的教案后邀请同伴批注。当有教师发出邀请时,收到邀请的教师可在其教案上随时添加批注,还可以对其进行星级评价,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集体备课。教师们将日常教学过程中产生的大量高适用性的教案、素材、课件、试题、案例等资源上传,并对其动态分类,避免了教育资源的浪费与流失,丰富了校本资源库。资源的集中汇集不仅丰富了学校的教育资源,还给教师提供了一个彼此了解、切磋的平台与机会,使教师的授课能力、业务水平在交流中得到提高,促进了教师的专业化发展。
学校教学管理部门针对教师备课的数量、质量进行详细检查,并根据学校的评价标准进行打分,提出意见和建议;每次听课后,管理人员及时将反馈意见和等级录入系统,期末时还可以提取过程中的所有数据进行存档,计入过程性评价和学期考核,这些成绩和评语,教师在进入本系统后也可以随时查看。
我们的目的就是通过数字校园的改建工作,最大限度与学校管理相结合,与学科、科研发展相结合,从而提高师生在数字校园中的参与能力、反馈能力和创新能力。
改变教与学的方式,促进师生成长
比尔・盖茨曾预言:“在21世纪,随着信息技术以及其他领先科技的发展,学校的形态最终会发生改变。”而今,一对一数字化学习、翻转课堂、慕课、微课等新型的教育教学形态层出不穷,让我们看到,比尔・盖茨的预言正在变成现实。
1. 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促进教师专业成长
我校围绕“践行体验教育,让每一个孩子健康快乐地成长”这一办学理念,开展体验教育课题研究。作为北京唯一一所英特尔?未来教育创新之旅的营地学校,我们不断反思我们的课堂,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创设体验情境,让学生在体验中感悟、在体验中探究发现,参与到知识的形成过程中,实施体验教学,近年来取得了突出的成绩。
2014年9月,利用北京市数字校园第二批实验校项目以及“班班通”项目的支持,我校建设了两个智慧教室,将一对一数字化学习引入课堂。教师们通过自己的尝试和努力,接受新的教学模式,与英特尔?未来教育理念结合,利用平板电脑进行互动教学,不仅有效进行课堂的展示,而且反馈更及时,增进了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互动交流,也凸显了我校的体验教育的思想。
2. 增加新的学习方式,为课堂学习方式做有益的补充
我们的学生从一出生就生活在互联网和手机的世界里,是在网络和数字环境中成长起来的“数字原住民”。网络就像空气,弥漫在他们能够接触到的每个角落,因此,教育和引导使用电脑如呼吸般自如的学生,是挑战,更是契机。我们就像大禹治水一样,宜疏不宜堵。
为此,我们利用班级广场,为学校专题教育活动提供了交流展示的平台。学生将自己在活动中的实践成果、感悟反思、读书心得等以日志形式“晒”出来,与大家交流展示,老师和学生参与评价,调动了学生应用网络的热情。
在以“科学种子计划”专区为代表的体验学习平台,学科教师为学生提供了大量学习资源,包括制作标本、植物图鉴等的学习支架,供学生进行网上自主学习,指导学生实践体验。学生在对植物进行多样化研究的过程中,随时记录自己的心路历程,和同学一起分享自己的学习成果并予以展示。我校以此为窗口,促进体验学习平台的建设。
楼道体验大屏是学生喜爱的自主学习天地。在数字校园建设过程中,我校在楼道安装了12块触摸体验大屏,其中不仅有对学校环境、历史以及各项活动的展示,还有体现学科自主学习的“知识库”。课间休息时间,孩子们争相到这里选择自己喜欢的学科,观看自己感兴趣的内容,不断拓宽自己的视野。在“玩中学”板块,孩子们最喜欢的是书法、陶艺等虚拟体验;尤其是陶艺,孩子们在这里进行制作、煅烧、装饰、拍卖等虚拟体验。
在此基础上,我们鼓励学生利用网络查找资料,有不懂的问题到百度去搜索。利用计算机将搜集到的资料整理成PPT,将梳理后的知识利用Word做成“海报”在楼道展示。课前、假期在北京市数字学校观看同步课堂“BDS”录像课进行预习。以此形式作为课堂学习的补充和延伸。学生在这一过程中发现上网还有比玩游戏更有意思的事情。教师不仅教给了学生如何健康上网,而且促进了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
数字校园是融合了技术创新和教育创新的有机平台,其核心作用是通过信息化建设,提升信息技术在教育中的应用水平,创新与变革师生的互动和学习方式。在这样一个信息时代,随着互联网、平板电脑、智能手机、微博、微信等新技术的出现,我们的生活会变得日益丰富多彩、方便快捷,我们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也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我们必须加快脚步,不断探索、创新,让数字校园更好地服务于教育教学,推进学校教育信息化向更高水平迈进。
参考文献
牟艳娜.现实呼唤变革――聚焦“数字原住民”的网络生活方式[J].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2013(3).
关键词:职业学校;资源建设;优质数字化教育资源
引言
职业教育是“为职业做准备”的教育类别,要为社会各行各业的多种岗位提供各类技能型人才。职业学校在数字化教育资源需求方面,具有较强的针对性、示范性及操作性,面向教师,构建适合职业学校教学需求的数字化教育资源共享机制,是十分重要的难题。
1职业学校教师优质数字化教育资源诉求
职业教育信息化是我国教育信息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职业学校数字化资源建设是促进职业教育信息化的重要途径,能够深化教育改革,提高职业教育教学质量,从而培养出适合市场需求的职业技能型人才。
1.1职业学校数字化教育资源建设相对滞后
1.1.1资源建设理念应用不足,亟需相关政策支持职业学校的数字化资源建设仍停留在教材的数字化、文本的电子化等简单的“书本搬家”,缺乏以学习者为主的学习理念的支持,忽视资源的设计环节,忽视学习者的动手实践操作环节。而教育信息化管理层只重视数字化资源建设的数量,忽视建设的质量,另外,在建设过程中“各自为政”,忽视与其他职业院校的合作,建设的资源具有共同性,导致重复建设。1.1.2缺乏需求分析环节职业学校生存的重要法则是能够满足市场人才需求,培养适合社会需求的职业技能型人才。职业院校数字资源是为师生提供教与学支撑,因此,在建设之前应充分了解学习者的需要,以满足使用者的需求,然而,在建设过程中恰恰忽略了这一环节,仅在响应国家或地方政府的政策,缺乏对数字资源建设的系统科学规划。1.1.3职业技能特色不足“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是为社会培养生产、建设、服务、管理等第一线需要的高技能应用型专门技术人才。”[1]因此,职业学校的数字资源建设应符合这一目标,依据不同的职业,系统性设计不同的资源,如倾向于操作类、虚拟仿真类资源、提高动手实践类资源,以支持师生的操作,提高示范-操作能力。而实际建设中的资源多以文本、图形或多媒体课件为主,示范演示类资源相对较少。
1.2职业学校教师数字化教育资源应用多集中于多媒体课件,应用水平有待提高
在前期的研究过程中,通过对甘肃省职业院校教师的数字化教育硬件资源掌握情况及数字资源使用情况发放调查问卷,得出以下结论。1.2.1教师数字化教育硬件资源掌握情况数字化教育硬件资源,是教师使用数字化教育资源的基础,包括文字处理软件、图像处理软件、音视频处理软件、动画处理软件及网络教学平台等。基于教师常用的数字化教育硬件资源掌握情况(如图1),发现绝大多数教师能够较熟练的使用Word或WPS(文字处理软件),其次是多媒体教室设备和QQ、微信、BBS、博客;掌握程度最不理想的是动画制作软件。可见,职业学校教师具备一定的信息技术基础,但水平有限。1.2.2教师数字化教学资源的使用情况职业学校数字化教学资源形式主要包括多媒体课件、网络课程、数字图书馆、数字教材资源及微课等。职业学校教师数字化教学资源使用情况如图2所示,58.76%的教师经常使用多媒体课件,46.38%的教师有时使用试题库,1/3左右的教师有时使用网络课程、数字图书馆和数字教材。因此,职业学校教师较为熟悉多媒体课件,其它的数字化教学资源应用尚且不熟练。
2适应职业学校教师的数字化教育资源
数字化教育资源类型多种多样,职业教育数字化教育资源类型包括数字化软件教育资源(如精品课程、网络课程、虚拟仿真模拟库、资源库、问答库等)、数字化硬件教育资源(如教育平台、教学工具或软件等),而面向职业学校教师的数字化教育资源应具有教学性、具体性及示范性的特点。
2.1数字化软件教育资源
2.1.1精品课程和网络课程根据CELTS-31《教学资源建设技术规范》的定义描述,“网络课程是通过网络表现的某门学科的教学内容及实施教学活动的总和,它包括两个组成部分:按一定的教学目标、教学策略组织起来的教学内容和网络支撑环境”[2],而精品课程资源则是网络课程中的精品资源,是国家评估高等学校教学工作的重要举措。面向职业学校教师的精品课程与网络课程应满足教师发展需求,对教师的信息化教学能力进行培养,为教师提供丰富多样的资源形式,以便教师根据需求设计教学;为教师提供其他教师的优质共享资源,如教学大纲、教学设计案例、练习题、实验指导和参考文献等,促进教师间的互动学习。2.1.2虚拟仿真模拟库“虚拟仿真实训系统是指通过虚拟仿真手段模拟各种职业教育实验和训练的工具软件”[3],虚拟仿真模拟库是虚拟仿真工具软件的集合,能够将教学实训大规模、无限制地供师生反复操作,验证原理性知识,有利于节约职业学校的教学成本,减少危险程度高及复杂性操作,便于职业学校教师与学生实验和训练。面向教师的虚拟仿真模拟库不仅要满足基本虚拟仿真软件的操作性,还应具备让教师直接添加步骤备注与开发的功能,使教师能够验证知识,也可以通过自己的开发为学生提供关于具体课程的操作实践。2.1.3资源库职业教育中的资源库包含课件、视频库、案例库、文献、素材库、资源目录索引等具体资源类型。一般情况下,将其分为三级:专业级教学资源、课程级教学资源及素材级教学资源[4]。(1)专业级教学资源,为教师提供该专业先进的建议,包括以下3个方面内容:①为教师提供相关专业介绍,包括该专业的详细信息;②为教师提供该行业标准,指导教师标准地运用教学资源进行教学;③人才培养方案,在了解企业对人才需求的基础上,结合本专业的专业优势,进行课程设置,并提供相应的职业技能训练,开发符合职业学校的人才培养方案。(2)课程级教学资源,为教师提供完整的课程资源案例,包括课程大纲、教学设计、教学课件、教学活动、教学任务及教学评价等。①课程大纲,是教师课程设计的标准,保证教师在特定教学目标下完成课程设计;②教学设计,是教师实施课程的具体方案,指导教师按照具体设计实施教学过程;③教学活动,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安排的具体活动,是教师实施教学的最小单位;④教学评价,是教师完成教学活动后对学生的测试,是教师判断课程有效性的标准。(3)素材级教学资源,是教师开发课程的基础,按照媒体形式可分为文本、图形/图像、音频、视频及动画等,在符合学习者特征的基础上,需与课程内容结合,优化组合,以满足教师日常教学。
2.2数字化硬件教育资源
2.2.1教育平台教育平台是职业学校师生在线学习获取资源的支撑,同时也是数字化教育资源的依托。职业学校通常借助企业已开发的教育平台支撑师生教与学,因此,在选择教育平台时应考虑系统功能,可从交流参与、管理、课程传递及内容开发四个维度进行比较,每个维度具备的功能如表1所示。2.2.2教学工具或软件教学工具或教学软件,帮助教师根据课程大纲、学习者需求随时调整课程资源,通常来说,职业学校教师应掌握文字处理软件、图像处理软件、音视频处理软件、动画处理软件及网络教学平台等,但在调研中发现,教师仅对日常应用类工具软件如Word或WPS,多媒体教室设备和QQ、微信、BBS、博客等使用较为频繁,其他工具软件应用有待加强。
3建设面向职业学校教师的优质数字化教育资源的策略
建设优质数字化教育资源是提高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重要途径,是实现职业教育信息化,培养职业技能型人才的基础性环节。建设面向职业学校教师的优质数字化教育资源过程中,政府是推动资源建设的关键力量,应积极发挥其主导职能,为数字化资源建设与共享提供顶层保障。除此之外,应从以下三个方面着手:(1)面向企业需求,建设对口资源。企业需求是职业教育发展的内在动力,为企业输送人才是职业教育的根本目的。在数字化资源建设的过程中应充分了解企业需求,建设对口资源。一是可以利用校企结合的方式,企业直接向职业学校提出人才培养需求,同时为数字资源建设提供实际的要求;二是可以利用市场调研,职业学校组织专业人员进行数字化教育资源的需求分析,根据需求,有针对性地设计资源。(2)充分发挥教师作用,促进区域间协同开发。教师作为本专业技术的掌握者、知识的传授者,了解专业发展的前沿动态,理解学习者学习特征与发展情况,是数字化教育资源建设的骨干力量。不同区域间的教师所掌握的行业信息与技能有所差异,教师协同开发,为数字化教育资源建设提供专业、系统的智力支持。在教师参与的过程中利用激励机制和培训机制,消除教师顾虑,提高教师参与数字化资源建设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在激励机制方面,采用科研资助、职称晋升机会、公开表彰与奖励等方式吸引教师参与;在培训机制方面,利用培训提高教师的资源建设与应用水平,通过长期教学实践检测资源,从而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3)建立职业学校数字化教育资源标准,科学建设。职业学校数字化教育资源建设标准是数字化教育资源的必然要求,为数字化教育的资源开发、管理及应用提供技术与标准支持,包括技术标准和资源标准。技术标准为各项技术提供统一的准入标准,并保证各类平台之间的互操作;资源标准提供了不同形式资源的元数据及其属性、描述方式等。在职业学校数字化教育资源建设标准下,科学建设资源,既保证职业学校的数字化教育资源满足技术规范,又保证其针对不同专业需求和师生需求,具备个性化的特点,为不同的使用者提供区别的服务。
参考文献:
[1]程明霞.职业发展导向的高职数字化教学资源建设探索[J].中国教育信息化高教职教,2013(23).
[2]CELTS-31,教育资源建设技术规范[S].
关键词:数字化校园;特殊教育;信息化建设
中图分类号:TP315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9599 (2011) 15-0000-01
Special Education School"Digitalization Campus"Meaning Construction and Application Innovation
Zhang Feibiao
(Ningbo Yinzhou Special Education Center,Ningbo315000,China)
Abstract:The article first describes the special education school"digital campus"meaning the construction of innovative ideas,put forward,such as multimedia,digital resources,construction,and network platform to build such detailed ideas,but for special education the special nature of students defect compensation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of teachers and school management and other aspects of the application of innovation,with a view to special education schools,information technology has played an active role.
Keywords:Digitalization Campus;Special education;Informatization technology
一、引言
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到来,教育信息化也不断的发展,而且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和效果,“数字化校园”已经成为了现代校园建设和发展的方向。“数字化校园”是指在数字化信息及网络技术的基础上,对管理、科研和教学过程当中所产生和所需的各种信息进行收集、处理、存储、传送和应用等,确保实现教学信息的最优化配置。由于特殊教育学校具有其自身的特征,包括:首先,特殊教育学校的管理和日常办学方式等方面和普通学校相比具有明显的差别,因此在数字化环境的建设和设置等方面都应该具有其自身的特点;其次,由于身体方面的缺陷,包括视障、听障和智障等残疾学生对于信息的需求比正常学生的欲望更加的强烈,而信息技术的采用在很多方面将能弥补他们在这方面的缺陷;再次,特殊教育学校具有自己的授课体系,不可能与普通教育的课程同步。因此,积极的开展特殊教育学校的“数字化校园”建设,在特殊教育资源有限的情况下,对特殊教育进行一定的弥补,对于特殊教学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特殊教育学校“数字化校园”建设创新思路
(一)建立起信息技术环境之下的教学评价体系。评价是教学的指挥棒,在新的特殊教育课程设置的理念之下,要对传统的单一教学评价方式进行改革,积极的引导特殊教育朝向正确的方向发展。在信息化建设的过程中,要将信息技术巧妙的运用到教学评价体系的分解和建设当中。
(二)将网络融入到主题教育和实践活动当中。学校在管理的过程中,除了要对信息技术和学科的教学整合之外,更应该重视在教学活动课程当中充分的利用和发挥出信息网络资源的作用。就特殊教育学校而言,可以在高年级中积极的开展“我的理想职业”等类似的主体活动。在这个过程中,学生通过积极的借助网络工具,诸如在网络上收集、观看、阅读资料,让学生了解历史上和当代残疾人自强不息的动人事迹,然后通过网络论坛进行交流,在论坛上学生能畅谈自己的理想与人生,对自己的职业进行积极的定位,进而帮助学生树立起正确的人生观与价值观,达到特殊教育的根本目的。
(三)开展合作建设资源的方式。随着信息化技术的不断发展,其复杂程度也在加深,同时还考虑到合作低成本方面的考虑,特殊教育资源的开发和建设开始趋于以合作的方式来进行开发。学校作为技术需求方,可以和相关的行政机构进行管理合作,与相关的研究机构进行技术合作与资源共建,共同来开发特殊教育资源,促进资源的建设和发展向更加科学、系统与合理方向发展。例如,学校可以联合多所同类型的学校建立“聋校双语教学研究”为主体的网站,在其中提供各个参与学校所能提供的相关优秀资源,展示最新、最先进的教学研究成果。通过这种方式能有效的促进各个学校之间的交流与学习,促进相互发展。同时,还可以联合政府部门,诸如教育部的基础教育司等机构,合作开发聋、盲、培智学校的教学资源库。
三、“数字化校园”建设应用创新
“数字化校园”建设的根本目的在于应用,实际上通过应用的方式来促进建设的发展也是“数字化校园”创新建设的一种方式。
(一)融入到网络教研,给教师的成长服务。特殊教育学校应该建立起以网络为平台的学校教研交流舞台。例如,开展网读活动,开展分学科的方式,由各个学科的学科带头人提供和推荐相关的文章,之后确定研究和讨论的主题,将之及时的到平台上。这样既能丰富教师的阅读内容,同时还可以拓宽教师的学术视野与思维空间,促进教师教学水平的提高,间接的促进了学校教学质量的提高。当然,还可以积极的开展诸如网写的活动,教师将教学过程中的诸多教学体会等到论坛或者是自己的博客当中,供素有的教师交流。
由于网络环境下的教学研究活动具有不受时间与空间的限制,同时可以撇开一些不必要的约束,容易形成学习团体,实现同伴互助,专家引导,有效的促进了教师自身专业水平的提高。
(二)融入到办公环境,提高管理效率与质量。数字化技术不仅给教学带来了变革,同时还给学校的管理工作和办公带来了同样程度的改革。例如,学校可以在既有的校园网基础上,开发诸如Active Messenger类似的实时信息交流软件,实现管理团队之间的即时信息交流,提高管理效率与效果,进而形成一个快、易、好、省的办公网络体系。而针对于专项的事务管理,可以引进专业的电子管理软件来实现。诸如学生学籍管理系统、教师档案管理系统和财务管理系统等。软件智能化的服务将能有效的提高学校的管理水平,给教学质量的提高提供一个基本的教学基本环境和保障。
(三)融入专题研究,补偿学生的缺陷。特殊教育学校信息化建设的一个主要目的就是要通过信息化的手段来给残疾学生的缺陷进行补偿。例如,在教学的过程中,针对聋生的书面语言能力的培养是一个难点,是整个特殊教学业界教学质量提高的难点。而学校可以通过积极的寻找现代信息化教学手段与学生课外阅读之间的完美结合点来加以改善。例如,开发一种双语视频的阅读资源,教学过程中利用专业制作软件来制作出一种图文配手语的故事及科教视频资源,并将之存储到视频点播系统当中。学生只需要一台电脑就能进行自我学校,多语言、多信息的环境支持下感受到轻松欢乐的阅读学习。
参考文献:
关键词 互联网+教育 教育信息化 数字教育资源 均衡发展
信息技术的全面渗透以及在国家所倡导的“互联网+”社会发展前提之下,“互联网+教育”必然成为当前社会教育信息化发展的主旋律。而且在这种社会背景和教育背景之下,数字资源的广泛使用和各种学习媒体的大众化,必将深刻地影响教育的发展,引起教育理念、教学模式和教学组织形式的改变,甚至不久的将来会在教育界引起一场革命。目前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非常时期,今后一个时期,特别是“十三五”建设时期,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时期,是实现“中国梦”的关键期,这对我国各级各类教育信息化的快速发展和数字资源的有效利用及快速推进等方面来讲既是机遇也是挑战,因此,这也是继续深化数字教育资源在农村小规模学校建设的关键期。面对农村小规模学校在我国基础教育发展中的重要价值和发展问题,利用数字教育资源项目的建设来提高农村小规模学校的教育质量,解决城乡数字教育鸿沟,促进义务教育以及农村教育的均衡发展是一个新的突破口闭。因此,继续深化农村小规模教学点数字教育资源全覆盖项目的建设不容懈怠。
一、农村小规模学校数字教育资源建设的现状
自从《关于全面启动实施“教学点数字教育资源全覆盖”项目的通知》颁布之后,全国28个项目省份开始响应,各地积极主动、充分利用多媒体设备和数字教育资源进行教育教学。首先,开齐了国家规定的课程;其次,打破了传统的教学模式,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动机;最后,丰富了学生的课外知识、开拓了视野,促进了学生的全面发展。安徽和湖北等地探索了同步课堂、传递课堂等针对教学点的教学组织模式,中心学校或县镇学校教师通过视频互动方式为教学点学生开设过去无法开设的国家规定课程;贵州印发文件指导全省教学点开展资源应用;海南组织全省教学点应用现场观摩活动;福建、宁夏等地开展了送教下乡活动向教学点无偿发放优质资源;河南建立了“教学点数字教育资源全覆盖项目支撑平台”提供适用本地教学需求的配套资源;甘肃、宁夏举办了送教下乡的活动,对农村小规模学校数字教育资源的建设和投入使用进行思想指导和技术扶持;四川万源市在探索实践中形成了“人停机不停,师生堂堂用”的局面。各地自创模式、普及应用,对促进“教学点数字教育资源全覆盖”项目全面实施做出积极努力。
尽管数字教育资源的使用在农村小规模学校初见成效,但是教育信息化在教育技术领域内作为一项刚起步的新生事物,在建设和发展运用过程中难免会出现一些难题,但是要实现数字教育教学在农村小规模学校健康、科学、持续的发展,必须解决好当前数字教育资源在践发展中遇到的问题。
1.教学点数字教育设施配置不理想。经费问题受到限制
首先,各个教学点配置好所需的信息化多媒体设备是进行数字化教育的基础,其核心问题在于网络是否畅通无阻,如若不是,则优质教育资源就不可能达到共享的效果。但我们发现这些处于偏远地区学校的多媒体设备五花八门、来源不齐,而且使用问题也比较大;同时宽带也没有完全开通,有些开通了宽带的地区网速也比较慢,基本无法进行教育教学。还有一些交通不便的地区因为开通宽带需要学校独自承担铺设线路和维护费用,因而也没有开通,这些问题都严重阻碍了数字教育资源的建设。其次,在一些学校多媒体设备安装良好、网络畅通的情况下,是否能够充分利用网络优质教育资源也面临一些问题,比如教师在使用示范课程时发现,示范课程既无法在线看也无法下载,必须进行注册,更有甚者都不知如何使用。由此可看出,优质教育新资源并没有得到合理的应用。最后,就是关于经费的问题。由于各个学校多媒体使用的电费、网费都要学校自己承担,为此有些学校的信息化教育流于形式,有名无实,这也是一些教学点无法安装宽带的一个重要因素。这些问题都严重阻碍了数字教育资源的建设。
2.教学点数字教育资源全覆盖项目教师培训缺乏实际操作方面的内容
教学点数字教育资源全覆盖项目教师的信息化培训是决定教学点数字教育资源能否充分有效利用的决定性因素。但是在进行教师信息化培训过程中,由于数字教育资源在农村小规模学校建设中缺乏经验,没能把握住教师信息化培训内容的侧重点,进而使得农村教师的信息化培训流于形式,没有达到应有的目的。其主要问题在于对教师进行信息化教育教学的培训过程中过于注重理论和指导思想方面的培训,而忽视了实际操作方面的内容,进而使得教师的信息化培训脱离了实际操作。其结果便是教师在培训之后并没有真正学会对多媒体设备的使用,反倒感觉使用多媒体进行教育教学难度太大、对教学没有太大的帮助。由于教师信息化培训没有真正落实而流于形式,致使一些本来就不愿意使用多媒体授课的教师严重丧失了对多媒体设备的使用热情,从一定程度上减弱了数字教育资源的使用频率,造成了优质教育资源的浪费。
3.教学点教师对使用数字教育资源缺乏兴趣。数字教育资源应用能力低
由于地理环境的局限性,偏远地区教学点条件艰苦,缺乏优秀教师,师资问题比较多:如老龄化问题、兴趣问题、低学历问题、配置不合理问题、信息素养低等问题,这些都严重阻碍了教学点数字教育资源有效、合理、充分的利用。首先,教学点师资问题的薄弱性是农村教育质量低下的重要原因。再加之许多客观原因,山区教学点极其缺乏优秀的年轻教师,主要还是由代课教师、转正教师以及大专毕业生构成。因此他们与正规的师范类本科毕业生具有本质上的差别,他们缺乏基本的信息技术能力以及能够满足与信息化教学相对应的学科基础。同时对信息化教学缺乏热情与兴趣,面对新生事物不够积极、不愿意去学习,在教学方面更加注重讲授。其次,教学点教师的数字教育资源应用能力低,这主要是由于其教学点教师配置不合理所引起的网。其不合理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缺乏正规院校毕业的年轻教师,他们的专业知识、信息化教育教学的技能都比较全面,可以给教学点带来新的理念,促进教学点数字教育资源的发展;二是教学点教师学科结构不合理,语文和数学教师比较多,而英语、音乐、美术、信息技术等学科的教师则严重缺乏。
4.教学点信息化教学设备缺乏专业维修的技术管理人员和指导人员
从目前农村教学点数字教育资源项目的建设来看,其共同的不足之处是每个学校几乎都没有专业的多媒体设备维修人员。所以每当教学点遇到多媒体设备的维修问题时,学校便只能上报教育局委派相关的技术人员进行处理,或者停用。根据案例中农村教学点多媒体的使用情况来看,各教学点的信息化教育设备都缺乏这类人才的引用,不能保障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及时、有效、充分地利用数字教育资源进行教育教学。
二、农村小规模学校数字教育资源建设的改进策略
以目前教学点数字教育资源建设中所出现的问题为研究对象,有目的、有计划、有针对地分析、讨论,从而研究出相应的改进策略,是当前深化和持续发展数字教育资源建设项目的必要举措。面对基础教育数字教育资源在建设中存在的若干问题,我们不仅要严格按照国家项目的实施要求,同时也不能忽视在利用数字教育资源进行教育教学的过程中结合有效的教育教学理论为指导思想的重要性。有效结合数字教育资源在农村小规模学校建设和使用过程中的政策依据与理论依据,联系实际,把教学点数字教育资源在建设中所出现的问题作为下一阶段的发展目标,持续深化数字教育资源项目的建设,在实践中总结经验,从而研究出相应的改进策略。
1.加强农村各教学点教师使用数字教育资源的思想观念
加强教师积极使用数字教育资源进行教育教学的思想观念是数字教育资源充分发挥作用的必要条件。特别是对于那些年龄比较大的教师,他们对多媒体教学缺乏兴趣,也不主动去尝试,甚至都不愿意去学习多媒体的使用。还有些教师只在公开课或者评优课的时候才迫不得已去使用,主动性不够。这一切教师的问题基本都可以归结为他们对于利用多媒体教学的思想观念不够积极,总觉得利用多媒体进行教育教学耗时耗力,容易让学生分心。因此,我们必须打破这种落后的思想局面,力促农村教师积极使用数字教育资源。
2.选择性能良好、操作简便一致的教育信息化设备
对于数字教育资源的设备问题,建议选择其工作性能良好、操作比较简便而且统一的信息化设备。尤其对于农村小规模教学点而言,尽可能配置新的一致的多媒体设备。统一的数字教育资源设备有利于教师之间进行使用经验的交流,促进教师对教育信息化技g的掌握。操作简单的设备可以提高教师使用数字教育资源进行教育教学的积极性,同时操作简单的设备也有利于信息技术比较薄弱的教师进行教学。尤其是在教师老龄化严重的农村学校,教师的信息素养不高,学习新技术的能力相对落后,因此操作简便的多媒体设备也有利于这些年龄较大的教师学习和使用。
3.进行信息技术扶持,加强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针对教学点数字教育资源全覆盖项目教师培训缺乏实质性内容的问题,建议当地教育局加强实践方面的培训,只注重理论与指导思想的培训是明显不够的,甚至可以说是肤浅的。数字教育资源建设项目的核心问题就是有效充分地利用比较前沿的信息资源,因此加强教师的信息化技术就明显重要于其理论的学习。通过理论的学习,在实际的操作中掌握多媒体设备的使用。对于这种操作技术比较强的培训,应该力促一些专业人员到学校进行现场指导,开展实地操作演练。比如,近些年兴起的送教下乡,在一线教师队伍中帮助教师进行学习。
4.充分调动教师和学生使用数字教育资源的积极性
充分调动起教师和学生使用数字教育资源的积极性才能进一步保证数字教育资源建设项目的真正落实,否则光有设备而无人使用,数字教育资源的建设也就流于形式,多媒体设备和优质教育资源也就造成浪费。鼓励教师使用数字教育资源进行教育教学,逐渐让他们感受到使用数字教育资源所带来的便捷和高效,从而充分利用数字教育资源进行教育教学工作,大力发展农村小规模学校在“互联网+”背景之下的教育信息化强度,促进农村学生更好地掌握信息技术,以便在长期的数字资源教育工作中可以与教师相互探讨,在一定程度上达到教学相长。同时,数字教育资源的大众化也对于农村学生更好地适应这个时代的发展变化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