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6-01 15:44:37
序论:在您撰写社会实践活动的建议时,参考他人的优秀作品可以开阔视野,小编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这些建议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热情,引导您走向新的创作高度。
关键词:研究生;社会实践;社团;中心
中图分类号:G643?摇 文献标志码:A?摇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03-0203-03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以广大学生为主体的社会实践活动在我国广泛开展。研究生社会实践作为学生社会实践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有助于推动产学研的有机结合;有助于研究生领会实际工程、管理思想,提高把握课题的能力;有助于增强研究生的社会责任感,培养其奉献精神;使研究生、学校以及实践单位三方都能从中受益,因此受到研究生、高校和地方企事业单位的普遍欢迎。以浙江大学为例,研究生挂职锻炼活动源于1996年,至2000年通过挂职达成的科技合作项目总金额就已经多达5000多万元,创直接经济效益500多万元。研究生去基层锻炼,成为连结学校和地方的桥梁。他们把学校的先进知识和理念带到地方,应用于实际生产和管理工作;把地方的需求返回学校,又为学校科研启发一些新的方向,这种多赢的合作机制值得继承和发展,值得推广。鉴于研究生社会实践的重大作用和意义,各高校都将研究生社会实践作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一个重点,并纷纷对研究生的社会实践长效机制进行研究。作为浙江大学学生社团组织,浙江大学研究生社会实践发展中心自成立以来极大地促进了浙江大学研究生社会实践的发展,现以浙江大学研究生社会实践发展中心的发展历程、现状、事实为例,阐述依托社团开展研究生社会实践活动这一研究生社会实践管理模式。研究生社会实践中心简介。浙江大学研究生社会实践发展中心(Social Practice Development Center for Graduates of Zhejiang University)(以下简称SPDC)是浙江大学全日制研究生的自治社团组织。自2008年成立以来,中心秉承“服务社会,实践成才”的宗旨,致力于全校研究生社会实践形式、内容等方面的调查研究,以组织、开展和参与研究生挂职锻炼、西部行、学院社会实践和海外交流等四个基本项目为工作重心,并在此基础上不断拓展和挖掘新的社会实践项目。中心下设有主任团、公共事务部、项目管理部、人力信息部、对外宣传部等机构。中心成立至今是第四届,助学校党委研究生工作部提供的广阔平台,为浙大学子服务。2011年浙江大学共组织了102个研究生社会实践团队,参与人数达1330人,相比2010年,分别增加了57%和85%。广大研究生通过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增强了社会责任感。浙江大学研究生社会实践发展中心推动研究生社会实践的成效浅析。社会实践,就必须注重社会实践的每一个环节。浙江大学依托研究生社会实践发展中心(SPDC)这一社团很好地推进了研究生社会实践工作。
一、严密组织,规范管理
研究生社会实践发展中心将社会实践分为校、院两级,更多地把组织工作放在校级活动上,院级活动由院系组织开展,在项目后期再统一纳入评比总结工作中。在研究生暑期挂职锻炼、西部行活动开展前期,积极和基地及实践单位联系,制定出周详的计划,由中心组织落实,包括宣传、策划、实践团队的招募等,整个活动都会以项目制的形式来进行,根据实践基地划分成不同的项目组,并把相应具体的任务落实到每个项目组,再由各个项目组根据自己的目标、内容着手准备。以组织发动工作为例,研究生社会实践发展中心会采取多渠道、多形式的宣传方式,校内横幅、喷绘、论坛、校级网站、院级网站和点对点短信等形式,力争把社会实践的消息覆盖整个校园,传达给每一位研究生。SPDC成立后,在研究生关注多的校内网站——飘渺水云间设置了专属版面,为广大的研究生了解挂职锻炼、认识挂职锻炼提供一个方便的平台,也有利于社会实践工作的开展。每个项目组的负责人与指导老师及主任团保持联系,统筹该项目组的工作。研究生社会实践要把最合适的人输送到最需要的岗位上,经过长期实践,SPDC形成了一套严格的行之有效的挂职锻炼选拔机制,包括简历筛选、面试的多个环节才有机会获得挂职锻炼的机会,不仅要求专业上尽量对口,而且我们会对挂职人员的心理素质、适应能力、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加以考察,最终择优录取,做到选拔的公正、公平、有效。
二、建立与地方的友谊,维系与基地的纽带
我校的研究生社会实践发展中心在党委研究生工作部老师们的指导下与基地保持密切的联系,并不断沟通,在细微处实现社会实践基地稳定化。2011年,浙江大学研究生挂职锻炼基地已经发展至18个,并且开始逐步走出浙江,走向全国。为了保持与社会实践基地的良好关系,每年会在相关的挂职基地进行回访,聆听来自对方单位的声音。近年来利用浙江大学研究生及研究生社会实践工作组织者的双重身份,陆续回访了仙居科技局、浙江聚仙庄饮品有限公司,建德基地的大慈岩镇等等。参与同学投入极大的热情,利用课余时间实地走访调研,形成内涵充实的回访文章;对外,在挂职单位中宣传浙江大学研究生的形象,为争取到更多的挂职岗位付出努力。对内,根据回访,我们对相关基地的素材进行整理并反馈给学校有关部门,以便做出相关的调整,更好地为研究生社会实践服务。如大慈岩镇政府邵根清主任在回访时说,希望能与浙大的学子们合作,争取形成荷花花茶、叶茶的系列产品。他所在的建德市大慈岩镇,各种与荷花相关的自然资源特别丰富,地方企业也由此意向。此外,今年的莲子腐败病的防治研究,也取得了一定的进展,进一步发展“荷”产业的基础已经具备。但是,农业有它自身的周期。他希望,浙大的挂职研究生最好是每年的3~9月都能来——从种子种下到果实收获,暑期集中一些,将会收到更好的效果。学校接受这些建议,及时调整挂职时间。SPDC作为研究生社团协助党委研究生工作部建立与地方各单位的联系,通常利用过年过节会在每给各个基地发节日祝福贺卡,以维系感情类似于这么一些的祝福语,看似简单,实则饱含我们对各单位的感谢,话到意至。一些地方基地科技部门的负责人也会经常利用出差杭州的机会,来学校洽谈研究生社会实践有关事项,SPDC的同学会全程陪同与交流,增强研究生与挂职基地领导的实际接触,SPDC的同学热情周到地接待,使地方基地的负责人对浙江大学研究生的实践活动能力有了更深的了解。
三、岗前培训,跟踪管理
岗前培训是顺利完成社会实践的重要环节。来自党委研究生工作部、地方合作处、宣传部、新闻办的老师们用生动的培训课程为同学们开展暑期挂职锻炼打下坚实的基础。更有来自学长学姐的经验分享,为同学们答疑解惑,使对挂职锻炼半知半解的同学们对社会调查与科技服务的内容、意义及实践方法有了更为清晰的认识。学校规定凡是参加挂职锻炼的研究生出发前都必须进行岗前培训,并进行考核评定作为选修课计一学分。如2011年6月PDC邀请了党委研究生工作部部长吕淼华,副部长陈凯旋,杭州市余杭区科技局高新科科长胡国庆,浙江康盛股份有限公司常务副总韩建文等领导和嘉宾为各基地指导老师和参加挂职锻炼的研究生进行研究生挂职锻炼培训会暨《社会调查与科技服务》课程,吕部长引用前几届挂职锻炼的经典案例诠释“受教育、长才干、做贡献”这一理念的深层含义。曾在嘉兴秀洲区挂职副区长的我校地方合作处副处长周坚,结合自身在挂职工作中切身体会及解决问题的经验和思路,以“知识造福社会,创新引领未来”为主题,鼓励所有参加挂职锻炼的研究生要勇于探索,发现问题,敢为人先,不断创新,以服务为宗旨,在贡献中成长。这样的培训活动从未间断,为一批批优秀的在校研究生顺利走上挂职锻炼岗位提供了卓有成效的支持和帮助。除此以外,中心下设项目组,分别负责各实践基地跟踪管理;协调好实践小分队和实践单位之间的合作关系。如2011年的暑期社会实践中广西基地由于对方临时取消挂职岗位,但学校已召集和培训好同学准备出发,SPDC主任团了解到这个情况后,本着为同学和实践单位负责的态度,主动积极与挂职单位联系,多次协调困难,最终给同学们争取到了社会实践的机会。
四、总结、评比和表彰,建立明确的激励机制
为了总结一年来研究生社会实践活动取得的成绩并交流成功经验,浙江大学党委研究生工作部在每年的12月份都会召开研究生社会实践工作总结表彰大会,总结过去一年研究生社会实践工作,表彰研究生社会实践先进基地、优秀指导老师、先进个人、优秀团队、优秀调研报告、优秀组织,商讨并落实下一年度的研究生社会实践工作。会上学校和党委研究生工作部领导、实践基地的领导都会应邀出会并发言,受邀优秀社会实践个人也会展示暑期社会实践活动的前前后后,难忘的经历、深厚的情感、丰硕的成果。SPDC是总结大会的工作的承担者。在社会实践结束后及时进行总结、后期评比和表彰,巩固扩大社会实践成果。并且建立了完整的资料库,对各项目的总结资料和活动成果保存汇编,编辑出版电子杂志,完成了项目总结等资料的存档工作。每年一度的研究生社会实践总结大会的筹备召开是实践中心学年工作的重点。前期近两个月的筹备,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得到部领导的支持,在上届基础上总结创新,从完全没有相关的大型会议筹备经验到最后为与会的校内外嘉宾呈现了一场隆重圆满的表彰大会,大家付出了非常多的心血。主任团从10月初即开始筹备,提前制定详细的工作计划,划定具体负责部门及完成时间,由主任统筹负责,确保筹备进度的不拖延。临近召开前一个月主任团几乎是每个星期碰面开会反复商讨各项细节。大会中,公共部负责会场布置、入口领导引导以及颁奖人员引导等多项工作;人信部负责签到及PPT制作播放;外宣部负责会场内外宣传品布置及会议拍照摄影;项管部负责领奖及展示人员安排。部门各司其职,井然有序。会后同学留守对会场进行整理扫尾,善始善终非常尽职。通过这样的总结大会对SPDC全体成员也是一次综合能力的考验。也是SPDC全体成员的社会实践内容。
依托社团开展研究生社会实践活动拓宽了研究生社会实践管理模式,是一种创新,从立项开始到最后的评比总结,社团中心的人全程参与社会实践。SPDC在为浙江大学研究生社会实践工作的服务中积累和形成了一些经验,也取得了不少成效,但这毕竟是一项年轻的事业,仍然需要不断地总结提高使各项工作不断完善、规范管理。增强高校之间相互的沟通与交流,汲取他人之长来不断推动研究生社会实践活动的开展。总之,依托社团,开放、学习、总结,才能保持其活力,使其获得持久的生命力并作用于研究生社会实践。
参考文献:
关键词:中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现状
一、国内中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现状
1.社会实践活动单一,脱离课本
目前国内中学的社会实践活动单一,实践活动与课本知识脱离。学生对社会实践活动的积极性下降,社会实践活动的实效性低。
2.实践活动缺乏创新能力
现在许多中学的实践活动基本没有创新性,只是让学生机械地完成。而教师作为社会实践活动的承担者和组织者,对社会实践活动的管理松散,使得中学生的社会实践活动实效性低。
3.实践活动内容脱离实际生活
在学校的社会实践活动中,实践活动内容与中学生的生活实际脱离,学生在实践活动中积极性降低。
二、加强中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建议
1.社会实践活动与学生课本知识相结合
在现代中学生的社会实践活动中,教师经常把社会实践活动的内容与学生课本知识割裂,导致学生进行社会实践活动后,对课本知识理解不够,社会实践活动的有效性得不到发挥。因此,教师要注意将社会实践活动的内容和课本知识结合起来,将理论与社会实践结合,加强学生对课本知识的理解,从而提高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有效性。
2.提高践活动的创新性
许多教师组织社会实践活动时,社会实践的内容不太具备创新性,还是延续以往的社会实践活动的目标,导致学生在进行社会实践时积极性不高。因此,教师在组织社会实践活动时,可以创新社会实践活动的内容,在社会实践活动中增加一些属于自己的想法,或者根据当下社会发生的热点问题安排社会实践活动。
3.丰富社会实践活动的内容和形式
目前,许多中学里,教师组织社会实践活动完全是为了完成国家和学校下达的任务指标,导致教师在组织社会实践活动时,不太注意社会实践活动的内容和形式,导致社会实践活动的内容和组织形式过于单一化,学生对社会实践活动的兴趣不大。因此,教师在组织社会实践活动时,要创新社会实践活动的形式,丰富社会实践的内容,提高学生对社会实践活动的积极性。
三、加强中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现实意义
1.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加强中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实效性,通过社会实践活动,将书本知识与社会联系起来,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学习积极性。在社会实践活动中,教师应引导学生独立完成社会实践活动,让学生在社会实践中不断提高自己的创新能力,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和合作精神。在社会实践活动中,教师通过丰富多彩的社会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独立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2.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加强中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实效性,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在教师组织社会实践活动过程中,通过加强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参与积极性,让学生在社会实践活动中能够收获学习技能。在此过程中,教师拉近与学生的距离,通过在社会实践活动中引导学生独立完成社会实践活动,使学生增加对教师的信任。在社会实践活动过程中,中学生通过将社会实践活动社会化,不断提高社会实践活动的积极性,开拓中学生的思维能力,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中学生的社会实践活动是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有效途径,对中学生开阔眼界、增长见识有着重要的作用,也是中学教育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在现在中学的教育中,由于对社会实践认识单一、缺乏创新等原因,中学的社会实践活动还存在着较大的问题。因此,在中学里,教师要提高创新能力,采取多样的实践活动,提高中学生参加社会实践的积极性,从而促进中学生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关键词】大学生;社会实践;困境;出路
文章编号:ISSN1006―656X(2014)05-0204-02
一、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内涵及意义
大学生社会实践是指大学生有组织参与的,由社会或学校组织的、具有一定规模和影响、持续一段时间、比较集中的集体性活动。
大学生积极参与社会实践活动,是将自身所学的理论知识应用 到实际工作的初次尝试。其主要目的是引导大学生走出校园、探析社会、了解国情民情,提高观察社会、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同时,也将有效地塑造大学生健全高尚的人格,树立敢于担当的精神。因此,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意义应有以下几点:
(一)有利于大学生强化“知行合一”的统一性。理论源于实践,实践检验真理。大学生通过实践可以利用自己所学知识验证、分析、解决实际问题,反过来又可以拓宽和转化自己抽象的理论知识。
(二)有利于增强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实践”是联系校园和社会的桥梁,大学生通过走出校门进行实践活动可以切实感触到社会的发展进步,深刻感悟中华民族的历史底蕴和文化底蕴,在实践中思索自己的信仰和所应担负的责任与义务。
(三)有利于大学生重新考量自己,塑造健全高尚的人格。通过实践活动,可以让学生对自己的优势和不足有一个较为客观的评价,慢慢地摆正个人与他人、个人与团体、个人与社会的关系。一次“三下乡”的体验、一次边远山区的支教、一次革命圣地的寻访、一次环保活动的倡议、一次企业工厂的参观、一次家庭农场的实地调研等等都将促使大学生更好地认知世界,形成对客观事物正确的评判准则,促进自身高尚健全人格的养成,进而形成良好的人生观、价值观。
(四)有利于强化大学生的团队意识和沟通协调能力。通过实践,走出课堂,初涉社会的新鲜感会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思维也将空前的活跃。在活动中跟其他同学一块沟通、学习、交流、分工、合作,自然而然地就会感受到团队的重要性,同时也锻炼了自己的交际协调能力。
(五)有利于大学生养成严谨的求学和工作态度。如果学生不拘泥于片面性和形式化来做好这项活动,真正把实践活动做“深”、做“精”,那么必定会从活动中得到启发或感悟,真正养成严谨、求真、务实的学习态度和工作作风,为将来步入社会打下良好基础。
(六)有利于促使大学生树立正确的立业观和择业观。针对我国当前严峻的就业形势和残酷的人才竞争市场,特别是大学生普遍存在着的“高不成、低不就”现象,通过实践可以有效引导大学生的社会化和个性发展,以便为将来求职时给自己一个合适的定位。
二、大学生社会实践流于形式、不“实”的现状及原因分析
通过以上介绍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意义,不难看出,真正意义上的社会实践活动对促进大学生的成长、成才的确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但是,在各高校具体的推进和工作落实中,由于认识和具体执行上存在着的一定错误行为,导致了目前实践活动更多地是流于形式、弄虚作假、“华而不实”。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大多高校缺乏对大学生社会实践正确有效地引导,重视程度不够。有报道称,每当寒假或暑假即将结束时,总会出现大量的“盖章大军”,有的学生甚至通过父母找人托关系到各种各样的公司或个体单位盖章;还有的学生没来得及盖章,回到学校后自行联系周边的小店盖章,实在不行就自己刻一个“橡皮章”、“萝卜章”,还被学生美誉为“实践神器”,而且“代代相传”等。这一现象的出现,说明高校对还未走出“象牙塔”的大学生存在着严重的“引导缺位”现象,部分高校在机械地传达着上级部门一系列关于大学生社会实践的通知要求,但是真正到了实践对象的主体――“大学生”这一层面时,却缺少了正确的思想意识和指导。
(二)高校中愿意参与并能悉心指导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老师少之又少,这其实是一个机制问题。因为,多数高校教师更愿意把自己的时间和精力投入在科研成果的积累与完成课时量上,这是与他们的个人利益密切相关的,也是直接影响他们职称晋升的最重要的两个因素。相比较国外高校,对于学生的社会实践,几乎每个学生都有相应的老师对其负责,实践前老师还会做一个全方位的细心指导,甚至包括心理辅导。实践中每周还会固定与实习单位及学生本人沟通,做到“动态监控”,及时准确把握每位学生的思想脉搏。
(三)大学生参加实践活动的目的性不明确,且存在认识上的误区。古人云:“君子以思患而豫防之”。而大多数学生仅仅是被动的接受各种实践活动的通知,凭借自己的感性认识,甚至没有搞清楚自己哪方面的知识或能力欠缺,仅仅是为了完成一项作业或是任务来做这项活动,功利心太重。在2013年的大学生暑期“三下乡”实践活动中,有的学生竟然将“三下乡”变成了“农家乐”,走马观花,浅尝辄止,摆个“POSS”,拍个照,回到学校后还在人人网、博客、空间上公开发表各种吃、喝、玩、乐的状态。
(四)少数家长对自己的孩子过分溺爱,不愿让其去偏远地区吃苦受累。每当寒暑假的时间,家庭经济条件好点的家长大多乐意带着孩子去各地参观旅游。特别是从小生活在优越环境中的90后独生子女,从小受到父母和老人的百般呵护,不愿经受社会实践的艰苦磨练,久而久之养成了孩子好吃懒做、过分自我的习惯。每当快开学时,明知孩子没有参加实践活动,但当接到孩子需开具社会实践“证明”的求助,非但不制止,反而热情地伸出“援手”,托关系、找熟人,助长了大学生社会实践弄虚作假的不正之风。
(五)部分社会实践基地建设太过形式化。许多高校在与各类企业、各地市县级等政府部门签署社会实践基地合作意向协议书时,合作双方仅仅是为了挂个牌而已,对于协议书上规定的后续合作内容就没有了下文。还有的社会实践基地的建立是通过联系在当地有一定影响力的学生家长来完成,经常会出现摆摆样子、走走形式、发发新闻的状况,极度扭曲了社会实践活动的内涵和本质。
三、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运作模式及出路
针对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存在着的一系列触目惊心的问题和现状,说到底其实还是该项活动在管理体制和运作机制上存在着一定漏洞。这首先需要明确政府、高校、家庭乃至学生等多方面的责任和义务,各司其职,形成联动效应。各级政府特别是教育主管部门应尽快出台相应的监管保障措施,制定严格的管理制度,敦促各高校社会实践活动的具体落实。同时积极搭建高校与社会上各类企事业单位的合作平台,扮演好“媒介”的角色;各高校也应积极探索恰当的社会实践活动运行机制,尽可能多地进行正面宣传,引导并激发大学生的参与热情和积极性。同时制定相应的具体制度加强对该项活动的监管,比如将其纳入学生的学分考核、教师的教学工作量考核、设立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专项基金等等;家长和学生也应及时转变观念和认识,认真对待,使得社会实践真正成为学生乐于参与、家长朋友认可并支持的高质量活动。
(一)制度保障
探索建立严格的管理控制制度,形成适合大学生积极参与的良性运作机制。各高校应由校领导牵头,协调校团委、教务处、学生处、科研处等部门,成立专门的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领导小组。同时,将此项活动纳入实践教学活动的重要环节,按必修课进行考核。
在具体的组织实施过程中,应从客观情况出发,制定相应的匹配制度来保证社会实践活动的正规有序进行。比如建立社会实践活动的学生奖惩制度、经费支持计划、政府对学校实践育人的绩效考评、学校对老师实践育人的质量评价、教师对学生接受实践教育的效果评价等。同时,对实践活动中做出成绩的老师和学生给予一定的精神奖励和物质奖励,而对于形式主义、弄虚作假的实践活动要严查到底。
(二)运行保障
为使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更加规范化、具体化、真实化,真正体现出该项活动的价值和意义,不妨按照科研项目管理的模式逐步实施。一般来讲,项目化管理可分为以下四个步骤:项目启动(目标)、项目计划(承诺)、项目的执行和控制(量化)、项目收关。而针对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具体运作模式则可以按照以下六个环节来具体执行。
图3-1 项目化管理运作模式流程图
(三)服务保障
据南开大学的一项调查显示,超过9成的在校大学生希望走出校园、走向社会去参加各类实践活动;88%左右的在校生渴望体验职场;更有67%左右的大一学生通过各种渠道为自己安排了暑期“实习”任务。由此可见,大学生对于实践活动的认可度和参与热情还是比较高的。但在具体实践过程中,大部分学生却又面临“实践地点和项目选择的盲目性”、“缺乏专业课教师指导”、“缺少活动经费支持”等一系列客观因素的制约瓶颈。因此,这需要政府、高校、院系等相关部门充分发挥各自的主观能动性,多管齐下,真正为大学生的社会实践活动取得实效保驾护航。
一方面,政府部门应充分发挥对高校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宏观调控及监管职能,充分协调各企事业单位加强与高校的沟通及交流,积极为“校企合作”的培养教育模式牵线搭桥。
另一方面,高校主管部门也应广辟蹊径、广开渠道,坚持“互惠共赢”的原则,主动寻找合作方,尽可能多地建立优质大学生社会实践、实训基地。同时,通过设立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专项经费,把自交给老师和学生,让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直接与实践单位“面对面”,并将“实践教学”作为教师职称评聘与业绩考核的重要内容等,真正为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搭建好平台,提供切实可靠的后勤服务保障。
(四)内因保障
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主体最终还是学生,哲学上讲,内因是根本原因,外因是必要条件。因此,在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非常重要,比如大学生可以以社团的形式自发成立大学生“实践联盟”、“实践沙龙”等,也可以自行邀请实践活动表现优秀的学长学姐为同学们分享经验和感悟。这样以来,学生们很容易会感受到自己的主体地位,对于该项活动的参与热情也必将愈发高涨,而且能有效地激发出学生的创造性。
总之,要把大学生的社会实践活动做“真”、做“实”,做到真正“有成效”,必须从该项活动的运行机制和运行模式入手,注重点面结合,不断探索其规律,丰富其内容,拓展其领域,创新其形式。同时充分调动和发挥各方面的积极因素,发挥大学生的主体作用,共同为社会实践活动保驾护航。只有这样,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中的“流于形式、弄虚作假之风才会无处遁形。
参考文献:
[1] 华银峰,吴珊珊.论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制度设计[D].蚌埠学院学报,2013,2(2).
[2] 商守卫.试析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在学风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 [J].学术论坛,2014..
[3] 王慧,刘威.提高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实效性的具体措施[J].辽宁医学院学报,2013,11(1).
[4] 赵曙光.现状、瓶颈和突破:大学生社会实践冷思考[J].赤峰学院学报,2012,28(12).
关键词:语文 实践 社会 活动
记得我在电视里看到过一个节目,叫《谁不说俺家乡好》,所以,我想能不能开展一个热爱家乡的语文综合性学习活动。于是,我决定开展一次题目为“爱家乡――村名大搜索”的语文综合性学习活动。在接下来的日子里,我从寻找村名,到编写材料,再到调查访问,组织学生进行调查等等,总算在预定的时间里,我完成了这节语文综合性学习活动课的课堂展示。下面,我结合自己上这节课的感受将自己如何确保这节课的语文“味”,明确语文综合性学习的方向,提高学生语文素养谈以下几点。
一、扩大参与面,争取社会各界的广泛认可
我的这节语文综合性学习的汇报课上得还算成功,学生充分的准备超过了我的预料,我想,很多学生参加了之后,一定会多了很多启发和思索。这对于我而言,即使再辛苦,也是值得的了。看来,只要我们努力去想,努力去做,就一定能推出很多受学生欢迎的、肯定的教育活动。最后,也离不开学校领导和老师的大力支持、同学们的热情参与,因为有了这些前提条件,我才可以及时、高质量地完成这节课。此次综合性学习开展以后,校园一直沉浸在热烈的气氛当中。我陆续收到了几十份学生、教师以及家长的搜集材料。细细地品读其中的材料,深深地为一些同学、老师、家长的举动而感动。此次参加人员不仅有学生、更有教师与家长,人员参与面广,活动得到了学生、教师、家长的广泛认可。
二、体现学习的探究性,满足学生的智力期望
新课程改革关键在于提高教师素质,改变教师的教育观念。提倡语文综合性学习活动,就要求学生积极参与,亲身经历,在各项活动中去“做”“考察”“实验”“探究”“体验”“创作”,通过这一系列活动,发现和解决问题,体验和感受生活,发展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在开展语文综合性学习活动时,通过学生活动前的收集资料、制订方案等,让学生先尝试、自学,或者在课堂上先交流方案,在收集与交流的过程中,让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然后教师再将学生的问题分类,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就会围绕不同的话题,有针对性地开展语文综合性学习活动,学生的学习活动不仅个性化、生活化、多样化,而且学习效率高。
我这节课的重点,让学生把注意力放在搜集和使用证据上,根据学生的搜集程度向学生提出问题,这就要他们自己决定哪些材料是相关的,并能对材料做出解释。这样做有助于培养学生细心观察和全面分析能力,正如探究科学的作用一样。学生在收集、筛选和分析证据并进行论证过程中,需要指导、鼓励和实践。然而,如果不想让这些活动枯燥乏味,就必须使活动在智力上满足学生的期望。
三、关注语文综合性学习的特点,切合学生的心理体验
为了防止语文综合性学习活动一味追求形式上的热闹,忽略了活动的语文内涵,以至于模糊了与主题班会、团队活动的界限。变成一次普通的社会实践,我充分了解了学生的家庭环境,家庭所在村庄环境,以便进行适合学生发展的教学设计。在设计中,我处处引导学生从语文的角度分析问题,在教学过程中既尊重学生的劳动,又不忘把语文教学融入其中。如我提出让学生尝试用一句话概括村名的由来,为自己的村子设计文化牌等问题。学生个性的多样化,要求我们的思想具有开放性,提出的问题既符合语文的主题又能切合学生的心理体验。
四、关注不同情境,实现课堂语文教学的灵活迁移
语文综合性学习主张综合运用语文知识解决跨领域学习过程中的某些具体问题,这就要求老师要关注学生开展活动的不同情境,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设计好学生喜闻乐见的活动题目,实现课堂语文教学在课外语文综合性学习活动中的灵活迁移。如学生在活动中,原本想通过摄影、搜集老照片等展示事物的原来面貌,我就鼓励他们形成书面材料,用文字展示自己收集到的成果。对原始材料进行再加工的过程,也是学生逻辑思维能力与写作能力有效整合的过程。学生在实践中改变原有的设想,在活动中学会用文字对材料进行归类、展示。我把现实社会作为了语文向外延伸的第二课堂,现实社会也是语文综合性学习活动课最好的教材。
在这节语文综合性学习活动课教学中,从方案确定、内容安排、流程设计等方面我始终坚持引导学生们紧跟“语文”这个活动方向,在教学中“体现出语文知识的综合运用、听说读写能力的整体发展、书本学习与实践活动的紧密结合”,让学生的语文素养在整个活动中得到发展,这是提高语文综合性学习活动的效益的目的,也是发展学生开拓自我,发展整体素质的美好前景。
本次语文社会实践活动教学设计如下:
探究村名文化实践活动课
【教学目标】
1.调查村名的由来,了解村名背后的传说故事、时代背景、风土地貌、诗经典故等,能根据村名创建村文化牌。
2.学生通过多种渠道和方式深入研究村名的由来,引导学生主动关心社会生活;提高收集信息和整理信息的能力;激发学生热爱家乡、建设家乡文化的感情。
【教学重点】
通过各种途径了解村名的由来,并创建村名文化牌。
【教学难点】
综合运用各种方法,解决研究中的实际问题,透过村名了解历史,感受农村文化的魅力。
【教学资源】
学生准备:
1.收集成长地区的村名,了解村名的由来,做好笔记,了解每一个村名的来源并做好记录。
2.自制的村名小书签。
3.卡纸、彩笔。
【教师准备】
自制课件,村名由来等。
【教学过程】
第一阶段
1.引导学生综合运用“查、看、听、问”等多种方法大量收集附近村名或听说过的村名。
2.了解全班收集的村名情况,并进行鼓励评价。
3.激励、指导学生做好记录,并编进《家乡村名文化》小册子。
第二阶段
1.引导学生在广泛调查的基础上,选择一个村名重点研究。
2.学生根据所选村名进行分组,深入研究这个村名的由来。
3.指导学生把研究过程和研究所得写成调查日记,并附上相关材料。
第三阶段
1.了解广告创作的方法。
2.在学生了解村名由来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就村名由来进行村名文化牌的创作。
【教学设想】
一、激趣导入
今年刚开学时,有个同学问我:“老师,你的家在赵庄,赵庄这个村子是不是因为老百姓姓赵的特别多才叫的这个名字呀?”这个问题问得多有价值呀!同学们都觉得很有意思!都想知道没一个村名的里都蕴含着什么呢!于是,我们就“双高”“刘高”“大田家”等这些村名进行了研究。
二、汇报村名研究情况,学会收集信息的方法
(一)前期,我们就周围的村名进行了“地毯式搜索”。请同学们把你们收集的村名举起来给大家展示一下!来,说说你一共搜索了多少个村名。
1.请一个组说说收集的村名个数。
(1)鼓励本组收集个数最多的同学。(你目前创造了你们组的最高记录,给你加上一颗星)
(2)还有没有同学从数量上超过他?鼓励刷新他记录的同学以及创造我们班收集村名的最高记录的同学,调动孩子们的积极性。
2.展示学生收集到的各个村名,让大家看到优秀同学的收集不仅搜集的多,而且书写也美观大方。
3.汇报村名。(师提示:“家乡的村名有很多,为了让更多的同学得到展示,每人只说一个村名,后面同学说的不能和前面同学说的重复。一定要听清楚呀!)
(1)强调学生吐字要清楚。
(2)强调学生声音要洪亮。
(3)强调其他学生要认真听,不要重复。
(4)顺便用一句话介绍一下一个村的显著特点
(二)这些村名你是怎样搜集到的呢?(引导学生学会收集信息的几种有效途径)
1.查一查
上网、看利津地图、查《利津县志》
2.问一问
问长辈、问当地警察、问出租车司机
(动手、动脑、动口都是好办法)
3.看一看
看《利津新闻》,看乡村公交车站牌
4.听一听
听《凤凰之声》,听街坊聊天
5.走一走
和家长一起走亲戚
(师边归纳,边板书方法“查、问、看、听、走”等方法)
师小结:“真是‘八仙过海,各显神通’!没想到你们用了这么多种方法搜索村名,真可以建一个《村名大全》了!”
(三)村名的由来
1.我还记得,在调查中,有个同学曾高兴地告诉我,每个村名都有个由来呢!
就这个方面,我们展开了深入地研究,下面就来展示一下你的研究成果吧!
(1)建议同学们选择你最感兴趣的,用彩色笔清楚地写在卡片上,向本组的其他同学说说它的由来,听的同学要帮他说清楚呀!说完后,咱们让几个同学向全班展示一下。(师巡视,用笔记下好的内容和同学)
(2)汇报。学生汇报到哪个村名的由来,各组长进行归类和拓展。同时关注学生在研究过程中运用各种方法去解决实际问题。
(3)为什么有的村名叫“家”,有的村名叫“庄”呢?
明代及以前所建村庄多以居民姓氏命名,如冯家、于家、刘家、潘家、贾家等,总计达10多个村,其中由同姓亲族几户同时迁居立村的多带有“庄”字,户数略多的带有“村”字,如赵家庄、赫家庄、于家庄等。次之以地形地物取村名,如“三岔、南楼等。还有以姓氏结合地形地物命名的,如赵家夹河、刘家夹河、马家夹河等。此外,还有以下几种命名形式:以方位命名的,如南宋、北宋、西宋等;以村庄周围生态环境命名的,如枣园、崔林等;以户籍编制命名的,如十六户、六户等;以村庄原有建筑物命名的,如塔庄、房屋、楼村、南西屋等;以居民职业命名的,如簸箕刘、药刘等。
还有一些单一亲族村落因姻亲关系变为多姓亲族联合村庄,后因“坐地户”居民迁走或绝嗣,或后迁居民姓氏人众而更名,如北部乡镇集贤原名刘家,后更名集贤。还有一部分聚居相邻的单一亲族村因村庄的扩展相互连接一起,而合并为多姓氏联合村庄,如十里堡即为原几个不同的单一姓氏村庄扩展为多姓氏联合村庄。
教师小结:同学们,通过研究,我们发现,我们家乡的村名多有意思呀!有的怀揣着一个动人的故事,有的表达着一种思想或愿望,有的标示了一处特别的建筑……
三、关于家乡村名文化牌的创作
(1)既然村名的由来里包含着许多有趣的知识,那我们就从村名的由来考虑,或从村子现在的特色产品、加工产业考虑,给这个村打个广告,做个宣传,吸引更多的人来了解我们的家乡,来我们的家乡做客!
(2)你可以独立创作,也可以邀请伙伴合作,把创作的广告写在卡片背面。
交流几个孩子的作品,重在从以下几个方面点评:
①押韵,读起来朗朗上口。
②表达了对家乡的热爱。
③形式多样,小诗、对联、顺口溜。
④通俗易懂。
⑤语言形式优美。
四、总结
同学们,你们可真不简单,用咱们学过的一个成语来形容那就是“士别三日,当刮目相待”,接下来,你们可以继续开展活动,并把你们的研究结果上报给文化部门,说不定村名文化牌上还能看到你的作品呢!
最后,把你们制作的村名小书签,送给亲朋好友,希望他们能通过我们的研究,更加了解我们可爱的家乡,热爱我们可爱的家乡!好,下课!
[关键词]公民意识教育;社会活动;自主实践
[中图分类号]G4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712(2015)24-0024-02
在城市化进程快速推进的区域中,公民的素质得到高度重视,公民意识教育的重要性进一步凸显。因此,必须引导和加强学生有序参与学校各项活动,为学生依法参与管理学校事务创设实践舞台,并通过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两种方式引导学生学习宪法和法律规定的基本权利和义务,从而提高学生的责任感、使命感,使其在自我认识上把权利、义务统一起来。
一、背景:当前我校学生公民意识现状
通过江干区《学生公民意识问卷调查结果》发现,我校学生在法律意识、责任意识、公正意识的调查项目中维权和自主参与的意识比较强烈。他们会依据法律赋予的权利,维护自己的合法权利,并大胆进行申述,对公共危机的处理会以法律为准绳,父母教养方式比较民主,与父母的交流也比较宽松,参与集体管理的意识强,有正义感,有独立的思想。但同时也还存在对公民意识的理解偏差,不能正确辨别权利与义务的关系,平等、包容性和社会责任意识明显不足等问题。为此,我校在《自主实践》校本德育课程中开展了学生公民教育的实践研究,努力探索在教育教学各环节中开展公民教育的新途径和新方法,使公民教育的内容有效落实在德育课程的学习之中。
二、活动体验,增强公民主体意识
学生良好道德观念和品行的形成不可能靠说教完成,也不可能一蹴而就,只有通过看得见、摸得着的实践过程,才能使学生达到知、信、行的统一。为此,我校开设了岗位实践课和社会实践活动课。
(一)开设岗位实践课,提供角色体验
全校共有四十个责任区,学生主动承包校园责任区的各个岗位,负责管理、打扫和保洁等工作。自主参与和自主管理的活动,激发了学生的主人翁意识,增强了学生的工作责任心,他们把岗位视作阵地,对工作一丝不苟;把岗位视作舞台,尽情施展才华,展示自我,塑造自我。学生的劳动观念增强了,集体观念提高了,真正实现了遇物则诲,相机而教。
(二)砥砺学生品性,融入社会生活
在当今社会中,教育不仅是一个知识传授的过程,更是一个孩子从学校走向社会,从个体生活参与到集体生活中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实践锻炼活动能增强学生的公民意识,学生对公民的权利、责任和义务的理解在活动中会得到进一步加深。
1.建章立制
我校规章制度学习具体安排在起始年级的衔接教育中,包括以下三个方面的内容:(1)制定规则的意义,规则的制定、执行的原则;(2)在家庭、学校和社会中拥有的不同的权利、义务和责任,如《学生一日常规》;(3)明确的奖惩机制,如“文明之星”的评选。当然规章制度的确立的标准要适度,对违背班级规章制度的学生要给予适当的批评教育,以强化规则意识。
2.学生会和大队部的改选
在学校生活中模拟民主政治下的各种公民活动,比如选举、演讲、辩论等,这样可以真正把公民意识内化为学生的一种自我认知。我校的学生会和大队部的改选就模拟选举的形式,通过设立投票点,宣读选举办法等流程,选出学生会和大部队的组成人员。学生通过慎重思考后投出自己的一票,这种模拟选举的过程让学生有机会履行自己的选举权,加深了学生对政治生活中公民参与民主选举的知识的理解。
学生干部也可通过模拟竞选的方式来选出。笔者就让学生候选人组建竞选团队参加竞选,经过周末的团队构建、破冰突破、竞选演讲后,学生结合学校“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实践月活动的“继承”与“创新”之处,做了精心设计及细腻的评估要求。候选人仅有一天半的时间针对小组的专题项目进行分工、调查、总结等,六个小组的专题项目分别为:团校一课――经典感悟;干部管理智慧――评价有方;学雷锋志愿服务队――设想元素;星辰闪耀――文学演绎;小红帽扮靓小红车――创新企划;学少骨干换届传承――稳中求变。
各组候选人根据各自专题项目的提示与启发,充分利用备战材料,发挥创造能力,热切地投入到了演练的策划、调查、组织活动中去。汇报会上,小发言人自信满满,侃侃而谈,他们呈现的不仅是精美、细致的总结PPT和报告,更是团队凝聚力、团队智慧的结晶。例如“学雷锋志愿服务队”专题策略备战小组针对公共空间,特别是公共图书馆使用状况展开调查,对图书馆设施、借阅程序、人员管理等多方面、多层次问题展开细致调查、反思,并且撰写了一份《倡议书》。这次专题实战考察、评估的是候选人的团队协作意识,通过专题,学生体会到了个人对集体的意义,并理解了个人在集体活动中合理发挥最大作用的有效方式。
3.社区志愿者服务
学校还通过小志愿者进社区服务、研究性学习等活动来拓宽课堂,把课堂的探究延伸到校外,学生自主参与社会生活,培养自身的责任意识和参与意识。团校邀请到了曾参与团中央暖光培训机构、在汶川地震后赴都江堰铁军小学做心理辅导的义工丁平阿姨,以及原浙江大学国内访问学者、国际关系学院教授、现浙二医院“广济之舟”义工服务队周爷爷为学员们介绍志愿服务。从两位的经历和讲解中,学员对志愿者以及志愿服务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小红帽”紧锣密鼓地计划着他们的系列志愿服务活动,当扮靓小红车的活动成了习惯,活动就成了小红帽们互相了解、互相交流的机会。每周二,小红帽们约好了时间,带上工具,有说有笑地出发去公共自行车租借点。他们中有新加入的成员,也有老成员,更不乏学生干部。从打水、擦车到交流座谈会中小红帽们积极、热情,从陌生到熟悉,有的队员还从擦车中悟出了一些道理,说道:“从不熟练到找到诀窍,再到如今的熟练,擦完想想细节,想想如何给活动增添意义,这中间的经历和道理就同适应学习、找到方法,最后熟能生巧一样。”小红帽不仅扮靓了小红车,还给城市人们带来了生活的乐趣。
4.社会实践活动
学校通常会通过暑期的社会实践活动,组织学生服务社区。学生在自己熟悉的社区里服务、考察,逐渐熟识本社区的地理环境、人文景观等,自觉地从身边小事开始,关注周围的环境问题,并养成随时随地保护环境的意识和习惯。学生还可以留意社区中人们关注、谈论的问题,积极参与解决问题,掌握基本的服务社区的本领。在服务的过程中学会交往、合作,增强服务意识和责任感;经常留意身边需要帮助的人,自觉为他们服务,掌握志愿服务的有关知识和技能,通过与人交往、合作,形成团结、合作的意识,从中获得经验,感受到精神的满足。
公民意识教育要让青少年学会正确行使自己的权利,同时履行自己的责任,它不是简单地说教,而是学生的自主能力、独立思考和判断能力的培养。在现代庞杂的社会信息的冲击下,政治、经济、法律等领域都存在着很多有争议性问题,这需要我们花大力气对学生开展公民意识教育。要培养学生独立分析和判断的能力,从而采取合法的社会行动解决具有争议性的问题;在公与私中摆正自己的位置,学会合情、合理、合法地表达自己的诉求,并提出政策建议或影响决策去改变现状。尊重学生,平等、公正地对待他们,创设学生积极生活的平台,让学生学会关爱他人,学会合作、分享,学会与他人和社会的相处之道,顺利完成从“自然人”到“社会人”的转变,成为合格的公民。
参考文献:
[1] 袁元,郑航.德育原理[M].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2] 卢家楣.以情优教――理论与实证研究[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
[3] 董奇.有效的学生评价[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3.
[关键词]义工活动 社会实践 育人功能
[中图分类号] G64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13)20-0136-02
“义工”旨在服务社会,提倡自愿、利他、不计报酬。“义工”的主要工作范围包括扶贫济困、支边支教、弱势群体的关注、公益服务、环保以及一些社会公益性宣传活动。高校义工是由在高校中不同的学生个体组成,其中有通过学校困难认定的大学生,也有非困难学生,高校义工群体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提供了让大学生进行德育实践的一个平台。
一、高校义工活动的意义
中央十六号文件中,提到“要建立大学生社会实践保障体系,探索实践育人的长效机制,引导大学生走出校门,到基层去,到工农群众中去”,“积极组织大学生参加社会调查、生产劳动、志愿服务、公益活动、科技发明和勤工助学等社会实践的内容和形式,提高社会实践的质量和效果,使大学生在社会实践活动中受教育、长才干、做贡献,增强社会责任感”。
可见,义工活动作为大学生社会实践的重要组成部分,它鼓励大学生走出校园,深入基层,发扬“无私奉献,回馈社会”的义工精神。高校义工群体,作为大学生志愿服务的一个群体,它倡导大学生们利用课余时间参与各项公益活动,通过“实践育人”这一途径,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通过参与各类公益活动,让大学生懂得如何去关爱他人,关爱社会,关爱自然,在活动中体验生活,了解社会,学会感恩。此外,从培养大学生思想道德品质的角度方面,通过参与公益活动,大学生们在道德认知、道德情感、道德意志、道德行为上都有所提升。
二、高校义工活动的组织架构及活动内涵
目前,各高校的义工活动可以说是“百家争鸣”。本研究通过近几年来义工活动开展相对较好的几所高校作为分析对象,即华东师范大学慈善义工队、东华大学慈善义工队、上海大学慈善义工队,从义工队的组织框架、义工活动内容、义工活动传播形式、义工活动效应这四方面进行研究。
首先,从义工队的组织架构来看,上海大学慈善义工队由校成才服务中心负责慈善义工队的日常管理工作;总队下设20个义工分队,包括成才服务中心义工队、社区义工队及18个院系分队,由各自的帮困辅导员担任联络员。华东师范大学慈善义工队采用学生义工队和教职工义工队这两个主要群体进行义工活动。东华大学慈善义工队则在学校学生处学生资助中心统一管理下,下设12支学院分队,每个分队下设组织部、宣传部、实践部、外联部等部门负责本学院分队的相关志愿者公益活动。
其次,从义工活动的内容来看,各高校义工队都在“关老、扶弱、助学、助残”方面都有涉及,但是各有偏重和特色。如上海大学慈善义工队每年都会举行大学生慈善文化节,包括慈善文化论坛、慈善义工沙龙、公益电影展等活动,通过一系列活动,在校园里营造了较好的氛围,让大学生们体验到参与公益的快乐。华东师范大学慈善义工队则侧重于各社区街道的合作,如各街道社区服务中心进行挂职锻炼、社区心理辅导、义教义卖等形式。东华大学慈善义工队把暑期社会实践纳入义工活动,丰富了义工活动的组织形式,吸引到更多的大学生参与到义工活动中。
最后,从义工活动效应来看,上海大学慈善义工队较关注心理健康,培养完善人格;搭建实践平台,发挥主体意识;树立感恩典型,内化道德认知。华东师范大学慈善义工队在深化区校合作模式上有所突出,各项活动围绕社区服务,深入基层,提供更好的服务给各类群体。
三、高校义工活动对大学生德育影响的调查研究
本研究通过问卷调查和访谈的方式对在校大学生进行调查。其中问卷采取道德因素的5个维度,即道德认知、道德情感、道德意志、道德行为进行编制,较充分地对高校义工活动对大学生的道德影响进行调查。
道德认知方面,在对于义工的要求方面,23.3%的被试认为不需要任何条件,76.7%的被试认为需要有一定的条件。在这些条件中,63.1%的被试认为义工需要富有爱心和热心,40.8%的被试认为义工需要有无私奉献的胸怀,37.9%的被试认为义工需要有高尚的品德和坚定的信念,57.3%的被试认为义工需要敢于实践、不怕挑战,28.2%的被试认为义工需要有一定的知识储备。从结果可以看出,大学生普遍认为作为一个义工是要具备一定的条件的,相对于一些专业上的条件来说更加看重义工的爱心和热心,因此在人员选拔和相关培训中需要注意相关的方面。
道德情感方面,对于在义工活动中个体获得的感受,84.5%的被试认为自己在活动中得到了快乐。在对于接受他人给自己的帮助而产生的情感体验方面,大部分被试报告懂得感恩,由此可见在关于道德的情感方面被试所具有的情感较为积极。
道德意志方面,在义工活动中面对和他人存在异议的情况下,58.3%的被试会选择变通的方式进行解决,总是坚持的被试只占到15.5%。
道德行为方面,在义工活动的收获调查中,45.6%的被试认为在活动中认识了更多的人,50.5%的被试认为自己开拓了眼界,61.2%的被试认为自己学会了理解与感恩,38.8%的被试认为自己各方面的能力得到了提升。可见,义工活动对于学生来说影响最大的还是为人的方面,但是在活动的安排上也要进一步兼顾学生的综合能力的培养和锻炼。
四、义工活动对高校德育工作的启示
大学生们通过参加义工活动,从道德认知、道德情感、道德意志、道德行为这四方面得到了很大的感性认识和价值体现。德育目标也在此得到升华和内化,做到了真正的“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的目的,他们用自己的无私奉献、暖暖爱心,在付出中学着成长和感悟,同时也得到了外界对自身的肯定,达到了自我价值的体现。这一德育实践过程为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也为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总目标创造了有利的条件。
(一)为大学生提供了德育实践的平台
义工活动的开展要通过大学生自己的组织、策划和参与,从活动背景、活动目的、活动意义和活动内容等环节的精心设计,这一系列的过程也正是大学生们进行道德判断、道德行为、道德评价等实践过程,在一次次的考验中,让他们感受到什么是爱,什么是责任,什么是付出,什么是价值体现。如“关爱你我、温暖夕阳”的敬老院义演活动,大学生们通过和老人们的交流,了解他们的喜好,从而安排适合他们的节目,让他们感受到小辈们带给他们的关爱,这个义工活动,都是学生们自愿参与,无私付出,他们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让老年人们心中充满暖暖的爱意。
(二)鼓励大学生发挥创新能力
义工活动的成功开展,需要大学生们付出很多心血和努力,此外也锻炼了他们的创新能力。现在的大学生们不再拘泥于简单的活动形式,而敢于创新和尝试,用自己的聪明才智给他人带去快乐。如“换物行动力倡低碳――以物易物”活动,在通过交换各自的物品,一方面使物品达到了最好的使用率,另一方面,通过交换物品获得的差价再去奉献爱心,通过参与这个活动,大学生们既可以积极宣传低碳环保的理念,又给大家带去了付出的快乐。因此,义工活动给大学生们一个敢于想象、敢于尝新的机会,让他们的小爱可以汇聚成大爱,丰富活动的形式和理念,提升了义工活动的内涵。
(三)打开了大学生的眼界和胸怀
现在的大学生往往沉溺于网络,喜欢和电脑交流,对世界、对社会有着片面的认识。如何让他们真实地去认识这个世界和社会,最好的方式就是“以情感人、以境触人”。只有投身于真实的环境中,让人有真切的感受和体悟,这种提升才是有效的。此外,义工活动所涉及的面很广,不仅从社会各个阶层,社会各个领域,而且从与自身有关的人、事到整个社会和国家都有所涉及。这可以让大学生们有机会看到真实的生活环境、知道社会的真实发展状况,从而能够客观地看待人和事,避免片面和偏激,营造积极、健康的校园环境及社会环境,让他们自我定位,自我成长,自我奋斗。
[ 参 考 文 献 ]
[1] 李顺琴,李兴奎,罗晓云.义工特色化:农业高校人才培养的有效途径[J].农业教育研究,2012,(1):11-13.
[2] 李向前,林枫,邹娟.浅论高校“义工”学分制的实施及其完善――以成都理工大学为例[J].成都理工大学学报,2008,(3):83-86.
[3] 吴月齐.高校大学生社区义工服务的实践与思考[J].教育与职业,2010,(6):169-170.
【摘要】医学生参与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有利于培养团队合作精神,有利于提高所学知识的实践运用能力,有利于树立服务农村基层的意识,有利于提高处事应变能力,有利于提高综合素质。
【关键词】医学生;三下乡;问题;意义
【中图分类号】G424.1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4-4949(2014)08-05261-01
①项目来源:长沙医学院2014年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一般项目,长医团[2014]11号;长沙医学院大学生德育实践资助项目,长医团[2014]10号。
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为培养医学生的实践能力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平台。医学生通过“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有利于其深入了解农村现状,了解国情,增强其社会责任感。社会实践是大学生受教育、长才干、做贡献的有效载体,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是高校育人的重要内容[1]。
1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应该注意的问题
1.1 指导老师应该在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中充当好角色
暑期“三下乡”实践活动中,学生是实践活动的主体,指导教师仅仅是对实践活动起到技术指导的作用[2]。如果一切活动都是由指导老师策划,那么这样的活动就失去了意义性,使得老师变成了活动的主体,学生没有真正的参与到社会实践中去。指导老师在活动中,应该充当的是一个顾问的角色,做好专业知识的指导,以及强调好各项活动开展过程中应该注意的问题。
1.2 团队在出发之前应该充分强调安全问题
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本身就是以农村基层实践地为依托,所以广大大学生都要深入农村基层,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其面临的安全问题尤为突出,针对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中的安全问题,我们在活动开展之前,包括开展之中必须多次并充分强调。在出发之前,应该就安全问题,召开一次专题会议,部署安全工作。
2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的意义
2.1 对医学生的意义
2.1.1 有利于培养团队合作精神
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团队分为支教组、支医组、调研组、后勤组等,每个同学都在不同的组,小组组内通过一起互帮互助开展工作。每一个小组在开展活动中所遇到的问题,通过小组内集体讨论,小组内积极交流,畅所欲言,集思广益,达到解决问题的目的。小组同学之间互帮互助,有利于培养团队合作精神。
2.1.2 有利于提高所学知识的实践运用能力
医学生有着一定的医学基础知识,但可能缺乏更多的实践机会。通过暑期送医下乡的活动,有利于医学生得到更多的实践机会。也有利于在实践中查漏补缺,不断检验、修正和完善自己的知识积累,提高理论知识的实际运用能力[3]。
2.1.3 有利于树立服务农村基层的意识
医学生通过参与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深入农村基层,在指导老师的指导下,利用自己的所有学知识,亲身投入到义务支医、支教以及调研等活动中,有利于树立服务基层的意识。
2.1.4 有利于提高独立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活动开展的过程中,需要团队成员与实践地居民相互交流与沟通。在交流与沟通的过程中,会遇到这样或者那样的问题,需要团队成员自己想办法去解决。通过自己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充分提高了医学生独立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2 对“三下乡”实践地的意义
2.2.1 有利于丰富空巢老人的生活
暑期“三下乡”开展关注空巢老人的活动,走进敬老院,陪老人们下棋以及聊天,帮助老人打扫卫生,并且给老人们带去了精彩的文艺活动,丰富了农村空巢老人的生活。
2.2.2 有利于丰富留守儿童的暑期生活
暑期“三下乡”开展关注留守儿童的活动,走进教室,给学生们带来了一堂堂生动有趣的课程。原本农村基层放暑假只能呆在家的学生,因为我们的到来,故在暑期能够走进教室,学习更多的新知识,丰富了留守儿童的暑假生活。
2.2.3 有利于促进农村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
暑期“三下乡”开展支医以及调研农村医疗卫生发展状况的活动。通过给农村居民做一些基本的检查,有利于其更加了解自身的身体状况。深入农村基层,调研农村基层医疗卫生事业发展的状况,为农村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提供一些建议,有利于农村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
3 讨论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医学生通过暑期“三下乡”,可以把自己所学到的医学知识运用到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中,从而提高自己的实践操作能力。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是医学生积极服务社会,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具体体现。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也有利于丰富医学生的暑期生活。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