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6-01 15:44:25
序论:在您撰写古诗诗歌鉴赏的方法时,参考他人的优秀作品可以开阔视野,小编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这些建议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热情,引导您走向新的创作高度。
关键词:古代诗歌鉴赏题;解题方法;学生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3)17-0109
古代诗歌鉴赏是高中语文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高考必考内容之一。高考对古代诗歌考查的要求是:鉴赏其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评价其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因此,学会如何鉴赏诗歌,无论是在教学中还是考试中都是重点和难点。那么,如何鉴赏古诗歌呢?本文从教与学的要求出发,结合笔者自身的教学实践,以近几年高考出现的古代诗歌鉴赏试题为例,浅析古代诗歌鉴赏题的解题方法与步骤。
一、学会捕捉诗歌基本信息,读懂诗意
读懂诗意,是解答古代诗歌鉴赏试题的基本要求。我们要读懂全诗,就必须借助于诗歌蕴藏的信息。因此,我们解题时要学会“三看”,也就是要学会看古代诗歌中常见的三种信息。
1. 看标题
古代诗歌的标题往往是全诗的眼睛,对理解全诗有指向作用,是解读诗歌的切入口。它可能提示跟诗作有关的季节或时令特征,如辽宁卷王维《秋夜独坐》中的“秋夜”,就交代了作者写此诗时的自然环境;它可能直接点明作品内容涉及的主体或重点。如重庆卷苏轼《海棠》,就说明“海棠”是诗人所咏之物,还有朱熹的《观书有感》,“观书”就交代了作者是由看书所引发的感想;它可能直接点明的是情感,如江苏卷辛弃疾《鹧鸪天・送人》,“送人”就提示了送别时的情感。
2. 看作者
了解作者的生平、思想、创作的时代背景、创作风格等,有助于对其作品内容的理解和把握,也就是说要学会做到知人论世。比如,在创作风格方面:陶渊明的朴素自然、杜甫的沉郁顿挫、白居易的通俗易懂、李白的豪迈飘逸、王昌龄的雄健高昂、杜牧的清健俊爽、李商隐的朦胧隐晦、王维的诗画一体、温庭筠的绮丽香艳、高适的悲壮苍凉、李清照的缠绵悱恻、陆游的悲壮爱国…… 在江西卷韦庄《金陵图》中,问题:这两首诗都写到了“伤心”,诗人为什么伤心?我们分析诗句“君看六幅南朝事,老木寒云满古城”,可知:诗人描述的是六朝古城的衰败景象。结合平时对诗人(选修教材中出现过韦庄的《菩萨蛮》,他生活在唐王朝由衰弱到灭亡,直到五代十国分裂割据的混乱时期。在文学创作上,他面对天地翻覆的社会巨变,冷静而深入地思考,效法杜甫,写下了不少焦虑时难的诗篇)的了解,我们不难看出作者在诗作中是怀古伤今,至此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答案:诗人为唐王朝的衰败而伤心。由此可见,了解作者的生平经历是很有助于把握其诗歌主题思想。
3. 看注释
有的诗歌鉴赏题中,命题人往往有意识地添加注释,注释有时交代了诗作的写作背景,暗示了本诗的思想内容,如王安石《示长安君》的注释:长安君为王安石(1021-1086)的大妹,工部侍郎张奎之妻,封长安县君。此诗为王安石于宋仁宗嘉佑(1060)五年,出使辽国前所作。此时他尚未拜相变法;有时交代了相关的词句,暗示了与本诗作相关的或典故或意境或内容,如山东卷徐兰《出关》的注释:关,居庸关;有时交代了诗人的相关情况,暗示了本诗作的写作风格,或暗示了时代背景,或暗示了诗人的思想感情等等,如福建卷谢枋得《武夷山中》的注释:(1)谢枋得,宋末信州(今属江西)人,曾力抗元军,兵败后隐居福建。后被胁迫至燕京,绝食而死。(2)十年,宋德佑元年(1275),诗人抗元失败,弃家入山。次年妻儿被俘,家破人亡,至作此诗时将近十年。
当然并非所有诗作的作者、相关的历史背景等均有提示的必要,教材中出现过的或已经为大部分人所熟知的诗作作者、重要的历史人物和事件,在命题人看来,这些都是考生应该具有的知识储备。
二、研读把握诗歌意象,体悟意境
鉴赏古代诗歌,我们要通过对诗句、文辞的准确解读、窥见作品的意旨、作者的情感。而要准确解读诗句、文辞,我们就必须认真研读诗歌中的意象,体悟诗歌所营造的意境。
意象就是诗歌作品中凝聚着作者主观情感的形象。这一艺术形象,即诗人所写之“景”,所咏之“物”。不外乎这几类:人物形象、自然形象、音乐曲调形象等。所以,我们读完诗歌,就要看诗歌中塑造的是什么形象,形象把握住了,作者的感彩也就基本上把握住了。
平时的训练中,我们就要把握一些典型的意象。如杜鹃(杜宇、子规)――啼血、不如归去――纯洁、失意、哀怨、悲凉思归等;孔雀徘徊、鸳鸯戏水――恋偶、和美自在、幸福美满;鸿雁迁徙――游子思乡怀亲和羁旅伤愁;鸿雁传书――寄托情思,充满浪漫色彩;杨花、柳絮、飞蓬、浮萍――身世飘零、萧瑟悲凉、感伤离别等;燕子――历史变迁,今非昔比,物是人非的兴亡……
三、审准考题方向,规范答题
读懂了诗意,研读了意象,体悟了意境,文字的表述就该“粉墨登场”了,子曰:“言之无文,行而不远。”高考阅卷教师对于这类题型,是着眼于各个得分点给分的。这就要求考生答题时要讲究解题的规范性。归结为以下三个方面:
1. 审清题干要求
任何时候都不能小视题干中的细微要求,审清题干要求可以让我们避免答非所问,造成失分,更重要的是还可以帮助我们正确理解命题人给我们答题的指向,继而找到答题的切入口,针对问题作答,提高得分率。
在广东卷林景熙《溪亭》中,考题(1):诗人运用了哪些反映时间变化的意象来表现其情感?通过认真审读题干,我们抓住“哪些”、“时间变化”、“意象”这几个要求,就明确“哪些”应该是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时间变化”应该是表示时间的词而且要突出“变化”一词,“意象”应该是寄寓诗人情感的“景”、“物”,这样分析之后,我们就可以扣紧这些要求轻松地来作答:诗人运用日(暮)、月(初白)这两个意象,表现时间由傍晚到明月初升的变化,表现作者的孤独寂寞的情感。
2. 运用鉴赏术语
平时的复习训练中,我们应该积累必要的鉴赏术语。比如说语言风格方面:清新自然、简洁明快、准确凝练、含蓄委婉、悲慨沉郁、朴实无华、华美绚丽、雄浑豪放、明白晓畅……;思想感情方面:哀怨忧愁、激愤憎恶、欣喜欢快、离愁别恨、怀乡思亲、追古伤今、坚守节操、忧国忧民……;表达技巧方面:卒章显志、托物言志、象征衬托、烘托渲染、对比描写、虚实相生、以动写静、想象联想……;意象意境方面:恬淡闲适、华美壮丽、清新自然、安谧娴静、雄伟壮阔、明快高旷、深化意境、意境深远……积累了这些具有高度概括性的古代诗歌鉴赏术语,我们在答题时运用它们,就可以收到言简意丰的效果。
3. 掌握表述方式
古诗歌鉴赏考题,我们大致可以作以下六大分类:托物言志类、炼字类、意境类、语言鉴赏类、关键词类、表现手法类等。不管哪一类,一般来说,在表述答案时,我们都尽量采用总分或总分总的结构形式。以“表现手法类”为例,答题步骤要分为三步:准确指出用了何种手法;结合诗句阐释为什么是用了此种手法;此手法有效地传达出诗人怎么样的情感。
【关键词】古代诗歌 解题方法与步骤 读懂诗 读意象 悟意境 扣考题 规范答题
本文主要以高考古代诗歌鉴赏试题为例,来浅析古代诗歌鉴赏试题的解题方法与步骤。
一 发现信息、读懂诗意
读懂诗意,是解答古代诗歌鉴赏试题的基本要求。我们要读懂全诗,就必须借助于诗歌蕴藏的信息。因此,我们解题时要有捕捉信息的灵敏嗅觉。下面,着重谈谈古代诗歌中常见的三种信息。
(一)标题
古代诗歌的标题往往是全诗的眼睛,是解读诗歌的切入口。它可能直接点明作品内容涉及的主体或重点,如全国新课标卷晏几道的《思远人》。
这首词表达了什么样的感情?“红叶黄花秋意晚”一句对表达这种感情有什么作用?
解答时要联系全词词句,联系题目,准确把握。从题目上可以看出(思远人),可以看出是一首思念怀人之作;借秋景、飞云、归鸿等意象来表现这一情感。关注题目,可知情感就是对远方人的思念之情,该考题的答案就基本上可以确定了。
【参考答案】这首词表达了对远方行人的深切思念。首句起兴,以红叶黄花染绘出深秋的特殊色调,渲染离别的悲凉气氛,增添对远方行人绵绵不尽的思念情怀。
(二)作者、注释
了解作者的生平、思想、创作的时代背景、创作风格等,有助于对其作品内容的理解和把握。比如,创作风格方面:陶渊明的朴素自然、杜甫的沉郁顿挫、白居易的通俗易懂、李白的豪迈飘逸、王昌龄的雄健高昂、杜牧的清健俊爽等。
命题人往往有意识地添加注释,注释有时交代了诗作的写作背景,暗示了本诗的思想内容。
如屈大均的《云州秋望》中的注释中说道“屈大均,明末清初诗人。”题中问道:“结合全诗,谈谈你对三、四句的理解”?三、四句为“遥寻苏武庙,不上李陵台”,结合背景我们分析,作为明末清初的诗人,它具有典型的反清复明思想,“遥寻”表现了诗人对守节不降的苏武的崇敬,“不上”体现了对叛国投敌的李陵的鄙夷,结合背景注释,可知诗人表现自己对忠贞不渝的民族气节的追求。若没能从注释中捕捉到这些信息,恐怕答题时就会遗漏了得分点,甚至答非所问,从而造成失分。
二 研读意象、体悟意境
诗歌的意象鉴赏是开启诗歌大门的一把重要钥匙,抓住了诗歌的意象也就能很快领悟诗歌的意境。
平时的训练中,我们就要把握一些典型的意象。如杜鹃(杜宇、子规)―啼血、不如归去―纯洁、失意、哀怨、悲凉思归等;杨花、柳絮、飞蓬、浮萍―身世飘零、萧瑟悲凉;水”、“草”、“雨”--抒愁写恨;流水---愁(李煜: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春草喻恨(离恨恰如春草,更行更远还生),浮云--漂泊、燕子―历史变迁,今非昔比,物是人非等等。诗词中出现这样的具有特定意义的惯用意象,可以把它们作为优先考虑的鉴赏方向。当然,除了意象的“普遍性”,我们也要注意意象用法的“特殊性”,如诗歌作者常用美丽的意象来表达悲凉的感情。
如宋词中陆游的《蝶恋花》中试题问:首句“桐叶晨飘蛩夜语”物描写有何作用?结合诗句分析
分析“桐叶晨飘”为落叶意象, “蛩夜语”为蟋蟀鸣叫,由此我们可知营造了凄凉、萧瑟的氛围。烘托了诗人悲凉的心境。
三 紧扣考题、规范答题
高考阅卷老师对于这类题型,是着眼于各个得分点给分的。这就要求我们考生答题时要讲究解题的规范性。归结为以下两个方面:
(一)运用鉴赏术语
我们应该积累必要的鉴赏术语。比如说语言风格方面:清新自然、简洁明快、准确凝练、含蓄委婉、悲慨沉郁等;思想感情方面:哀怨忧愁、激愤憎恶、欣喜欢快、离愁别恨、怀乡思亲等;表达技巧方面:从诗词鉴赏的角度来说,表达技巧主要包括抒情手法、描法、修辞手法等。意象意境方面:恬淡闲适、华美壮丽、清新自然、安谧娴静、雄伟壮阔、明快高旷、意境深远……
积累了这些具有高度概括鉴赏术语,我们在答题时应用它们,就可以收到言简意丰的效果。
(二)掌握表述方式
古诗歌鉴赏考题,我们大致可以作以下六大分类:托物(人)言志类、炼字类、意境类、语言鉴赏类、关键词类、表现手法类等。以“表现手法类”为例,答题步骤要分为三步:准确指出用了何种手法;结合诗句阐释为什么是用了此种手法;此手法有效地传达出诗人怎么样的情感。
湖北卷吴融《华清宫》 李约《过华清宫》
考题①两首诗描写了不同时期的华清宫,请指出二者主要运用了哪种相同的表现手法,并作简要说明。②两首诗各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研读意象,理出诗歌的情感之后,我们就可以轻松地作以下表述,考题①:两首诗都应用了对比手法(步骤一);第一首宫内宫外对比:宫内绿树成阴,温暖如春;宫外飞血阴云,分外寒冷。第二首今昔对比:今朝杂树丛生,宫殿荒凉;昔日霓裳羽衣,歌舞升平(步骤二)。考题②:第一首诗表达了诗人对无视人民疾苦、沉湎于享乐的统治者的无情批判;第二首诗则表达了诗人对统治者荒误国的讽刺和对王朝兴衰的感叹(步骤三)。
总之,我们在解答古代诗歌鉴赏试题的时候,应该借助古代诗歌蕴藏的各种信息,认真研读诗歌中的“艺术形象(意象)”,体悟诗歌的意境,读懂诗歌的“思想内容”,理出诗人在诗歌中渗透的思想感情,再结合考题要求,按照一定的解题步骤规范作答。
参考文献:
[关键词] 高中语文;诗歌鉴赏;方法
一、把握诗歌诗眼
作者往往通过一首诗的诗眼来表达自己的思想观点和内心情感,抓住反映整首诗主旨的关键字眼和词语,往往这些就是一首诗歌的灵魂,能够清晰的反映作者的思想。要想抓住古代诗歌的诗眼,首先,需要对诗歌的某些字眼本意、语境等进行理解,在语言环境中去领悟一些诗眼的效果和妙处所在。其次,要把握住诗歌的主旨中心思想,来帮助概括诗眼在表达上的效果。如“红杏枝头春意闹”的“闹”字,“悠然见南山”的“见”字,使诗歌生动形象。
二、观察意象,分析内涵
意象在诗歌中是一个极为广义的概念,它既可以指事物,也能够代指一种环境,一种气氛。意象就如同我们往常所说的借物抒情,通过借由一些具体的事物来表达诗人内心的思想情感。例如诗人往往会用“孤鸿”来表达自己内心的失离孤独之苦。阮籍在《咏怀诗》中写道:“夜中不能寐,起坐弹鸣琴。薄帷鉴明月,清风吹我襟。孤鸿号外野,朔鸟鸣北林。徘徊将何见,忧思独伤心。”诗人通过孤鸿这一意象表达自己内心的那份孤独和落寞感,夜晚无法入眠,坐起去弹琴,听见野外还有孤鸿的哀叫声,一种悲伤之感涌上心头,想想自己现在的处境是那么的相似,便更加伤感忧愁,作者通过孤鸿这个意象充分诠释了自己内心的那份心境。
三、了解背景,知情感
所谓的背景,是诗人在写这首诗时所处的时代背景以及家庭政治背景等多方面内容。我们在欣赏古代诗歌的时候,要充分了解背景,从而帮助学生理解诗歌,感受诗人的内心情感,古人在写诗的时候,往往会借景抒情,我们可以抓住这一特点让学生在鉴赏时,首先将描写景物的诗句找出来,然后再去体会所写景物的情感,是喜悦还是悲伤,从而把握诗人的思想情感。
诗人的生活经历往往与诗人的作品息息相关,所以在理解诗歌大意的时候往往要注重联系诗人的生活背景,这样才能够更加准确的把握诗人所想表达的内容。苏轼在写《浣溪沙》这首词时就是在被贬于黄州的时候所写的,这对于苏轼来说,是自己人生政治生涯中一个重大的打击,但苏轼并没有因为这次打击而退缩,而是积极乐观的去面对,可以在这首词中看出即便在逆境中也依然坦然接受,勇敢面对的精神状态,上阕描写自然景观,下阕写出自己乐观豁达的心情,不再沉迷于落寞的感伤中。看似浅显,却值得回味。再如陆游的《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这首七言绝句选自《陆游集》卷二十六。陆游自南宋孝宗淳熙十六年(1189)罢官后,闲居家乡山阴农村。此诗作于南宋光宗绍熙三年(1192)十一月四日。当时诗人已经68岁,虽然年迈,但爱国情怀丝毫未减,日夜思念报效祖国。诗人此时对于国家的收复具有强烈的愿望,但诗人意识到在现实生活中可能无法实现,于是就在一个大雨磅礴的日子,触景生情,只有在梦中去实现自己国家收复后的愿望了,感情深沉悲壮,凝聚了诗人所有的爱国主义激情。
所以我们在赏析诗歌时,要充分了解诗歌的背景,这样才能精准的把握诗人真正想表达的情感。
四、重视注释
有些诗歌在诗歌后都会有注释,阅读这些注释有助于了解与诗歌和诗人的相关情况,以便更好的把握作品内容。李白的《与夏十二登岳阳楼》“楼观岳阳尽,川迥洞庭开。雁引愁心去,山衔好月来。云间连下榻,天上接行杯。醉后凉风起,吹人舞袖回。”诗歌的注释为李白在流放的路途中遇见了自己多年未见,朝思暮想的朋友。通过阅读注释我们可以知道此诗的写作背景,通过背景我们可以看出诗人在写这首诗的时候,心情十分愉悦,所有的意象都很美好,雁儿高飞,花好月圆,都体现了诗人内心的喜悦。
五、分清各种风格流派
不同的诗人在创作诗歌时读会带有自己的写作特色和风格,李白诗歌风格就会偏于热情豪放,而且想象丰富,语言轻快;陶渊明的诗歌恬静平和,怡然自得;王维的诗歌往往诗中有画,意境唯美。古代诗歌按流派来分,分为现实主义流派和浪漫主义流派,浪漫主义强调的是抒情,想象具有创造性,文学表现情感真实;而现实主义则是对生活的模仿,有再现的特征。白居易、陆游等是现实主义的典型代表,屈原、李白等是浪漫主义的典型代表。词按流派可分为豪放派和婉约派,苏轼、辛弃疾是豪放派的代表,作品气势磅礴、感情激昂高亢;秦观、李清照是婉约派的代表,作品往往感情十分细腻,缠绵委婉。
六、熟练掌握各种修辞手法
古代诗歌往往会运用各种各样的修辞手法,例如比喻,是最常用的修辞手法,同一种事物还可以不同的比喻;借代,含蓄、委婉,表达特定的感情;夸张可以突出事物的某一特征,便于更好的抒情,增强感染力;同感,将人类的视觉、听觉、嗅觉、味觉等感官沟通起来,突显食物的特点。古诗词的常用修辞还有借代、设问、反复等等,这些都是需要在平时注意和学习的。
七、结束语
以上提到的只是古代诗歌鉴赏的一般方法的几种,还有很多技巧能够帮助学生提高诗词的鉴赏能力,能够更好的把握诗歌的内涵和寓意,这些都是需要我们在平时的学习中日积月累的,不仅仅是知道这些方法,还要学会灵活运用。
参考文献:
[1]施春花.浅谈高中语文中的古代诗歌鉴赏[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7(11).
古典诗歌是我国浩瀚的文艺宝库中一颗璀璨的明珠,是我们继承优秀传统文化、学习鉴赏优秀古典文学的一个重要内容。由于诗歌语言暗示性、跳跃性、多义性、隐喻性的特点,加上中学生受生活阅历和知识水平的限制,在鉴赏诗歌时往往出现“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情形,即对诗歌的理解停留在感性认识的层面,不能清晰明白地表达感受、阐明思想,在诗歌阅读教学中,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力求将诗歌鉴赏落到实处。
一、理解标题,抓住主题
诗歌语言凝练,它通过高度概括的语言,把丰富的内容蕴蓄到最典型而又最精约的形象中来。诗歌的标题也不例外,它往往可以给我们不少提示。如《山居秋暝》,从标题便可知,诗歌写的是深山秋天之景,“暝”的意思是“落日黄昏”点明了时间;《归园田居》的标题则表明诗人回归农村田园生活,诗歌内容主要是描绘田园生活的情趣;
二、关联作者创作风格
诗人往往有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虽然有的诗人也创作不止一种风格的作品,但其主要的风格特征仍然无处不在。如陶渊明诗歌闲适恬淡的风格,“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巅。”(《归园田居》),“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饮酒》其二)。这些诗句所描绘的优美的农村风光,歌吟饮酒抚琴、读书赋诗、访问邻曲、闲话桑麻的种种情趣,抒发了作者对宁静闲适生活的衷心喜爱,表现出恬淡旷达、安贫乐道的旨趣。李白的诗歌清俊飘逸,“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烹羊宰牛且为乐,会须一饮三百杯。”(《将进酒》)、“天台一万八千丈,对此欲倒东南倾。”(《梦游天姥吟留别》)、“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登庐山瀑布》),如此奇特的想象、富于创造性的夸张、豪迈奔放的气势非“诗仙”莫能为之。而陆游的诗歌激越悲壮,“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书愤》)、“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戌轮台。”(《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这些雄浑豪迈、奋激昂扬的诗句,犹如燃烧在诗人心里的一支爱国火炬,始终吐射着赤热的火焰。其他诗人如王维的清灵空旷、杜甫的沉郁顿挫、“郊寒岛瘦”、曹操的悲凉苍劲莫不如此。
三、了解时代背景,洞察作者内心世界
诗歌总是诗人的精神世界的坦露,即使是对客观生活的描写,也是经过诗人主观感情的淘洗、升华,使之充满感情力量,在鉴赏时,要进入诗人的情感世界,就必须了解诗人的生活背景。王维的一生,除了开元十五年秋天出使塞上以外,长期在京中做官,一生比较安定地住在山林优胜的长安郊外。因而大多数诗为描写自己幽栖生活和自然景物的山水田园诗,他沉溺于内心生活、寄情山水、陶醉自然,正体现了他安适自得、追求清静、爱好孤独甚至参禅信佛的心境。李商隐一生在党争的夹逢中过日子,一直不得志,没有担任过重要的官职,奔走于四川、广西、广东和徐州等地,寄人篱下,做些幕僚工作。他的诗歌思想消极、情调消沉、凄凉婉转、意义隐晦,正是他一生遭遇的形象写照。
四、把握关键词句,品味诗歌意境
虽然诗歌是用形象说话,但诗人的情感思想总是要化成具体生动的形象。这就要求我们仔细揣摩诗句中所饱含着的情感,抓住了关键字句,就相当于找到了理解诗歌的钥匙,这在中国古诗中尤为明显。如王维《山居秋暝》中“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一句,着一“空”字,不仅将秋雨之后暝色四合、山林空寂、万籁无声的画面展开,而且还将诗人寂然空旷、清雅幽静的胸怀和盘托出,真是一字之妙,境界全出。杜甫诗《蜀相》中“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一句,“自”“空”二字,既描绘了丞相祠堂冷清的景象,又抒发了诗人自已英雄失路,报国无门的感慨。李白诗《梦游天姥吟留别》,无论梦游是出于虚构或是诗人果有此梦,都是现实的曲折反映,而现实的黑暗和丑恶便被浓缩在“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这一句中,充分地表现了诗人追求个性自由、蔑视权贵的精神。即使像《离骚》这样的长诗,“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仍能集中反映伟大的爱国主义诗人屈原振兴楚国的政治理想和炽热的爱国情怀,表现了诗人修身洁行的高尚情操和嫉恶如仇的斗争精神,以及对理想的执着追求。
五、准确理解术语内涵,初步形成鉴赏能力
学生在分析鉴赏诗歌时,往往不能准确表达思想,出现辞不达意的情况,要解决这一问题,有必要归纳一些诗歌分析中的常用术语,让学生熟记。这样,学生不仅能读懂诗歌,而且能将自己的理解准确规范、简明扼要地表达出来。以下是一些常用的术语:
1、表现手法:常见的如托物言志、情景交融、联想、小中见大、动静结合、虚实结合、烘托、渲染等。
2、表达方式:常见的如以物托情、借景抒情、借事抒情、寓情于景等。
3、整体风格:如清新飘逸、沉郁顿挫、质朴平实、典雅庄重、雄浑悲壮、凄美缠绵等。
4、语言风格:如清新秀丽、生动形象、简洁凝练、幽默诙谐等。
福建省高考语文《考试说明》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等能力提出了要求。自2016年开始,福建省高考又转为使用全国卷,诗歌鉴赏的分值由6分提高到11分,诗歌鉴赏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在高考诗歌复习中,我们常常遇到学生这样的疑问:“老师,应该怎么做才能在诗歌鉴赏题上拿高分?”“老师,诗歌题得分太考验运气了,运气好的时候分数就高,运气不好的时候甚至只得一二分。怎么做才能保持高分?”“老师,我明明熟练掌握了诗歌各种题型的答题技巧,为什么分数还是不高?”细究原因,很多学生并没有读懂诗歌,或者说没有完全读懂,只能凭借注释的提示或是诗歌中看懂的一些词句断章取义地来揣摩诗歌的情感内涵,于是就出现不完整甚至与诗歌的本意完全相反的答案。
一、古代诗歌鉴赏中存在的问题
在一次高考模拟考试中考查了唐代诗人韦应物的诗。
新秋夜寄诸弟
韦应物
两地俱秋夕,相望共星河。高梧一叶下,空斋归思多。方用忧人瘼,况自抱微z。无将别来近,颜鬓已蹉跎。
注:①此诗作于公元783年。这一年初夏韦应物外调为滁州刺史,因秋来思念诸弟,感秋有此作。②人瘼:人民的疾苦。③无将:不要。
这首诗抒发了作者哪些情感?请简要分析。
参考答案:①对诸弟的思念之情。②对百姓疾苦的忧虑之情。③对自己的劝勉之情:珍惜时光,勤政爱民,有所作为。
阅卷后分析学生的解答,发现存在的问题很多:
其一,没有读懂诗歌。读懂是鉴赏诗歌内容与情感的基础。很多学生在考试中往往忽视了这个基础,而一味追求方法、手法等,在没有理解诗歌的情况下就匆忙做题,其结果可想而知。在《新秋夜寄诸弟》试题解答中,很多学生都只答出了第一点,忽略了后两点,究其原因是因为没有看懂全诗,尤其是没看懂诗歌的后两联。
其二,断章取义。很多考生没有抓住诗歌的整体,只看到了诗歌中的只言片语,只了解了部分意思或者表面意思,没有考虑其深层次含义。很多学生只从《新秋夜寄诸弟》题目中看到了“诸弟”,或者有的学生看到了诗人对人民疾苦的关心,但忽视了诗人对自己的劝勉这层理解。
其三,没有把握情感内涵。情感是中国古代诗歌的灵魂。古代诗歌都是诗人在心灵自由、思维活跃、情感奔放时创作的,集中表现了诗人当时的心情心态。没有把握作者的情感内涵,就不能真正把握整首诗歌,而把握作者的思想情感离不开对景物的分析。《新秋夜寄诸弟》中,“秋夕”“星河”“高桐”“空斋”都渲染上了作者的思念之情。
二、读懂古代诗歌的思路与方法
学生的困惑和存在的问题提醒了我们,在教学中我们或许过于注重诗歌答题的形式和技巧,忽略了更为本质的内涵。如果一首诗,学生根本没看懂,哪里能够准确地答对题目呢?可见,读懂诗歌才是解答各种题型的关键和基础。那么,如何引导学生读懂诗歌呢?
1.读标题
阅读题目对于帮助我们了解诗歌内容、体悟作者情感具有重要的作用。可以说标题是诗歌内容的重要提示。有的标题直接概括了诗歌的内容,揭示了时间、地点、人物、事件和主旨等,如2014年新课标全国卷《含山店梦觉作》即点明了时间――夜里、地点――含山店,和诗人的精神状态。有的标题则揭示了诗歌的感情基调,如陆游的《书愤》诗题点出了整首诗的感情基调是“愤”。还有的标题则点出了诗歌的题材,如2013年高考福建卷《送何遁山人归蜀》,“送”字说明了这是一首送别诗。
诗歌的题目使我们首先对诗歌有了一个直观的认识,带着这样的认识来阅读诗歌,作答题目,避免了一无所知的茫然。《新秋夜寄诸弟》这个标题点出了时间――秋夜,点出了人物――兄弟,还点出了事件――在秋天的晚上写诗给兄弟。
2.读注释
诗歌的注释无外乎有以下几类。
一是作者介绍,包括作者的籍贯、成就、流派、经历等。学生最“喜欢”这一类,尤其是遇上作者有贬官的经历时,答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等总是能捞上几分。韦应物《新秋夜寄诸弟》的注①就属于这种。
二是时代背景。如一道关于曾几《发宜兴》的鉴赏题,注:“①曾几:南宋爱国诗人,曾因触忤秦桧去职。作此诗时,岳飞被秦桧谋害,抗金形势急转直下。②阳羡:宜兴。③张公、善权:分别指张公洞、善卷洞,都是宜兴境内的游览胜迹。”
第一和第二点就是我们平时在诗歌教学中尤其强调的知人论世。了解诗歌的作者经历和创作年代,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诗人的情感。
三是影响诗歌理解的字词的解释。如韦应物《新秋夜寄诸弟》的注②和注③。
四是典故的运用。如李商隐的《菊》中“陶令篱边色,罗含宅里香”,注释是《晋书・罗含传》:“及致仕还家,阶庭忽兰菊丛生,以为德行之感焉。”学生多数会知道“陶令”是指陶渊明,但如果不看注释,“罗含”估计学生就基本不会知道。
3.读关键词
在通读诗歌的过程中,要有意识地寻找一些关键字词。何谓关键字词?在这里指的是诗歌中直接抒情的词,如喜、怒、哀、乐、愁、愤、忧等;以及能表现喜怒哀乐的原因的词,如“飘零”“烽火”等,我们可以称这些词为气氛词。如韦应物的诗《新秋夜寄诸弟》中“忧”就是直接抒情的词,“归思多”“人瘼”和“蹉跎”就是提示情感的气氛词。
4.读意象和意象的修饰词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说:“以我观物,万物皆着我之色彩。”这句话是说当我们心情好的时候,看到的就是“天朗气清,惠风和畅”;而当我们心情不好的时候,看到的就是“黑云压城城欲摧”,听到的就是“寒蝉凄切”。可见诗人描写的外部环境是自己内心的投射。基于此,我们可以根据诗歌中描绘的景物以及景物的修饰词来理解诗人的情感。
如韦应物《新秋夜寄诸弟》诗中:“高梧一叶下,空斋归思多。”高梧是指高高的梧桐,是眼前景物的描写。在古代诗歌中,梧桐很多时候还是离情别恨的象征,如白居易《长恨歌》中“春风桃李花开日,秋雨梧桐叶落时”,就是描写唐明皇与杨贵妃离别之后的情景。诗人在此特别选取“梧桐”作为情感的载体,与下一句 “归思”形成呼应。
5.注意诗句的结构
诗歌的语言非常简短,诗歌的魅力就在于蕴藉,“文已尽而意有余”。这就要求我们在读诗的时候要充分展开想象,找到诗句之间的联系,从而理解诗人的情感。如何找到诗句之间的联系?我们可以从诗歌的结构入手。
提问方式:这首诗在语言上有何特色?
提问变体:分析这首诗的语言风格或谈谈此诗的语言艺术。
答题步骤:(1)用一两个词准确点明语言特色。(点特色)(2)用诗中有关语句具体分析这种特色。(析特色)(3)指出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感情。(析诗情)
解答分析:这类题不重在炼字运用的巧妙,也不是对某一两句采用何种手法做分析;而是重在对整首诗的语言风格的鉴赏。语言风格类的词语有:平淡、工丽、直率、委婉、自然、清幽、雄奇、奔放、悲慨、洗练、沉郁、清新等等;语言特色类的词语有:行云流水、形神兼备、简洁洗练、浅显如话、平淡无奇、词藻华丽、雄健雄浑、低沉、苍劲、舒缓、悲凉。淋漓尽致等等;前者侧重对整首诗的语言评价,后者侧重对语言运用时特色上的整体评价。
另外,风格是由创作个性决定的,是作品在思想与艺术上总的特色。风格就大处而言,有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之分。从诗词曲的总体风格来讲有诗庄、词媚、曲谐(俗)之说,词又有豪放和婉约之别。
示例:读孟浩然的《送杜十四之江南》,分析这首诗的语言特色。
荆吴相接水为乡,君去春江正渺茫。
日暮征帆何处泊,天涯一望断人肠。
答案参考:(点特色)该诗语言如行云流水,冲和而不平淡,情深而不直露。(析特色)首句点明“荆吴”比邻,先说宽慰话。次句写眼前景点,写出了诗人心中的茫然,前两句平和含蓄,情不外露。三旬承上句的“渺茫”,十分自然;“何处泊”一问,含说不尽的殷切之意和关怀之情。结旬恰如巨闸顿开,将惜别之情推上顶峰。(析诗情)款款深情,浓浓别意,尽在“天涯一望”之中,“断肠人”抒离情又不在露。言有尽而意无穷矣。
二、炼字型
提问方式:这一联中最生动传神的是什么字?为什么?
提问变体:某字历来为人称道,你认为它好在哪里?
解答分析:古人作诗讲究炼字,这种题型是要求品味这些经锤炼的字的妙处。答题时不能把该字孤立起来谈,得放在句中,并结合全诗的意境情感来分析。
答题步骤(1)解释该字在句中的含义。(2)展开联想把该字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3)点出该字烘托了怎样的意境,或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示例:《南浦别》白居易
南浦凄凄别,西风袅袅秋。
一看肠一断,好去莫回头。
前人认为,“看”字看似平常,实际上非常传神,它能真切透露出抒情主人公的形象。你同意这种说法吗?为什么?
答:同意。看,在诗中指回望(步骤一)。离人孤独地走了,还频频回望,每一次回望,都令自己肝肠寸断。此字让我们仿佛看到抒情主人公泪眼朦胧,想看又不敢看的形象(步骤二)。只一“看”字,就淋漓尽致地表现了离别的酸楚(步骤三)。
三、一词领全诗型
提问方式:某词是全诗的关键,为什么?
解答分析:古诗非常讲究构思,往往一个字或一个词就构成全诗的线索、感情基调和思想,抓住这个词命题往往可以以小见大,考出考生对全诗的把握程度。
答题步骤(1)该词对突出主旨所起的作用。(2)从该词在诗中结构上所起的作用考虑。
示例:《春夜洛城闻笛》李白
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折柳”二字是全诗的关键,“折柳”寓意是什么?你是否同意“关键”之说,为什么?
答:“折柳”的寓意是“惜别怀远”,而诗歌的主旨正是思乡之情(步骤一)。这种思乡之情是从听到“折柳”曲的笛声引起的(步骤二)。可见“折柳”是全诗的关键。
四、观点不同型
提问方式有人这样认为,有人那样认为,你觉得呢?
提问变体:有人认为某字用得好,有人认为某字用得不好,你认为呢?
解答分析:依据原诗词作答,一定要从原诗词中找到原因、理由。
答题步骤(1)发表自己的观点。(2)找到原诗中该字出现的语句,抓住关键点,分条作答。
《蝶恋花・赤花褪残红青杏小》坡
花褪残红青杏小。燕子飞时,绿水人家绕。枝上柳绵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 墙里秋千墙外道。墙外行人,墙里佳人笑。笑渐不闻声渐悄,多情却被无情恼。
一、培养中职学生古典诗词鉴赏能力的意义
1.有利于我国传统文化的鞑ビ敕⒄
古典诗词歌是我国传统文化当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古典诗歌在现代社会的传承与发展对于我国文化事业的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现代社会的竞争,从根本上来说就是文化的竞争。因此促进我国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的传承与发展也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从总体上来看,在现代社会当中,经济发展成了社会的重要话题,人们对于古典诗歌这种文化形式并不是非常的关注。基于此种情况,在中职院校的教学当中进行古典诗歌的鉴赏教学,可以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古典诗歌鉴赏能力,同时在鉴赏的过程当中,学生可以充分地认识到古典诗歌的魅力,并不自觉地爱上古典诗歌,在自己的日常生活当中就会主动地进行古典诗歌的传播。
2.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在现代社会当中,人才的竞争,从本质上来说就是一种综合能力的竞争。当前,大部分中职院校的学生在毕业之后都会走向工作岗位,直面社会竞争。如果中职院校的学生在学校教育阶段只接受了相应的技能培训,而不接受相关的文化教学,则其在综合能力方面必然会存在着一定的缺陷。而根据“木桶原理”的内容,人的综合能力是由最欠缺的知识直接影响的,因此,做好古典诗歌的鉴赏教学对于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二、培养中职学生古典诗词鉴赏能力的策略
1.提高学生对于古典诗歌鉴赏的兴趣
当前阶段,影响中职学生古典诗歌鉴赏能力提升的最重要因素在于大部分学生对于古典诗歌的兴趣不高,部分学生认为古典诗歌对于其日后的工作并没有太大的意义。因此在实际的学习过程当中,不愿意主动进行古典诗歌的鉴赏学习。另一方面,当前阶段中职学生的教学受到传统教育的严重影响,教师在教学过程当中往往采用一种“填鸭式”的教学,一味地向学生传输古典诗歌鉴赏的理论,学生往往只能被动地接受相关的知识,而并不能真正参与到古典诗歌的鉴赏当中。基于此种情况,当前阶段中职院校的教师需要向学生强调古典诗歌鉴赏的重要性。此外,在进行古典诗词教学时,教师要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通过多种途径提升学生对于古典诗词的兴趣。
2.加强情景鉴赏法在古典诗歌教学中的应用
我国古典诗歌大部分在创作的过程中都是基于某一情景的。因此,在教学中,如果教师可以采用恰当的手段,将诗歌中的某些情景重新构建起来,则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加强学生对于古典诗歌的认识与了解,并保证学生可以更加深刻地进入到诗歌当中去,进一步感受到作者当时的心情以及诗歌中所表达的思想情感。例如,教师可以通过多媒体播放一些该诗歌的视频,从而使得学生受到一定的感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