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5-31 15:07:49
序论:在您撰写新媒体产业发展分析时,参考他人的优秀作品可以开阔视野,小编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这些建议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热情,引导您走向新的创作高度。
[关键词]新媒体 网络动漫 手机动漫
引言
2006年4月,国务院转发财政部等十部委《关于推动我国动漫产业发展的若干意见》,提出力争5到10年使我国动漫产业的创作开发和生产能力跻身世界动漫大国和强国行列。在这样的政策背景下,资金也开始试投入到动漫产业中来,2006、2007两年漫画和动画生产大幅提升。尽管当前动漫产业还面临诸多困难,但发展前景诱人。
1 新媒体的表现形式
新媒体是新的技术支撑体系下出现的媒体形态,如数字杂志、数字报纸、数字广播、手机短信、移动电视、网络博客、桌面视窗等。而数字杂志等,以网络为基本传播载体,具有数字化、网络化、多媒体、交互性的特点。本质上就是网络游戏,是动漫产品在媒体行业的应用。相对于报刊、广播、出版、影视四大传统意义上的媒体,新媒体被形象地称为“第五媒体”。
我国在新媒体形式创新上一直走在世界的前列,语音合成、中文检索等核心技术也保持着世界领先的水平。从2005年开始,一轮以多媒体技术为特征的新媒体浪潮迅速掀起。数字杂志等新媒体形式竞相登场,各种资本纷纷借道新媒体涌入传媒市场,传统媒体也纷纷调整发展重心、改变发展模式。并初步形成了从技术支撑、内容创作到发行推广的完整的产业雏形。
2 新媒体的特点
较之于传统媒体,新媒体有它自己的特点。
(1)新媒体可以与受众真正建立联系,同时。它还具有交互性和跨时空的特点。同时,新媒体给媒体行业带来了许多新的理念和模式。
(2)新媒体与传统媒体最大的区别,在于传播状态的改变:由一点对多点变为多点对多点。
(3)新媒体近乎于零费用信息,对受众多为免费,这对传统媒体的新闻产品制作成本造成挑战。
3 新媒体动漫形式
以互联网和手机为代表的新媒体,继承了原有媒体的特性,将文字、图画、图像、声音等多种载体有机合成,以图文并茂、声形辉映的信息刺激方式同时作用于受众的视觉和听觉神经。新媒体的出现,使漫画传播如虎添翼。传播更广。
(1)网络动漫现状
有数据显示,截止到2007年初,在我国84万个各类网站中,动漫网站约有1.5万个,占全部网站的1.8%。这一数字比2006年初同期相比增加了4000余个,增长率约为36%。动漫网页总数达到5700万个。增长率约为50%。2006年网络动漫市场规模突破1000万元,增长率约为25%。而2007年预计市场规模将达到2500万元。增长率约为150%。以上可以看出,我国的网络动漫产业即将步入爆发期。
然而,在网络动漫蓬勃发展的同时,中国起步较早、初具规模的动漫网站仍存在内容严重同质化、原创内容少、交互性差、技术偏落后等诸多问题。这些问题导致中国大多数动漫网站目前知名度较低,访问量较小,社会影响较小。对网民的吸引力不强。
动漫网站上信息来源不正规、标识不规范现象较普遍。调查显示。大部分动漫网站以日本动漫作品资源为主,且大多没有取得授权,多处在灰色地带。网站的动漫信息则依靠转载国内媒体信息。此外也有部分信息译自国外媒体,总体上动漫网站原创内容在信息总量中所占比例较小。
我国动漫网站多数由个人和非营利性机构主办,普遍经费匮乏,在技术应用和内容表现形式上有欠缺,这与内容加工、技术制作、信息服务、宣传推广等方面专业化程度不高有关。
但不可否认的是,动漫产业受到空前的关注。网络漫画凭借自身覆盖范围广、传播能力强和技术产品优的特点,逐步进入风险投资商的视线。在政府和企业等多方力量的共同推动下,网络漫画的快速发展,为动漫产业的崛起带来新机会。
(2)手机动漫
从全球来看,手机动漫、手机游戏等无线娱乐业务更呈现出快速增长的势头,并已成为3G业务中被人们普遍看好的热点业务。以日本为例,目前日本手机动漫用户已经占手机用户总数的30%左右。在韩国、日本,包括游戏、MTV、卡拉OK甚至下载《蜡笔小新》动画集等内容的手机动漫类业务风行一时。当前,虽然国内3G商用还未启动,但移动运营商已经涉足手机动漫市场,未来市场前景看好。
所谓手机动漫,是指采用交互式矢量图形技术制作多媒体动画内容,并通过移动互联网提供下载、播放、转发等功能的一种服务,能提供动画屏保、来电动画、动漫乐园、疯狂GAME、闪卡SHOW、卡拉OK、火爆MV、影视瞬间、动感资讯、明星风采等丰富应用。
手机动漫的优势就在于其目前采取的技术实现方式主要是基于交互式矢量图形技术的手机FLASH动漫产品。在技术上,移动运营商已经做到了与互联网相同的播放效果。借助于FLASH软件技术,人们不仅可以在线观看FLASH动漫作品。还可以自己动手制作FLASH动漫,这进一步加速了FLASH动漫的流行。尤其是可以和各地电影制作与发行公司合作,将优质的电影、电视转为简短的FLASH动漫,必将引起用户的极大兴趣。
手机动漫业务的推出和发展,将加速传统动漫产业与手机新媒体的结合,形成新的动漫产业价值链和新的产业群,使参与其中的各方实现多赢。并开辟动漫产业新的发展空间。
关键词:移动网络媒体;信息经济;产业发展
一、移动网络媒体
现代通讯技术早已大大不同于传统技术,它不再以邮政、电报、电话业务为支柱,而是逐渐向网络通讯倾斜,媒体产业也跟随技术的脚步发生变化。移动网络媒体指的是以计算机、光纤卫星通信等相关技术为依托,借助互联网向移动通讯设备进行信息传播的平台。移动网络媒体是网络媒体发展的新兴产物,它从属于网络媒体。虽然其继承了网络媒体超时空限制、海量信息、多元化、交互性的特征,但在个性化、便携性、私密性和精确性等方面,移动网络媒体却也有着更加明确和显见的进步。
二、移动网络媒体兴起原因
移动网络媒体的兴起处于中国互联网技术和经济大发展的背景下,与此同时国家政府制定和颁布相关政策大力支持网络经济的创新性发展。三网融合计划的制定和实施也取得初步成效,这也为移动网络媒体的创新提供契机,为长足发展提供了保障。移动网络媒体产业也处于发展的良好阶段,因此吸引了大量资本进入,提供流通血液,促使其快速发展。整个产业目前呈现向上入深的积极趋势。本文就兴起原因联系相关经济学理论作了如下几点探讨:
(一)商品信息需求旺盛
移动网络媒体平台向公众信息,信息具有其特殊的商品性和消费性。大众获取信息的原因在于利用它对世界进行认知和改造。商品信息性指的是能够被接收者接收,并满足其某种特殊需要,有关商品及其生产、流通或消费的消息、情报、数据或知识等的总称。而商品信息的有用性则体现在启发大众思考,解决困惑,并最终积累知识。对于生产者则能提高商品管理决策水平和生产经营效率及效益,因而具有使用价值。商品信息的搜集、加工、传递和交流,要消耗人的劳动,从而可以交换和转让,所以也具有价值。因此,信息能够被直接或间接的消费,网络传媒活动也可被看作一种信息消费的经济活动。人类社会开放和透明程度空前。大众对于外界的了解愿望愈加强烈,信息需求也愈加旺盛,为移动网络媒体产业的发展提供广阔市场。移动网络媒体针对市场特点,自身也进行积极开发和应对。一些信息媒体行业细分市场,精准定位,不仅满足大众森罗万象的信息需求而受到广泛欢迎,还从中取得了不小收益。
(二)移动网络媒体经济的成本和报酬原理
移动网络媒体经济不同于传统经济学的模型框架,突破了边际收益递减规律,互联网产品创新性的观念和服务正在被越来越多人接受,大众的生活方式也受到影响而发生诸多改变。互联网信息商品的生产也正在从高投入、高消耗,低产出的粗放经济转向节能高效,环保。移动网络媒体平台借助于互联网这个海量的信息交换中心和智能及时化运作,运行成本控制低。各种需要的复杂相关程序运作都可以在极短时间内得到处理。用户数量的不断增加不仅不会增加成本,反而能为平台积累大量数据,优化处理过程,从而促进信息产品的投放精准度。边际成本随之递减,因此站在资本投资者的角度,其有较大的选择自由度,而且管理便捷。从广泛的信息交流渠道,提供更加个性化的产品组合与投资组合,优化资本结构,降低交易费用,通过减少交易成本尽可能的获取最大利润。这无疑会极大程度刺激投资者的投资欲望。除此之外,报酬递增。目前大部分移动网络媒体平台仍是免费开放,但是随着用户基数的增大,“二次贩卖”理论开始发挥作用,媒体可以将受众作为商品二次贩卖给广告商,从中受益。用户群越大,与广告商的议价能力和标准就越高,收益就越大,获得的报酬也随之增大。如果我们将常规产业的规模效益视作是线性的,那么信息媒体产业规模报酬将会是几何爆炸式的增长。
(三)Web3.0阶段的产业快速发展期
从1994年我国接入互联网开始的二十年时间里,网络媒体地发展日新月异。大体上可以划分为四个阶段:1994――1998年的初始阶段;1999――2004年以门户网站、新闻网站为代表的Web1.0阶段;2005――2009年,以博客、播客为代表的Web2.0阶段;目前就是自2010年至今以微博、微信等移动客户端为代表的Web3.0阶段。移动网络媒体的产业正处于发热期,未来空间巨大。根据产业发展阶段理论产业的发展也分为四个时期:形成时期、成长时期、成熟时期和衰退时期。在今年的《中国传媒产业发展报告(2016)》中,我国去年媒体产业规模已超过1万亿。为应对目前全球复杂多变的经济环境,我国也调整产业结构放缓经济发展速度,但是在严峻的经济情形下,中国传媒产业在2015年仍然增长了12.3%,整体市场规模达到12750.3亿元人民币。可见我国目前的移动网络媒体产业非但没有随同宏观环境衰退,反而逆势上扬。由此我们可以清晰的认识到移动网络媒体产业正出于成长的快速发展期。
近期视频直播行业不断掀起热潮,不同类型的视频直播网站纷纷涌出一类是演艺秀场类,如YY、网易BoBo、优酷来疯等;另一类是游戏直播类,直播各种网络游戏对战,如斗鱼TV、战旗TV、虎牙TV等。此外,这些网络媒体都有一个特点就是大力投入在移动端的支持,不单纯依靠门户网站导入流量,发展重心不断向移动网络媒体倾斜。Web30阶段发展以来媒体的边界正在逐步消失,各种融合和分化双向流程不断加速向前,众媒时代出现和大力向前这些给移动网络媒体产业注入巨大活力,促进产业的上升发展。未来的移动网络媒体的发展值得我们所有人的期待。
三、移动网络媒体产业存在问题及对策
产业变革促使移动网络媒体的出现和发展,目前移动网络媒体活动无处不在,在人们的生活中占有重要地位,对人们的生活方式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但是产业的活动无论是对外的社会大众还是对内的产业自身都诱发了一些问题的存在。作为日渐重要的部分,媒体产业的问题如果处理不好无疑将会影响产业全局的作用发挥,倘若严重甚至会造成产业凋败和社会混乱。以下是移动网络媒体产业的问题主要体现和相关对策:
(一)移动网络媒体活动的负外部性
当大众生活正在享受移动网络媒体带来好处的同时,如若我们换个角度来看这也是网络对人们生活方式的渗透。网络作为一把双刃剑,其影响自然会映射到整个产业。从经济角度分析,移动网络媒体的活动作为经济活动其存在着负外部性。外部性指的事一个主体行动和决策使另一个主体或群体的福利受损或受益的情况。负外部性即指造成损害的那一方面。在产业中,媒体企业作为经济主体会受到自发逐利的影响在进行活动时即信息传播或宣传的过程中做出的决策会影响到另一端的大众。信息传播本身没有正确与错误,但是当传播者比如企业为了自身目标利益做出不当传播,不知情的大众看似只是在接收信息,但其实无形中自身或他人利益已在影响下受到损害。商业竞争中透过媒体释出虚假宣传,一些个人为了自身利益和关注肆意通过媒体散布谣言诸如此类就是移动网络媒体生产的外部性,它所造成的社会成本不仅包含对对象和无辜大众利益损失,更包含之后政府所投入的消耗。移动网络媒体的兴起增大社会的开放和接触,其带来的外部性也变得更难以控制,放任负外部性的产生和作用,移动网络媒体产业自身必将遭受到灾难性后果。
因此,在解决移动网络媒体活动负外部性的过程中,首先公众、产业和政府都必须清醒意识到其不可根除性。这也就意味者需要三者投入长久持续的努力与合作。公众应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加强自身的甄别能力,做到不盲目、不轻信和不轻传;产业要加强自律规范,对于损害社会大众的媒体予以排斥,建设良好的行业氛围,促使不合格媒体的自我淘汰。在追求自身发展,获取利益的同时兼顾社会效益;政府作为监管者要牢牢握住大棒对于违规乱纪者给予惩罚,加强法规完善和舆论引导。
(二)产业链不完善,盈利模式不清晰
移动网络媒体产业目前自身产业链还不完善。一方面传统主流媒体拥有制作,广告,宣传的主导力量,虽在改革方面加大投入和步伐,但其自身约束较大,步伐相较于其它仍然缓慢。传统新闻媒体在移动端的盈利模式目前仍未很好成熟,尚在摸索。另一方面,一些中小企业在投资热潮下进入产业,催生了视频直播,游戏竞技,企业宣传等多种多样的形式,但是其整体来看较为混乱,盈利广告单一零散,自身没有很好生产能力,大多为多接口似的拼凑。虽然一些媒体企业造盈利模式上更为灵活有所创新比如众筹,P2P等概念,但是其风险较大易滋生问题。新旧媒体甚至矛盾激烈,互有拆台。市场,技术和资本三者风起云涌,产业链的构建和整合任然亟须重视。
主流媒体和中小企业在追求利益扩大的同时,应该放远眼光看到行业的前景,加强合作与对接,共同摸索出最合适收益路径;各个部门之间加强沟通,了解彼此的需求,在移动网络媒体内容上加快融合和创新;技术部门大力发挥基础性作用,巩固现有技术,与时俱进加快研发,为移动网络媒体提供稳固保障和进步驱动力。
(三)产业进入融资快车道,潜在风险加大
移动网络媒体从边缘媒体到主流媒体,提供的机遇是前所未有的,产业的兴起之势也吸引众多投资进入。一些移动网络媒体在风投下,完成了一轮又一轮的融资,其后也都跟着一串巨额的估值数字,众多民间力量也纷纷加入行业。热潮之下泡沫难免,刚热闹唱罢,却又传出收益局势不容乐观。产业内一些媒体滋生了借行业热潮靠融资解决吃饭问题的怪象。这些市场经济下的运作,无疑也使得潜在风险加大,为移动网络媒体整个产业埋下了隐患。
移动网络媒体在发展的过程要保有一颗慎重冷静的心,做好优质的内容服务,客观对待资本进入,结合自身状况寻求合适的时机和路径,不可贪一时的画饼。紧紧把握产业的发展大趋势,又要做好自己独特本领。选取合适的目标,向前发展,看见前面的苹果注意脚下的路,做好风险评估。
四、结语
移动网络媒体产业作为新兴的网络经济产物,其发展前景还是值得期待的。过程中受到了经济环境的变化影响,其仍凭借着庞大的基础奠定和自身实力走上了快速发展的道路,为国家经济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不能否认其中确实有着各种问题存在,但是只要其正视问题,妥善解决,加之国家和政府的引导和大力支持保障,产业逐步得到完善,朝着一个健康,繁荣的方向前进,定会看见一个硕大的果实。(作者单位:安徽财经大学)
参考文献:
[1]张海鹰.网络传播概论新编[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12.
[2]魏立宏.关于我国手机传媒产业发展的研究[D].北京: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12.
[3]陈艳.对手机媒体的传播学思考[J].北京化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3):62-67.
>> 新媒体对文化产业的全方位影响 多媒体技术对文化产业发展的影响 新常态下中国式PPP对文化产业发展的影响 对文化产业发展的思考 文化产业的发展对文化的负面影响 浅析数字媒体对文化产业发展的推动作用 试论教育现代化对文化产业发展的新需求 经济发展对文化产业管理专业的影响 科技创新对文化产业发展的影响实证分析 “一带一路”对文化产业发展的影响及对策 三网融合对文化产业发展的影响等 为文化产业发展插上新媒体的翅膀 对文化产业的辩证思维 论新媒体对文化传播力的影响 文化产业与新媒体产业融合发展的思考 云南省居民文化消费对文化产业影响的实证分析 文化产业意识形态属性对文化市场体系建设的影响 新媒体经济与文化产业发展 浅谈金融危机对文化产业影响 文化政策变迁及其对文化产业发展的效应评价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l
【2】石磊.新媒体概论[M].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9:1
【3】姚林青.繁荣与威胁:日本动漫产业的现状分析[J].《艺术・生活》,2007(5)
【4】实力传播:2013年新媒体广告市场预测[DB/OL]
关键词:媒介融合;传媒产业;发展变革
一、研究背景
随着世界经济的发展,多元化传媒产业的发展受到了广泛的关注,很多世界级企业纷纷完善自己的业务体系,进一步向传媒产业发展。在世界经济高速发展的现代,我国要抓住新的历史机遇,大力发展先进技术,建立自己的传媒系统,促进传媒产业的快速健康发展,因而我国的互联网技术得到了迅速的发展。在这个过程中,网络媒介为网络传媒产业的发展提供了条件,也在网络技术的支持下,促进了网络媒介自身的发展。各种新兴传媒以及网络媒介进入了大众的视野,伴随着用户的增多市场份额不断扩大。随着新媒体的发展以及壮大,对传统媒体的发展带来了很大的挑战,而且新兴媒体的市场份额不断扩大。推动了传统媒体的创新发展,通过媒介融合发展的方式提升自己的市场占有率,这也成为新时期我国传媒产业发展的重要方式。网络媒体在发展壮大的同时,也为传统产业的发展带来启示。对于传统的电视、报刊、杂志等传媒利用成熟的网络技术提升自己的业务水平,扩大市场的同时,丰富了传媒产业的发展形式,推动了我国媒介融合的发展。电视传媒的发展逐渐与网络媒体的发展相结合,建立起自己的视频终端传输播放设备标准,利用网络、手机等扩大自己的市场规模。传统报纸行业的发展也在向网络传媒靠拢,利用互联网技术以及手机等移动终端设备,丰富自己的业务范围,将电子新闻更加迅速的传输到更多的人手里。与此同时,很多杂志期刊也将传媒产业的发展触角延伸到网络媒体,不断发展电子期刊产业,促进了我国传媒产业媒介融合的发展,加强了互联网技术与现代传媒产业的结合,对我国传媒产业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本文的研究是基于新媒体发展背景下的媒介融合,对我国传媒产业的发展变革进行研究。我国传媒产业的发展,受到经济发展的影响,各种传媒形式以及产品交错复杂,一定程度上体现了我国网络媒体技术的发展和成熟,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我国传媒产业发展的盲目性。因而,我们对中国传媒产业的发展变革进行研究,分析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传媒产业发展的特征,对新媒体发展背景下的传媒产业发展的模式进行分析研究,结合实际对传媒产业的发展创新进行分析,希望对我国传媒产业的发展以及变革起到积极促进作用。
充分考虑到我国传媒产业当前发展的困境以及问题,在媒介融合发展的大背景下,我们结合信息对现代人们生活的重要性,对社会发展环境以及发展机遇进行分析,明确现代传媒产业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提出合理的建议。希望通过本文的研究,对现代传媒产业的发展起到积极的引导促进作用,提出合理的产业发展策略,使其在发展过程中更加符合中国传媒产业的发展需求以及实际标准,从而实现自身经济价值的同时,创造更多的社会价值。
二、研究内容、思路及方法
信息对现代而言比金钱更为重要,随着现代人的生活节奏不断加快,信息的快速传递成为很多人的追求和选择。因此在网络技术迅速发展的背景下,以网络传媒为代表的新媒体获得迅速发展,占据的市场份额不断加大。各种网络媒介以及传媒产业不断发展,尤其是在媒介融合发展的背景下,对中国传媒产业的发展提出了新的挑战,而中国的传媒产业的发展也需要进一步做出调整,以与市场更加吻合的发展模式,提升传媒产业集团的企业实力。
本文基于中国传媒产业的发展现状,对传媒产业的发展背景以及目的、意义进行论述分析,明确了研究思路以及研究方法;在第二部分对传媒产业发展中的相关概念以及国内外研究现状进行分析研究,同时结对新时期媒介融合发展的相关理论进行分析论述;在第三部分针对新时期的传媒产业的发展特征进行分析,首先明确了我国媒介融合背景下的发展历史以及现状,然后对新媒体背景下的垄断与竞争进行分析。针对传媒产业发展的价值链体系进行研究,结合传媒产业的发展机制与媒介融合之间的发展关系进行研究;在第四部分,对新媒体发展背景下的传媒产业发展模式以及策略进行研究,首先分析了新时期传媒组织内部的发展变化,然后对传媒产业的联动发展模式进行分析,同时对传媒产业的媒介融合策略进行研究;在第五部分,对我国传媒产业的发展创新进行分析,首先,对技术创新与传媒产业发展的关系进行研究,然后分别以创新管理运营模式以及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两个方面进行分析。
本文在进行研究的同时,紧密结合当前传媒产业发展的背景以及变化。基于我国传媒产业发展的实际情况,对媒介融合背景下的传媒产业的发展进行分析,进一步寻找适合我国传媒产业发展实际的发展模式,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合理的建议,促进我国传媒产业的发展以及变革。以这个研究思路为主线对我国传媒产业的发展以及变革进行研究, 本文通过文献查找法、总结归纳法以及比较研究发展对我国新时期传媒产业的发展进行研究,提出合理的建议,促进新时期我国媒介融合背景下的传媒产业的发展。
三、文献综述
(1)媒介融合概念
随着新兴传媒技术的发展,为我国传媒产业带来新的改革,在新媒体不断发展的新时期,媒介融合无疑是这一时期最为重要而显著的特点。随着媒介融合的发展,现代传媒产业的发展涉及到很多方面,而且媒介融合的相关概念也涉及到很多的层面,其中不仅包括传统的媒体产业,也包括新兴的网络媒体、技术以及相关业务等。对于新兴传媒产业的发展而言,具有巨大的市场发展空间,同时对于他的研究意义也在不断深入和完善。对于媒介融合的定义,就是利用数字技术以及网络技术,以信息为核心,以快速便捷的信息传递为目标的业务拓展,将客户的需求作为产业发展向导,将现代的网络媒体、信息内容以及客户终端三方面有机的联系起来,从而促进现代传媒产业的顺利变革。根据媒介融合定义中的三个核心要素,可将媒介融合分为三种,即媒介内容的融合、传播渠道的融合、媒介终端的融合。其中,内容融合是媒介融合实现的资源基础,网络融合是实现媒介融合的前提条件,终端融合则是媒介融合最终得以实现的载体,是内容融合、网络融合的集成端口。
(2)核心能力的概念
对于任何行业而言,核心竞争力都是一个企业持续发展的根本动力,而核心能力则是一个企业生存发展的主要能力。核心能力的主要作用,就是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通过核心能力突出企业自身的优势地位,进而提高自身的生存发展能力。因而这种核心能力是企业的对手很难达到或者拥有的。对于核心能力而言,主要通过各种技术以及对应组织之间的协调配合实现,通过这种协调的配合和发展,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促进企业实现长期发展以及赢得更多的经济效益。对于自身而言,核心能力是一个企业所具有的自身属性,因而具有独特性、价值性以及不可替代性等直接而明显的特点。
(3)核心业务概念
核心业务是一个企业在市场经济中为自己赢得利润的主要业务,因而企业的核心业务能够与企业的多元化经营产生相互联系,并且通过发展自身的核心业务,完善自己的多元化业务,提升企业在多元化经济发展中的竞争优势,企业的核心业务是企业最具有优势以及代表性的业务,体现了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同时核心业务也是基于媒体融合背景的传媒产业所必须拥有的。
四、新媒体背景下的传媒产业发展特征
在我国经济发展的过程中,传媒产业的发展一直发挥着重要的政治作用,传媒产业自身的事业属性比市场化经济中的产业属性更为突出。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发展,传媒产业逐渐顺应市场化发展的趋势,本身的产业属性逐渐得到加强。新媒体背景下的垄断与竞争对于我国的传媒产业而言存在较为严重的地域差异,现有的传媒发展体制一直是四级办媒体体制,因而我国的媒体数量较多,缺乏统一的管理机制,并且存在较多的小媒体。在很多省份省级媒体都具有不可比拟的绝对性垄断地位。媒介融合下价值链的构建对于传媒产业来说,在媒介融合新的背景条件下,要想构建新的价值链,就必须注重受众,这也是传媒产业价值链的核心。媒体融合规制落后于媒介融合发展,媒介的发展是与科技发展同步的,因此,科学技术的日新月异也导致了新兴媒介的快速增长。对于传媒产业来说,要想实现媒介融合,就必须制定完善的媒体融合规制,这也是促使传媒产业快速发展的重要推动力。
五、新媒体背景下的传媒产业发展模式及策略
新时期传媒组织内部的发展变化,传媒企业同其他任何的产业一样,由一个个相对独立的企业构成,微观的企业构成了宏观的产业。上述中所提及的传媒产业的媒介之间融合策略及模式,在实质上,只是针对于单独的传媒集团或传媒企业来说。传媒产业与其他产业的联动发展模式,根据上文可知,传媒产业要采取媒介融合的发展策略必然会导致更好的行业融入到传媒产业当中。基于新媒体下的传媒产业媒介融合策略。随着社会竞争的愈发激烈,媒体之间的融合也是大势所趋,究其表现形式来说,主要有两种:
一是通过传统媒体企业与现代媒体企业的并购融合实现企业之间的重组,优化企业内部结构,打造出新的适合现代社会的媒体团队。
二是通过融合传统媒体与现代媒体之间的关键技术,使得两种媒体互相取长补短,让传统媒体在新时代迸发出新的活力。
六、 我国传媒产业的发展创新
技术创新是媒体创新的核心,在客观上,集团的跨媒体运营、媒体融合,需要对各类信息进行统一采集,放在同一平台上,采取多种介质、多格式生成的方式,以此实现一次性采集、多次生成、销售。媒体融合迫切需要储备、培养、打造一支精英团队,来指挥和完成多媒体的采编管理工作。推进体制改革促进媒介融合发展。从20世纪末开始,媒体融合成为世界媒体产业发展的趋势,由于在同一市场拥有多种媒体可以覆盖更多的受众,越来越多的大型媒体集团要求本国政府开放媒体所有权的呼声越来越高,各国似乎都在经历一场媒体体制上的变革。
七、总结及展望
当前,媒介融合已经成为了我国传媒产业主要的发展和变革手段。在崭新的传媒环境中,媒介融合意味着新一轮的发展机遇,与此同时,这也是对我国传媒企业的一个不小的挑战。虽然我国当前已经开始不断重视媒介融合对于我国传媒产业的重要性,并积极的开展和深化相关内容的研究。但是目前大多数对于我国传媒产业的研究只停留在对表面现象的描述,或者是对于一些理论设想的整合。 虽然我国当前已经开始不断重视媒介融合对于我国传媒产业的重要性,并积极的开展和深化相关内容的研究。但是目前大多数对于我国传媒产业的研究只停留在对表面现象的描述,或者是对于一些理论设想的整合。所以,如果仅仅是对于传媒产业表面层次的研究,就必定会造成该领域的研究流于简单化,从而无法实现媒介融合策略的有效实施。因此,对于我国传媒产业发展变革的研究,必须要创新研究的方法和思路。可以通过借助其他的社会科学理论来进行更为深入的研究和深化。
参考文献
[1] Tim Porte. London Bombings: T he Unread News paper [ EB/ OL ] http: / / timpor ter. com/ fir st dr aft/ ar2chives/ 000468. html, 2005- 07- 07.
[2] Andrew Nachison. Good business or good journalism.Lessons from the bleeding edge [ EB/ OL ] . H ttp: / / xici. net/ b244699/ htm. 2001- 5- 10.
[3] The Daily. About The Daily [EB\OL]. http:///about/, 2011-02-01.
[4] 王菲.媒介大融合[M].广州:南方日报出报社,2007.
[5] 熊澄宇.信息社会4.0[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02.
[6] 刘颖悟.三网融合与政府规制[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5.
[7] 迈克尔.埃默里等.美国新闻史:大众传播媒介解释史(第9版)[M].展江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
[8] 中国社会科学院美国研究所.美国年鉴(2002) [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
关键词:新媒体 数字电视 产业发展
中图分类号:G229.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3)02(b)-0026-01
在党的十报告中指出:“文化实力和竞争力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的重要标志。”“要发展广播影视、文学艺术事业,促进文化和科技融合……提高文化产业规模化、集约化、专业化水平。构建和发展现代传播体系,提高传播能力。”从1958年我国第一座电视台开播到今日,作为一种融汇了多种传播符号和传播手段的强势传播媒体,电视已经成为当地人了解世界的主要渠道和窗口,在当今的社会中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
近年来,伴随着新媒体的出现和迅猛发展,传统数字电视媒体的发展面临前所未有的冲击和挑战,我国数字电视和各卫星电视台的产业发展受到很大的冲击。在这种情况下,数字电视产业应充分利用自身优势,进一步整合电视媒体资源,开创新的数字电视产业发展模式,与新媒体形成优势互补,做到资源共享,保持旺盛的产业生命力。
1 新媒体传播对我国数字电视产业发展的影响
所谓新媒体,是指在计算机技术和网络通信技术支撑体系下出现的新式数字媒体形态,相对于纸质报刊、户外、广播、电视四大传统意义上的媒体,新媒体被形象地称为“第五媒体”。随着3G网络的日益完善和智能手机的普及,数字电视的发展受到挑战。截至2011年6月,中国网络视频用户已达3.01亿,几乎占到网民总数的2/3,中国已经成为名副其实的全球新媒体用户第一大国。
未来的新媒体平台将对传统的电视媒体形成强烈冲击,并侵蚀大量的数字电视客户。微电影产业的迅猛发展也对传统电视产业形成强烈冲击,其他移动电视、楼宇影视、便携式PSP等新媒体用户,也将在很大程度上分流数字电视的用户群体。
2 新媒体环境下我国数字电视产业发展模式分析
21世纪是信息科技高速发展的时代,也是数字媒体影像艺术迅速传播的时代,作为主流媒体的电视将以新的姿态呈现在观众面前,电视节目内容也必将大大丰富和发展。电视节目制作的流程和制作技术逐渐向非线性化、网络化、信息化方向发展,电视媒体与网络媒体、通信媒体的融合也越来越紧密,与之相适应,信息时代的媒体融合也对我国数字电视产业发展模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2.1 更新信息传输方式,整合新媒体资源
积极借鉴新媒体的信息传播模式。在信息传输方式上,新媒体从最初的因特网、数字电视、无线互联网到智能手机、MP3、PDA,跨越了传统媒体,集通新技术、互联网、视觉艺术等其他学科于一身,打破传统媒体的单一传输方式,对传媒资源进行新的整合。当今的我国数字电视产业,应该从新媒体的这一信息传播优势中获得的启发,不断改进自身的信息传播模式,加快和更新传播网络,整合数字媒体信息传送方式。作为数字电视媒介,除了声音和图像之外,要努力发展技术,整合其他信息传输方式为自己所用,例如尽量实现传播图文信息的实时传播。
2.2 转变电视传播模式,发展互动数字电视
新媒体冲破了传播界限,采用互动传播模式。网络新媒体的互动模式能够做到实时互动,例如在线BBS、新浪等大型商业网站推出的网络博客、腾讯公司推出的在线交流软件QQ等。这些传播模式,没有任何时间限制,任何人在任何时间都可以上网互动,所以今后的数字电视产业发展,应该加强在数字电视节目互动性上的改革,注重与观众的互动。例如在播放一个电视节目时,可以让观众以多种方式灵活参与,现在很多知识竞赛类的节目都有这样的方法。
在互动数字电视的新时代,让观众从被动看电视的“广播时代”进入主动选择的视频“点播时代”。在传播的节目形式上,可以向用户提供包括高清频道收看、高清视频点播、在线游戏、电视支付、远程教育等多种视频和应用服务,从而彻底改变“你播我看”的传统收视习惯,让观众真正实现从“看电视”到“用电视”。
2.3 拓展发展平台,实现规模盈利
面对新媒体环境下机遇和挑战并存,西方电视媒体在经营上的策略是—— 拓展平台,实现与新媒体的平台对接。由于英美等西方发达国家的电视产业发展早于我国,他们更早接触新媒体并受其影响,其发展模式值得我们借鉴。对于海外声名煊赫的传媒巨头来说,拓展平台的惯用做法就是收购、跨媒体合作。
我国数字电视产业要实现规模盈利就要走产业化发展的道路,使经营模式和获利方式更加多元。除了依靠数字媒体广告外还可以开拓数字电视产业周边产品,如电视剧电影版权、艺人经纪、电视节等获利渠道。同时,还应加强与影视公司的合作,实现自身资源的整合和优化配置。今天的电视媒体必须利用自身优势,加快多种媒体融合,并结合自身媒体长期建立起来的市场优势,打造自己的产业影响力,树立起电视媒体话语权的新形象,成为新媒体传播时代的“第一媒体”。同时,数字电视可以拓展产业发展平台,用电视来融合新媒体,实现资源的优势互补,共赢发展。
新媒体的出现和发展,对我国当代数字电视产业的发展带来的,更多的是机遇和挑战。我国数字电视产业要正面迎接挑战,一方面要借鉴新媒体的优势来改革;另一方面要从自身优势出发,不断进行创新、整合。只有这样,才能在激烈的新媒体环境竞争中,与时俱进,独具特色,共荣发展。
参考文献
[1] 杨贵明,刘洪斌.从中国广播网的应用看流媒体技术的发展[J].广播与电视技术,2004(7).
关键词:动漫产业;发展模式;比较分析
中图分类号:F127 文献标志码:A
动漫产业发展前景广阔。处于发展初期的黑龙江省动漫产业,与国内外动漫产业发达国家或地区仍然存在差距。正确认识黑龙江省动漫产业现状以及黑龙江省动漫产业现有发展模式,通过与国外成熟发展模式进行比较,积极找寻有利于黑龙江动漫产业发展的优势因素,改变不利因素,才能把动漫产业做大做强,助推黑龙江经济腾飞。
1 黑龙江动漫产业基地发展及产业发展现状
黑龙江动漫产业基地自2006年成立至今,始终把原创动漫作为发展重点,并充分利用黑龙江特色地理、文化资源,打造龙江动漫。基地现已成为国家文化产业示范基地、国家动漫出版产业基地、国家新媒体特色产业基地、国家影视网络动漫实验园和中国国际青少年动漫培训基地。截止到2010年底,入驻企业、从业人员、年生产动漫能力以及总注册资金、销售收入都有显著增加。如表1所示。
黑龙江动漫产业发展用SWOT分析加以说明。
优势分析:各式各样的龙江盛会推介平台。哈尔滨是黑龙江省的省会城市,各类展会多在哈尔滨举办。哈尔滨国际冰雪节是世界闻名的冰雪盛会。哈尔滨是中国啤酒发源地,哈尔滨国际啤酒节期间,多有酒文化展览、绿色食品展销会、群众娱乐巡游等活动。哈尔滨之夏音乐会是国家级音乐盛会,群英荟萃、规模盛大,使哈尔滨成为名副其实的“音乐之都”。中国哈尔滨经济贸易洽谈会(哈洽会),涉及多个国家和地区参展商,共同洽谈进出口贸易与国内外经济合作。此外,松花江湿地旅游文化节、中国黑龙江(镜泊湖)国际度假旅游节、“五大连池中国火山圣水节”等都为发展特色文化和民俗活动奠定了基础,为黑龙江动漫形象的创作获得了宝贵的现实基础。
劣势分析:动漫人才稀缺。黑龙江已经有多所院校开办了动漫专业,但是由于动漫制作涉及编剧、策划、制作、宣传等多个方面,高校培养的人才多从事技术,导致动漫创作缺乏新意,营销环节也不尽如人意。此外,南方的高薪报酬对北方的动漫人才也是极大的诱惑,有经验的动漫人才纷纷南飞,让原创动漫企业无可奈何,大量动漫人才流失。
机会分析:政府政策扶持。《黑龙江省委宣传部等部门关于推动黑龙江省动漫产业发展的实施意见》(2007)和《黑龙江动漫产业(平房)发展基地省市区共建暂行办法》(2007),包括财政、税收、投融资、人才培训等多个优惠政策并鼓励原创动漫创作。《黑龙江省人民政府印发关于促进服务业加快发展意见和若干政策的通知》(2008),誓在动漫产业、网络文化产业、广播和影视业等领域取得跨越式发展并鼓励品牌化、民族化,支持科研单位、大专院校、各企业联合开发动漫游戏以及相关产品。黑龙江动漫产业基地优惠政策(2010)指出了关于享受该政策的对象、入驻企业的主要生产经营活动,以及给予的房屋优惠政策、税收扶持政策。
威胁分析:黑龙江的版权保护力度不够。《帽儿山的鬼子兵》在盗版的强势冲击下,损失高达400万元。黑龙江省在动漫作品的版权保护上出台政策较晚。《黑龙江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黑龙江省知识产权战略纲要(2011--2020年)的通知》(2010)在版权部分明确指出,重点扶持动漫游戏、新闻出版、广播影视等相关版权产业发展,大力支持原创和自主研发,重点打击侵权、盗版等制售、传播行为,遏制盗版现象。
黑龙江动漫产业现有发展模式。
其一,与旅游业联动发展。旅游业是黑龙江发展较为成熟的产业之一,其中冰雪旅游更是驰名中外。冰雪旅游业和动漫产业联动发展,通过充分利用冰雪这一得天独厚的天然优势和动漫衍生品种类繁多的特点,打造特色动漫旅游产品,同时通过产品的传播来宣传动漫形象,加快动漫产业迅速成长。其次,开发不局限于动漫产品本身,更拓展到黑龙江民俗相关领域,民俗与冰雪相结合,重视动漫形象衍生产品的开发,提升动漫形象的影响力,并借此推动旅游业、动漫业以及高新技术产业等相关产业的进一步发展。
其二,发展衍生品市场。根据调查结果显示,衍生产品利润占据整个动漫作品盈利的80%,可见开发一个成功的衍生品对动漫企业成本的回收至关重要。而衍生品市场发展的关键在于动漫形象是否赢得人们的喜爱。黑龙江动漫企业制作的动漫形象知名度不高,黑龙江的动漫形象,必须有自己的品牌。其次,衍生品营销也是黑龙江动漫企业推销动漫形象的途径之一。衍生品包括音乐、图书、文具、书籍等文化产品,也包括网络游戏、饮食、服装、纪念卡片等,都能给动漫企业带来丰厚的利润。衍生品也可分层次定位,例如英法动漫衍生品多走精品路线,产品直接进入高档市场。衍生品市场也不仅局限于全国,有能力的动漫企业甚至拓展到海外市场。
其三,发展新媒体优势。新媒体包括数字报纸、数字杂志、网络、移动电视等,被形象地称为“第五媒体”。随着计算机技术的迅猛发展以及终端用户不断增加,网络动漫具有广阔的市场以及发展空间,成为动漫产业发展主流趋势。相比传统媒体而言,新媒体大大降低了动漫的制作成本、缩短了动漫产品的生产周期。新媒体同样降低了动漫产业的进入标准,却鼓励了企业对网络动漫原创的热情,强化了网络宣传动漫形象的基础,并且结合当今最流行的3D、4D技术,大大扩展了动漫产品的传播范围,扩大动漫产业的受众,从而增加动漫企业的利润。因此,发展黑龙江动漫产业一定要积极鼓励发展新媒体的优势,让新媒体成为主流传播媒介的同时更好地为动漫产业服务。
第四,打造产业聚集区。黑龙江动漫产业集中于产业园区或创业园区内,不仅在哈尔滨设有黑龙江动漫产业(平房)发展基地,2011年5月22日,大庆国际动漫城项目启动。项目建成后将形成数字动漫创意研发基地,创意设计基地,教育培训、展示交易、商业服务基地三个产业基地。大庆国际动漫城不仅助推大庆动漫产业,更为黑龙江动漫产业的发展注入了新鲜的血液。
2 美日韩动漫产业发展分析
关键词:新媒体;武术传播;武术文化品牌
中图分类号:G8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6—1839(2016)01—0025—03
武术文化是一种以武术为核心,以中国传统文化为基础发展而来的传统文化。作为中国四大国粹之一,武术具有浓厚的民族色彩与人文情怀。在信息化、民族化的时代背景下,中国武术的传播与发展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当今时代新媒体的传播已经成为中国主流的信息传播媒介。新媒体时代的到来,为中国武术的发展带来了新的挑战与机遇。武术文化产业是武术产业的一部分,拥有得天独厚的发展条件。武术人才资源丰富、流派繁多,并且武术消费市场广阔,这些特点都为武术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必要条件。武术本身所具有的经济和社会价值,也使得武术产业有着巨大的潜力。然而,与发展良好的产业相对比,武术产业的发展还存在着诸多问题,博大精深的武术文化、丰富的武术市场及武术资源等这些产业优势与武术产业萎靡不振的发展现状形成反差。当今信息化的时代背景下,作为民族象征、国家名片的武术,应如何合理借助新媒体来继承与发扬武术,这是迫切需要我们思考的问题。如何借助网络新媒体传播,使中国传统文化及现代文化与东西方体育文化在冲突、碰撞中完成融合的过程,进而达到武术文化传播的目的,对中华武术的可持续发展具有积极的意义。
1新媒体与武术文化
武术文化产业是指:从工业化和商业化的角度对武术文化资源进行创意的开发,以形成武术文化产品及相关服务活动为中心的产业集合。在信息化及全球化的时代背景下,武术产业应积极促进与新媒体交流与合作,新媒体以其形式丰富、互动性强、渠道广泛、覆盖率高的特点,在现代传媒产业中占据了越来越重要的位置,通过提供武术新闻、介绍视频、专题访谈等节目,利用武术杂志、因特网、电视广播等传媒途径,营造良好的武术氛围,并获得良好的经济效益。作为现代社会最广泛、最直接的传播媒介,新媒体是一种社会辐射力很强的文化载体。新媒体不仅影响到文化传播的范围、内容及速度,成为文化传播的强大动力,而且它的诸多特点已进入当代文化的深层结构,使当代文化的传播呈现新媒体特征。中国武术作为中国特色的文化形态,必须融入虚拟与现实的新媒体传播转型中,不断接受新的冲突挑战、不断利用新的发展机遇,只有这样才有可能在未来的世界占有一席之地。
2新媒体对武术文化产业发展的必要性
2.1基于武术文化价值的发展分析
武术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武术传播的核心就是文化传播。随着新媒体时代的不断发展,人们的生活方式与文化理念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2011年4月8日,李连杰宣布与马云等一起组建成立了“太极禅文化国际发展公司”,向全球推广太极文化。这是武术文化与互联网武术的“强强联手”是武术文化产业发展的成功案例。新媒体的时代背景下合理利用网络资源不仅是武术文化产业发展的重要途径,也是武术文化对外传播的重要窗口。中国武术文化的发展具有强烈的不可复制性与不可替代性,它不仅仅是一种身体的技术运动,更是一种传统文化。网络化为中国武术的传播带来了极大的便捷,武术文化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具有不可复制性的特点,而且在世界文化中也具有不可替代性的地位;它不仅有着身体运动的体育外在,更有着高于身体运动的文化内涵。武术面临着“文化的缺失”现象。武术的传播仅仅停留在浅层的技术传播。郭玉成在《中国武术传播论》中指出:在西方体育的冲击下,中国武术传播出现了分化,体育化的竞技武术成为中国武术的主流,但从文化传承的角度又属于浅层传播的范畴。武术传播的核心是文化传承。
2.2基于武术文化保护的发展分析
当前武术文化面临着保护与传承的问题,如果不加以重视与宣传有可能一些珍贵的武术文化将有可能消失,武术文化通过现存的个体继承而展现,如果不加以记录与传播,武术文化很有可能面临消失的边缘。由于资料有限,很多珍贵的资料没有办法分享交流。一些传统的武术拳种经常会出现,无人继承的局面,但另一方面想学的人又往往找不到老师指点。新媒体下可以更好地借助网络平台,通过分享视频等形式进行交流学习。通过大量的信息交流有利于从文化层面对武术的挖掘、继承和发展,这样才能使保存武术文化的多样性、完整性成为可能。武术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它的发展更多要依赖非物质文化遗产政策的保护。
2.3基于武术文化传播的发展分析
文化需要传承,传承需要传播,传播需要媒体。当代武术文化的发展不仅要传承内在的文化底蕴,还应该从合理有效的传播途径入手,中国武术文化不仅是民族的,更是世界的。现代化信息科技手段的涉人,对武术文化产业的发展起着重要的推动作用。借助高科技对传统文化资源的再提升。通过声、光、色、画、语言、文字等符号形式的交融体,能给人一种直观的审美感。例如少林寺文化产业的发展,利用多媒体效果来编排舞台剧。武术文化的传播需要利用多媒体的传播途径。武术要想快速走向世界,加速武术文化的传播与发展,就必须走现代化道路,而其中关键是首先实施信息化。信息化的实现就需要有先进的科学技术的支持。武术的传播与发展必须要整合各种有利的社会科技和信息资源。随着新媒体社会化的不断深入,武术文化产业的发展只有借助新媒体的传播途径,才能使武术不断地弘扬与发展。
3新媒体下武术文化产业发展的应对策略
3.1打造武术文化媒体品牌,提升武术文化产业的文化力
大力宣传武术文化,塑造具有鲜明个性的文化品牌。扩大武术的影响离不开媒体的宣传,媒体也可以通过打造武术节目品牌、武术信息,来增加收视率、收听面和点击率。通过举办媒体合作举办武术赛事并联合国内和境外电视机构,整合电视、网络等多种传媒资源,提升武术文化品牌的文化力。通过大众参与的方法,以全新的视角向世界展示中国功夫的魅力,并以此为载体,在全球范围内传播和弘扬中华文化,建立系统清晰的武术品牌,树立良好的品牌形象。借鉴国外成功企业的做法,开拓武术文化产业市场。以资本运作的方式,或并购、或战略合作等方式,把具有较大发展潜力和成长空间的,如电视传媒、网络、报刊等的平面传媒和网络传媒相联络,实施跨媒体、跨区域等战略,构成一个立体的传媒网络,才会赢得市场主动,实现“单一化经营”向“多元化经营”转变。
3.2多元化发展武术传媒途径,提高武术文化产业的影响
目前市面上关于武术刊物只有《中华武术》、《精武》等发行量不大的武术信息载体。电视武术节目也不多,河南卫视的“武林风”等几个影响力较小的频道,目前还没有属于武术领域的武术报纸专刊。所以媒体要积极打造能和《体坛周报》同级别的武术媒体。通过微博、微信的互动,武术贴吧的影响,电子书籍的阅览增加武术文化传播渠道。针对目标进行方式选择。品牌营销作为武术发展的一项战略任务,在实施过程中应在指导思想、战略目标、战略重点和实施方法,突出重点项目,强化特点,明确目标人群。扩大武术文化产业的的发展途径。以少林武术与武当武术为例,这些都具有深厚的武术文化底蕴。少林武术借助新媒体的平台打造自己独特的文化品牌,通过新媒体的宣传与编演舞台剧系统地开展少林禅、武、医、艺术等少林文化的研究。同时,电子媒介的涉入为武术文化产业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多媒体的技术发展为武术的传播使得武术以多样的组织形式,声、光、色、画、语言、文字等符号形式的进行展现,给人一种直观的审美感。现代化信息科技手段对武术文化产业的发展起着重要的推动作用。
3.3发展武术游戏与动漫,开拓武术文化产业的平台
以网络游戏、动漫产业为代表的新兴武术文化产业发展势头强劲,自2004年中国网络游戏产业全面进入“大运营商时代”以来,部分国产网游开始起步,如中国自主开发的民族网络游戏《剑侠情缘》、《梦幻西游》、《刀剑ONLINE》等一大批国产网络游戏极具民族特色,制作优良。从2007年3月起,由中美合作的“新武侠新文化”项目正式启动,拟把金庸、古龙等十多位作家的武侠作品改编为动漫作品,未来几年武术题材的动漫将蔚然成风。当今社会高科技的加入和新媒体的迅速发展,武术题材的电子游戏和影视产品不断加速武术产业的发展。21世纪视觉类媒体对人们的生活影响远远超过了文字类媒体,电子计算机、智能手机和高清网络电视的普及为武术电子游戏和影视产业的发展提供了足够大的平台。开拓武术搏击游戏、武术影视动漫、武术电子游戏及影视产业的高速发展产生了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同时也扩大了武术影响。
3.4提高武术自觉与自信,加快武术文化产业的发展
中国武术作为一种社会文化现象,带有鲜明的民族特征。经过长期演变,不断吸收其他优秀的传统文化,形成了具有丰富哲理性与艺术性的传统文化。武术文化体现了一种“天人合一”、“尚武崇德”的思想,同时,他隐性的文化特征是与其他体育项目的最大区别。蕴含于内在的精神价值是武术运动得以延续、传承、与发展的关键所在。在信息化的时代背景下,我们更应该了解传统的武术文化知识,提高对武术文化的自信。从武术文化主体对中国武术文化内涵的充分领悟达到对文化自知,只有充分的认识到武术文化的内涵,才能发挥文化资源的最大利用化,实现其产业操作化,最终通过实现武术文化产业发展增强武术文化的自信。
4小结
在“文化强国”、“中国梦”的时代背景下,借助新媒体科技对武术文化资源进行保护与提升,是武术文化产业发展的契机。随着经济发展,信息化的广泛传播武术产业面临更多的挑战和机遇,我们必须抓住时机,充分挖掘和利用武术文化资源,借助新媒体的传播途径使武术文化产业向着健康、有序的方向发展。这不仅是武术产业发展的趋势,也是武术事业可持续发屐的必然趋势。在文化全球化发展进程中,武术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必须形成自己的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加强武术文化建设,并在新媒体的的理念下,积极进行武术文化产业的发展。充分认识到武术文化的丰富性及其市场潜力,以“武术搭台,经济唱戏”来推动武术文化产业的发展,促进武术文化和经济达到双赢,使中国武术走得更好更远。
参考文献:
[1]邱服冰.新形势下武术文化产业发展的几个核心问题探讨[J].四川体育科技,2011(3).
[2]冯子标,焦斌龙.大趋势——文化产业结构传统产业[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
[3]陈少峰.文化产业战略与商业模式[M].长沙:湖南文艺出版社,2006.
[4]赵静.我国武术运动产业化研究[J].搏击·武术科学,2005(3).
[5]付成林.全球化视野下武术文化产业发展探讨[J].搏击·武术科学,2015(3).
[6]唐云.传统武术文化产业发展的SWOT分析和模式构建[J].搏击·武术科学,2015(2).
[7]周伟良.文化安全视野下中华武术的继承与发展:试论当代武术的文化迷失于重构[J].学术界,2007.
[8]郭玉成.中国武术传播论[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8:12.
[9]戴国斌.文化自觉语境中武术研究的探索与思考[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1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