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优发表网,期刊支持: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股权代码(211862)

购物车(0)

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期刊投稿 出版社 公文范文 精品范文

高效课堂内容范文

时间:2023-05-31 15:07:38

序论:在您撰写高效课堂内容时,参考他人的优秀作品可以开阔视野,小编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这些建议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热情,引导您走向新的创作高度。

高效课堂内容

第1篇

【关键词】 高中化学 优化设计 高效课堂

【中图分类号】 G633.8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992-7711(2014)10-028-010

教学活动是教师与学生之间进行沟通、交流的发展过程。离开学生主体的教学活动,教学效率显得低下。新课程强调将生活引入化学课堂,将化学学习和生产生活实践相结合,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潜能,将化学课堂的活力充分展现出来。这就要求我们的化学教学多注重实验教学,优化课堂教学结构,以真正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一、联系生活实际,提高学生科学素养

在平时教学时,我们发现很多学生都存在着重视理论知识,缺乏动手能力的现象。如何让学生真心喜欢化学呢?我觉得应该从学生擅长的理论知识入手,在生活实际中应用化学知识,让学生在生活中有意识地培养化学动手实践的能力,以真正顺应“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得新知识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能力”的课程改革目标。

如高二化学氮族元素中的氮氧化物时,可向学生讲解NO、NO2是大气的污染物,而空气中的NO2是造成化学烟雾的主要因素。在紫外线的照射下,会发生一系列光化学反应,产生一种有毒的烟雾“光化学烟雾”,刺激呼吸器官,使人生病甚至死亡,但并不是没有办法解决,即使发生化学反应后出现的问题,同样的也可利用化学反应来解决,以此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科学素养。

二、重视实验演示,培养学生探究思维

在《碳和碳的氧化物》的学习中,包含着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法、木炭还原氧化铜、一氧化碳还原氯化铜等实验,这些实验都是化学实验考查的重点与热点,都需要我们在学习时加强理解。对于“碳酸钠”和“碳酸氢钠”,我们不仅从用途中区分,“碳酸钠”可用于玻璃、肥皂、造纸、纺织等工业以及洗涤剂;“碳酸氢钠”用于发酵剂、灭火器、医疗上用于治理胃酸过多等。在学习时,我们更要注重实验的演示,掌握鉴别方法,如(1)分别加热少量固体,若发生分解反应,将产生的气体通过澄清的石灰水中,石灰水变浑浊的原试剂是NaHCO3,另一个为Na2CO3;(2)分别取一定量的固体,加入等浓度等体积的盐酸,反应快,产生气体相应多的试剂为碳酸氢钠,另一个为碳酸钠;(3)分别取其稀溶液,滴加氯化钡稀溶液或CaCl2溶液,产生沉淀的试剂为碳酸钠,另一个为碳酸氢钠(特别注意:此方法必须取极稀溶液)。

在高中化学实验教学中开展自主探究合作教学,对于学生学习能力的提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如在教学Cl2的性质时,首先设疑:Cl2能否溶于水?能否与水的反应?若能,生成物是什么?学生讨论出实验方案,再来实验验证。实验:(1)在两瓶颜色相近的氯气中任取一瓶加少量水,振荡,与另一瓶氯气比较颜色,由此可得出什么结论?(2)在氯气中分别加入:AgNO3溶液和稀HNO3;NaHCO3溶液;蓝色的石蕊试纸。分别看到什么现象?结论如何?(3)将纯净干燥的Cl2,分别通过干燥的和湿润的蓝色石蕊试纸,又观察到什么现象?说明了什么?等问题探究。然后一起讨论分析:(1)加水的试剂中气体颜色变浅,水溶液变为黄绿色;(2)产生白色沉淀;产生气泡;先变红后褪色;(3)干燥的试纸不变色,湿润的试纸先变红后褪色,最后让学生得出实验结论。重视实验演示,通过变验证性实验为探究性实验,活跃了学生的思维,激发了学生主动积极探究的热情,增强了学生的自信,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

三、改进实验装置,提升实验创新意识

第2篇

关键词: 高效课堂;呈现;方式

一、教学内容的经验化方式

教师在呈现教学内容时,要根据学生原有的知识状况,通过复习、提示、铺垫、引申等方式,激活与学习新知识有关的旧知识,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中找出学习新知识的“支撑点”,在新旧知识之间架设一座“桥梁”,由已知育未知,由旧知促新知。 例如,在讲授《等腰梯形性质》的内容时,在引入等腰梯形的概念之前,先给学生呈现比较性等腰三角形:“用平行于底的直线与两腰相交”和“用等腰梯形延长两腰相交于一点”,有助于学生结合原有的知识学习新的等腰梯形概念及其性质。

二、教学内容的情景化方式

德国一位学者有过这样一句精辟的比喻:将15克盐放在你的面前,无论如何你难以下咽。但当将15克盐放入一碗美味可口的汤中,你早就在享用佳肴时,将它全部吸收了。情景之于知识,犹如汤之于盐。盐需要溶于汤中,才能显示出活力和美感。因此,教师在教学时要努力使教学内容情景化。创设教学情景是教师对教材进行再创造的过程,需要教师依据学生的特点和对教学内容进行艺术性的构思设计,因此教师要深入研究、分析教材,了解学生的特点和需要,在此基础上,有效运用影像资料、案例等教学资源,为教学活动的开展创设特定的场景和氛围。例如初中教材《黄金分割》这节课的内容比较抽象,学生不容易理解,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手段,配乐欣赏著名油画《蒙娜丽莎》,观察“蒙娜丽莎的头和两肩在整幅画面中的比例”,以此创设情景,提出问题,我们为什么能觉得她那么美丽呢?从而引发学生的思考。

三、教学内容的生活化方式

教学内容贴近学生生活、贴近社会实际,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利于学生了解社会、接触社会,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利于培养学生参与社会管理的主人翁意识和社会责任感。数学跟生活和社会有着很密切的联系,今天在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迫切需要解决的几个重大问题(能源、环境、粮食、生命的进化等)均与数学有关。数学教学应充分发挥这个优势,积极开发并利用校内外各种课程资源,合理整合教学内容,重视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联系社会生活实际,关注学生经常接触的与数学有关的问题,思考社会问题,并进行决策,力求使学生在问题解决的过程中掌握科学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认识科学、技术和社会之间的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形成科学的价值观。

四、教学内容的问题化方式

以“问题”方式呈现教材,能唤起学生探索研究的热情,激发学生主动参与、勤于思考的内在需要。教学内容的问题化策略的关键是教师要从教材中提取出有价值的问题,激起学生的认知冲突,使学生产生强烈的追求事物本源的欲望。例如《分式方程的解》一节的教学,可以把分式方程的解的概念这个知识点设计成以下三个问题呈现给学生:(1)方程解的概念;(2)由原方程解得的值是否原方程的解;(3)用什么方法去检验原方程的解。通过以上问题讨论分式方程的解的概念的过程、原因、结果和实质,引导学生步步深入地进行思考,从而受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五、教学内容的可视化方式

教学内容的可视化策略是指教师利用数学实验、展示实物、模型、图表等直观教具,或运用板书、板画、数字化媒体等教学手段,把学生经过独立思考和合作学习仍无法解决的复杂、抽象的内容简明化、具体化的过程。教学内容可视化处理的主要特征是加强教学的直观性,通过学生有目的,有计划的知觉活动,由现象到本质、由具体到抽象的思维活动,促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考能力和实践能力。

六、教学内容的活动化方式

第3篇

一、课前预习,体悟情感

小学语文教师在实际教学过程中不应该只重视教材上的那些内容,还应采用多种手段拓宽学生们的视野。而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如何使用那短暂的四十五分钟的时间有效拓展学生们的视野,需要更多的则是语文教师在前期备课过程中做好准备。课前需要预习的不只是学生,教师也应该做好课前预习,并将相关的资料进行整合,让学生们在课前就能够充分了解课文作者的生平经历,体会作者的心路历程。

比如,我在讲解苏教版小学语文《卧薪尝胆》一课前,自己先进一步学习了卧薪尝胆的主人公生平遭遇,以及当时七国争霸的历史背景,也要求自己先从主人公的角度出发去感悟卧薪尝胆一文中主人公内心的情感。了解了这些后,我将课堂教学的内容进行了更进一步的扩充,将吴国和越国之间那些前仇旧恨的历史故事以及越王勾践和吴王夫差的性格特点等资料整合到了课堂教学的PPT中,在课堂实际教学时,我先带领学生们了解了“公元前496年,位于长江下游的吴国和越国,在今日的浙江嘉兴发生的那场因小小私怨而引发的战争。”在此基础上,我引导学生们了解“卧薪尝胆”这个故事的起因,并鼓励学生们去想象“卧薪尝胆”的主人公的性格特点,进而展开教材正文的学习。

小学语文教师通过自身的课前预习,将课文的相关历史情境整合至课堂实际教学过程中,让学生们在学习正文之前能够通过一些历史故事来了解当事人的性格特点,理解当事人的心路历程。这不仅能在课堂教学之前充分的调动起学生们的积极性,对于后续的课堂实际教学效果也有十分重要的促进作用。

二、课中探究,变换视角

语文不同于其他学科,它的正确理解、正确的打开方式也不只有一个。在语文课文的学习过程中,十分容易出现这样的情况:甲认为文章表达的是作者这方面的情感,而乙则认为作者想要读者明白的又是那一种观念。而事实上二者都是片面的,都没有全面的理解。因此,小学语文教师一定要结合语文这门学科的特点,鼓励学生们以多元的视角看问题,通过多方体会、整合课本信息,全面的学习语文教材,掌握全面的情感表达。

比如,我在讲解苏教版小学语文《普罗米修斯盗火》一课时,要求学生们在通读全文的基础上,从多个方面解读课文内容。有的学生说道,当普罗米修斯看到人类因没有火种而只能吃生的食物,也不能因此取暖时,善心大发,决定要为人类冒着危险偷盗太阳神的火种,表现出了他心系人类,大慈大悲的形象,也表现出他不畏艰险、勇敢执着的性格特征;而有的学生则认为做事情要讲究方式方法,当普罗米修斯想要为人类获得火种的时候,应该采取一些迂回的方法,比如向主神宙斯说明情况,依照神的法律解决问题……学生们对于课文看法不一,针对这种情况,我要求学生们变化角度去思考,站在不同的角度重新理解课文内容,很快学生们就掌握了课程内容。

通过转换角度,学生们能够体会到不同的情感表述,这对于后续的语文学习效率的提高有着十分重要的奠基作用。

三、课后练习,链接生活

有了课前和课中重构教材内容的基础,提高语文教学课堂的教学效率还应从课后练习中抓起。课后作业抓教材重构,不仅是之前课堂教学内容的延续,还是下节语文课搞笑开展的前提。语文教师在布置课后习题时,应杜绝依赖教材课后习题的习惯,而是要布置一些多元开放思维、开阔视野的课后练习作业。

比如,我在讲解苏教版小学语文《大自然的文字》一课后,要求学生们结合课文教学内容去读懂大自然想要说出的话语。比如,要求学生们夜晚根据天空中的小熊星座判断出北极星的位置,并判断它在自己家的具置;还要求学生们收集一些有趣的石头,在下次语文课上,将自己收集到的石头分享给大家,并说说这块石头的特别之处在哪里……除了这些以外,我还要求学生们每周都应读一本有关大自然奇妙之处的文章,学习一两个大自然语言在生活中体现出来的小知识。

通过让学生们将大自然的语言与自身的生活实际结合起来的方式,不仅能够充分利用课后练习,有效的复习课堂上讲授的知识点,还能有效的提升学生们学习语文的兴趣,让学生们体会到生活中那些无处不在的语文知识,带着兴趣去学习,能够进一步提升课堂教学的效率。

第4篇

关键词:教学内容;初中英语;高效课堂

一、教材内容的拓展

在初中英语教学过程中,通常人教版的教材内容就是词汇、课文、语法这三大模块的设计,如果仅仅依靠这些内容远远不能满足学生对英语知识的学习和掌握,所以,在教学课堂上适当地拓展教材内容是十分必要的。

例如,对于人教版初中英语词汇这一方面,英语词汇是学生在整个学习英语过程中最重要和关键的部分,也是学生积累知识、学习异域文化的一个过程,所以,在教学过程中对英语词汇的适当拓展显得尤为重要。教师在授课的过程中,需要将一些词汇进行适当的扩充,比如,对疑难词汇进行词性分析、词义解析和词形变化,并从构词法的角度进行讲解,这样便于学生理解记忆,提高英语课堂的数学效率。

二、教学内容的拓展

教师根据新课程的教学目标和当前学生的实际情况需要,对教学内容进行适当的调整和拓展是很有必要的。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根据这些实际情况对教学内容进行适当的拓展和延伸,使教学内容更加生动具体,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

例如,人教版初中英语的练习题中的阅读理解,对难以理解的句子学生可以加以讨论和仿写,这样可以让学生充分理解句子和句意,学会自己造句,并且小组讨论还增进了学生之间的交流,让学生的英语课堂学习更加高效。

三、外国文化的拓展

因为文化和语言是紧密联系的,所以在学习英语语言的过程中,就需要将语言知识和文化内容紧密结合起来,这才是可取的学习方法,当然,这也就要求初中的英语教师要在课堂上适当地拓展外国文化,让学生了解外国的文化,从而更加有助于学生对英语语言的学习。

例如,根据人教版的初中英语的教材内容,有目的地向学生补充介绍一些文章发生的背景、时间、地点等各方面的内容,这样让学生通过中西文化的对比,体会中西文化在观念上的不同、思维方式和表达方式的不同,了解一些相关的外国文化的知识,为他们以后的英语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第5篇

关键词:读课文;查资料;做习题;记问题

新一轮课改已经持续了几年,取得了可喜的成绩。可以说大多数教师都已经摒弃了满堂灌的传统教法,基本上适应了以教师为课堂组织者、以学生为学习主体、以“自主学习―合作探究―交流展示”为主要流程的高效课堂教学模式。笔者通过几年的尝试,感觉到这种模式是符合教学客观规律的,它对于培养学生的认知习惯、大面积提高学生的课业水平有着很好的促进作用,对于摒弃传统的教法、引领课改的潮流能够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在高效课堂向纵深推进的过程中,我们越来越认识到教学内容的清晰化、教学行为的精细化是决定课改行为持续发展的关键。为此,笔者特地对初中语文课堂学习的内容做了比较清晰的界定,以期学生的自主学习有明确的目标。

自主学习是高效课堂的第一个环节,也是最重要的一个环节。自主学习的好坏关系到合作探究交流展示的好坏,直接影响到学习内容能否完成、教学质量能否提高。笔者根据语文学科的特点,把自主学习环节细化为五个步骤,并对每一步学习的内容作了明确的要求。具体如下:

一、系统读课文

读课文是语文学习的基础。文章是经典的,注释是明白的,习题是精选的。自主学习先要系统的读完这些内容,了解文章主题、研究课后习题、思考编者意图、揣摩学习重点。这一步耗时不要怕多,关键在“系统”二字。阅读注释才能读懂文句含义,反复阅读原文才能理清结构、把握主题,深入研究课后题才能明确学习重点。

二、广泛查资料

广泛查阅一切资料,有效地补充独立阅读的不足,工具书可以扫清拦路虎、教辅书可以帮助解内容。这一步贵在“广泛”,对于了解相关背景、解读作者生平、研究文章体例等无疑大有裨益。

三、快速做习题

相关对应练习,如课后习题、导学方案等,读懂文章后马上去做,能做多少就做多少。通过做题完成了一部分学习任务,检验了学习成果,发现了疑难问题,提高了自学能力。这一步关键在“快速”二字,确有把握的可不做、答案较长的简单做,既筛选了后面的学习重点,又提高了语言的概括能力。

四、及时记问题

疑难问题伴随着学习的每一个步骤,随时记下来,这是自主学习的精髓所在。“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记录的问题是第二步合作探究的主要内容,也是整篇文章学习的重点所在,小到字词解释,大到文章理解、表达方式优劣等,有疑必记。这一步贵在“及时”,过则忘记。

第6篇

一、在新教材中适当增加经典音乐作品

在新教材中我们能够感受到少了许多经典的音乐作品,如《春江花月夜》《梁祝》,贝多芬的《英雄》《命运》《田园》等。对于这些经典音乐,我认为应该让学生们有一定的了解,这样优秀的作品学生们听不到实在有些可惜和遗憾,因此我在教学过程中适当地增加了一些经典音乐作品。又如在上《歌剧艺术》这一课时,考虑到歌剧《白毛女》的里程碑的地位,《江姐》在中国歌剧中的重要地位,于是我直接把它们放进了课堂;又带领同学们共同学习了《小二黑结婚》《洪湖赤卫队》这两部歌剧,使学生了解和热爱民族歌剧,增强了民族自豪感。

二、合理地引用流行音乐

学生大多都偏好流行音乐,对于他们的音乐偏好问题,我们不能采取说教、训斥等简单方法,应采取积极主动地引导、疏导的方式,使学生健康积极地欣赏音乐。如在上《高亢的西北腔》这课时,引来学生不少笑声和唏嘘声。我便当场演唱和播放具有西北民歌风的流行歌曲《信天游》《黄土高坡》《西部放歌》等,学生兴趣大增。在欣赏印度音乐时,采用了学生喜欢的歌曲《神奇》作为课堂的引入,这样的导入一开始就抓住了学生的注意力,很大程度地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充分利用多媒体为音乐课服务

音乐教学中在听觉效果上加入视觉冲击,会大大提高教学的效果。我的每堂音乐课几乎都会充分利用多媒体的优势,运用视听的双重效果为同学们带来音乐享受。如在上《历史悠久的亚洲音乐》一课时,我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了东亚、东南亚、南亚、西亚各地区的音乐和民族风情,学生对亚洲各地区的音乐及其风格特点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尤其在播放印度歌舞音乐画面时,同学们都情不自禁地跟随音乐载歌载舞起来,真正实现了寓教于乐。

四、“拓展与探究”与课堂教学紧密结合

为了让学生对音乐有实际的体验,我们应把课堂以外收集到的音乐资源运用到音乐教学中,为课堂教学提供必要的补充和帮助。如在上《非洲歌舞音乐》一课时,同学们对来自广袤非洲原野的古老的音乐兴趣索然。但是当我将拓展与探究中的“非洲音乐对世界音乐的影响”这一内容从音乐、歌曲、舞蹈三个方面向同学们介绍了非洲音乐对世界流行音乐的影响后,同学们却是兴趣盎然。通过播放“甲壳虫”乐队的摇滚乐、备受学生欢迎的街舞、爱尔兰踢踏舞音乐剧《大河之舞》片段等,同学们被热烈的音乐和舞蹈包围着、感染着,同时还从这些流行音乐里找到了非洲音乐的元素,深刻理解了非洲音乐对世界流行音乐产生的巨大影响。

五、结合姊妹艺术感受音乐

(1)音乐与绘画沟通。交响素描《大海》第一乐章的印象主义音乐流派特点学生非常不容易理解。当我上这一课时,我便借助印象主义音乐与印象主义美术作品之间的共通关系,将日本画家葛饰北斋的版画作品《神奈川冲浪里》引入音乐课堂,启发学生从感性上接触、体验印象派音乐的风格特征。这样学生便理解了印象主义音乐并不直接描绘实际生活的画面,而是更多地描写那些图画给我们的感觉或印象,渲染出一种神秘朦胧、若隐若现的气氛和色调,做到了通过音与画的沟通,来达到对音乐的理解。

(2)音乐与诗结合。《阳关三叠》是唐代一首著名的歌曲,歌词是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在听赏这首歌曲之前,我首先请同学们充满感情地朗诵这首诗,细细体会诗中蕴含的悲伤、惜别、留恋的感情。有了朗诵诗词后的感情铺垫,同学们再来欣赏这首歌曲时,歌中别恨离愁、情意绵绵、无限感伤与关怀的诚挚情感自然深入了学生心里。

(3)音乐与舞蹈相伴。把舞蹈和音乐高度融合起来,可以有效帮助学生感受、体验、理解音乐。如在欣赏《独特的民族风》一课时,把三个民族的歌舞荟萃一堂,选择一些简单的民族舞蹈动作带领学生在课堂上跳一跳,同学们在课堂中听听民族音乐、说说民族特色、跳跳民族舞蹈,使音乐、舞蹈、民族、文化有机融合在一起。

第7篇

【中图分类号】 G633.95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6) 16―0077―01

高中音乐课程改革是以培养和谐社会所需要的新型人才为指导思想,突出以审美教育为核心,把音乐课作为教师和学生共同感受、体验、表现、创造、评价音乐美的过程,是人文学科的重要领域,是实施美育的主要途径,是面向全体高中学生的必修课,它对于促进学生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高中音乐课程由六大模块组成,即音乐鉴赏、歌唱、演奏、创作、音乐与舞蹈、音乐与戏剧表演,六大模块既有相对的独立性,又是一个有机联系的整体,不同模块间的内容相互渗透,其作用相辅相成。六个模块从不同侧面发挥各自的教育功能和作用,合起来成为一个学科整体,共同为提高学生的音乐文化素养服务。音乐被列入艺术学科这一学习领域,包括一个必修模块和五个选修模块,并根据课程方案规定可以开设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本文通过对音乐课程改革内容的详细解读来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高中音乐课程改革的主要内容

1. 重新定位音乐课程的性质和价值。音乐课程定位为人文学科的一个重要领域,学校实施美育教育的主要途径,是基础教育阶段的一门必修课。

2. 转变音乐课学习方式。改变过去音乐课教师单项灌输知识,学生被动接受的教学模式,提倡体验、模仿、探索、合作及综合的教学过程与方法,强调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地位,创设便于师生交流的教学环境,建立平等互助的师生关系。启发学生在亲身体验或模仿中,怀着探究的兴趣主动学习音乐。

3. 探索创造性发展的实现途径。音乐凭声音的动感造型,能使人的生理与心理产生感应,并诱发人的联想,活跃人的形象思维,启发人的表现欲望和创作冲动,有益于开发人的创造性潜能。

4. 丰富了音乐教育的人文内涵。这次音乐课程改革强调音乐与自然、与社会生活、与其他学科的联系,引导学生通过音乐作品和音乐活动,熟悉本民族的音乐语言和赖以生存的社会历史环境,认识自己的文化传统,了解并尊重世界其他国家和民族的音乐文化,扩展文化视野,逐步树立平等交流、并存共荣的多元文化观。

5. 改革并完善了音乐课程评价机制。这次音乐课程改革提出了“建立综合评价机制”。评价对象包括学生、教师、学校管理三个层次。采取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定性评价与定量测评、自评互评与他评相结合等形式,着眼于评价的教育、激励与改善功能,淡化和摒弃排序、筛选等做法。

二、改革应带来的相应变化

中学音乐课程改革必然会促使学生、教师及其学校观念上的更新。作为中学音乐教师,笔者认为需要树立以下观念。

1. 音乐教育需要面向全体学生。首先要尊重学生,我们知道训斥会极大地伤害学生的自尊心,也会使他们失去学习音乐的兴趣。在教学中,教师与学生之间建立平等、民主、和谐、互相尊重的新型师生观,在音乐教学中对学生的听觉分析能力多加鼓励、予以引导,培养他们“听”的艺术,从而提高学生的音乐鉴赏能力。“音乐教育并不是音乐家的教育,而首先是人的教育”,音乐教师要尊重学生,关注每一名学生、认真对待每一名学生;要根据全体学生的基本情况,为他们提供适当的学习内容,采取灵活有效的教学方式和方法,衡量教学效果也应以全体学生掌握的知识、技能的程度为标准。教学过程中要特别注意:对全体学生必须做到一视同仁,以同样的热情关怀每一个学生,其中包括那些学习基础差、音乐能力有缺陷的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