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3-09 23:25:40
序论:在您撰写大学生家庭教育论文时,参考他人的优秀作品可以开阔视野,小编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这些建议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热情,引导您走向新的创作高度。
多数“90后”大学生积极向上,志向远大、使命感强、科学文化知识丰富、事业心强,但他们中的一些人理想信念模糊、社会责任意识淡薄、价值取向复杂多元、道德诚信弱化、心理情绪失衡、举止行为失常等问题不容忽视。而诸如此类非智力问题的频发,在很大程度上反映出大学生非智力教育难题的现实存在。
1.责任感错位,利己主义盛行。“90后”大学生主观上认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热爱祖国,积极参加志愿活动,愿意奉献,勇于担责,有报效祖国、服务社会的决心。但客观上,有部分同学在现实利益的驱动下,取向更加趋向个人成就的获得和满足,尤其是在个人得失与社会责任暂时发生矛盾时,更是“我”字当头,社会责任感淡化,价值取向个人化严重。比较普遍的,“90后”大学生的责任感仅仅体现在“利己”而“不损人”的消极被动层面,没有达到主动助人、感恩回报、服务社会的积极主动层面。
2.诚信道德弱化,法纪意识淡薄。“90后”大学生大多数认为遵守社会道德是一个公民起码的基本素质,但在现实生活中,小部分“90后”大学生又存在社会道德诚信弱化的现象。尤其在个人情绪不稳、又受外界负面环境影响和他人诱导刺激时,立场不坚定,随意降低对自身的标准。在社会公德受到挑衅时,瞻前顾后,缺乏维持正义的勇气和胆量。“90后”大学生追求自由、崇尚法制,渴望被尊重,希望被理解,尤其注重公平、公正。大部分同学对是非好坏有基本的认识和判断。然而,道德不同于法律,助人不能违纪,知晓更不等于遵照。有的同学看到弱势群体受欺负,不是依法依规理性地解决问题,往往是采取以暴制暴的手段;有的同学铤而走险,以代考、陪考等违规行为帮助学习困难的同学;有的同学因为种种琐事,谩骂、诽谤甚至投毒、暴力打击报复他人。这些行为都反映了“90后”大学生的法纪意识非常淡薄。
3.心理脆弱失衡,行为举止失常。据调查表明,受学业困扰、情感困惑、人际错乱、家庭施压、就业受挫等方面的影响,“90后”大学生的心理焦虑意识明显高于其他社会群体。他们的承压受挫能力较低,心理自我平衡、控制调节能力更是不足,由此引发的精神分裂、自残自杀行为时有发生。除了当今社会转型时期带来的负面影响和学校教育的局限性外,认识不足、角色缺位、内容偏失、方式不当、渠道不畅等家庭教育的缺失是“90后”大学生非智力问题不断产生的主要原因。加强大学生非智力教育已刻不容缓。
二“、90后”大学生非智力家庭教育的强化对策
1.突出家庭教育在大学生非智力培养中的职责和优势。教育的最高宗旨是培养德才兼备的完整人,由社会教育、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共同组成,缺一不可。社会教育为大学生的发展提供坚实的经济基础和稳定完善的政治基础。学校教育给予大学生丰富的知识文化和专业技能,但在社会适应能力、品德价值、法纪意识、人际交往、非智力因素等教育方面,仍存在着一定的局限性。因此,政府必须立法明确大学生教育的责任分工,高校以人文素养、知识技术、创新探索作为责任重心,家庭教育要在密切配合学校教育的基础上,将成人、成才教育作为主要目标。
2.明确大学生非智力家庭教育的核心内容。思想品德教育是大学生家庭教育最重要的内容,“三观”教育和政治信仰等,把对子女的道德水平的提高放在首位。综合能力教育是家庭教育最关键的内容,包括生活自理能力、人际协调能力、自控能力,它是大学生进入社会适应力的综合体现。身心健康教育是大学生家庭教育的基础内容,包括基本的身心健康常识、直面压力从容应对的能力、心理自我调控修复能力,要教育孩子积极进行必要的体育锻炼,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平衡心态、稳定情绪。生命感恩教育是大学生家庭教育的必备内容。家长应努力为孩子营造民主、平等、愉悦、和谐的家庭环境,让孩子体验生命的可贵和感受生活的美好。引导孩子珍爱生命、热爱生活,学会关爱自己和感恩他人。大学阶段是人的情感最丰富的时期,也是情感逐步成熟的关键时期。家长要牢牢把握这一关键时期,教育其学会正确表达、疏导、控制、发展、优化自己的情感,为将来的情感和谐、家庭幸福筑牢坚实的基础,也避免因一时的情感冲动而造成遗憾终生的错误。
3.规范公益“家长”的帮助站点。政府应规范建立公益“家长”帮助站,遴选一批充满爱心、能力突出、经验丰富的人员组成家长,填补学校教育的局限性,缓解大学生家庭教育中家长长期缺位的现状。在思想道德、心理情感、人际交往等方面教育和引导孩子,做他们思想上的引路人、生活上的知情人、成长上的守护人。
4.把握大学生非智力家庭教育的基本原则。一是过程民主化原则。“90后”大学生较之以前的大学生更加注重情感的感受,因此,家长在与他们进行沟通时必须以平等、民主的态度进行,要充分尊重和理解他们,不越位干涉;二是运作科学化原则。大学生的家庭教育只有以科学的理论作指导,才能增强家庭教育的科学性,发挥素质教育的功能。因此,家长要努力提高自己的知识水平和教育技能,增强家庭教育的针对性和实用性;三是身教言传并行原则。父母的言行举止、行为习惯有意无意会影响身边的孩子,家长的德行修为直接影响家庭教育的效果。因此,家长要提升自己的修为,用自身榜样教育孩子,用自己的经验去教育子女,用自身的行为去规范子女。
5.实现大学生非智力家庭教育的方式转变。政府应建立免费家庭教育咨询、帮扶中心,以提高家庭教育质量为宗旨,研究家庭教育的有关问题,探索得法的家庭教育方式,传授科学的育子知识,帮助和指导家长及时地解决家庭教育中出现的各种问题。当然,为保证指导和帮扶工作有序进行,还需要设立完备的制度作为保障。
6.拓宽大学生非智力家庭教育的具体途径。一方面,构建学校、家庭和学生三位联动的工作体系。为确保家、校、生沟通的效果,还应制定切实可行的计划和建立完善的保障制度。学校应在新生入校时,将学校教育理念、教育内容、主要教育活动、教育方法告知学生及家长,让家长和学生明确学校教育的范畴。在教学过程中,应及时将学生在校的思想、学习、人际交往、心理、习惯等表现及时反馈给家长,以便学校和家庭能全面了解孩子,并就学生存在和潜在的问题与家长沟通商量,建立学生成长档案,对家庭教育和学生自我教育过程中暴露的问题,应及时给予关注,征求家庭的意见和建议,与家长共同进行科学的指导和有效干预。家长应主动将孩子入学前的基本情况、成长背景、性格禁忌以及在家庭教育中暴露出的主要问题以及家长的教育期望如实告知学校。教育过程中,对学生突出的问题应与学校及时沟通认证。学生本人应如实告知家长教育的体验和感受,积极主动地对话学校,加强自我教育。另一方面,搭建沟通平台,创造家庭教育的时空同步。大学生求学在外,面对面的家庭教育几乎不可能存在。但家长应该像中小学教育一样,加强与孩子、学校的联系,充分利用电话和网络,搭建远程家庭教育沟通平台,对孩子进行远程的关心和教育,发挥家庭呵护关怀作用。随着信息技术及移动终端智能化的高速发展,网聊成为大学生沟通交流的主要方式,且深受“90后”大学生的钟爱与追捧。家长可充分利用微信、QQ、微博等网络交流平台,既可以通过轻松愉悦的文字、照片方式与孩子交流,又可以用网络提供的语音、视频等形式与孩子心贴心地直面交流。学校应主动建立班级家庭微信群和QQ群,老师可以以文字或图片、视频的形式将学生在校的学习、生活、精神、身心状态上传至群共享里,供家长了解发现。通过群的建立,开展网络家长会,让更多的家长共同参与和讨论“90后”大学生的教育,同时也可以将好的家庭教育案例做交流指导。
三、总结
联系在于恋爱婚姻家庭教育包含着爱情教育、婚恋观教育、性教育等教育内容;区别在于恋爱婚姻家庭教育不是爱情教育、婚恋观教育、性教育等简单相加,而是根据并整合哲学、女性学、伦理学、心理学、生理学、社会学、法学、教育学等相关基本理论和方法,对受教育者就恋爱、婚姻、家庭等方面内容进行更科学、更全面、更系统地引导和教育。恋爱婚姻家庭教育的目的是引导受教育者树立正确的爱情观、婚姻观和家庭观,运用正确的观念和恰当的方法处理恋爱、婚姻和家庭中的问题,从而为构建健康和谐的婚姻家庭生活以及稳定和谐的社会环境打下基础。理论和实践都雄辩地证明:婚姻家庭问题是诸多社会问题(如孩子教育问题、公民道德问题、青少年乃至成人犯罪问题)的根源所在。教育工作者能深切地体会到,一些学生在学校表现出这样或那样的问题,与学生生长其中的家庭环境有着直接或间接的联系,有的是根本性的联系。然而这些却没有得到相关部门的高度重视,正如陈一筠教授所言:“任何职业都有岗前培训,而做夫妻、做父母没有岗前和岗位培训,欠缺经营婚姻家庭的基本技能,许多夫妇无法胜任各自的角色。”大学生正在或即将面临着恋爱婚姻家庭这一人生重大课题,对大学生实施恋爱婚姻家庭教育,有利于他们下一代的健康成长与社会的和谐发展。恋爱婚姻家庭教育与社会的和谐以及下一代的教育直接相关。苏霍姆林斯基指出:要让年轻人认识到,恋爱是做母亲和父亲的前奏,是一种巨大的责任。父母之间的情深意笃的爱情显示的榜样作用,以及他们在日常生活中相互关系,都是巨大无比的教育力量。在一个家庭里,忠贞不渝的爱情气氛是促进儿童形成心灵美的重要因素。父母之间互相尊重,彼此信任,相互关心,同甘共苦,这一切是任何东西也不能取代的道德力量。在这样的家庭环境才能培养出未来的好丈夫、好妻子、好父亲、好母亲。反之,则导致家庭的不幸,而家庭的不幸将直接影响社会的和谐安定。
2是我国教育目的的本质要求
教育目的是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为一定社会需要的人的总要求。它反映了一定社会对受教育者的要求,是教育工作的出发点和最终目标,也是确定教育内容、选择教育方法、检查和评价教育效果的根据。课程设置必须依据教育目的来进行。我国的教育目的,在1995年颁布实施的《教育法》中是这样表述的:“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我国的教育目的是以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为根本指导思想的,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与社会全面发展相统一的。我国的教育最终目的是以人为本,培养个性全面和谐发展的且能幸福生活的人。实施大学生恋爱婚姻家庭教育对大学生的婚姻家庭生活的和谐幸福、为其下一代创造良好的家庭氛围和教育环境而使其下一代能健康成长,这是对社会的和谐稳定以及文明的进步都是百利无一害的事业。所以,实施大学生恋爱婚姻家庭教育是切实符合我国教育目的的本质要求的事业;实施大学生恋爱婚姻家庭教育是我国教育根本目的的应有之义,不可或缺。
3是大学生身心发展和婚恋观现状的迫切需要
从大学生身心发展特点看,大学生的生理和心理都期望得到恋爱婚姻家庭方面的指导和教育。从年龄上来说,大学生基本都是17-25岁的男女青年,他们的身体发育基本成熟,已达到追求爱情的时期;从心理上来说,因性心理基本成熟和情感更加丰富,他们渴望世界上最甜蜜的感情———爱情。但因现行教育存在着某些片面或缺失,大学生对于什么是真正的爱情、如何才能获得幸福的爱情婚姻家庭生活、如何处理爱情与学业(或事业)的关系、如何对待恋爱婚姻家庭中的挫折和问题、如何才能做个好丈夫(或好妻子、好父亲、好母亲)等方面的知识和技能,大多都是一知半解或是困惑不解,大学生们心中都在呼唤着恋爱婚姻家庭教育的到来。高等教育应是以人为本的“贴近生活、贴近实际、贴近学生”的素质教育,所以,恋爱婚姻家庭教育也应是高校的课程设置中的重要内容之一。从当代大学生婚念观现状看,总体上还存在着许多误区,主要有如下几点:其一,当代大学生恋爱动机复杂化。其中,有为了填补寂寞空虚而恋爱的,有为了满足好奇心而恋爱的,有满足虚荣心而恋爱的,有为了“练爱”而恋爱的,也有为了满足性心理和生理需求而恋爱的。其二,爱情婚姻脱节化。不少大学生把谈恋爱视为大学生活中一项重要内容,恋爱不是为了寻找志同道合、相濡以沫的终身伴侣,而是为了毕业后回忆起大学时光不因未经历过大学校园中浪漫爱情而遗憾的心态而恋爱,至于他们现在的表现是否影响未来的婚姻家庭生活的幸福,一概不论。其三,爱情地位之上化。有的大学生因缺乏远大的人生目标,把爱情看得高于一切的人生追求,于是把大量的时间、精力和金钱花在爱情的追求上,导致荒废学业、淡化友情、耽误前途。其四,择偶标准功利化。不少大学生因受社会竞争环境、就业形势和功利主义思想的影响,在追求爱情上也变得急功近利,把物质、金钱、权势等作为选择恋人的首要标准,至于年龄、性格、修养、学识等等都退居其次。其五,对待爱情挫折非理性化。大学生在追求爱情的道路上遭遇挫折是很正常的事,但因缺乏及时的发现、指导和帮助,一些大学生爱情遇到挫折后表现得很不理智,稍轻的郁郁寡欢、无心向学;严重的心理扭曲,对自己或他人的生命健康构成威胁或造成伤害。所以,此类问题亟待教育工作者对其系统地研究和破解。
4是很多高校教育理论与实践的盲区
家庭教育方式是影响大学生心理健康的重要因素,有的家庭对于孩子过于溺爱,包揽孩子的吃穿住行,导致孩子丧失基本的生活自理能力,以至于在孩子脱离父母步入大学生活后缺乏自理能力,无法快速融入集体适应新环境,从而产生一系列心理问题。另一类家庭对孩子放任自流,父母对孩子的教育缺乏耐心,不讲方法,当孩子犯错时一味的以暴力的方式惩罚孩子,致使孩子形成心理压力甚至造成心理障碍。
高校在预防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同时,应增强家庭教育的主动意识,积极预防减少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产生。营造良好家庭氛围,关注孩子心理健康状况。父母在为孩子提供优越的物质基础的同时,更应注重孩子心理上的细微变化。时常站在孩子的角度思考问题,与孩子多交流沟通,通过民主、和平的方式与孩子探讨问题,帮助孩子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善于发现孩子身上的闪光点,保护培养孩子的上进心,尊重孩子,时常给予孩子表扬和鼓励,营造平等民主和谐的家庭氛围。转变观念,提高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重视度。不要一味追求好成绩、好前程,一个人健康、幸福与否,更多的取决于健康的心理和正确的人生观,使学生掌握合理释放不良情绪的方法。在遇到自己无法解决的问题时不要觉得羞于开口,要主动向家长和老师寻求帮助。
提高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水平。在大学期间,学生会面临着升学、就业、情感等来自家庭社会各方面的压力,如何帮助学生合理宣泄排解压力,是我们高校工作的重点。针对大学生心理问题,我们应加以重视并使之融入日常学生管理工作中去。在新生入学之际,即对学生进行全面的心理调研,便于了解学生心理状况。通过新生心理调研,发现有心理隐疾的学生立即建立个人档案,建立有效的防御机制。通过张贴标语、定期组织开展心理知识讲座等活动使同学们充分认识到心理隐疾的危害,普及心理健康的相关知识,提高大学生自我心理健康重视程度,帮助大学生学会正确合理解决心理困扰的方法。注重家庭伦理道德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以“父慈子孝、兄友弟恭”等为代表的传统伦理道德,维护着家庭和谐稳定,保障着社会健康运行。而在经济迅速发展的现代,“金钱观”、“功利主义”将传统的伦理道德观念取代,从而导致现代大学生道德的丧失,致使家庭、社会关系紧张,进而造成心理问题的产生。因此,在家庭关系中要树立“父慈子孝”的教育理念,宠爱孩子但绝不溺爱,孩子应注重孝道,学会感恩,以此为准则营造和谐的家庭氛围,平等交流,相互理解,帮助孩子形成健康的人格。
(一)什么是家庭教育
有关家庭教育这个概念,我国很多学者从不同角度予以了分析,并提出了各自的看法。例如,有学者认为,家庭教育就是学生的父母亲(包括学生的年长者)在家庭中对他们孩子所实施的教育;还有学者认为,家庭教育应包括两方面的教育:一个是学生父母亲对自己子女的教育,另一个就是学生家庭成员之间的相互教育,其中父母对自己子女的教育,应是最为主要的教育。此外,还有部分学者认为,家庭教育就是学生的父母亲对学生所进行的一种培养教育,也就是在学生家庭中,其家长根据一定的社会发展需要及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自觉地有意识地通过他们的言传身教及自己的生活实践,来对他们子女的学习生活施加一定的影响,以期让他们的孩子能朝着他们所希望的预期目标发展。总而言之,家庭教育就是学生家庭成员之间所进行的相互之间的教育;在这个家庭中,不管是长者对幼者,还是幼者对长者,所有的有意识有目的施加的影响,都应属于家庭教育。本文中的家庭教育,主要是指在学生家庭中,其父母亲及其家庭成年人对他们有意识或无意识地施加影响及教育的过程。
(二)家庭教育的特点
1.家庭教育具有启蒙性和早期性
在小孩出生之后,其原生环境就是他第一次接触的环境,其父母亲是孩子最早接触的人,因而从某种程度上可以这样认为,人生整个受教育的起点和基础就是家庭教育。对于一个人一辈子的发展状况,家庭教育起着直接或者间接的影响。众所周知,人的教育是项复杂的系统工程,而家庭教育就是这项系统工程的基础。因此,学生在学校里所产生的心理健康问题,或多或少都可在学生家庭里反映出来,而学校在实施教育过程中所发现的很多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其根源均可从学生家庭教育中进行追溯。
2.家庭教育具有连续性和全面性
小孩出生以后,绝大部分时间都生活在与自己父母亲在一起的家庭里,并不断地受到来自家庭各方面的影响和教育。这种家庭教育总是在自觉与不自觉、有意与无意中进行着,无论是通过哪种形式、在哪个时间实施教育,都是家长通过自身的一举一动来对他们的子女进行随时随地的影响和教育。这种教育既影响到孩子平时的生活习惯及谈吐品行,而且还影响到孩子一生的品行道德,具有极大的潜移默化作用。因此,家庭教育具有明显的全面性和连续性的特点,这种来自学生家庭的、能够影响到学生一生的终生教育,在很大程度上可以体现出学生家庭的教育方式及学生家庭的价值观。
3.家庭教育具有明显的渗透性和感染性
实践表明,能对小孩心理健康产生直接或间接影响的,主要有:家长的学历知识、家长的教养方式、家庭的经济状况、家庭的情绪氛围。小孩与其父母亲之间的天生亲缘和血缘关系,使得家长的言行举止对小孩产生强烈的感染作用,对于自己父母亲的一举一动,小孩往往能够做到心领神会。而一个家庭氛围越和谐、亲情越浓厚,越能促进小孩心理朝着健康的方向发展,家长及其家庭其他成员所持的态度,极易引起小孩的共鸣,因而家庭教育具有较为明显的渗透性和感染性。
二、家庭教育对大学生心理健康影响的分析
不同的家庭教育方式对学生心理健康所起的作用也不同,且学生家庭教育的具体方式,将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因此,家长的教育方式,将极大地影响着孩子的发育和健康成长。
(一)强迫式家庭教育方式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所带来的影响
由于长期受应试教育的影响,我国的部分高等院校和学生家长,把学生成才与否界定在学业优差和能否顺利找到一份好工作上,而对学生的兴趣爱好以及他们素质能力的培养,却考虑不够。这样,就使得许多家庭在对他们子女进行家庭教育时,采取强迫式的家庭教育方式,例如,采取命令、惩罚的方式来强迫孩子学习,更有甚者,采取打骂的方式来逼迫孩子进行学习;在孩子学习期间,为了能快速提高他们的学习成绩,而制定出一些硬性学习指标;一旦孩子未能完成这些硬性学习指标,就采取罚、打等极端方式来对待。显然,长期在这种强迫性家庭教育方式下生活的孩子,极易产生自卑等性格特征。这些孩子一旦形成这种性格特征,就对学习充满着恐惧、厌烦,对生活充满着痛苦。因此,在这种强迫式家庭教育下,学生极易形成极为强烈的自卑情绪,甚至会得诸如强迫症等精神方面的疾病。由此可见,强迫式这种家庭教育方式,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可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但由于这种教育方式未能很好地尊重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一味地对孩子进行严格要求,极大地影响到孩子的身心健康发展。长期在这种强迫式家庭教育下的孩子,先不论他们能不能成才,以他们这种不健全的心理状态进入大学学习,一碰到困难、挫折,且这些困难、挫折无法得到及时解决时,就会产生心理健康问题。
(二)放羊式家庭教育对大学生心理健康带来的影响
与上述的这种家庭教育方式正好相反,放羊式的家庭教育方式则是以听之任之的教育态度来对待孩子,家长对于孩子的学习状况不闻不问,只要让孩子进入学校学习就可以了,其他的就与家长没有任何关系了。这种家庭教育方式,更多地是出现在我国农村留守儿童的身上,因为这些孩子的家长一直在外打工,对于孩子的学习,根本没有时间顾及,因而就出现了对孩子学习不闻不问的状况;只要能及时给孩子缴纳学费、给孩子按月寄生活费就很不错了,其他的诸如孩子的生活困难、心理健康问题等一概不予以理睬,全部推到学校方面。在这种家庭教育方式下,学生极易产生放纵自由的性格特征,一旦进入大学,在与人交往中就容易出现散漫、缺少团体合作的意识,而且更多的时候是以自我为中心来处理事情。长期形成的性格缺陷日渐暴露出来,在一定条件下就引发出他们的心理健康问题。
(三)民主式家庭教育对大学生心理健康带来的影响
总的来看,民主式家庭教育这种方式,是在总结和吸收以上两种家庭教育优点、有效克服其缺点的基础上产生的。在这种家庭教育方式中,作为学生家长,他们能够在尊重子女的基础上,与孩子积极地交流,并且帮助解决孩子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各种问题和困难,对于孩子在学习过程中的某些闪光点,能够及时发现并予以充分的肯定;对于孩子在学习中做得不好的地方,能及时予以指出,并与孩子合作一起进行解决。此外,这种家庭教育方式,对于孩子综合素质的提高是极为重视的,家长非常注重孩子德智体美劳的全面发展。因此,这种家庭教育方式,能够真正体现出家长对孩子的关心和爱护,当孩子遇到问题,特别是有关心理方面的问题,就能及时予以沟通和帮助解决,这不仅能让孩子形成独立、坚强的性格特征,而且还有利于孩子具备健康、自信的人格魅力,因而在他们进入大学以后,就能较好地处理各种人际关系,促使他们朝着健康、阳光的方向发展。当然,民主式家庭教育方式,并非单独出现的,也不是无条件就可以进行实施的,通常这种家庭教育方式的成功实现,要具备以下条件:第一,学生家庭要具备一定的经济收入;第二,学生的家长都应具备比较高的文化水平;第三,学生的家庭应具备团结协作的家庭氛围。在实际当中,有些学生家庭并不全部具备这些条件,但这些家庭仍然可以培养出较为优秀的人才,属于这种群体的并不多,而且从总的来看,缺少其中某些条件的学生,在他们进入大学之后,也比较容易产生心理健康问题。
三、结束语
目前,国家虽然高度重视资助工作,并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资助投入逐年增多,各高校也积极开展各项奖助勤补工作,尽最大努力在经济上帮助贫困学生,但是仅从经济上帮助贫困学生还不够,更重要的是充分发挥资助育人的功能,培养贫困生的感恩意识,使他们能正确看待资助工作传递的关怀和情谊。因此,在解决贫困学生经济困难的同时,培养他们的感恩意识,树立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帮助他们在精神上脱贫,发挥资助育人的功能才是重中之重。经济上的资助只是一种手段,而并非最终目的,资助的最终目的是使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成长成才,因此,如何更好地利用资助平台来加强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感恩教育显得十分必要。
二、意识、行动、制度三位一体模式进行感恩教育
美国心理学之父詹姆斯曾说过这样一句话“人性最深的期盼就是受人感激”,但是感恩并非与生俱来,因此对于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感恩意识薄弱问题,需要通过学校与社会的教育以及引导来使他们的感恩意识得到增强。俗话说滴水之恩定当涌泉相报,感恩是感激他人对己所施的恩惠,并设法用言行报答的一种行为,它包含了从心理认知转化为实际行动的双重过程。由此可见,对学生进行感恩教育的时候,首先要让他们产生一种感恩意识,在内心里对自己所获得的恩惠产生认可的态度,进而衍生出一种感恩情感,最后才外化为感恩行动,与此同时利用完善的资助制度来规范和敦促感恩行为。因此使用意识、行动、制度三位一体的模式进行感恩教育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一)培养学生的感恩意识。
高校首先应从思想上改变贫困学生,通过开展形式多样而新颖的德育课程,典型示范、团队辅导与个别辅导相结合等形式,把感恩教育贯穿于学校教育过程中,帮助贫困生正确看待贫困的事实,鼓励他们自强不息、奋发图强和知恩图报,摆脱自卑、狭隘等不良心理,使他们明白是党和国家对他们关怀和投入的大量资金,是学校、老师以及社会热心人士的关心和帮助才使他们获得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他们更应该珍惜学习机会,努力学习才能改变命运,并应该在他有能力时回馈社会、帮助其他有需要的人。以湖南电气职业技术学院为例,学校每周星期一到三开设晚班会课程,由辅导员(班主任)自行组织各种主题班会课或者由学工部老师为学生上大学生素质教育课程,其中就涉及到学生诚信、感恩、励志等各方面的主题教育以及班会课,把感恩教育有机渗透到日常教学和日常行为规范与道德品质的培养过程中。学院还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的感恩教育主题活动,有“孝”文化主题班会评选活动、“心怀感恩诚信求学”知识抢答赛、“诚信、感恩、励志”的征文比赛、自强之星评选以及报告会等活动,同时结合校园网络宣传阵地,如学校官网、微博、宣传窗等对学院开展的各项感恩教育活动进行宣传报道,营造了一种感恩氛围,让学生潜移默化地受到感染与熏陶。“师者,人之模范”,老师是学生最鲜活的榜样。任何一名老师,不管他是否意识到这一点,不管他是自觉还是不自觉,都对学生起着示范作用,并产生潜移默化的深远影响。正如车尔尼雪夫斯基说过的一句话“教师把学生造成一种什么人,自己就该是这种人。”而辅导员作为高校里面与学生关系最密切的工作者,一言一行将会在学生心灵上产生潜移默化的深远影响,因此在开展学生日常管理工作的同时,辅导员自己要做好表率,用自己的行动感化学生,使学生树立感恩意识。
(二)行动上开展丰富多彩的感恩实践活动,促进感恩意识转化为自觉行动。
有道是“知者行之始,行者知之成”,感恩教育最终的目的是希望学生能把感恩意识转化为感恩行动,常怀感恩之心,并用自己的行动力所能及地回报社会和他人对自己的帮助,为此各高校应举行丰富多彩的感恩实践活动,让他们在亲身体验中体验感恩、实践感恩。例如学校应提供更多勤工助学的岗位并鼓励贫困生通过自己的努力获得报酬,同时也能服务学校和学院;学校还可组织一些贫困生参加一些社会公益活动,例如学校开展的“做一次义工———用行动回报社会”活动,要求每位受资助的学生都要参加一次公益活动,并且每年团委组织学生在学校的德育实践基地开展各项公益活动,例如慰问孤儿院、老人院、下乡支教、雷锋进社区等活动,让学生自己参与到其中。通过这样一种实践活动,可以帮助学生实现从“感恩认识一感恩情感一感恩行为”的良性循环,完成一个从他助到自助,再到助人的过程。
(三)制度上完善高校贫困生资助工作体系。
目前许多高校的贫困生资助体系比较着重对贫困生的经济资助功能却轻视了教育功能,因此,加强贫困生的感恩教育需要完善高校的资助工作体系,从制度上规范和敦促学生的感恩行为。例如,在提交资助申请之前,应让学生明确接受资助的权利与义务;在学院评审资助对象时,要把具有感恩意识和感恩行动作为要求与标准。如学校即将启动的CRP系统中的诚信银行,要求学生在一学年内需参加一定时间的公益志愿活动,通过这些获得诚信积分,并在毕业的时候要达到一定积分才能毕业,以此规范和敦促学生参加公益志愿活动。重视资助后的跟踪管理,建立学生诚信档案,如发现学生有不诚信行为或者缺乏感恩意识,应予以教育,如果没有改正必要的时候可取消其受助资格。总之,在资助工作中,应做到资助与育人相结合,多提供一些需要通过一定的努力才能获得资助的资助形式。当然感恩教育实践活动不能单纯采用他律性的方式,更多的还是让学生自己体会感恩的心,并转化成个体感恩教育的自律体系。
三、结语
这个群体中独生子女占了相当大的比重,对于独生子女来说,独立生活、学习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都比较差,这也就导致了他们无论是在心理、精神还是现实生活中,普遍对家长有很强的依赖性。家长的意见决定了他们处理事情的态度和方法,有些甚至是家长在处理问题,家长怎样引导是关键。由此可以看出家长在家庭教育中担任着重要的角色,家庭教育至关重要。
二、家庭教育是学校教育中不可忽视的环节
1.大学生家庭教育逐渐被忽视的原因
人自出生之日起最先接受的就是家庭教育,父母则是孩子的启蒙教师,一言一行都是孩子模仿的对象,引导着孩子性格、价值观的形成。在早期教育过程中,家长十分重视孩子的学习、生活等方方面面,重视家庭教育,但是到了大学阶段,难免就出现了放松。一方面是觉得孩子已经是大学生了应该学会独自处理问题,要给他们一些自由的空间;另一方面也是因为大部分是在外地学习,离父母较远,不可能再像之前那样随时看到,在电话或是视频的沟通过程中孩子又是报喜不报忧,使得家长对孩子的在校情况较为模糊。往往家长了解到的是乐观的一面,也就更加放松了教育和督导,这就导致了大学生家庭教育逐渐被忽视,甚至是缺失。
2.家庭教育应伴随大学生成长的整个过程
家庭教育是孩子成长成才过程中不可忽视的一个重要环节,应伴随着大学生成长的整个过程。当今高校教育发展的过程中,提倡注重素质教育,但是往往学生在校期间是否参加活动和成绩好坏成为了反映一个学生是否素质合格的主要参照标准,这样不免有些过于片面,容易忽略了学生其他方面的发展,尤其是心理健康方面的问题。现在90后大学生出现心理问题的情况越来越多,有一些刚入学就积极表现或是竞选班干的学生,力求在大学努力的表现自己,但是参加活动或是对于成绩的过高要求反而无形中增加了其心理负担。随着年级的增高,压力的不断增加,心理问题也随之暴露出来,如果不能及时纾解,最后的结果甚至影响其顺利完成学业。这种情况的发生,除了环境因素以外其自身原因占据了很大的比例,且与家庭教育有很大的关系。通过深入的接触发现这类学生的心理问题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很多是由于家庭关系的不和谐,使其更加希望在远离家庭的大学校园中获得认可,甚至有些学生与家长存在着沟通障碍,还有些家长对学生持一种放弃的态度,在家庭教育的环节出现了问题。在大学生学校教育开展的过程中,家庭教育也是不容忽视的重要方面,一定程度上对学校教育的开展有影响,应该一直伴随着大学生成长成才的过程中。
3.大学生家庭教育对学校教育有重要影响
在大学生接受教育的过程中容易忽略了家庭教育的作用和重要地位。实际上,不是只有小学、初高中教育才需要家长的参与,大学教育中家庭教育同样有着重要的影响力,影响着学校教育的开展。学校应加强与学生家长的沟通联系,使家长能够了解到学生在校的真实情况,例如学习、生活等方方面面,同时也需要通过家长的反馈从不同的角度更深层次地了解学生的性格特点,才能更好地因材施教,发掘出学生更多的潜力。
三、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需互相配合
(一)什么是家庭教育
有关家庭教育这个概念,我国很多学者从不同角度予以了分析,并提出了各自的看法。例如,有学者认为,家庭教育就是学生的父母亲(包括学生的年长者)在家庭中对他们孩子所实施的教育;还有学者认为,家庭教育应包括两方面的教育:一个是学生父母亲对自己子女的教育,另一个就是学生家庭成员之间的相互教育,其中父母对自己子女的教育,应是最为主要的教育。此外,还有部分学者认为,家庭教育就是学生的父母亲对学生所进行的一种培养教育,也就是在学生家庭中,其家长根据一定的社会发展需要及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自觉地有意识地通过他们的言传身教及自己的生活实践,来对他们子女的学习生活施加一定的影响,以期让他们的孩子能朝着他们所希望的预期目标发展。总而言之,家庭教育就是学生家庭成员之间所进行的相互之间的教育;在这个家庭中,不管是长者对幼者,还是幼者对长者,所有的有意识有目的施加的影响,都应属于家庭教育。本文中的家庭教育,主要是指在学生家庭中,其父母亲及其家庭成年人对他们有意识或无意识地施加影响及教育的过程。
(二)家庭教育的特点
1.家庭教育具有启蒙性和早期性
在小孩出生之后,其原生环境就是他第一次接触的环境,其父母亲是孩子最早接触的人,因而从某种程度上可以这样认为,人生整个受教育的起点和基础就是家庭教育。对于一个人一辈子的发展状况,家庭教育起着直接或者间接的影响。众所周知,人的教育是项复杂的系统工程,而家庭教育就是这项系统工程的基础。因此,学生在学校里所产生的心理健康问题,或多或少都可在学生家庭里反映出来,而学校在实施教育过程中所发现的很多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其根源均可从学生家庭教育中进行追溯。
2.家庭教育具有连续性和全面性
小孩出生以后,绝大部分时间都生活在与自己父母亲在一起的家庭里,并不断地受到来自家庭各方面的影响和教育。这种家庭教育总是在自觉与不自觉、有意与无意中进行着,无论是通过哪种形式、在哪个时间实施教育,都是家长通过自身的一举一动来对他们的子女进行随时随地的影响和教育。这种教育既影响到孩子平时的生活习惯及谈吐品行,而且还影响到孩子一生的品行道德,具有极大的潜移默化作用。因此,家庭教育具有明显的全面性和连续性的特点,这种来自学生家庭的、能够影响到学生一生的终生教育,在很大程度上可以体现出学生家庭的教育方式及学生家庭的价值观。
3.家庭教育具有明显的渗透性和感染性
实践表明,能对小孩心理健康产生直接或间接影响的,主要有:家长的学历知识、家长的教养方式、家庭的经济状况、家庭的情绪氛围。小孩与其父母亲之间的天生亲缘和血缘关系,使得家长的言行举止对小孩产生强烈的感染作用,对于自己父母亲的一举一动,小孩往往能够做到心领神会。而一个家庭氛围越和谐、亲情越浓厚,越能促进小孩心理朝着健康的方向发展,家长及其家庭其他成员所持的态度,极易引起小孩的共鸣,因而家庭教育具有较为明显的渗透性和感染性。
二、家庭教育对大学生心理健康影响的分析
不同的家庭教育方式对学生心理健康所起的作用也不同,且学生家庭教育的具体方式,将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因此,家长的教育方式,将极大地影响着孩子的发育和健康成长。
(一)强迫式家庭教育方式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所带来的影响
由于长期受应试教育的影响,我国的部分高等院校和学生家长,把学生成才与否界定在学业优差和能否顺利找到一份好工作上,而对学生的兴趣爱好以及他们素质能力的培养,却考虑不够。这样,就使得许多家庭在对他们子女进行家庭教育时,采取强迫式的家庭教育方式,例如,采取命令、惩罚的方式来强迫孩子学习,更有甚者,采取打骂的方式来逼迫孩子进行学习;在孩子学习期间,为了能快速提高他们的学习成绩,而制定出一些硬性学习指标;一旦孩子未能完成这些硬性学习指标,就采取罚、打等极端方式来对待。显然,长期在这种强迫性家庭教育方式下生活的孩子,极易产生自卑等性格特征。这些孩子一旦形成这种性格特征,就对学习充满着恐惧、厌烦,对生活充满着痛苦。因此,在这种强迫式家庭教育下,学生极易形成极为强烈的自卑情绪,甚至会得诸如强迫症等精神方面的疾病。由此可见,强迫式这种家庭教育方式,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可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但由于这种教育方式未能很好地尊重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一味地对孩子进行严格要求,极大地影响到孩子的身心健康发展。长期在这种强迫式家庭教育下的孩子,先不论他们能不能成才,以他们这种不健全的心理状态进入大学学习,一碰到困难、挫折,且这些困难、挫折无法得到及时解决时,就会产生心理健康问题。
(二)放羊式家庭教育对大学生心理健康带来的影响
与上述的这种家庭教育方式正好相反,放羊式的家庭教育方式则是以听之任之的教育态度来对待孩子,家长对于孩子的学习状况不闻不问,只要让孩子进入学校学习就可以了,其他的就与家长没有任何关系了。这种家庭教育方式,更多地是出现在我国农村留守儿童的身上,因为这些孩子的家长一直在外打工,对于孩子的学习,根本没有时间顾及,因而就出现了对孩子学习不闻不问的状况;只要能及时给孩子缴纳学费、给孩子按月寄生活费就很不错了,其他的诸如孩子的生活困难、心理健康问题等一概不予以理睬,全部推到学校方面。在这种家庭教育方式下,学生极易产生放纵自由的性格特征,一旦进入大学,在与人交往中就容易出现散漫、缺少团体合作的意识,而且更多的时候是以自我为中心来处理事情。长期形成的性格缺陷日渐暴露出来,在一定条件下就引发出他们的心理健康问题。
(三)民主式家庭教育对大学生心理健康带来的影响
总的来看,民主式家庭教育这种方式,是在总结和吸收以上两种家庭教育优点、有效克服其缺点的基础上产生的。在这种家庭教育方式中,作为学生家长,他们能够在尊重子女的基础上,与孩子积极地交流,并且帮助解决孩子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各种问题和困难,对于孩子在学习过程中的某些闪光点,能够及时发现并予以充分的肯定;对于孩子在学习中做得不好的地方,能及时予以指出,并与孩子合作一起进行解决。此外,这种家庭教育方式,对于孩子综合素质的提高是极为重视的,家长非常注重孩子德智体美劳的全面发展。因此,这种家庭教育方式,能够真正体现出家长对孩子的关心和爱护,当孩子遇到问题,特别是有关心理方面的问题,就能及时予以沟通和帮助解决,这不仅能让孩子形成独立、坚强的性格特征,而且还有利于孩子具备健康、自信的人格魅力,因而在他们进入大学以后,就能较好地处理各种人际关系,促使他们朝着健康、阳光的方向发展。当然,民主式家庭教育方式,并非单独出现的,也不是无条件就可以进行实施的,通常这种家庭教育方式的成功实现,要具备以下条件:第一,学生家庭要具备一定的经济收入;第二,学生的家长都应具备比较高的文化水平;第三,学生的家庭应具备团结协作的家庭氛围。在实际当中,有些学生家庭并不全部具备这些条件,但这些家庭仍然可以培养出较为优秀的人才,属于这种群体的并不多,而且从总的来看,缺少其中某些条件的学生,在他们进入大学之后,也比较容易产生心理健康问题。
三、结束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