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优发表网

购物车(0)

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期刊投稿 出版社 公文范文 精品范文

小学法制课教案范文

时间:2023-05-30 14:44:51

序论:在您撰写小学法制课教案时,参考他人的优秀作品可以开阔视野,小编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这些建议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热情,引导您走向新的创作高度。

小学法制课教案

第1篇

关键词:中职法律教学 案例教学法 应用

基础法律课在中职教育中是合署于《职业道德与法律》教材的,是作为中职教学的一门必修课,由于其理论性和应用性较强,因此教学难度较大。案例教学法是以案例为基础的教学法,老师在法律课授课时,通过引入具体典型的法律案例,组织学生对之进行思考、分析和交流等活动,进而帮助学生掌握法律制度理论和提高法律素养。案例教学法有别于传统的教学法,是一种启发式的教学法,教师不单单只是起到一个传授者的作用,更要在教学中扮演着激励者的角色,鼓励学生积极地参与课题讨论,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不但提高了整体教学质量,还能使学生成为课堂真正的主导者,达到很好的教学效果。[1]

一、案例教学法的优点

1.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对于中职学生,法律课理论性强,比较枯燥乏味,以传统的教学法难以收到很好的教学效果。通过案例教学法导入法律课程,加入生动、真实的案例,能使法律课更加贴近生活,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培养学生主动探索,加强学生思考和解决问题的学习能力。

2.加深学生对法律知识的理解,中职学生大多数来自于边远农村,文化基础较弱,因为生活的环境,对于法律知识得学习和接触比较少,在法律知识的接受和理解上存在较大的难度。如果教师以传统的讲授法进行教学,教学效果往往不尽如意,容易让学生一知半解。若教师通过分析案例,概况和总结的方法,对基本法律知识进行讲授,引导参与教学,对所讲案例进行思考和讨论,再对他们提出的问题进行解答,这样既可以增强教学效果,又可以达到“教、学、用”为一体的教学目的。[2]

3.培养学生解决法律问题的能力,案例教学法中的案例都是在现实生活中发生的,且具有一定的代表性,指导学生对案例进行思考和分析,解决相关的法律问题,有利于学生在学习中积累经验,培养了学生解决实际法律问题的能力。[3]

二、案例教学法在中职法律课中的应用

1.呈现案例,除了口述案例外,教师还可通过多媒体教学法、学生表演、观摩庭审等方式向学生呈现更加生动、形象的案例。例如教师可以在课堂上播放《法制现场》、《庭审现场》、《今日说法》等法制电视栏目中的典型案例,根据具体内容和案件的发展,在视频播放过程中即时提出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讨论。这要求教师在课前做好充足的准备,提前准备好以最佳的方式呈现案例。

2.确定案例教学法的具体方法

2.1讲授法,讲授法是指教师在讲解法律理论时,举例进行阐释。但要注意两点,首先案例要具有典型代表性,不宜过多,也不宜繁杂冗长。其次,教师要紧扣授课内容,进行合理的归纳总结,从典型案例中得到一般性的结论。这样可以让学生举一反三,提高对知识点的认识和理解。

2.2讨论法,教师展示案例,并提出问题,指导学生思考,让学生在课堂上进行讨论,这样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多采用小组讨论法。让学生随着案情的进展进行适时的讨论,以促进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在课堂讨论中,要鼓励学生主动参与,启发学生认真思考、积极发言。通过小组互动讨论,理清案件事实,让学生主动探索法律知识,运用正确的法律知识加以分析。除课堂讨论外,课后对课堂讨论知识点进行复习和思考。教师将向学生提供案例,让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去讨论,等到下节课开课时,教师再请学生发言,进行点评和总结。

2.3实践法

联系教学内容,围绕法律这门课程,组织学生开展一系列活动。邀请警察、检察官或者法官来到校园开展法制讲座;利用班会课、晚自习等时间组织学生观看《庭审现场》等法制栏目;组织学生参观看管所或进行庭审观摩。通过直接接触这些活生生的案例,学生会终生难忘,对加强法律学习,提高法制意识,具有很大的帮助。

2.4进行总结和评价,教师对学生讨论得出的观点进行点评,点明优点,指正缺点,并引入法律条款,分析案例,在为学生解答问题时,须做到有理有据,有法支撑。加深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和理解。最终达到教学目的。

三、中职法律教学中应用案例教学法的注意点

1.案例的选择,为提升案例教学的教学效果,在进行案例选取时,应符合典型性、可信性、时效性的要求。典型性是指案例应针对学生的知识水平,选用真实可信、具有一定代表性的案件,易于学生对案例的理解,并且能够结合所学的知识;可信性是指案例应直观、形象、贴近生活,具有真实的细节,最好选用发生在身边或者同龄人身上的故事,这样才能才能更使学生信服;时效性是指案例应选取近些年发生的案件,我国法律在不断地修改和完善,案例的选取也应适时更新和调整,要与当下的法律制度相结合。

2.教师应发挥引导的作用,中职学生是一个比较特殊的群体,他们大多数来自于边远农村,文化基础较弱,但这些孩子大多数都非常的质朴,对未来充满了期望,他们渴望获取更多新鲜的知识,因为生活的环境,对于法律知识的接触和学习比较少,在法律知识的接受和理解上存在较大的难度。因此,作为老师,在讲授基础法学知识课程时,我们首先要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有了学习的兴趣和热情,才能激发学生探索知识的欲望,能够更好的运用法律知识来维护自己的权益。

3.注意课堂时间合理分配,有别于传统教学,案例教学法更强调案例呈现与课堂互动。但是课堂时间比较有限,对课堂时间进行合理分配就显得尤为重要。切勿因呈现案例而耗去过多时间,学生之间的讨论以及教师与学生的交流的时间也应加以控制,最后要留出一定的时间来讲授知识点。[4]

结语

总之,例教学法的应用,活跃了课堂气氛,培养了浓厚的学习氛围,充分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使学生真正成为教学的主体,最终提高基础法律课的教学质量和效率,达到教学目的。因此,我们应在中职法律课教学中大力推广案例教学法。

参考文献:

[1] 王玉芬.案例教学探析[J].教育与职业,2007(15):120-121.

[2] 苏兴全.中职法律基础课案例教学模式探讨[J].科技信息,2007(23):21-22.

第2篇

关键词 融入课堂;借景引发教育;理解重要性

成才必先成人,不成人必成不了才。作为一名数学教师,承担着青少年儿童法律安全意识的培养的责任和使命。结合小学知识,笔者浅谈怎么样在数学课堂中构建法制安全教育教学。

一、把法制教育融入到日常的教学中

要想在数学课程中融入法制安全教育,必须把教学内容与法制安全内容有机的融合起来,既把课程学好,又把法律灌输给学生。但是不能重此失彼,把数学课堂上成法律教育课,是在教好基本课程的基础上进行法律知识的渗透,因此,这就需要教师不仅要知法,更要懂法,熟读《教育法》、《教师法》和《未成年人保护法》等相关的法律法规,才能在教学过程中有机结合,自由运用。

(1)在学习课程“克与千克”时,要学生进行通过天平来进行测量,在具体的生活情境中,使学生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克和千克,初步建立1克和1千克的观念,即知道1000克=1千克。使学生知道用秤称物体的方法,在建立质量观念的基础上,培养学生估量物体质量的意识。课前准备好道具,比如硬币、食盐、沙子、大米等,要学生自己动手用天平进行称重,然后得出结果:1枚硬币约重1克,一袋食盐250克,散沙300克,大米500克,然后进行克和千克之间单位的转换1克=0.001千克,250克=0.25千克,300克=0.3千克,500克=0.5千克,要学生认识到1克,1千克的大小体积,重量。然后进行相关内容的导入,提问:

什么东西都可以用克和千克来做为单位计算呢?

同学回答:食物、水、建筑工具、衣物等都可以通过称重用克和千克进行计算。

然后进行法律知识的导入,一克的东西虽然很轻,很不起眼,但是同学们应该都知道,一克的对人体的危害是非常大的,要是犯罪团伙走私1000克的,将会给社会带来很严重的后果。走私是犯法的,是需要承担非常重要的法律责任的,因此同学们要远离,珍爱生命。

(2)在学习“认识厘米、米”一章节时,要学生用尺子测量具体实物的长度,建立相应的长度观念,不少学生在生活中已经接触了尺子,课堂上给予学生更多的操作和交流的机会,要学习进行测量。

如要学生对课本、桌椅进行测量,然后整理出答案,教师请学生分别回答测量的结果,教师在黑板上做好板书。然后全班同学一起进行学习和归纳。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要学生尝试在尺子上指出1厘米,然后记性回答,比如:尺子0-1刻度线是1厘米,3-4刻度线之间长度为1厘米,然后根据测量的结果,要学生回答课本和桌椅的长度中包含几个1厘米,,教师借助课件演示尺子中的1厘米(0-1,1-2,5-6等)。教师进行知识的继续学习:那你们想到了用什么工具来测量教室的长、宽呢?然后拿出米尺,并告诉学生米尺的长度单位为“米”,要学生进行观察比较会发现:米尺上数字多、刻度多,有100,而学生尺上最多只有20;米尺比学生尺长得多。进而进行思考:“1米里有多少厘米”?得出结论:1米=100厘米。

然后进行知识的扩展,要学生发挥想象,想想现实生活中哪些地方需要用到厘米和米?有的学生就回答道:“在十字路口,马路之间的长度就可以用米来进行计算”。然后进行拓展的法律知识教育,教导学生在过马路的时候要认真观察是否有车辆,遵守“红灯停,路灯行”的交通规则,不闯红灯。遵守交通规则,不仅是对自己负责,也是对别人负责,要学生认识到交通法规的重要性,也教导学生要有责任心,一举多得。

二、借助情景,进行法制教育,要学生明白法律的重要性

《数学课程标准》中提出:教师应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

第3篇

[摘 要]:案例教学法是一种启发式教学方法,他能有效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综合素质,通过在技校政治课教学中的应用,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并总结了一些教学经验和方法

[关键词]:案例教学法 政治课 课堂讨论

案例教学法是利用以真实的事件为基础,所选取和撰写的案例进行课堂教学的过程,让学生针对案例充分表达自己的见解,以达到高层次的认知学习目标的一种启发式教学方法。简言之,案例教学法就是利用案例作为教学媒介的一种教学方法。思想政治课作为一门德育课程,应该是一人的道德行为,人在现实情境下做出的选择等为重点的课程。因此,他的教学不应是“传授”型或“灌输”型,而应该是“体验”型、“实践”型。我们引进案例教学法,打破了传统的、封闭的脱离实际的灌输教学方法,笔者在政治课教学实践中,结合教学理论知识恰当运用案例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获取生活的心灵智慧,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一、在政治课教学中实施案例教学法重要性

1.案例教学法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和教与学的双边互动

案例教学中,教师和学生是双向互动关系,教师和学生都有了新的角色意识,教师不再是前台的演员而是后台的导演。学生不再是被动的客体,而是能动的主体,可以调动学生学习热情,牵一发而动全身,使学生不仅对一个学科,对所有的学科都全身心的投入,以达到知识的融合。

2.案例教学有利于教师和学生创新意识的形成

政治课的许多内容理论性比较强,这些内容要求在理解时要紧跟时代、紧贴生活,要具有可实践性。案例教学法是一种民主科学的教学方法,他鼓励学生积极探索,大胆质疑敢于提出自己的看法和见解,充分尊重学生的意见和创新精神。

3.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在案例教学法中,案例可以将不同学科的知识整合在一起,在学生课堂讨论过程中,教师只要适当引导,学生就可以自由地实现政治与经济、历史等不同学科的切换。同时案例教学法强调以学生的活动为主,教师是学生建构知识的组织者和促进者,学生在探究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自觉地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掌握学习基本技能和基本方法,为学生的终身学习打下基础,在知识和技能方面提高综合能力。还可以培养学生克服胆小、不善于表达的欠缺,教师要鼓励学生敢于提出问题,敢于回答问题,作为一名技校学生很快就要进入职场,应及早培养学生适应社会和职场环境要求,必须敢于表达、善于表达通过这种开放式的教学给每个学生锻炼的机会,特别是一些胆小害羞的学生更应多鼓励,培养好良好的心理素质。

二、案例教学法在政治课教学中的教学设计

1.精选教学案例,案例的选择对案例教学过程起决定性的作用。只有选编好案例,才能把案例很好运用到案例教学中,才能体现案例教学法与其它教学法的区别,在选择教学案例时,具体遵循如下原则:

(1)典型性原则。典型案例的选择和使用可以使教学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典型案例能集中反映同理问题共同本质和甜点,有助于学生根据解答问题关键环节和应用技巧,在在遇到同类问题时就能触类旁通,迎刃而解。

(2)针对性原则。一个案例如果太简单,答案一目了然,也不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反之,案例如果太复杂、太难超出了学生分析能力和知识水平,也同样达不到教学目的。因此,采用什么类型的案例,何时引入案例,在何种程度上使用案例,要以教学内容、教学目标和学生接受水平为依据,它充分体现案例的针对性。

(3)系统性原则。在运用案例教学之前,首先应将所有案例做一个整体规划,特别要注重案例本身的完整性和各案例之间的关联性,,如能围绕一个主题编排由若干案例组成的案例群,教学效果将更加明显。

2.课堂分析讨论

这是案例教学的重要环节。分析案例的关键是师生互动,讲政治课案例的内容与相应政治理论联系起来,揭示政治案例与政治理论之间的联系,讨论其发展的变化规律。

教师要引导学生尽快进入案例情景,了解掌握案例中揭示的有关事实情况,积极思考,通过研究分析获得一些见解后,组织学习进行讨论,富有创造性地进行探索实践,

在案例教学的课堂讨论中,学生最好分成若干个学习小组进行,教师除积极的组织启发和引导学生进行分析讨论,还要有意营造一种开放的气氛,借助于提示、提问、反问,引起争论等方式,让学生各抒己见,逐渐深入讨论。这一阶段的特点是集思广益,开拓思路、鼓励创新充分发挥政治案例教学的功能,提高政治课教学实践性。

3.及时对案例进行总结和评价

总结和评价是案例教学法必要环节,它能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在这一阶段一般由教师来完成可以对政治案例讨论作出评价,指明其中的关键性问题,为后续的政治课堂教学打好基础,也可以在案例提出、分析、教材的问题的解决,给学生全面了解解决问题的全过程,重点评价案例讨论的思路是否正确,分析方法是否得当,解决问题的措施是否具有可行性等。对于学生提出的具有创新性但不完善的可行性方案要给予适当的鼓励和表扬,也可以指出学生在分析、讨论中的不足,还可以启发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进行归纳、总结,使学生受到更好的锻炼,或是提出一些发人深思的问题,促进学生开阔视野、调整视角进行深入而广泛的思考。

三、案例教学法在政治课教学中需要注意的问题

1.案例选择

案例选择应具有目标性、启发性、实践性和综合性。但在现有教学实践中,均符合要求的案例比较少。如何选择案例和撰写更理想的案例服务于教学是需要教师加倍努力的工作。

2.对教师的要求

要真正完成一堂较高质量的案例教学课,从课前案例选择、课中巧妙的引导学生进行案例设置的情景中,理智的控制课堂运作到课堂组织学生答疑,无不对教师提出较高的要求。因此教师要不断提高层次,完善知识结构,提升驾驭课堂的能力,并实现由传统的主导者到启发者角色转变。

3.对学生需要不断的鼓励

由于学生长期以来养成以来教师的习惯,初期课堂中发现学生难以适应要求,对于思维的案例教学方式,有些学生不感兴趣,以至于案例分析不能自己及时完成,讨论时常出现“冷场”,或纳于言辞,不能较好的表达观点,听取他人意见等,使案例教学的目的不能充分达到。因此在教师应强调案例讨论的目的并不是一位的追求唯一的最有答案,以鼓励学生大胆思考,提出各种不同的观点,可以适当点评,对合理想法,并有一定创新意义的观点,给与充分肯定和鼓励,对于其他不足观点要给与充分的尊重。

4.注意班级纪律的管理

案例教学法实施过程中面对的难题是班级纪律的管理,特别是技校学生普遍自律能力较差,所以实施这种教学方法风险更大。这就需要教师提前做好安排,将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划分好,讨论问题时也要有序进行。

总之,案例教学所提供的案例为学生提供了近乎真实的场景,大大缩短情景与实际生活的差距,特别是技工学生让其及早了解现实生活、职场中的事件,对其顺利融入社会做好思想准备。

参考文献:

[1]中国古今教育家.上海教育出版社.

[2]瑞武,张伟.明确方向坚定信心扎实稳妥推进中等职业学校的与课程改革.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7,(19).

第4篇

一、案例教学法的环节

案例教学法是教师最喜欢用的教学方法,如何有效地运用案例进行法律理论教学,实现法律课的教学目标,要抓好以下几个环节:

案例的搜集。案例的搜集要根据教材内容,利用各种途径搜集切合实际教学的图像资料,然后按课堂教学设计加以整理,与教学教案合二为一,有机结合。

展示案例。案例的展示方式必须按教案设计进行,在教学内容的需要时加以展示,教师可用简洁的、富有悬念的语言描述案例,让学生对案例产生兴趣。然后运用多媒体技术全面细致地呈现案例,利用视频、音频资料全景展示真实的案例,让学生全面地掌握案例。

课堂辩论。这是案例教学的重要环节。在这一环节教师主要引导学生从案例情境中脱离出来,对案例涉及的法律知识加以归纳,理清案例中的各种法律关系,之后组织学生进行讨论或辩论。

进行模拟实验。让学生想象遇到类似情况自己怎么做的情景假设,引导学生选择出最佳的处理方案。

总结点评。教师针对学生讨论的出发点是否正确、分析方法是否得当、解决问题的途径是否符合法理进行总结。然后作出评价,对案例涉及的知识点要重点强调,归纳总结出正确法律途经去解决案例中的问题。

二、案例教学中案例的选取

从日常生活中选取案例。从本地区发生的影响较大的或学生身边发生的案例中选取,这些案例针对性强,学生容易理解、容易接受,可以有选择地运用。

从法律书籍中选取案例。各类法律典籍中的案例种类较多、涉及面广,且都是经典案例,加上法理分析全面,评论丰富多彩,选择余地大,可以作为案例选择的主要方式。

从中央电视台的法制频道、综合频道等选取。如《今日说法》节目关注社会热点,很受大家喜爱,大多学生也爱看,可以多选取一些作为案例教学,既丰富课堂教学,又能引导学生处理好与社会的关系。

选择案例的注意事项。从日常生活中选择案例时要特别注意:所选案例绝对不是发生在本校学生家庭里的事。从法学书籍中选择案例时要选一些符合中职生年龄、身心发展需要的案例。从报纸、媒体选择案例时要注意时效性,时效决定关注度。

三、案例教学的意义

1.案例教学法与生活结合密切,学生容易接受,喜欢用案例中法理与身边发生的事逐一对比,有助于学生产生学习兴趣;教师引导作用得到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主体得到尊重。

2.学生通过对鲜活案例的分析,深刻地理解相关法学基本理论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加强,使学生在掌握抽象的法学基本理论的基础上,用法律的理念处理好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关系。

3.案例教学法提高了教学效果,达到了教学目的。学生从案例中总结解决问题的有效途径,对符合法理的分析方法有了一定的掌握,法制意识逐步形成。

四、组织模拟法庭

模拟法庭能使法律基础知识和生活有机结合,案例场景生动直观,趣味性很强,能够极大地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并有较好的宣传效果。

组织模拟法庭的步骤。(1)选取案例,设计案情。最好选用民事纠纷,在社会上有广泛影响的刑事案件也可以考虑。让学生自己搜集案例,可以用身边发生的、已经妥善处理的案例,也可以是大家比较关注、说法分歧较多的案例。(2)组织学生到当地法庭进行参观后,对模拟法庭的场景设置,要做到简单实用;人员安排,要选择合适学生扮演审判人员、公诉人、原告(方)、被告(方)、证人、鉴定人、诉讼人等。(3)庭前准备,起草书(状)及相关文书,准备制服,制作道具,布置“法庭”。(4)开庭是模拟活动的核心,要严格遵守法庭的审理程序和规则进行,每个环节都不能缺失,要维护法律的严肃性。(5)总结点评。在组织模拟法庭活动中,学生的组织能力得到很好的展示,掌握的法律基础知识得到运用,分析能力、对是非的判定能力有了一定提高。

第5篇

1.1学生角度

经济管理类专业经济法课时比例少内容多,学生因为非法学专业,对课程不够重视。但是之后在大二、大三阶段的专业课却需要经济法知识理论的储备,学生基础不牢,导致之后专业课的学习需要耗费更多时间、更大精力。传统的教学方式并不能按照学校给学生定下的教学计划进行。

1.2教学角度

(1)教师方面。在实际课程教授过程中,教师的授课方式普遍是“填鸭式”教学,有的教师的讲义多年不变,枯燥无味,师生缺乏沟通与交流,难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2)教材方面。大多经济法教材仍是以较强的法学理论为基础,术语晦涩难懂,学生无法理解教材内容,缺少学习兴趣,教材应用不到位。

1.3社会角度

高职院校计划培养适应社会的“高技能人才”,这就需要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立。而高职院校普遍实施普通高校的教学模式,所增加的实训与实习环节,并未起到很大作用,因为整个教学模式仍是以理论知识的讲述为主,不能达到企业对技能与技术的要求,缺乏竞争优势。对案例进行分析是案例教学与传统教学的最大区别,案例教学的主要特点是案例贯穿整个教学过程。培养学生案例分析过程中的思维模式,积极主动学习法律法规,掌握论证方法,锻炼口语与书面的表达能力,做到理论与实际兼顾,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立。

2案例教学的前期准备

(1)真实性。案例最好来源现实,将法律生活化,引导学生将理论带入实践,加深理解。既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又有实用性。(2)典型性。典型代表案例会与法律知识点密切联系,加深学生对法学原理概念的理解。并且要难度适中,过难则会打击学生学习的积极性。(3)针对性。符合教学内容,最好选择热门案例,学生更有兴趣,便于实施教学计划。

3案例教学的课程实施

3.1讲解式教学法

传统的教学方法,教师首先讲解基本的法律概念和原理,通过对案例的讲解,加深学生对知识点的印象。但是这种方法理论性过强,经常会造成“满堂灌”和“填鸭式”教学,学生和教师交流少,学生学习效率低,往往达不到教学目标。

3.2教师启发诱导

课程中,教师预先讲解容易理解的案例,通过案例讲解基本的概念与原理,加强学生对知识点的认知。在一个新的案例中,提出问题,引导学生举一反三。例如,在讲解合同法合同的订立时,先给出一个案例:“甲向乙发出一份要约,拟以1万美金将一部汽车卖给乙,乙在看到甲的要约前,丙去信表示愿意以1万美金购买其汽车,甲拒绝把车卖给丙,于是丙到法院。”然后提出问题“:丙可以胜诉吗?”学生会发出不同的质疑。这时,教师就要对“要约是以订立合同为目的,内容须具体和确定,像特定人发出;要约邀请并非以订立合同为目的,内容不一定是具体和确定的,也不一定是向特定人发出”作出讲解,并再举几个例子,要学生分辨是要约还是要约邀请。这样学生就会对法律基本概念留有印象,加深理解。

3.3小组讨论模式

在学生对法律原理和法律概念有了基本的认知时,教师作为组织者和引导者,给出一定难度的案例,分派小组选出小组长进行讨论。讨论过程中,教师要引导每个学生积极主动参与,提出自己的意见与见解。讨论结束后,由小组长总结陈词,其他小组可以提出质疑,进行点评。最后,由教师对每一小组进行点评,给予中肯的评价,并通过案例对所要传授的知识点做进一步讲解与归纳。分组讨论的形式不仅可以促使学生掌握相关的法律知识点,还锻炼了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交流能力和表达能力。

4案例教学结合其他实践方法

4.1观摩法庭方法

学校同司法审判部门沟通联系,挑选典型性和有针对性的案例,组织学生到法院旁听。真实而严肃的环境会使学生了解一个全面的诉讼庭审程序的流程和诉讼的行为技巧,体会诉讼主体在其中所应尽到的责任与义务等,并且会牢记此案例所针对的法律知识。观摩结束后,可以组织学生进行进一步的讨论,交流所思所得,由教师做最后总结。

4.2模拟法庭方法

模拟法庭教学是实践性很强的教学方式。例如,在教师讲解完消费者权益相关法律条文之后,教师选择一个典型的案例,如:原告蒋某因与被告L化妆品有限公司、S环球购物中心发生消费者权益纠纷,像X省X区人民法院提出诉讼。教室模拟法庭现场,学生亲身上阵,扮演审判长、书记员、检察官、原告、被告、律师等角色,仿照庭审流程,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撰写书、答辩书、判决书等,对案件进行审理。教学活动结束后,教师和学生发表见解,作出点评。这种教学活动的优点在于“真实”的环境,不仅锻炼学生的组织领导能力、沟通与交流能力,而且要求学生积极主动的收集证据、自行组织分析讨论案情、掌握相关法律条文、熟悉庭审流程,达到自身技能、职能与智能的提高。

5撰写案例分析总结报告

第6篇

面对诸多问题,我们如何在有限的课堂时间里提高效率,如何吸引学生,是我们所有政治教师不得不思考的问题。在我看来,兴趣的培养是增效的治本之策。我从多年的教育教学实践中总结出,要想达到目的就要提高课堂效率,提高课堂效率就要抓住学生。我们要学会选用学生感兴趣的教学案例,从学生入手、从生活入手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兴趣和主动性。那么,如何更好地运用这一教学方法呢?这就涉及如何选择案例。

一、案例要有“趣味性”

政治课教材本身的空洞乏味,加上学生学习的动力不足等因素,导致学生缺乏学习兴趣。有人说:“兴趣是天才。”“兴趣是智力之母。”“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要想提高兴趣,就要研究学生、研究教材、研究生活,从学生出发,从学生身边的事情出发。感兴趣了自然就有学习的动力,所以案例选择要有趣味性。学生不喜欢《政治生活》,甚至认为很假,这给教学带来了很大难度。有关政府的知识枯燥无味,在《政府的责任:对人民负责》教学中,我通过漫画引入,令学生眼前一亮,马上有了参与的兴趣。我以漫画官―好官―官的责任―启示为教学主线,学生参与度很高,教学得以顺利进行。

二、案例要有“新颖性”

即所用案例必须鲜活,而非过时。说的都是学生早已知道的东西,学生就没有兴趣了;只有将最近发生的、贴近学生的、贴近生活的新知识、新信息引入课堂,才能引起学生共鸣,从而对学生产生强大的吸引力。相反,则会使学生丧失学习的激情,影响课堂效率的提高。如,《国家与国际组织》纯粹是理论教学,与学生生活很远,学生不了解、不关心,教学难度很大。在选修《国际组织》美国三权分立的教学中,我选取了最新美国政府关门的有关新闻片段作为案例情景,学生没想到政府也能关门,于是积极探究。有的学生知识面广,已经了解相关新闻,我趁机让他们运用相关知识分析。就这样,一个离学生生活很远的知识瞬间鲜活地呈现在学生面前。

三、案例要有“针对性”

跟其他学科一样,政治课教学有自己的教育教学目标和任务。如何有效地实现目标,促进学生认知能力的提升,这是我们选取情境案例必须考虑的问题。案例的选择既要源于生活,来自身边,学生看得见、摸得着,同时又要高于生活,有探讨的价值和意义,才能对学生起到积极的引领作用。

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绝不能牵强附会,生拉硬扯。否则会弄巧成拙,事与愿违、事倍功半。在《政府的责任:对人民负责》教学中,针对树立为人民服务的工作态度这一知识点,我播放了一个关于任长霞的视频,同时又提前要求学生从理论的高度归纳任长霞的做法带给我们哪些启示。任长霞感动了中国,当然也能感动我的学生。提前做工作又避免了学生只图热闹的可能,让学生能从生活中感悟道理。

四、案例要有“综合性”

即所选案例要有一定的深度和广度。案例的选择既要服务于本节课的教学,还要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带动学生对相关知识的研究。这样不仅增加了学生的学科知识,还提升了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帮助学生全面发展。当然,在教学中利用的案例,应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宜综则综,关键在综合恰当。例如,在《政府的职能》的职能教学中,我结合经济生活中市场局限性和宏观调控的知识,我告诉学生在文化生活中促进文化创新也与之有关,又告诉学生以后学了哲学还能用得着。

五、案例要有“贴近性”

引用的案例最好是学生身边发生的事情。能引起学生共鸣的话题,应该与己有关,而不是遥不可及、关系不大。在《如何实现人生价值》一课中,我选择了大衣哥――朱之文作为材料,朱之文是学生熟悉的草根明星,学生了解、羡慕、敬佩。我设计了几个问题,分别是:走出农村地、回报农村情、历经万苦方出头几个情景。然后让学生探究讨论,得出下面几个知识点:在劳动和奉献中实现人生价值;在个人、社会统一中实现人生价值;在砥砺自我中实现人生价值。那么我们自身的价值呢?我们是如何实现自身价值的?在班级、在学校、在家庭、在社会,无形中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得到了升华。

第7篇

关键词:思政课 高职生 案例教学法 有效性

课 题:本文为湖北省职教中心研究课题。课题名称:高职院校思政课教学有效性研究 课题编号:G2012C062。

一、案例教学法的内涵和功能

1.案例教学法的内涵

案例教学源于20世纪初期的美国哈佛大学。案例教学法曾被哈佛工商学院界定为:“一种教师与学生直接参与共同对工商管理案例或疑难问题进行讨论的教学方法。”目前学者们解释为:它是通过对一个具体情景的描述,引导学生对这些特殊情景进行讨论的一种教学方法。案例教学法相比传统教学法而言,突出了学生为主体,有益于满足学生的自我实现需要,有利于师生充分互动,有利于更有效地实现教学目标。

2.案例教学法的功能

(1)培养学生综合能力。巴赫曾对案例教学的行为目标进行过研究,并形成了基本框架。包括:对情景形成问题的能力;较强的思维能力;对问题做出有说服力的分析;能识别并确定与案例紧密相关的要素和问题;定性定量分析问题的能力;超越具体情景、具有更广阔视野和多种多样的能力。事实证明,学生在案例教学的过程中思维与表达、交往与合作、决策与创新等综合能力都能得到锻炼和开发。案例教学还是模拟的“社会实践”,曾亲历哈佛大学案例教学的一位学生将哈佛教育的价值总结为:把通常需要多年实践方能获得的经验浓缩到两年的课程里,将涉世不深的学生“催熟”。这给学生进入社会职场奠定了基础。

(2)有利于课堂管理。案例教学法是开放式的合作学习,这有利于学生充分交流展示自我,使课堂可能存在的不良情绪得到消解。学生通过案例体验国情民生,增强感性,避免了学习抽象理论之“苦”,同时实现了师生双方有效沟通。学生充满兴趣而主动学习,课堂气氛活跃、和谐,促进了教学的良性循环。

(3)案例教学可以发展教师的创新精神,提升专业能力。案例教学法对教师的要求更高。一方面教师的重点不只在传授知识,而是要成为案例的设计者、组织者、促进者,成为导演或艺术家,这对教师的角色和能力是一个多方面的挑战。另一方面,互联网信息纷繁复杂,对现实社会发生的焦点热点事件,学生迫切希望教师给予解读,教师同学生一道直面问题并探寻思路,既增添了课堂的新鲜感,满足学生的渴望,实现了课堂的有效,也使教师自身能力获得成长。

二、高职思政课案例教学法在使用中存在的问题

1.学生认识不到位

课后随机调查调查显示:有些学生没有认识到案例的价值,习惯于听故事、看情节是否吸引人;参与讨论的内在动力欠缺,没有很好地享受案例分析过程,不懂得如何抓住在解决案例的同时提升自己的能力。从教学效果看,可能学生记得的仅是几个故事而已。

2.案例针对性不强

教学中发现,有些教师缺少课前准备,随便拿个事件做案例,结果分析不到位。因此在选取或设计教学上一定要贴近现实生活和学生实际,并且一定要与教学内容相匹配。

3.时效性差

主要指资料、数据的过时。思政课的特点是与时俱进,教学内容须时时更新。如党的会议精神、新出台的政策、正在发生的重大国际政治经济形势等。有些教师图简便在教学中使用过时案例,甚至数据、事件本身发生了根本变化,还以过时的为依据,这自然不会有好的教学效果。

4.教学技巧欠缺

教师对教学案例操作不当,引导不够。比如简单、直接、突兀地提问,或抓不住时机层层引入,或不能设计出最恰当的方式表现案例的情景。

5.对案例教学过程的点评不合理

其症状为:易简单化,即专注答案正确的或优秀的学生,对错误的或混乱的想法和观点,刁钻怪异的言论不予理睬:易否定化,即无意识地使用教师权威,粗暴打压,强行要学生接受主体观点或自身看法,忽视学生的思想和人格。

三、思政教学案例的选取、组织与实施

1.如何选取思政教学案例

美国教育家威廉・贝内特曾在哈佛大学实施调查,得出结论,一个成功的案例要具备下列性质:应讲述一个故事(必须有趣);可以使学生对案例中人物产生移情(产生共鸣);含有从案例那里可引述的材料(体现真实);对已经做出的决策的评价(为新决策提供参照点)。我国学者郑金洲则认为好案例的标准包括:围绕一个主题展开讨论;要在一定的时空框架内;具体生动的描述事件产生发展过程;能反映师生的心理变化;最近三年以内发生的事件;使读者有身临其境的感觉。遵循这些经验和方向,我们认为思政教学案例的选取要突出如下几点。

(1)尽量使用经典案例。经典案例一定是真实的,能让学生身临其境。经典还意味着权威,越权威越有说服力,能加深理论观念的建立。经典案例也一定是趣味的, 它的趣味吸引学生认真倾听、思考和评论。

(2)体现时代性。思政教师要随变化着的实践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储备,丰富课程内涵。在案例设计上,要重点关注社会上的焦点与热点,将具有时代特征和气息的内容吸纳到课堂以创造思政课的生命力。

(3)具有开放性。郑金洲认为“一个案例就是一个实际情境的描述,在这个情境中,包含有一个或多个疑难问题,同时也可能包含有解决这些问题的方法”,因此案例应有开放性特征,包括信息的多元和答案的多项。

(4)凸显职业性。高职院校要重点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因此教师在选取案例时应优先考虑与学生未来职业相关的案例,最好能源于行业实际工作中最常见的问题和最实用的职业技能,让学生在分析案例的过程中掌握知识、学会技能和方法。

2.教师在组织和实施案例教学过程中要注意的问题

(1)教师在情感和态度上,要尊重学生的人格,重视学生的问题,努力创设一种平等、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

(2)善于激励以培育学生的探究心。大学思政课堂是师生对话与交流的平台,教师要做的重点就是激发学生积极思考、讨论发言的信心,以赞赏、表扬和鼓励去帮助学生释放求知欲和思辨力,侧重过程。

(3)做好诱导,让学生愉快地分享过程。教师在将案例呈现给学生后不能急于给答案,一定给出时间让学生进行充分思考。在发现学生有困难时可以提供简单的分析路径。比如所需要的理论支撑、如何找切入点,关键信息提示等。最后教师要做整体的分析,将思路与方法一同交给学生并告诉学生案例分析的目的不是寻找结果,而是学会掌握正确的方法。

(4)做好评价。评价也是一门艺术,好的评价带给学生成功感,激励学生继续向上。评价要做到及时、准确、全面。“及时”指要做到重视每个观点并给予说法,体现尊重。“准确”是要客观公正,体现教师的职业态度和探求真理的科学精神。“全面”指评价要采取多种方式:自评、他人评和小组评、等级评和评语评相结合,体现合理性。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