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优发表网,期刊支持: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股权代码(211862)

购物车(0)

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期刊投稿 出版社 公文范文 精品范文

急救护理流程范文

时间:2023-05-30 14:44:42

序论:在您撰写急救护理流程时,参考他人的优秀作品可以开阔视野,小编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这些建议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热情,引导您走向新的创作高度。

急救护理流程

第1篇

1 院前急救流程

采用DC护理技术,旨在规范护理流程,缩短急救各个环节的时间,使伤者能在最短时间内得到确定性治疗,为后续院内救治赢得宝贵时间[2、3]。

1.1 接诊出诊 接到呼救电话后迅速完成对呼救信息的采集与核实[4、5、6],立即通知当班医护人员、救护车司机出诊,带齐相关药械[7], 1-5分钟内出车[5、7、8、9]。以最快速度赶到急救现场。

1.2 现场评估

1.2.1 环境评估 以排除二次事故隐患,迅速将伤员转移到安全地带[4、9]。

1.2.2伤情评估 刘小伶[5]按照D(危险程序)、R(各种反应)、A(呼吸通畅)、B(有无呼吸)、C(循环生命支持)程序检查伤情。刘永明[10]按照A(气道是否通畅)、B(呼吸:呼吸的节律、频率及胸部是否损伤造成的呼吸困难)、C(循环:脉搏、血压、末梢循环、大出血)、D(神经系统:意识、颅脑损伤及脊柱脊髓创伤)、E(肢体活动:骨折、畸形、伤口出血)进行全身情况评估。莫凤珍等[4、11]按照神志―气道―呼吸―循环―运动进行伤情评估,要求充分暴露伤员各部位,以免遗漏危及生命的重要损伤。要求在1min内用“听清、看清、问清”方法评估病情[5]或完成意识状态的判断,及依据足背动脉、桡动脉、股动脉、颈动脉的搏动和张力初步判断血压的大致范围[12]。郑艳玲[9]采取视、触、听的方法迅速预检患者,即观察受伤程度、意识、瞳孔、呼吸、皮肤颜色、表情等;触肢体温湿度、打动脉搏动;听有无声音及声音又无嘶哑。

1.3 检伤分类 检伤分类是提高现场急救成功率的关键[13]。依据伤员伤情的严重程度佩戴伤情卡,红色为立即救治,表示伤员有生命危险需立即进行紧急处理;黄色为紧急救治,表示伤情严重但相对稳定,允许在一定时间内进行处理;绿色为延期救治,指轻伤员,不需要紧急处理;黑色指无救治希望者或死亡者[4、14]。

1.4 现场救护 遵循“先救命后治伤、先救重后救轻”[4]或“先重伤后轻伤、先止血后包扎、先复苏后固定、先救治后转运”的原则[5]。

1.4.1 划分收治区域 对群伤者实施划分区域收治,A区收治妇产科伤员;B区收治骨科伤员;C区收治胸外、普外科伤员;D区为ICU;E、F、G区收治尚未分类的伤员,利于伤员的救护及查询[14]。

1.4.2 维持生命体征的稳定 维持心脑肺基本功能,预防多脏器功能衰竭。如进行有效的心肺复苏、电除颤、开通静脉通道等[4、9]。

1.4.3 保持呼吸道通畅、维持有效呼吸及充分供氧 及时清理呼吸道,加压给氧,必要时行气管插管或气管切开,机械通气[4、9]。

1.4.4 不同损伤部位的应急处置技术 外伤出血迅速包扎止血;骨折给予固定;颅脑损伤,注意保护头部防止脑疝发生;颈椎损伤立即戴上颈托,避免再次受伤;开放性颅脑、腹部损伤,脑组织或内脏脱出时,不予还纳,应用无菌器皿覆盖包扎;锐器插入腔体或肢体,不易拔出,应妥善固定,急送医院手术取出;开放性胸部伤,立即取半卧位,胸壁伤口封闭包扎,张力性气胸者立即穿刺排气;出现反常呼吸者,立即加压包扎[4、9、10]。

1.4.5 再次进行伤情评估 进一步判断伤情发展情况,预见性采取应急措[4、10]施。

1.4.6 给予保暖,防止体温过低[4]。

1.4.7 心理疏导 稳定伤员情绪,积极配合救治和运送[4、11]。

1.5 安全转运及途中病情监测 按“先重后轻” [15],“轻、稳、快”安全转运[5],途中维持正确,妥善固定各种管道,保持通畅,严密监测病情,确保治疗的连续性[4、7、15]。

1.6 无缝交接 确保院前急救与院内急救紧密衔接。

1.6.1 及时向接收医院通报伤情,做好救治准备[4、7、15]。

1.6.2 院内快速进行伤情交接[4、7、15]。

2 急诊科救护流程

创伤后60min是“黄金60min”,应遵循“边抢救、边诊断、边治疗”的原则[16]。李水莉等[17]采取“边诊断、边救治,再诊断、再救治”的思路。王力等[18]在严重创伤救护中,复苏、伤情诊断和紧急处理同时进行。林喜爱等[19]对群体创伤者,按创伤评分法分诊,分区域安置,监测生命体征,佩戴伤情卡,实施V(保持呼吸道通畅,充分给氧)I(输液、输血扩充血容量)P(查测心泵功能)C(紧急控制出血)抢救措施,护送检查、入院或手术等流程进行救治。唐群英等[20、21、22]按“初步判断伤情―呼吸管理―循环管理―系统体查―采取维持患者生命体征平稳的各项护理措施的链式创伤复苏流程。孙激等[23]按快速评估病情―迅速转入抢救区―专科化急救措施―确定性救治方案―全程急救专业监护与救护技术―检查、心理护理等急救流程。以达到快捷、全面发现对生命威胁最大的创伤,快速进行救治,为后续治疗赢得时间的目的。

2.1 快速全面评估伤情 林瑞琼等[24、25、26]按照A(气道是否通畅,有无梗阻及梗阻的性质和原因)、B(呼吸:有无呼吸及呼吸频率和深度)、C(循环:心跳、血压、末梢循环、四肢体表有无明显出血)、D(神经系统、意识状态)、E(肢体活动、有无畸形)或(脊柱、脊髓)流程评估伤情。张晶等[27、28]按A(气道有无堵塞)、B(呼吸动度和频率)、B(出血:体表主要出血部位)、C(循环:脉搏、血压、末梢循环)、S(感知觉:意识、刺激反应状态)程序评估伤情。王力等[18]按①看意识、面色、表情、姿势、呼吸、瞳孔、伤处状况等;②问受伤时、伤后时间、伤员感觉、处理情况;③查摸脉搏和四肢皮肤湿冷度。测血压、脉搏、呼吸等,剪除衣物,全面查体,对严重创伤者采取CRASHPLAN检诊法进行检查,反复检查有无多系统损伤。张建波等[12、22、29]在积极处理的同时,按“C(循环)R(呼吸)A(腹部)S(脊柱)H(头颅)-P(盆腔)L(四肢)A(动脉)N(神经)”顺序检诊。并充分暴露躯干和四肢,以及时发现致命伤[22]。

2.2按伤情分类标记、分区救治 应用可视化方法进行伤情分类,可提高信息传递效率[2,30]。分区管理使危重患者得到及时检查和救治,使不同患者得到相应的诊疗[31]。季萍萍等[32、33]将轻度创伤标记为绿色,伤者病情较轻,意识清醒,对检查积极配合,反应也灵敏,生命体征平稳,一般处理即可,安置在各诊室;中度创伤标记为黄色,伤者只要在短时间内得到及时处理,一般不危及生命,否则伤情很快恶化,安置在抢救室;重度创伤标记为红色,伤者随时有生命危险,安置在抢救室;死亡者标记为黑色,伤者意识丧失、心跳呼吸停止、瞳孔散大,安置在太平间或闲置角落。郑艳玲等[9、34]将Ⅰ级(危急)伤员安置红区(抢救区),Ⅱ(紧急)伤员安置黄区(清创治疗区),Ⅲ级(普通)伤员安置绿区(普通诊区或急诊大厅)。

2.3准确执行抢救程序

2.3.1 张晶[26]按照V(通气,保持呼吸道通畅)I(输液抗休克,防止休克的恶化)C(紧急控制活动性出血)S(多功能监护)O(手术)程序救护。郑艳玲等[9、35]按照V(保证气道畅通,保持正常通气和给氧)I(输液、输血扩充血容量及细胞外液,防休克或恶化)P(泵功能的监测)C(控制出血及骨折复位固定)程序救护。李水莉等[17]实施气道处理维持呼吸循环处理并控制出血评估神经缺损彻底暴露伤者检查背部及全身AMPLE病史采集护送手术室及住院详细记录的急救流程。温世玲等[36]采取A呼吸道管理;B循环系统、生命体征监护的管理;C静脉通道及抢救用药,配合医师行各项诊疗操作;D各种检查、术前准备、与相关科室联系的抢救程序。

2.3.2启动生命绿色通道,缩短急救时间 取消常规就诊程序的多余环节,在最短的时间内得到快捷的检查、救治[15、26、31]。批量危急伤员每人指派专职医生护士全程负责检查治疗,并指派高年资医师指导;紧急伤员有专门急救小组负责,急救组有一定数量的医生、护士和搬运人员组成,并有高年资医师指导;普通伤员在普通诊区候诊,预诊护士定时监测生命指征,如有伤情加重及时提高分诊级别[26、37]。

2.3.3做好术前准备 配合医师进行诊断性操作,做好配血、血气分析、备皮、留置导尿管等[26、38]。

2.4 针对性心理护理 多与患者及家属交流,掌握心理状况,积极主动地获取患者潜在的服务需求信息,以便进行心理支持和预见性护理[17],并做到抢救技术娴熟、沉着冷静、忙而不乱、快捷有序[39]。使之积极配合救治。

2.5 伤员分流 做好转送手术室和病房前准备,提前与接收科室取得联系。转送时危重伤员专人护送,搬动动作轻稳,保持各管道通畅和输液速度。并做好病情、治疗的交接[26]。

综上所述,院前、院内急诊科急救是为后续救治创造基础条件。创伤救护流程无论采取何种形式,均以缩短抢救时间、抢救半径,利于抢救生命为前提,使伤者在第一时间得以准确的伤情判断及最佳的救治,避免了盲目性和随意性,为后续救治赢得了宝贵时间。因此,科学规范的救护流程是提高抢救成功率的关键。然而要使救护流程得到有效的运行,有赖于充足的急救资源、高素质的急救队伍及先进的科学管理做保障。

参考文献

[1]周秀华.急危重症护理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87.

[2]何发群,孙梅芹,杨晓媛,等.损伤控制在严重地震创伤院前急救护理流程中的应用[J].西南国防医药,2010,20(5):539-541.

[3]张聪介,徐全高,王群英,等.院前急救流程在严重创伤患者救治中的作用[J].护理实践与研究,2009,23(6)(上半月板):6-7.

[4]莫凤珍.严重多发伤规范化院前紧急救护流程的探讨[J].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2011,32(8):1325-1326.

[5]刘小伶. 急救护理流程在院前急救中的应用体会[J].齐鲁护理杂志,2006,12(7):1232-1233.

[6]刘晓玉,刘川,陈抗侵,等.群体性突发事故院前、院内急救护理管理[J].当代护士(学术版),2009(12):50-53.

[7][张卫青,卢佩,张伟.护理流程在院前急救中的应用[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06,22(7):63-64.

[8]赵小斐,张红娟,李冬梅,等.急救护理流程在严重多发伤患者急救中的应用[J].齐鲁护理杂志,2011,17(15):36-37.

[9]郑艳玲.应急预案急救护理流程在抢救成批车祸伤患者中的应用[J].齐鲁护理,2008,14(5):105-106.

[10]刘永明.基层医院急诊外科病员院前急救流程分析[J].中国现代医药杂志,2011,13(8)83-84.

[11]陈丽芳.成批交通事故创伤的特点及院前院内急救[J]. 护理实践与研究,2008,5(11)68-71.

[12]张建波,马俊勋,何忠杰,等.创伤急救白金十分钟―快速判断伤情启动创伤小组[J].中国急救医学,2006,26(5):339-341.

[13]颜明治,程彬,赵兴吉,等.城市突发大型灾害事件的院前急救[J].中华急诊学杂志,2005,14(2):171-172.

[14]丁小萍,于冬梅,李舒玲,等.地震伤员的早期紧急救护[J].护理杂志,2009,26(2):70-71.

[15]刘勇.交通伤院前急救及转运923例临床分析[J].岭南急诊医学杂志,2009,14(2):144-145.

[16]冯贵新,黄小平,郭迎胜,等.多发伤创伤急诊救治216例[J].湖南中医药大学学报,2010,30(4).

[17]李水莉,李颖,刘慧,等.高级创伤护理在创伤急救中应用的效果观察[J].护理实践与研究,2010,7(7):23-24.

[18]王力,侯云生,张新亚,等.规范和简化急救流程在严重创伤救护中的应用[J].护理研究,2005,19(8):699-700.

[19]林喜爱,高金姣,杨林霞,等.急救护理流程再造在群体创伤患者救治中的应用与效果[J].护理管理杂志,2008,8(8):29-36.

[20]唐群英,刘小伶,乐胜.链式流程管理在严重创伤急救中的应用[J].护理研究,2008,22(22):2036-2037.

[21]张燕,张文媛,杨作勤.链式复苏护理流程在创伤急救中的应用研究[J].护理学杂志,2011,26(2):20-21.

[22]蓝英,黄柳妮,江汉花,等.优化创伤链式流程在急救护理中的运用[J].当代护士,2009,(7)学术版:55-57.

[2]孙激,屈纪福,文亮,等.一体化创伤急救护理模式的探讨[J].中华现代护理杂志,2010,16(4):444-445.

[24]林瑞琼,张英俭,林小红,等.创伤急救护理程序在严重创伤病人中的应用[J].中原医刊,2006,23(18):49-50.

[25]孙海晨,许宝华,邵旦兵,等,多发伤急救流程的优化[J].中国医院管理,2009,29(5):29-30.

[26]任燕,顾艳.严重多发伤急救护理流程的应用体会[J].交通医学,2008,22(5):587-590.

[27]张晶.96例严重多发伤患者的急诊急救护理[J].医学信息,2011,24(4):2158-2159.

[28] 蔡爱敏,朱燕.一体化急救护理新模式在严重创伤患者救治中的应用[J].中国全科医学,2009,12(20):1885-1886.

[29]朱晓红.标准化护理流程在严重多发伤患者急救中的应用[J].基层医学论坛,2009,13(18):500-501.

[30]王曼,宋雁宾,张红,等.批量伤员医院内急救相关研究进展[J].护理学报,2008,15(9):33-35.

[31]谢仁青.护士首诊责任制在抢救成批病人中的应用[J].中华护理杂志,2007,42(3):251-252.

[32]季萍萍,沈秀琴.成批伤员的急救护理[J].临床医学工程,2010,17(9):108-109.

[33] 贲艳丽,周萍,摆凤兰.突发事件急诊转运流程的优化[J].国际护理学杂志,2010,29(8):1226-1227.

[34]顾纪芳,庄则华,钟媛,等.急诊批量伤员接诊流程的优化[J].护士进修杂志,2011,26(4):308-309.

[35]王艳梅,杨玉梅,王慧,等.应急预案护理流程在颌面外科抢救大批量“7.5”事件伤员中的应用[J].国际护理学杂志,2010,29(12):1843-1845.

[36]温世玲,刘天惠.严重多发伤急救护理体会[J].中国医药指南,2009,7(17):142-144.

[37]孙海晨,邵旦兵,王慧娟,等.批量伤员急救流程的优化[J].创伤外科杂志,2009,11(2):104-106.

第2篇

关键词:院前急救护理 流程再造 应用效果

The flow restoration administers first aid in nursing in front of the courtyard application

Hu MingQin Xueyan

Abstract:Objective:Discusses before my courtyard ER implementation flow restoration in front of the rear court the first aid gradualness first aid nursing pattern,enhances the rescue success ratio,reduces the effective rescue time,enhances the patient degree of satisfaction.Methods:Administers first aid the nursing flow to the courtyard in front of to carry on the restoration,uses the entire journey nursing service flow,observes around the record flow restoration patients rescue success ratio,the effective rescue time and the patient degree of satisfaction.Results:The flow restoration future trouble rescue success ratio enhances,rescues the time reduction effectively.Conclusion: In front of the courtyard administers first aid the flow restoration to carry on the entire journey nursing service to the patient,effectively proposes the rescue success ratio which in front of the high court administers first aid,reduces the effective rescue time,enhances the patient degree of satisfaction,reduces the medical risk.

Keywords:In front of the courtyard administers first aid the nursing Flow restoration Application effect

【中图分类号】R47【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8-1879(2010)11-0006-02

院前急救指患者从发病现场到送达医院之前的就地抢救以及监护、运送到医院的过程。准确地观察病情、及时有序地进行院前急救,是降低死亡率,提高抢救成功率的关键。我院急诊科以科学管理方法为基础,进行了院前急救护理流程再造调查研究,改变传统的急救护理模式采用的功能制护理流程,通过流程再造的理论和方法,专业急诊医学知识以及全程护理模式为基础,有效提高院前急救的抢救成功率,缩短有效抢救时间,提高患者满意度,降低医疗风险。2008年1月至2009年6月实施急救护理流程再造在院前急救阶段性救护措施抢救患者172例,效果较好,现报告如下。

1 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将2008年1月至2009年6月我院急诊科实施流程再造后院前急救阶段性救护措施抢救患者172例作为观察组,男107例、女65例,年龄40~91岁,平均66.2岁。将2006年1月至2007年6月我院急诊科流程再造前抢救患者170例作为对照组,男103例、女67例,年龄38~89岁,平均64.9岁。两组病人都为随机性分组,两组患者的年龄、病种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采用自主设计的调查表,对院前全过程,按照调查表中的内容要求一一逐项填写和记录院前急救流程以及其所用时间和单位时间内抢救成功例数及死亡例数以及病人满意度的调查,记录投诉件数和纠纷次数。

1.2.1 评估原有功能制院前急救流程在原有的功能制急救流程中,急诊科接到事故现场电话后由于缺乏考核管理存在出诊不及时、急救反应慢,在抢救过程中护士只负责各自的工作内容,被动地遵医嘱处置患者得不到密切观察和及时处理,产生不信任感,相关部门缺乏有效的联系和协作,间接增加了救治转诊时间,未能体现以患者为中心的服务理念。

1.2.2 构建新的院前急救全程护理服务流程。

院前急救流程通过护理部、科护士长及科内主治医生、主管护师针对急救的特点并结合工作实际,制定出院前急救护理新流程,对院前急救的全过程的跟踪观察和分析,制定了更加合理和更加完善的急救护理流程:呼救―呼救受理―呼救信息加工―调度分诊室―救护车出动前往现场―现场―现场抢救―途中监护―回归医院―病人接交―急诊科抢救室或手术室或病房―病人―信息反馈。记录院前急救流程以及其所用时间和单位时间内抢救成功例数及死亡例数以及病人满意度的调查,记录投诉件数和纠纷次数。

1.2.3 统计学方法。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

2 效果评价

两组患者院前急救时间及院前死亡率比较,见表1。

两组患者满意度及抢救成功率,见表2。

流程再造前后护患纠纷与投诉情况比较,见表3。

3 讨论

3.1 环节衔接。院前急救是将急救作为系统研究,运用运筹学的动态规划的观点,将系统归结成数学模型,用数学方法进行定量分析和比较,从中获得系统最好运行方案[1]。抢救中的每个操作步骤和内容都是不应该缺少和省略的,每个不合理的排序都会浪费时间,而这正是影响抢救的关健因素[2]。流程中的任何一个环节与另一个环节的衔接存在缺陷和衔接不紧密均会给抢救生命带来不利影响,至造成无可挽回的不良后果。院前急救新流程的有效运作,强化了医护协,人员的急救观念、时间观念,避免了护士机械等待执行医嘱的弊端,使急救工作由被动变成主动。由表1可见,观察组与对照组急救时间、急诊死亡率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

3.2 急救时效。争分夺秒地开放气道、保持气道通畅,给予气道吸引,清除异物;人工呼吸及氧气治疗;给予胸外心脏按压及循环支持,建立静脉通路应用药物;心电图记录;除颤等紧急初步急救,保持心脑重要脏器不受损伤,因此每一项操作必须以最快的时间内完成,且保持其有效性。通过流程再造取消了原功能制护理流程中的护士交接过程,缩短了有效抢救时间,且避免了因交接不清楚延误救治的情况。急救护理流程再造后,采用全程护理服务,缩短了有效抢救时间,提高了抢救成功率,减少了院前急救的死亡人数。由表2可见,急救护理流程再造后,采用全程护理服务,缩短了有效抢救时间,提高了抢救成功率同时提高了病人的满意度。

3.3 院前急救的主要任务是,以最快速度采取最有效的措施来维持患者的生命,而院前急救中护理工作承担的职责是配合医生及其他救援人员迅速有序地进行现场救护,安全有效地进行途中转运监护,以达到稳定病情,减少伤残及并发症、减轻病人痛苦,及时有效地挽救病人的生命[3]。快速急救、安全转运是院前急诊护理工作的关键所在,院前急救护理流程再造后,提高了护理人员的专业素质①通过对院前急救护理流程再造的理论学习和演习,增强了低年资护士的自信心,避免了其在院前急救时紧张、不知所措等情况,增强了患者家属的信任感。②按照工作流程实施救护,护士由过去被动遵医嘱实施抢救治疗转变为主动参与,使得救护措施更加及时、有效。③急救护理流程对护士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激发了全科护理人员的求知欲望和学习热情,使其充分认识自己在抢救护理中的职责,明确工作范围,增强了医护工作的密切配合及组织协调,使院前急救工作紧张有序,缩短了急救反应时间,院前急救抢救成功率如表1所显示由原来的73.5%提高到83.1%,显著提高了医院的社会和经济效益通过实施院前急救护理流程再造,护理人员在救护过程中动作娴熟、操作到位,消除了患者及家属的疑虑,避免了差错及医患纠纷的发生,患者及家属投诉发生率从减少到满意度提高,同时降低了医疗的风险。由表3可见,观察组与对照组流程再造前后护患纠纷与投诉情况比较。

快速急救、安全转运是院前急诊护理工作的关键所在,重点是怎么在有限的时间内快速、协调地做好护理工作,规范的护理流程是其关键。

参考文献

[1] 魏国华,付家良,周促良.实用运筹学[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1987:169-267

[2] 何忠杰,袁晓玲,王宁,等.创伤小组救治原则的临床研究[J].中国急救医学,2004,11(11):821-824

第3篇

【关键词】 优化流程; 创伤; 急救护理

医院急诊科急诊急救水平的高低直接反映一个医院的医护水平。而护理流程的优化、抢救过程中医护及护理人员间的高效配合至关重要。笔者所在医院急救中心2011年7月-2012年6月通过对严重创伤急救护理流程进行优化,缩短了接诊时间、争取了抢救时间,有效提高了严重创伤的抢救成功率和患者及家属的满意度,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1年7月-2012年6月在笔者所在医院急救中心就诊的创伤危重症患者96例(ISS≥16分)作为优化组,其中男66例,女30例,年龄3~83岁,平均(36.3±6.2)岁;以本院2010年7月-2011年6月在急救中心就诊的创伤危重症患者95例(ISS≥16分)作为对照组,其中男65例,女30例,年龄3~82岁,平均(37.8±5.0)岁。两组性别、年龄及致伤原因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优化组应用新的优化后的流程进行急救护理。对照组采用常规的急救护理流程。

1.3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1.5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处理,计数资料采用 字2检验,以P

2 结果

优化流程前后两组护理效果比较,见表1。

3 讨论

在急诊科质量与管理中,保证通道流程畅通是管理者的首要任务。创伤急救应重视伤后60 min内的黄金抢救,10 min的白金急救[1-2],优化的流程接诊时间缩短,抢救成功率、患者满意度明显提高,护理不良事件的发生率下降52.2%,投诉纠纷发生率下降65.6%。

3.1 优化人力配置流程 优化前人员配备是1名高年资护士带1名低年资护士,大抢救时配合不力。优化配置采用优质护理病房要求的责任制整体护理抢救模式,抢救小组由1名抢救组长带1名责任护士、1~2名辅助护士组成,护士长根据留室患者病情、护士能级对应、新老搭配进行弹性安排,做到每个抢救患者都有管床护士。护士职责分明,配合默契,最大限度消除抢救时的忙乱无序,在整体上达到最优的抢救效果,并使团队协作精神得到提升。

3.2 优化接诊流程流程 优化前的模式护士被动执行医嘱。优化流程是接120预报即通知医生做好接诊准备,接诊抢救患者后立即进入绿色通道,实行先抢救,后挂号缴费。即急诊护士在接诊严重创伤患者时,边接诊边迅速评估,立即送入抢救室。

3.3 优化伤情评估流程 护士接诊患者30~60 s内完成,优化组伤情评估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t=19.11,P

3.4 优化救护流程 抢救过程中组长负责全程协调工作及危重患者安全转运。主要保持气道的通畅、协助气管插管、呼吸机管理、心电监护、观察病情、动态评估、做好家属的心理支持等。责任护士立即建立静脉通道、留血标本、准确用药、置管、填写抢救护理记录单记录抢救过程、负责安全转运。夜间由组长、责任护士等共同完成。

3.4.1 开放气道,吸引、给氧。患者进入抢救室后护士对患者进行快速评估,1~2 min内完成安置、开放气道、充分吸引气道分泌物、呕吐物,给氧,由组长执行。

3.4.2 给予多功能监护。患者入室2~3 min内建立监护,通过心电、血压监测判断血容量是否充足等。3~5 min内完成早期检查,由组长与医生配合完成。

3.4.3 建立静脉通道,留取血标本。3~5 min内用合适留置针建立2~3条静脉通道,同时留取血标本备血化验,可选择肘部大静脉,颈外静脉或颈内静脉置管,输液、输血扩充血容量,及时应用降颅压药物等,由责任护士完成。

3.4.4 控制活动性出血。对于开放性伤口大出血者,立即予以烧伤敷料、腹带加压包扎,四肢伤必要时用宽止血带、弹力绷带包扎后局部予以抬高。5~8 min内完成,大出血患者1~2 min内完成止血包扎固定,由辅助护士与医生配合完成。

3.4.5 家做好病情观察及与属的沟通。每隔10~15 min,动态观察患者的各项生命指标,积极做好术前准备,注意给患者保暖,防止体温过低。同时注意及时将抢救信息告知家属,做好家属的心理支持,避免因抢救无效患者死亡后家属闹事,由组长完成。

综上所述,创伤急救护理流程的优化,人员配置优化,接诊及病情评估的优化,快速有效地实施急救,注重了抢救的时效性,使医护合作的协调性得到强化。但如何将优质护理运用到急诊急救护理中来,如何更加合理地优化创伤急救流程,需要全体医护人员转变思想观念。只有转变观念,树立以满足患者需求为目的的医院价值观,流程管理才可能不断改进,医院的竞争力才能得到不断提升[4]。

参考文献

[1] 罗希之,藏舒婷,李福琴,等.急救服务体系建设现状与发展对策[J].护士进修杂志,2011,26(3):226-227.

[2] 何忠杰.白金10分钟-论现代抢救时间新观念与临床研究[J].中国急救医学杂志,2004,24(10):745-746.

[3] 叶卫东.皮肤再生医疗技术在皮肤擦伤的应用[J].中国烧伤创疡杂志,2006,18(4):309.

第4篇

关键词:急性胸痛;标准化诊疗流程;急救护理

急性胸痛是临床常见急症之一,与之相关的致命性疾病包括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肺栓塞、张力性气胸和主动脉夹层等。非心源性胸痛为急性胸痛常见的原因,在急诊致命性胸痛疾病中ACS占绝对多数,在急性胸痛患者中,可能误诊、漏诊包括ACS在内的胸痛疾病比例非常高[1],在二级医院和社区医院尤为明显。快速、安全、有效、经济的急性胸痛诊疗模式的建立势在必行[2-3]。

为了优化、简化、规范我院胸痛救治流程,提高鉴别诊断、治疗水平与胸痛诊断,减少误诊和漏诊,我院在急诊科实施参考胸痛诊疗指南结合医院实际建立的急诊胸痛诊疗流程自2015年开始,对急性胸痛患者实行标准化管理。目的在于将急诊胸痛患者准确区分为三类:低、中、高危,低危患者只需要检查明确病因或者门诊随访,而高危患者需要紧急严密的观察监护和处理。

1 临床资料

该标准化诊疗流程主要针对的是年龄>14周岁,起病或症状加重

2 方法和步骤

根据这个目标,流程的管理如下:①询问病史时做到简明扼要、体格检查要全面而重点;②标准12导联心电图检查需在5~10 min内完成,加做右室及后壁导联若有缺血改变时;③经过急诊胸痛诊疗流程筛查出可能的高危胸痛并进入下一步骤相应的医疗干预;④中低危胸痛患者转至门诊或普通急诊进一步诊治。

2.1病史及体检 病史询问的要点:①放射痛部位与疼痛部位;②疼痛性质与程度:锥痛、酸痛、压榨痛、闷痛、隐痛、灼痛、剧痛;③阵发性或持续性:持续时间、起病时间;④影响因素:活动、呼吸、药物、姿势、咳嗽、进食;⑤伴随症状:吞咽困难、咳嗽、咯血、呼吸困难、胸闷、大汗淋漓、腹痛、晕厥;⑥处理经过:药物;⑦是否外伤;⑧既往史:呼吸系统疾病、心血管疾病、吸烟史、家族史、糖尿病病史。

体检要点:①一般检查:常规测量双侧血压、呼吸频率、嘴唇颜色、双侧桡动脉搏动强度、神志;②视诊与触诊:胸廓有无不对称或压痛;胸部皮肤有无疱疹、红肿;③叩诊:胸部叩诊有无过清音、心界大小;④听诊:杂音、心音、节率、节律、心包摩擦音;胸膜摩擦音、双肺呼吸音、干湿音。

5 min内应完成询问病史和体检,可以初步评估出急性冠脉综合征、主动脉夹层、肺栓塞、心包炎、气胸等五大高危胸痛的可能性。

2.2心电图及其它常用辅助检查 ①心电图检查在10 min内完成,加做右室及后壁导联若显示缺血时;动态加长记录可能出现的复杂心律失常在显示节律不齐时;需复查对比在无特异性改变时;②X线胸片检查:显示气胸、主动脉夹层、肺栓塞、肺炎、肋骨骨折、心力衰竭或心包积液。X线胸片正常不能排除主动脉夹层可能;③心肌标志物:协助诊断心肌炎及急性心肌梗死等,包括肌酸激酶同工酶、肌钙蛋白和肌红蛋白。心肌梗死诊断标准首选肌钙蛋白。即使心肌标志物正常也不能排除上述诊断,需动态监测;④胸部CT:确定肺栓塞、气胸、肿瘤、肺炎等;胸部增强CT作为确定主动脉夹层首选;⑤超声心动图:确定心瓣膜病、心包积液;可以协助诊断主动脉夹层。

2.3胸痛的急诊诊治流程。

2.4高危胸痛的筛查 完成心电图检查后的胸痛患者,经过急诊胸痛诊疗流程筛查出可能的高危胸痛并收住病房或及时转诊至可行急诊PCI 医院。

低危:心绞痛+心肌标志物阴性+无ST-T改变-UAP;中危:心绞痛+心肌标志物阳性或阴性+发作性短阵ST段压低-UAP;高危:胸痛+心肌标志物阳性+ST段抬高-STEMI;胸痛+心肌标志物阳性+持续(>24 h)ST段压低-NSTEMI。

2.5急性冠脉综合征(ACS)的急诊诊治流程[3-4]。

2.6中低危胸痛的处理 经过急诊胸痛诊疗流程排除高危胸痛的患者转至普通急诊就诊,进一步完善相关检查明确胸痛病因,分别请相应专科会诊,给予相应治疗[5]。

我国幅员辽阔,人口众多,医疗卫生基础设施分布不均衡,在大城市中少数大医院才拥有先进医疗技术,而二级医院和社区医院才是广大患者最容易接触到的医院,诊疗技术不足。标准化的诊疗流程使以往依靠医护人员个人经验指导并决定急诊胸痛患者诊疗的现状得到改变,可依据流程快速准确的诊断、危险评估和恰当的治疗手段,减少了低危胸痛的过度医疗和高危胸痛的漏诊。

临床观察显示,标准化流程的建立和实施使得胸痛确诊时间显著缩短,不仅提高了早期诊断和治疗ACS的能力,缩短再灌注时间,降低了急性心肌梗死发生危险,并准确筛查出主动脉夹层、肺栓塞以及ACS低危患者,对胸痛患者进行有效的分治疗,改善了ACS和其他致命性胸痛预后,合理利用医疗资源,减少不必要的检查费用,提高了医疗服务水平和患者就诊满意度。做到胸痛患者任何时候到达医院均能得到及时正确的诊断与急救护理。

参考文献:

[1]丁国娟,金春华.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发病至急诊科时间间隔的影响因素研究[J]. 中国全科医学, 2016,19(13):1548-1551.

[2]高云,阴W茜,孙涛,等. 急性胸痛评分及血清B型脑钠肽对急诊胸痛患者心血管不良事件的预测价值[J]. 中华实用诊断与治疗杂志, 2015, 29(1):37-40.

[3]秦伟毅,钱洪津,唐绍辉,等. 胸痛中心急救网点的建立及快速转运机制[J]. 中国急救医学, 2012,32(3):274-278.

第5篇

关键词:急救护理;多发伤;抢救时间

多发伤即由同一致伤因素导致两个部位或以上的严重创伤,发病急、变化快、病情重,若救治延误将给患者生命安全带来威胁,甚至直接致死[1]。多发伤患者抢救过程中,要以最快的速度将患者送至医院,才能保证治疗的有效性。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纳入标准[2]:符合多发伤诊断标准,ISS评分≥25(ISSISS≥16为重伤,ISS≥25为严重伤),呼吸过速,心动过速,因严重创伤失血过多,腹腔存在严重水肿。

排除标准[3]:依从性较差或不配合治疗者,创伤前存在恶性肿瘤或严重脏器功能障碍者。

将我院2014年9月~2015年9月收治的严重多发伤患者62例作为研究对象,并随机分为观察组(n=31)及对照组(n=31)。观察组中男18例,女13例,年龄为18~72岁,平均年龄为(48.5±4.7)岁,受伤原因包括刀伤5例,钝器伤8例,压伤6例,坠落伤2例,交通事故伤10例;对照组中男16例,女15例,年龄为18~70岁,平均年龄为(46.3±4.2)岁,受伤原因包括刀伤7例,钝器伤6例,压伤6例,坠落伤3例,交通事故伤11例。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受伤原因等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对照组抢救过程中采取常规急救护理,根据患者实际情况对伤情进行准确评估。通过建立静脉通道,为患者及时输血、输液。对患者生命体征进行密切关注,并做好相关记录。进行备血、备皮、皮试等术前准备工作,为手术实施提供支持。若患者神志正常,则给予心理干预,通过安慰性言语让患者保持镇静,配合治疗。观察组急救过程中采取急救护理程序,具体如下:①构建急救护理小组,并明确相关职责,强调医护配合:实行定岗、定位、定责制度,最大程度地发挥与医生合作的协调性。其中护士长对急救护理工作进行组织、指导,协助辅助科室迅速到位,并指导术前准备工作,与手术室护士做好交接工作;监护护士对患者生命体征、血氧饱和度变化、心电图等进行密切观察,并陪同患者做好相关检查,对意识清醒的患者进行心理疏导,并做好相关护理记录;静脉管理护士负责患者输液环节;气管管理护士负责患者呼吸道管理。②急诊科护理:患者送至医院后,立即通知急救小组进行救治。对患者病情进行再次评估,协助医生对致命伤进行优先处理。将患者呼吸道阻塞物清除,必要时行气管插管,给予呼吸机辅助呼吸,保证呼吸顺畅。迅速建立静脉通道,若患者存在大量失血,则需要构建一条专门的补血通路,保证脏器血供及氧供。上述过程中要密切关注患者生命体征变化,若发现异常及时通知主治医生,进行针对性处理,以保证患者生命安全。③术前护理:护理人员积极配合主治医生完成诊断性操作,并做好术前准备工作,为患者提供一个良性的手术环境。

1.3观察指标 对两组患者抢救时间、抢救成功率、住院时间进行统计、比较。

1.4统计学分析 本研究相关数据采取SPSS 15.0软件进行分析,计量资料均用(x±s)表示,采取t检验;率的比较,采取χ2检验,P

2 结果

抢救时间:观察组为(31.54±3.32)min,对照组为(45.12±4.07)min;抢救成功率:观察组为93.55%(29/31),对照组为80.65%(25/31);住院时间:观察组为(20.32±6.56)d,对照组为(26.44±7.01)d。观察组抢救时间、住院时间均要短于对照组(P

3 讨论

多发伤包括头颅伤、颈部伤、胸部伤、腹部伤、软组织伤及骨折等,具有以下特点:①伤情变化快:多发伤会对患者生理机能产生严重影响,由于机体处于应激性状态,受多个部位创伤共同作用会加速病情恶化,导致生理功能紊乱,甚至致死[4-5]。②病情复杂:由于多发伤患者受伤部位较多,开放伤、闭合伤等同时存在,伤情较为复杂。患者本身也无法完全表述清楚自身伤情,容易出现漏诊。③易受到感染:多发伤患者抵抗力较为低下,且伤口多为开放性伤口,容易受到感染。④易休克:由于多发伤创伤范围较大,出血量大,患者循环系统及呼吸系统易受到影响,出现休克。急救过程中,缩短急救时间将为患者创造更大的生存空间,可提升急救成功率。

本研究结果提示,急救护理流程在多发伤患者治疗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急救护理流程有效缩短了急救时间,为多发伤患者创造了一条生命通道。通过构建急救小组,明确分工职责,让急救工作可有序实施,避免了急救过程中忙乱出错,提升了整体急救效率[6]。同时,急救小组人员与医生时刻保持联系,为手术等抢救方案制定提供了重要依据,降低了医疗风险,为患者生命安全提供了更大保障。急救护理流程实施过程中,要求护士保持镇静、稳重,以高度责任心投入到护理工作中,并具备熟练的急救技术,拥有敏捷的思维、敏锐的观察力。医院方面需要加强医护人员日常培训工作,不断提升其业务水平;定期进行急救设施、药物检查,保证急救物品处于完备状态;对急诊报告制度及抢救制度等进行不断完善,确保急救工作高效进行。

综合来看,急救护理流程在严重多发伤患者急救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可缩短急救时间,提升急救成功率,值得临床应用。

参考文献:

[1]赵小斐,张红娟,李冬梅,等.急救护理流程在严重多发伤患者急救中的应用[J].齐鲁护理杂志,2011,19(15):36-37.

[2]徐蕾,俞瑾.急救护理流程在严重多发伤患者急救中的应用[J].大家健康(学术版),2014,20(08):237-238.

[3]蔡玲丹,胡艳.急救护理流程在严重多发伤患者急救中的应用[J].现代养生,2015,29(20):151.

[4]张艳,任华伟.急救护理流程在严重多发伤患者救护中的应用效果[J].中国疗养医学,2015,45(03):329-331.

第6篇

关键词 急救护理流程;多发伤;应用

中图分类号:R47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7256(2011)15-0036-02

医疗急救的一体化抢救措施是严重多发伤患者急救的重点,而科学、合理的护理流程配合对急救工作的成功具有一定程度的帮助。2009年1月~2010年12月,我们采用急救护理治理救治110例严重多发伤患者,经临床观察,取得满意效果。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取2007年6月~2010年12月损伤严重度评分(ISS)评分≥16分多发伤患者218例,其中男155例,女63例;年龄6~68岁,平均 (47.0±10.7)岁,20~50岁占70.5%。致伤原因:交通伤135例,高处坠落伤43例,塌方压伤5例,利器砍伤35例,此次受伤累及的部位有颅脑、胸部、腹部脊柱和四肢等,25例患者处于濒临死亡状态,其余患者均处于失血性休克或者昏迷、呼吸困难等状态。伤及两个部位114例,三个部位77例,四个部位18例,五个及以上部位9例。将2007年6月~2008年12月实施急救护理流程前的108例严重多发性损伤患者作为对照组,将2009年1月~2010年12月110例严重多发性损伤患者作为观察组,两组在年龄、性别等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 对照组进行常规救治,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实施急救护理流程。

1.3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3.00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x[TX-*4]±s表示,采用 t 检验;计数资料以百分率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两组结果比较见表1。

3 急救护理流程

3.1 院前急救护理流程 ①院前急救护理单元100%备用状态,护士接调度指令以1 min速度出车,途中联系报警者大概了解受伤原因、病情,给予必要的自救指导,如保持呼吸道通畅;保证环境安全;不要随意搬动和拖动患者;有明显出血症状用干净毛巾等辅料压迫止血。②到达现场根据a、b、c、d、e 5个步骤对患者进行全身情况的评估[1~3]。具体做法如下:a.气道:观察患者的呼吸道是否通畅;b.呼吸系统:观察患者呼吸的节律、频率及胸部是否有损伤造成呼吸的困难;c.循环系统:观察患者的脉搏、血压、肢体的末梢循环功能,观察患者是否有大出血的情况;d.神经系统:判断患者的意识是否清楚,观察患者是否有颅脑损伤及脊柱脊髓方面的创伤;e.肢体活动功能:观察患者的四肢是否有骨折发生及有无发育畸形、伤口有无出血情况等。③遵照院前急救原则为“救命对症”,护理措施必须做到迅速、果断、准确、有效。如病情许可,边抢救边护送,并注意途中对生命体征的检测。④根据患者情况,与接诊医院联系,并通报病情,做好各项抢救准备工作及专科会诊准备。

3.2 急诊科急救护理流程 ①急诊科护士接院前护士通报后,立即通知创伤急救小组到位接诊,交接清楚后仍可按a、b、c、d、e 5个步骤对患者进行全身情况的评估并协助医生“优先处理致命伤”。同时明确分工,由一名护理人员负责患者保持呼吸道的通畅工作,在第一时间内将患者口中或者咽部的呕吐物、分泌物甚至血块清除干净,若发现患者有义齿应该立即取出,保持呼吸道的通畅,将患者置于侧卧位或者将患者的头偏向一侧,进行呼吸支持,面罩或导管氧流量保持在5 L/min,必要时考虑气管插管、气管切开术或呼吸机辅助呼吸,气胸者胸腔闭式引流等。②迅速建立两条以上循环通路,必要时做静脉切开术的准备,并在输液前抽血标本进行配血以及各项检验,严重多发伤患者往往伴有大量失血,血容量急剧减少,静脉通路可以及时迅速地补充患者的血容量,可使用16~20G静脉留置针,结合患者的实验室指标,将需要的液体快速输入患者体内,可选择生理盐水、血浆、全血等。很大程度上保证了机体重要脏器的血供和氧供,改善了脑组织等的灌注,为患者的进一步抢救做好前提工作。③严密监测生命体征,对所有患者采取监护仪监测患者生命体征的措施,观察患者的呼吸、血压、脉搏、血氧饱和度等情况,监测患者是否有继续出血的情况等,一旦发生异常、立即向医生汇报,给予相应的急救措施。若患者继续出血,则对患者的伤口进行再次敷料按压加压止血包扎,并且准备好器械配合医生做缝合止血工作[4,5]。如发现活动性大出血,则应该用止血带止血。如患者确诊是内脏大出血,则应该配合医生将患者迅速送至手术室进行止血手术。④注意做好各专科损伤的观察,如胸腹部器官损伤、颅脑损伤、脊椎损伤或四肢骨折等专科的情况,及时通知相关专科协助抢救或急诊手术。

3.3 术前流程准备 严重多发伤患者病情复杂,变化快,如能在“黄金1 h”内得到有效正确的诊治,可显著提高患者生存,抢救后多数需进行急诊手术,尤其是直接送入ICU 或手术室者更高达50%,24 h手术治疗(96.5%),护理人员应该积极配合医生的各种诊断性操作,如患者需要手术治疗,护理人员必须做好术前准备,譬如备血、皮试、备皮、血气分析、留置导尿管、留置静脉针等准备,对病情严重难以及时纠正的患者应该迅速送入ICU抢救。

3.4 心理护理流程 严重多发伤患者在身体上突然受到损伤同时,患者往往面临截肢、毁容、随时有死亡的可能等实际情况,给患者的心理造成很大的影响,可表现为恐惧、悲伤、绝望、无助等症状[4,6]。护理人员在重视患者身体病情的同时要关注患者心理的护理,以镇定的态度面对患者,以体贴的话语给予患者和家属心理支持,以熟练的技术给予安全感和信任,同时关心家属,主动进行沟通,减轻家属的心理负担,取得支持和理解。

4 讨论

4.1 建立一体化急救医疗网 急救随着现代化社会经济的发展,严重多发伤发生率每年也在以惊人的速度上升,多发损伤是高能量的损伤,具有发病突然、受伤机制复杂、休克发生率高、创伤病情严重、并发症多、病死率高等特点,创伤死亡已成为第四位死因,全球每年创伤死亡人数在数千万人以上,创伤已成为青壮年人群的第一杀手,多发伤员占65%[6],建立一体化和一站式救治中心,配置先进的医疗设备,如急诊内窥镜、彩超、CT、DSA等以快速确诊患者伤情;培训急救医疗人员和人才梯队,多学科协助救治,有利提高突发急、危、重症在有效“时间窗”内救治的救治效果和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能力。美国创伤协会认为有五分之一死亡患者如果在受伤1 h内得到合理的救护的话,是可以存活的。我国的急救医学也是非常重视患者受伤后1 h的急救黄金时间的。

4.2 充分发挥急救护理流程的作用 护理工作是医疗卫生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而科学、合理的护理配合对急救工作的成功具有一定程度的决定作用。在严重多发伤患者急救护理流程的临床应用实践中,护理人员从院前、院内对严重多发伤患者的观察判断、处理,及时为配合医生的抢救提供有力的帮助。在规范化护理流程中,为了提高患者的抢救成功率,抢救小组实行明确的科学分工,如在团队抢救过程中,特设1名护士负责患者呼吸道的管理、1名护士负责生命征的监测、1名护士负责用药和记录等。通过规范化的抢救程序,保证了抢救井然有序,具有高效、快捷的优点,赢得了抢救时间和效率。在规范化急救护理流程中,护理人员还关注对患者及家属心理的护理,努力为患者提供优质医疗护理服务

4.3 急救护理流程实践有利于拓展护士临床思维 护士在本流程应用过程中,树立循证护理意识,通过对患者进行连续动态的病情观察和救护过程中,以患者为中心发现新的护理问题,并能不断地寻找答案,解决问题,不断完善流程;同时,培养了护士敏锐的临床思维,养成终身学习的良好习惯,是一种自我专业素质的锻炼和提升的实践过程。经过一年来临床实践应用,急救护理流程科学合理、规范有效,容易掌握,方便使用,有利于医护人员在最短的时间内抢救急危重症患者,可提高急救护理的质量和效果,提高患者的抢救成功率,从而取得了较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值得继续推广。

参考文献:

[1] 张嵘,王伯良,宋德根,等. 高速公路交通事故致多发伤的急诊科抢救[J].急诊医学,2000,9(2):104-105.

[2] Baduhan G,Mcritchie DI.Missed injuries in patients with multiple trauma[J].Trauma,2000,49(4):600-605.

[3] 赵文静,张亚卓,单丽丽,等.预见性护理程序在中重度创伤患者护理中的应用[J].中华护理杂志,2000,35(5):265-266.

[4] 刘建英,鄢涛. 标准化急救护理在严重多发性损伤患者中的应用[J].齐鲁护理杂志,2010,16(23):11-12.

[5] 彭志红. 急性多发创伤110例院前急救与护理[J].齐鲁护理杂志,2008,16(18): 73-74.

第7篇

[中图分类号] R472.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4721(2017)04(c)-0179-03

[Abstract]Objective To explore the effect of emergency nursing process on patients with traumatic shock.Methods Clinical data of 80 cases of patients with traumatic shock who were treated in department of emergency in our hospital from January 2014 to December 2015 were analyzed and divided into control group and observation group according to different emergency nursing processes.Monitoring of vital signs and maintaining airway patency were performed for 40 cases in control group (conventional emergency procedures);the injury assessment,recovery of effective circulation process,dynamic condition monitoring,preoperative preparation,organization and coordination and psychological nursing measures were performed for 40 cases in observation group (emergency nursing process).The duration from admission to the accurate diagnosis time,first-aid implementation time,preoperative preparation time,emergency time,hospitalization time,first-aid success rate,mortality rate of two groups of patients were compared. Results The duration from admission to the accurate diagnosis time, first-aid implementation time, preoperative preparation time, emergency time and hospitalization time in observation group [(25.7±9.6) min,(40.2±10.6) min,(50.2±13.6) min,(42.4±12.8) min and (17.6±5)d] were shorter than those in control group [(40.8±12.3) min,(66.7±15.8) min,(70.9±16.4) min,(64.2±14.1) min and (25.5±7.6)d].The first-aid success rate of observation group (100.0%) were higher than that in control group (90.0%).The mortality rate of observation group (0.0%) were lower than that in control group (7.5%).All the differences were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P

[Key words]Emergency nursing process;Traumatic shock;Influence

创伤性休克属于临床急诊常见的病症之一,青壮年男性的发生率较高。创伤性休克对于患者生命危害较大,如果不能及时地进行救治,很容易威胁生命安全。创伤性休克急救的原则是“急救优先于诊断”,根据患者休克早期的临床症状,尽可能快的解决威胁患者生命安全的问题。创伤性休克多见于比较严重的伤势,此类患者早期处理直接关系到患者生命安全。正确的、合理的急救护理流程显得尤为重要。创伤性休克病情变化迅速,有效的急救护理流程可以为患者赢得宝贵的急救时间,更好的提高患者预后水平。急救护理流程更加符合以患者为中心,患者至上的服务理念,降低了由于嘈杂急救场面影响救治效率,急救护理工作从简单的抢救逐步变为患者全方位、全过程的无缝隙链接,提高了护理服务意识和护理工作质量。本研究通过对我院急诊科收治的创伤性休克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分析,拟探讨急救护理流程对创伤性休克患者的影响情况,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4年1月~2015年12月急诊科收治的80例创伤性休克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分析,依据急诊护理流程不同进行分组,对照组(常规的急救流程)40例,男性26例,女性14例;年龄20~77岁,平均(45.6±12.2)岁;创伤情况:骨折20例,车祸伤10例,刀砍伤5例,重物砸伤5例。观察组40例,男性22例,女性18例;年龄22~75岁,平均(46.8±11.7)岁;创伤情况:骨折22例,车祸伤9例,刀砍伤6例,重物砸伤3例,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对照组采用常规的急救流程,主要针对创伤性休克患者的血压、心率等生命体征情况进行急救流程的调整,保证患者呼吸道畅通,保证医护之?g信息传递及时,做好患者急救的配合工作。观察组采用急救护理流程,具体如下。①做好患者伤情评估[1-2]。护理人员通过正确的评估患者伤情,统筹安排急救护理工作,在遵照医嘱的前提下,尽可能提高抢救效率,缩短患者的等待时间。为患者提供正确的急救措施,提高急救操作的完整性,一些严重的创伤患者,可能出现呼吸道堵塞,容易出现窒息,如果有需要对口腔内的分泌物、血块进行清理,保持呼吸道通畅,提高患者氧气供应。如果患者出现舌后坠,护理人员通过舌钳拉出舌头,将口咽导管放入其中。如果患者有呼吸衰竭,则需要气管插管,连接呼吸机进行辅呼吸。对于呼吸骤停的患者给予人工呼吸,采用呼吸中枢兴奋药物,提高患者呼吸运动,高浓度吸氧做好辅呼吸。②恢复有效循环流程。为患者建立2~3个相对较大口径的静脉通道,不同的管道保证患者获得大量的血液、液体的补充。根据患者需要,测定中心静脉压,保证中心静脉压12 cmH2O[3],说明可能有心排血量相对减少,发生肺水肿,要及时降低输液量。当患者的血压

1.3观察指标

①观察两组患者接诊到确诊时间、急救实施时间、术前准备时间情况;②观察两组患者急救时间、住院时间情况;③观察两组患者急救成功率、死亡率情况[9-11]。

1.4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 19.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数据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两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率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以P

2结果

2.1两组患者接诊到确诊时间、急救实施时间、术前准备时间的比较

观察组患者接诊到确诊时间、急救实施时间、术前准备时间均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2.2两组患者急救时间、住院时间的比较

观察组患者急救时间以及住院时间均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2.3两组患者急救成功率、死亡率的比较

观察组患者急救成功率高于对照组,死亡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3讨论

创伤性休克患者在进入急诊室之后,实施6个步骤,主要包括保证呼吸道畅通、观察呼吸频率和呼吸深度、观察患者的脉搏、心率、血压、末梢循环和口唇颜色变化、神经系统临床症状、肢体运动情况,肢体是否出现畸形、出血,尿量的变化情况,根据上述表现,对患者做出初步诊断,对患者护理重点内容进行确认[12]。

本研究通过分析80例创伤性休克患者临床资料,依据急诊护理流程不同进行分组,对照组(常规的急救流程)40例和观察组(急救护理流程)40例。急救护理流程是一种以患者为中心的服务理念,其可以避免忙乱抢救场面,从简单的护理配合急救[13-15],变为全方位、全过程无缝隙服务链接,有利于护理工作质量提高和高质量服务意识的建立,从而更好地提高急救护理工作效率。由于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休克症状,护理人员要注意选择输液的部位。对于一些有肝脏、腹膜外伤、出血、骨盆骨折患者,要尽可能避免从下肢静脉输血、输液,尽可能为患者选择上肢静脉穿刺。创伤性休克患者病情变化快速,为了获得更好的恢复效果,需要加强对患者病情进行动态的观察,准确地进行判断[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