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优发表网

购物车(0)

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期刊投稿 出版社 公文范文 精品范文

金融市场及其构成要素范文

时间:2023-05-30 14:44:30

序论:在您撰写金融市场及其构成要素时,参考他人的优秀作品可以开阔视野,小编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这些建议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热情,引导您走向新的创作高度。

金融市场及其构成要素

第1篇

1.1金融生态系统的理论渊源

目前,对于金融生态的研究还没有形成系统性的理论框架,但这一创造性概念的提出,具有一定的理论渊源。(1)金融发展理论是金融生态理论的根基。1966年1月,帕特里克(T.Patrick)发表了《欠发达国家的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提出了金融发展的原因及金融在经济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问题,成为金融发展理论的最初论述。其后,戈德史密斯(Ray-mondW.Goldsmith,1969)在《金融结构与金融发展》中提出了金融结构理论作为对金融发展理论最初论述的补充。但之前理论侧重于研究发达国家的金融状态,对发展中国家涉足不多。1973年,麦金农(RonaldI.Mckinnon)和肖(Shaw.E)对金融和经济发展之间的相互关系以及发展中国家(地区)的金融发展提出了精辟见解,他们提出的“金融抑制”和“金融深化”理论在经济学界引起强烈反响。20世纪80年代以后,在金融深化理论发展完善的同时,美国经济学家约瑟夫·斯蒂格利茨(J.E.Stiglitz)和阿瑟·威斯(ArthurWiess)以发达的金融市场为对象、不完全信息为基础,提出了信贷配给理论,较好地结合了内生增长理论等主流经济学的最新成果,对金融在经济体系中的效能作了技术性的探讨和诠释。(2)生态经济学为金融生态理论提供了研究方法。1968年,美国经济学家肯尼斯·鲍尔在《一门科学———生态经济学》一书中正式提出“生态经济学”的概念。其后,便陆续出现了一批生态经济学的著作,包括罗马俱乐部的《增长的极限》、英国学者爱德华·哥尔德史密斯的《生存的蓝图》、法国研究者朱利安·西蒙的《最后的资源》以及莱斯特·R·布朗的《生态经济》等等,都深入地阐述了生态经济学的基本理论和相关问题。生态经济学的研究鼓励经济学与生态学等学科之间的交叉研究,倡导用新的方法分析生态系统与经济系统之间的关系,为金融生态理论的研究方法提供借鉴。(3)自组织系统理论为金融生态系统提供了研究范式。哈耶克(Hayek)认为,“自组织”、“自组织系统”(Self-organizingSystems)或者“自我生成系统”(Self-generatingSystem)之类的概念来自于控制论,意谓系统内部力量的互动创造出一种“自生自发的秩序”(SpontaneousOrder),或译“自发秩序”。这种自发秩序仅出现在复杂程度很高的系统中,这种系统包含大量元素,且各元素之间具有非刚性的随机特性关系,自组织是靠变革系统元素间旧的联系,建立系统元素间新的联系来实现的。可以说,金融生态系统就是这样一种自发秩序,依靠变革内生性因素(金融生态主体和金融生态环境)间旧的联系并建立新的联系的螺旋上升的过程来实现自身的不断改善。

1.2金融生态系统的观点分类

对于金融生态的理解,目前国内主要可分为两大类,一类是金融生态环境观,一类是金融生态系统观。(1)金融生态环境观从群体生态学角度,强调“生物群落赖以生存的物理环境”或“非生物成分”。代表性学者有:白钦先、周小川、唐旭、曾康霖等。他们认为金融生态等同于金融生态环境。白钦先认为,金融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是社会经济扩大资源基数和提高资源利用效率的重要组成,而金融资源的开发利用过程和效率状态则构成一国经济的金融生态环境。曾康霖认为,从金融本身产生、发展和消亡来看,金融生态实质是金融环境,且金融生态不能等同于金融管理。周小川认为,金融生态是一个比喻,它指的主要不是金融机构的内部动作,而是金融运行的外部环境,也就是金融运行的一些基础条件。其中法律制度环境是金融生态的主要构成要素。徐诺金虽然是金融生态系统观的代表性学者,但也曾专门撰文探讨过金融生态环境,并且与周小川一样,认为建设一个符合市场经济的金融法律制度才是解决我国金融生态环境缺陷的关键。唐旭也将金融生态中的法律问题作为金融领域的关注焦点。当然,金融生态环境并非特指金融法律制度。具体构成要素将在后面详细描述。(2)金融生态系统观侧重“生物群落”或“生物成分”,从而构成具有相对独立秩序结构和要素逻辑条理等特性的、互动式动态平衡金融生态系统。代表性学者有徐诺金、林永军、李扬、位、谢太峰等。他们认为金融生态是一种开放复杂巨系统,包括金融生态主体和金融生态环境。如中国社会科学院金融研究所将金融生态系统定义为由金融主体及其赖以存在和发展的金融生态环境共同组成的动态平衡系统;张志元等将城市金融生态系统定义为由金融体系模块和生态环境模块共同组成的综合性动态平衡系统;曾建等探究频频爆发的全球性金融危机和我国一系列金融风险的本质原因,得出所有的金融风险产生原因都可以归结于金融生态系统的失衡,也就是由金融交易主体系统与环境系统的不协调发展所致。另一些学者为金融生态加入了金融生态调节这一构成要素。如徐诺金就认为金融生态由三部分组成,分别是金融生态主体(金融机构)、金融生态环境及金融生态调节(即金融监管)。

2金融生态主体与金融生态环境

由于研究视角、理解深度与研究目的不同,学者们对于金融生态主体与金融生态环境的范畴界定有所差异。

2.1金融生态主体

同为立足于金融产品与服务的生产者角度,学者们对金融生态主体的范畴界定也不同。一部分并且是较大一部分学者将金融生态主体局限于金融机构。徐诺金在论文中直接使用金融组织代替金融生态主体;林永军虽没有直接说明,但从其字里行间辨析,对金融主体的阐述也基本上以金融机构为立足点;中国人民银行广州分行课题组对金融生态主体有过定义式的描述,认为金融生态主体是指具有自身生存动机和利益追求的、为了自身的生存与发展,不断地调整自身以适应环境和根据自身需要去作用环境的行为主体或组织单位,如银行、证券、保险、民间借贷等金融机构和组织。另外一些学者则对金融产品与服务的生产者范围进行了扩充。如李扬认为金融生态主体既包括金融机构和金融市场这些直接提供金融产品和金融服务的主体,也包括那些以制定政策、确定规范、进行调控和实施监管为职能,从而直接影响金融机构和金融市场的运行,同时也直接影响金融产品和金融服务供应之种类、规模、价格、质量、范围等的金融决策机构和金融监管机构。立足于金融产品与服务买卖双方的角度,位认为金融主体意谓金融活动者,绝非仅限金融机构,而指金融产品交易的买卖双方。因为尽管金融机构或金融组织是金融活动的专业主体,在金融发展中处于核心地位,但如果没有众多的金融活动兼职主体,金融活动专业主体的“独脚戏”也拉不开序幕。易宪容等[10]除认为金融主体应包括金融产品和金融服务的生产者和消费者外,还应该包括保证金融交易得以顺利进行的第三方,不仅涵盖金融决策机构和金融监管机构,也包括律师事务所、会计事务所和金融咨询评估机构等。

2.2金融生态环境

在“经济学50人论坛”上所作的演讲中,第一次将影响我国银行业80%的不良资产形成的外部原因统称为金融生态环境,他认为金融生态环境指微观层面的金融环境,包括法律、社会信用体系、会计与审计准则、市场体系、中介服务体系、企业改革进展及银企关系等多方面的外部环境;徐诺金认为金融生态的外部环境包括法律制度、诚信环境、企业制度和行政体制等方面;苏宁将良好的金融生态环境的基本内涵界定为五部分:稳定的经济环境、完善的法制环境、良好的信用环境、协调的市场环境和规范的制度环境。这些学者都是从定性的角度对金融生态环境进行描述,另一些则进行了详细的定量分析。其中比较全面的研究是中国社会科学院金融研究所的调查报告《中国城市金融生态环境评价》。该报告以城市为基本分析对象,选取9个指标对中国城市金融生态环境进行评价,按重要性排序依次是:法制环境、经济基础、金融部门独立性、企业诚信、地方金融发展、地方政府公共服务、社会诚信、中介服务和社会保障。该报告运用数据包络分析模型(DEA),以城市金融资产质量状况(由测评指标测度生成)为产出,以城市金融生态的9个构成维度(由分析性指标体系生成)为投入,构建了一个刻画“金融生态环境边界”的超曲面,进而得出了描述城市金融生态环境的综合指标(政府对经济的主导、经济运行的质量、地区金融发展及金融信用的基础设施和制度基础建设),并运用这些指标对中国50个城市的金融生态环境进行了评分和排名,与周小川、徐诺金和苏宁不同的是,李扬界定的金融生态环境的范围除了金融主体在其中生成、运行和发展的外部环境外,还包括由居民、企业、政府和国外等部门构成的金融产品和金融服务的消费群体。另辟蹊径,以山东省3个城市为例,建立了对区域金融生态环境评价的指标体系,他的指标体系分为3个层次,包含经济资本回报率、银行部门贷款平均收益率、加权风险度和法律信用环境等变量,即徐小林所探讨的金融生态环境其实仅限于银行生态。

2.3文献述评

对于金融生态主体范畴的界定,本文认为应该突出重点与核心,立足于金融产品与服务的生产者这一专业主体,消费者、监管者等众多金融活动的兼职主体都处于与专业主体互动的外部范畴,可一并归入金融生态环境之中。此外,一方面金融市场亦履行着直接提供金融产品与服务的职责,另一方面,从指标选取的角度,作为金融机构的活动平台,金融市场的规模是反映金融生态主体状况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所以对于金融生态主体内涵与范畴的界定,本文认为:金融生态主体是指具有自身生存动机和利益追求的、为了自身的生存与发展,不断地调整自身以适应环境和根据自身需要去作用环境的行为主体或组织单位,包括金融机构和金融市场两部分。对于金融生态环境范畴的界定,本文认为金融生态环境指金融运行的外部环境,即金融运行的一些基础条件。除了学者们广泛探讨的政治、经济、文化等社会生态环境,还包括由居民、企业、政府和国外等部门构成的金融产品和金融服务的消费群体,以及金融决策和监管部门,它们是金融生态环境问题的专属。

3结论性评价

第2篇

【关键词】金融创新 金融风险 风险管理

在以盈利为目的的金融业里,金融创新是发掘潜在利润的重要工具。但是由于近年来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使得金融业开始重视金融创新与风险管理之间的关系。为了保证金融创新的可持续效应,需要加强对金融创新的风险管理。

一、金融创新概念

金融创新问题首次被提出是在奥地利政治经济学家约瑟夫﹒熊彼特所撰写的《经济发展理论》中。我国经济学家普遍认为金融创新是指金融内部各构成要素的重新组合,以及对各要素进行创新性变革而创造产生的新事物。从以往对金融创新的研究可以发现,对于金融创新的理解主要集中在三个层面:宏观层面、中观层面和微观层面。宏观层面是将金融行业历史发展的重大变革作为一次次金融创新。金融创新就是金融业发展史的真实写照,没有金融创新的存在就没有金融业的不断发展。中观层面是指政府或金融机构为转移经营风险,降低经营成本,适应经济环境,通过改变金融中介功能,创造一个具有流动性、安全性和盈利性的高效率资金营运体系的过程。微观层面是指金融工具的创新。对金融工具的创新主要可分为信用创新型、风险转移创新型、增加流动创新型和股权创造创新型。

由此可知,我们可以认为金融创新是改革现有的金融体制和创造新的金融工具,以获取目前无法取得的潜在利润的过程,它是一个为盈利动机推动、缓慢进行、持续不断的发展过程。

二、金融创新过程中的风险表现

任何创新活动都会伴随着风险,而这种风险有的是可预知的,有的是不可预知的。金融创新活动也势必无法摆脱金融风险的束缚,随着金融创新的全面发展,金融风险也会随之加强,随之而来的是复杂化和集中化的高风险。其具体表现为:

首先,金融创新导致金融市场风险加强。金融创新不断推动金融市场的发展,但同时也为金融市场带来了巨大的风险隐患。这种风险是金融中介组织普遍面临的风险,不管是资本市场还是货币市场,都会受到金融风险的影响。资本市场所面临的风险主要表现在资本金不足,资产规模小和业务风险突出。而货币市场主要面临的风险主要表现在盈利水平下降、不良资产比例增高。金融市场通过创新来不断地赢取潜在利润,但由于市场基础条件的缺陷,导致创新风险的加强,这需要金融市场的不断完善来弥补风险所带来的隐患。

其次,金融创新导致金融系统风险加剧。金融系统是金融中介机构和金融市场共同构成的有机体,市场资金通过系统从资金盈余方向资金短缺方移动。这种建立在资金流动基础上的系统使得金融机构间保持者密切的交往,形成了以资金为纽带的合作关系,而这种相关性也导致了个体金融创新所带来的风险直接波及到系统内的其他金融机构,这种金融风险具有迅速扩张的特点,从而直接影响到金融系统的稳定性。

最后,金融创新导致金融经营风险加深。金融创新促进金融机构间的不断竞争,而这种竞争导致了金融机构的只求高收益的行为,这种行为必然会伴随着高风险到来,这便导致金融机构信誉值的下降。这直接加深了金融行业的经营风险,经营的潜在风险一旦变成现实必将会给金融机构带来巨大的损失。

三、防范金融创新风险的对策

金融创新为金融行业带来潜在盈利的同时,也使得金融行业面临着前所未有的风险。因此,金融中介机构进行金融创新的同时,需要防范金融风险的产生。

随着我国金融市场的不断发展,金融市场风险已经成为金融中介结构面临的主要风险。现阶段,我国金融机构所创新的金融工具具有较低的风险定价,风险转移能力也较弱,因此,提高市场风险管控能力是目前金融机构和政府监管部门亟待解决的问题。在金融创新的驱动下,政府部门的金融监管也要进行改善。金融监管是一国政府为保证宏观经济平稳有序进行,实现宏观经济目标,通过一定的金融主管机关,依照法律、法规和一定程序,对各金融机构和金融市场实行检查、组织、协调的过程。政府监管部门既要积极鼓励金融机构的创新,规范创新行为,提高监督管理水平,又要完善相关的金融政策和法规,建立合理有序,可持续发展的金融创新环境。

金融市场的国际化是金融行业发展的必然趋势,而这种趋势也势必加强了国际化的金融合作。加强国际金融行业的合作可以了解国际先进的金融理念,通过金融市场信息共享能够为金融创新提供宝贵的知识型经验。不仅如此,我国监管组织还可以参与到国际监管组织内,参照国际化标准制定我国金融业务的相关规则,使之达到全面的金融合作。

四、结语

金融创新在我国还处于起步阶段,它的成长需要金融机构、投资者和政府监管机构的共同推动。政府监管部门要将公共利益放到首位,监督金融中介机构向金融投资者告知风险信息,使金融投资者的利益得到保护。政府监管部门还要与金融机构共同履行对金融投资者教育的责任,无偿性地向金融投资者普及金融知识。金融机构在进行金融创新的同时要充分分析金融市场状况,对金融产品的研发要立足于当下金融市场,只有这样才能在金融创新的过程中更有效地降低金融风险。

参考文献

[1]郑明川,包万根,蒋建华.论我国的金融创新及其风险管理[J].商业研究,2003(20).

[2]张晓琴,冯莉.论金融创新与金融风险管理[J]. 商业研究,2005(02).

第3篇

【关键词】商业银行,存款,创新

近年来,我国从上到下已经开始意识到金融业的改革已经迫在眉睫。利率市场化、汇率自由化以及人民币国际化等是我国金融发展方向。而其中利率市场化又关乎着我国众多商业银行的利益,那么面对逐步利率市场化以后,息差的消失,我国商业银行将何去何从。因而,从现在开始,我国商业银行应就如何提高存款及存款账户管理能力提出有效措施,这对于我国金融银行业能长远可持续发展以及维护我国金融稳定有着重要意义。

一、中美商业银行存款产品之间的差异性

从美国商业银行对比来看,它们的存款产品与我国商业银行的存款产品在种类上和结构上存在的较大的差异。

其中,就种类方面来看,美国商业银行存款产品一般分为支票类存款、储蓄存款、定额存单,而中国商业银行存款产品则主要分为活期存款、定期存款以及介于两者之间的定活两便类存款。从中可以看出,美国商业银行存款产品使得整个个市场被完全地细分,消费者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选择不同的存款产品,可以满足不同的消费群体对于存款产品的需求。相比之下中国商业银行存款产品的种类要少很多,且产品之间的差异性也体现不出来,居民储蓄类的存款产品主要分为活期存款、定期存款、定活两便等,并且存款产品都具有明显的期限特征。

就产品结构上来看,美国商业银行存款产品和我国商业银行存款产品在微观构成要素、对存款产品账户余额要求以及存款产品定价等方面存在的较大差异。

二、中美商业银行存款产品之间产生差异的原因

造成中美两国商业银行存款产品产生差异的原因有如下四点:

第一,两国的利率市场化程度不同。美国早在1986年4月即实现全面的利率市场化。所以美国商业银行竞争激烈,而正是这样激烈的竞争成为了美国商业银行存款产品不断创新的原动力。反观中国,由政府规定的存贷款利率造成我国商业银行是以息差作为主要盈利来源,这也就造就了我国商业银行创新能力不足。

第二,对待客户需求的态度不同。商业银行作为一个企业,其经验目标必定是利润最大化,而客户是银行获取利润的来源。在美国,居民投资渠道广阔,所以为了从别的金融行业争夺客户,美国商业银行会针对不同的客户,创造出不同的存款产品,满足每一个客户的需求。

第三,两国的经营模式不同。我国利率市场化不足也注定了我国我国商业银行的主要收入是存贷利息差,而在美国,约两成的利润都是靠零售业务,所以美国商业银行不断创新。

第四,两国金融从业人员的素质不同。在我国,虽然从事金融业的人员较多,但是高素质人才匮乏。美国的金融市场发展较早,培养了大量优秀的金融从业人员,他们具有扎实的专业基础和较好的知识结构,因此美国的商业银行能够不断的对存款产品进行创新。

三、美国商业银行存款产品创新的推动力

创新是发展的源泉,是前进的动力。这在银行业也不例外,商业银行进行存款创新,是银行适应不断发展的外部环境,不断改进内部经营管理方法,通过使银行对其外部环境不断的适应性调整,达到安全地赢取最大利润的经营目的。总的来说,存款创新的推动力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利率市场化使商业银行在存款市场上的竞争加剧,同时利率风险加大。商业银行间激烈的存款竞争,如果各个银行都是一味地提高存款利率,必将使银行进入恶性竞争,因而尽可能地创新,来满足不同需求的存款者,以赢取更多的资金来源才是商业银行的经营之道。第二,金融市场上其他投资工具的创新,导致存款这一传统金融工具的吸引力下降。现阶段,金融业各行各业都在以创新赢得新发展,所以为了和其他投资工具的竞争,银行业必须进行存款创新,来满足客户不断的要求,达到吸引客户的目的。

四、从美国商业银行存款产品创新给我国商业银行存款及存款产品设计的建议

从上文中对美国商业银行存款产品创新以及其经营管理的论述,结合我国商业银行历史发展的经验,提出在我国利率市场化进程中,我国商业银行需积极调整发展的几条合理性建议。

一是加强监管、激励机制。我国各个银行业监管当局应当在“审慎监管”的理念下加强对银行存款产品创新的鼓励。

二是细化市场,增加产品种类。“以客户为中心”是每一个服务行业的重要成功准则,这在银行业也不例外。我国商业银行应借鉴美国商业银行发展的经验,在利率市场化逐渐推行的时候,以服务取胜,将产品细分,学习美国商业银行“多要素构成、多样化产品、市场化定价、多渠道营销、个性化选择”的产品营销体系

三是增加产品构成要素,完善存款产品内在缺陷。存款产品的构成要素包括期限、利率、开户起点、日均余额/联合余额、优惠(减免账户管理费、免费签发若干次支票、利率优惠等)、惩罚(收取账户管理费、降低利率等)、存款保险等七个要素。应该利用这些产品构成要素搭配创造出多种新的存款产品,并通过要素重组“自动创新”改变我国单一的“期限——利率”型存款产品。

参考文献:

[1]余丽萍,2002.美国商业银行存款管理策略评介[J].海南金融.(10):38—40

[2]张桥云,陈跃军.中国银行业存款产品设计存在的问题与改进建议.金融论坛.2009.06.

[3]李贤.美国商业银行存款产品设计分析.技术与市场(上半月)TECHNOLOGY AND MARKET 2007年第08期.

[4]张桥云.美国存款产品设计对中国的启示.金融时报.2003.2.17.

第4篇

【关键词】 石油项目 融资环境 评价方法 评价分析

1 引言

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石油企业由于发展需要,进行项目融资已成为一种常见的资金筹集方式,特别是对海外资金的利用,为企业解决石油项目资金问题提供了一种新方法,得到世界各国的普遍重视。而项目融资环境是项目能否顺利进行的一个关键因素,客观、全面的分析石油项目的融资环境是进行融资决策的基础。因此有必要对因石油资源分布的不均衡、勘探程度差异、政治、经济以及制度的变化引起的融资环境进行有效的评价,以形成合理的项目融资结构,这将对石油产业的发展产生积极作用[1]。

2 石油项目融资环境及成因

从广义的角度看石油项目融资(Petroleum Project Financing),是通过用石油项目的资金、预期未来收益或权益作为抵押而获得的有限追索权或无追索权的融资或筹资模式,其实质是到期归还贷款的资金来自于石油项目自身[2]。由于石油项目融资本身具有的风险隔离、风险分担、融资杠杆、税收减免政策等优势,因此在大型的石油企业被广泛应用,是企业扩大规模、扩大生产的一个重要手段,对企业的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2.1 石油项目融资环境的构成要素

项目融资环境则是指影响或制约融资动机、融资决策行为、效益和融资活动整个过程的各种外部境况和条件的总称[3][4]。项目融资环境一般由与融资活动相关的政治、经济、制度、金融等方面的因素构成。

2.1.1 制度因素

项目融资的制度环境由以下几方面构成[5]:

(1)非正规制度。非正规制度主要指随历史沉淀下来的对人们的思想影响深远的思想观念等,一般会成为项目融资方向选择的参考。

(2)经济体制。经济体制影响到国家对哪些重点项目进行政策支持,从而影响项目融资的方向性和资金幅度。

(3)法律及法规制度。法律及法规制度由于本身具有强制性,对于稳定金融市场,规范金融市场秩序,促进项目融资的顺利进行具有积极作用。

(4)银行的企业制度。银行是公司获取债务性资金的主要来源机构,其公司内部制定的企业规则也将影响项目融资。

2.1.2 市场因素

金融市场环境是融资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它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拥有金融机构的种类和数量,业务范围、市场的开放程度及其自由化程度,金融工具的种类,金融体制的稳定性。金融市场在项目融资过程中起着金融中介、调整资金短缺的作用。从总体上看,构建完善的金融市场体系,更有利于筹资方面的竞争,提高资金的使用价值。

2.1.3 政治因素

政治因素主要指国家的政治稳定性,以及政策因素对石油项目融资过程所产生的外部影响。在石油项目融资中最主要的政治因素有政治体制、政治稳定性、政策的连续性、政府信用等级以及外交政策等。

2.1.4 经济因素

经济发展环境因素是项目融资的主要因素。它是指进行融资活动所处于的经济环境状况。经济环境主要包括经济波动周期、国家经济政策、汇率变动、经济发展水平等因素。

2.2 石油项目融资环境现状

目前从我国所面临的融资环境来看,可归纳为以下几点:

(1)融资资金供求关系紧张,石油融资面临资金短缺。随着世界经济的飞速发展,各国对原油的需求量日益巨增,出现了求大于供的趋势,世界性资金短缺危机正在渐渐地显现出来。

(2)国际银行业对资产负债结构进行调整,使通过获取国际银行贷款进行项目融资困难加剧。

(3)世界经济区域化趋势改变了资金的流向。以海外石油项目融资的区域为例,目前正在逐步形成以东南亚、非洲、美洲、中东为中心的四大融资战略区域[6]。

3 石油项目融资环境的评价分析

良好的融资环境是吸引融资的关键,为了更好的对海外石油项目融资环境进行评价,企业在吸引融资和促进当地经济发展做出合理决策,对融资环境进行客观科学的评价和分析是确认海外石油项目融资环境的基础。

按照融资主体的不同动机和关注点的差异,在进行行业决策和融资环境评价时将这一因素的权重予以适当调整,采用多因素评价法进行评价。评价可取分数也可采用等级制。即>90, >80, >70, >60,

石油项目融资环境评价公式如下:

式中 N 表示融资环境总得分;Wi 表示第i类要素权重;ui 表示第i类要素评分;

式中j表示i 类要素下的子要素;Wj 表示i类要素下子要素的权重;分别表示子要素各等级的比例。

评价时先对各类要素的子要素作出评价,计算出ui后,再计算出融资环境总分N。通过评价结果可以看出,对石油项目融资影响最大的是政治因素,政治稳定性程度是衡量政治因素最重要的指标,对项目融资的顺利完成起着关键性作用;其次,是经济因素,它决定了该国对融资运用的程度和融资方式的多元化。然后是金融市场因素和制度因素,对石油项目融资也会产生一定的影响。

4 适应融资环境的建议

为使石油项目融资顺利进行,融资环境的保证受到各国的广泛关注。对于石油企业而言,项目融资总是受到地理条件制约、融资金额、政治经济敏感度、融资利润回收期等因素影响,融资风险也较为复杂。基于以上的分析可以看出,应采取一些有效措施保证项目融资的成功:

(1)建立适当的融资保障机制,包括制订有效的石油项目融资保障机制,建立政策支持体系等;

(2)提高国民经济发展水平,为减小石油项目融资风险提供保障;

(3)制定相应的金融政策,构建完善的金融支持系统;

(4)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加强对项目融资的监控和管理。

5 结语

本文讨论了石油项目融资环境的影响因素,分析了目前石油项目融资环境的现状,采用多因素建模方法对石油项目融资环境进行分析评价。并在此基础上,给出了合理建议,该方法客观反映了融资环境的真实情况,对提出有效的改善建议,促进石油项目融资的环境朝着健康的方向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姚璐.项目融资发展综述[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7,17(4):139-140.

[2]王晓锦.论国际项目融资风险法律控制[D].中国人民大学,2008.

[3]王振坤.BOT 项目融资的风险管理研究[J].厦门大学,2009,(11):96-97.

[4]张刚.项目融资模式研究文献综述[J].现代商贸工业,2009,(13):118-119.

第5篇

第一,不落窠臼

该书首次将货币市场、债券市场、外汇市场和股票市场之间的风险传导进行了实证研究,并分析了这些市场之间波动传导的时间、传导的强度等。作者认为,给某个金融市场一个冲击(波动),会传导给其它的金融市场,但金融市场波动的传导均存在一定的时滞。其他学者虽然也曾分析过金融市场之间的风险传导,但被考察的对象主要是股票市场,包括中国的股票市场和国际证券市场,对货币市场、外汇市场和债券市场未曾涉及,该书在金融市场风险传导的研究范围上有所突破。另外,在实证分析的方法上,作者尝试了VECM模型和GARCH模型,不仅探究了我国金融市场内部、金融市场之间的风险传导,还检验了金融市场内部的联动关系,在实证研究的方法上可谓是一种创新。

第二,多视角研究

该书从金融自由化程度不高和基于完全自由化的角度探寻了金融风险的传导机制,探讨了金融风险传导的路径和载体。在以往分析金融危机传导的相关文献中,多是从金融危机的传导渠道进行研究,如金融渠道、贸易渠道、政治渠道等;而该书则从风险传导的路径和载体角度进行研究,亦即金融风险通过何种路径、借助何种载体进行传导,从而对金融风险何时传导、以何种方式传导、传导的方向、传导的结果等整个传导过程有一个清晰的认识。进而抽象出其一般原理,汇总其传导机制,并对金融风险的研究提供了新视野。作者认为,金融风险产生后会在金融体系内部进行传导,所以防止金融风险的传导就可以避免金融危机的爆发。然而,随着金融创新及金融自由化程度的不断加深,金融危机的爆发将更加频繁。因此,在金融自由化进程中,还要时刻提防金融创新、衍生金融工具带来的新风险。美国次债危机的本质就是金融创新过度及滥用衍生金融工具的结果。

第三,严谨、可靠

该书将规范研究与实证研究相结合,既体现了规范研究的严谨,又彰显了实证研究的可靠。在理论方法上,该书运用金融体系内在脆弱性理论、货币主义学派的金融脆弱性理论及借贷双方的信息不对称理论剖析了金融风险的成因;运用货币政策传导机制、金融市场的关联性及波动传导等传导理论阐释金融风险的传导;运用行为金融学理论解释了金融市场上的从众心理、羊群效应;运用混沌理论论证了金融市场中初始条件的很小差异产生出最终现象的极大不同:运用金融自由化理论诠释金融自由化增加了风险传导的概率。在实证分析上,该书运用描述性统计。参数估计(F检验、t检验)、Granger因果检验、Johanson协整检验及脉冲响应、方差分解分析法和案例研究来验证风险传导理论及其相关的结论。采用了大量的数据和模型,资料翔实,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相关图表90多个,中,外参考文献112项。尤其是分析了美国次贷危机对全球股市的影响,并将美国房地产市场作为风险源、提供次级债贷款的银行作为风险传导源进行剖析,提高了该书的普适性及时效性。

第四,结合实际

第6篇

[关键词]经管类院校;仿真;实验教学体系

[中图分类号]G40―057 [文献标识码]A [论文编号]1009―8097(2011)09―0113―06

一 引言

模拟仿真实验教学是指人为地创造经济活动的仿真环境,以作为经管类专业的实践教学场所和组织形式。该模式起源于德国的“商务模式公司”。在上世纪50年代德国经济起飞初期,当时许多有职业经验的成年受训者不大适合传统以教师讲授为主的培训形式,而希望能有实际动手的培训机会,但创造这种机会的现实条件又十分困难,于是“商务模拟公司”便应运而生,它为受训者提供模拟仿真和实训教学两种服务功能。“公司”完全根据模拟市场的商情变化情况来决策和运行,能从事市场上几乎任何一种商品的生产经营,也适用于几乎任何一种服务项目的经营,运行实际费用极低。受训者在模拟时可经历全部的业务操作过程,了解业务过程中的各环节之间的联系,学习商贸规则,熟悉市场-机制,可以出错但毋须付出任何现实代价,不必承担任何经济活动风险。模拟时,除货物等是虚拟的外,其它如单据、操作方式、核算办法等均按照现实经济活动中通行的做法设计和运作。多年的高校实验教学实践证明,这种模式不失为是一种高效的实验教学模式。本文以高校财会专业为主线,尝试探讨经管类院校模拟仿真实验教学体系的构建问题。

二 经管类院校模拟仿真实验教学体系构建――基于财会专业主线

经管类院校模拟仿真实验教学体系依据“基本技能一综合实践一创新能力”的培养规律。基于层次架构而设计,该体系的设计思路如图1所示:

其中岗位单项实验层仿真当前会计行业常见的十三个明细岗位并依托相关理论课程而设计,专业综合层仿真企业中会计机构的综合业务而设计,学科综合层仿真企业管理团队模式而架构的,而创新能力层则仿真市场经济环境来设计。

1 岗位单项实验层

财政部有关文件将会计划分为以下十三个明细岗位,即负责人(主管)、出纳、财产物资核算、工资核算、成本费用核算、财务成果核算、资金核算、往来核算、总账核算、稽核、档案管理、会计电算化以及管理会计。岗位单项实验层的设计目标就是要依托相关的会计课堂理论教学,突出岗位的业务分工特点,通过实验使学生能熟悉各个会计岗位的业务流程,并掌握各岗位的业务技能。岗位单项实验的内容及其流程,按照以下次序来进行:会计基础一>出纳岗位实验一>往来会计岗位实验一>存货会计岗位实验一>资产会计岗位实验一>收入与利润会计岗位实验一>会计报表岗位实验一>工资会计岗位实验一>费用会计岗位实验一>成本会计岗位实验一>涉税岗位实验一>财务分析岗位实验一>审计岗位实验。岗位单项实验课程的设计和实施,不仅要与会计理论课程同步,而且同时要兼顾教学进度的安排。各岗位单项实验的内容及其目的如下表1所示。

通过与会计岗位及专业理论课程相结合的岗位单项仿真实验,使学生能直观体会和认识会计学专业中各理论课程模块的基本方法和基本理论。

2 专业综合层

当前经济业务综合化、整体化的过程越来越明显,这就要求高校学生所学的专业知识之间要不断地交叉和渗透。具体到会计专业而言,就要求专业教育要不断提高知识结构的通用性,拓宽学生的业务技能,培养其适应能力。专业综合层的实验架构就是要培养学生综合、系统运用会计方法和技术,并独立进行会计核算的能力。我们姑且将这种综合实验场所称之为“会计工场”。其实体模式既可模拟企业中会计机构而设计,也可仿真社会上的“记账中心”来架构。设计会计工场的实验内容,主要应在以下三个方面有所体现:

一是全面和系统。即在实训项目编排上要循序渐进,体现全面、系统、科学和合理的特点,既能进行单项训练又能进行专业综合训练。既要包含工业企业的基本业务又要兼顾其他企业类型的相关业务;

二是真实和新颖。即要依据最新的相关法规和制度选用当前各行业最新的票证、单证、印章,以一个企业真实完整的业务为主线来设计实验内容;三是操作性和实用性强。即所有实训项目均要采用真题来编排,并要求受训者要真刀实枪地进行操作。

会计工场实训内容分为核心和分支两部分。核心部分要能充分体现会计核算工作的核心业务,主要完成在基础会计与财务会计每章知识点实验后,对一个完整企业会计期间的经济业务进行核算,一般选择股份制生产企业12月份的业务为实验素材,以掌握会计核算的基本程序,做到会计基础工作的规范化:分支部分的实验要兼顾会计基本核算工作以外的其他相关工作。如成本计算、纳税申报、财务分析和报表审计等,以提高学生的行业适应能力。

通过核心和分支两部分的会计工场实训,使学生实现由学习者向职场合格职员的角色转换和过渡。下图2为会计工场的实景架构。

3 学科综合层

经济管理是一项系统工程,它是各职能机构、多种资源共同协调并有效运作的过程。在当前经济信息化大背景下,社会及企业许多例行的管理职能和作业已被信息化软件模块和自动化流水线所代替,经管类人员的职业精力和兴趣已更多地转向对企业非线性、非结构化的决策和管理上。从职场角度看,经管类院校各专业的设置及其培养目标应是一个有机的统一体。在市场经济大背景下管理职能分工是在高校人才培养体系中的具体体现或“映射”。因此高校人才培养专业体系架构必须要适应市场经济的需要,要宽泛结合,精通结合。可以把经管类院校人才培养体系架构看做是一个由各种“经济林地”共同构成的广袤“森林”。如下图3所示。传统经管类院校的培养模式是自新生入校报到的第一天起就为其打上职业化的专业“烙印”(尽管这种选择在很大程度上对学生而言带有一定的盲目性),并被引领到某一“经济林地”从事与这一品类“林木”相关的“植作”和“养护”学习。他甚至在就读的整个大学期间都可能没有机会去领略一下这个广袤的“森林”有多大,森林中每片“经济林”有什么用,以及哪片“经济林”更适合自己的职业兴趣。这样懵懵懂懂地被“圈养”四年,最后又稀里糊涂地送出“林地”走向社会。学科综合层实训的目的,就是要在校内通过模拟仿真企业环境来完成经管类学科知识间的大融合。

学科综合层实训通过企业经营实战沙盘模拟实验来完成的。该实验通过设置不同的角色来仿真企业的经营管理职能架构,通过设立规则和使用道具来仿真企业的生产经营过程和外部竞争环境,力图通过角色、规则、.道具和团队的有效协作,将企业及其内外部经营环境搬进课堂,并进行全程多方位的模拟、展示与对抗。借用上述比喻,沙盘模拟实验就好比通过课堂实践引导学生登上了一个森林的高地,俯瞰

到了森林的全貌,窥视到了森林中每片经济林的具体作用,以及对整个经济体的贡献价值和如何布局养护才能使整体森林经济价值更大。通过这门课的历练将会使学生产生对整个经管类院校各专业相互融通的通透感和敞亮感,并激发出难以言状的实践兴趣。下图4为企业经营实战模拟沙盘的实景架构,表2为模拟企业管理团队成员的角色和职责定位。

在企业经营实战沙盘模拟背景下,会计将融于整个模拟企业管理团队并成为其中的重要成员一一财务总监和财务经理。

4 创新能力层

在经济信息化大背景下,社会科学技术正逐步呈综合化和整体化的趋势发展,经济与管理学科间的边界越来越模糊,二者间的内涵交融趋势却越来越明显。另外在市场经济背景下,经济与管理工作也并非径渭分明,通常是相互渗透地融为一体。这就要求经管类人才必须要具有较高素质的知识结构,以及较强的综合分析、判断和创新能力,高校人才培养必须要适应这一发展需要。创新能力层的实验项目正是基于这一需要而设计的,它是由面向经济与管理类涉及多学科的探宄性、实战性的综合实验课程群共同有机的组成。该实验项目通常需要在大型综合性场景仿真实验中心来完成。

创新能力层实验项目的设计和实施是一项系统工程,我们尝试以金融市场为龙头来架构可辐射经管类院校几乎所有专业的创新能力层模拟仿真实验项目,即金融市场仿真综合实验项目。

金融市场仿真综合实验项目是一个全面开放、高度仿真的微型经济运行实验系统,也是一个以实习、实战为特征的立体综合实验教学系统。它以仿真金融市场为平台,以证券交易业务为核心,向财会、企管、信管、商贸乃至文法等学科专业全面辐射和渗透。该系统将经管类院校各专业相互孤立分割的教育体系进行集约配置,形成一个多专业互相交融、互相依托的新格局。它通过创建多专业协作、资源共享、真实有效的微型仿真社会经济环境,使学生获得与真实经济活动相近似的实战效果。基于仿真平台的综合实训同时也能提高学生的专业实战、团队合作,以及自主创业能力,进而有效地实现创新型、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金融市场仿真综合实验系统的构成要素及运行原理如下图5所示。

(1)金融市场仿真综合实验系统的构成要素

模拟证券交易所。它是项目中最重要的环节,也是系统成功运行的市场基础和关键。模拟证券交易所建立在一个计算机网络系统之上,通过一定数量的教师和学生充当工作人员,借助计算机教学软件,完成模拟证券市场所需要的绝大多数业务运作。

模拟上市公司和基金。按照证券市场的一般惯例和程序发起组建模拟上市公司和基金,然后在模拟证券交易所上市。这些模拟上市公司均要有适当的经营项目,绝大部分公司的高管人员(董事长、总经理及董事会成员等)均应由学生来担任。模拟基金的投资对象基本上是模拟证券交易所发行的品种。

市场管理及中介机构。参照社会经济运作规范设置较完整的证券市场常设机构。常设机构分为功能机构和教学辅助机构(如交易所、工商所、注册会计师事务所、银行等)。经济与管理学科各专业(金融、工商、贸易、会计等:学生和教师都可结合各自专业在系统中进行实战教学训练。其他品种。可根据教学需要,在此系统中发行其他,如指数期货、公司或其他类型债券、股票期权等品种。

(2)金融市场仿真综合实验系统的实验流程、项目及岗位角色

基于金融市场仿真综合实验系统所进行的创业创新实战综合训练,其流程可用下图6表示。在这一流程中,学生可完成如下几个主要环节的实训:

1)创业策划。依据具体项目,学生在教师指导下组建创业团队进行创业策划。

2)组建公司。方案经评审通过后组建模拟公司,公司组建应严格按公司设立程序,由模拟银行、工商及税务等部门履行相应的验资、税务登记和工商注册等手续。

3)经营运作。模拟建立严格的财务控制与报告制度,定期进行财务审计以保证公司规范运营。

4)公司上市。对经营绩效较好的公司,将其资金规模放大1000倍到证券模拟市场上市,发行模拟股票融资,学生可自由买卖公司模拟股票。

金融市场仿真综合实验系统在运行时,不仅可提供多方位的岗位角色,而且实验项目及学生介入的数量也具有弹性,系统的诸多构成要素甚至也可以拆拼。它是一个开放、流动和随机的过程,与社会经济环境的实际情况一致。系统所提供的具体实验项目及岗位角色如下表3所示。

学以致用是学习的基本目标,知行合一是教育的基本理念。金融市场仿真模拟综合实验项目倡导Learning By Doing(在实战中学习)。实战促使学生主动去理解和体验在课堂上所学的各种理论、操作技巧,运用所学的知识分析、判断作出决策,实战是学生学习理论的动因“’。另外项目所创造出的基于问题学习的情境,也能极大提高学生创业、创新解决经济管理实际问题的能力。

第7篇

摘 要 金融产业可持续发展是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构成。中国金融业的健康发展离不开金融产业的可持续发展。金融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是中国金融业发展的重要步骤。研究发现,金融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有利于提高金融资源的配置效率,增加金融产业的核心竞争力,对中国金融业的健康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机制。

关键词 金融产业 可持续发展 金融产业可持续发展

金融产业可持续发展是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构成。可持续发展就其本质而言是基于人口、资源、环境矛盾和冲突基础上的社会、经济、生态“协调发展”。

一、金融可持续发展问题的提出

1998年5月25日,在我国四川成都召开的“面向21世纪全球金融发展国际研讨会”上,辽宁大学白钦先教授率先发出了实施金融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呼吁,引起了金融理论和实践部门的广泛重视。胡章宏等(1998)探索了金融可持续发展的理论基础,提出了中国金融可持续发展战略。白钦先率领的课题组(2000)以金融资源论为基础,论证了金融可持续发展的内涵及其战略原则。但这些研究只能树立起金融发展的可持续意识和可持续发展的金融意识,却没有找到金融可持续发展的具体措施。

不管是生态资源还是金融资源都是有限的。如何利用有限的资源进行适合的发展,这就涉及到可持续发展的问题。金融同样需要考虑可持续发展问题。金融产业可持续发展是对金融可持续发展认识的深化,本文就金融产业的可持续发展与中国金融产业的发展问题进行讨论。

二、金融产业可持续发展理论研究

金融产业可持续发展是对金融可持续发展认识的深化,推动金融产业可持续发展的目标之一是形成金融产业集群。

市场经济条件下,“分工与交换”的结果必然是形成专业化的金融市场及其相应的市场组织结构。现代金融是由资金流出和流入方、连接两者的金融中介机构和金融市场以及对其进行管理的中央银行和其他金融监管机构及运行制度和机制共同构成的。起到承担资金集中、流动、分配和再分配功能作用。现代金融不仅可以通过融通资金、传递信息、提供流动性支持等提高资源配置效率,而且还通过大数定律、提供专业化服务和套期保值来有效地分散和降低风险。现代金融不仅是一种促进真实产业发展的交易活动,而且更是一个具有现代产业特征的金融产业,是一个为现代经济提供金融服务的产业,对社会经济的发展具有极为重要的地位。

因此,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产业化是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趋势,一个没有效率的产业是不可能持续发展的。金融产业集群能够有效地吸引金融资源的集聚,提高金融资源的配置效率,推动企业之间的竞争与合作,促进金融产业的核心竞争力,有利于金融产业的可持续发展。经济中的金融资源主要包括四个方面的内容:货币和货币制度;金融机构;金融管理以及金融意识。由于经济中的金融效率状况在根本上是由这个经济的金融资源的规模和品质所决定的,通过金融产业可以认识经济中的金融效率,即以金融产业的规模与结构来表示经济中金融资源的规模与品质。

在经济全球化、经济金融化、金融全球化、金融自由化这样的大背景下,中国金融业产业却还不具备独立竞争的能力,这是金融不稳定的根源之一。因此,中国金融可持续发展应依托金融产业为基础,推进金融的产业化,把金融作为一个独立的产业,遵循产业发展的一般规律,形成金融产业集群,推动金融市场化进程的发展,使金融发展发挥出经济效益及社会效益的作用。

可持续发展就其本质而言是基于人口、资源、环境矛盾和冲突基础上的社会、经济、生态“协调发展”。在关于协调发展的认识方面,我们应从系统演化的角度来理解协调,把协调看成发展的一种规定,即对系统的各种因素和属性之间的互动关系及其程度的反映。协调应该是指为实现系统总体演进目标,各子系统或构成要素互动而形成的一种良性循环态势。因此,金融产业可持续发展既要考虑金融系统各构成要素(主要是上述规模、信任、风险、能力、制度五大要素)的协调,又要考虑到金融作为整个经济系统的子系统与非金融产业系统的协调发展。我们用数学语言来表述金融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因此,在时间及空间的约束之下,金融产业的可持续发展不仅需要考虑到金融系统内部五大要素的协调发展,而且更要考虑到来自非金融产业系统的限制,这样才能使得金融产业和非金融产业保持协调发展。

三、发展金融产业的可持续竞争力

1.发展金融产业的可持续竞争力的重要性

金融产业要发展就必须有良好的市场竞争力,而金融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更需要优秀的核心竞争力。市场经济条件下金融产业是一个竞争力体系,其产业功能是依靠竞争力来完成的。核心竞争力是产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取得持续竞争优势的源泉,金融产业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制定应建立在发挥核心竞争力基础上。中国金融产业发展既需要面临来自于国外金融的竞争压力,又面对着支持国内非金融产业可持续发展的压力,只有通过自身的不断学习、创造来取得和加强核心竞争力,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并承担起现代经济核心地位的职能。

2.发展金融产业的可持续竞争力的政策措施

实现我国金融产业可持续发展,必须创新金融发展观,树立以核心竞争力为本的金融产业可持续发展观。因此,需要从金融制度、政策和金融机构三个方面,全面提升金融产业的核心竞争力。

在金融制度方面,应该构建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金融决策系统。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第一要积极推进金融监管的发展,并在加强金融监管的同时,层层下放经营自,鼓励企业自主决策,开展金融创新。首先在金融监管法制化、程序化的基础上,依靠现代科技,加快监管手段的多样化,建立能对金融企业和整个金融体系的财务状况,以及宏观经济、国际金融市场运行等进行实时监测的金融预警系统。其次理顺金融监管体系,分设银行、保险、证券等专门化监管机构,并借鉴发达国家对金融衍生工具创新的监管经验,寻求政府金融监管与企业金融创新之间的协调平衡。第二要成立金融风险防范与危机应急处理的金融机构。第三鼓励不同金融系统之间的交叉、合并,按业务需要设置分支机构,推行专业化决策。

在政策体系方面,主要包括以下二个方面:第一要加快市场法律法规体系建设,按照公平竞争的原则,维护自由、平等的市场交易,促进公开、透明的金融市场形成,为金融法制化提供有效的组织保证。第二要大力提高金融产业组织化程度,增加金融产业政策的人力资本含量。首先,要取缔行政性垄断,以此为基础制定出良好的金融产业政策,保持金融产业政策在产业和区域上与经济发展目标一致,金融组织政策与金融产业目标一致。其次要加强金融政策的自主研究,进一步加大研究机构的人力资本投入,提高金融政策的人力资本含量。

在金融机构方面,具体分为四个层次:一是抛弃侠义的金融观念及维持竞争的计划经济手段。首先要抛弃金融是“附属”于政府的“部门”,是“依附”于真实产业的“行业”,“虚拟经济”等狭义的金融观念,建立起“产业金融”的概念,实行金融的产业化发展,建立起金融产业集群。其次要抛弃寄希望于政府保护、行业垄断来维持竞争优势的计划经济竞争观,树立只有市场化、开放式的竞争观。

二是要抛弃寄希望通过照搬、引进、模仿、替代,来获取核心竞争力的不切实际的想法,树立起只有通过自我学习、创造、积累和市场磨练,才能建立和发展我国金融产业核心竞争力的竞争力形成观;

三是要抛弃片面追求规模大、网点多、业务全的粗放经营的思路,树立以顾客为中心,以效益为目标的集约化、内涵式的金融产业发展观;要抛弃狭义的有形竞争力观,树立“知识能力”、“无形资产”、“人力资本”、“创造需求”的无形竞争力观;

四是切实保护金融机构合法权益。由于我国不少企业高负债、低效益运营,严重制约了我国金融产业竞争力的提升。这形成了大量的政策性的不良资产,进而出现了大量的逃、废银行债务现象,金融机构的债权没有得到有效的保护。因此,在改革金融的同时,必须依法加强信用体系建设,保护金融机构合法权益。

综上所述,中国金融业的健康发展离不开金融产业的可持续发展。金融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在中国金融业发展过程中具有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胡章宏.金融可持续发展论.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1999.

[2]白钦先.金融可持续发展研究导论.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01.

[3]熊德平,冉光和.金融产业可持续发展的理论内涵.扬州大学学报.2003(7):64-67.

[4]陆家骝.论金融配置效率与中国金融产业发展.广东金融学院学报.2005(3):3-10.